消防第一课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消防第一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消防第一课

消防第一课范文1

关键词:建地方本科院校;服务地方;服务途径;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0221-02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越来越呈现出区域化的发展趋势,高等教育与地方经济社会的关系越来越紧密。贺州学院是在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基础上升格建立的广西一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贺州学院建立5年多来,在之前60多年发展积累的基础上,加强学校发展建设,不断推进改革创新,学校得到了长足发展。目前,学校占地面积781亩,校舍面积22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4000多万元,图书资料70多万册。在职教职员工880多人,其中教授55人(含聘任)、副教授123人,博士25人(含在读)、硕士181人,有外籍教师5人。设有10系1部1中心,开办本、专科专业59个(含方向)。目前有全日制在校生10313人,留学生18人。学校先后被评为“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全国高校节能管理先进院校”,自治区级“绿色大学”、“安全文明校园”、“文明单位”、“文明卫生学校”等。作为一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面对新形势下的压力和挑战,贺州学院找准自己的位置,始终把贺州作为自己的主战场和用武之地。坚持立足贺州,以办贺州人民需要的大学、办贺州人民满意的大学为己任,积极探索服务地方的有效途径,在服务地方中走出了自己一片天地。

一、面向地方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贺州学院根据贺州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实际需要,调整了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方案,努力为贺州各行业培养急用、好用的人才。重点推进了工学、经济学、文学(文化艺术类)教育教学改革,新增了新闻学、现代文秘、新闻编导、商务英语、旅游英语、旅游管理、工程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食品质量与安全、生物制药、电子信息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通信工程、艺术设计等一大批应用性专业,占学校总专业数的80%。积极实行学校―企业结合、学校―中小学校合作等人才培养模式,在当地建立实习实训基地77个,努力培养贺州急需、实用的应用型人才。学校2010年毕业生实现就业1704人中就有584人在贺州市就业。

二、围绕地方经济发展和优势资源,大力推进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工作

贺州学院紧紧围绕贺州经济发展需要和当地优势资源,着力抓好科技项目扶持与成果转化工作。在马蹄深加工技术、重钙粉体生产技术、造纸白泥排污处理、大肉姜快速繁殖技术、山楂种植与深加工的研发,以及蚕桑叶面肥和兔用预混料及专用药的研制等方面成果明显,积极为贺州及周边地区服务。教师选育成功的“中田大山楂”已获广西农业厅农作物品种登记证书,建有母本园、苗木繁育基地30亩,示范基地3500亩,已在贺州市推广种植8000多亩,打造了贺州水果新品牌,增加了农民收入。科研成果马蹄脱毒苗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已进入试种阶段,鲜切马蹄、马蹄皮抗氧化产品已进入企业中试阶段,这些研究成果对扩大马蹄种植规模、延长马蹄加工产业链、做强做大贺州马蹄特色产业具有一定促进作用。科研成果氨基酸微量元素螯合物饲料添加剂开始进入中试阶段,产品经有关单位使用表明,该添加剂有利于提高兔鸡猪肉的质量,饲料转化率高,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杆菌一号”和“杆菌特号”两个大肠杆菌高敏实验产品,对大肠杆菌的治愈率达98.3%,与8家大型养殖场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为群众解决养殖上的难题,在桂东地区有较大影响。学校科技工作者还经常深入基层开展科技服务、科技攻关活动,近年来组织科技人员100多人次参加了送科技下乡活动和对农民工培训,科技人员挂职、派出科技特派员4人,在贺州市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基地20多个,结合地方产业、行业实际申报地厅级及以上科技攻关项目20多项,成为了贺州科技公关的主阵地和领头羊。近年来,学校科学研究能力不断提升,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立项上都取得了突破。

三、发挥师范教育传统优势,大力服务地方基础教育改革创新与发展

贺州学院前身是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作为桂东北地区唯一承担教师教育的高等院校,拥有60多年的师范教育历史,已为地方输送合格师资3万多人,累计培训教师(含学历提高)2.5万人次。在教师教育方面,学校有着丰富的培养经验,教育学科特色得到彰显,教师教育专业不断拓展,具有一支学历、职称以及学缘结构合理有序的专业教师队伍,现有精品课程12门(其中自治区级5门),本科专业10个、专科专业2个,建有教育实习基地35个、“顶岗实习支教”学校18个和师范生义务支教点2个。学校始终把教育学科作为重点学科来建设,一直秉承教师教育的传统优势,努力为贺州市及周边地区基础教育服务。与市、县(区)教育局合作开展了中小学顶岗实习和教师培训项目,2009-2010年参加顶岗实习支教167人,使贺州市20多个中小学校受益。面向地方中小学,积极开展中小学校长、教导主任培训和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工作,2006年以来,共培训初中、小学校长和教导主任472人,初中教师继续教育培训15000多人次,培训小学英语教师20人。2010年,面向贺州市三县两区大力开展“国培计划”――广西农村骨干教师乡村教学能手培训项目及“省培计划”项目的实施,“国培计划”研修班60人、“省培计划”研修班30人参加了学习培训,还开展了“送教下乡”13场。广泛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工作,五年来学校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194项(其中自治区新世纪教改工程44项,广西教育科学研究8项),为贺州市及周边地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持。

四、积极开展特色文化学术活动,大力传承和引领地方文化事业发展

近年来,贺州学院大力开展文化、学术活动,为丰富贺州人民文化生活,繁荣贺州文化事业发挥积极作用。学校开设的“桂东百家讲坛”先后邀请了中科院院士童庆禧等知名专家60多人开讲,香港中文大学首席讲座教授郎咸平在学校作“论道贺州”专题讲座,反响热烈。广泛开展科技文化下乡活动,五年来学校共组织科技文化下乡活动20多场次。创编客家风情舞蹈《嫁郎》荣获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二等奖,同时获2010年“红铜鼓”中国东盟艺术教育成果展演广西赛舞蹈类高校组二等奖。同时,学校教师围绕贺州市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广泛开展研究工作,如广西东部族群文化传承与开发研究、桂东民族地区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问题研究、广西东部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广西东部客家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贺州文化产业的发展支撑作用研究等等,编写出版了《富川九都话研究》、《钟山方言研究》、《贺州九都声研究》、《贺州客家研究》、《边缘的崛起――桂军当代女性文学的文化探析》等专著,《贺州文化大典》及《贺州语言研究丛书》也正在编写之中。这些研究论文的发表、研究书籍的出版、研究成果的推广与运用,必将为宣传贺州、推介贺州,提高贺州的文化影响力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总之,新形势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通过有效途径积极服务地方至关重要,同时,高校服务地方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在充分调研、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因势、因地、因校确立自己服务地方的有效途径。

消防第一课范文2

摘要:选修课可以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人特长、培养个性,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针对地方性医学院校的选修课程开设现状进行分析,得出地方性医学院校选修课开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加强地方性医学院校选修课开设的具体建议。

关键词:地方性;医学院校;选修课

【中图分类号】G642.0 ;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022-01

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医学上取得巨大成就,而医学作为一门学科,所需学习的内容也在不断更新。选修课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促使学生多方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然而,现阶段我国医学教育的教学方式中,对选修课程依然存在不重的现象,严重与当今的教学理念脱轨。因此,加强选修课的程建设已成为医学院校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地方性医学院校选修课建设的原则

1.以人为本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当代的教育理论推崇以人为本,相比以往的教育模式,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通过学校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以往的教育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多半是死记硬背,更有一部分学生对大学的理解存在误区,认为自己接受大学教育的目的仅为一纸文凭,这样的思维方式违背了教育的初衷。为了实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模式,学校需要建立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注重基本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单纯依靠主修课很难满足这样的需求。因此,需要通过建设选修课程对其进行补充,建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模式,更好的传播知识[1]。

2.全人教育

全人教育首先是育人,其次是对于专业知识的传授,第三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简单来说,全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道德品质高尚、知识储备丰富、各方位全面发展的人才。全人教育通过学科之间的相互影响渗透,跨越学科之间的界限,拓宽学生的视野,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也是选修课设置的根本依据。

作为主修课的补充,地方性医学院校需要跟据教学计划制定相关联的选修课程,课程可以涵盖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语言、艺术、体育、政治历史、经济等各个方面。满足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同时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

二、地方性医学院校选修课建设存在的问题

1.对选修课缺乏重视且课程安排不合理

选修课作为主修课的补充,受传统思维模式的影响,往往得不到重视。一方面,教师的授课形式死板,教学内容也比较单一。另一方面一些学生单纯为拼凑学分而选修课程,其兴致不高,导致教学成果不明显。同时,相对于主修课而言,选修课的场地设施和教师团队的建设投资不足。由于医学院校的专业性强,一些地方性医学院校选修课的内容依然无法脱离主修课。在课时安排上,选修课的课时较少,知识零散。同时,由于场地的限制,一些选修课在人数上也所有局限,导致一些学生无法选中自己喜欢的课程。

2.缺乏引导

一些学生对与教育的理解存在偏差,在选修课的选择上主要考虑是否能够达到学分的要求,对自己的学习没有规划,却想在短时间内修够所有学分,同时选则多门课程,这样徒增了自己学业上的负担,不仅影响了知识吸收的质量,也占用了学校的教育资源,影响了其他学生的选课。

3.监管不足

由于对选修课的不重视,一些教师在课堂上也没有进行有力的监管,有些课程课前没有点名,学生常有迟到、逃课的现象。同时,对在选修课成果的考核上,一般采取考察的方式,即教师凭主观感觉评分,不计成绩只记学分,而教师平时授课时甚至都叫不出学生的名字,因此在评分的过程中,常会出现所有学生都能拿到学分的状况,更加助长了某些学生只为修够学分而选择了多门课程。让原本对课程感兴趣的学生,失去了选择的机会[2]。

三、如何加强地方性医学院校的选修课建设

1.加强重视

加强对选修课的重视,需要从教师做起。教师首先需要端正教育态度,精心备课,个性化授课,使课堂氛围活跃,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吸引学生。其次,对现有课程进行优化,根据实际条件对优秀的课程进行奖励,激励教师的授课积极性,并开展多种类型的课程,提高非医学类相关的选修课比率,让学生有充分的选择机会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拓宽视野和专业知识。

2.改进教学方式合理引导学生

在针对选修课的教学手段上,可以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在基础理论知识传统的同时,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并改进考核方式,通过笔试与口试相结合的方式,要求学生扎实掌握所学知识。同时,学校可以通过宣讲会等方式,加强引导学生的受教育目的,让其了解学习并不是为了应付考试,也不是仅仅为了毕业证,而是为了更好的生存于社会,造福于社会。让学生从观念上改变自己的学习态度看,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3.加强管理

对于选修课,需要像主修课一样,课前课后进行点名,这样能够有效的避免逃课现象的出现。教学办公室可以定期抽查,对选修课进行监督,实时了解选修课上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提出解决的方案。同时,可以通过学生教师的互评问卷,对学生及教师的不良行为进行良好的约束。重视选修课的成绩管理,用成绩说话,成绩不合格的学生无法取得相应的学分,让学生产生责任精神,避免为修学分而选择多门课程却不重视课程的现象,让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避免学校资源被不合理利用,可以使对课程感兴趣的学生选到心仪的课程,提高教学质量[3]。

四、结论

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推动着社会的进步,而社会的进步要求教育需要以人为本、全人教育,为社会提供多方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在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选修课程作为拓宽学生视野、发展学生兴趣爱好、丰富学生学习生活的一种体现形式,有着鲜明的作用。针对现阶段地方性医学院校选修课开设过程中存在的重视不足、资源有限、课程设置不合理、引导不足、考核机制不完善的问题,本文给出了加强重视选修课程、改进教学模式、合理引导学生观念和加强管理等解决方案,希望能为地方性医学院校的选修课程开设提供有效的参考。只有遵循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才能更好推动教育教学的改革,进而实现地方性医学院校全人教育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童渐,周丽霞,郑金平,等.地方医学院校公选课学生需求调查与分析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6(4):49.

[2]杨慧,梁海荣,倪进东,等.地方性高等医学院校公共卫生专业设置和教育模式创新初探[J].大学教育,2016(2):101.

[3]关红丽.医学院校选修课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探讨[J].当代医学,2017(3):158.

作者简介:

黄平(1989-),男,湖南益阳人,助教,主要从事植物分子生物学研究工作。

基金项目:2016 年度湖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计划指导性项目(B2016506)资助.

消防第一课范文3

2、调座椅位置,调后视镜;

3、打灯;

4、熟练控制离合;

5、倒车入库,从右边入库的时候,到点之后打死方向盘;

6、停好车之后,记得拉手刹;

消防第一课范文4

摘要:合理的人文课程设置是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本文结合医学教育的特点,针对当前医学人文教育的整体情况,提出医学人文课程设置的原则和具体做法,构建适合的医学人文课程体系。

关键词:医学人文 人文课程 课程设置

医学是应用性、社会性、实践性很强的科学,以人为研究和服务对象,蕴含丰富的人文内涵,兼有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的双重属性,在医学教育中必须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精神。适当的人文课程教学是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与综合院校相比,地方医学院校专业设置较单一,在人文教育方面具有天然劣势,因此优化人文课程设置,切实提高人文课程教育的实效对地方医学院校尤为重要。

1 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医学人文课程所占比例相对较低,大多数医学院校专业课每周平均课时量大约在28节左右,课程量已近饱和,人文课程学时大约只占总学时的8%左右,安排思想政治类必修课(约150-300课时)都非常紧张,学生学习人文课程完全得不到应有的学时保障。

医学人文课程设置有较大随意性,除了国家统一规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其他人文社科课程如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学史、社会医学、大学语文、中国传统文化、医学哲学等课程是必修、选修抑或不修,则基本上依据学校师资情况或教师的研究兴趣而定,缺乏整体学科规划,课程随意性较高,缺乏持续性。随意的课程设置,不确定的授课内容,使得本就人文知识基础薄弱的医学生难以有效达成知识的内化而实现人文素质的提高。

社会科学课程多于人文课程。大多数医学院校将“两课”列入人文教育课程体系中,以思想政治课程为核心,以医学伦理学等为主干,占据了人文教育课程的大半壁江山,真正的文史哲等人文基础教育课程凤毛麟角,学生可选择余地非常小,甚至有些学校的人文类公共选修课变成了全学校的“必选”选修,人文内涵明显过于单薄。

2 医学人文课程体系构建

课程体系的构建受医学生培养目标、现有教学模式下的可操作性、学生知识水平知识结构、相关制度保障等的制约,要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必须充分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

加强认识形成制度。国家近年来逐渐意识到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出台了一些政策,但仍显粗浅和不规范。尤其是当前医学院校的领导大多是医学专业出身,医学人文意识相对淡薄,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医学生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中缺乏对医学人文课程的充分重视,沦为专业教育可有可无的附属品。因此国家相关部门尤其是学校领导要加强认识,使人文课程设置制度化,将其纳入教学大纲,以保障基本学时和课程门类。

明确人文教育课程内容。所谓医学人文课程是医学院校结合医学教育特点设置的培养医学生特有人文精神的人文课程,既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更侧重培养学生的医风医德、医学人文关怀、医学人文精神,尤其强调学生对人、人的生命的敬畏和关爱。这要求我们明确医学人文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识素质课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在医学人文课程设置中不能把思想政治课作为人文教育的主干或核心课程,而是将文史哲基础性人文课程和与医学相关的如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等医学基础性人文课程等纳入体系中,作为教学的重点来抓。有了一定的人文知识的支撑,医学人文教育的实施才有了依托,才可能产生实效。

结合医学教育特点。医学兼具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双重属性,且当前医学医患关系发生变化,医学模式发生变化,重视预防医学、社会医学等,医学既需要自然科学知识、技能,有需要社会、心理、审美等知识,既需要严谨的思维习惯,又需要丰富的情感,既要求真,也要求善和美,尤其需要对生命的敬畏和关怀。因此,医学人文课程设置上,既要有基本的文史哲课程,更要注重紧密结合医学教育特色,加强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学史、医学哲学、医学辩证法等课程的比重,从医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有重点地培养其医学人文精神。

课程设置系统化。医学人文课程的设置要遵循知识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和顺序性,从基础性人文课程到医学基础性人文课程,随年级升高而渐进。首先,要有针对医学生的知识普及性的基础人文课程,如《大学语文》、《中国文化》、《西方文明史》等基础性的文史哲课程。这些课程在大一设置,为人文知识本就薄弱的医学生做相对全面的知识性扫盲,为进一步接受医学人文教育培养人文精神打下基础。其次,要有结合医学特点的文史哲与医学相交叉的医学基础性人文课程,如《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社会医学》、《医学史》、《医学哲学》等,这类课程医学人文主题鲜明,针对性强,能强化学生对医学人文的了解和认识,有助于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精神。第三,要有与医学临床、实践操作相联系的医学应用性人文课程,如《临床沟通技巧》、《医学应用文写作》、《卫生法学》等,适用于高年级学生,帮助学生从理论过渡到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强化自己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

3 结语

医学人文教育是系统的长期工程,构建医学人文课程体系的同时,我们还要关注如何发挥社会实践、社团活动、校园文化等隐形课程在人文教育上的作用,将课堂教学和隐形课程有效结合起来,共同促进医学人文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郑梓南.医学院校发展人文素质教育探析[J].医学教育探索,2008(12)

消防第一课范文5

实验室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主要基地,是学校各项工作的重点;但是许多学校实验室管理的主要精力放在保障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正常开展上,很少从效率、成本的视角去度量实验室效益。由于实验室的建设需要大量设备、场地和实验技术人员的投入,如何促进实验室高效使用,是每一个从事实验室工作的管理者必须考虑的关键问题[1]。本文以金陵科技学院为样本,在分析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实验室工作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尝试构建一套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实验室效益评估机制。

1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实验室工作特点

同办学历史悠久的其它本科院校相比,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由于地方区域性、办学时间短等原因,存在区位劣势、品牌弱势、教育资源短缺、内涵不足、服务功能不全和生源整体质量偏低等情况,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社会各界对培育目标的期望值较高存在较大的差距。

面对竞争劣势,为满足人才多样化需求,多数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选择差异发展、特色发展,具体措施是发展老高校没有的新专业,但办学资源短缺导致各个新专业间忙于争抢学校有限的资源。这些因素具体表现在实验室工作上有:

1)危机意识强,参加各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评比积极性高。

2)对实验室工作认识不到位,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普遍存在。

3)重视容易出“成绩”的地方,忽视环境卫生、设备保养、防火防电、危险品管理等细致、繁杂、琐碎的基础性工作。

4)校内实验室相关资源紧缺,校内多种力量角力有限的资源分配,导致部分资源分配不科学。

5)主体意识强,跨院部实验室共享难度大,存在设备闲置、重复建设的现象。

2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实验室效益评估的原则

为牢固树立效益观念,促进决策的民主和科学,深化实验室改革,增加实验室活力,加强仪器设备管理,提高仪器设备利用率,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实验室效益评估应坚持以下原则:

2.1 可比性原则[2]

由于各院部、各专业的差别,如工科专业实验室相关资源需求量大、而文科专业相对较少,评估时考虑可比性,抓住实验室工作共性的关键环节。要尽可能量化这些共性的关键环节,难以量化描述的地方,可采用定性描述或分等级的方法。

2.2 科学性原则

按照高校教学规律和统计学相关要求设置评估指标,各项指标间要相对独立,使这个指标体系成为既关联又不重合、更互不冲突的有机整体,提高评估结果的有效性;运用科学的现代教育统计方法处理数据,减少人为因素带来的影响,提高评估数据的说服力。

2.3 可操作性原则

实验室效益评估具有综合性、整体性,进行评估时,应避免按照价值形态衡量的情况,同时要兼顾实验室工作的总体效果进行科学评价。所以,评估需从实际出发,注意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力求简便易行,避免繁琐的换算、计算。

2.4 导向性原则

实验室效益评估不能为评估而评估,其根本目的是要实现有限资源的科学分配、高效使用。评估所采用各项指标,来源于实验室工作实际,同时体现实验室工作的目标、方向和具体要求。应将评估的重点放在日常管理上、放在那些细致、繁杂、琐碎的基础性工作上;同时评估指标要规范明确、可借鉴、易于衡量;能帮助各实验室对照各项指标的要求和标准,发现工作中存在的差距与问题,并厘清轻重缓急。

2.5 主体性原则

要多方认可,多方参与;同时评估要抓住影响效益的主要因素,不能遗漏,但有时为了实现可操作性,可适度忽略一些次要因素。

3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实验室效益评估的内容

实验室效益评估的内容应根据教育部实验室相关信息报盘工作要求和本校实验室工作特点,采用定量、定性相结合,按学科分类考核,一要紧紧围绕实验室工作目标展开,二要根据学校实验室管理水平、发展阶段适时调整效益的期望值。才能保证实验室效益评估的科学性,才能有效促进实验室工作健康发展。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实验教学服务情况:实验教学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实验室最主要、最根本、工作量最大的任务,主要包括计划内实验教学人时数、校内开放实验人时数。具体评估时可以横向比较,如相同学科的实验室每万元设备值开设实验教学人时数、或者每平米使用面积开设实验教学人时数;也可纵向比较,与上一学年本实验室进行比较;最后按照效益的期望值给予评分。

2)科研和社会服务情况: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实验室除保障实验教学外,还承担一定的科研和社会服务功能。具体由科研项目数、教研项目数、社会服务项目数和对校外开放实验人时数构成。

3)实验室综合管理[3]:管理出效益,对实验室综合管理的评价,具体包括实验室规划制定及执行情况、实验教学管理、科研服务管理、队伍建设、仪器设备管理、制度建设及安全卫生等6个二级指标。

4)实验室综合效益评估:其它的实验室效益体现在:师生利用本实验室获奖情况、撰写论文和实验教材情况、毕业设计和论文人数。

4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实验室效益评估工作的组织

为加强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实验室投资效益,实现建管并重的长效机制。通过考核实验室的投资效益,促进实验室效益的发挥。在具体的评估工作中,需注意以下几点

1)评估范围:全校所有建成实验室,以实验室为单位进行效益考核。

2)实验室效益考核实行定期院部自评、学校评估的二级考核制度。

3)结合每年上报教育部实验室基本信息,每学年开展一次考核工作。评估采取院部自查和学校抽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4)院部负责组织本院部实验室效益考核工作。按照考核内容和评分标准进行自评,并提交自查报告。

5)实验室主管部门,会同教学、科研等职能部门共同负责组织学校考核工作。按照考核内容和评分标准,采取听取报告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

6)考核结果的适用:院部和学校要对实验室效益考核结果进行全面的总结、分析,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提高实验室综合效益,达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的目的。将实验室的效益考核结果作为今后实验室立项建设、院部年度实验室工作综合绩效考核、评选先进实验室和优秀实验室工作者的重要依据;对使用(下转第66页)(上接第50页)效益低下、管理水平差的实验室减少甚至停止投资,限期整改。

5 结束语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资源相对短缺,实验室作为主要的办学投入载体,开展实验室效益评估,对加强实验室保障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整体效益,实现资源共享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也为实验室主管部门宏观管理、科学决策提供了可靠依据。建立一套适合各个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自身实际的实验室效益评估机制[4],通过定期、定量、分级评估实验室效益,提高实验室绩效,将有助于实验室工作更加科学、规范的开展,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差异发展、特色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参考文献】

[1]江瑞忠.高校实验室建设绩效评价体系的探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06,30(06).

[2]彭志广,杨大鹏.实验室使用效益评估研究与实践[M].实验室科学,2008,04.

消防第一课范文6

论文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公选课;课程体系;模式

公选课课程体系是为实现通识教育培养目标而将公选课加以排列组合,使其有机连接形成整体结构的动态系统。公选课课程体系的构建就是按照通识教育的培养目标将全校公选课进行整合,形成一个目标明确、结构合理的有机整体的过程。地方本科院校将公选课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体系来构建,将有利于全校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公选课教学质量,从而促进学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地方本科院校是指非中央部委所属的普通本科高等院校,包括省属、市属和民办普通本科高等院校。地方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学校的主力军,普遍属于教学研究型或教学型大学,相比较于中央部委所属高校而言,大部分地方本科高校的办学规模较小,学科门类不够齐全,办学资源较为紧张,办学基础较为薄弱。此外,地方本科院校中还有相当一部分属于民办院校或刚刚“升格”的新建本科院校,其办学实力更显薄弱。我们可从办学层次上,大致将地方本科院校划分为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大学来进行公选课课程体系构建的模式研究。

一、地方本科院校公选课课程体系构建的一般模式

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规模、办学资源和办学水平等千差万别,我们不可能设计出适应于所有高校的通用模式。各地方本科院校要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具体选择适合本校的模式,并视情况进行变通或改造。

1.学校推动型、院(系)推动型与教研室推动型

从公选课课程体系构建的推动力量来看,可将地方本科院校公选课课程体系构建的模式分为学校推动型、院(系)推动型与教研室推动型。

所谓学校推动型即由学校(主要是教务管理部门)发起,整合全校的人、财、物等教学资源,制定全面系统的课程体系设计方案,由各学院(系)遵照执行的自上而下式的课程体系构建模式。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可以迅速整合有限的资源,全面统筹全校各部门工作,高效构建课程体系;缺点在于由于采用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的方式,院(系)和教师的积极性不高,而且缺乏基层的科学论证和实施,导致课程体系可能需要不断地调整和完善。该模式适合于规模较小、教学资源相对紧张的院校。

所谓院(系)推动型即由学校下设的二级学院(系)发起,首先构建院系公选课课程体系,再由学校整合全校课程资源,从而完成全校范围的课程体系构建模式。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赋予了二级单位较大的自主权,院(系)成为“上传下达”的中间部门,能够比较顺利地开展工作;缺点在于各学院(系)容易形成各自为政的局面,不利于建设跨学科的“综合课程”。该模式适合于规模中等、教学资源相对比较充足的院校。

所谓教研室推动型即由学校各教研室通过调动本教研室教师的开课积极性,认真研究本学科领域的课程体系,由学院进行统筹规划,构建院(系)的公选课课程体系,再由学校整合全校课程资源,从而形成全校课程体系的自下而上式的构建模式。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由于采用自下而上的方式,教师的工作热情较高,课程体系在正式确立之前经过了比较科学的论证和检验;缺点在于学校不易进行统筹和协调,且课程体系的建立耗时较长。该模式适合于规模较大、教学资源充足的院校。

2.内涵型与外延型

从公选课课程体系构建的发展路径来看,可将地方本科院校公选课课程体系构建的模式分为内涵型与外延型。

所谓内涵型模式是指高校在进行课程体系构建时,特别注重课程质量、结构合理性和深度的发展模式。该模式是基于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适应就业市场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的理念而构建的,适合于创建时间较长,课程体系建设有一定基础的老牌本科院校。

所谓外延型模式是指高校在进行课程体系构建时,特别注重课程数量、覆盖面和广度的发展模式。该模式是基于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迅速扩大课程体系的规模,满足学校快速发展需要的理念而构建的,适合于创建时间较短,课程体系建设不完善,公选课数量不足的新建本科院校。

3.拓展融合型与深化特色型

高校公选课课程体系建设的关键在于以学科为基础的课程建设,学科成为课程体系的核心要素。当代科学发展最重要的特点和趋势之一是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由于学科的分化与综合,促使学科不断横向拓展和纵向深化。因此,根据高校课程设置时对于学科的整合形式不同,可将地方本科院校公选课课程体系构建的模式划分为拓展融合型与深化特色型。

(1)拓展融合型。所谓拓展融合型模式是指高校公选课课程体系中以学科横向拓展的“综合课程”为主体的构建模式。显而易见,拓展融合型的课程体系与传统的按学科专业方向纵向分割的课程体系完全不同,它是一种横向的课程结构。这种模式的基本理念就是公选课和其他课程共同构成学校课程的整体,同时二者又是相互渗透的,没有明确的界线。

交融型课程体系的特点从课程形式上看,课程更多的表现为“综合课程”、“隐性课程”、“活动课程”等形式,“学科课程”不成为主要形式。比如围绕着“教育公平”这个主题,学校可以从教育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以及其他学科等角度开设课程。从课程功能上看,公共选修课程和公共必修课程、专业教育课程之间的界限比较淡化,即专业教育课程要兼顾公选课通识教育的功能,公选课可兼顾专业教育的功能。

这种模式的构建常常由全校所有的学术组织和专业教师来提供,促进了学科的交叉与融合,进一步充实公选课的课程内容。该模式通常需要组建一个能代表全体教师意见的公选课管理组织以负责学校公选课的开展。我国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由于师资力量较为雄厚,学科门类比较齐全,便于开展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的教学,比较适合采用这一模式。

(2)深化特色型。所谓深化特色型模式是指高校公选课课程体系中以学科纵向深化的学科课程以及具有校本特色的课程为主体的构建模式。这种模式的基本理念就是追求知识的深度而非广度,强调各学科的前沿和校本特色。一般认为,现代化专门人才的最优化知识结构应当具有比较宽厚的基础知识,有一定深度的专门知识;掌握主要学科以及相邻学科的动态、趋势,也就是所谓“前沿”知识,以及必要的横向学科知识和科学方法论知识。

深化特色型课程体系具有的特点是:从课程形式上看,课程以学科课程为主,主要侧重于各门学科领域的最为重要和前沿的课程,并开设具有校本特色的课程,“综合课程”相对较少;从课程功能上看,公选课与其他课程之间的界限比较清晰,公选课和专业课程分别承担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功能。

深化特色型构建模式对师资、财力、物力的要求相对较低,回避了跨学科开设课程的技术问题和学术壁垒,主要是在院(系)的层面上对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重组和调整,并结合本校的特点和优势学科,有针对性地开设校本课程。我国的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大学由于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学科门类比较单一,比较适合采用这一模式。

二、地方教学研究型大学公选课课程体系构建模式的选择

从推动力量来看,地方教学研究型大学由于规模中等,办学资源相对比较充足,应当选择院(系)推动型模式,但最好能够设立独立的公选课管理机构,专门负责公选课的课程论证、评估与日常管理,沟通与协调各院系的关系,积极开设跨学科的综合课程等多元化的课程,增强开课的科学性。

从发展路径来看,地方教学研究型大学由于办学历史较长,课程体系建设已有较好的基础,应当选择内涵型模式。首先,地方教学研究型大学应采取各种措施,如定期开展教学研讨会、增加课时津贴、为教师提供进修与培训机会等,鼓励教师开设高水平的公选课。其次,学校应考虑将选课方式调整为限选和自由选修相结合的方式,增强课程的稳定性和针对性。

从学科整合方式来看,地方教学研究型大学由于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学科门类比较单一,应当选择深化特色型模式。首先,这类高校应以开设学科课程为主,并可以利用学校自身的优势、特色学科和所在地区独特的自然资源、历史文化等有针对性地开设校本课程。在这方面,一些研究型大学己经积累了一些经验,比如湖南大学利用岳麓书院来开设公选课,让学生学习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厦门大学利用靠近台湾的地理优势,开设民族精神方面的公选课。其次,地方教学研究型大学由于缺乏雄厚的资金、师资以及专门的本科生培养机构,故不宜采用哈佛大学核心课程的方式。当条件成熟时,该类大学可以考虑围绕一些主题开设不同类别的综合课程、活动课程。比如围绕着“教育公平”这个主题,学校可以从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学科的角度开设课程,并聘请多学科的教师共同授课,或者围绕这一主题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理论研讨等活动。

三、地方教学型大学公选课课程体系构建的模式选择

从推动力量来看,地方教学型大学由于规模较小,办学资源相对比较紧张,应当选择学校推动型。由于学校采用自上而下式的构建模式,容易产生整齐划一的局面,故应当尽可能多征询院(系)的意见,调动院(系)和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可以考虑聘请各学院的领导和专家组成评估组,对课程体系的构建进行科学论证。

上一篇司马迁史记

下一篇财会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