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财政收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财政收入范文1
河南财政收入增速减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经济增速减弱是财政收入增速减缓的重要原因。2008—2011年的四年间,河南省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排位后移,因此财政收入增速也随之减缓。
在我国现行税制下,税收收入主要来自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其中第二产业主要是工业。不同产业对经济增长和税收增长的贡献度存在差异。从产业结构对税收增长的贡献度分析来看:
第一,河南工业主体产业优势不够突出,多处于产业链的前端和价值链的低端,附加值低,税收贡献能力弱,工业税收增速在中部六省最低,对财政收入增速下滑造成较大影响。突出表现在:一是近年来河南省工业增加值增速较低,直接影响到全省地方税收增速。二是河南省前十大工业行业的运行质量和效益不够高,支柱产业没有对税收增长发挥应有的拉动作用。三是河南省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发展速度不够快、效益不够好的问题。四是传统优势产业税收增速低位运行,高成长性产业带动作用不强,是拉低河南工业税收增幅的主要因素。
第二,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不够快,建筑业税收增速在中部六省最低,是河南省财政收入增速减低的又一原因。2008—2011年,河南省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2%,居中部六省第6位,其中建筑安装工程投资年均增长29.4%,仅居中部六省第4位。近年来基础设施投资占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比重降低,对建筑业税收增速产生一定影响。
第三,第三产业税收增速偏低,是河南省财政收入增速减缓的又一重要原因。河南省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9.7%,但在全部税收和地方税收中所占比重分别为47%和55.6%。2008—2011年,按当年价计算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8%,居中部六省第5位;同期第三产业税收收入增速居中部六省第5位,仅略高于山西省的19.4%。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河南省实际,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第一,进一步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夯实财政收入增长基础。一是强力推进结构调整,切实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二是加快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发展,加快建设现代产业新体系。三是促进工业化、城镇化一体化发展,带动消费与投资增长,加快财政收入增长。四是进一步推进产业产品结构调整,支持传统优势产业尽快扭转经营困境,充分发挥工业对财政收入贡献的基础性作用。五是进一步推进改革创新。创新要素保障机制,增强经济活跃程度,做大、做优、做实财源。
第二,进一步加强长效机制建设,促进财政经济协调健康发展。一是建立跨部门的信息交流平台,提高税收执法的严肃性、公平性。二是建立完善新增税源核查管理机制,加强税收分析和后续管理,管住管好新增税源。三是强化涉税服务。利用多渠道、多形式广泛宣传各项税收政策,加强对重点企业的纳税辅导。四是进一步加大对税收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促进应收尽收、应免尽免、应减尽减、应退尽退。五是积极争取中央税制改革试点,积极争取中央在河南试点,促进征管能力全面提高。
第三,借鉴国外经验,探索建立科学、规范和有效的税式支出预算管理模式。通过对美国、加拿大、荷兰等国家实行税式支出预算管理的比较和分析可知,对税式支出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最为科学。借鉴国际成功经验,今后应积极探索全面推行税式支出预算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的统计制度,选择科学的税式支出估算手段和方法,将应实现的税收及时反映到财政收入上来,真实反映政府掌握的财政资源的规模。进一步增强税收优惠的透明度,发挥税式支出管理在促进重点产业和区域发展、吸引外商投资、引进先进技术、调节社会和经济运行方面的重要作用。
财政收入范文2
解决的方法有:
1、发行国债 。
2、增加税收等财政收入 。
3、减少财政开支 。
4、调控货币供应量 。
5、借外债 。
财政收入范文3
一、考核范围
各乡镇(街道)、开发区,县财政局、国税局、地税局。
二、考核内容
各乡镇(街道)、开发区考核当年国、地税收入均衡入库情况,有采煤塌陷地的乡镇(街道)、开发区增加采煤塌陷地城镇土地使用税完成情况;县财政局、国税局、地税局考核当年地方财政收入任务完成情况。
三、考核办法
(一)乡镇(街道)、开发区国、地税收入均衡入库情况,采取百分制考核。乡镇(街道)、开发区完成当年县下达的国、地税收入任务且均衡入库的,得100分;完不成不得分。
均衡入库情况按季度累计进度考核。在完成当年国、地税收入任务前提下,完成入库进度,每季度得25分,每减少1个百分点扣1分,直至扣完本季度应得分。四个季度合计得分为本项考核得分。
乡镇(街道)、开发区国、地税收入均衡入库情况,直接与当年县财政对乡镇(街道)、开发区转移支付挂钩。挂钩办法为:乡镇(街道)、开发区应得财政转移支付纳入考核部分=乡镇(街道)、开发区财政转移支付纳入考核部分基数×考核得分÷100。财政转移支付纳入考核部分是指乡镇(街道)、开发区在编人员各种津贴、补贴合计每人每月525元。
(二)有采煤塌陷地的乡镇(街道)、开发区,县财政按自行组织的当年完成的采煤塌陷地城镇土地使用税(以地税部门税票为准)的40%奖励给乡镇(街道)、开发区,其中10%用于对乡镇(街道)、开发区有关人员的奖励。
(三)为促进乡镇运输业发展,乡镇(街道)、开发区在完成上年航运、陆运地方税收数额的基础上,其新增地方税收部分,除按财政体制核定20%运转经费外,再奖励乡镇(街道)、开发区30%。
(四)县财政局、国税局、地税局当年地方财政收入任务完成情况直接与其经费挂钩。完成当年地方财政预算收入任务,按上年标准拨付其经费;超额完成地方财政收入预算任务,按超额完成地方财政收入预算任务数额的5%给予奖励;未完成当年地方财政收入预算任务,按未完成预算任务的比例相应扣减当年征管经费;未完成当年地方财政收入目标任务或县本级收入预算任务,取消奖励资格。对超额完成地方财政收入预算任务的征管部门负责人给予适当奖励。如遇国家政策变化影响收入任务的完成,需修改本考核办法,由县社会综合治税领导小组提出意见报县政府同意后修改。
财政收入范文4
[关键词]绿色转型;财政收入;工业废水
[中图分类号] F062.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10)08-0071-05
[收稿日期]2010-05-04
[作者简介]徐颖科(1974-),男,河南叶县人,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财政政策与税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但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进入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形态主流正从过去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过渡到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本价值趋向、以现代科技为支撑、以生态资本和自然财富为基础要素的生态文明,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主旨的绿色经济体系己经成为21世纪人类经济发展的主流。”[1]
而绿色转型是建立绿色经济体系的必由之路。进行绿色转型,发展循环经济,也是实践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迫切需要。绿色经济体系需要绿色的财政收入,本文试图从环境变化的角度来看财政收入增长。
一、 绿色转型对财政收入的影响理论分析
经济决定财政,经济绿色转型也会使得财政收入绿色转型。因为绿色转型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到产业的转型、政府管理的转型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一个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在转型中必然对财政收入产生影响,具体来说有两个方面: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
(一)短期内对财政收入的影响
有人认为,如果实行绿色转型,关闭停转一些高污染、高耗能的企业,会造成财政收入减少。因为,如果一个社会有n家生产单位,T为总财政收入(财政收入只有税收一种形式),Ti为来自第 i个单位的财政收入( i=1,2,3,……,n),则总财政收入T=Ti;假定关闭m家企业,则企业总数不再是n,而是(n-m),其他条件不变,财政总收入变为T'=Ti,减少Ti。
这种担心会出现么?不一定。因为他们只考虑了产量变动造成财政收入的减少,却忽视了供给的减少对市场价格产生的影响。在需求一定的情况下,供给减少,价格会上升,这也会影响到财政收入。
假定:商品征收税率为K( K>0),销售价格为Pi,销售量为Qi,则财政收入为T=KPiQi,由于绿色转型减少的财政收入是KPiQi,此时的财政收入是T'=KPi'Qi,并不是T'=KPiQi。对比绿色转型前后财政收入变化:
总之,绿色转型对环境污染大、资源破坏性强的产业影响大,在现有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对这些企业关停并转会影响到当地财政收入。但是,如果考虑综合因素,产能的减少不一定就会造成财政的减收。因为产能减少意味着供给减少,在需求不变的条件下,价格会上升,最终结局取决于由于物价变动带来的税收增加和由于减产而带来的税收减少的比较,如果增加的税收大于减少的税收,绿色转型在短期内还会增加财政收入而不是减少财政收入。
(二)长期对财政收入的影响
从长期来看,绿色转型会增加财政收入和社会福利,这是因为:
1. 新厂商的加入和价格变化
因此,可以看出,进行绿色转型、发展循环经济,对落后的、环境破坏比较大、污染严重的企业产生影响的同时,也会催生一批新兴的产业,这些产业可以实现人与自然间和谐发展,突破西方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这些新税源带来财政收入会弥补因为关闭落后污染企业减少的损失。
2. 绿色转型有利于改善生态,优化投资环境
环境是人类生存和经济发展的基础,超越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势必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1972年由罗马俱乐部出版的《增长的极限》,提出了“一方面,由于人口增长和经济增长的正反馈回路继续产生更多的人和更高的人均资源需求,必然导致自然资源(包括土地、矿产资源、能源等)的消耗速度不断按指数增长,最终达到极限――耗尽地球上不可再生资源;另一方面,人口和工业化的正反馈回路,也将使污染速度呈指数增长,并很快超过地球吸收污染的能力,最终达到污染的极限,给地球和人类带来毁灭性灾难。” 即使“当我们引进技术发展时,成功地解除了对增长的某些约束,或者避免了某些崩溃,这个系统只不过增长到另一个极限,暂时超过它,又退回来”。[2]
通过调整经济结构,实行绿色转型,关停并转一些污染严重,对生态环境破坏比较大的项目,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放,使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环境得到保护和改善。而良好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是吸引企业投资的重要因素,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外来资本,形成产业集群,降低企业的成本,也为地方提供了税源,增加了税收潜力。
二太原市绿色转型与财政收入增长概况
(一)太原市绿色转型概况
太原物华天宝,资源丰富,矿藏繁多,尤以煤、铁、石膏储量为最,素称“煤铁之乡”。太原是山西省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交通和信息中心,地处我国东中西三大经济带的结合部,在全国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布局中,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双向支撑作用,是以冶金、机械、化工、煤炭为支柱,以输出能源、原材料、矿山机械产品为主要特征的能源重化工城市。
以燃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和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太原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一直被严重的污染困扰。1998年,太原市被联合国有关组织列为世界十大污染城市之首。面对严重的环境污染,太原市通过实行集中供热、关闭取缔、技术改造、整体搬迁等途径开始了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探索。2000年,太原市第一热电厂实施对7台低参数、高能耗机组的彻底关停,太原铝厂二、三车间等199个污染严重、达标无望的单位关停取缔;太原树脂厂等一批位于城区的“黑大户”也纷纷搬出市区。2002年取缔燃煤锅炉139座,拔掉166根燃煤烟囱。2006年,太原市把建设创新型城市、整体推进绿色转型列入“十一五”规划纲要。2007年11月14日颁布了全国第一个绿色转型标准――《太原绿色转型标准体系》第1 部分(总则)、第 2部分(框架),并于2007年12 月 8日实施。2007年,全市共关停小炼铁炉27家39座,高炉容量1855立方米,压减产能154.5万吨;关停19个焦化项目,削减焦炭产能282万吨;关停取缔污染企业及设施383个(座),减排SO2一万余吨、烟粉尘4万余吨;对58个选址和工艺不符合要求的建设项目“一票否决”。
经过努力,节能减排显现成效,环境质量明显改善。1981年~2007年工业废水、工业粉尘和烟尘的排放量一直大幅度下降,如图1所示:
与2000年比较, 2007年全市工业污水排放量减少58.5%,工业烟尘排放量减少54.1%,工业粉尘排放量减少47.1%,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减少51.6%;全市万元GDP能耗由上年的2.60吨标准煤下降到2.44吨标准煤,下降6.02%;城区大气中每标立方米总悬浮颗粒物、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含量大幅下降,空气污染指数由6.77下降到2.86,二级及以上天数由45天增加到269天。[3]
(二)太原市财政收入变化
在环境质量得以改善的同时,财政收入迅速增长。特别是“十五”以来,太原市不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着力培育扩大财源,加强财政管理,规范专项收入和行政事业性收费,财政总收入迅速增长。如图2所示:
2008年全市财政总收入306.88亿元,比上年增长27.7%,比2000年增加275.75亿元,增长8.86倍,年均递增33.1%。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例由2000年的7.86%上升到2008年的20.9%。[4]太原市环境不断改善,财政收入并没有如大家担心的那样大幅度下降,反而高速增长。
三环境与财政收入变化实证分析
进行绿色转型无论是采用技术改造、关停并转,还是产业升级等方式,其最终结果主要变现为能耗降低、污染物排放减少,环境质量改善。而太原又是一个煤炭、电力、钢铁为主的重工业城市,所以选取人均工业废水(Y1)、人均工业粉尘(Y2)和人均工业烟尘(Y3)为解释变量,财政收入为被解释变量,对他们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看是否存在着某种关系,在环境质量改善的同时,财政收入持续增长。
(一) 数据来源
在研究环境质量与收入的变化关系实证的文献中,大多采用污染集中度、污染物排放量和资源开发量3类变量来度量环境质量。本文采用污染物排放量指标来度量环境污染程度与环境质量,其中污染物排放又可分为三类:气体污染排放物、液体污染排放物以及固体污染排放物。根据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完整性,本文数据来源相应各期的《中国环境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和《太原市经济社会统计年鉴》。
财政收入变化指标采用人均财政收入来度量,因为与总量收入相比,人均收入更能体现真实的收入变化对环境质量的影响。数据由历年的《太原市经济社会统计年鉴》整理,计算得到,为了消除通货膨胀的影响,实际人均财政收入单位为1990年为基期价格计算的元/人。
(二)模型方法
在进行实证时,首先,用单个污染指标和人均财政收入(R)做回归,其次,用几个污染指标线性组合和人均财政收入做回归,最后,做一个假设,环境污染指标和财政收入之间,是否具有类似的环境库兹尼茨尔曲线。
1. 单环境污染指标与人均财政收入关系
用太原市1981年~2007年污染排放量和财政收入数据,对污染物排放量和人均财政收入回归,结果如下:
LnR=18.85 -1.25LnY1+[AR(1)=0.89] (5)
(5.35)(-3.40)(10.70) adj-R2=0.93 DW=1.78
LnR=4.83 -0.15LnY2+[AR(1)=1.11] (6)
(7.57)(1.52)(20.62)adj-R2=0.94 DW=1.63 LnR=5.63 -0.07LnY3+[AR(1)=1.11(7)
(7.37)(-0.49)(18.29) adj-R2=0.93DW= 1.62 说明:( )里面的数字是相应t-statistic 。
从模型的结果来看,人均工业废水(Y1)、工业粉尘(Y2)和工业烟尘(Y3)和人均财政收入之间存在着负相关性,工业废水每降低1%,财政收入增加1.25%,工业粉尘每下降1%,财政收入增加0.15%,工业烟尘每降低1%,财政收入增加0.07%。但是由于工业粉尘和工业烟尘系数的t-statistic太小,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故此(2)、(3)这两个模型是不稳定的,予以删除。从而可以看出,太原市财政收入绿色增长的希望是控制工业废水排放。
2.用Y1 、Y2 和Y3 作解释变量,做回归,结果如下:
LnR=19.44-1.33LnY1+ 0.257LnY2-0.137 LnY3
+[AR(1)=0.92](8)
(5.12)(-3.14)(2.12)(-0.84)(10.74)
adj-R2=0.93DW=1.78
从这个模型来看,人均工业废水排放量与人均财政收入成反向变化,人均工业废水排放量每降低1%,人均财政收入增加1.33%;工业粉尘与人均财政收入同向变化,工业粉尘每增加1%,人均财政收入增加0.25%,但这显然与最近这些年来工业粉尘不断下降而财政收入不断增加相矛盾;工业烟尘与财政收入反向变化,工业烟尘每降低1%,财政收入增加0.13%,但是由于其对应的t-statistic小与其临界值,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故此欲以删除,并得到以下回归结果:
LnR=19.99-1.42LnY1+ 0.23LnY2 +[AR(1)= 0.91] (9)
(5.46)(-3.58)(1.97)(10.31) adj-R2=0.94 DW=1.79
从这个结果来看,工业废水排放量和财政收入之间具有反向变化趋势,工业废水排放每下降1%,人均财政收入增加1.42%,这与前面的分析是吻合的;而工业废陈排放量和财政收入之间具有同向变化趋势,这与事实不符,并且其系数的t-statistic小与临界值,没有通过显著行检验,因此,用工业粉尘做解释变量不合适。那么到现在就只有工业废水排放量这一个解释变量,回归结果回到了前面的论述,也就是说太原市财政收入绿色增长的主要控制源就在于控制工业废水排放量。
3.检验环境污染指标和财政收入之间是否具有类似于环境和GDP之间具有的环境库兹尼茨曲线,据此判断太原市绿色财政收入增长的污染代价。如果具有这条曲线,那么就可以找到极值点,从而可以确定在什么阶段污染增加会增加财政收入,什么阶段污染减少会增加财政收入,从而为财政收入绿色增长提供政策依据。
本文用如下经济增长-环境质量的简约回归式方程[5-6]来进行分析:
Yit=αit+β1Rit+β2Rit2+β3Rit3+β4Zit+εit (10)
其中,Yit代表第i类排放物在t年的排放量, Rit代表t年的人均财政收入,Zit代表影响环境发展变化的其他控制变量。根据回归结果可以判断环境-财政收入的几种可能的曲线关系:
①如果β1>0,β20,则曲线为倒N 型;②如果β1>0,β2
首先对同时包括了人均财政收入的平方项、立方项的方程进行估计,并根据估计系数符合、t统计值来判断是否存在N曲线或倒N曲线关系。如果人均财政收入的立方项不显著,则对剔除了人均GDP立方项的方程重新进行估计。分别对3类污染指标与人均财政收入之间的EKC进行估计,同时,在实际估计中根据估计结果的DW统计值可以判断回归残差是否存在序列自相关问题,并相应在估计方程中加入AR项,以消除序列自相关现象,得到表1结果。
从估计结果看,工业废水、工业粉尘和烟尘与人均财政收入之间,不具有类似于工业废水、工业粉尘和烟尘与GDP之间的环境库兹尼茨曲线:既不存在着在某一个阶段,随着人均财政收入的增加而污染也随之上升,到了某一个极值点以后,随着财政收入的继续增加而相应的污染排放量却随之下降的曲线。这是因为,虽然,工业废水排放量、粉尘排放量和烟尘排放量与人均财政收入之间具有不同的曲线形式各个系数都存在,ar(1)加入以后消除了自相关,但是由于系数对应的t-statistic小与其临界值,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故此模型是不稳定。出现这个原因可能是样本太少,而从现实情况看,污染排放量和财政收入一直呈现得是反向变化,或许是现在太原市的财政收入正处在随着污染排放减少而增加的阶段,只是由于数据的缺乏,没有找到转折点。
四、结论与启示
降低工业废水的排放量有助于太原市财政收入的增加,这为太原市财政支持绿色转型提出了重点领域和启示。
设立财政奖励基金,鼓励企业进行产业升级和技术改造。用新技术、新科技来改造传统产业,促使企业进行节能减排,提高工业废水的利用率,尽可能减少工业废水排放。财政资金重点投向对太原市具有比较优势资源煤炭、钢铁等企业的产业升级,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对环境破坏程度。同时,也要注意对粉尘烟尘等工业污染排放的监督与治理,环境的改善会吸引更多的资金进入,从而扩大税源,增加财政收入可持续性,更好地提供公共服务,满足人民的需要;加大对文化、旅游等具有绿色经济特征产业的扶持力度等。
[参考文献]
[1]王茂林.全力推进城市实现“绿色转型”[J].中国城市经,2008(3):26.
[2]罗马俱乐部.增长的极限[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
[3]改革开放30年龙城太原展新姿[EB/OL]..
[4]太原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
[5]彭水军,包群.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环境库兹尼茨曲线假说的中国检验[J].财经问题研究,2006(8):3-17.
[6]Grossman G. and Krueger A.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environment [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5, 110(2): 353-377.
Empirical Research on Green Transformation and Fiscal Revenue Growth:
A Case Study of Taiyuan
Xu Yingke
(School of Economics,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1, China)
财政收入范文5
关键词:财政收入 GDP检验 回归分析
1 研究现状
GDP和财政收入是反映区域综合实力的两个重要指标,正确认识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对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协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国内已有很多文献研究讨论国家财政与GDP之间的关系,主要观点是财政收入与GDP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而对于地方财政与GDP的关系,各地区呈现不同特点。
关于地方财政收入与GDP的协调关系,目前有研究表明两者存在密切的正相关关系(刘士宁,2013)、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刘爱芹,2008),但两者的关系还受统计核算和入库原则的差异等的影响(陈丽,2012)。关于泰州市的财政收入与GDP的关系,已有文献表明两者存在相关关系及平稳性特征(汪越、金银亮,2010),本文在此基础上基于泰州市1996年到2013年的财政收入与GDP数据,制作比重走势、增速折线图,利用Eview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单位根检验。
2 财政收入与GDP的统计分析
2.1 泰州市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分析
从泰州市统计局获得1996年到2013年的数据如下:
■
依数据制成折线图如图1,图2:
从图中可以看出,1996年以来,泰州市GDP逐年增长,为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提供了有力保障。而且从堆积折线图来看,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逐年上升,到2013年,泰州市财政收入占GDP总量的23.18%,高出1996年23.10个百分点,总体比重呈稳步上升趋势,并且从1996年至今,财政收入的增速要高于GDP增速。
2.2 泰州市财政收入与GDP的回归分析
通过Eviews软件建立相关一元性回归模型如下:
Y=-75.69563977+0.2638141039*X
就模型而言,判定系数为0.99,表明该模型对样本数据具有很高的拟合优度。估计结果表明:财政收入与GDP之间呈正相关关系,GDP每增加1亿元,我国财政收入将增加0.26元。
2.3 关于泰州市财政收入与GDP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
■
在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后发现,在滞后3期是最佳的,Y不是X的格兰杰原因的概率为0.00241,如果置信度为0.1,那么0.00241小于0.1,于是Y是X的格兰杰原因。同理,X不是Y的格兰杰原因的概率为0.13609,P很大,超过置信度,所以,X不是Y的格兰杰原因。
2.4 关于泰州市财政收入与GDP的单位根检验
■
单位根检验主要是为了检验变量是否具有稳定性的条件,从GDP和财政收入的走势图中可以看出两者具有稳定性。事实上,使用Eviews3.1对两者进行单位根检验,在5%的显著性上是显著平稳的,但是在1%的水平上并未表现出平稳的特征。说明财政收入和GDP之间存在很强的相关关系,但两者的统计口径并不一致,有待数据进行进一步分析。
3 结论
通过以上对泰州市GDP和财政收入的回归分析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后可以发现泰州市GDP和财政收入存在高度相关性、稳定性。而且财政收入的增幅大于GDP的增幅,财政收入增幅“领跑”GDP增幅,两者的运动方向基本保持一致。说明泰州市今年来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于财政收入,对此,对于泰州市经济的长远发展而言,应该多考虑发展第二、第三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从而保证经济增长的不竭动力。
参考文献:
[1]刘爱芹,赵利.地方财政收入与GDP的协调性研究――基于山东省的实证分析[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4).
[2]陈端,金银亮.泰州市经济增长因素实证分析――基于1985-
2009年的数据[J].中国市场,2010(35).
[3]刘士宁.地方财政收入与GDP数量关系分析――以新疆吉木萨尔县为例[J].财会研究,2013(04).
[4]陈丽.南通市财政收入与GDP增长不同步原因分析[J].江海纵横,2012(04).
财政收入范文6
关键词:财源建设;弥勒县;财政
中图分类号:F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4-0-02
一、近三年来财政收支完成情况
(一)公共财政预算总收入完成情况:2010-2012年公共财政预算总收入完成129,737万元、154,370万元、180,086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2%、19%,16.7%,年均增幅19.2%。
(二)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情况:2010-2012年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69,465万元、80,765万元、95,021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4%、16.3%、17.7%,年均增幅19.3%。
(三)上划中央、省州收入完成情况:2010-2012年上划上级收入完成60,272万元、73,605万元,85,065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9.7%、22.1%、15.6%,年均增幅19.1%。
(四)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完成情况:2010-2012年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完成154,951万元、179,070万元、207,093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8.3%、15.6%、15.6%,年均增幅16.5%。
上述数据反映:近三年来,地方财政收入稳步快速增长,形势喜人;地方财政支出基数越来越大,收入增长满足不了实际需要,财源结构调整、财源培植工作任重道远;另一方面刚性支出增长太快,一些支出需争取上级支持来解决。
二、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构成情况
(一)从税收结构看:2010-2012年税收收入分别完成50,280万元、59,728万元、68,494万元,年均增幅22.5%;非税收入分别完成19,185万元、21,037万元、26,527万元,年增增幅12.3%,占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27.6%、26%、27.9%。近年来,非税收入增长低于税收收入的增长,这体现了国家规范、取消不合理收费的政策要求,但占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比重还较高,由于非税收入大部份要安排给执法单位做工作经费、对可支配财力贡献不大。
(二)分行业看:2010-2012年直接来自烟草的收入分别完成19,193万元、23,928万元、29,335万元,占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27.6%、29.6%、30.9%;来自煤、电力的收入分别完成6,903万元、7,018万元、8,635万元,占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9.9%、8.7%、9.1%。近年来,烟草、电力、煤等传统行业进入发展平稳期、其他行业还未形成支柱财源,财政收入的增长主要靠房地产、建筑投资、交通运输来实现。
(三)分产业看:2010-2012来自第一产业的收入分别完成6,153万元、11,632万元、14,654万元,占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8.9%、14.4%、15.4%;来自第二产业的收入分别完成31,320万元、30,776万元、36,173万元,占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45.1%、38.1%、38.1%;来自第三产业的收入分别完成31,992万元、38,357万元、44,194万元,扣除行政性收费等非税收入,占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33.1%、35.2%、35.6%。近年来,来自第一产业的收入受烤烟收购量及价格起伏而变化、第二产业的收入增长有限、第三产业随城市化进程及旅游开发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稳步提升。
三、财源建设中存在困难和问题
一是财源结构单一,非烟工业发展不足;二是财政收入结构不合理,非税收入比重高;三是第三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以旅游带动产业发展还有巨大潜力可挖;四是优势资源利用不足,财源企业规模小,科技含量低;五是工业园区尚未发挥应有的作用,招商引资力度小,规模效应难以显现;六是受宏观调控影响,以房地产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模式受到极大挑战;七是极端气候出现频繁,农、林、水等基础设施建设需重新规划,产业结构调整难度进一步加大;八是近年实施的“津补贴”、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支出全部由县级承担,县乡财政困难进一步加剧,财源建设资金严重不足。
2012年,弥勒县公共财政预算总收入、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居全州第二位。但由于人口基数大、乡镇多、财政供养人员多,人均可用财力只列全州第六、人均地方一般预算支出只达到全州第十,财政实力相当弱小,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对财力需要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因此,加强财源建设,尽快把县级财政实力做大做强,对加快全县工业化、城镇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缩小与全省全州的发展差距,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全县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又好又快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下一步加强财源建设的主要措施
财源建设要紧紧围绕“工业强县、品牌立县、旅游活县”三大战略,加速推进“旅游服务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城市建设精品化、农业产业化”进程,做强以休闲度假、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壮大工业骨干财源,打造精品城市、提高城市品位,强化农业基础、发展特色产业,进一步提高财源效能,力争在“十二五”形成结构合理、梯次分明、布局均衡、稳定可靠、后劲充足、长期受益的地方财源体系,为全县财政收入的长期稳定增长奠定基础。
(一)加快工业项目发展求财源
工业企业税收在现代产业序列中是最稳固、最具发展潜力的税源经济,它处于中间环节,是拉动一产,推动三产的重要力量,是财政实现持续稳定增收的主体。目前,弥勒县财政还处在向工业财政转型期,因此,必须强化工业财源第一位的观念。一是要把主攻工业项目建设作为“十二五”时期的重要工作。继续做强烟草产业,以红河卷烟厂、红河烟叶复烤厂、雄风公司技改和陈烟仓库迁建工业园区为契机,支持红云红河集团做大做强卷烟产业,建设集生产、仓储、配送为一体的烟草产业园。全力拓展非烟工业,信托交通、区位优势和褐煤等资源,鼓励红河锦东、磷电公司等通过技改升级扩大生产规模,支持南磷集团、国能煤电加快推进在建项目。充分发挥现有水电的基础上,加快建设石洞山风力发电、朋普光伏发电等重大项目。二是要加快工业园区建设。要切实解决工业园区管委会目前存在的体制和机制问题,强化职能,继续每年安排2000万元的建设资金,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等一系列工作的力度。利用现有工业产业的基础优势、资源优势,延伸产业链,引进建设一批产业关联度强、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项目,带动推进工业化进程,在“十二五”期间建成5―10户利税大户,把工业园区建成省内有一定影响力的工业园区。
(二)加快旅游服务产业求财源
弥勒县加快旅游服务产业发展的历史机遇已经到来,全县各级各部门要利用好这千载难逢的机遇,加快旅游服务产业的发展。重点围绕建设“云南省重点旅游城市”和“云南省休闲旅游示范城市”目标,力争撤县设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全国卫生城市,全力抓好红河・春天健康运动休闲度假村、湖泉金秋休闲运动旅游度假区、财富新天地旅游综合开发项目、葡萄观光大道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湖泉生态园、锦屏山风景区、白龙洞风景区、可邑民俗文化生态村等旅游景点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对旅游需求、物流需求的承载能力,加快昆河公路(城区段)拓宽改造、生态园周边村庄改造等一批重点工程,重点做好石蒙高速公路入城连接道路、云桂铁路弥勒站入城公路建设,把弥勒建成更加美丽的旅游休闲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使旅游服务产业在“十二五”期间能够迅速扩展,形成较为稳固的群体财源体系。
(三)提高招商引资质量求财源
一是转变招商观念。当前国家优惠政策的操作空间越来越小,而由体制、机制形成的综合优势才是持久的竞争优势。要把加大服务力度、拓宽服务领域作为第一投资环境,确立“硬件不足软件补、寓招商于服务之中”的策略,尤其是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及投资导向的高技术含量项目,要加大向上争取力度。在服务深度、广度上做好文章,在打好“政策球”上做足文章,变项目前期服务为整体服务、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从单纯依靠政策的吸引坐等招商的模式向改善政府服务、提高环境竞争力上转变。二是调整招商定位。变“政府招商”为“全民招商,专业招商”,把全民招商的功能定位在对外推介、信息收集、筛选,选择投资意向明确、信息质量高、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招商项目,按照科技含量、投资强度、财政的贡献率等标准来衡量论证项目质量,并针对重点财源项目组成专项推进组,制定完整的招商策略和推进方案。三是创新招商方式。目前,弥勒县在承接产业转移、产业配套、农业产品深加工等方面的优势,还没有得到深度的开发和利用,要重点推进由比较优势向项目优势、招商优势转化的进程,设计规划出能够提升产业集聚能力、与国家产业政策紧密衔接、对投资者有吸引力的项目,从盲目的高成本招商向自主招商、定向招商的精细化招商模式转变。
(四)巩固提升传统产业求财源
粮、烟、蔗、畜曾是弥勒县四大传统支柱财源,当前,除烤烟外,其他三项产业对财政的直接贡献已经相当微小,但传统产业是工业原材料的基础来源,对财政的间接贡献并不小。因此,要按照“巩固提升粮、烟、蔗、畜,加快发展菜、果、花、药”的思路,落实各扶持政策措施,坚持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产业化发展,围绕“规模、品牌、市场、效益”四个环节,以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主要任务,以培育优势特色产业为重点,以提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为关键,引进、扶持和发展壮大龙头企业。一是把确保粮食生产安全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落实粮食行政首长负责制,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发展优质稻、玉米、马铃薯、麦类四大粮食作物,抓住云南省优质稻米产业带布局等项目机遇,扩大优质杂交玉米种植规模。按照“市场引导、计划种植、主攻质量、调整布局”的指导方针,抓好烤烟产业,认真贯彻国家对烤烟产业的“双控,两提高”政策,实施“科技兴烟”战略,继续推进基地烟和标准化示范栽培,有计划地将烤烟种植向自然条件适宜区及群众积极性高、生产水平相对较高的乡镇集中。二是以制糖企业为龙头,依托科技的不断创新,走发展蔗糖循环经济的路子,提高蔗糖的综合利用和精深加工能力,推进蔗糖产业优化升级。三是以市场为导向,加快畜牧产业发展。肉猪产业要以生猪调出大县为契机,主攻出栏率、商品率,完善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提高生猪品种改良水平和良种覆盖面。奶牛产业以规模养殖企业、小区和专业户为重点,发展奶牛集约化经营。羊产业要推广“半舍饲半放牧”技术,通过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户,把东西“两山”山区乡镇建成全县的黑山羊产业基地。家禽产业要加大特禽产业扶持力度,以唐氏特种养殖厂为龙头,发展野鸡、鹧鸪养殖,把朋普镇建成七彩山鸡良种扩繁基地,带动全县中小规模养殖户的发展。蔬菜产业要按照“市场导向、企业带动、政府引导、集中扶持”的发展原则,以冬早蔬菜为重点,积极推广标准化蔬菜种植技术,引导蔬菜产业向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方向发展。花卉产业要依托呈贡斗南花卉市场的辐射带动作用,发挥弥勒县优越的交通区位优势,大力扶持培植龙头企业,力争把弥勒县建成全省重要花卉生产基地。重点在弥阳镇、新哨镇、竹园镇和朋普镇发展花卉种植。葡萄产业要发挥云南高原葡萄酒有限公司的龙头带动作用,在新哨镇、弥阳镇发展葡萄产业,鼓励和扶持龙头企业引进、推广适宜当地种植的葡萄优良品种,实施以避雨栽培为主的葡萄提质增效项目。抓住建设全省旅游县、重点旅游城市的机遇,发展以葡萄小酒庄为代表的特色农业观光旅游,提高葡萄产品附加值。林果产业要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契机,在东西两山1700米以上高海拔地区发展优质泡核桃40万亩,中部坝区及海拔1700米以下山区、半山区发展美国山核桃或早实核桃10万亩。
(五)管理机制体制创新求财源
完善投融资体系,搭建融资平台,积极筹措资金,支持企业发展。一是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县财政每年安排不低于500万元财政贴息资金,为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贴息贷款,缓解了企业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二是投融资担保公司要做好服务工作,积极为符合条件的企业提供短期担保贷款,帮助解决融资难、担保难、发展难的问题。三是财税部门要认真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通过税收优惠,支持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促进企业提质增效,提高企业对财政的贡献。四是积极争取国家的资金扶持,各经济主管部门,要尽最大的努力,争取国家计划内的产业扶持资金,来保证财源建设项目有足够资金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