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重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病理学重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病理学重点

病理学重点范文1

 

多媒体是教育改革的一大趋势。通过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多种形式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形象、直观、实时地传递了教学信息。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为临床教学广泛采用。本文阐述骨科教学中运用形象、直观、实时地传递了教学信息,实现了教学信息无缝对接,对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学效果明显。

 

1 多媒体结合电子病历系统在骨科临床教学中的优势

 

1.1形象、直观、实时地传递了教学信息,实现了教学信息无缝对接:骨科患者多、手术多、周转快,患者手术图片、视频多,且实习教学信息量大。骨科学是当今医学界发展较为迅速的一门学科,专业性、技术性、操作性、实用性较强,涉及面广,涵盖病理学、解剖学、放射学、生物力学和外科学等学科知识,新的理论知识日益丰富, 新的手术方法及层出不穷的内固定材料的发展使骨科这一古老学科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

 

在实际教学中,老师不仅要注重给学生灌输医学理论知识,教会他们基本技能,还要尤为重视对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大部分学生会觉得实习课程枯燥乏味,往往因为理论知识较难理解,使学生感到无从下手。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必须要改善教学方法,积极引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积极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

 

传统的教学方式时间冗长且容易混淆描述不准确,实习生经常对部分患者的信息必须反复确认,才能够了解,时间上存在一定程度的浪费。

 

利用声音、图片、动画、影像等手段,生动形象,内容丰富、直观的多媒体表现方式,多媒体结合电子病历系统的应用,能充分体现现代医学教学的特点,可以把教学所需的素材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将那些不易表述的知识生动直观地表现出来,使学生可以接触到丰富的内容。

 

1.2积极的推动了对骨科的带教工作:多媒体结合电子病历系统所包含的信息量大,能形象、直观、实时地反映患者信息及本学科的最新成果,把多学科的知识融合反映到教学内容中来,将大量的信息直观的呈现给学生。

 

医院临床骨科教师可节约大量时间,学生也不必死记硬背,还可以拷贝的所学内容,随时复习。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和精力,还可以获得很好的效果。多媒体教学对骨科带教工作的改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1]。

 

自从应用多媒体结合电子病历系统教学后,不仅提高了交教学质量,而且还形象、直观、实时地传递了教学信息。明显提高临床教学效率和质量。

 

1.3实现了骨科临床教学的标准化、规范化:骨科临床教学个性化更为突出,不同教师的教学效果差距较大。使用多媒体结合电子病历系统教学,大量的信息已包含其中。多媒体结合电子病历系统教学内容要求带教老师按PPT教学模板编写,内容涉及到病室动态、新入院患者、手术患者、危重患者诊断、辅助检查、手术方式和诊疗护理计划等几个方面。

 

教学内容面面俱到,杜绝了因医疗信息未及时传达可能造成的医疗隐患。通过不断完善多媒体的制作,使年轻教师更容易从中学到老教师的经验,明显降低教学难度。同时首次将多媒体结合电子病历系统教学用于每日的交班,并将PPT作为日常工作内容进行存档,便于进行审查,确保教学过程可审计、可追溯,杜绝了教学死角。更容易实现标准化、规范化教学。

 

1.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多媒体结合电子病历系统教学模式,可以及时调取患者病历、辅助检查、影像资料等信息,为术前讨论、疑难病例讨论、死亡病例讨论、手术点评、出院患者审核、会诊等,提供信息支撑。

 

通过简明扼要的图文概括了知识要点,以生动丰富的图像替代了枯燥乏味的文字描述,使教学内容表现得丰富多彩、形象生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责任感,培养了学生的实际能力,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真正实现了教学信息的无缝对接。使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用于临床,并得到充实与提高。

 

为学生将来参加骨科临床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也应注意到,学生习惯了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起步阶段恐难以接受这种教学形式,需要教师加强指导。

 

2 多媒体结合电子病历系统在骨科临床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临床带教作为教学工作中的一项重要环节,为使教学中的多媒体内容丰富、 表现形式生动多样, 离不开对平时教学资源的收集。有的教师所做的课件,内容匮乏,往往仅有课本文字和画面的简单拼合,界面和插件过于单调呆板,缺少动画、图像、视频资料, 没有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功能,这很容易影响学生的积极性,不但兴趣索然,且易导致注意力分散。

 

教师可不断将“典型病例诊断分析”应用到临床教学,并开设病例分析讨论环节。病例选择及符合逻辑的呈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使学生能深刻地领会到知识的内涵及转化过程,实现了从理论教学到床边实践的“桥梁”作用,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围绕大纲选用或编写病例,由学生自行搜索资料进行诊断、鉴别诊断、疾病进展及预后,并将各检验项目进行整合。

 

教学课堂上,学生可以将自己总结的结论与其他同学讨论,有教师进行点评、归纳、纠错,重点分析疑难问题。通过提问、启发等方式, 引导学生自发从感性材料中总结、归纳和思考。

 

比如腰椎压缩性骨折的诊断,以往影像学检查中多采用X射线与CT平扫等方式,由于临床表现多为二维图像使得骨折部位的具体状况难以获得准确的表现,学生在阅片时缺乏立体空间的认识,教师也很难进行直观的教学。学生对此病理解存在一定困难。

 

采用多媒体结合电子病历系统教学,可以随时调阅MRI、CT及三维重建、DR等信息,可以直观、立体表现病变部位,使学生增加对损伤部位的了解程度,学生能容易理解,使同学们能生动、形象地掌握腰椎压缩性骨折的诊疗过程。

 

这种方法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医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仅有助于学生巩固理论基础知识,还能够锻炼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3 总结

 

医学发展迅速,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很大的弊端,理论知识的传授与解决临床疾病的应用脱离,即教学与实践脱节,最终结果导致学生进入临床后缺乏对临床问题的处理能力、应对能力,接触到实际病例时无从下手[2]。

 

这一多媒体教学,图文并茂,文字清晰、图形准确,是一种灵活、高效、全面、生动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理解起来更直观、更容易、更深刻。同时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提高了教学效果[3]。

病理学重点范文2

关键词:心电图;冠心病;肺心病;临床诊断

要学会心电生理首先需要掌握心电图,因为心电图是指在每个心动周期中,由窦房结产生的兴奋,按一定的途径和时程,依次传向心房和心室,这种电变化通过周围的导电组织和体液传导到身体表面。引导电极置于体表一定部位所记录出来的心脏电变化的波形。掌握正常才能辨别异常,正常心电图包括一系列波形,每个波形都有其代表的意义,具体如下:由于测量电极安放位置和连线方式(导联方式)不同,所以在心电图上表现出来的波形也是不同的,但基本上都包括一个P波,一个QRS波群和一个T波。有时候在T波后,还出现一个小的U波.。l.P波:P波反映的是两心房的去极化过程。正常P波小而圆钝,历时0.08~0.l1s,波幅不超过0.25mV.。2QRS波:QRS波群反映的是左右两心室的去极化过程。在不同导联中,这三个波的波幅变化较大且不一定同时出现。正常QRS综合波历时0.06~0.l0s.代表去极化在左、右心室扩布所需的时间。3.T波:T波反映的是两心室复极过程的电位变化,正常T波历时0.05~0.25s,波幅一般为0.1~0.8mV.T波的方向与QRS波群的主波方向相一致。4.U波:U波并不一定出现在每一个心电图中,有时在T波之后出现的一个低而宽的小波;方向一般与T波一致,波宽0.1~0.3s,波幅大多在0.05mV以下。U波的意义和成因还不十分清楚。

心电图的各个波段和波群都有着独特的意义,是对心电生理的反应,但是除此之外,不同的波段之间的联系也是具有这重要的理论基础和临床实践意义。这些波段以及波群中具有研究以及临床意义的如下:1.RP间期(或PQ间期):是指从P波起点到QRS波群起点的部分,时间大约在0.12~0.20s.PR间期的意义表示的是兴奋由窦房结产生之后经过心房、房室交界传递到心室所以需用的时间,又可以成为房室传导时间,当出现房室传到阻滞的情况时,PR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延长,2.PR段:从P波终点到Q波起点之间的曲线,通常与基线同一水平,PR段形成的原因是由于兴奋通过心房之后在向心室传导过程中,要通过房室交界。当有心血管方面疾病产生时,相应的心电生理也会出现变化,甚至出现心电异常的情况,这是就需要对患者的心电图进行研究与分析,不同的心血管疾病都会有相对性的心电图表现,例如肺源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肌梗死、各种心律失常等等,下面让我们来对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及肺源性心脏病的心电图以及心电生理进行分析,做一些简单的比较。

冠心病又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好发于中老年人,心电图检查是诊断冠心病的重要方法之一。认识冠心病各种异常的心电图及其演变规律,对于临床诊断、疗效观察及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心肌的耗血主要来源于冠状动脉,冠状动脉又可以为分为左右两支,当出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时,冠脉血管壁会变得僵硬、弯曲,在血管内膜会形成板块,管腔狭窄,血流不畅导致心脏血液供应不足,心肌缺氧后,引起相关的心电图改变,其中最常见的是ST-T的改变,包括ST段降低,T波平坦或倒置,系由于缺血导致

损伤的心肌细胞膜表面出现过度极化状态,这时ST段平行下移或斜行下移超过0.05mV,心肌细胞由于缺乏血供、缺氧所致的损害可以直接影响到心肌细胞的复极过程,这时T波的形状以及走向出现改变,使T电轴与QRS电轴间的夹角增大,当夹角超过一定范围时,便反映为T波低平或倒置 。由于心肌细胞血供不足缺氧导致的窦房结功能障碍及心肌细胞自律性失常,可以引发各种心率失常,以室性早搏、房颤、窦性心动过缓较常见,当心肌缺血导致心脏的传导系统出现障碍时,便可引发各种传导阻滞情况的发生,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有一度房室传导阻滞和束支阻滞。因冠心病常常合并有高血压病,所以心电图上常可见到左室肥大的心电图改变。冠状动脉的一个主支或分支发生阻塞后,局部心肌缺血、坏死,便产生了心肌梗死,所以冠心病患者常兼有心肌梗死的心电图改变。综上所述,冠心病的心电图改变中,ST-T改变最常见,可作为疾病动态观察及疗效评价的重要指标。心律失常也较为常见,病情进一步发展可累及传导系统,而导致各种传导阻滞,如引起冠状动脉阻塞,导致心肌梗死,心电图表现主要为异常Q波、ST段上抬及T波倒置等。

肺源性心脏病患者首先是因为右心负荷增大,进而容易出现右心室代偿性肥厚和扩大,容量负荷也会随之增大,久而久之右心房也会出现相应的改变。心电图表现为P波的异常和在胸导联QRS波群以及ST-T等改变,轻度改变在心电图上一般是难以显示的,但是当右室出现明显肥厚时,心电图检查的诊断意义就会会逐渐增大,与此同时,因为肺心病的其他病变,比如当发生肺气肿时,会出现前向电阻的增大,后向电阻相对就会变小,当出现严重肺气肿者,膈肌下移明显,心脏多会发生趋向垂直位偏转,心尖出现转向后方,使得平均电轴方向向右偏转,另外,左向量会减小,右向量增大。因为出现长时间的缺氧,酸性代谢产物就会积累增多,心肌收缩力出现下降,心肌劳损和心电位变低也会随之出现。

肺心病患者大部分P波形态主要表现为尖峰型,出现的概率大约65.5%~80%,阜外医院曾经报道:根据心电图P波形态诊断,肺心病的敏感性可以达到80%,特异性达到92%,正确性可达86.25%,当以P波电压大于或等于0.22mv视为异常时,其敏感性大约是26.67,特异性几乎可达100%,正确性是72%,当以P波电压为诊断依据时,肺心病诊断的正确性与敏感性均出现增高,部分学者认为P波电轴>+80°为异常的意见是相对合理。肺型P波所特有的形态在肺心病早期诊断虽具有一定价值,但并非其所特有,有些单纯性肺气肿的情况下也是可出现高尖的肺型P波,与肺心病在这方面有一定的相似。近些年来对平P波的形成机制有了新的认识,当右心房兴奋传导至左心房时,房间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并不是通过心房肌的传导。肺心患者因为右心房负荷增加,心房肌相应的出现缺血、肥厚等改变,退行性变,牵拉或者是挤压房间束或结间束,进而对房内及房室的传导速度产生影响,P波的形态相应的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肺心病患者的心电图诊断主要表现为QRS波群的改变,从解剖位置来讲右心室的位置使得右心室的心电向量变化主要表现于横面,观察QRS波改变的主要导联是胸导联尤其是右胸导联为主,正常情况时V1导联呈r S型。但肺心病患者由于右心室的压力负荷、年龄、容量负荷、病变部位、程度以及心脏在胸腔内所处位置的不同,也可以呈现不同形态:①V1导联呈q R、q r型,这是右心室极度肥厚的标志,包括流入道、流出道、室间隔右室游离壁均出现肥厚,其容量负荷与压力负荷均出现明显的增加。当右心室出现明显的肥厚时,心脏会相应的沿长轴向左后顺钟向转位,其Q R S波群起始向量指向左前方,因此投影在V1导联轴的负侧,即形成q波;②V1导联呈R、R S型,这是典型的RVH图形,是由于收缩期负荷过重导致的,病变的右心室指向右前方的电力增加,这时的QRS波形主要表现为高R波为主,同时在V5、V6导联上会出现深的S波;③V1、V2导联呈Q S、Q r、q r型,这主要是病情恶化或者重症病例的表现,右心室明显肥厚是其出现的主要机制,明显的顺钟向转位以及肺气肿导致膈肌下移,心肺逐渐趋向垂直位所致,在横向面QRS向量环主要趋向右后方,所以大部分落在导联轴的负侧便出现QS型,容易和前间壁心肌梗死相混淆。肺心病出现病情好转时,Q S型有可能转为r s型或别的图形,同时也没有ST-T的动态改变,可于鉴别。V1~V5导联呈r S型为肺心病患者常见图形,是由于明显顺钟向转位导致的,但是当出现严重肺气肿亦可表现为类似的图形;④R波与S波向量的比值(R/S),正常情况,V1导联为r S型,故R/S1。肺心病患者V1导联R波增高,致使R/S>1,此时V5导联常见较深S波。当顺钟向转位显著时,RV5则较低,整个胸导联可呈r S型,则V5导联R/S

近些年有学者就QRS波群的时间因素与肺心病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测量V5导联的R、S波宽度,分别用a、b表示,a/b比值≤1者为阳性,结果敏感性可达84%~88%,所以也不失为肺源性心脏病诊断的一项有用指标;⑤QRS低电压可出现于胸导联和肢体导联,但主要以前者居多。ST-T改变为非特异性的,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ST-T改变主要是右心负荷增加,引起心电图表现。

综上所述,心电生理的分析对于冠心病以及肺心病的诊断都是具有很大的帮助,同时这些疾病的产生也会在心电图上出现相应表现,通过这种相互的关系,在临床上可以结合心电图等对疾病进行分析,从而达到指导治疗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卢喜烈.现代心电图诊断大全[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6,500-600.

病理学重点范文3

关键词 病理学 课程特点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Use of Several Teaching Methods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athological Course

CHEN Shumin, ZHUANG Lili

(Zhangzhou Health Vocational College, Zhangzhou, Fujian 363000)

Abstract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generally reflect that learning pathology is very difficult. Pathology is an important basic medical course, starting from the 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urse, the integrated use of contact heuristics, drawing heuristics, deductive reasoning, case analysis and other teaching methods to stimulate students' motivation to learn, improve teaching efficiency.

Key words pathology; course features; teaching methods

病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医学课程,也是介于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重要桥梁课,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高职高专医学院校的学生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前期学习的一些知识已经遗忘,又一下子接触大量的医学专业术语,感到困难重重。笔者认为从病理学课程特点入手,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 联系启发法

联系启发法运用广泛,可用于学科间的联系、病理学总论各论的联系、病理解剖学和病理生理学的联系、理论与实践的联系、病理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想要学好病理学,必须有牢固的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等基础课程知识为支撑点。因此,掌握基础医学各学科的相关知识是学好病理学的先决条件。高职高专病理学一般在第二学期学习,而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等基础课程是在第一学期学习,学生相关知识遗忘比较多。教师在上课时要遵循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组织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复习联系以前的医学知识,加强学科间的联系,填补学生知识掌握方面的空缺。比如:讲解休克的始动环节时联系血压的影响因素,讲解栓子的运行途径联系血液循环,讲解肝硬化要复习门静脉的属支及肝内血液循环等。病理学分为总论和各论。总论是指在多种疾病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病理变化,阐明疾病发生发展的普遍规律。各论是阐述各种不同疾病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个性的病理变化,阐明不同疾病的特殊规律。①总论是学习各论的基础,各论则是对总论知识的应用,二者相互联系。教师应熟悉教学内容,具有整体化思想,把知识点串联起来,引导学生利用总论知识促进各论知识的掌握以提高教学效率。学叶性肺炎时先提问属于何种炎症(总论),将大叶性肺炎与炎症联系起来。大叶性肺炎分四期,第一期为充血水肿期,引导学生从“充血”、“水肿”两个词入手,根据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总论)学过的知识描述病理变化。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教师给予鼓励及总结。病理学分为病理解剖学(简称病解)和病理生理学(简称病生),但二者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学习完《水肿》(病生)的发生机制,当涉及《炎症》(病解)炎性水肿的原因,就可融会贯通。学习呼吸衰竭(病生)的功能性分流联系大叶性肺炎(病解)的红色肝样变期的病理变化。温故有助于知新,联系启发法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病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教学活动包含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二者联系密切。实验内容包括大体标本观察、病理切片观察和动物实验等。要上好实验课首先要掌握好理论课知识,做到“胸有成竹”才能“有的放矢”。教师授理论课时注意引导学生思考观察,比如学习肝细胞水肿和肝脂肪变性,通过机制的讲解明确二者病理切片的不同,学生上实验课时就能快速掌握要点。通过实验又能印证理论知识,加深对理论的理解。病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②与日常生活也密切相关。教学时根据学生的知识积累,运用已有的常识联系启发。比如疾病的原因具有特征性和不可缺少两个特点。这时教师引入一个生活例子:春节前的期末考试期间,学生们都在熬夜读书备考。冷空气来临,空气中弥漫着肺炎球菌,有的学生得了肺炎。下列哪个选项是病因:A熬夜疲劳B气候变化C个体差异D肺炎球菌。学生议论纷纷,做出选择。讲解脂褐素,学生觉得很陌生,联系到老人斑或长寿斑,学生理解了,感觉病理学知识不再高深莫测。

2 画图启发法

病理学分为病理解剖学和病理生理学。病理解剖学侧重从形态结构的角度阐述疾病发生发展规律,是形态学教程。前期的组织学实验课会要求学生画图,因此上理论课时要求学生画草图具有操作的可行性。比如:病毒性肝炎中的桥接坏死,这是个重要的名词解释。学生普遍认为难以掌握。教师先不做深入的解释,要求学生根据教材概念画草图。有的学生感到不知从何处下手,有的学生能画出一半的概念。学生碰壁之后,教师再复习组织学知识,解释汇管区、中央静脉等部位,并画出草图。通过自己动手画图,学生大多能当场记住概念。变性、新月体、原发综合征等概念都能运用画图启发法,并且收到不错的效果。有时受课堂时间限制,不可能让学生画图,就变通一下。比如新月体,教师讲解完概念,然后用课件放映一幅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的病理学组织切片,要求学生运用以前组织学的知识和刚学的概念指出新月体。病理生理学的发病机制是授课的难点,画图法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教师先运用画图法解释低钾血症引起反常性酸性尿,然后要求学生运用画图法解释高钾血症引起反常性碱性尿。学生接到要求画图的指令,有动力也有压力,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全面调动眼、耳、手、脑,提高了听课效率。画图法充分体现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与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画图法改变以往“老师讲,学生记”,“老师画,学生看”的被动方式。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将知识通过思考进行加工改造,使抽象概念形象化,将言语形式的信息转化成视觉形式或图画形式的信息,③增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3 演绎推理法

病理学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和转归。病理变化分为肉眼观和镜下观。授课时讲解完镜下观可让学生推理出肉眼观,将二者的知识点融为一体。比如肝淤血的镜下观可推理出肉眼观“红黄相间”状似槟榔切面。比如肉芽组织镜下观见大量的新生毛细血管,可推理出肉眼观的“触之易出血”。病理变化包括形态结构、功能、代谢等方面的变化。代谢改变是功能和形态结构改变的基础,功能改变往往又可导致形态结构改变,形态结构改变必然影响功能和代谢改变。④在疾病过程中三者变化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为因果。比如萎缩的细胞表现为代谢减慢、功能低下。此外还可以通过病理变化推理出临床表现,比如:急性普通型病毒性肝炎肝细胞水肿,肝脏体积增大,刺激肝包膜的神经纤维引起肝区疼痛;肝细胞坏死引起肝功能异常。病因结合发病机制也可推理出病理变化。比如大叶性肺炎90%由肺炎球菌引起,在抵抗力降低时细菌沿气管、支气管分支侵入肺泡,大量繁殖引起炎症反应,机体对肺炎球菌也会产生过敏反应。这些反应导致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从而进入大叶性肺炎第一期――充血水肿期。演绎推理法引导学生通过对前后学习内容进行有效的梳理,找出知识点的内在关联,把众多的分散的知识点串成一条线,知识结构趋向一体化。演绎推理法引导学生主动将书本的死的知识变为学生自己的活的知识,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4 病案分析法

病理学是临床专业课程的基础。医学生普遍存在“重临床,轻基础”的思想,认为基础课枯燥,用处不大,只要学好临床课就能当好医务工作者。其实病理学与临床专业知识联系密切。教师应该有意识地联系临床病例,让学生早接触临床,激发学生对即将从事的职业发生浓厚兴趣,又可以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教材上写道:当出血量达到循环血量的20%~ 25%时即可引起失血性休克。20%~25%是比较枯燥的数字,难以记忆。教师引入临床病例,创设问题情境。比如:接生时产妇出血量达到多少毫升(用弯盘盛量),医生应警惕产妇发生失血性休克。作为准医务工作者不能脑海里只记住20%~ 25%,我们应该转化成实际的数字,具有可操作性的指标来引导医疗措施。病案分析法运用广泛。可以在课前导入,能有效引起学生的关注。比如上《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章节之前导入病例:24岁男患,车祸时发生右股骨粉碎性及开放性骨折。在送往医院途中,该患者出现面部青紫,呼吸困难,口吐白沫而亡,其最可能的死因是A心肌梗死B气体栓塞C脂肪栓塞D脑出血。该病例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觉地预习,进行讨论,希望能得出正确的诊断。病案分析法可以在授课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引入临床病例,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可以在授课内容结束时提出临床病例,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检测了学生对该章节知识的掌握情况。病案分析法与临床结合紧密,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也促进学生将书本知识向临床应用转化。⑤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首先要针对病理学课程特点全面深入地分析教材,明确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才能引导学生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其次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情况。包括学生的一般情况、学生的学习及思维的方式方法、学生的知识基础等。备教材与备学生,这是教师灵活运用教学方法的出发点。再次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到医院实践,采集临床病例。通过互联网、进修等方式及时补充更新教育教学知识与医学知识。通过集体备课,教师之间相互听课评课,取长补短,互通有无。总之,教师应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从病理学课程特点出发,将多种教学方法巧妙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注释

① 刘红.病理学(2版)[M].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10.

② 唐忠辉,周洁,杨少芳.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

③ 伍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学(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病理学重点范文4

【关键词】终末期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临床特点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379-01

糖尿病肾病主要指的是糖尿病微血管发生病变,引发肾小球硬化,是比较常见并发症,糖尿病肾病通常是进行性发展,最终会出现肾衰竭【1】。终末期糖尿病肾病通常患病时间较长,年龄偏大,免疫水平较低,容易出现感染,治疗存在困难,经常出现并发症,为患者带来痛苦,对患者的生存质量造成影响。现阶段,对于终末期糖尿病肾病的治疗,还缺乏有效的方法。相关的研究显示,对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进行护理干预,有助于缓解蛋白尿发展,缓解肾功能减退。本次研究主要是选择40例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进行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7月至2013年7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40例,其中男性为24例,女性为16例,年龄为35至78岁,平均为61.5岁,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时期非糖尿病肾病接受血液透析的患者50

例,其中男性为32例,女性为18例,年龄为31至70岁,平均为58.5岁,作为对照组。

1.2方法 两组患者采用的透析机型号是GambroAK-95、Fresenius4008B,每周进行透析,时间为2至3次,每次时间为4至5h。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降压,并补充如下药物:(1)促红细胞生成素,(2)叶酸,(3)维生素,(4)活性维生素D,观察组进行皮下胰岛素注射,对血糖进行控制。

1.3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若P

2.2 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在透析过程中,两组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包括感染、心功能不全、透析低血压、高血压、低血糖以及脑血管意外。在低血糖方面,观察组、对照组发生率分别为25.0%、4.0%;在感染方面,发生率分别为30.0%、10.0%;在透析低血压方面,发生率分别为30.0%、6.2%;在心功能不全方面,发生率分别为45.0%、12.0%,以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脑血管意外、高血压方面,两组的发生率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3.1 心理护理。糖尿病肾病患者长时间的受到疾病痛苦,血液透析方法是一种替代式疗法,在进行透析时,患者身体存在不适,透析费用比较高,患者需要承受一定的压力,在临床中,部分患者的情绪比较低沉,对治疗效果造成影响,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让患者之间相互的进行交流,使得患者能够调整心态,以积极的心态配合治疗。护理人员需要多和患者进行交流,分析影响患者心理压力的相关因素,并进行心理疏导,增加患者自信心。

3.2 并发症护理。首先是透析低血压护理。糖尿病肾病患者具有植物神经变性,神经调节的功能降低,血管的顺应性比较差,容易出现低血压。在透析过程中,患者的体重增加,是危险的因素,是引发低血压的重要因素。护理人员应当向患者解释体重过度增长所产生的危害。患者在透析过程中,应当注意控制水分的摄入量。在血液透析过程中,泵速由慢到快,首先是60mL/min,结合血压和患者的反应,增加到150―260mL/min,若患者具有进餐习惯,降低速度,开始为20―40mL/min,直到结束,低血压发生率得以降低【2】。对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进行严密的监测,若患者存在出冷汗、头晕等症状,平均动脉压降低大于30mmHg,就应当想到透析低血压,采用高渗盐水、降低血流量等处理方法。

其次是心功能不全。这种并发症是糖尿病肾病患者透析死亡的原因之一。在本次研究中,心功能不全发生率为45.0%,发生率较高。在透析之前,若患者存在心功能不全,生存的时间比较短,容易死亡【3】。对于心功能不全患者,需要强化宣传教育,引导患者提前进行透析,用药和饮食合理,在透析过程中,限制水的摄入量,对体重进行控制。在透析过程中,患者应当多吸氧,观察是否出现憋气等症状,帮助患者选择卧位。定期进行血液滤过,使得透析更加具备充分性。

再次是感染。糖尿病肾病患者血压增加,糖代谢出现紊乱,机体的免疫功能较差,感染发生率比较高,在本次研究中,感染方面,观察组发生率为30.0%,对照组发生率为10.0%,明显的高于对照组。护理人员应当引导患者适度的强化营养,适当的进行活动,机体的抵抗力能够增加;房间定时的进行通风,根据气温变化增减衣物,防止感冒【4】。并注意进行皮肤护理,注重个人卫生。

总之,对于糖尿病肾病患者,需要做好早期的护理,进行心理护理,并针对并发症做好护理工作,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相锋.终末期糖尿病肾病病人延续性护理需求调查[J].护理研究(上旬版),2013,27(8):2326-2327.

[2] 张晓义.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的护理体会[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12):47-49.

病理学重点范文5

【关键词】 心电向量理论; 心电图; 教学

【Abstract】 The diagnosis of ECG is one of the basic skills of clinician.But now,clinician are lack of this kind of ability.ECG core theory as the theory of"secondary projection",namely different moments of ECG integrated vector space vector ring successively through two-dimensional projection plane and one dimensional linear space form ECG theory.This article will be to the ECG vector theory in the teaching of ECG positioning for analysis,the importance of cardiac vectors in ECG education is analyzed,and how to use in the ECG teaching and strengthen the theory,for improving th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of ECG.

【Key words】 Cardiac vector theory; Electrocardiogram; Education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of Baoji City,Baoji 7210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5.21.027

“心电活动”本质是一种生物电现象。在心动周期中,每个瞬间心脏会产生的一个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电位差(电势差),该电势差在物理学中被称为“向量”,而将每个心动周期中各瞬间产生的综合心电向量运行轨迹连接起来,便构成一个假设的立体空间心电向量环。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就是将心脏电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每个瞬间综合体表电位差(或者说是心电向量环)记录下来并加以解释的科学。因此了解心电向量学也就有助于理解一些心电图的形成机理。心电图在对心律失常(预激综合征、束支阻滞及分支阻滞等),心肌梗死(下壁p后壁p前间壁心肌梗死等)及心肌肥厚等疾患的诊断或病变定位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心电图只是记录了一种现象,而解释和推导种种现象产生的原理应是心电图教学的重要内容和目的[1-5]。

1 心电向量理论与心电图的关系

心电向量是因,心电图是果。心电图就是空间三维心电向量环先后在二维平面和一维直线上的投影结果。有什么样的空间三维心电向量环就对应产生并记录出什么样的心电图波形,反之,由心电图波形也能推测出大致空间心电向量环走形。三种不同时间产生的独立的空间向量环便对应产生了三种不同的心电图波形,即心房去极的P向量环、心室去极的QRS向量环及心室复极的T向量环对应产生心电图中的P波、QRS波群及T波。

同时,瞬间综合心电向量是因,心电向量环又是果。按照时间先后顺序产生的心脏瞬间综合向量走过的轨迹的连线就构成了每个空间心电向量环。

连续描述心电图产生过程如下:电场中任何电位不同的两点间便存在电位差(电势差或电压)。心电活动在心肌扩布期间,每一个瞬间除极或复极心肌细胞的分布都在发生改变,那么每一个瞬间都有无数个不同心电向量出现,根据电势叠加原理,瞬间这些无数个心电向量的综合效果可等效为一个“瞬间综合心电向量”,它所作的空间环形运动的轨迹即构成立体心电向量环。而根据容积导电的原理,该向量环可在二维额面、横面进行一次投影,并进一步在对应的一维肢体、胸壁导联轴上进行二次投影,继而可以从体表上间接地测出或者说反映出心肌的电位变化。用一定速度移行的记录纸对这些投影加以连续描记,便得到了心电图波形。在不同导联上,投影所得电位的大小,即心电图纵轴电压值,取决于瞬间心电综合向量本身的大小及其与导联轴的夹角关系,即投影的方向和导联轴方向一致时得正电位,在心电图上表现为正向波,相反时为负电位,在心电图上则表现为负向波,夹角约接近0°,波形振幅最高,夹角90°时,振幅接近等电位线[2]。

由此可见,心电向量理论是理解和解释心电图的核心思维。心电图是心电向量环在各导联上的二次投影,心电向量图能合理解释心电图各波产生的原理,特别是房室肥大、心肌梗死、束支传导阻滞、预激综合征等心电图特点。此外,各导联的心电图变化,皆与心电向量图向量环的宽窄及投影大小密切相关,只有了解了心电向量图的各种变化,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心电图的各种变异,从而避免强记各种心电图的图形[3-7]。但是值得指出的是,心电向量理论还无法解释心电图中的房室关系、P-R间期、S-T段改变以及某些心律失常的诊断[6-13]。

2 心电向量理论与心电图的临床作用

心电图诊断心律失常、心肌梗死等疾患中的地位不再赘述。但是,当需要具体应用心电图进行异常心律或心肌梗死定位时,则需要灵活运用心电向量理论知识。

快速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前,利用体表心电图对病灶部位预估是非常有必要的。例如:房性心动过速(房速)时:(1)通过V1导联P波方向判断左房还是右房来源,V1正向多提示左房来源,V1负向多提示右房来源。因为V1导联提供的是从横面心电向量环观察左右心电活动的最佳视域,V1导联在胸骨的右缘,也就是在心脏前方,对着室间隔,它代表向右向前的方向。那么,当左房除极时,心电总除极方向是自左后向右前的,也就是综合向量方向是指向V1的,所以P波多为直立正向的;(2)通过II、III、avF导联P波方向判断病灶的位置高低,如果这些导联P波为正向多提示位置偏中高位,如果这些导联P波为负向多提示位置偏低位。因为II、III、avF导联代表心脏下壁方向,高位病灶自上向下除极时,心电向量在额面和II、III、avF导联是正对电极除极,记录为正向P波;高位病灶自下向上除极时,心电向量在额面和II、III、avF导联是背对电极除极,记录为负向P波;(3)通过P波宽窄初步判断是游离壁还是间隔侧,P波宽于或约等于窦性多提示为游离壁,P波窄于窦性多提示为间隔侧。因为游离壁除极时,心电向量只能从一侧心房到另一侧心房,故不会明显变窄,但是如果病灶在间隔时,左右心房几乎同时除极,双方的心电向量朝向两个不同的方向,综合向量将相互抵消导致P波变得比窦性明显窄小。如上在消融前对病灶定位分析中,无处不用心电向量理论。不止房速,心房扑动、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预激综合征均可举一反三运用心电图大致判断病灶部位,减少患者射线辐射量,节约手术时间。而这种精准的判断需要扎实的心电向量理论基础。

再比如用心电向量来解释和理解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时ECG的改变以及判断心肌梗死的部位。心肌梗死时心电图发生三种基本变化:(1)T波倒置,代表冠脉损伤区周围的心肌呈缺血型改变。病理生理基础为:心肌缺血后代谢发生障碍,各种生物酶功能障碍,运转Ca2+、Na+、K+等离子障碍,缺血心肌除极、复极异常。目前向量学原理解释大致为:此时段代表心室复极过程,当健康心肌已复极时,缺血心肌尚未完全复极,已复极的健康心肌电势较高,尚未完全复极的缺血心肌电势较低,两者间产生电势差(电位差),心电向量的方向由缺血区指向健康区,在对应的缺血部位的心电导联上便记录出倒置的T波,但真实的T波向量学说仍需完善;(2)ST段弓背向上抬高,代表心外膜下心肌缺血或透壁性心肌梗死。QRS环的终点(J点)到T环的起点,即为ST段,此时段代表心室除极完毕到快速复极开始时间。病理生理基础为:缺血导致生物酶活性异常,K+外流等影响,损伤的心肌细胞膜极化能力减弱,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发生异常。目前向量学原理解释为:心内膜和心外膜之间复极电位差有关。ST段改变是目前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相关罪犯血管最快捷的指标,例如右冠病变时,ST向量指向右(Ⅲ导联),Ⅲ导联ST段抬高程度大于Ⅱ导联,对应的Ⅰ导和avL导联ST段下移;左回旋支闭塞时,ST向量指向左(Ⅱ导联),Ⅱ导联ST段抬高程度大于Ⅲ导联,对应的Ⅰ导和avL导联ST段下移;左前降支闭塞时,V1~3导联,ST段弓背向上抬高,以此类推,举一反三;(3)病理性Q波代表心肌坏死。目前向量学原理解释为:QRS波群实际为残存向量图形。坏死的心肌丧失了除极和复极的能力,不再产生心电向量,而其他健康心肌的除极仍在进行,所以其最终综合心电向量背离心肌坏死区。因此在对应导联上出现异常Q波(Q波宽度>0.04 s、深度>同导联R波的1/4)或QS波,不论Q波还是QS波,都为负向量波,代表除极方向走向背离电极或该导联的方向,或者说指向存活心肌的方向,以此可判断陈旧心梗部位[14-20]。

预激综合征更是可以通过对心电向量和心电图分析对旁道定位。预激波QRS融合波,例如:A型预激综合征,其异常旁道是Kent束,起于左房后部,止于左心室后基底部靠近室间隔的心外膜附近,初始预激部位为心室左后,预激向量指向左前。从横面向量投影看,QRS波初始20~70 ms预激向量指向左前或右前。T环岛方向,大小是变化不定的,ST向量指向后。因此,胸导V1~V6 QRS主波向上,预激波也是向上的,继发ST段下移,T波低平p双向或倒置。从额面向量投影看,预激向量自后向前,与额面近于垂直,QRS环投影多指向左上或左下。QRS大部分位于左侧,环体运行方向也变化不定,可呈顺时针,逆时针或“8”字形旋转,所以预激波在心电图的肢体导联可向上或向下。T环多指向下,则下部导联IIpIIIpavF的T波多向上。B型预激综合征,其异常旁道是起于邻近房室环的心房侧,预激部位在右心室基底部外缘即右侧偏前。预激向量指向左后,最大QRS指向左后,环体多逆转,ST向量指向右后,T环则指向左前。从额面向量投影看,预激向量及QRS环体均指向左方,偏上或偏下,环呈逆时针旋转或“8”字形旋转,T环方向不定,常与QRS环方向相反,呈逆时针运行,投影在IpavL导联轴的正电位端,所以QRSIpavL主波向上;QRS环可偏上或偏下,所以QRSIIpIIIpavF呈正向或负向波。从横面向量投影看,预激向量及QRS环均指向左侧,投影在胸壁导联的QRSV1~2呈QSpQRpRS波,投影在左侧心前导联的QRS V4~6均呈正向R波pRS波。

3 心电向量理论教育现状

目前心电图教学中,不论是对本科生、研究生,还是规范化培养医师、临床医师,均存在忽视心电向量理论知识传授的现象。具体表现为老师讲着难,学员听着难,学时少,内容少。在心电图授课中不排或只排一个学时的心电向量理论教学,绝大部位教员和学员对心电向量这部分基础知识很可能都是囫囵吞枣地看过,部分教员本身对该理论就不十分熟悉,只是略微提及,或是一语带过,或是干脆不提,存在教员不知道在讲什么,学员不知道该听什么的现象,这说明向量学本身存在复杂性,但作为心电图基础知识,是有必要知道其核心理论和基本技巧的。况且心电向量理论未闭有那么难理解,教员的教员没下工夫理解,便容易导致心电向量理论在心电图教学中被一代代忽视,容易出现知识的断层。

缺乏心电向量理论的铺垫,学员不容易真正理解为什么会出现各种心电图正常波形,又为什么会产生各种异常波形,易造成学生在学习和理解心电图内容时,觉得内容枯燥、复杂,容易产生恐惧和抵触心理,多为死记硬背,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记忆短暂,发展较慢,难以推导、理解和诊断更为复杂的心电图。

4 心电向量理论教育实践效果

笔者在对本科生心电图教学中,特别增加学时,加强了对心电向量理论的讲解和在整个心电图教学过程中贯穿式强化运用心电向量理论解释各种心电图产生的道理,从而深刻体会到该部分内容授课的必要性。具体体现为:(1)教学效果反馈中,学生肯定了心电向量理论知识的实用性,并对其产生了浓厚的自学兴趣;(2)相同学习能力学生中,与未接受心电向量理论知识的学生相比,系统接受并初步掌握该理论的学生表现出对心电图更强的悟性和记忆力;(3)遇到不同种类心律时,反复讲解和运用心电向量理论知识时,学员表现出对心电图更易理解,整个教学过程更为轻松。

5 心电向量理论教育实践建议

既然心电向量是心电图产生的原理和总论,是理解各种心电图波形的核心思维,那么就需要将该理论贯穿于心电图授课和判读过程始终,也是优化心电图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如何提升心电向量理论教育实践,笔者建议:(1)教研室尽量分配适当学时给该理论授课;(2)教员不但要在分析正常心电图前下工夫详细介绍心电向量背景知识,对该部位知识融会贯通,更要在教学中分析各种异常心电图时同步分析心电向量环对应的变化,也就是各种波形产生的道理,令学生产生条件反射和惯性思维;(3)教员在授课中除借助PPT等多媒体工具外,还可以制作三维向量环实物模型辅助教学;(4)向学员介绍各种自学方式,如①心电向量相关课外读物,例如《黄宛临床心电图学》,陆振刚主编的《临床心电向量图学》,孙英贤主编的《心电向量学导读及图谱》,《四维心电向量研究》;②网站;③文献;④论坛;⑤心脏是三维立体结构,因此还可借助自己手绘或电脑制作从四维(加上时间概念)到三维到二维再到一维空间认识向量知识。

多数心电图教学工作者,十分清楚心电向量理论的重要意义。因此,教员不但要重视它,更要首先掌握扎实的心电向量理论基本功,理解这部分内容需要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对心脏解剖的透彻理解和物理学知识,但更为重要的是教员本身对该理论的兴趣和教学态度。在心电图教学中,前期让学生全面了解心电向量理论内容并随时运用它去解释正常心电图特点,会对后续心电图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显著提高心电图教学的效率和趣味性,培养学生运用心电向量理论理解和推导心电图的临床思维是心电图教学工作者的职责。

参考文献

[1]任春霖,高学霞.心电向量在心电图教学中的作用及应用[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12,29(4):3586-3588.

[2]郭志福,黄新苗,胡建强,等.心电图发展史在心电图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J].西北医学教育,2012,20(3):643-646.

[3]王永权.心电向量图在诊断心肌梗死中的优势[J].临床心电学杂志,2009,18(2):86-89.

[4]卢喜烈.心电向量图在宽QRS波鉴别诊断中的优势[J].临床心电学杂志,2009,18(2):92-94.

[5]刘仁光.心电向量图在预激综合征诊断中的优势[J].临床心电学杂志,2009,18(2):95-96.

[6]Ghista D N,Acharya U R.Nagenthiran T Frontal plane vectorcardiograms:theory and graphics visualization of cardiac health status[J].J Med Syst,2010,34(4):445-458.

[7] Reddy K,Khaliq A,Henning R J.Recent advances i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World J Cardiol,2015,7(5):243-276.

[8] Andersen M P,Terkelsen C J,S?rensen J T.The ST injury vector:electrocardiogram-based estimation of location and extent of myocardial ischemia[J].J Electrocardiol,2010,43(2):121-131.

[9] Sansone M,Fusco R,Pepino A.Electrocardiogram pattern recognition and analysis based on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and support vectormachines:a review[J].J Healthc Eng,2013,4(4):465-504.

[10] Yokokawa M,Liu T Y,Yoshida K.Automated analysis of the 12-lead electrocardiogramto identify the exit site of postinfarction ventricular tachycardia[J].Heart Rhythm,2012,9(3):330-334.

[11] Roten L,Derval N,Sacher F.Ajmaline attenuates electrocardiogram characteristics of inferolateral early repolarization[J].Heart Rhythm,2012,9(2):232-239.

[12] Zadeh A E,Khazaee A,Ranaee V.Classification of the electrocardiogram signals using supervised classifiers and efficient features[J].Comput Methods Programs Biomed,2010,99(2):179-194.

[13] Andersen M P,Terkelsen C J,S?rensen J T.The ST injury vector:electrocardiogram-based estimation of location and extent of myocardial ischemia[J].J Electrocardiol,2010,43(2):121-131.

[14]杜红梅.平板运动试验和动态心电图联合检查对评估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预测价值[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20):151-154.

[15]王兰,曹海清,邱晓川,等.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心电图改变与梗死相关血管关系探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27):132-134.

[16]阚小杰.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的动态心电图临床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32):142-144.

[17]刘春光,王颖.多排螺旋CT冠脉成像、心电图及冠状动脉造影对冠心病临床诊断价值的对比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5):98-99.

[18]张秋云.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的动态心电图临床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4):134-135.

[19]马艳丽.145例性T波改变的心电图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2,9(28):71-72.

病理学重点范文6

目的:分析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疗法治疗重症颅脑疾病合并高钠血症的护理。方法:资料随机选取2012年2月-2014年2月我院收治的重症颅脑疾病合并高钠血症患者共35例,对其采用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疗法治疗,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以及不良反应,处理机械报警,坚决执行无菌操作。结果:与治疗前相比较,35例患者治疗24h后血清钠出现明显下降(P

关键词:连续性静脉血液滤过;重症颅脑;高钠血症;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8-0201-01

在所有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中,最为常见的并发症即是高钠血症,其病死率高达75%以上且预后效果较差,在临床治疗中是最为棘手的问题。患者病情较为复杂且会伴随多脏器官衰竭[1-2],若是能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配合有效的护理,则能大大降低死亡率。我院对35例重症颅脑疾病合并高钠血症患者采用连续性静脉血液滤过治疗,现将护理情况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随机选取2012年2月-2014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重症颅脑疾病合并高钠血症患者共35例,并将其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所有患者中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7例,患者年龄在28-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8.3±11.2)岁;15例高血压脑出血、10例颅脑外伤、10例脑梗死。本次研究中所有患者均在入院前出现了意识障碍,入院后6d出现高钠血症。

1.2 治疗方法

1.2.1 常规治疗: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的外科手术进行治疗,并在术后给予呼吸机帮助患者通气、利尿、抗感染、利尿等相关的治疗,采用甘油果糖或者甘露醇来降低患者的颅内压。利用胃管将温开水注入患者体内,或者静脉滴注适量的低渗盐为患者补充电解质或水。此外,每天对患者的血清钠等一些生化指标进行有效的监测,比如患者血清钠在一天之内连续两次的监测浓度都大于145mmol/L就确诊是高钠血症,再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形采取CVVH进行治疗。

1.2.2 CVVH治疗:通过相关的血液滤过机来对患者进行治疗,参照患者的凝血情况和治疗情况,24到72h更换一次滤过器和管路,其中换液的配方包含3000ml生理盐水、5%的碳酸钠150ml、氯化钙或葡萄糖酸钙、硫酸镁2.5ml、10%的氯化钾0~12ml、无菌注射用水1000ml,以上这些都要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适当的调整,此外在对患者注射1000m无菌用水。配方中的具体用量须根据患者病情来确定,对各种液体进行严格区分,并按照配方现配现用及进行无菌操作。每分钟对患者血流量进行调整150到180mL,之后再采用枸橼酸钠或肝素钠进行抗凝。

1.3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数据以SPSS18.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以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经x2检验,以P

2 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较,35例患者治疗24h后血清钠出现明显下降(P

表1 患者治疗前后检测指标对比

3 护理措施

依据CVVH治疗的监测要点来对患者进行护理,进行严格的无菌操作护理,并对感染进行积极的预防,必要时可以给予患者抗生素进行治疗,加强对患者血凝因子、常规、血生化的相关检查,从而防止血压下降、出血、发生凝血等相关并发症发生。

3.1 对患者生命体征变化进行仔细的观察: 首先利用心电检测仪对患者的心率、呼吸、血压以及血氧饱和度等基本情况进行进行持续检测,同时观察患者瞳孔、肢体活动以及末梢循环变化情况,防止患者出现心力衰竭、水肿、低血压休克以及其它并发症,有情况必须马上告知医生,方便医生进行有效的处理。其次还要对患者的体温进行测量,对液体每小时的出入量进行准确的计算,防止循环容量不足导致的低血压,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同时会由于血流量过低而出现体温降低的情况。因此护理人员应当根据患者体温对血滤机的温度进行及时调整,从而帮助患者快速的回升体温。最后,严密监测患者各个器官的功能,对脏器功能进行有效的保护。定时对血糖、血常规、电解质、血气分析、凝血时间的变化进行监测,及定时对患者血液中的Cl-、K+、Na+、肌酐、尿素的物质含量变化进行监测,看患者有没有发生血糖、血钾剧烈的波动现象,有没有出现酸中毒等异常,如果有这些异常出现应根据置换液配方及时进行调整。

3.2 不良反应护理: 在对患者进行治疗时,护理人员还需对患者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进行预防,对引流液量、性状以及颜色进行观察,查看患者是否出现腔道出血、黏膜有无出血,特别是胃肠道、呼吸道以及泌尿生殖道是否有出血情况。对Plt、APTT以及PT等指标进行检查,根据患者情况调整肝素用量。

3.3 留置导管护理: 严格执行留置导管护理程序,将导管固定牢固,避免导管出现脱出导致患者出血,置管前对患者皮肤进行彻底清洗并消毒,在对敷料进行更换时采用安尔碘对穿刺皮肤周围消毒,采用无菌敷料将其覆盖。同时值班护士应当密切观察插管处是否出现渗血以及缝线松脱。

3.4 严格进行无菌操作: 对于重症患者来说,其抵抗能力较弱,对其深静脉进行置管的时候比较容易发生感染,因此如果患者的穿刺点部位的敷料出现污湿、渗液时应该及时对其进行更换,在采用无菌贴覆盖在敷料上面。而且置换液必须现用现配,更换和配置的时候应该严格按照无菌操作的要求进行。

4 讨论

临床中比较多见的急重症之一就是重型颅脑疾病,高钠血症会导致细胞出现脱水、收缩,情况严重的还会使细胞的桥接静脉遭到破坏和受到牵连,从而致使蛛网膜的下腔出血。研究证明,对重症颅脑疾病的患者病情及预后进行判断的关键因素是高钠血症,对高钠血症及时的纠正成了对患者进行抢救的关键[3]。

任何原因导致的高钠血症均会使细胞出现脱水情况并收缩,情况若是严重时会使桥接静脉出现破坏,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所以判定重症颅脑疾病患者病情预后的重要因素就是高钠血症,对患者高钠血症进行纠正成为了抢救患者的关键。有不少文献均报道,急性高钠血症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颅脑损伤后下丘脑神经系统受损,出现中枢性尿崩症以及高钠血症[4]。

本次研究我院对35例患者采用连续性静脉血液滤过治疗,对患者血钠水平进行监测,调整置换液钠离子浓度,降低了血钠离子浓度,防止细胞外液渗透加快重脑水肿。与治疗前相比较,35例患者治疗24h后血清钠出现明显下降(P

由此可见,对于重症颅脑疾病合并高钠血症患者而言,病死率极高,需要及时采用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疗法治疗,同时配合有效的护理,能够降低患者病死率。

参考文献

[1] 吴丽,潘霞. 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疗法治疗重症颅脑疾病合并高钠血症的护理[J]. 广东医学,2013,19:3057-3058.

[2] 曾丽珍. 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疗法治疗重症烧伤患者的疗效及护理[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21:273-274.

上一篇发现生活

下一篇职业倾向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