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翻译专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翻译专业范文1
关键词: 翻译教学 翻译学词典 翻译学建设
翻译是人类古老的文化活动之一,至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虽然翻译实践的历史悠久,但对翻译理论的研究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未能引起人们的关注。进入20世纪之后,翻译研究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人们往往倾向于将翻译定位为附属于语言学学科反差之下的附属学科地位,而且翻译研究的内容多局限在对翻译的方法、标准等具体方面的研究和讨论,即只侧重于对翻译实践方面。之后很长一段时间,虽然翻译理论的研究也有涉及,但这些研究一直处于一种分散、不系统的状态。20世纪70年代,James Holmes认为应该给翻译以学科地位,并在其80年代出版的《翻译学的名与实》中提出以translation studies为其名。在中国,“翻译学”这一名词首先在蒋翼振的《翻译学通论》(1927)中亮相,且以书名出现。1951年董秋斯在《翻译通报》发表“论翻译理论的建设”,首次提出建立中国翻译学的主张。翻译实践和理论的发展共同促进了翻译学学科地位的确立。到20世纪90年代,随着对翻译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多部翻译学词典相继问世(较有代表性的国外翻译学词典如由Mark Shuttleworth 和Moria Cowie编著的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Mona Baker主编的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较有代表性的国内翻译学词典如林煌天主编的《中国翻译词典》、孙迎春的《译学大辞典》和方梦之的《译学辞典》)。“任何一门学科建立、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有关这门学科的系列优秀词典的编纂和出版”。以翻译学词典的编纂及相关研究为内容的专著、论文亦有不少,如张柏然的“论翻译学词典的特征与释义原则”、孙迎春的“论译学词典的象征”、曾东京等的“论翻译学词典的编纂”等,以及黄希玲与赵巍等在博士论文中也分别论及了基于系统理论的翻译学词典编纂和译学词典的原型及评价系统。由于翻译学学科建立时间不长,这些文章所讨论的主题往往具有开拓意义。但综观这些文章,不难发现其中大多数是对译学词典进行评价或从译学词典本身出发来讨论译学词典的研编,且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集中讨论翻译学词典应该采用描写性还是规定性原则。而无论是在翻译学词典的收录内容、服务对象,抑或是其系统关联上,却较少有人论及翻译学词典这一翻译学工具书对进一步推动翻译学学科发展的作用等方面(仅孙迎春《论译学词典编纂对翻译学学科建设的重要性》、朱徽的《论译学辞书与译学建设》)。而对于翻译学词典促进翻译专业教学并进一步促进翻译学学科发展就更无人提及。事实上,翻译学词典的使用者既包括专门从事翻译学研究的专家、学者,也有从事翻译教学的教师,还有相当一部分是翻译专业的学生。他们中有些人会在将来从事具体的翻译实践(口译、笔译),还有一部分会是将来从事翻译学及翻译学词典研究的专家、学者或是培养翻译人才的教师。所以,提高其翻译学方面的综合素质很重要。但是,无论是从国内的翻译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还是从实际教学情况来看,翻译教学都存在着很多问题,如尚未形成从专科、本科、硕士、博士甚至到博士后这样完整的翻译教学系列、教学中过于注重实践层面的指导却忽视对理论素质的提高等。而如何在翻译教学中有效地利用翻译学词典来提高翻译教学效果,推动翻译学发展也应该引起人们的关注。
作为工具书,翻译学词典能帮助翻译专业的学生更方便地检索翻译中的术语、专名,理解相关学科的知识;翻译学词典的归纳整理还可以帮助更加系统地了解翻译理论和发展情况。同时,翻译学词典对译学研究的术语发现、存在的争议与新出现问题加以介绍,可以深化学生对译学的认识、关注和研究。另外,翻译学词典还在很大的程度上起着统一定名的作用,可以避免在学习和研究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术语混乱现象及由此造成的学生理解的困难。
翻译学词典在翻译专业教学未能发挥其应起作用,究其原因,不外乎两个方面。首先,在翻译专业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对学生工具书使用的指导,未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大家都知道词典在英语学习中能起很大的作用,许多学校也开始开设词典课,指导学生如何使用词典,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但是,在翻译教学中,教师却很少注意指导学生去合理地使用翻译学词典这一专业工具书;相应地,翻译学专业的学生所拥有的关于翻译技巧和方法的工具书可能不少,但是对翻译学词典却了解不多,更不要说合理利用了。
另一方面,现存的翻译学词典在促进翻译教学方面也存在着种种不足,如翻译学词典的对象范围过于宽泛、所收知识内容不够全面系统、检索不方便等,这些不足之处势必会影响翻译学师生对翻译学词典的使用频率和效果,最终影响到翻译学学科建设的发展。为此,既要加强对翻译专业学生进行翻译学词典使用的引导,同时在翻译学词典的编纂中应切实考虑翻译教学的实际情况,努力编出更适合翻译专业学生使用的全面、系统、检索性强和使用方便的翻译学词典,让翻译学词典真正起到推动翻译教学和翻译学学科建设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范芬,于薇薇.论译学词典的功能[J].上海翻译,2005/S1.
[2]穆雷.中国翻译教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3]穆雷.翻译教学与翻译学学科发展[J].中国翻译,2004.3.
[3]彭卓吾.翻译学――一门新兴科学的创立[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
[4]石永浩.论翻译学词典编纂的规定性[J].上海翻译,2005/S1.
[5]孙迎春.2004翻译学词典与译学理论文集[C].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
[6]孙迎春.翻译学词典博士文集[C].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
[7]孙迎春.论译学词典编纂对翻译学学科建设的重要性[J].外国语言文学,2007.1.
[8]孙迎春,黄希玲.论译学词典的研编[J].外语与外语教学.
[9]王新朋.论译学术语词典的规范性[J].上海翻译,2005/S1.
[10]曾东京.翻译学词典编纂之理论研究[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7.
翻译专业范文2
关键词:空中领航;专业英语;专业术语
英汉翻译中有五对矛盾,直译与意译的矛盾便是其中之一。既忠实于原文意思又保留原文形式的翻译叫直译;不受原文词语的约束,不拘泥于原文句子结构,用不同于原文的表达方法把原文意思表达出来,是意译。“直译可以保留原文的比喻形象、民族色彩等”,所以翻译时,能直译的尽量直译,不宜直译的就意译。在翻译科技英语时,直译是首要的,以便更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思。在《空中领航专业英语》教材中,大多数专业术语表达的意思与空中领航专业课程所讲解的概念是一致的,可以直译。如aerial delivery,两个单词合在一起的意思是“空中投放”,所表达的意思就是“空投”,翻译为“空投”,与汉语的表达一致。但是有些专业术语却不能根据单词的意思直译,这些词直译后在空中领航专业课程中找不到对应的词。表达的意思相同用不同的词语表达,会让人误认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会导致理解错误。有些专业术事虽然在专业课程中能找到对应的词,但英语所表达的概念与汉语所表达的概念并不是一回事。因此,有必要对这些术语进行梳理,以便正确地翻译,从而避免在中英交流时出现理解错误。
一、真高&true altitude、绝对高&absolute altitude
(一)真高&true altitude
飞行高度是《空中领航学》这门课程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正确地选择飞行高度,对充分发挥我机性能,争取战术优势,增长续航时间和航程,保证飞行安全,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飞行高度通常分为真高、相对高、绝对高和气压高。《空中领航学》(上册)对真高的定义是:“以飞机正下方地面为基准的高度,即飞机到其正下方地面的垂直距离。”在专业英语中,“true altitude”这两个单词的意思是“真的高度”,直译即为“真高度”。表面上,“true altitude”是“真高”,但通过“true altitude”的定义却发现它们是两个迥然不同的概念。True altitude的定义是: TA (true altitude) is the actual vertical distance above mean sea level (MSL)。直译成汉语即为:真高(TA)是距离平均海平面(MSL)的真实垂直距离。也就是说,同为“真高”,中英文所定义的参考基准面并不相同,中文“真高”的参考基准面是地面,英文“true altitude”的参考基准面是平均海平面。既然参考基准面不同,汉语“真高”与英语“true altitude”就不是一个概念。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千万不要将它们等同。
(二)绝对高&absolute altitude
绝过高也是《空中领航学》飞行高度概念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空中领航学》(上册)对绝对高的定义是:以平均海平面为基准的高度,即飞机到平均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在专业英语中,也有一个看似为“绝对高”的词——absolute altitude,两个单词直译即为“绝对高度”。但是,“absolute altitude”所表达的意思并非“绝对高”。英文中“absolute altitude”的定义是:The height above terrain is called absolute altitude。直译成汉语即为:在地貌上空的高度称为绝对高度。从定义可以看出,汉语“绝对高”所参考的基准面平均海平面,“absolute altitude”所参考的基准面则是地面。
至此,通过定义的比较,true altitude和absolute altitude找到了中文的对应术语。“true altitude”貌似“真高”实为“绝对高”,“absolute altitude”貌似“绝对高”实为“真高”。所以,“true altitude”应意译为绝对高,“absolute altitude”应意译为真高。相应地,“absolute altimeter”则应意译为“真高表”而不是“绝对高度表”。在对外交流过程中,切忌将“true altitude”与“真高”等同,将“absolute altitude”与“绝对高”等同!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中文“真高”和“绝对高”比英文“true altitude”和“absolute altitude”好理解,定义更科学。“绝对高”以平均海平面为基准,并不是飞机与地貌的“真正高度”,却用“true altitude”表示,让人费解。这正是中英文化差异的体现!
二、假达点&virtual impact point (VIP)
《轰炸学》在讲解航空炸弹弹道学知识时提到一个重要的概念——假达点。它的定义是这样的:如果飞机投弹后继续保持原飞行状态飞行,炸弹着地瞬间到达的一点叫假达点。
专业英语有一个术语叫virtual impact point (VIP)。基定义是:The virtual impact point is the position of the aircraft at the moment of impact or detonation, providing the aircraft stays on heading after release.这句话翻译成汉语即为:如果飞机投弹后保持原航向,虚拟爆炸点就是飞机在(炸弹)撞击或爆炸时的位置。
从定义可以看出,virtual impact point即为汉语的假达点。因此,在翻译时,virtual impact point不应直译为“虚拟爆炸点”,而应与汉语对应,意译为“假达点”,以避免让人误认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三、退曳长&trail
《轰炸学》关于航空炸弹弹道学还有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即退曳长。其定义是这样的:炸弹着地瞬间落后机的水平距离。退曳长是弹道诸元之一。
专业英语有一句话与退曳长有关:To determine the exact time of release, you must know two elements: how long the weapon will be in the air from release until impact (time of fall or TF), and trail (L), distance the aircraft travels past the target before bomb detonation or impact. 翻译成汉语为:要确定精确的投弹时间,必须弄清两个元素:武器从投下到爆炸需要多长时间(落下时间或TF)、痕迹(L),即飞机飞过目标后到炸弹爆炸或撞击时飞过的距离。在此句中,“distance the aircraft travels past the target before bomb detonation or impact”是“trail”的同位语,用以解释“trail”,可以把它看作是对“trail”的定义。
通过对比“退曳长”的定义与“trail”的定义,可以看出“trail”与“退曳长”是同一个概念。所不同的是,“退曳长”指的是地面上的距离,“trail”则指的是空中的距离,两者实际相等。需要指出的是,任何一个中国人,甚至国学大师看到“退曳长”三个字也不能明白其含义,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第六版《现代汉语词典》中这查不到这个词。但是结合“trail”这个英语单词就茅塞顿开。原来,“退曳长”实际是“trail”的音译再加一个“长”字,用以表示轰炸目标与炸弹爆炸时飞机之间的距离。也许是轰炸界的前辈们对这个距离找不到合适的汉语来表达,不得已而用了一个只有学过《轰炸学》的人才能读懂的一个词。其实,可以把“退曳长”表示这“目标与爆炸时飞机的距离”,或者再短一点,表示为“飞过距离”,即飞机在炸弹坠落期间飞过目标的距离。“退曳长”的译法,太忠实于英语原文,做到了形似却没有达到神似,让人不明所以。
既然“退曳长”已经成为固定的表达法,那么对“trail”的翻译就有了相应的汉语词汇,所以在翻译时就不能译为“痕迹”了,而应为“退曳长”。“痕迹”一词是比喻的说法,形象地说明了飞机在投弹后留在地面的航迹。
四、投弹点&BRL&BRP
《轰炸学》对投弹点的定义是:弹道的起点,即飞机投弹时所在的位置。该定义清楚明了,易于理解。
专业英语有两个投弹点,一个是BRL,另一个则是BRP。The bombing problem is mathematically resolved in a bombing computer to solve for what is technically termed the bomb resolver locus (BRL). The aircraft must be flown to the BRL to reach the bomb release point (BRP). 翻译成汉语为:轰炸问题在轰炸计算机里用数据模型求解来解决专业上所说的投弹点(BRL)问题。飞机必须飞至投弹点(BRL)以到达投弹点(BRP)。这句话听起来让人糊涂。下面这句话能把糊涂的思绪理清:For simplicity, the BRL is an air position and the BRP is a ground position.这句话翻译成汉语即是:简单地说,BRL指空中的位置,而BRP指地面的位置。既然这样,BRL和BRP不能简单地翻译为“投弹点”。 BRL是与《轰炸学》“投弹点”相对应的术语,译为“投弹点”。对于BRP(直译即“投弹点”),则应加个前置定语以与空中的投弹点相区别。汉语《轰炸学》没有将投弹点细分为空中和地面,所以在《轰炸学》教材中找不到对应的专业术语,所以翻译时意译为“(投弹点)地面映射点”为宜。
翻译专业范文3
法律翻译 翻译质量 流程专业
作为一个企业,不论是谋求最大投资回报率还是长期快速盈利,关键是看该企业的客源。客户是第一位的,不论是正在消费的,还是潜在的。客户分两种,一种是初次消费的,一种是再次消费的。对于第一种客户来说,企业最应该做的就是让这种客户注意到自己。这就需要企业做广告。在企业宣传自己时应注意,企业的专业领域服务范围要广,翻译语种要多,电话、传真、电子邮箱、网址都要有。而对于第二种客户来说,能否成为回头客,就看企业在与其合作时表现如何了。本文对以法律翻译为主营业务的翻译企业的专业性建议进行了实践探讨。
一、突出特色
企业要突出“法律翻译”,即“法律翻译”是本公司的强项。法律术语是一种法律转换和语言转换同时进行的双重工作。任何法律翻译工作几乎都无可避免地涉及不同法律制度下的法律概念所产生得功能性差异。因此,法律翻译除了要求语言功能的对等以外,还应照顾到法律功能 (legal function)的对等。所谓法律功能对等就是原语和译入语在法律上所起的作用和效果的对等。唯有如此,才能使译入语精确的表达原语的真正义涵,也就是法律翻译所谓的严谨,而专门的法律术语是法律英语翻译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因此精确的翻译法律术语是必需的。企业可以宣传自己是专业的法律翻译服务提供商,具有业界先进的法律文件翻译业务处理平台,拥有法律翻译项目部。本公司的法律翻译项目部人员均具有相关的法律背景,同时又具备良好的语言功底,不仅是翻译专家,同时也是从事律师相关工作,致力于为国内外大型法律网络服务商、法学院、政府机构、公检法司系统、仲裁机关提供英语、法语、日语、德语等几十种语言专业化法律翻译服务。自企业成立以来与国内外大型法律网络服务商、法学院、政府机构、公检法司系统、仲裁机关、国际性跨国集团公司、其他法学研究组织及法学界知名人士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以一流的服务方式、准确精湛的翻译水平、积极向上的敬业精神,赢得了广大客户的高度评价,成功地为他们提供了大量优质高效的翻译服务。
二、注重质量
企业应依照质量标准体系要求,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实行工作流程和质量控制标准化。严格执行“一译、二改、三校、四审”程序化、规范化的运作流程,确保翻译质量和翻译效率。
企业应承诺“质量第一、追求卓越”,追求高品质翻译服务。企业可下设客户服务、翻译审校、服务支持等职能部门,力求以最高的效率完成翻译工作。其中客服部负责市场的开拓及与客户间的沟通;翻译审校部负责对稿件的分析、分配与翻译并对初步完成的译稿进行整理校对;服务支持部负责根据客户的要求对稿件进行扫描、排版等后期制作。
三、流程专业
1.客户有法律翻译方面的需求,企业业务人员与客户取得联系。
2.业务人员详细询问稿件的专业领域、翻译量、交稿时间、排版要求等情况,并要求客户将稿件内具有代表性的部分内容以传真或邮件形式传过来。
3.根据客户的要求和稿件情况给出稿件的报价。
4.与客户签订翻译合同和保密协议。
5.根据稿件的语种、涉及的专业和客户的要求分配最恰当的法律翻译专业翻译人员。
6.将翻译好的稿件分配给法律翻译专家或外籍专家进行审稿。
7.将翻译好的稿件按照客户要求进行排版(非专业)。
8.以传真、E-mail或快递形式将稿件发给客户。
9.在客户收到稿件后根据合同签订情况支付稿费。
10.对客户的稿件在30天内进行免费修改。
四、性价比高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性价比。企业的服务理念:“让客户用合适的价格买到满意的服务”。在这个人人都想赚钱的时代,很多客户一定有这样的感受:明码标价的商家不少,但拿钱买不到满意的东西很多。本公司就是要改变这种情况,让客户按照我们的明码标价和相应的承诺,买到货真价实的服务。
企业应着眼于与客户的长期合作,并在这种持续的合作过程中与客户共同成长,并充分考虑客户的利益,最大限度地帮助客户降低相关成本。本公司的项目经理、翻译员、撰稿人、美术设计师、排版工程师和质量工程师构成的项目团队能够提供高质量的技术服务,并严格将费用控制在客户的预算以内。
总之,做为一个企业,最重要的是抓住客户,有了客户就有了一切。
参考文献:
[1]季益广.法律英语的文体特点及英译技巧[J.中国科技翻译,1999,(04).
[2]薛瑜.英语合同条款的表达与理解[J].上海翻译,2005,(03).
翻译专业范文4
关键词:翻译教学 法语专业 翻译实践
1.引言
近几十年来,西方翻译理论被大批介绍进来,我国的翻译理论研究空前繁荣。奈达(Eugine A.Nida)等各家译论陆续传入我国,西方译坛的百花齐放使我们眼前一亮,国内翻译理论研究快速跟进,理论著作、理论期刊、理论研讨从数量和水平上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可以说,今天中国学术领域对于翻译的理论性的关注是前所未有的。高校作为我国翻译理论研究的主要阵地,对翻译理论的重视在翻译教学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过多的翻译理论研究也给高校的翻译教学带来了新的问题。
2.当前我国法语专业本科生的基本状况
目前,我国法语专业学生的法语学习是从零基础开始的,极少数外国语学校的学生从中学开始学习法语。
初级阶段的课时量都占有较大比重,学生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来学习基础课程,例如在四川外国语学院法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基础法语课程第一学年为496课时,第二学年为576课时。[1] 安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法语专业的基础法语课程,两个学年总课时高达630。[2]一般在四个学期,也就是两个学年,学完基础法语阶段的知识,学生在第四个学期末期参加全国高校法语专业四级考试。在高年级阶段开设法汉、汉法翻译课程以及口译课程,在第八个学期初参加全国高校法语专业八级考试。
就毕业生就业去向而言,去机关事业单位和考研留学的占少部分,在中企和外企中直接就业的占绝大部分。尽管不同院校毕业生在中企和外企的分布有所不同,总体上仍能看出国内法语人才的需求和法语人才在国内发展的广阔空间。
3.当前我国法语翻译教学的现状
目前我国外语院校的法语专业课中普遍开设翻译课。因为多数学生的专业外语学习从零基础开始,由于中西语言的巨大差异,学生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才可能在四年学习结束时基本达到“听说读写译”的要求,所以除了英语专业翻译课开设的早些,英语之外小语种的口笔译课一般设在高年级和研究生阶段。所以必须承认,对于法语专业以及其他小语种来说,这个“译”的能力其实是建立在比较薄弱的外语水平之上的,因为翻译涵盖语言、文化、背景知识等,这些都需要大量的知识,较高的素养以及丰富的经验。以此分析,我们小语种的本科高年级甚至研究生阶段只不过是外语水平的提高阶段而已。学生客观的水平决定我们的翻译课程宜强调外语基础知识学习和一般的翻译方法传授,侧重翻译实践与理论的结合,而不应偏离实践翻译,去盲目追求理论研究。
不可否认,翻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在不断提高,但翻译教师中真正既懂理论又懂实践的优秀翻译教师严重匮乏。因此,翻译教学大都遵循“练习一批改一讲评”的传统模式,很少有对比阅读、译文赏析、译文比较、课堂讨论等其他灵活有效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这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翻译能力的提高。
国内的教材在例句的选择中,绝大部分来自于文学作品,主要侧重翻译技巧的总结和讲解,同时有些教师在本科基础翻译课上也鼓励学生思考一些理论上的问题,但实践证明效果不佳:学生更倾向实用性较强的应用文、科技文、时事翻译,特别在四年级下学期撰写毕业论文时,学生普遍乐于选择社会、政治、文化、文学、法国国情等作为毕业论文题目,选择翻译类,特别是翻译理论类论文题目的学生,少之又少,当然排除指导教师指定题目这种情况。
4.翻译教学中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关系
对于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性,翻译界在宏观理论层面虽然尚无定论,但在翻译教学中理论的指导意义和指导作用无可否认。正如在《论翻译理论在翻译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一文中南京大学的柯平老师所说的:“翻译教学最重要的目标之一,便是帮助学生对于翻译的原则形成健全的意识,并自觉地将其运用于自己的翻译实践。这种健全的翻译原则意识显然只能以某种健全的理论作为基础,因此任何一种严谨的翻译教学都应该以中肯而切要的理论作为指导。”[3]然而,培养翻译原则的健全意识,并不意味着将外语学习的基础阶段囿于某一家理论,也不一定要求逐一介绍海内译界各家之说,而是需要根据具体文本中的具体问题综合运用翻译理论知识。
翻译教学经验也让我们认识到:本科阶段对理论内容只需简单介绍,可不必要求深入研究,因为与其宣讲一些语言学派、结构学派、描写学派、文化学派、女权主义学派等翻译理论观点倒不如具体操练一下《法汉翻译基础知识》之类书中的练习题对学生更有帮助。理论可以在实践翻译中偶尔提及,以活泼的形式激发学生对翻译的兴趣为目的;研究生阶段可以适当地安排理论性介绍课,但要强调学生的亲身感受和切身体会,有关理论知识问题由教师点状提出,不宜深入介绍,以便给学生留出更多自己独立思考的空间,由他们自己建构对翻译理论的认识框架。另外,教学中需要注重理论介绍的深入浅出,紧密结合实际,多举译例,例中现理。
5.打破传统,思维开阔,多元教学
传统的翻译教学一般以技巧讲解为教学的核心内容。首先呈现某种翻译技巧,然后用大量的例子来验证这种技巧,或者首先呈现例子,然后从中概括总结出翻译技巧。经过一个学期,甚至一年的灌输,学生或许能够记住诸如“增益法”“正反、反正表达法”“重复法”等翻译技巧。然而,学生耗费大量的精力学习、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讲解的这些技巧在翻译实践中派得上用场吗?只要稍微有过翻译经验的人对此都心知肚明,没有哪一位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有意识地运用这种技巧或者那种方法,翻译是一门综合性、跨学科性很强的科学和艺术,需要很强的综合能力。“翻译不仅是语际转换,也是跨文化转换”[4]。语言与文化是一个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整体,理解语言就必须了解文化,了解文化又必须理解语言。因为文化常常为某一语言群体所特有,而在另一语言群体中常常是空缺或差异。对于初学者来讲,单纯的翻译技巧和理论的介绍,不能使其在翻译活动中得心应手,翻译实践以及文化等其他方面知识的积累不可或缺。
当然,技巧并非一无是处,只是我们不应该把它的作用盲目夸大,不应该让技巧传授占据整个课堂教学。笔者以为,在给学生呈现出整个语篇以后,应该以语言、文化对比为讲授重点,让学生熟悉两种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别所在,知己知彼,然后下笔。
翻译教学中应该坚持的另一个方法就是给同一源语提供两种或以上的译语,为学生提供多样的素材,提高学生目的语的表达能力。按照阐释学的观点,人类的理解具有历史性的特点,其本身是以历史性的方式存在的。无论是翻译主体还是翻译的原文,都是历史性的存在,都处于历史的发展变化之中。这种历史性使得对象本文所拥有的诸多过去视域与主体的现在视域产生叠合,即“视域融合”。不同的翻译主体与本文视域的结合就会产生不同的译文。每一种译文都是从各自的语境出发进入原文的视域,形成了不同于原作的变体,它们都是以原作意义为旨归,是翻译主体创造性叛逆的结果。坚持在翻译教学过程中给出不同译文,并结合翻译主体所处的时代背景、诗学观念、意识形态予以分析,定能加深学生对译文的深刻理解,开阔思路,提高学生的翻译综合能力。
6.结语
正如刘宓庆先生所说:“翻译是一门综合性、跨学科性很强的科学和艺术,如果不突破封闭性观念局限,学科的发展研究势必深受束缚。因此我们首先要面对一个观念更新的问题:必须将翻译学视为一门开放性、综合性、跨学科性很强的科学和艺术,力求在这个新观念指导下,构筑翻译学的科学构架。”[5]在翻译教学实践中,应该突破局限,针对其开放性、综合性的特点,开阔思维,多元化教学,在实践中提高学生对翻译的兴趣及其翻译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克勇.中国西南、华中地区高校法语专业发展现状与展望[J].外国语文,2010(1):120-126
[2]安庆师范大学法语专业培养计划
[3]柯平:《论翻译理论在翻译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香港中文大学翻译教学研讨会大会会议论文集》,1997,第49 页
[4]孙致礼.新编英汉翻译教程上海[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翻译专业范文5
关键词:翻译教学 英语专业 现状与教学
基金项目:曲靖师范学院面上项目资助〔No.2011MS001〕
引言
毫无疑问,翻译在人类交流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和国际交流的日益增多,中国对高质量翻译人才的要求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因此,如何在高校英语专业进行翻译教学成为了社会各界人士日益关注的问题。翻译课是专门为高校英语专业学生所开设的一门必修课,但是学校在师资队伍、学生现状及教学方面存在着的缺陷,一度使翻译教学陷入了尴尬的境地。
1 翻译教学现状分析
1.1 师资队伍
首先,翻译课程教师情况参差不齐,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和刚刚毕业的青年教师并存;两者之间缺乏良好的沟通和协作,虽对同一课程有共同的教学大纲与培养目标,但对于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具体操作没有统一的指导思想。
其次,多数高校每学期开始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教师培训项目。但这样的培训项目多是大学英语相关方面的课程培训,鲜有专业教学培训,尤其是翻译教学的培训,造成培训与社会脱轨,无法引进新的教学理念及方法。
再次,高校教师负担重已是一个普遍问题。据调查,高校教师中很少是仅教学一门课程的,多是身兼数门课程教学任务,更不用提科研及学生工作的压力。在这种情形下,教师很难将过多的精力放到某一门课程的教学研究中,致使教学效果不佳。
1.2 学生现状
首先,从兴趣而言,翻译课的第一节课,大部分同学都表现的兴趣盎然,但随着课程的深入,他们渐渐发现翻译实在是一项既枯燥又难有成效的活动,于是便由兴趣盎然变成了兴趣索然。
其次,从学生基础来看,由于近年来扩大招生,学生基础稍弱。而翻译课要求学生有扎实的基本功,并掌握一定的翻译技能技巧。学生基础英语水平与翻译课的要求之间存在差异,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挫败感,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1.3 教学方面
首先,在课程设置上,一些高校注重基础课程的设置,如基础英语、听力、阅读,大多开设了四个学期;而对于翻译这门专业性较强的课程来说,大多为一个学期,这是远远不够的。
其次,英语专业翻译课程缺乏权威机构编制的教材,致使多数高校根据现行状况而随机选用教材,缺乏规划及科学性。而多数教材内容陈旧,不能反映当前社会需求和进步性。
再次,在课堂教学中,翻译课教学仍遵循传统教学,即以教师讲授为主;讲授完之后,给学生布置一些句子翻译或是段落翻译;学生作业交上来之后,经教师批改,给出“正确”译文,翻译课的教学便告一段落。
2 方法与建议
根据以上情况的分析,结合翻译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认为翻译教学应进行大胆的改革与创新。
2.1 提高师资水平和教师自身修养
加强翻译课教师之间的合作与协调。虽有教材,但很多任课老师会撇开教材,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用一些辅助材料,这样就会造成学生学习过程中侧重点的不同,平时上课时显现不出差异,一旦期末进行综合考评,学生的成绩就会显示出不协调的状况。因此,任课教师应该在学期之始,对课程的具体讲授达成统一的认识,做到资源共享,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情况及教学效果的反馈,做到及时调整。
翻译涉及两种语言和两种文化之间的转换,因此,教师应当不断提高自身素养,不断扩充英美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知识;加强翻译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不断提高专业知识素养;学校方面也应提供条件,为翻译课老师提供专业培训和各种实践技能训练的机会,从各个方面提高教师专业知识素质和教学能力。
2.2 培养学生兴趣和强化基本技能
学生对翻译课的兴趣很快会随着翻译课训练的逐步加深而减少,原因就是翻译课没有立竿见影之效,更不可能只通过上课就可以成为翻译人员。对于这一点,教师应该在第一节课时先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真正认识到翻译课和翻译员之间的距离,对自己做好定位。翻译课的学习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一些翻译的理论和技巧,而不是专门的职业培训,从而使学生能脚踏实地为自己确定目标,在此基础上慢慢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
翻译课不是独立的,它与学生的各项基本功都密切相连。因此,要想学好翻译,不是单单掌握一些翻译技能技巧就可以了,还要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针对学生基础普遍较差的情况,翻译任课教师可以与基础课任课教师进行协调,在基础课教学的基础上,适当地结合翻译的技巧,使学生的各项基本功能协调训练。
2.3 优化课程设置和改革教学方法
翻译课不仅是技能技巧的讲授,更应该涉及到翻译理论的讲解。通过翻译理论的讲解,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用理论来指导实践,使学生将增词法、减词法、词类转换、正反译法等各种技巧运用得更加熟练,达到融会贯通之效;通过对翻译理论的学习,还可加深学生对国内外翻译界成果的学习,进而指导自己平时的翻译练习。
在教学方法上,逐渐把“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方法向以“学生主动,教师辅导”的教学方法转变。翻译是一种带有主观性的学习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增加学生的主动性,在实践练习中,改学生记录教师的“正确”译文为师生共同讨论译文的可能性;也就是说,改“讲授性”课堂为“讨论性”课堂,这样有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结语
翻译教学质量的提高直接影响到未来翻译人才的培养,因此,如何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是各高校迫切解决的问题。学校应根据校内资源和学生情况,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社会急需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鲍川运.关于翻译教学的几点看法[J].中国翻译,2003,24(2)
[2]蒋招凤,周彦.翻译课教学现状及多元化教学模式[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6(3)
[3]李红青,黄忠廉.外语专业翻译课的定位问题[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4)
翻译专业范文6
论文摘要:翻译专业各类学位课程的设置进一步巩固了翻译学独立的学科地位,同时也凸显出亟待解决的问题,翻译教育的理论建设必须加快步伐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要尽快转变学科理念,提高翻译批评的理论含量,搞好专业课程的设置及教材建设工作。
随着国际间交流日趋频繁,翻译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愈加息息相关,专业翻译人才的培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受关注。继2040年部分外语院校开始设置翻译学硕士和博士学位之后,2006年教育部批准设立本科翻译专业,2007年又批准开设翻译专业硕士(MTI)学位课程…。也就是说,翻译作为独立学科进一步得到确认。翻译学在我国虽说起步晚,但发展势头迅猛。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翻译院系将会像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翻译专业本科也会在全国高校中普及。新的形势要求我们加快翻译专业理论建设的步伐,以便使新建的翻译专业在理论与应用方面不仅只有其名还要确有其实。翻译作为专业的本科和研究生教学与以往仅作为外语一项技能和一个方向的教学要求应该是不一样的。新增的翻译专业,硕士、本科课程如何设置,教材如何建设等,这些问题迫在眉睫,需要上升到学科理论建设的高度来认识。
我国的翻译专业教育起步较晚,要获得较快较好的发展,必须抓好翻译学的学科建设。除了体系机构的建设外,更重要的是进行学科理论建设。就翻译教学来说,就是要从翻译教学理论出发,认真学习研究国际翻译教学的经验,分析国内翻译教学的现状与不足。只有树立正确的学科理念,开展积极的理论批评,研究适用于新形势的课程设置和教材,才能进一步巩固并继续提升翻译学的学科地位;才有可能从宏观上描述和解释翻译活动的过程,从微观上指导翻译的具体实践;才有利于培养真正意义上翻译专业的人才。应当承认,当前我国在翻译专业教育理论建设方面与西方①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只有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才有助于学科发展。本文拟从学科理念、翻译批评和课程设置与教材这三方面探讨翻译学科理论建设。
一、转变学科理念,进一步提高学科地位是搞好理论建设的前提
论及中西方在翻译学学科理念上的差距,许钧断言,“中国当代翻译理论研究,认识上比西方最起码要迟二十年”。因为,早在20世纪7O年代,翻译学在西方已经开始确立其独立的学科地位。
在论文《翻译学的名与实》中,JamesHolmes将翻译学分为纯翻译学和应用翻译学两种。而纯理论研究之下又细分为理论翻译学和描述翻译学。这个时期西方的翻译理论强调翻译活动的多种形式、翻译过程的各个环节、翻译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其运作方式,极大地拓宽了翻译研究的范围。在形式上拓展至模仿,对文学史、文学评论等进行改写,这些理论还涵盖了影响翻译过程和译作接受的诸多社会文化控制因素“。此后,西方翻译学学科地位从不同方面得到巩固和提升。以英国为例,自20世纪80年代起,开设了培养翻译理论专业的硕士和博士学位课程以及应用翻译学硕士学位课程,现已形成规模。有的设置纯理论翻译学博士学位,有的设置了应用翻译学硕士和博士学位。一些翻译院系还定期举办短期的翻译研究培训班进行专项的理论培训(如曼彻斯特大学联合伦敦大学和爱丁堡大学举办的一年一度的暑期短训班)。翻译学朝着跨学科多角度的方向发展,研究成果也随之越来越丰富。2O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翻译学的专门学术出版机构,如创立于1995年位于曼彻斯特的圣·杰罗姆出版社,国际性翻译学杂志如TheTranslator,Meta,Target,Perspectives和rI’I’R等,并且数量还在继续增长。研究成果不断涌现,继1998年的《劳特里奇翻译研究百科全书》之后,主编MonaBaker在2009年又有《劳特里奇翻译研究百科全书》新版问世,新版的百科全书根据翻译理论的发展增加了新条目,原有的条目在内容上又有扩充。大量翻译学术论文的发表,翻译研究专著和论文集的出版均反映了翻译理论研究的繁荣景象。这一点从上海外教社和北京外研社近年来分批影印的翻译理论研究原版书籍便可见一斑。这充分反映了翻译学科在西方的地位。
当翻译学学科地位在西方不断上升时,与此形成反差,在我国却在下降。首先是不合理的学科定位直接限制了整个学科的发展。“如果不能在国家的学科目录里找到自己的位置,该学科就很难获得包括申报课题、成果评奖等学术研究的资助,也很难自主安排教学计划。而翻译教学的相对落后反过来又制约了翻译学的学科建设,使得新兴学科的发展举步维艰。”L8然而,尽管翻译学科没有获得应有的学科地位,但从学科内涵和学科力量上,翻译学已经与“外国语言学”、“外国文学”成三足鼎立之势。可以说翻译学现状比较尴尬。一方面是作为独立学科的地位得到普遍认可并不断提升,报考翻译专业的硕士博士数量骤增,几乎是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外国语言文学两者之和。而另一方面,学科的学术地位仍然很模糊,比如,有些学校将它归属于应用语言学,而有些学校又将它归于外国语言文学。希望业界进一步转变学科理念,为翻译学正名。只有尽快改变目前这种局面,使翻译学科得到它应有的地位,专业理论建设才能有效地开展。
二、提高翻译批评的理论含量
提高翻译批评的理论含量是加强翻译专业理论建设的又一重要环节。翻译批评既可以是对具体翻译实践的批评,也可以是对翻译理论的批评。中国的翻译史源远流长,也有着丰富的翻译理论,然而在国际比较权威的当代翻译学概论中nDjL1却看不到中国的译学理论。尽管我们可以说这是由于西方学者有学术偏见和知识局限造成的,不能单凭这一现象来评判我国的翻译理论,然而,我们却不能不承认这样的事实:“这里反映出来的问题不无理论思路的狭窄,理论意识的不成熟,和理论方法的缺乏。翻译理论发展史告诉我们,实践经验对东西方翻译工作者都是公平的,区别只在于谁能从这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LI在20世纪50年代初到80年代末这段时间,西方现当代语言学、文学理论以及人类学等学科迅速发展并纳人了哲学和社会学的研究角度,取得了可喜的成就。翻译研究大量吸收了这些邻边学科的研究成果,逐步形成独立的学科和理论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新理论。而这个阶段,我国在这些领域的研究基本上在原地踏步。翻译理论多是在语言层面上依据“信达雅”的标准做评判。直到上个世纪末,我国翻译理论还多是经验式、印象式的评点,大部分是围绕具体的翻译技巧在做文章,也就是说,还停留在语文学角度的探讨,凭印象、以原文为基准对翻译进行评判。这些特点在不同时期权威性的翻译论文集中可见一斑。。这些文章在理论层次上大致相当于西方翻译理论在20世纪50年代的水平。国际译坛20世纪70年代就已经进入多元化体系,而我国还是一元论或非此即彼的二元论,最突出的例子便是严复的“信达雅”理论在我国译坛一统天下达百年之久。进入21世纪,在国外翻译理论的影响下,我国译界有些改观,一些学者开始意识到翻译研究应该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是多元的而不是单一的,研究重心应该从原文向译文及其译者和社会转移。但是迄今为止,真正以社会文化多元体系为理论框架对翻译的热点问题展开研究的论著极为少见。正如许钧指出的那样:“目前一些学术刊物上刊载的翻译批评文章更多的还是文本的对比和分析”。也就是说,仍然停留在狭义的翻译研究层面,真正意义上的广义的理论研究还很少见。理论范畴无体系,术语界定模糊,不系统,缺乏缜密的论证,加上学术规范性不强,因此,当代国际译坛上至今没有我国学者的声音也就不难理解了。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们请进来派出去的政策给翻译理论的建设输入了新的血液。外国的翻译理论逐步译介到国内,我们看到了尤金·奈达、约翰·卡特福德、皮特·纽马克、劳伦斯·韦努提等理论家的相关介绍。但是这些译介多停留在译说的层面,缺少具体的分析和批评,很难听到我们的意见和看法,更缺少外来理论与我国翻译实践活动的普适性研究和应用。
三、重视专业课程设置与教材建设
专业课程如何设置、采用什么教材在学科理论建设中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同时也像一面镜子反映出该学科存在的问题。既然设置了翻译专业,就不能像从前那样只是将其作为外语的一项技能来教。应该围绕翻译专业所需要的知识结构做好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以为只要懂外语就会做翻译,甚至连外语界也存在这种认识。受这种认识的影响,翻译课只是被认为是外语技能训练的一个方面,并没有成为专业训练课。随着翻译学科意识的增强,以往的错误观念正在转变,人们认识到翻译能力不是在语言习得过程中自然获得的,而是需要专门培养。本科翻译专业的设立更说明了这个问题。翻译作为一门专业,其课程设置需要根据专业特点并结合各高校的翻译人才培养目标来考虑,在突显专业性的基础上还要注意突出各自的特色。很显然,翻译有口译、笔译之分,并且在理论和实践两大层面上展开。口译又细分为同传、交替、影视等;而笔译则有文学翻译、科技翻译、网络媒体翻译和机器翻译等。哪个学校都没有能力面面俱到,更何况学生的精力也有限,难以样样精通,因此,应该做细致的调查研究并根据实际需求开设课程.
由于学科定位不合理,翻译专业硕士生的学习课程多为理论课程,缺乏翻译实践,缺乏技能的培养,部分讲翻译实践的又不与理论挂钩。翻译实践与理论有机结合应该是翻译专业课程最精彩但也是最不容易的部分,需要花大气力下大功夫。要求任课教师或教材编撰者既要有广博的翻译理论,又要有扎实的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基础、丰富的翻译实践经验,这样才能够为理论配以经典的范例。好的翻译教材需要时间以积累足够的恰到好处的范例,不能急功近利。目前翻译教材很多,但这方面做得好的若说是凤毛麟角也不能算夸张。
此外,高校本科翻译教材普遍存在重实践轻理论的现象。本科教材中多偏重翻译技能的培养。教科书大多是选取中、外文不同体裁的文本进行互译实践,在句子层面上讲述翻译技巧以及翻译应该遵循的标准。还有一些翻译教材仅仅是前面列出原文后面提供译文,根本没有理论。翻译教材如果不能将所译的文本置于语言的上下文中,或者更宏观些,没有将翻译活动置于更为广泛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只是就事论事地谈翻译,就不能使学生真正了解翻译的本质与功能。用这样的教材培养出来的学生势必缺乏理论修养,难以将实践上升至理论层面,也就无法做好当时的翻译实践以及后来的翻译研究。在最新出版的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的翻译教程,已经注意到适量加入理论阐述,但是理论部分仍然是弱项。这除了观念滞后之外,还因为编撰者自身不重视系统地学习当代翻译学理论,所编写的教科书缺乏相关的翻译理论框架支撑。这样,翻译专业教学这一重要领地仍然是技巧占主导地位。
四、结语
综上所述,翻译学科应该加强三个层面的理论建设。
(一)继续引进西方翻译学理论成果并进行批评研究。西方当代翻译理论目前仍处于强势,这一点是无可否认的事实。引进无疑是走捷径。纯翻译学理论也像纯语言学理论那样对所有语言有广普的适用性,只有应用翻译学才会反映出各语言文化的特性。因此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翻译学理论的主张与大量引入西方译论是不应该有矛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