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规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乡规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乡规划范文1

关键词:城乡规划;问题;思考;决策;优化途径

中图分类号:TU98文献标识码: A

目前,对于城乡的建设发展的规划往往会受到资源的限制,因此没有良好的规划决策就会产生资源的浪费。如果在决策中没有利益相关方的积极参与,那么城乡规划就容易产生“负规划”。因此,城市规划应该突破某些精英规则,打破上层决策者决策的框架,尽可能让利益相关方来“把持”城乡的发展方向,做到城乡规划决策最优化的途径。

一、城乡规划的现状及问题

(一)城乡规划现状分析以及问题的思考

在城乡规划决策中,很多问题不可避免,比如市场的压力,任务量大,市场过度的竞争,设计周期的不确定性等;环境的压力,审批把关不按照法律法规,不够严格,“学阀”现象严重,盲目自大,搞“小圈子”固步自封等;权利的压力和汇报方案,建议方案都向权利靠拢,无法做到真正的公平公正。主要的原因就是规划决策中自身的原因,在城乡规划中,影响规划决策和设计质量最大的主决策研究体就是规划设计人员,设计单位。虽然客观的因素很多,设计人员自身的因素一定不能忽视,甚至是主要原因。主要体现在几点:

首先,为了追求经济效益,片面追求眼前利益,无视行政管理规划,职业道德观念薄弱,不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实施,抄袭严重,粗制滥造。其次,很多设计单位没有专业的质量管理,没有专门的制度(设计单位由于受市场化影响,质量管理不足,制度保障不健全),决策成果的审核程序不符合规划决策制度。

再次,职业道德的下滑,设计师是高尚的职业,为公共利益对整个城乡的形象负责,责任重大。学习的积累不够,规划决策,规划设计的过程需要灵感,需要创作激情,灵感来源于天赋和积累,能够反映出工作的水平。天赋是先天的,难得可贵,但是积累来源于后天的学习,更加重要,先天不足,后天补充。这些都不是与生俱来的,源于积累,在于借鉴学习。

最后,规划设计中缺乏高端人才,由于发展条件,经济环境的客观原因,规划决策和设计行业人才流失国外,特别是高端人才的流失,导致规划和设计中自我能力成长受到极大的影响,高薪外聘国外精英人员也往往起到挂名而已,起不到人才培养,经验知识传递的效果。

二、城乡规划决策所依据的原则

持续发展性。城乡的规划决策要有高度的可持续发展性,做到低碳、人文、生态、科技、有特色。

科学性。规划编制高水平、高标准、高起点,坚持穷建设、富规划,加大在规划中的投入。决策过程民主化、(阳光行政、依靠专家、依靠群众)、法制化(讲程序、依照法律法规行政),要经过充足的科学论证,保证规划决策的科学性。

严肃性。城乡规划是关乎民生的大事,所以必须要经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决策,一旦确定,不能随意修改。如果确实需要修改,必须严格按照规划法要求履行程序,制止因为领导,专家等越权行为的诞生,保持规划决定的高度严肃性。

创新性。可用适度的超前原则,能够把握住行业的发展趋势,加强学习,紧跟时代潮流,瞄准科技的前沿,不断提高创新能力,体现规划决策的创新性。

权威性。技术上,树立权威的规划,依靠权威的规划决策,强调规划的权威。水平低的规划成果是经不住时间检验的,所以会反复修改,影响民生,要增大技术含量,引用技术上的专业人才;行政上,严格按照规划的法律法规,违法必究,执法必严,强烈打击滥建私建的行为,违规乱建的现象,加强规划执法监察力度。

三、实施策略

从根本上说,城乡的规划必须要本着实用性,可行性和科学性等原则,经过科学的论证,充分的听取民意。在这样的基础上,城乡的规划建设才会彰显出科学的完美设计,才能更好的体现以人为本。但是过去的一些城市,城乡的规划透明度和公众的参与度都十分低,公众往往在事后被告知已经设计好的城乡规划。在城乡的规划中几乎都是由少数专家说了算,但是因为专家的考虑不全面,甚至有些还是闭门造车,所以在一些公共设施――比如马路标识,公共厕所等关乎老百姓身边切身利益的小事上没有考虑市民的需求,而常常导致城市的规划缺少人性化的关怀。因此城乡规划需要有明确的行政决定,严厉禁止过大的自由裁量权利。

自由裁量权应该符合法律法规、技术标准、遵守法定程序、城市规划、设计规范、严守“合理性”的原则,逐渐完善规划技术标准法制化。将城乡规划,技术标准和我国的城市规划法律法规相衔接,处罚违法行为。这样可以有效的阻止在决策审批过程中的随意性,制止不按科学的程序越权,进行决策审批的行为。

建立科学的合理的规划决策委员会,可以由专家、学者、居民、公务员以及非公务人员等组成城乡规划委员会成员,实现对城乡规划的科学管理。委员会意在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解决在规划重大问题中,某些地方领导决策的随意性,规划管理部门自由裁量权过大的问题,保证城乡规划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

城乡的土地利用,都要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统一的纳入城乡规划管理,强化城乡规划管理的综合职能,这样才能保证城乡协调的运转和合理的发展。充分运用好法律的管理手段,是切实做好城乡规划决策工作的有效保证。这就要求相关的城乡规划管理部门不断完善法制建设工作,完善城乡规划决策的法律法规,真正的能做到有据可查,有法可依、犯法必究、执法必严,有效的保证城乡规划决策的实施。

首先,充分了解城乡的居民需求,切实关照城乡人员实际需要,从城乡整体利益出发,有序,合理的进行城乡资源配置,提高运作效率,确保城乡发展的可持续性,建立完善的引导机构与控制规划,确保各项规划与城乡的发展目标一致。

其次,逐渐完善规划决策中的管理体制,在城乡规划决策中,要确立城乡规划管理应坚持政府组织,专业人才领衔,公众参与,部门配合,科学决策的城乡土地使用配置以及空间的组合设计。保障规划的管理机制,严格执行规划决策,综合调控资源配置。强化城乡规划实施的事前、事中、事后的管理监督。严格实行问责制度,及时制止乱建设,乱占地、乱变更等违法现象。在规划的决策中要能够集思广益,充分听取公众的意见,弥补政府在公共决策方面的局限性,提高城乡规划决策,项目决策等的科学性,让城乡规划决策更贴近公众,符合公众利益。

四、结语

城乡规划决策的好坏关系者城乡能否健康,持久的发展,对当代和几代人的生活质量都息息相关,事关重大,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虽然城乡规划决策只是行政决策的一部分,但是依然要不断的研究,积极实践,用于探索,找到最适合我国城乡实际情况,符合我国城乡规划工作特点的最佳决策途径。

参考文献:

[1]李华山. 低碳环保视角下对城乡规划的几点思考[J]. 现代经济信息.2010(23).

城乡规划范文2

论文摘要:城乡规划是一种空间战略规划,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综合调控手段。城乡规划在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城乡规划需要坚持全面统筹发展的理念,从单纯注重城市发展转向更好地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推动城乡区域的互促共进,从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转向更好地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一、城乡规划与城乡统筹发展的关系

《城乡规划法》中明确提出坚持城乡统筹发展的原则,将具有密切联系的市、镇、乡和村庄纳入统一的规划,实施统一规划前提下的管理,加强市、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地区延伸,保证一定空间距离范围内的城市、镇、乡和村庄在资源调配、生活供应、设施共享等方面能够实现相互依存、紧密联系、避免各自为政、重复建设、资源浪费。

城乡规划需要坚持全面统筹发展的理念,从单纯注重城市发展转向更好地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推动城乡区域的互促共进,从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转向更好地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规划编制要关注公共利益、长远利益和社会公平,完善城乡功能,营造良好人居环境,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

二、完善城乡规划编制、管理体系

1、完善城乡规划编制体系,应坚持以城市规划为重点,以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为依托,整合城市总体规划、建制镇总体规划、村庄规划、控制性规划以及各种专项规划,使规划编制覆盖到行政区域内的乡(镇)、村,构建科学、合理、合法的城乡规划体系,强化城乡规划对城镇建设和发展的先导、统筹作用。

2、完善城乡规划管理体系,建立统一协调的规划管理体系,按照“三规融合”的原则,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建立规划的信息共享平台,在此基础上进行城乡空间布局规划,科学划分不同的功能区。强化全局意识,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时序,结合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土地供应计划,有序推进城市建设;健全制度措施,使各重点建设项目与城市、镇总体规划及土地利用规划相协调。

积极推行“阳光规划”,完善城乡规划编制过程中的公众参与机制,扩宽公众咨询途径,依法保障城乡居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使城乡规划编制能够更好地反映社会大众诉求。

三、城乡规划引导城乡统筹发展

城乡规划是一种空间战略规划,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综合调控手段。城乡规划在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通过统筹城乡规划,实现区域产业和人口的合理集聚,增强城镇的辐射作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实施好城乡协调发展规划,组织编制并落实城乡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城乡规划、环境保护等规划,是引导城市与乡镇之间实现一体化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城乡统筹发展规划,是通过城乡规划创造平等统一的新型城乡关系,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营造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环境。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改善生态环境,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农村活力和农民生活水平,拓展城镇发展空间。达到城乡之间取长补短、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阶段。

四、城乡统筹发展的规划原则

1、以城带乡、以乡保城

依靠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减少农民数量,鼓励农民进城和在城镇从事二、三产业,通过城镇的发展带动农村的发展。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集约调整城镇产业建设用地,同时强化农村作为区域生态基础的特征,保障城镇地区的良好生态环境。

2、空间集聚、划定城乡

以“三集中”为基本形式,依据城、镇、村三级居民点体系的规划,鼓励各城镇和农村集聚发展、集约经营。通过划定城镇发展边界,明确城镇和农村的地域范围,保持农村特色风貌。

3、设施先行、区域共享

城乡统筹的首要任务之一是首先实现城乡基础设施的共享和联通,使城市基础设施能够服务于农村地区,通过在中心村市政设施和服务设施的优先配置,引导农村人口向中心村集聚。

4、错位发展、尊重文化

引导城镇与农村的差别化发展,二、三产业向城镇集中,农村地区仅发展第一产业以及利用其农业、生态、文化资源发展的第三产业,突出农村的文化特色。

五、城乡统筹发展目标

1、经济目标:形成城乡互补与城镇产业化的富裕城乡

城乡统筹的经济目标是形成一个优势互补、合理分工、协调发展的产业布局体系。充分发挥乡镇企业和工业园区的优势,实现城乡之间的合作;又要以城市为依托、乡村为基础、集镇为纽带,形成既服务于城市,又提高了乡村的自增力,使乡村尽快地富裕起来,并形成城乡结合、工农结合开放型的经济实体。同时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聚是实现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关键。

2、社会目标:实现劳动力自由流动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和谐城乡

城乡统筹建设需要解决劳动力转移的关键问题,而吸纳劳动力必须依托城镇化进程,而由于空间发展机会的不均等性,因此要提高城镇化的效率必须鼓励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形成就业岗位与居住空间相适应的健康城镇化进程。

公共服务设施均化等是城乡统筹的另外一个目标。在制定城镇化发展战略以及新农村发展战略时要对农村地区发展放到重点位置,城乡统筹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农村发展的重视。规划的实施需要各级政府制定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并建立区域性的协调机制、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制度,从根本上改变各自为政的发展限制。另外引入市场化管理体制,城乡统筹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多方筹集资金,可按照国家、集体、社会投入相结合的原则,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多层次、多渠道增加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把城乡统筹的基础设施建设推向社会。

(4)空间目标:构筑内部资源与外部机遇相匹配的集约城乡

城乡统筹建设规划核心在于高效的对空间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实现经济产出和整体利益的最大化。要鼓励有条件地区率先发展,优先扶持那些具有战略意义、交通便捷、水土等资源丰富的地区发展,让具有全局性影响的产业项目率先上马,充分发挥政府对市场的引导性作用,通过集中建设交通、市政等基础性设施来引导产业发展,合理规划布局城市和农村建设用地;城乡统筹建设同时要兼顾现状和长远发展,要禁止或者限制不具备发展条件地区发展,促使国土开发空间的整体高效利用,促进土地集约利用;形成合理国土开发秩序,避免造成无序竞争和空间资源浪费。

(3)生态目标:建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绿色城乡

城乡统筹建设要将生态文明理念放在首位,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满足自身需要而不损害自然环境。城乡统筹建设要优先关注不可建设用地,优先划定区域绿地、生态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禁止开发区域,控制战略性、稀缺性资源,主动出击应对快速城市化的无序蔓延,为城乡可持续发展预留充足的生态空间;要优先划定生态环境空间和布置生态环保设施,再合理布局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

同时要充分发挥乡镇的生态优势就必须做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结合,农业上建立绿色农业生产体系,工业上实现循环生产、建立循环经济体系,同时结合旅游资源发展生态旅游、农业旅游等,建立乡镇的绿色产业体系。

参考文献:

[1]罗承勇.影响城乡统筹的制约因素和协调发展对策[M].决策导刊.2007.第10期

城乡规划范文3

刚才*同志汇报了规划部门*年的工作情况和*年的工作设想,市直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副市长讲了七个方面的具体工作,都很有针对性,希望你们抓好落实。

总的来看,规划局*年的工作成效是明显的,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理顺了体制,建立了机构,认识有了新提高。规划局成立后,理顺了规划体制,使社会各界对规划的认识有了新提高,为规划主导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二是建立了制度,形成了规矩,机制有了新规范。技术委员会制度,规委会制度,包括规划局的内部运作机制和制度等等都很好,进一步规范了规划工作。三是严格了审批,完成了任务,规划有了新水平。完成了71个项目的规划审批工作,做到了依法办事、有序运作,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四是强化了执法,查处了案件,监管工作有了新进展。对违犯规划的案件进行了打击查处,使监管工作不断加强。在以往的工作中,*副市长作为分管副市长对规划工作抓得很到位,建委、发改委、国土、财政等相关部门大力支持,同志们更是付出了辛勤努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借此机会,向同志们表示感谢和慰问!

下面我讲三个问题,也是就一些城乡规划中的思考和想法与同志们谈心交流。

一、做好特色、统筹、执法三篇文章

当前,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人们对工业化、城镇化的需求、要求、渴求空前强烈。记得马克思早在*年《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就写到:“现代的历史是乡村城市化,而不是像古代那样,是城市乡村化。”这充分表明了城镇化对人类进步的巨大作用。今天,我们能否做到高标准、高速度推进城镇化,规划工作至关重要,是应付、是搪塞、是被动,还是先导、是引领、是规范,效果大不一样。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现在的规划决定着*的未来,对于*的子孙后代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只是应付、搪塞、被动地开展工作,就不是对历史负责,也不是对后人负责。基于此,当前在*最需要做的就是三项工作:特色、统筹、执法。

(一)要做好特色文章,打造特色之城,避免千城一面。*年3月我在建委调研时讲到“四个围绕”,即围绕产业、围绕人气、围绕特色、围绕持续发展去搞好规划建设。现在无论是专家、学者、社会各界,还是人民群众,都感觉到城市千城一面的问题,在*看到的和在其他地方看到的,在沿海看到的和在内地看到的,都能找到一些雷同的东西,问题在哪里,就是失去了特色、没有特色。中国政府赋予2010年世博会突出的一个主题就是“城市使生活更美好”,这一主题更重要的内涵就是期盼城市要有个性、要有特色。就*来讲,打造城市个性和特色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是在空间布局上要有特色。按照中原城市群的要求,按照*城市的特点,*的布局就是“带状布局、城乡一体”。这样的定位充分考虑了交通、区位、产业、自然、民俗、人文等特点和现状。珠海沿海湾带状布局很有特色,我们的沿交通主轴南北带状布局也是特色。

二是在文化传承上要有特色。历史发展中的文脉是城市规划的“魂”。如果能把城市的“魂”传承下去,就是我们对先人的告慰,也是我们对后人的一种激励,所以,规划工作一定要在“魂”上多作文章,多挖掘、多体现城市中有形的和无形的文化资源。在城市文化特色上,北京突出的是明清文化,西安体现的是盛唐文化,开封致力于宋元文化,郑州定位在商都文化和少林文化,而*的文化底蕴就是“三国文化、曹魏文化”。我们之所以在建筑个性设计上更多的体现曹魏风格,原因就在于此。

三是在生态建设上要有特色。要突出现有的基础、条件和优势,在森林上多做文章,在绿化上多做文章,在水系上多做文章,在环境上多做文章,建设一个宜居的城市,这是未来的一个大的方向。*在这方面有基础,一定要形成特色。个别地方还可以在湿地上做文章,像高速公路两侧大量废弃地形成的池塘,只要略加规划、略加改造、略加提升,就会成为很好的湿地。

四是在建筑风格上要有特色。要把传统建筑与现代风格有机结合起来,体现出自己的建筑风格。要注重城市关键部位的建筑风格,特别是临街建筑、标志性建筑、城市出入口等城市关键点要有特色。要在建筑布局上体现特色,一种建筑风格是特色,多种建筑风格也是特色。有些地方是万国建筑群,有些地方是清一色建筑,都很有特色。要将现代建筑的优势与传统建筑的风格完美结合,着力在“神”上作文章,不要在“形”上搞模仿,做到“尊古而不泥古,创新而不忘古”。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走出一条特色之路。

(二)要做好统筹文章,坚持城乡统筹,避免城乡分治。《城乡规划法》今年1月1日已正式实施,这标志着规划管理由原来“一法一条例”的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方向迈进,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规划局成立的时候,当时拟定名称是“城市规划局”,我给它改了一个字,叫“城乡规划局”,现在看来,这与国家的方略是一致的。坚持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关键在于用规划统领城乡的发展,主导城乡的发展,这里要做好四件事。

一是完善规划体系。按照分级编制的原则,尽快形成城乡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村规划等系统完整、层次清晰的城乡规划体系。只有一体化的规划,才可能有一体化的发展。

二是抓好示范带动。组织编制好推进区的总体规划和相配套的专业分区规划,以推进区完整配套的规划去建设、去发展,用实际效果影响、带动全市不同层次、不同区域的规划建设。

三是提升规划水平。特别是健全主城区规划,要提高标准,严格把关,多出精品。每一个区域、每一个单体都要提高标杆,通过几年的持续坚持,增强主城区综合承载能力和首位度。

四是加强协调督促。加快县(市)城镇的规划编制,包括禹州、长葛、*县3个县(市)和50个建制镇、特色镇的总体规划,通过统筹城乡规划来主导统筹城乡发展。

(三)要做好执法文章,树立执法意识,避免乱相丛生。目前规划工作中存在乱相丛生的现象,症结在哪里?关键是执法不到位。由于体制的问题、部门配合的问题、职能分割问题等等,规划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政出多门,比如经济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规划是发改委主管的,土地利用规划是国土部门主管的,城乡规划部门主管的实际上是城乡建设规划。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在“依法办事、规划先行、有效衔接”上多做文章,切实做好产业规划与城乡建设规划的相互衔接,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相互衔接,把“带状城市、城乡一体”的总体要求真正落到实处。

一要维护规划的约束力。要像遵守法律一样去遵守规划,像执行法律一样去执行规划。如果说制定规划是追求真理,那么坚持规划、执行规划就是真理对强权的一种挑战。规划一旦制定出来,任何部门、任何单位都应该不折不扣地执行,不能有局外人。

二要有弹性规划的理念。任何规划都不是尽善尽美的,都不能说十分合理的,都有不周严、遗憾的地方,有时还会与预期的设想存在差距,这就要根据时间的变化、情况的变化进行充实和调整,这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

三是政府要负起责任。规划是重要的发展政策,做好规划政府责无旁贷,执行规划政府更要推动。政府职能部门要以规划为准绳,带头执行规划,带头按规划办事,特别是规划部门在修订规划的时候要慎而又慎。有一句成语叫做“萧规曹随”,规划工作也是如此,也要做到“萧规曹随”,执行好、落实好。

二、走符合实际、具有特色的城镇化之路

城镇化在我国不外乎以下几种形式:一是以大都市为主的主导、辐射、带动型城镇化模式,如北京、上海、广州等;二是以城市圈、城市群为主的发展模式,像环渤海、京津塘、沈抚大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武汉城市圈、西安城市圈,还有正在酝酿的成都和重庆城市带等;三是大、中、小城市和城镇统筹协调发展的格局和模式,既有大都市的发展又有中小城市的发展,更有乡镇的发展这种模式。就中国的国情来看,就河南的省情来看,就*的市情来看,必须走一条城市和城镇协调发展的路子。

城镇、小城镇某种意义上是推进城镇化进程的一个蓄水池、一个过渡带、一个减压阀,虽然不能在城镇化进程中一步到位,但可以在短期内有效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为进入大中城市培育合格的“市民”。即便是在西方发达国家城镇化进程较快的地方,还有40%左右的人生活在城镇,有的甚至更高。

走符合实际、具有特色的城镇化之路,要着力做好3个层面的工作。按照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借鉴外地的经验,认真研究城镇化进程的产业机制、城乡关系、发展方针等因素,就*来讲要进一步明确三个层面的工作。即在空间布局上要坚持带状城市、城乡一体的布局;在发展重点上要坚持中心城区提升综合承载能力,县(市)城区完善基础设施功能,特色乡(镇)发挥区域带动功能;在市区发展上要坚持改造提升老城区、建设完善东城区、有序开发推进区。具体工作中,要进一步抓好主城区的改造提升,一如既往地坚持老城区的改造、城中村的改造、护城河以内的改造等等;要进一步抓好东城区的品位提升,完善城市功能,包括城市的产业功能、基础功能和生活功能等等;要进一步抓好禹州和长葛的发展,这两个城市经过多年的发展,在产业上、实力上和城区的规模上完全可以形成在地方区域发展中的示范带动作用,尤其是长葛的发展,有利于*至长葛带状城市的形成;要进一步抓好特色镇的培育,打造一批诸如大周等工业型的城镇、神垕和陈化店等旅游型的城镇,还有资源型的城镇、商贸型的城镇等等。

走符合实际、具有特色的城镇化之路,要注意研究好4个方面的问题。即遵循城镇化规律的问题;实施大中小多产业共存的城镇化发展模式问题;推进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城镇化进程问题;建立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产业推动的城镇化机制问题。概括起来就是要研究好城镇化的规律问题、模式问题、进程问题、机制问题。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十一五”末中原城市群城镇化率要达到51%。我们制定“十一五”规划的时候,计划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现在按照51%的目标,每年要提高3.7个百分点。因此,下一步我们要专门召开城镇化工作会议,对这些问题进行认真的研究,探索形成符合实际、具有特色的城镇化之路。

三、全面提升城乡规划水平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城乡规划水平的全面提升,关键在于不断提升规划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以自身素质的过硬带动城乡规划工作水平的提高。

(一)要开阔视野。对一个地方、一个单位、一个人来讲,视野有多大,事业就有可能做多大。希望规划部门的同志多学习、多观摩、多借鉴、多交流,广采百家、融会贯通、学贯中西、博采众长、为我所用。

(二)要精益求精。就规划本身来讲,涉及到工程、理工、土木、建筑,还涉及到文史、美术等等;就政府职能部门的管理而言,涉及到民生问题、经济发展问题、城市形象问题,还涉及到利益格局问题等等,所以,规划部门的同志一定要精益求精,多学习业务知识、多积累规划知识。对《城乡规划法》的学习,要“应知、应会、应用”,不仅要知道、要会背,还要能应用。只有积累规划业务的麦穗,才能展现规划精品的光芒。

(三)要阳光运作。这一点规划部门做得还是不错的,把一些规划作品进行了公示、上网。今后,规划的程序、结果都要公示于众,接受监督。有些事关全局的重要建筑,要通过适当形式征求群众意见。例如郑东新区的规划,郑州市政府就在公共场所进行了公示,征求群众意见,增强了群众的参与感、认同感。

(四)要敢于管理。对于违反规划、违章建筑等问题要大胆管理、敢于管理。这不是个人的问题,而是对事业负责、对城市负责、对未来负责的问题。要坚持原则,按规矩、按程序办事,严格要求自己,建设一流的队伍。

(五)要服务大局。进一步服务统筹城乡发展的大局,进一步服务城建重点项目的大局,进一步服务市委、市政府十大实事的大局,把规划工作做的更好。要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城市规划不能依靠开发商主导,而要依靠规划招商。工业重点项目要靠规划招商,城建重点项目也要在规划招商上作文章。规划到位了,项目就可以对号入座,工作才会变被动为主动。

(六)要多方支持。规划工作刚起步,规划部门任务比较重,各部门对规划工作要多支持、多衔接。要树立“富规划、穷建设”的理念,逐步加大对规划工作的经费投入。

城乡规划范文4

[关键词]:城乡规划可操作性对策

1.引言:

城乡规划的可操作性是一个历久常新的话题,编制出可操作性强,实施性强的规划,是每一位规划师极力追求的目标。但规划的实施往往受到政治、经济、社会等客观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规划的有效实施,也需要从法律、政策、管理等方面创造促进其实施的环境条件。从规划师自身角度而言,如何从改进规划编制的方法出发,制定出科学性强、透明度高,广泛反映社会意愿的规划,来加强规划的可操作性,是每一位规划从业人员所认真思考的问题。

2.当前城乡规划可操作性不强的缘由

“城市规划的问题,既是理论问题,更是实践问题。从根本上说,城市规划并不是为了“纸上画画”去编制文本,而主要的是付诸实施,它是一个从编制到管理、再到实施和反馈的连续过程”。[1](马武定)这一论断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城乡规划的本质,也揭示了规划编制与实施之间的关系。

规划与实施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规划的目的是为了指导建设实施,规划只有实施才能体现价值。不能实施的规划不能算是合格的规划。同时,实施可以反馈规划中的一些问题,以便于更好的编制规划。然而,由于存在规划的可操作性不强,导致目前很多情况下规划与实施的脱节,规划成果成为“图上画画,墙上挂挂”的摆设。规划的可操作性成为规划工作者的软肋。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因素:

2.1偏重对空间形态等“硬”规划的研究,缺乏对实施机制等“软”规划的认识。

规划的实施分析需要实施机制的强力支撑,而实施机制往往涉及到各级政府的各个部门。由于受传统“技术工具型”规划编制技术路线的影响,规划设计人员往往偏重对空间布局、空间形态等“硬”规划技术的研究,而对实施机制等“软”规划的认识不够。而一个规划的实施与政府的财政体制、行政体制、社会保障体制等实施机制关系密切,如果规划编制不能与现行的实施机制有效衔接,规划的可操作性就无从谈起。

2.2缺乏对实施路径、建设时序的考虑,使规划缺乏弹性。

事物发展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都要求规划方案有一定的弹性,以应对不断变化的情况。然而,目前“静态蓝图式”的规划模式,使规划人员往往忽视对实施路径和建设时序的考虑,不能帮助实施者对规划实施的路径、时序做出较为明确和清晰的把握。现实情况稍微有点变化,规划就无法应对,导致规划应变性差,操作性不强。

2.3规划方案的唯一性,使规划缺乏科学性

事物发展存在的多种可能,然而,目前规划过程中往往是强调规划方案唯一性,把事物发展存在的多种可能方向,最终规划成一种发展可能,对规划的实施发展诉求存在的更多的可能条件分析不足,这使规划缺乏一定科学性。也就降低了规划的可操作性。

2.4、规划设计过程中没有充分反映民意,闭门造车,缺乏民意基础。

我国规划师往往存在一种观念,认为规划是一项需要复杂技术的职业,甚至受计划经济时代自上而下观念的影响,视为技术官僚和技术精英。在内容上往往偏重在建设形态,空间形态的研究,缺乏对多元化的社会利益平衡的考虑。对规划受外部各种变化的力量所作用的连续进程这一点,漠不关心。对民意诉求和社会各界其他的意见吸纳不够。使规划不能体现多元主体利益的要求和充分反映民意,缺少可操作性的基础。

2.5对实施主体认识的缺位,缺少与大部分实施主体的沟通

目前,规划阶段对实施问题研究的偏少,跟广大的实施主体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也是导致可操作性不强的一个重要原因。规划人员往往偏重与规划编制组织主体的沟通联系,在城乡规划领域内规划编制组织主体一般是规划建设部门,但是在现行的体制背景下,建设规划部门不是一个综合、全局的部门,她仅仅被赋予了一个专业部门的职权,只承担了规划实施一部分职能。这种工作方法导致规划与相当多的实施主体的沟通不足,在规划编制阶段没有充分暴露矛盾,揭示问题,没有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方案的可操作性也大打折扣。

3、提高城乡规划可操作性的对策与思路

3.1重视多视角的切入,多目标的统筹,加强规划“广度”。

规划中重视多视角的切入,可为规划方案的制定提供多元的考虑因素,注重多学科与多价值观的合作与交叉,可增强了规划的“广度”,使规划的思路更加宽厚,为规划更具有科学性,提供了较好的基础条件。城乡规划牵扯到经济、社会伦理、生态环境、空间布局等方方面面,若规划论规划,未免视线过于狭隘。因此规划强调多视角的切入,按照目标与问题双重导向的思路,强化多目标的统筹。为规划方案的制定提供较为全面的视角考虑。

3.2以人为本,强调公众参与的实践规划。

公众参与是多元主体思想和观念的交流、碰撞和整合过程,为不同利益主体对话,协调乃至最终走向合作构建了一个有效的平台[2]。。公众参与可以起到集思广益的作用,从而有效减少规划过程中的失误。城乡规划涉及政府、公众、开发商等多方主体,各方主体在目标导向和主体利益上会有所不同,在主体的的观念和思想上,会存在着较大的分歧。因此,城乡规划编制过程中要多路径推进规划的公众参与。通过公众参与能保证规划成果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不同主体的要求和意见,通过公众参与实现不同利益主体分歧的协调,减少实施中矛盾的激化。

3.3多方统筹,重视多部门利益的综合协调,调动各部门参与规划的积极性。

长期以来,城乡规划制度的研究往往集中在规划部门本身,城乡规划获得的权限也是建立在特定的行政组织结构基础之上的。导致城乡规划编制的侧重点也往往偏重在建设规划部门归口,对其他部门职能利益考虑不全,规划的实施也往往得不到相关部门的应有的支持。城乡规划的综合性要求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加深对其他职能部门职权与城乡规划之间关系的研究,重视多部门利益的综合协调,突出各部门价值的导向,主动引导、明确职责,以期能得到了相关政府部门的积极响应,为规划的实施提供良好的政府基础,充分发挥城乡规划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统筹和综合调控作用。

3.4重视规划的政策属性,加强“配套政策”的研究和支撑

规划编制具有技术与政策的双重特性,规划成果既是蓝图,也是规划管理的依据。规划编制既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技术,也是建立目标,指导实践的公共政策过程。为了体现规划“公共政策”的属性,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应该加大了配套政策和实践保障措施方面的研究,进行体制创新。配套政策是城乡规划发挥效用的制度基础,也是规划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主要体现。从政策层面来研究规划实施中的管理制度、标准、政策等问题,可以大大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

3.5、强调成果表达方式易读性和规划管理的便利性

规划成果的表达更具有易读性,提供方便性,可增强规划的公众参与性,加强规划管理的便利性,也是提高规划可操作性的一个方面。因此,在规划成果表达上从不同层次公众能看懂、读懂的角度,把规划的主要过程和规划设想表现在成果体系上,使规划从现状得出结论的过程,以及规划的措施和方法一目了然。另外,也要强化规划与实施的互动,从实施过程中反馈问题,给规划编制提供经验借鉴,形成规划与实施的良性互动,增强规划编制的可操作性。。

4、结语

规划实施是规划编制最终结果,而规划可操作性是推动实施的根本动力。随着城乡规划实践的深入,规划编制的类型越来越多,规划编制工作充满了更多的复杂性与挑战性。做为一个城乡规划设计人员,责任感促使我们要从规划实施的角度来更多探讨规划的可操作性。把规划的可操作性作为主线贯彻规划编制的始终,通过不断的实践,来把握规律,寻找共性,服务社会,体现城乡规划应有的价值。

参考文献(References):

城乡规划范文5

等,具体材料详见:

为进一步加强城乡规划管理,确保城乡建设依照规划有序进行,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号)的规定,结合我市实际,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切实加强城乡规划编制

(一)编制和完善乡(镇)规划。各乡(镇、区)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划法规,认真对本乡(镇、区)总体规划进行修编。已完成总体规划修编任务的,要依据总体规划,进一步编制和完善规划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20**年年底前,各乡(镇、区)要完成本乡(镇、区)总体规划的编制、评审及报批工作。

(二)加快编制村庄规划。各乡(镇、区)要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结合乡(镇、区)总体规划、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积极编制村庄规划。20**年年底前,各乡(镇、区)要完成所辖村庄规划的编制、评审及报批工作。

(三)严格规划编制和审批程序。要坚持“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原则,认真开展规划编制工作,确保规划编制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市域村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由市规划部门负责编制;其他乡(镇、区)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由各乡(镇、区)负责,在市规划部门的指导下,委托有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组织编制。所有规划完成后,均须通过规划专家评审,并按法定程序报批。

二、切实加强城乡规划审批管理

(一)严格国有建设用地项目规划审批管理。认真执行规划许可制度。凡城镇规划区内原国有建设用地上的各类建设项目,须经市规划部门提出出让地块的位置、使用性质、建设强度等规划条件后,建设单位方可申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以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等方式新取得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须持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到市规划部门申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进行建筑物、构筑物等工程建设时,建设单位应向市规划部门提交有关资料,按程序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二)严格集体建设用地项目建设规划审批管理。在乡(镇、区)、村规划区内的集体土地上建设各类企业、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的,须报市规划部门审批,并取得《选址意见书》、《规划用地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后,方可开工建设。同时,各乡(镇、区)要积极推进镇中村改造和新农村住宅改造,引导农民建设经济适用、节地节能、美观安全的新型住宅楼。

三、切实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

市规划部门要加大日常巡查力度,及时发现和查处全市范围内各种违反规划的建设行为;对严重影响城乡规划的违法建设,要迅速报请市政府批准,组织相关乡(镇、区)和部门予以拆除。各乡(镇)人民政府、市工业区管委会作为本乡(镇、区)城乡规划日常管理的责任主体,要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建立和完善规划监督管理机制,加强管理。对违反规划乱搭乱建、乱开发的违法建设,做到早发现、早制止、早上报,并积极配合市规划部门严肃查处。凡监管不力,造成违法建设拆除不及时、不到位的,将严肃追究有关负责人的责任。

四、切实提高城乡规划管理水平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各乡(镇、区)和市规划等部门要高度重视城乡规划管理工作,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切实把规划管理工作摆上重要位置。要成立专门规划管理机构,深入研究,积极工作,认真细致地开展规划编制工作,并及时纠正和查处违反规划的各种行为。对于不按时完成规划编制任务、不严格执行已施行规划,查处违反规划行为不力的,市政府将严肃处理。新晨

城乡规划范文6

(一)突出规划引领,规划编制扎实推进

高度重视全区重点工作“一馆两中心”项目,成立项目小组,落实专人负责,圆满完成任务。城市展览馆已经开馆,市民中心和体育中心羽毛球馆、游泳馆设计图纸已经完成。

在《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的指导下,精心修编各类规划,为城乡发展提供依据。城区:高起点开展城区发展规划,原丝绸厂、大富豪纺织厂、拖拉机站等地块规划设计及老城区交通改善规划,目前均已形成规划成果。村镇:指导平潮等11个镇开展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其中平潮、石港、刘桥、平东、五接、骑岸、四安等7镇已顺利通过专家论证,西亭、十总、东社、五甲等4镇正在编制;推进川姜镇商务区及工业集中区、兴东镇镇区、二甲、兴仁、先锋、张芝山等多个地块控规编制工作,已完成专家论证;启动东南片区发展规划和18个Ⅰ级社区规划编制工作;对部分农民集居区总平面进行调整,规划成果已通过验收。结合港闸区进一步深化完成成滨江新区发展规划。

(二)紧扣重点工作,规划管理全面提质

以规划法为准绳,依法审查各项目地块的规划设计方案,对符合规划要求的规划总平面进行公示和审定;以控制性详规为依据,组织编制各地块规划设计条件全年共完成67项工业地块和28项经营性地块的规划设计要点编制,总用地面积约286.8万平方米;,累计核发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79份,总用地面积124万平方米;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176份,总用地面积620万平方米;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198份,总建筑面积364万平方米;审批农民建房566户。跟踪新建、续建项目32个;对35个项目进行了多次现场验线;对18个竣工项目进行了验收,并办理了副证换正本。

修改完善了《市区规划委员会议事规则》,明确了规委会审议的议题范围、会议程序等。为进一步加强城乡规划工作,修改并出台了《市区经营性用地容积率管理办法》。

(三)服务经济发展,效能建设不断提升

努力建设学习型团队。购买先进书籍、警示教育片,结合学习例会,讨论学习,不断强化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全局上下形成了创先争优的良好氛围。

采取提前介入、上门服务、现场办公等方式,开辟“简便、快捷、畅通”的规划审批和批后管理绿色服务通道,充分利用公众监督、民生热线、“12345”等平台,宣传提高规划知晓度,同时进一步完善工作制度,保证了规划工作顺利展开,为全区经济社会建设提供优质规划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