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唐山大地震的观后感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唐山大地震的观后感范文1
今天,我和妈妈一起观看了电影《唐山大地震》,我边看边流泪,这部电影带给我极大的震撼!
大地震发生在1976年7月28日凌晨,当时还是小孩子的方登、方达姐弟俩正在家里睡觉,这时,地震发生了,山崩地裂,一幢幢楼房被夷为平地。爸爸为了冲进去救孩子们被坍塌的楼房压死了,而姐弟两被一块水泥板压在了底下,当救援人员来的时候,发现只能救一个,妈妈在绝望中选择了救方达,一声“救弟弟”使姐姐方登彻底的失望了。
可是最后被救出来的方登没有死,她被一户军人家庭收养了。然后,妈妈却因为这个决定深深地负疚,她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方登,而方登却因为记恨妈妈而不愿寻亲。直到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参加救援的姐弟两相逢,方达把姐姐带回了家。一家人相逢,弟弟带着大家搬开当初为姐姐立的墓板,里面放着她小时候的书包和课本,弟弟说:“从小学到高中,妈妈每次都买两份课本,有我一份,就有你一份。”方登终于明白了妈妈的心,再也忍不住,泪流满面的向妈妈说“对不起”。
多么感人的一幕!方登从起初不认“坏妈妈”到最后声声的道歉,伟大的母爱在妈妈的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任何人看了都会流泪。我想,每一个父母都是爱自己的孩子的,就像我的爸爸妈妈,虽然他们有时候会严厉的批评我,但是这一切都是为了我好。
这部电影给了我极大的震撼,看了使我久久难以忘怀。
《唐山大地震》精选观后感
《唐山大地震》是我今年暑假看的一部电影,在电影院看到母亲选择了儿子而放弃了女儿的场景,女儿脸上那绝望与恐惧的神情,我不禁泪流满面。
剧中的家庭虽然不富裕,但却很温暖、幸福。地震来临之前,一家人还其乐融融的谈笑风生。地震来临时,瓦砖砸了下来,地表裂开了,丈夫把妻子一推,推到了安全地带,自己则冲了进去救孩子,冲进去的一霎那,楼房塌了下来。妻子悲痛欲绝,瘫坐在了地上,嚎啕大哭起来。转念一想,又重新燃起了生活下去的勇气。苍天不负有心人,母亲终于找到了他们姐弟俩,他们俩被压在同一块水泥板下面,弟弟的膀子被压得坏死,姐姐被压得说不出话,伸出一只还能动的手,拿起一块石头坚强地叩击着地面。救援人员闻讯赶来,对母亲说:无论抬哪边,另一个孩子就意味着死亡,到了该做决定的时候了,我们还要去救其他人,每过一秒,一个鲜活的生命就没了。母亲现在是进退两难,姐姐方登的弟弟方达发出了微弱的求救声,母亲选择了弟弟方达,那三个字——救弟弟,在方登耳朵里炸开了,她绝望地闭上了双眼。可是,老天让方登活了下来,她被一对善良的夫妇收养,取名王登。若干年后,他们都长大了,有了各自的事业,而王登已经有了一个女儿和来自外国的丈夫,这时王登看到了汶川大地震的消息,决定前去救灾,这让姐弟俩重新相遇!女儿原谅了多年以来深深自责的母亲,一家人又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
从小到大,我们淋浴着父母无微不至的爱,父母任劳任怨,不求回报,我们把父母对我们的爱当成了理所当然,只要父母一不顺着你的意思做,你就会暴跳如雷地发火,就算是一个微小的动作都是充满父母的浓浓爱意。方达在电影里说了一句话:人活着就是好,虽然家没了,有的甚至亲人也没了,但人活着就是好,可以呼吸新鲜的空气,感受喜怒哀乐,感受父母、家人所带给你的温暖与爱!
看了这部电影我思绪万千,一家人只要快快乐乐的在一块,这就是幸福,虽然家没了,但只要活着就是好!
《唐山大地震》精选观后感
最近,我看了一部《唐山大地震》的电影,从中我感受到真爱无处不在。
这部影片主要讲了:方达和方登是一对龙凤胎,在地震来临之时他们被压在一个水泥板下,由于母亲有些偏心方达,方达最终获救了,由于地震夺去了方达的一只胳膊,母亲痛哭欲绝,死里逃生的方登后来阴差阳错被解放军收养了。许多年过去了,方登成了一名医生,当她看到四川地震时,毫不犹豫去当了一名志愿者,没想到又遇到了方达,家人终于团聚了。
看了这部电影,我拆懂得什么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真正含义,我还懂得了什么是人间见真爱。
人间真爱无处不在,或许它就在身边。
我们被爱所包围,因爱而成长。
记得那次,是一个风雪交加的晚上,我和妈妈在桌子上就餐,我妈妈给我做了美味的龙虾,我的口水都一泻千里了,一开饭我就一直吃龙虾,可我却没发现妈妈一直再吃蔬菜,突然妈妈的筷子从素菜盘中,已到了荤菜盘中,我眉毛一皱嘴巴一撅,心想难道妈妈是想给我抢菜吃?想到这里我就有些不称心了,忽然妈妈开口了,“想什么呢?快吃饭吧!”我还没愣过神来,妈妈便把龙虾放在了我的饭碗中,顿是我心中一股暖流涌进我的心房,原来妈妈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了我,虽然外面非常寒冷,可我的内心却非常温暖,因为这是爱,是爱包容着我,使我变得温暖起来。
唐山大地震的观后感范文2
1976年7月28日那天晚上,在河北省唐山市发生了一场7.8级大地震。在短短的几秒内,一个平静的城市瞬间灰飞烟灭,成为一片废墟!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关于地震观看心得,欢迎大家参阅。
关于地震观看心得1看中泪水真的止不住,说男人坚强,不容易哭,那是因为真的没被感动,也可能是我不太“坚强”。
故事开始发生在1976年7月27日的晚上,一家四口(龙凤胎姐弟)享受天伦之乐。
可是悲剧就发生在凌晨3时42分左右,天空异常,一片紫光,地动山摇。姐弟在睡梦中被惊醒,姐姐恐惧的跑到窗边,看着窗外的房屋一座座的瞬间倒塌,哭喊着“妈妈”。爸爸妈妈在楼下更是紧急如焚。母亲冲到楼房入口进去救孩子,被丈夫拽开,自己冲了进去。就在冲进去的一刹那,整座楼房全部倒塌,丈夫用自己的生命换回了妻子。
这段没有什么海誓山盟,没有什么甜言蜜语,只是一个丈夫用行动证明了他无言的爱,在这种危难关头才体现了真正的情感。房屋倒塌的时候母亲撕心裂肺的哭泣催人泪下。
父亲死了,幸运的是两个孩子压在废墟中,压在同一块板的两端,没有死,都已经奄奄一息了。救援队来的时候发现当时的状况两个只能救一个,如果不尽快两个都活不成。我想这是世上最难抉择的一件事,而且是一个母亲对自己的两个孩子做抉择。最后母亲默默的说:“救弟弟”。这三个字是需要多大的心理承受能力才能说的出口。在废墟黑暗中的姐姐 听到了妈妈说出着三个字的时候,泪水瞬间从眼中落下。我想这幼小的心当时肯定凉到了极点。
弟弟被救出后胳膊没了,姐姐在废墟中被抬出后,都认为已经死了,天空磅礴大雨打在她浑身血迹的身上,奇迹的是她活了过来。
她恨他的妈妈,“救弟弟”这三个字永远刻在他的耳边,
关于地震观看心得2今天放假,没事搜了“唐山大地震”来看,一句话震撼匪浅!
我首先承认我为之流泪了。我不知道要写什么,或者是凌乱的思绪,但是我已经很久没这么感动了。
与其说是唐山和汶川地震带来的震撼,倒不如说是那厚重的母爱感染了我。以前不懂事,总是和妈妈吵嘴,吵后就后悔,妈妈说没关系,天底下哪有母亲会对子女记仇的呢,我不信这句话,但是看了方凳和剧中母亲的情感之后我相信了,我也明白了这份真爱。
唐山大地震距离我们太远,因为那时还没我们的生命。只记得汶川地震时,我整整一个月都没精神,没和任何人争吵过半句,因为我觉得生命能得以延续,就已经是万幸了,还有什么好争好强的呢。感谢那次地震给我带来的心灵洗礼。让我对生命有了新的更高的认识。
同时,也让我对自然灾害有了更多的惧怕感,不是怕对自己带来的什么,而是怕给自己的亲人、朋友、同学等等带来灾难,今年8月份又莫名的来了场泥石流灾害,夺去了上千人的生命,我为之伤悲。然而就是那让我痛斥的天灾时,我儿子诞生了,就是国家设为哀悼日的8月15日,这为我带来莫大的幸福和成就感。或许这一切都是天意。我只能说我对生活更加热爱了。
地震,洪涝,泥石流等等,都是考验人民的经历,仅是经历而已,再大的灾难总将成为历史,大爱无疆,奉献,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曾经我是不以为然的,以为是用来安慰人的话,而今我深信不疑。没有奉献和爱心,剧中的方登也不可能再汶川地震中碰到失散多年的弟弟,得以对母爱的重新认识的机会。
这部电影,同时在有限的生命这个课题上也充分表露,我不知道该如何写,但是知道我会更多的珍惜我的生命,和我对家人朋友的那份情。
关于地震观看心得3妈妈听说唐山大地震这个电影很感人,就一直想看。昨天,她带我和姐姐看了这部电影。
这部电影主要讲了:女主人元妮有两个孩子,女孩是姐姐,名叫方登。男孩是弟弟,叫方达,他们幸福地生活着。但是,一场突如其来地灾难毁灭了一切:一天晚上,方登和方达都在熟睡。只见天空变成了恐怖的淡紫色,大地猛烈地摇晃起来,楼板、砖块止不住地掉下来,元妮疯狂地要冲进房子里救两个孩子,父亲拦住元妮,要自己进去救孩子,就在他快要冲进房子里的那一刹那,一块巨大的楼板压死了他。
大地震过后,有人发现了方登方达姐弟俩,他们被一块楼板压着,一个在这头,一个在那头,就像跷跷板一样,救弟弟就会压到姐姐,救姐姐就会压到弟弟,姐弟俩只能救一个。救援人员问元妮救哪一个,可元妮哪个都不舍得放弃,过了半天,人家跟她说,再不做决定,两个都没了!元妮狠了狠心,说:“救弟弟!”这句话让被楼板压着无法说话而一直敲石头求救的方登彻底失望了……
一场大雨把方登淋醒了,她发现自己躺在拉尸车里,旁边就是她爸爸,死里逃生的方登被一对军人夫妇收养了,养父养母问她记不记得发生了什么事。她总是摇头,我想:她应该不是不记得,而是不想说罢了。过了32年,方登也恨了元妮32年,在08年汶川抗震救灾,方登深深体会了一个母亲的心情:这个母亲的女儿腿被压着,情急之下,这位母亲一狠心,叫了医生把她女儿的腿锯掉,事后,她哭着要去找她女儿的腿。这一段最让我感动的是,那位母亲说:“长大,她恨我,就让她恨吧!”我想:在让元妮从两个孩子里选一个救的时候,她是多么痛苦、难以选择呀!这都是她的孩子!如果她抛弃了任何一个,她都会痛苦一辈子、愧疚一辈子!我深深地体会到一个母亲的伟大与无奈。在方登吃东西的时候,偶然的,遇到了她的弟弟……
方登有没有认方达这个弟弟?她有没有原谅当初为了救弟弟而抛弃了自己的母亲,想知道的话,就自己去看吧!
关于地震观看心得4最后被一对解放军夫妇收养 长大成人。养父养母把所有的爱都给了她。女儿很努力 上了大学 最后成了单亲妈妈!
弟弟少了胳膊,但是不自卑,他相信他没了一只胳膊照样可以做出一番事业。残缺的身体让他更加的努力,更加的勤奋。他从蹬人力三轮车开始,多年以后终创出一番事业,找了个老婆,有了个温馨的家庭。记得他说的一句话,妈妈生了三次我,一次出生,一次得了肺炎,医生都说没救,最后妈妈坚持救了回来,第三次就是76年大地震。他是一个非常孝顺的人,想用今生最大的努力来回报他的母亲。给母亲一切物质上的好生活,可是母亲的心已经碎了,是任何物质都弥补不了的,她的愧疚心折磨了她的一辈子。
32年后姐姐在汶川大地震中和弟弟相遇才明白,原来母亲当时的决定不是遗弃,以及其他种种...最后原谅了母亲。
"没了!才知道什么叫没了"。这是母亲经常说起的一句话 。真的是 失去的时候才知道真的失去了,永远都无法挽回了。请珍惜现在所有美好的一切,不要让以后后悔,特别是自己的父母。
灾难、挫折、是不能打垮我们的,它只会让我们变得更坚强,更加的有勇气去面对以后的生活!困难都是一时的,而面对困难的态度却可以是永远的。哎~不说了 沉思了好久才写了那么多的字,看看吧,看过这部电影才能真正的了解。最后我想我们每一个人都尽自己所能,奉献爱心、奉献自己的微薄之力!!愿所有的朋友亲人都能平平安安,一帆风顺。
关于地震观看心得5唐山大地震这部影片看后让整个人的身心都受到深深的震撼,在心里久久的回荡、挥之不去,对于一部电影能做到这样,可以说已经到了化境了,整个故事围绕的是一个人类历史上可怕的一次灾难性自然灾害,一个母亲在带着自己的孩子如何经历这次灾难,如何在最困难最无奈的时候面临着人生最痛苦的抉择,在只能选择放弃一个自己的骨肉的时候那种无奈,那种悲剧,太让人感动了,有时候想一想,人类的确是很渺小的,对于灾难我们只能选择接受,只能忍受,只能看着自己的亲人离去而什么都做不了,在灾难面前我们只能选择我们能做到得的,只能把灾难减少到最小,只能含泪的抉择,很无奈。
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一开始就来一次所谓的天翻地覆的大地动,飞沙走石天翻地覆,撕心裂肺的哭喊加上母亲孩子的呼唤,一下就将人性最弱点给激发到了极点,什么是人性最极点呢?母爱,在世界上最伟大的母爱面前我们的最弱点会暴露的一览无余,只有在母亲的面前我们才觉得是绝对最安全的,可是在大地震的时候母亲也救不了我们的时候,我们该如何呢?,一个母亲在自己的两个孩子面前的时候只能痛苦的最后选择救出一个,而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另外一个孩子被大地震给吞没他幼小的生命,人性最薄弱的一面被激发到了最高点,太悲剧了,
唐山大地震观后感觉最成功的主题思想就是告诉我们人生的真正意义是什么,人活着应该如何抉择,在遇到无法改变我们的困难的时候,我们应该选择有信心的战胜这种困难,只有自己有信心了困难才能向我们低头,只有自己伟大了,困难才会渺小,不要放弃任何一次希望,哪怕在世界最大的灾难来临的时候我们依然是有希望的,只要有一丝阳光,明天的种子就会发芽,世界就会更美好。
唐山大地震的观后感范文3
对于小学生来说,不断想象不但可以提高其思维能力,又可以激发其写作灵感,提高写作水平。因此,教师们应该十分重视对学生想象力的开发,引导学生深入生活,积累经验,博览群书,放飞想象的翅膀。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
提升 小学生 想象力 写作 灵感
想象力对于学生的写作是至关重要的,是小学生写作时必备的素质之一。想象是创作的源泉,人类之所以能够不断发明,得出新的定律,最大的因素便是敢于打破常规思维。对于小学生来说,不断想象不但可以提高其思维能力,又可以激发其写作灵感,提高写作水平。然而,怎样通过提升学生想象力来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呢?我在教学过程中是这样做到的。
一、利用教材,开拓思维,发展想象力
小学生写作文,是一个由模仿到创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会对学生的写作提供很好的练笔机会。所以,教师在讲课时,要充分结合教材,给学生指出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修辞手法,并且引导学生由此及彼,培养学生写作的想象力。
比如,在五年级上册中的课文《嫦娥奔月》,就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课文中写到:“后羿心如刀绞,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进月亮也进,他退月亮也退,永远也追不上。后羿思念嫦娥,只能望着月亮出神。此时月亮也格外圆格外亮,就像心爱的妻子在望着自己。”我会在课上引导学生想象:如果后羿追随嫦娥去到月球会怎样呢?嫦娥到月球以后会遇到什么人?又会发生什么事呢?学文至此,学生们带着对后羿的同情和对嫦娥的祝福展开想象,一下子思绪如潮,灵感涌现,一个有一个鲜活生动神话故事便流诸笔尖。同时也可以借助课文的插图,让学生练习写想象短文,这对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具有很好的作用。我一度认为这是用时最短,最有效的提升方法。对学生实现由模仿到创造的过渡有很大帮助。
二、归类练习,授予技术,提升想象力
小学作文也分多种类型,例如:想象作文、人物描写、叙事作文、观后感、续写……就想象作文来说又分为科幻类、童话故事类、愿望类三大类。考试中较为常见的想象作文题目有“假如我有超能力”“如果给我一支神笔”“续写这个童话故事”等等。写这类作文的时候,需要学生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那么老师要做的就是想方设法的引导学生打开思路,开启学生的想象之门。
想象类的作文可以涉及到虚幻的故事,但是一定要反映出主题,不能盲目的胡编乱造。作文首先要具备人物、故事情节和来龙去脉。比如六年级上册的课文《牛郎织女》,就是一个很好的想象作文的例子。课文中有一句话是这样描述的“牛郎得知织女被王母娘娘抓走,心急如焚。可是怎么上天搭救呢?忽然,他想起老牛临死前说的话,便赶紧找出牛皮,披在身上,然后将一儿一女放在两只竹筐里,挑起来就往外跑。一出屋门他就飞了起来。”这一段对故事情节的描写就特别好。我在讲这一课的时候,先让学生们反复阅读了课文,然后在根据课文内容划分出段落大意。这样一来,学生们的思路就会变得清晰,会在脑海里大体形成一个模板。这个时候,老师要趁热打铁的把这个模板指出。并且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想方设法的打开学生思路,拓展其思维空间。引导学生设计扑朔迷离的故事情节,叙述好故事的来龙去脉,大胆构思,使故事新奇,吸引人。
三、运用修辞,丰富内容,提升写作质量
在写作文的时候,修辞手法是必须要用的。常用的修辞有比喻、拟人、象征、夸张等等。这些修辞手法必须要让学生掌握。
在《牛郎织女》一文中,牛郎和老黄牛的对话是这篇课文的重要内容。这篇文章运用拟人修辞,将老黄牛人格化,赋予了黄牛人的思维和情感,文中多次运用了语言描写,将老黄牛的形象生动的展现在读者面前。又运用了夸张的修辞例如:“牛郎赶紧找出牛皮,披在身上,用担子一头儿挑着儿子一头儿挑着女儿,一出屋门就飞了起来。”这些修辞使文章情节跌宕起伏,生动形象。这些都是学生们写作文需要借鉴的地方。在教学中,老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在作文创作的时候运用多种修辞,把文章写的生动有趣,能够吸引读者,并给人以教育和启迪。
除此之外,我在课堂经常和学生们做游戏,比如“老鹰抓小鸡”“丢手绢儿”等等。游戏结束后我会让孩子们写一段小故事,叙述游戏的情节和场景,以此来锻炼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组织能力;或者我会在课上播放一些具有启迪意义的视频给学生看,比如“开学第一课”“唐山大地震”等等,然后让学生试着写观后感;以此锻炼学生对事情的分析和理解能力;并且,我一直要求学生每天写日记,记录下这一天所发生的事情及经过,并写出从中获得的道理。这些都对学生写作灵感的激发有着重大的作用。另外,增加学生的词汇量也会提高学生的写作质量。一直以来,我对学生成语的掌握程度都有着极大要求。在课堂上,我也会让学生们根据成语或者歇后语编故事,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并促进学生对这些成语的理解。然后让学生自己表演出来,这样学生会对这些成语的印象极为深刻,并可以做到运用自如。
总而言之,小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离不开学生的写作灵感,然而,学生写作灵感的激发,需要小学生拥有丰富的想象力。想象力的提升可以使学生在进行作文创作的时候才思泉涌,妙笔生花。因此,教师们应该十分重视对学生想象力的开发,引导学生深入生活,积累经验,博览群书,放飞想象的翅膀,利用写作文这一平台,在儿童心中播下更多创造未来的美好种子。
【参考文献】
【1】王清敏.提高小学生写作能力的教学经验浅谈【J】. 中小学电教(下半月), 2009(12)
【2】张素杰.浅谈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J】. 新课程(小学),2010(03)
【3】欧淑群.浅谈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02)
唐山大地震的观后感范文4
电影在高等学校管理学科教学中具有史料、案例、多模态学习情境构建、第一信号供给等教育功能,对解决高校管理学科教学长期存在的普遍问题有辅助作用。论文还对电影辅助教学应用策略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电影;教育功能;高等教育;管理学科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5)02-0066-04
0引言
早在1860年杜蒙就指出“电影这项发明可使一切知识的传授, 如自然科学、工业、机械、美术和技术、军事战略等等, 获得一个迅速、普遍而有效的工具”[1]。电影问世后,虽然其科研目的逐渐被娱乐功能挤占、取代,但在教育家的眼里,它一直未曾失去教育的意义[2]。电影具有重要的教学功能,能够补充学科文本,充当启发性的角色[3],此外,电影教学法增进了学生的参与,并使学生更深入地进入学科问题的探讨[4]。在浩瀚的电影资料库中,有着丰富的教学资料素材,电影作为教辅工具,在语言、艺术等人文教育领域的应用较为普遍,但在高校管理学科中的教育功能与教辅作用却一直未得到重视。在当前高等教育强调多种教学方法综合利用,学生认知习惯多元化的形势下,有必要对电影在高校管理学科中的教辅作用与应用进行探索研究,挖掘并发挥电影应有的教育作用。
1电影在高校管理学科中的教育功能
1.1电影具有史料作用
电影具有史料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电影特别是记录片保存了大量的事件、人物、风俗民情、科学发明等具有历史研究价值的影像;二是每一部电影本身都有时代的烙印,电影记录、描摹、反映时代,不论是故事片还是记录片,不论是写实还是科幻,都有彼时彼地的痕迹,因此电影具有时代的特征,具有历史资料的功能。管理学科作为发展中的科学,无论是教材还是课堂讲授,都有大量的学者、理论、时代背景、社会特征需要回顾,以反映学科的脉络与发展。电影为这种历史回顾的形象表达提供了可能。比如:在讲授“工具人”时,《摩登时代》这部电影提供了良好的视觉描述,如果加以挖掘,还可以在“流水线”、“动作研究”等概念对学生加以引导阐述;《超级工厂》这部记录片,介绍美国UPS公司自动化、机械化的包裹分拣系统,具有美国企业追求效率的时代特征,学生观看后,马上就能理解企业为什么、如何追求工作效率;如果学生对博弈论中的纳什均衡感兴趣,进而想对理论创立者小约翰・福布斯・纳什的生平有所了解,教师就可以推荐《美丽心灵》这部电影。
1.2电影具有案例功能
国外学者对电影的案例功能挖掘得比较早,1991年美国迪尔教授在商业道德教学中把纪录片《华尔街》作为案例进行教学,并发表了相应的电影教学成果论文。电影的案例功能主要由故事片提供。广义地说,每一部故事片都由一个或若干个案例组成,这是由故事片的艺术形式决定的。对有着良好叙事传统的中国人来说,故事性具有吸引力,因而容易激发人们的兴趣。《唐山大地震》的开头,便有一个关于理性或感性决策的案例藏匿其中,徐帆扮演的母亲做出了一个“救弟弟”的决策,电影对这一决策情境的模拟几可乱真。领导理论中提到“领导的本质是下属义无反顾的追随”,《斯巴达克斯》这部电影提供了近乎完美的形象表达。美国电影《门口的野蛮人》几乎将课堂上诸如“垃圾债券”、“恶意收购”、“内部人控制”等重要概念全部涵盖在内,简直就是一部《公司金融》的“活教材”[5]。这样的案例情境逼真、形象清晰,加上视听效果震撼人心,学生容易接受理解。
1.3电影构建了一个多模态学习情境
人类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与互动通过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方式完成,每一种感觉代表一种模态。正常的感知与互动是通过多种模态交织综合完成的[6-8]。在学生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都缺乏的情况下,要还原文本中以单一模态表现的多模态情境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文本作者也时常显得力不从心,因为它既要求作者有管理学科的知识背景,又要兼有文学大师的语言能力。因此,对低年级学生而言,文本阅读经常有一种“纸上得来终觉浅”的缺点。要使学生学以致用,避免“纸上来纸上去”,多模态认知显得更为重要。研究表明,人们通过语言形式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记忆15%,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记忆25%,利用声光同步设备,把听觉和视觉结合起来,能够记忆的内容可高达65%[9]。电影运用色彩、声音等技术语言去描摹人物、讲述故事、记录社会,这种多模态的直观表达令学生们能耳闻其声、目睹其形,对研究对象所要表达的内容与思想容易把握。
1.4电影为教学提供了大量的第一信号
巴甫洛夫将一切信号分为两大类:第一信号为现实的具体信号,是直接作用于各种感官的具体刺激;第二信号是现实的抽象信号,即语言、文字。第二信号系统是在第一信号系统的基础上建立起来,但又反过来影响和支配了第一信号系统,人类的高级神经活动是这两个信号系统共同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10]。绝大多数管理学科在揭示管理活动客观规律的同时,强调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这就要求要给学生提供大量的第一信号,否则理论的建立就是无本之木,对实践的指导也是无源之水。电影为学生管理概念、理论的形成与投射提供了有别于文本形式的来源与对象,电影具有逼真性与可感性,电影案例具有形象性、故事性与情感内涵,除了可以弥补学生的情感、管理经验不足,更主要的是容易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与情感体验并产生移情或代入,这种第一信号系统与第二信号系统的联结,便是意义建构,是桑代克强调的“学习者的最佳途径”[11]。虽然电影提供的第一信号和学生的实习、参观、考察等实践活动相比,信号强度与逼真性都有一定程度的衰减与失真,但是,它具有效率高、成本低的优点。世界电影库提供了海量电影,通过教师或学生的选择与剪裁,事实上相当于提供了海量的信号。
2电影有助于解决教学中的几个普遍问题
2.1学生缺乏感性认识,习惯于从理论中来到理论中去学生缺乏生活、社会管理经验以及对管理实践的感性认识。尤其是本科生与应届研究生,生活轨迹基本上是从家庭到校园,对社会和世界的认识也基本上是从书本到课堂,可以说在高校管理学科色彩斑斓、纷繁复杂的新天地中,他们单纯的像张白纸。再加上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学生带有应试教育铸就的思维模式,习惯于死记硬背,这种能力上的“比较优势”令他们在大学课程学习中依然习惯于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学生们似乎学得很快,但是,这种建立在机械记忆上的对概念、理论的“掌握”十分脆弱,一旦要把它们迁移[12]到新的、现实的情境中去,学生便会无所适从,显示出较弱的理论应用能力与情境适应性。学生们这种从理论中来到理论中去的弊病,本质上在于缺乏概念、理论与生活情境、切身感受的密切联系。而管理学科的教学,有时是高度依赖情境感知的,比如,对“机械化大生产极大地提高了劳动效率”这句话的理解,如果没有对“机械化大生产”的感性认识就会大打折扣,如果学生在现实或在电影看过流水线,对“机械化大生产”和“劳动效率”这两个概念的联结就会相对容易、牢固,从而对原理的学习就越透彻。按照贾德的概括化迁移理论,学生对新情境的适应性越强,迁移就越好。电影为建立这种关联与迁移提供了可能,大量电影有适用各种理论的情境可供提炼,从而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2.2学科基础性、观念性、实践性目的淡化
高校管理学科具有基础性、观念性、实践性的学科特点,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不但要打下理论基础,而且还要形成自己的管理观念,能够运用管理理论、模型、工具去分析解决现实中的管理问题、指导自己的行为。换言之,学生学到知识只完成教学目标的三分之一,学生能学以致用并养成自己的管理素养才算是完成全面的教学目标。电影可以为实现这一目标发挥辅助作用。首先,它比文本、语言更容易促进学生概念、理论的形成。其次,电影的现实模拟使学生形成的概念、理论更容易与现实发生关联。再之,电影拓展、拓宽学生的知识传导链条。在没有运用电影等教辅手段前,学生的知识传导链条是:教师、教材的语言文本知识(输入)学生的语言文本知识(转化)学生的语言文本知识运用(输出);引入电影等教辅手段后,学生的知识传导链条有可能是:电影的现实模拟情境(输入)教师、教材的语言文本知识(输入)学生的多模态知识(转化)学生的多模态知识运用(输出)学生对现实管理情境的敏锐感知与知识运用(输出)。如果这一延展的链条得以实现,那么学科的基础性、观念性、实践性就会全面得到强调,不至于偏废,学生的能力也得到升华。
2.3教学手段单一,学生兴趣不高
在实际授课过程中,为追求学科知识体系的理论性、系统性与完整性,需要讲解的内容较多,教师为赶课时经常以课堂讲授为主,授课过程与方法相对单调。这
种紧凑的、满堂灌式的授课方法似乎能体现教师的责任心,但是也可能会在某种程度上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与满意度不高、学习效果不佳。教育工作者经常说:兴
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在一定程度上诠释了建构主义教学观。学生对事物的认识不是来源于老师的灌输,也不是大脑对事物的直接反映,而是基于学生主动选
择、建构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强烈主张在教学活动中,要以学习者为中心,从学习者个体出发,把学习者主体能动性的发挥放在教学、学习活动的首位[13,14]。以上观点对教师的启示是要表现出某种程度的“屈服”,放下身段“迁就”学生。电影的引入,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一方面,电影这种多模态认知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另一方面,电影的故事性与娱乐性也为学生所喜闻乐见,更主要的是,电影案例的形象性消除了学生对管理
情境的陌生感,因而运用所学的理论分析问题时更容易得心应手,成就感更强、兴趣更大。学生一旦自觉或不自觉地在观影过程中运用管理理论去分析剧中人物故事、或用剧中人物故事来验证管理理论,就已迈出了从理论到实践的一大步,管理学科基础性、观念性、实践性也就开始彰显。
2.4文本案例相对缺乏与单调
大部分管理学科引进教材中的文本案例都较为丰富,但都是国外情境,由于情境与文化的高度民族化与本土化特点,学生缺乏对这些案例背景或情境的深刻认识与了解,分析起来难免隔靴搔痒。本土教材书中案例较少,即使是本土案例,由于学生缺乏对管理情境的感性认识,对案例的认识也容易模糊、难以准确把握。此外,文本案例在模态上较为单一,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不易全面准确掌握案例中的综合信息,并且,文本案例在表现纷繁复杂的管理情境时亦有其局限,这也构成文本案例的单调性。电影案例可以克服以上缺点,可以从多个角度和层面进行解读[14],是一个具有良好补充作用的管理案例宝库。
3电影在高校管理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3.1精选电影资料及其教学片断
发挥电影的教育功能要求教师首先具备“形象表达”的意愿,即要有对某一管理概念与理论如何通过视觉、听觉表现出来的欲望,其次是要有大量的观影经验、形成自己关于学科的“影视库”,再之要有把教学内容转化为问题情景的技巧。海量的电影提供了海量的案例,关键是如何选择与剪裁。对电影资料的精选存在一些困难,一是要在海量的电影中找到与课程知识点对应的片段无异于大海捞针;二是难以取舍,需要教师反复观看,多番权衡比较,比如,《集结号》与《风声》都可以用作“管理沟通”的教辅资料,前者对“无反馈”单向沟通方式的危害表现得回肠荡气,但是,后者关于沟通的信息量更全面、丰富,更适合用于教学;三是剪裁困难,一般而言,一部电影适合播放的片断是有限的,为控制播放时间需要对其进行剪裁,但是如果过于追求效率,只选择最为关键的内容,可能会忽视前因后果、背景交代,学生看到的是支离破碎的片断。可见,精选过程既要有教师视角,也要有学生视角。
3.2充分准备教案与相关资料
如果没有重视这一环节,高校管理学科课堂就可能沦为电影欣赏课。为此,(1)教师要设计好教案,根据各章节的教学目标来搜寻电影资料,精选到能使教学“
事半功倍”的影视片断,宁缺勿滥;(2)对电影资料在每次教学应用中的定位要清晰,根据电影的史料功能、案例功能来准备教案,包括背景资料、延伸知识、课堂讨论问题设计以及引导技巧等。电影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学习热情,学生一般沿两条线索进行探索,一是与课程教学内容相关的延伸知识,二是与电影内容相关的发散性问题。教师如果没有充分的知识储备与课前准备,就不能与学生有效对话、引导学生,既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浪费了电影资料。
3.3学生的作业与任务
对具有史料功能的电影资料,一般可要求学生谈谈观后感想、鼓励学生进行影视内容与课本内容的对应联结、要求学生举例把影视内容、课本内容延伸到现实情境中去。对具备案例功能的电影资料,除了像文本案例一样布置作业与任务外,还可以提一两个延伸或发散的问题,和电影资料的延伸性和发散性相对应,往往学生对这样的问题有很大兴趣,呈交的答案五花八门,但时有真知灼见,反映出他们的真实思考。
3.4基于观影过程的教学互动
有的教师喜欢一边观看一边介绍、提问、讨论,这种方式对史料功能的电影资料较为适用,对案例功能的电影资料则值得商榷。大部分在课堂上使用的电影资料,本身就经过剪裁,显得相对碎片化,如果教师在观看过程中经常打断插入讲解,不但加剧电影资料的碎片化,而且不利于学生的移情与代入,不利于学生对情境的感性与理性把握。而移情、代入、多模态情境正是电影引入课堂的主要目的。比较合适的方法是教师暂时充当背景资料提供者的角色,在各个片断的连接间隙进行必要的解释与补充说明。
参考文献
[1] 章伟民.电影教学与教学电影(上)[J].外语电化教学,1979,(12):24-26.
[2] 章伟民.电影教学与教学电影(下)[J].外语电化教学,1980,(1):21-22.
[3] Paisley L.Theses on Cinema as Philosophy[J].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2006,(1):15-16.
[4] Ellen M.Making the Most of a Good Story:Effective Use of Film as a Teaching Resource for Ethics[J].Teaching Theology and Religion,2003,(2):93-94.
[5] 郑彦.多媒体案例在高职教学的应用――以财经电影《门口的野蛮人》为例[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3,(5):60-62.
[6] New London Group.A pedagogy of multiliteracies:Designing social futures[J].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1996,(1):60-93.
[7] 顾曰国.多媒体、多模态学习剖析[J].外语电化教学,2007,(2):3-12.
[8] 易祯.多模态下的文化体验教学――以英文电影教学为例[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2,(12):90-93.
[9] 徐平.利用电影教学提高西部地区中学生化学素养[J].电影评介,2008,(7):71-72.
[10] 张绍英.论人的两种信号系统的社会本质[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57,(4):77-96.
[11] 何莉.试论心理电影在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研究:高等教育,2011,(3):134-135.
[12] 王新如.迁移理论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J]. 课程・教材・教法,1997,(9):15-20.
[13] 关军,张嘉威,李艳红.基于建构主义与SD 的“管理学原理”教学设计模式[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0,(7):141-143.
[14] 吴月齐.大众娱乐电影在大学德育中的实践探索[J].当代电影,2013,(4):180-182.
Role of film in management discipline education and application
strategy of university
YANG Dong-jin
(School of Management,Jinan University,Guangzhou,Guangdong510632,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