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青铜器鉴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青铜器鉴赏范文1
简单回顾一下2006年的青铜器市场就不难发现,新年伊始,上海崇源流传有序的名誉品周宜壶以2640万元的善价成功落槌,创下2006年青铜器拍卖价格的年度纪录。这无疑给是2007年整体的青铜器市场打了一个好的基础,从而有力地拉动了当年的青铜器拍卖业绩。
进入2007年,几年来一直波动不大的股票市场忽然发威并连创新高,吸引了国内为数不少的以投资为目的的青铜器买家的投资方向,将大笔资金由青铜器的待购转入股票市场以求短期获利。使得2007年的青铜器市场看上去略显冷清。而油画市场和佛造像市场的走高,对上述现象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在关注上述现象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到,导致青铜器市场回落除外界因素对其施加的影响之余,青铜器在流通,收藏和鉴赏等诸多环节存在的先天不足,也同样是造成青铜器市场出现徘徊的重要原因。
不必讳言,将青铜器作为艺术品来收藏,在当今的中国还是存在着一定困难的。其一,国家对于青铜器在国内上拍的禁令一直没有解除。虽然依照文物法的规定,海外的回流品可以参加上拍,但是也存在着临时撤拍之虞。从而导致一些持有高档藏品的海外卖家出于担心,而不肯将藏品拿到国内拍卖。出现在国内市场上的海外回流青铜器拍品,绝大多数为档次不高的普通品,极少见到令人眼前一亮的精美品。而达到周宜壶那样水准的拍品则更属凤毛麟角。其二,由于现行的法规基本无法确认民间收藏青铜器的合法性,所以使得民间的交流活动基本处在半地下方式进行。以北京潘家园市场为例,为数不少的摊位上都可以见到青铜器,当然,这其中绝大多数均为拙劣的仿制品。但是,在其中也偶尔会见到一些档次不高的真品。如果肯花些时间与这些摊主沟通,他们通常会在另外的地方展示一些档次稍高的青铜器。这其中真真假假,全靠眼力。由于几近暗箱操作,受骗上当者屡见不鲜。其三,同样是出于对青铜器收藏合法性的考虑,绝大多数收藏有青铜器的藏家,对自己的藏品讳莫如深,秘不示人。民间很难组织起有规模的鉴赏活动,导致青铜文化基本无法在民间公开传承。由于文化传播的阻断,多数对青铜文化感兴趣的爱好者找不到正确系统的知识来源,只能靠书本知识加之盲人摸象式的实践。其结果只能是上当受骗,心恢意冷,最后无奈退出所钟爱的青铜文化和青铜器收藏。
笔者认为,我国目前尚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青铜器收藏群体。多数青铜器的持有者收购青铜器的目的主要在于投资。所以才会出现股市兴、铜市衰的年景。
然而,2007年的大势虽然是出现回落,但就成交价格而言,年度的成交价冠军――纽约苏富比春拍拍出的商代方校其成交价达到6272.4万元(810.4万美元),又远远高出周宜壶的价格。与国内的市场情势相比,大有墙内开花墙外香的意味。中国的青铜器一贯受到西方各国的艺术馆、博物馆以及私人藏家的青睐。大量精美的商周青铜器精品早年即流失海外。而目前中国青铜器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也正是在海外。
与青铜器市场形成对比的是与之相关的青铜镜市场。以中国嘉德为例,2006年的市场形势几乎可以用冰冷来形容。2007年的春拍一面战国时期的六山镜以47.04万元成交;而在11月举办的秋拍会上,一面直径173毫米的唐代银白光海兽葡萄镜更是以69.44万元成交,创下了该公司铜镜拍买的一个新高。这样的价格与2003年以前相比,简直是冰火两重天。
反观青铜器的走势,难道端庄威仪,惊天地泣鬼神的上古礼器的价值竟然无法与小小一面铜镜相比吗?
青铜器鉴赏范文2
一、创设生活化的情景
《美术课程标准解读》指出欣赏不仅指愉悦的心情观看美术作品,还要了解美术作品中作品美及作品的含义,评述是对艺术作品质量和意义的评价。
在青铜器一课的学习中,要使学生赏识古代青铜器,了解青铜器和现代生活的关系,就要拉近古代青铜器与现代学生生活的距离感,创设生活化的场景。教师以问题情境为引入的起点,激发学生对青铜器的兴趣。例如,在课堂引入中,教师利用广州特有的俗语,把一个学生十分熟悉的生活话题带入课堂。老师问:“今年过年时大家有没有吃到“九大簋”啊?广州人通常说请你吃“九大簋”,那是什么意思呢?”这时,教室里学生七嘴八舌的议论起来,“九大簋”是什么?是鸡鸭鱼肉?是不是火锅?满汉全席?……在学生的讨论中,教师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大大的“簋”字,注解拼音“gui”。教师再问:“这个“九大簋” 里的‘簋’字是什么意思呢?”这时马上就有学生注意到:这个簋字的下端是“皿”字。学生提出,簋应该是一种器皿。教师顺势利导地引入了青铜器的鉴赏学习中,使学生从生活的情境自然地进入到本课学习的内容里。
二、组织多元的学习方式
1. 教师引导的小组讨论形式。在组织教师引导的小组讨论时,教师在课堂里运用图像展示艺术品的美感,激发学生对艺术品的喜爱,引导学生理解、讨论艺术品的美感价值。图像是一种直观的工具,它包括板书画图、挂图、幻灯、录相、电影、电脑等电化教学手段。图画可以把课本中所描绘的景物,具体直观的表现出来,使学生获得生动形象的感受。⑤例如,教师把学生分成小组,并给每组同学一张印有各种不同的青铜器图片。教师让学生观察图片,然后请每组同学辨认图片中的青铜器中哪些是用来装食物的,哪些是用来盛酒的。学生拿到后指指点点、觉得非常有趣。教师然后引导学生赏析古代青铜器的造型特点,感知青铜器的外形之美,并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说说自己对青铜器的认识。教师通过自己的介入、讲解和姿态,传达给学生“一种意识,一种在艺术作品中寻找真正潜在价值的意识,一种寻找有意义的艺术形式的意识和培养一种真实品位的意识。”⑥而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独立思考,展开想象,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2. 学生主导的表演形式。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通过表演的方式来展示古代青铜器的独特美感。在这一课里,教师让两位学生以说唱的形式表演了《我们眼中的青铜器》,向全班同学展示两件古代的青铜器。表演开始时,两位学生说:“大家好,我是李汉杰、我是陈卫军,今天我们要讨论的是商朝的青铜器,四羊方尊和铜何尊。现在进入我们的正题,介绍古典青铜艺术中的青铜器之尊。”然后其中一位组员走到电脑旁全程负责操作过程,当幻灯打出字幕“我们眼中的青铜器”时,同时响起了优美的流行伴奏音乐。在乐曲声中,学生播放课件展示不同时期的青铜器,流行音乐、熟悉的伙伴、模仿电视人物的表演,《我们眼中的青铜器》的表演引起其它学生在听觉和视觉上的共鸣。通过主持人与听众的互动提问,全班学生不知不觉的进入青铜器美感价值的课堂辩论状态中。声情并茂的学生主持人和嘉宾、观众之间的互动,让学生在自由的欣赏和聆听过程中,传递出青铜器的另一层社会、文化的含义:商周时代的青铜器,不但有精湛的工艺、精美的花纹和形状,更是根据当时社会的贵族阶层审美观念而铸造的,它体现了特定的精神目的和神权思想。
在活动中,教师也不时引导学生加深对青铜器美感的认识。比如,教师问:“铜何尊是周朝时期的青铜器,你们认为它与商朝时期的尊又有什么不同呢?”学生们利用之前小组讨论和表演中获得的知识,七嘴八舌的讨论起来了:“周朝的尊是圆的。由于造型独特,因此看上去美观又别致。商朝的青铜器造型凝重、朴实,(如鼎)庄重典雅,而四羊方尊是宁静中突出威严的感觉。”“不同点是四羊方尊的羊脚部份像龙的动物形状的就是兽面纹,还有细雷纹,而且是遍布整个尊的。”“这不是羊的外形吗?”“四羊方尊的外形顾名思义是由四只卷角的羊头组成,并用手指轻触幻灯片中的羊头,它让我想起藏羚羊。尊腹即为羊的前胸,羊腿则附于高图足上。羊的前胸及颈背部饰鳞纹,两侧饰有美丽的长冠凤纹。其实,我想这件四羊方尊是因为制作者看到了四只羊十分兴奋活跃,才制作出这么生动的形象,把四只羊合在一起。”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不但理解了古代青铜器的独特美感价值,还逐步融入了自己的看法和感情。
三、撰写艺术评论
1. 初步学会欣赏评价
亨利・艾肯指出,艺术教师“应有选择的利用所有这些有助于理解的资料……他们的职业就是使学生能更全面的意识到艺术作品中对生活不断创新的表现,而这又构成了所有人自觉存在或现实存在的一个主要层面。”⑧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写欣赏评论的初期,可以先教学生欣赏借鉴别人的评论。教师通过摘抄些不同的艺术评论,让学生分组对评论进行讨论学习。比如,为什么要写评论?他们觉得哪个评论比较好?为什么那个评论写得好?写得好的评论有什么值得学习的地方?那些不好的评论有什么不好,哪里可以改进等等。或者教师可以对同一个艺术作品列出几种不同解释,要学生分辨其中的优劣。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在观赏艺术作品时更加接近作品的特殊本质,学会明白清楚地表达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及其审美价值。
2. 模仿、借鉴、评论技巧
在认识到评论的基本写法后,教师就要开始指导学生通过模仿专家的评论学习写艺术欣赏评论。哈罗德・泰勒说过,“让学生从事写作的目的和让他们进行真正的阅读是一样----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真正想的是什么,实际上感觉的是什么。”在青铜器这一课中,老师先摘选一段有关专家对青铜纹饰描述――“商代的青铜器,主要是作为祭祀用的,器皿上的装饰就与祭祀有关。这样看来,被称作饕餮的兽面纹,应是祭祀的牛羊猪等作为祭祀牺牲的形象表现,但这种表现,往往并不是采用完全的写实手法,而是加以象征化、抽象化,或予以综合处理。” 教师在展示了以上描述后安排学生续写这段评论,并联系生活实际向学生提出问题。比如:“在现实生活中,你有看到过有古代青铜器纹理的器具吗?那些器具是什么?有什么功能?在学习了青铜器一课后,你对这些器具有什么新的看法吗?”学生对商周时期的纹饰特色是这样进行点评的:“青铜器的纹饰丰富多彩,并能很好的组织在统一变化中,如对称、均衡、集中、放射等各种美的形式,这件凤纹尊就是利用对称的纹饰,通过凤鸟回顾的动态,巧妙地与尊的口部造型完美的组合在一起。”通过模仿、借鉴、续写及评论进行循序渐进的评述训练,既降低了学生写作评论的难度,不断提升写作评论的才能,也激发了学生撰写美术评论的积极性。
青铜器鉴赏范文3
中陶鉴定中心在开始面向社会提供月艮务出年多的时间里,坚定不移地实践着自己的经营思想,为广太藏蒙提供对古艺术品传统眼攀鉴定与科技鉴定“双轨制”服务。“双轨制”的经营创意,对于古艺术品的收藏、鉴赏、保护和利用,对于推动文物保护事业向国际化、科学化的目标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中陶鉴定中心掌握了目前国内外最先进的科技鉴定技术并斥巨资引进国外精密仪器。多年来,秉承“实事求是,辨伪求精”“客观、公平、公正”的经营理念,为广大收藏爱好者保驾护航,挽回了大量的经济损失,深得藏家的信赖。
在2008年北京奥运到来的特殊纪年里,北京中陶古艺术品鉴定技术开发中心与中古陶(北京)国际艺术品有限公司牵手皇城艺术馆,为打造中国乃至世界鉴定第一品牌,在成熟的脱玻化断代技术的基础上又引进了一套国外先进的超大样品分析系统,可以对瓷器、青铜器、玉石,纸砚,漆器、珐琅器、玻璃器等进行成分分析,将脱玻化断代技术与成分分析相结合,能为广大客户提供更准确、更全面的鉴定服务。
中陶鉴定中心传统眼学专家鉴定委员会集陶瓷、书画、玉器、青铜器,古典家具,杂项等各方面的鉴定人才于一体,聘请了央视《鉴宝》。故宫博物院、首都博物馆的文物鉴定专家以及国家级文物修复专家等几十名全国著名文物艺术领域的专家学者,他们遵循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原则,凭借着坚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广大收藏爱好者提供多方面的权威指导。
中陶鉴定中心坚持科技与传统相结合,采取多种经营模式,成立会员俱乐部,为广大藏家开辟广阔的活动空间。该中心组成以业界精英、社团,企业为主体的互联网信息服务体系,建立了全面而丰富的收藏实用信息平台,突出服务的时效性、实用性,开展网上在线鉴定等服务,提供了一个展示收藏精品。传播收藏文化的快捷通道。
青铜器鉴赏范文4
[关键词]青铜器艺术;造型;纹饰;审美精神
[中图分类号]K87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10-0017-02
古代中国的青铜器铸造,以夏、商、周三代最为繁盛。铜在当时是一种新元素,古人称为“赤金”,用这种材料制造器物比粗拙的陶石器坚固美观,同时,它作为一种很贵重的金属,除了王侯贵族之家,一般百姓无力铸造。概括地说,青铜器艺术在夏、商、周三代主要是奴隶主贵族的艺术,它类似于一种图画文字,通过本身的造型、纹样,以及用于记事的铭文和高超的技艺反映了奴隶制时代的社会风尚和审美观念。
一、青铜器艺术的发展过程
中国青铜器艺术的发展与同时期冶金铸造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青铜是红铜与锡或铅的合金。红铜加入锡(铅)之后,熔点降低,硬度增强,成为青铜。青铜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很高的耐磨性和化学稳定性。古代匠师在创作实践中十分关注铜与锡的合金比例,在春秋时期总结出适合制作不同青铜器类的理想的合金比例“金有六齐”。也正是由于东周时期在失蜡法铸造以及焊接、镶嵌等方面冶铸制造技艺的精进,才有可能生产出鬼斧神工的曾侯尊盘等作品,使楚人的浪漫激情与飞扬的想象力得以附丽于各种青铜器而震惊于世。对于作品的研究与评价需要靠比较,从比较中可以细致深入地了解到艺术设计思想、审美观念递进的过程,可以分辨出艺术创造力的高下。古代青铜器作品也有神品与能品之别。有的作品结构严谨,铸造精工,气度非凡,如四羊方尊、龙虎尊;有的在幻想与现实的交织中,设计别具巧思,如立鹤方壶;有的以结构奇巧取胜,如错金银龙凤方案。青铜时代虽然早已成为历史,但青铜器艺术的生命活力依然跃动于民族的血脉之中。有些现象值得深思,例如盛行于夏、商和西周时期的青铜酒器中的觚与爵,到东周以后为耳杯所代替,逐渐消失,所以孔子发出“觚不觚,觚哉觚哉”的慨叹。而在千百年之后,觚与爵等酒器的造型却被作为传统艺术中完美成功的创造而在玉石、陶瓷、犀角等多种材质的工艺创造中得到了复活。在民族艺术发展的长河中,对青铜器艺术的学习与继承决不仅只是艺术样式的借鉴,它是一种强有力的文化精神,是活泼的创造力量,从历史的源头上奔涌直下,生生不息。
二、夏、商、周青铜器艺术的美学特征
相传,铜器最早的铸造始于黄帝,而比较可靠的却是从夏禹时候起,夏铜器种类为最普通的鼎、彝两种。商朝大约相当于公元前17世纪至公元前12世纪,这一时期的铜器种类和技术已经非常值得称赞,花纹款式也比较复杂而充满用意。这之后至周代则更加繁盛,不但种类繁多,而且技术更加精妙。
就艺术风格和审美价值而论,夏、商、周青铜器艺术有以下两个基本特征:第一个基本特征是青铜器艺术在造型与纹饰上与原始彩陶艺术之间存在着传承性。事实上,通过从第一个基本特征是铜器最古老的型制,即三足的鼎和鬲看,古代铸铜工艺的技术和原始彩陶的艺术是一脉相承的。到了青铜时代,由于奴隶们手工艺的分工,在冶炼、熔铸、造型、器物镂刻等方面,青铜器艺术都达到了比原始陶器要高的技术,奴隶们所铸的铜器中,有多达20种不同的器型,如鼎、鬲、爵、尊、壶、豆、角等。这些青铜器,首先从造型上看,很容易看出铜器形状的演变与原始彩陶艺术形式上存在着外在的相似性。有的由陶器发展而来,例如鼎、鬲之类;有的由原始的竹编器物发展而来,例如簋之类;有的则由石器和骨角器进化而来,例如兵器之类。其次,从装饰上看,青铜器上面的动物纹、几何纹、植物纹等更是与彩陶纹样紧密相连。商代铜器大多都有繁杂细致的花纹,例如神秘曲折而有方角的螺纹,也称为回纹或云雷纹,象征着雷电或暴风雨云。这种螺纹很早就已经在原始艺术时期的陶器上,最初多为圆形,中间发展过程中,出现两个圆形相联的状况,最后螺纹由圆形而变为有方角的样式,这种情景在新石器时代马厂彩陶时期开始萌芽,到辛店时期而出现了有连续的圆纹出现,此种圆形的或有方角的螺纹在新石器时代主要用以装饰陶器的颈部。到商代,则将这种装饰陶器的纹样用来装饰青铜器以及骨角器物。另外如鼎、鬲等,大都在器物的颈部镂刻上花纹带,并在里面缀满回纹。再如,在新石器仰韶彩陶中表现席子的条痕花纹装饰图案,在三代的某些青铜器上可以见到。原始艺术中出现的纹饰最早是在石头上、木头上或粘土上,而到了奴隶的铸铜工艺发达的时代,这种纹饰或者直接转移,或在原来基础上改造又延用到了金属上。可以说,我国原始彩陶的造型与纹饰形成了中国特有的装饰美术法则,并且在夏、商、周三代得到更加完美的体现。
夏、商、周青铜器艺术的另一个基本特征表现在它们有自己的独特性,自身在美学风格上也存在着发展和变化。伴随着奴隶制经济产生和发展,青铜器艺术虽然在铸铜工艺上与原始时期彩陶艺术有一脉相承的关系,特别是在奴隶制时代早期仍具有原始彩陶那种朴素、活泼的蕴味,但三代毕竟是一个自身完整性的体系,由于阶级和国家的出现,社会中已经有一部分人完全从体力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专门从事铸造铜器和设计铜器形状与装饰纹样的脑力劳动,使艺术与劳动分离,通过对器物外型巧妙地“改造”,显现一个不但有力感而且具有独创性的艺术法则,青铜器铸造也就慢慢从原来的主要以实用为目的而转向渐渐与现实生活脱节,成为了一种专门的职业,以满足上层贵族们的享乐和政治要求。也正是由于这种因素的出现,青铜器艺术不仅在技术上取得了很大发展,如发明了错金技术,并在装饰中嵌绿松宝石,而且艺术风格也在不断变化,青铜器发展到大约夏至商代前期,艺术风格由活泼、愉快趋向庄严、神秘、沉重,单独适合纹样饕餮纹(又称兽面纹)的流行不仅表达了一种不经过掩饰的狞厉之美,而且体现出了某种原始的、拙扑的美;发展到西周中期,艺术风格则由狞厉、神秘趋向了平和、明朗,那种凝重而神秘的气氛逐渐减弱;但到了奴隶制社会末期,即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更呈现出活泼、朴素、清新的面貌,出现了与现实生活有关的装饰构图。
值得一提的是,在题材方面,最初铜器铸造与点缀器物多受原始化动物形象的启发而产生,而到了商代后期和周代,动物形象从中独立出来,整个铜器都作成动物形,采用怪物、山羊等形状,它所表现的不仅是动物的外形,更多的是构成形象的特殊本质,是它的独立性的精神和潜在的能力,特别是商周代的动物性青铜器不仅是形象,而且是力量。
三、夏、商、周青铜器的纹饰之美
商周是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代。其鼎盛的标志是铸造工艺的高度发达。对合金比例的准确掌握,陶范法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使商周的铸造师们能非常自如地掌握造型的比例和形状。这一时期,青铜器的类型已臻完备,后世的青铜器类型基本上未超过商周的范畴。另一个标志则是装饰手法的多样化和独一无二装饰体系的形成。装饰手法有平雕、浮雕、高浮雕、圆雕、阳刻、阴刻等,各种手法相互配合,形成了进退有致、繁缉富丽和气象万千的装饰性造型。纹样的种类可分为两大类:抽象与具象纹样。抽象纹样包括雷纹、云雷纹、钩连雷纹、连珠纹、斜条纹和弦纹等;具象纹样有警臀纹、羊纹、鸟(凤)纹、象纹、龟纹、蝉纹、蟾蛛纹、龙纹、牛纹、泵纹等。商人以鸟为图腾,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之说。显而易见,这些纹饰的运用和当时人们的祭祀、信仰等有紧密联系。
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进一步发展,铸造技术的进步主要表现为失蜡法的运用和分铸法的完善,装饰手法上的突破则是模印法的发明。另外,镶嵌工艺也得到了普遍运用。春秋时期的纹饰早期以承袭两周的几何形纹饰风格为主。中期后,细密工整的蟠璃纹和蟠尬纹成为主体。战国时期,由于铁的出现,线刻画像成为主要的装饰手段,一大批表现日常生活的图鉴作品由此被创造出来。
圆鼎是春秋至战国时期的典型器物。器物的体形硕大,三足饰以高浮雕兽形装饰,通体饰以蟠璃纹,铸工精细,纹饰雄浑细密,处处显示出盛世气象。同一时期的青铜盘则以圆润和谐见长,蟠尬纹绕盘一周,衬托出手上的虎形纹饰,整个造型非常洗练,富有韵致。铜器纹饰常装饰在器物的腹、颈、盖和足部。纹饰的内容,据现有材料,大体可分为动物、人物和几何形三类。其中以动物纹样应用最多,其次是几何形纹和人物纹样。动物纹主要有餐纹、夔纹、龙纹、凤鸟纹、蟠螃纹、象纹、鱼纹、蝉纹和龟纹等;人物纹主要有宴乐、狩猎和战斗纹等;几何形纹主要有云雷纹、瓦纹、线纹、鳞纹、环带和重环纹等。构成形式有单独、适合和连续等几种式样。制作技法都为陶模翻铸,也有少数刀刻和镶嵌的,极个别亦有漆画和上彩的。铜器纹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
在现代社会,青铜器并不是仅为古董而存在,它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体现了它作为中国传统装饰美术法则形成的重要物证而具有的特殊的审美特征,即艺术创作思想贯穿于原始陶器艺术、奴隶制社会时期艺术、封建制社会时期艺术三个历史阶段。在古代奴隶制社会诞生的精致、典雅且富于变化的青铜器艺术,最后还要和当时的人们一同逝去,因为只有在当时的社会情境中青铜器艺术的完美才能得到完整的体现,但它所体现的多元化的思想、对祖先和人类自身的崇高揭示、高超的技巧,都给我们留下了非常重要的启示。
[参考文献]
[1]邱紫华.东方美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2]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6.
[3]马承源.中国青铜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青铜器鉴赏范文5
2、手鉴: 就是拿在手上欣赏。奇石与谷石的重要区别,就是奇石可以被珍爱者反覆长久的摩挲。通过摩挲触感,石之湿润枯涩、粗糙致密、坚硬脆碎、石体轻重等石质特点便可摸清。
3、耳鉴: 听其声能测其质。四大名石中的灵壁石“声如青铜色名玉”,英石“其佳者质温润苍萃,叩之声如金玉……色枯槁,声如击朽木,皆下材也。”柳州的青铜石有“嗡 嗡”之声,很似槌击青铜器后发出的袅袅余音。黄河中游的木鱼石,内有空腔或粉末,摇动进亦作响。因此,凡声音激者,则细腻坚挺,常有光泽,少奇特之造型, 无金属之声而音沉闷者,石质粗脆,石色暗淡,少玲珑之躯。
4、鼻鉴: 丰富的自然界无奇不有,因此能散发气味的石头也不十分罕见。个别矿物晶体即拥有自身特殊的气味,广西天峨就有远在三十米外就能闻到浓郁香气的香石。若寻得一块沁人心脾之石,其特异的价值必将非同小可。
青铜器鉴赏范文6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美术 教学 有效方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10B-0088-01
美术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美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提高我国高中生综合素质方面具有深远意义。新课改下的高中美术教学要从以往“辅助学科”的教育观念中脱离出来,使高中教师和广大高中生对高中美术教育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各高中的美术教师,要积极配合国家新课程改革,使高中美术教学打开全新的局面。
一、我国高中美术教现状
首先,虽然说高中课程已随着新课改的要求做出了教学调整,但由于高中美术教学长期处于“无人问津”的状态,在其他教师纷纷对教学计划作出改革时,高中美术教育还停留在传统的“老师讲解,学生加强,布置作业”的教学模式上,没能针对新课改对教学方案进行及时调整。其次,是学生对于美术教学的认识存在误区。高中美术教学被大多数学生认为是艺术生的“专长”,许多学生在小学,甚至初中时对美术抱有一定的热情,但进入高中后,许多学生就被套上了高考这=个沉重的“枷锁”,长此以往,对美术学习的热忱缺失,有些学生甚至认为美术教学成为其学习进步的“绊脚石”。最后,高中的美术课多以理论为主,这使每天都要学习语文、数学、物理和化学各种学科理论的学生应接不暇,丧失美术教学的意义,大幅度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新课改下高中美术教学的有效方法
(一)合理运用多媒体,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审美领域
高中美术教学在我国信息技术日趋发达的同时,要紧跟时代的脚步。美术教师在上课时,要对手中现有的多媒体资源做到合理应用。例如,就《中国古代青铜器》这一课进行教学鉴赏时,教师可以先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带有中国古典特色的音乐,譬如作为我国经典古曲之一的《高山流水》,引领学生进入一种悠远的氛围,老师为学生提供的教学图片也不应局限于书本上的图片,教师应为学生展示其他青铜器图片,多角度为学生进行分析,鼓励学生说出青铜器带来的美的感觉。
目前,我国的高中生受国外文化的影响较深,听英文歌,看各种外国大片成为学生缓解学习压力的途径之一。例如教师在对西方现代美术进行赏析时,可以以学生感兴趣的西方现代音乐作为切入点,对西方现代美术进行展开式教学。
随着多媒体的普及,在美术课堂上,老师应给学生营造一种轻松的氛围,不应再用枯燥的理论束缚学生的思想,美术教学应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增强教学趣味性,增强学生对于美术教学的兴趣。结合教材,并对教材做出延伸,丰富学生知识,提高学生知识层面,开阔学生的审美领域。
(二)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倡导情境教学
高中生在以往的美术教学中,对绘画技巧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因此,高中美术教师的教学重点应以“学”为主,以“画”为辅。“学”是指学生要学会掌握一些基本的美术理论,教师要使学生学会如何使用优美的语言对美术作品进行赏析。例如,在对郎世宁的《花鸟图》进行赏析时,老师要用专业的语言对这幅画进行赏析,譬如,整幅画以黑灰为主色调,树叶的描绘具有丰富的层次感,虽然带有明显的欧洲绘画风格,但仍具有中国古代传统的绘画特点。为了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教师应多为学生展示一些具有鲜明特点的美术作品,采用启发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对学生绘画能力的培养虽然成为教学的辅助部分,但也是美术教学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学生的绘画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鉴赏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情境设定的教学模式,为学生设定情境,学生根据情境进行绘画创作,再由其他学生对作品进行点评。这种互动的教学模式,在增强学生绘画能力的同时,提升了学生的想象力,大幅度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结束语
高中美术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应受到教育同行普遍重视,美术教师要对目前的新课改做出及时应对。要针对目前高中生的性格特点,对教学计划进行调整,多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使高中美术教学迈入崭新的阶段。
参考文献:
[1]张有金.浅谈新课改下高中美术教学有效方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36).
[2]张倩.分析新课改下高中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