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鼎湖山听泉课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鼎湖山听泉课文范文1
一、运用电教媒体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新教材的兴趣”。可以说,兴趣在小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小语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提供的各种教具、学具、投影、电影、录像、录音等设备,集光、形、色于一体,直观形象,新颖生动,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彻底改变了“教师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例如我在教学《鼎糊山听泉》时,首先谈话导入“同学们,祖国山河秀丽,我们曾登过永济的鹳雀楼,领悟过‘更上一层楼’的哲理,我们曾游览过河上的赵州桥,惊叹过他的坚固和美观,今天我们又将一起游览广东肇庆的鼎湖山,聆听那清亮圆润的泉声。听,耳边传来淙淙流淌的声音。”让学生听泉声。“摇铃击磬似的、清亮圆润。仿佛我们已来到了鼎湖山。”然后点击图片,在学生对鼎湖山进行了初步感知后,学生们纷纷说出了自己的印象,有的说鼎湖山真美,有的说鼎湖山的泉声真好听……这样利用情境调动学生的潜能,使有意识的学习活动和无意识的学习活动相结合,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也活跃了课堂气氛,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运用电教媒体 诱发学生多向思维
思维是智力活动的核心要素。心理学研究表明:疑,最易引起思维的不断深入。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问才能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造。教学中,教师善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提问,是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而利用电教媒体辅助教学,则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教学《夜晚的实验》一课,先出示课题,配上一幅黑夜中一只蝙蝠在飞的挂图,学生看了挂图和课题便产生了一系列的疑问:蝙蝠为什么会在夜晚飞行?这个实验会是怎样的实验呢?等等。这时再播放几次实验的录像,让学生边看边说说这几次实验过程,然后自己从中找出实验结果。接着学生自由读课文,质疑问难,读完课文后学生又会产生疑问:这些实验到底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在这一系列过程中,学生通过看、读、想,充分发挥想象,学得积极主动,不但理解了课文内容,还学到了课外知识,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
三、运用电教媒体 帮助学生演绎解惑
传统课堂教学中,对学习内容重难点的突破是教学中的重中之重。但由于学生知识积累较少,在学习过程中对抽象、比较复杂一点的事物本质性理解能力差,受客观因素的制约难于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实践中,我们常常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一些问题或提示,相机运用电教媒体分步骤、有层次地展现出来,结合适当的点拨引导,做到图文并茂,启而有发。
一位教师在教学《皇帝的新装》一文后,先启发学生想象皇帝参加完游行大典回宫后的情景,而后用四幅投影片展示四种情景,并略加提示,鼓励学生自由展开联想和想象。课后,学生在题为《游行大典之后》的作文里,竟写出了十多种结局。
四、运用电教媒体 培养学生审美素质
任何感性认识都是表面的、肤浅的、都有向理性认识转化的必要。运用电教媒体进行审美教育,不仅仅满足于让学生凭感性直觉感知事物的外部特征,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感受领悟内在的含义。仅仅知道了“美”是不够的,还要弄清楚为什么美,美在何处,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深刻鉴赏美。有的课文按常规的教学方法,学生往往只是读其文,听其言,却难悟其美。
语文教学中很多课文描写的事物,景观,都表现出了令人赏心悦目的自然美,如《三亚落日》一文中落日的描写 ,活跃了一天的太阳,“潇潇洒洒地从身上抖落下赤朱丹彤,在大海上溅出无数夺目的亮点。于是,大海都被它的笑颜感染了,金红一色,热烈一片。”时光悄悄地溜走,夕阳“收敛了光芒”, “像一只光焰柔和的大红灯笼”。作者写出不同时间观察落日的不同姿态。由于许多学生从感受过三亚落日,他们很难想象出这是什么样的情景,体会文中的自然美更是难上加难了,但当我们在教学中运用了电教手段后就取得了截然不同的效果。学生看着画面,听着与画面同步的配乐朗读,仿佛身临其境,面对美景赞不绝口,对文中语句的含义心领神会,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了美的熏陶,由此可见,巧妙地运用电教手段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欣赏美的能力。
鼎湖山听泉课文范文2
《鼎湖山听泉》是初三语文的第一课,是篇精美的写景散文。这篇文章如何开展阅读教学呢?郭思乐教授强调,要让学生广泛地阅读,大量地进行语言文字的活动,更多地自主阅读,“只要自主,就能形成学生的个性语文,语文能力就附着在他们的最基本的能力——用语言来表意上,这不过是与生俱来的像吃饭睡觉那样自然的能力。关于这种能力,人类千万年的发展已经在基因中有了全套的丰富的库存,它虽则不是具体的语言材料,但是是学习语言的基本框架,是学习语言的本能。”何建芬老师在实践中得出,从事生本教育,只要把握一个宗旨:那就是让学生在阅读中放飞生命!小叉老师说,在进行教育教学的时候,以激发学生其本能的感悟能力和学习能力,更多地让学生自己去感悟知识、感悟世界,自主地实现生命的提升。教师的细致讲解永远替代不了学生发于自身的阅读感悟。一段段精辟的话语使我在迷雾中看见金灿灿的阳光,我逐渐地触摸到了教育的本质。
说干就干,我认真地对这篇文章进行了深入地分析。说实话,这篇文章值得学生学习的地方真的很多,例如,移步换景的写法、虚实相生的语言表述特点、作者听泉时对人生、历史的感悟等等。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我选取后两点作为教学的重点开展教学。
首先是设置前置性作业:1.读了《鼎湖山听泉》以后,课文中哪些文字引发了你的感想,你想到了什么?(笔者设置这个题目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自我感悟,以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有限的人生体验来解读文本,真实地反馈自身阅读感悟,从而理解、内化、迁移,无声地积淀人文品质。)2.读了这篇文章以后,你还有什么疑问?(笔者设置这个题目实际上模仿的是李镇西的教学风格,他特别擅长在学生提的众多问题中抓住一个核心问题,重点开花,以点带面。我想让学生学习和模仿谢大光写作中语言表述的特点,真的是太美妙了。)
上课伊始,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昨天的那两个问题。学生讨论得热火朝天,而我的内心有一些激动,但更多的是忐忑不安。一是为了这节课,学生不知道我真正思考了一个夏天,内心不知受过怎样的煎熬,那时似乎有一种走上战场的感觉;二是我不知道今天的学生会给我出怎样的难题,那时我将会是一种怎样的尴尬。不行,我不能站在这里光看着,要参与到小组中去,了解情况,及时地组织、配合,点拨,促使课堂学习实现各层面的超越和突破。
小组展示开始了,我重申了小组展示的内容和要求。这时候教室里一片沉寂,也许还没有适应开学第一天上课吧,不行,我得再等等,不要急于求成,多鼓励鼓励吧!终于,李缘代表其小组首先进行了发言,真的,谢谢你李缘!你帮了我的大忙了!
李缘:“我们小组认为最有感触的文字是:在这泉水的交响之中,仿佛能够听到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在诞生、成长、繁衍、死亡,新陈代谢的声部,由弱到强,渐渐展开,升腾而成为主旋律。”
“我的感想是:泉水是如此的神奇,仔细聆听后竟能听到生命奏响的旋律。生命就是这样,诞生、成长、繁衍、死亡,经过一轮又一轮的新陈代谢,永不停止,生生不息。生命是宝贵的,是美丽的,更是神圣的。”
“人生的每一次啼哭,每一次欢笑,都是生命奏起的歌谱,这歌谱犹如那泉声,有抑有扬,跌宕起伏,让你的人生变得如此的精彩!”
我说:“李缘同学代表本小组作了精彩的发言,这一段话是本文的核心部分,相信很多同学对这段话有自己的独特理解,下面还有哪位同学代表小组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张清源站起来说:“李缘同学从这段话中感受到了生命的旋律,生命的宝贵。现在我代表我们小组谈谈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我读到这里的时候,觉得作者在鼎湖山听泉,不仅是用耳朵倾听,更重要的是用心在聆听。”
“用耳朵听,仅仅能听到表面,用心聆听,则可以品味事物之内涵;用耳朵听泉,只能听到泉鸣,用心听泉,却能听出万物之历程;用耳朵听松,只能听到阵阵松涛,用心听松,却能听出君子的气概;用耳朵听鹰,只能听到撕裂长空的鸣叫,用心听鹰,却能听出搏击蓝天的勇气;用耳朵听蝉,只能听到似乎永无止境且令人烦躁的蝉鸣,用心去听,却能听到凝结毕生的心力,只为喧闹整个夏季的壮美!用耳朵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你能听到的仅仅是一串跳跃排列的音符,而用心去听,却能听到他对宿命的抗争,对美好生活的渴望。用耳朵听,它最多算一段记忆,而用心去听,它就是对你永远的激励,它让聆听的心变得坚强。”
“无论是人文还是自然,有太多的声音可以去倾听。用耳朵听是人的本能,它给我们听觉上的享受。但那毕竟是暂时的;用心听则是人生的境界,让我们学会思索和探究,让我们发现深层次的东西,从而思考人生,思考生命,使人的修养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达到一个良性的循环。”
我听了以后简直热血沸腾,想不到小小的孩子竟然有如此惊人的见识,这是哪一本参考书都没有的精美解读,生本真的太神奇了!学生们听了也热烈地鼓掌,为张清源的深刻见解叫好。我因势利导:“张清源的这段话写出了谢大光听泉的境界,说得真是太精彩了!下面还有哪位同学来发表自己的看法?”
在刚才情景的激励下,平时不怎么说话的朱雨晴站了起来说:“读完了这篇文章,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鼎湖山上景色十分美丽,繁花似锦,这泉水到底有什么神奇之处让作者对它情有独钟呢?后来我明白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像课文中所说的那样,孕育生机,滋润万木,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是啊,倘若没有泉水,也许不仅少了一份清幽宁静,恐怕连山上的花草树木繁茂的景象也不复存在了吧?泉水是山之灵,是生命之源,它永不停息地奔流着,因为它知道自己的目标,它要用自己去滋润万千植物,它懂得这才是它最重要的价值。它付出过,它努力过,所以,它才能歌唱得那样欢乐,是发自内心的欢乐,它觉得自己的存在是有意义的。我们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价值,但你的价值体现在哪里呢?我们就需要在内心给自己寻找一个方向,朝着目标去努力,你终会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如果你是一滴水,就要滋润土地;如果你是一个音符,就要奏响属于自己的旋律;即使你是一根小小蜡烛,也要驱逐全世界的黑暗。因为,那就是你的价值。既然我们是有灵魂的生命,就要放射出夺目的光芒,让全世界因我们的存在而变得不同。”
真是不说不知道,一说吓一跳。不要小看平常沉默寡言的孩子,他们的内心情感却是异常丰富的。
……
限于篇幅,我只选了部分学生的发言,最后几分钟我让学生对本节课作了一个小结,第一课时就这样结束了,虽已离开教室,可我总觉得心还在课堂,久久不能平静。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何建芬,《生本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鼎湖山听泉课文范文3
语文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语文课堂学习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这一点被广大教师充分运用到语文课堂中来。课堂上,教师采用了各种丰富多彩的形式让学生充分表现自我,学生的主动性得到了充分发挥。但看似热闹的背后,我们的学生究竟收获多少,文本的价值究竟得到了多大的体现。
一、“书声琅琅”与“静思默想”相结合
(一)“动感课堂”的误区
在现今的语文教学中很多老师追求课堂上的“书声琅琅”,认为有感情地放声朗读是对文本感悟体会的最好诠释。这一点毋庸置疑,但学生对于文本的把握在琅琅读书声中都能解决吗?未必!所以说静思和内化相对来说是非常必要的。所以我们提倡学生要会读书,学会默读。那些真情动人的文章,一味地大声读有时是感受不到其中的意境的。课堂有动有静,动静结合,学生自我探索文本的曼妙之处,再通过一些外在形式表现出来,岂不更妙?
(二)以静制动默读品悟
笔者在教学《鼎湖山听泉》这篇课文时,让学生自主默读课文,作者在鼎湖山听到的泉水的声音是怎样的?找出这些描写泉水声的文句。根据学生回答,结合课文,引导学生说一说文中哪些描写泉声的句子给你留下深刻印象?要求学生一边默读,一边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在文中标记下来。于是笔者就让学生进行再一次的阅读感悟。请学生再次默读这部分内容,让学生想象一下泉声的美妙及作者比喻的贴切。最后释放学生心中的情感,有感情地进行品读,学生读得有声有色,鼎湖山泉水的各种美妙泉声读得抑扬顿挫,富有层次感。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笔者采用了默读和朗读这两种方法,以默读为主线。我们要想培养学生完整的阅读能力,不仅要注重朗读,还必须要重视默读,让“书声琅琅”的课堂与“静思默想”和谐搭配。
二、“静听细想”与“畅所欲言”融为一体
(一)“热闹”背后的思考
现在的学生个性极强,在课堂上他们勇于表现自己的观点,但很难静下心来听取别人的发言,接受别人的意见。我们要给孩子足够的空间,进行积极的引导,让学生学会安静,学会倾听,提高整个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静中有动自由表达
笔者在执教《望月》这一课时,指导学习最后一段时,引导学生想象: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在诗和月光的沐浴下,在小外甥充满想象的启发下,甲板上只留下我一人,此时,“我”心中的月和开头的月有什么不同?请你静静想想,插上想象的翅膀,说说月亮还像什么?
生:我觉得月亮像太阳的女儿,晚上她从太阳妈妈那儿借点光,照亮大地,为别人引路。
师:你真是一个善良的孩子!因为你心中的月亮如此善良!
生:我认为月亮也像一位朋友,她照在我们身上,那么柔和,还好像跟着我在走。
师:你可真有想象力,她可不就是我们的朋友嘛!
生:我觉得月亮还像一座城堡,里面住着吴刚和嫦娥,真想上去看看啊!
师:看来你读过这个故事呢。
生:月亮像是一块香香的月饼,可好吃了。
生:月亮像一块圆圆的美玉,漂亮极了!
生:月亮像一位美丽的仙女穿着银色的衣裳。
生:月亮像一个在默默注视我们的知心姐姐……
让学生在音乐声中静思,展开联想,让他们自由表达,让他们感受文本语言体现的优美意境,孩子们都在积O发言,也在认真地倾听,读的和听的孩子都会增进彼此的感受,大家互相在潜移默化,心与心的交流。在这个教学过程中,踊跃发言的孩子感到自己受到了大家的尊重,倾听的孩子也懂得了欣赏,分享到了别人的感悟。
三、“有效调控”与“自主感悟”相辅相成
(一)合理安排有效整合
语文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互动的教学活动,语文课堂“动”和“静”其实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把握好这个度。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教材特点,进行合理有效的“动静”搭配,特别是在语文课堂中要随时有效调控教学环节促进学生自主感悟。
(二)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鼎湖山听泉课文范文4
关键词:初中语文;自学能力;导学案;合理手段
一、设计预习导学案,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导学案,即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所设计的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案,它起到的作用相当于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作用。给学生设计预习导学案,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学习主动性,这对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比如,在学习《鼎湖山听泉》一文时,我就给学生设计了一份导学案,让学生按照导学案上的内容,对课文进行自读感知和整体把握,导学案内容为:用一句话概括出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本文是一片游记散文,你认为本文的写作顺序是什么?试在文中找出相关依据。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各写了什么内容?“听泉”是本文的关键,那么,贯穿全文的是“泉”字还是“听”字?为什么?这样,让学生依据这份导学案对课文进行自主阅读和自主分析,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能使学生对本课内容有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二、运用合理手段,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条件
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我们可以运用合理手段,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条件,如多媒体技术,具有强大的信息搜索和分享功能,我们可以要求学生运用这种技术手段对课文内容进行自主探索,如此既能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又能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比如,在学习《美丽的西双版纳》一文时,我就要求学生在课前自行利用网络技术搜集一些有关西双版纳的知识,如它的地理环境、自然资源、文化习俗、旅游景点、特产美食等,并将这些知识整理归纳下来,课堂上大家共同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交流。这样,我通过让学生运用多媒体技术自行搜集与本课内容相关的知识,既给学生创造了自主学习的条件,也激发了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学习和探索兴趣。
综上所述,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要再使用对学生进行强行灌输的教学模式,而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着眼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这对于学生而言不仅得益于一时,而且会终身受用无穷。
鼎湖山听泉课文范文5
关键词:小学语文;认;思;想;悟
中图分类号:G421;G623.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7-0047-01
小语学科蕴含了丰富的创造教育的内容。教师活用课文插图,指导学生进行小练笔,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
一、用巧课文插图,提高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
儿童年龄小,积累的知识少,对课文中涉及到的许多客观事物感到陌生。教师可巧妙地引导学生观察多媒体演示的课文插图,使他们对事物有具体、形象的认识,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如教学《海底世界》一文,许多学生对“梭子鱼”“海参”“乌贼”“章鱼”等这些海底的物产,不能有清楚的认识。教师可借助视频展示台展示的课文插图再加上一定的语言描述,学生可直观形象地认识海底的一些动物以及一些植物。又如教学《恐龙》一文,关于恐龙的种类:“鱼龙”“梁龙”“翼龙”“雷龙”以及“霸王龙”等这些恐龙究竟是什么样子,他们各有什么特点,教学时可以通过图文对照,学生就一目了然了,而且记忆深刻。
二、用妙课文插图,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课文中每一幅插图都是编者精心设计好的。教师利用画面抓住时机,设计一些灵活巧妙的环节,可大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教学《荷花》一文,文中有这样的一句:“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为什么不用“长出来”或“伸出来”而用“冒出来”,学生可能一时无从答起。这时教师妙用展示台上的课文插图,演示白荷花“冒出来”的生长过程,表现白荷花充满勃勃生机的状态。这不仅能让学生体会到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还能很好地朗读课文,让学生的思维也有了新的飞跃。
三、用好课文插图,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国标本小语教材中的每一幅插图都有想象的空间,教师应充分利用具体的视觉形象,图文结合,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拓展其想象能力。如教学《鼎湖山听泉》一文,课后练习要求学生说一说课文是如何写泉声的。教师首先要让学生边看展示台上的课文插图边听课文录音:如“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那像琵琶一样清脆的;那像大提琴一样厚重回响的;那像铜管齐鸣一样雄浑磅礴的……”此时,面对着画面上充满蓬勃生机的清泉,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用心地体会鼎湖山清泉的美妙与神奇。这样学生不仅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而且发展了想象能力。
四、用全课文插图,使学生入境悟情,培养审美能力
培养儿童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是国标本小语教材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教材中每一课的插图,正好符合这一点,把声情并茂的内容诉诸于视觉的画面,使学生陶冶情操。如《清平乐村居》一文,这是一首宋词,是用语言来描绘情境的。教学时可以通过图画再现出来,就变得具体可见了,能帮助学生感受和进入词所描绘的意境中。在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出示多媒体演示的课文插图,同时教师边指导学生看图,边用形象的语言加以描绘:“读了辛弃疾的这首词,我们眼前仿佛呈现出一幅幽静淡雅的农村画面,低矮的茅屋前,一对感情深厚的老夫妻,正在用乡音亲热地交谈,勤劳、任劳任怨的大儿子正在小溪东边的豆地里锄草;聪明、心灵手巧的二儿子正坐在门前编织鸡笼;顽皮、活泼可爱的小儿子正在小溪边卧剥莲蓬吃。你们再看,画面上还有那青青的山,绿绿的林,清清的溪水,美美的荷花……构成了一幅清新秀丽、宁静祥和的乡村美景图,怎不叫作者无限向往呢?” 学生眼前一下子罩上了浓厚的感彩。就这样,把学生带到了词所描绘的美妙意境中,学生的审美感受和审美意识得到了良好的训练,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也得到了升华。
五、用活课文插图,指导学生练笔,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素质教育的重点内容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小语学科蕴含了丰富的创造教育的内容。教师活用课文插图,指导学生进行小练笔,可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如教学《长城和运河》一文,课后要求学生“观察课文中万里长城或者京杭大运河的图片,写一段话。”这实际上是迁移思维训练。因此,教师可指导学生有意识地观察多媒体演示的插图,说说长城是什么样子,有什么特点,可比喻成什么,看了之后有什么感受。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具体、说连贯,有了这样的指导,学生胸中有话,写起来就轻松多了。这样不仅避免了雷同,激发了学生的练笔兴趣,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另外,利用课文插图,能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观察能力,便于指导学生复述和背诵课文。
总之,教师要充分领会编者的意图,用巧、用妙、用好、用全、用活课文插图,千万不可忽视课文插图的运用对培养和提高学生诸多能力这一功效。
参考文献:
[1]尹玉铃.如何灵活运用课文插图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读与写,2009(02).
[2]袁桂清.利用课本插图培养综合能力[J].新课程学习,2013(04).
[3]张玉甫.语文教师不要忽视课文插图的使用[J].语文天地,2009(13).
鼎湖山听泉课文范文6
【关键词】个性;感悟;体验;思维
心理学认为,个性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不同于他人的心理特征的总和。这种心理特征决定着人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方式。良好的个性表现为具有坚定的信念、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思维品质等。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是学生与文本创作者平等的对话,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心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文本中所反映出来的生活经验进行对比、冲突和重新建构。每个学生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千差万别,所以,这种建构反映出来的是学生独特的感悟和体验,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正如人们所说“有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
阅读教学是教师引导每一个学生个体进行感受、想象、理解、评价、鉴定文本,并通过合作探究,整合个体的阅读感悟,培养美好情感、积极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就是要努力凸现学生的个性化感悟。
1、转变观念,营造氛围
阅读教学中要凸现学生个性化感悟,首先是教师要转变观念,在教学中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感悟的情境,尊重和信任学生,鼓励学生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大胆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学生经常会说:“我想、我能、我要、我认为、我还有……”这是学生进行个性化感悟的一个标志,教师应予以积极鼓励和引导。教学《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一课时,引导学生诵读了“攀登吧,饱览无限的风光,满怀少年的豪情。”一句后,有位提出,“老师,读了这一句,我想给大家讲一个‘登山’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限风光在险峰’的道理。”教师和其他学生都停顿下来,聆听了这个故事。此时,如果教师不能正确对待,也许学生的这个故事就逐渐淡忘,关于“攀登吧”的豪情也许会随着故事的淡忘而逐渐消失。
没有宽松的环境,学生就没有自主性,怎么还会有充满灵性的生命的感悟。教师应该真正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学观等适应时展和符合培养人的要求的观念。在教学中,与学生平等对话,做好合作学习的“首席”。真正以学生为本,真诚地尊重学生,和学生共同学习、探究;真正做到俯下身子,贴近心灵,与学生零距离,努力营造民主开放的学习氛围。
2、贴近生活,真情体验。
由于语文是母语的教学,学生又常常能结合生活实际,运用非逻辑的直觉、顿悟、感悟等来走进文本,进行对话,因此学生生活的经验是进行感悟的生动参照。阅读教学中应积极调动和激活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引导他们自主感悟,真情体验。
童话是儿童的心灵生活。教学《秋天》一课,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课文中的小鸟、小牛和小鹿分别把秋天说成是蓝色、金色和红色,如果你是一只小白羊,当你从棉田里走出,你会说秋天是什么颜色的呢?如果你是一只从果园里飞来的啄木鸟,或者是从花坛里飞来的一只小蜜蜂,从松树林里跳出来的一只小松鼠,你又会发表自己的什么看法呢?让学生想一想,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物头饰戴上,在伙伴之间表演一下。学生兴趣盎然,充满童真的语言、动作和神态,呈现出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他们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美好的童话世界中得到了充分展现。
追忆生活,丰富学生的独特体验。《生命的林子》一文的教学中,通过合作探究,学习讨论,唤起学生生活的积累,感悟可谓精彩纷呈:热衷运动的学生联想到体育比赛,喜欢读书的学生联想到朗读竞赛……他们都能从中明白“一个成才的人是不能远离社会这个群体”的深刻哲理。《鼎湖山听泉》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入夜,山中万籁俱寂,只有泉声一直传送到枕边。”在点拨学生读书感悟“传送”的情趣时,我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充满真情的“送”的点滴生活场景,使学生体悟到鼎湖山的泉声不光是“传”,而且“送”到枕边,何等的富有生活气息!由于每个学生生活经验的不同,其感悟的也必然是“情由独钟”。
赞可夫认为:“艺术作品首先要激发儿童的思想感情,其余的工作都应当是这种思想感情的自然的结果。”生活就是人类情感的源泉。贝多芬被穷兄妹之间的真情感染,演绎世界名曲《月光曲》;无锡阿炳在极端困苦中对光明执着追求,激情倾诉《二泉映月》……只有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感受真实,体验真情,在充满生命力的律动之中,学生才能从心灵深处产生深刻的独特的体验,这种体验甚至可能是如《月光曲》《二泉映月》般永恒的。
3、巧施策略,引导感悟。
阅读教学中凸现学生个性化感悟,张扬学生的个性,创新学生的思维,需要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就实践层面来看,以下一些方法可以借鉴。
体验法。模拟一种生活情景,让学生在里面担任一定的角色,像演员体验生活一样去开展学习活动。《地球清洁师》一课教学中,我模拟了一个招聘会现场,让学生或根据文章内容,或展开想象,扮演各种来应聘地球清洁师的小动物,模仿他们的样子,想象他们的语言。通过模拟体验活动,学生不仅对环保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对自己生活的又多了一些理解感悟。
留白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制造一定的空白地带,让学生自己去猜测和预计可能的发展。《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一课中,雷奈克对自己发现的原始听诊器的改进文中没有具体写出,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与已有的知识想象改进的过程。这样,不仅进一步加深了对课文内容以及雷奈克高贵品质的理解,更是接受了一次深刻的做人的教育。
辩驳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故意展示学生理解的对立面,引导学生不断自我批判、修正自己的理解,最后得出正确、合理、富有个性色彩的认识或结论。《诚实和信任》的教学中,我以“行车环境很差”、“小红车违章停车”和“小红车主人不在”为由,认为文中的“我”完全可以一走了之,不必“犯傻”。学生通过读书讨论,认为“我”主动承担责任,留下字条,在电话中又反复要求赔偿,正是“我”的诚实才赢得了别人的尊重和信任,使得小红车的主人也不要赔偿。这正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尊重信任比金钱更重要的道理。在辩论中,学生不仅明白了道理,而且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实现了个体道德认知与社会道德的有机融合。
暗示法。过去的阅读教学,讲求“讲深讲透”,剥得“体无完肤”。学生根本体会不到感悟的快乐和享受成功的惊喜。适当的暗示,精巧的点拨,可以使学生“悟深悟透”,“悟”出真情和生命的精彩。“泉水绕过树根,拍打卵石,穿越草丛,流连花间。”(《鼎湖山听泉》)我范读后,作了这样的点拨:“当我第一次读这句话时,我的眼前出现了清纯的泉水,第二次再读时,仿佛这些泉水都有了生命,当第三次再读时,我的眼前出现的不再是泉水,而是——?”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是“活泼可爱的小动物”,有的说“好象自己也是泉水了”……显然,学生读懂了这句话,并有了自己的独到的体验。
教学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合理地把握时机,巧妙地引导,能非常有效地促进学生的个性化感悟,激起学生创新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