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平衡高考题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化学平衡高考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化学平衡高考题

化学平衡高考题范文1

/

关键词:勒夏特列原理;高考试题;化学平衡常数

文章编号:1005–6629(2014)2–0074–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 问题的提出

2013年上海高考题第20题考查的是学生对勒夏特列原理的应用,原题如下:

B.平衡时,单位时间内n(A)消耗: n(C)消耗=1:1

C.保持体积不变,向平衡体系中加入B,平衡可能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D.若开始时向容器中加入1 mol B和1 mol C,达到平衡时放出热量Q

此题的关键是判断B的状态,对于可逆反应A(s) B+C(g),达平衡后缩小容器体积,根据勒夏特列原理,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又根据“减弱而不抵消”的原则,达新平衡时C(g)的浓度应比原平衡的浓度大,而这与题干矛盾了,是平常的教学讲得太绝对了,还是试题有问题?带着疑问,笔者又一次打开书本,并通过查阅文献,再次来认识勒夏特列原理。

2 勒夏特列原理分析

苏教版《化学反应原理》中关于勒夏特列原理的描述为“改变影响化学平衡的一个因素,平衡将向着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1]。勒夏特列原理对判断平衡移动方向给出了判断的依据,即“减弱”,在实际教学中,多数老师对“减弱”的理解为“减弱,但不抵消”,也有的老师将其更生动地表述为“对着干”,但“胳膊拧不过大腿”,这一形象的描述使学生印象深刻。但据此分析这道高考试题,会发现题干有问题,而高考题毕竟是深思熟虑的,出错的几率较小。于是笔者又寻找关于勒夏特列原理的其他描述,在百度百科上有它的英文描述“Every system in stable chemical equilibrium submitted to the influence of an exterior force which tends to cause variation either in its temperature or condensation(pressure, concentration, number of molecules in the unit of volume), in its totality or only in some of its parts, can undergo only those interior modifications change of temperature, or of condensation, of a sign contray to that resulting from the exterior force.”译文为“任何稳定化学平衡系统承受外力的影响,无论整体地还是仅仅部分地导致其温度或压缩度(压强、浓度、单位体积的分子数)发生改变,若它们单独发生的话,系统可以做内在的调节,使温度或压缩度发生变化,该变化与外力引起的改变是相反的。描述中只是说明了方向,是用来定性预测平衡点的,并不能定量地推测转化量的多少。而“减弱而不抵消”的提法是大多数老师和各种教学参考书总结的一般规律,可以说适用于多数情况。

3 试题再分析

再看本试题,新平衡与原平衡C(g)的浓度是否有可能相等?如何定量描述,化学平衡常数可以指点迷津。本题先假设B为非气态,则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K=c(C),显然只要温度不变,则K不变,即c(C)不变,可见B为非气态时是满足题意的。那么B为气态时达到新平衡后c(C)是否变化呢?A(s) B(g)+C(g),此时平衡常数表达式为K=c(B)c(C),假设原平衡时B和C的浓度均为a mol·L-1,达新平衡后,B和C的浓度变化量相同,则新平衡时两者的浓度仍相等,设为b mol·L-1,因温度不变故K不变则a2=b2,即a=b,也是满足题意的,故本题中B的状态可以是气态,也可以是非气态。

结合上述分析,当外界条件改变时,根据勒夏特列原理判断平衡移动方向,如上题反应增大压强后平衡逆向移动,会使c(C)减小,但压强的增大,又会使c(C)增大,当两者出现矛盾时,可以用化学平衡常数来判断,这也体现了在高中化学中引入化学平衡常数的必要性,它可以定量地预测可逆反应进行的限度,可以是勒夏特列原理的一个补充。

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会犯“经验主义”的错误,如对勒夏特列原理的认识,工作多年来自己就一直以“减弱而不抵消”跟学生讲,对解决多数问题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对某些特殊问题却不能这样去想,何况原理只是告诉我们“减弱”,好比物理学的“楞次定律”的“阻碍”。因此,对于经典的原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是要斟酌,切不可随意添加,而违背了原理本身的含义。

化学平衡高考题范文2

那么,怎样强化“高考意识”、并使其贯穿于化学复习过程的始终呢?归纳起来,我们的做法是发挥了如下“五个作用”。

一、发挥“考纲”要求的主线作用

《考纲》是高考命题的依据,强化“高考意识”理所当然地应当使“考纲”成为教师组织学生复习的主线。由于“考试说明”仅是很简要的目录式提纲,为使学生对高考要求的领会明确具体,我们在开始系统复习之前,就把“考试说明”各个项目化解、组编成六个专题,每个专题又划分成若干单元,形成了《中学化学复习知识体系表解》发给学生。这份“表解”实际上成了教师进行复习教学的提纲;复习进行到哪里,学生就阅读到哪里,从中一目了然地明确哪些知识点是必考内容,哪些是考点,各考查点之间有何内在联系,使学生在整个复习过程中,头脑里有“考纲”这根“弦”,发挥了它在高考复习中的主线作用。

二、发挥历届高考题的示范作用

高考题是高考要求的具体体现,它既反映了高考的范围、重点,又展示了题型、特点,成了复习教学的“无形指挥棒”。纵观近年来全国的化学高考题一直保持了相当强的连续性,所以,让学生以它们为范例,把握来年高考的尺度,这对于强化“高考意识”十分必要。如何发挥历届高考题的示范作用呢?我们从以下三方面布局:

首先,把近五年高考题收集起来,按中学化学知识的“六大块”--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又细分“物质结构与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速度与化学平衡”、“电解质溶液”三部分)、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化学计算和化学实验,组编成八组“高考题专题汇编”,印制出来,复习进行到哪个专题就将与之相关的“高考题汇编”同步发给学生,进行配套训练。

其次,我们经常选用历届化学高考题中的典型题目作为课堂复习教学的例题,引导学生分析,使学生经常将复习化学基本知识与解答高考题挂起勾来,真正做到复习“双基”着眼高考要求。尤其是近几年全国化学高考题采用了若干知识迁移能力的考题,所考的知识有的是教学大纲和教材未涉及的内容,学生只能在考试过程中通过阅读题目的文字,例如1991年高考题中有关第1000万种化合物结构式、分子式和同分异构体的推理,就是这类颇具难度的题目。我们在复习中,结合有关知识点,以这样的高考题作例,着重指导学生如何读懂题意,如何分析解题的关节点,教给学生处理这类“搭桥题”的方法。超级秘书网

化学平衡高考题范文3

一、研究上一年的《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明确高考方向

《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依据,也是复习备考的依据。它对考试的性质、内容、要求、形式等做出具体的规定,即学什么,考什么。但是新的《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一般是在高三下学期才发下来,到那时一轮复习已经快结束了,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每年考纲基本上都是“稳”中有“变”,大部分考点不变。研究上一年的《考试大纲》,可以提前把握高考方向,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复习训练,不搞“偏、难、怪”试题,便于我们再进行一轮复习时不仅强化基础知识,而且还为构建知识结构做到有的放矢。

二、研究高考题,把握高考脉搏

高考化学试题是化学总复习的风向标,无论是考查方式还是考查内容,都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高考化学试题中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始终保持着稳中有变的原则。认真做一遍近五年各省市的高考题,并做分析研究,归纳统计出常考知识点和题型,以及选择题常考知识点,第Ⅱ卷四个大题常考的专题,并且研究把各省市试卷的区别、试卷的结构、试题类型、考查方式、能力要求等基本理顺,把握命题方向和命题特点。这样,对高考题相关信息有了明确的理解和把握之后,课堂上就会更加明确知识点复习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对作业题挖掘的尺度。

从八月份开始,学生除了完成各科老师布置的作业,还要在每周星期天上午9:00~11:30做一套近三年的高考题。最好先做新课标,再做全国卷,然后做海南卷,再做其他省市高考题。在规定时间内做完后,再看参考答案,统计分数,弄懂错题。

这样训练有三大好处:一是复习了高一、高二学过的知识,让学生自己清楚自己哪些知识已经遗忘并及时复习巩固;二是明确高考考什么,哪些知识点常考,以什么题型出现;三是训练学生解题速度,如何处理好解题质量和速度之间的关系,处理好理综三科:理、化、生做题顺序,以及找到做理综题的感觉。

举例:做几年高考题后,你会发现选择题常考的热点是环境保护、阿伏伽德罗常数、离子反应方程式书写及离子共存、电化学、有机化学(考点:实验、同分异构体及官能团性质)、化学平衡、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溶液中离子关系(电离平衡、盐类水解),等等。

三、制订计划,明确目标

1.重视基础与训练,提升应试能力(一轮复习)

为了增强学生高考的信心和士气,因此在四月底的适应性考试中,尽量让学生取得较满意的成绩。所以,一轮复习最好在四月初结束,让学生回顾一下高一、高二所学的知识回顾。因此,第一轮复习资料选择很关键,资料的习题不需太多。虽然做题是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是由知识到能力的转化过程,是学习成功的关键之一。但绝不是搞题海战术,逢题便做,这样既浪费精力和时间,也达不到复习的目的。因此,在总复习过程中,要根据章节内容,在教师的指导下精选、精讲和精练习题,帮助自己了解自己,做好查漏补缺!

2.研究新考纲,进行专题复习,构建知识网络(二轮复习)

二轮复习的重点是将大纲考点知识题目化,热点知识明朗化和重点化。

首先,进行高考热点知识专题训练。方式“练――析――补”,培养学生规范答题的能力,减少无谓的失分。

其次,在二轮复习中帮助学生查缺补漏。要求学生按照《考试说明》找出自己不够熟悉的知识点或知识盲点,认真研读课本的有关内容,结合复习弄清、弄懂知识盲点。按《考试说明》的要求掌握好每个知识点,对重要的知识和规律进行归类和记忆。

最后,指导学生复习错题本。错题是指学生做错、有的是一错再错的题,这类题一般考查学生知识的细节和解题对策。将平时练习错题再重新、系统地做一遍,对易错题的整理和探讨,从而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四、回归课本,重视基础

课本是高考的“根”,是命题的依据,任何资料都不可能代替课本,切不可舍本逐末,重教辅轻教材。备考首先要过课本关,认真阅读课本的内容,甚至包括科学视野、资料卡片、课后习题,等等。做的看到课本上某一知识点、某一化学反应时,能够联想到该知识点在哪些考题中出现过。同时必须通过看书对课本知识进行整理归纳、分析综合,找出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例如,阅读到乙烯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就应联想到烃及烃的衍生物哪些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哪些能使溴水褪色;读了乙烯与氢气的加成反应,就应联想到还有哪些有机物能与氢气加成,等等。

化学平衡高考题范文4

一、研究考情,把握复习方向

(一)研究“考纲”,提高复习针对性

《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准则和依据。《浙江省考试说明》化学部分对知识的要求比较抽象、较笼统,《浙江省学科指导意见》对知识和能力要求比较明确和具体。而《浙江省考试说明》明确规定:“各知识点的考查不超出《浙江省学科指导意见》(化学)中所规定的教学要求。”因此,在高三化学复习时,要注意研究2013年《浙江省考试说明》和《浙江省学科指导意见》(化学),搞清考试内容要求和能力要求,严格按照“考纲”规定的知识范围、界定的内容深广度,确立复习的范围。

(二)研究高考试题,把握复习方向

我们要研究高考化学试题,体会高考命题的思路与风格,这有助于我们把握高考的方向。

研究的内容如下:

① “考题”涉及的主要知识点——如何注重基础考查?

② “考题”涉及的主要能力点——如何突出能力考查?

③ “考题”的难度——如何体现高考选拔功能?

④ 学生答题中的突出问题——教学应注意什么?

⑤ “考题”的创新性——如何体现新课改理念?

⑥ “考题”与《考试说明》比较——如何体现“考纲”具体要求?

经过四年自主命题的实践,浙江省理科综合试卷(化学部分)已形成自成体系的命题思路与风格:既重视化学主干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又体现对化学思维能力和实验方法及其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同时强调各模块知识点之间的整合。试题总体难度介于0.50与0.55之间,题型稳定,选择题部分仍以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能力为主;主观题部分主要是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和方法,考查学生对化学知识和原理的掌握与运用能力,以及信息整合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实验探究能力。

二、创新复习模式,提高复习有效性

在复习时要克服“课堂以教师为中心,以接受式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常见模式,要创新复习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经历再学习、再认识和再提高的过程,最终达成知识与能力的转化,使学生感到成就感。因此,在复习教学时必须做到“三新”,提高复习有效性。

(一)形式新

在高考复习时,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的过程中,使知识表现的形式新。

如在化学原理复习课中,按常规的教学模式,以教材序对化学平衡常数、电离平衡常数、沉淀溶解平衡常数进行简单的知识整理后辅以大量的练习,始终在低水平上重复学过的知识,看不到现象后面的规律,这样会使得复习课特别枯燥乏味,极大地挫伤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的发展需求和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事倍功半。因此在平衡常数的第二轮复习教学中,要破除教材序,着眼于知识的理解、思维的转换和实际的应用,整合提升学生所学的知识,充分尊重和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在教学设计时,设计问题情境(整合改编各地高考试题),充分利用平衡常数知识,将化学平衡理论、电离平衡理论、盐类水解平衡、沉淀溶解平衡理论“打通”, 归为一类,用“勒沙特列原理”定性解释平衡移动问题,用“平衡常数表达式”定量解释平衡移动问题,如图1。设计实际问题让学生讨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产生一种整体观,沉淀溶解平衡就是化学平衡移动的原理的应用,利用平衡移动原理来解释沉淀的溶解、沉淀的生成、沉淀的转化,使学生对概念深入理解和灵活运用,提高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二)感悟新

在高考复习时,要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从“是什么”上升到“为什么”,最后落实到“怎么做”,学以致用,使死的化学现象和化学方程式变活,使学生有新的感悟。如SO2的复习。

(1) 将过量的SO2气体通入BaCl2溶液。

①判断现象。

②加入哪些物质可以产生含硫元素的沉淀?分别运用了SO2的什么性质?判断沉淀成分。

(2)下列六种溶液与SO2作用能否褪色?若褪色,判断其实质原因。

①品红溶液 ;②KMnO4溶液;③溴水;④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⑤淀粉碘溶液;⑥紫色石蕊试液。

(3)将SO2通入含有酚酞的氨水溶液中,溶液最后褪色,判断溶液褪色可能的原因,设计实验证明。

(4)判断图2装置中当开关闭合后电流表能否偏转?判断电极名称,写出电极反应式和电池总反应。

(5)工业上用惰性电极电解溶液的装置。如图3所示。阳极区放出气体的成分为 。

通过这样设计,紧紧围绕核心目标SO2的化学性质,把若干个问题整体化,使之成为具有很大包摄性、概括性的知识整体,通过有序的逻辑性的提问思考,学生在不断的思维碰撞中逐渐突破了思维障碍,同时获得了SO2性质的整体的认识,并提高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总结新

在高考复习时,不能简单罗列知识,而应该关注知识点的内涵、外延、区别、联系,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有机物、化学实验等知识按其内在的联系进行整合,将散乱的点串成线、结成网,把零散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从而形成一个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以提高课堂效率。如无机化学部分以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为主线,将常见金属、非金属元素化合物的性质串起来复习;有机化学部分以卤代烃、醇、醛、羧酸、酯的转化为主线进行复习。

例如,元素化合物知识点多且分散,但知识间必定存在一定关联。复习时教师一定要将有联系的知识组合在一起,通过比较归类,构建模型,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又如在“硫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的复习中,可以采用以观念建构为本的教学策略设计,即以化学知识为载体,以学生活动为形式,以引发思维为过程,在教师引领之下,通过化学知识的理解运用,自觉建构化学观念:

(1)建立一个“坐标系”,以物质的类别为横坐标,以化合价为纵坐标。

(2)列举出已学含硫元素的物质,填入坐标系中,如图4。

(3)用箭头尽可能多地标出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箭头指向生成物,如图5。

(4)比较各物质的化学性质,从转化关系图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①化合价相同的不同类别之间转化为非氧化还原规律。

②不同价态之间转化为氧化还原规律。

③同一转化方向,可以有多种途径。如H2SO4 ,SO2,既可以利用强酸与弱酸的复分解反应原理转化,也可以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将硫酸还原等。转化关系图还可以继续完善。

(5)火柴头成分主要有助燃物氯酸钾、二氧化锰及易燃物质硫等.如何检验火柴头含有硫元素,设计实验方案。

(6)绿色的环境是发展之基、福祉所系。硫酸工业是否导致SO2公害,关键取决于尾吸工艺中SO2的吸收效率。

表1 硫酸生产尾吸选用不同碱作吸收液的有关信息

尾吸后的产品经处理可成为再生资源,例如Na2SO3可用于造纸等。如果你是某500t硫酸厂的总设计师,根据所学和表1中信息将选用哪种碱?请把吸收SO2的反应式和选择理由填入表1选择空格内(答案不唯一)。

通过这样一种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的学习方式,利用“分类观”绘制转化关系图,运用“转化观”统摄各知识节点,引导学生构建元素观、微粒观、转化观、绿色化学思想、可持续发展思想等化学核心观念,不仅可以使原先分散、凌乱的化学知识得到有意义的整合和记忆,更能很好地体验创新学习的快乐,有效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三、加强实验教学,重视过程与方法

实验题是理综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能力的考查是提高化学试题区分度的重要方式之一。浙江省比其他省市高考化学实验题的比重较大,难度略高。第26、27、28三大主观题的命题素材基本上来源于实验相关内容,以此突出化学学科思维方法和学科能力的考查。高考化学实验内容的比重明显增大,分值远大于30%。高考化学实验题更加注重实验基础与综合能力的双重考查,体现我省高考化学的一个特点。因此,化学实验复习可采用如下策略。

(一)回归教材

浙江省高考试题中的化学实验选择题内容全部来自教材;近几年化学实验大题,似乎很难见到课本中的原有实验,虽然起点高,但落点低,回答的问题大多数是中学实验做过的基本操作和原理,或原理的延伸和迁移。因此,加强对实验的复习还是要落实到基础上来,要特别重视教材中典型的化学实验的理解和掌握,以建立实验模型,进行迁移和创新。所以,在实验复习过程中应要求学生对课本上的每一个实验都做到:

(1)弄清原理、仪器、装置和操作细节。

(2)做以下连串思考:怎么做?为什么要这样做?如果不这样做,会引起什么后果?还能怎么做?

(3)熟练掌握实验中所涉及的重要化学方程式和重要实验现象。

学生从实验中获得感悟和细节体验,才能在知识结构中建立实验模型,才能发生质的飞跃,促进迁移、激发创新,从而达到“做一个实验,会一类实验,通一类实验”的目的。

如复习物质分离提纯的方法时,可用固液分离方法归类整理、拓展。

教师引导学生归类整理的内容包括装置、操作要点、优点、适用范围等。

(1)普通过滤

操作要点:一贴、二低、三靠。

优点:操作简单。

适用范围:固液互不相容。

(2)减压过滤

优点:加快过滤速度、得到较干燥的沉淀。

操作:滤纸、倾析、冲洗、控制速度、停止、洗涤。

适用范围:不能用于胶体、颗粒太小沉淀(原因是什么)。装置特点、仪器名称、原理?

(3)趁热过滤

优点:加快过滤速度、得到较干燥的沉淀。

适用范围:过滤时冷却易析出晶体(原因是防止堵塞漏斗颈)。

(4)热过滤

优点:操作较简单。

适用范围:过滤时冷却易析出晶体(原因是防止堵塞漏斗颈)。其操作要点的示意图如图6。

(5)倾析法(如图7)

优点:操作简单。

适用范围:结晶颗粒较大、静置后易沉降至容器底部的沉淀。

(二)重视过程与方法

浙江省高考化学命题关注化学思想及本质内涵的体现,以与化学实验资料为命题素材。第 26题在考查元素化合物或基础理论为主的大题时,与试题相关的定量、定性分析,推理或回答(描述)相关过程的现象,设计实验方案等融合;第27题更是以“关注化学思想及本质内涵的体现”为落点,都有“实验探究”的背景,重视“说化学道理”,或用简单的定量分析判断问题。这样有利于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实验能力的全面考查。因此,在复习时,要重视过程与方法,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在过程分析的前提下,从题给的图像曲线、数据图表中的化学知识与信息,采用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如定性、定量研究方法,实验探究方法,归纳和演绎等方法去加工信息、整合知识,从中发现同类事物的共同特性或化学规律等的能力,提高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常见的定量测定实验包括混合物成分的测定、物质纯度的测定等。该类试题常涉及物质的称量、物质的分离与提纯、中和滴定等实验操作。在复习时让学生掌握定量实验题的一般命题思路及解题策略,如图8所示。

四、关注经典试题,注重整合创新

加强对近几年高考试题的研究,通过对经典的高考题进行改编、翻新、拓展、延伸、整合,使之成为高质量的训练素材。复习备考要认真对待“往届高考题”,要能选择高考题中的精华部分进行重组、变形和创新改编。但改编典型高考题必须注意:要根据《考试说明》要求,删去教材和《考试说明》已不作要求的知识点或材料,适当在原高考题基础上补充新材料,重新整合试题,并从中发现在过去教学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被忽视的某些问题,及时调整复习教学的策略。

如抽滤实验是高考的热点,对此可以将近几年高考试题整合创新。

例 抽滤装置如图9。

(1)该装置中仪器A、B的名称是 。(自编)

(2)装置中错误之处是 ;原因是 。(据2010年浙江省高考试题改编)

(3)抽滤完毕或中途停止抽滤时,其操作是

。(据2011年浙江省高考试题改编)

(4)抽滤瓶中放进滤纸的操作是 。

(据2011年浙江省高考试题改编)

(5)草酸重结晶的减压过滤操作中,除烧杯、玻璃棒外,还必须使用属于硅酸盐材料的仪器有 。(2011年江苏省高考试题)

(6)析出的晶体通过减压过滤与母液分离,下列操作不正确的是 。

A. 选择比布氏漏斗内径略小又能将全部小孔盖住的滤纸

B. 放入滤纸后,直接用倾析法转移溶液和沉淀,再打开水龙头抽滤

C. 洗涤晶体时,先关闭水龙头,用蒸馏水缓慢淋洗,再打开水龙头抽滤

D. 抽滤完毕时,应先断开抽气泵和吸滤瓶之间的橡皮管,以防倒吸。(据2013年浙江省高考样卷改编)

(7)在抽滤时使滤纸紧贴布氏漏斗瓷板的操作是 ,抽气使滤纸紧贴漏斗瓷板上。(创新)

(8)抽滤结束后,把晶体从布氏漏斗中取出的方法是 。(创新)

五、重视化学与STSE的结合

高考试题重视化学与STSE的密切联系,以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为背景,考查化学知识在社会、环保、生活、生产中的联系及应用,考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在化学复习时要重视扩大备考的视野,能源、新材料、生命科学、低碳经济、生态环境等与生产、生活、科技密切相关的领域,是进行复习和高考命题的切入点,要善于将这些内容与有关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分析,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六、研究学情,强化规范化训练

每年高考化学失分较多的地方是化学用语。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教学和总复习时要加强对化学用语的规范训练,避免一看都懂、一写就错、一考就糟的情况出现。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养成用规范的化学术语、化学逻辑描述化学事实、陈述化学原理的习惯,做到“能意会、能言传、能书写”。

学生答题最薄弱的地方是简答题。因此,我们要研究失分的原因,找到突破策略,让学生掌握答题技巧。

学生在做简答题时常见的错误有:1.基础知识不牢固,对有关概念、基本理论理解不透彻,不能回答出知识要点;2.思维混乱,缺乏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3.表达不规范,不能用准确的化学用语回答问题。教师要与学生一起分析原因,训练各种题型的解答技巧,使学生明确不同题型答题时应注意的方面:

(1)对化学现象的描述,应从视觉、嗅觉、听觉、触觉的角度说出实验出现的颜色、状况、气味、声音、光、热等具体现象,而不能直接说出现象反映的结果。

(2)对化学基本操作型的简答题的描述,应按仪器或用品的用途、原理和使用方法以及应注意的问题,从安全可行的角度,用简洁的语言说出操作过程和操作方法,既要答全关键要点,又不能赘述。

(3)对化学方案设计型的简答题的描述,应从方案简便合理、安全可行、药品节约的角度,用简洁明了的语言,答出设计原理、操作过程以及出现的现象和结果。语言中应注意使用“少量、过量、适量”等词语。

化学平衡高考题范文5

要解决好化学平衡图象题,首要因素是以本为本,以纲为纲,扎实地理解有关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大小的常见因素和使化学平衡发生移动的根本原因。其次是在做题时,一定要认真审题,弄清题意。根据题目所给的信息以及题目的要求,弄清题目的真正含义,寻找出架设条件与要求之间的桥梁,完成知识的联结与嫁接,快速创设解题的情境。再次是掌握恰当的解题方法,总结规律,达到逐个击破的目的。根据化学平衡图象题的自身特点,应侧重于以下述几个方面作为突破口:

1 识“轴”。即要看清图象坐标轴的横轴和纵轴所表示物理量的含义。

2 识“线”。即要弄清图象中每个曲线表示的是哪些物理量之间的对应变化关系,还要注意曲线的斜率大小的意义。

3 识“点”。即要弄清曲线上点的意义。曲线上的各个点,往往是识图的突破口,也是进行定性或定量判断的依据。如曲线与坐标轴的交点(包括原点)、几条曲线的交叉点、极值点(包括最高点与最低点)、转折点等。

4 找“系”。当几个条件同时发生变化时,对速率和平衡的影响变化不一致时,往往不好比较,这时就要考虑选择适当的参照系。可选择曲线上的某一点,画出其与坐标轴的的垂直交线,固定一个条件不变,再看当其它条件发生改变时,对速率和平衡的影响,以谋求突破口。

由于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的综合图象题的题型较多,难以一一例举,我们仅从其最常见的题型为例,举例加以说明解化学平衡图象题的典型思路与方法。

例1 对于mA(气) + nB(气)qC(气) + Q达平衡后,在t1时刻,改变某一外界条件X,其速率变化曲线如右图所示。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X为升高温度,且Q

BX为增大压强,且m+n>q

CX为加入催化剂

DX为增大C的浓度

解答:首先分析题目,可归纳出该题是一种化学反应速率随外界条件改变的变化题型。很显然,我们根据所给的图形,可将该图以时间为度,分为三个区间,0~t1区间为第一次平衡,t1~t2区间为当外界条件发生改变时,导致V正≠V逆,从而使化学平衡发生移动,且V正V平1 ,而V正=V平1 ,即反应物的浓度没有改变,所以很快可判断出X为增大C的浓度。

例2 等质量的两份锌粉a和b,分别加入过量的稀硫酸中,a中同时加入少量硫酸铜溶液,下列各图中表示其产生氢气总体积(V)与时间(t)的关系正确的是()

解答:该题是根据具体的反应来判断图象正误的题型。通过分析图象,显然,解决该题的关键是a、b两曲线的意义。根据题目所给的条件,可知由于a中加入了硫酸铜溶液,从而形成了原电池,导致放出氢气的速率加快,根据图中后加的虚线作为辅助线,可看出a与横坐标的交点位置应靠近原点,即反应结束a所需的时间要短;但由于锌与铜离子反应消耗了一部分,所以a产生的氢气总量应该比b产生的氢气总量要少,所以a曲线的斜率应该比b曲线的斜率要大。所以应选 D 。

例3 可逆反应:2A(气) + B(气)2C(气)在温度分别为T1、T2压强分别为P1、P2条件下,测得C的含量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P2

BP2>P1,逆反应是放热反应

CP2>P1,正反应是吸热反应

DP2

解答:该种题型是由图象来判断反应的特征的题型。通过对图象进行分析,由于图中三个曲线的斜率和条件(T、P)各不相同,好象无法比较。此时应想到,三个曲线的转折点以后,均表示反应在一定的条件下,己达到平衡状态,所以通过后加的虚线作为辅助线可知,t越靠近原点,则达到平衡所需的时间越短,反应的速率应越大。再取一个相同的标准进行分析;如②、③两曲线同T,而t1P2;又由于①、②两曲线同P,且t1T2时,生成物C的含量②>①,所以逆反应是一个吸热反应。故选 D 。

例4 下列表示的是改变条件时,对反应A(气) + 2B(气)2C(气) + Q(Q>0)的影响情况,图中纵坐标Y表示()

A平衡混合气体中C的百分含量

B平衡混合气体中A的百分含量

CA的反应速率

DB的转化率

解答:该种题型是由反应和图象来判断图象中坐标的物理意义。分析图象可知,对该图的曲线的理解可分为两步:第一步是由图可知Y值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考虑到该反应是一个放热反应,升温可使化学平衡向逆方向移动,所以Y值可能为A或D;第二步是先作一辅助线(即图中的虚线部分)后,便可理解该曲线表示的是在保持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压强越高,Y的值越高。考虑到正反应是一个体积缩小的反应,增大压强有利于平衡向正方向移动,所以Y值可能是A、C或D,综合两个条件必须同时满足,所以该题答案为 A、D 。

当然,除了上述的两种题型外,化学平衡图象题还会有其它适当的变形题。但只要我们牢固掌握了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基本知识点,仔细审题,运用恰当的方法,找出图象中的突破口,逐步创造解题的新情境,是可以在高考中顺利地解决有关化学平衡图象题的。

参考文献

化学平衡高考题范文6

一、近几年高考题分析

近几年高考,化学试题总体感觉难度不大,题型稳定,选择题7道42分,覆盖比较全面,没有偏题怪题,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常考类型有各物质的物理性质及制备用途、阿伏伽德罗常数、离子共存、离子方程式书写、元素周期律、元素化合物知识、同分异构体等都是平时练习的重点。学生平时基本功扎实,失分率很低。

第二卷试题总体感觉难度适中,单一知识点的测验题较少,单一识记题较少,大多数题都是一道题中体现了几个知识点。如2011年考题第27题,一道题中既有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又有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物质的量与压强之间的关系和电化学。很多学生在做单一知识点问题时比较得心应手,而一遇到综合题就感觉不适应。有些题的叙述比较新颖,语言表达方式与平时的练习题有一定的差别,而且在考场上学生有一定的紧张情绪,因此这些学生一看到陌生语言就认为题的难度加大。有些考题与现实生产生活联系起来,学生们平时只知埋头学习,从社会获取的信息非常少,再加上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生活经验也比较少。所以学生一看到此类题就茫茫然不知其所以然。但是该类考题难度不大,考生在仔细分析后,都能够从中找到平时经常应用的知识点,应该会很好解答。

二、高三化学复习的几点心得

1.夯实基础。在一轮复习中,复习之前教师一定要钻研大纲,通读教材,对教材的每一个角落都不要放过。如选修5教材上的三颈瓶,在2012年考题中出现过,很多学生因为平时没有引起重视而丢分。虽然在教材上只有一个图片,但教师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归纳出每个颈口的作用,这样学生在遇到类似的实验仪器时才不会陌生,处理起来也会得心应手。常见基础知识如阿伏伽德罗定律、物质的分类、离子方程式、元素性质、必考有机、电化学、化学平衡理论、化学基本用语等在复习时随时注意学生的掌握情况,对学生掌握的比较好的可以点到为止,对学生整体掌握不好的可以多用一点时间,个别学生需要吃小灶。在练习题的处理上,提高练习题的质量,课堂上争取每个知识点后要配有典型习题和高考常考题,做好讲练的有机结合,这样学生对知识点就会有更深刻的印象。课后要给学生整理出近几年的同一知识点的高考题和模拟题来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教师要对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及时的讲评并注意查漏补缺。

2.注重图表解题。2012年27、28题两道大题都有图或表格,要求学生从图表中提取有用信息做题,这是化学科目的新特点,也是今后的一个考查方向。高三复习的最终目的是训练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应加强对学生认识知识的迁移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建立基础知识之间的思维转换模式,促使学生思维活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而借助图表解题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除了分析题中已有的图表,教师还可以根据题中的信息自制图表来解题,这种能力的培养往往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但是往往学生对此类题目存在着分析能力较差,从图、表中获取有用的信息能力不足,对题目形成错误的思维定势等不良的审题习惯,对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用顺向思维、逆向思维、多向思维的导向来帮助学生学会分析、审题并形成思维迁移能力。

3.重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通过对学生平时测验和考试试卷的分析发现,部分学生对题目的分析很到位,但在语言描述时往往得不到分。比如,在分析盐类水解平衡的移动方向时,先写上该水解方程式,再根据方程式进行分析,配以简单的文字说明即可,比全部是语言叙述要简单、明了。很多考生写不出,更不能做到“简要说明”。还有部分学生不会准确使用化学用语,这也造成了考试过程中的丢分。因此’在今后的复习过程中,不仅要知道是什么,还要知道是为什么,更要知道怎么做、如何回答,一定要加强把自己的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的训练。

4.不搞“偏、难、高”的内容。对于大纲不要求的内容,要坚决删掉。较复杂的氧化还原反应以及涉及量的关系的一类离子反应,硝酸盐的分解产物,学科间的综合如物理热力学方程上的一些问题,要少花精力,点到为止。要把注意力放在抓基础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及关键上。

5.做好试卷讲解。高三考试频繁,一次一次的传统讲评方式更容易让学生厌烦,尤其是一成不变的采取教师一道题一道题讲的方式,收效甚微。在讲解之前把相近知识的题目归类,并适当拓展,教给学生一些规律和解题方法和技巧,以求在今后的考试中节省一些时间。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一定程度上被激发了起来,收到了一定效果,学生也比较愿意听。同时,在阅完卷、统计学生错误的基础上,找学生错误率高而本身又是主干知识的几个典型题让学生说题,把审题、分析解答和回顾总结的思维过程说出来,学生以主人身份参与试卷讲析,教师精心点拨,形成了师生双边互动的教学局面。通过这样的几次尝试,发现学生犯同样错误的几率大大减少了,而且对正确知识点的印象更深了。

6.过好实验关。化学实验题均为教材上的基础实验,实验不多,难度也不大。常出的实验有酸碱中和滴定、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置、萃取、蒸馏、重结晶、沉淀溶解平衡、乙烯的制备、酯化反应等。教师在平时多给学生做总结,集中把各个实验复习一遍,在考试中应该问题不大。

上一篇项目措施

下一篇不变的是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