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教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创造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创造教育

创造教育范文1

实现人的幸福是教育的宗旨,创造幸福的教育是教育改革的根本任务。要实现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让每个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目标,一方面需要社会为教育改革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也需要学校和教师积极改革创新,围绕“以人的幸福为本”的理念,创造幸福的教育。

幸福的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教育应创造条件让孩子拥有自己的人生理想,并具有足够的智慧和能力去实现他的梦想追求,这样,我们的孩子才具备幸福生活的基本条件。我们要理清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孩子的幸福人生服务。当前,我们的教学从“教会学生”到“教学生会学”,从讲授知识到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从夯实“双基”到培育核心素养,一系列的新理念使教与学都生动起来,学习活动自然充满了活力。教学改进既要考虑效率,更要关注选择的方式与育人目标的价值取向是否一致。唯有这样,教育才不会在多元化、快节奏的时代变革中迷失方向。

幸福的教育是符合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青少年时期是生命中最美好的一个时期,充满了青春的朝气。我们的教育该如何影响学生?学习生活对每个孩子究竟意味着什么?杜威说过,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陶西平先生也讲过,每个孩子的成长就像一颗树,它的生长是枝干和根系同步的,不是今天“打地基”,明天再“盖高楼大厦”,今天这颗树的每一根枝条决定了未来这棵树的形态,影响了它的用途。因此,学生只有对今天的学校生活充满了热情和兴趣,才可能积极地面对未来、憧憬未来。学生是在今天真实的生活体验中获得对未来生活的理解,从而学会学习,学会与人沟通合作,学会安排未来的生活。学校教育应努力让每一个孩子拥有一个五彩斑斓、健康充实的青春时代,只有这样,每一个孩子才可能积极地面对未来的挑战,才能有自己想要的生活。

创造教育范文2

最早把创造教育视为现代教育的思想和哲学的人,是美国教育哲学家杜威。

杜威认为传统教育缺乏创造性,不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提倡以学生自由发现为主的科学探究式的教学。奥斯本(A.F.Osbotn)则是把杜威创造教育思想付诸实践并发扬光大的第一人。早在1939年,奥斯本就提出了着名的头脑风暴法(Brainst0rming)。十年后在布法罗大学创办了培训创造性思维的夜校,正式开始进行创造教育。

奥斯本设想创造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们创造能力的充分发展。为此,他建议在以下三方面进行努力:开设专门研究创造性的课程;促进在实践课程中运用创造原则与方法;倡导在学科课程教学中运用能产生丰富想象的创造性授课方式。

奥斯本提出的三点建议,是实现他为教育规定的促进创造能力充分发展的目标的三条途径,并不是对所谓广义创造教育的分类。另一方面,把所谓广义创造教育划分为发明教育、创造教育(狭义)和创造性教育,在逻辑上不符合分类的要求,因为三种教育的内涵重合过多,而且发明教育又不过是创造教育(狭义)的一个子系统而已。这样分类在理论上也难以准确把握,容易造成理解的混乱。因此,可不使用广义和狭义的概念,兼顾教育内容和对象,采用两种称谓法:创造力开发和创造教育。创造力开发的内涵相当于广义创造教育加上发明教育,对象主要是各行各业的成人,内容主要是创造技法和创造性思维训练,采用培训模式。创造教育相当于创造性教育加上狭义创造教育,对象主要是学校中的青少年学生,内容除创造技法和创造性思维训练外,还有创造性人格或创造品质的培养,采用教学模式。

基于上述,创造教育的概念可以如下定义:创造教育是指在学校教育中,贯彻提高学生创造力的原则,使形成学生创造性人格、创造性思维和解题能力成为教育目标重要组成部分的教育思想、教育哲学和教育实践。显然,创造教育在本质上与“素质教育”是一致的。创造教育是较高层次的素质教育,它在人的普遍素质中单独提出创造性素质加以特殊强调,原因是创造性素质在现代和未来人才的各种素质中具有统御作用和最大的时代适宜性。

二、创造教育的目标

创造教育的目标不是追求传统教育和继续教育的“灌输”、“充电”和“加油”等作用,而是要起“引爆”的作用,旨在释放人类的潜能。在这方面,创造教育主张通过专门的创造课程和对传统课程进行创造学改造的基础上,来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和一般解题能力。但创造教育不单是智慧觉悟的教育,它强调开发潜能要同培养人的优秀心理品质和积极人生态度相结合,注意发挥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耐挫折性,提倡奉献精神、探索精神、批判精神和创业精神。

因此,创造教育弥补了智力开发欠缺的环节,同时它所开发的创造能力与智力开发所指的智力或智能也是不同的,创造教育目标关注的中心是创造性:创造性人格、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技能。

在人的心理过程中,表象、想象和思维都具有创造性的特征。思维作为对现实的概括和间接的认识过程,可以自由创造概念。当思维与表象、想象结合,构成形象思维时,具有最大的创造性,我们可以根据思维中包含创造性成分的多少,而把思维划分为再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权衡思维中创造性成分多少,可以有社会尺度(创造学尺度)和个人尺度(创造教育学尺度)。前者用于科学家、发明家、艺术家以及其他从事高级创造活动的人们,他们的创造性要看他们的创造成果对社会文明进步有多少贡献。后者用于学生的学习,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特征是思维活动产物对自己的新颖性,获得这些产物过程的特殊性,以及对个人智慧发展的重要影响等。创造能力简称创造力,是智能、技能等智力因素和动机、意志、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总和,其结构可以认为是由创造品质、创造思维和创造技能三大因素构成。

创造品质属非智力因素,是创造性活动的内在动力机构,有各种不同的表称,诸如创造人格、创造个性、创造意识、创新精神等。创造品质是创造性活动成功的关键,集中体现为强烈的创造动机、顽强的创造意志和健康的创造情感,它反映出创造主体良好的思想面貌和精神状态。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中小学的品德教育课程应当适应时展要求,把培养创造品质或创造人格作为重要内容。

在最一般的意义上,人性即创造性,创新精神即最无私的奉献精神,创造人格即最高尚的人格,培养创造性人格是教育最根本的目标之一,这应该成为现时代的主导教育思想和教育哲学。

创造性思维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理解的创造性思维,是指在发明创造过程中发挥作用的一切形式的思维活动,其中既包括直接提出新设想或新的解决办法的形式,也包括并非直接参与创造的思维形式,狭义理解的创造性思维,是专指发明创造过程中提出创新思想的思维活动形式,又称“创造思维”。创造思维,属于创造活动的智能机构,由再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构成,再造性思维以已有经验和知识为基础,缺乏创造性,表现为言语逻辑思维方式,在创造性活动的起始阶段(此时创造主体试图直接运用他所熟悉的基于经验和知识的通常方式)和最后阶段(此时为了表述和验证他发现的独特方式)起着主要的作用。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具有非常规性和积极主动性两个根本特点,是创造教育要着力培养的最可贵的思维品质。创造性思维作为能力,包括创造性想象、直觉能力、洞察能力、预测能力和捕捉机遇的能力等,其中最主要的是直觉能力和想象力。在创造性思维中,创造主体往往并不能意识到解决问题的全过程,相反,这个过程的最主要的部分,即发现解决问题新途径、打开解题关键的基本阶段,思维活动往往是无意识地直觉地实现的,因此,我们可以说创造性思维主要是直觉想象思维,思维结果以“顿悟”或“豁朗”的形式出现。

创造技能是反映创造主体行为技巧的动作能力,是在创造智能的控制和约束下形成的,属于创造性活动的工作机构。创造技能主要包括以下各点:创造主体的一般工作能力、动手能力或操作能力;熟练掌握和运用创造技法的能力;创造成果的表达能力(论文写作)、表现能力(艺术创作)和物化能力(创造设想物化为模型和产品)。创造技能也象其他技能一样,只有通过训练和实践才能真正获得,做中学是唯一有效的途径。

总之,创造性的品格和人生态度,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以及从事创造活动的技能,这三者便是创造教育要努力实现的目标。

三、创造教育的教学

创造教育不仅是用以改造传统教育的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哲学,它还是一种崭新的教学实践活动。与传统教学比较,在教学原则、学习组织、学习系统和学习控制等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创造教育的教学,遵循问题情境性原则。在此原则下,容许各种有助于实现创造教育目标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所谓问题情境,是指学习的课题要求学生独立地探索和发现尚不了解的规律、规则和操作方式,而不是简单地从

教师和书本那里接受现成的知识或解答问题。它能调动学生追求个人成功的潜在动机,激发他们积极主动思维的兴趣,而这种动机和兴趣则是人们从事创造性活动的主要的内在动力。

创造教育的教学,强调学生自主的学习,课堂上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做到这一点的关键是按创造教育的思想和原则改革教材。这首先要求教学论做出改变,它应当把研究的重心从教师的教转变到学生的学上,使自己成为一门关于学生的学习组织和学习控制的学科。

创造教育范文3

刘道玉先生今年77岁。他1958年毕业于武汉大学,随后又师从曾昭抡教授从事化学研究。“”结束后,他担任过教育部党组成员兼高教司司长,在恢复高考制度和研究生制度上起了比较重要的作用。1981年,他出任武汉大学校长,以先进的办学理念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武汉大学焕发出勃勃生机,该校也因此被誉为“中国高等教育战线上的深圳”。后来,他被迫离开校长岗位,选择了“不当教育家,就当思想家”的人生道路。20多年来,他对中国高等教育的思考和研究从未间断过。由于刘道玉熟悉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和现状,又能参照国际高等教育的经验与教训,所以他的研究成果总是鞭辟入里,他的批评也往往发聋振聩。

刘道玉认为,当前教育存在的许多问题,使大家对教育有“四个不满意”:一是学生不满意,二是教师不满意,三是家长不满意,四是用人单位不满意。这与创造型人才难以脱颖而出有很大关系。对此,刘道玉开出了三剂“药方”:一是改变陈旧的教育理念,二是改革传统的教育模式,三是摒弃大一统的教育领导体制。

在谈到改变陈旧的教育理念时他分析说,教育包括“教”和“育”两个方面:“教”是“上施下效”的意思,“育”是“培养成长”的意思。对于受教育者来说,前者以被动接受为主,后者有很大的主动成分。因此,教育就是一个由被动变主动、最终完全摆脱被动的过程。如果我们的学校只强调“教”而不重视“育”,那就只能培养出人云亦云、上行下效、毫无创造能力的庸人。古代的科举考试与当代的应试教育,都是这样的教育模式。

刘道玉指出,这种教育模式有一个源头,那就是“塑造”的理念。所谓“塑造”,“就是按照一种固定的模具,把原料注入模具中,然后出来的就是流水线上规格相同的批量产品”。他认为,如果“国家教育部门按照统一的标准来塑造大学”,就会导致“千校一面”;如果“各个大学又按照统一的要求塑造学生”,就会导致“万人一格”;如果“学生家长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塑造子女,要求他们‘成龙’‘成凤’”,就会“使他们失去自己的理想”……总而言之,“塑造这个理念已经渗透到一切领域,成了教育与管理的指导思想,制约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从而使绝大多数中国人丧失了创造性”。

相比之下,西方教育理念的源头则是“成长(growing)”。“所谓成长,是指一切有生命的个体(包括人的智慧)在一定的条件下,任其自由生长,由幼小向着成熟的方向发展。在英语中,‘grow’一词包含有生长、发育、增长、长大、逐步变成等意思,它十分形象地反映了西方国家自由教育的理念。”

刘道玉的说法与我国老一代学者的看法如出一辙。已故语言学家吕叔湘曾指出:“教育的性质类似农业,而绝对不像工业。工业是把原料按照规定的工序,制造成为符合设计的产品。农业可不是这样。农业是把种子种到地里,给它充分、合适的条件,如水、阳光、空气、肥料等,让它自己发芽生长、开花结果,来满足人们的需要。”丰子恺先生也曾画过一幅名为《教育》的漫画:画面上有一个做泥人的师傅,正在非常认真地把一个个泥团往模子里按,旁边摆着一个个从模子里脱出来的泥人。叶圣陶看到这幅漫画后曾感慨地说:“受教育的人绝非没有生命的泥团,谁要是像那个师傅一样只管把他们往模子里按,他的失败就肯定是无疑的。”现在看来,如今的应试教育与制造泥人没有什么两样。

刘道玉还说:“成长教育是西方教育理念的核心,它贯穿于从幼儿到研究生的教育全过程中。在西方国家,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是开明的,是顺应自然发展的,他们几乎从不干预幼儿的兴趣,更不会强迫孩子应当做什么或不该做什么。他们倒是十分重视对孩子自身的锻炼,要孩子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到了中学和大学,学生选择什么学校、学习什么专业、什么时候毕业、从事什么职业,都由学生自己作出决定,没有什么人可以干预他们的自由选择。”为此,他提出以自学、课堂讨论和科学研究为内容的创造教育模式,希望为中国的教育找到一条出路。

此外,这套书系还就教育的其他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这些讨论对当今的教育改革,也都具有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

(作者系山西省社科院研究员)

《创造:一流大学之魂》书摘――

论大学精神的重建

怎样才能重建既符合我国实际又反映时代精神的大学精神呢?首先,要认真地学习、研究教育学,以科学的教育理论指导大学精神的建设。其次,必须选拔具有创新思想的教育家当校长,由他们设计与培育大学精神。最后,必须锐意进行教育改革,新的大学精神绝不能闭门造车,只能在改革的实践中产生。总之,中国大学精神的重建,虽然不是深奥莫测的,但也不能一蹴而就。大学精神的重建,必须在有创新思想校长的领导下,以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大力进行教育改革,经过持久的努力,这样才可以形成体现我国各大学特色的大学精神。只有当我国高等教育战线上涌现出一批大无畏的教育改革实验者,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才能不断推向前进,进而在这种改革实践中形成我国各大学特有的大学精神!

大学校长必须是教育家

大学校长在人们的心目中具有崇高的威望,并不是一般学者可以企及的。一名大学校长应该具有多方面的素养,如高尚的人格魅力,渊博的学识,富有理想与激情、革新与开拓精神,儒雅的风度,亲民的民主作风,较强的决策与管理能力等。虽然这些条件是必须的,但最核心的一条是他必须是教育家,一流大学必须拥有一流教育家的校长。对于这一点,我国在选拔大学校长时是常常忽视的,而看重的是他们的职衔和研究成果,这就是为什么我国大学校长出身理工科的居多的原因。

严峻的教育形势呼唤教育家型的大学校长,这是振兴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带有战略性的任务,且不可等闲视之。当然,这是一项综合性的、长期的任务,唯有制定开明的政策,营造民主、自由的环境,提供教育改革实验良好的条件,经过持久的努力,才能形成一支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家型的大学校长队伍!

中国高校怎样进行功能定位

大学功能定位必须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既不能由长官意志拍脑袋确定,也不能允许学校靠搞关系去争取。首先,要确定我国大学定位的原则。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我国大学现实存在的问题,高等学校定位应当遵循五项原则:实事求是、多功能化、全国一盘棋、独立创新和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其次,必须建立科学的、合理的中国高等学校系统结构模式。从类型来看,我国高等学校应该分为五类:一是研究型大学,这类大学肩负着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项功能,以提高为主。二是教学与研究型大学,这类大学肩负着出人才和出成果的双重任务。三是教学型大学,这类大学就是以本科教学为主,只能授予学士学位。四是高等专科学校,学制为三年,主要培养应用型和职业型的人才。五是民办职业教育学院,这类大学以培养职业型的应用型人才为己任。从结构体系来看,我认为我国高等学校的结构应该是金字塔模式,也就是一种基础大而尖端小的结构。最后,关于大学功能定位的权威性问题。美国大学的定位、分类、认证、排名次等工作,都是由独立的非政府民间学术机构来开展的,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和可信度。我国虽然也有一些民间的评估机构,但是商业习气太重,可信度较差。比较现实的做法是由教育部组成一个专门的专家组,提出高等学校定位的原则、分类方法、结构模式和大学分类的名单,经过论证后交由国家立法机构审订,然后颁布《中国高等学校功能定位与分类法案》。各大学只能按法案行事,不得违反法案自行其是。

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大学功能定位的问题,既要以立法的形式确定各大学的类型与功能,又要大力整顿浮夸的风气。相比较而言,制定硬性的大学功能定位规定只是治标,而从思想上端正学风才是治本。因此,只有真正地解决了思想认识问题,才能自觉地按照本校的功能定位,把自己的大学办成有特色的和高水平的大学。

中国需要一场真正的教育体制变革

现在,中国需要的是一场真正的教育体制变革,而不是小敲小打式的改良。那么,什么是真正的教育体制变革呢?什么是我国教育问题的本源呢?我认为,本源就是“大一统”的教育领导体制,要改革就要从教育部简政放权开始,彻底转变教育部领导部门的职能。要坚决给大学松绑,消除或减少“婆婆”的干预,赋予大学足够的独立自主办学的权力。实际上,教育工作和经济工作一样,管得越少搞得越好,统得越死越没有活力。

我们需要怎样的教学评估机制

创造教育范文4

面对这些情况,作为一所创建于21世纪之初,与第八次新课改同步而生的新学校,应该办什么样的教育,是摆在实验中学人面前的一个关乎学校发展和学生前途命运的大问题。经过一番考察、探索和研究,我们坚定地提出了“生命教育”的课题,把学生生命的成长和完善作为教育的全部内核,把教育视为学生生命走向成熟的重要过程,把学校办成学生生命成长的神圣地方。

我们关心学生的知识增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不断丰富自己的学识,不作知识经济时代的落伍者;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让他们强身健体;关注孩子们精神世界的完善和性灵的充盈,让他们有爱心、有激情、有梦想、有个性;注重孩子们完成从自然生命向社会生命的过渡,学会担当责任,勇于履行义务。在继续的办学实践中,我们深深地认识到:生命教育才是全部教育的核心,倡导生命教育是全部教育的本质回归。“我们倡导的生命教育就是为了生命主体的自由和幸福所进行的生命化教育。”(肖川、陈黎明:《生命教育:内涵与旨趣》)。生命教育,说到底就是有关生命的教育。它在生命活动中进行,并且通过生命活动来进行,它是为了生命而进行教育。从事生命教育的肖敬先生认为,生命教育是以生命为核心,以教育为手段,倡导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享受生命、超越生命的一种提升生命质量、获得生命价值的教育活动。在初中开展生命教育,认识生命和珍惜生命成为重中之重。

我们从初中青少年学生的阶段性特征和教育教学实际出发,深刻认识生命教育的内涵和要义,重点突出了五个层次的生命教育。

1. 生存教育。生存是发展的前提,生存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实践起点。人要生存,就必须了解自己的身心,就必须学会规避自然界的一切灾害;人要生存,就必须懂得如何使自己成为一个社会人,完成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化和过渡,这是一种关于人的生存意识和生存能力的涅槃和重生再造;人要生存,就必须保持一种良好的状态,保持一种乐观、豁达的心境,拥有高尚纯洁的灵魂。

2. 生长教育。生长是一个人在其发展中量的增加和积累。生长教育无时不在,它首先是身心健康成长的教育。曾几何时,以“教育”和“对学生前途负责”的名义,增进学生身体健康的运动减少、减少、再减少,甚至有的学生健康运动被降为“零点”;生命的成长必须离不开充足的养分,但在目前社会上,为学生提供的物质,尤其是精神的食粮和服务,过分地追求功利化和现实化,一些人只关注自己的钱袋子是否因为学生的某种“非正常需要”而鼓胀,根本不关注它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是否健康和高雅,是否充盈学生的心灵。所以,作为正处在旺盛生长期的学生,要不断增强“免疫力”,不断完善、调整和刷新自身身体、心理、思想和灵魂的免疫系统。

3. 生活教育。生活是什么,生活是在一定理想支配下丰富多彩的生与活的统一。生活教育的本质是把自然人培养成社会人的过程。什么样的人才是社会人呢?社会人必须懂得和遵守社会规则,这种规则既有法律的,又有道德的,还有习俗的。在一个时代,你遵守了这一时代的主流规则,你就可以成为一个社会人,算是很好地接受了生活教育。正是生活教育才最终把人和动物界区分开来,才使人懂得了生命社会化的真谛。

4. 生态教育。生态教育所追求的是一种完美、和谐、健康、完善,是教育的更高层次。在这一层次的教育中,要使受教育者懂得如何在一种良性状态下处理好自己与自己的关系,即受教育者自身的全面、协调的发展,特色发展,特长发展和专业发展。处理好自己与周围世界的关系:一是处理好自己与自然界的关系。人首先是自然人,在生态教育中,要引导学生和受教育者选择正确的、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方式,避免因自身的存在和发展破坏了自身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使人失去了生存和发展的良好条件。二是处理好自己与周围社会因素的关系。人是一个社会性动物,而非纯粹的自然动物,从自然动物跨越到社会动物是人类的一大“发明”和最大进步。生活在社会中的人,就必须学会正确处理好自己与周围的人、事的关系,使自己的生命成长既合乎规律,又顺其自然,使自己的生命既丰富多彩又生机盎然。

5. 生死教育。任何一个人在选择生的同时,就要直面死。一个人生要有价值,死也要有意义。生死教育并不是浅层次的生与死教育的简单相加,而应该是对学生和受教育者进行生命价值的教育。人生而何来,死而何往?人生为何来,死为何往?人生意义何在,价值何往?人死还会有价值吗?这些关于人生与死的大命题不搞清楚,教育就会在迷茫中走向歧途,就会使学生和受教育者误入无意义怪圈而万劫不复。许多对人生价值认识错位的人,其一生到头落得个精精光光,遗臭万年,就是因为他们不懂得生为何来,死而何往。

以上对“生命教育”五个层次内涵的认识和把握,指导着我们开展“生命教育”实践,把生命教育浸润于教学,融合于活动,渗透于生活,体现于课程实施,落实于学校管理,实现于校园服务。

首先,课堂教学浸润生命教育。教育就是一群经历过的人们(教师)带领着一群尚未经历过的人们(学生),经历着一段美好的人生历程。学习是学生生命成长、思想完善、道德提升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生命教育蕴含其中,而且只有具有生命意义的学习才是真正的学习。课堂是有生命的课堂。课堂教学时,师生浑然一体,心思相通,呼应自如,使人产生一种热血沸腾的感觉,这就是“生命在场”的情状,就是“生命在场”的教学。所以,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理念,在学科教学中发现并挖掘生命教育课程资源,更好地实现生命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在教育过程中,从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以及课程设置上,确立以生命得到提升为教育目的,使教育目的实现生命化。任何一节课的教学都应该是充满活力的教学,只要每个学生把自己融入这个生命场中,生命的意蕴就会喷薄而出,激情四射。

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生命教育,最主要的方式就是融合与渗透。比如,我们在语文课教学中,紧紧抓住语文教材中人文精神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文本感染,并通过编写、表演课本剧,使学生走进文本,体悟其中的感人事迹,提升生命感悟;再如,我们在历史课教学中,把人类历史进化过程化作鲜活的、有生命力的故事,在演绎故事的过程中认识过去,感知当下,借鉴未来;还如,我们的美术教学,引导学生向善向美,追求和谐,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数学、物理、化学似乎是人类对自然界抽象化、理性化的更高认识,但在这些学科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把它“还原”为自然界本身,在自然界与自然生活中感悟、理解、认识和升华。

在课堂教学中浸润生命教育,我们把继承性与批判性结合起来,对有违生命成长规律的文本、内容和要求加以科学的批判,如在教学《五柳先生传》一文时,我们提示学生批判地认识陶渊明嗜酒如命、无为不作、玩世不恭的人生态度,引导学生形成积极进取、追求向上的人生意向。

其次,教育活动融合生命教育。活动是一群有生命体征的人所从事的有意义的运动,它是教育的重要手段和必要的组成部分。在各项活动中,突出学生的作用,丰富学生的生存感受,培养学生的生命情感,重视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合力作用。倡导教会学生自我保护,使学生安全地、健康地生活;尊重教育教学规律,使学生自然地、快乐地生活;重视学生主体参与,引导学生独立、积极地生活;帮助正确认识自己,引导学生有尊严地、负责任地生活;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引导学生发展地、有创意地生活等。

学生在活动中完善生命,走向成熟。曾几何时,在学生中开展活动,偏离了正确的价值轨道,过渡的功利性、超出常规的目的性和不切实际的价值追求,使教育活动缺乏生机,与生命教育南辕北辙。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从学生实际出发,创建学生乐于参与的社团组织,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我校以“飞扬的青春”冠名的学生社团及其活动,深受欢迎,激发学生热情,活跃学生思维和情感。“飞扬的青春课本剧社团”及课本剧大赛,从课堂教学走进日常教育,从校园教育走进社区服务;“飞扬的青春合唱队”及其富有生机的演唱会,震撼广大师生;“飞扬的青春管乐队”及其在松江大地上的无数次演出,彰显一所新兴学校的崭新气象。“飞扬的青春”已成为我校富有生命力的活动品牌,在活动中学生感受着生命的活力和青春的美好,感动着人生的幸福和生活的快乐。体育2+1运动、大课间特色活动、书画进校园、校园明星展、留给青春岁月的记忆、我长大我自豪我担当,等等,这些能够彰显学生生命活力的活动,把学生不断引入一个更加积极向上的人生境界。学生在活动中为自己的成长欢呼,为自己的完善喝彩,为自己的幸福加油。

第三,日常生活渗入生命教育。生活是什么?生活是人类从只为生存的目的走向一个更新境界的状态。人是社会的人,每一个人以自然生命状态来到这个世间,就面临着融入社会、学会生活的考验,就要把自己放置在人群中放大生命的意蕴。所以,我们的生命教育必然离不开生活。我们坚信“生活即教育”。在家庭生活中,我们让学生感受家庭生活的幸福与烦恼、和睦与矛盾,“走进父母的心灵”、“创造和谐温馨的家”、“母亲,我长大了”等活动,散发着生命的气息;在学校生活中,我们通过教学活动告诉孩子们“生命从何而来”,生命的伟大意义在哪里,在“感动实验的杰出学子”、“班级骄傲之星”、“人生擂台大比拼”等等,使学生感受人生的成败利钝、苦辣酸甜,在成功和顺境中体验幸福,在失败和挫折中去除烦恼;在社会生活中,我们的孩子进入社区、下到农村田间地头、进入社会福利院、到国外进行文化考察。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使孩子们得到了生活的历练,精神内涵的充盈,思想世界的清纯,道德素质的提生。

生命因教育而成功,教育因生命而精彩。在我们学校,一群充满激情的孩子,热情洋溢、快乐幸福、心情舒畅、豪情满怀,他们把生命的点点滴滴渗入到生活之中,在生活中认识生命、感知生命、理解生命、欣赏生命、激扬生命。

第四,课程设置体现生命教育。把生命教育纳入到学校课程设置之中,以课程的方式呈现生命教育,是我们实施“生命教育”的必然选择。我们开设“食品安全与健康常识”、“交通标识与行路安全”、“认识你自己,超越你自己”、“青春期,我们并不羞涩”、“从地球到宇宙——我们的家园”等关涉生命存在、发展、升华的教育课程;我们开设规避自然灾害、防止人为灾害的课程,如“地震知识与防灾避险”、“消防知识讲座与初火扑救”、“防踩踏常识”等的防护、自救指导课程;我们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课、礼仪常识操练课、交往艺术探索课、珍爱自己的生命欣赏课等课程。在多样化的课程实施中,我们不是压抑生命,而是解放生命,放飞生命,不是把孩子拘泥于几十平米的教室之中,而是让孩子在多样化课程中认识更广阔的世界,引导孩子们在更广阔的世界中成全自己的生命。

第五,学校管理落实生命教育。管理是一门艺术,学校一切管理最终都落脚在“人”这个最基本点上,一切管理都在于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和精神的富足,我们首先把管理及其制度落脚在对学生成长的负责任上。管理制度的制定突出人性化色彩,避免生硬命令和要求;执行管理制度时,在不失严格的前提下,闪烁着人性的光辉,把制度融为学生成长的元素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尽可能弱化制度的强制、约束功能,突出制度的指导、教育功能,引导学生自觉遵守制度而不是被动服从制度。当制度的遵守和执行成为一种自然状态时,制度也就具有了一定的生命色彩,并与学生的行为举止融为一体,与学生的生命成长融为一体,为学生们知规则、守秩序奠定了必要的坚实思想基础、心理认知和重要的行为保障,为他们升入上级学校和步入社会做好了充分的必要准备。我们坚信,这样的学生在未来的历程中一定会走得更远,走得更扎实,走得更充实,也一定会走得更好,他们的生命将会更有意义。

第六,提供服务实现生命教育。“学校是一个服务机构”,学校服务的对象首先是学生,因为学校担负着促进学生成长的历史重任;其次是学生家长,因为孩子是家长生命的延续、心灵的寄托和精神的依赖;我们的服务对象还包括民族、国家和社会,因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伟大的民族复兴之梦、国家强盛之梦、社会进步之梦都需要一代代人的奋斗和努力。在教育服务中,我们首先把“学生的成长”置于第一位,而且是核心的地位。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尊重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倾听学生心声,不断满足学生的需要,相信学生、依靠学生。我们开展“生命中的你我他”、“祖国在我心中”等活动,引导学生学会为自己、为他人、为社会、为民族、为国家着想,这是更高水平的生命教育,是引导学生懂得生命意义和价值的必然选择。

在人类历史上,生命教育无时不在,无所不在。虽然从杰·唐纳·华特士在阿南达社区开办阿南达学校实验“生命教育”以来,才只有几十年的历史,但几十年的生命教育历程是对人类几万年、几百万年、几千万年关于生命思考的总结和概括,它如同一个在静静水面上泛起的一点小小的波纹,迅速扩展、发散,泛起一片片涟漪,引发出巨涛波澜,生命教育在全世界方兴未艾。在现代化、信息化、快节奏、高效率社会汹涌而至的今天,我们“如果不为孩子的未来做准备,教给他们正确的人生态度,以及良好的适应能力,其情绪、生活将受煎熬,心灵也会被空虚吞噬。”

创造教育范文5

关键词:儿童创造力;头脑风暴法;强制联想法;训练

一、问题提出

在教育学和心理学中,有关儿童创造力训练的研究多集中在综合训练的实验研究方面。这些研究对培养和提高儿童的创造力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由于在这样的训练中集中了许多因素,缺乏能够详细说明哪种因素或哪几种因素更多地导致了创造力的提高。Baer认为,“对未来的研究而言,一种潜在的较为广阔的领域将会是这样的实验设计,即能分离出哪种发散性思维训练导致了特定任务下创造力成绩的增加”。

我们认为,对于不同创造力水平的儿童来说,若提高他们的创造力,存在着最佳的训练方法。

头脑风暴法和强制联想法是当前创造力训练中两种常用的训练方法。两者都立足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实践中被证明具有良好的效果。本研究中我们将这两种常用的训练方法分别用于训练不同创造力水平的儿童,并设置控制组、对不同训练方法对儿童创造力发展的影响进行检验。

二、研究方法

1.被试

抽取郑州大学附属小学四五年级的学生476人。采用林幸台修订的威廉斯创造性思维量表,对被试施测。根据被试创造力5个维度的标准分,按高低进行排序,取前20%(95名)的学生作为高分组被试,随机分配到控制组、头脑风暴组和强制联想组;取后20%(95名)的学生作为低分组被试,也随机分配到控制组、头脑风暴组和强制联想组。由于实验中的被试在训练中或后测中缺席,还有少量测验的答卷不合格,实际完成实验的高分组被试84人,低分组被试86人,其中男生79人,女生91人,平均年龄1067岁。

2.测量工具

被试的选取和后测都采用林幸台修订的威廉斯创造力组合测验中的创造性思维量表,该量表共12个未完成的图形,要求被试在规定的时间内,利用图中的线条,尽可能画出与众不同的或有趣的图。研究表明,该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41~068,分半信度为041~092,内部一致性α系数为040~087;同时效度显示,与托伦斯图形创造思考测验相关系数为038~073,与宾西法尼亚创造倾向量表相关系数为057~082。该量表分别从流畅性、开放性、变通性、独创性、精密性和标题6个维度计分。流畅性主要包括观念数量的扩充、思路的流利、反应数目的多少;开放性主要包括思路的开阔,内外的反应;变通性主要包括提出不同的见解、变换类别、富有变化的思路;独创性包括非同寻常的反应、提出聪明的主意、得出不同凡响的结果;精密性包括能想象与描述出事物或事件的具体细节,并能对创造出的成果进行精细修饰。标题主要考察独特的想象力、语言创造力等。考虑到创造性思维的维度,本研究只选取了流畅性、开放性、变通性、独创性、精密性5个主要维度来作为创造力的指标加以记录。

3.研究程序

(1)实验分组

将筛选的低分组被试随机分为,两个实验组和一个控制组(实验组各为32人,控制组31人),采用被试间设计,两实验组中一个进行头脑风暴法训练,一个进行强制联想法训练。高分95人也随机分为两个实验组和一个控制组,也采用被试间设计,其中的两个实验组一个进行头脑风暴法训练,另一个进行强制联想法训练。这样高分组和低分组中便各有二个实验组分别接受不同的训练方法,高分和低分各有一个控制组可以比较。

(2)实验设计

采用2×3因素的完全随机实验设计,一个因素为被试的创造力水平:分为低水平、高水平,为组间设计;另一因素为训练方法:分为控制组(不进行训练)、头脑风暴训练组、强制联想训练组,也采用组间设计。

(3)训练教学

头脑风暴法又称智力激励法,这种训练方法针对要解决的问题或要讨论的主题进行小组讨论,按照一定的步骤,在轻松融洽的气氛下,小组成员敞开思想,各抒己见,自由联想,充分发挥创造性,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的可能有使用价值的设想。训练中鼓励成员充分表达思想,不管这一思想看起来多么奇怪,甚至是疯狂,都严禁批判和嘲笑。强制联想法主要根据是,联想可以活跃思维,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产生新的观念,出现创造的灵感。训练中采用焦点法,给学生一个指定的项目作为焦点,让学生再任选一项目与焦点相互联想。根据训练要求和主要理论,编制“头脑风暴训练法”和“强制联想训练法”教材,尽量控制因教师的差异而带来的影响,科学安排实验和训练的时间,是非常必要的。

(4)后测

仍使用威廉斯创造性思维活动量表进行后测。由于在训练和后测时有少量被试缺席,最后,完成实验的被试人数和开始时人数不同。

(5)实验结果的统计处理

本研究搜集的数据采用SPSSforwindows13.0进行统计处理。

三、结果与分析

1.不同创造力水平各组训练前后成绩增加值的方差分析

由于前测和后测都采用了同一个测量量表,因此,三种训练(包括控制组,不采用任何训练方法)我们都取创造力各维度的前后测的差值(即创造力分数的增加值)作为评价指标,由于有控制组的运用,较好地控制了测量中的学习效应。

创造力水平低分组和高分组在不同训练条件下创造力各维度的分数的增加值结果见上表。

方差分析显示,在创造力的开放性的维度上,F(2,164)=2081,P<0.001,在精密性的维度上,F(2,164)=3.76,P<005,训练方法的主效应显著。在流畅性的维度上,F(2,164)=0.70,P>0.05,在变通性的维度上,F(2,164)=1.38,P>0.05,在独创性的维度上,F(2,164)=1.23,P>0.05,训练方法的主效应均不显著。

在创造力水平方面,在开放性的维度上,F(1,164)=1127,P<0.01,在流畅性的维度上,F(1,164)=5.94,P<0.05,在精密性的维度上,F(1,164)=3.91,P<0.05,这三个维度上创造力水平的主效应均显著。但在变通性的维度上,F(1,164)=0.66,P>0.05,在独创性的维度上,F(1,164)=0.67,P>0.05,创造力水平的主效应均不显著。

通过对各维度训练方法与水平交互作用的分析显示,在开放性的维度上,F(2,164)=1592,P<0.001,在精密性的维度上,F(2,164)=6.57,P<0.01,训练方法与创造力水平的交互作用显著。而在流畅性维度上F(2,164)=140,P>005,在变通性的维度上,F(2,164)=0.35,P>0.05,在独创性的维度上,F(2,164)=2.88,P>0.05,训练方法与创造力水平的交互作用不显著。

2.训练方法与创造力水平的简单效应分析

为了明确头脑风暴和强制联想两种训练方法对在不同创造力水平上的儿童创造力的具体影响,在交互作用显著的维度上我们进一步做了交互作用的分析。结果显示,在低创造力水平组,开放性维度上,F(2,164)=24.92,P<0.001,精密性维度上,F(2,164)=11.50,P<0.001,表明了在低创造力水平组在这两个维度上训练效果显著。而在创造力水平的高分组,开放性维度,F(2,164)=0.20,P>0.05,精密性维度,F(2,164)=1.46,P>0.05,表明在两个维度上创造力训练的效应不显著。

就训练方法而言,头脑风暴法训练在两个创造力水平组的测试结果是:开放性维度上,F(1,164)=24.76,P<0.001,精密性维度上,F(1,164)=14.44,P<0.001,简单效应显著,表明这种训练方法是有效的。强制联想法训练在两个创造力水平组的结果显示:开放性维度上,F(1,164)=1.37,P>0.05,精密性维度上,F(1,164)=0.01,P>0.05,这种训练方法的效应不显著。

四、讨论

1.两种训练方法对儿童创造力发展的影响不同本研究发现,头脑风暴训练法在儿童的创造力训练中具有较为明显的效果。在开放性、精密性二个维度上提高的幅度都明显高于控制组和强制联想法训练组。

研究结果启发我们,并非所有的创造力训练在短期内都能提高儿童的创造力成绩,我们所进行的一些创造力的短期培训采用综合的、立体的等多种方法混合,实际上是一种资源的浪费,有的方法根本就难以起到有效的作用。把握创造力训练的高效性应该是今后创造力训练研究和实际操作中的重要内容。

2.短期的教学训练对高创造力水平儿童的创造力影响较小

通过有针对性的思维方法与技能的训练,可以较为明显地提高创造意识和创造技能,从而明显地提高其部分维度的创造力成绩。而对于创造力水平高的儿童而言,短期的常规性的创造性训练课对其创造力发展的作用较差,因为,这一群体已经具有较好的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和技能,且养成了良好的创造性思维习惯。因此,创造力的训练应该强调个性化,对于不同的儿童采取不同的训练方式。

3.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本研究只选取了创造力水平高低不同的儿童进行了训练,研究没有涉及对年龄和性别变量的探讨;同时在训练中只采用了两种常用的训练方法,而在创造力的训练中存在着许多有效的方式。

参考文献:

[1]CollinsMA,AmabileTM.Motivationandcreativity.InSternbergRj(Ed).HandbookofCreativity.Cambridge,England: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9:297~312.

[2]EisenbergerR,ShanockL.Rewards,intrinsicmotivation,andcreativity:Acasestudyofconceptualandmethodologicalisolation.CreativityResarchJournal,2003,15:121~130.

[3]KingN,AndersonN.Innovationinworkinggroups.InWestMA,FarrJL(eds.)InnovationandCreativityatwork.NewYork:Wiley,1990:81~100.

[4]KurtzbergTR,AmabileTM.FromGuilfordtocreativesynergy:Openingtheblackboxofteamlevelcreativity.CreativityResearchJoural,2001,13:285~294.

[5]ClaphamMM.Ideationalskillstraining:akeyelementincreativitytrainingprograms.CreativityResearchJournal,1997,10(1):33~44.

[6]张庆林,曹贵康.创造性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00~113.

[7]沈德立,吕勇,马丽.中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培养的实验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0(4):26~27.

[8]张景焕,陈泽河.开发儿童创造力的实验研究[J].心理学报,1996(3):277~283.

[9]段继扬.小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实验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01(6):24~28.

创造教育范文6

1创造教育知识结构的塑造

要培养富有创造力的学生,就必须有创造性的教师。美国学者史密斯(R.:而th)认为,所谓创造型教师,就是那些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学成果,将其积极运用于教学中,并且有独特见解,能够发现行之有效的新教学方法的教师。然而,要做一到这一点并非易事,它不仅要求教师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一般教学方法,还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创造教育知识结构。为此,本课题组在(师范物理实验教学模式改革》课题中,根据物理实验课的特点,针对师范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实验教学中进行了创造教育知识结构的塑造。

1.1现代物理教育理论和实践教育

由于历届在校师范生在中学时接受的都是传统教学模式,如物理教学均以黑板教育为主,忽视实验教学,这对他们今后在从事教育中是否会吸收新的教育观念是有影响的。为此,我们在实验教学中,收集了大量的最新物理实验教学资料向学生们介绍,以达到对他们进行现代物理理论和实践的教育。现代物理教学理论与实践已经证明,良好的实验教学已成为物理教学改革的突破口。重视实验教学有多方面的意义,既体现物理学科的特点,又加强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也为创造能力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且,由于动作是思维的培养者,加强实验还可以多信息、地作用于学生,激发活跃学生的思维。同时,要重视实验就必然要改变单纯的讲授现象,从而促进物理教学的改革。现代实验教学则主张,不仅要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等能力,还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要根据现代中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及对物理科学的兴趣特点,分层次地进行创造能力的培养。其次,在教学中我们也适当介绍一些国外发达国家现代物理实验教学的发展,如英国的“着意创造情景,培养创造能力”,美国的“自己动手实验,参与寻找规律”等,并向学生推荐一些有关现代物理实验教学研究和发展的书籍和文章阅读。使他们全面地了解现代物理实验教学的新观念、新方法、新理论,为今后开展创造教育活动作好充分准备。

1.2掌握创造力概念、原理及方法

作为创造型教师,应当掌握创造力的原理和方法,而这种知识准备与应用能力也是创造型教师与一般教师的区别之一。为此,我们在实验教改中,有意识地把这些内容引进到教学活动中来。介绍历史上一些著名的物理实验在研究过程中,科学家是如何在长期积累的知识准备下,应用观察、想像、思维等综合方法,以坚韧的意志和恒心进行创造研究,从而取得成功的,尤其是他们在创造过程中应用的具体创造方法,如伽利略在实验中运用的理想实验方法,法拉第在电磁感应实验中运用的逆向思维方法,等等。说明创造力是一种综合的素质,它在创造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我们也适当介绍一些科技创造力原理和方法知识,推荐一些相关的书籍和文章让学生学习。在具体的物理实验中要求学生用探索的方法进行实验,或从具体的物理实验中寻找出其运用的创造原理和创造方法。通过这些理论的学习和实验训练,使学生初步地掌握创造力的原理和方法,使他们认识到:创造力是各种能力的综合。它不仅包含了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像能力、思维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等智能要素,而且也包含了事业心、兴趣、志向、干劲、意志、恒心等非智力因素,在具体创造活动中,还包含许多具体的创造方法。其中非智力因素的形成和发展,最终决定于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的性质,而智能要素需要人们有意识地开发,因为观察能力是智能结构的眼睛,记忆能力是智能结构的仓库,想像能力是智能结构的翅膀,思维能力是智能结构的中枢,注意能力是智能结构的警卫、组织者和维持者,操作能力是智能结构的行为。它们各司其职,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通过以上努力使学生全面地理解和掌握创造力的概念、原理和方法。

1.3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技术的掌握

随着教育的现代化,计算机等现代化设备必将成为主要教学工具。而创造型教师要想更好地开展创造教育活动,必须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技术。为此,课题组在实验课教学中,坚定地贯彻了这一指导思想,在完成传统教学手段的学习后,充分利用现有的设备,努力创造条件,开设了教学电影机技术、幻灯机与幻灯片制作技术、摄影技术、投影技术、计算机辅助教学技术等教学内容。要求学生既要掌握这些技术的原理和操作方法,更要掌握它们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的应用,使它们的优势充分转化到现代教学活动中去。

1.4培养科学方法论的素养

掌握科学方法论是教师开展独创性的教育科研活动所必备的重要素养。尽管物理教学研究的题材与自然科学研究的题材有差别,且两者研究的过程也不相同,但是,物理教学的研究方法与一般的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是相通的。例如,对于一个较大的科研项目,都有提出课题、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实验(这里包括物理实验和教学实验)、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科学结论等主要环节,教学研究也是如此。而创造教育更离不开科学方法论的灵活运用。为此,课题组在实验教学中,十分注重科学方法的教育。尤其在教学方法上,尽量融科学方法于实验教学之中,适当介绍一些物理学家在科学实验研究中,是如何运用科学方法来开展科学研究的。在实验教学中,采用模拟物理学史上的典型实验和估测重要物理常数来创造情景,帮助学生了解物理学基本思想和研究方法的形成及发展。例如,密立根实验测定电子电量、电子荷质比测定、万有引力恒量的测定等等。在具体的实验教学研究课中,要求学生灵活运用科学方法于实验教学研究中去。如94级某学生通过学习后,运用逆向思维法,把传统的“上压式浮沉子”实验改进成“下挤式浮沉子”实验,不仅使实验的效果更加明显,实验工具更加简单,而且能排除传统实验给学生造成的误解。

1.5充实广泛的科技应用知识

据上海师范大学“园丁科技教育工程项目课题组”1997年对上海市八千余名师生进行的科技素养问卷抽样调查表明:该市中学教师的测试成绩比该市重点中学的学生低了5%。试想,那些科技素养还不如学生的教师,如何来开展创造教育?如何来培养学生的科技创造能力?这一问题应当引起师范教育的高度重视。为了使师范生在今后的教育工作岗位上,能更好地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创造教育,并能在中学生第二课堂活动中更好地开辟创造性思维活动,课题组在教改中十分注重师范生科技素质的培养和科技应用知识的充实,要求他们应当具备“博”与“专”相统一的合理知识结构,更要求他们具有广泛的科技应用知识和综合科技素养。作为中学物理教师,是中学生科技第二课堂活动的重要指导者,更有必要掌握广博的科技知识和物理实验应用知识。因此,我们在具体的物理实验教学中,极力强调知识的广博性应用性,并根据物理实验课的特点,开设了各种物理实验知识应用讲座,开放物理实验研究室,组织学生开展“物理实验研究兴趣小组”、“科技小发明、小制作小组”、“摄影兴趣小组”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要求学生在拓宽知识面的基础上,特别注重物理知识在实验和实际中的应用,从而充实他们广泛的科技应用知识和科技素养。

2师范生自身创造素质的培养

由于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师的素质则是一个动态的多层次、多侧面的有机整体。然而随着21世纪创造教育时代的到来,未来教师的一个重要素质—创造素质,应当得到良好的培养。因为只有当教师自身具有良好的创造素质,才能有的放矢开展好创造教育活动。为此,课题组在物理实验教学改革中,根据物理实验课的特点和师范生在创造素质方面的实际短缺的情况,对学生进行了四个方面的创造素质强化培养。

2.1创造意识的强化

如何来强化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心理学家贝弗里奇认为:“当某种困难刺激头脑时,想像的解决办法简直是自动地跃人意识……我们所能有意识地去做的便是这样来武装自己的头脑,自觉地把思想引到某一问题上,考虑这个问题,并审度半自觉的头脑所想出的各种建议。”为此,我们在实验教学研究课程中,一是强调创造意识在创造活动中的重要性,介绍物理学史上的许多科学家、发明家是如何在强烈的创造意识下进行创造活动的,使学生认识到一个人的创造意识越强,他的创造动机就越强烈,越能激励他的创造性思维。爱因斯坦就认为:创造意识是科学创造的出发点、动机和推动力。创造意识作为创造活动的前提可以给创造者以精神刺激,可以激发和引导创造者去思考问题、怀疑问题、提出问题、探索问题,从而以勤奋努力、持之以恒的精神去解决问题,创造出新的思想和方法。可见,创造意识对青年学生创造活动的影响是巨大的。二是在具体的实验课题上设置一些困难和疑点,让学生有意识地针对困难和疑点进行独立思考、独立想像、独立研究,并要求学生能提出问题、提出观点、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以唤醒和激发他们的创造力、想像力。三是充分发挥实验教学课堂上的作用。课题组全体成员经过两年多的教改活动达成一个共识,一致认为实验教学课堂是学生思维最活跃、最积极的场所,这里时常有着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创造性思维爆发出的火花,这样的火花,来自于学生自己,因而使他们更感亲切,更受鼓舞激励。如果在教学中很好的引导,对强化学生的创造意识是极有好处的。因此,在实验教学课堂上,我们充分发挥教学民主的作用,在经过独立思考的前提下,提倡师生间、同学间互相切磋讨论,锻炼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特别是发表不同的意见,对其中有独到的、创新的见解,更是及时地发现和激励,使学生创造意识的点滴火花,不被熄灭,而是发扬光大。

2.2实验设计能力的强化

实验设计能力,是中学物理实验能力中较高层次的能力。实验设计能力的训练,对培养未来人才的创造能力是有极好作用的。而作为未来的物理教师,要很好的完成这一使命,自己首先应具备较高的实验设计能力。课题组在实验教学改革过程中,首先强化师范生对实验设计能力的认识。现代物理教育认为,物理教学中运用实验手段探索物理知识的核心和重点,乃是如何设计实验,它包含着:如何根据课题(或假设),结合有关原理和条件,进行实验设计、选用器材,并估计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估算实验可能产生的误差等。一旦学生真正掌握这套实验的设计思想,也就初步掌握了物理的思想和方法。设计实验活动既加强了学生实验探索能力的培养,又能改善学生的智能结构,开发他们的创造能力。通过强调设计实验的重要性使师范生意识到,作为21世纪的未来物理教师,要想更好地完成这一工作,就应当具备良好的物理实验的设计、探索能力。其次,我们在具体实验研究课程中,对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进行了强化训练,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已学过的物理基础知识和实验基本技能,根据确定的实验目的,自行设计物理实验方案或改进物理实验方案,最后制作新的实验教具。而这一能力的训练过程和要求,我们是分阶段进行的。第一步要求学生做到,对于给出的各种实验方案能分析出最佳实验方案;第二步要求学生能对实验原理、方法、装置的进一步完善提出改进意见;第三步要求学生能根据确定的实验目的,统筹考虑实验原理、方法、步骤、数据等实验因素,进行独立设计实验方案,并制作出教具。这一训练工作的完成,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和实验基本技能,而且还必须具有创造意识。更重要的是大大提高了学生们的实验设计能力,对他们今后从事创造教育工作是极有益处的。

2.3创造价值观的培养

物理学中不少重大实验,既包含了前辈科学家的辛勤汗水,更闪耀着科学家们非凡巧妙的创造性思维的光芒,其中他们在创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良好创造价值观就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如伽利略之所以能在他的“斜面实验”、“封闭船实验”中获得“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和“相对性原理”与他能从“物体是如何落下来的”、“船在平稳航行时,船内的人往不同方向跳跃,是否会跳得一样远”等大多数人认为根本没有意义的问题中,看到它们的研究价值,都是这个原因。爱因斯坦在“我是怎样创建相对论的”演讲中也提到,他最初是从迈克耳逊实验的奇怪结果中看到了对这一问题进一步研究的创造价值。可见,良好的创造价值观在创造活动中的重要性。而担当创造教育的未来教师理应具备这一重要的创造素质。因此,课题组在实验教改中,注重了这一素质的培养,如在做牛顿运动定律实验、万有引力定律实验、电磁感应实验等实验中,我们不是简单地要求学生只是得到一个结论,而是先突出介绍当年物理学家是怎样进行实验研究价值判断后,开展实验研究的,要求学生循着科学家的创造思路展开实验。其次,告诫学生作为物理教师必须认识到,做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实验过程中经常会碰到困难,要克服这些困难就要改进实验操作或者改进仪器甚至改进实验设计思想。要求学生结合这些工作进行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怎样控制实验过程,减少误差,对于演示实验还要研究怎样提高可见度与直观性。然后由学生自己根据研究课题的要求,对设计的实验进行价值判断,找出它的创新点或改进点,以及它的成功之处等,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良好的创造价值观。

2.4创造品质的培养

创造品质是创造性人才在创造活动中所应当具备的非常重要的非智力素质,也是从事创造教育的教师应当具备的重要素质之一。它包括了高尚的品德修养、强烈的进取心和坚定的信念、坚韧的意志力、踏实和勤奋的创造作风等多个方面。课题组在实验教改中,十分注重学生创造品质的培养。在具体教学中,利用物理学史中的生动史料适当向学生介绍一些物理学家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创造品质,如法拉第的强烈进取心和坚定信念,使他通过勤奋自学从一个学徒工成长为著名的实验物理学家,并发现了电磁感应定律;爱因斯坦在科学道路上表现出来的高尚道德和强烈社会责任感,他曾强调:“卓越的个人道德品质也许比单纯智力的成就具有更重大的意义”;第一枚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伦琴在物理实验研究中表现出的勤奋努力、实事求是的创造作风,使他成功地发现了X射线,他十分强调实验在创造活动中的作用,“实验是最有力、最可靠的手段,它能使我们揭开自然的秘密,在解决对某一假说是保留还是摒弃这样一个问题时,实验应当构成‘最高一级的审理法院’……”;一生中有上千种创造发明的爱迪生是一个意志坚强的人,他以坚韧的意志走过了从三个月的小学到“发明大王”的光辉道路,他在回答成功与补偿问题时说道:“如果把成功理解为赚钱、得势、获名誉,为这些事奋斗是得不偿失,简直可以说是徒费心血,因为你获得了这一切后,便可以发现这不过是空壳子而已,然而,倘若你所从事的乃是一种‘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事业,那你自己也有快乐,这样你的劳苦便是值得的”。通过这一教育,使学生认识到,成功的物理实验探索活动离不开优良的创造品质,只有具备了这些素质,才能带着强烈的进取心和坚强的意志投人到创造性的实验研究中去,并获取成功。此外,在具体的实验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具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忠于实验数据;要尊重客观事实,避免主观臆断;要严谨治学、理论联系实际;要有勇于献身的精神,不怕困难和失败;要活跃思维、培养创造精神,从而使他们的创造品质得到强化和培养。

3创造教育观念的强化

受长期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绝大多数的教师倾向于喜欢高智商的学生而不是高创造力的学生,这种教育观念往往束缚了学生们的创造力的培养和发展。著名教育家H.A.莫夫说:“现代教育如果在学生中不去发展主动性和首创精神,一切知识都是僵死的。”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传统教育观念愈来愈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尤其是即将到来的21世纪对创造人才的需求,意味着一个创造教育时代的到来。在这种历史背景下,课题组在实验教学改革中,提出了改变传统教育观念,树立学生的创造力教育观,并在具体实验教学中进行了培养和强化。

3.1转变传统教育观念中阻碍学生创造力发展的观点

由于目前在校的师范生,在中学时代都是处在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学习的教育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较深,如果不在高等师范教育中及时转变过来,他们毕业后将会沿着过去自己中学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走下去,使旧的教育观念循环往复下去,这是极不利于现代教育的发展和进步的。为此,我们在物理实验教学改革中,坚决地改变过去传统的实验教学观念,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把传授实验内容为主要目标变为增长经验、发展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变严格纪律、遵守常规的实验课堂气氛为生动活泼、主动探索的实验课堂气氛。如我们在有的实验教学中,只讲原理,不讲方法,而是由学生分组先讨论研究,然后在实验探索中找到实验方法,并总结出经验。使师范生在这些实验教学活动中,不仅能在自身经验上、能力上得到提高,尤其在创造力方面得到较大的发展,而且更使他们认识到,只有转变传统观念中阻碍学生创造力发展的观点,才能在现代创造教育的活动中有的放矢地实施创造性教学,培养未来社会需要的创造性人才。

3.2鼓励创造性的学习,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由于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所接受的都是教师教什么,他们学什么,教师怎么教,他们怎么学,很难有自己创造性学习的机会和自主学习的习惯。然而,作为未来的中学教师,如果长期受到这种方式的教育,不仅会压抑他们的创造能力,而且在他们未来从事的教育生涯中,将会继续贯彻这种传统的教育观念,从而阻碍更多学生的创造力发展,这对未来的创造教育活动是极为不利的。为此,我们在实验教学改革中,尽可能使学生参与到教与学活动中来,在完成基本实验内容的前提下,由学生提出一些疑难实验教学课题来探讨,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大胆想像,积极思维,主动探索,在实验研究中发掘自己的内在潜力,不断提高创造力。我们还在学生教育实习回来之后,进行了开放实验室的教研活动,让学生通过教学实践后,寻找到自己在实验教学中的某些不足,然后在开放实验室的教研活动中进行补缺,或者在实际教学中发现现有实验装置的不足和实验教学中的不完善,提出问题和设想,在开放实验室的教研活动中进行研究、讨论,使其进一步的改进和提高。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认识到“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能动性”的重要性,并为今后开展创造教育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3.3尊重学生的个性

创造型学生往往具有独特的人格特征,创造型教师应当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身的最大潜能。实际上,这也是传统教育中需进一步加强的一条教学原则。曾经培养出13个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著名物理学家卢瑟福在回顾自己的教育观念时说:“我特别注意观察每个学生在研究中的创造能力和个性,我宁愿一个人按自己的想法去做实验,而不愿把他们的思想强置于自己指导下,当我一旦发现了学生的哪一种创造性研究能力,我就会做各种事情来将它极大地发挥出来。”卢瑟福从不阻止一个人去从事某个实验,他认为:即使学生找不到他正期待着的东西,他也可能找到其它的东西。卢瑟福的经验给我们以极大的启示,为了做到这点,我们在学生熟悉了各种实验内容和实验操作后,开设了实验设计课程,课程采取的是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而且只是提出目标要求,并不局限实验设计的内容和形式,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特别是在教育实习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来选择实验设计课题,经过努力最后完成1一2个实验小制作或小发明,并写出相应的论文。通过这种教学,学生不仅体念到了“因材施教,发挥每个学生最大潜能”的作用,而且强化了他们在创造教育中要“尊重学生个性”的意识。

上一篇前尘往事分析

下一篇袋鼠小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