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式教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启发式教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范文1

启发式教学是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也是素质教育积极提倡的,它要求摆正师生在教学中的地位: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学生认识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由未知到已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转化过程。在启发式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归根结底要靠他们自己,教师不可能包办代替。所以,教师必须运用各种方法启发引导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觉性,促使他们自主地掌握和运用知识。

一、启发式教学的原则与基础

在英语教学中启发式教学的涵义可以概括为: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遵循教学的客观规律,以高超精湛的技艺适时巧妙地启迪、诱导学生去学习,帮助他们学会动脑筋思考和语言表达,生动活泼、轻松愉快地获得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应遵循以下原则。

1.关键及时性原则

课堂上进行启发式教学,教师要善于抓住课堂教学中每个环节的主要矛盾,找出各个环节的关键和要害,一个个“启”、一层层“发”,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相结合;列举法、设问法、类比法、组合法等相配合。同时启发式教学的运用要及时。教师要注意创设情境,通过必要的设疑、铺垫及一系列的引导,把学生引入“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

2.实效性原则

设计启发式教学时,要充分了解教学对象的特征,做到讲求实效、启而有发、问而有答。在这里要注意两点:一是要利用正迁移规律。启发的知识材料应选用大多数学生所掌握的、感知过的,在此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启发。二是对不同的学生要注意运用不同的问题和方法,做到有的放矢,不能用一个模式对待所有的学生。

3.双向性原则

双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发扬民主,营造良好的信息交流的课堂氛围,在愉快、和谐的情境中进行多种形式的启发。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导”是引导学生正确思维,充分唤起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使他们知道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教学过程要讲求民主,讲求双向交流,使启发式教学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4.引导性原则

启发的目的在于启动学生的思维,使他们通过思维主动地理解知识,接受知识。为此我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引导。

一要运用新颖充实的教学内容,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导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教会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知识,因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三要引导学生发展自己的能力。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眼、耳、手、脑等参加学习活动,引导他们培养注意、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多种能力,从而把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启发式教学的技巧与方法

在课堂中运用启发式教学,除了遵循上述基本原则外,还要讲究技巧与方法。通过实践,我总结归纳了以下几种方法。

1.情感法

课堂教学不仅有师生之间知识的传递,而且有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开朗乐观的心情有助于思维,而郁郁寡欢的苦闷心情则抑制思维。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激起学生的兴趣,使之思维活跃,注意力集中,从而为进一步启发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师可以通过放录像、录音或生动讲述,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情不自禁地去思维、去探索。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饱含感情,通过自己健康向上的感情去感染学生,使他们从中受到鼓舞,调动起积极性,体验成功的快乐。

2.设疑法

“疑”是探求知识的起点,也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支点。南宋理学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注意从“疑”入手,巧设悬念,启发学生思维。善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善于引导学生生疑、质疑、解疑。设疑不同于一般的课堂提问,它不要求学生马上回答,而是造成思维上的悬念,使学生处于暂时的困惑状态,进而激发解疑的动机和兴趣。

3.研讨法

教师将启发贯穿于讲练中,通过循循善诱,调动全体学生的思维去共同研究、讨论、分析、解决问题或者提出问题后组织学生自己分组讨论,利用集体的智慧来解决问题。这一方法在理解课文和处理难点问题上较为常用且效果明显,特别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面尤为有效。

4.暗示法

课堂教学时,当学生思维出现故障时,教师可以通过语言、手势、表情等方法,给学生以暗示,或理清学生的思路,让他们能顺利解决某一问题,或提醒学生思维中出现某些偏差,让他们迅速回到正确的思路上来。如教师在处理课文时可把课文中的重点、难点及一些关键词按段落板书在黑板上,之后让学生复述课文时,学生可根据板书内容的暗示完成复述。

5.类比法

启发式教学范文2

二、导入要奇——兴趣性。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光明的教学途径之一。”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学习环境,揭示该课知识的社会实践意义,以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这一阶段可直接作为新课导入,也可以设计在新课导入和进入新知识学习之间的过渡,但它决不等同于导入过程,而是启发式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一步,因为它直接牵动着学生发现、探索问题的兴趣。如果教师通过导课能够创设一种有趣的思维意境,从而刺激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无疑会使教学事半功倍,例如,在讲氢氧化钠的性质时,可以设计几个非常有趣的实验:(1)将氢氧化钠固体放入热水中,水会沸腾起来,为什么?(2)向盛氢氧化钠溶液的两支试管中分别滴加紫色的石蕊试液和无色的酚酞试液,观察显示的颜色。同学们带着一些问题自己去认识、分析、概括评价一下,这样一定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主动性。

这一阶段,从教育教学目标上,否定了以传授知识为目标的注入式教学,变教师讲授知识为学生探求知识,把教学的基点定位在发展思维和培养能力方面。从教学内容上讲,教师创设的情境和显现的内容,必须和教学的重点内容相关联,但最好不要是结论性的答案,而是在基本结论的一定范围内,留有余地,以便充分发展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从教学结构上讲,这一阶段以学生观察、联想活动为主,教师通过媒体显示或实物显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奋点。

三、巧设疑问——思维性。古希腊教育家亚里斯多德讲过一段名言:“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日本的课堂提问研究者把提问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徒劳的提问”;另一类是“重要的提问”,而区别两者的重要标志,就是看提问是否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设疑应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先感知后概括,亦即从实验事实入手,去归纳概括某种结论或道理,以实现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问题”是开启思维和发展思维的源泉,“一个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而是开放式的”已成为日本教育家集中研究的问题,他们认为:“这是未来不断开发新技术人才必须具备的思维模式。”启发式教学模式以发展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目的,传授知识仅仅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一个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是课堂教学的轴心,在教学结构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形成一种合作关系,既可以是师生之间的个别或群体讨论与对话,又可以表现为学生之间的个别或群体讨论与对话。这一过程是启发式教学模式的灵魂,教师要尽可能地有意制造认知过程中的障碍,如提供正反两方面的立论,故意误导等,从而使学生在迂回曲折、历经坎坷的多向思维之后,获取知识。在教学技巧上,教师要尊重持不同观点或者是错误观点的学生,要保护好学生的积极性。

四、小结精简——逻辑性。在经过前三个阶段的教学过程之后,教师要抓住学生急于鉴别自己探索结果的心理,回到主导地位中去,剖析错漏,归纳、推导出正确的结论,具体、准确、系统地讲述知识内涵和构成。化学课的小结,也是启发式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一过程带有总结的性质,与传统教学总结不同的是,教师不是对自己的分段讲述进行自我总结,而是在学生自我发展的基础上,通过疏理学生认识结果,推导出结论。是学生由形象思维能力向抽象思维能力的迈进。由于学生思维主动性的贯穿和渗透,其教学结构表现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能动作用实现了有机的统一。

启发式教学模式是对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模式在目标、内容、形式及手段上的根本否定和变革,但它并非是一种机械式的课堂教学模式,而是一种基本的教学思维模式。谈话法、讨论法、图示法、愉快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各种具体的教学方法的有机融合,将使这种教学模式更加充实和丰满。整个教学活动呈现出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主线,以教师主导为辅线的动态构成。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指导下,通过教学实践抽象概括而形成的一种教学策略体系。教学模式不同于一般具体的教学方式,它强调整体性、程序性,但也并非一成不变的。培养和提高人的素质是教育教学的目标。围绕这一目标,人们在教学领域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和实践,启发式教学就是其中实践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一种教学模式。

启发式教学范文3

小学数学教学实践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拓展,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的掌握在这一阶段应该重点进行培养。数学思维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知识体系具有系统性和连贯性,因而小学数学教学一刻不能松懈。小学阶段是基础性掌握阶段,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我国对于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有非常高的要求。本文以启发式教学方式为研究对象,强调以学为本的教育理念,从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思维、学习能力、学习习惯三方面进行启发式教学创新思考,并提出有效的对策,旨在推进发挥小学数学教育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的最大助力。

关键词:

小学数学;启发式教学;创新对策

启发式教学强调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原则,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出发,遵循基本的教学规律和教学任务安排,通过在思维方式上的启发引导,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启发式教学贯穿整体教学过程,能够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对于小学阶段学生数学学习极大的促进作用。

一、启发式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一)启发式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小学数学的学习依托于数学思维的养成,小学阶段小学生刚刚开始接触数学学习的具体内容,而且随着教学难度的不断提升、教学内容的深入,小学生在理解能力上都在不断的进步。数学是将抽象的概念,复杂的问题向具体化、简单化的问题转化,小学生应该形成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能力。启发式教学能够让小学生在数学教学环境下主动思考问题,融入到数学学习的环境下,认真去思考。启发式教学重视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培养,鼓励小学生从兴趣出发,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通过小学生自己的努力解决数学问题,在启发式教学的带动下,小学生的数学思维模式形成,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信形成。

(二)启发式教学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启发式教学能够帮助小学生形成数学学习的能力,数学学习重视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其中包括运算能力,逻辑思考能力、举一反三的能力、推理能力、克服困难的能力等。启发式教学从学生的主体特征出发,既鼓励小学生的个性优势发挥,不局限于统一的解题思路,重视发掘小学生自身潜在的学习能力。启发式教学重视对小学生的情感关怀,小学阶段学生的情绪较为敏感,很容易在困难面前产生畏惧、困惑,启发式教学能够时刻关注学生情感动态,让小学生时刻保持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以情感熏陶鼓励学生尝试,形成学生主动性学习、自主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启发式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启发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起到的是辅助学习的作用,始终重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启发式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善于对各个教学环节进行总体节奏的把握,帮助学生适应各种类型题目的解答。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重视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随着教学任务的增多,学习难度的增加,数学题型的多变,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显得尤为重要。启发式教学能够根据学生自身的学习特点,帮助学生探寻最适合自身学习习惯的解答方式,保持对于数学解答清晰的思路,在各种题型面前都能够灵活应对,为进行今后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础。

二、数学启发式教学创新对策

(一)创设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环境,把握整体教学节奏

启发式教学实践的开展要重视对课堂节奏的把握,从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到教学反馈,启发式教学手段都能够实现对教学环节的推动性作用。在教学准备阶段,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难度通过设定教学问题,提升学生对于本节课内容的兴趣,通过逐步的渗透和引导让学生能够融入到教学环境中。在教学实践的过程开展中,教师通过启发和引导,帮助学生去推理、验证最终得出小学数学的结论和知识点,强化记忆。在教学反馈阶段,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总结、习题练习让学生能够在巩固学习内容,以启发式教学带动学生课后自主探究,需求更多的数学解答方式。

(二)注重数学内容与现实案例的结合,丰富小学数学内容

小学数学教学要重视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启发,数学教学内容具有抽象性,将抽象的知识点和具体的生活案例相结合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学习的内容,掌握解题思路和做题方法。小学阶段数学学习基础性掌握十分重要,启发式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时刻保持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点。结合生活中的案例内容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和生活的联系,通过启发和引导能够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形成数学思维和数学学习的习惯,将数学知识带入到生活,以生活案例帮助理解数学知识,从而得到双倍的教学效果。

(三)鼓励学生课堂交流互动,增强学生数学学习自信

小学数学启发式教学注重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性发挥。启发式教学增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教师运用专业教师语言,以情感关怀关注学生知识点掌握的程度。教师以鼓励式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自信,让学生通过对知识点的理解进行运算和解答的尝试。数学学习每一个问题的解答都是一种积累的成长,教师应该让学生认识到这一点,以数学教学渗透不怕困难,勇于挑战的精神,带动学生应对挑战的自信,端正小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认识,在和谐互动的学习氛围中更好的掌握知识点。

三、结论

小学数学的教学实践应打好基础,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启发式教学无疑是尊重小学生的情感认知,重视循序渐进的教学渗透过程的教学探索。小学数学启发式教学手段对于学生发展有非常重要的现实作用,对于教师而言,应该结合学生自身的学习情况和发展特点进行深入的思考。对于小学生数学学习而言,要保持对数学学习的热情,保持学习的自信,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启发式引导为推动力,以教师和学生的共同信任和努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综合能力提升做出积极的探索。

作者:措姆 单位:理塘二完小

参考文献:

[1]肖拴羊.小学数学启发式教育策略分析[J].学苑教育,2015,04:47.

[2]辛延立.启发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新课程(小学),2015,10:42.

启发式教学范文4

【关键词】高中生物;启发式教学;运用探讨

启发式教学是一种融合了多种教学思想的教学手段,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对于培养高中生的探究精神和提高高中生物的教学效率,具有很好的作用。在当前形势下对启发式教学在高中生物中的运用进行探讨,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高中生物运用启发式教学的意义

生物作为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科学,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对学生探索精神和探索方法的教育,同生物基础知识的学习同样重要。启发式教学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对生物知识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老师的引导和指引下进行科学探索,在完成生物基础知识结构构建的同时完成对科学探究方法的掌握。启发式教学手段是现代教学手段中较为适合高中生物教学的一个重要方式,学生不但提高了对生物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还通过实践活动和问题探究,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推理和分析和生物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符合了素质教育对高中生物教学的新要求。

二、高中生物启发式教学的实施原则

1.自主性原则

启发式教学的基本原则就是尊重学生在课堂的主体作用,发挥学生的自主积极性。这就需要高中生物在实施启发式教学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师讲授的教学方法,多进行教学活动,加大启发式教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作用,塑造有助于学生独立和自主进行问题探究的课堂氛围和时间。

2.情感性原则

情感是启发式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它要求师生时间要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和对问题形成有效的交流沟通。师生关系的塑造是情感性原则的第一步,要求老师改变传统教学中高高在上的严肃形象,做学生的指导者和朋友。交流沟通是启发式教学的重点,老师在良好的师生关系基础上,对学生进行问题探究的引导,及时的给予肯定和鼓励,是学生能否建立问题启发的自信和积极性的重要条件。

3.举一反三原则

高中生物老师在运用启发式教学进行高中生物知识的教学时,需要注意生物知识之间和生物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要求学生掌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特别是生物实验对问题进行探究的方法和思路,对于学生进行相似问题的探究有很大的帮助。因此,高中生物启发式教学应该遵守举一反三原则,注重对学生学习和实验方法的培养,达到举一反三的启发效果。

三、高中生物进行启发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1.发挥生物实验等直观性方式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物是一门对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进行研究的学科,与学生对生命和世界的认识息息相关,是建立在生物实验基础上的学科。在高中生物教学启发式教学中,发挥生物实验等的直观性特点,注重对学生感性的教育,来形成学生对生物知识进行探究的自主意识。如在进行“内环境稳态”这一部分的教学时,进行实验演示,对蒸馏水和血浆分别装入两只试管,用PH试纸对两个试管进行PH值的检测,然后在两个试管分别加入盐酸摇匀后,再一次进行PH值的检测。最后要求学生对实验获得的数据和原因进行分析,从而掌握内环境稳态的相关知识。

2.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考

问题是启发的条件之一,老师对教学的内容进行深入的挖掘,了解知识内部的结构,选择一个合适的入手点对来设置问题情境,对学生进行启发,从而展开系统知识的学习。问题的设置,首先需要与新知识相符合,可以作为新知识的入手点。其次,问题设置要做好新旧知识之间的结合,并带有一定的认知冲突性,启发学生可以在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思考对新知识进行较好的掌握。如在酶的相关知识学习时,设置问题为:大家吃早餐时,为什么会产生甜味?细胞是怎样对各种物质进行分解的?由此自然引出酶的概念和相关知识。

3.过程启发与结果启发的结合

如在“多倍体育种”一节的教学中,设置问题为秋水仙素诱导染色体组加倍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必须作用于幼苗?为什么要用二倍体西瓜植株做父本,用四倍体做母本进行杂交,结出的三倍体种子再进行生产产生的西瓜才是无籽西瓜?在学生进行分析和回答之后,在提出用四倍体做父本,用二倍体做母本,能否培育出无籽西瓜?无籽西瓜的后代是无籽还是有籽?为什么要用二倍体西瓜花粉进行刺激,可以起到什么作用?通过过程与问题的结合,将学生在过程探究中获得的知识直接运用于对问题的研究中,对自身的认知过程和结论进行验证。

4.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技术

高中生物的知识内容较多,很多概念和知识较抽象,学生在进行学习时容易形成误区和难点。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以有效的扩展生物课堂的教学内容和更加直观的向学生展示知识内容。对于一些难以理解的知识如“兴奋的神经传导”“反射弧”等知识的学习,可以借助多媒体动画直观的进行展示,便于学生掌握。

四、总结

启发式教学作为新的教学手段,适合高中生物以实验为基础的知识教学,有助于学生自主构建生物知识结构和培养科学探究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于提高高中生物教学效率,具有很好的作用。高中生物老师需要改变思想,合理运用,充分发挥启发式教学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赵云波.在生物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甘肃教育,2010(1).

启发式教学范文5

【摘 要】在教学思想史上,启发式教学思想源远流长,它是古代个别教学下的必然产物。要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就得有效的运用启发式教学,在教学实践中证明:教学中所设启发点的“质量如何”,直接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小学数学;启发式教学;学习效果

在教学思想史上,启发式教学思想源远流长,它是古代个别教学下的必然产物。要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就得有效的运用启发式教学,在教学实践中证明:教学中所设启发点的“质量如何”,直接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那么,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正确运用启发式教学呢?结合自己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兴趣是思维的动力,是促进学生乐学的先决条件。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便会产生优势兴奋中心,就能集中注意力,发展学生敏捷的思维。情境教学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积极心态。

首先,我们在课前应该精心设计,创设情境。例如:在教学《2、5的倍数特征》这个内容时,在导入新课后,我先让学生熟悉场景。课件出示一组秋季趣味运动会图片,谈话引入并介绍今年新增的有趣的项目:五人两足游戏和两人三足游戏。这两个项目背后分别隐藏了5的倍数特征和2的倍数特征两个知识点。这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自主选择想了解的项目,给学生学习自主选择权和优先学习的权利,愉快地接受新知。

其次,要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注意新旧知识的异同点,设置有层次、有坡度、有启发性,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系列提问。让学生独立思考,积极练习求得新知,掌握规律。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形成知识的系统结构。如在教学“7的乘法口诀时”,我设计了让同桌之间互说一句带“7的乘法算式”的话,学生说:“我家有7张椅子,他家也有7张椅子,一共有14张椅子,算式是7×2=14。”“二(1)班在校广播操比赛中排成5排,每排有7人,一共有7×5=35名学生参加比赛。”……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中搜集了有关的感性材料,并经过思维加工,生成了多个解决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

二、在讲授过程中,要重视引导启发式教学。

新课改重视对小学生的素质教育,数学教师应积极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鼓励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数学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对于有个体差异的学生,引导更应成为必要的教学手段。“启发”一词,来源于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教学的一句格言:“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朱熹对此解释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从孔子的话和朱熹的解释来看,“启发”主要指教学的表现形式艺术,强调教学的适度性和巧妙性。如今,启发式的教学思想已不再局限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具体情景状态,现代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的要求是成为现代启发式教学思想的特点、策略和核心所在。但也存在导而牵的误区,具体表现为:

第一,教师在教学某一具体问题时,始终应用了师生对答的方式,把学生的思想限制在教师思维框架内,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求异思想和创造性。

第二,在讲授新课时,要注重教学给学生学习方法。我认为在数学教学时应采取思路教学,采取“大处导,小处启”的策略,运用提纲契领——分析——综合的方法训练学生,把教材思路转化为教师自己的思路,再引导学生形成有个人特色的新思路。例如在教学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时,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乘数是一位数、两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重点让学生理解“用乘数百位上的数去乘被乘数,末位与百位对齐”的结论。

第三,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分析教学内容,采用新思路解决问题。例如,小学生在学习三位数的乘法时,教师要让小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一位数、两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突破对三位数的计算,理解“用乘数百位上的数去乘被乘数,末位与百位对齐”的结论。教师可在课堂上让小学生练习:23×5,23×15,然后再提高到123×115……这样,学生才能深入理解三位数的乘法计算要领。

三、重视精准点拨,有效的启发式教学。

小学的数学有较强的系统性,为此,小学数学教师应重视对原有知识的复习,提高小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效学习新知识。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要精心设计启发点,把握数学问题的关键,实现对小学生有效启发和精准的点拨。例如在数学教学中“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特征”,教师可通过指导“有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有的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这里面的规律是在分子中呢,还是在分母中”,让小学生自己通过验证来获得正确的结论。教师也可以点拨小学生:“你们试着把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看能不能发现规律?”教师把握好课堂上的学习进程,适当巧妙地点拨,可以使小学生的学习变得生动和顺畅,也提高了小学生活跃的思维。教师在课堂上不断设置有利于小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然后通过师生的讨论让小学生不断获得启发,最后他们自己就可以得到正确的答案。

四、精选习题,把握适度。

教育学家莫洛佐夫曾经说过:只有具有一定困难的学习情境,才对学生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因此,我们每授完一节课,对于练习题(作业)的设计可不能掉以轻心,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代表性和启发性。使练习题(作业)真正做到由掌握知识向培养能力方向转化。

例如,在讲授完人教版六年级“圆柱的体积计算”这一节课后,我给学生设计了以下练习(作业):

(1)已知圆柱的底面积是12.5平方分米,高7分米。求它的体积。

(2)已知圆柱的底面周长是62.8厘米,高5分米。求它的体积。

(3)在一个边长是7厘米的正方体中切出一个最大的圆柱体。求剩下部分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通过以上三道练习的设计,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题,不但可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使学生养成解题合理、思维严谨的良好习惯,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

启发式教学范文6

启发式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或启发下,激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和求知欲望,从而引导学生去观察、探索事物的起因和内部联系,去分析、推理,从中找出规律,形成概念作出正确判断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如能经常注意对学生的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将会得到良好的训练,那么他们的学习能力一定会提高。

下面我以概念教学为例,谈一下自己的一点心得:

数学概念是数学思维的基本单位,掌握概念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应该在教学中启发学生灵活掌握概念,会应用概念进行正确地判断和合理地运算,所以我在概念教学的过程中给自己提出“三不许”的原则:

1.不许否定新概念的形成过程,照本宣科。

2.不许把形成新概念的生动过程,变为简单的“条文加例题”。

3.不许虽揭示了概念的过程,但不深化。

为此,我又针对数学概念的教学设置了以下几个步骤:

(1)对数学概念进行结构分析

例如,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叫异面直线。

结构分析:“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是本质属性:“两条直线”是全集;“异面直线”是真子集。

这样,我借用形式逻辑的思维方法,利用学生学过的有关“集合”方面的知识,把概念分解成三部分,启发学生自己思考定义,然后再把这种过程与前面所学的知识进行联系,而且举一反三,使学生真正达到融会贯通。

(2)改进对概念发生过程的教学

数学是系统性很强的一门学科。一个概念的建立要依靠哪些旧概念,需要哪些旧知识,这个概念在教材中是怎样发展来的,将要怎样发展下去,教师首先要了解。讲授时还要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及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明了这个概念是由什么抽象出来的,以打消神秘感,便于理解和记忆。

例如,我在讲授“绝对值”的定义时,不是直接给出定义,而是先给出几个熟悉的问题:

①什么叫一个数的绝对值?

②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

③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

④零的绝对值仍是零。

然后启发学生分析,使学生掌握:

①任何有理数的绝对值都能求出。

②求有理数的绝对值时,一定要分别按照正数、零、负数三类数的绝对值求法去求。

这样,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地了解概念的存在,概念的本质属性,与其他概念的联系以及概念的作用等,不仅掌握了概念,还很好地培养了思维能力。学生一致反映,这样讲,抽象的概念就不难了。

(3)加强概念的发展和深化

搞清概念包含的各个方面,认清概念的各种特例,这是概念深化的重要一环。为此,我对绝对值的概念又做了以下的深化发展:

实数集R复数集C

|a|2=a2

│a│=a(a>0)0(a=0)-a(a

│Z│2=Z・Z

Z=a+bi(a,b ∈ R)

│Z│=a2+b2

(4)最后还要将在概念系统化和整体化

对于概念的理解,一般不是一次就可以完成的。教学中,我经常通过单元复习或阶段复习的方式使学生对所学的有关概念系统化和整体化。

例如,在复习《直线和平面》一章的概念时,我采用以下十道是非判断题,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类化、分析、归纳来正确回答,使学生对所学概念系统化和整体化。

在空间内,判断下列命题是否正确?

①如果两条直线和第三条直线垂直,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②如果两条直线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③两条相交直线确定一个平面。

④三点确定一个平面。

⑤垂直于同一平面的两个平面互相平行。

⑥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个平面互相平行。

⑦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个平面互相平行。

⑧若两条直线和一个平面所成的角相等,则它们平行。

⑨如果一个平面内任何一条直线都平行于另一个平面,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

⑩一条直线垂直于两个平行平面中的一个平面,它也垂直于另一个平面。

这样,通过启发式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使学生自己总结、发现各个知识的本质特征及内在联系。一段时间以后,学生反映:这样学习轻松多了,同时感到学习能力也提高了,并且在年终的考试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从实际问题中可以看出,启发式教学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数学指导思想。启发式教学的实质在于正确处理教与学的相互关系,它反映了教学的客观规律。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教学的经验的积累,启发式教学将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因此启发式教学必须做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能力;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扬教学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