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规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战略规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战略规划

战略规划范文1

一、香港城市营销的组织网络

香港城市营销组织网络的特点是:香港特区政府政务司司长和政府新闻处,是香港城市营销的核心领导机制,承担城市营销的协调功能。新闻处的宣传及推广科、外地公共关系科重点负责香港城市品牌的管理和推广,监督城市品牌在具体城市产品同的应用。而香港的其它城市营销组织则根据香港特区的发展使命、愿景以及香港的营销目标,特别在城市品牌核心价值和应用规范的指引下,分别在投资促进和企业服务、旅游促进和开发、市民沟通和雇员服务方面规划和展开城市营销工作。

经甄别和确认,这里择要介绍以下较具代表性的香港特区城市营销机构。

(一)政府新闻处及香港品牌管理组。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处是香港最重要的城市营销管理机构,特别是设立了香港品牌管理组之后,使该处具有了更为重要的城市营销功能。新闻处作为政府的公共关系顾问,负责政府的出版、宣传及新闻工作,推广香港形象。 新闻处设有本地公共关系科、宣传及推广科、海外公共关系科等,都是重要的城市营销机构。其中,海外公共关系科设立了香港品牌管理组,成为香港城市营销的核心机构之一。

香港品牌的管理由政府新闻处负责统筹。新闻处与公私营机构紧密合作,有效运用香港品牌向全世界宣传香港,并将之视为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性工作。

(二)香港投资推广署。投资推广署于2000年7月成立,目的是宣扬香港作为亚洲投资及营商中心的各种优势,吸引更多外来投资,并为投资者提供以解决方案为本的投资推广及促进服务。2003年,Strategic Direct Investor杂志根据投资促进机构的服务内容和素质展开调查和评比,投资推广署被评选为亚洲投资推广机构之冠。同年11月,由香港顶尖的广告及市场推广专业人员评选本地知名品牌,投资推广署被评为香港“超级品牌”之一。

(三)旅游事务署。旅游事务署于1999年5月成立,主要职责是制订和统筹落实各项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政策、策略和计划,同时负责领导和协调其它政府决策局和部门,推行对旅游业有影响的政策和措施,从而加强协调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多年来,旅游事务署为发展香港旅游事业、推广香港形象做了大量的工作。

(四)香港旅游发展局。香港旅游协会于1957年成立,并在2001年4月正式改组为香港旅游发展局(旅发局)。旅发局的主要职能是在世界各地宣传和推广香港为旅游胜地,提升旅客在香港的旅游体验。该局与相关各界紧密合作,积极推广香港是充满动感活力的国际都会、“亚洲盛事之都”,也是全球主要的商贸、交通和通讯枢纽。香港旅游发展局的出色工作赢得了业内、业外的广泛赞誉,曾多次荣获国际传媒及旅游业界颁发奖项。

(五)康乐及文化事务署。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的基本职责是提供优质文化和康乐服务,以配合香港发展为世界级大都会及盛事之都。 其使命是提供优质文康服务,为市民生活增添姿采。

此外,香港还有其它一些活跃的公私协作或第三部门的城市营销机构,如香港旅游业议会、香港总商会等等,也都发挥着积极的城市营销功能。香港海外办事处,如香港驻伦敦办事处等,在营销香港品牌以及香港作为投资和旅游目的地方面也贡献颇大。

总之,香港已初步建立了统一领导和多元协调并举的城市营销组织机制。其中,香港创业投资类城市产品的营销重大事务,由财政司司长决策;旅游、文化及人居类城市产品的营销重大事务,由政务司司长决策。而所有城市产品涉及香港品牌(价值定位、标识规范的使用等)协同性的重大事务,则均由政务司司长负责协调和决策。

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城市营销组织网络及其协调机制如图1所示 。

二、香港城市 营销的任务导向

2000年年底以来,香港规划署会同多个政府部门和顾问机构,推出《香港2030 :规划远景与策略》的研究报告。《香港2030》描述了香港的使命,即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大都会,享有类似美洲的纽约和欧洲的伦敦那样的重要地位,为中国内地、亚洲乃至全世界提供优质服务。这一使命定位对香港未来的发展意义重大,由此启动了香港的经济转型,即背靠祖国,面向世界,力争发展成为世界级的国际大都会。

为实现这一使命,报告还发展了香港的愿景规划,即审慎考虑各种能让香港发展为一个世界主要城市、亚洲国际都会、中国主要城市以及一个创新科技中心、金融中心、国际商贸中心的主要条件或元素,迈向可持续发展。特区政府、香港社会各界及市民认识到,要达成国际都会的使命,就必须致力发展具有国际视野的服务行业,以及拥有专业技术及知识的劳动人口,从而吸引更多外地专业人才及资源以提升香港的竞争力。发展世界级“硬件”(如运输及电讯)及“软件”(如教育及培训)环境,提供优质的创业、营商和生活环境。其中最重要的是让市民有归属感并对作为香港居民而引以为荣,从而建立社会凝聚力。同时,在达致经济繁荣及优质生活的同时,还要避免影响后代所能享用的资源及需要,贯彻可持续发展成为《香港2030》规划报告的基本原则。

三、独具特色的品牌战略

香港的品牌战略表现出高度的专业性,获得了广泛的好评。概括起来,其品牌战略经验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品牌建设,识别先行

香港的品牌建设从品牌的核心识别提炼做起。在对香港形象进行广泛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研究、提炼出香港品牌的核心价值及香港精神的特质,从而定制了地区品牌的核心识别要素。

行政长官辖下的策略发展委员会于2000年2月提出了树立香特形象、加强对外推广的建议。政府为此成立的跨部门工作小组制定了香港品牌的核心价值及香港的特质,即香港品牌的核心价值是“文明进步、自由开放、安定平稳、机遇处处、追求卓越”;而香港所具备的精神特质则是“大胆创新、都会名城、积极进取、卓越领导、完善网络” 。

品牌核心价值及香港的特质,是香港品牌识别的核心内容,同时也决定着品牌主题创意和形象标志的设计。

(二)准确定位,规范设计

香港品牌的主题文字是“亚洲国际都会”,形象标志设计为“香港飞龙”。香港品牌的形象标志系统是建立香港统一形象的强大工具。形象标志是一条设计新颖、活灵活现的飞龙,突显香港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 设计巧妙地把“香港”二字和香港的英文缩写H和K融入飞龙图案内,这正好反映香港东西方文化汇聚的特色。飞龙的流线型姿态予人前进感和速度感,象征香港不断蜕变演进。

飞龙富有动感,充满时代气息,代表香港人勇于冒险创新、积极进取的精神,以及不达目标绝不放弃的坚毅意志。与图案并列的标题“亚洲国际都会”,点出香港所担当的重要角色地区商业枢纽、 通往中国内地和亚洲其它经济体系的门户,以及国际艺术文化中心。因此,香港的形象标志并非只是一个图案,它是香港新的、宝贵的资产。

(三)优化关系,整合推广

香港的旅游和投资子品牌,与香港的亚洲国际都会总体品牌密切配合,形成独特而坚固的城市品牌组合。

以香港品牌为指导和依托,旅游发展局等城市旅游产品营销部门在“动感之都:就是香港”、“万象之都”等旅游形象积淀的基础上,又以“香港:乐在此,爱在此!”为主题向全球推广香港作为亚洲最佳旅游目的地的形象。而投资推广署等城市投资类产品的营销机构也在着力打造香港作为亚洲最佳营商之都的形象。有关旅游和投资的推广活动及相应的宣传资料,都突出了亚洲国际都会的主题及香港飞龙标识,注重确保香港品牌信息传递的一致性。同时,在香港品牌的统领下,香港品牌、地区旅游及营商形象高度协同,成功地实践了城市产品的联动及城市品牌的整合。

香港的城市营销颇具特色,尤其是品牌建设方面的经验,常吸引众多国外城市前往取经。

四、香港城市营销的协同策略

香港在城市营销战略的“协同”要素方面,战略重点和方向非常明确。主要表现在加强与内地的联系与合作、改善海滨地区环境及落实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一)加强与内地的联系与合作

香港致力于巩固作为国际金融中心、运输物流和通讯枢纽、商贸和旅游中心的地位,积极推动经济转型。在此过程中,密切与内地的联系和合作,优化香港与内地的市场协同,是香港城市营销战略规划的重要基点。

1、粤港合作。粤港两地已有20多年的合作基础。两地地域相连、人文相通、优势互补。香港经济复苏得益于粤港合作的顺利推进,广东经济也从粤港合作中受惠。自1998年3月第一次粤港合作联席会议以来,一年一度的粤港合作联系会议是两地合作最重要的协同机制。

2、CEPA。2003年,《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的签署,对香港的城市营销影响巨大。CEPA的实施,为香港公司开拓内地市场创造了更多商机,也增加了香港对海外投资者的吸引力。

3、“9+2”区域合作。2004年,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签署,泛珠三角成为香港和内地九省区共推的著名区域品牌,被誉为“中国区域合作的梦幻组合”,是区域的整体影响力、竞争力,同时也是香港城市形象的强大助推力。

香港城市营销的从产品、形象到品牌由此实现了急速扩展,有力地支援了香港作为“亚洲国际都会”的吸引力。城市营销的“协同”策略,给香港的城市营销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

(二) 致力于可持续发展

实现可持续发展是香港的基本发展愿景,因此也是香港各项政策的基石。香港地少人多,资源缺乏,而影响和制约可持续发展的两大因素便是土地和人口。香港特区政府早前发表了“21世纪可持续发展”顾问研究与咨询文件,提出了兼顾香港在社会、经济和环境三方面的具体办法。目前在推动可持续发展方面,工作仍属起步阶段。社会各界和特区政府对可持续发展原则高度重视,认真贯彻,这也是对香港城市营销的战略性及其效果的良好保障。

五、城市营销的策略执行

(一)形象营销

2001年以来,香港在中国内地及亚、欧、美、澳世界多个国家展开强势的品牌宣传活动。同时,旅游、投资促进活动及文化交流活动也蓬勃开展,汇成一股清新、别致的城市形象营销大潮。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几乎所有的推广活动都着力传递香港品牌所表现的核心价值,即文明进步、自由开放、安定平稳、机遇处处和追求卓越。而且不论在推广贸易、投资或旅游等方面,香港也都能秉持这些价值和信念,并努力使之达成认知的协调。

几年来,香港的形象营销活动此伏彼起,非常活跃。海上、空中和陆地的交通工具可以成为“亚洲国际都会”的展示载体,市民庆典、体育赛事、国际活动可以充当“亚洲国际都会”的宣传媒介,近年来香港比较典型的形象营销活动有:“亚洲国际都会”香港品牌征文及摄影比赛 (2005.1) 、亚洲国际都会国泰航空香港杯预赛 (2004.11) 、香港品牌亮相多伦多风筝节 (2004.9) 、“亚洲国际都会”客机参加英国国际航空展(2004.1) 、“香港飞龙”狮城展新姿 (2004.3) 、香港品牌形象霓虹标志亮灯仪式(2002.7)、铜锣湾时代广场“香港品牌形象展览” (2001.6)、香港“乐在此,爱在此”内地及全球推广活动(2003-2004)、投资推广署赞助“香港精神”号帆船参加横渡大西洋大赛(2001)以吸引外资等。

2004年,“香港:亚洲国际都会”宣传短片在美国哥伦布电影与影带展上荣获享誉国际的“克里斯奖”(Chris Award)殊荣,这是对香港形象营销努力的肯定和证明。

除此之外,香港的有关部门从“亚洲国际都会”的品牌形象出发,根据具体的事业或项目来演绎香港的形象。如2004年香港海关与知识产权署、香港旅游业议会、香港旅游发展局和消费者委员会联合推出“正货之都@香港”系列活动,政府部门推出“香港:廉洁之都”宣传活动等等,有效配合了香港形象的建设和推广。

(二)节事营销

创造或利用节事开展城市营销,是香港城市营销的重头戏。近年来,香港着力打造“盛事之都”的形象,藉以促进旅游和经济活力。比如,民俗传统有长洲抢包山、飘色巡游、大埔许愿树下投掷祈福宝牒等 ;体育赛事方面,有大球场的七人榄球比赛、香港网球公开赛,全城去马以及香港国际马拉松比赛等。节事营销为香港形象平添了诸多的生气和活力,同时也促进了香港旅游及经济发展。

(三)合作营销

1、品牌合作策略。品牌合作是香港品牌策略的一贯方针。政府新闻处鼓励其他政府机构、民间组织、本地企业乃至海外驻港企业采用香港“亚洲国际都会”品牌及飞龙标识,同时保留其自身品牌形象。目前,这一策略已大见成效,香港政府部门、主要团体及企业的各种宣传品上,都能找到香港品牌的标志,这使香港品牌与受众的接触面得到极大的扩展。

2、香港与内地城市的合作营销。以上在“协同”战略要素考察中已提到不少关于香港与内地城市的合作营销案例,表明与内地的合作,不仅是香港重要的营销主题,更上升到香港形象的一部分。近年来,随着香港与内地联系日渐密切,与内地城市联手推行城市营销已上升为香港的主要营销策略之一。

(四)推销与营业推广

运用推销手段可说是香港城市营销沟通的一个特点。特别是在香港品牌正式推出以来,特区政府每年都安排频次很高的官员出访计划,从行政长官到局署负责人,按照不同的分工,“推销任务”各有侧重,到祖国内地和世界各地推介香港。此外,香港也善于运用营业推广的手段来营销城市。如2003年SARS疫情造成旅游业滑坡、经济景气低迷,港府联合各界推出面向全球的“重建香港经济活力”的系列活动,其中就包括在全球展开宣传香港旅游的大型活动和在香港举行大劲卖活动,以及邀请国际知名人士来港出型体育和文化活动、筹办高层次的国际性旅游业和商业会议和在世界各地举办巡回展览宣传香港等。

战略规划范文2

锐意进取, 永攀高峰 企业生存的关键是什么?说到底就是市场和利润,没有市场就没有利润,没有利润,企业就生存不下去。当领导要有威信,要有群众基础,就必须要有作为,能带领企业全体员工创造尽可能多的利润,让企业员工口袋里的钱一年比一年增长,做领导的才能得到大家的认可,说话才有份量。杭州天开市政园林工程有限公司发展到今天的规模,离不开领导、同志、员工的努力。但是,随着国家宏观经济调控,基础设施投资明显降温,使公司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同时,公司本身目前也面临一些问题,对公司今后的发展形成制约,如企业发展方向模糊,战略目标不明确,机制不灵,公司内部人员结构失衡,技术管理人才匮乏,市场开拓较被动,内部机构设置不尽合理等,公司今后到底如何发展?怎么生存和做强?以下是我对天开公司今后发展的几点构想: 一、 制订战略,明确目标,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市场不同情弱者。在当前市场经济秩序已经基本建立和完善的大好环境下,根据国家、我省及杭州市的中长期宏观经济政策,结合本企业目前的实际情况,必须很好地明确企业发展的近期、中期、远期目标,从而突出各阶段工作的重点。一步一个脚印,使企业能更好的适应市场的变化,避免发展中的大起大落,实现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高起点绘就企业发展蓝图,长远的、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发展战略规划,能够对我们企业的发展起到很好的指导性作用,同时,也能提高企业的凝集力,使员工自觉融身于企业的发展目标中,群策共力。鉴于此,我们已与省经济规划研究院进行了初步衔接,计划委托该院为我公司编制公司20年发展战略规划,为公司发展进一步理清思路,明确目标,突出重点。 二、 突出主业,多业并举,向多元化发展 目前甚至将来一段时间,国家特别是我们省的经济增长速度仍会较快,基础设施投资规模较大,为我们赢得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但同时应看到建筑业受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影响较大,市场管理还不尽规范,为了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有效化解市场风险,在公司的产业发展战略上突出园林和市政这两块主打业务,将其做强做大,形成品牌优势,同时向其他产业领域延伸,具体有如下设想: 1、借着公司园林绿化资质升一级的机遇,利用各种手段宣传自己。一是公司要开发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新产品,桐庐园艺场要“走出去、请进来”聘请浙江大学、浙江林学院等科研单位的资深专家做技术指导,与上述单位长期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争取成为上述单位的科研基地、实习基地、种苗实验基地,发展鲜切花、无性繁殖、湿地植物、无土栽培等新科技、新产品,努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二是公司业务在扩展上要开拓视野,主动出击。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审美观念的提高,对周围环境越来越注重,因此业务向住宅小区、单位场地绿化、道路绿化等方面延伸,不怕小,发挥我们的人才优势,给用户提供满意的绿化设计和施工服务。扩大影响,提高知名度,提高市场占有率。将园林绿化形成为公司主要的经济增长亮点。 2、市政工程待人员到位后,积极扩展业务,积极创造条件,时机成熟时,完成公司资质的升级工作,以争取更大的业务,形成公司主要经济增长点。 3、可利用原始积累的资金以及原有企业的办公、生产、后勤基地所拥有的土地资源,向房地产延伸;同时准备在舟山购买23亩土地,近期搞物流开发。这些以建筑业为主,多方位经营的措施能够为企业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充分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 三、 基于公司战略及业务发展的公司内部管理实施方案。 (一)实施人才战略,缓解和消除公司发展的“瓶颈” 公司目前人员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有丰富管理经验的技术人才少,独挡一面的人才少,高素质管理人才少,公司要发展,光靠目前的人员显然不够,市场的竞争,实际是人才的竞争,因此,要在做好企业现有人员素质情况调查的基础上,认真分析企业人才结构,根据企业未来发展需要,制定企业培养人才的实施计划。要改变用人观念,大力加强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在用好公司现有人才的基础上,对公司目前急缺的靠引进和聘用来解决,同时加强新来大学生的培养力度,做好人才储备。 1、人才来源 1 )制定措施,借才来用 。杭州市萧山区市政园林公用事业管理处有大量公司急需,必不可少的工程、经济管理等人才,公司将与园管处协商,请他们到公司兼职,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最大限度地为我公司所用。满足我公司近期人才需求。 2 )招贤纳才,网罗公司发展专业人才 。根据企业发展战略,我们适时调整用人政策,通过猎头公司等其他途径,招聘道桥专业高级工程师,为我公司技术负责人以及其他专业人才,在长沙、重庆等地的全国人才招聘会上,招聘公司急需的大学生,充实公司的技术力量。满足我公司长期人才需求。 3 )立足岗位,加强培养 。在做好引进人才的同时,根据我公司目前发展现状,还应注重企业现有人才的培养,调配和有效利用现有的人才资源,挖掘现有人才的聪明才智,扩展其才能,提升其进一步为企业发挥智力的积极性。要鼓励其立足本职潜心学习,主动帮助其解决有关实际问题;对现有人才中具有一定实践经验、有培养前途的,要创造条件把他们送到有关院校进行专门的理论培训,进一步拓宽其知识面,尽早培养为企业自己的高级专业人才。这是我公司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 对新来的大学生,大胆使用,给他们压担子,使其早一点成材,满足我公司长期人才需求。 2、人才管理 1 )建立人才激励机制,使人能尽其才 。企业参与市场竞争,要生存,要发展,离不开稳定的人才队伍,因此在人才的使用上,要建立一整套“事业留人,感情留人,政策留人” 的用人奖惩机制。公司要尽力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生活上多关心他们,为他们营造一个尊重、和谐、进取的环境,让他们去发挥、去创造;让员工参与到企业管理中去,充分发挥员工的聪明才智,调动积极性,实行自我管理;敞开渠道,鼓励员工为公司的发展献计献策,只要有利于公司的发展壮大,有利于提高公司的经济效益,按贡献大小给予不同的奖励。使每个员工产生一种归属感和成就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使他们感到公司不仅仅是发挥才干的地方,同时也是他们提升才干的地方。做到公司与员工在利益上的双赢。 2)鼓励学习,不断提高 。随着建筑市场各种管理法规的不断完善,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公司要建立奖励制度,鼓励员工积极学习,考取适合公司发展的各种执业资格。为赢得市场做好人才储备。 3) 待公司新招聘的人员到岗后,公司要制定措施,定编定岗。在工作中鼓励竞争,对于公司内部少量文化程度低、专业不对口、出工不出力的人员,调离现有管理岗位,充实到生产一线。 通过以上措施,可尽快缓解公司专业人才缺乏的紧张局面。并形成一批经营管理、园林绿化、市政建设、物流、房地产等专业合理、业务精湛的人才力量,使企业形成一种积极向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有利于优秀人才的健康成长。 (二)

调整公司内部机构设置,灵活应对市场变化 公司现行的科室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对公司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但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已很难适应市场的变化,根据建筑业的特点和公司目前情况,对公司内的机构设置要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加强,突出经营和工程管理在公司机构设置中的重要位置,以更有利于公司的市场化经营。初步设想是: 1、

将公司内的“科室”名称改称“部”,和市场接轨。 2、 拟设立办公室、经营部、工程部、财务部、安全办公室、信息中心、苗圃经营部、总工办。 3、 在有条件的地区设立办事处。 4、 各机构成立后,对业务分工和人员做适当调整和加强。 5、成立公司智囊团,充分发挥公司科技人才的聪明才智。为企业发展出谋划策,解决公司在大型施工当中碰到的难点、疑点,吸收、改进国内外先进的施工工艺、技术。 通过以上机构调整,使公司的市场开拓和经营活动由被动变为更加主动。逐步由以分公司投标为主变为以公司自己投标为主;以分公司进行工程项目管理为主逐步变为公司自己进行工程项目管理为主。不断提高公司经营的主动性和灵活性。 (三)建章立制,实行公司规范化管理 公司各内设机构成立后,根据分工情况,建立和完善各种管理和奖惩制度,做到责、利对等,提高公司员工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公司运做效率。另外要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1、根据杭州市萧山区建设局(2004)109号《关于加快发展萧山区建筑施工劳务分包企业的通知》的文件,在企业申报劳务分包资质的同时,成立劳务公司,尽快建立专业承包队伍。 2、加强施工队伍建设。培养和锻炼公司自己的项目管理人才,与讲信用的分包队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形成一个产业链,加强公司“总装厂”地位,提高公司的项目控制和盈利能力,同时调整现有的施工班组,优胜劣汰,打造一支天开公司自己拉得出,打得响的施工队伍,是企业创精品工程的必要保证。 3、充分利用我公司具有园林绿化、道路、古建筑、城市照明二级资质、土建三级资质的优势,继续发挥天开品牌优势,继续完善公司现有的施工项目管理模式。公司去年完成施工产值2.1亿,无重大安全、质量事故。说明公司现有的施工管理模式是切实可行的,今年,要在现有基础上继续完善,做到公司能对施工项目部的质量、安全、工期的有效管理。 (四)树立品牌意识,加强公司网站建设 公司在一定规模后必须宣传自己、推销自己,恰如其分的宣传造势,会给企业发展带来更多的市场、机遇和信息。扩大在本行业、本地区、乃至全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扩大市场占领份额。因此,公司将加大自我包装宣传的力度,积极主动地利用各种合适的媒介和载体,特别是加强建设公司已经拥有的杭州天开市政园林工程有限公司网站(),与别的网站加强沟通,相与链接,及时刷新,多一些项目和内容,提高网站的游览量,从而达到宣传自己的目的。同时,进一步确立“建一座工程,树一块丰碑”的精品意识,以工程的实绩和诚信的践约,做好最具信服力的宣传。 四、结束语 总之,要充分利用我公司具有园林绿化、道路、古建筑、城市照明、土建资质的优势,抓住国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历史机遇,遵循站稳杭州、立足浙江、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企业目标,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业务。既要看到公司发展中有利的一面,同时还有清晰的危机感,以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一如既往的为用户和社会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将产值做大,将公司做强,创造新的业绩,展示新的风采。 杭州天开市政园林工程有限公司

二四年五月

公司发展战略规划一文由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战略规划范文3

关键词:城市发展;战略规划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4-0026-01

1 城市战略规划的概念与特点

1.1 概念

对于城市战略规划的含义,还没有专家给出最权威的定义,在目前的学术界内,许多学者都按照自己的想法作出了很多自己的定义。

而我则以为,城市战略规划实际上是对很多城市里的大问题作出的发展纲要,例如区域协调、用地功能、生态建设、空间结构、城市性质等。即对城市整体发展的大致框架和战略引导。因此,他其实是城市重大的、全局性的、长远的谋划和安排,这不仅是物质空间上的,更是精神领域里的。

1.2 特点

(1)研究时间很短。

从之前的很多城市战略规划研究实践中我们发现,从开始调查研究到最终结果出来,其时间是很短的,首先由于城市战略规划研究尚无确定的范式,其包含的内容多样;而且城市战略规划研究的目的在于想清楚思路、屡清楚想法,循环报告和审阅的程序很是简单、迅速。

(2)实效性很好。

曾经关于区域规划我们国家所用的都是任何事情都包的复杂内容,而现在我们运用的城市战略规划抛弃了这种无所不包的处理方法,选择了专门针对城市宏观发展的战略情况,切合实际的提出目标城市的特定区域、特定背景、特定时间的发展情况。

(3)讲求创新。

在大量的借鉴各国先例所选用的方法,更多的从多学科的方法和理论中吸收好的东西外,不仅从战略规划的内容,还有他的各种形式,我们都要追求创新。

(4)从整体的视角研究。

从整体区域出发已经是研究城市战略规划的主要视角和方法,现在城市的发展不再像之前那么孤立主要是由于区域空间的网络化发展状况,如今关于城市本身发展的最重要的影响原因是区域关系的处理问题。

2 城市的战略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关系

城市战略规划比城市总体规划具有这样几项突破:第一,突破了时间的限制,使得规划的有效期条件消失;第二,不再局限于正常划分的行政区域,空间上不再受到限制;第三,更多的是整体的、全局的发展规划,不再过分的重视细节问题;第四,更多的是融合了多种方案、多种维度、多种科学方面,不再局限于单一的规划,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包容性。

同时我们看到,城市战略规划还不能替代城市整体规划,因为城市整体规划的详细的、实体性的、物质规划性仍然是我们所需要的,在现在我们国家的城市化发展状况下,城市的扩张速度和建设情况来看,城市战略规划只是用来弥补不足的有效手段,是总体规划的重要的前期工作。

3 研究内容

3.1 关于区域发展战略

目前,在各个方面都全球化的过程中,比较优势已经被城市的竞争力逐步取代了,他已经成为将来城市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区域、城市间、城乡间的合作等方面,建设“合作型城市”,已经成为区域发展战略的关键所在。在城市的角度来看,城市自身很难解决自己的问题,这是城市在将来的发展中有很小的自主性。而目前各主干城市正在形成一个发达的网络体系,城市正在变成一个更大的经济活动体系的交点,各个城市之间成为了更加紧密的共生关系。因此区域背景分析是在一个比较系统中研究各个城市的核心竞争力,而不单单是对现实状况的简单描述,可是如今的问题是形如整体的竞争力的提高、地区繁荣的保持、交通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区域里各个城市间的关系等之类的城市的“地区问题”,而想解决这些问题则需要在超越自身的范围内寻找。

3.2 关于经济发展战略

一个城市的经济实力表现了城市的发展潜力,且这也是城市赖依发展的主要力量。在经济学上对于经济增长的理论的解释可以使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一个城市成长的机理,其中增长极理论认为,应该在城市区域性地投资、建设具有推动性的主导产业,这些产业不仅它本身能迅速增长,且由于乘数效应的影响,可以促进整个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增长。

3.3 关于生态发展战略

在城市中,生态发展战略不单单强调对现有生态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更着眼于长远的城市生态系统的构建和培育。但是,如何合理地引导城市发展的价值取向由单纯经济利益转向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理智地保持生态要素结构和功能的合理有序,推广绿色GDP概念、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和生态农业、构建好经济发展的微观基础是关键,以上的措施无疑能促使城市生态与经济的共同发展。

3.4 关于空间发展战略

城市空间作为一个城市中各种物质的载体,对城市的空间规划无疑是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核心。在当前城市普通面临空间拥挤、空间利用效率低下的背景下,对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的规划研究中将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我国以前的计划经济体制中,城市与区域之间是以垂直联系作为连接的,而同等级别同类型的城市之间就更缺少相互联系与合作。现实的窘迫性已经正在城市的各个层次间促成一种区

域合作与竞争的新体系,我们的城市则需要在这种新的区域关系中找准自身的定位,发挥自己的作用。

3.5 关于城市运行战略

我们认为城市发展的最高目标,是作为人类舒适的栖息地。在城市运行中,城市文化在城市规划中的地位都不被人加以重视,而事实上,城市市文化作为一只“看不见的手”,对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当前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示下,加强城市运行中内外部制度的建设,突出城市文化地位,将规划与政策、法律、行政等相互有效结合,尤其是要强调公众的主人翁态度,积极参与城市的建设和规划,使城市的战略规划建立在广泛的群众基础上,这样也使政府与群众在城市发展推进中能保持相对利益的一致。

4 战略模式的划分

企业的战略管理过程也可以大概分为五个阶段:战略定位、设定目标、制订战略、实施与控制、评估与反馈。我们参照企业战略规划的基本内容,以此来讨论城市的战赂,可以将城市战略划分为城市总体战略,主要内容是城市发展的方向与目标;城市竞争战略,主要内容是城市竞争力的提升与城市竞争战略的选择;以及作为城市战略规划第三层次的城市的部门发展战略。结合以上,城市战略按部门的构成可以划分成城市区域发展战略、城市经济发展战略、空间发展战略、城市生态发展战略等几个战略。

5 构成的层面

战略规划层面可以划分为两个层面:微观层面、中观层面和宏观层面,其中微观层面主要包括地方特色、生存环境、理想形态等,中观层面主要包括城市容量、生态建设、产业结构、交通网络等,宏观层面主要包括城市发展方向、功能定位等。

6 城市战略规划的编制

城市战略规划的编制由于涉及的相关领域和部门众多,其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其设计思路一般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战略规划的提出阶段,城市市政府首先提出战略目标和规划编制日程表,通过协商与公众明确规划的主要目标及内容,并收集相关资料做好规划的准备;第二阶段为战略规划的研究阶段,这个阶段通常以较为开放的形式来组织多学科之间的合作研究,其后通过对所提交的各种战略研究成果的分析、比较和调整,以此形成战略研究的成果;第三阶段为战略规划的形成阶段,通常以战略研究的成果为基础,结合相关规划的原则,来构建城市战略规划的初案,在经过多方的协商和咨询后,最终由政府决定采纳、审批,这样就完成了整个城市战略规划的编制程序。

参考文献

[1]赵民,奕峰.城市总体发展概念规划研究当论[J].城市规划汇刊,2003,(2).

战略规划范文4

关键词:战略规划;行业研究;减变速机行业;企业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4-0161-02

一、行业研究的定义

行业研究是通过深入研究某一行业的发展动态、规模结构、竞争格局以及发展趋势,为企业自身的战略规划或行业投资者的投资战略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通常企业都是在微观市场的经济环境中进行着企业的经营和管理行为,容易被眼前的一些暂时发生的假象所迷惑,出现对未来的局势看不清甚至误判的情况。而行业研究可以帮助企业拨云见日,了解竞争格局和行业运行、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帮助企业制定出符合内外部环境的战略发展大计,赢得未来的竞争先机。

减变速机是在原动机和工作机之间用于降低速度,增大扭矩的传动装置,被广泛应用于国防、宇航、交通、建筑、冶金、建材、矿山等领域。减变速机行业属于通用机械行业中的一个子行业。

二、行业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一)减变速行业发展的宏观环境研究

1.经济因素。全球经济不断回暖,主要经济体均处于回升状态,但随着经济刺激政策的逐步退出和经济内生动力尚未稳固,未来全球经济发展趋势不确定性依然很强,增速预计保持在2.4%~3.1%左右。国民经济生产总值连续平稳增长和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保障通用机械行业的稳定发展,通用机械行业整体经济运行态势良好,而中国通用机械行业的整体发展和国际产业的转移,是推动减变速机的发展。

2.政策影响因素。政策方面的积极因素有随着国家政策鼓励建材下乡政策,农村人均住房面积增加和保障性租房政策缓解市场因房地产调控造成的对建材需求增长的担忧,为建材行业带来利好,而建材行业的利好直接影响了上游机械行业与减变速机行业的发展。

3.社会发展因素。国家从金融危机以来,一直延续与消费相关的刺激政策,而城市化发展趋势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促进了消费增量,使得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持续增加,增速加大,这些都促进了与人们生活质量提高有关的行业的发展,减变速行业即是其一。

4.技术进步因素。随着产业结构的更新,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中国行业未来发展的支柱,装备制造业需要全面升级,推动节能减排装备、新能源装备进入高增长轨道。

(二)减变速行业发展微观研究

1.行业发展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始,中国开始引进成套设备,具体有武汉钢铁1 700mm轧机中的通用和轧钢机减速机的引进;英国23 000kW燃气轮机发电机组负荷齿轮箱的引进;30万t/a合成氨中的高速齿轮装置的引进。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有了独立制造高速重载设备的能力,比较典型的是南京高精传动设备制造集团有限公司和郑州机械研究所等四单位联合美国费城齿轮公司引进全套高速重载齿轮设计制造技术,通过弹性变形和热变形修形等高速重载齿轮的共性技术作了突破性的研究,成功完善了理论和产品的规范制造。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开始了独立开发低速重载设备的历程,如最大功率已达4 000kW的水泥磨传动齿轮箱的开发和制造。现在已发展到硬齿面、模块化、高精度与机电一体化的减变速机。国内的减变速机正在向中高端转移,进行进口替代。从产品结构来看,减变速机四大系列产品中,无级减速机已经进入衰退期,摆线和涡轮蜗杆减速机处于成熟期,齿轮仍处在成长期中。

2.行业规模。2007年全球工业传动行业年销售额约为250亿欧元,年均增长幅度约为2.5%,2008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工业传动行业实现196亿欧元销售额。中国从2003年以来,减变速机产量持续稳定增长,除了2009年因金融危机略微下滑,预计2010年达到530万台,复合增长率21.75%,而齿轮是工业传动的发展趋势,固定资产累计快速增长,销售额持续高速发展。

从行业战略群体定位分析,产品价格和技术水平成为行业内企业群体定位的两个最显著特征,形成了SEW等外资企业群、中国高速传动等全国一流企业群、东力传动等全国性企业群、星光传动等区域性企业群。减变速行业的集中度不够,前十位企业占比仅40%,SEW占有率最高,也只有11%。减变速机价值链中,减变速机生产与零部件对毛利的分割差异不大,低于配套厂和整机生产厂,原材料对毛利的分割最大,达到40%。研发的投入占总价值的1%,研发价值分布到生产的各个环节中。

3.行业竞争状况。从波特竞争结构分析看,减变速机产业链的上游关键零部件的制约较大,原材料价格影响较大,而下游对中低端产品议价能力强,需求的影响较大;中低端减速器进入门槛低,市场对产品的技术与品质要求不高,潜在进入者较多。国内甚至国际上特定的行业领域有一定影响力的配套主机厂利用自己现有的生产技术和设备等资源,研发出自己行业内所用的减变速机,如振华港机、太重、大起等;整体而言,减变速机具有不可替代性,是难以替代的配套,而变频器节能、稳定的变速功能正在被市场广泛接受,伺服系统模件、紧凑的特点提高了机器的灵活性,两者都成为机械减速的潜在部分替代品。

4.行业发展驱动因素分析。减变速行业的下游行业的发展驱动着该行业的发展,其下游行业有陶瓷行业、玻璃行业、木工行业、食品饮料行业、新能源行业和节能减排行业等。国民经济发展、固定资产投资增加、国际产业转移和通用机械行业发展是推动减变速机行业整体发展的关键驱动因素;房地产开发与投资是陶瓷、玻璃和木工行业的主要驱动因素,国民经济增长推动食品、饮料包装行业发展,国家低碳经济和节能环保政策推动新能源和节能减排行业的发展。

具体来说,建筑陶瓷受房地产和基础投资影响大,出口价格和数量在2008年、2009年也同步上升,陶机市场基本上呈正比变化,行业集中度低,仍未进入成熟有序的竞争阶段;在玻璃行业,行业产能过剩,长期增长空间不大,平板玻璃作为建材行业的子行业,其产量与房地产投资开发力度基本上同方向变化;木工行业已经是较为成熟的传统制造业,2000―2009年随着商品房销量的上升,全国木地板产量稳步上升;食品饮料行业整体处于快速增长期,经济增长、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和城市化进程将继续推动行业的增长,食品饮料包装机械行业集中度高,业内龙头企业积极寻求合作伙伴,提高设备技术能力,扩大市场规模;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型,国家对新能源行业的发展和扶持将带来能源结构的巨大变化,同时为相关上游产业创造快速成长机会,其中包括装备行业,风电、核电等电力重型机械行业的资金投入大,技术壁垒高;还有节能减排行业,中国在哥本哈根会议上的减排承诺,要求国家必须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同时进行资源税改革,高能耗行业受很大影响,未来的固废及水务处理投入增长迅速。

从整个行业发展的驱动因素分析来看,行业发展的机会和空间较大,首先是下游行业总体发展看好,国家鼓励的战略性新兴行业是企业未来发展应关注的重点;其次是行业集中度不高,虽然低端市场竞争激烈,但存在行业升级转型及进口替代的重大机遇。

(三)减变速机行业未来发展趋势研究

1.代表着传动技术发展的高效传动重载的小型化齿轮和变频、伺服变速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在变频机电一体化系统中,发挥了变频变速和机械变速各自的优势,增大了系统的变速比;在变频许可的时候,采用变频变速,有利于节能和效率,超过变频能力范围时,配合机械变速,从而实现变速比和控制的灵活性;在伺服机电一体化系统中,伺服电动机的伺服变速功能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了传统机械传动中的变速机构,只有当伺服电机的转速范围满足不了系统要求时,才通过传动装置变速。

2.优秀企业近几年引入先进设备,完善供应链,持续扩大产能,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行业集中度加大的发展趋势。SEW通过独资与合资形式,在2001―2007年之间,先后斥资3亿欧元建成了除天津之外的另外两个制造中心(江苏和天津)和5个组装中心(广州、西安、沈阳、武汉和苏州),从而完善了供应链,同时加大了产能;形成了年产高端减速机40万台、电机30万台和变频器两万台的生产能力,目前产值国内第一;中国高速传动2007年香港上市,全球融资,融资额的90%投资于产品研发、厂房和机器的持续建设;收购与绝对控股上游零配件厂江苏宏晟。现在厂房与机器资产相比上市时的情况,增加了375%;公司的销售每年以103%的速度增长,2009年达到惊人的56亿元。

3.模块化、集约式的设计与生产,提高产能与稳定产品品质的发展趋势。这种方式有如下好处:一是集中设计和制造的这些零部件构成特有的模块组合体系,这些零部件可以完成上千万种组合,在这些组合中,客户基本能为自己的传动要求找到一种理想的解决方式;二是绝大部分零部件都可进行大规模制造,从而减少为满足客户差异化要求所带来的生产成本;三是由于可以大批量生产,零部件与产品的一致性得到了保证,产品品质与传统生产方式相比得到提升;四是通过这种方式,大规模定制化生产方式得以实现。

4.行业合作形式逐渐成型,签订合资成立子公司、战略合作协议和投资并购成为行业内的主要合作模式的发展趋势。中国高速传动收购上游企业江苏宏盛重工业集团,并先后与GE WIND、ALSTOM、ZF CHINA以及下游船舶企业展开合作,不但完善了上下游的供应链,还顺利进入了新兴领域,拓展了自身市场;东力传动收购上游电机厂,并与郑州机械研究所、浙江运达等企业展开合作研发与制造,强化了自己的研发队伍建设,完善了供应链;江苏泰隆与意大利布雷维尼合资生产工程用行星齿轮减速机,与哈工大合作开发高精减速机的关键技术。

总之,根据对以上个案的减变速机行业的行业研究,我们从行业宏观环境、行业微观发展状况以及行业发展趋势等方面对一具体的行业进行了全面了解,为行业内的众多企业进行发展战略规划设计提供了可靠的外部依据。

参考文献:

[1]林汉川,邱红.中小企业战略管理[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

战略规划范文5

【关键词】需求分析;供给分析;常州市;公路系统;结构分析

一、交通运输需求分析

1.运输需求分析概念。在交通运输发展战略规划时,规划的主导方向是需求,需求是供给的前提和基础,供给是根据需求的变化而变化的,若需求高,则供给能力也应相对提高。对运输需求的分析,又是进行运输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因而在对运输供给进行分析之前,首先要进行需求分析。交通运输的需求主要来源于社会经济活动。空间不同点上经济活动的相互作用,例如工作地点和住宅之间的转移;资源、劳动力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在再生产中的作用也对交通运输需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交通运输需求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人民生活的全貌和水平的综合反映。运输需求分析是对产生需求的相关社会经济活动进行分析的过程。通过运输需求分析我们能定性定量的了解社会经济活动产生的运输需求,因而可以进行合理规划,来改进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等。

2.运输需求的产生。运输需求主要有两种:其一,旅客运输需求,旅客运输需求中又可分为生产和消费两个不同的领域。与人类生产、交换、分配等活动有关的运输需求称为生产性旅行需求,例如我们每天去学校或者工作就称为生产性旅行需求。以消费性需求为旅行目的的运输需求可称为消费性需求,像我们去旅游则是消费型旅行需求。其二,货物运输需求,货物运输需求产生的来源有以下三点:(1)自然资源地区分布不均衡,生产力布局与资源产地分离:自然资源分布不均衡是很常见的地理现象,尤其是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资源。一个地区的生产活动需要利用这种资源,而本地区没有这种资源,这就必然产生运输需求。(2)生产力与消费群体的分离:随着生产的社会化、专业化的发展,生产地逐渐偏离出城市中心区域,而消费地则广泛存在,生产与消费在空间上逐渐分离,这就必然产生运输需求。(3)地区间商品品种、质量、性能、价格的差异:在不同地区、国家之间,由于自然资源、技术水平、产业优势不同,产品的品质等方面就会存在很大差异,货物就会在不同空间上产生流动,从而产生运输需求。

二、交通运输供给分析

1.运输供给概念。运输供给是运输生产者在某一时刻,在各种可能的运输价格水平上,愿意并能够提供的各种运输产品的数量。运输供给在市场上的事先要同时具备两个条件:第一,生产者有出售运输服务的愿望;第二,生产者又提供运输服务的能力。

2.运输供给影响因素。交通运输供给有赖于以下四个主要的影响因素:(1)技术因素。新型交通运输工具的出现、运输工具性能的重大改进,都是科技进步的结果,都能有效提高交通运输供给能力。(2)运营策略。用技术来改善运输服务的方式取决于运营者的行为目标。(3)政府机构的要求和限制。运营策略和价格政策常常要受到政府的调节和限制。(4)使用者行为。货主选择的运输服务方式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运输供给。

就我国的运输供给情况分析,我国交通运输条件,无论是从运输线路的长度,还是从运输工具的相对数量,以及各种运输资源的利用程度、技术水平等方面来看都不及西方发达国家。依据产值比重横向对比定律可知,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运输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应该高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同等水平。然而,我国交通运输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在最高时相当于比重最低国家的比重。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我国交通运输水平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目前,我国的交通运输发展进入了快速化运输、集约化发展的新阶段,交通运输的整体供给能力逐步达到饱和,不能完全满足日益增长的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

三、交通运输信息化进程与结构分析

1.未来公路运输结构分析。本文主要对未来交通运输中的公路运输的规模与结构进行分析,公路运输主要分为运量结构、线路等级结构、车辆结构、投资结构以及路网分布结构。(1)运量结构是指各种货物品类的货运量比例以及各种性质的旅客占客运量的比例。近几年的运量在不断增加,未来运量还会继续增加,里程数将会更加完善,公路系统也会为社会经济作出更多贡献。(2)线路等级结构。近年来,我国公路交通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公路总量进一步增加,路网结构进一步改善,公路技术等级和路面等级不断提高,高速公路里程快速增长,县乡公路里程大幅增长,公路通达情况进一步改善。同时,公路桥梁和隧道建设取得了新成果,公路养护和绿化里程也不断增加。未来不同等级的公路还会继续增多,公路系统将会为社会带来更多方便。(3)车辆结构。近几年,车型结构多样化,适应于不同层次的运输需求。我们应该大力发展专业化车辆,提高运输质量和效率,加大科技投入,使客车经济、舒适,货车高效、低耗。运输市场放开以来,运输装备得到较快发展,运输车辆总体规模不断扩大,车型结构趋于多样化,车辆档次及整体技术水平有所提高。(4)投资结构。首先应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优化公路运输供应结构,运输供应结构的调整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使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到基础性作用。具体来讲,通过存量调整和增量调整两条基本途径来实现:一是盘活现存量资本,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这是增量调整的基础和前提。二是增量调整的重点,是要积极引导,重点扶持,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需要优先发展、重点发展的领域,建设公平、公正、有序的市场环境,减少行政干预,提高信息化水平和市场透明度,监督运输企业遵守市场规则,自觉按照市场运行规律办事。政府部门在运输供应结构调整中应从传统的“抓生产经营”的局部转变为“建设发展市场”的全局,为结构调整提供制度保障。其次应适应新世纪运输需求的变化,实现公路运输供应结构的多元化,随着我国经济规模扩大和经济结构优化,快捷、方便、经济、高效的运输需求将成为运输量增长的主要部分。同时,信息通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物流技术的突飞猛进,使运输企业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组织和管理运输活动,也使运输与生产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5)路网分布结构。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公路建设成绩显著,路网建设步伐加快,服务范围和整体技术水平大幅度提高。以高等级公路为主体的国道主干线系统建设进展迅速,部分地区的高速公路网开始形成并发挥出规模效益;路网通达深度有较大提高。但公路网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也日渐突出。一方面干线公路网尚未形成,各层次路网规模和其功能、地位相互匹配不够,技术等级结构不合理,高速公路偏少,二级以上公路比重偏低,高级、次高级路面里程不足总里程的一半。未来的交通运输规模结构上会解决地区差异,技术等级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2.未来整个行业的智能信息化进程分析。从整个交通运输系统来说,信息化是它的一个总体的发展方向,而由此衍生的智能运输系统则是未来交通运输系统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信息技术对21世纪交通运输发展的影响:交通运输是实现货物和旅客空间位置的转移。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可供采用的交通运输方式也在增加,从水运、公路、铁路直至航空和管道运输等。各种运输方式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自身生存的需要,正在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这种创新竞赛,使得交通运输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国民经济的发展对交通运输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为了使交通运输能适应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人们通过采用各种方法来预测未来几年(或十几年、几十年)交通运输的发展规模(运量或运输周转量),然而,进入信息时代以后,实际的交通运输发展规模与一些本以为较为客观的交通运输发展的估计相比,出现了相对偏低的情况,在大力发展运输能力的同时,运量却未象预料的那样同步增长,运力过剩的情况在各种运输方式中都存在。在这种情况下,运输行业仍关注的只是各种运输方式间的竞争,而却忽视了另一种对运输市场产生重大替代作用的力量正在夺取传统的由交通运输业承担的市场。这种力量就是信息,以及由此产生的信息技术和信息流。因此研究出来了ITS充分使用信息流的作用为交通运量预测提供了大大的方便。

ITS的基本概念和作用:所谓智能运输系统就是集信息处理、通讯、控制、以及高科技的电子技术等最新的科研成果,应用于交通运输网络中。它与传统的交通管理系统一个最显著的区别是,将服务对象的重点由以往的管理者转向道路使用者,即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向道路用户提供必要的信息和便捷的服务,以减少交通堵塞,从而达到提高道路通过能力的目的。另外,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ITS将道路管理者、用户、交通工具及设施有机地结合起来并纳于系统之中,提高了交通运输网络这个大系统的运行效率。

ITS系统的功能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信息提供、安全服务、计收使用费和减少交通堵塞等。系统向道路管理者和用户提供的主要是道路交通情况的实时信息及相关的其他信息,如天气等;而安全服务的内容则有危险警告、人车事故预防、行车辅助等,它们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帮助减少交通事故;费用收取主要是以电子方式自动地向用户收取道路使用费或车辆停放费等。当然,系统还可以根据人们的需要提供更多的服务。

四、发展战略与实施战略实例分析

以常州市公共交通系统为例,根据需求分析以及供给分析之后制定发展战略和实施战略。常州市位于美丽富饶的长江三角洲中心地带,地处江苏省南部,北携长江,南衔太湖,与上海、南京等距相望,沪宁高铁、京沪高铁、沪宁铁路、沪宁高速公路、京杭大运河均穿城而过。

1.常州市交通需求分析。常州市全市土地总面积4385平方千米,干道网基本上呈方格网形式,在现已形成的路网中,存在着大路多、小路少、高等级道路多、低等级道路相对较少的局面。2011年,常州市常住人口突破450万,与2000年的380万人相比,十年来增加了70万人口,不仅如此,常州市常住人口还在不停增长中。根据对常州市的客运高峰出行时间调查,第一个出行高峰时间为6:30~9:00,这一时间内的出行量占全天出行量的比例为43.4%。第二个出行高峰时间为16:30~18:00,这一时间内的出行量占全天出行量的比例为31.9%。这两个主要高峰期累计时间为4h,占全天时间的比例为1/6,但其出行量却超过了全天出行量的70%。由此可见,居民出行在时间上的主要集中在早晚高峰,具有很强的时段性,而且非常统一。2020年高峰小时客运量可达到4.2万人次/h。

2.交通运输供给分析。从技术条件上来看,常州市的公共交通系统已经相对比较完善,既有比较传统的公共交通系统,也有比较先进的快速公交系统,BRT道路沿线平交路口多(主要有37处),小区、企业、商店出入口多(124处),BRT车道设在路中央,一方面专用车道与常规机动车道间不用设置隔离带,用标线和反光道钉进行软隔离即可,对机动车可以通过加强交通管理以避免其占用BRT车道,不仅道路景观更好,而且更有利于应急通道功能的发挥,同时也不会影响未来道路的拓宽。系统的近期输送能力为5085人/小时;系统的远期输送能力为5390人/小时。2008年日均客流预计为7万人/天。加上普通公交系统运输的客流,估计能达到10万人/天。从运营策略上看,常州市公交系统主要有56条线路,基本涵盖了整个常州市的市区部分,线路长度由6km到50km不等。运营的间隔时间又由平峰时间和高峰时间区分,平峰间隔发车时间比较长,高峰间隔时间比较短,以达到使旅客等待时间尽量短的效果。

3.常州市公共交通发展策略。根据需求分析和供给分析,对常州市公共交通系统提出以下几点发展建议:(1)首先要重

新规划公交路线,快速公交应该主要集中在城市主干道运行,发挥其快速公交的优势。(2)提高公交线网的覆盖率,使公交支线上的公交车能够和公交主干线、次干线上的公交车能更好的接驳。(3)减小车辆的低效里程,对于乘客较少的车站,可以不采取每站必停的运行制度。(4)公交线网内部以及公交与其他交通方式的有效结合离不开枢纽站和换乘点设施的规划与布设,要做到公交线网与其他区域和其他交通方式有效连接,需要在周围区域结合路网的优化以及一、二级枢纽的布设合理选址,规划和建设好换乘枢纽、停车场以及相应的配套设施。(5)提高交通系统的智能化程度,减少人力劳动,减少车辆中途停留时间。(6)在发展公共交通车的同时,继续发展其他的公共交通运输方式,比如地铁运输,常州已经获得了地铁的建设资格,要注意城市轨道交通与公交站的衔接以及地铁站的设置。(7)重新规划车道,将有些交通拥挤的道路设置成单行道,或者限制运行,尽量减少拥堵。

参 考 文 献

[1]帅斌.交通运输经济[M].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2]张国伍.交通运输系统分析[M].西南交大出版社,1991

[3]黄静兰.公路运输结构现状分析及调整建议[J].公路交通科技.

2002

战略规划范文6

一、郑州水工机械厂企业现状

郑州水工机械厂成立于1955年,隶属水利部综合事业局,国家大二级企业,全民所有制性质,是国内专业制造大型水电施工机械和永久性成套设备的骨干企业,具有外贸进出口自营权利。目前,全厂共有生产设备近700台套,总起重能力444.5吨,企业拥有水利部、国家质量监督总局颁发的生产许可证、施工单位施工证十多项国家级水工机械产品生产资质。企业注册商标为“郑水”(ZS)牌,产品覆盖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并出口亚、非、中东等世界各地,产品曾获得一项国家金质奖(大型闸阀式平面闸门),四项国家银质奖及十余项部、省优质奖。近五十年来为三峡、小浪底、葛州坝、万家寨、二滩、水口、漫湾、李家峡等几十项国家重点水利水电、火电工程提供了优质的施工设备和永久设备,是水利水电系统著名品牌。

水利部综合事业局规划将郑州水工机械厂打造成现代化的大型制造企业,郑州市政府的“十一五”规划,也将郑州水工机械厂作为重点支持发展的“郑州机械工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水利部综合事业局和郑州市政府的发展战略要求,2005年,郑州水工机械厂确定了“退内进外、搬迁发展”的发展战略规划,水利部综合事业局和郑州市人民政府以最大的力度和优惠条件支持郑州水工机械厂“退内进外、搬迁发展”。

二、水工金属结构产业行业分析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计划纲要提出“建设金沙江、雅砻江、澜沧江、黄河上游等水电基地和溪洛渡、向家坝等大型水电站。”,对水工机械的生产带来了极好的发展机遇。最近几年,国家对水利、电力等能源项目批准兴建比较多,国家发改委批准新开工的电站项目有41项。批准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电站项目26项,装机规模1136.6万千瓦。立足水电、火电领域的企业大有可为。

目前,水工产品制造企业目前国内共有200多家,但是上规模的企业目前没有一家,销售收入超过3个亿的企业无有一家,并且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门槛较低。郑州水工机械厂的主要竞争对手的生产规摸、生产能力,技术水平上与该厂都不相上下。郑州水工机械厂和同行企业相比较,在品牌、产品研发和生产能力等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

第一,品牌优势。郑州水工机械厂主导产品混凝土搅拌楼(站)的技术水平、产品质量国内第一,世界领先。大型平面定轮闸门,超大型平面滑动闸门,超大型人字闸门,超大型固定、移动式卷扬启闭机等水工产品制造工艺、产品质量处于国内同行业领先水平。三峡工程70%的混凝土均由本厂设备浇注,三峡404发电洞14扇快速闸门,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电站进水口快速门,下闸后滴水不漏。为云南漫湾生产的500吨坝顶门机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坝顶门机。经过几代职工的努力,创立的“郑水”(ZS)牌商标得到了市场的普遍认同,“郑水”(ZS)牌商标在水电领域具有无可比拟的在位优势。

第二,生产能力的优势。全厂设备总台套数700余台套,其中T6920落地镗、T6918落地镗、3m滚齿机、3.4m大型立车等设备,就郑州市而言均为加工能力最大的设备,数控等离子切割机、轨道表面淬火机等设备的技术水平在国内及郑州市均为领先水平。郑州水工机械厂设备总起重能力达4000余吨,起重覆盖面积达80%。拥有加工、铆焊等生产厂房,是水工金属结构生产行业内设备最先进,能力最强的金属结构生产企业。

第三,产品研发的优势。郑州水工机械厂具有独立开发研制混凝土搅拌楼(站),塔机、桥机、门机、启闭机的能力。在混凝土搅拌楼(站)电器控制方面,拥有集中式微机全自动控制系统、双机热备份微机控制系统、故障远程诊断系统等国际领先技术。在启闭机运行方面,拥有变频调速系统和PLC加触摸屏监控故障诊断及现场总线控制等国内领先技术。郑州水工机械厂独立开发研制的4×6立方混凝土搅拌楼,是国内生产效率最高的混凝土搅拌设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使用在三峡工地的美国JOHNSON4X6特大楼由于控制系统不过关,一直不能正常生产,最终由三峡公司委托我厂进行控制系统重新设计制造,才得以正常生产,被三峡公司称之为“洋设备安上了‘中国芯’”。

在存在优势的同时,郑州水工机械厂也和许多老国有企业一样,存在好多体制上、管理上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企业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不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部分干部和职工的思想观念陈旧,只有产品观念,没有商品意识,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缺乏激励和约束机制,用工机制不活,缺乏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不能有效发挥企业各种资源的潜能,生产效率不高,企业发展的原动力不足;产规摸较小,设备相对陈旧。金属结构生产是一个相对成熟的产业,生产工艺、技术差异不大,企业的生产必须通过生产规模的扩大降低单位成本,获取合理利润,目前的设备及生产能力缺少规模效应;相对技术水平而言,管理水平和手段落后,管理基础平台较薄弱。信息管理系统落后,厂内未能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系统。正是这些问题的存在,确定了郑州水工机械厂必须实施“退内进外、搬迁发展”的战略规划。

三、“退内进外、搬迁发展”的战略规划

综合分析企业所处的内部环境和企业的基本情况,在水利部综合事业局的正确领导下,在郑州市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郑州水工机械厂确立了“退内进外、搬迁发展”的战略规划,即利用原厂划拨土地上市拍卖,所得收入用于迁建新厂解决债务和发展问题。“退内进外、搬迁发展”战略的内涵有4个方面:1.退内;2.进外;3.搬迁;4.发展,4项有机地构成了我厂发展的战略思想。

第一,退内。郑州水工机械厂运转50余年,沉淀了大量的内、外部矛盾及经济纠纷,并且土地性质属国有划拨地,要实现“退内进外、搬迁发展”的战略目标,首先要协调解决好“退内”的诸多关系和问题。要抓住主要矛盾和关键问题,一是要处理好三个关系:处理好上级主管和当地政府的关系,要他们给政策;处理好金融机构和债权人的关系,和他们达成债务谅解;处理好和职工的关系,取得他们的支持和赞成。二是要把握好一个关键:土地以理想价格成功拍卖。在上级的支持和职工的努力下,水利部综合事业局下达了《关于郑州水工机械厂改革的决定》和《关于郑州水工机械厂改革的若干意见》等文件,郑州市人民政府下达了《关于郑州水工机械厂土地出让有关问题的批复》,解决了政策支撑的问题;郑州水工机械厂和多家债权人签署了协议和备忘录,取得所有债权人的支持和理解;召开了十三届职代会,经过无记名投票表决程序,得到了职工代表的同意和支持,完成了原厂土地上市拍卖的前期工作,土地最终3.45亿元的理想价格进行了拍卖,超出起拍价1.2亿元,为“退内进外、搬迁发展”战略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第二,进外。企业实施战略转移,项目落地实施建设是另一关键。在国家土地政策日趋紧缩,土地资源供应紧张的形势下,项目需求的交通方便、200亩以上成规模的建设用地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能否同意打破常规建设,都是“进外”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经过规范的调研和科学的论证,在郑州市政府的支持下,选定了郑上路888号260亩建设用地,用于建厂,郑州市人民政府专门下达了《关于研究解决郑州水工机械厂新厂建设有关问题的会议纪要》,给予了郑州水工机械厂“特事特办”的优惠政策。在水利部综合事业局的关心支持下,又论证通过了《新厂建设规划报告》。完成一系列准备工作后,新厂已于2006年6月30日打桩,2006年9月1日开工建设,为“进外”工作夯实基础。

上一篇旅游规划

下一篇城乡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