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诊断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影像诊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影像诊断

影像诊断范文1

关键词:兽医影像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S854.4-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兽医诊断技术的快速发展,兽医影像学作为一门新的技术取得了长足进步。兽医影像学不但在社会服务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其作为一门新兴边沿学科自身也得到了发展。兽医影像诊断学是利用不同原理的成像方法,使动物体内部器官和结构影像化,来推断机体形态及病理变化,以达到诊断的目的现代化诊断方法。兽医影像技术包括传统X线摄影技术,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实时超声扫描技术,磁共振成像技术,热记录摄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介入放射学,内窥镜技术和心电图技术等[1]。目前,全国很多高校及职业学院开始设立了兽医影像学课程,有些院校把其作为专业必修或限修课。

随着计算机技术融入到兽医影像学当中,影像诊断学涉及到知识容量更大、相关学科很多,使得这门课程在教师讲授和学生学习过程中难度较大。笔者结合近些年影像学的发展和教学实践,摸索了一些经验和方法,总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学内容

1.1 重点讲授常用的影像学成像基本原理

成像原理是学习影像诊断学的基础,学生对设备的主要功能及成像原理有一定的了解,才可能使他们对各脏器在各种影像技术下的影像学表现有所辨析,真正做到知其所以然。但是兽医影像诊断学为新兴学科没有所开设的专业基础课作为支撑,而且一般学时较少。这样就要求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尽量把实践中常用的成像原理进行讲授。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主要侧重于X线和超声波成像原理的讲授,而诸如CT、MRI等没有在兽医临床广泛应用的成像手段仅简单介绍。X线诊断是目前兽医影像诊断中应用最多、最广泛的检查手段,同时X线诊断对学生打好整个影像学基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国内,超声诊断在兽医临床诊断上的应用发展较缓慢,主要应用在一些科研院所或较大型动物医院有所应用。所以在成像原理教学中重点讲授X线成像原理,超声成像做一般讲解。

1.2 以解剖学、病理学等课程为基础

影像学是以不同的成像手段来显示不同部位、不同断面成像的特征。因此,掌握大体解剖、断层解剖等相关知识,才能对病变部位、病理变化、位置改变等异常做出准确判断。学生以前的解剖、病理等基础课程的学习往往停留在形态、位置和眼观病理变化上,而影像学需要有立体、断层解剖和病理密度改变等更深入的基础知识上。所以,在讲授各部位的病理影像改变前,应简要回顾一下各器官正常解剖以及断层解剖等相关知识。从而正确认识正常的影像结构,以便对病变做出准确定位和判断。

1.3 理论和具体影像图片相结合

影像诊断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为临床兽医提供有效、准确的辅助检查手段。学生们在经过专业基础课和一些临床课程的学习后,对影像诊断学充满好奇,开始学习时往往很有兴趣。但经过了诸如影像成像基础、断面解剖、影像病理等知识学习后会感到影像学其实很枯燥乏味。例如,在讲授X线的成像原理时,很多同学感到理论索然无味。他们更愿意亲自拍片、体验暗室技术或直接进行读片等实践活动。所以,我们在讲授理论的同时,通常先选择一个与主讲理论相关的临床病例作为引线,通过这些病例图片来说明要讲授的理论。这样,学生即学习了枯燥的理论又为以后的读片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4 影像表现为教学核心

通过对基础理论的讲解,学生对影像学有了一定的认识。这些认识是为影像诊断作为铺垫,影像诊断的核心是对影像进行分析、归纳从而对疾病做出客观、准确的诊断。兽医影像诊断学涉及的动物种类很多,同种动物的个体差异也较大。所以,要培养学生对图像的观察和分析,以不变应万变才是教学的核心。在教学中从正常图像的导入入手,让学生观察正常的图像,用学过成像原理、解剖等基础知识分析这些正常的图像。在学生全面掌握这些正常的影像之后,在从病理改变、病理成像特点等方面来分析疾病的病理变化在影像成像上的变化。例如,在讲解关节疾病时,根据以往的基础知识引入正常的关节X线解剖和成像的基础知识,再对表现在 X 线片上的形态学改变的原因和病理意义进行推导和理解。这样对病理的X光片学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引入病例进行讨论。培养学生对X光片进行独立的思考和分析,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巩固了基础知识,提高了学生对图像的分析能力。在整个的影像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围绕着图像进行学习,图像成为整个教学的核心。

2 教学手段

2.1 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优势,提高教学效率

图像是影像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影像学的教学核心是使学生对图像理解、提高阅片能力。传统的影像教学对影像基础知识往往采取黑板讲解,到疾病各论部分讲解时才接触到真正的影像学图像,且需要大量图像进行对比和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论和实践发生脱节,很难达到教学效果。教师在授课时需要整理片子、挂图等大量的图像资料工作费时费力。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大多数院校都配备了计算机投影多媒体教室和实验室。多媒体教学在兽医影像诊断中的应用越来越多,传统的板书教学往往只在遇到重点、难点问题或对多媒体幻灯内容进行补充时应用。多媒体这种教学形式信息量非常大,丰富的影像画面在兽医影像诊断学中教师可以随时从基础理论联系到图像、再从图像到理论进行交互。学生不再为生硬的基础理论感到头疼,也不再为冰冷的影像画面感到枯燥乏味。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应用极大提高了影像诊断教学效果,使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变得清晰、易懂。但通过近几年的应用多媒体教学也发现存在一些问题。如初期教师对多媒体相关知识掌握不够,图像转化为多媒体课件质量不过关,多媒体课件制作粗糙、播放过快学生跟不上课程进度等问题尤为突出;后期则出现教师过度依赖多媒体课件忽视备课,学生课堂不做笔记、课后拷贝课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针对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问题主要从教师自身和本校实际情况结合进行改进,使教学逐渐走入正轨收到了满意效果。

2.2 充分利用网络技术

在多媒体教学的基础上,网络技术的发展又使兽医影像诊断学的教学发生了变化。网络技术使教学不再受时间、空间等限制,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把教学课件、真实病例、习题等教学资源放在学校校园网上,各年级、专业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进行自主学习和复习。为了增强互动,应用网络开通了微博、微信等互动手段,教师和学生的联系更加紧密、及时。可以说网络虽然极大丰富了教学,学生获得了比课堂教学更多、更实际、更直观、更迅捷的获取知识手段;教师解答学生问题更加广泛和深入,对教师的综合业务素质也有很大提升。但网络教学互动的出现了过学生度依赖网络,忽视了课堂教学;网络内容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学生和教师不能把握;知识抄袭、篡改等现象严重等问题在教学中相继出现。针对这种情况,更要求教师做好引导、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来更好的应用网络这个新兴的教学手段。

3 改革教学方法

3.1 理论和实践综合化教学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认为在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中,学生都要经历将教学内容加以内化的过程,即把新的教学内容结合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去。只不过前者的学习内容是教师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而后者的学习内容需要学生自己去发现。因而,二者的过程可以说是基本相似,只不过后者比前者多了一个发现的阶段[2]。兽医影像诊断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能独立合理应用影像诊断手段来解决实际临床病例,并对图像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形成准确的诊断。对于这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在课堂教学中在讲解理论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网络等适时技术引入实际病例、影像图片等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析。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导入同种疾病的影像图片,组织学生进行分析、归纳找出诊断要点,再由教师总结完善。这样理论和实践教学同步进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2 采用开放式实验教学

以往的实验教学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先对实验的目的、原理、步骤等进行讲解,学生按部就班进行机械行操作,教学效果一般。针对存在问题在实验设计上进行创新,开设了一些开放性实验。所谓的开放式实验教学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实验教学,教师对学生的实验不能包办,而是让学生放手去做[3]。

例如,以往暗室技术实验,由教师进行按照摸索好的条件进行药物配制、装片、曝光、显影、定影、晾干等操作,学生只是旁观或参与简单操作。改革为开放性实验后,教师只负责讲解其基本原理,具体实验条件由学生根据曝光量、温度等条件在理论范围内自己调节。实验结束后,组织学生对实验进行总结,探讨出现的问题。这种开放性实验虽然增加了耗材的用量,但学生掌握了本实验的精髓、培养了创新能力,在从事以后的临床工作中能应对各种复杂情况。

3.3 加强临床实践

兽医影像诊断学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教师在课堂和实验教学中所讲授的病例往往是典型和常见的病例。在实际的临床工作中许多病例是不典型或有其他并发症的病例,所以在切实掌握基础知识、理论同时,更应将知识应用实践。在教学中充分依托附属动物医院作为实习基地,对学生开放动物医院影像诊断室。学生在课余时间接触具体病例,将讲课的理论知识消化理解,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能力。

4 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

考核是督促学生学习的最佳方式,既是对教与学的检验,又有对教学的导向作用[4]。科学的考核机制可以使学生加强对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掌握,同时提高对于这门学科的重视程度。在教学中采取考试和实践考核2种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考试主要是对学生基础知识、基本原理进行测试,采取闭卷考试的方法进行。实践考核重点是对学生的读片能力进行测试,实践考核是学生对影像知识综合的考核,对教师自身综合素质有较高要求。

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学改革永恒的主题[5]。影像诊断技术日新月异,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上述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考核方法的改革和实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和创新能力,教学质量和效果得到明显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谢富强,邓干臻,邓立新.兽医影像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

[2] 奥苏贝尔.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点[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55-60.

[3] 杨笃宝,雷留真,王振勇,等.兽医临床诊断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实验室科学,2009(6):47-49.

影像诊断范文2

【关键词】食道裂孔疝;X线钡餐检查;诊断

食道裂孔疝是指腹腔内脏通过膈食道裂孔进入胸腔的疾病,是膈疝中最常见的一种。其病因主要分先天性和后天性,以后天性常见。随着人们体质的下降,食道疾病发病率的提高,食道裂孔疝的诊断日益受到广大临床医师的重视,主要依靠上消化道钡餐透视和胃镜、CT等诊断。上消化道钡餐透视对食道裂孔疝的诊断较胃镜及CT等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价值较高。本文对我院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经检查诊断为食道裂孔疮的100例患者进行分析,探讨消化道钡餐造影方法对该病诊断的经验。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在我院进行上消化道钡餐透视诊断为食道裂孔疮患者3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均在13-76岁,平均年龄在33岁左右。消化道钡餐造影方法诊断30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典型的胸骨后烧灼样痛16例,反酸、烧心、呢逆18例,咽部不适10例,呼吸道症状3例。

1.2上消化道钡餐表现

30例患者上消化道钡餐透视诊断为食道裂孔疝。X线诊断标准:膈下食道段(腹段)变短增宽或消失,贲门部呈现幕状向上牵引,膈上可见胃囊,膈上出现食道胃狭窄环。短食道时则膈上有粗大的胃粘膜,食道胃角因收缩可上升至第9胸椎水平。

1.3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常规上消化道钡餐造影检查,检查过程中对有食管裂孔疝明确影像表现的,可适当增加辅助以进一步验证,对于可疑患者,以增加辅助,如俯卧左后斜位,然后转到食管下端贲门部的切线位,让患者大口吞服稠钡,仔细观察钡剂通过食管下端到胃底的情况,观察是否有钡剂返流及疝囊出现。或者头低足高位在连续服钡过程中进行多轴位观察,如发现疝囊后需再立卧位反复观察疝囊是否可回纳,同时观察是否有返流性食管炎、食管溃疡、食管癌以及其他病变并存。如上述检查食管裂孔疝仍不能充分显示,则采用一些辅助方法如呕吐法、反复呃逆法、腹部加压法及卧位快速变换法等,以促使钡剂返流和疝囊的出现,发现异常应及时进行点片仔细观察并留记录。

2结果

可复性食管裂孔疝(滑动疝)21例,不可复性食管裂孔疝9例;其主要X线影像表现为膈上疝囊征、胃粘膜征、食管下括约肌上升和收缩(A环征)、食管胃环(B环)征。

3讨论

根据食管裂孔疝位置是否固定,临床上将食管裂孔疝分为可复性食管裂孔疝和不可恢复性食管裂孔疝。可复性食管裂孔疝的膈上疝囊并不固定存在,做呕吐动作和改变等条件下才容易出现。所以,我们在检查过程中,如对患者有嫌疑迹象者,应增加相关的辅助检查。以积极寻找和显示膈上疝囊的存在,膈上疝囊是确定食管裂孔疝的金标准。以下列征象表示膈上疝囊存在:①部分胃底位于膈上;囊状影大多数是由扩大的胃食管前庭段和部分胃底所组成,少数为部分胃底通过扩大的膈食管裂孔进入膈上所致,而贲门仍在膈下,即所谓“滑动性食管弯疝”。②膈上出现胃粘膜,正常食管粘膜呈细条纹状,平行排例;胃食管前庭的粘膜是食管粘膜的延续,并在通过膈食管裂孔处向心性聚集。③食管胃环的出现,在吞钡检查右前斜位观察时,可见到滑动性食管裂孔疝的上方出现一宽1cm左右的环形收缩,即为上升的食管下括约肌,也称为“A”环。管腔呈舒张状态时,表现为管腔边缘的膈状切迹,即“B”环。

总的来说,基层医院对食管裂孔疝的检查与诊断都能进行,但也存在不少漏诊的现象。原因是立位消化道检查,而没有进行仰卧位或俯卧位检查,甚至没有进行胃充盈像检查就草草结束检查。特别是对滑动性食管疝的诊断,检查者要有一定敏感性,如患者既往有食管、胃手术史、腹水、腹腔占位性病变等腹压增高者,出现剑突下或胸骨后疼痛并加剧者提示有本病的存在的可能,应重点增加辅助的检查。检查中要注意检查技巧、形态与功能并重,以透视与点片相结合的方法。在检查中也要注意诊断与鉴别诊断,重点要鉴别的是:①食管的膈壶腹,为一正常的生理现象;②膈上食管憩室,即食管下段憩室,其扩大的囊腔常呈圆形,有一较狭窄的颈与食管相连,憩室内没有粘膜皱襞,憩室以下的食管通过食管裂孔走形正常,即憩室与胃底之间有一段正常的食管;③胃粘膜脱垂逆行进入食管,这种情况比较罕见,于仰卧头低足高100-150°位脱垂的胃粘膜逆行进入食管,使得食管下端管腔扩大,钡餐检查见粗大的胃粘膜,呈蕈样充盈缺损。当将患者置站立位时,脱垂的胃粘膜回纳胃腔,食管下端形态恢复正常。

在明确诊断的同时,我们应积极寻找原因及食管裂孔疝的并发症,最常见的并发症有消化性食管炎、边缘性溃疡。总之,我们认为普通X线胃肠道造影检查对食管裂孔疝的诊断具有操作简便,准确性高等优点,适合在基层医院广泛开展与运用。但首要的是熟练掌握普通X线胃肠道造影检查技术和充分认知食管裂孔疝的影像表现。这才是诊断食管裂孔疝的前提。

【参考文献】

[1]刘皎然.新生儿食道裂孔疝超声表现1例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13年1期

影像诊断范文3

1 X线胸片

X 线平片是临床上诊断支气管肺癌使用最多最基本的影像学方法,在观察肿瘤的整体形态上优于CT,在炎性肿块与肺癌的鉴别中有着CT 无法取代的作用[2] 。目前常用的数字化X线摄影有计算机放射摄影(CR)和数字化放射摄影(DR),与传统的平片摄影相比,在X 线剂量、宽容度、对比分辨率、出片时间及后期处理工作等都具有优势[3]。DR 影像经低频增强处理可以提高肺结节的检出率[4],比CR 具有更快的成像速度、更高的分辨率、更便捷的操作,已成为数字X 线摄影技术的主导方向[5]。

2 CT

2.1 LDCT 保持常规CT 的敏感性,但放射剂量仅为其1/6 且灵敏度高,在筛查早期肺癌中有明显优势。进入21世纪以来国内、外多组对易患人群(如吸烟者)肺癌筛查报道显示,虽然敏感度、特异度有所差别,但均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尽管LDCT 对于肺癌的敏感性较高,但目前尚无标准化及严谨的筛查方案,低剂量CT 肺癌筛查仍处于研究阶段[6]。

2.2常规HRCT HRCT 可提高空间分辨率,清晰地显示肺的细微解剖结构,提高诊断结节病变的准确性,较常规CT 更好地显示毛刺、分页、棘状突起、支气管充气、胸膜凹陷等征象[7]。

2.3 CT 灌注成像( perfusion CT) : 根据CT 动态增强扫描时间-密度曲线( time-density curve,TDC) ,计算出灌注参数和彩色函数图,反映肿瘤的血流灌注状况,提供组织器官血流动力学信息。张金娥等[8]研究表明,良性肺结节的血容量BV 值及表面通透性PS 值均小于恶性,且炎性病变的时间-密度曲线TDC 呈速升速降型,而肺癌的TDC 则呈速升缓降型。Li等[9]研究发现使用64 排CT通过对比剂的首次通过成像可以反映肺结节的灌注情况并有助于鉴别良恶性结节。

3 MRI

MRI 多序列、多方位及流空效应等成像特点可以显示肿块、气道、心脏大血管的关系。MRI由于空间分辨率低,只能对叶及叶以上支气管管壁增厚及管腔狭窄做出判断,对叶以下支气管管壁增厚、管腔狭窄的显示不如CT。MRI 在鉴别肺癌与继发性改变方面则有较大的优势。肿瘤刚开始阻塞支气管时引起肺组织含气量显著减少形成肺不张或肺实变,其内可见渗出液体,以及肺泡壁各组织成分的缺血、缺氧,这时的肺组织T1 与T2 值均长,与致密的肿瘤相比,不张的肺组织T1WI高于周围无信号的肺泡、低于瘤体,T2WI 高于瘤体。肺不张、肺实变或机化性肺炎与肿瘤的信号强度不易区别,但增强MRI有助于肿块和继发性改变的鉴别,明显强化的肿物与不张肺组织信号有明显差别。MRI由于较高的对比分辨率,可以明确显示肿瘤对纵隔的侵犯及与心脏大血管的关系,Webb WR 等[10] 研究认为MRI 在评价纵隔侵犯方面优于CT。但是,CT 和MRI 对纵隔轻度受侵犯的评价都比较有限,主要是两种方法均依赖于纵隔脂肪间隙的模糊或消失。MRI对胸壁、椎间孔、颈椎、臂丛神经的显示明显优于CT,尤其是矢状面T1WI、T2WI 可以清晰显示肺上沟部位的解剖。

4 PET-CT

PET 是一种代谢定量显像技术。PET扫描以肿瘤细胞FDG(18F-氟代脱氧葡萄糖)摄取增加为标准,如果CT没有证明有远处转移,FDG-PET可作为CT扫描纵膈分期的补充,并提供远处转移的重要信息。PET-CT,即PET 和CT 影像进行同机融合的设备,其融合了PET 能反映肿瘤代谢能力和CT 高分辨率两方面的优点,两者优势互补。PET-CT 一次检查即可完成全身扫描,集合了断层图像和全身显像的特点,可获得冠状面、矢状面和横断面3 个方向的全身断层融合图,两者结合起到了"1 + 1 > 2"的效应。因此,为肺癌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了依据。大量Meta 分析研究表明对于诊断直径大于1 cm 的肺部结节PET-CT 的敏感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6%、78%; 91%、92%[11]。Pieterman R 等[12]报道的一项前瞻性研究显示:单纯使用FDG-PET对纵膈转移的敏感性、特异性、阴性预测值和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6%、86%、95%、74%。PET-CT 的假阳性率约10%,假阳性结果往往见于良性炎症性疾病,如脓肿、活性肉芽肿及缺氧性疾病[13,14]。双时相显像或多种显像剂联合显像有助于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详细了解病史,也有助于减少诊断假阳性。

了解各种影像学检查手段优缺点,充分发挥各项检查方法优势,对肺癌患者做出早诊断、早治疗,努力提高患者生存率。

参考文献:

[1] Stroobants S,Verschakelen J,Vansteenkiste J. Value of FDG-PET in the management of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J].Eur J Radiol,2003,45( 1) : 49-59.

[2] 李文武. 肺癌的CT 诊断及技术进展[C]. 济南: 山东省肿瘤医院,2007:122-126

[3] 房爱玲,陈敦淳.医用数字X线设备DR和CR[J].现代仪器,2010,16(1):16-18.

[4] 王克扬,贺文,何茜,等. 胸部DR影像后处理对肺结节检出的影响[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7,23(11):1727-1729.

[5] 林鸣,王小妮,毛世梅,等. DR与CR的区别与联系[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1,10(21):1717-1718.

[6] Bach PB,Mirkin JN,Oliver TK,et al. Benefits and harms of CT screening for lung cancer: a systematic review[J].JAMA,2012,307:2418-2429.

[7] 陈建彪.高分辨率CT在肺孤立性结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亚太传统医药,2011,07(7):53-54.

[8] 张金娥,梁长虹,赵振军,等. CT 肺灌注在肺结节诊断中的应用研究[J]. 中华放射学杂志,2005,39: 1044-1045.

[9] Li Y,Yang ZG,Chen TW, et al. First-pass perfusion imaging of solitary pulmonary nodules with 64-detector row CT: comparison of perfusion parameters of malignant and benign lesions[J].Br J Radiol,2010,83:785-790.

[10]Webb WR,Gatsonis C,Zerhouni EA,et al.CT and MR imaging in staging non-small cell bronchogenic carcinoma:report of the Radiologic[J].Diagnostic Oncology Group.Radiology,1991, 178:705-713.

[11] Bunyaviroch T,Coleman RE. PET evaluation of lung cancer[J]. J Nucl Med,2006,47( 3) : 451-469.

[12]Pieterman R,van Putten J,Meuzelaar J,et al.Preoperative staging of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with positron-emission tomography[J].N Engl J Med 2000;343:254-261.

影像诊断范文4

【关键词】周围型肺癌;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诊断

【中图分类号】R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036-01

周围型肺癌(以下简称肺癌)是目前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而且发病率逐年升高[1] ,因此提高肺癌的诊断水平对肺癌临床治疗方案及预后非常重要。由于肺部疾病的影像表现复杂,肺癌较易被误诊,鉴别诊断是放射工作中的难点问题之一。本文对已证实为周围型肺癌的20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提出与肺部其他疾病鉴别诊断要点, 旨在全面认识周围型肺癌基本影像学表现,提高对周围型肺癌的影像诊断水平。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有完整胸部X线正侧位片、CT,并经支纤镜、手术、病理证实为周围型肺癌20例。

1.2方法

1.2.1 全部病例均摄胸部正、侧位片,病灶图像清晰,无伪影。

1.2.2 CT扫描方法 西门子Sensation 16排CT先以常规10mm层厚,层间距10mm,自胸腔入口扫至膈面,再以3mm~5mm层厚对病灶局部进行薄层扫描, 全部病例均使用肺窗与纵隔窗对病灶进行观察。

2 结果

本组20例周围性肺癌,其中男性15例,女性5例,年龄45~70岁。病灶直径3cm以下5例,3cm以上15例,病变部位右肺12例,其中上叶6例,中叶1例,下叶5例,左肺7例,其中上叶5例,下叶2例。

2.1 X线主要表现 病灶边缘征象:13例病灶为球形,7例为不规则形,分叶征14例,细短毛刺和伪足征8例。病灶内部征象:空泡征2例, 空气支气管征3例。病灶周围征象:血管集束征2例, 胸膜凹陷征5例。

2.2 CT主要表现 病灶边缘征象:分叶征18例, 细短毛刺和伪足征16例。病灶内部征象:空泡征8例, 空气支气管征10例, 多位于病灶边缘及偏心部位, 增强扫描病灶呈较明显但不甚均匀强化。病灶周围征象:血管集束征7例, 胸膜凹陷征6例。

3 讨论

周围型肺癌的生长大致分3种:堆集式生长、蟹足式生长、伏壁式生长,值得指出的是有可能同时混合多种生长方式,不同的生长方式决定其影像学表现亦有不同。作者认为影像只是病理变化的反映,而病理变化是影像的基础,必须全面了解周围型肺癌病理形态学特征,才能深刻认识影像学的表现。在本组病例中出现率较高的有分叶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有价值。但血管集束征、空泡征对诊断也具有一定诊断价值[2]。根据病变的形态大小、边缘征象、病变内部结构及邻近改变的影像表现, 对绝大多数的周围型肺癌可做出诊断。但肺部的结节和肿块临床较为多见,病理性质多样,而不同的病理性质其治疗方法、效果大不相同。影像学如何更早地检查出周围型肺癌,如何描述其X 线特征,缩小鉴别诊断范围,作出定性诊断,仍是难点问题。

3.1 周围型肺癌的的诊断要点主要有:分叶征、毛刺征、伪足征、空气支气管征、血管集束征及胸膜凹陷征为周围型肺癌的基本征象, 18例显示3种以上基本征象。

3.1.1 毛刺征 毛刺征可分为短毛刺和长毛刺两种情况。短毛刺长约1mm~5mm ,宽约1mm。数目较多且短而直,围绕肿瘤呈放射状排列。短毛刺对诊断恶性肿瘤价值较高。长毛刺长而粗,长约1cm~2cm ,宽约1mm~2mm。数目不等,呈放射状。常由于血管,支气管或血管、支气管周围炎性细胞或肿瘤细胞浸润所致。长毛刺多见于炎性病变,对恶性肿瘤诊断价值不高。

3.1.2 侧缘线征 可见远离肺门、肿块至胸膜范围片状模糊影或条状影,系肿块浸润性破坏或膨胀性生长,压迫阻塞不同大小及范围的小支气管,引起压迫性肺不张。炎症小叶间隔线,多见于肺部恶性肿瘤。

3.1.3 胸膜凹陷征 胸膜凹陷征为周围型肺癌常见的影像征象之一[3],典型的胸膜凹陷征对周围性肺癌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形成典型的胸膜凹陷征的重要的病理基础是肿瘤方向的牵拉和局部胸膜无增厚粘连。CT表现为瘤灶与胸壁间见三角形影或喇叭口样表现。炎性病变如结核球、机化性肺炎或炎性假瘤等可引起邻近肺的纤维组织增生,延伸达脏层胸膜下而产生胸膜凹陷,并伴邻近胸膜增厚,表现为病灶邻近肺野不规则纤维索条,部分伸达脏胸膜,产生轻微凹陷。

3.1.4 分叶及脐凹 分叶有大有小,分叶较深(凹入的部位较深),主要见于肺癌,诊断意义较大。分叶的形成可能是由于肿瘤收缩或肿瘤向各方向生长速度不同所致,中心瘢痕形成和邻近的肿瘤组织所致的间隔增厚,也是导致肿瘤边缘切迹的原因,切迹的形成可能是解剖结构使肿瘤生长受阻,或为膨隆巢向邻近的结构扩展。一般认为主要原因是肿瘤各部位生长速度不同。

3.1.5 空洞 肿瘤组织坏死后,坏死物自支气管排出即可形成癌性空洞。癌性空洞的特点是空洞壁较厚不均匀,空洞壁外面可有分叶,也可无分叶。内壁不整,可有结节。空洞内一般无液平,但少数情况下也可有液平。一般壁厚超过16mm者大多数为恶性,小于4mm则多为良性。

3.1.6 空泡征 见于瘤体中央,呈点状边界清低密度影、系癌灶内部分肺泡未受累及/或癌细胞呈覆壁生长面使该部肺泡仍保持充气状态。支气管充气征:表现为瘤体内管状或分支状低密度影,系癌组织在细支气管和肺泡表面生长而不充填管腔。

3.1.7 周围型肺癌邻近血管,支气管纠集征 瘤灶周围血管、支气管可相互聚拢,该征象病理表现是因反应纤维结缔组织增生显著可将附近血管拉靠向结节或将其卷入结节形成血管纠集征。

3.2 周围型肺癌与肺部其他疾病的影像表现鉴别诊断

3.2.1 肺结核球 多见于年轻患者,病灶多位于肺上叶后段和下叶背段,一般无症状。病灶多边缘光滑, 无毛刺, 多有钙化或偏心空洞, 病灶一般小于3cm以下,常可见卫星病灶。

3.2.2 粟粒性肺结核 多见于年轻患者,有发热等全身中毒症状,但呼吸道症状不明显。病灶细小、分布均匀,密度较淡的粟粒样结节。应与弥漫性细支气管-肺泡癌相鉴别,细纤维支气管镜活检,可明确诊断。

3.2.3 球形肺炎 肺部慢性炎症机化,形成团块的炎性假瘤,形态不整,中有密度较深的核心,常伴有胸膜增厚,病灶长期内无变化。易与肺癌相混淆。

3.2.4 慢性肺脓肿:脓腔壁厚,内壁不规则,周围炎症略消散,但不完全,伴纤维组织显著增生,并有不同程度的肺叶收缩,胸膜增厚,纵隔向患侧移位,其它健肺发生代偿性肺气肿。

3.2.5 机化性肺炎 机化性肺炎的边界要比肺炎的边界清楚面规则,伴有细小毛刺影。因而与肺癌的影像表现相似。鉴别时有以下几点可供参考:与肺癌肿块密度相比,机化性肺炎肿块的密度相对较淡;机化性肺炎肿块的边界比肺癌肿块的边界要稍模糊、毛糙些,机化性肺炎的毛刺影趋向于类似绒毛样,即细而紊乱,而肺癌的细小毛刺影细而规则;分叶征象是肺癌重要征象之一,在机化性肺炎中尚未见到分叶征象。

3.2.6 支气管腺瘤:肿瘤呈圆形致密阴影。发病年龄多在30~40 岁之间,女性居多,常有较长时间的咳嗽、咳痰和咯血病史,应与支气管癌相鉴别。

3.2.7 肺错构瘤: 影像表现为圆形,或分叶状肿块,边缘整齐,与正常组织分界清楚,肿块内常见钙化点,呈爆米花样,长期随访,很少改变。需与支气管癌相鉴别。

3.2.8 其他肺部良性肿瘤:若无发生阻塞性炎症,肿块边缘多为清晰,与其他肺组织分界明显,鉴别不难;若发生阻塞性炎症,肿块常遭掩盖,鉴别较难,纤支镜检查可明确诊断。

参考文献:

[1] 何蓉,周围型肺癌影像学诊断研究进展[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6,18 (4):480-483.

影像诊断范文5

[关键词] 肿瘤;脊索瘤;磁共振成像;计算机体层摄影

[中图分类号] R814.42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9701(2011)20-103-03

Imaging Diagnosis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Chordomas

WU Haisheng1CHENG You2

1.Deparment of Radiology,Ganzhou People’s Hospital of Jiangxi Province,Ganzhou 341000,China;2.Deparment of Radiology,Foshan Jun’an Hospital of Guangdong Province,Foshan 528329,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maging manifestations and differential dignosis of chordoma. Methods The imaging manifes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 of chordoma in 29 cases proved by surgery and pathology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Results In this series of29 chordoms,the lesions located at the region of sacrococcygeal region 15 cases(51.7%),at the skull base in 13 cases(44.8%) and 1 case(3.5%) outside the axial skeleton as an extra-axial chordoma or parachordom. Bone destruction in the areas near skull base and sacrococcygeal region could be found on radiography;On CT,chordom typically appeared as a expansile soft-tissue mass that arises from the clivus and sacrococcygeal region with associated extensive lytic bone destruction;MR imaging was considerably superior to CT in the delineation of lesion extent. Conclusion CT shows bone invasion easier than MRI,but MRI can well display the extent,interior structure of tumors, as well as its relationship with adjacent nerves andvessel,and therefore benefits the decision of surgical project and the postoperative evaluation.

[Key words] Tumor;Chordoma;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Computerized tomography

脊索瘤(chordoma)来源于残存或异位的胚胎性脊索组织,是一种原发低度恶性骨肿瘤,好发于骶尾部及颅底蝶枕软骨结合处[1]。笔者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29例脊索瘤的影像学表现,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07年3月~2010年9月经本院神经外科手术后病理证实的29例脊索瘤患者,其中骶尾部脊索瘤15例,颅底脊索瘤13例,外周软组织脊索瘤1例。

1.2检查方法

29例病例均行MRI检查及增强扫描,20例同时行CT检查,16例摄头颅或腰骶椎正侧位片。所有病例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检查仪器为 MRI:德国西门子1.5T超导8通道MRI;CT:日本东芝超高速螺旋CT;X线:美国GE的DR和德国AGFA的CR。

2结果

骶尾部脊索瘤:15例骶尾部脊索瘤中,平片及CT均见以骶骨为中心膨胀性生长的骨质破坏区,边缘清楚;MRI则为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的较均匀软组织信号影;其中11例向前突入盆腔的软组织肿块影,2例局限于骶椎,2例向后波及骶管。颅底脊索瘤:13例颅底脊索瘤中,病变局限于斜坡者4例,CT表现为斜坡的骨质破坏,常伴圆形或不规则的肿块及点状钙化影,病灶边界清楚。向上突入鞍区及蝶窦侵润性生长者9例,CT表现为鞍区的不均匀软组织影,蝶骨见骨质破坏,MRI显示垂体及视交叉受压或包绕, MRI见蝶窦区肿块向前生长,充填鼻腔和副鼻窦。外周软组织脊索瘤:臀大肌内脊索瘤1例,MRI显示为长T1长T2的软组织信号影。

在脊索瘤的影像学检查中,均显示病变边缘清楚的软组织肿块影,MRI显示T1WI等信号,T2WI高信号;若肿瘤内有出血则T1WI及T2WI均为高信号[1]。29例脊索瘤均行MRI增强扫描,10例呈较均匀轻中度增强,其余19例强化不均匀。

3讨论

3.1脊索瘤的发生部位、临床表现及病理

脊索瘤多发生于躯干轴心骨骼由颅底至骶尾部的任何部分,这与脊索的组织发生学有密切关系:胎儿出生后,脊索组织残存在骨组织的迷走脊索组织。Horwitz氏认为脊索在其终端特别弯曲且多分支,可移行于椎体中,故颅底或骶尾部脊索异位的机会多,脊索瘤发生的机会亦大[2,3];脊索瘤发生于骶尾椎最多,约占50%[4],文献报道发生于颅底约占35%,颈、胸、腰椎最少见,约占13%。

脊索瘤临床上以男性多见,男女之比约为2:1,肿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临床症状不一,发生于颅底的脊索瘤向颅内突出,造成脑神经及垂体功能障碍,引起相应症状如头痛、视力下降等;肿瘤向前、下侵犯鼻咽部及筛窦,引起鼻塞、听力下降等。病变位于骶尾椎者,压迫直肠、膀胱或相应的神经引起大小便异常。

肿瘤呈膨胀性生长,边界清楚,外形呈类圆形或不规则结节状,质软呈胶状。肿瘤切面呈灰白色或蓝白色,半透明有光泽,肿瘤内可见纤维分隔,包膜界限清楚,瘤内有时见出血、囊变、钙化、骨组织。

3.2脊索瘤的影像学表现

不同影像方法对脊索瘤的诊断价值不同。(1)X线平片的价值主要是发现病变,如表1所见,X线平片发现显示病变的概率为60%~92.3%,平均76.1%,而正确诊断仅为38.5%;一般仅能发现膨胀性、融骨性骨质破坏区,边界清楚,边缘可见硬化(图1A),邻近可见软组织肿块影。(2)CT检查可清楚显示病变的范围及内部结构(图1B、图2A)。表1所见CT显示病变的概率为83.3%~100.0%,平均91.0%;而正确诊断为46.7%~50.0%,平均48.0%;骶尾部肿瘤表现为膨胀性的骨质破坏区,边缘清楚,病灶向前侵犯形成软组织肿块,伴有点状钙化影(图1B)。颅底脊索瘤表现为以斜坡或岩骨尖为中心的不规则肿块,边缘清楚,内有点状钙化影,增强后肿瘤呈中等强化。总之,CT对显示小的骨质破坏和钙化较MRI敏感(图1B、图2A)。(3)MRI由于软组织分辨率高,能准确显示肿瘤的部位、范围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情况,对临床确定手术方案有重要价值[5];表1所示,MRI发现显示病变的概率为100.0%,正确诊断的概率为61.5%~80.0%,平均70.7%;MRI显示脊索瘤呈不规则分叶状软组织肿块,T1WI呈等或略低信号,T2WI呈明显高信号(图1C、图2B、图3C)。若肿瘤内有出血则T1WI及T2WI均为高信号;增强扫描肿瘤呈中等、不均匀“蜂房样”及“颗粒样”强化,其“蜂房样”强化为脊索瘤的特征性强化方式(图3B),动态增强扫描提示脊索瘤呈持续缓慢强化

3.3脊索瘤的鉴别诊断

(1)巨细胞瘤:病变呈膨胀性、偏心性生长,常见“皂泡征”。(2)畸胎瘤:CT显示肿瘤内有囊变区,为低密度的水和脂质成分;MRI可显示分化较好的畸胎瘤内有T1WI和T2WI均为高信号的并能被脂肪抑制序列抑制的脂肪信号。(3)转移瘤:转移瘤常常是多个骨或多个椎体的融骨性骨质破坏,破坏区无硬化边,多有原发肿瘤病史。(4)鼻咽癌:鼻咽癌好发鼻咽腔,常见咽隐窝狭窄,钙化少见,动态增强扫描呈快进快退;而脊索瘤动态扫描呈慢进慢退。(5)鞍区肿瘤(垂体瘤、颅咽管瘤):垂体瘤病灶主要位于鞍内,向鞍上生长明显时可见“束腰征”;颅咽管瘤是多位于鞍上的囊实性混合肿块,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后囊壁强化。(6)软骨类肿瘤:肿瘤的破坏区膨胀程度低,破坏区边缘模糊,邻近骨质常受侵犯;MRI上肿瘤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增强后无或轻度强化。

总之,脊索瘤有其较典型的好发部位,影像学上又有其较典型的特征性表现,依据脊索瘤的上述典型改变,一般诊断不难;在实践工作中,我们要充分掌握不同影像检查方法的优缺点。X线平片的主要价值是发现病变,但对脊索瘤不能进行定性诊断;CT能清晰显示脊索瘤的骨质破坏及钙化,尤其是对小的骨质破坏及钙化较MRI敏感;MRI由于其具有软组织分辨率高和软组织及血管等信号丰富的特点,所以对该肿瘤的定位、定性诊断以及判断病变的大小、范围、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等方面有独特的优势。综合来说,目前MRI 检查是脊索瘤术前诊断及术后评估的最佳影像检查方法。

[参考文献]

[1] 梁碧玲. 骨与关节疾病影像诊断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469.

[2] Dislere DG,Miklic D. Imaging in toumors of the sacrum[J]. AJR,1999,173:1699-1706.

[3] Wippold II FJ,Koeller KK,Smimiotooulos J G. Clinical and imaging features of cervical chordomas[J]. AJR,1999,172:1423-1426

[4] 白人驹,马大庆,张雪林,等. 医学影像诊断学[M]. 第二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730.

[5] Erdem E,Angtuaco EC,Van Hemert R,et al.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intracranial chordoma[J]. 2003,23(4):995-1009.

[6] 江波,孟悛非,陈应明,等. 颅底脊索瘤的MR影像研究(动态增强扫描的意义)[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0,34(2):95.

影像诊断范文6

[关键词]肺淋巴管肌瘤病; 囊肿; 胸、腹腔积液; CT

[中图分类号] R44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0)-11-283-02

肺淋巴管肌瘤病(PulmonaryLymphangiomyomalosis)是一种罕见的主要以细支气管周围平滑肌异常增生为特征,伴有气道和血管阻塞的弥漫性肺间质性疾病。1937年首次报道,1966年由Cornog和Enterline正式命名为肺淋巴管肌瘤病。笔者搜集了近2年5例经肺活检病理证实的肺淋巴管肌瘤病人的影像资料及相关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提高对本病认识,减少误诊。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5例肺淋巴管肌瘤病人均为女性,未婚1例,年龄20-48岁,平均34岁,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进行性呼吸困难、咳嗽、胸痛,3例痰中带血,1例合并左侧气胸,1例两侧胸腔积液合并腹腔积液,1例合并胸部淋巴管囊状扩张(囊肿)随访1年后出现右侧胸腔积液,两例肺功能检查示:阻塞性通气和弥散功能障碍。

1.2 方法

5例患者均常规胸部DR摄片、CT扫描。西门子16排螺旋CT, 层厚2-5mm,管电压120KV,管电流160-180mA不等。部分病例横轴冠状面、失状面重建,扫描范围4例胸廓入口至横膈,一例加扫全腹部。

2 结果

2.1胸部DR 1例见两肺纹理增多,4例两肺见弥漫性囊状及网格状影,其中2例合并胸腔积液,1例合并左侧气胸。

2.2CT表现5例均示两肺弥漫分布大小不等囊腔,多呈圆形、类圆形,少数成梭形,囊腔直径3-30mm不等,较大可清晰显示囊壁,较小显示不清,重建可见囊腔边缘与肺血管关系密切。其中1例合并淋巴管囊状扩张(囊肿),随访1年后囊肿破裂出现右侧胸腔积液。1例两侧胸腔积液合并腹腔积液。1例合并左侧气胸。

3 讨论

3.1病因、病理

本病病因不明,可能与雌激素代谢异常有关,有文献报道[1]病变细胞中有少量雌激素、孕激素受体的表达。病理主要改变是肺泡壁与支气管壁、肺血管和淋巴管上有异常增生的未成熟平滑肌细胞引起小气道受阻,以及淋巴管平滑肌增生和淋巴管扩张改变,淋巴管或胸导管阻塞引起回流障碍,破裂致乳糜胸、腹腔积液。

3.2 临床表现

本病大多见于女性,特别是生育期妇女,主要症状及体征:有进行呼吸困难、咳嗽、胸痛,咯血、气胸、乳糜胸,肺功能检查通常有阻塞性和弥散功能障碍。

本病预后差,常于症状出现后10年内死于呼吸衰竭。治疗主要采用大剂量孕酮,效果较好。其它可采用双侧卵巢切除术等,可合并结节性硬化和肾错构瘤。

3.3 影像表现

(1)X线表现

肺淋巴管肌瘤病胸片表现常缺乏特异性。早期因为仅有淋巴管、小血管、小气道壁及其周围类平滑肌细胞轻度增生而无囊腔形成,因此仅表现为两肺纹理增粗,无明显特异性。晚期细胞增生明显,并形成囊腔,出现弥漫分布的网格状影,囊腔破裂出现气胸、胸腔积液。

(2)CT表现

肺部CT扫描:特别是高分辨率CT(HRCT)能清晰显示胸片不易发现的小的囊状影和薄壁结构。本病特征性的CT表现为肺野内小囊腔影,直径为2-30mm不等,多数为2-5mm左右,亦有直径超过30mm者,囊壁薄,厚度2-4mm,囊状影之间的肺野正常,分布的范围从两肺散在到两肺弥漫性分布,囊腔的形态多种多样,早期以圆形囊腔为主,随着病情进展,囊腔逐渐增大、增多,表现为卵圆形、多形性,少数病例并见囊腔周围小结节影,大小约1-4mm。多层CT(MSCT)冠状面、矢状面多平面重组(MPR)图像可进一步观察囊状影的大小、形态、分布及囊壁与小血管的关系。

4 鉴别诊断

(1)小叶中央型肺气肿:早期表现为小圆形低密度影,但无明显的壁,分布均匀,多见于肺的外周,中央可见小叶中央动脉,本病有明确囊壁,血管影位于囊状影边缘。结合发病年龄、性别有助于鉴别[2]。

(2)组织细胞增生症:吸烟有关,大部患者有规律吸烟史,本病在显示囊状影的同时,尚可见多发结节影,肺内分布以中上肺野为主,两肺底及肋膈角区相对正常,无乳糜胸。可资鉴别。

(3)支气管扩张:本病囊壁较厚,沿支气管树分布,囊状影在肺较少可同时见道呈轨道状或曲张状扩张的分支状管状影,合并感染可见液平。一般不难鉴别。

(4)结节性硬化:两者有时鉴别较难,结节性硬化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累及肺部时表现同肺淋巴管肌瘤病,但本病多累及多个器官和组织,男女发病率相同,单独累及肺部很少见,发生率约O.1%一1%,两者可同时出现,但本病出现乳糜胸罕见,有助于鉴别。

5 小结

本病是一种罕见病,大多数临床医生(包括影像科医生)都对本病认识不足,易造成误诊,虽然本病临床确诊最终需依据病理诊断,而病理取材是一个难点,因肺呈弥漫性间质性改变,弹性差,故肺穿刺活检易发生气胸等并发症。而PLAM早、中期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因此,肺部CT检查已经成为早期诊断本病重要方法,正确认识本病早期CT变现,以提高诊断准确率,能明显减少本病误诊率。

参考文献

上一篇好段落

下一篇胚胎干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