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花女读书笔记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茶花女读书笔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茶花女读书笔记范文1

一.在课内外阅读中积累素材

自古以来的读书人都非常重视在阅读中积蓄力量,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对于中学生言,阅读也是他们吸取养分,茁壮成长的沃土。阅读是一种内化的吸收,写作是一种外化的表达,二者应是相辅相成的。那么通过阅读拓展积累的途径有哪些呢?

首先,初中阶段的6册语文教材共计约200篇课文,这些课文大多是名篇佳作,文质兼美,是学生阅读首选和必选材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分类积累,如按亲情、成长、爱国、自然山水、科学探索、社会现实等题材分类积累。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自我、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从而建立丰富多彩的写作素材库。

其次,阅读大部头名著是学生积累人生体验的必要途径。经典名著都有极强的思想性和高超的艺术性,魅力无穷。正如余秋雨说的:“一个人的人生应该找一些名著来垫底。”除了课本推荐的作品,还有着广阔的名著天地,《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老人与海》、《悲惨世界》、《战争与和平》、《飘》、《傲慢与偏见》、《鲁宾逊漂流记》、《茶花女》等等,甚至于金庸的武侠小说。都是应该向学生推荐,并加以阅读指导的。可以指导学生利用圈点批注法、抄录精彩片段法、写读书笔记法等进行阅读积累。让学生在阅读中沐浴快乐,收获知识与体验。当然这部分阅读需要时间长,我们提倡最好利用寒暑假期来进行。

再次,阅读一些短小而又充满哲理启示、人生教诲的杂志。如《读者》、《青年文摘》、《意林》、《萌芽》、《启迪》、《时文选粹》,还有一些语文专业杂志如《散文》、《散文百家》、《杂文》等,这些材料阅读时间随意而又充满实效,可以为我们的写作提供大量有参考和借鉴价值的素材积累。那么,利用什么时间来读这类书呢?古人读书有“三闲”。学生们也可以创造并利用“三闲”:早到校的空闲,中午吃完饭的空闲,还有自习课写完作业的空闲。当然,这需要学校领导和班主任老师的大力支持。

二.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作文素材

如果说读书是学习写作的法宝,那么生活就更是学习写作的法宝。如果说“阅读积累材料”是间接的,那么“在日常生活中积累”则更为直接和鲜活。对于生活范围相对狭小的中学生而言,更应该认真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留意家庭、校园、社会中的人和事,观察大自然的草长莺飞,斗转星移,山川之美……只有真正做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才能在有限的日常生活中最大限度地汲取写作素材的营养,让自己的作文开出美丽之花。

在日常教学中,学校要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和实践活动,从而为学生提供写作素材。比如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跳绳比赛、篮球比赛等活动,在高兴之余,引导大家写作。要求同学们具体详细地把比赛过程叙述出来,他们写出的同学的动作、神态、语言和心理活动等十分逼真,收效很好。各校还组织庆元旦长跑运动、春季秋季运动会等活动。这都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同时为同学们的写作积累了鲜活的素材。此外,我们还鼓励学生走进生活,走进自然,走进社会,每年我们都要举行春游、秋游等活动,还在适当的时候组织学生参加清除街头小广告、到养老院去关爱孤寡老人等爱心活动。在这些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们注意观察身边的人、事、物,鼓励他们及时地把震撼自己心灵的地方表达出来,把令人难忘的瞬间描绘出来。

茶花女读书笔记范文2

后现代主义披上了一系列“反”(counter-)的外衣,企图通过其怀疑精神和解构能力,实现文化的革新。[2](P91)这种以怀疑、批判、反抗为内核的后现代主义文化倾向对中国当代思想文化产生的影响极为深刻,给中国当代大学生思想观念等的冲击十分显著。全球电脑网络的发展已成为塑造这个星球上生活的决定性因素。信息革命、资源共享、网络文化、数字化生存等全新理念迅速在大学生中传播和普及。电脑、网络、U盘、MP3、MP4、移动硬盘、网络硬盘、数据库等和今天的大学生如影随行。毫不夸张地说,信息时代的新潮时尚日复一日地影响和改变着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在后现代文化语境下,许多事物披上了五花八门的“文化产业”外衣,文化如今成了真正的“快餐文化”。而电脑和网络的普及,也促使文化快餐的盛行。许多经典名著被拍成影视剧,青年学生只需往沙发上一躺,剧中人物就活灵活现地呈现在眼前,几乎无需动脑思考就能基本了解名著。动漫般绚丽的色彩、冲击力强的感观动作,确实省了不少脑力。正如美国学者、思想家丹尼尔•贝尔所说:“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角文化,而不是一种印刷文化,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3](P156)电视机、录像机、摄像机、DVD、QQ聊天、ICQ、BBS、MSN、百度、Google、迅雷、bt下载、暴风影音、ppstream播放器、博客、播客、“围脖”……尤其是网络化、多媒体、高速度的世界信息技术和交互技术的应用和普及,导致曾经处于主宰地位的书籍文化如今受到视听文化的冲击。

传统纸质文本是以文字为媒介传送信息和知识,而电脑却能以逼真的图像将远在天边甚或远在天外的物与人活灵活现、形象逼真地展示在受众面前。网络影响大学生生活方式,改变了他们的思维习惯,进而破坏大学生读书心态。大学生开始习惯于电脑和网上读书看报,网络及网上阅读使大学生的阅读及学习出现了令人极为担忧的现象,诸如重消遣轻求知、重网络轻纸本、重时尚轻经典、重英语轻母语、重泛读轻精读、重读图轻读文……急功近利、蜻蜓点水式的“浅阅读”现象日益严重。科学与技术的迅猛发展正改变着知识的性质,正如利奥塔尔所说:“在这种普遍的变化中,知识的性质不会依然如故。知识只有被转译为信息量才能进入新的渠道,成为可操作的。因此我们可以预料,一切构成知识的东西,如果不能这样转译,就会遭到遗弃,新的研究方向将服从潜在成果变为机器语言所需的可译性条件。不论现在还是将来,知识的‘生产者’和使用者都必须具备把他们试图发明或试图学习的东西转译到这些语言中去的手段。”[4](P2)当今数据库已经成为新的百科全书,它的作用和功能超出了每个使用者的能力和意料。由于电脑和网络,“今天一根头发丝般细的光纤能在不到1秒的时间里将《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二十九卷的全部内容从波士顿传到巴尔的摩。”[5](P60)

进而导致知识的发明、获取、整理、支配、利用等也随之发生变化。这对现今的教育教学活动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和巨大的冲击。在后现代主义语境下,“世界正飞速进入交互时代,这一时代改变着我们交流、学习、生活、工作和娱乐方式的每个方面。”[5](P501)在后现代主义文化语境下,教师的地位无形间发生了变化,“对传递确定的知识而言,教师并不比存储网络更有能力;对想象新的招数或新的游戏而言,教师也并不比跨学科集体更有能力”。[4](P111)假如教师对电脑网络相关知识及信息关注不够,和学生的交流必定有障碍,可能导致课堂及教学吸引力的减弱。今天是一个以智力资源为依托的新世纪,是一个“知识化,学习化”的时代,“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在今天对教师来说比任何时候都更应成为至理名言,否则你就有可能被时代淘汰。后现代语境下的革命性变化对传统的教师、教育和学习等都提出了挑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会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比学习什么(学习的内容),显得更为重要。所以大学教学的目的,不应只是给学生提供“黄金”,而着重是教给学生获取黄金的“点金术”;不只是给学生预备好充饥的“面包”,而是提供一种能够继续获取猎物的“猎枪”;不是授之以“鱼”,而是教人以“渔”。

二、民族院校学生基本情况和外国文学教学现状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生双向自主择业的普遍实行,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加之社会价值取向的驱动,无论是民族院校还是综合性大学的学生普遍存在着重实用技能、轻人文素养的功利主义倾向。导致大学生存在着重视学习应用性、技术性专业,轻视人文学科和基础理论,于是出现学历高而文化修养差这样令人堪忧的现象。因此之故,当今无论是民族院校还是综合性大学的学生世俗化、功利化倾向比较明显。有的忙于考研,有的忙于勤工助学,有的忙于家教,有的忙于参加商业活动挣钱,有的忙于找工作,还有的忙于谈恋爱……可谓“身在曹营心在汉”,但真正静下心来认真读书和学习的却不多,甚至还有少数大学生以逃课为时髦,他们奉行“必修选逃,选修必逃”,并以“新新人类”自诩。再加之,目前大学生多为80后,90后也开始进入大学校园了。而80后、90后多是伴随影视成长起来的,在他们身上大有现代传媒取代传统书籍的趋势,对书籍的漠视几乎成为这一代人的通病,故而书籍“缺席”所造成的弊病在他们身上表现得就比较明显。这给我们的教育教学无形中增大了难度。而我们民族院校的学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因为,他们中的大多数来自“少、边、山、穷、老”地区,这就自然造成:第一,他们受到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影响较大,无法避免地呈现出复杂的民族多元性和文化多样性,学生个性差异较大,到大学后适应期相对会比较长。第二,他们的汉语言水平存在差异,无论是汉语口头表达,还是汉语书面表达,都是参差不齐的,一方面使其接受能力受到很大影响,另一方面给教学带来了极大的障碍。第三,高等教育已经转型为“大众化”教育,民族院校在扩招的背景下,生源质量参差不齐且有所下降。既有低分者,又有高分者;既有少、边、山、穷、老地区的学生,又有经济发达地区的学生,生源结构呈现出多层次的态势。第四,相比较于一般院校,民族院校学生中的贫难生、特困生较多,他们需要较大精力勤工助学以帮助其完成学业。第五,来自不同地区的多民族学生一进大学、来到大城市就受到现代城市文明的冲击,以致急功近利思想更为浓重。大多数同学想的是如何改变自己的命运,少数同学想的是怎么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还有极少数同学则关注本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同时,民族院校的学生过去少于接触和阅读外国文学作品,他们多是在本民族的一些传说故事和中国四大经典名著的熏陶下走近文学的。而外国文学具有异源异质文化性质,在文化背景、精神心理、价值建构、审美追求等方面均显示出与中国文学不同的特点,我们的学生在理解上有明显的距离感、陌生感。加之作品中的人名难记,人物关系复杂,议论和心理描写较多,他们认为可读性不强,因而普遍存在畏难情绪,导致即使进了大学校园也少于阅读外国文学作品。这都给外国文学教学造成诸多的困难。

民族院校外国文学教学现状也不容乐观。第一,由于学科调整,外国文学由原来独立的二级学科变为现在的二级学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外国文学的课时被大量压缩,内容多而课时少的矛盾非常突出。外国文学纵横数千年,囊括了除中国以外的各国的文学,内容之多,难度之大,是中文专业中少有的。第二,民族院校学生在语言和文化知识上存在差异,尤其是汉语言基础和能力参差不齐,加之少于阅读外国文学作品,这使得老师在教学时不得不花时间在课堂上介绍外国文学名著的情节内容。第三,外国文学教学和其他一些人文学科一样,教师“满堂灌”,教法单一,“老师讲笔记、学生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甩笔记”,忽略对学生读、看、说、写等素质和学生思考与分析能力的培养。[6]第四,外国文学课的考核也有待改革。虽然开始注重平时成绩,但更多的还是靠一张卷子来考核学生的知识,忽略学生实际能力的考核,已不能适应当今个性化教育的需要。第五,教材建设滞后现象在民族院校中比较严重。目前由于各种原因,不得不选“权威”教材,真正适合民族高校和民族学生的高质量外国文学教材却并不多见。所以,在全球化浪潮和后现代主义文化语境的时代,面对民族院校学生的这些特殊性,客观存在的较大的学生个性差异,而现实语境是外国文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着诸多与时代、社会不协调的地方,因此因材施教在民族院校的重要性就比一般院校和重点大学显得更为突出,外国文学教学更是亟需改革。

三、民族院校外国文学教学改革与研究

在后现代文化语境下,面对信息技术的挑战,面对市场经济的冲击,我们身处的时代氛围和社会条件的急剧变化,我们面对的学生也有明显的变化,民族院校的外国文学教学必须适应变化与发展,加大教学改革和研究力度,在教师素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考试等方面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和改革创新,建构“教师讲与学生听、读、看、说、写有机结合”全方位开放性教学模式,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多民族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一)更新外国文学教学理念

1、突出人文精神。当代教育最为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而其中起决定作用的不是单纯的知识,而是以人文精神为核心的非智力因素。这已成为衡量大学生道德品质、人格完善和文化学识等方面成长的基本标准。外国文学积淀着西方人文精神的深厚内涵,自立自强自尊和崇尚个性自由的人文关怀与当代大学生息息相通。在外国文学教学中,注意培养个体意识的健康发展,可借鉴外国文学人文精神的合理内涵来培育青年学生的健全人格。2、强化文化信息。外国文学的教学目的,不单单是为了了解外国文学发展的历史、阅读作品,更重要的是通过外国文学学习,从更高层面上感知异域文化,发展、完善、提高在本民族文化传统基础上形成的价值观、文化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众所周知,“文学”决不是一个自在自为的封闭系统,无论是文学的内容还是文学的形式,甚至文学创作的全部过程,都是文化的产物,要受到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外国文学教学在讲述各个时期的文学史和作家作品时,就应适当地介绍有关的历史、地理、社会、民族、宗教、教育、艺术等方面的文化知识,“注意文学与历史,文学与哲学,文学与心理学,文学与宗教,文学与艺术,文学与自然科学等的联系,丰富外国文学课的文化含量。”[6]强化文化信息,一方面从文化语境的视角去探寻文学背后的文化内涵,并以文化反观文学,可以对文学获得更为深刻的认识;另一方面通过学习异质多元文化和文学,了解不同文化的价值系统,便于培养学生具有开放的襟怀、宽容的立场、对话的意识,克服妄自尊大、闭关锁国、盲目崇外、数典忘祖等狭隘意识。3、重视经典文本细读。当下的大学生多数人追求的是快餐式阅读、浏览式阅读、飞行式阅读,其弊端不言而喻。有鉴于此,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经典文本的解读,引导学生研读经典名著。通过名著文本的细读、质疑、思考、对话、接受,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因为“创造性就是一切人类活动的核心所在。它是人的最高力量,同时也标示了我们人类世界与自然界的天然分界线。”[7](P279)抓好经典文本细读,使学生从文学、人生、社会、生命等方面多少有些严肃的、深邃的思考,这既可获得阅读方法层面的训练,又能得到审美愉悦、艺术熏陶,还能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得到培养。

(二)遵循少而精的原则优化教学内容

外国文学顾名思义是指除中国文学以外的世界其他各国的文学,其内容十分广阔丰富,包括大家常说的西方文学和东方文学。面对浩如烟海的文学现象和作家作品,教师在教学中如果照本宣科处理不精,教学效果就难有保证。所以我们认为要贯彻少而精的原则,对教材融会贯通,对教学内容精选优化,真正突出重点和难点。“就整个外国文学的发展史而言,古代是起点,近代是重点,现当代是难点。”[6]在外国文学教学内容优化和重难点的把握上,我们认为还要做到“线、面、点”有机结合。首先,“线”指外国文学史的发展线索。比如就西方文学来说,就是从古希腊罗马文学———欧洲中世纪文学———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17世纪古典主义文学———18世纪启蒙主义文学———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浪漫主义文学———19世纪的现实主义文学———19世纪末的世纪末文学———到了20世纪则是流派迭出、异彩纷呈,当然主要是现实主义、无产阶级文学、现代主义文学。老师要对外国文学发展的纵向线索和脉络进行梳理,让学生对文学发展的渊源和流派发展史有系统了解,老师为学生理清了外国文学史的线索,就为他们建构起了外国文学的整体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态势。老师再从宏观的角度,高屋建瓴地把握外国文学发展的系统性、继承性和整体性,言简意赅地讲清楚每一个时期文学发展的社会历史背景、思想理论基础、文学渊源关系等。其次,“面”指外国文学史的每一个历史时期。老师主要是对每一个历史时期的文学思潮、主要作家作品作概述性的介绍。如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文学,老师要画龙点睛地分析该时期文学的总体特征、简明扼要地介绍各国各民族的代表性作家及代表作品。再者,“点”指外国文学史上有代表性的作家及代表作品。比如19世纪的现实主义文学,重点是司汤达《红与黑》、巴尔扎克《高老头》、狄更斯《双城记》、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果戈理《死魂灵》、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易卜生《玩偶之家》、马克•吐温《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等。老师要对这些精选的经典作品做深入细致的文本分析和文学解读,让学生从中学习阅读、分析、鉴赏、研究和评价文学名著的方法。我们通过对外国文学“线、面、点”的梳理、分析和把握,从而把外国文学课各章节内容区分出详讲的和略讲的,突出重点和难点,以便老师把重点讲清楚、难点讲透彻,从而使学生真正理解,充分领会,且能举一反三。对那些区分出的略讲章节,可精心设计作业与思考,安排学生阅读作品和教材或查阅资料来完成。

(三)改革教学方法,建构全方位开放性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要兼顾教师主导地位和学生主体地位,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激励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使教学过程成为大学生学习、思考、感受、实践的综合活动,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为此我们有意识地改革教学方法,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建构“教师讲与学生听、读、看、说、写有机结合”全方位开放性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1、讲。主要指老师的课堂讲解。教师讲解要做到讲清重点,讲透难点,讲到热点,并适量介绍学科前沿研究动态及最新学术成果,使学生掌握外国文学基础知识、学到分析作家作品的方法,又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学术意识,提高其科学研究能力。古希腊生物学家、散文家普罗塔戈曾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5](P284)所以讲是为了少讲或不讲,即通过老师的教学激发学生对外国文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在知识的吸收过程中实现的态度、才能和本领的形成实际上比知识本身更重要”。[8](P145)为此我们在外国文学讲授过程中,注意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活跃心智、释疑解惑、开拓视野、培养能力的场所。

(1)主线梳理法。外国文学是各国文学发展史与作家作品的统一。外国文学课程要关注其中的发展线索,追溯文学渊源和影响,并从中总结出可以把握的经纬脉络。在讲授过程中,我们从宏观的角度讲解分析文学思潮的发展演变,文学体裁的规律特征,作家作品的继承创新,等等,为学生构建起外国文学的总体轮廓和框架。

(2)重点分析法。对区分出的重点和难点,我们从多方面作细致分析。如对19世纪的现实主义文学,要讲清其产生原因、思想特征和艺术特征。而对精选出的经典作品,则用多种方法进行细致的文本解读。“文学作品是一个多层次结构、多侧面的构成,分别是语辞所具有的语音和语义层面;句子和句子所组成的意群层面;形象或者意象及其隐喻层面;客体世界层面;形而上质层面。”[9](P4)譬如我们在分析讲解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时,先要求同学们细读文本,再欣赏哈姆莱特的内心独白,再观看影视片段,然后老师再结合文本和影视作品对哈姆莱特性格发展尤其是他的忧郁、延宕从社会历史、心理分析、哲学思考、象征意蕴等角度予以分析研究,让学生真正明白哈姆莱特形象的丰富性、复杂性及深刻的人文内涵。

(3)比较研究法。今天“比较文学的基本思想与原则(新人文主义,开放、对话,跨语言、文化、学科)已深人人心。”[10]它为当今的文学教学和研究提供了多视角、多维度的开放研究思路和阐释空间。在外国文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运用比较文学的思路和方法来进行教学,实践证明效果是良好的,且受到学生欢迎。为此我们在讲授过程中,注意时代与时代、思潮与思潮、国家与国家、作家与作家的联系与区别,尤其是注意以学生较熟悉的中国文学作为参照系,把东西方文化和中外文学的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碰撞的发展历史展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了解西方文学的同时,也能洞见本民族文化/文学的价值和魅力。如讲到法国启蒙思想家、文学家伏尔泰时,在讲他极力称赞中国文化时,就将元代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和他据此改编成的《中国孤儿》进行比较。又如讲到意象派诗人庞德时,一定要讲明他非常喜爱中国古典诗歌,他的《汉译诗卷》包括李白、陶潜的诗作十七首,颇受英美文学史家的重视。他还撰文将中国诗对美国新诗运动的影响同古希腊对欧洲文艺复兴的影响相比,他认为“中国诗……是一个宝库,正如文艺复兴从希腊人那里寻找伟大的推动力一样,今后一个世纪将在其中寻找同样伟大的推动力,……本世纪将在中国找到新的希腊。”[11](P432)

(4)学术研究引领法。其一是适量地适时地向学生介绍重点作家作品的最新研究动态和研究成果,以弥补教材单一研究模式的不足,开阔学生的眼界,拓展他们的思维。其二是我们将自己相关的研究课题、科研成果和科研心得介绍给学生,与学生一块儿分享自己的科研成果的愉悦,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学术兴趣。比如我在讲到托尔斯泰、卡夫卡、弗洛伊德、茨威格等作家时就将自己这些年发表的学术论文结合所讲作家作品予以介绍。

(5)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法。“人脑”加“电脑”的多媒体课堂教学可以实现图文声像兼具的理想效果。外国文学的文化背景资料丰富,外国文学的许多经典名著已被改编制作成影视作品,有关作家的图片资料也比较多,这为我们使用现代教学手段提供了条件和资源。为此我们自制成多媒体教学课件,把外国文学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制作在课件中,把我们自己搜集到的与教学有关的照片、影像、绘画、音乐等资料制作到课件中去,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图文并茂、直观深刻,既能给学生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又能提高教学时效,还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条件。

2、听。主要指学生听老师讲授。其一是听老师课堂讲解,主要是听老师讲授外国文学有关知识,从中学习分析文学思潮和作家作品的方法,必要时记下重难点。其二是听相关学术报告,我们的外国文学老师会结合科研举办学术报告会,学院还经常邀请其他大学知名教授来校作学术讲座,我们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听这些学术报告,关注学科前沿动态,从中既学习知识、又体会研究方法。其三是听同学发言,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有计划地安排和组织了讨论,在同学发言时要认真听,然后进行质疑或辩驳,在听其他同学分析论述和质疑辩驳中拓展思维。

3、读。是指学生对外国文学经典名著的阅读。大家都知道,外国文学名家浩如星辰,名著汗牛充栋,作品阅读多寡及优劣,既直接影响能否学好外国文学又影响外国文学教学效果。“阅读外国文学名著,是学好外国文学课的前提,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6](P121)所以我们依据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精选必读书目并从方法上指导学生阅读名著。第一步是引导学生阅读可读性相对较强的作品,譬如《茶花女》、《简爱》、《红与黑》等;第二步在学生对外国文学经典名著有了感性印象和阅读兴趣后,指导他们阅读主要作家的代表性作品,比如“荷马史诗”、塞万提斯《堂吉诃德》、雨果《巴黎圣母院》等;第三步在学生有了阅读量的积累基础上要求他们精读重要作家的经典作品,诸如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巴尔扎克《高老头》、莎士比亚《哈姆莱特》等;第四步不停留在文学作品的阅读,加宽加深阅读哲学美学文论著作,如柏拉图《文艺对话集》、亚里士多德《诗学》、黑格尔《美学》、丹纳《艺术哲学》等。这样,第一让学生学会阅读经典名著,第二通过阅读培养其鉴赏力与审美力,第三以此为教师教学、学生听讲、欣赏影视佳作、参与讨论、撰写读书笔记以及学科小论文等做好准备。其间我们尤其重视对经典文本细读的指导。但丁早在《致斯加拉大亲王书》[12](P152-155)中就指出,作品的意义并不简单,而往往是具有多种意义,他进而指出可从字面义、比喻义、道德义、寓言义来阅读。所以,我们有意识地引导、指导学生反复研读经典文本,期望确立经典文本研读在外国文学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我们充分意识到对经典文本的研读可以训练学生学习人文学科的研究方法,有利于提高文科学生的基本素质,“研读经典文本对于文科生来说,是相当于理工科实验课一样的基本功训练”,[13]它是概论学习永远无法替代的。实践证明,经典文本细读,一方面加强了阅读的有效性和针对性,避免了阅读的随意性、盲目性,从而丰富和充实了学生的感受力,他们的欣赏能力和鉴赏能力相应地得到了提高;另一方面有的放矢的课外阅读也能为课堂教学节省出一些时间,有利于优化和深化课堂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4、看。主要指学生观看根据外国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作品。学生阅读外国文学经典作品的同时,有意识地组织欣赏根据外国文学名著改编的佳片,强化感性印象。尤其对要求细读精读的经典名著,在安排学生观看影视作品前,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边看边思考,减少观看盲目性,增强欣赏的有效性和针对性,真正调动学生参与,为日后学生讨论、老师分析总结奠定良好基础。比如观看根据荷马史诗改编的《特洛伊》时,要求学生注意阿喀琉斯和赫克托耳形象的异同;看塞万提斯《唐吉诃德》时,除了注意堂吉诃德形象外,重点思考堂吉诃德精神及其意义;欣赏莎士比亚《哈姆莱特》时要求大家思考哈姆莱特形象丰富性和复杂性,为何有“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莱特”之说。通过利用影视资料,让学生观看欣赏名著名片,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和感受性,实现教学生动性、形象性。

5、说。主要指在外国文学课教学中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促使学生动口。通过“说”这种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使学生大胆地站起来发表自己的见解,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第一,老师对各章节内容进行详略区分时,特地留出适量略讲内容提前布置给学生,请学生早作准备,在老师指导下登台讲说,其余同学可进行评说。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设计一些问题,通过师生课堂对话,检查同学们自主学习、阅读作品等情况,从而了解教学效果。第三学生在阅读作品、观看影视后,积极撰写讨论稿参加专题讨论,对阅读、观看和听讲中有争议或关键性问题在争鸣中得以明白。最后老师在每一教学单元即将结束时留一些时间,请同学就现今正在阅读的作品,言简意赅地介绍作品梗概或精彩部分和同学分享。通过上述这些途径,促使同学们大胆地开口言说,一方面锻炼同学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各抒己见、和而不同的意识。

6、写。是指同学们撰写读书笔记、讨论发言提纲或发言稿、课程小论文等。第一读书笔记的写作,每学期开课初就让同学们知道必读书目并要求他们边读边思考,并撰写读书笔记。读书笔记是同学们阅读作品过程中或读后就该作品某些方面有感而发的写作,它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求就作品的某一点或某些方面谈出自己的体会或思考,即使是对该作品中某处心理刻画、某段环境描写,甚或一句精辟话语的理解与感悟都可以。换言之读书笔记没有必要写出该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简介、情节梗概、人物形象、思想内容、艺术特点等。爱因斯坦曾说:“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14](P147)基于此,对读书笔记的基本要求是:必须是有感而发,不能抄袭。老师定期收阅同学们的读书笔记,并纳入平时成绩的考核。第二撰写讨论发言稿或提纲。我们提前把有关讨论题目告知同学们,让他们在阅读作品、观看影视或搜集资料后,撰写书面发言稿或提纲。第三在外国文学课结业前,同学们在任课老师指导下撰写课程论文。课程论文的选题可是教师指定的,也可让同学们自选题目。同学们在任课教师指导下,阅读作品查阅资料写出提纲,完成初稿后交教师批阅,老师指导同学们修改、完善再定稿。通过上述方式的写,培养和提高同学们的书面表达能力及鉴赏能力。

(四)灵活多样的考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