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范文1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句子含义 方法初探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抓住文章的重点语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小学阶段最主要的学习方法,在阅读实践中,我们常会遇到要求理解句子含义的题目。有些同学对课文中的某些句子理解不深甚至不理解,这就成了阅读文章的障碍.只有读懂句子,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才能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全文内容,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怎样理解句子的含义呢?要根据句子本身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
一是抓关键词
所谓句子的含义,就是句子所包含的意义。有的句子意义是比较浅显的,一看便会明白。有的句子因使用了修辞手段,意义就显得比较隐蔽一些,需要我们首先弄清句中关键词语的含义。如: 从语言入手,仔细推敲词句,想想作者为什么用这个词而不用那个词,用这种说法而不用另一种说法。《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写道:“她的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啊,哪怕一根小小的火柴,对她也是有好处的!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哧!火柴燃起来了,冒出火焰来了!她把小手拢在火焰上。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简直像一枝小小的蜡烛!”这里的一个“敢”字就值得细细琢磨:小姑娘究竟是“敢”还是“不敢”?为什么她一整天都不敢抽出一根火柴来为自己暖和一下?为什么这时候居然“敢”了?再如“终于”用在这里极有分量。抽一根火柴本是毫不费力的事,为什么那么艰难,要用上“终于”?还有,一根火柴热量很少,光亮很小,安徒生怎么说“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通过关键词的推敲,我们可以感受小女孩生活的痛苦以及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二是抓关键部分
文学作品是生活的反映,如果我们抓住作品的关键部分,把作品还原到现实生活中去思考,就会有比较深的感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描写鲁迅救护拉车工人有一段话:“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不少老师教这一段都让学生圈出表示动作的词语,但圈出以后就不知道该做什么了。其实我们可以让学生想一想:“我”的伯父和爸爸是什么人?那个拉车的是什么人?他们在旧社会的地位各是怎样的?鲁迅是大作家,“我”的爸爸周建人是生物学家,在旧社会都属于“白领阶层”,而拉车的是被称为“引车卖浆之徒”的底层劳动人民。两个大知识分子让拉车的坐在车上,而自己则蹲着半跪着,这在旧社会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但此情此景不就是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精神的形象写照吗?
三是了解时代背景
在我们教材里选编的课文有很多是有特定背景的,比如时候的作品,有《金色的鱼钩》、《丰碑》、《》等。《丰碑》是时期的英雄人物写照,对现在的孩子来说有些内容没有深刻的感悟,孩子们没有真实的感受与切身的体会,不能感同身受,在学习这样的文章的时候,一定要交待清楚时代背景,让学生多查找一些资料,看图片,了解当时的生活实际,有条件的可以看一些影像资料,让学生在有准备的情况下学习,《丰碑》一课的开头: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一个大冰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似乎要吞掉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文章开头就交代了过雪山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很差的装备情况,为下文军需处长的牺牲做好了铺垫。
四是思考言外之意
文学作品所反映的内容往往都是很深刻的,我们教材中所选编的课文有些是具有深刻含义的,我们在读文章时要思考作者的言外之意,有的是说此物言彼意。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中的句子:“她们俩在光明和欢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这句话的意思是小女孩离开了这个世界,带着美妙的不能实现的幻想死去了。言外之意,小女孩只有死了才能摆脱饥饿、寒冷与痛苦,深刻的揭示了社会的黑暗。
五是弄清修辞的意义:
关于文学作品中修辞方法,是不能缺少的,这方面的内容也很多,而且不同的修辞方法也有不同含义,不同的用法,在文章句子中也有有不同的理解,从比喻、象征意义中去理解。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作者用“黑洞洞”形容旧社会非常黑暗,用“碰壁”比喻革命者没有自由,到处受迫害。这是鲁迅先生用诙谐的笑谈来讽刺,抨击旧社会的黑暗。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范文2
关键词:转变;学习方式;合作探究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那么,如何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自主、合作、探究呢?非常重要的一个方式就是由个体学习变为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学习创新能力。
我们倡导主动参与合作学习,通过合作从对方获取有用的信息来填补自身在信息、知识和能力等方面的不足,彼此交流见解,展示个性思维方法与过程,在交流中反思,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信息上的拓宽、知识上的增长。同时,在合作式的民主互动的和谐氛围中进行学习,有利于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一、合作学习形式多种
合作形式可以是互动式讨论,流动式讨论。在自读研究、讨论问题时,学生可以离开座位,去与自己的好伙伴商量。如,在教学《长城》一课时,为了感悟万里长城的雄伟壮观,我让学生自己读书,找一找、划一划相关的句子;可以离开座位找伙伴来讨论,四人小组自由组合,几分钟后,有些小组说说讨论结果,并要求每人读一读“长城气魄雄伟”这个句子。这样你说你的,我说我的,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已悟出文章的含义。学生越学越高涨,我抓住这一契机,让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抒写长城气魄雄伟的,学生在书上画画点点,两三分钟后又组成学习小组讨论,然后再汇报学习结果,这种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在合作学习中提高学习效率
为了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自主学习,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合作学习的主角,让学生的思维在合作学习中碰撞出创新的火花。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学习,每组有一个小组长,负责主持和记录。如,在第二小组的同学,在小组长的主持下,讨论小女孩为什么会死在大年夜?开展讨论,有的说因为天气太冷,有的说她不敢回家,有的说不是,于是,大家重新阅读课文,请教老师,进行讨论,同学们都一致认为小女孩的死不是上面所讲的原因,而是由于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只有这个制度,穷人才会有幸福。由于学生在合作中充分发挥了主体作用,各抒己见,集思广益,终于找到了答案。其他小组的同学也进行合作学习。在小组汇报的时候,大家发言踊跃,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范文3
一、适量点拨
课堂上紧扣教学目标有价值的、又容易被学生忽视的词句、重点语段进行点拨,不要面面具到。因为这些词句、段落不仅有显隐题旨之功,更有聚光、凝神之能。学生弄懂了这些词句、段落,对于理解文章,有着重要的作用。如在教学《一夜的工作》一课时,学生很容易找到体现工作劳苦、生活简朴、平易进人的语句,并从中领悟到的高尚品格,但对“我也站起来,没留意把小转椅的上部带歪了。过来把转椅扶正了,就走到里面去了。”这句话很容易被学生忽视,我就从课文中把这个句子找出来,立片言以居要,让学生从中更进一步体会到: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理,他不仅工作劳苦、生活简朴,而且也十分注重一些一般常人所不在意的生活小节,进而体会人格的伟大及作风的严谨。另外,在课堂上,我会在每一课选择一个重点段进行点拨教学,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多方训练综合分析。这样做意义很多,抓住了重点段落,就抓住了主题,就突出了重点,就突破了难点,也就能带来牵一发动全身,以少胜多的效果。如:在《为人民服务》的教学中,主要抓住第三自然段进行教学,让学生体会到的演讲词中句与句之间联系非常紧密,并且把意思讲得非常清楚、准确和全面。然后再让学生找一找文中这样的句子以进一步加深、体会。
二、适度点拨
课堂点拨力求点拨出语文味来,即真正使学生嚼出一点味道来或者把学生引向语文审美阅读的轨道,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从而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一定的发展。如教朱自清的《匆匆》一课时,老师推敲“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咬文嚼字,深究一番,嚼出了一些味道来:这本是人所习见的自然现象,但诗人触景生情,从中联想到自己年轻的生命默算着二十四年八千多个日子的行踪,追索着生命的价值,发出了惋惜的喟叹。在第三自然段中:“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通过适度的点拨,让学生抓住“伶伶俐俐、跨、飞”这几个词语来体会作者对时间的来去匆匆感到惋惜,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同时感受、品味这位散文大师文笔的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的洗练、秀丽。
三、适时点拨
课堂点拨关键是教师能明察学生思维的火花,及时加一把火。适时点拨一方面是在学生遇到疑难时,采用艺术化的点拨,及时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另一方面是学生在遇到疑难、把握不准时,教师及时指点思考分析的途径,拨通知识理解上的关卡,拨繁为简,化难为易,使学生的研讨活动得以继续进行。适时点拨还包括在学生思维误入歧途时,教师迅速捕捉,作为新的教学内容,凭机智的点拨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可通过在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中适时点拨,让学生弄清小女孩的火柴是哪里来的?她这么小出来卖火柴,她的父母又在干什么呢?从而进一步体会小女孩的悲惨命运以及当时社会现实的黑暗。又如:在教学《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篇课文时,在学生对课文内容已大体理解的基础上,出示文中的“谢皮罗紧紧抓住这个问号不放,进行了反复的实验的研究。这一奇怪的现象以及一连串的问题,促使波义耳进行了许多实验。于是,带着一连串的疑问,他以儿子、妻子、邻居为实验对象,进行了反复的实验。”这三句话,让学生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更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第二自然段的理解。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范文4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一、利用人物语言欲言又止的空白部分探究
人物语言展示人物的性格,体现人物的精神品质,同时又是作者思想感情的流露,是读者与作者心灵交流的窗口。为了造成特殊的表达效果,课文中人物描写的语言是不完整的,有一种欲言又止的感觉,给读者留下许多“空白”。教师要善于利用这种空白,巧设问题,指导学生阅读。如:教学苏教版11册《爱因斯坦与小女孩》小女孩二遇爱因斯坦时说:“我父亲说你是最伟大的爱因斯坦……”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阅读上下文及凭借课前收集的有关爱因斯坦的资料设计问题。
师:父亲可能还说些什么呢?
生:我女儿真是太幸运了,竟然能遇到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
生:女儿下次如能再遇到他,可不要忘了请教他一些科学问题……
生:你错过机会啦!其貌不扬却有满肚子学问你可不能小看哟。
生:你知道吗?他的相对论……
……
让学生和文本对话,和作者交流,借空白设疑,激起学生求索欲望,让学生深入文本去释疑,调动学生思维火
花,往往会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二、利用文本中人物动作行为的空白部分探究
作者描写人物的行为动作时,一般为了突出重点,做到有详有略,往往对相关情节作技术处理,因此常留下空白部分。在教学时可值得我们去探究。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人教版12册,由于情节安排的需要,作者共写了五次擦火柴的幻景。教学时我们完全可以设计以下问题:
师:“请同学们细细读课文,如果小女孩再擦一根火柴可能会看到什么?”
生:小女孩又一次擦亮了火柴,这一次他看到了爸爸,他正坐在桌旁替小女孩夹菜,爸爸是那样慈爱,屋内是那样温暖。……
生:小女孩又擦一根火柴,出现在她眼前的是一个洋娃娃。这个洋娃娃和隔壁富商女儿的一模一样,瞧它正朝着小女孩眨着眼睛呢。他伸手去拿,火柴熄灭了……
生:小女孩又擦着了一根火柴,眼前又出现了一桌丰盛的晚餐,红红的蜡烛,美丽的圣诞树,树上挂满了渴望的糖果……
师:我们再读读安徒生爷爷写的部分,再读读你们写的部分,能否加到文中去?(生读大约5分钟)
生:不能加进去,加进去好像不通了。
生:加进去好像有点重复了,课文好像有点罗嗦了……
师:是呀,并不是所有的材料都能加到文中去的,有时候还需要注意选择最能表现人物思想的材料。
阅读理解是一项创造性的感知活动,感知的过程离不开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参与,更需要通过想象去填补和完善文本中的意义空白,完成对知识意义的建构。利用人物情节的空白设疑,往往会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会使读者产生心理共鸣。学生在创造性的“补白”过程中,对文章的感悟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不仅大大地丰富了课文的内涵,而且也深刻地领悟了文章的主旨。
三、利用文章中人物心理描写的空白部分探究
作者在描写人物心理时,有时为渲染某种气氛给读者留下悬念,会采用欲扬先抑、跳跃式的心理描法,给读者留下某些回味的空间。教师要善于利用这种心理描写的空白去指导学生阅读、品味、探究,去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与作品人物产生共鸣。如教学共教版第10册《半截蜡烛》“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同时意味着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作者有意通过伯诺德夫人的心理描写,渲染当时屋内的紧张气氛。“……烛焰摇曳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屋里最可怕的东西。”此时此刻也是读者心理最紧张的时刻,然而为了调动读者的阅读欲望,有意描写当时的紧张氛围丝毫没提起当时人物的心理,给读者留下空白。教师要抓住这个空白,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教学时教师可设计以下问题:
师:烛焰摇曳,它为什么成了最可怕的东西?
生:烛焰熄灭意味着情报站会破坏,意味着一家三人生命的结束。
师:再联系前文想一想此时他们心理会想些什么呢?
生:伯诺德夫人可能想情报站、孩子……天哪!
生:伯诺德夫人可以这样想,孩子,娘对不住你们了,该死的侵略者。
生:天哪!这该怎么办才好呢?
……
师:此时此刻两位孩子想些什么呢?
生:妈妈我能为你做些什么呢……我无能为力。
生;妈妈我不怕……
生:妈妈我们知道早晚会有这一天的……
上例中这种虚实结合的心理描写,往往最能引进读者的心理共鸣,最能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使人产生联想。教学时我们不能放过这种机会,让学生从读中体验人物的心理,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补白”使探究活动渐入佳境,意义创生精彩纷呈。
四、利用最能表现人物品质的空白部分探究
在文本中人物的品质往往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归纳提炼出来。作者并没有通过直接的语言反映人物的品质。有意留下空白,这就是人物品质空白。课文中的许多“空白”,蕴含着浓郁的情感因素,如果凭借想象之炬点燃情感之火,巧妙地变“空白点”为“燃烧点”,让教师的情、学生的情、教材的情水融,学生思维的火花就会绽放得更加绚烂,语文课堂就会成为情感流淌的课堂、智慧飞扬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利用这种空白,指导学生阅读关键句子,探究其人物品质,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探究其人物品质最感人的部分,就是既能培养学生探究性、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同时又能让学生发现美、陶冶美,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对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有积极意义。教师要抓住这机会,进一步探究人物形象,对学生的品质形成,会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这样,不仅拓展了文本资源,更开启了学生尘封的心扉,使其受到潜移默化的情感教育;张扬了学生独特的个性,生成了智慧的言语,使学生享受到创造的乐趣。
五、利用文章情节处“言虽尽,意无穷”的空白处探究
有的文章的情节部分有“余意未尽”的意境,在情节的安排上有许多空白。教学时要抓住这种空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苏教版11册《灰椋鸟》:“先回来的鸟在林内不停地鸣叫,好像互相倾诉着一天的见闻和收获,又像在呼唤未归的同伴和儿女。”“好像互相倾诉着”给读者留下许多空白,教学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利用生活、联系课本设计问题。
师:它们想相互倾诉着什么呢?
生:伙计,今天我吃了八条毛毛虫和一些稻谷,现在我撑死了,你呢?
生:我发现去年掏我们窝的小孩今年变样了,正教育小孩要爱护我们呢……
生:我发现楼房越来越高了。
生:这几天热得要命,老百姓正在田里忙着抗旱呢……
利用情节的空白让学生根据课文情节补白,启发学生深入文本探索课文有价值的情节部分,体会文体流露的意境,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思维,教师不应放弃这种机会。
六、利用学生阅读理解文本出现的空白探究
学生阅读文本是自我感知、自我体验的过程。由于个性及教师授课的原因,授完课后,学生的理解有时比较模糊,对问题的理解依然是空白。教师要利用这种空白,把学生对问题的空白转化为阅读探究的动力。如有位教师在教完《鸟的天堂》后,有位学生提出异议:“鸟是早出晚归、早出觅食的,巴金爷爷第二次是在早晨,怎能会看到众鸟高飞的情景呢?”课堂顿时议论纷纷,“乱”了起来。此时这位教师是这样教学的:
师:从同学们的议论声中,我知道刚才这位同学提的问题很有价值,怎么办呢?
生:仔细读书,讨论交流。
师:让我们再次读书,看看书上有没有告诉我们答案。(学生再次读书交流老师的问题,教师参与讨论)
生:这个地方有山有水环境优美,气候温暖食物丰富,所以鸟儿慕名而来。
生:这里的人们保护意识强,不许捕鸟,人鸟和谐发展。
生:森林早晚都能听到鸟的叫声,这棵榕树独木成林,所以早晚都有鸟儿,所以人们能看到鸟儿。
生:大榕树就像鸟儿的家,榕树替鸟儿遮阴,鸟儿捉虫唱歌……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范文5
关键词:语文教育;阅读教学;教学机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收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鉴于阅读教学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中的重要地位,广大语文教师就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展开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众多的阅读教学方法。但就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学机智的研究较少,为此,笔者结合语文新课程教学实践就此作了探讨。
一、语文阅读教学中缺少教学机智的表现及其原因分析
语文阅读教学是师生间、生生间、师生与文本间的多元互动、动态生成的过程,也是教师根据教学现场灵活驾驭教学情景,实现教与学有效结合的过程。纵观无数名师的阅读教学过程,我们惊叹于那行云流水般的从容,机智灵活的应对,精彩迭现的师生互动,诙谐幽默的语言……然而并非所有语文教师都能把握教学机智这一教学艺术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压抑学生的生命张力
常有一些教师在课堂上虽然讲得激情澎湃,但始终调动不起学生的热情,学生面对提问,不是鸦雀无声,就是面露难色、答非所问,给人感觉似乎一潭死水。这是为什么呢?学生的生命张力到哪去了?究其原因,长期以来,语文阅读教学目标指向的是平面的“书本世界”,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教师讲学生听,师生缺乏互动,学生也就养成了不主动应对、参与的习惯。在这种缺少互动的课堂里,教师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当然也就谈不上教师的教学机智了。
再者每个学生的生活经历不同,认识水平存在差异,面对相同的文本会产生多种思维结果。可有些语文教师没有意识到这是学生思维能力的扩散,没有机智地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作调整,不关注学生的生命需求,不等待和观察学生的反应。这种教学压抑着学生的生命张力,窒息了学生的思维和智力,甚至摧残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2.剥夺学生真实情感体验的机会
长期以来,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习惯于把自己成人的体验强加给学生,不允许学生有超出教师预设的体验。如《放小鸟》一课中,教师让一位同学演鸟妈妈,另一位演小鸟,进行“如果你是关在笼中的小鸟,现在看到妈妈后你会说些什么”的角色体验。小鸟看到鸟妈妈后,嗲声说:“妈妈,你终于来了,我好想你啊!”鸟妈妈:“孩子,我也想你啊,你这几天好吗?”小鸟继续发嗲:“很好,小主人喂我水喝,给我饭吃。妈妈,我就是太想你了!”表演完,师生报以掌声鼓励。这段表演从对话本身和人物表情来说很不错。但有违情理:当失散多日关在笼子里的孩子,终于见到焦急寻找的妈妈时,本能反应应该是哭,而不是发嗲、互诉相思之苦。由于教师并没有机智地指出,所以给学生留下的仅是肤浅做作的成人表演,学生童贞的真实体验完全被扼杀。
笔者认同董服相老师对这类现象的原因分析:一是受传统语文教学理念的影响,教师与学生位置颠倒,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尊重,更何况学习的个性体验;二是教师对语文学科的性质和教学目标的认识存在偏颇,没有全面关注每个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三是教师自身素养的原因,很多教师面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独特体验,感到“内存”不足,课堂教学难以驾驭,害怕因学生的个性化解读而引起教学的失控,只得把学生死死地束缚在狭小的天地中。
3.恐惧学生的“误读”
阅读教学是一个瞬息万变的现场,学生的回答、反应会有意无意地跳出教师课前预设的框架,出现和教师的预设不一样的答案。如在教《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小女孩为什么要卖火柴呢?她难道没有其他的谋生之计吗?火柴是什么样的东西?为什么人们一定要买她的火柴?我爸爸抽烟从来不用火柴,我家做饭也从来不用火柴,难怪小女孩会冻死饿死在寒冷的街上。”该学生很有思想,也很善于体察生活。他的发问打断了教师的思路,引起其他同学的讨论,差点引起教学失控。
面对此类状况,有些教师要么置之不理,要么出言不逊,伤害学生自尊,由于教师缺乏沟通艺术,不能机智地利用新生成的课堂教学资源,所以教师害怕学生出现“误读”,担心自己不能有效地掌控课堂,完不成预设的教学任务,因此学生也就丧失了在课堂上的话语权。这违背语文阅读教学的理念,即教学是一个师生间沟通和交流的过程,是师生双方在阅读教学中分享彼此的思考与见解、知识与经验,交流彼此的情感与理念,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过程。
4.异读“活化课堂”
新课程改革为阅读教学的开放、互动创造了条件,也为教师教学机智的发挥提供了用武之地。但当前一些阅读教学的公开课,执教者竭尽各种手段以追求“活化课堂”,虽在多媒体运用、教学情景设计和师生互动等形式上有所“活化”,但他们忽视了教师教学机智的发挥,没有根据教学实际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内涵进行理解与感悟,使阅读教学活而不实,陷入活化课堂的形式主义误区。
笔者并不认同《秋天的怀念》的课堂设计,教师先以颂扬母爱的名言和一曲《母亲》导入新课,再声情并茂地配乐诵读课文,学生闭上眼睛倾听。然后教师用充满感情的语言渲染课堂气氛,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划出最感动自己的句子谈体会。但学生沉浸在低沉、难过的情绪体验中,对重点语段的理解,谈的都是“母爱很伟大”“我们很感动”“很伤心”等程式化的语言。反思本课教学效果,我们不禁要问:学生能真正体会“母亲”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好好活”这句话的深刻内涵吗?
反思之,只有当过程的“活”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时,这种“活”才有意义,否则只是一种“课堂秀”,而不是有效的阅读教学。
二、实现语文阅读教学机智的关键策略
审视一些教学机智缺位的低效课堂,教师如何才能还原出本真、和谐、自然、动态的原生态课堂,如何才能给生命以尊重和张力,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呢?笔者认为,除了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恰当运用教学策略外,还应注意以下两点:
1.营造诗意的阅读教学情境
让诗意栖居于课堂是阅读教学的理想境界。诗意的安居是学生在阅读教学上一种快乐生存的状态,是一种感受心灵的愉悦。
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巧设情境,注重品读文本,走进文本,寻找诗境,让学生在充满诗意的环境中学习。教师要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及审美感,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引领学生去挖掘所有课程美的本质内核,点燃每一个学生热情参与的火把,让学生感受知识旷日持久的力量。学生不只是接受教育,更是在认识、感悟、选择、行动中达到自我教育的最高境界,让自信、毅力、诚信、乐观等优良品质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酿造并成熟,从而营造出高效活跃的课堂,使机智在诗意的课堂教学中得到升华。
2.教师的主导地位不可动摇
目前有些教师对自身的主导作用认识不足、发挥不够,导致教学中对文本的探讨流于表面,学生对问题只是泛泛而谈,并未深入思考。要使教学富有艺术化,要让思维互动充盈于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适时的引导点拨不可或缺。
总之,教学机智一种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艺术,教师要把关注课堂的生成和学生的反应当成一种内在的教学品质和自觉的教学行为。教师要把教学机智贯穿于阅读教学中,探寻师生间的应变之道,来实现高效活跃的课堂目标。
【参考文献】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范文6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课堂教学 素质教育 阅读教学
我们的课堂想让学生掌握的最根本的东西究竟是什么?这是我们语文教师备课之初应该反复思考的问题。我目前教的是一年级,那我觉得我们的课堂目标就是让学生能识字、会写字、能够把课文读好。任何其他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方法的实施,都应该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关于读书,我一直记得我师范里的王老师说过的一句话:“读书就是要让学生读出‘语文味儿’”。是的,学生只有在理解了文字、明白了情感之后才能够读出这种语文味儿,而此时,我们的阅读目标也就自然而然地达到了。在实现基本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置都要落在实处,问一问自己:我这样做或这样问的目的是什么?想让学生有什么样的收获?就像虞老师说的:有的课堂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看似热热闹闹形式多样,往往其中会有学生在做自己的事情。这样的情况,我相信我们每个老师都遇到过的,我也是。所以我的课堂上,读书前一定让学生明白我的要求是什么?等会儿我们探讨的将会是什么?带着问题读书时,我还会不停巡视,跟读完的学生沟通,特别表扬一些真正在读书的人。低年级学生虽然好动,但是很重视“表扬”,夸奖一番后学生读的劲头就更足了。一开始就这样做,学生慢慢就养成了好习惯了。对于课堂的杂、碎,我个人认为,其实也是教师对学生的一种不信任。正是因为这些“不信任”,导致教师不敢放手,怕学生说不出、做不到,才一步一步牵着走的。我们需要明确的是,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多相信学生一点,说不出时不着急,多给点时间,多给点空间,他们或许就会说出个123来,“跳一跳摘到的桃子”才是最香的,也是会深深留在记忆中的……
目前,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实施,许多理论和实践的问题引起了百家争鸣,新概念的存在和演绎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全新视角,特别是不合时宜的“双基”教学引发了语文界的强烈反响。如何依据新世纪的现实需要,在一周固定的七八节课、在一节有限的四十分钟里收到最有效的教学效果,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正成为广大一线语文教师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实际教学中,我认为教师应立足本真,进行现状反思、实践操作,将语文课上出浓浓的“语文味”。
1.语文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是游离了主要目标。没有语文味的“语文”课,在现如今倍受好评,究其成因,是应课标之新,符综合之创。舞蹈、音乐、美术、先进的教学手段一股脑儿涌入课堂,把这么多文化堆砌在一起,语文的个性没有凸显,反而大大地淹没了“语文味”的本位教学。
二是脱离了文本语境。有不少语文课,学生初读还不流畅,甚至读时还有停顿、颠倒的错误,增字、漏字的严重现象,教师就急于开讲,于是课堂上只能是多数人当观众,少数人当主角,教师讲得“痛苦”,预设的说写感悟学生几乎没有完成。
三是偏离了学习过程。培养语文的能力主要是实践,“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规律”。但课堂上差生没有亲自与文本亲密接触、与文字亲密触摸、与学习过程亲密探究,课堂上多数学生听优秀生说,教师评,不知不觉中成为被动的接受者。
2.实践操作的有效途径
根据自己从事多年语文教学的经验,我认为语文教学实践操作的途径应从以下几方面去落实:
2.1 朗读。语文学科的一大特点是它的不少内容是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而语文课是以读为本的,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一句话,在读中进行体验与感悟,并以朗读来表达所体验与感悟到的,情动于中,而声传于外。如学生分别说了让他们愤怒的句子时,就先让他读出愤怒,再叫其他同学读出愤怒,读好了再来说原因说体会。其他让学生“惊讶、感动、高兴”的句子也一样,特别是高兴的地方,几乎不用讲,只读充分就可以了。先读后讲、以读代悟实在是一种很有语文特色的教学方法。
2.2 读书时写批注。正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应该让学生注意感受自己在读书过程中的心情变化及心灵感悟,并及时地在文章的段落句子旁边写下来,让学生养成终身受益的好习惯。
2.3 述说。每个生命都是需要表达的个体。当阅读的过程中有所感有所悟,就应该及时的说出来,说痛快,这是一种学习的快乐、表达的快乐、交流的快乐。因此,在朗读的基础上,我们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来说,自由地说,尽情地说。从述说中将感悟体验得更真切、更深刻。
2.4 跨越时空的对话。阅读的本质是一种对话,是学生、文本、教师三者之间的一种对话。其中,引导学生与文本中的人物进行对话是一个具有较高教学价值的教学策略,能让学生的体验与感悟有明确的对象,有具体的内容。如我在教学《祖国,我终于回来了》一课第一段时,先读学生在黑板上写出表示心情的词语,如“敬佩、自豪、崇拜”等。接着出示钱学森的画像,让学生面对画像用一些词语来赞美钱教授,最后让学生面对画像说几句,表达对钱教授的敬佩之情。这种面对画像的对话,有身临其境之效,学生有如面对钱学森本人,感情真挚,言语恳切,足以打动人心。再如教学了《卖火柴的小女孩》课文后,我让学生给卖火柴的小女孩写信。实际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对话方式。
2.5 宣泄。有人读书时读高兴起来,会抱着椅子跳舞;有人读到感动的地方时,自己也流下激动的泪水。这是一种很投入的阅读,心有块垒,不吐不快。教学中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宣泄,学生的体验与感悟才能得到尽情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