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兼职创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兼职创业范文1
【关键词】 陕西省;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创业教育
根据国家劳动保障部的相关统计,自1998年高校扩招以来,高校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招生从1998年的108.36万人增至2005年的504.46万人,而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699万人,而相应的就业岗位需求并未有明显增加,大学生就业形势异常严峻。因此,在当前的形势下,高等院校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既是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举措。
大学生创业作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和实现大学生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大力支持与肯定,然而大学生创业的现状并不乐观。据有关调查显示:在中国,有70%以上的大学生有自主创业的意愿,而实际创业者却不足1%。巨大的落差不得不让我们反思这其中的缘由。
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的构建来加强陕西地区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鼓励大学生积极创业,无疑是解决陕西省大学生就业甚至是推动本地区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为此,本调查小组对陕西地区部分高校的在校大学生进行了“普通高校大学生创业需求的调查”,旨在通过调查研究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教育的实施状况以及校园文化、社会环境对大学生创业的影响等,构建由政府、社会、高校和个人“四位一体”的创业支持体系,为陕西省高校创业教育和政府决策提供依据,为本省大学生创业提供一定的帮助与支持。
一、大学生创业教育调查问卷的基本情况
本课题的调查对象为陕西省部分高校的大二、大三、大四本科生,调查时间为2013年5-6月,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回收的有效问卷为417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3.4%。
1、大学生创业教育认知状况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已经对创业教育有了一定的认知。在被调查的对象中有53.5%的人认为创业教育只需针对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开展,14.6%的人认为创业教育只与准备创业的学生有关,31.9%的人认为创业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开展。
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学生对创业教育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创业教育应是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创业所应具备的知识、能力与品质,使他们具备一定的创新精神与素质,具有开创性的人格。这些能力和素质对于将从事有酬就业的学生同样重要,因此创业教育应面向全体同学而不仅仅是准备去创业和有创业意愿的同学。
关于大学生创业出发点的调查,这一题目为多选,有超过半数的大学生表示自己创业主要是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其次为获取财富、解决就业,只有5%的是因为不愿为别人打工而选择创业的。
可见,在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渴望展示自己的才华,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创业不仅仅是为了获取财富和解决自身的就业,更多的是为了精神上的满足和自我实现的快乐。
在被问及创业教育必要性问题时,有多达75%的学生认为非常有必要。在小组成员与一位有创业经历的同学谈及此问题时,该同学表示“我认为创业教育非常有必要,一方面这样的教育可以激发我们创新创业的兴趣,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另一方面如果以后自己创业,我们心里就有一个大致的方向,就知道该从哪里着手,会少走很多弯路”。可见,学生对创业教育的需求是非常迫切的。
2、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环境及参与度
被调查对象中,共有125人参与过创业教育,约占总调查人数的30%。在所有创业教育形式中,以课程形式参与的人数居多,活动和实践形式参与的人数较少,而在问及最期望以哪种形式参与创业教育时,选择活动和实践的人数是最多的,分别占总调查人数的34.5%和38.6%,可见,学生们更愿意生动具体、身临其境地体会、参与到创业教育之中,这也应该成为创业教育的一种发展趋势。在个别访谈中,有学生称近年参加过创业计划大赛,在问及其收获时,该同学表示“说实话,虽然参加了这个比赛,但毕竟都是些‘纸上谈兵’的东西,觉得离现实的创业还是有距离的,我觉得对大多数参加比赛的同学来讲更多的意义是给自己的综合测评加分和为就业时找工作增加筹码”。这些更加表明了创业教育的形式亟待改进。
对于国家出台的大学生创业的相关扶持政策、法规,只有6%的被调查对象表示非常清楚,30.3%的人比较了解,而高达63.7%的人都表示不了解相关政策法规,这说明在陕西,整个创业的氛围还不浓厚,学生们对相关的政策敏感度还远远不够。
二、陕西省大学生创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自身能力和经验欠缺
由于传统教育的影响,大多数学生只注重理论课程的学习,不注重知识面的拓宽。虽然大学生创业有一些基于自身的优势,但创业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并不仅仅是技术上的较量,更是管理、沟通、协调乃至心理素质等综合能力和素质的考验和比拼。对于不谙世事的大学生创业者来讲,不仅没有社会经验,对市场行情把握不准,而且缺少经营管理能力,对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常常难以准确分析、解决。
2、缺少专业指导
创业教育在中国起步发展较晚,对于地处中国西北部的陕西来说它的发展就更加滞后一些。目前,陕西的多数高校已认识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已逐渐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创业教育。但许多创业者渴望的“创业导师”的系统、专业的指导还远远不能达到。
3、相关政策和舆论支持力度不够
在政府支持层面,近两年陕西省给予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的扶持主要是放宽市场准入条件,降低注册门槛,减免部分税费,免费提供政策、法规的咨询。但许多政策操作起来比较难,尤其是涉及融资、税收优惠等方面,大学生创业者并未得到真正的扶持。
在社会舆论方面,人们更多关注的是就业率,许多学校因此并未全力支持学生的创业。再者,由于自主创业的成功率较低,很多家长和学生认为创业还不如找一份稳定的工作来得可靠。
三、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的构建
结合本次调查,我们提出构建一个政府、社会、高校和个人“四位一体”的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1、政府方面
首先,对于大学生创业的扶持政策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调查中我们发现,尽管国家和省上都出台了许多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但许多有创业意向的同学并不了解,从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创业的积极性。再者,有些下级部门在政策的执行过程中理解有偏差,导致落实不到位。同时,政府应继续贯彻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简化相关手续的办理过程,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让大学生创业者得到真正的扶持。对愿意到西部或广大农村创业的大学生应特别给与更多、更大力度的政策扶持和倾斜。
2、社会方面
目前,社会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还处在一个比较薄弱的阶段,尤其是缺乏包容失败和鼓励冒险的精神。要引导更多的人实现自主创业,我们应努力营造一种“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崇尚合作”文化氛围,这才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最深层的发展动力。
3、高校方面
高校作为大学生创业者培育的摇篮,特别应注重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通过创业意识的培养使学生意识到自主创业是生存的需要、发展的需要、社会进步的需要。加强创业教育的同时,还要建立和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纳入教学计划和学分管理,加强专兼职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聘请一批知名企业的创始人担任“创业导师”。除此之外,还要通过校园科技文化活动、学生社团、创新创业教育专题活动和各种社会实践等营造积极地创业氛围,带动更多的学生勇于创业,培养大学生的创业品质和能力。
4、个人认知
传统的教育思想使得中国的新生一代普遍依赖性强、安于现状、求稳怕变,缺乏创新意识,在困难面前容易放弃或妥协。鉴于此,当代大学生就更应转变传统就业观念,树立自主创业意识,利用自己的知识和才能,借助良好的政策环境,将创业与专业知识相结合、与地方特色经济相结合,投身到创业实践中,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在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也为社会经济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 张玉敏,郑琳娜,孙静.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教育时空,2009.11.
[2] 何婷英,张丽萍.大学生创业意识的调查与研究―以温州高校大学生为例[J].中国青年研究,2007.1.
[3] 王静.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的构建―基于对大学生创业意识培养的调查[J].人口与经济,2011.1.
大学生兼职创业范文2
关键词:大学生 创业 团队 发展机制 构建
近年来我国高校扩招,带来了大规模的毕业生大军,大学生就业形势相当严峻,由此产生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大学生自主创业是缓解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大学生由于专业、时间、能力、经验有限,很难凭一己之力取得创业成功,因此出现了团队创业模式。
1 目前高校大学生创业团队存在的问题
以团队为单位创业较之个体创业有很多优势,但由于我国创业活动起步较晚,高校创业教育尚不够深入,目前大学生创业团队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某些问题。
1.1 团队成员缺乏必要的创业敏感 创业敏感,是指创业者对外界变化的敏感,尤其是对商业机会的快速反应。良好的商业感觉,是创业者成功的最好保证。创业者在创业之初应随时关注各类与创业机遇相关的信息,通过对信息的筛选和认知,来获取对事件发展趋势的信息,最终实现对信息的整合。创业者需准确把握市场环境变化,深挖市场机遇和有效资源。目前的大学生缺乏必要的创业敏感,未能养成随时留意与创业机遇相关信息的习惯,未能随时分析所获取信息资源的可利用性,因此常常错失各种创业良机。
1.2 团队成员缺少必须的先验知识 近代西方传统中,认为先验知识是指无需经验或先于经验获得的知识。先验知识可来源于个人的兴趣爱好或长期从事某种工作所积累的知识。一定水平的先验知识是识别和理解新的外部信息的先决条件,是发现市场机遇的关键因素。目前创业教育的理论总结已经落后于创业实践, 大学生缺少必须的先验知识,他们不能利用已有的知识体系、教育经历构建一个完整的认知体系去有效地整合与解释所收集的各类与创业机遇相关的信息。因此,大学生在进入某一行业,尤其是进入一个不太熟悉或与自身特长优势不相匹配的行业时,他们不能准确定位市场运行模式、技术变革规律、产品运营趋势等。
1.3 团队成员缺欠必备的信息加工能力 创业能力是一种综合性能力,它包括发现创业机会、把握创业机会、利用创业机会的能力,获取创业信息、处理加工创业信息、有效利用创业信息的能力,人际交往、社会公关、应急处理能力等等,其中信息加工能力影响着社会实践活动的成败走向,是创业能力中一种关键能力。当今的大学生缺乏必备的信息加工能力,未能充分发挥创新思维,尚未能通过不断的信息搜索、加工,通过自身悟性去挖掘非正规的、隐藏的信息,从而创新信息,把握创业先机。
1.4 团队成员缺失必需的团队精神 比尔・盖茨曾经说过:团队合作是企业成功的保证,不重视团队合作的企业是无法取得成功的。所谓团队精神,简单来说就是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团队精神的基础是尊重个人的兴趣和成就。核心是协同合作,最高境界是全体成员的向心力、凝聚力,反映的是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统一,并进而保证组织的高效率运转。因此团队精神是创业成功必不可少的创业素质。而目前大学生创业团队成员由不同高校或同一高校不同专业的大学生构成,常常跨越时空进行个体工作,团队成员面对面的互动太少,缺少必要的交流和沟通,极大阻碍了团队精神的培养。
2 高校大学生创业团队发展机制构建
如前文所述,当前大学生创业团队发展存在一些问题,这必将影响大学生创业热情及创业效果,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2.1 强化创业团队发展中的知识构建,完善创业团队发展培训体系 大学生创业团队的发展必须依托大学生的创业信息素养,而高校教师创业信息素养是影响大学生创业信息素养的关键,学校应充分重视优质创业教师队伍的建设。创业教育涵盖学科门类很广,它包含了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等。因此教育者不仅需要理论层面的专业知识,还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不应该单纯的由俗称“多面手”的辅导员组成,各高校必须成立一支专业化、专职化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师资队伍成员上岗前期必须经过专业培训。
从1998年发展至今,我国创业教育在许多高校是以创业设计大赛、创业讲座、创业论坛等活动形式开展的,这些活动虽然能在普及创业知识、提升创业意识方面起到促进作用,但从长远来看,创业教育必须以正规教学模式进入高校育人体系。创业教育课程应包括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两个范畴。第一课堂应从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社会学、心理学等角度对创业理论进行教授,这些课程主要应由学校具有专业背景和相应资质的专业教师承担。第二课堂则可以邀请政府相关部门工作人员、企业家、投资公司管理者、创业园区创业者作为兼职教师为大学生讲授创业实际运行经验,为他们带来更多来自社会、来自实践的宝贵知识。完成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学习后,创业团队可以通过创业设计、沙盘模拟等形式模拟创业过程,检验自身学习成果,并据此完善团队之创业计划。
2.2 强化创业团队发展中的日常管理,规范创业团队发展制度建设 大学生创业团队的管理究其本质是有别于社会其他营利性组织的一种特殊组织,创业团队的成立、发展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创业教育培训的范畴不能局限于专业知识的教授,还须包括社团管理理念、创业开展流程等方面的指导,冲破校园意识的局限,立足于优秀创业人才的培养,将外部企业管理理念引入大学生创业团队管理,强化日常管理,规范发展制度建设。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要将大学生创业团队的特点与社会企业化管理特点相结合,走一条最适合大学生创业团队发展的道路,寻找一条有效的发展途径。首先可以邀请著名企业的管理人才为创业团队负责人作讲座,传授经典的、当前社会最流行的管理理念,强化企业规范化管理体制;其次,对创业团队负责人开展关于创业团队管理规章制度的学习,并且对团队发展目标、发展策略等问题进行探讨;再次,针对团队成员的发展特点,对人际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突发事件处理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等一系列管理者应具备的技能进行培训。
2.3 强化创业团队发展中的考核管理,建立创业团队发展评估机制 大学生创业团队是由多个成员个体构成的一个整体。大学生创业团队的成员个体绩效是团队整体绩效的基础,团队整体绩效是团队成员个体绩效的综合反映。单纯针对团队整体的绩效考核,则意味着忽视了团队成员个体绩效,容易打击部分团队成员的工作积极性或是包庇某些工作效果不佳的团队成员;而单纯针对成员个体的绩效考核,则容易产生团队整体绩效等于团队成员个体绩效的简单相加的错误认识,其实成员个体绩效的实现并不一定能够保证团队整体绩效的实现。因此,大学生创业团队应当进行团队整体与成员个体的双重绩效考核,将二者有效结合,促进大学生创业团队整体绩效与个体绩效的共同提高。
高校需充分认识大学生自主创业的重要性、学校开展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加强大学生创业团队管理的重要性。大学生团队创业过程中,牢牢抓住团队建设这一主线,在利用好国家相关政策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团队成员的专业知识素养,不断加强团队成员的团队合作,不断提高整个团队的战斗力,保证创业团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钱强.当前高校创业教育的问题与对策探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5(8).
[2]王永友.创业教育实践体系的基本框架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1).
[3]王辉.中国大学创业教育研究现状、问题与对策[J].大学教育科学,2005(6).
[4]徐振轩.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8.
[5]舒燕.面向区域经济的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09(1).
[6]张英杰,郭建锋.基于德育创新环境下的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2).
大学生兼职创业范文3
【关键词】创新创业能力;高校;就业指导;就业指导模式
【作者简介】田蕾,河南财政金融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职业发展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7.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103(2018)02-0061-03
构建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模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构建新型就业指导模式、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不仅有利于减轻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促进其更快更好地发展,更能够从战略上推动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和我国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进程。如何围绕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做好就业指导工作是值得高校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强化就业指导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意义
首先,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有利于满足我国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进步、保持生机的源泉。我国要提升国际竞争力,首先要培养大批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以人才带动综合国力的发展。创新创业教育不但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发展有积极影响,从长远来看,它更影响着整个国家的综合国力。
其次,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有利于缓解大学生群体的就业压力。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不但能够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就业竞争力,更能够在大范围内改变大学生的就业观。不少学生对创新创业有了新的理解和进一步的认识,积极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扩大了就业范围,从整体上缓解了大学生群体的就业压力。
最后,创新创业教育能够促进大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大学生成长于海量信息的包围之下,这决定了他们敢于尝试新鲜事物的个性发展。大学生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对创新创业能力的发展需求强烈,能够在引导和鼓励下有意识地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他们不仅关注社会价值,更看重自我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特点是将知识教育与技能教育相结合,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同时促进其综合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二、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现状与问题
1.现状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提出得相对较晚,最早的相关实践是随着高等教育本身的发展转变而出现的。1999年,高等教育加快了改革步伐,创新创业教育也由此正式进入大众视线。一开始,只有清華大学在学生群体中较大范围地实施了创新创业教育,随后两年,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也陆续加入到创新创业教育中来。部分高校在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后积极创新、深入研究,累积了一些成功经验。武汉大学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组织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北京当地的科技园合作,联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这些创新创业教育方法都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大力支持,也取得了振奋人心的效果。2006年,国家斥资在全国多地建起了30余个高校创业实验区,并为实验区的创建和运行制定了专业的引导政策;2010年,国家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成立,创新创业教育走向了专业化发展道路;今天,国家对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欲在2020年形成较为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在服务社会的同时进一步巩固高等教育质量。
2.问题
首先,创新创业教育环境依然需要优化。当前,国内大学生就业形势较为严峻,社会各界对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的宣传力度随之提升,但仍有待加强。要在整个社会中营造一个尊重创新创业,特别是尊重创新工作者和创业活动的大氛围;其次是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还不够强烈。受传统文化影响,国人的官本位思想较为严重,很多大学生热衷稳定、体面的工作,认为创新创业是无奈之选。这种落后的思想是制约大学生发展自身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思想因素;再次,国内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仍然不够成熟。虽然很多高校都设有创新创业课程,但形式单一、内容枯燥,很难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创新创业产生直观的理解和深入的印象;最后,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严重不足。很多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以理论知识的灌输为主,学校不重视师资培养、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由于自身创新创业经验及能力不足,很多教师只能将创新创业教育的重点放在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上。
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下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点
1.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
独立人格是大学生自主性和创新性的前提保证,也是其创新创业能力养成的基础。培养大学生独立人格有以下几点益处:一是能够促进持久性兴趣的形成,帮助大学生保持对事物的好奇心和持之以恒的心态;二是能够引导学生养成自主思考、自主实践的习惯,鼓励他们大胆想象、勇于创新;三是有利于大学生质疑精神的培育,质疑是思考和行动的基础,也是创新的重要来源,敢于质疑的人更加具备创新精神。
2.发展学生的批判思维
批判思维是创新思维的灵感,它的批判性和逻辑性是众多创新思维的来源。批判思维包括两方面:一是批判精神,二是批判性思维技能。批判精神指的是敢于质疑的心理状态,这种习惯需要长时间的积累与培养;批判性思维技能指的是印证质疑的思维程序。创新创业教育既要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也要发展他们的批判性思维技能。要引导大学生养成敢于质疑并时刻寻找“例外”的习惯,在拓展他们思维容量的同时提升其思考质量。
3.引导学生建立问题意识和创业意识
问题意识指的是提出问题,从新的角度看问题并看见更多可能性的能力。爱因斯坦认为,问题意识是建立在富有创造性的想象力之上的,它是人类进步的真正来源。有问题意识的大学生能够从原有的经验中发现更多的新观点和新方法,而且更能够以积极主动的姿态面对问题。创业意识是指学生感知和主动寻求创业机会并积极开展创业活动的思想状态。创业意识是创业实践的前提,也是当前大学生极为缺乏的思想品质。引导学生建立起问题意识和创业意识是保证创新创业教育有效性的关键所在。
4.强化学生的洞察能力与决策能力
洞察力指的是以简练的方式洞悉事物本质的能力,它需要学生运用已有知识,从总体上对问题加以理解把握,并由此得出问题的解决策略。在创新创业活动中,洞察力是学生发现商机和创新点的有效工具。洞察力来源对事物的不懈追问,创新创业教育的一个重点就是培养学生的追问能力。此外,创新创业教育还应当发展学生的决策能力,也就是作出抉择的胆量与眼光。
三、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下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的构建措施
1.创新就业指导理念,突出创新创业意识
当今社会经济迅猛发展,高等教育日趋大众化,高校迫切需要与时俱进,建立起全新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教育理念,将创新和创业融为一体,在就业指导中广泛融入模式多样的创新创业教育,做到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将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贯穿整个高等教育的教学、科研等活动。要将创新创业与就业指导上升到高校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尽量将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成集课堂教学、创业模拟、政策抉择、咨询服务等为一体的教育服务体系,特别是要逐步形成以创新创业与就业指导为重点的课程体系,在建设相关主干课程的同时完善各类实习实训和竞赛活动,并将创新创业教育延伸到专业及基础课程之中。此外,可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开发相关教学模块,利用现代化工具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加强对学生的毕业设计指导。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能力
培养一支高水平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是使教育取得成效的有力保障。要加强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专业教师主要指的是分散于各院系的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教师和就业规划指导教师。问题在于,很多创新创业课程教师并不熟悉就业指导的内容,就业指导教师也不精通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对此,要进一步强化对专职教师的培训,积极组织教师前往企事业单位学习实践,促进两类专业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还要注意兼职教师师资的建设。兼职教师队伍主要由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文化素质基础课的校内教师担任,创新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教育功底薄弱是他们的主要问题。兼职教师要树立创新创业教育意识,掌握基本知识,有计划、有组织地参与岗前培训,加强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创新专家的沟通互动,丰富实践经验,提升专业水平。
3.优化就业指导教育环境,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效能
创新创业是一种重要的能力素质,要培养大学生的这种素质,首先要在校园范围内建立起尊重知识、尊重创造、弘扬创新的校园文化氛围。对此,高校要强化觀念教育,通过切实的宣传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在不断拓宽学生就业思路的同时帮助其在更大的格局上树立起创业观。要帮助学生从根本上摒弃创业就是不务正业的落后思想,树立“创业光荣”的积极择业观。
就业指导是大学生就业前高校所提供的一项重要服务,高校应当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其中,发挥服务职能,加强指导效用,不断扩大受众范畴,重心下移,让创新创业教育逐步覆盖所有在校生。通过就业指导帮助每一个学生掌握就业、创业技巧。以创新创业教育为重心的就业指导需要高校方面的全员参与和系统指挥。从管理角度来讲,要高校领导层直接参与才能够实现综合协调。应设立专门的创新创业与就业管理部门,一手负责就业指导中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为相关活动的实施提供方案、措施和服务平台。在为学生创造更多实践机会的同时提供相关政策、资金、培训等方面的支持。
4.引入创业型就业工作模式,强化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目的是引导大学生正确择业或者自主创业,因此要建立创业型就业服务体系。当前,大学生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学生在创业型就业和创造性就业中的短板在于实践经验及创业经验的缺失,就业市场减少对大学生的招聘,不少企业因学生缺乏创新意识、不能胜任创新型岗位而缩减应届毕业生聘用数量。对此,高校应加快对大学生创业型就业项目的开发,鼓励学生参与项目实践,积极与用人单位接触,在锻炼自己、展示自身才能的同时积累创新创业经验。此外,不少学生毕业后直接留在了实习单位,没有留下的学生也可以再选择其他工作或者自主创业,可见实习经历能够有效弥补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的经验欠缺。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庞大的就业队伍让很多毕业生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风险。对此,应加强政策引导,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此外,政府要加大市场监管,降低融资门槛以解决大学生创业的资金问题,鼓励更多有创业意向和创业能力的学生自主创业。高校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能力的培养,在完善就业指导体系的同时提升就业指导水平,将创新创业精神、实践能力发展为大学生的必备素质。
参考文献:
[1] 谢学:《以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的高校就业指导模式探析》,《教育与职业》2017年第12期。
[2] 曾令发:《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与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分析》,《中国高新区》2017年第8期。
[3] 阎芳,王向珩:《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教育有机融合的探索——以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辽宁高职学报》2017年第2期。
[4] 陈墨:《在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下的农村大学生就业指导研究》,《山西农经》2016年第6期。
[5] 余江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与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外企业家》2012年第5期。
[6] 曾淑文:《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路径创新》,《继续教育研究》2017第2期。
大学生兼职创业范文4
关键词:苏州市 高职院校 大学生 创业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2(a)-0-02
近年来,随着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大,大学生创业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关注。很多高校都积极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业,从各个方面对大学生创业进行指导和帮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与此同时,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规格、目标和途径上,也在不断地深化和明确,创业型、创新型人才成为当前的主要培养目标,对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鼓励在校大学生进行创业实践是高职院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选择。但是,要做好大学生的创业工作需要一个长期而连续的过程。因此,只有摸清当前创业教育工作开展状况,全面了解在校大学生的创业现状、创业意愿、创业能力及创业实践,再根据具体情形采取具体的措施帮助他们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将大学生的创业工作做好。
对此,笔者所在课题组通过发放问卷调查、对创业者进行访谈等方式,对苏州7所高职院的在校大学生创业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共设计和发放了调查问卷1200份,其中教师问卷120份,学生问卷1080份,回收问卷1175份,回收率97.9%,有效问卷1132 份,有效率94.3%。参加问卷的人员涵盖管理人员、专业教师和大一、大二和大三年级学生,学生专业涉及文、理、工、经、管等多学科类别。
1 调查结果分析
1.1 对创业的了解
经调查显示,89%的受访学生知道创业等基本概念,但92%的受访者对创业的深入了解较少,只有8%的受访学生对创业了解较多,另有1%的学生则没听说过。由此可见,创业教育则已经成为各个高校改革创新的一项重要的工作,而创业意识与观念已经逐步的进入到大学生思想当中。
1.2 创业预期
调查数据显示,55%的受访学生有创业的想法,毕业后打算立即创业的占19%,但选择毕业两三年后再创业的占81%。这表明,被调查者认为大学生创业最合适的时间是在工作几年以后,“先就业,再创业”仍然是大学生创业的最佳路径选择。在访谈中,大部分被访者也一致提出了应先工作再去创业的建议,即使已经在校创业的,也曾经在创业前都有过在企业打工的经历。不少在校大学生认为,通过学院的创业教育,使他们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但他们接触最多的环境是校园,对社会了解甚少,特别在市场开拓、企业运营上经验相当缺乏,因而在实战中常手忙脚乱;而一定的就业实践,利于大学生创业者认清市场需求和自身定位,使他们积累了一定的社会资本,使他们选择创业道路时更具理性和可操作性。
1.3 创业信息来源
调查数据显示,40.8%的学生对创业信息的了解来源于媒体,通过学校教育宣传了解的占样本的40.03%,其他渠道占19.17%。可见,学生通过学校和媒体了解创业的消息是相等的,这说明,很多的高校重视学生的创业;同时,这也说明在校学生对创业也是非常渴望的,尤其是面对现在的就业压力大的问题,而大学生对创业知识的需求是非常强烈的,在学校无法获得更多的相关知识,则需要通过媒体来了解。
1.4 创业教育主要内容
调查数据显示,超过98%的受访者非常渴望在校期间能接受系统的创业教育,43.81%的受访者期望得到创业基本理论教育,51.78%的受访者希望得到挫折心理、风险意识团队精神等创业素质教育与培养。87.21%的受访者期望得到创业实践能力的教育与培养,这一结论意味着学生在接受创业教育时,更喜欢实践教学、创业体验教育,而相对忽视了创业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重要性,某种程度上反应了学生重实践,轻理论的思想。
1.5 对学校的创业教育的预期
基本上所有的学生都希望学校要给予大学生一定的创业支持。这种支持既包括校内的,也包括校外的。例如,在校内为学生搭建创业实践平台、提供免费场所、营造创业文化氛围,采用“走出去”的措施,提高创业师资的实践能力。同时,采取“请进来”的举措,千方百计争取校外资源包括企业家资源、校友资源、政策支持等为创业教育和大学生创业服务,例如设立企业研发基金、创业基金、开办企业家论坛、开展创业政策咨询会等等。
1.6 认为影响大学生创业成败主要因素
(1)实际能力。51%的被调查者认为实际能力的重要性远远超过其他的。可见,在大学生创业者看来,相对于市场、政策等外部环境,自身的实际能力是影响其创业成败的最主要因素。创业者要培养自身实际能力,首先应具备务实精神。调查发现,创业者认为务实精神、吃苦精神及诚信是大学生创业者最应具备的三种心理品质,分别占49%、40%和28%。创业不仅是知识、财富的较量,更是毅力、意志的较量,敢于吃苦,能吃苦的精神在创业中能给予人不断的发展与创新。
(2)社会关系资源。据调查,有42.2%的被调查者认为体会最深的是“整合社会关系资源”。在访谈中,大学生创业者表示,社会关系资源包括购、销等业务资源,以及与政府、银行、工商局等部门形成的人脉资源。整合并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能拓宽办事渠道,提高办事效率,更有利于快速解决创业中遇到的各种难题。然而,社会资源往往是大学生创业者所最为缺乏的。因此,有意创业的大学生往往都是在社会实践中发展起来的。
(3)社会活动经验。调查结果显示,55.9%的人认为大学活动中社会实践最有助于其创业。社会实践能培养大学生各种实际能力。许多大学生创业者在访谈中谈到,这些活动是他们步入社会大课堂的第一步,既为他们将来开展创业活动积累了经验,又培养了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管理能力等等。另外,18.4%的人选择学生干部工作。他们认为,干部工作不仅培养了大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还增强了他们的领导意识,使其积极主动地去成为团队的领导者。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学生干部工作,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大学生积极适应社会的实际能力。
2 在校大学生创业实践情况调查分析
2.1 政府和学校的有关创业政策
(1)政府:江苏省、苏州市、金阊区等各级政府均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业,金阊区、吴中区等成立了大学生创业园,在场所、资金、税收和信贷上给予优惠,吸引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来创业园
创业。
(2)学校:高职院校相继制定了《大学生创业资助资金实施办法》、《大学创业资助资金使用规定》及《大学生创业活动中心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设立专项资金15~30万元,兴建大学创业平台,为实施在校大学生创业提供有力的保障。同时鼓励成立创业社团,扶持大学生创业。
2.2 在校大学生创业实践分析
(1)从年龄性别上看,已经创业的在校大学生基本上为20~23岁的男学生,处在大二大三的学习阶段,其中男生高出女生较多,达到80%。
(2)创业人数。各个院校的创业人数约在160??~230之间,占到全体在校学生的1.5%~3%;90%以上的创业者有过较长时间的勤工俭学经历。
(3)创业支持来源。依靠家庭支持的创业者约占50%;依靠学院创业平台支持的30%,完全自主创业的20%。
(4)创业专业对口关联度。利用专业知识和背景创业的约占68%,和专业关联度不大的约为32%;
(5)创业类型。团队创业约占75%,加盟经营2.20%,技术转化企业1.58%,项目孵化创业1.68%,创意创业1.58%,网络营销1.68%,个体创业16.70%;其他创业1.68%。见表1:
表1
(6)从创业规模和行业选择上,规模较小,初始资金大部分为1~3万元,规模偏小,主要集中在流通和服务行业,服务对象主要面对师生的62%,主要面对社会约为38%。
(7)创业困难与障碍。调查显示,创业实践中资金、场地、经验和市场等成为创业的主要困难和障碍。
3 调查思考
针对调查结果中所存在的问题,要解决好当前创业教育和在校大学生创业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需要政府、高职院校、社会机构等多方面的努力,彼此加强沟通合作,着力构建大学生创业保障体系。
3.1 构建创业社会保障体系
一是努力营造激励创业的舆论氛围。要加大创业宣传力度,通过主题教育、理念灌输、精神指引、典型示范、利益驱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使更多的学生加入到创业的行列中,使创新、创造、创业成为人们普遍认同的生存方式和人生理念。同时,发挥舆论媒体对国家创业政策宣传和大学生择业的引导作用,还要加创业的大力宣传,更好的发挥创业精神。
二是加强创业资金扶持和信用体制的建设。目前我国由于信用体系不健全,对于没有经济来源的在校大学生来说,从银行借贷启动资金几乎不可能,所以,有必要加强信用制度的建设,出台相关扶持政策,设立专项资金项目,解决在校大学生创业的资金来源问题。
3.2 构建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工作体系
一是培养创业意识。引导高职学生增强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转变就业观念,认识到自主创业是社会进步的需要,是自身生存的需要,也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是更高层面上的就业。
二是营造创业氛围。主要在校园内营造创业教育的氛围,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勇于创新、不怕挫折、敢冒风险的精神。
三是锻炼创业能力。组织好创业实践,需要多方面的密切合作和沟通,如建立创业示范基地、组织创业模拟训练、组成创业实践小组等,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在实践中逐渐积累经验。
四是加强创业指导。指导创业人员如何正确的理解创业的规律与形式,进行科学的思维分析,如何把握市场形态,在适当的时候选择合适的目标,采取适当的创业行动,这样就减少了创业的风险性,提高了创业的成功率。
3.3 构建创业教育教学课程结构体系
在高职创业教育体系中,课程结构体系是核心。创业教育课程应该在传统职业教育课程基础上突出创业,把“创业社会常识”、“创业指导”等与创业密切相关的课程增加进去,形成学科课程、活动课程、隐性课程相结合,必修课、选修课相统一的创业课程结构体系。
一是学科课程。将课程结构体系的建立从以培养专业技能为主,转变到重视学生全面素质提高和毕业后的劳动需要为主。在课程结构上采用四段式结构,即基础知识教育、职业基础理论教育、职业专业知识教育、创业教育。
二是活动课程。把创业教育的内容和要求融于各种校园活动中,如班会、社团活动、兴趣小组、各类竞赛、勤工俭学等;同时开展创业专题活动,如创业方案大赛、参观小企业、专题访问、请创业者做报告等。
三是隐性课程。包括突出创业氛围的营造和创业平台的搭建,在校园内布置激励学生投身创业的名言警句,专题展出创业成功者的风采,尤其是本校毕业生的创业成就,为学生营造一种创业教育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品质。
3.4 构建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体系
一是培养校内师资队伍。在目前已有的创业就业指导员和创业就业课程教师中,有针对性的进行培养。如组织名优教师与新教师结成师徒,通过名优教师的传、帮、导,提高新教师的教学水平;或由一所或几所学校联合起来,聘请高校有关教师针对职业院校教师欠缺的知识和能力进行集中培训;坚持开展校际之间的各项观摩和交流活动;定期组织专业教师去企事业单位参与实践学习。
二是校外兼职教师队伍。向全社会敞开大门,吸收有实践经验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经济管理职能部门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干部及其他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操作技能和知识应用均十分优秀的
人才。
参考文献
[1] 刘敏.谈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机制的构建[J].中国高等教育,2006(24).
[2] 王笑玲,邢士彦.就业与创业指导[M].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1).
[3] 李肖鸣,朱建新,郑捷.大学生创业基础[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4] 张小艳.独立学院创业现状及可行性分析[J].科技信息,2009(29).
大学生兼职创业范文5
创业属于一种主动积极的行为,创业者的创业心理素质对其自身的创业行为具有一定的调节和引导作用。创业教育作为高校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在教育大学生时应该将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创业心理品质作为一项教育的重要内容,从而帮助大学生们能够更好地提高自己的创业技能和创业知识,培养出真正的具有良好创业心理品质的当代人才。
1.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培养的意义
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创业心理品质的培养是满足当今社会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事实说明一个民族拥有了坚强的意志及振奋的精神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人才也应当如此[1]。在成功人士之间存在着一个相似之处,那就是拥有良好的心理品质。所以,应该加强对大学生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从而进一步的增强大学生的心理品质,使大学生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
2.影响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的主要因素
影响当代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的因素主要有三方面,分别是来自于本人的因素、来自家庭的因素以及来自社会的因素。形象成分仍在大学生的自我认知思维中起一定的作用,使得自身的思维过程容易被片面化和表面化,对事物的认识容易理想化[2]。一个人的能力与他个人经验有着密切的关系,大学生在面临挑战时的心理素质表现是他个人能力的具体体现。父母在社会上的地位以及不同的家庭教育等都会对学生的创业心理品质的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此外,社会因素也会对大学生的创业产生一定的约束作用。
3.现阶段大学毕业生创业品质的现状
3.1盲目冲动
创业需要一定的执着、激情和理智,并不能依靠一时的冲动。在当前的大学生创业实践中经常会出现大学生对社会需求及创业活动本身缺乏深层次的了解,对市场存在一定的误区,使得大学生在进行创业时存在较强的主观意识、自以为是、单纯的研究技术而未对市场进行充分的调查与分析,导致开发产品命中率的不断降低,错失商业机会,加速其创业的速率。
3.2心理适应能力较差
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核心内容就是大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同时心理适应能力也是当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面对当今这个竞争激烈、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一个人只有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才能获取更多有利的生存发展机会[3]。但是大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太少,长期处于象牙塔的他们没有做好面临创业失败的心理准备,使得他们在创业遭受挫折时一蹶不振,更有甚者走入歧途。
3.3创业意志不坚定
创业意志是一个人自觉主动的确定目的,并依据自身确定的目的来进行支配和调节行动,从而帮助自己克服困难与挫折来实现自身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在实际的创业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并没有大学生心理想象的那样美好,所以在面临挑战时更多的大学生创业者缺乏坚定的意志,缺乏一颗持之以恒的进取心,做事缺乏韧性和耐心,知难而退,遇到问题不是努力想办法去解决问题而是逃避问题,轻易放弃。
4.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的培养途径
4.1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
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指导工业应该从大学生进学校的第一天开始,开设起专业的创业指导课程,多开展职业指导讲座,从而让学生提前尽可能多的了解学业与创业之间的联系,对当前的创业竞争市场进行充分的了解,帮助学生树立一个积极向上的创业心态及良好的创业品质[4]。此外,学校也要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通过开设大学生心理品质陶冶、心理训练、心理卫生课以及心理学课等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来向学生普及关于心理健康的有关知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去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以便更好地调节自身的心理状态及行为。
4.2创业指导与心理咨询相结合
学校创业指导中心应该根据毕业生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不同的创业指导,如政策指导、心理指导以及综合性指导。学校创业指导中心应该重点研究将创业指导与心理咨询的有关工作。大学生可以通过心理咨询来解除自己的行为障碍及心理困惑,促进自身在情感态度及认识上的转变,保证自己的心理行为的健康发展。
4.3增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在当代社会中人际交往能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往往能决定着一个人创业的成功与否[5]。但是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并不是在短期内形成的,它与个人的家庭熏陶、性格等多方面因素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所以,为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学校应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增加学生与外界的交流机会,以便于增强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提高创业的办事效率,增加其创业成功的机会。
4.4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在大学生的创业过程中遇到困难是难免的,但能否从困难中站起来是其在创业者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意志是一个人必不可缺的心理品质,是一个人前进的必要推动力量。所以教师应该指导学生选定一个适当的创业目标,并坚定不移的朝着这个目标前进,直到取得创业的成功。
大学生兼职创业范文6
[关键词]大学生 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11-0225-01
目前的就业形势愈加严峻,而高校担任着培养创新型、综合型高素质人才的重任,高校必须重视构建大学生创业教育长效机制,分析当前高校学生创新就业存在的问题,采取措施优化高校学生创业教育机制,提高创业成功率。
一、当前高校创新就业背景
目前,大学生就业困难是一种普遍现象,由于我国的市场机制仍然不够完善,存在结构性和供需矛盾的问题,大部分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大学生需要和失业人员竞争就业机会,给高校学生就业市场供需平衡带来了不良影响。
高校扩招已经成为了普遍现象,而扩招造成毕业生数量激增,人员过剩带来了严重的就业压力。但是目前社会岗位并没有因为毕业生数量增加而增加,高校学生思想、能力和传统就业领域不相符合,而新兴就业领域因为措施、政策方面不够完善,难以解决高校学生大量的就业需求,这说明供需关系失衡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再者,高校教育和市场发展规律不相符,高校的教育计划和方案短时间内不会发生变化,而市场需求是不稳定的,高校教育的稳定性和市场需求的不稳定性存在矛盾。目前,大部分高校教育重点仍然是学生思想理论的培养,忽视了实践能力,学生适应性较差,缺乏锻炼,因此不受用人单位欢迎。虽然目前的高等教育逐渐趋向大众化,但是高校学生的就业标准并没有随之降低,造成了一系列问题。首先,是人才分配失衡。乡镇和中小城市人才短缺,大城市人才过剩,经济水平较低的地区人才短缺,而经济发达地区人才过剩;第二,是大学生就业更加困难。城镇基层单位、边远地区用人单位很难留住人才,而事业单位等热门单位又大量淘汰大学生,造成人力资源配置失衡。
二、大学生创业现状和问题
创业教育在我国发展的时间不长,因此基础不够扎实,“单打独斗”是目前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创业教育基本上是由团委、学生会组织的,高校并未对此分配足够的财力资源和师资资源,高等教育体系中仍然没有创业教育的立足之地。
高校创业教育更加重视让学生找到工作,也就是解决就业问题,忽视了社会对大学生能力的需求,高校培养人才的任务和社会需求不符,大多数高校只关注学生的眼下利益,忽视了长远培养对学生的益处,人才培养计划和创业工作缺乏衔接;大学生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和较高的知识水平,大学生更喜欢在商业模式和产品技术等方面搞创新,但是大学生缺乏实践,心态不稳定,缺乏经验,因此在创业工作方面有独特的规律。但是大多数高校都将社会上的其他群体的创业规律和大学生的创业规律混为一谈。
三、构建高校大学生创业长效机制的策略
(一)转变观念
传统重视理论灌输的教育方式已经无法满足需求,因此高校必须转变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采用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高校人才模式和专业结构,加强学生创业创新能力的培养,致力于培养高水平综合型人才,促进高校的可持续发展。高校要将创业教育纳入高等教育体系,完善相关政策,鼓励学生创业,在校园中营造浓厚的创业氛围,让学生产生“我要创业”的积极思想。
(二)调整方案
高校应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结合社会发展需求,制定个性化的人才培养计划,为社会输送对口人才,重视提高人才质量和优化人才结构。不仅要培养高水平的“尖子生”型人才,还要着重培养大量的高素质、能力强、基础扎实的“宽口径”实用型人才;其次,要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结构,让社会需求和人才培养计划更好的衔接;在实际教学中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机构,不断修正教学计划,加大师资力量的投入,让高校教育的方方面面都渗透有创业教育的观念。
(三)强化实践
针对目前“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高校必须充分重视实践活动的重要性,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外实习和校内实践等活动。例如,社会调查、社会实践、创新创业大赛等,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对创业的兴趣;同时高校可以和当地企业联合,建立创业实践基地,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优厚的基础和条件。通过举办“模拟创业”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创业的乐趣和成功的成就感,消除他们对创业的紧张、疑惑心理,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让学生敢于开拓创新,敢于创业。
四、结束语
综上,首先分析了当前高校创业教育的背景,然后介绍了当前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最后就高校如何构建大学生创业长效机制提出了若干建议。
【参考文献】
[1]王成杰,庄严.基于大学生创业兴趣、意愿和动机的创业教育长效机制研究[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