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教学反思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政治教学反思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政治教学反思

高中政治教学反思范文1

1.自主性。

反思性政治学习是一个主动自我反省的过程,只有通过学生自我反省和自学两种主要途径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2.批判性。

反思性政治学习需要学生以批判性的眼光分析和探索问题,从而使问题能够更加的完整和深刻,学生的思路也会变得更加开阔,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

3.层次性。

反思性政治学习是一个逐渐递进的过程,刚开始可能反思的层次较低,但是随着新知识的增加,反思的层次会提高,学生看待问题也会更加深刻。

4.探索性。

反思性政治学习同时具有探索性的特点,在反思的过程中会发现自身的不足和缺点,进而使自己思维变得更加成熟和深刻。

5.迁移性。

反思性政治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对学习过程和思路的简单回顾,更是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对知识点进行总结和概括,并且形成新的知识迁移的过程。

二、开展反思性政治学习的途径和方法

1.引导学生对高中政治概念进行反思性的学习。

高中政治概念语言一般都比较准确、精炼和高度抽象,学生普遍反映记忆起来很困难,为此教师引导学生采用反思性的学习方法学习和记忆高中政治概念。比如在学习税收这一小节时,可以首先列出记忆提纲:第一,税收的主体是?第二,税收的目的是?第三,税收的手段是?第四,税收的主要内容是?第五,税收在整个国家财政收入中占据怎样的地位?通过反思性的记忆方式能够较为准确地记忆税收的概念,然后再根据税收的定义向它的外延进行延伸,进而了解了税收的特征和作用以及纳税人的相关知识点。高中政治概念之间其实是有一定的联系的,对相似的概念同时记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政治思维能力。

2.引导学生在解题教学中进行反思性学习。

解答政治题目之后的回顾也就是反思的过程,通过回顾和反思能够让自己的思维得到深化和提高,从而构建出更深层次的知识点。首先,完成一道政治题目之后不要仅在意正确的答案是什么?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理清整道题目的解题思路,学会通过分析题目的特征和条件,从不同的角度寻找思维的突破口。其次,完成一道题目之后,通过改变题目的条件或者是前提,创设出相似或者完全不同的新命题,能够培养学生用政治的思维模式去解答题目。最后,引导学生将题目从头到尾进行解析,将所有相关的知识点都剖析出来,这样不仅能够防止出现解题的漏答,而且也培养了学生分析和再创造的能力。以“环境”问题为例,近几年来环境一直是热门话题,所以在经济常识中经常会涉及环境的题目。想到环境问题不可避免地就会与经济相挂钩,然后联想到自然规律和发展的问题。我国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程度还有较大差距,为了尽快发展经济,前期主张快速发展经济,反而忽视了环境的问题。等到经济发展速度降下来之后环境问题则成为了需要迫切解决的难题。而从哲学的角度可以联想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事物是运动发展的过程以及唯物辩证法的知识点。综上依托环境问题展开,将所学的知识点通过横向的或者纵向的联系,就能够完整地解答出题目了。

3.善于对所学内容进行批判性反思。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这类问题“社会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的价值量之间成反比的关系”,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却可以举出一些反例。比如粮食的价格,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提高,粮食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但是我国的粮食价格却一直没有降下去,反而提高了好几倍。还有“天价月饼”等现象好像都违背了教材中所学的价格规律内容。那到底是教材有问题呢,还是二者受其他方面的影响造成的呢?带着这类问题,学生进行反思性的学习,收集和整理资料。比如粮食涨价的问题: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可耕面积在锐减,加上城市人口的大量涌入,农民的数量在减少,饲养业以及食品加工业等快速发展,农民种植粮食的成本增加等都导致了粮食的价格“居高不下”的局面。所以虽然粮食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但是价格却没有降下来,这本身是由于其他各种因素导致的,而不能说教材中的结论是错误的。

4.引导学生对政治课堂内容进行反思性学习。

高中政治教学反思范文2

1.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

由于我们对新课程教学的三维目标的设计和操作缺乏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在实施层面上往往出现教学目标的虚化现象,如:知识、技能目标该实的不实;过程、方法目标出现了“游离”现象;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出现了“贴标签”现象。教学中常常顾此失彼。所以在每节课后,我都要进行教学目标完成情况的反思,如:教学目标设置合理吗?完成得怎样?本框知识目标重点突出吗?难点化解了吗?情感、态度、价值观“生成”程度如何?课堂上有多少学生参与?体验怎样?有没有把学科最重要的东西给他们?等等。例如,在学习必修模块《经济生活》“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我们可能只注重知识的传授,逐一说明什么是“从众消费、求异消费、可攀比消费、求实消费”的含义及影响。这样,新课标要求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也就难以达到。如果我们做如下改进:先引导学生自己看书,思考不同行为的表现,并分别举例说明。在此基础上,请学生分组讨论:“每一种消费行为都存在支持和反对的态度,你赞成哪种观点呢?为什么?”相互补充……如此教学,不仅重视“知识和技能”,而且注重“过程和方法”的引导,让学生在过程中领悟思考问题的能力和方法,并在师生互动中,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真正得以提升。

2.反思课程资源的开发,促进教学内容的丰富

新课程改革无论在课程意识的确立还是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上都要求发生变化。新课程的民主性、开放性要求教师由“跟着感觉走”到真正意识的培养,使他们在教学中自觉形成以教材为平台、充分利用和开发各种课程资源的教学行为。教学中不再以“本”为本,而是重视对教材的补充、拓展、延伸,同时鼓励学生质疑和赶超教材及教师。如:在教学必修模块《生活与哲学》“意识的作用——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知识时,课堂进行了“为什么要重测珠穆朗玛峰高度”的辩论。一位同学说:“我觉得讨论这问题意义不大,珠穆朗玛峰高度与我们到底有什么关系呢?”这一插曲使课堂转入静寂。难道让“花自飘落水自流”吗?教师急中生智,转而问道:“没有一定的综合实力我们能测量出来吗?为什么改革开放之初我们不能迈出这步呢?”继而带着学生融入思想政治课,体会中国人民认识、改造自然的巨大勇气和能力,并进一步回归哲学抽象知识“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的认识。在课堂预设和生成这一矛盾不能统一时,利用教学智慧有效处理,让生成资源为教学目标服务。

新课程还突破了“教室是学习的惟一场所”的传统观念,学生的活动空间延伸到生活和社会的各个领域:到大自然中学,到社会生活中学;学生的学习活动对象不再只限于有字的教科书,而是延伸到社会及自然这部“活”的无字书。新教材的编写就充分重视这—点,在每单元的“综合探究”活动中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空间。如模块《生活与哲学》中的“走进哲学问辩人生”的探究活动就鼓励学生“通过观察周围的人和事,思考其中包含的哲学故事”。所以,在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上,我常进行反思:教材资源利用好了吗?是否联系生活?联系实际是否只是穿上了美丽的“外衣”而成了一种装饰?在搜集信息的同时是否有效地加工和处理并得以充分利用?

3.反思学生主体性发挥,关注学生自主与教师引领的统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学实践中教师“一统”课堂的现象少了,出现了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气氛活跃的繁荣景象。但冷静审视这“繁荣”景象,不难发现这背后往往存在:过分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出现脱离文本主旨,游离文本的天马行空式的“个人体验”的现象;由于教师不明白“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真正含义,不明白自己在其中要扮演的角色,出现惟(学生)自主化的倾向,教师没有能力或不愿去组织、引导、调控,最后学生的认知水平仍然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如在探究必修模块《文化生活》第三单元后的“肩负‘强基固本’的文化使命”活动时,面对青少年热衷于西方的圣诞节等节日,而对中国传统节日却漠视的价值选择,教师作出“你对热衷于西方节日现象的说明很有道理,我支持你的观点”的随意肯定。在这里,教师不仅脱离文本主旨过分强调学生感受,而且没能进行价值引导和积极挖掘活动意义,“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目标也就难以实现。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反思:学生主体性发挥得怎样?教师角色扮演得怎样?当学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时,教师是否引导他们步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

高中政治教学反思范文3

【关键词】高中政治教学生活化;内涵;措施

1.高中政治教学生活化的内涵

一般而言,高中政治教学生活化就是指将课本知识与社会生活相结合,使得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生活细节贯穿于每一节思想政治课堂中,帮助学生从最大程度的摆脱枯燥无味并且抽象的思想政治课本或者思想政治知识,尽可能地让学生感受自然与社会,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分析与感受知识,在知识的海洋里感悟生活,与世界对话,进而使其自发主动地灵活思考、获取知识。就新课程改革所强调的内容来看,教学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学习是学生生活的重要方式,而生活则是教育教学的源泉,这就揭示了教学与生活的密不可分的关系。通过在教育教学中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使枯燥的课堂更加生动丰富,充满吸引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可持续化发展。

2.高中政治教学的生活化措施

2.1教师教学思维生活化

死记硬背高中政治课本上的所有知识点并不是高中政治书本存在以及高中政治课开设的目的,政治课以及政治课本之所以会存在于高中甚至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是因为它的主要目的是想通过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学生思维,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而向学生传授思想政治并不只是需要教师简简单单的按照教科书安排进行,最重要的是需要教师有生活化的教学思维,能够灵活准确的将课本知识与生活实例相结合,使得学生在较为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习,这样学生也会更容易接受枯燥的知识,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想办法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化被动为主动,将自己的教学模式与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相结合,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而且还可以提高教学效果。

2.2引导学生学习思维生活化

教师的生活化教学模式不仅仅体现在传授课本知识时的生活化教学思维,还应该体现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学习思维的生活化方面,当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熟练运用生活化的学习思维,才可以提高分析课本知识的能力。除此之外,高中阶段的学生的思想以及性格也在不断发展,趋于成熟,因此,在此阶段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怎么做人,还要对学习方法进行有目的的传授,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养成灵活思考问题的习惯,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思考方式,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

2.3教学内容生活化

一般而言,高中政治教学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课堂上教师直接将知识讲授给学生,所以,将传授的知识生活化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需要教师能够熟练地把课本知识与生活深入融合。首先,教师在备课阶段就必须在教学内容中添加与课本知识息息相关的生活细节,这样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而且还能使学生快速的掌握知识。因为教学方式的生活化并不是教学内容完全的与课本脱离,而是能够将教学内容与生活细节完美的融合,找到两者之间的过渡点,这个过渡点任务重大,不仅要承担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具备考纲和新课程标准中规定的教学内容,所以教师在授课之前一定要认真备课,寻找课本知识与生活细节的过渡点。除此之外,政治教学的生活化还可以从培养学生关注时政的方面体现,这样也可以使学生不断得积累生活中的政治常识,在生活中学习政治知识的同时还可以认识生活,这才是现代教育模式所提倡的。

3.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中政治教学的生活化不仅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更重要的是,它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及思维的灵活度,因此,高中政治教学的生活化也逐渐成为高中政治教学改革的一种首选方案,也是思想政治课程以及政治教师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出路。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者们应该积极投身教育教学实践中,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积极正确的整合学习资源,努力将课本知识与生活实践深入融合,构建立体的、生活化的趣味政治课堂。

参考文献:

[1]李振舰.试论高中政治生活化教学[J],教学研究,2012(07):35.

[2]王静.论高中政治生活化教学[J],社会科学,2016(12):221.

高中政治教学反思范文4

一、在目标达成的过程中不能忽视“知识”目标

新课程改革抛弃了知识本位观,反对那种不顾学生感受、体验和需要以及把学生当作知识容器的观念。但是,它并不排斥知识本身。相反,改革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往往我们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达成的过程中,我们往往把大量精力用在如何使教学形式多样、手段先进、方法灵活上,课堂上关注学生的体验与感悟,而忽略了知识目标,似乎强调基础知识就背离了课改的初衷,就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二、实现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不能走“形式”

课程标准提倡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为了给学生学习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们都在积极地探索多种教学形式,其目的是为了改变过去那种严格按照教学流程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的状况,我们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可以投身其中直接参与教学,师生、生生之间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 我们的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从教学需要出发,从学生需要出发,不能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如果一味的追求表面的形式,那会远离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三、创造互动式课堂不能丢掉“秩序”和“规则”

新教育观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我们的教育观、教学观、师生观不断更新,为了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我们可谓绞尽脑汁。有些课堂确实活起来了,老师与学生平等地交流、探讨,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可是,另一个问题也随之出现了,有时候,学生一旦动起来,课堂秩序就没有了,学生们各说各的,似乎发表意见的同学或者小组与自己毫无关系。记得听过一堂《思想品德》课,教师的教学设计是比较新颖的,一改过去课堂教学中的枯燥,学生学习、参与的热情被激发出来。但是,当某一个小组阐述观点、表达成果的时候,其他小组的同学要么忙着整理自己的资料,要么说笑、吵闹,即使有个别想听的同学也听不清楚。学生们不倾听,不补充、不否定,明显的错误发现不了,老师也只是与该小组的特定成员进行单向对话,对于每个小组的成员来说,他只是了解了本小组的研究内容,而对其他小组完成的那部分知识就知之甚少了。也就是说,在这一节课里,每个学生获得的知识都是不完整的。与老师们谈到这一问题时,老师们很无奈,一方面,他们清楚在混乱的课堂里很难保证教学目标的完成,需要管理;但是又害怕因为管理而压制学生的热情。毫无疑问,没有了有效的课堂管理,就不会有成功的课堂教学。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在日常的教学中和学生一起建立起新规则,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质疑、学会组织,,真正地使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同时学会理解别人,尊重别人,共享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成果。在追求课堂的民主、开放的同时,更应该拥有共同遵守的“秩序”和“规则”。

四、确立学生主体地位不能轻视教师的作用

高中政治教学反思范文5

关键词:高中;政治课程;教学;反思;问题;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8-075-01

旧的教育模式所存在的弊端逐步显露出来,新课改的发展也得到了契机。然而,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提升政治课堂的教学效率也面临着较大的挑战。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围绕高中政治新课程教学的特征、在高中政治新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于高中政治新课程教学所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等几个问题展开较为积极地讨论。

一、高中政治新课程教学的特征

高中政治新课程和原来的政治课程相比,其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最突出的改变就是,课本内容中的理论性概念和名词减少了,同时一些具有总结性的叙述也减少了。然而,在政治新课程教学中,灵活性却有很大的提升,同时也出现了许多具有实践性和开放性的题目。比如:案例分析、材料分析、活动等,这些设计都加强了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在政治新课程的内容中,教材中的文字比重有了较为明显的下降,而用一些图画来代替。很多文字内容都是用图画来代替,仿佛图画成为政治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总而言之,新课程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在高中政治新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忽视老师在政治新课程中的主导地位。老师在政治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将合作学习片面地定性为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合作,从而忽视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合作。还有一部分老师极端地认为,重视学生的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就是让学生自己学习,而忽视老师在教学中的重要性。而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简单的定义为给学生多留时间看书,多提问学生问题。所以,在政治新课程教学中,分组、交流和讨论占据着整个课堂。

2、忽视了政治课堂教学的时效性。高中政治新课程教学具有更多的要求,因此有很多政治老师,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做出了较大的改革,多媒体动画、视频音频、情景设置等应有尽有、声色并茂。然而,这种运用满足学生感官的刺激,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的方法,同时也让老师忽略了学生的启发和引导。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媒体表面的功能从而忽视媒体深层的功效,重视问题的预设从而轻视知识的生成,使教学设计更加空洞无物,也让课堂效果大打折扣。这种教学模式被一些人称作“洋葱式”教学。具体而言,就是假如我们把老师的教学形式、方法一层一层地剥掉,剥到最后也不会看见有价值的内核。

3、教育评价体系与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不匹配。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老师注重照本讲解,学生注重死记烂背,一切为了成绩,新课程教学仍未改变这种方式。不论老师还是学生最终还是以应试为目的,并不是像要求的那样是为了提高思想觉悟,学习理论指导实践。教师工作评价的指标不仅单一,而且缺乏平衡,学生成绩作为唯一指标有失偏颇。在这样的评价体系下,老师难以放弃传统教育模式,学生也难以摆脱陈旧的理论灌输。

三、对于高中政治新课程教学所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1、运用更加灵活的教学方法。在高中政治新课程教学中,要处理好老师提问与学生回答、老师活动与学生活动的关系,以及学生自身各方面的关系。要切实的将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创建一个和谐、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在新课改之后,因为采用合作性、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课堂的内容就不能采用满堂灌的形式了。学生能够选择自己的学习内容,而全班同学也可以对发言的内容提出问题,并进行较大规模地讨论。学生在讨论过程中,也会学到老师教案中没有的知识,这些知识内容都是由学生自己构建的知识体系。如果老师作为一个知识权威,肯定会使学生的思维方式受到一定的影响和限制。因为每一个学生都具有不一样的学习方式、学习能力、生活经验、兴趣爱好,以及不一样的成就感。所以,课堂教学就要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个性,即差异性、独特性,使学生的个性品质得到培养和发展。

2、运用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相结合的方法教学。我们国家的著名教育学家,曾经说过老师要把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交给学生,而不是仅仅把课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在新课程的改革中,也明确地规定要将课堂支配权还给学生,同时还要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构建意识。无论是什么事情都要有一个度,如果老师一味地去迎合学生的兴趣,就会让课堂教学变得空洞无物、放任自流。在高中政治的新课堂中,明确地指出老师在学生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如引导者、参与者、组织者。老师的引导可以作为精神的启迪,并且学生在创建学习氛围、选择学习方式、确立学习目标,以及挖掘自我潜能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个过程中最关键的是,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做到导、放有度。高中的政治老师应该做到下面两点:其一,政治老师进行课堂教学时,要注意自己在学生心中的形象,并且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中,但是不能把自己当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及时发现学习“散漫”的萌芽并将其扼杀在萌芽中。其二,政治老师要重视自己和学生之间的心灵沟通和情感交流,让学生在和谐、平等、民主的气氛中充分发挥主体性,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掌握学习方法。只有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才能有较好的学习效果。

随着教学制度的改革,新课改逐步被应用到政治教学中。尽管新课程改革进程中还有很多的问题和困惑,不仅老师在讲课中存在问题,学生在听课过程中也存在许多问题。我们要从这些问题中寻找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如:运用更加灵活的教学方法、运用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方法教学等,从而让高中政治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新南.浅谈程序设计课堂教学中的教师角色转变[J].中外企业家.2009(22).

[2].袁常松.从历史认知的层次性看新课程考试说明的能力要求[J].经营管理者.2009(12).

高中政治教学反思范文6

关键词:高中政治课;“教学反思”;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15-0234-02

当“反思”成为人类的一种习惯时,生活中离不开它,教学中更是不可缺少。年轻教师要想在教学上快速成长,除了教师本身所具有专业素养外,教学反思应该是必须而且最为有效的途径了。所以当年轻的一线高中教育工作者把教学反思当成教学生活中一种常态和习惯的时候,才能有效提升思想政治课教学水平和能力。那么什么是教学反思,如何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基础上做好反思呢?这个问题引发了笔者的追问与思考。本文主要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如何做好反思。

一、何谓“教学反思”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课前无论如何精心准备,都无法预料在课堂教学过程出现的“意外”。当教师面对这些“意外”时,是不是当时处理一下就算解决了呢?笔者认为对于真正想成长,想不断提高的教师绝不是这样,而是需要对这些“意外”进行反思,这就是教学反思。所以笔者所理解的教学反思是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意外”进行的重新认识,思考,审视,分析的以思促教的过程。

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在《论语》中说过:“吾日三省乎吾身”、“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见其过而自讼者也。”现代大教育家陶行知说“每日四问”。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也曾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就可能成为名师。”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所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是肤浅的知识。他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 = 经验 + 反思。他的研究表明,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的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地反思,那么,即使是有二十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即教师成长=经验+反思。而顾凌沅教授的研究表明:教师成长=经验+反思 + 行为矫正。可见,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们都道出了教学反思的重要性。对于我们想尽快成长的教师没有理由不重视教学反思。那么如何有效地做好反思呢?

二、如何有效“教学反思”

教师自觉地进行反思是对自己当前教学现状的不满,是想不断提高自己、突破自我、超越自我的一种表现。有效的反思不仅在课后,在课前、课中都要进行。

(一)重视课前反思,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教学反思首先要反思教学设计与学生实际情况是否相吻合。教学设计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预设的思维过程和实施过程。教师可以从规划教学和操作方案两个角度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是否符合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如果教学设计与学生实际脱轨,那么本身这节课注定要失败。所以教师在课前要反思这节课是否关注学生需求,是否把握住重点和难点,以进行及时调整,通过精心设计,让学生达到知识,能力与情感的跨越。其次要反思问题的设置。科学合理,难度适中,层层深入的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有效的思考,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的不断升华。所以问题的设计要有层次,有深度,有内涵,要层层深入,要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要帮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总结出知识。总之,考虑周全的课前反思,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更为实现高效课堂奠定了基础。

(二)加强课中教学反思,提高教学的调控性

课中反思是一种难度较高的瞬间反思,它是在课堂中出现的自己事先无法预设的情景及突况时,主动调整教学设计及教学策略以迅速调控,使教学能够高效有序进行,课中反思反映了教师的机智及灵敏。

首先,反思教师角色是否从根本上改变。新课程改革大背景下,教师应该是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在课前教学中,人们往往也这样定位,可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知不觉中又变成了唱“独角戏”者,变成了“独奏者”。教师应该在教学中避免这种情况,应该变成学生知识上的引路人,帮助他们去发现,引导、总结知识。教育教学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一个交流双向互动的过程,这样才会实现师生的互助与共赢。对学生而言,课堂不是枯燥乏味的知识的“大灌输”,而是在交流过程中享受到被尊重的快乐,树立了学习信心。对教师而言,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爱学习了,教学也变得有乐趣起来。

其次,反思课堂提问。课堂提问是教学互动过程中经常使用的教学策略,有利于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有利于检查教学效果;有经验的名师们非常注重课堂教学中的提问,以点燃学生求知的欲望,活跃课堂气氛。但是现实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经常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而是存在一些问题。如提问的问题没有价值,提问的问题没有梯度,等等。对于教学提问中存在的问题要及时进行反思。不能只注重课堂气氛为完成教学任务而忽视真正有质量的教学。教师在提问过程中尤其不能忽视学生自己的问题,或者给予学生消极的反馈,这样慢慢就会降低学生问题意识的自主性,不愿意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所以教师不能为了问题而提出问题,把问题限制在一定的框架内,教师对于学生提出的疑问及时做出积极的反馈,并指出学生提出的问题好在哪里,存在的问题在哪里。这样学生才有兴趣回答问题,才会提高学生自主,反思探究问题,才能对教材的知识点或论点有个更深刻透彻的理解。

(三)落实课后教学反思,提高评价总结能力

教然后知不足,即使是非常成功和完美的课堂教学,也难免出现一些疏漏贻误之处,留下遗憾是在所难免的。正所谓: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教师及时反思教学行为,总结教学的得失与成败,并及时做好记录,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才能不断丰富自我素养,提升自我发展能力,逐步完善教学艺术,所以一定要落实后课后的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