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数学发展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数学发展史范文1
育。数学教育是对数学教材进行教学法的加工,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数学的内容、思想和方法的教育活动。教育数学是为了数学教育的需要,对数学家的研究成果进行再创造,改进数学的体系和表述形式,使它更加适合于教学,其本质是一种对数学的再创造活动。
! 数学教育与教育数学的关系
数学教育要解决的问题:一是教什么?二是怎
样教?三是为什么这样教?教什么的问题是一个课程问题,而课程内容是课程的核心要素,课程内容是国家课程目标从人类的经验体系中选择出来,并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组织编排而成的知识和经验体系[%]
。课程内容的基本要素是知识。人类科学文
化知识是课程内容选择的直接来源。科学文化知识的发展速度制约着课程内容更新的速度。数学作为人类教育的主要课程之一,它的内容来源同样是人类已有的数学知识,亦即数学教育靠数学提供材料。
然而,人类的知识总量增长一倍的时间周期大大缩短:%E 世纪需要%H" 年;%D 世纪需要H" 年;!" 世纪$" 年代需要$" 年;!" 世纪 H" 年代需要 %" 年。知识无论在内容和形式或者是数量和质量的发展速度都达到了令人吃惊的速度,仅!" 世纪A" I#" 年代,人类新发明的科学技术就远远超过前! """ 年的总和。数学的发展也不例外,世界上有数以万计的数学家,在几百个不同的数学分支里开掘,不断地诞生出新概念、新定理、新猜想、新方法、新问题,人们不可能在有限的生命历程穷尽对他们的学习,更何况它们中只会有少部分会受到同行专家的青睐,被写入专著,成为大家学习钻研的基本参考资料[%]。它
们中极少极少的部分,由于其基础性和重要性,才能进入课堂,成为各学段的课程内容。然而,即便是这些内容也不能直接被作为课程内容,因为数学家在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时呈现出来的是一种经过严密地演绎和逻辑推理的形式化结果,掩盖了发现和证明时所经历的繁复曲折的思考。如果不进行从原始文献到能够引领初学者跨越科学门槛的教程,只是进行教学法上的加工是远不能达到教育目的的。像欧几里得《几何原本》中的许多内容,在此之前就有了,是欧几里得对古希腊几何研究的成果进行数学上的再创造,如同用一根线将散落着的珍珠串了起来,使这些知识至今还在人们的头脑中发挥着作用。
再如柯西,他对牛顿和莱布尼兹之后积累了!"" 年的微积分研究成果进行了再创造的研究,写出了迈向严密的微积分王国的《分析教程》。还有,代表我国古代数学研究成就的《九章算术》,它本身是对中国秦汉以前数学成就的总结,又影响着后世的数学研究和创造,特别是刘徽的《九章算术注》,更可以看成是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再创造。以上这些实例告诉我们,要想实现数学教育的目的,首先应将数学家的研究成果进行再创造,把原生态的数学变成教育数学,才能使这些数学成为代代相传的真知。
! 数学发展史与数学教育
中国是世界数学的发祥地之一。早在公元! 世
纪,“算经十书”就被我国古代的数学家完成,并成为长达近" ### 年的算学教材。翻开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册,数学教育史与数学发展史之间互动的关系便清晰可见,数学教育在数学的产生、积淀和创新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传承作用,数学的发展又促进了数学教育这种传承作用的发挥。《前汉书》即有:
“伏羲画八卦自数起”。从殷墟出土的甲骨片上看,当时就有了完善的十进制记数法,可以推断商朝已经开始传授和学习十进位值制记数法了。到了西周正式提出以“礼、乐、射、御、数、书”为内容的“六艺”
教育。艺者,技艺,把数学当作一种技艺来传授。因此,古代数学发展就被赋予实用性和算法化的特点,使计算成为数学和数学教育的核心。数学因其在贸易、治水、工具制作、田地计算、管理、建筑、手工业、天文历法等方面应用的广泛性,推动着数学本身以及数学教育的发展。古代数学的发展首推在汉代完成的《九章算术》。九章算术中的问题几乎都来自社会生产、生活实践。"$! 个问题及答案,还有 "#"个术(算法)。“术”是一类问题的共同解法,有了“术”,就可以用它来指导人们的实践,解决一系列的问题。“术”的这种作用从另一方面又推动了“术”的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刘徽的《九章算术注》、《海岛算经》、祖冲之得出的% 位有效数字的圆周率等都是传统数学在“术”方面的最高成就。
隋唐时期,以皇帝的名义钦定 &# 种数学教科书即《周髀算经》、《九章算术》、《孙子算经》、《五曹算经》、《夏侯阳算经》、《张丘建算经》、《海岛算经》、《五经算术》、《缀术》、《辑古算经》,总称为“算经十书”,并被之后历代沿用为经典教科书[&]
。数学教
育的这一空前发展为数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宋、辽、金、元时期数学人才辈出创造了先决条件。在宋、辽、金、元时期产生了一大批杰出的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取得了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数学成果。
贾宪的增乘开方法,秦九韶的《数书九章》与高次方程数值解,李冶的《测圆海镜》与天元术,朱世杰的《四元玉鉴》与高次联立方程组,杨辉的《详解九章算法》、纵横图、垛积术等,这些光辉的数学著作和科研成果把我国传统的实用性算法体系提升到了抽象性算法体系的高度["]
。明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
晚期,商品经济的发展,致使数学教育向为商业服务的实用方向发展,珠算教育大为普及,使珠算成了数学教育的主流。随着社会矛盾激化,实行文化专制,排斥数学研究,严禁民间习历法,导致宋、元时期创造的高深数学失传,中断了中国抽象性算法体系的发展。这种数学发展上的中断,必然影响数学教育的发展层次。到了清代前期由于西方数学的传入,开始了中西数学融合的过程,更由于康熙等皇帝的重视,数学教育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在地方和民间的数学教育仍以珠算为主。回顾数学与数学教育走过的历程,的确数学发展与数学教育的发展水平是休戚相关的。
# 数学教育与数学发展
数学发展的历史也是教育数学发展的历史。翻
看中国古代数学发展的历史,不难找到教育数学的痕迹。如开始于西周的算筹记数在长期的计算过程中,人们发现不同位值的相邻数字之间容易混杂错落,于是创造了纵式和横式,即个位、百位、万位的筹用纵式,十位、千位、十万位的筹用横式,其余各位依此类推["]
。像这样对知识的改造,其初衷是为了更
好地传承和为数学教育服务。再如,刘歆(前 ’#—"()是汉代名儒及数学家,通乐律、历法。其《三统历》提出“岁星超辰”算法以改进岁星(木星)周期的计算["]
。还有,刘徽的《九章算术注》就是刘徽把
《九章算术》注释成以应用问题集为形式,以筹算为工具,以“术”为中心,密切联系实际的数学教育体系["]
。在清代乾隆、嘉庆年间的乾嘉学派校注数学
典籍,不但保存和挖掘了中国古代优秀的数学遗产,而且经校注后学者易于理解,有利于数学教学使用["]
。事实上,因为中国传统数学是以解决问题为
出发点的,实用是它的一大特点。根据《考工记》的记述,手工业需要相当的数学知识和把知识用于实际的“技艺”。兴修水利包含着对人们在测量、选线、规划、施工、筹备物资等方面的知识和许多技术要求,这其中有许多知识和“技艺”均与数学知识有关,但无论是技艺还是数学知识都是在师徒间个别传递的。这种传递必然包含了教师对数学知识及把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技艺”的个人整合,亦即这些知识或“技能”被师傅(老师)用他个人的实践和认识改造后,以更易于学生接受和理解传授。可以说,凡是被传承下来的知识,在传承的过程中,都历经了一个被改造的过程。对数学而言,就是将数学变成教育数学的过程。此过程因为蕴涵着对数学本身的探究,有所新发现就是一种必然,也势必推动数学的发展;反之,数学的发展又使教育数学获得发展的动力。
! 结 语
数学的发展与数学教育的发展是互为前提的,
教育数学是二者沟通的桥梁,它的发展依赖于数学的发展和数学教育的发展,同时它的发展既推动数学自身的发展又推动数学教育的发展。因此,数学发展、数学教育、教育数学三者是相辅相成、三位一体的。现阶段,数学教育应从数学发展史和教育数学两个角度着手:一方面结合教育现实开展校本化的课程开发;另一方面可以结合数学发展的历史,让学生体会知识产生发展的历程,及数学家的艰辛劳动,从宏观上形成个人对知识的把握。
!)教育数学的思想进行校本化的课程开发
("#$%%&’()"*+ #,--.#,&,/)。其思想源于 01 世纪21—31 年代的西方发达国家,主要是针对课程编制者、课程实施者和课程评价者之间的脱节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弊端。它的开发者是学校中的部分教师、全体教师,或者是学校与其他机构的合作;开发的课程范围,既可涉及部分课程,也可涉及学校的全部课程;就开发的程度而言,除了新编课程(全新开发),学校或教师选择、改编的课程,也属校本课程之列。所以,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使国家和地方课程校本化,即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使之更符合本校学生的特点和需要;二是学校设计开发新的课程。本文所说的校本课程开发主要指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课程进行再加工,使人类数千年积累的数学知识体系更符合本校学生的特点和需要,使学生容易接受。如何开展此项工作?利用集体的智慧,将教师从长期处于孤军奋战的境地解放出来,将教师对教材知识的再创造显性化,共同找寻出一种较优的数学概念的表达方式,使数学知识的逻辑结构更适合学生理解和掌握。找寻一种更优的解题方法或解题模式,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获得技能、发展能力。
例如,学习一元微分不变性时,不妨顺势渗入换元的思想,一可让学生易于理解这条性质,二可为换元积分法做理论和方法上的准备。经过诸如这样的教材处理并在实践中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进行教材处理及教学方法上的反思,再交流、再实践,再反思,逐步完善,最后以集体形式完成校本课程的开发,达到课程学习的目的。
0)文化是一切非自然的、由人类所创造的事物或对象。数学的对象并不是自然界的客观实在物,数学是数学家在长期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因此,数学是人类的发明,故数学是一种文化。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具有历史性,数学也不例外,任何时期的某一数学成果都不是某一时间的偶然产物,都伴随着历史的积淀。“数学的过去被永远地同化在它的现在和将来,这使得数学成为一个逐渐累积的科学”[4]
。!561 年,英国科学促进协会主席格来舍在
就任演讲中精辟地指出:“任何试图将一门学科与它的历史割裂开来的话,我们确信没有哪一门学科比数学损失得更多”[7]
。在 !651 年罗马国际数学
家大会上,法国数学家庞加来在其大会报告中指出:
“如果我们要预见数学的将来,适当的途径是研究这门科学的历史和现状”[8]
等等。对数学史在数学
教育中价值的认识如:外尔曾说“除了天文学以外,数学是所有学科中最古老的一门科学。如果不去追溯自古希腊以来各个时代所发现与发展起来的概念、方法和结果,我们就不能理解前 81 年数学的目标,也不能理解它的成就”[4]
。美国数学家和数学
史家克莱因认为“每一位中学和大学数学教师都应该知道数学史,有许多理由,但最重要的一条理由或许是:数学史是教学的指南”[2]
。对于数学史的数
学教育意义,早在01 世纪31 年代,西方数学家就已有共识:利用数学史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精神,启发形式的人格成长,预见学生的认知发展,指导并丰富教师的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对数学价值的认识,构筑数学与人文之间的桥梁等等[3]
。所以,我们在讲授数学课程
数学发展史范文2
【关键词】新课程 数学教师 新发展
一、教师的教学理念要“新”
任何一场改革都是伴随着思想的改变,教师要认识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更要摆脱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树立新的人才观、学生观,这些都要求教师思想观念要“新”。课程改革一个很大的变化就是教材内容,增加了很多新的知识,有的是教师学过的,有的是未学过的,这样为了适应新教材,教师的知识要不断更新,从而促进自己的专业水平更新。教师要参加一些理论培训和学习,还要学习精通自己的专业知识,同时也要学习跨学科的知识,社会不断发展,知识日新月异,我们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以新的教育理论来指挥我们自己的教学实践,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
二、教师的理论知识要“博”
要做好一名合格的数学教师,需要广博的文化知识和过硬的专业知识,时展,知识要更新,要有学习一辈子的信心和决心,只有源头活水来,我们才能丰富充实自己的文化素养和专业能力。一棵树,如果没有不断吸取养分,那一定会慢慢枯萎的!教师要多学习专业知识,求知上进,同时还要结合不断改进的新教材拓展自己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多学习数学发展史。我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就介绍了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是他把圆周率精确到了小数点后7位,他也是世界上最早确定圆周率为3.1415926~3.1415927之间的,还有鲁班制作的鲁班尺,秦九韶的《数书九章》,刘徽的《九章算术注》等等。我国古代和近代有许多科学家,正是他们的探索和创新才成就了今天我们无数的数学美。当然除了专业知识外,还要学习相关学科的知识,数学教学会与许多学科相关连或用到其它学科的知识,比如天文、地理、历史、经济等,在广泛阅读,才能开拓视野。我们要敢于成为一个“杂”家,我们所要掌握的不一定要精深,只求广阔,这样对自己的数学素养也很有好处,学生也乐意和一位博学的老师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三、教师的课堂教学要“专”
新的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首先,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具有情感丰富、活泼可爱的个体,每一位学生的知识结构、爱好兴趣、意志品质等都有很大差异,理解能力、创新意识也有差距,要教好数学,或者说要教好每一位学生的数学,我们必须深入细致地研究、分析学生,了解他们的兴趣和爱好,知道他们的喜怒衣乐,做到“心中有人”。 数学是一门很严谨的学科,课堂教学的“专”就是指教师具备很高的教学水准,有很严密的数学教学语言,有很强的理解和开发教材的能力。要做到这些,唯一的办法就是“教到老,学到老”。在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师生涯里,我狠抓一切听课、学习的机会,向老教师学习,向年轻的同事学习,不断学习他们新的教学理念,学习他们的新教学方法,从而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大胆求索勇于实践,大胆进行课堂教学改革,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法。
四、教师的专业知识要“精”
教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学习数学简单地说就是实行再创造,或者说是学生把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而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很有意义的再创造,绝不是把学生当作容器,把现有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专业知识方面要精通,对于知识间的联系和变化了如指掌。教师对于教材的把握要精,对于例题的变化要精,对于练习的布置要精,同时明确每一个阶段、每一个单元、每一次活动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形成的能力。一节成功的数学课,是教师引领学生在知识途中的一次愉悦的旅行,是一部课堂交响曲,教师在课常上能充分展现高超的驾驭力和精湛的艺术。每一节课,教师都要细致分析教材,结合课本内容,按照学生的实际去确定教学目标和方法,去确定必要的课型;教学环节的设计更要引人入胜,导语引入、课堂节奏要恰如其分,板书设计、多媒体运用要精美,学法指导和作业布置要具备开创性;对同学的提问、疑问等细节都应充分考虑,灵活地展开教学,让教学效果达到最佳,让学生变苦学为乐学,使课堂趣味盎然,学生如沐春风。
数学发展史范文3
医学是人类在长期与疾病斗争的实践中产生和逐渐发展起来的,大致可以分为原始医学、古代经验医学、近代实验医学和现代医学。输血医学是出现在近代实验医学发展基础上的。17世纪,帕多瓦大学的生理学家哈维应用活体解剖的实验方法,发现了血液循环,由此开始展开了近代实验医学的阶段。20世纪实验生物学迅速发展,从而带动了输血相关医学的发展,诸如与之有关的血型免疫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病毒学以及低温生物学等。输血医学与多学科交叉,内科主要集中在血液科、儿科、消化科;外科系统比如普外科、肝胆科、创伤骨科以及妇产科,手术患者一般术前均需进行备血;以前输血科对于全院住院病人来说曾是一个单纯的服务部门,但随着输血医学的进展,渐渐需提供指导、监督的服务。对于无论将来走向哪个专业的医学生来讲,输血医学知识就如同我们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人人都需要熟悉、掌握。
2输血工作与法律密切关联,遵守相关法律应作为工作准绳
在危急情况下,输血医学的一些常识性问题会成为一个病患生与死的关键。我们知道,输血医学受多部法律规范约束指导,如国家级的1998年频布实施的《献血法》、2010年的《侵权责任法》;卫生部频发的相关行业标准:《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中国输血技术操作规程》、《血液制品管理条例》等等,我们知道病人输血前需要履行告知义务,但是当病患在无自主意识状况下,而急需用血这个时候该如何处理?而当一RhD(-)血的孕妇发生产后大出血,常规输血科没有这种血时,如何处理?这些问题要事先扫盲,而不是在出现这个问题时再四处咨询,延误时机,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3扭转公众血液、输血意识淡薄局面,要先行开展医学生输血医学教育
数学发展史范文4
一、摒弃传统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自主学习
我们知道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重要性,那么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重要途径又是什么呢?就是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传统小学数学课堂的通病就是教学模式单一,呆板无趣。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只会一味的教授,学生被动的学习。这种滞后的学习方式弊病众多,是导致教学质量每况愈下的重要原因之一。数学本身就是思维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小学数学作为最基本的学科,就是要从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要面临着分析、解题、思考、检验等一系列的数学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授的同时,要将这一系列的问题加以统一和规划,在课堂教学中创造合理适当的情景,帮助学生认知和扩展思路,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并倡导学生自主学习。
二、采用新的教学模式
课堂上我们总是能够看到教师一个人在讲台上慷慨激昂,而学生却是死气沉沉。这样只是机械地灌输知识,不能使学生学有所用和学以致用。这就需要教师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派发下去,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将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和规划,然后在课堂师生进行交流总结。这样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基础进行进一步的教学改变,因材施教。这种教学模式是很值得推广的。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就不会再对课堂有恐惧感和压抑感。而是将自己和课堂结合起来,提升了自我价值。不仅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学习到更加丰富的数学知识,还能在班级中提升自己的重要性,提升了自信和价值。
三、要选择有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发展学生能力的教学方法
前苏联莫罗著《小学数学教学法》一书中就强调,“对那些促进调动学生认识活动积极性的教学方法要给以更大的注意。”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不再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为提高学生认识活动的积极性创造条件,培养学生能力。具体地说,就是教师要着重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习过程,掌握学习方向,帮助学生探究。要做到这几点,就要慎重地选择教学方法。例如,在小学数学课上,选用讲解、说明等方法,教师的活动较多,而学生的活动较少,就不如采用问答、研讨、探究、引导发现等方法。后几种方法,学生的活动在不同程度上有所增加,能较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但是也不能排斥使用讲解、说明等方法。例如,在较高年级教学统计图表的制作方法时就可以使用。现代教学论认为,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是万能的,要根据不同内容、不同年级、不同条件来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中也强调,“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不要生搬硬套。”即使是同一个教学内容,由于班级学生情况不同,教学方法也不一定完全一样。例如,在学生独立活动能力较强的班上,可以更多地放手让学生去探究;而在学生独立活动能力较差的班上,就需要教师多给以启发、引导。有时在一节课内还可以把几种教学方法配合起来,以弥补单一的教学方法的不足。例如,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可以通过操作,采用引导发现法,然后再辅以教师概要的讲解。
四、注重对创造型人才的关注和培养
教师要通过生动的、愉悦的、丰富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营造学习氛围,培养学生钻研和拼搏的精神,培养创造性人才。首先,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产生创造的想法和灵感,这才是成为创造性人才的根本动力。而就现在的小学教学模式来说,是无法适应这一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重要模式。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授课中,改变灌输式教学,以“开放式”教学为主线,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散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善于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实行教育改革
数学发展史范文5
口述史学的研究,美国走在了前头。1938年,美国历史学家A.尼文斯出版了《通往历史之路》一书,首次发出开展口述史学研究的呼吁。并于1948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建立了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研究室。1960年出版了第一部《口述史料汇编》。六十年代,全美相继建立了90个研究口述史的专门机构。1966年,美国口述历史协会正式宣告成立。从60年代起,现代口述史研究逐渐越出国界,开始由美国传播到世界各地。在加拿大、英国、法国、日本等许多国家,口述历史研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涌现了一大批口述史学家和专业研究团体。随之而来的是,内容庞杂的口述史杂志和口述史专著大量出版,其势如雨后春笋。著名的有英国的《家庭与劳动》,日本的《闻书——丹波的庶民史》、《日本的放浪艺人》,法国《骄傲的马》等。直至80年代,在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口述史学才作为一门新兴的“热门”学科正在悄然兴起。目前,口述研究已成为这些国家史学研究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口述史学对中国大陆学界产生深刻影响则是90年代以来的事情。最近几年,一批冠以口述历史的书籍陆续出版,口述历史成了备受人们青睐的热门话题。这种境况带来了口述历史的普及和推广,然而相比较口述历史在出版界的火热,口述史学的研究无论是在口述史实践还是口述史学科建设方面都相对滞后,另外对口述史学基本概念界定不清、操作原则和评价标准尚未明确、学术规范无所适从等现实问题,也阻碍了口述历史的制作和口述史学的健康发展。因此,2004年底在扬州召开的“首届中华口述史高级论坛暨学科建设”会议,2005年11月在成都又召开的“口述历史研讨交流会”等学术会议。相信,在史学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在全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口述史学在中国会有无限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口述史学——一门古老而年轻的学科
说它“古老”是因为较之于其他历史学科,口述历史是历史学最古老的形式,可追溯到远古时期的荷马史诗、希罗多德的《历史》和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国历史上孔子著《春秋》,就运用口头传说追述了唐、尧、虞、舜的历史:司马迁写《史记》,更是大量引用口述史料,从而使笔下的秦始皇、荆轲、陈胜、刘邦、项羽、韩信等等人物显得栩栩如生。口头传说和民间传说不仅是口述史研究的历史渊源,而且也是人种学和社会人类学研究的基本来源之一。说它“年轻”,一方面是因为作为一种严格意义上的史学研究方法(以学科的创建为标志),口述史学在上个世纪的四十年代末才出现。美国口述历史协会的一份报告指出:“口述史是在1948年作为一种记录历史文献的现代技术而确立自己的地位的,当时哥伦比亚大学的历史学家A.内文斯开始录制美国生活中的要人们的回忆。”1948年,美国史学家A·内文斯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建立了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研究室。我们比较熟悉的一些中国近现代历史名人的口述传记,主要就是由这家机构完成的。传统口述史的致命弱点是,或者口头传说在流传过程中,或者历史工作者在记述某种口述史料的过程中,往往容易出现失真的情况,从而有损作为主体的历史的科学性。我们现在所说的口述史学,正是这种由史学工作者与口述者合作的建立在录音、录像技术基础之上的现代口述史。无疑,这个意义上的口述史和口述史学,对于我们国家来说还是比较年轻的。
三、口述史学对史学发展的作用
1.口述史学为史学研究提供佐证
从广义上说,口述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印证和重现历史,而非解释历史。历史研究仅仅依靠文字史料和实物资料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充分的口述史料作为补充,两者必须相互印证,才能够真正地还历史以本来的面目。从狭义上讲,被调查的当事人往往是重大历史事件的直接参与者,其叙述的历史事实至少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口述史学家在访谈和取证时是以观察者的身份出现的,他们不会也不可能别出心裁地提出新的凭证,这样,口述凭证和口述史料搜集工作的流程也具有一定的客观性。
2.口述史对于史学工作者的工作方式,带来重大的变革
以往大部分历史资料,均查之于图书馆、档案馆,所谓“无一字无来历”,实际上是无一字不是来自文献。文献资料之与口述资料,一个死,一个活。文献资料不能再生,口述历史则有源头活水。一个是“读”历史,一个是“听”历史。读者与文献的关系,只能是读与被读的单向关系,文献不会说话,作何理解都是读者的事。口述资料不同,不光受访对象有声音,可以与同一对象反复对话,而且还可以就同一主题与不同对象重复对话,反复验证结论,不断地去伪存真,去芜存菁,其结果,可以使得研究结论越来越接近历史的真实。口述史的开展,为历史研究特别是当代史的研究,开辟了可以自由驰骋的天地。史学工作者可以从与世隔绝的深院,走向鲜活生动的民间。
3.口述史学为史学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理念
口述史不仅是历史研究的一种工作方法,一种成果形式,也是一种新的理念。它突破了以往历史著述偏重于政治和上层、较多地“自上而下”写历史的传统,使普通人的生活、社会的变迁,人民大众对历史的认识更多地走进了史学领域,从而有助于把“自上而下”写历史和“自下而上”写历史结合起来。正如英国著名口述史学家P.汤普森所说,口述史学的最大作用在于,“它给了我们一个机会,把历史恢复成普通人的历史,并使历史与现实密切相联。口述史凭着人们记忆里丰富得惊人的经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描述时代根本变革的工具。”。口述史学家毫不隐讳地宣称,证言也可以来自下层的非特权阶级,其所表明的鲜明的社会性给当代史学研究带来了新的活力。
4.口述史学拓展了史学研究的视野
纵观传统的历史文献及档案,能被载入史册的不是统治阶级重要人物的生平事迹,就是社会各界精英的所见所闻。可是在历史研究范畴不断拓展的今天,从事口述史研究的学者们重视的课题非常广泛。包括城市史、社区史、社会生活史、艺术史、妇女史、普通民众史、少数民族史、灾难史等,涉及文化、社会,经济等各个方面。学者关注的是能够为传统史学中没有或者是少有位置的老百姓的声音和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同样能反映时代面貌的事件留有位置。因此,来自于平民百姓的访谈资料,对于丰富和深化历史的内涵,是具有深刻意义的。
正如英国口述学家P.汤普森所说,历史学家正在逐渐发现“口述史”的价值,并且不止是一次发现,而且是一次复兴,“它赋予历史学一个不再与书面文献的文化意义相联系的未来。它也将历史学家自己技艺中最古老的技巧交回到他们手中。”可以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口述历史必然会被越来越多的历史学工作者所认可、重视,口述历史之花必然会在中国史学园地里盛开!
参考文献:
[1]王俊义,丁东.口述历史(第4辑).
[2]梁子民,毕文昌.从报告文学到口述历史.中国青年报,2005-05-11.
[3]杨雁冰.口述史学百年透视.
[4]林韵妮.口述历史——值得发掘的火史料.
数学发展史范文6
【关键词】导学式教学法;小学数学;优化运用
小学数学的教学阶段属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启蒙阶段,这一阶段数学教学的效果与否直接决定了学生未来在数学这条道路上能走多远,所以小学数学的教学方法尤为重要。导学式教学法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种比较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采用刺激学生思维的方式,对学生的数学思维方式进行培养,所以其对于学生未来数学这门学科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小学数学教学现状
(1)缺乏教学实际。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对课本上的实践活动内容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时,采取的是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但是小学生的年龄还比较小,身体、心智各方面的发育还不够完善,也不能对自己进行严格的要求,没有一定的自制力和控制力,也没有一定的执行力。在教师布置自学的教学任务时,学生基本上采取的都是不理睬的态度,这也致使学生缺乏一定的数学实践活动知识。小学数学中比较重要的教学内容就是实践活动的教学内容,教师只是要求学生自己去看,却没有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进行引导,甚至是直接忽略实践的教学活动内容,不去给学生讲解。教师这样做的原因就是学生不需要考到实践活动的内容,所以认为没有必要多花时间讲解或者研究,甚至还认为实践活动的教学会耽误教学的进度,根本不需要去占用宝贵的课堂时间,就这样直接就把实践的教学内容给忽略掉了。
(2)缺乏有效课堂提问。小学实践活动能够使得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数学的应用能力得到提高,但是教师在实践的教学过程中,没有对教学相关的内容进行提问,比如在学“角”这一知识内容时,教师没有对实践的教学内容进行设计,而是直接的讲了新的知识点,而且教师也没有给学生介绍一些可以作图的工具,致使学生都不了解各种工具的叫法,所以也不可能了解工具的作用。另外,教师会出现备课不足的情况,就算设计了实践教学的内容,使得学生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没有在之后进行提问,学生也不能够更深入的思考。使得学生的学习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这也大大地降低了课堂的效率。
二、导学式教学法的运用方式
导学式教学法的运用方式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引导,另外一种是启发,引导则是让学生根据原有的知识点的推理方式,以一种学生的能力范围内的可以接受的方式进行学习,另外一种则是启发,启发则是通过现有的知识,加上教师的启发,提出新的问题,并且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法,这两种方法所利用的原则都是一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通过对学生思维的引导与启发,进行数学意识的培养,以及探索意识的培养,在新的时代对于数学教学有着新的要求,而这种导学式的教学方法,正好适应这一要求。
在新的时代,小学数学的教学不仅仅要求学生对基础数学知识要加以掌握,在掌握的基础上还要加以探索,不如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章节知识间的相互运用等,在课堂的教学当中,教师要合理的利用学生好奇心的这一特点,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合理的引导,在引导的基础上再加以启发。对于一门新的知识学生起初的态度是比较好奇的,由于新鲜感的驱使,学生也比较愿意接触这门知识,但是由于长时间的重复学习,学生会慢慢失去新鲜感,而剩下的只有厌倦,而教师要做的是,合理的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接触不一样的解题方法,然后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让学生在学习当中找到成就感,找到学习的乐趣,这就是导学式教学法最大的意义之一。
三、导学式教学法的运用方法
(1)问题引导。对于小学生来说,导学式教学法主要指的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与其说是引导不如说是诱导,在小学生的思维当中,自控能力较差,并且分辨是非的能力不强。教师的导学式教学,要抓住学生的心理,比如教学时尽量不要让学生认为是逼着学习,或者是完成学习任务,在进行教学时,教师的语言表述也非常重要,既然是诱导,就一定不能出现命令的语句,尽量与学生平心交谈,比如“下面我们来学习这一章节的知识好不好?”,“你们对于这一章的知识有过了解吗”。
(2)情境引导。情境导入是导学式教学方法的一种重要的实现方式,情境导入指的是,教师通过对一种情境的描述,让学生代入到情境职工思考问题,学生的思维总是非常简单的,教师在导入情境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情境的趣味性,不能按照教材中的死板描述。这样的话学生的注意力就会由于讲课的内容枯燥而无法集中,小学生的意志力又不太坚定,所以很容易就会发生上课走神、开小差甚至睡觉的情况。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尽量将情境的描述变得更加的有趣味,甚至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描述,在描述的过程中可以与学生产生互动,让学生更加的投入到情境中来。例如:在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中,对于三角形这一章节的介绍,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合理的情境导入,首先抛开书本,教师可以首先与学生提问“你们见过三角形吗?知道什么是三角形吗”,学生肯定会回答知道,这时教师又可以问“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有什么东西是三角形的呢?”学生回答肯定有“自行车架、流动红旗”等物品,这时教师再拿出一个四方形的物体“这个是三角形吗?”学生肯定回答不是,然后在根据三角形的定义进行介绍。
(3)实践启发。在引导之后,这时经过三角形的描述之后学生对于三角形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定义,而这个时候应该尝试着对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启发。教师可以问学生,“长方形扭曲之后可以变成什么形状?”这时学生便开始进入了思考,而为了让学生的思维更为直观,教师可以拿出一个教学道具长方形框架,学生看到教师的演示之后变回说“平行四边形”,而教师又可以提问,那三角形可不可以扭曲呢?,学生在对教学道具进行尝试之后,得到的结论是不能。教师则又问“那么有什么办法可以使得长方形不被扭曲呢?”教师边说可以一边演示,将长方形固定成筛鋈角形,这样以来长方形就不容易变形,所以教师就可以对学生进行原理的介绍,那就是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同样,“你们骑过自行车吗?”学生们会回答骑过或者没骑过,“那好,骑过的同学,你们纺织自行车的时候都是运用什么方式?”学生会回答用固定架,所以教师又可以说,只有在它三个接触点在地面的情况下才不会倒。在此过程中,为使学生的思维被最大限度地激活,营造一种畅所欲言的氛围和自由的空间是十分重要的。这种引导的方式不仅运用的导学式教学法中的启发和引导,甚至还融入了实践教学以及趣味教学,将多种教学方法融合运用,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不但不会失去兴趣,大二兴趣会更加的高涨。课堂小结是对所学知识进一步消化、升华的过程。通过小结,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还可以提高学生归纳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
四、结束语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发散学生思维,一步步引导学生能动地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各方面的能力。此外,导学式教学法需要师生的合作、交流,这种交流过程使学生学会相互接纳、分享,实现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万文铁.导学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6,(17):62-63.
[2]尹立圆.刍议导学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6,(15):87.
[3]谷永玲.对导学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5,(34):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