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产险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财产险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财产险范文1

【关键词】财产险 险种构成 机动车辆保险

一、我国 财产险的现状

财产险包括火灾及其他灾害事故保险、货物运输险、运输工具险、工程险农业险、责任险以及信用保险和保证保险。

我国自1980年恢复国内保险业务,财险保费收入从1980年的4.6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15487.93亿元。财产保险保费收入长期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在于: 1980年才恢复国内保险业务,起点较低;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人们对各种各样的保险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市场中也存在了更加多样化的保险产品的供给在财产保险业务中,机动车辆保险业务占绝大部分。表1中的数据是各个产险险种的保费收入占总产险保费收入的百分比。从表1可以看出,在我国财产险的险种构成中,运输工具险中的机动车辆保险占了财产险的主要部分,成为了财产险的第一大险。2001年占了60.6%,到2012年占了72.43%,基本上呈逐年递增状态。其次占较大比例的是企业财产保险,2002年占了15.74%,到2012年占了为6.51%,呈逐年递减状态。

表1 2002―2012年财产保险险种保费结构表 (单位:%)

二、财产险市场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财产保险业务发展迅速,但市场潜力远远没有挖掘出来,直接表现在投保率比较低。虽然文章中没有表现财险投保率低的问题,但在很多研究综述已经证实了这一点,财产险的保费由1997年的382.23亿增长到2012年的5529.9亿,人身险的保费收入由1980年的390.5亿增长到2013年的9958亿,财险的投保率远远低于寿险。财险很多潜在客户没有挖掘可以从上表得到,企业财产保险虽然在所有险种里保费收入是第二,但是所占份额却是极小的,与机动车辆险比较显得微不足道。按照理论分析,企业所拥有的可投保财产的数额应该是巨大的,其保费收入应该也很大,但数据显示其所占比例到了2012年也只有6.51%与理论分析相违背,一个大的原因就是产险公司没有研究开发出适合企业投保的产品,导致这部分客户的流失。

另一方面,我国财险市场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我国财产险市场呈现出机动车险市场一家独大的现象,机动车险保费占了财产险保费收入的绝大部分,这种严重性的结构失衡对于我国财险市场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我国财产险市场产生这种结构性失衡的原因有以下几个:第一,由于保险市场恢复的时间比较晚,虽然在短期内保险行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仍会存在很多问题。上述的财险市场的结构性失衡就是发展不够造成的。第二,财险市场的规范有效的市场竞争格局尚未形成,没有有效的竞争格局就不利于该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容易出现一些不正当的竞争、欺骗消费者等不合理现象。第三,人们对购买财产险的意识还不够强烈,总是抱着侥幸的心理,认为财产险所保范围尤其是非车险所保范围发生的风险较小。第四,整个财产险行业本身存在着很多问题,保险工作人员素质低,经常发生理赔难现象,保险费率机动车保险经常性调整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都影响了人们对保险公司的印象,导致“谈保色变”。第五,财产保险产品中除了车险,别的险种的开发都严重不足,开发了的产品也无法刺激消费者参保意愿。缺少合理有价值的非车险产品,也是导致财产险市场结构部平衡的一个重要原因。第六,对保险产品的推销力度不够,保险工作人员没有很好的向消费者介绍各种产品的特征作用等,导致消费者没有购买的动力。经上述分析,财险市场需要进一步的努力改进,以取得更大的进步,解决现存的结构不平衡问题。

三、财产险市场健康稳定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优化产品结构,调整业务重点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整个社会对财产险的需求是越来越大,对产品的需求也是越来越多样化。越来越大的需求,说明财产险市场有着很大的发展潜力,财险公司要好好利用这个机会。对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意味着现在财险市场上的产品无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存在需求供给不平衡问题。财险产品需要优化结构,以产品结构的不断优化来保证财险市场的持续稳定的发展。

我国机动车险市场已经有了很好的发展,拥有着各种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为了解决财险市场结构性失衡问题,要求对非车险产品的结构进行优化,在现有产品的基础上深入开发。针对不同类型的险种,比如企业财产险,应该开发适合企业发展的产品,能够真正起到分担企业风险,对企业的经营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的产品。针对农业保险,应该多结合一些政策性的内容,以此来刺激农民的参保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为农业生产提供保障。通过结构优化,来确保财产险的保障作用。

(二)发展非寿险投资型产品

在我国,家庭财产保险是非寿险的投资型产品发展的开端。华泰保险公司2000年推出的居安理财储蓄型家财险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投资型非寿险产品。

开发出不仅具有保障功能还具有投资功能的财险产品,吸引更多的投资者购买促进财险市场的发展。目前,我国的非寿险投资型产品的组合模式几乎都是“家财险+投资”,保险的期限一般是从一年到五年不等,而且都是固定分红型的,但是投资收益率的高低则取决于保险公司的投资水平。非寿险投资型产品发展时间比较短,因为具有投资功能就会受到政府以及金融监管部门更多的监管,因此未来的发展还需要受到各方的认可。财险公司在设计新产品时,要多考虑市场的需求,结合投资功能的同时要考虑到风险问题。非寿险投资型产品的重点还是在于分担购买者的风险,投资只是其附属功能。所以在选择投资产品时,要选择那些风险小、流动性大的产品以确保安全性,坚持创新与风险并重。

(三)逐步实现保险费率的市场化

我国目前财产险业务的费率的确定大部分都是采用全国定价方法,这种方法不利于财险市场的发展,在这个竞争性的市场经济中,应该逐步实现保险费率的市场化。

首先,总公司制定一个经过保监会批准的基准费率,各省、各地区的分公司以基准费率为标准进行上下一定幅度的调整。其次,建立风险评估资料库,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时期、不同损失率、不同的风险单位、不同的出现频率等,建立各地的合理、公平适合不同客户的保险费率,使保险费率能够具有一定的弹性。这样做一方面可以给不同的客户提供适合他的产品,减轻低风险客户的保费支出,稳定客户。对高风险客户收取高额保费,也可以保证保险公司的收入。另一方面是使客户感到保有所值,公平合理,达成长期投保的信念,保证财险业务的持续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郑怀国.论财产保险险种结构的优化[J].上海保险,2000.

财产险范文2

目前保费模型研究方法综述

从目前大部分保费模型的研究来看,主要是采取以下两种方法:

移动平均法:利用前期已知的保费增长率,按照近大远小的加权方法予以加权,再乘以已知年份保费收入来测定未来的保费收入。

回归分析法:选取部分与保费收入密切相关的宏观经济数据,根据历年宏观经济数据与保费收入的关系,建立回归预测模型,再根据国家宏观经济预算值预测未来年份的保费收入。

从这两种预测方法来看,均各有优劣。移动平均法比较注重企业的内在发展因素,对宏观经济对保险行业的影响估计不足。回归分析法较为注重宏观经济等外在因素的作用,对企业发展的内在因素有所忽略。鉴于此,有的研究者将两种方法有机的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二者的长处,互补对方的不足,取得了不错的预测效果。但是,这些方法只比较注重对财险行业保费的估计,对预测具体企业的保费收入帮助有限。本文充分吸取以往研究的成果,在预测财险行业保费的同时,充分考虑各财险公司的个性化发展情况,将各财险公司的能力水平纳入到模型中来,使各财险公司能够使用此模型来预测各分公司保费收入和公司总体保费收入情况,为财险公司预测自身业务发展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

保费收入模型的实证研究

本文为在研究时为保证所用数据的充足性,对财险公司保费收入的计算主要采用以下步骤:

利用模型计算出各地区的保费收入规模和各分公司的在当地的市场份额。

在计算各分公司的保费收入后,再汇总出公司总体的保费收入,从而得到公司总体和各分公司的保费收入情况。公式见下:

(1)

为各分公司保费收入。为分公司所在地行业保费。为分公司在当地市场份额。

行业保费模型实证研究:

本文行业保费模型的计算方法主要采用回归分析法计算,在得出结论后运用移动平均法修正,移动平均法由于数据单一,方法简易,在此笔者不在赘述,下面主要对回归分析法予以介绍。另根据笔者的实际测算,回归分析法结论和移动平均法结论按照7:3的比例进行配比时,所得出的最终数据与实际数据较为接近。

数据选取。从20余个宏观经济指标(数据均取自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利用多元统计分析的方法,判断各指标与保费收入之间的相关性和不同指标组合后对保费收入变化的解释程度,并最终确定了四个与保费收入相关度较高、且拟合方程最能够解释保费收入变化关系的指标,通过其增量去计算保费的增加额:GDP(x1)、城镇平均工资(x2)、固定资产投资额(x3)、新增民用汽车量(x4)。

模型建立。建立行业保费测算模型:

(2)

用excel对模型数据拟合可得:

(3)

~的p值为(0.002、0.001、0.0315、0.007)

=0.99,校正=0.95,F=891.82

从结果中看,方程拟合高,p值和F值均符合要求。

市场份额模型实证研究:

数据选取。根据经验测试和实际情况,共选取与分公司市场份额最密切相关的四项经营指标,并建立这四项经营指标与市场份额与统计模型:经营时间、市场主体数量、机构覆盖率、业务拓展能力。其中业务拓展能力指标主要是为了充分体现各分公司的能力差异,使计算数据更加贴合实际。其计算方法为:首先计算各分公司在开业第N年实际市场份额与公司在第N年平均市场份额的比值,再根据较近年份权重较高的原则汇总结算得出。

模型建立。建立市场份额测算模型:

(4)

用EVEWS5.0对模型数据拟合可得:

(5)

~的p值为(0.000、0.000、0.000、0.000、0.000)

=0.90,校正=0.90,F=281.51

从结论中看,方程的拟合优度较高,p值和F值均符合要求。

最后,在运用模型(3)和模型(5)分别测算出各地区行业保费和分公司市场份额后,即可通过公式(1)计算出各分公司的保费收入,通过加总,即可得出公司总体保费收入预测值。

结论及建议

通过上述保费模型,我们能够运用较为严谨的数理方法解释财险公司保费收入的变化趋势,使其的预算数据更具有科学性和逻辑性。此外由于使用的主要预测数据都是公开数据,获取难度较低,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模型的适用范围。同时模型能够利用已知数据直接预测未来结果,计算方法快捷,也能够节省各公司预算编制的时间。

但我们也要看到,该测算模型主要还是一种通用的测算方法,主要分析在正常市场环境下的保费收入变化趋势,无法判断特殊事件对保费收入造成的影响(如汽车限购、工业转型等),对解释各公司、各地区的差异化也略显不足,这也是运用此方法测算保费收入时需要重点注意的方面。

(作者单位:中国人寿财产

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财产险范文3

关键词:财产险保险公司 内部控制 治理结构

由于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财产险保险公司和资本市场的合作逐渐增多,增强公司内部控制成为当下财产险保险公司需要面临的重要问题。内部控制体系包括:公司董事会、各部门经理、全体工作人员。内部控制的内容有:承保、销售、理赔、投资、偿付能力等方面的控制内容。内部控制的目的是:保障公司经济效益任务的达成和公司财务报告的正确性、可信性。目前财产险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着建造动力的不足;在认识上存在不足;职工分工不明确,缺乏健全的绩效考核制度等方面的问题。改善财产险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加强员工的内部控制意识,建立企业内部控制文化;制定适合企业发展的内部控制目标;加强财产险保险公司自身的组织结构等一些措施。有效的提高财产险保险公司员工之间执行内部控制的效率,从而保障财产险保险公司在当下市场经济发展的形势下稳定的发展。

一、我国财产险保险公司内部控制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保险公司内部控制的演进和现状

我国保险公司内部控制的演进是随着相关制度的颁布而逐步完善。1997年中国人民银行了第一个行政制度《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随后,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于1999年了第一个真正完善可执行的行政制度《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指导原则》,2004年了《保险资金运用风险控制指引(试行)》,这些政策的施行,为财产险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建设给予了管理参考,对资金运用和中介机构的内部控制给予了全面的执行规范。从2007年起,全国范围内的财产险保险公司都开始向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提交了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就目前保险行业相对比来说,内部控制建设发展比较缓慢的是财产保险,但是随着政策的不断完善,财产保险行业的内部控制建设也将得提高,在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对政策制度不断完善的过程中,财产保险行业的内部控制建设也将不断改进,逐渐建造成适合我国保险经营管理的内部控制体制。

(二)我国财产险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建造存在的问题

1、财产险保险公司员工在内部控制的认识上存在不足

财产险保险公司员工在内部控制工作上造成的损失,将有可能给公司带来极大的影响。对于某些财产险保险公司下级分公司的员工,其内部控制制度并没有对员工产生相应的制约作用,使得财务工作者在制定财务报告和统计数据缺乏规范的职业执行基准,其报告数据没有正确性和可信性。另外公司内部和外部审查考核体制并没有对其公司员工发挥实际的作用,使得大部分财产险保险公司内部员工之间还没有清楚的意识到内部控制的作用意义,在其内部控制的认识上存在不足。特别是基层分公司,存在轻内控、重业务的情况,往往把业绩做为员工的重要判断指标,而内部控制则被边缘化、忽略化,长此以往,致使内部控制往往虚于表面,落不到实处,造成内部控制工作的不到位、不全面。

2、职工分工不明确,职责不清

财产险保险公司内部缺乏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没有明确界定职工岗位的职责要求,各部门存在岗位空缺的现象,没有相应建立规范职工的管理体制。在职工的绩效考核问题上,普遍都停留在传统的年度考核模式上,由于职工岗位界定不明确以及各部门之间的岗位空缺,使得职工之间的业绩考核缺乏完善的考核体制,缺少针对内部控制的专门的考核制度。从而使得职工分工不明确,职责不清,各部门、各岗位之间缺少的系统协作精神、工作的连贯性。

3、缺少完善的规范员工工作的责任体制

财产险保险公司没有完善的规范员工执行工作的责任体制,对于员工工作上的失误造成公司经济损失的行为,并没有建立其完善的责任体制。大部分责任体制普遍都是表面形式化,在对其员工的行为问题没有进行实质性的检查和引导;在对查出的问题没有进行实际处理和引导改善;在对规范员工工作的责任体制上,责任体制并没有完全适用于处理员工基础工作失误的问题,导致小问题不断累积引发出大问题,给公司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这些原因促使财产险保险公司员工在执行工作中,没有具体的制约其执行工作行为的约束,另外,各个部门没有重视其责任体制的重要性,为了个人的利益,不顾公司的整体利益,从而使得财产险保险公司缺乏完善的规范员工工作的责任体制。

4、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制度建设落后于业务发展

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这三个因素影响财产险保险公司各项业务执行过程,信息、沟通、监控这三个因素影响着财产险保险公司各个操作环节。大部分财产险保险公司在控制管理上建立了许多管理制度,但是这些制度并没有发挥到实际的财产险保险公司经营活动过程中去,并没有在财产险保险公司各个部门有效的实施,并没有建造成全方位的风险防范控制体系,这些内部控制体系的不完善,使得制度建设跟不上业务发展进程。

5、问责机制不够健全

主要表现为问责机制不当,部分公司存在“收入上移,风险下放”的现象,致使基层员工缺乏相应的保障,心态失横,甚至进行违规操作,致使犯罪。并且现今部分财产险保险公司对基础工作的问责机制缺乏,问责机制只存在于总公司中,更加纵容了基础工作的违规情况。

二、加强我国财产险保险公司内部控制的建议

(一)加强员工的内部控制意识,建立企业内部控制文化

员工是内部控制进行的主要实施载体,是实现内部控制目标重要组成部分。财产险保险公司应该积极调动员工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公司内部控制目标的达成。在财产险保险公司内部,应该大力宣传内部控制的企业文化思想,让全部员工充分体会到内部控制对公司的重要性,以及内部控制对公司经济效益的重要作用。全面构造一个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的企业内部控制文化氛围,将内部控制的主旨思想和理论思维全面覆盖到全体员工执行工作的每个环节中,强化内部控制执行标准的操作体制,从而有效的加强员工的内部控制意识,建立企业内部控制文化。同时,重视基层公司内部控制的作用,做后相应的规划与激励制度。

(二)制定适合企业发展的内部控制目标

内部控制是影响经济效益是否能达成和影响公司稳定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有效的将财产险保险公司各个部门之间的控制目标进行综合管理,改善以往各部门之间内部控制目标不一致不协调的现象。将财产险保险公司内部的控制目标规范为:构造健全的适合当代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内部管理组织结构;运用科学的发展观解决公司执行机制上的问题;检查和处理员工工作上的欺诈、舞弊问题。有效的避免风险隐患的发生,从而制定适合企业发展的内部控制目标。

(三)健全的规范员工工作的责任体制

责任体制是财产险保险公司员工之间相互监督工作的规范体制。财产险保险公司应该全面建设与执行责任体制,,加强员工基础工作规范的执行与对未执行规范的责任追究,要明确管理部门、各部门员工和业务管理岗位的工作职责,以便在发生问题时可以具体追查其责任。另外,要加强规范工作人员对核保权和核赔权等工作的管理,对违规的员工必须依据相关责任体制引导员工改善问题,培养员工自主规范工作的意识,针对工作人员的工作职位的不同执行不同的规范责任体制,将其违反制度规定的工作行为责任进行规范和引导,从而建立完善的财产险保险公司规范员工责任体制。

(四)加强员工的职业素质水平

员工的职业素质水平是内部控制管理实施的基础。利用科学的管理模式,为内部控制管理员工的职业素质和服务水平提供了优越的环境,为防止和解除风险建立了牢固的基础。另外财产险保险公司应该实施一定的激励约束机制,将核心工作人员的短期行为长期化,从而促进其核心工作人员更关注公司长远的发展,从本质上解除弱化内部控制的动机,从而有效的加强员工的综合素质水平。

(五)完善问责机制

应正确处理好管理层与员工之间的关系,设置相对合理的激励制度,明确基层员工的利益分配,提高基层员工爱岗敬业的忠诚度,建立完善的问责机制,问责机制不能流于形式或者只局限于精神层面,应落到实处,将责任明确至负责工作个人,做到有规必依,违规必处,

财产险范文4

关键词:财产险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加强措施

1 我国财产险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1 财产险保险公司员工在内部控制的认识上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

由于财产险保险公司员工在内部控制工作上出现的问题而导致的损失,往往会给公司带来巨大的影响。有的财产险保险公司下级分公司没有建立员工内部控制机制,就造成了财务人员在制定财务报告和统计数据时难以对应着规范的职业执行标准,所得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难以保障。同时,公司内部和外部审查考核体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很多员工对于内部控制的作用没有达到一定的认识高度。尤其是基层分公司往往只重视业务,而忽视内部控制,在员工的评判上也往往将业绩作为重要的标准,在长时间的积累下,内部控制就形同虚设了。

1.2 员工分工不明确,职责不清

很多财产险保险公司内部没有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对于员工的岗位责任没有进行良好的界定,有的部门会存在岗位空缺的问题,职工的管理体制没有得到建立。绩效考核上传统的考核方式还是占据着主导地位,员工的岗位界定不明确,各部门间的岗位空缺,这些都造成了员工的业绩考核没有一个完善的机制,就会造成员工不明确,职责不清的问题,部门和岗位间团结合作的精神没有体现出来,也影响了工作的连贯性。

1.3 员工工作的责任体制不完善

对于员工工作的责任体制,财产险保险公司需要作进一步的完善,如果有员工在工作中出现失误进而对公司造成经济损失的情况也没有进行必要的责任追究机制。就算是建立了相关的责任体制也往往浮于表面,与检查和引导员工行为无法起到实质性的作用。而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往往是草草了事,而不是进行良好地处理和改善。在责任体制中,对员工基础工作失误的问题往往找不到与之匹配的体制,使小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进而在不断积累中发展成大问题,使公司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以上种种导致员工在工作中行为的约束机制没有具体化。同时,员工对于责任体制的重要意义也没有从根本上认识上去,多注重的是个人利益,而忽略公司利益,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财产险保险公司缺乏完善的员工工作的责任体制。

1.4 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制度与业务的发展没有同步

财产险保险公司在业务的推进过程中,会受到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三个因素的影响,而信息、沟通、监控是影响具体操作环节的主要因素。现阶段很多财产险保险公司已经建立了相关的管理制度,但根据调查,这些制度没有贯穿到公司的经营活动中,也没有在部门间进行有效实施,较为全面的风险防范控制体系没有得到建立,在内部控制体系中存在诸多问题,阻碍了制度的良好发展,致使无法做到与业务发展保持一致。

1.5 问责机制不健全

问责机制不当成为了当下棘手的问题。有的公司存在“收入上移,风险下放”的现象,这样就影响了基层员工的收入,进而导致心理上的落差,更为严重的情况还会导致违规操作,触犯法律。另外,有的公司还容易忽视对基础工作的问责,使得问责机制只是在总公司才能找到,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基础工作违规情况的发生几率。

2 加强我国财产险保险公司内部控制的措施

2.1 加强员工的内部控制意识

内部控制要通过员工来得以体现,要内部控制目标的最终实现也需要通过员工来完成。所以要充分调动员工来参与到公司内部控制中来,使目标得以最终完成。在公司的日常运行中,要积极宣传内部控制的企业文化思想,使员工深刻认识到内部控制在企业发展所能够发挥的重要作用。进而打造出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并具有创造性的企业内部控制文化氛围,将这种理念贯穿到员工的思想中,使他们自觉地应用在工作中。这里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对于基层公司要重点关注内部控制的作用,使制度能够在员工的心里生根发芽。

2.2 制定适合企业发展的内部控制目标

公司的经济效益和良性发展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内部控制的影响。这就需要我们将财产险保险公司各个部门间的控制目标进行一个科学的统筹和规划,进而进行有效管理,使各个部门间的内部控制目标达到和谐发展。内部控制的目标从总体上来看有:建立与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契合的内部管理组织结构;一旦发现员工的工作中出现欺诈、舞弊的行为要及时加以处理。这样能够大大降低风险隐患的发生几率,所以必须要制定适合企业发展的内部控制目标。

2.3 健全员工工作的责任体制

财产险保险公司员工间的相互监督需要责任体制来进行规范。财产险保险公司要全面建设与执行责任体制,对员工没有按照规范进行执行要进行相应的责任追究,还要对各部门员工的职责进行明确,这样能够有利于在出现问题时及时予以责任追究。同时,进一步加强工作人员对核保权和核赔权等工作的管理,对于那些违规的员工要用相关责任体制来引导员工进行改善,使员工能够有一个规范工作的思想意识,还要以员工的职位采取适合的责任体制,总而言之是要在工作中建立责任体制。

2.4 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

员工的综合素质往往能够决定内部控制管理是否达到有效实行。以科学的管理模式为依托,使员工的职业素质和服务水平有一个良好的环境,这样也能防止风险的发生。财产险保险公司还应该建立一定的激励约束机制,要实现核心工作人员的短期行为长期化,使其对公司的长远发展更为关注,对不利于内部控制的动机进行消除,使员工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2.5 完善问责机制

一个企业要想发展,既离不开管理者,也离不开员工,两者都是必不可少的,但两者之间也会产生矛盾,这将不利于企业的发展。所以需要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建立一些激励措施,特别要对基层员工的利益进行倾斜,其更热爱自己的工作。建立完善的问责机制,要全面贯彻问责机制,而不是浮于表面,真真正正的落实到位,将责任明确到人,对违反规定的行为进行严厉的处罚。

3 结束语

通过文章的分析使我们充分了解到内部控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财产险保险公司经营管理的工作效率,还能够使企业免于发生风险。作为财产险保险公司的员工,要对内部控制在企业的风险防范上能发挥的重要作用有深刻的认识,还在更为深层次上体会出其对整个金融体系安全所带来的现实意义。这样的思想就能指导我们更好的进行内部控制,总之只有不断加强财产险保险公司内部控制能力,才能促进财产险保险公司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梁丽.探讨中国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建设[J].财经界(学术版),2016(3).

[2]龙菊.关于强化我国保险公司内部控制的思考[J].东方企业文化,2014(8).

[3]刘硕.都邦财产保险公司内部控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5.

财产险范文5

一、企业财产保险管理的必要性

2009年以来,中国兵器科学研究院宁波分院按照集团公司财产统保要求,将企业固定资产足额投保财产一切险和机器设备损坏险,经过统计发生财产损失案30多起,其中,财产一切险3起,机器设备损害险27起,结案率达到100%,获得保险公司赔款300多万元。通过财产保险管理工作,企业及时恢复生产,减少了企业财产损失,企业财产损失风险得到防控。

(一)有利于受灾企业及时恢复生产

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企业财产保险符合社会商品经济活动,其业务受法律约束的服务活动。企业的房屋及附属设施、大型关键设备设施、运输工具、存货物资等固定资产,可能随时会遇到难以预测的各种自然灾害风险和意外事故,企业把这些可以用货币来衡量的有形的固定资产物质财产作为保险合同标的,支付固定的财产保险费给保险公司,企业一旦遭遇灾害事故,发生了财产损失,就能够通过保险形式,按照保险合同约定的条件及时从保险公司得到赔偿,获得资金,恢复生产。

(二)有利于企业生产经营核算

企业在生产经营核算中,通过财产保险,企业支付保险公司的保险费摊入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并分解到科研生产班组核算。企业就把可能遭受自然灾害风险、意外事故的损失转嫁给保险公司来承担,企业财产损失得到转移,减少了企业生产经营损失。

(三)有利于企业风险管理

企业财产保险虽然转嫁了企业可能发生自然灾害风险、意外事故所带来的损失,而且企业一旦受灾造成损失,就可以通过保险公司的赔偿,在短时间内消除或减轻灾害事故的影响,但是防范风险于未然是企业和保险公司共同利益之所在。保险公司有专业保险人才,有处理各种灾害事故丰富的风险管理经验,通过开展各种风险管理的培训业务,为企业培养财产保险管理人才,改进企业财产保险管理,在承保时对企业进行的风险调查与分析,在承保期间对企业的风险进行检查与监督,为企业消除潜在的危险因素,提升企业财产风险管理保障能力,财产保险成为了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

二、企业财产保险的特点

(一)财产保险标的管理复杂

企业财产保险以固定资产账面资产为主足额投保,也可以覆盖企业账外实物财产,甚至包括企业租入财产,保险的标的复杂。包括一般标的险、特约承包财产险和可选择投保财产险。企业投保一般标的险,主要包括企业房屋建筑物及其附属设施、机器设备、厂内车辆、存货固定资产;企业投保特约承保财产险,主要包括企业的便携式通讯装置、便携式计算机设备、便携式照相摄像器材以及其他便携式装置、设备财产,企业的贵重金属存货物资,企业租入财产、代管财产以及在建工程(以完工但尚未转入固定资产)和简易建筑物及露天存放财产;企业投保可选择投保财产险,主要包括企业的办公家具、账外财产以及保险合同约定的其他财产。

(二)财产保险具有经济补偿性

企业财产保险是保险公司和企业在双方自愿原则基础上建立保险合同关系,按照保险标的的保险价值约定并在合同中明确保险金额,在保险事故发生时根据约定的保险价值进行赔偿。企业财产保险以转嫁自己财产风险为目的,通过保险赔偿,获得经济损失上的补偿;而经营财产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应承担起企业损失的赔偿责任。保险公司在财产保险经营实践中,当保险合同约定的企业财产遭受巨大损失时,其损失就可以从保险公司获得补偿,理论上讲,保险公司的经营也是建立在补偿企业的保险利益损失基础之上的。

(三)财产保险利益相互一致

财产保险是社会商业化业务,它遵循市场经济运行规律。保险公司根据企业损失概率大数据来确定统保企业财产保险的费率,从保险合同获取保险费用,与其承保的企业风险责任是相适应。保险合同双方是完全平等的和等价的。保险公司收取的保险费通常是企业保险合同标的实际价值的千分之几,而企业固定资产的某项财产如果发生了财产保险损失,保险公司需要支付高于该项保险费的保险赔款,因此,不同类别固定资产统保费用和保险赔款存在较大价格差异,并非是等价的,保险公司就会根据这种差异对保险合同的标的和风险进行选择和限制,企业也会在投保时对保险标的的风险与保险风险做出选择,双方都会从合同标的责任与义务寻求平衡点。

三、企业财产保险管理应关注的重点

(一)企业应足额投保,建立投保财产清单

2012年,中国兵器科学研究院宁波分院一间实验室突发一起电气火灾事故,财产损失有房屋、机器设备、办公家具均遭受不同程度的损毁,这些资产有的属于固定资产,有的属于在建工程。中国兵器科学研究院宁波分院配合保险公司查勘人员对现场进行查勘和财产损失记录,及时给保险公司查勘人员提供了财产损失资产清单及理赔相关单据,包括现场灭火处置施救的费用,保险公司很快完成了案件损失理算,及时赔付了该起火灾事故的财产损失。因此,企业管好财产保险管理,必须定期对固定资产组织开展清查,梳理核实固定资产,确保企业固定资产的账、物、卡清晰,通过盘点资产实物,摸清家底,准确掌握企业资产的基本情况,确保企业足额投保,投保资产确保账、物准确一致,便于企业投保时建立投保资产清单以及财产保险管理台账,为后续财产保险管理奠定基础。

(二)企业应加强风险管控,不能因企业财产已经投保,财产管理风险转嫁给保险公司而放松企业财产风险管理

在风险防控方面,企业和保险公司利益是一致的,尤其是企业更应做好防灾防损工作。2016年,中国兵器科学研究院宁波分院邀请北京某公估公司对企业进行了风险评估,从所处地理位置、主要构筑物分布、自然条件、当地气象条件、厂区工程地质条件及地震烈度、生产工艺、配套电力系统、给水排水系统、消防系统、通风系统、通信系统公用辅助工程可能产生风险及损失后果的主要危险因素进行识别与分析,进行风险评价,提出隐患整改措施,提交风险评估报告,中国兵器科学研究院宁波分院结合安全标准化建设,逐项落实整改,全面做好企业风险防范管控,做好防灾减灾工作。

财产险范文6

一、正确理解与把握产险营销这一活动与过程的意义与内涵

营销即展业,产险营销指保险业务的拓展、保险市场的开发以及保单的推销。各种财产保险都是商品,和寿险一样,也存在着如何进入社会、被社会认可、接受的营销问题,特别是在当今保险商品激烈竞争的时代,营销是能够控制保险企业命运的重要活动,关系着保险公司的兴亡。要搞好产险营销,必须正确理解其含义。首先,产险营销是一种经营活动,既别具特色又与产险经营的其他环节相联系、相统一。因此,营销就不仅仅局限于促销或推销环节,而应是贯穿于保险服务的全过程的一种行为。其次,现代产险营销也是一门文化品味颇高的艺术与技巧,并非一个单纯的经济交易行为。要求其从业人员要有较高的素质、修养和能力,能针对不同的对象,使用不同的方法。保险企业应采取有效措施,使大学生、研究生越来越多地进入这一领域。再次,营销的内涵丰富多样,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从市场调研、整体策划、保单设计,信息与传递到宣传咨询、选择保险标的、签发保单以及理赔总结,等等,环环相扣,相互影响,每一环节又各有特色,变化万千。这不但意味着产险营销人员与部门要向客户提供全方位、全过程的规范服务,对营销方式的选择也要多种多样,具备相当的弹性与应变能力。

二、正确认识与摆正产险营销在整个业务发展中的地位,充分发挥产险营销的作用

作为整个保险业运行的第一步,营销是保险商品走向市场的必由之路,也是相互间竞争的主要领域和方式之一。产险营销是否顺利,直接关系着保险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规模与效益,以及经营管理的好坏。一项典型的调查显示:目前,在中国的保险公司谋求发展、提高赢利的手段与因素中,营销是否成功对企业的发展起着最为关键的作用。

这一调查结论也已被国内外保险业发展的经验所证明。

然而在我国,保险业内外人士中几乎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误解,即产险营销虽然必要和重要,但没有寿险营销在其业务发展中占有的地位重要。因而,产险从业人员更愿意从追求宽松的环境、优惠的政策、减少赔付率、用活资金等方面入手,在这些方面花费更大的力气,以谋求业务增长和更多的利润。

依据我们的实证分析,我国的产险业要想进一步发展,必须特别重视产险的营销,把市场营销作为发展的头等大事来抓。总公司要重视,省公司要重视,地市县及基层公司更要重视。要使上上下下、内内外外、处处地地讲究营销,重视营销,营造出浓烈的气氛。通过培训营销干部职工,研探营销技巧,向营销第一线配备、充实高素质的得力干部,在收入及其他待遇方面向营销人员倾斜,以及重奖在营销方面有突出贡献的人员等等措施,来不断强化产险营销在整个业务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三、关于产险营销的空间大小问题

当前人们普遍认为,产险没有寿险发展潜力大,相对于寿险广阔的发展前景来看,产险的前景似乎显得较为暗淡。甚至有人认为,产险特别是财产损失类保险在我国已发展到头了,即使没有到头,但剩余的发展空间已非常狭小,业务难度异常地大了。因此在开拓市场,从事产险营销时表现得信心不足,处处畏难,甚至于人心思迁,队伍不稳。若任此观点长期影响下去,势必严重阻碍产险业的发展。

支撑上述错误看法的主要理由之一是寿险不存在保险金额上的限制,受限制的倒是投保人负担保费的能力;而产险的投保额度却受到保险利益的严格制约,因此,在假定保险供给能力无限、企业或人们的收入(保费负担能力)对购买保险不构成真正意义上的制约(仅存在持有资产的结构转换制约)的情况下,寿险表现出需求的无限性,而产险的发展与扩张则是有限制的。

事实是,尽管产险存在着财产实际价值(进而在保险金额上),超额保险下的惩罚性措施等方面的限制,但由于我国企业和个人(家庭)的各种有形、无形财产增长迅速,目前产险覆盖面仍非常小,保额也很低。产险的短期性、大宗性以及风险的急剧增加和大量性,使得产险与寿险一样,也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从产寿险比较角度看,寿险经营机构众多,近似的替代性品种(如定期存单、债券、股票等)特别多,而产险却很少有相应的替代品,有的只是不同的风险处理方式,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险的近似性替代品种或财产的其他风险处理方法,其保障性能以及在风险—收益上的对应性都非常差。特别是在目前的体制转轨期,由于各方面的变动性较大,对未来的预知性、把握性较差,人们对短期性的产险品种的评价与肯定远远超过长期性的寿险品种,产险的保障性、互、调剂性更强,风险处理成本更低,是最典型的保险。由于历史上我国人民长期、普遍的不富裕,宝贵的财产来之不易,使相当的企业、家庭对财产的重视程度远远大于人身乃至生命(虽然这种评价与看法以后会逐步改变,但在目前却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可以说,一部分人只是看到了产险发展困难的一面,而很少看到或不愿看到由于市场基础条件的日益完善,保险意识越来越强所带来的对产险业发展有利的一面;只是从静止的角度,从保险市场需求量保持不变的角度来看产险发展潜力的大小,而没有意识到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各界对财产保险的需求量会越来越大,是一个极具动态的变量;只看到分饼子的人越来越多,而没有看到这个饼子本身是越来越大的。

统计资料显示,截至1995年初,中国只有7%的人参加了财产保险。而在企业财产保险中,投保企业只占一成左右,投保资产只占四成。从业务覆盖面来看,大型企业只有30%,中小型企业为50%,家庭财产险为29%,车辆险为70%,公路货运险仅20%,水运险10%。按GNP与保费的关系推算,预计到2000年,中国保险业的保费收入应达到2533亿元左右(目前我国保费总收入只有六七百亿元)。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连年高于产险业务的增长速度,也说明产险仍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对此我们应满怀信心。

由于实际承保户与应承保户、实际承保的财产总额与应承保的财产总额之比在我国都很小,既表明财产保险的发展仍有着相当的广度和深度有待开掘,也表明产险市场拓展的难度并没有想象的那样大。也许,难的只是人们对产险发展潜力看法与观念的转变。四、决定产险营销成功率的因素分析决定营销成败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①本公司的实力大小、社会知名度高低,及其在每个客户(现实的或潜在的客户)眼里的形象的好坏。②企业和个人(客户)对不同保险公司、不同险种、不同的营销人员等等的偏好与倾向,即客户对供给方的个性化接受程度。③营销的大环境和小气候,大环境诸如整个社会对保险的认识、政府的态度和政策等,小气候诸如营业网点的多少、远近,劝买时机、场合与方式的选择等等。④关系的远近。营销人员与社会各界间的联系多少、关系的生熟、深浅、远近程度。关系包括各种渠道形成的人际联系,如由亲戚、同学、地缘、业务往来等形成的交往与联系等。⑤营销人员的素质高低、展业水平、工作经验及努力程度等。⑥服务好坏与规范化程度,等等。

简单透视一下,企业实力、客户偏好和营销环境可以归为较客观的因素,而关系的形成与贴近,营销员的品质与水平和服务的好坏,则是偏重于主观性的因素,更富有个人能动性,因此值得每个产险企业认真研究。当前的误区之一是产险营销要全靠私人关系,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是否主动热情,特别是能否感动对方。我们不否认各种公私联系是产险营销成功的重要因素,但它只是切入性(开始性)要素,还应看到这种成功是建立在公司的实力与形象的基础之上的。甚至关系的形成和远近程度也取决于公司在同行业中的地位、名誉以及关系人的努力程度。靠那种狭义的近乎于庸俗的关系来获取营销成功并不是真正能长期稳定保持的成功,也难以保证业务质量。

对产险营销中的服务要特别重视,从大多数产险合同期限来看,产险市场是个短期性市场,每一张保单对每一家保险公司来说都是变动不定的,因此保持长期密切的联系,始终如一地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就非常重要,只有这样,才能抓住每一笔新保的和续保的产险合同。要树立营销就是服务,服务就是营销的概念。提高服务质量也不只限于热情,而是设身处地地为对方设计与考虑保障计划,并提供规范化的服务。一般而言,中国、日本等国以主动、热情和信念取胜,而欧美国家的保险营销则多以理性、技术准确的市场分析与预测、规范化服务取胜。我国的营销人员应把中西方在这方面的长处融合起来,提高产险营销的成功率。

五.关于产险营销方式的选择

现代产险营销体制包括保险公司所采取的营销渠道,以及基于这种渠道而采取的成本控制和效益比较,等等。产险营销主要有直接营销和间接营销两种方式。直接营销是本公司职员的推销行为,而间接营销则是指通过专兼职人及经纪人进行推销的方式。两种方式各有利弊,关键是如何合理地选择、组合与使用它们。在什么时候,选择什么样的营销方式,主要考虑本公司在某一时期内的发展战略、经营目标;保险市场的供求态势与发展状况;公司在市场中的地位与份额,实施的时间、地点与对象;所售保险品种的特点,等等。

我国的产险市场目前仍呈现出二元结构特征。在某些地区,某些险种已有相当程度的发展,甚至接近成熟;而在同一地区,另一些险种还处于设计、开发与试销阶段,更多的保险领域则仍是空白区;在不同地区,产险的发展更不均衡,情况就更为复杂。鉴于这种情况,我国目前应选择的营销方式就不应是单一的,而是多样化的,而在多样化的方式中,又有主次与轻重之分。只有这样的营销体制,才能既迅速占领市场,扩大影响,又利于保险企业对保源的控制,达到规模与效益、质与量的协调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