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合理规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市的合理规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市的合理规划

城市的合理规划范文1

关键词:城市规划;合理性;科学化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规划不仅是城市合理布局、未来发展、综合部署的设计蓝图,同时也是促进城市和谐、稳定、持续发展的重要管理体系。为了促进广州市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实现广州成为国家中心城市的建设目标,广州市人民政府在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年—2020年)中确定了总体规划目标,即建设健康安全、人人享有的新广州——经济高效、环境友好、社会和谐、文化昌盛、资源节约、风貌独特,并在总体规划中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对于指导广州市城市建设和城乡规划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城市规划概述

(一)城市规划内涵及作用

城市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空间布局、土地利用及各项建设的具体安排、综合部署和科学管理。就学科的角度而言,城市规划属于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广泛涉及建筑学、社会学、经济学、地理学、环境学、工程学、美学等多种学科。就行政的角度而言,城市规划又是政府行政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和职责。

城市规划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城市规划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其二,城市规划是政策形成和实施的重要途径。城市规划作为政府一项工作职能,是确保公共政策得以切实贯彻执行的实质性保障,有利于弥补市场机制缺陷,提高政府公共管理效率,优化城市空间资源配置,力求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此外,城市规划也是政府干预和调控城市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但是与此同时也存在着干预乏力、干预过度、规划缺位的现象,这是由于城市规划缺乏有力法制保障和必要监督所造成的,所以政府必须提高城市规划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促进城市协调、快速、可持续发展。

(二)城市规划的基本特点

1.法定权威性

城市规划所被赋予的行政权力主要源于法律和立法制度,城市规划图集、文本必须在经过法定程序审核批准后才能正式生效,使其具备了相应的法律效应。我国通过全面建设城市规划法及其相关配套法规政策,进一步明确了城市规划行政管理的内容、原则和程序,使得各级城市规划管理实现了有法可依、有规可循,步入了法制化管理轨道。

2.专业科学性

城市规划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其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形成诸多学说和理论。为了符合城市发展规律、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政府必须根据这些理论和学说,结合城市的实际情况制定城市规划,落实科学的规划管理。

3.民主性

城市规划中必须确保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正常提供,这与民众的切身利益有着密切的关联。所以,城市规划必须权衡好公共、团体与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严格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落实城市规划,充分体现规划的公众民主性,在政务公开和阳光政府的基础上,提高公众参与度。

二、提高城市规划合理性的措施

(一)体现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

城市不仅是公共建筑最为集中的地方,也是人们开展文化活动和政治活动的中心。所以,城市规划应当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使城市公共空间规划符合居民的行为习惯和活动方式。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中指出,将广州市建设成为以人为本的新城市,在城市空间布局上力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目标,使城市规划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需求,通过优化配置空间资源来保障人民群众的政治、经济、文化权益,从而让现代城市规划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怀。广州现阶段正在走具有自己特色的经济低碳、城市智慧、社会文明、生态优美、城乡一体、生活幸福的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而新型城市化其中一个重要内涵特征就是:规划为人而设计。人在城市中可以找到归属感、认同感、自豪感,城市成为关怀人与陶冶人的幸福家园。

(二)因地制宜,突出城市特色

在城市规划中,应当坚持从城市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城市人文、历史、自然条件的特点,重点对城市产业发展、功能定位、标志性建筑、空间布局等多个方面进行规划,在科学调研、深入论证的前提下合理确定城市各项建设指标,充分彰显城市个性特征,塑造城市独具品位的特色形象。此外,在城市规划中,还应当遵循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原则,合理确定城市布局结构和功能,增强对城市未来发展的预见性,从而推动城市协调持续发展。广州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着重于保护本地区的历史文化名城、山水自然景观、物质及非物质遗产、名镇名村以及传统风貌资源,始终贯彻因地制宜的原则,在弘扬地方文化、塑造文化名城形象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

(三)开展生态城市规划

现阶段,在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及环境保护战略以后,要求城市在进行规划的过程中,必须对生态环境予以高度重视,这样有利于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在以往的城市规划及建设中,常常会在城市周边建设工业园区,这样做的主要原因是为了填平城市周边的湿地。虽然这种做法有一定的可取之处,但其后果也是相当严重的,如导致城市储蓄水能力及雨季防汛能力下降等等。近些年来,按照国家提出的环保政策及理念,城市在进行规划建设的过程中,加强了对周边湿地的恢复。据有关调查结果显示,城市规划的开展对于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小。为此,通过对城市规划中生态环境因素的应用分析,能够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这有利于促进城市宜居水平的提高。广州在城市规划中极为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求通过城市规划建设环境优化、资源节约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措施如下:优先保护饮用水源,逐步修复被破坏的水环境;对主要污染物和污染源加大了控制力度,如控制CO2、SO2的排放量,降低大气污染物中氮氧化物和水污染物中的总磷和总氮量,尤其对工业污染源和城市生活污染源实施了重点控制;持续改善环境空气质量,减少大气污染;保护非建筑用地和生态用地;控制社会生活噪声和交通噪声等。广州今年还要筹划建设海珠生态城,借鉴世界生态城市的先进理念,做好海珠生态城建设规划编制,整合广州大道南以东的万亩果园、海珠湖、城市新中轴线南段、琶洲、黄埔古村五大板块,建设集会展商务、总部经济、园林景观、文化创新、宜居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海珠生态城。海珠区将加快开展万亩果园湿地保护建设,打造成世界级“都市果林湿地”。重点建设万亩果园湿地一期工程,实施龙潭果树公园升级改造、石榴岗河景观升级改造,推进海珠湖二期建设,将龙潭果树公园、石榴岗河和海珠湖景观串联成线,形成“游船观水景、步行赏果林、骑车游绿道、休闲品香茗”的生态旅游精品线路。继续做好水环境整治,加强对河涌沿线违法排污企业的清理整治工作。按照“一景一花、成片种植、各为周期”的要求,打造成规模的赏花赏景之地,进一步提高花视率、绿视率,成为名副其实的广州绿心、中心花园。

(四)做好城市用地规划

土地规划是城市规划过程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就城市功能而言,其是由不同的土地组织功能组合而成的,可将城市用地的组织功能大致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居住、绿化、公共设置、工业、交通以及特殊等用地。其中较为重要的有居住用地、工业用地、绿化用地以及交通用地,这是城市用地功能构成的几大基本单元。为此,城市在实际规划过程中,应当按照用地功能的具体需求及人居水平的要求对用地中的基本单元进行相应地规划。这样不仅有助于用地功能的明确划分及居住环境的改善,而且还能进一步促进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例如,广州在城市土地规划中以居住用地规划作为重点,将中心城区的居住用地划分为中部居住片区、白云居住片区、天河居住片区、海珠居住片区和荔湾居住片区等五大片区。中心城区核心区的主要功能是缓解城市人口压力,增加居住容量;天河居住片区主要为广州产业发展提供优质居住环境;白云居住片区力求建设成为具有岭南特色的城中村和城郊村片区;海珠居住片区和荔湾居住片区则致力于打造秀美宜居、生态良好的现代化中高档居住片区。广州市通过对居住用地的合理规划,有效地改善了人们居住环境,有利于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晓红.树立科学的城市发展观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J].商品与质量•建筑与发展.2010(7).

[2]徐震.浅谈如何实现城市规划的科学化[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22).

[3]王莹.关于对科学研究方法系统论的思考——现代城市规划与艺术[J].大众文艺.2011(7).

[4]史春华.韩树伟.试析现代城市规划的新思路[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33).

城市的合理规划范文2

关键词:土地利用;城市规划;相对关系

中图分类号: 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社会发展的要求、经济建设的指示、国际接轨的需要,城市的扩建工作作为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发展重点已经成为政府建设规划的重点内容,要想使我国城市建设过程更有计划和成果,难么在城市发展建设过程中就必须要做好城市规划内容,而就就目前的城市规划现状来看,仍然存在诸多与城市规划初衷想违背的内容,如对土地的利用不合理、土地使用浪费等等一系列问题,要想彻底改变这一城市发展现状就必须先明确规划与土地利用的相对关系,透彻理解城市规划的概念,以节约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去看待城市发展问题。

一 优质的国外发达国家中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之间的相对关系

城市发展规划与土地利用之间究竟存在着怎样的相对关系,这没有一个统一的约定俗成的概念,但我们可以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积极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城市发展经验,用来确立我国的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就国外发达国家的城市演变过程来看,大体可以将其分成两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我们可以称之为“城镇化”阶段,这个主要是一个“聚集”的过程,使发展较好城镇的周边城镇聚集过来,逐渐形式一个中心区域,并得到集中发展,最终形成城市;第二个阶段我们可以称之为“外扩”阶段,是指当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开始向着城市周边农村地区扩展,在这一发展阶段中能够使城市发展与建设范围扩张,并同时提高城市周边农村的生产化水平,以城市带动农村发展,打破两者之间的二元化发展界限,使城市与农村形成一体化的发展形势,从而有效约束了城市建设的规模和对土地利用的要求。国家城市化的进程带动了农村的发展,无论是经济环境上还是生活环境上,农村与城市之间的隔膜正变得越来越小,从而实现了国家城市化这一整体的宏观概念,国家城市化这一概念是城市规划的终极目标,也是使城市扩建与农村土地占用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的重要方式,是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关系的本质。

二 如何优化土地利用与城市规划之间的相对关系

借鉴城市规划结果较好的发达国家的城市建设经验,并且切实结合我国城市建设规划的实质性内容,将其先进的城市规划理念引入我国城市建设之中,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制定出一套有地域特色有针对性的城市规划理念,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强化我国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之间的相对关系。

(一)在探讨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的相对关系时要注意强调区域的发展概念

就当前的城市发展观念而言,城市规划再也不是一个单独存在的规划理念,而已一个整体理念,城市规划要立足于满足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各个方面、各个区域的均衡,利用发展较快的、发展较好的经济地区带动发展速度较慢的区域,不仅要考虑城市内部区域之间的平衡发展,同时也要兼顾城市周边农村发展换环境与城市城市的发展关系,将“统一建设、整体发展”理念切实的融入到城市规划的理念之中不仅能使我国国家城市建设进程加快,更能从内部限制土地利用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使发展中占用的土地使用更合理、利用率更高、占用的资源土地更少、开发的贫瘠土地更多。在城市土地分配利用过程中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正确的土地建设、社会发展等相关政策,把握时代赋予的发展机遇,以可持续发展观为建设的指导思想,这样才能使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工作在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过程中起到重要的基础作用。

(二)在探讨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的相对关系是要紧密结合政治、经济、社会这些要素

城市规划是城市土地建设的基础,而城市土地建设则是社会行为、政治经济等一系列社会活动的重要基础,在城市规划设计阶段要注意提高对土地的合理利用,这里所指的利用并不是单单指对的资源土地的合理开发利用、对贫瘠土地的建设处理,土地利用在城市建设中所含有的更重要意义在于对城市土地的重新分配和利用,城市规划是一个统筹的概念,而土地利用是城市规划的重要手段,在规划过程中设计者根据城市的建设需要,综合考虑社会活动、经济活动、政治活动的主要内容,然后对城市土地的使用内容进行整合编排,合理安排各个区域部分的组成框架以及城市分化区,对外要将周边农村的土地利用计划一并考虑进来,打破传统的城乡二元化的发展势态,使两者能够形成一个共融的整体,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城市扩展内容更明确、对内对外的土地利用内容更科学合理、城市带动农村发展形势被确立、发展过程可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与政治发展的和谐共融,对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能起到实质性的帮助。

(三)在探讨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的相关关系时要注意生态发展这一概念

生态发展是当今的重要主题,其触角已经延伸到经济、政治、发展、建设以及社会活动中的方方面面,对于城市发展当然也不例外,土地利用是生态建设的基本基本内容之一,在城市的生态建设过程中城市规划为土地利用提供基本方向,而土地的合理开发利用计划又反过来对城市规划起到限制性作用,使建设范围、规划内容不至于超出生态建设的总概念范围之外。在城市建设规划中要更精准地确立哪些是生态建设区、哪些是生态储备区、哪些是可控发展区、哪些是不可控发展区,准确掌握影响城市生态建设的主要因素,并在设计计划中对这些重点内容作重点处理。在土地编制利用阶段,要做好土地的地质调查、土壤取样分析、土层结构分析、土质类型分析等等,做好对土地基本组成结构的调查和分析之后才能更全面、细致、准确地对土地的建设内容进行确立,最大程度的提高对土地的保护和利用率,同时也为城市的生态建设规划指明了方向。

总结:

城市建设是我国未来的城市发展内容的重点所在,也是我国构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经之路,要想使城市建设得效果更理想,我们就必须优化城市建设规划、提高对土地的综合利用率,明确这两者之间存在的内在关联性和本质上的统一性,在大力开展城市建设过程中以城市规划为指导、以土地利用为具体的实施方式,掌握好两者的相对关系,使两者能够最大程度发挥出在城市建设过程之中的实质性作用。

参考文献:

[1] 孙田;陈龙乾.浅谈城市规划与土地规划的衔接[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1,42(01):124-126.

[2] 董铭;杨爽.浅析城市规划中的土地利用与发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1(08):190-193.

城市的合理规划范文3

关键词:城市滨水区;规划;合理规划

城市滨水区(Urban waterfront)的繁荣与衰退直接影响着沿海、沿江、沿湖城市的经济发展,因为城市滨水区同时具备文化旅游、购物旅游和景观旅游三种旅游资源的开发潜力。鉴于此,很多国家都将城市滨水区作为城市生活的中心地带,并把其开发作为振兴经济的重点,这就使城市滨水区的合理规划显得尤为重要。

1城市滨水区的概念和类型

1.1城市滨水区的概念

城市滨水区是城市中一个特定的空间地段,主要指“与河流、湖泊、海洋毗邻的土地,或建筑、城镇邻近水体的部分”,包括城市中陆域与水域相连的区域[1]。

1.2城市滨水区的类型

滨水区是以水系为中心、相对于周边实体界面而存在的一个空间场所,是一个包括多方要素的系统。滨水环境按其毗邻水体性质的不同,可分为滨海型、滨江型、滨湖型、滨水型4种。

2我国城市滨水区规划不合理现状

滨水区是一个城市中景色最优美、最动人、最能反映出城市特色的地区,因此滨水环境的合理规划尤为重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工业化进程逐渐加快,生产力得到了极大地提高;与此同时,大量的水体受到污染,破坏了滨水环境。现在政府将精力重新投放到城市滨水区开发上,以挖掘城市滨水区的巨大潜力。然而很多城市在设计时忽略了滨水区设计的地域性,盲目照搬其他国家城市的设计,导致滨水区在景观设计和滨水环境的利用上失去了地域性特色。更有一些地方政府为追求短期经济利益,将滨水区岸线划开,并出让给房地产开发商,使之缺乏长远规划,尽管当时可多收一些卖地所得,但长期下去直接影响滨水景区对民众的吸引力,导致客源减少,在经济上是得不偿失的。现实里很多城市滨水区在规划时,只是在沿岸大搞房地产、商业区开发,严重忽视了滨水区吸引人的重要因素,即人在滨水区中所表现出来的亲水性原则。

除了短期利益驱使造成的城市滨水区规划不合理问题之外,政府各部门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和整体的协作,也是造成城市滨水区出现不合理规划的症结之一。如水利部门在规划设计水岸时,只是单纯的考虑到防洪问题,在护岸断面的设计上采用直立式建筑,以提高防洪标准。垂直陡峭的人工砌体把人和水截然分离开来,大大降低了亲水性。再如市政园林部门在滨水区岸边的绿地规划中仍套用城市街道的绿化方案,栽种一些装点城市的绿色主体植物,没有充分考虑与滨水环境的有效结合,从而也影响了市民对亲水的要求。

此外,科学有效的规划和管理也是城市滨水区发展的重要前提。城市滨水区最根本的就是水,河道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城市滨水区的发展。由于很多城市比较注重工业的发展,但是又不能严格管理,使工业废水直接排入河道,严重影响了滨水环境。目前我国治理滨水区水环境的方法主要使用滨水植物,四川省成都市活水公园就是利用南河、府河河道改造出滨水浅滩,通过大量水生植物的栽植,净化滨水区的水质。

还有一点,很多城市滨水区的规划没有充分考虑到地域性的差异,往往是滨水区的规划与地方特色文化脱节,缺乏地方特色与水文化的有机结合,从而降低了滨水区的吸引力。

3城市滨水区的合理规划

城市滨水环境是城市范围内水域与陆地共同构成的一种独特的城市环境,是以“人”为中心、以城市水体为主线,建造适应现代城市生活的滨水环境,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渴求。事实是,城市滨水环境规划与设计至今仍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对于城市滨水区的合理规划研究,主要是研究如何充分体现它的亲水性特征[2]。

3.1滨水区水岸规划

水岸地区经常为铁路、道路或航运等交通线路使用,极易造成市民亲水的障碍;虽然可使用地下通道、天桥或其他空中廊道等方式连接,但在视觉上、环境上、心理上和生理上对人的影响很大,常常在最后出现无人使用、水岸荒芜的结果。例如美国芝加哥市的湖岸林荫路曾经是个幽静宜人的滨水区林荫路,随着机动车时代的到来,都被改造成如高速公路一样的通道,单一的交通功能取代了原有的具有交通、观光等综合功能的城市街道,滨水区变成了一个服务区,一个通过的地方,而不是漫步徘徊的地方。

由于长期遭到漠视,水岸地区的景观和设施多半缺乏吸引力。大部分的水岸受限于相关的法律规定,很少考虑将休闲、步道、观赏、餐饮、游乐、活动场地和演艺场所等空间或设施予以适当结合[3]。而以商务中心为主体的美国罗德岛州普罗维登斯市城市的复兴历程证明,一个城市滨水区的合理规划是个明智之举。在近20年的时间里,罗德岛州的普罗维登斯市从一个毫不起眼、及其落后的城市发展成为了一个美国东北部最具活力的城市,这座城市的发展凸显出了合理规划的前瞻性与重要性。

水岸的规划设计能否体现亲水性,往往是其设计成败的关键。水具有可塑性,通过岸线的处理,可以丰富水的平面形态,增强亲水感。换言之,水岸设计要尽量尊重自然,保持并利用水体自然流畅的形态。在亲水性设计中,应本着使人可以在各种距离与水接近的原则,尽可能提供戏水、游水等各种亲水方式,尤其是护岸设计的形式直接影响着人与水体的亲疏远近。通过对护岸断面进行不同的处理,形成各种样式的水际空间;护岸的断面可采用分层式、台阶式、坡地式的立体化处理及其他方式,来增加亲水的体验方式和时间。而有些城市为了提高防洪标准,采用直立式的防洪墙,使人们远远高于水面之上,毫无亲水可言。例如上海外滩建设的堤岸可以防御千年一遇的洪水,听上去确实很有安全感;但是因为堤岸过高,市民甚至走在中山路上都无法见到江中过往的船只,更何况堤岸的结构设计使得难以种植乔木植物,这在炎炎夏日里更是缺少人与自然融合的亲切感[4]。

3.2滨水环境生态保护与绿化建设

转贴于   很多城市的滨水区建筑物比较多,没有合理利用滨水环境,忽视了生态保护与绿化建设的有机结合。还有部分城市的滨水区为了追求短期利益,大搞房地产开发,建设水景住宅、黄金旺铺等等,甚至连水中岛屿都被密集的高层建筑所覆盖,忽视了自然生态保护与绿化建设,严重破坏了滨水环境的和谐,使滨水区失去吸引力,长远来看得不偿失。务实的做法我们建议,应当建立自然生态系统,引入和繁衍自然群落,如虾、鱼、蟹、水生植物和乔灌木等,特别要保护珍稀与濒临灭绝的动植物,这是城市滨水区生态环境规划和建设的重要内容。温州市近郊的三洋水网地带、重庆江北CBD滨水区就是重视生态建设的经典案例[5]。

城市滨水区绿地属于复合区域,包含水域和陆域,蕴涵丰富的景观与生态信息。滨水绿地比一般城市绿地更要突出其生态价值、景观价值。滨水绿化配置需要合理选择树种,做到本土树种与引进树种、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速生树种与长寿树种相结合,合理地进行树木组合。让市民在四季都可以看到城市滨水区的绿色景观,欣赏到滨水区的绚丽多彩,使滨水区在任何季节都散发出独特的吸引力。除了种植绿色植物外,还需要布置一些景观建筑,包括凉亭、游廊、牌楼、假山等等。像一些雕塑、栏杆、指示牌等景观小品也是滨水绿地的亮点之一。这些布置可以极大地满足市民休息、观景以及亲水等功能的需求。扬州市古运河滨水区在绿地规划上与扬州的地方特色相结合,是这方面的典型案例。此外,适当种植水生植物,对提高水体自净能力有很大帮助,进而改善河岸自然状态。

3.3亲水平台建造

城市滨水区的空间设计同街道空间设计是一样重要的,一些国内外优秀城市滨水区在规划建设中,都充分利用水体组织城市开放空间,建造大型亲水平台。美国的巴尔的摩市已经成为东海岸游客参观游玩的主要目的地之一,其之所以具有如此大的吸引力,是源于它的开发模式。从1950年开始到现在,巴尔的摩市内港区一直在改建,它以商业、旅游业为重心来吸引游客,将住宅、办公楼和旅馆布置在商业中心,而把购物中心等商业设施、绿地广场等休闲设施和其他类似展览馆之类的旅游设施建在最接近水面的位置。此外,像美国纽约市的南街港等城市滨水区,在规划上更是重视大型亲水平台的建造。

城市滨水区可根据自身的环境特点,建造合适的亲水平台。例如建造绿色公园,主要以散步晨练为主,不定期举办特色展览等活动;将水上主题餐厅、水上影院、各种艺术表演场所等娱乐设施都镶嵌到滨水区中去,可极大丰富城市的滨水环境,提高市民积极投入亲水活动的参与性;像游船观光、主题公园观光、水生物展览馆、水利博物馆等可充分利用滨水区的水资源与历史文化积淀,使到访滨水区的每位游客都有所赏、有所学、不虚此行;充分利用城市滨水区的天然优势与地域性进行亲水性项目的开发,建设江滩浴场、划船场地、沙滩运动场等,可极大地增强城市滨水区的亲水特色[6]。

3.4建筑布局

城市滨水区是其周围环境与水体密切相关的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的综合组合体,因此城市滨水区空间的塑造也要遵循“生态足迹”的发展思路,使文化内涵、地域特色和亲水平台有机结合,体现城市滨水环境“以人为本”的原则,创造出足够的开放空间,让市民和游客充分享受到城市滨水区的魅力。

滨水区具有集文化旅游、景观旅游和购物旅游于一体的特点,提到购物旅游,景区中的商业建筑必不可少。城市滨水区商业建筑应充分利用景区水体优势,依水而建但又能体现人工与自然的完美结合,毫不掩饰人在其中表现的亲水性。滨水建筑布局要合理,大型购物广场、写字楼的规划要与滨水景观相融合,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比起密集型建筑布局,分散型更适合城市滨水区的建筑特征。因为城市滨水区主要吸引人的地方是它的自然景观,密集型建筑布局会喧宾夺主,从而掩盖和破坏了滨水区的自然景观。分散型布局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将建筑随意建在水岸旁,合理规划是必不可少的。有些建筑本身就很有特点,但是因为布局不合理,所有建筑放在一起就失去了自身的特色。在城市滨水区商业建筑布局方面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最佳视点的选择要合理,游客、市民密集区是最好的选择;二是布局要有层次感,不少城市滨水区的建筑都是尽可能的依水而建,尽可能的往高层建,尽可能的充分利用每寸土地,以追求最大利益。事实上就是这种规划设计使得很多城市的滨水区陷入低迷的现状,这种布局极大地压缩了滨水区的立体空间。不合理的布局让建筑群不能与滨水区美丽的自然景观融合到一起,遮掩了迷人的景色,从而失去了滨水区特有的吸引力[7]。

4小结

城市滨水区的合理规划要体现人在其中表现出来的亲水性原则。本着这个原则,对城市滨水区文化旅游、景观旅游、购物旅游三种旅游资源潜力进行合理开发。目前国外很多城市都有丰富的成功经验,我们可以借鉴过来,并结合国内不同城市地域性特点合理规划,以营造出环境良好的城市滨水区。

参考文献:

[1] 童宗煌,郑正. 城市滨水环境规划设计若干问题初探[J]. 现代城市研究,2001(5):14-18.

[2] 徐勇健. 城市滨水区旅游开发初探[J]. 经济地理,2000(7):99-102.

[3] 黄成才,杨芳. 南京秦淮河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的探讨[J]. 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4,23(3):26-29.

[4] 勾波. 城市湿地公园生态规划与景观设计探讨——以苏州盛泽荡湿地公园为例[D]. 西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

[5] 林荣. 城市滨水区的可持续发展和景观塑造研究[D]. 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3.

城市的合理规划范文4

关键词:城市规划;合理性;科学化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规划不仅是城市合理布局、未来发展、综合部署的设计蓝图,同时也是促进城市和谐、稳定、持续发展的重要管理体系。为了促进广州市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实现广州成为国家中心城市的建设目标,广州市人民政府在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年—2020年)中确定了总体规划目标,即建设健康安全、人人享有的新广州——经济高效、环境友好、社会和谐、文化昌盛、资源节约、风貌独特,并在总体规划中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对于指导广州市城市建设和城乡规划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城市规划概述

(一)城市规划内涵及作用

城市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空间布局、土地利用及各项建设的具体安排、综合部署和科学管理。就学科的角度而言,城市规划属于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广泛涉及建筑学、社会学、经济学、地理学、环境学、工程学、美学等多种学科。就行政的角度而言,城市规划又是政府行政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和职责。

城市规划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城市规划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其二,城市规划是政策形成和实施的重要途径。城市规划作为政府一项工作职能,是确保公共政策得以切实贯彻执行的实质性保障,有利于弥补市场机制缺陷,提高政府公共管理效率,优化城市空间资源配置,力求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此外,城市规划也是政府干预和调控城市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但是与此同时也存在着干预乏力、干预过度、规划缺位的现象,这是由于城市规划缺乏有力法制保障和必要监督所造成的,所以政府必须提高城市规划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促进城市协调、快速、可持续发展。

(二)城市规划的基本特点

1.法定权威性

城市规划所被赋予的行政权力主要源于法律和立法制度,城市规划图集、文本必须在经过法定程序审核批准后才能正式生效,使其具备了相应的法律效应。我国通过全面建设城市规划法及其相关配套法规政策,进一步明确了城市规划行政管理的内容、原则和程序,使得各级城市规划管理实现了有法可依、有规可循,步入了法制化管理轨道。

2.专业科学性

城市规划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其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形成诸多学说和理论。为了符合城市发展规律、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政府必须根据这些理论和学说,结合城市的实际情况制定城市规划,落实科学的规划管理。

3.民主性

城市规划中必须确保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正常提供,这与民众的切身利益有着密切的关联。所以,城市规划必须权衡好公共、团体与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严格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落实城市规划,充分体现规划的公众民主性,在政务公开和阳光政府的基础上,提高公众参与度。

二、提高城市规划合理性的措施

(一)体现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

城市不仅是公共建筑最为集中的地方,也是人们开展文化活动和政治活动的中心。所以,城市规划应当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使城市公共空间规划符合居民的行为习惯和活动方式。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中指出,将广州市建设成为以人为本的新城市,在城市空间布局上力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目标,使城市规划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需求,通过优化配置空间资源来保障人民群众的政治、经济、文化权益,从而让现代城市规划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怀。广州现阶段正在走具有自己特色的经济低碳、城市智慧、社会文明、生态优美、城乡一体、生活幸福的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而新型城市化其中一个重要内涵特征就是:规划为人而设计。人在城市中可以找到归属感、认同感、自豪感,城市成为关怀人与陶冶人的幸福家园。

(二)因地制宜,突出城市特色

在城市规划中,应当坚持从城市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城市人文、历史、自然条件的特点,重点对城市产业发展、功能定位、标志性建筑、空间布局等多个方面进行规划,在科学调研、深入论证的前提下合理确定城市各项建设指标,充分彰显城市个性特征,塑造城市独具品位的特色形象。此外,在城市规划中,还应当遵循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原则,合理确定城市布局结构和功能,增强对城市未来发展的预见性,从而推动城市协调持续发展。广州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着重于保护本地区的历史文化名城、山水自然景观、物质及非物质遗产、名镇名村以及传统风貌资源,始终贯彻因地制宜的原则,在弘扬地方文化、塑造文化名城形象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

(三)开展生态城市规划

现阶段,在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及环境保护战略以后,要求城市在进行规划的过程中,必须对生态环境予以高度重视,这样有利于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在以往的城市规划及建设中,常常会在城市周边建设工业园区,这样做的主要原因是为了填平城市周边的湿地。虽然这种做法有一定的可取之处,但其后果也是相当严重的,如导致城市储蓄水能力及雨季防汛能力下降等等。近些年来,按照国家提出的环保政策及理念,城市在进行规划建设的过程中,加强了对周边湿地的恢复。据有关调查结果显示,城市规划的开展对于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小。为此,通过对城市规划中生态环境因素的应用分析,能够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这有利于促进城市宜居水平的提高。广州在城市规划中极为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求通过城市规划建设环境优化、资源节约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措施如下:优先保护饮用水源,逐步修复被破坏的水环境;对主要污染物和污染源加大了控制力度,如控制CO2、SO2的排放量,降低大气污染物中氮氧化物和水污染物中的总磷和总氮量,尤其对工业污染源和城市生活污染源实施了重点控制;持续改善环境空气质量,减少大气污染;保护非建筑用地和生态用地;控制社会生活噪声和交通噪声等。广州今年还要筹划建设海珠生态城,借鉴世界生态城市的先进理念,做好海珠生态城建设规划编制,整合广州大道南以东的万亩果园、海珠湖、城市新中轴线南段、琶洲、黄埔古村五大板块,建设集会展商务、总部经济、园林景观、文化创新、宜居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海珠生态城。海珠区将加快开展万亩果园湿地保护建设,打造成世界级“都市果林湿地”。重点建设万亩果园湿地一期工程,实施龙潭果树公园升级改造、石榴岗河景观升级改造,推进海珠湖二期建设,将龙潭果树公园、石榴岗河和海珠湖景观串联成线,形成“游船观水景、步行赏果林、骑车游绿道、休闲品香茗”的生态旅游精品线路。继续做好水环境整治,加强对河涌沿线违法排污企业的清理整治工作。按照“一景一花、成片种植、各为周期”的要求,打造成规模的赏花赏景之地,进一步提高花视率、绿视率,成为名副其实的广州绿心、中心花园。

(四)做好城市用地规划

土地规划是城市规划过程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就城市功能而言,其是由不同的土地组织功能组合而成的,可将城市用地的组织功能大致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居住、绿化、公共设置、工业、交通以及特殊等用地。其中较为重要的有居住用地、工业用地、绿化用地以及交通用地,这是城市用地功能构成的几大基本单元。为此,城市在实际规划过程中,应当按照用地功能的具体需求及人居水平的要求对用地中的基本单元进行相应地规划。这样不仅有助于用地功能的明确划分及居住环境的改善,而且还能进一步促进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例如,广州在城市土地规划中以居住用地规划作为重点,将中心城区的居住用地划分为中部居住片区、白云居住片区、天河居住片区、海珠居住片区和荔湾居住片区等五大片区。中心城区核心区的主要功能是缓解城市人口压力,增加居住容量;天河居住片区主要为广州产业发展提供优质居住环境;白云居住片区力求建设成为具有岭南特色的城中村和城郊村片区;海珠居住片区和荔湾居住片区则致力于打造秀美宜居、生态良好的现代化中高档居住片区。广州市通过对居住用地的合理规划,有效地改善了人们居住环境,有利于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晓红.树立科学的城市发展观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J].商品与质量•建筑与发展.2010(7).

[2]徐震.浅谈如何实现城市规划的科学化[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22).

[3]王莹.关于对科学研究方法系统论的思考——现代城市规划与艺术[J].大众文艺.2011(7).

[4]史春华.韩树伟.试析现代城市规划的新思路[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33).

城市的合理规划范文5

论文关键词:3S技术,城市规划,城市管理

 

13S技术及各部分功能简介

3S技术是遥感技术(Remote sensing,RS)、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y information system,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的有机集成,是空间技术、传感器技术、卫星定位与导航技术和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相结合,多学科高度集成的对空间信息进行采集、处理、管理、分析、表达、传播和应用的现代信息技术【1】。

2 3S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综合利用

在城市规划领域,GIS 技术已被用于城市规划的辅助设计、工程选址等工作,以及城市管理的规划控制、辅助决策等工作。

2.1 GIS在城市规划中的利用

GIS功能强大,在城市空间数据的输入

编辑、空间数据处理、缓冲区分析、网络分析、表面分析、流域分析、3D分析方面,帮助规划人员解决城市规划中所遇到的综合和具体问题。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地形数据是建设实施不可或缺的基础数据之一,在地形数据完备的情况下,最关键的工作则是对收集掌握的地形数据进行分析。运用GIS技术地面数字高程及坡度坡向分析模型,可以生成三维立体地面景观,生动形象地模拟出现实世界的城市地表起伏现状城市管理,从而根据建设实施的要求,利用DEM数据估算建筑工程中需要挖填的土石方量,对实施工程的费用进行预算,从而对基地进行合理改造以节省工程成本。

城市的市政工程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GIS的运用可以为工程选址、交通线路配置、地下各种管道配置等提供更为定量的分析,为规划工作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例如,GIS的网络分析功能能根据网络拓扑性质,在交通网上的两点之间分析出最短路线及其长度和相关的具体信息,也可以比较分析各种管道的配置方案,确定最佳的地下管道布局方案。同时,GIS技术不仅能在规划工作前期为规划提供分析功能,而且能在规划实施之后,对规划成果进行科学的评价分析,从而为规划提供改进和修整依据。例如,城市交通的发展常常落后于城市化的发展速度,导致城市交通拥挤和不合理,利用GIS技术可以对城市的交通现状进行网络分析功能对交通的可达性进行分析,从而为交通的改造工程提供指导。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许多非城市用地划拨为城市用地,GIS可以在城市规划改造、道路扩建、管道埋设等领域得到充分应用,如可以运用GIS定距离空间搜索功能和邻域分析功能对道路的扩建工程提供指导,在道路的扩建过程中,可以基于道路的现状数据进行领域分析,得出需要进行扩建的区域,提取区域内拆迁的居民住房和商店等的信息,对拆迁的补偿费用作出预算等。利用定距离空间搜索功能,可以对多种道路改线方案作出分析和评价比较,计算速度快,可以节省城市规划的费用。

GIS的发展是基于地图数据库的,同时GIS解决了地图数据的存贮和可视化的矛盾,解决了大容量数据与高速查询之间的矛盾城市管理,大大提高了地图分析的灵活性,缩短了地图更新的周期,扩大了地图的应用范围及研究领域【2】。利用GIS的可视化表现功能可以高效地在专题图上标明各类用地界线、工厂、道路、商场、管道、建筑物、公交站点、绿化用地的分布位置,并区分和显示出保留的和规划的部分。对于工程设施的综合图而言,GIS可以方便的标明各项管道的分布位置、标高、坡度、各个管道在空间的相互关系。

2.2 GPS在城市规划中的利用

城市规划的前期工作大都是基于城市基础数据的,基础数据的收集工作是城市规划过程中不可或缺的cssci期刊目录。传统的测量工作耗费的人力大,工作周期较长,使城市规划工作的效率无法大幅提高。GPS的精确定位功能已经被广泛地运用到数据收集工作中,它能方便、快捷、精确地定点测量高程数据,是城市规划基础数据的重要来源。

GPS导航功能已经被普遍运用到飞机、汽车、船只的日常运作中,提供了全新的导航和调度管理服务。如GPS在城市交通管理中的作用可以体现在对汽车行进进行正确指导等方面,对交通进行合理的疏导,提供实时路况信息,减少城市堵车现象,在城市交通管理和社会治安管理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GPS技术也为医疗、公安、保险、银行等各类业务车辆提供了监控、调度和安全管理手段,因而有助于加强城市交通管理和社会治安管理工作。

2.3 RS在城市规划中的利用

RS技术用光谱扫描仪或红外扫描仪对地球表面的地物光谱或温度特征进行记录,通过计算机的数据或图像处理分析地表特征[3]。RS信息作为原始数据,通过RS技术获得的航空影像和各种分辨率的卫星图像可以快速、准确、及时、真实地提供城市规划方面的大量信息。城市规划工作者可以对获得的遥感影像数据进行判读和解译,从而快速提取城市的基本布局,了解城市建成区内各项建筑设施如工厂、学校、居民住房、商场以及水域、广场、公园、公共绿地的分布现状,这有利于提高城市规划工作的效率和水平,同时还可以利用遥感监测结果检查规划的实施状况,快速找出非法建设用地。

遥感技术在对城市环境的监测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遥感监测的区域面积大,获取环境信息快速准确。例如利用被动式遥感,根据不同水质在遥感图像上显示的亮度差别,可以及时发现陆地淡水和海水的污染情况,提取污染范围,所获得的环境动态观测数据,通过GIS的快速处理和分析,能够及时发现环境的变化城市管理,便于采取相关措施控制环境污染,从而达到保护环境的作。空中的气象卫星可以在短时间内重复观察同一地区,为城市建设者提供实时的天气信息,指导工程的实施工作。

我国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如地震、洪水、干旱等对我国的经济造成重大的损失。今年年初的西南大旱给西南五省广大地区的人民造成了巨大的损失,通过主动式遥感可以及时调整监测区域,第一时间获取受灾地区的具体情况,对抗灾救灾工作提供决策指导,最大可能地减少损失。我国青海玉树县的地震给当地造成了巨大的人员和经济损失,在无法通过人员直接掌握受灾面积和受灾程度的时候,通过及时的航空遥感影像可以快速提取出受灾地区的真实情况,为抗震救灾工作提供必要的指导,及时开展救援工作。

3 结语

3S技术在城市规划工作中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几乎可以应用到城市规划与管理的每一环节中,对提高规划管理的质量、效率来说,作用是明显的。如果将3S技术更为紧密地联合起来处理规划具体问题将有力地推动规划的严密性,决策的科学性,规划的合理性和管理的高质量、高效率,3S技术的发展势必会极大地推动信息社会的经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香云.“3S”技术在城乡规划管理中的应用[ J ]. 能源与环境, 2009, 27:125.

[2]郭达志.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2:3.

[3]梅安新等.遥感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

城市的合理规划范文6

关键词:生态城市;基本理念;建设规划;模型方法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04(2008)01-0155-05

随着城市生态环境的普遍恶化和区域生态支撑能力的持续衰退,建设生态城市成为当代城市发展的一种新理念追求。国外诸多城市和都市区纷纷开展了生态城市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如美国的伯克里、克里夫兰和波特兰都市区,丹麦的哥本哈根市,澳大利亚的怀阿拉市等。国内已有14省(区)百余座城市编制了生态城市建设规划,其他省份也逐步将生态城市建设纳入其发展议程。虽然生态城市的理论与实践均已取得了蓬勃发展,但迄今全球尚未有一个公认的生态城市,甚至对于生态城市也没有一个完整而清晰的概念。纵观国内城市编制的生态城市建设规划,其所依据的思维观念、基本原理和采用的模型方法多有缺失和弊端。因此,完善生态城市的概念内涵,探究规划编制的基本原理和适宜的模型方法,乃是当前生态城市建设规划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1 生态城市的基本理念与目标要求

从生态学的观点来看,城市是一个人为改变了自然结构、物质循环和部分能量转化的、受人类生产活动和消费需求影响的人工生态系统。她以人为本,即以人的生存、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需要为核心,通过人类活动作用于自然界,且能与之和谐相处的社会一经济一自然复合系统。

回归于生态本征的城市发展要求用“生命原理”规划和建设城市,而不再以“机械原理”装备和污染城市。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而言,协同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相依关系和能量转化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因此,建设生态城市,且能以其良好形象和功能带动辖域内外的可持续发展,应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和目标要求:

(1)生态城市是一个中心城区与周围城镇和乡村紧密联系、与国内外都市相互竞争和补充的开放系统,既需以人口的适度聚集和持续宜居为基础,又要以社会经济与科教文卫的高度发展及其较强的辐射力带动周边乡村和与其他城镇的协同发展为宗旨。因此,生态城市的功能定位和建设要考虑到自然条件、经济区位和辖域内外物流、资金、人流的聚散,以及政治、文化、科技的凝聚与辐射。即只有因地俱时地坚持以人为本和贯彻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好均衡与非均衡和“五个统筹”之间的相依关系,才能使城市辖域蓬勃、健康地持续发展。

(2)生态城市不仅仅涉及辖域内外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空气、水体、土地、森林、动植物、能源和其他矿产资源的供需保障,而且也与城市所处的人工环境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文化系统的状态有关。它是一个以人的发展需要和能动作用为主导、自然环境系统为依托、资源流动为命脉、社会体制和管理体系为经络的复合机制系统。因此,应该和谐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相依关系,协同各行业和不同区位问的发展,在改善和满足当代人生活质量提高的同时,也能为未来人口留下较充裕的拓展空间和良好的生态本底。

(3)生态城市既要保证经济的持续增长,又要保障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即生态城市建设要有超前而合理的产业结构、土地利用结构、生产力和人口格局及其相伴的技术支持和资源配置结构,拥有优美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结构、便利的交通和通讯网络,以及高效、和谐的服务、社会保障和调控体系,使城市经济、社会系统与区域生态、环境系统协同有序地发展和良性循环。

(4)建设生态城市,应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使城市辖域及周边具有多样而合理的生物群落结构、丰富的生物能量积蓄和持续增殖潜力,以及较强的环境调节能力和美好的生态景观;要加强人口数量的膨胀控制和人口素质的普遍提高,合理人口的消费结构和就业结构,使人口的生活消费在保障基本物质消费适度满足后,转向对服务、文化教育和环境享受的有序追求,以及适时地转移人力资源于这些部门就业;须加强“三废”治理和资源节约与高效利用,使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消费需求与消费剩余不能超越人工参与下的生态环境的生产能力和消纳能力,即不能因过度索取和污染而降低环境质量和使生态循环功能退化。因此,建树资源节约型社会、增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支持能力、有序调控人口自身的生产,势在必行。

(5)建设生态城市,应正确处理发展与稳定的相依关系,即以发展带动社会稳定,以稳定促进城市有效发展。也就是说,只有通过高效的经济发展,才能缓解就业压力和消除贫困;只有坚持教育奠基、制度创新、科技进步和提高决策与管理水平,才能增强生态城市的发展活力和抵御社会、自然危机;只有合理收益分配,加强社会保障和法规体系建设,建树全民共同富裕和平安互助道德规范,推进公众参与、公平竞争的民主和现代文明进程,才能和谐人们之间的相依关系,保障生态城市稳定而有序地发展。因此,建构城市辖域不同层次需求的和谐型社会是以人为本、促进各项事业有序顺利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2 生态城市建设规划的原理

城市发展规划通常由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和基础建设四部分内容组成。前三部分的规划内容既有联系又有差别,形成了一种“交集”,而基础建设规划是上述三部分交集的“交集”(见图1)。就是说,对于制定城市的经济发展规划、社会发展规划或生态环境规划,必须考虑到“两两”和“三者”之间的相依与制约关系;而对于城市的交通道路、房屋建筑、给排水系统、公共场所配备等基础建设规划,均要考虑到上述三个方面的需求和保障。相较而言,生态环境规划则是城市有序发展和良性循环的基础,其目标旨在能够保障其经济繁荣、景观优美、环境清洁、人居舒适及其与外部地区自然环境的谐和。而生态城市建设规划恰是上述多元集合、多边规划的综合协同,这是城市辖域人与自然生态生命系统有序演化的基本需求,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口可持续宜居的根本需要。

系统的内在结构和外部环境决定着系统的功能输出与状态演化,这是认识城市发展的现状和趋势、解析城市的内外关联和机制、制定城市发展规划所需遵循的基本原理;处理好结构内部和结构之间的联系,则是制定生态城市建设规划成功的关键。城市作为一个有机关联的多元复合系统,其产业结构、土地利用结构、生产力和人口的空间格局,以及社会结构是链接各子系统、各元素关系的中枢。

产业结构既是生产能力和消费需求的关联映像,又决定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影响着生态环境的演化状态。城市的产业结构总是依据地域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

和生态环境的支撑能力而变化,但不同的产业结构形态既决定着城市经济和人口聚集的规模,又因相应的资源配置和能源消费结构影响着城市生态环境的质量及可持续支撑的潜力,进而亦带动着技术、文化、教育和就业结构的协同调整。因此,改善城市和城市地区的生态环境必须依靠三次产业及其内部行业、产品结构和与之相伴的技术支持结构的有序调控,在促进经济发展、满足就业和生活消费需求的同时,借助技术创新和清洁型生产工艺的改造,带动资源特别是能源消费的结构性转移,以节约资源和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益,减少污染排放和减轻环境的负荷压力;并籍助经济发展的反哺和科技、管理体系的创新,以寻求和利用更多的可再生替代资源,积极治理“三废”污染,不断改善和提高环境的质量。

“土地是财富之母”,这意味着不仅人们的基本生存资料来自土地的富有和对自然力的转化,而且经济的扩张空间、人口的聚集规模、景观和生态建设的潜力均需要有限的土地资源和其可开发利用的强度来支撑。因此,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依靠土地利用结构的合理调整,在保障工业、交通和城区第三产业发展、城乡居住用地和基本农作耕地需求的同时,通过生态廊道建设和城乡绿地面积的增加,以及林地面积的扩大和林分结构的优化,以增强自然抗灾屏障和生态系统的消纳、调节功能;通过自然保护区和人文景观区面积的适度扩大,在保障生物多样性、特有和濒危物种繁衍与历史文化名胜观览的同时,增强生态自养功能和陶冶人们的自然、文化情操。

地理空间的自然、人文特性和社会经济的承载、调控能力,均需要因地制宜地合理产业和人口居住的格局,才能有效地促进经济的发展,协同有序地改善生态环境。因此,制定生态城市建设规划,必须立足于区位特征和依靠城市辖区内不同等级城镇规模、商贸和居住功能的调整,工业转型和格局的合理分布,以及建城区和工业园区内土地配置结构的优化与园林、绿地及空间隔离林带的建设,旨在能持续主导其社会、经济的有序发展,且使各建城区、工商业组团和村镇居民点内经济发展、人居舒适、环境消纳和生态建设得以协同。

社会结构泛指社会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管理体系的制度性结构和人口、文化、消费类非制度结构。制度性结构是社会生产关系的集中体现,既依附于以产业结构、土地利用结构和生产力空间结构决定下的生产力发展需求。又调节、促进诸生产力结构和人文类非制度结构的优化,从而推动着地域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生态城市的发展需要社会结构的有序调控和稳定支持。

值得强调的是,制定生态城市建设规划应以上述几大结构为主,而不宜围绕状态来制定,否则会舍本求末、无所适从。究其根源是在一定外部环境条件下,城市的内在结构决定状态的适存和规模,决定效率和公平,进而决定着系统的能量输出和演化。另则,所谓的量变和质变,事实上均取决于适应外部环境下系统结构的变化。亦就是说,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只有系统的结构发生变化,才能引起系统质的变更和量的变化。这如同建造楼房一样,建筑学家总是以特定环境条件和功能要求下的房屋结构的设计为主体,进而链接楼房的功能单元、要素和材料的合理配置。楼房功能不同,其主体结构也相异。即使同一整体功能要求,但内在结构的技术设计不同,其功能的强弱和外观形象亦迥然有别。所不同的是,城市是一个更为复杂和多功能要求的动态、复合、开放系统,制定其发展规划就是依据系统的主元结构现状、潜力、外部影响和需求,进行未来发展的优化设计和抉择。

因此,生态城市的建设规划只有通过设计和调整产业结构及与之相伴的技术结构,在促进经济发展和解决就业、贫富问题的同时引致资源或能源利用结构的改变,才能节约资源和解决环境问题;只有合理设计和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在促进三大产业、城乡基本建设顺利发展的同时加强植被建设,以保障土地资源综合效益的提高;只有有序设计、调控生产力和人居的城乡、局地格局,才能在促进经济、人居规模效应的同时改善城乡环境质量,减少面源污染,以有效保护水源和生物多样性的繁衍;只有科学地设计生态景观结构,使人文和自然景观合理配置,才能美化城乡环境和满足人们的旅游观赏需求;只有优化经营结构、管理结构、贫富差异结构、人口和人力资本培育结构以及投资结构等社会调控结构,才能促进经济高效、社会稳定地发展。也就是说,一个生态城市的建设规划,应以诸大结构的合理调整和协调进而实现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的转变为主,根据外部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国家和省上的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以及域内发展需求和自然环境、资源、技术、人才的支持状况,调整城市辖域的内在结构,以扬长补短、增强整体发展功能和保障其可持续发展。

3 生态城市建设规划的内容、过程与方法

生态城市建设规划的主要任务:①摸清“家底”,即从城市发展的生态环境可支撑角度稔知生态环境的受损程度、污染危害及根源,洞悉人口和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就业、分配和社会保障压力,辨识辖域内外主要资源的保障能力、区域生态环境的可调节潜力,以及污染治理、生态补偿的社会需求与经济、技术的支撑能力;②主要从产业结构、土地利用结构、空间格局和社会结构调整角度,在保障经济高效发展、社会稳定和人们生活质量持续提高前提下,如何节约资源、减少污染排放、加强生态屏障和消纳能力的建设,以及有序地调控人口的龄级、素质、就业结构和定居规模,调节产业的发展方向和社会分配,完善城市基础建设与保护文化遗产和自然物种;③在不同时空域规划目标和方案确立的基础上,从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调节机制与政策、法规、管理措施和拟建工程项目等方面,探索和制定切实可行的对策方略。

为了完成上述规划任务和达到生态城市建设的目标要求,除遵循前述基本原理外,还需按照一定的过程进行系统分析和有序探索。在近年来进行的几例生态市、县规划过程中,我们曾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论,以独特的技术路线设计将规划目标、内容、方法和过程融为一体(见图2),既能使复杂的对象系统有机关联,又使参研者清楚地知悉自己所承担的任务及与他人工作的配合;既从规划研究上保障了城市发展的整体性和各子系统规划方案实施的协同性,又能顺利而圆满地完成预定的任务和实现即达的目标。

生态城市的规划目标与方案因地域空间、产业、行业结构和时序演变而呈现出多维的合理组配,且需要适宜、协同和可操作的实施路径与对策措施,以及阶段评估和部门考核的指标、方法等。因此,选择科学、适宜的模型方法尤为重要。在规划过程中,不仅需要评价现状和确定单一目标的一般统计学方法和时序、因果预测类模型,更须采用能够反映多因素间相互依存和机制的关系结构及其动态演绎的模拟模型,以便能够协同市域系统内在结构和主要状态的关联优化,且能为不同内外条件支持和可行策略实施下的多个规划方案择优提供充分的科学依据。近年来,我们利用美国著名生态环境学家T.H.奥德姆教授创立的系统生态学建模原理和模拟方法开展了几例生态市、县的建设规划,所构模型见图3。实践表明,该模型以揭示多元复合开放系统的内在结构和状态的非线性关联机理为特征,依据变元之间的相依函数关系融多种模型方法于一体,对城市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同发展及不同发展模式和策略进行动态模拟、比较择优,这恰恰符合城市系统发展的实际状况与综合决策需要,也使前述的规划原理和研究范式得以科学的应用及完善。

在规划编制的过程中,加强地方政府、民众与外部专家的密切合作,既能保障规划的质量、提高地方官员和民众对当地发展的深层次认识及执行规划的自觉性,而且能为地方培养一批规划、决策和管理的人才,以便使其掌握先进的发展理念和规划方法而有助于未来实施过程的调整和研究。另则,在规划过程中借助报纸、网络、电视等媒体和多层面、多轮次的咨询研讨,既充分吸取各级各部门官员和民众的宝贵建议,又能让其在参与中统一思想、增强责任,有助于真正实现决策和实践的科学化与民主化。

上一篇中华美德

下一篇三字经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