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爱情诗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徐志摩爱情诗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徐志摩爱情诗集

徐志摩爱情诗集范文1

摘 要:中国现代新诗进入三十年代,已经走过了一条探索收获的道路。在诗歌史发展背后,涌现的是作家作品的繁盛,其中对诗人冯至,鲁迅有较高的一句评价:“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这样的评价除了冯至本人的诗歌才华之外,还与鲁迅的诗学标准、整个诗坛状况和一些党派论争紧密相关。这些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的深刻原因。

关键词 :鲁迅 新诗 冯至 诗歌风格

1918年1月,在《新青年》第4卷1号上发表了、沈尹默、刘半农三人的9首白话新诗,这标志着中国现代诗歌的诞生。也由此牵引出一代中国现代新诗作家,虽风格不同、诗体各异,但每个人都在为这一革命性诗歌发展贡献自己的作品、理论和评价:有的人在诗歌发展过程中作用巨大,如钱玄同对既是倡导者又是最早实践者的敬佩有加,在《谈新诗》里又高度评价康白情“为诗国开许多新疆土”,朱自清评郭沫若用了“异军突起”形容其开拓之风。有的诗人在创作上尽领,如“真正专心致志做情诗”[1]的湖畔诗人,被评为中国新诗史上“第一首散文诗,而具备新诗美德”[2]的《月夜》、“新诗中一首最完全的诗”[3]的《三弦》,均出自作者沈尹默之手,写出被评为“新诗的一首杰作”[4]《小河》的周作人,写出“雄浑大诗”的郭沫若……这些人,不论是对促进中国现代新诗发展还是在丰富中国白话新诗创作上,无疑是敢于尝试、勇于创新的诗歌前辈。

但,越过以上种种,鲁迅在1935年《中国新文学大系 小说二集》的序言中论及浅草沉钟社创作时,却提到了后来是“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的冯至。这一评价成为当时对冯至诗歌的最高评价,此时的冯至已经创作了诗集《昨日之歌》(1927年)、诗集/译诗合集《北游及其他》(1929年)两本诗集,虽然鲁迅也赞扬过其他诗人的诗歌创作,如他认为刘半农诗歌“如一条清溪,澄澈见底”,也看到了汪静之诗作情感的自然流露,天真而清新……但为什么鲁迅没有将此殊荣评给当时的诗坛前辈名家却给了年轻且诗歌创作并不是很丰产的诗人冯至?这是一个具有多方面原因的问题。

一、主观原因:鲁迅的诗学标准

鲁迅诗歌一百多首,发表的白话新诗只有六首,远远少于其旧体诗、散文诗的创作,所以对于鲁迅诗歌的研究也着重在鲁迅的旧体诗创作成就上。虽然鲁迅只写了寥寥几首新体诗,但鲁迅对新体诗的主张是深刻而具有代表性的。鲁迅对冯至如此高的评价,正是一个可以深入窥探出鲁迅诗歌观念的窗口。

鲁迅先生虽然仅在《新青年》上发表过《梦》《爱之神》《桃花》《他们的花园》《人与时》和《他》六首早期白话新诗,但是通过鲁迅的文章与书信我们可以清晰地总结出鲁迅的诗歌观念与欣赏趣味,理出一条鲁迅诗歌观点脉络:“从我似的外行人看起来,诗歌是本以发抒自己的热情的,发讫即罢;但也愿意有共鸣的心弦,则不论多少,有了也即罢”[5]——这是鲁迅诗歌观念的总领。“抒发自己的热情”即他认为诗歌最重要的要有抒情性,有情才能使诗歌不陷入空洞。但这种抒情性并不是感情的无止尽的喷发,更不是白话直接呼号出的诗情,而是有所节制的情,诗人也要注重用语、创作的方法。1925年鲁迅在给许广平的信中就表达了他的情感有所节制的观念:“我以为感情正烈的时候,不宜做诗,否则锋铓太露,能将‘诗美’杀掉。”[6]这种“锋芒太露”意思就是情感太浓,不加节制不懂含蓄,是一种热情的单纯宣泄。所以在同封信里,鲁迅主张“而造语还须曲折,否,即容易引起反感 ”,即诗歌要委婉含蓄。但是不是深奥艰涩才能做到鲁迅笔下所提的含蓄的效果呢,鲁迅又针对怎样把握既抒情又含蓄发表了自己更明确的看法,在给山本初村的信中又有这样的话:“诗须有形式,要易记,易懂,易唱,动听,但格式不要太严。”[7]“易懂、易唱”、“新诗先要有节调,押大致相近的韵”[8]是要求诗歌要有和谐的韵律和节奏,但又不能太严被束缚。通过这样紧密相连的考查,我们发现不仅鲁迅对新诗创作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并且这种见解严谨细致,平衡中肯。

形成这种诗歌观念与欣赏趣味的根本原因是鲁迅的个人选择,这种选择倾向受到了古代文化和浙东地域文化的双重浸染。因受中国传统诗学文化的影响,鲁迅更青睐于沉潜、含蓄、幽婉的诗歌作品。浙东自然山水的滋养,正如周作人姑且称作的“飘逸”与“深刻”结合的艺术特性,润泽了鲁迅的深刻与飘逸。其小说、杂文具有前一气质,他的散文、散文诗集和诗学观念便是后一气质的浪漫、抒情化。

而这种真挚的抒情、表达的含蓄、韵律的自然和谐等诗歌标准恰恰都能体现在冯至的诗歌作品中,也是这种印证,让鲁迅给予冯至以高度的评价。翻开冯至的《北游》,全篇都是作者满溢的情感,迷茫夹带希望的抒发,“风雨后他总给我们燃起一盏明灯,无奈呀我的力量是那样衰弱,风雨里我造不出一点光明。”[9]还有“黄昏以后,我在这深深的、深深的巷子里,寻找我的遗失。……向没有尽头的暗森森的巷中走去!”[10]走向黑暗,感受绝望是这首诗中冯至的身影,冯至也将生命孤独的体验与抵抗虚无注入诗中。这样的绝望也一定打动了鲁迅的心,“去的前梦黑如墨,在后的梦墨一般黑……”(《梦》),鲁迅的梦也破灭在了黑暗里。鲁迅面对绝望又反抗着绝望,两人同在黑暗里寻找光明。在这含蓄的爱情诗中还有对爱情悸动又幽怨的表达,我们能体味到初尝兴奋、羞涩又感恩的味道。《默》:“情丝荡荡地沾惹着湖面,脉络轻轻地叩我们心房——在这万里无声的里边,我悄悄地 叫你一声!”[11]在冯至“叫你一声”的时候是不是也唤起了鲁迅对爱情的体验,但鲁迅却又多了几许味道,鲁迅在《题芥子园画谱赠许广平》一诗中,深深慨叹:“十年携手共艰危,以沫相濡亦可哀;聊借画图怡倦眼,此中甘苦两心知。”这一句“此中甘苦两心知”诉说尽了鲁迅与许广平两人这一生中短暂相逢又永别的十年岁月的酸甜苦辣,还有那之前曲曲折折的难以抉择的两难情感。冯至诗歌起初并没有很在意韵律自然的音乐美,即鲁迅明确提出欣赏的那种“易唱、动听”。但在后来的诗歌创作中逐渐将这一创作艺术融入自己的诗歌当中,1929年作的《暮春的花园》就要比先前的《小艇》等更具有音乐美,也更动听。“在那儿有一条曲径,石子铺得是那样平坦。我愿拾拣些彩色的石子,在你轻倩的身边。”此诗更注重了韵律与押韵,增添了美感。

二、客观原因:新诗诗坛环境

除了之上我们阐释的主观原因外,鲁迅给予冯至如此高的评价是与当时的诗歌整体环境分不开的。因为内在的个人修养及趣味决定着鲁迅的诗歌偏向,但外在的诗歌环境及现实,却很大程度决定了鲁迅的具体选择。鲁迅对当时中国新诗创作的评价宏观来看不是很高的,这种观点是有据可寻的。早在1919年他在《致傅斯年》信中就批评当时的诗坛“写景叙事的多,抒情的少”,抒情诗的存在情况就不容乐观。所以,在这种状况下,再结合自己对诗“抒情”的要求,便促使其对抒情诗人有所青睐、更为关注。之后,鲁迅对当时诗歌创作的评价更加直接地指出说:“但戏曲尚未萌芽,诗歌却已奄奄一息了,即有几个人偶然,也如冬花在严风中颤抖。”[12]“新诗直到现在,还是在交倒楣运。”[13]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一点,虽然诗坛的情况正如鲁迅所说的那样,叙事的多,抒情的少,但是还是有很多比冯至更要“出名”,同时也做抒情诗的白话新诗作家,如郭沫若、冰心、闻一多、徐志摩等等,为什么鲁迅没有选择其他而偏偏给予了冯至如此殊荣呢?想必这里有两点需要说明。

第一,就每个当时诗坛佼佼者的个人创作来说,虽都各有成就和文坛地位却也有着诗歌创作上的不足,两相结合起来看,确实很难满足鲁迅的诗歌品味。从先后提倡说理诗和诗的经验主义的,到后来的沈尹默、康白情、俞平伯等都作有新诗,但都是尝试中的新诗,虽然在诗歌转型上起到很大作用,但以作品本身而论确实还不成熟。以《女神》开一代诗风的郭沫若,虽主张“诗的本职专在于抒情”[14],但他强烈的泛神论和反抗精神使他的诗歌处处喧嚣着过于自觉的呼声,这与鲁迅欣赏的含蓄蕴藉、幽婉的诗歌风格背道而驰,正如学者评价《女神》:“它为新诗的发展提供了艺术表现的多种可能,而不在于它在艺术上达到怎样的水准——《女神》在艺术上远非成熟之作”,想必鲁迅也看到这一点了,自动“排除”了这一过于抒情的诗作风格。与此同时的小诗体也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当时人们的兴趣,虽然周作人、朱自清都高度赞赏过冰心的小诗,但这种诗体短小,确实不能尽显诗所能包含的余味和深意,所以鲁迅对小诗体并不赞赏。至于提出“新格律诗化”并主张“三美”的闻一多,虽然有理论领导将新诗导向规范化的道路并且也主张诗表现诗人的真情,但是却形成了很多评论者都注意到了的诸如“方块诗”、“豆腐干块”的诗歌问题,这也难于符合鲁迅的欣赏趣味。后来受法国象征诗人影响的“诗怪”李金发的诗歌,如《弃妇》《夜之歌》等由于“多远取喻”造成诗歌晦涩难懂、生硬陌生的感觉,而鲁迅恰恰明确点出过诗歌不仅含蓄还要易懂,这就看出二者迥异的诗歌风格了。根据以上种种,不难看出鲁迅为什么会对诗坛发出如此的整体评价也就更进一步了解了冯至受到其青睐的原因。

第二,鲁迅与新月社、创造社的论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鲁迅对一些人诗歌创作的评价。当时徐志摩在诗坛很有名气,1923年胡文《徐志摩君的<曼殊斐儿>》就已经对徐志摩诗歌的抒情性与节奏性给予了高度评价,1926年朱湘发表《评徐君<志摩的诗>》,又对徐志摩的爱情诗与平民题材的诗进行了高度评价,陈梦家、杨振声等人也都非常赞赏徐志摩的诗歌创作风格。徐志摩的诗歌在当时的影响是远远大于冯至的,但鲁迅却没有将这么高的评价给同样强调诗必须是真感情表现的徐志摩,这多多少少与鲁迅和他的笔战有关。这场笔战还要从新月社的理论家梁实秋说起,他打出“人性”的旗帜,以“永恒的人性的文学”否定“无产阶级的阶级文学”,在他的《文学是有阶级性的吗?》中明确提出观点:“文学的国土是最宽泛的,在根本上和在理论上没有国界,更没有阶级的界限。”“我的意思是:文学就没有阶级的区别,‘资产阶级文学’‘无产阶级文学’都是实际革命家造出来的口号标语,文学并没有这种的区别。”这引起鲁迅在《“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中的直接反驳,而这样的论战也会直接影响鲁迅对其整个社团的创作原则立场和社员创作上的评价和欣赏。而实际上鲁迅与徐志摩早在1924年就在对诗歌的音节问题上有过直接的论辩,这种辩论表明了鲁迅批评的实质:“是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坚持新诗创作的正确方向,反对艺术至上的不良倾向。”[15]这已很明显表示出鲁迅对徐志摩的创作方法及风格的不认同。之后徐志摩发表关于陈西滢的言论《关于下面一束通信告读者们》《“闲话”引出来的闲话》,鲁迅认为这是与陈西滢“一条战线”,也对此展开过批驳等等。这些论辩和批驳必定带着个人的主观情结,但是却能清楚地表明鲁迅与徐志摩两人不论在政治立场上、在文学趣味上还是在为人品格上都是大相径庭的,这也就使我们明白为什么鲁迅不欣赏徐志摩的为人。这一系列的党派论争不仅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鲁迅对徐志摩的个人评价,对徐志摩的诗歌评价也受到了影响。

三、局限与意义

“金刚怒目”“横眉冷对”的形象,是我们提到鲁迅首先显现在头脑中的印象,但鲁迅作为一个长者,一贯提携晚辈的无私情怀也是不能忽视的。例如我们最熟悉的萧红,除此之外得到鲁迅提携与关怀的文艺青年还有“高丘耀女”的丁玲、“橡皮垫子”陈学昭、吃过先生“奶”的草明等人。在这长长的受鲁迅关怀的晚辈名单里,我们看到了鲁迅的“格局”——“格”,是鲁迅的品格,是柔情与硬汉的两面;“局”,是他的胸怀,是提携晚辈,宽严结合的关爱。为什么要提到这些,因为除了冯至自然流露于诗的真情打动了鲁迅外,鲁迅对冯至的评价也渗透了这一提携晚辈的原因。冯至作为鲁迅的学生,几次将自己的诗集和登载自己诗作的报刊送去给鲁迅,也曾多次到鲁迅家拜访,这样一个努力认真的并且有着独特诗歌才华的学生怎能不让鲁迅记在心里并尽自己的力量帮助他。我想在“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冯至”的这一直接显露的评价外,鲁迅1935年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对浅草社的评论:“向外在摄取异域的营养,向内在挖掘自己的魂灵,要发见心灵的眼睛和喉舌,来凝视这世界,将真和美歌唱给寂寞的人们。”也可以用来评价冯至的诗歌创作,因为首先冯至就是在这样一个社团里创作,其次他的诗歌也真的是“向外摄取异域的营养”:他不仅受德国浪漫派的影响,自认以诗人海涅为榜样,还将哲学上的存在主义融入诗歌创作;“向内在挖掘自己的灵魂”:冯至的抒情诗无一不是抒发自己的经历感受,展现自己在现实磨砺下的灵魂,这在《北游及其他》里是很容易感受到的。

我们论述了很多这一评价的背后原因,但是,这样的一个评价对于冯至整体的诗歌创作是不是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抒情”二字的限定,一定程度上让我们忽视了冯至的其他题材的诗歌,冯至的叙事诗与之后的哲理诗也是很有文学水平的。朱自清就非常欣赏冯至的叙事诗,并在他主编的《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中收录了冯至的《吹箫人的故事》《帷幔——一个民间的故事》《蚕马》三首叙事诗,并夸赞其叙事诗“堪称独步”,除此,王瑶先生也给出了相似的评价:“长篇叙事诗尤称独步”。这都充分说明冯至的叙事诗与他的抒情诗是不分伯仲的,也是我们应该注意并研究的。虽然鲁迅在给予冯至这个“最杰出的抒情诗人”桂冠时,冯至的诗歌数量还有限,诗歌题材范围还比较狭窄,只走过了他诗歌创作三大阶段的第一程,但至少我们再做冯至研究时,要明确这一点而不至于偏狭,忽视了冯至后期的诗歌创作。

鲁迅对冯至的这一评价尽管带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这一评价反映出的各方面原因和对冯至的影响是不容小觑的。在冯至获此评价之后,不仅他在诗坛的名声大震,也对之后人们评价二三十年代整个诗坛的创作情况和对冯至本人的诗歌创作的评价都有深刻的影响。朱自清对他后来的哲理诗也有很高的赞誉:“更引起我注意的还是他诗里耐人沉思的理,与情景融成一片的理。”[16];王瑶对他的叙事诗给予赞誉:“富有热情和忧郁,而长篇叙事诗尤称独步”[17];季羡林评其散文:“他的散文就是抒情诗,是同他的抒情诗一脉相通的。在散文这座坛上,冯先生卓然成家,同他比肩的散文家没有几个。”这些较高的对冯至其他文学体裁创作的评价,一方面主要出于冯至本人之后显现出的创作才能,另一方面也是受到鲁迅曾经给予冯至的那句较高的评价:“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所具有的历史性影响。

(本文是宁波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项目[SRIP]重点项目结题论文 ,论文指导教师:南志刚。)

注释:

[1]朱自清,《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年版。

[2][4]:《谈新诗》,《全集》第1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3]康白情:《一九一九年诗坛略记》,北社编:《新诗年选》,上海亚东图书馆发行,1922年版。

[5][12]鲁迅:《诗歌之敌》,《鲁迅全集(卷七)》,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48页。

[6]鲁迅:《两地书三二》,《鲁迅全集(卷十一)》,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9页。

[7]鲁迅:《致蔡斐君》,《鲁迅全集(卷十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53页。

[8][13]鲁迅:《致窦隐夫》,《鲁迅全集(卷十三)》,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年版,第249页。

[9]冯至:《北游》,《冯至作品新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70页。

[10]冯至:《瞽者的暗示》,《冯至作品新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页。

[11]冯至:《默》,《冯至作品新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2页。

[14]郭沫若:《论诗三札》,《文艺论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215页。

[15]刘炎生:《鲁迅与徐志摩论辩述评》,鲁迅研究月刊,1996年8月20日。

[16]朱自清:《杂诗新话》,三联书店出版社,1984年版,第25页。

[17]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第95页。

参考文献:

[1]冯至.昨日之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2]解志熙主编,冯至著.冯至作品新编[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3]朱光灿.中国现代诗歌史[M].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

[4]罗振亚.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史论[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徐志摩爱情诗集范文2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卞之琳《断章》,原载诗集《鱼目集》,文化生活出版社1935年版)

人生风景,层出不穷。孤鸿声里,暝色高楼,断肠人在天涯是风景;小桥,流水,人家,“东风暗换年华”是风景;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海涅的《新春曲》乃至拜伦的《唐璜》,都是自然、社会、人生的一轴轴滚动的风景。

庄周云:“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景因文而名。卞之琳于1935年写下的这一首《断章》,有如断臂的维纳斯,营造了一帧于瞬间变为永恒、令人遐思无限的“风景”。

卞之琳是我国的杰出人物之一。他与徐志摩、林徽因等同属于三十年代现代派诗人。他们的作品素具理趣,朦胧的风格,都喜欢在诗作中使用不定的代词,即“我”可以和“你”“他”互换,以置换、转化、互动,构建一种相对审美精神,从而产生不同凡响的艺术效果,如林徽因的《别丢掉》,卞之琳的这首《断章》,都是显例。

《断章》绝句一般的四行诗,不同的读者可以从中体验、感悟到不同的审美意蕴。“你站在桥上看风景”,你与“风景”的关系是互为对立的两端,但人物、景物在相对、互换中,都悄悄发生了变化,因为“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你又成了“风景”。你原先看到的“风景”,在注目于你的人中,又不是“风景”了;“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此际,没承想在楼上赏景的“你”,又下意识地来到窗前,欣赏明月的万里清辉,不经意间却又成了一道令别人心旌摇震,梦绕魂牵的“风景”――在别人的梦境中,“你”是他的一轮皓月,前两句的意蕴从连环往复中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升华,形成了一种无限繁富的多元开放系统。对此,台湾诗人余光中还专门写了一首《连环》的诗:“你站在桥头看落日,/落日却回顾,/回顾着远楼,/有人在楼头正念你。//你站在桥头看明月,/明月却俯望,/俯望着远楼,/有人在窗口正梦你。”

艺术总是把特殊变为普遍,把诗人的直觉变成欣赏者的立场、视觉和感觉,使读者与作者在诗作的“风景”中遇合,进而与意境遇合。俗话说:观景不如听景,听景不如想景。依照“以心会心”说(姜夔《白石诗话》)及现代接受美学的观点,诗作又该是诗人与读者共同创造的。有些接受美学家甚至认为,读者的作用比诗人更重要。即所谓“作者未必然,读者未必不然”(郭沫若语)。《断章》所讲述的“风景”,是诗人意识到的,同时也可能讲述了诗人没有意识到的,读者就是这时候联想到自己的心“景”(意境)“站出来发言”(余华语),并根据自己的境遇和理解重新阐释并对作品进行“二度创造”。

徐志摩爱情诗集范文3

假如,我是说假如,你将要去一个荒岛,在那里你将独自一人待很长的一段时间,也许是好几个月,也许是一年半载,甚至更久……

在那里,你不用担心生存问题,吃穿住样样有,但是没有电视,没有广播,当然更没有电脑,手机、游戏机也统统不许带去——除了一些生活必需品,只允许你带一本书……一本太少了?好吧,咱们放宽到三本书。

也就是说,在这样一段又漫长又孤单的日子里,只有这三本书陪伴你。那么,你会选哪三本书?

等待与希望

于是我埋葬记忆(杭州青春中学)

已经习惯了白天喧嚣、夜晚繁华的城市,却突然要离开,去一个没有人,四面都是海的荒岛上,我想我需要这三本书来陪我:

《福尔摩斯探案全集》(柯南·道尔 著)

我想对于那么爱说话的我来说,荒岛无疑是太寂寞了,因此需要一点刺激。早晨迎着暖阳,坐在海边的大石头上,翻开书,跟随大侦探福尔摩斯去破案。这些有一点悬疑、有一点诡异的故事,总像有魔力一样吸引着我,但我从来没有把它们完完整整地看过一遍。现在,荒岛上有的是时间。即使是已经看过的部分,福尔摩斯先生的魅力仍然值得我再度回味,他让我相信,智慧能给人力量。

《基督山伯爵》(大仲马 著)

下午起风了,有点冷,我回到小屋,可能要开始多愁善感地想家了。那就读一读《基督山伯爵》吧,主人公唐代斯“君子报仇,二十三年不晚”的故事引人入胜,最打动我的是他在海中小岛暗无天日的监狱中,在几近绝望的困境中遇到狱友法里亚神甫,向他学习各种知识,最后成功越狱的那一段。荒岛上独自生活的日子里,我将一遍遍默念小说的最后一句——人类的一切智慧无不包含在四个字中:“等待”和“希望”。

《四季窗前的美诗》(关可 选编)

晚上星星撒满天空,我会在灯下读诗。我喜欢戴望舒“而有一天会像花一样重开”的信念,也喜欢徐志摩“甜美是梦里的光辉”的遐想,还喜欢林徽因“大小闪着光亮,迸出天真”似的微笑……枕着涛声入睡,诗意是梦里的光辉。

与无聊大作战

曾清樟(温州市龙港三中)

独自一人在荒岛,肯定很无聊。所以我要带的书,一定得能够帮我消磨掉那些无聊的时光。

《I SPY视觉大发现:极限挑战》(吉恩·玛佐洛 著)

用这本书帮我打发时间再合适不过了!这套书的内容,简单地说就是在图里面找东西。可别以为这是“儿童游戏”,书里有着让人目眩神迷的上万件物品和300项视觉发现游戏,每一张谜题图,你这一秒看是这样,可是下一秒再看,又会发现是那样……据说很多大人都玩不出来。不过似乎小孩子的成功率比大人更高,大概是因为他们心地单纯,比较不会陷入无处不在的“视觉陷阱”。在荒岛上,我也可以变得更简单一点吧,等我回来,观察力就能上升好几个级别了!

《古文观止》(吴楚材 吴调侯 选编)

荒岛上待那么久,总不能把自己国家的文化传统都给忘得一干二净了吧?读这本书,既能学习古文,又能了解中华文化。其实最重要的是,平时一看文言文就头痛,在荒岛上又没别的事好做,反倒可以静下心来看看,等我回来之时,说不定又一个中国古文大师诞生了,哈哈!

《新华字典》(商务印书馆)

这本书,你想不到吧?我既然带了《古文观止》,要是不带这本《新华字典》,遇到字看不懂就完蛋了。再说,无聊的时候翻翻字典,其实也挺有意思的,因为总有新发现(不信的话你把《新华字典》随便翻到任何一页,保证有你不认识的字)。以后,当弟弟妹妹问“哥哥,这个字怎么读,那个字怎么写”的时候,我就不会尴尬地说“这个我也不知道了”。你说,到那个时候,我在他们心目中该有多博学!

有信心,有乐趣

李 灵(衢州市江山二中)

在荒岛上,我要勇敢而快乐地生活下去。以下是我的选择:

《鲁滨逊漂流记》(丹尼尔·笛福 著)

同样是在荒岛上,书中的主人公鲁滨逊凭着顽强和智慧生活了27年,留给读者的是受用不尽的精神财富。初读这本书时我就被鲁滨逊的大无畏精神震撼了,在绝望的边缘,鲁滨逊一次次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敢战胜了恶劣的自然环境。当我在荒岛上感到无助时,重新捧起这本书,它便是我的精神导师,给予我勇气和信心,给我指明前进的方向。

《森林报》(维塔里·比安基 著)

《森林报》一共有春夏秋冬四本。这套书里有许多来自大自然的“新闻”,新闻的主角是小花、小鸟、大树、野兽……冬眠的熊先生醒来了,爱美的水鸟梳理自己的羽毛,麋鹿群殴,小虫筑巢……在荒岛上读这套书,我会将自己融入故事情节,成为它们的一员,并且像书中的新闻报道员一样,留心岛上的一草一木,也许就会发现很多有趣的东西,说不定还能编写一本《荒岛报》呢。

《怀斯曼生存手册》(约翰·怀斯曼 著)

虽说吃穿住啥都有,但独自生活肯定没有在文明社会那么方便,带一本实用的野外生存指导书,有助于更快地适应环境、应对各种突发状况;就算没什么状况,也可以尝试一下书中讲到的一些求生小技巧,长长见识,说不定也蛮好玩的。

有了精神支柱,有了闲暇时的愉悦,再加上必要而宝贵的生存知识,我在荒岛上应该会过得很充实吧。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飞鸟的凉(深圳市宝安中学)

去荒岛呀……作为一名高中学生,有一件事是我无论怎样都不能忘记的,那就是——考大学!不论去多久,回来以后还是要向我心目中的大学发起冲击的。没有人的荒岛,似乎是个不错的适合学习的地方哦,但是看样子好像不允许我把全套高中教材和辅导书都带去,那么我带上这几本书吧:

《不列颠简明百科全书》

据说,比尔·盖茨从9岁就开始阅读这本书了。看看这部历史悠久的百科全书的作者都有谁吧: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罗素、弗洛伊德、萧伯纳……我并不奢望成为盖茨那样的人,但至少这本书能帮我在度过像树叶一般稠密的日子的同时,不断增长知识,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不会因为荒岛生活而丧失了学习的动力和能力。我比较倾向于带英文版去,第一是因为相比中文版,英文版中的插图是彩色的!第二也可以同时学英语了。不过这样一来,就必须带第二本书了——

《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

理由如上。还有我想说,听老师讲,他小时候没那么多书,只要是一张有字的纸片都会读得津津有味。我想,在荒岛上的日子,一本词典就会变得很有趣味,也许不知不觉中英语水平就突飞猛进啦。

《怎样解题:数学思维的新方法》(波利亚 著)

本想带本数学习题集去,但恰巧数学老师向我们推荐了这本书,我稍微翻了翻就感觉有点被吸引住了。第一次真切体会到,掌握解题的方法比机械地大量做题更有效。在荒岛上好好研读一下这本书,学会学习,学会思考,等到回来的那一天,那些数学题的面目应该就没有以前那么可憎又可怕了吧!

诗意地栖居

许 畅(衢州市华茂外国语学校)

有人把荒岛生活当作是“坐牢”。我说,既然逃不掉,干嘛不让自己诗意地栖居?

《走吧,张小砚》(张小砚 著)

女孩张小砚原本计划3天的短途旅行,在一次次意外和一个个未知的诱惑中,变成了长达两个月、近万公里的冒险。她就那么率性地走着。她说,前方如同聂鲁达爱情诗般美好。在寂寞仿佛没有尽头的荒岛上,确实需要这样一本书,它能让我对明天充满热情与渴望。就算身体被禁锢,我还可以做心灵的旅行,一天一天有期待地活着。

《树上的男爵》(卡尔维诺 著)

12岁的贵族少年柯希莫和父亲争执,一气之下爬到了树上,从此在树上一待就是50多年,直到去世。他始终拒绝回到“地上的生活”,在树上度过了精彩的一生。当我开始“岛上的生活”时,又能从这本书中读出一些新的什么东西么?也许我能找到属于我的那棵“树”,与平庸的世界保持不远不近的距离。这是一种叫执著的共鸣。

《阿狸·梦之城堡》(徐 瀚 著)

关于这本绘本,就不用多介绍了吧。我只想说它是一本带给我温暖和慰藉的书,可以随时翻看,永远不会觉得乏味,我相信它会给我的荒岛生活增添色彩,使之美好得像是一场梦,一场献给所有依然相信童话的人们的美梦。

到底要带什么书去荒岛呢?大家的选择还有……

《鲁迅经典大全集》(鲁 迅 著):每次跟人谈到鲁迅我都很惭愧,我对于他的一些认识只是从学过的课文里得来的,鲁迅的语言对我来说也很是艰涩难懂。但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座丰碑,不静下心来好好阅读鲁迅,该是多大的遗憾!流落荒岛,正好让我有很多的时间来细细品味鲁迅和他的作品。——徐晨希(衢州市杜泽中学)

《红楼梦》(曹雪芹 著):在荒岛,我就有足够的时间去完成我的一个梦想了。现在我们看到的《红楼梦》不是同一个人写的,曹雪芹只写了前80回,后40回是高鹗续写的。很多人都不满意后40回,觉得它和前面的差异太大,连人物的性格都改变了很多。所以我想花时间好好研究一下这本书,重新写它的结局。希望我的呕心沥血,不会玷污曹雪芹的巨作。——符梦凡(杭州第十三中学)

《野性的呼唤》(杰克·伦敦 著):这本书很好看!写的是狗,却反映人的世界。巴克原是米勒法官家的一只爱犬,经过了文明的教化,一直生活在美国加州一个温暖的山谷里,后被卖到美国寒冷偏远的阿拉斯加,成了一只拉雪橇的狗……热望本已在,蓬勃脱尘埃;沉沉长眠后,野性重归来。作者以粗犷的文字向我们揭示,人需要保留一份“野性”,要拥有强大的内心,才能不畏生命中的各种艰难困苦。在远离人群的日子里,我将用它来激励自己!——李 纳(慈溪市掌起镇初级中学)

《一个人的欢喜与忧伤》(笙 离 著):宋佳南在她美好的青春时期,遇到了苏立。暗恋了他10年之后,他们在一起了。笙离用细腻的文字,刻画一个暗恋着的少女内心的欢喜和忧愁,刻画她一个人的恋爱。我第一次因为一个圆满的故事而哭泣。我深知暗恋的心酸。我会想起我曾喜欢的少年,会想起那些丢失在时间里点点滴滴的记忆,会让我在荒岛上的时光,因为那些放在心里的回忆,变得温暖而甜蜜。——泱 年(遂昌县育才中学)

《当你途经我的盛放》(扎西拉姆·多多 著):这是一本诗集。荒岛带给人的孤寂是无可比拟的,脱离尘世的困扰,更能让人静下心来。就像大多电影看一遍就够了,而音乐却可以听很多很多遍一样,诗是最读不厌的东西了。阅读那些美丽得让人无法呼吸的诗句,感受这世界上最纯净的灵魂,每一次的感动和思考,都能够带来心灵上的净化。——章烨昊(上虞市虞外国语学校)

《诗经》:“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这些都是我很喜欢的诗句,后来才知道它们全都出自《诗经》。这该是一本多美的书啊!——马聿昕(磐安县实验初中)

《养心的妙药》(毕淑敏 著):这本书可以让我调整心境,从而更好地对待自己,即使是在孤岛上。等我从孤岛回来之后,一定能够以一个健康的心态面对生活。——杨晓寒(常山县第一中学)

《漫画技法大全》:从人体构造,到背景上色,统统齐全才叫最好。也许没有那么多的颜料,但在沙滩上捡根树枝画画也是很美好的。平时总是没有时间,如果能有这么一段安静、温暖的时光尽心作画,似乎也没什么不好。不求离开荒岛后成为什么闻名一时的漫画家,只因自己喜欢。或许某天有人靠岸,而我却在呼呼大睡,让他们去猜,沙滩上那一堆美丽的画是外星人的神作呢,还是远古文明遗迹……——徐清扬(宁波市李关弟中学)

空白的日记本:

我要带上一本空白的本子,用文字表达自己的心情,让温暖和感悟从笔尖下流出,随手涂鸦,画下海风的形状,记录下阳光晒在身上的味道……那种满足是孤岛能给我的最大的安慰了。——时间会咬人(磐安县实验初中)

足够厚的一个日记本,安静的时候回顾、展望一下自己的人生,写下对亲人、对朋友、对自己、对这个世界的一些话。我想一开始应该是“不上学真开心”“从今天起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之类的,之后就是“XXX,以前真对不起,回去后我们和好吧”“爸爸妈妈,我一切都好”,再然后就是“江流如此,方来还有英杰”……——于 妍(长兴一中)

一本空白的书,从登岛的第一天开始,由我一笔一笔来写我自己的“漂流记”。或许有一天我会坐在摇椅上,晒着太阳看着这本书,回忆自己在岛上度过的日日夜夜。——章曰山(苍南县龙港三中)

小编手记

选好你的书了?那么,让我们出发吧!

荒岛呢,荒岛在哪里?早已经有童鞋猜出来了,荒岛是一个比喻。来自富阳中学的“鱼川”说得好,荒岛是“任何使你感到无所事事的、困惑的、迷惘的、难过的,甚至欣喜却无人分享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