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活与科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活与科学范文1
最近我的物理学的也算好,原因是我联系生活,用科学来揭示生活的哲理。
电流是推动电器工作的动力,就相当于生活中做事的动力。电压就是我们常说的别人赋予的压力。俗话说:“有压力才有动力。”“压力越大动力越大。”这自然是有道理的(当然有道理,要不怎么流传了千百年),但他们忘了一点,那就是导体的电阻。方才的结论是在电阻不变的条件下成立的,我把这电阻理解为我们青少年特别强烈的逆反心理。
导体有两种,大部分温度越高电阻越高,小部分温度越大电阻越小。而根据焦尔定律可导出Q=UUt/R。即对大多数来说,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压力(电压)越大,气氛越激烈(温度越高),逆反心理越强(电阻越大),你硬我更硬。
生活与科学范文2
“应试教育”变现出来的某些脱离社会发展需要的特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自然发展的规律,只为应付考试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给当下社会所带来的不少负面评价。所以许多教育者,教育研究者纷纷提出“素质教育”这一教育理念。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教育。其中学生的科学素质则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科学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科学教育。
二、我国实施科学教育的重要性
中国的现下的发展离不开每一个中国公民,而如今我们要科教兴国,也就是站在为未来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的公民的高度,使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我国自1992年起,共开展了八次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根据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众比例达到了3.27%,仅相当于日本(1991年3%)、加拿大(1989年4%)和欧盟(1992年5%)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水平。这样看来,科学教育全面化的推进迫在眉睫。
三、科学教育与化学实验
教育是来自多方面的它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等。那么科学教育也是如此,本文着重从学校里化学教学中的化学实验来落实科学教育这一理念。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试验)》里就有说到,化学课程的落实应该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并加'深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增强创新精神和实际的能力。
四、科学教育从化学实验教学中联系生活
经历过学校的教育,学生终究是会走向社会,走向真真切切的生活中去。所以无论是素质教育还是科学教育都关注了人.的发展。而这种发展体现在与两方面。一方面指人自身的发展,另一方面是指人在生活中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科学教育传达的理念应该是,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认识和改造我们所生活的社会,而不是为了应付考试。那么教师在教会学生化学知识的同时,就应该有意识地把已有的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这样科学教育就从化学教学中逐步回归生活。
(一)生活实际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科学教育要通过化学教学回归生活,首先要做的便是化学实验生活化的回归。实验对于中学化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在设计实验、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处理实验数据的过程中,不仅能获得知识、能力和方法,还能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实验内容生活化
实验对教学效果的提高是不可忽视的。但是目前许多中学生常常因为没有成功的完成实验要求,甚至闹出一些安全隐患,而导致一些学生并不是很喜欢做化学实验。如果这个时候化学教师设计一
些实验的使其内容生活化,那么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实验仪器生活化
在许多实验的创新和改进的过程中,生活化的实验仪器应用变得越来越多。比如,在学习《分子扩散》这节课内容时,教师可以用生活中废弃的矿泉水瓶来做这个实验。将粘有酚酞试剂的滤纸条置于瓶口,然后往塑料瓶里滴人几滴氨水,学生可以观察到滤纸变红。说明氨水分子扩散了,这便与瓶口的酚酞试剂发生了显色反应。再比如选择用过的药片板来替代滴定板等等。这些生活用品的引人,不仅让学生树立了环保意识,而且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更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无处不见的科学。
3、实验情境生活化
常规的化学实验是教师带领学生在实验室里完成。回归生活后的化学实验不再局限于课堂或实验室。实验问题来自于学生日常生活所遇到的一切,令学生困惑的科学疑问,但却可以通过化学实验来解释的。
(二)生活实际与科学教育
脱离了生活实际的知识常常都会出现被架空的现象,而被架空了的知识它自然而然不能促进人的发展使人进步。我们不能无视学生的先前经验、把学生假定为空的容器,否则就可能使学生出现两个经验世界:一个是学校中的科学,一个是日常生活中的科学。如果学生在学校中所学的科学并不能真正地让学生在现实社会中为其享用,那么科学教育则是纸上谈兵。作为教师可以尽量让教育靠近生活,那么科学教育与生活的关系也会更进一步。
生活与科学范文3
人类发展的历史也是自然科学的发展史,我们在重视德育、语言数字等的教学时,能轻视自然科学和相关能力的培养吗?可以发现,我们的学生是解题高手,却是科学发明的奴隶。回顾世界“诺贝尔”的获奖者,我们中国人却寥寥可数,不得不让国人深思,原因何在?归根结底就在于我们的教育,当下的教育缺乏对自然科学知识及相关能力的培养。现在我国大力提倡素质教育,新的课程理念告诉我们,科学教学是培养学生重要素质的科目,它所培养的相应能力是某些学科所无法比拟的。下面就科学课教学、实验教学及其生活化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改变观念,重视科学课的教学。
在一些地方,特别是落后地区,往往不重视科学课的教学,在他们的观念里,小学的主要课程就是语文、数学,其他的都不重要,所以他们往往是以应付的态度来对待的。配备的科学课的教师不是专业的,有的是兼职;课堂上照本宣科,毫无课堂艺术之感,更别说学生是收获有多少了。还有的干脆就不开科学课,学生发下的科学课本只有自己简单看看,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得不到这个阶段应有的教育,是孩子在开发智力和潜能的重要时段得不到开发,使孩子在以后真正的接触到自然、物理、化学等学科到时候,觉得无所适从,很陌生的感觉,当然学起来会更加的吃力。更重要的是这个阶段他们的潜能没有得到开发,造成对他们思维的一种禁锢,虽然他们在以后努力的学习,可是他的思维观念、他的创新高度依然无法达到所期望的那个顶点。历史上很多伟大的科学家无一不是有一个很注重开发智力、重视科学的童年。所以我们科学教师要重视这些问题。
二、注重科学实验,培养学生能力
1.学生科学观察能力的培养
《科学》课不同于语文、数学,它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主要学习方式的探究性课程,要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提高观察能力,为今后进一步的学习和探究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要丰富学生的观察手段,使学生掌握科学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的习惯。
2.注重科学实验中的科学猜想
伟大的科学家牛顿有一句名言:“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明和发现。”太阳系的家族中,冥王星是一位姗姗来迟的小弟弟,它的发现和命名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本世纪初,美国著名天文学家佩西华尔?洛费尔认为,天王星和海王星运行轨道的误差是由于受到一颗离太阳更远的未知星体的影响。并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出轨道,最后被年轻的美国天文学家克莱德?汤博通过天文观测证实。在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科学猜想能力的培养。在学生提出了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后,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或假设,要让学生从各个角度去思考。学生进行猜测后,要求学生说出自己猜测的理由,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习惯,又使学生交流了提出假设的思维方法,相互之间受到启发,并使学生明白提出假设不是凭空乱猜的。
如在教学《我们的食物安全吗》一课时,让学生猜一猜猪肉被烤熟会发生哪些变化。让学生大胆猜测,并用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猜测。又如在《加热和冷却》实验中,先让学生猜测铜球加热后会通过铜环吗?为什么?通过猜测,然后实验验证这一系列科学过程,得出一个正确结论。然后在此基础上对《液体的热胀冷缩》、《空气的热胀冷缩》两个实验做进一步的研究,学生都能正确猜测并说出科学依据。然后用科学实验证实学生的猜测。看到自己的猜测一个个被证实,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更加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3.注重科学实验中实验报告的填写和学生汇报
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这门课程不仅要求学生亲历以观察、实验为主的探究过程,而且还要求学生通过实验报告单将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记录下来。这一环节是对实验过程的再现和总结,既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新的科学概念的理解,又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一个实验做完之后,教师必需了解学生是怎样做的,看到了什么现象,有什么发现和疑问,这就有了交流汇报的环节。这一环节既是教师检验实验教学效果的需要,也是学生填写科学实验报告单的需要。实验汇报是学生发现事物本质、科学真谛的必要途径。实验汇报力求做到“”。
如在教学《叶和花》一课时,让学生解剖油菜花,发现同学们的实验报告单上雄蕊的数量有的小组填的是6,有的小组填的是5或4,汇报时同学们就雄蕊的数量产生了争论,我没有制止学生的争论,也没有马上把正确的数量说出来,而是让学生再仔细观察几朵油菜花,说说有6个雄蕊的油菜花与只有5个或4个雄蕊的油菜花有什么不同?同学们说有6个雄蕊的油菜花开的很好,只有5个或4个雄蕊的油菜花已经开始凋谢了。我又提醒学生观察这几朵油菜花的雌蕊有什么不同?同学们仔细观察后说:“只有5个或4个雄蕊的油菜花的雌蕊要粗一些。”“喔!我知道了,油菜花本来是有6个雄蕊,是后来掉了的。”
三、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让学生接触生活实际,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从而也就能更好的学习科学。教师要鼓励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为学生创设一片自主学习的天地,真正使学生成为科学探究的主体,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锻炼。学生本身就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所以科学学习应该是学生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学习,让他们自己根据生活现象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讲解更有效。教师要把学生的学习置于广阔的生活背景下,丰富他们学习的经历,根据教学内容,带领学生到校园、家庭、社会、大自然中去学科学、用科学。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范围和生活经验,这种源于学生生活经验的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其实教学需要教师和学生有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而碰撞出师生情感的火花,只要我们教师能够深入学生、深入生活,善于发现,精于设计,就能使我们的课堂生机无限,也能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发展和锻炼。
四、精心备课,提高教学的科学性。
教学实践中,课前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导入新课,对引发学生探究兴趣,激发儿童学习的好奇心和上好本节课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是引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不竭动力。因此,教师备课要精心设计好导入激趣这一环节,通过猜谜语、故事和游戏等活动,给学生以悬念和激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思考力和想象力。所以教师要精心备课,钻研教材。教材是提供教师进行教学的素材,但不能照本宣科,把教材当圣经来念。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尤其是科学课的教学,更要认真备课。因此科学课的目标设计要有“用教材教”的意识。由于课程是动态的、发展的,是师生互动的学习活动。所以教学过程也并不是对教案原封不动的执行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开发,灵活驾驭的过程。
生活与科学范文4
关键词: 小学科学教学 生活化 教学情境 教学材料 教学实践
科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反哺于生活。小学科学是学龄儿童的科学启蒙课程,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标。教师要精心呵护学生的好奇心,着力培养他们的科学兴趣、探索欲与求知欲,引导大家熟悉客观世界的科学知识,了解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掌握现代科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增强合作意识与环保意识。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充分体现生活化,创设生活化情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实践。
一、教学情境生活化,激发探究兴趣
小学科学教育要和社会生活相结合,促进科学教育的生活化。在小学生中进行科学教育,必须创设生活化情境,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利用现有教材资源,并且善于从生活中发掘资源,生成新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切实体会到科学在自己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让生活中精彩纷呈的科学现象激发他们的好奇之心与好学之心,有效培养科学素质。
教学情境生活化可以打破学生已有认知结构的平衡性,唤起思维,激发内驱力,使学生进入问题,深入实践,从而实现掌握知识、训练思维目标。在教学中创设生活化情境中要强调一个“趣”字,即注重“风趣”、激发“情趣”、培养“兴趣”。“风趣”是指教师授课语言具有幽默生动、机智巧妙的特点;“情趣”是说创设的生活化情境富有趣味,“兴趣”是指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兴趣。科学课要上出趣味,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因为富有趣味的生活化情境有助于造成优良的学习心理态势和思维环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使学生趣味盎然,劲头十足地动脑思索、探求。例如在学习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六节的“冷与热”时,为了让学生形象直观地了解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我将旅游时买回的一个陶砂小人玩具带进课堂。当壶中的热水浇到浸透了水的小男孩身上时,小男孩就开始撒尿了。学生欢声笑语,兴致很高,一个个好奇地问老师:“小男孩怎么会撒尿?”“撒尿为什么时断时续,时近时远?”……这些疑问促使大家进一步深入探究玩具小孩撒尿的奥妙,揭示小男孩撒尿蕴藏的“热胀冷缩”的科学道理。
二、教学材料生活化,促进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少不了实验材料,许多实验器材大多数小学生还觉得很陌生。一般小学实验器往往也难以备齐,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一些替代品。如学习四年级上册的《分离盐和水的方法》一课,要用到蒸发皿、酒精灯、石棉网、三脚架等,我们可以用生活中的蜡烛、铝勺、棉纱、灯架等物品替代。这些常见的生活材料可以让每个学生都能加热蒸发,使盐与水分离开来,还能减少用酒精灯的危险。
实验材料要尽量选用简便、常见、容易获得的材料,这样可以贴近学生生活,做到一物多用。如塑料吸管可以演示水的热胀冷缩,能够验证光的直线传播;利用空可乐瓶不仅能做成计时器、水槽,而且可以做成生态瓶、沙漏;气球可以证明气体的存在,也可以演示液体的热胀冷缩。这些寻常可见生活化的材料,不仅能解决学生实验仪材的不足,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激发变废为宝的乐趣。科学课中有许多探究活动,需要学生在课外去观察、去实践、去研究,选用学生身边的生活材料,可以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科学课有更多实验材料,让学生有更多探索机会。
三、教学内容生活化,提高科学素养
生活是知识的源泉,生活处处皆学问。科学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实验与科考实践是科学课程的重要特征。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追求富有科学的生活,让学生的生活充满科学性。教科版小学《科学》,选编了许多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密切。一些教学设计采用课内学习知识、课外实践活动的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科学认识与体验,完成从“知识学习”向“知识应用”过渡,最后“解决问题”,慢慢养成一种良好的科学素质。
例如学习六年级下册《考察家乡的环境》时,先学习一些自然环境的考察方法,然后布置学生实地调查家乡环境(水)污染的活动。教师可以将考察内容具体化:“学校附近的河水有没有受到污染?污染的原因是什么?”教师要指导学生制订详细的考察计划,计划要具备这几个方面内容:考察的时间、地点、考察小组人员、考察器材(水样采集瓶、放大镜)、考察项目、检测方法、小组人员及分工、安全注意事项……学生通过实地考察,分析了家乡自然水域的污染程度、污染原因,对污染水体的治理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到小区中向邻居宣传环保知识、用图片、展板等多种形式表现水污染的严重性。积极与当地有关部门进行沟通,通报考察的结果,提出改变水污染的现状的合理化建议。通过上述系列活动,同学们了解了家乡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其给人们的生活生产带来的影响,自觉养成了环保行为和意识。
对于一些简单、易行、没有安全问题的考察活动,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行动,自行考察。例如《气温的变化》的教学内容主要涉及对气温的测量与分析。考察活动为测量气温,绘制气温变化曲线统计图并分析气温变化规律。学生在活动中经历了测量─记录─绘图―分析─初步结论─进一步研究的一个完整的探索过程,充分体现了科学探索的生活性与开放性。
总之,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充分发掘社会生活中的各种教学资源,把学生生活与科学知识有机融合起来,使小学生切实体验到科学的实用性与趣味性,让学生在生活化的科学教学中养成学科学、懂科学、用科学的好习惯,让学生在习得现代科学知识的同时,体验科学,实践科学,用学到的知识建构科学的生活和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徐敬标.小学科学教学渗透科学史教育的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0(08).
生活与科学范文5
(一)实验的情境生活化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在初中物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地将生活中蕴含物理知识的东西引入到课堂中,根据学生对知识的认知水平和在生活中观察到的例子,激发学生的研究欲望和学习的兴趣。
(二)实验设计的生活化
实验的设计一般都是来源于生活的,比如讲实验的目的或者实验的过程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根据生活实际来设计实验,让学生避免在解决物理问题是感到有趣味。实验的器材也能够生活化,实验室中的器材虽然都是制作精良的,但是却背离了生活实际,所以物理实验与生活实际结合就要采用一些生活中比较容易见到的物品进行实验,以真实的生活实践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的神奇。
(三)实验应用的生活化
所做的实验结论是要回归到生活的,教学时,教师不但要重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也要重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情况。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将实验的结果延伸到生活中,使学生感受到实验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二、如何将物理实验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一)用生活为前提引出问题、解决问题
初中的物理知识主要很多是与生活结合的,所以在学生平时生活中要注意观察、认真思考,就会发现很多的物理知识。比如在教学光的反射时,教师可以利用镜子来做实验,将光引入到教室,让学生也自己做做实验,这些实验都是在生活中常见到的,却没有深入的探究,从这些生活中简单的实验出发,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学完知识后,还要让学生学会利用物理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二)运用生活物品让学生多参与创造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多为学生创造一些自己操作的机会,并且适当的使用生活中的东西来为学习服务,让学生通过自己动脑、动手去获得知识。实验与学习结合,应要有非常正规实验室,和要做非常正规的实验报告,实验的效果也会很好。所以教师多运用生活中的一些条件,开设实验对提高物理教学也非常重要。比如在学气压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带些常见的物品,如拔罐、挂钩、水杯等来验证大气压,验证大气压的存在,如果要证明大气压强很大的话,进行马德保半球实验,将两个半球的空气排出,这两个半球是不能分开的,而中间有空气则很好分开。所以让学生自己主动动手利用身边的条件吸引学生参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三)让生活走进物理课堂
教师在研究课程教学时,要挖掘生活中的例子,把知识与生活连接,这也是是物理知识的本来面目。比如要做一个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的实验,华师大的教材是用的鱼可以听得见拍手的声音来进行研究的,为了让学生对这个实验更加的感兴趣,也可以对这个实验做一些改进,如把一个闹钟装在塑料袋中密封好,然后将它放在水中,看还可以可以听到闹钟的声音,由此来验证声音是可以通过液体来传播的,这样也让学生慢慢的找到探究物理知识规律的方法。
三、结束语
生活与科学范文6
日本中小学的学习指导要领每10年修订一次,2009年3月日本文部科学省公布了新修订的“高中学习指导要领”。在这份新修订的高中学习指导要领中,理科课程的设置发生了新的变化,取消了设置近40年的“理科基础”和“理科综合a、b”综合类课程,新设了主题综合性的“科学与人类生活”课程和突出研究性学习的“理科课题研究”课程。这2门新设课程有什么样的性质和特点呢?
1 日本高中学习指导要领的修订与理科课程设置的新变化1.1 日本高中学习指导要领修订的新变化
日本现行的“高中学习指导要领”于1998年,2003年正式施行。新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日本社会,尤其是教育界深感过去实行的“宽松教育”政策已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为此,日本开始着手对现行理科课程的施行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查研究和国际比较,以为修订高中学习指导要领提供基本依据。
日本教育机构的有关调查结果显示,在“宽松教育”政策的影响下,2003-2007年间,日本学生在“国际教育成就调查委员会”(iea)举行的“国际数学与科学学习趋向研究”(timss)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举行的“国际学生学习达到程度”(pisa)调查中,日本中小学生的基本学力,特别是独立思考能力、判断能力和表现能力呈下降趋势,学习兴趣和意愿在减弱,学生的理科学力排名也出现明显的下滑[1,2]。在2007年的timss调查中,虽略有好转,但不显著[2]。
面对不利的局面,日本提出了应对“知识基础社会”来临、为提升日本学生的竞争力而改革教育课程的主张,并确立了本次修订高中学习指导要领的3个基本方针[3]:
(1)应对日本教育基本法的修改,以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为修订的基本理念;
(2)重视知识、技能的习得与培养思考能力、判断能力和表现能力的均衡发展;
(3)充实道德教育和体育,培养丰富的心灵和健康的体魄。
根据这3大基本方针,日本提出了本次修订学习指导要领的“五充实一改善”具体措施[4]:①充实日语语言活动;②充实理科与数学教育;③充实传统文化及相关教育;④充实道德教育;⑤充实体验活动;⑥改善与职业相关的课程设置。
依据这6项措施,日本在修订高中学习指导要领的过程中,对高中阶段的课程进行了结构性的调整,理科课程的设置方式及内容均在本次调整中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1.2 日本高中理科课程设置的新变化
日本在本次修订高中学习指导要领的过程中,以提升日本学生“理科学力”方针,对理科课程的设置结构进行了调整,拟从2013年开始施行的日本高中理科课程新结构如表1所列[5]:
注:日本中学的1学时为50分钟,1标准学分对应35学时。高中修业学分总数(含综合学习时间学分)一般要求达到74学分。
从表1可见,日本本次修订高中学习指导要领时,理科类课程的设置呈现出了3个方面的新变化:一是减少了学习科目,将现行的11门课程合并重构为10门;二是取消了设置近40年的“理科基础”、“理科综合”两级综合课程,新设了主题综合的“科学与人类生活”课程;三是将原来分设在理科各科中的“研究课题”进行归并,重新整合后设置为专门的“理科课题研究”课程,以强化探究性学习。
2 “科学与人类生活”课程的性质及特点
2.1 课程的性质与目标
“科学与人类生活”是本次日本修订高中学习指导要领时,新设的一门主题综合理科课程。为什么要设置“科学与人类生活”课程?其学习的性质是什么?日本在本次改订的高中学习指导要领中明确提出,设置这门课程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起到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科学技术与人类日常生活、与社会进步的联系,提高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关心的作用。并将其设置为必修课程。
尽管“科学与人类生活”是一门新设的课程,但这门课程的目标与日本高中理科的学习目标有着紧密的联系。日本本次修订高中学习指导要领时,新设的理科总目标与现行理科总目标对比如表2[5]:
从表3可见,新设的“科学与人类生活”课程也注意延续原“理科基础”和“理科综合”课程目标的某些内涵,既是过去综合理科课程的革新,也是其延续和进一步的改进。
2.2 内容构成及特点
日本在新修订的高中学习指导要领中,为“科学与人类生活”课程编选了3大主题内容[6]:
科学与人类生活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生活中的科学今后的科学与人类生活
各学习主题的具体内容构成如下:
(1)科学技术的发展
学习目的:理解科学技术发展对今天人类生活的贡献。
内容构成:以身边的科学技术为例,涉及有关科学技术的变迁与人类生活变化的关系。例如,像信息传播、交通、防灾、医疗,能源与资源的有效利用等相关内容。
(2)人类生活中的科学
学习目的:利用身边所涉及到的自然事物、现象来了解科学技术在日常生活及社会中的广泛应用,加深认识科学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该主题的具体内容构成是:
①光学和热学:光的性质及其利用、热的性质及其利用;
②物质科学:材料及其再利用、衣料与食品;
③生命科学:生物与光、微生物及其利用;
④宇宙和地球科学:身边的天体与太阳系中的地球、身边的景观与自然灾害。
(3)今后的科学与人类生活
学习目的及内容构成要点:学习自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科学技术对于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并就科学对人类今后生活方式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探讨。
2.3 内容编选的理念与学习方式
对于如何确定“科学与人类生活”课程内容的编选范围及学习的程度,日本高中学习指导要领提出了5项建议性原则[7]:
(1)以身边的科学技术应用事实为例来探讨科学技术的变迁与人类生活变化的关系,促进学生养成科学的见解和思考方式,增进对科学的兴趣和关心;
(2)设置“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生活中的科学”和“今后的科学与人类生活”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加深理解科学技术对于人类生活和社会的影响,使理科学习更具实感,能够激发学生对于未来生活持续的兴趣和关心,能用科学的观点深入认识与日常生活和社会相关联的内容。
(3)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主题中,就是要通过择取一些具体的事例来导出从自然现象和事例中发现的新理论及产生的新技术、新发明,以及它们在人类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感受到科学技术对于人类生活具有不可缺少的作用。
(4)在“人类生活中的科学”主题中,则要从人类生活与社会的关系层面认识自然事物与科学技术;为了扩展学习的领域,设置了光学和热学、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宇宙和地球科学等4个学习项目,以供选择性学习。在具体知识内容的学习中,则要重视观察、实验,并注意运用科学史事例来进行分析说明。
(5)在“今后的科学与人类生活”主题中,主要涉及自然与科学技术对将来人类日常生活和社会的影响等问题,并通过设置适当的学习课题来培养学生考察自然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提高对科学的兴趣和关心,使他们认识科学的有用性。
转贴于
在课程的学习方式上,“科学与人类生活”是按照必修课程来设置的。如果学生选择这门课程,只需再从物理基础、化学基础、生物基础、地学基础中自选1门作为必修课程。若不选修“科学与人类生活”课程,则须从物理基础、化学基础、生物基础、地学基础中选择3门作为必修课程。
3 “理科课题研究”课程的性质与特点
3.1 课程理念与目标
“理科课题研究”也是日本在本次修订高中学习指导要领过程中新设的一门研究性学习课程。其设置的目的就是为了提升日本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科学的态度、养成创造性的思考能力。日本设置这门课程的基本定位是:“理科课题研究”是高中理科学习基础的、基本的知识和技能,促进其灵活运用于探究活动的一门基础性学习科目。因此,这是一门以实践性探究学习为主的课程。
日本为“理科课题研究”课程确立的目标是[7]:“设定与科学相关的课题,通过观察、实验进行研究,在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态度的同时,培养创造性的基础。”
在上列目标中,日本高中学习指导要领为“通过观察、实验进行研究”提出的具体要求是:学会设定假说、编写实验计划,能够运用实验验证、实验数据分析、解释和推论等探究的方法进行研究。
而“培养创造性的基础”则主要是要求在课题的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让学生通过独自的研究,学会如何撰写研究报告书,进而认识进行独立研究的重要意义,以此达到培养创造性思考能力的目的[7]。
3.2 内容构成
“理科课题研究”课程的内容由以下4个体现探究性的实践学习主题构成[7]:
(1)有关特定自然事物、现象的研究
日本高中学习指导要领建议学习时,可涉及以下具体内容:
①观察、观测及相关分析方式:包括有关物体运动的研究,天然产物成分的分离、提纯与分析,植物的生长与环境条件的关系研究,动物的行为研究,火山岩的观察与分类研究,用化石探究古环境和进化的研究等内容;
②装置的制作与物质的合成:机械装置的构造与制作研究,高分子化合物、染料、洗涤剂的合成研究,电池的制作及性能研究,天文望远镜的制作;
③有关模型和计算机的利用:电路特性的研究,中和滴定曲线的研究,断面模型的实验研究。
(2)有关新兴科学和交叉学科领域的研究
高中学习指导要领建议该主题可涉及学习以下6个方面的研究性课题:
①机器人的制作;
②传统工艺技法与先进技术,如:漆器、烧制绘画与电子产品的关系,织物与碳纤维的关系,先进技术与日本传统技术的研究;
③有关光触媒和太阳能电池等光反应技术;
④动植物的组织及细胞培养;
⑤利用数据库解析基因组的研究,如:遗传基因与蛋白质的核酸配对数据库的利用,有关生物系统的研究;
⑥运用摄影图像资料研究天体,如:图像处理软件的使用,利用天文望远镜拍摄的图片资料,特别是星团的hr图研究到疏散星团的距离,有关开普勒定律、哈勃定律的研究。
(3)基于自然环境的调查研究
①有关区域自然环境的化学调查研究,如:河流和湖泊水中的含氧量、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浓度变化研究,大气中二氧化氮、悬浮微粒浓度的连续测量,人类生活对自然环境恶化的影响研究等;
②有关生物栖息地中某些特定生物的生活习性及分布状况与季节变化关系的研究,如:有关植物与土壤动物、水生物的不同栖息环境及分布状况、随季节而发生变动的研究等;
③有关学校周边居住地域的地学调查。
(4)有关促进科学发展的实验研究
该主题主要涉及有关科学发展史的学习与研究。日本高中学习指导要领提出,可把科学发展史上一些著名的原理形成实验和案例作为课程学习的内容,并提出了以下2个具体的学习主题:
①运动的研究与物理学的发展,如:伽利略斜面实验、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等历史再现实验,确立运动与能量概念的相关实验研究;
②对化学科学发展中具有代表性的定律的形成实验进行验证,如:验证赫斯定律、法拉第电解定律、波义耳定律等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