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区域活动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幼儿园区域活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幼儿园区域活动

幼儿园区域活动范文1

【关键词】幼儿园教学;区域活动;创设

中图分类号:G6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36-0123-02

什么是区域活动呢?我们教学中,也称区域活动为区角活动、活动区活动,一般来说,是一定的时期内,老师根据幼儿的需求,利用活动室、睡眠室、门厅及室外场地,提供并投放相应的设施和材料,为幼儿创设的分区活动的场所,同时活动室会划分为若干个区域,放置相应的材料,设立简单的屏障,便场所成为相对固定的半封闭区域,这是在课堂之处的宽松空间,幼儿能按自己的兴趣和意愿选择活动内容和方式,形式灵活、自由度高、内容丰富,是幼儿拓展思维的重要场所,也是体现老师教学智慧的重要形式。

一、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方式划分

一般来说,目前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方式大体可分为三种:

1. 作为课堂学习的补充和延伸

针对教学中的不足,利用一些自由活动时间,设立相对独立的自由空间,以更灵活的方式进行补充教学。比如,课堂上需要每个孩子都参与的内容,因为时间所限,个别孩子没有参与进来,在区域活动中就要针对性地调整,让孩子们都参与一下;还有一些主题活动的教学课堂,因为内容过多,必须要在其他时间里再强化教学,促进幼儿的更好理解和吸收;还有动手方面的教学,因为时间和材料不足,老师只能在课上操作演示,幼儿的实践就要在课后到相关的区域里进行。

2. 作为分组教学的必要实践

个别教学内容因为要加深细划,所以老师的教学只能在某一个区域内演示或指导一组幼儿学习,其他的幼儿在其他区域先做自己喜欢的事,然后不同的组进行轮流和交换,保证每个孩子都能学习到老师要示的内容,同时又能兼顾空闲的时间里做自己喜欢的事,保持最佳的状态。

3. 自由活动中的玩与乐

把区域活动创设成自由的活动形式,让幼儿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活动内容和伙伴,让幼儿享受到满足感和快乐感,无形之中促进了他们的动手能力、交际能力、思维能力。

二、活动区域的创设

如何创设一个能吸引孩子、引导孩子、支持孩子活动并能结合教学的区域环境呢?首先就需要我们的精心设计,准备丰富而有序的材料、开放而灵活的空间、充分而多样的活动,具体可以参考以下的区域创设:

(1)生活劳动区:顾名思义,就是围绕生活与劳动进行的一些活动,生活自理方面有穿脱衣服、整理衣物、系鞋带等;动作技能方面有抓、握、转、挤、敲、剪等训练;随着年龄的增加,还可以再深入到照顾周边的能力训练,比如分发点心、切水果、照顾植物等等。

(2)趣味语言区:3~6岁是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针对幼儿的特点,可以准备比如合作猜谜、讲故事演故事等等。

(3)数学王国区:简单的数字游戏、找规律、测大小、认形状等;

(4)科学探索区:容易操作的安全小实验,比如玩磁铁、放大镜观察、惯性认识、颜色的魔术等。

(5)手工美术区:动手能力和美的欣赏能力,是幼儿培养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这个区域包括剪纸、贴纸、绘画、涂鸦等等。

(6)大运动区:出于孩子的安全考虑,不能保证足够的户外活动,这个区域弥补了不足,包括玩球、跳高、攀爬、翻滚、小组小游戏等等。

另外还有一些比较少见的区域,比如以各地民族风情展示和学习的文化区,可以结合一些主题教学进行;还有女生特别喜欢的娃娃装扮区,可以开展一些化装舞会、走亲访友等游戏;到了大班,可以开发拼插类的大构造区,以智力魔方、拼b玩具、七巧板组合等为主。

所有的区域活动可以根据班级幼儿的生理、心理情况,灵活结合不同的主题进行,在保证内容丰富的同时,又能有比较明确的教学目标。

三、区域活动的几个注意事项

在幼儿园的教学中,越来越多的老师感受到了区域教学的魅力,一方面是对自己能力的提升和挑战,一方面是幼儿活动中孩子们给予自己的惊喜和快乐,“个性化教育”理念的提出,更是得到了大家的认同和执行。但最受益的,当然是幼儿自己,在区域活动中,他们都是自由而快乐,在游戏中学习,在学习中游戏,潜移默化中开发了多元的潜能,为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区域活动并非万能钥匙,使用不当可能适得其反,所以,下面几个注意事项也要牢记于心。

1. 环境特征的重要性

幼儿的好奇心非常强烈,对于身边事物的探索能力也非同一般,所以在区域活动创设中,要注意一些环境特征,让幼儿与环境能产生互动,如果环境里有陌生或新奇的事物,可以引发幼儿们的好奇心,这样对幼儿认识事物有一定的刺激和推动,让他们不断发现、不断认识、不断理解,在无声无息中提高自己。

2. 重过程不重结果

在教学中,老师们习惯于设立一定的教学目标,做出相应的计划实施,但幼儿的早期教育应该更注意于过程,在区域活动的过程中,幼儿们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用自己的手触摸世界、用自己的头脑理解世界,这些过程中学习到的知识,比老师直接教会显得更有意义。所以,在区域活动中,老师应该避免将注意力集中在结果上,而更多地着眼于幼儿参与活动的态度、举止行为上,不要过多地指教和干预,真正把自由还给孩子,让孩子们去探索和发现。

3. 灵活执行计划

3~6岁的孩子正处于好动的年龄,蹦蹦跳跳动个不停,所以在区域活动中,许多意外和偶发事件随时会出现,这往往会打乱老师的一些计划和目标,但同时又不能让孩子放任自流,所以,老师在保证活动功效的过程中,还要有一定的灵活应变能力,将指导的计划性和实施随机性相结合,随时把握教育契机,因势利导。

4. 活动规则必不可少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于幼儿园教育也是一样,在区域活动中,因为极大的自由度,往往导致孩子们没有约束,所以必须要制定相应的规则,保证区域活动的顺利进行。同时,要注意的是,这时所谓的规则,并非是那些制约孩子们行为的条条框框,而是积极的利导,让环境更宽松,活动更有趣,甚至这些规则可以让孩子们自发去发现和总结。比如,手工区域活动中,材料不够用,怎么办?老师就可以让孩子们自己想k法,孩子们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一定的秩序感中会发现,排队轮流使用更恰当。这样每个活动区域里都有相应的一些规则,怎么样拿取材料,怎么样和伙伴合作,使用完后如何收纳等等,这些规则的建立,可以让孩子们的活动变得规范条理,增强了幼儿的自主性、秩序感和规则意识,保证区域活动的流畅运转。

5. 理念与实际相结合的方式

幼儿园区域活动范文2

[关键词]区域活动 概念 特点 实质

区域活动中宽松愉悦的氛围,丰富的操作材料,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可以满足幼儿发展的不同需要。但笔者在实际观察中发现,教师对区域活动的开展常流于形式,盲目借鉴,表面上开展得红红火火,却没有真正体味到区域活动所蕴涵的教育价值;对区域活动概念的深层理解是教师组织指导区域活动的前提条件。

一、区域活动的四种主要观点

目前教师对区域活动的理解,从教师、幼儿两个维度出发,可分为:

1.从教师的角度理解,区域活动为“集体教学的延续”、“分组活动”。

集体教学的延续:持该观点的教师;指导思想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集体教学不能满足每个幼儿的需要,无法兼顾个体,故在集体教学之外,利用区域活动的时间,在相关区域对有特殊需要的幼儿做个别辅导;②有关内容的教学(主题活动)是需要多种活动形式配合和补充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理解和运用;③有时由于教学设备不足,做不到人手一份操作材料,教师只能先在课上示范,课后把操作材料投放到相关区域,让幼儿自行操作。分组活动:教师重点在某一区域指导一组幼儿学习新内容,其他幼儿在别的区域做自己喜欢的游戏,然后交换。(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开展方式该类型较多。)

2.从学生的角度理解,区域活动为“自由游戏活动”、“学习性活动”。

自由游戏活动:把区域活动视为在集体活动之外为幼儿创设的一种自由游戏活动的形式。幼儿按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活动的内容、材料和玩伴,通过游戏和自由交往获得课堂上得不到的新经验。学习性活动:认为区域活动是一种学习性、探究性的活动。“区域活动是一种学习性的活动,是要解决教学任务的,有一定的目标制约。”(老师的访谈记录)

教师的观点直接影响活动的开展形式,以上四种也是当前幼儿园区域活动开展的主要方式。其实这些观点并无对错之分,只是各自理解的角度与价值取向不一样。区域活动是一个整体概念,应全面综合地去理解它。

二、区域活动的概念和特点

(一)区域活动的概念

区域活动(area activities),也叫“活动区活动”,是上世纪70年代从美国引进中国教育界的新名词。当时美国正流行“开放教育”,对国内的影响比较大。在我国,该概念更多地称为“区角活动”。“在我国托幼机构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以活动区为空间结构的教室组织形式早已存在。”

“区域活动在英文中有多种名称,例如,游戏区(Phaying area)、学习区(leaming area)或兴趣小组等。活动区意味着选择的可能性,意味着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来决定自己做什么和怎么做,而兴趣、自由选择与自主决定是幼儿主动学习的基本条件。”从刘焱的这一观点,可以看出区域活动是一个整体概念,既强调幼儿的自主性、兴趣性,又提出是幼儿主动学习的基本条件。也就是说,区域活动不仅仅是幼儿感兴趣的,同时也蕴涵着学习的潜能。

(二)区域活动的特点

1.游戏、学习统一。

区域活动要求教师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实际上区域活动是教师教育意图的客体化和物质化。也就是说,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活动区来影响幼儿的游戏和学习活动。区域活动既是幼儿的游戏活动,也是幼儿的学习活动。但此时的“学习”,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没有“教师讲、幼儿听”的概念,而是教师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对幼儿的活动施加影响,支持、促进、帮助幼儿顺利活动的过程。

2.游戏性大于学习性。

区域活动更多强调的是幼儿自主选择活动区,自己决定活动的内容、活动方式、活动伙伴,对活动区的环境、材料提出更高的要求,活动的趣味性强。这要求教师不要一味地将区域活动学习化,应加强活动区的游戏性,特别是当今幼儿园盛行的任务定向的区域活动,应适当减少。

3.空间开放性与内容整合性。

各活动区之间应是开放联系的,幼儿方便出入、方便各区间的交流。例如,南京某幼儿园大班,利用货币的流通,将“银行”、“超市”、“医院”、“娃娃家”、“理发店”、“幼儿园”、“菜市场”等多个游戏区联系起来,成了一个全班性的大游戏。在活动中,幼儿的兴趣性、主动性极高,同伴间的交往率大大加强,语言、社会性、动作技能等多方面能力都得到了发展。

同时要注意活动内容的整合,避免活动区活动的单一化、狭窄化。比如“积木区”中,幼儿进行的不仅仅是“建构”活动,也可以进行艺术、语言、数学、社会等多领域的学习活动。关键是教师要有研究、发掘各活动区教育潜能的思想意识,时刻注意活动材料的多领域经验的指向性,材料的低结构代,注重隐性环境的暗示作用。

三、区域活动的实质

(一)区域活动是幼儿的自主性活动

区域活动为幼儿提供了较充分的自主行为的条件,幼儿可以在较大范围内自己做主,选择游戏类型、游戏材料与玩伴,从而促进自主性的发展。但教师应当明确,自主性并不是任意自发的行为。自主性是具有方向性的,主体能够对自己的行为结果负责,能够支配自己的行为。自主性的前提是对自己与周围事物的正确认识,自主性行为是后天通过教育培养而形成的,是社会规范的内化,逐渐成为主体的一种较稳定的行为特征。自发性行为,通常认为更倾向于先天的一种随意性行为,即在外在刺激下,由某种情绪冲动而引起的。

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和逐步培养幼儿的自主性,减少幼儿自发性行为。引导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建立和执行规则是培养自主性的有效手段,如:“学会尊重他人”、“学会倾听”、“不干扰别人”、“做事有始有终”等。

(二)区域活动更重视幼儿关键经验的积累与培养

幼儿园区域活动范文3

[关键词]幼儿园;科学活动;能力;重视

目前幼儿园科学教育存在着一些问题,活动形式单一、较重视正规的科学活动,忽视非正规的科学活动等。受传统课程观的影响,许多幼儿园至今仍只重视上课,忽视其他教育形式,为充分发挥区域活动在幼儿发展中的作用,教师应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一、目标的设定

目标是创设科学区域活动环境、选择活动内容和投放材料的依据,也是观察、指导和评价幼儿活动的依据。自由的区域活动虽然不同于严谨的集体教育活动,但也有目标,只有在目标的前提下才能保证教师为每个幼儿提供适宜的环境刺激,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通过主动操作去发现知识,巩固已有的知识,并运用于实践。

在设置科学区目标时,教师可以根据本班幼儿的兴趣、需要、发展水平和课程的需要拟订区域目标,要注意科学区域目标相对于集体活动而言应更宽泛和长远些。教师在实施过程中要根据幼儿的操作情况和操作水平及时加以调整,使活动设计和材料的投放更好地定位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上。在制定目标时应淡化静态的知识要求,定位于培养幼合不犊蒲У那楦小⑻度以及幼儿学科学的方法和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为幼儿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二、投放适宜的操作材料

儿童是在材料的操作和摆弄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的,可以说在科学区活动时,材料是幼儿的活动对象,那么应怎样投放适宜的材料呢?

1.材料应有目的性

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投放应有的放矢,与所要达成的教育目标紧密相关,将目标隐性地体现在材料中。教师在选择材料时要把握幼儿的基本特点,以班级幼儿的阶段培养目标为主要依据,并对本班幼儿当前的培养目标有清晰的理解和把握,以此为依据有针对性地投放对幼儿有促进作用的材料。在实施主题活动“有趣的种子”时,为配合完成目标“帮助幼儿区分周围环境中的生命体和非生命体,获得一些关于种子的概念,帮助幼儿学习探索周围世界的方法”,我们在科学区投放了幼儿收集的各种种子,让幼儿认识不同颜色、大小、形状、生长位置的种子,并提供放大镜让幼儿仔细观察种子的外形特征等,还提供百科全书、光碟丰富幼儿的知识,提供花盆、铲子等让幼儿做实验,使幼儿构建关于种子的认知结构,提高观察、思维、动手实验、发现和解决问题等的能力。

2.材料应有趣味性

有趣的材料能激发幼儿主动学习,主要是因为幼儿觉得材料好玩,他们能在操作中感受材料的动感变化,所以在投放材料时要适合幼儿的特点,减少幼儿的压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如果材料不注意趣味性,即使再有科学因素的材料也没有实际意义。

3.材料应有层次性

投放材料的层次性是指教师在选择、投放材料前应预先思考,将投入的材料逐一与幼儿通过操作该材料可能达到的目标之间,按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要求分解成若干个能与幼儿认知发展相吻合的操作层次,使材料细化,并在幼儿活动时给予必要的提示和引导,使幼儿在选择材料进行操作时能按自己的能力选择适宜的材料。比如,大班探索“斜坡与球”的活动时,教师准备的材料应精心细化分解,在幼儿操作之初教师提供平面、斜面和小球,鼓励幼儿发现球在平面和斜面上的不同运动方式,接着提供不同长度的斜面让幼儿操作观察,再提供不同材料的斜面(磨擦程度不同),引导幼儿发现比较其中的秘密,再提供不同弧度的轨道让幼儿观察球在不同弧度轨道上滚动会产生不同速度的现象等。

4.材料应具有丰富性

丰富性首先可以理解为可供幼儿选择的材料具有多样性,如认知类和探索类,还体现在材料的数量应比较充足,能够满足幼儿自由选择的需要,能够让幼儿在操作中按自己的意愿添加和改变等。

5.材料应具有暗示性

幼儿在缺乏对已有知识经验掌握的情况下,常常借助于知识的暗示性进行认知。比如,让幼儿观察蛋在不同浓度的盐水中浮起来的过程,教师可以设计一个鸡妈妈救蛋宝宝的步骤图,让幼儿按步骤去试一试,感知蛋宝宝在盐水中浮起来的过程。

三、进行有效的指导

在进行区域活动时,教师应进行有效的指导,建立必要的规则,实施隐性的指导,从而更好地引导幼儿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开展科学活动。

1.建立必要的规则

科学区是幼儿自主学习的场所,但也会出现幼儿随意丢放材料等影响活动的情况,因此活动区也需要规则的限制,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可以培养幼儿的自律行为和责任感。针对幼儿在区域学习时出现的不良现象,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讨论制定区域学习时应该遵守的规则,并建议他们用绘画标记的方式画出来,贴在区域内,提醒大家规范自己的行为。由于这些规则的制定尊重了幼儿的需要,也是他们自己制订的,所以他们都很乐于接受。这些规则不仅为幼儿营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而且幼儿不断将规则内化为自己的习惯。

2.实施隐性的指导

教师通过观察能发现幼儿在操作过程中身心水平的新发展,判断幼儿的发展与自己预想的步骤是否吻合,确定所设定的目标是否适宜,每个幼儿需要给予哪些及时和必要的帮助,预设的材料是否能引起幼儿的兴趣等,通过观察获得准确的信息后,便可以选择指导的行为,进行适度的指导。

第一,教师积极与材料互动,发挥榜样的作用。当幼儿面对新材料无所适从、当幼儿活动有所停顿或有放弃迹象、当幼儿对材料不感兴趣时,教师可以找准时机介入,引导幼儿产生操作兴趣,并较规范地与材料进行互动,发挥榜样作用。

第二,适时适度地进行提问引导。提问引导过早,会让幼儿失去主动探索的机会,引导过迟则会让幼儿放弃探索。何时介入最合适呢?当幼儿的探究行为或结果希望得到成人的认可时要介入,当幼儿有求助需要时要介入,当幼儿发生困难,如发生纠纷或活动有停顿、放弃现象时教师应准时介入。适度就是教师的指导要留有余地,多给幼儿以鼓励、启发、挑战、暗示。

第三,利用伙伴因素增进幼儿间的相互学习。对于幼儿来说,从伙伴那里可以学到许多以前不会的本领,可以从伙伴口中知道许多新鲜的东西,还可发展幼儿间的交往和合作能力。教师应培养幼儿乐于展示自己才能,耐心指导同伴的品质,将自己置于幼儿的伙伴地位,营造师生同步学习的氛。

第四,努力激发和保持幼儿的学习兴趣。幼儿学习常有“三分钟热度”的现象,这是幼儿心理发展不成熟的表现。教师可在科学区增设“小问号专栏”和“小发现专栏”,鼓励幼儿提出问题,交流自己的发现,体验成功。

四、注重科学区学习后的交流

在科学区域活动结束后,教师应创设宽松愉悦的环境,为幼儿提供交流各自经验、提出问题的机会,分享同伴的快乐。科学区的交流评价主要有三个方面。

1.对幼儿探索过程进行评价

幼儿探索过程从某种上讲就是幼儿思维的过程,对过程的评价就是对思维的评价。教师可用循序渐进的方法引导幼儿表述操作材料的过程,提高幼儿的表述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还可以激发幼儿再探索的欲望。

2.对非智力因素进行评价

教师可以通过评一评谁和谁合作得最好、谁最能克服困难、谁观察得最仔细等,培养幼儿从事科学探索的良好品质。

3.对操作结果进行评价

在区域活动中,幼儿通过探索、操作材料而获得知识经验是粗浅的、感性的,需要教师的归纳与评价,以帮助幼儿建构初步的知识结构,使探索活动更加深入,对幼儿共同关注的探索内容可转化为正规的科学活动,发挥正规教学活动和区域活动互补的作用。

科学活动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具有重要意义,区域活动是幼儿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和自我完善的过程。在区域活动中,幼儿处于主体地位,有相对宽松的活动气氛和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教师应对此不断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吴邵萍.幼儿园开放性区域活动指导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幼儿园区域活动范文4

【关键词】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投放;有效性

幼儿园的区域活动是幼儿在活动地域内自由挑选,自发探寻,操控玩弄的自主游戏与学习内容,是教师合理使用各种教育资源,让幼儿自主挑选,协作互动,发现学习的乐趣,启迪幼儿思维的一种游乐活动。高效的材料投放,能够体现出适应性、层级性、可探索性,是幼儿园材料投放的重要元素[1]。

一、研究模式

本研究使用目标性样本抽取法,挑选本区域的省级、市级、区级幼儿园共20所幼儿园进行问卷调研,共包含3所省级幼儿园、7所市级幼儿园、10所区级幼儿园大班、中班、小班各80位教师,一共240位教师。

笔者使用的研究用具包含笔者自主制定的问卷、访问纲要、地区活动观测记载表。调研问卷的题目通常参考文献的适应性、层级性与可探索性完成创编。利用SPSS17.0对所编写的问卷实施信度检测,问卷总的α数据是0.911,表示该问卷的内部信度良好,并且使用结构效度实施验证,获得KMO数据值是0.783,巴特利特球形验证值是0.000,表明该问卷的结构理性。本次研究共发放问卷240份,其中有效问卷216份,有效回收率90%。除此之外,笔者还深入走访幼儿园一线,对抽样幼儿园的区域活动实施观测与记载,并详细解析[2]。

二、目前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投放情况调研

(一)活动材料众多,复杂,缺少针对性

笔者所在的幼儿园采购了大批成品材料,幼儿家长也主动提供材料,材料较为繁多,复杂。然而教师并未对这部分材料实施分门别类,并全部投入到区域活动使用中。琳琅满目的活动材料使幼儿挑花了眼,每一类材料都勾起了幼儿的强烈兴趣。幼儿通常一部分玩具没有玩遍,又开始玩耍其他的玩具,注意力容易分散,无法实现进步[3]。

(二)区域活动材料的投入使用没有参考幼儿的心理状态

小班玩具在幼儿进入中班后依然沿用,幼儿对此会感觉枯燥,并且这部分玩具也丧失了玩乐的价值,对智力开发没有明显的助益,更遑论自我探究了。区域活动材料要根据幼儿的心理状态与实际年龄作相应的调整,以推动幼儿身体与心理的发展[4]。

(三)对同年级的幼儿,教师忽视了个体间的差别

一部分发展较慢的幼儿对所玩的玩具感到厌倦,没有办法开发潜能;而进步较快的幼儿会觉得这部分玩具过于呆板,妨碍了其能力的提高。

三、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的有效性研究

(一)依照教育目的投入使用

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的投入使用应与教育目的相符,与教育目的密切联系。教师应依照不同的区域种类挑选相对应的材料。区域活动是为了有针对性地培养幼儿的学习能力而存在的,材料的选择应与幼儿身心发育特征相符。比如,要培育幼儿的实际操作技能,就要为幼儿提供系鞋带的图片,让幼儿学会自己系鞋带;在诱导幼儿探寻水的浮沉效果阶段,为幼儿供应石块、木头、海洋球等材料,让幼儿在充满奇趣的氛围中了解科学知识[5]。

(二)依照幼儿爱好与需要投放材料

教师应在解读幼儿爱好与需要的前提下,投放活动材料,推动幼儿完成自主学习。材料是^域活动的承载物,教师应供应幼儿喜爱的材料,让其能够手脑并用,探索未知世界。

比如,根据幼儿爱好涂鸦的特征,教师在美术教育阶段投入各类彩色笔、不干胶、纸盒以供幼儿挑选;幼儿依照自身的爱好涂写,粘贴,使用各类材料,为父母制作贺卡,并且制作玩具轿车与玩具房屋,以迎合其实践操作的需要[6]。

为了让刚进入幼儿园的幼儿能够快速融进班集体,应创建“娃娃家”。该区通常能够协助幼儿扮演平日生活中与幼儿有亲密关系的人物,并通过虚拟环境再现出来,例如婴孩、奶瓶、小茶杯、盘碟、注射器、问诊器、小药瓶等。在该区内,幼儿能够模仿父母、医疗机构中的医生护工、超市中的客户与收银阿姨等角色,并在角色扮演中获得完美的体验,进而开始消除对幼儿园的排斥情绪与对父母的依赖性[7]。

(三)依照幼儿的年纪特征投入使用

目前,幼儿园一般根据幼儿的年纪开设小中大班,充分遵照幼儿的特征并开设不同的学习、生活教程。因此,区域活动材料也要根据相异的年龄层次分别投入使用。

小班幼儿的年龄最小,人际交往技能与解读社会状态的技能不强,而社会性的区域迎合了这部分幼儿的需求。因此,角色区的开办对象是小班幼儿。正是由于小班幼儿年纪小,安全意识还没有形成,所以在挑选活动材料阶段要尽可能挑选品质有保证、安全的材料。建构区内,要为小班幼儿供应简易的积木,使其能够通过思考进行玩具的搭建。中班幼儿思维与动手能力有所提高,这时应供应变化较多的组合积木块,进一步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培养幼儿的发散思维。大班的幼儿动手能力更强,在美工区可以投放各种纸张,如彩色蜡光纸、绘图纸、旧书报、吹塑纸、瓦楞纸等;绘画材料方面,可以投放颜料、油画棒、双头笔。教师应向大班幼儿简介不同的材料,让其掌握材料的特性。例如吹泡泡游戏,应为小班幼儿供应成品的吹泡泡材料;而大班的幼儿猎奇心、探索欲较强,开始探寻与挖掘事物间的联系、改变状况,所以应诱导其完成泡泡液的制作[8]。另外,在自然科学教学中,教师应诱导幼儿观测加水后颜料、黏土的改变情况。

(四)依照幼儿的能力层级有效投放

即便是年龄相同的幼儿,由于个体间的差别,发展水准不一,投放的材料也不尽相同。例如在美工区,对绘图能力不是太出众的幼儿,应供应勾勒好的图形,幼儿仅需要为该图形上色就行;对技能掌握较为理想的幼儿,为其供应彩色笔与白纸,让其在图纸上完成主题图画的绘制。再比如穿串游戏,其能够让幼儿将简易的珠子穿插起来,也能够让技能较为理想的幼儿根据珠子的色调、尺寸的差别分开穿插。又比如剪纸,对相异技能层级的幼儿来说,可以分为将白纸剪为长方形或多边形,沿图形虚线剪裁等多类层级,尊重幼儿的差异性,迎合幼儿的不同需要。

(五)支持、启迪与诱导幼儿与幼儿园环境互动

幼儿自己挑选材料,并且自主决定材料用来作何用途,幼儿与环境的互动性增强,使得材料获得有效利用。所以,教师应将环境构建与材料收集融汇到对幼儿的教学中,与幼儿一道设计、预备与制作材料。幼儿能够依照需求,通过思考(使用既得的经验)、发问(例如父母、邻居等所有能够问到的长辈)、观览(书籍、报刊)去获取有价值的讯息,通过自己动手或通过外界协助获得材料[9]。这样,幼儿不但拥有了创设的技能、交际技能与语言表述技能,并且能够在遇到问题时想方设法解决,为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四、考评与反省

幼儿园在完成教育任务的基础上,为不同年龄、不同层级的幼儿供应形态、功能都有所区别的材料,依照幼儿个体间的差别,区别挑选活动材料,让每一名幼儿在区域游戏中都能够获得进步。这也是未来幼儿教育领域的永恒命题。

五、结束语

在现代幼儿园的建设与发展中,区域活动材料是幼儿园进行区域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和开展区域活动的必要条件。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幼儿的健康发展、智力开发及学习能力的提高。因此,我们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去综合考虑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的问题,使现有的区域活动材料利用效率达到最大化,使幼儿获得最大的进步。

综上,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应服务于教育目标与教育内容,并参考不同幼儿的年龄、兴趣、能力等分开投放,寓教于乐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既能收获知识,又能感到快乐。唯有投放与幼儿年龄、经验、能力与需求相符合的材料,方能够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让幼儿主动参加,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完成探索,这也是对社会负责,为家长分忧。并且,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与素质教育是一脉相承的,规避了传统硬性灌输模式的弊端,是未来幼儿教育工作的核心。

【参考文献】

[1]李阳,曾彬,毛乐.城乡幼儿园室内游戏材料更新情况调查研究――以四川省南充市、达州市为例[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6(05):51-55.

[2]李似男,郑萍.《指南》背景下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的实践与思考[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5(03):112-113.

[3]卢伟,戴丽敏.幼儿园游戏材料生活化研究――以中班角色区为例[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5,29(02):110-113.

[4]戴雯.合理投放活动材料,促进幼儿身心发展――谈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的策略[J].考试周刊,2015(84):187.

[5]冯秀华.论乡土资源在幼儿园活动区材料投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作文成功之路(中旬),2015(11):15.

[6]张子梅.打造特色,促进幼儿园内涵发展――幼儿园特色创建交流材料[J].环渤海经济t望,2016(01):76-78.

[7]李夕.让孩子们拥抱大自然――利用自然资源创建幼儿园特色[J].作文成功之路(上旬),2016(01):28.

幼儿园区域活动范文5

游戏是儿童的存在方式,它渗透于教育的每个领域。江苏省课程游戏化号角吹响的今天,幼儿园需要加强对开展区域游戏活动的重视,因此,幼儿园在开展区域游戏活动的过程当中,需要从幼儿的角度出发,为幼儿营造良好的游戏氛围,从而使得幼儿能够实现自我挖掘,实现自我的完善以及成长。

一、区域游戏材料使用的原则

1.年龄划分的原则

幼儿园在组织区域游戏活动时,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幼儿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结构组成,这样能够使得区域游戏活动中材料的使用更加具有针对性,确保所使用的游戏材料能够充分满足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实际需求,从而提升幼儿自身的能力。例如,在对一部分年龄较小的幼儿进行游戏材料分配之时,需要将重点放在益智以及表演等类型的材料方面,逐步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而对于一些年龄较大的幼儿来说,由于他们的智力有了一定的增长,因此,在进行区域游戏材料选择使用的过程当中,可以将重点放在表演以及科学等类型游戏当中,逐渐培养幼儿发散性思维的能力。

2.多层次划分的原则

在区域游戏活动的过程当中,面对一部分有着较大难度,并且实践起来具有一定困难的游戏项目之时,幼儿园教师需要将游戏材料划分成不同的层次,并且在划分的过程当中需要充分尊重幼儿之间存在的差异性,确保划分的公平。同时,在进行划分的过程当中,需要按照幼儿游戏接受难易程度进行,使得全体幼儿都能够体会到区域游戏所带来的乐趣,确保不同层次的幼儿都能够得到不同的收获。例如,在一些剪纸或者绘图等动手性的游戏当中,教师可以安排部分实际操作能力较低的幼儿进行观摩,在获得一定经验的基础之上,逐渐进行自主的动手创作,而对于一些动手能力较强的幼儿来说,教师可以让其快速进行自主创作,从而实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尽量打破班级之间的界限

幼儿园在开展区域游戏活动的过程当中,由于受到自身空间的限制,所能够充当区域游戏活动的空间十分有限,因此,为了能够确保区域游戏活动自身的价值得到最大程度发挥,并且也为了能够尽可能地降低教师管理的工作量,幼儿园在进行区域游戏活动之时,可以尽量打破各个班级之间的界限,使得区域活动的空间更大化,保证区域活动更加灵活。同时,由于幼儿园所开展的区域活动主要是在幼儿自身意愿支配之下所进行的一种具有学习性质的游戏,而不是由教师事先设定好的一种教学性程序,这就要求幼儿园教师在区域游戏活动开展的过程当中,需要充分尊重幼儿的意愿,由幼儿自己设定好游戏的目标、规则以及方法,使得幼儿能够在游戏当中完成任务。教师的主要任务则是尽可能帮助幼儿完成自己游戏的设想,并且在这一过程当中,教师需要对幼儿进行鼓励,使得幼儿能够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主动性以及创造性,实现自我的突破。而要想达成这样的目标,就需要各个班级区域游戏活动中拥有尽可能多的材料,因此,打破班级之间游戏活动的节点,实现游戏材料相互之间的交换,不仅仅能够节约游戏的资源,更为重要的是能够锻炼幼儿在人与人沟通之时的能力,提高幼儿的应变能力,获得更为广阔的交往空间。

由于幼儿园区域游戏活动的不断进行,区域交换也逐渐出现,使得区域游戏活动变得更为复杂,而在班级之间也出现了一系列的合作、竞争以及谦让等活动,使得幼儿在这些活动当中能够体验到更为丰富的社会情感,增加幼儿的生活经验,提高教育资源的重复利用率,促进幼儿逐渐实现自我的突破,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正确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幼儿园在进行区域游戏活动的过程当中,教师充当着一个重要的角色,但是在当前区域游戏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往往对幼儿下达部分指令性的要求,束缚了幼儿的自主成长,对幼儿的发展造成了影响,而要想改变这样的现象,就必须要幼儿园教师正确认识自身的地位,发挥好正确的指导作用。

一方面,教师需要善于对学生进行引导。幼儿往往存在较大的依赖性,在家将父母作为依赖的对象,在幼儿园也会将教师当作依赖的对象,而在进行区域游戏活动的过程当中,当幼儿遇到难题向教师求助之时,教师不能够直接告诉他们解决的办法,应当善于用语言对幼儿进行引导,让幼儿在同龄人中寻求帮助,从而激发出幼儿的上进心,实现自我的突破;另一方面需要鼓励幼儿之间的竞争,良好的竞争能够促进幼儿更好的发展,在区域游戏活动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为每一个幼儿提供发言的机会,鼓励不同观点之间的竞争,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

四、结语

幼儿园区域活动范文6

主题下的幼儿园区域活动,是教师根据幼儿园主题活动的目标和幼儿发展的水平有目的的创设幼儿区域活动环境,投放区域活动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摆弄为主的方式进行个别化的自主学习的活动。如何结合幼儿园主题活动,在区域中投放相关材料,以满足不同层次幼儿的发展需求,促进幼儿的发展是值得我们当前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材料投放要与教育目标达成一致性

在幼儿园集体教育活动中,为了促进幼儿主动学习,我们重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动手动脑操作。但是,有时受材料的局限,不得不分组多人合用一些材料,许多被动型的幼儿只能被动观望。此时区域活动便成为了最好的弥补。

如在“小花草大世界”主题中的集体活动“种花草”,要求幼儿将收集到的带根的野花野草或是花草的种子播种到花盆里。由于幼儿的动手能力各不相同,有的幼儿根本不知道怎么种花草,也有的幼儿不能完全正确地操作工具,在集中教育活动中,难以完成教学目标。这时我们就把这一内容延伸至区域活动中,提供材料让孩子继续操作,老师还可以进行个别指导。当然,有时同一教育目标可以通过若干材料的共同作用来实现。如:还是同一内容的幼儿园活动要求,我们在语言区活动中,可以投放与种植有关的一些科普类绘本,让孩子通过自主阅读进一步学习种植或验证自己的操作是否正确等;在户外活动中,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到花坛里、墙角边找一找有没有野花野草,还可以进一步进行移植的活动;在种植区里,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对移植或是栽种的花草进行观察和照料,并记录下自己的观察结果,掌握一些种植花草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在角色扮演区里,通过开展药店售卖可以治病的花花草草活动,让孩子去了解关于花草除了观赏以外的其他功能……区域活动的开展使幼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打破了以教师为中心,集体教学的授课模式。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他们的主动性得到了提高。不仅发展了各种能力,而且帮助他们巩固了对花草较为全面的认识。

二、材料投放体现个体差异性

投放材料时,要注意提供难度不同的材料,按照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要求,使材料“细化”,充分发挥幼儿园活动材料的优势。

如在主题“社区万花筒”我们创设了一个“阳光建筑公司”的建构区域活动,提供的材料有软、硬两种积木,能力弱的幼儿只要求他们看着老师提供的简单的建构图纸上图形进行搭建;能力一般的幼儿要求搭建老师提供的具有一定难度的建构图纸中的图形;能力强的幼儿则要求他们自己设计图纸并将自己设计的图纸用积木搭建出来。这样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需要选择材料和操作方式,为他们达到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创造条件,使每个孩子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三、 材料投放注重循序渐进性

幼儿园区域活动最大的优势莫过于能为兴趣、能力各异的幼儿提供丰富多变、适于其发展的幼儿园活动环境。这就要求我们为幼儿准备的材料,能够随着幼儿的操作、探索过程的发展而变化,材料能够适应孩子不断提出的新的要求、新挑战、具有可发展性,即材料投放要有循序渐进性。如在“有电真好”中的益智区里投放的“让小灯泡亮起来”的材料,最初我们只投放了一种规格的电池和接有导线的同样大小的灯泡,孩子们第一次参与积极性高,拿起材料就开始操作,并认真地将小灯泡一个个点亮。可玩了一会儿,孩子便离开了,接下来换了两名幼儿进行操作此材料,结果也都草草收场。针对上述幼儿出现的情况,我进行了第一次的调整:增加了不同规格的电池和不同大小的灯泡。于是孩子们又渐渐的对之产生了兴趣,能通过不断的操作发现电池的大小和灯泡的明暗有直接的关系,灯泡越大越消耗电量等。待他们熟悉后我再投入没有接导线的灯泡和不同长短的导线,让孩子们自己连接导线,孩子们兴趣较高。在对此游戏的兴趣持续了一段时间后,似乎他们又不满足了,于是我马上又对材料进行了第三阶段的调整,给他们一些其他通过自己连接电池产生不同结果的材料,如带叶片的小电扇、缠有导线的大钉子(电磁铁)等,让他们进行关于电能的进一步尝试,从而对电能产生了长久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