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归去来兮辞作者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归去来兮辞作者范文1
2、《逍遥游》,作者是庄周。
3、《劝学》,作者是荀子。
4、《过秦论》,作者是贾谊。
5、《鸿门宴》,作者是司马迁。
6、《三国演义》,作者是罗贯中。
7、《蜀道难》,作者是李白。
8、《陈情表》,作者是李密。
9、《兰亭集序》,作者是王羲之。
归去来兮辞作者范文2
暮雨初收,长川静、征帆夜落。临岛屿、蓼烟疏淡,苇风萧索。几许渔人飞短艇,尽载灯火归村落。遣行客、当此念回程,伤漂泊。
桐江好,烟漠漠。波似染,山如削。绕严陵滩畔,鹭飞鱼跃。游宦区区成底事,平生况有云泉约。归去来、一曲仲宣吟,从军乐。
【前言】
《满江红·暮雨初收》是北宋词人柳永的一首词,被选入《宋词三百首》。词的上片分为两段,前半段写傍晚雨后萧瑟之情,后半段写渔人归家之景,反抒词人归思之情;下片写桐江一带的奇山异水,引发词人倦于游宦的心绪及渴望归隐的愿望。整首词抒发了词人对游宦生涯的厌倦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之情。
【注释】
⑴满江红:词牌名,唐人小说《冥音录》载曲名为《上江虹》,后改今名。柳永始填此调,有仄韵、平韵两体,此词为仄韵,为正体。《乐章集》注“仙吕调”,高栻词注“南吕调”。格调沉郁激昂,前人用以发抒怀抱,佳作颇多。双调九十三字,上片八句四仄韵,下片十句五仄韵。
⑵长川静:长河一片平静。川,指江河。征帆:远行船上之帆。
⑶蓼烟:笼罩着蓼草的烟雾。蓼,水蓼,一种生长在水边的植物。
⑷苇风:吹拂芦苇的风。萧索:象声词,形容风声。元稹《酬乐天雪中见寄》:“知君夜听风萧索,晓望林亭雪半糊。”
⑸几许:有几个。短艇:轻快的小艇。
⑹遣:使,令。行客:词人自谓。回程:回家的路程。
⑺桐江:在今浙江桐庐县北,即钱塘江中游自严州至桐庐一段的别称。又名富春江。
⑻漠漠:弥漫的样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⑼严陵滩:又名严滩、严陵濑。在桐江畔。
⑽游宦:春秋战国时期,士人离开本国至他国谋求官职,谓之游宦,后泛指为当官而到处飘荡。底事:何事,为了什么事呢?
⑾云泉约:与美丽的景色相约,引申为归隐山林之意。云泉,泛指美丽的景色。
⑿归去来:赶紧回去吧。陶潜著《归去来兮辞》以抒归隐之志,故后用“归去来”为归隐之典。仲宣:三国时王粲的字,王粲初依荆州刘表,未被重用,作《登楼赋》,以抒归土怀乡之情。后为曹操所重,从曹操西征张鲁。
⒀从军乐:即《从军行》。王粲曾作《从军行》五首,主要抒发行役之苦和思妇之情。
【翻译】
傍晚的落雨刚刚停止,桐江一片寂静,远征的航船在夜幕中靠岸停泊。对面的岛屿上,水蓼稀疏雾霭寒凉,秋风吹拂芦苇萧索作响。多少渔人行驶着小船,却只见船上的灯火飞快地回归村落。对此令我思念起回归的路程,对漂泊生活产生了厌倦而忧伤的情绪。
桐江景色美丽,雾霭漠漠密布,好似浸入了水波之中,山峰如刀削一般,白鹭和鱼儿围绕严陵濑飞翔和跳跃。游宦生涯跋涉辛苦一事无成,何况早就有归隐云山泉石的心愿。回归吧,羡慕渊明的躬耕田园,厌倦仲宣的从军艰苦。
【赏析】
柳永仕途蹭蹬,年届五十,方才及第,游宦已倦,由此产生了归隐思想。这首词就是归隐思想的流露,抒发了词人对游宦生涯的厌倦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之情。
词一开始,“暮雨”三句,雨歇川静,日暮舟泊,即以凄清的气氛笼罩全篇。水蓼和芦苇都是于秋天繁盛开花,可见时间是萧瑟的秋天;雨后的秋夜,更使人感到清冷。“临岛屿”二句,写船傍岛而停,岸上蓼苇,清烟疏淡,秋风瑟瑟。景色的凄凉与词人心境的凄凉是统一的,含有无限哀情。这几句写傍晚泊船情景,以静态描写为主。至“几许”以下,词人笔调突然一扬,由静态变为动态,写渔人飞艇,灯火归林,一幅动态的画面呈现在眼前,日暮归家,温暖、动人的生机腾然而起。这里以动景反衬上面的静景,反使词人所处的环境显得更加静寂。一个“飞”字和一个“尽”字,把渔人归家的喜悦表现得极具神韵,又同时从反面引出“遣行客”、“伤漂泊”二句,渔人双桨如飞,回家团聚,而词人却远行在外,单栖独宿,触动归思。整个上片分为两段,前半段写景,后半段抒情,情景之间融合无隙,境界浑然。
词的上片明确点出了“伤漂泊”的感情基调,下片则具体的写出了“伤漂泊”的具体内涵。换头再以景起,上片是夜泊,下片是早行。“桐江好”六句,句短调促,对仗工整,语意连贯,一气呵成,先写江山之美。美好的河山扫尽了昨夜的忧愁,桐江上空,晨雾浓密,碧波似染,峰峦如削,白鹭飞翔,鱼虾跳跃,生动美丽的景色使词人心情欢娱。从感情线索上看,这里又是一扬。但因为词人情绪总的基调是愁苦的,欢娱极为短暂,又很快进入低谷,“严陵滩”三字已埋下伏笔,这里以乐景写哀,江山美好,鱼鸟自由,渔人团聚,而词人一年到头都是四海为家,宦游成羁旅,于是“游宦区区成底事”之叹自然从肺腑流出,词人得出的结论是不值得,不如及早归隐,享受大自然和家庭的天伦之乐。“云泉约”三字收缴上文,同时也启发下文,具有开合之力,所以结语痛快地说“归去来,一曲仲宣吟,从军乐”,用王粲《从军乐》曲意,表明自己再不想忍受行役之苦了。
归去来兮辞作者范文3
2.阅读训练(二)蔡运强,张坤
3.阅读训练(三)张传权
4.阅读训练(四)中学语文园地(高中版) 马莉
5.阅读训练(五)马宽明
6.高考作文训练与指导(一)唐惠忠
7.高考作文训练与指导(二)王学华
8.高考作文训练与指导(三)华德阳,苟大权
9.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一)时鹏寿
10.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三)钱德宝
11.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四)姜有荣
12.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五)桑进林
13.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六)鲁厚之,韩香玲
14.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七)薛吉辰
15.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八)王勇善,徐长玉
16.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九)王辉
17.高考语支模拟试题(十)李广予
1.分段实现大目标刘燕敏
2.浅析"王将军之武库"赵庸谦
3.精心布局巧成篇——《闺塾》三叠技法探幽王学华
4.反向扩张与相向吸引——简析《鸿门宴》中项羽与亚父、刘邦与张良的关系赵学勉
5.《窦娥冤》中三重天姚志忠
6.层层铺垫卒章显志——简析《秋韵》的构思技巧杨能荣
7.平平淡淡才是真——读颜纯钩《爸爸的吩咐》何绍袖
8.妙思巧构想象奇特——《登峨眉寻李白不遇》赏读何传跃
9.红尘祸福挥手去山间风月入怀来——元好问小令《人月圆》赏读杨廷平
10."八小"锁定高考一类作文姜有荣
11.作文的模仿与创新杨丽萍
12.生命·自然·美傅军
13.飘浮的云吴舒
14.秋来书更疏,冬至否?徐菲
15.2007年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综述蒋平
16.标点符号复习指要卢增虎
17.文言文翻译的七大"硬伤"薛秋影
18.由"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谈列锦手法张寿哲
19.古诗词典型意象扫描(二)陆精康
20."北海"在哪里?李东方
21.古汉语词类活用辨析李林
22."和"字语病例析曹洪新
23.如今学生名难读语文教师尴尬事——学生生僻名字的读音说略李弗不
24.虚词语病面面观刘素玉
25.《中学语文园地》用稿内容与要求
1.谢天陈之藩
2.『对与我国的语文教学蒋平
3.灵与肉:脱壳奔逃还是共历苦难——关于《促织》《变形记》的一些思考姚志忠
4.《归去来兮辞》情感内核新探成龙
5."长"字音义注商王怀宇
6.《阿房宫赋》的思想艺术浅析马建民
7.通假字的注释应先述本字再释义王静旭
8.匠心设计伏笔误会筑就美丽——《出租车司机》赏析丁勤中
9.『三美并存感人心魄——《多言无力》赏析傅其标,马兆霞
10.文约意丰发人警醒——品读《卒》姚绍清
11.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徐志摩《偶然》解读常文艳
12.高度的艺术概括鲜明的艺术形象——王昌龄两首边塞诗赏析王月馥
13.分析语段巧作议论——高考议论文写作难点突破的探索与思考葛惠霞
14.条分缕析明立意精雕细刻巧表达——二元关系类话题作文写作指要时鹏寿
15.中学语文园地(高中版) 释义谋篇唐金龙
16.等待之香张冰菡
17.老街顾蔚
18.成长痛吴炜瑛
19.咫尺·天涯郭一
20.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如何正确评价诗歌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李培臣,刘智玉
21.怎样踩准文言文翻译题的得分点李雪松
22.古诗阅读训练胡俊华
23.古代诗歌常用艺术手法举隅陆精康
24.隐士、居士、名士和处士席红
25.古代座次尊卑摭谈柳天慧
26.古今异义文言词语例说马祥
27.古汉语联合式双音词集释路荣
28.古代表官职变动的词语集解钱德宝
1.书院清池李元洛hHTTp://
2.《柳毅传》《促织》与志怪小说黄克龙
3.《归去来兮辞》注释商补崔皓
4.李密与《陈情表》陈春华
5.寒凝春华发,血沃劲草肥--《天地苍茫一根骨》赏析程鸣
6.清芬浮动,韵致淡雅--《独坐夕阳里》赏析王晓维
7.悄悄地,让你的心宁静--散文《柔软》赏析曾庆培
8.婉转曲折,纯情秀雅--《鹧鸪天·十里楼台倚翠微》赏析戴继华
9.关于话题作文中学语文园地(高中版) 丁勤中
10.审题是话题作文成功的关键暴瑞
11.高中语文第二册期末检测题韩香玲,鲁厚之
12.高中语文第四册期末检测题张素秋,孟健
13.高中语文第六册期末检测题蒋平
14.高考现代文阅读"好处、作用"题解答策略刘相春,夏国荣
15.文言修辞句的翻译李明隆
16.春风放胆来梳柳--文言文阅读题解题指导时鹏寿
17."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王兆银
18.古代官职变动系列词举隅刘永继
19.古诗鉴赏中常见的四组概念宋峥
20.几组"一字之差"的近义成语辨析刘素玉
21.文坛掌故花絮胡俊华
22.朱元璋出联索对趣闻王国生
1.读书——美容术张秀亚
2.征稿启事
3."七"之趣崔乐义
4.趣话词语别称周晓玲,徐继锋
5.亲情与挚爱的表达——浅析《项脊轩志》的内容与思想李福香
6.结合《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谈孔子的教育思想李晓燕
7.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散文单元鉴赏曹洪新
8.因文而异巧设计寻求最佳切入口许和众
9.逆向审题法示例张风辉
1.玫瑰树根伽·米斯特拉尔
2.妙语连珠
3.用飞翔唱响的一曲生命悲歌——《鹰的飞翔》赏析余天泽
4.忧伤天鹅——海子《天鹅》赏析张中
5.少一些欲望,少一些烦恼——《魔术师的房子》赏析桑进林
6.真实的高贵海明威
7.淡泊中见真淳——王安石《菩萨蛮》赏析赵义明
8.《庄子》简介张梅华
9.点石成金话修改——作文修改六法李向阳
10.高考作文须慎:文体文墨文脉文面韩旭
11."丹青难写是精神"——写"古人情怀"作家文与考场文"骈谈"朱庆和
归去来兮辞作者范文4
没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情壮志,没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远大抱负,也没有“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政治理想,有的只是“舟遥遥以轻,风飘飘而吹衣”的闲情逸致,“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的安贫乐道。他甘愿过着自耕自作的农田生活,自酌自饮地品味“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的快乐生活。他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像孩子贪食糖果一样,不知厌烦。
他的“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是知足常乐,还是别有原因?
大多数人认为他怀才却不表现出来是懦弱,是消极,甚至是颓废。他乐得偷闲,却把国事抛之脑后。
可是,情况真的如此吗?
他真的可以心无旁骛地做一个农夫吗?他真的甘心沦为一个闲人吗?
若真是无所求,他为何会有“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的感慨?
若真是没欲望,他为何会问自己“复驾言兮焉求”?
若真是知足了,他又怎么会留下“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我不懂,也许我们都不懂。
陶渊明,仅是因为“世与我而相违”而“觉今是而昨非”吗?
在《归去来兮辞》中,我看不到他的喜悦,看不到他内心深处的快乐,看到的只是“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的悲凉。
正如有人说的:“生命的小舟载不动太多的欲望。”可若真的没有了欲望,人就真的满足了吗?
其实,知足与不知足,本就是表面和内心的体现,无论你是否承认。
有多少次我们在制订新的计划时颇为踌躇,因为那也许需要投入时间和精力,要做充分的物质和思想准备。可当满足于眼前取得的一点平庸成绩的时候,我们的内心深处又有多少真正的喜悦呢?
因为我们知道,我们本可以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不要以“太难,做不到”为借口,我们要相信,我们是可以做到的。
因为内心的不知足,不罢休,我们拼命地努力,直到目标实现,而不是留下遗憾。同时,我们应继续往前冲,上帝之所以赐予人们眼睛,就是要人们向前看。
归去来兮辞作者范文5
他想到鲁迅先生曾弃医从文,并没有选择稳定的人生轨迹,而是选择了为国而战。
可是,他也想到了杨绛先生,在同样战乱的年代忍耐求全,专注于经营自己的学问。
他想到了当今敢作敢为的富商,以及那些天使投资人,不都是在时代的激流中找到了商机吗?他也想到了被贬的坡、陶渊明等有才的文人,他们搏击长空而不得志,最终隐遁山林才屡有佳作。他向往面对挑战时的神秘未知,同时留恋偏安一隅的稳定舒适。
他想到了维特根斯坦,在他年富力强的时候,他的家人都希望他去寻找一份靠谱的工作,而且这对他来说也是一件易事。然而他却毅然决然地拒绝了,他为了虚无缥缈的理想放弃了安稳,与此同时也放弃了平凡。他或许犹豫,或许踌躇,但终究还是迈出了那一步,为了寻找他心中的哲学而漂泊四方。难道要得到出众的成绩,就必须主动去改变,重新去选择,而不可以从众和随缘?
不过,维特根斯坦在一番求索归来之后,还是选择做了一位哲学教授,而没有继续折腾。是不是外面的世界没有他想的那么精彩丰富呢?他的归来是不是在寻求一种可靠的庇护呢?他叹了一口气,但还是隐约意识到:不是的。漂泊之后,庇护所就不再是庇护所,而是栖息地。
维特根斯坦的参军经历、农村经历都让他沉淀了很多,但是如果他一世漂泊,沉淀就会像流沙一样散落各处,他自己或许还会成为一个社会的不稳定因子。人终究需要有所依靠,需要有所归属,需要为搏击长空的结果找一个安放处。
一个人可以搏击长空,也可以偏安一隅。可以经历容身之寥廓,也可以享受容膝之易安。就像捕食的鸟要有一个巢,那个巢不一定是一个地点固定的家。一个忠实的伴侣,一种温暖的牵挂,都是漂泊之人的归属之地,都会让他们的漂泊有意义。有容身之寥廓教化野心,才会坦然;有容膝之易安安抚疲惫,才会安宁。
他迈出了另一只脚,带着勇敢,带着栖息之处给他的踏实。
就像一只鸟,在庇护所长硬了翅膀,要去搏击长空练习飞翔,那么待它归来再筑巢之时,就没有必要心树枝会折断。因为树枝对于它来说,搏击之前是依傍之所,搏击之后则只是栖息之地。
归去来兮辞作者范文6
【关键词】文言文 注释 错误 疏漏
2007年版的人教版语文教科书对旧版加以修订,更加完善,如《荷塘月色》中“妖童媛女”的“媛”,《烛之武退秦师》中“若不阙秦”的“阙”,原来的注音是错误的,现已改正。但仍有不少注释有待商榷,有的是错误,有的是应注释而没注,给语文教学与学习带来不便,本文列举其中一些典型例句,供大家讨论。
一、注释错误
《孔雀东南飞》:“其日牛马嘶。”课文注释:“(结婚)这一天牛马乱叫的时候。嘶,马鸣也。《玉篇》“嘶风”(马迎风嘶叫);“嘶号”(马引声长鸣);“嘶战”(嘶叫战栗);“嘶声”(马鸣声);“嘶噪”(鸣声喧杂);人喊马嘶。可以看出“嘶”用于马叫而不是牛马叫,此处应为偏义复词。
《师说》:“句读之不知。”文中注释:句读不明。下文“惑之不解”结构相同。此处应是宾语前置句,两个之都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本来的句式是:不知句读,不解惑。译文:不懂得断句,不明白疑难问题。句中的“句读”,“惑”都是要强调的宾语,动词是“知”、“解”。“句读”、“惑”前置到动词前面。“之”是标志。
《归去来兮辞》:“景翳翳以将入。“注释:景同“影”《说文解字》:“景,日光也。从日京声”景有做日光的意项。《岳阳楼记》中“至若春和景明”,就做太阳、阳光解。所以文中应读景,不是通假字。
《寡人之于国也》:“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注释:“(总算)尽心啦。焉、耳、矣都是句末语气词,重叠使用,加重语气。”这儿说三个语气词连用不妥,“焉”在这儿应是兼词,相当于“于此”即“对这件事”。“耳”“矣”是语气词连用。
《兰亭集序》:“俯察品类之盛。”注释:“地上万物的繁多。”此处应为定语后置句,译为“地上繁多的万物”。前一句“仰观宇宙之大”也是相同,译为“广大无边的宇宙”。但第一段中“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不是定语后置句,因为其中的“盛”是名词“盛况”在这儿做宾语。而前面的“盛”“大”是形容词做定语来修饰名词“品类”“宇宙”。还有:“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注释:“会集在会稽山阴的兰亭”。此句为状语后置句,应译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集会。”意思没有变化,但后者更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
二、应注释而没注
《鸿门宴》:“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应注音fǒu,通“否”。这是高中教材第一次出现,对这一用法,学生很陌生,应给以注释。后来还有:“或师焉,或不焉。”(《师说》)用在句中表否定;“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廉颇蔺相如列传》)在句末表询问。在这两句中课文都给以明确的注释,必修一更应注明。
《孔雀东南飞》:“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张衡传》:“中有都柱,傍行八道。”两句中的“傍”应通“旁”,读作páng,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王力主编第16版)中有明确的解释。
《廉颇蔺相如列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逍遥游》:“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中“邪”作为疑问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呢”,这个意义后来写作“耶”读yē在初中课文中也有这种用法,如《马说》:“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烛之武退秦师》:“夫晋,何厌之有?”此句中“厌”应通“餍”,满足。与《论语》:“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六国论》:“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的“厌”相同。并且“何厌之有”是宾语前置句,相当于“有何厌”。对于高一新生应给予注音并解释。
《鸿门宴》:“据关,毋内诸侯。”“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其中“内”同“纳”。接纳;收容。在初中教材也出现了,如《中山狼传》“先生如其旨,内狼于囊。”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依据,注释应当严谨,出现这些问题的确不合适,容易误导学生,产生错误的理解,不利于其以后的学习。类似有待商榷的地方一定还有,本文只是抛砖引玉,欢迎指正。
【参考文献】
[1] 胡吉宣.《玉篇校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版.
[2]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10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