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自动化生产线实训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自动化生产线实训总结范文1
关键词:自动化生产线 理实一体 教学模式 工学结合
0引言
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其特点是社会需求量大,就业岗位多,就业行业分布广。随着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渗透到社会各个行业,大量懂技术并能操作、安装、调试及维修先进机电设备的技能型人才受到各企业的欢迎。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培养定位是培养适合生产第一线岗位需求的高级技能型人才,因此机电专业的教育不但强调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传授,更加要注重对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课程作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内容有模块化生产加工系统各站的安装、调试与维修,自动化生产线的联网调试与运行等多部分组成,针对该课程实践性较强的特点,我们采取了基于“校内实训室+校企合作工作站”以现场教学模式为主对该课程进行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改革,基于职业分析,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及完成工作任务需要的知识与技能,落实课程培养目标,基于工作内容分析,以技能培养为重点,重构课程内容模块,采取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强化学生对机械、电工、气动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坚持“必需、够用“的原则,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1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
《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课程开发遵循“工学结合、行动导向”及“教、学、做”一体化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内容、教学资源等要素重新进行整合。通过企业调研,将调研数据进行系统分析,选择目标清晰,具有典型性的工作任务为教学载体,在指导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能力。与企业合作,以工作任务的完成过程为导向设计课程内容,具体建设思路如图1所示:①依据职业岗位要求,与企业工作人员共同制定职业标准;②按照职业标准,将岗位技能划分为多个技能培养目标;③根据工作任务和能力培养要求,开发满足教学项目;④制定符合职业标准和行业标准的能力训练项目考核方法;⑤编写适合在校企合作工作站开展教学的教材。
2基于行动导向教学观的理实一体、工学结合课程的设计及实施
通过2年实践,将《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课程基于行动导向教学观的理实一体课程的具体设计及实施来具体描述,具体内容见图2。
2.1通过对西安东风仪表厂等企业进行调研,将《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课程按照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划分成3个学习情境。其中第一个及第三个学习情境在学校机电综合创新实训室内完成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第二个学习情境在西安东风仪表厂内校企合作工作站内由企业教师完成教学工作。
2.2每个学期情境下又包含多个学习子情境,每个子情境都是经过企业调研后由企业专家与教师的共同研究商讨后,形成的典型工作任务,这些工作任务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及可操作性,并将子情景以任务单的形式下发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任务的实际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2.3更新课程评价与考核方式,在考核方式上采取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教师评估的方式,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考核方案既有过程评价,又有终结性评价,以平时过程性考核为主,任务考核涵盖了学生的能力、知识、态度,突出能力考核,要保证让每个学生掌握必备的职业技能。
3总结
自动化生产线实训总结范文2
(台州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 台州 318000)
摘要:在“工业机器人安装与调试”学习领域课程开发过程中,确定该课程应使学生具备工业机器人安装、工业机器人调试、工业机器人编程操控以及工业机器人检修维护等能力。深入企业调研,明确典型工作岗位,分析课程所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从高职学生的基本情况出发,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提炼形成行动领域;按行动领域所承载的知识、能力的相互关系构建学习领域;按照每个学习情境对应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的原则构建学习情境;最后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六步法实施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为学生提供类似企业的真实工作环境、国家或行业标准、任务单和计划书等资料。
关键词 :高职;工业机器人安装与调试;课程开发;学习情境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4-0086-05
工业机器人(Industrial Robots)简称IR,是面向工业领域的多关节机械手或多自由度的机器人。工业机器人是自动执行工作的机器装置,是靠自身动力和控制能力来实现各种功能的一种机器。它可以接受人类指挥,也可以按照预先编排的程序运行,现代的工业机器人还可以根据人工智能技术制定的原则纲领行动。工业机器人具有高效、可靠的优点,在自动化生产线中应用日益广泛,如在汽车工业中完成焊接、搬运、喷涂和装配等工作。此外,我国的民营企业也逐渐认识到了工业机器人的优势,对工业机器人的采用量逐年增加。但这些企业存在着装机量不高、人才流动性强和培训不到位等问题,因而对工业机器人应用维护人才需求较大和要求较高,高职院校有必要加强对这方面人才的培养力度。
课程开发原则和流程
(一)课程开发原则
作为台州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工业机器人安装与调试”的开设原则是以企业实际需要为根本出发点,通过教师进入企业实地调研,总结典型工作任务,完成调研报告,最终确定工业机器人课程教学内容及范围。包括:工业机器人及柔性自动化生产线的安装,辨识电器原理图,根据需要编写程序和调试代码以及各种故障的诊断和维修。以项目化实训为主线,以学生亲历实践为导向,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职业能力。通过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具备常规工业机器人及柔性自动化生产线安装调试和故障诊断与维修能力,适应未来社会对工业机器人领域人才的需求。
(二)课程开发流程
“工业机器人安装与调试”课程开发的整体流程包括:教师深入工业机器人研发或应用型企业调研,通过走访、参观、座谈、研讨等形式,了解与本课程相关人才的社会需求情况,相关行业对本课程开发的要求及企业的典型工作任务的信息,为确定课程定位,制定课程开发方案,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提供依据。从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遵从学生认知规律,与企业实践专家一起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提炼形成行动领域。按行动领域所承载的知识、能力的相互关系构建学习领域,制定出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并在实践专家指导下设计符合工作过程的学习情境。最后,按照六步法进行课程的实施和评价。整个课程开发流程如图1所示。
课程开发过程
(一)企业调研
交通运输装备制造业与特色装备制造业是台州市两大传统优势主导产业。台州地区现有汽车、摩托车及配件生产企业3 000多家,不乏吉利、吉奥、钱江等汽车行业知名龙头企业。我们利用假期先后走访了温岭市风云机器人有限公司、浙江安露清洗机有限公司、吉利集团、浙江吉奥汽车有限公司等企业。了解就业岗位的主要工作任务,企业对高职从事工业机器人及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工作毕业生的专业技能、社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具体要求,并与企业实践专家探讨工业机器人及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课程开设的有关情况。首先,我们拟定了调研方案,选定样本为企业经理、一线的维修工、车间和部门领导以及毕业生等,采取访谈和问卷调研相结合的方式。拟定调研方案之后,调研与工业机器人安装调试及维修有关岗位,包括岗位名称、级别、人数、岗位职责,然后了解所有这些岗位毕业生是如何在岗位之间调动的,以此获得毕业生岗位升迁的一般路线图。获得具体岗位之后,确定毕业生在这个岗位上从事的具体工作项目,在此基础上,再一次向企业和毕业生征询意见,重点了解对学生职业素质和社会能力培养的具体要求,了解毕业生对拟开设课程知识学习的具体建议。主要形成四项调研成果:该课程培养的学生典型就业岗位、课程培养目标,企业要求和岗位工作项目。
典型工作岗位分析 通过调查分析确定工业机器人及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典型工作岗位包括:工业机器人及柔性自动化生产线操作工、维修工、电气工程师、编程调试工程师、自动化生产线班组长、车间主任或项目经理。
课程培养目标 以就业为导向确定课程培养目标:学生以独立或小组合作的形式,通过教师指导或借助各种资料,制定工业机器人的安装和调试作业计划,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上述计划、实施、检查并进行评价反馈。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使用工具、设备和材料等要符合劳动安全和环境保护规定,对已完成的任务进行记录、存档和评价反馈。
企业要求 通过调研,归纳出企业对工业机器人及自动化生产线安调和维修人员的要求是:要具有良好的职业态度;具备各种常用工具和专用工具使用技能;具备一定的电工知识,熟识常见的电气线路图;能够掌握工业机器人行业前沿技术知识动态;对设备具有保养、操作、维护能力;对专用维修检测仪器的数据能够分析,能够运用数据流分析判断故障产生的原因,能够制定相应的维修计划并实施,能够向领导汇报情况;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与获取信息的能力;具有团结协作、组织协调能力和继续学习能力;了解工业机器人及自动化生产线整体和各模块的工作原理,了解各个模块间的通讯,能够具备根据任务的简单变化修改相应控制程序的能力。
岗位工作项目 企业调查显示,工业机器人安装和调试人员主要从事的工作包括新建生产线的安装和调试、定期维护和保养、综合故障诊断和维修、生产线功能的扩展和研发、生产线质量控制和检验等。
(二)典型工作任务描述
在企业实地走访调研基础上,提炼“工业机器人安装与调试”典型工作任务,如下页表1所示。
(三)岗位能力分析
通过岗位分析,“工业机器人安装与调试”课程应培养学生三方面的能力,即知识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
知识能力 了解工业机器人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了解工业机器人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学会商业谈判、合同签订并根据技术要求设计工作计划和行动方案的方法;学会与工业机器人有关的英语;学会根据工业机器人的机械结构,制定机械和电器元件的拆装顺序;掌握气动元件、传感器、电动元件、PLC装置在工业机器人中的作用并绘制相应的电路图;掌握工业机器人的模块化组装、调试、控制与维护的基本方法;掌握工业机器人的编程语言,编写较简单的调试程序;掌握工业机器人常见故障诊断和维护方法。
社会能力 养成积极思考问题、主动学习的习惯;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乐于助人;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规范、安全、环保、成本和质量意识;养成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具有较强的忍耐力;养成及时完成阶段性工作任务的习惯。
方法能力 能够根据任务需要查阅相关资料、制定工作计划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独立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评估总结工作结果的能力;能够正确阅读工业机器人部件装配图、零件图和技术文件,进行机械部件装配;能够正确阅读工业机器人的电气原理图、电气安装图,完成电气装配;能够编写适用于不同工作任务的工业机器人调试程序;能够使用工业机器人安装与调试常用的机械工具,电子工具和相关仪器仪表;能够及时详细地记录工业机器人安装与调试过程的工作日记、总结工作经验以供日后使用;能够检测和处理工业机器人的各种常见故障,并作相应检查维修工作记录;能够在工作过程中使用相关专业英语进行简单的交流。
(四)学习情境设计
学习情境是在典型工作任务基础之上,由专任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开发设计用于教学的“情形”和“环境”,是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教学化处理的结果。德莱弗斯(S E Dreyfus)等人研究发现:“人的职业成长遵循从初学者到专家的逻辑发展规律,其发展过程分为初学者、高级初学者、有能力者、熟练者和专家五个阶段”。职业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是通过一定科学合理的方法把初学者带入更高级的阶段。因此,对于教学情境的选择和设计应充分考虑上述因素,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符合职业发展过程和学生认知规律,突出职业能力训练,使学生掌握工业机器人安装和调试的核心技能。通过前期企业调研,得到了企业工业机器人安装和调试的典型工作任务,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提炼后形成行动领域从而构建相应的学习领域。
台州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在学习“工业机器人安装和调试”课程之前已经具备一定的机械设计、液压和气动技术、PLC编程以及常见电机及其控制方法的基础,但是缺少对机器人的认知。故在设计学习情境时以积木式机器人为载体,先安排16课时让学生对原有知识进行温故知新,同时了解工业机器人的相关定义,了解企业自动化生产线改造的过程和方法,学习机器人安装和调试的基本原理、手段和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索新知识的热情。然后,从关节(直角坐标)两种典型的工业机器人入手(应用场合包括焊接、喷涂、搬运、立体仓库等),作为进阶情境,实现工业机器人基本的空间定位和目标识别功能,学会根据任务需要设计末端执行机构的方法。最后,以关节机器人为核心的柔性生产线作为高级学习情境,该情境又细分为七个子任务,即供料单元安装和调试、防护单元安装和调试、输送单元安装和调试、加工单元安装和调试、视觉单元安装和调试、生产线的整体联调以及故障诊断和维修维护。最终实现由一部工业机器人和其他部件构成的柔性制造系统能同时监管三台加工中心的加工任务,并实施自动上下料及相关的自动化模式。
PLC与机器人控制器、加工中心的嵌入控制实现独立总线控制,并运用触摸屏及相应模块实现显示、控制、操作于一体的应用。电气控制与机器人操作分布在不同的区域,实现控制与操作分开。完成必要的设备改造和基础设施修造工作。提供自动化的零件料仓和其他辅助机械手,直至加工中心区域实现无人车间。
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情境设计充分体现了从初学者到专家的逻辑发展规律,具体学习情境设计如图2所示。
课程教学实施
“工业机器人安装与调试”课程的实施遵循项目教学、任务驱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一体,以及做中学原则。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技能和综合职业素质为核心。每个学习情境都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六步法实施教学。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除了融入企业元素的学训一体化的工业机器人实践性教学基地,满足技能训练的要求外,还提供必要的资源,包括学生工作页、学习指南、课程参考书、厂家提供的安装和调试说明书和手册以及常见故障诊断维护方法、多媒体教学资料等。其中,学生工作页中融入任务单、资讯单、案例单、信息单、计划单、决策单、实施单、检查评价单和教学反馈单等栏目。以工业机器人机械结构的装调教学为例加以说明,其实施过程如表2所示。
在整个实施过程中,我们遇到并成功解决了三个问题:(1)设备数量难以满足教学需求的问题。由于工业机器人及其柔性生产线价格昂贵,因此,能够提供给学生实训的设备数量相当有限,这就需要解决僧多粥少的局面。通过合理安排实训项目,学生分组轮换等手段解决。如学生在进行工业机器人电气系统的安装和调试项目时,可将该项目分为电气元件的识别、电源模块的安装和调试、驱动模块的安装和调试、控制模块的安装和调试,将学生分组后在这四个子任务中轮换。另外,可通过购买其他类型的机器人辅助教学设备分担压力。(2)设备保修和教学实施的问题。在实施工业机器人及柔性生产线故障诊断和维修维护任务时,为了使学生深入理解掌握维护维修的方法,必须全面了解工业机器人及配套设备的结构,包括外部可见的和内部不可见部分,如内部传动机构、减速系统等构造。受工业机器人厂家的保养准则限制以及笨重的零部件给检测造成的潜在风险,对于内部结构往往以图片讲解为主,学生无法获得直观的体验。可从二手市场采购形同或相似型号的工业机器人给学生拆装,帮助其了解工业机器人的内部结构和维护相关知识。或者引入工业机器人模拟软件构建虚拟的工作环境辅助教学。(3)社会评价无法贯穿学期教学过程的问题。本课程不是传授单一技能,而是在学完了各相关专业课的基础上,用工业机器人安装与调试这个载体,将其进行综合。所以,评价体系应该围绕各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水平,使学生明确感受到对一个系统的掌握和成就感。教学评价采取多种方式,包括自我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和社会评价,同时设计了相应的评价表,以更好地反馈教学信息,指导教学质量不断改进。在以上四种评价中,当属社会评价比较难以实施,兼职教师授课的时间有限,无法自始至终贯穿整个学期的教学过程。我们通过远程视频联接的方法,让兼职教师参与指导学生的工作过程,参与学生成果的评价。学生亦可由视频系统向兼职教师提问,随时进行交流。
以工业关节机器人为核心的柔性生产线的安装和调试课程在高职院校中开设和实施为数不多,可借鉴的经验甚少。我们立足台州,服务地方经济,通过前期大量企业实地走访调研、与企业实践专家和课程开发专家一起制定了切实可行符合高职院校学生认知规律的课程标准,开发了基于工作过程、任务驱动的学习情境,并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灵活调整,及时更新、补充、修改教学内容,实现课程的动态反馈,完成课程内容的闭环控制。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取得了多项实质性成果。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论职业教育工作过程导向的综合性课程开发[J].职教论坛,2004(6):4-7.
[2]肖兴宇.工作过程导向的《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学习领域课程开发[J].职业技术教育,2009(17):13-15.
[3]姚和芳,首珩,周虹.基于工作过程数控技术专业学习领域课程方案开发与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易传佩.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的开发与实践——以“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为例[J].企业家天地,2010(9):97-98.
[5]黄锐,张颖.从岗位导向到学习情境——基于学习领域的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课程开发与应用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7(7):167-169.
[6]阮友德,林丹.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PLC课程建设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8):446-449.
[7]赵凤申,李爱芹.高职院校工业机器人课程建设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1(3):39-40.
自动化生产线实训总结范文3
一、课程设计的基本思想
美国着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和杰出的教学设计理论家加涅提出“为学习设计教学”,意指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是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过程中的一切预先筹划、安排教学情境,以期达到教学目标的系统设计。现代教学设计突出以学生学习活动为中心,重视对学生学习心理的分析和研究,依据学生学习的规律设计教学活动,从而最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以行动体系为基础,将学习领域转化为行动领域,让受训者经历完整的工作过程,在完成典型的具有综合性的工作任务过程中获取工作过程知识,解决“在工作中学习”和“在学习中工作”的问题。基于此理论确立课程设计的基本思想为:以实际岗位为参照,按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融通,工学交替、实境育人”的思路,根据专业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以仿真工业现场——实训平台为载体,采用项目化教学,强调以工作任务为依托组织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活动,确立学生的中心角色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以服务专业能力的培养为中心。
二、课程设计
(一)典型的工作任务分析
通过开展电气自动化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的调研,并结合行业、企业和本地区对人才需求的状况,归纳出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首次就业岗位是自动化生产线的维修电工、调试员、机电设备维修员等,未来发展岗位是车间电气技术员、PLC程序设计员及系统维护技术骨干和班组长等基层管理者。以上职业岗位要求具有运行分析、故障检测、维修保养及编写整理技术文档、设备技术改造等专业技能。针对首次就业岗位和发展岗位工作任务分析,依据在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频率、重要性,所能承载的知识、技能程度,确定本课程的典型工作任务是:机械设备的安装与调试、电气设备的规划与安装、传感器的安装与使用、气动回路的安装与调试、PLC程序的编制与调试、HMI(人机界面)的设计、设备故障的判断与排除等。
(二)课程目标
亚龙YL-335B自动生产线及亚龙YL-221柔性生产线训练装置归纳、总结了现代生产线的技术特点,与实际生产情况十分接近,因此我们选用这两个装置作为教学载体,在课程教学中使学生具有安装如送料、加工、装配、输送、分拣等工作单元的技能,具备构成一个典型的自动生产线的机械平台并联机调试的技能;理解并掌握在系统中的气动控制技术、机械技术(机械传动、机械连接等)、传感器应用技术、PLC控制和组网、步进电机位置控制和变频器技术等实际应用,具备熟练运用这些技术的能力。
(三)学习情景的创设
采用基于行动导向的方法进行设计,经多方面调研、探讨,开发设计了9个学习情境,每个情景由若干任务构成。每一个情境的实施都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并按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具有可重组和迁移性。
如图1所示,该课程设置了参观企业整体生产线工作过程、拆装调试亚龙335B自动线各工作站、联机调试亚龙221柔性生产线三大部分渐进学习。每一部分的教学学习目标和学习情境明确,课程教学载体由易到难,从简单拆装到气路连接,从硬件设计到软件实现,从机械控制到人机界面,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掌握技术的同时也对今后的就业岗位有所了解,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实现技能提高与素质教育双赢。
(四)教学实施策略
实施过程中依照“任务、分析、制定、优化、实施、评价”六步工作方法组织教学,以行动导向法为主要教学方法,对不同的知识点综合运用引导文法、团队学习法、头脑风暴法、成果展示法、案例分析法、岗位体验法等各种恰当、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教与学的效果。项目以小组形式完成,每组4人为宜,在构成组员时,应把握学生的层次、不同个体的差异,即针对不同学生的个体特征与心理倾向,不同的知识基础与接受能力,将基础好、动手能力强、活跃的学生与相反的学生组合在一起。这样,既能保证项目活动按时完成,又有利于学生间互相交流,有助于专业较差学生的水平得到提高。
实施过程中,要做到“师生角色转换”,教师起发动、组织、协调、伴随作用,教师不能包办代替,而是应注重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及集体智慧,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着重培养学生的能力,让学生有机会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将真实的工作场所模拟到学习环境中,使学生感受到企业员工的身份,得以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强调“协作学习”,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共同讨论和交流,进行协商和辩论,先内部协商,然后再相互协商,强调
信息资源的利用。为了使学生主动探索,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各种信息资源,包括各种类型的教学媒体和教学资料,强调教学过程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获取工作知识、工作技能,而非完成教学任务。 实施过程中,应兼顾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培养,尤其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从学习中得到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信心,从而实现课程的培养目标。
(五)课程考核
课程成绩评定基于发展的教学评价观,包含过程性的考核和结果性的考核。过程性考核包含工作态度的评价、工作过程步骤与方法评价、知识的应用评价等。结果性考核包含项目所涵盖的应知部分的评价、应会部分的评价、项目工作中的问题记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成果展示等。在过程性考核中,对每个学习任务中通过学生自我评价、团队评价、教师评价的方式进行,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在实施过程中的表现情况,注重学生答辩及讲演,提高学生语言表达与交流的社会能力;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对在学习和应用上有创新的学生应予特别鼓励。
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取得良好效果的有力保障
工学结合实施的关键是要有一支理论基础扎实、技术应用能力较强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在实施项目化教学中,教师应具备这样的素质:一是具有良好的师德;二是具有较深厚的理论功底,较宽的专业知识面和很强的综合能力;三是具有较强的实践经验。
自动化生产线实训总结范文4
关键词: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综合实训;项目教学法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这一培养目标决定了重视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的一大特色.是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 实践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敬业精神和责任心;同时,也是学生完成专业知识向专业技能转变、学生角色向员工角色转变的重要过程.并可为学生将来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随着现代化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自动化控制技术的集成应用正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气动、液压、传感器、PLC、网络及通讯等技术的相互渗透而形成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已成为当今工业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应用范围涉及工业、农业、交通、能源、国防等众多领域。自动化程度极高的先进设备的广泛应用.必然需要大量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技能型人才从事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操作、维修、检测和管理工作 为了适应区域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需要,满足社会的需求.高职院校在机电一体化专业开设机电一体化综合实训.进行项目实训课程教学探索.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为进入企业顶岗实习做好准备.最大限度地增强对就业岗位的适应性。
1.实训课程的目标
机电一体化专业综合实训课程是集气压技术、液压技术、电机及电气控制技术、自动检测技术、PLC及其自动控制技术、网络通讯技术于一体的专业技能综合训练课程 课程紧扣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核心技术环节,即检测、控制与执行三大技术环节展开.同时引入最新的网络控制技术。训练时应遵循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中心和以培养学生素质为中心的原则.通过实训.使学生既能掌握机电一体化专业理论知识.义能从事机电设备或自动化生产线操作、安装、调试、维修、维护以及设计改造等方面的工作,并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
2.实训课程的内容与模式
围绕实训目标.综合实训的内容应根据本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群确定 机电一体化的综合实训可以选择某一生产流程的模拟控制系统或典型的机电产品为实训载体.通过对某生产流程或产品的模拟仿真控制.掌握生产岗位的控制操作技术 我校选用了自动化生产加工系统(Modular ProductionSyste111简称MPS).在实训过程中以该系统为载体.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按照工作任务的相关性来组织课程 在教学内容组织上.基本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并采用行之有效的项目培训模式 所谓项目培训模式.就是打破教材本身的框架.围绕一个典型设备展开.将学习过程分解成若干个小任务.并结合实际操作.将所要求的知识点、能力点和职业素质融于培训过程 训练时,首先结合实际的装置.了解该装置所能完成的任务及工作流程。其次.分析该装置的硬件组成.让学生明白各部分硬件的组成元件.各自完成何种功能:再说明本设备所包含的技术和应掌握的知识点.然后通过实际操作,如拆装、调试、故障诊断、维修及保养等,掌握机电设备的装配、操作和维护该设备应具备的能力 再次.将所要掌握的知识点和技能归类.并做一定的延伸,使部分能力较强的学生有所发展。
3.实训课程的时间安排与实训条件
机电一体化综合实训课程是在完成主要专业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各主要技能专项实训后.在学生进入企业实习或就业前,综合运用本专业(岗位)的主要知识和技能,在校集中进行的综合性、系统化训练,实训时间为四周 我校建立了机电一体化实训基地,由师生参与自主研制的PI C实训室、校企共同投入建设的气动控制技术实验室及自动化生产加工系统实训室等组成.供开展实训课程使用.并且实训期间实训室进行开放式管理。
4.实训课程的考核方式
为突出学生的能力培养,对机电学生考核的标准为:(1)是否有创新,即能否运用所学的理沦知识分析、处理实际问题,能否就所给的条件提出合理的观点和可行的处理方法;(2)识图能力和动手能力;(3)是否能搜集资料,报告内容是否合理;(4)是否有团结协作精神:(5)写作与表达能力;(6)计算机应用能力等。考核的形式:理论与技能考核相结合。考核成绩的评定:理论测试成绩占20%;实训报告成绩占25%:实践环节占55% .其中拆装操作占20% ,编程、调试与排除故障占25% .安全与环保意识考核占10%。
机电一体化综合实训的实施过程综合实训可促进教学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一般是针对岗位群.培养的学生应具备与就业岗位零距离对接所要求的综合职业能力 以往的课程教学比较强调课程中知识点和单项技能的掌握.忽视知识与技能在实际工作中的综合应用。
自动化生产线实训总结范文5
关键词:一体化教学 口头表达能力 人才培养
职业教育是培养技能人才的摇篮,而口语表达能力又是技能人才必备的基本技能。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日常的生活交际中,口语表达能力都已经成为决定一个人生活及事业优劣成败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在关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知识的同时,必须关注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为此,在进行专业一体化教学的同时,考虑学生的自身需求,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与口语表达能力训练很好地结合起来,做到相互促进,相互提高,从而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和人生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进行一体化教学设计的时候,将学生口语交流能力的培养与课程的教学目标统一起来,合理设计,做到训练手段和方式生动活泼,有声有色,以便让学生自觉投入到课程的整体进程当中。 从而更加充分地实现职业教育培养合格技能人才的目标。
一、口头表达能力对于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技能人才是指在生产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一定的操作技能,并在工作实践中能够运用自己的技术和能力进行实际操作的人员。技能人才主要包括取得技工、技师及其他相应水平或拥有各种技能的人员。各级各类职业职业学校是培养技能人才的主要基地,担负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职责。口头表达能力对于技能人才而言意义重大,是最基本的技能之一。
1.口头表达能力是技能人才标准的要求
技能人才的定义要求技能人才必须满足生产和社会服务的双重属性,必然与社会生产和生活过程紧密连接,因此要求学生必须除了具娴熟的操作基本操作技能以外,还必须具备良好的社会沟通能力以及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在国家各类职业技能人才标准中,也都对各类人才的标准明确规定。如《机修钳工国家职业标准》中其职业能力特征中规定该类人才应具有一定的学习、表达和计算能力。因此,技能人才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2.口头表达能力是技能人才应聘的必备技能
技能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是服务社会,而进入社会的必经途径就是企业的面试和选拔。在面试和选拔的过程等中,应试者成功地介绍和推销自己,离开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是不可以想象的。因此,造为一个合格的技能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
3.口头表达能力是技能人才进行技术学术交流的必备手段
现代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技能人才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必然面临知识与技能的不断更新和同行间的技术交流与沟通。在此过程中,准确的信息表达和分析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技能人才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
4.口头表达能力是技能人才构筑良好社会关系的必备技能
技能人才是服务于社会的,也必然生活在广阔的社会之中。在此过程中,与人交流及团队合作都需要良好的沟通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是技能人才服务社会和生活在社会之中的前提。在此过程中,一个表达能力头头是道的社会成员应该是大家欢迎的,也是构筑良好和谐社会的基本技能。
综上所述,对于技能人才,无论是在专业工作之中,还是在应聘求职、技术沟通、专业交流等过程中,都需要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必备的口头表达能力显得是那么的重要。因此,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把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作为我们重要的教学任务之一,特别是在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实践过程是有机的统一体,更应该把提高和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与教学设计过程统一起来,实现在教学过程中努力提高和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二、口头表达是学生参与一体化课程教学过程的重要方式
口头表达不但是技能人才必备的基本技能,也是学生参与一体化课程教学过程的重要方式。
一体化课程是将理论教学和实践学习结合成一体的课程,它的核心是“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发展和建立职业认同感相结合,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符合职业能力发展规律与遵循技术、社会规范相结合,学校教学与企业实践相结合”。学生通过对技术(或服务)工作的任务、过程和环境所进行的整体化感悟和反思,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的统一。
归根结底,一体化课程是交互是学习过程,教学过程需要学生的充分参与。参与的方式多种多样,但是应用最多的就是学生的诸如“口述”“复述”“回答问题”等口头参与方式。
在整个一体化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实际操作与口头表述所占整个教学时间的比例不会少于三分之二。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会经常要求学生进行知识点和技能点的总结和表述,以检验学习的成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口头表达是一体化教学过程重要的学生参与教学的方式,是课程高效推进,教与学之间重要的桥梁和纽带。
三、口头表达能力训练与一体化教学环节的结合方式
正是认识到了口头表达与一体化教学之间的重要联系和内在的关系,笔者在进行一体化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各个环节的授课过程中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与锻炼,将一体化课程的授课过程与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有机的联系起来,既实现了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训练学习的目标,也实现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同时提高了课堂学生的参与度,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增长了学生的才干。下面,就结合《气压表外壳模型组装自动化生产线机械手站电气装调》一体化课程的教学过程来说明两者是如何有机地统一在一起的。
1.原则
在进行一体化教学过程设计的时候,为了强化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每个环节都遵循如下原则。
一是教师是一体化课程进行的导演,掌握课程整体进程,而学生始终是参与授课过程的主体,课程的教学内容是围绕学生来展开的。
二是一体化课程知识的学习采用学生自学或者教师讲解的方法,之后要大量的要求学生进行口头的复述和讲解,以求达到学生的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是一体化课程技能的训练过程一般采用教师示范,或者先行进行视频观看、教师讲解要点,之后学生进行实际操练。此时,要大量地要求学生进行口头的描述,如操作过程的步骤、要点等等。
四是一体化课程口头训练要涉及每一位学生,大家都要有参与的机会,都有展示自身才华的机会;整个一体化授课过程的不同环节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教师讲解与学生口头训练的时间可以根据授课的要求自由调整。
2.以“接受任务教学活动”为例
下面,以《气压表外壳模型组装自动化生产线机械手站电气装调》教学任务的“接受任务教学活动”为例,来说明不同的教学环节如何设计口头训练的过程。在课程的进行过程中,要着重设计教学过程与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的训练过程。
(1)安全教育和5S管理教育环节。
这个过程需要约10分钟。教师先进行必要的讲解,之后的过程全部都是学生的口头参与过程,直接要求每组的各2名学生在座位上进行通则的大声朗诵训练。以此来强化学生的安全认知。朗诵训练的内容如下。进入实训室穿好实训服装,穿绝缘鞋,不可大声喧哗,排队进入实训室;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注意防止设备对人身的伤害。还要正确使用工具,不得使用工具打闹,不得损坏工具;在教师指导、监督下通电、试车;实训完毕,必须切断所有电源,整理好实训设备和工具;值日生打扫完毕实训室的卫生后方可离开;学生撤离时,按规定路线撤离,做到安全撤离实训室;爱惜实训设备,实训完毕整理好实训设备。
完成上述过程后,教师进行该次课安全注意事项强调,教师结合机械手站电气装调,讲解安全注意事项。之后,为了强化学生的安全认知和了解学生的理解情况,请每个小组选出1名代表进行小组安全员讲话,这也是一个口头训练的过程。
要求讲话的学生要来到所有学生的前面,站好,面向大家。讲话的学生会从其自身的角度出发,讲解其对教师讲话的理解和自己对安全事项的认知,这一过程非常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特别是当众讲话的能力。
(2)复习环节。复习环节需要5分钟,也是对学生进行口头表达能力锻炼的好机会。在授课时,根据课程要求,对学生提出1~2个问题,要求学生进行口头的回答。如提问“机械手与普通人的手相比较,有何优势?”“机械手主要的应用场合有什么特点?”要求两名学生进行口头回答。
(3)识读任务书环节。识读任务书环节培养学生的快速阅读和语言的概括与表达能力。首先是识读任务书环节,要求学生在阅读任务书5分钟后,用简练的语言描述教学任务的时间、地点、人员及事件的具体要求。这一环节充分训练了学生的概括和思维能力,并通过让学生进行口述的方式,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4)《机械手手册》资料学习环节。一体化课程要求学生学习资料的环节是非常普遍的。在这样的环节中,要求学生先自主学习相关的资料,然后要求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描述材料的主要内容,并说明机械手站的主要功能,同时填写工作页。
此环节每个小组都要推选一名代表,按照要求来口头说明机械手的主要功能。此环节用时15分钟,其中查阅资料的过程需要5分钟,学生口头回答需要10分钟。
在了解机械手的主要功能后,通过观看气压表外壳模型组装自动化生产线工作过程及机械手站工作过程视频的方法,以小组为单位,要求小组代表口头回答问题,并填写工作页。此环节用时15分钟,其中观看视频过程需要5分钟,学生口头回答需要10分钟。
此过程亦可以按照学生先讲,教师纠正,学生再讲的方法,这样更加可以强化学生的表达,增强学习的效果。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这样的教学环节我们都可以按照下图所示的流程进行教学过程的设计。这样的设计过程实现了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最大化。教学过程是生动、活泼的,教学效果也是非常有效的,学生的知识、技能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反复的训练中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5)课程的总结环节。此环节是整个课程的中心环节,大概用时10分钟,主要用于检验整个课程的教学效果。在这个阶段,主要的教学过程都是要求学生进行口述,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口头复述。如果学生能够按照要求将全部教学内容涉及的知识点和及技能点全部熟练地讲出来,那么我们可以有确切的把握说学生已经掌握了我们的全部授课内容,而且是真的掌握了。
这个过程非常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增和概括能力和口头的表达能力,而且强化了学生对于本节课主要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能够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当然,在要求学生进行复述的时候,由于学生的理解能力各不相同,口头表达的能力水平各不一样,不可能要求学生做到尽善尽美。在教学时,也不需要求学生达到过高的水平,只要认真的按照教师的要求去积极的思考、参与,总结的内容可多可少,逐步加强锻炼后,学生归纳和总结的能力应该会越来越好。这就达到了预先设定的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的目标。
例如在该节课程课程中,我们要求学生总结机械手站系统的主要功能及控制要求和机械手站系统主要结构名称。按照每个小组抽取一名学生进行复述,通过这样的方式,基本上达到了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的目标,同时,也实现了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目标。
四、实践结果对一体化教学过程的促进作用分析
口头表达的过程也是学生思考的重要过程,语言的组织和思维过程是同步进行的。如果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将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描述出来,说明该学生已经掌握和理解了相关的内容。这一过程是直接的尺子,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一方面可以明确判断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同时也可以明确判断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和技能学生的理解情况,能够直接判断该节课的授课效果,能够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和技能的理解。除此以外,贯穿大量口头训练的授课过程形式上是非常生动活泼的,学生也乐意参与其中,并克服了以往在学习时的精力不集中的毛病,使他们的精神始终集中在整个教学过程,认真参与学习的风气也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再有就是增强了学生参与一体化的教学的积极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大家积极参与课堂,互相评价,互相学习,互相提高。在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的各个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迅速的提高。
五、进一步改进方式方法的考虑
为了实现一体化课程与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机统一,需要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对需要口头表达的内容进行更加精细化的设计,对需要达到的效果也要进行预先的评估,做到有的放矢。这样的训练效果会更加的显著。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参与回答问题及参与口头训练的热情,需要任课教师进一步加强引导,调动各种积极因素,能充分利用各种手段激励学生的参与热情。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一定的激励手段,如根据学生的参与度进行一定的分数奖励、一定的物质奖励,或者是在所有学生面前的热情的赞扬等,都可以对学生的参与热情进行有效地激发。
学生是一体化课程教学的主体,任课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教师的作用是导演,要充分的调动学生,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让他们根据已有的知识,大胆地说出所学到的新的知识和技能。这样对学生的学习必将起到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教师应该相信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作为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设计好各种情镜,让学生自觉进入角色,做好演员并参与其中。特别是在进行口头语言能力的训练时,教师要使情节妙趣横生,学生才能够演得好,自然而然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为了增强学习的乐趣,在进行一体化教学时,要增加乐趣性,采取多种多样方式,使课堂生动活泼。教学时最好分组学习。在进行提问和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各个小组学生之间可以进行互相比拼和竞争,互相取长补短,形成良性互动,这样,教学的效果和口头语言训练的效果都会大大的增强。
另外,任课教师应注意把控教学过程的整体节奏。任课教师应该具备这样的观点,在一体化授课过程中,教师的讲解不是课程的主体部分,学生的自主学习,如主动口头回答问题、主动口头参与分析、口头总结课程的各种知识和技能等,这才是课程的主体部分。
自动化生产线实训总结范文6
充分了解课程的应用
一直以来,大家都比较头疼技校学生的求知欲问题,面对学生基础薄弱、无法静心学习、动手能力比较差等问题,在高技工班的学生身上更是表现得比较明显,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这部分学生会或多或少地对将来的毕业出路问题比较重视。另外,PLC这门课本身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学科,所以对学生的要求就不单单是乖乖的听讲记笔记,还需要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自主地去思考。
基于以上种种因素,在授课的初始就要立足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为目的。
利用就业作引导
选取较有说服力的案例引入课堂,比如请几位比较优秀的毕业生,让他们回校现身说法,聊一下在工作岗位上PLC的具体应用和重要性,然后再反过来告诉现在学生应该在学校里具备怎样的知识才能达到实际的工作要求,让学生明白当前就业形势的严峻,如果没有一技之长是难以在社会上立足的,依此来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
利用实验作参考 我们的教学是在一体化教室,教师充分利用教室的设备条件,在讲课的开始,给学生展示一些简单的实验,比如走马灯、电梯控制、交通灯的控制等等,同时把已经毕业的学生制作的毕业设计给学生展示,一方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明白,只要认真做都可以做出自己的作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利用实际作诱导 充分借助学校的有利资源,给学生提供很好的平台,让他们走出校门,到实际工厂的自动化生产线,让学生们去和工厂的工人、技术人员面对面接触,从而更加直观地认识PLC在现代工业中的应用。
把新型的授课模式引入课堂
“翻转课堂”是近几年引入的新型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颠覆了传统的“课上教师讲授、课后学生完成作业”的授课方式,让学生在家里看视频以替代教师的课堂讲解。在课堂上,让学生把精力集中在完成练习以及与教师和同伴的互动交流上。
在PLC实训的授课中,充分发挥这种授课模式带来的优势,不但大大缩短了实训的准备时间,而且可以重复播放让学生具体对待某一知识点,比如“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正反转控制”的教学任务,在课前教师把整个的实训准备及实施过程录制下来,然后在第一节课中引入控制要求后,先让学生自行分析控制要求,完成输入输出分配表的制作,这个过程中学生是以小组为单位的,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探讨交流,而后播放视频进行校对是否分配正确。
PLC的主线路及控制线路接线是实训中硬件部分的难点,也是特别注意的安全问题,教师通过视频先是从安全入手,播放了一段有关安全事故的教学视频,让学生思想上更加高度的重视,在此阶段要求学生通过海报的形式罗列出试训过程中的几点注意事项,以及防范措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在随后教学过程中也体现出规范操作的重要性。
翻转课堂的授课方式要求在授课过程别注意学生的作息时间安排,学生必须要课下下足功夫,带着问题上课才能有所收获。基于PLC课程本身的特点,其知识点比较具体,每次录制时针对某一点、某一实验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所以学生能够很好地解决具体的问题。“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正反转控制”这个实训的讲解时就是划分为输入输出分配表、接线图的制作、梯形图的编制和语句表的抒写几部分,这样学生在课余观看教学视频后,自己就明确要学习的知识点,从而很好掌握课程内容。
把难点留在实践中解决
在使用的教材前几章是讲解PLC的工作原理,恰当的工作原理对于学生来讲是最难理解的,因为都是非实物的知识点。在处理这部分知识点时,安排在后面的实践中进行,让学生在一定的实训项目后再去彻底理解。因地制宜的安排教学内容的顺序,才能发挥学生的长处并增强其信心,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的勇气,从而让学生能够把知识点由直观到感官的深刻领会。
就PLC实训中“组合钻床”这个课题,里面知识点涉及到机床控制电路的学习,如何让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了解控制原理,提高限额、独立安装、维修操作的水平是本专业实习的教学重点。仅仅从电路板的安装接线和梯形图的编写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因为一台钻床的控制电路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控制对像有不同的控制电路,而且编程的方式方法以及外部接线是各不相同的,当然在实际的应用中造成故障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只有利用控制装置找出控制线路查找出故障点,确定或者缩小故障可能出现的范围,才能快捷地查找出故障点,在课本上仅仅局限于电工理论知识去领会控制原理,通过多加练习的方式是能够找出控制的硬件软件一部分,无法满足故障点维修的地能力。基于以上原因,笔者带领学生首先到实地去了解钻床的实际应用,借用校企合作的钻床设备与数控专业相关的教师进行交流,通过实践找出与电路控制相关的故障点,然后总结分析出大部分控制线路问题出在逻辑运算上,这样通过与学生的共同总结,实地考察,找出问题的关键,再进行学习控制理论。事实证明,学生从中受益匪浅,而且兴趣很大,也丝毫不感觉枯燥乏味。整个过程学生不仅仅学习到了与控制相关的逻辑电路,而且更加具备了实战经验,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PLC实训中梯形图与语句表的转换也是比较头疼的部分,学生在学习时往往无法理解其工作的过程,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也是把这部分知识点融到实验设备中,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来理解逻辑过程,充分应用教学实验设备,借用不同的显示面板增加更多相关的实例进行演练,比如先有单个电动机起动、正反转、顺序控制,然后增加多台电动机的类似动作等等,让学生对PLC程序编写有一个由简单到难得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最终让学生能够牢固地应用各种指令,打好坚实的基础。
结合实际进行模块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