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可行性分析案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项目可行性分析案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项目可行性分析案例

项目可行性分析案例范文1

软件的开发周期有需求分析、详细设计、测试、可行性分析、体系结构设计和编码六个部分。形式化技术贯穿于软件开发周期的六个部分,形式化时基于参数化的数学理论形式化定义语义。下面从可行性分析、需求分析、体系结构设计和详细设计几个方法进行说明。

1.1可行性分析

软件生命周期的第一个阶段是可行性分析阶段,在这一阶段要通过大量的数据资料来说明系统的开发是否是可行的。指出项目的建议、风险预测、可行性,为项目的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在此阶段,通过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可行性的研究,形成一定的文档材料,规定专业的属于,说明软件系统进行开发的处理流程、数据流程、输入输出、运行环境和开发环境等等。当前来说,专门用于可行性分析这一阶段的形式化技术还非常少,主要的原因是无法将形式化的符号和自然的语言很好的结合起来,确保使用本软件的用户可以非常清楚明白的理解形式化技术所要描述的意义。Z语言是目前一种不可执行的半形式化语言,它短小且容易阅读,采用非形式化的英语对软件的规约进行解释。

1.2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分为信息处理和分信息预处理两个阶段,将可行性分析报告作为输入。元语言是形式化语言中的一种,它是基于集合论的证明规则和谓词演算,给出抽象机状态确定模型,从而生成文档。这种形式化语言,对于程序员来说,容易实现原型而且可读性好,容易掌握。语义的设计是形式化技术中需求分析阶段主要要进行的工作之一。在需求分析这一阶段,ER图是从可行性分析的实际问题中导出来的。通过ER图给出SXL语言的事实和对象,SXL语言有助于开发团队理解和交流。SXL语言、RAISE语言和VDM元语言都是应用于需求分析阶段的比较常用的形式化技术。

1.3体系结构设计

软件设计的第三个阶段是体系结构的设计,在这一阶段是将需求分析转换为要实现的目标软件,并进行各种方案的分析和比较,最终选择较好的方案。在体系结构设计阶段采用过程代数形式化的攻击进行输入、输出的行为描述。TLG语言适合体系结构设计阶段不强调如何做仅仅说明做什么。采用形式化的说明把自然的语言融入到逻辑程序设计范型和数学函数中,这样更容易证明用户需求的一致性。GLIDE是一种半形式化的SSFL,GLIDE的好处是应用范围广,而且抽象的级别比较高,不过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就是使用的时候需要适当的进行扩充和修改。

1.4详细设计

软件设计的第四个阶段就是详细设计,在详细设计阶段,要与软件系统的形式化描述一致。在详细设计阶段,要为软件系统的各个模块设计相应的内部数据结构和算法,确定最终系统实现的一个精确的描述。Larch语言是用于说明程序功能,可以适当的增强详细设计阶段的处理能力和描述能力。形式化的Trace语言作为软件详细设计阶段的形式化工具,采用将模块实现的抽象数据作为自动机说明每个模块的接口需求。Trace语言与SSFL语言不同的特点是程序自动的生成和验证在同一形式的系统内进行。

2形式化技术的评价

形式化技术在软件工程中有效的提高了开发的效率、改进了软件开发的质量、减少了开发费用。形式化的技术容易在软件的规约上取得一致性,它属于一种非常有效的交流方式。在软件工程中,形式化技术的优势在于语法定义准确、问题抽象、表达无二义性、语义清晰可操纵、描述简洁规范。形式化技术在非功能性的要求上比如安全性、保密性、结构性上利用数学工具更容易进行核查。虽然形式化技术在软件工程的各个阶段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就,但是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比如缺乏在实际项目中应用的有效工具。程序功能的正确性有时候难以证明,因为形式化技术缺乏定理证明机制的支持。形式化技术的下一个发展方向应该是尽量的把形式化的语言表达的形式进行简单化,让其趋于自然语言,增强它的可理解能力。

3总结

项目可行性分析案例范文2

关键词:房地产投资;可行性研究;风险控制

1 项目可行性研究的重要性

项目可行性研究的重要性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1 房地产项目可行性研究要求预期明确

项目可行性研究主要包括对行业资料的分析汇总、对社会经济环境的研究和对未来房地产市场供需的预期,从而对房地产投资的收益进行正确估算。

1.2 房地产项目可行性研究必须客观严谨

“实事求是”是贯穿房地产项目可行性研究始终的最基本要求,也是最明确的要求,在尊重事实数据的基础上,尊重社会规律和经济规律的前提下,对房地产开发项目投资收益进行科学的预估和评判。

1.3 房地产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可靠性特征

房地产项目可行性研究要求区别对待具体的案例并给予具有针对性的、明确的、可实现的执行方案,以求达到投资利用率最高、成本回收和利润收入最大化的根本目的。

1.4 房地产项目可行性研究的科学性特征

房地产项目可行性研究要求运用先进的计算技术和科技方案,按照房地产项目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对每个房地产项目的市场预期和盈利情况进行准确的计算预估,并以此为房地产项目能否开展的重要评判依据。

2 房地产项目可行性研究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1)资料策划准备阶段,房地产项目可行性研究要求一定数量的专门人员来进行设计和组织。要明确房地产项目可行性研究团队,讨论房地产项目运行的可行性研究方案,并划拨这个决策团队需要的设计经费。

(2)房地产项目可行性研究的资料整理阶段,房地产项目可行性研究要求整理汇总与要开发土地有关的客观地理环境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政策标准法规。资料搜集必须要做到全面、准确、科学、相关、严谨。

(3)房地产项目可行性研究方案的预期和讨论阶段,这个阶段是要在前期工作都准备完成,基本掌握完整的房地产项目可行性研究资料基础上才可以开展,需要综合考虑地理水文资料、政策法规、开发商投资能力等情况,最后制定出初步的房地产项目可行性开发方案草稿。

(4)对房地产项目可行性研究方案进行论证,运用先进的数学分析方法,结合财务情况、自然环境、社会国情等选择可以保证各方利益尽可能最大化的方案。

(5)汇总房地产项目可行性研究方案并形成报告,房地产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必须内容完整,切覆盖房地产项目可行性研究的整个周期,内容要详实。按照报告篇幅的大小可将报告分为如下几种:房地产项目投资可能研究报告、房地产项目概述可行性研究报告和房地产项目全面可行性研究报告。这三种报告的核心内容基本一致,都需要保证真实、客观,科学。准确,但是随着报告的精细程度不同,一般情况下应包含房地产项目的财务可行性分析和项目重要性、必要性分析。

在房地产开发项目可行性的研究中也有一些普遍问题的存在,由于可行性研究过程中涉及到许多的数据与调研结果,所以一些共性问题经常出现且不容易被提起重视。

(1)调研不全面、不深入、论据不充分,在房地产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书中,某些企业贪图方便,未作全面调研,对负责项目的地理水文环境、环境气候、名胜古迹、法规政策等平铺直叙,不求深入。技术论述部分不清晰,主次不分,让人看后看不出该文的核心内容所在。有些立场不公正,为了迎合领导或业主的需求,对建设方推荐方案优点讲得多,缺点讲得少,甚至不讲,故意陪衬方案。

(2)立场不中立。仅作表面文章,比如工程质量、投资估算、拆迁面积等数据表格。有的科研单位畏惧承担风险,盲目遵照业主要求,不拿事实数据说话,不进行投资概算,基本起不到比对多个方案选优的目的。

(3)经济指标不客观,经济、财务评价是每个房地产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核心内容,是决策阶段项目择优排序的主要数据依据。正因为这样,一些负责经济评价可行性的人员为了达到业主期望的房地产开发项目投资收益,人为的对财务净现值、投资收益率和项目回收期等数据进行调整,有的甚至修改调研数据,偏离客观事实。使研究结论发生偏离。

(4)房地产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数量问题、投资概算偏差大会造成房地产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数据不准确、费用概算偏差大的原因主要是有些科研单位现场勘查不认真,个别技术人员责任心问题,技术不扎实,导致获得的工程数据不准确,使得房地产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结果出现很大的偏移。

针对当前项目可行性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文章给出如下几点解决方法:

(1)可行性研究工作的理论与实践结合。可行性研究工作是要求长期耐心细致的市场调研和数据整理计算工作,这些工作都要求工作人员能够做到微观经济效益核算与宏观经济效益核算相结合,动态数据分析与静态数据分析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

(2)建立精确科学的指标评价系统。房地产开发项目评价系统是可行性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包括评价规划、市场前瞻、设计草案、经济效益预期等。

(3)政策引导规范房地产项目可行性研究。培育相当数量的专业房地产可行性研究人员,推进房地产项目可行性分析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项目可行性分析案例范文3

[关键词]项目开发;任务管理;VS2005; 2.0

中图分类号:F224-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4-0095-01

1 开发背景及意义

我国正处在经济大发展的时代,在这个发展和进步的过程中,企业这一群体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我国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计算机已经成为社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工具,人们的生活、工作也愈来愈依靠计算机。运用计算机的领域迅速扩大,许多行业用它来进行管理,不仅节省了大量的成本而且能及时的把信息反馈给管理者,以便于管理者做下一步的操作。但是运用于项目任务管理上的并不常见。传统项目开发过程中,任务分配需要面对面进行。但是越来越多的项目是由分散各地的开发人员共同完成,由于开发人员间缺乏有效地沟通使得项目任务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有效合理的分配与管理,这就给工作带来的极大的不便。

1.1 关于本系统的开发软件简介

本系统的开发工具采用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05,开发语言是C#, 数据库使用的是SQL Server 2005数据库。下面就开发工具进行介绍。

1.2 开发环境

是一个已编译的,基于.NET 的Web应用程序开发环境,可以用任何与.NET兼容的语言(包括Visual Basic .NET C#和JavaScript)创作Web应用程序。它提供了一个统一的Web开发模型,其中包括开发人员生成企业级Web应用程序所需的各种服务。允许开发者以一种非常灵活的方式创建Web应用程序,并把常用的代码封装到各种面向对象的控件中,这些控件可以由站点用户引发的事件来触发。

与以前的Web开发模型相比,提供了数个重要的优点:

1)增强的性能:是在服务器上运行的编译好的公共语言运行库代码。

2)世界级的工具支持:框架补充了Visual Studio集成开发环境中的大量工具箱和设计器。

3)威力和灵活性:由于基于公共语言运行库,因此Web应用程序开发人员可以利用整个平台的威力和灵活性。

1.2.1 C#语言简介

系统使用C#作为系统开发语言。C#是微软公司的一种面向对象的、运行于.NET Framework之上的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并定于在微软职业开发者论坛(PDC)上登台亮相。C#是微软公司研究员Anders Hejlsberg的最新成果。C#看起来与Java有着惊人的相似;它包括了诸如单一继承、接口、与Java几乎同样的语法和编译成中间代码再运行的过程。但是C#与Java有着明显的不同,它借鉴了Delphi的一个特点,与COM(组件对象模型)是直接集成的,而且它是微软公司.NET windows网络框架的主角。

1.2.2 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05

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05 于2006年1月,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开发环境,在此环境下,可以用多种语言开发Windows窗体应用程序、网站、移动设备应用程序、组件与控件、数据报表和XML Web服务等多种复杂的系统。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05分为Team System版本、Professional版本、Standard版本和Express版本,分别适用于大型软件开发团体、中小型软件开发公司以及业余开发者,是一种全面的、先进的、完全适应当前网络发展的高级软件开发平台。

2 系统分析

开发任何一个系统,都会受到系统用户提出的关于时间和资源上的限制,因此系统分析是软件开发的最重要的阶段,其基本活动是确切介绍可行性分析,系统功能模块划分以及系统功能建模。

2.1 可行性分析

在开发项目之前,必须根据客户可能提供的时间和资源条件进行可行性研究,它可以避免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时间和资源的限制要求软件开发必须进行经济可行性研究。

2.1.1 经济可行性分析

经济可行性指实现和使用软件系统的成本能否被用户接受。计算机技术发展异常迅速的根本原因在于计算机的应用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因此,基于计算机系统的成本对比效益的分析是可行性研究的重要内容。它用于评估基于计算机系统的经济合理性,给出系统开发的成本论证,并将估算的成本与预期的利润进行对比。

2.1.2 技术可行性分析

系统能否成功实现,顺利完成要求软件开发必须进行技术可行性研究。Windows系列操作系统是Microsoft公司的软件产品。而Visual C#是Microsoft公司推出的可视化开发环境,是Windows下最优秀的程序设计工具之一。

2.2 系统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是任何系统开发的第一步,也是整个设计中的灵魂,只有做了需求分析才知道需要做什么,做出来的什么有价值。它是系统开发的方向和主线,也就是说它是整个过程当中的核心。若需求分析做的不够明确那么系统开发将会异常困难甚至是前功尽弃。

2.3 系统流程分析

在经过详细的需求分析以及系统功能分类之后,根据实际的需要,总体上绘制出系统关于任务的基本流程图。从图可以清晰的看出添加了的任务被分配了之后,如果任务已经完成将更改其状态并自动关闭,如果没有完成或者不能按时完成将继续分配给另外的用户。

3 总体设计

对系统做了重要的分析之后,本章主要介绍系统的总体设计。首先介绍系统功能结构,然后介绍数据库设计。

3.1 系统功能模块划分

根据功能分析,项目任务管理系统所包括的功能结构图,如图3所示。结构图简单的介绍系统所具有的功能,该项目任务管理系统包括任务管理模块与用户管理模块。从系统功能图可以清楚的看到在任务管理模块可以对任务进行添加,删除,修改,分配任务。在用户管理模块包括添加用户,删除用户,用户信息维护以及用户权限设置。

3.2 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的设计是系统能否做好的关键所在。

系统中可以看到该项目任务系统的实体有项目任务和用户,而且一个项目任务能分配给多个用户,一个用户可以拥有多个项目任务。

1) 项目任务,属性有任务ID、任务名称、任务状态、优先级、拥有者、任务内容、创建时间。

2) 用户,属性有用户名、用户ID、用户密码、用户信息、用户类别。

4 结论

项目任务管理系统的开发在现实中解决了任务分派不合理的问题,避免了因任务的分派而出现的种种弊端,该系统的使用将大大提高任务分派的效率,使其更加科学化,规范化。

虽然已经做出了项目任务管理系统,但是由于技术、时间等因素的限制,本系统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部分功能还不能实现,系统的界面色调单一,看起来没有美感。这些都需要平时经验的积累和对技术的熟练掌握,希望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能有进一步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赵辉案例开发集锦[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项目可行性分析案例范文4

【内容提要】购并是战略联盟,是企业成长时经常面临的战略问题。本文建立的路径决策模型就是为企业经营者提供一个系统性的框架,同时也是一个操作性很强的流程。这个流程包括:战略匹配性分析,风险—收益分析和可行性分析。在具体分析过程中,不仅注重理性分析,而且对文化、愿景给予了充分的考虑。

【关键词】购并/战略联盟/战略匹配性/风险/收益/可行性

企业外部成长中的购并与战略联盟,都分别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对两者的比较研究,特别是当两者作为被选方案在决策过程中如何被分析、评估和选择,研究文献很少。而这在今天的企业战略决策中是经常要面对的问题,比如,在AOL与时代华纳宣布合并之后,YAHOO与eBay公司就曾谋求何种“深度”的合作方式,购并或战略联盟。这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本文建立了一个路径决策模型,希望尽可能深入而真实地描述这样一个过程:从一个主动企业的角度,在购并与战略联盟之间选择的决策过程。

一、路径决策模型

本文建立的路径决策模型如图1所示:

附图{图}

这个模型是一个系统性框架,也是操作性很强的分析流程:

1.首先,进行战略匹配性分析。检验购并、战略联盟与企业业务范围扩张和提升竞争能力的战略目标相匹配的程度。

2.然后是风险—收益分析。在某种程度上,购并与战略联盟可以看作是项目投资,因此必须要综合考虑它们的风险和收益。

3.可行性分析是战略决策从书面走向实践的关键一步。这一部分从法律、财务和整合角度对实施购并或战略联盟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

4.在综合考虑以上分析的基础上,就能够做出选择,或者购并,或者建立战略联盟,或者不作为。

二、战略匹配性分析

战略匹配是首要的原则[1-2],它从长期发展角度来考虑购并与战略联盟实现战略目标的可能性。根据普遍接受的定义,战略目标主要包括业务范围扩张、提升竞争能力两方面的内容,因此分析就从这两个方面入手。

(一)业务范围扩张

行业和地理是划分业务范围的两个主要维度。

1.行业随着行业相关性的降低,购并投入的资源越来越少,当在纯粹混合购并时,往往只能投入财务资源,有时还有最高层次的管理。但战略联盟的情况大不相同,它必须建立在联盟各方提供稀缺的、独特的“互补性”资源的基础上,显然,随着行业相关性的降低,所能提供资源的互补性越差,建立战略联盟的可能性越小。

因此,只有在行业相关性很高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建立战略联盟,而购并则可以适应不同相关性的行业扩张,从横向购并、纵向购并一直到纯粹混合购并。

2.地理这里的地理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包含了文化、经济体制、社会制度的内涵,它的基本属性包括:同质性与可理解性。同质性指的是目标地理区域与原属地理区域在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相似性。可理解性指的是两个地理区域的人们之间相互理解的程度。目前,全球化是推动同质化和相互更加理解的最大力量。

根据目标地理区域的同质性和可理解性,企业在地理意义上的扩张存在三种基本情况:

(1)如果是国内或一体化程度较高的区域如欧共体,两者被选择的可能性差不多,比如海尔的扩张多采用兼并,而海信则倾向于投资控股,而且购并与战略联盟大部分发生在国内。

(2)如果涉及的两个国家或地区,虽然在文化、经济体制、社会制度等方面有着较大差异,但相互比较了解,行为预期比较稳定,则购并与战略联盟都有可能被选择,如美国与欧共体之间。但较前一种情况,购并的可能性要小一点。

(3)如果涉及的两个国家或地区之间不仅各方面相差很大,而且相互缺乏理解,因此沟通和合作的成本就比较高一点,这就是跨国公司在70、80年代进入发展中市场时面临的问题。此时一般采取合资形式:跨国公司投入资金、技术和管理能力,而合资方投入的往往是政治关系、市场知识和渠道。随着对当地文化、经济体制、社会制度等方面的知识迅速积累,跨国公司可能会改变战略,购并的机会逐渐成熟。

综合考虑行业、地理对选择购并与战略联盟的影响,可以用图2表示。

附图{图}

(二)提升竞争能力

从提升竞争能力的角度来说,购并与战略联盟的原理是类似的,即通过控制外部独特的战略资源,加强企业的关键活动或者扩展价值链以增强竞争力。此时,主要考虑这样几个问题:

1.决策考虑的时间跨度是中短期,还是长期由于操作复杂、交易成本高以及股权约束的特点,购并比战略联盟更注重长期的利益,希望通过获得目标企业的独特资源为企业的长期发展提供动力。而战略联盟中有很多属于机会性的战略联盟,比如联合投标、某一新产品的联合开发等。长期维持的战略联盟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能够有新的共同使命或项目注盟,另一种则是通过少量参股着眼于长期合作,很可能走向购并,比如福特与马自达、通用与菲亚特。

2.资源的重要性如果目标资源对于提升竞争能力有极重要的意义,往往也对竞争对手很有吸引力,如果能够将其购并,则无疑在竞争中占得先机。近半年来如火如荼的通用、福特、戴姆勒—克莱斯勒竞价收购大宇汽车,就是因为他们都意识到了亚洲市场对未来竞争地位的重要性。此时购并与战略联盟的差别主要是可能性,如果可能,尽量购并,如果不太可能,则尽量建立战略联盟,当然也要考虑风险—收益的表现。如果目标资源不是特别重要,则购并与战略联盟的差别主要在于风险—收益的表现。也就是说,随着目标资源的重要性的不同,下面的分析流程侧重不同。

3.资源位势如何资源位势可用两个指标来描述:可分割性与共享性。可分割性指的是目标资源/能力在目标企业中的独立性,受业务地位、组织结构等影响,决定了单独得到它的可能性。共享性指的是目标资源/能力能够被内部或外部同时使用的能力,受资源/能力的存在形式、业务量差异的影响,它决定了企业间合作的可能性。

资源位势的可分割性、共享性的不同组合,为购并与战略联盟提供的空间不同,如图3所示。当可分割性与共享性都比较高,可以对其购并,比如诺基亚购买了高通公司的掌握移动通讯标准的一个部门,或寻求建立战略联盟也可以。当可分割性高而共享能力比较弱的时候,也许只能通过购并。当可分割性较低而共享性较高时,则可以在友好的基础上建立战略联盟,或者将对方整个企业买下,包括不需要的资源,成本要高一些。在共享性和可分割性都比较低的时候,可以购并整个目标企业,或者在对方实力较差的时候,以对方的全部或大部分资源入股建立合资企业,跨国公司进入开放中的市场时大多采用这种形式。

附图{图}

三、风险—收益分析

相对来说,购并比战略联盟的风险要更大一些,HARBISON和PEKAR[3]对过去15年大量案例的研究表明,实施战略联盟成功率比较高的可以达到90%,低的也可以达到37%,这比购并要好得多。但是更重要的是风险与收益的比较,而不仅仅着眼于风险。

虽然购并与战略联盟的具体风险有很大不同,但是类型差不多。就风险来说,主要包括误选目标风险、财务风险和整合或管理风险。而收益则包括市场能力、流程能力、学习能力的提升,还有财务收益,前三个是企业长期发展的利润源泉,最终由财务收益体现出来。

(一)风险

1.误选目标风险麦肯锡公司将它列为导致购并失败的四个主要因素之一。购并中误选目标风险主要来源于:(1)不恰当的标准或者标准贯彻不坚决;(2)关于目标企业经营、财务状况的不充分甚至虚假的信息;(3)对信息的分析能力和洞察能力不足。误选目标也是导致战略联盟失败的一个主要原因,它主要是由下列因素造成的:①不恰当的标准;②对联盟伙伴的能力估计过高;③合作意愿判断失误。

2.财务风险对购并来说,引起财务风险的来源主要包括:(1)资本市场上的公开竞价。它导致溢价大幅度提高,可能使购并企业提前支付了超过未来收益的价格;(2)现金交易或现金选择。尽管换股可以避免现金流,但是为了增加对目标企业股东的吸引力,往往会提供现金选择,这会对购并后企业的财务产生巨大压力;(3)法律引起的财务陷阱也非常多[4],主要包括虚构的交易合同、不恰当的担保以及隐瞒债务。在1989年,英国的费伦提公司收购国际信号和控制公司后却发现,该公司的账本中包含了价值高达2亿英镑子虚乌有的销售合同和转包合同,最终导致费伦提公司在1993年被迫进入财务清算;(4)整合失败导致内部重组,或者被购并企业的再度出售、剥离,不仅产生无法收回的大量沉淀成本,甚至把整个企业拖入财务困境。

战略联盟的主要财务风险在于联盟目标未能实现造成的财务损失,比如前期投入的损失、债务问题,尤其在投资额及风险都很高的高新技术领域的联盟中最为突出。

3.整合风险购并后的整合非常关键,只有整合效果使企业收益超过支付给目标企业股东的溢价一定比例,购并才能说是成功。整合所面临的风险包括:(1)关键管理、技术人才的流失,尤其目标资源和能力蕴藏在他们大脑里的时候损失最大;(2)人心不稳,生产效率下降;(3)业务没有按预期的融合在一起。

当战略联盟以一个实体的形式存在时,比如合资企业,就存在一个整合的问题,此时面临的问题就与购并整合的情况类似,但也有些不同,这些风险包括:(1)文化差异及不理解导致工作中的冲突以及低效率;(2)关键的知识和技能被对方学会,而自己学到的比对方要少。如果以非产权合作,则更多地通过双方中高层的协调,或者建立专门的委员会负责协调。

(二)收益

对于企业来说,通过购并或战略联盟获得的收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非财务性收益,包括市场能力、流程能力、学习能力的提升,但它们是未来财务收益的源泉;另一类就是财务收益,它可能表现在股价的升高、销售额、销售利润率的增加上。

1.市场能力的提升市场能力包含吸引和留住顾客两方面内容,为公司塑造一个坚实的顾客基础。在这方面,购并主要考虑两点:一是加强营销能力,包括对某一细分市场的知识及销售渠道;另一个是丰富产品系列,为顾客提供更多选择。日产和雷诺的合并则是综合考虑了这两方面。在第一点上,战略联盟与购并比较类似,通常采用的方式是联合销售,共享双方的销售渠道。对于丰富顾客的选择,战略联盟强调的是新产品的开发,特别是意义重大的新产品,而不仅仅是获得已有的产品。

2.流程能力的提升流程能力是通过供应链的建设、管理与创新来实现的,不仅包括内部经营价值链的不断改良和创新,还要统筹协调与供应商、中间商的经营程序,保障整个通路对顾客需求的快速而协调地反应。内部的研发、生产以及与上下游企业的关系都是购并与战略联盟所希望加强的环节。

3.学习能力的提升学习能力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是企业至关重要的一种能力,而且学习能力是在学习中不断提升的。在这个方面,购并与战略联盟有着较大的不同:购并将学习的机会内部化,并通过内部组织化的流程推定学习;战略联盟则是联盟伙伴之间的互相学习,当然学习是有限度的,一般应是对等的,否则难以维持。

4.财务收益这里的财务收益是指直接由购并或战略联盟带来的财务好处。

对购并来说,财务收益的表现方式主要有:(1)在资本市场发达的国家,经常通过市值的升降来表示。(2)成本的削减,这主要是通过裁撤员工、重合的机构等达到的。(3)自购并之后的若干个财政年度内,销售额、销售利润率的增加使税前利润的增加。战略联盟的财务收益的表现形式类似:(1)资本市场上的超常收益(VCRs);(2)在联合销售、专利许可之类的战略联盟中,销售额、销售利润率、特许经营的增加使税前利润的增加;(3)由联合生产引起的成本降低。

四、可行性分析

可行性分析是影响选择购并或战略联盟的重要方面,可行性是两者从规划到实现的重要步骤。可行性分析的角度包括法律、财务、整合可行性。

事实上在具体操作中,财务与整合可行性与前面的风险分析中关于财务和整合的风险分析相比只是换了一个角度而已,只要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公司是否有能力应对、降低或者化解这些风险就可以了,过程尽量细化和符合实际情况,这就完成了财务和整合可行性的分析。

在法律条文多如牛毛的今天,如何规避和利用其中的规则很重要。购并受反托拉斯法监管,但是随着全球化一体化的趋势,反托拉斯法所依赖的衡量标准正在发生变化,已经由原来的着眼于国内的行业结构指数转变为面向全球的视野,而这正是80年代以来购并浪潮的重要动力。比如波音、麦道的合并在以前是不可能得到批准的。

在一般情况下,建立战略联盟受到的约束要少一些,除了两种情况:(1)大规模的实体化联盟,比如合资企业。在1987年通用—丰田建立的一个合资企业就受到了克莱斯勒援引反垄断法的诉讼;(2)建立跨国联盟时,往往受到东道国在行业禁入、股权份额限制等约束条件。当然,目前的趋势是更加开放,日本金融界的国际化购并浪潮充分地显示了这一点。

五、小结

本文建立了一个从主动企业角度出发的路径决策模型,它帮助企业决策者系统性地分析这个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操作性很强的流程。应该说,这是一个具有一般指导意义的模型,在实践中,应该根据企业自身的不同情况、外在环境、目标企业的情况,适当地进行调整。但毫无疑问,充分而恰当地利用本文的路径决策模型,能够为决策的科学性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威斯通,郑光.兼并、重组与公司控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2]萨德沙那姆.兼并与收购[M].北京:中信出版社,1998.

项目可行性分析案例范文5

关键词:商业智能;数据仓库;构成分析

中图分类号:TP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4) 04-0000-01

如何在堆积如山的公司交易数据中发现具有商业价值的闪光点。如何使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对客户的吸引力。如何预先发现及避免公司运作过程中不易觉察的商业风险。答案之一就是数据仓库,因此建议公司进行基于数据仓库、OLAP、数据挖掘的新决策支持系统,即商业智能系统(Business Intelligence)。

商业智能在帮助本公司优化决策和获得商业竞争优势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通过实施数据仓库将会对分散在企业各个应用系统的数据按照面向主题的方式进行集成,从而为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提供一个集成的、统一的数据基础。

一、组织实施数据仓库

公司决策者和IS部门充分交流意见的基础上,准备逐步的实施以数据仓库为核心的商业智能项目,用以将公司的数据资产转变为信息、知识,从而让管理人员和决策者、知识工人可以方便、快捷、准确的访问高质量的信息。对公司来说,建设数据仓库是一项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的系统工程。公司最为关心的就是产品批发业务的销售情况,因此公司决定从销售数据集市入手,不断的扩大到零售业务、商品主题等主题域和分析范围从而得到面向企业整体的、统一的数据仓库。

二、数据仓库实施方法

数据仓库是一个概念,它所关心的是一个组织结构中将适当的信息传送到适当的人手中,是一个建立过程,是围绕着数据仓库主题来进行的,因此将其视为过程来看待。作为过程看待,主要基于几方面考虑:(1)适应业务发展:企业在市场环境中可能经常需要进行机构、产品、市场的调整,从而导致决策者决策模式的变化,从一开始便固定决策者的需求简直是不可能的,数据仓库的客户在使用了一段数据仓库之后,他们又想要一些不同的东西和另外的一些功能,因此数据仓库是一个不断反复的过程。(2)适应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新技术不断出现,如何在数据仓库建立过程中保证技术不落后,保护原有的技术投资,最佳方式就是采用面向过程的方法:自上而下的总体设计;自下而上的实施。

三、数据仓库的生命周期和需求分析

传统的“瀑布式”方法,业务需求在项目早期阶段就已经确定并冻结。然而数据仓库的实施初期即将决策支持的需求冻结,简直是不可能的,因为让数据仓库使用者明确的界定需求是不合理的。所以,采用一种反复的螺旋式开发方法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如图1所示。

数据仓库的实施过程正好与之相对应,首先从投资回报率较高的主题域开始实施并交付用户使用,从用户使用得反馈中理解并进一步澄清需求,并从循环中吸取经验用于下一主题的开发,逐渐逼近企业整体数据仓库的实施目标。

四、数据驱动

传统的MIS的系统设计采用的是“需求驱动”的系统生命周期法(SDLC),在最初就已将系统的需求规定下来,然后构建数据库,进行应用编程。而数据仓库的需求,在前一节数据仓库的生命周期和需求分析中已说过是不能够明确得到的,因为数据仓库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信息,而所需信息会因人而异、还会随时间改变,并且在已获取信息的前提下又会产生新的信息需求。因而,数据仓库从企业已有数据出发,即“数据驱动”的系统设计方法。一般来说,数据仓库的开发过程是这样的,首先与决策者会谈预测大致的需求,之后从企业高级数据模型(Enterprise Data Model)入手,结合事务处理系统的ER数据模型和元数据,构建第一个数据仓库主题域,交付使用,从使用者反馈中理解需求并且修改数据仓库的数据模型,如此这样循环再建立下一个主题域,并集成各主题域。数据仓库的螺旋式开发过程通过不断的反复,但是每一遍开发均是在企业数据模型的基础上最终形成一个和谐的、内聚度高的系统。

五、可行性分析

(一)经济可行性分析。公司采取自下向上的数据仓库建设方式:从各主题数据集市入手逐步建立面向企业全局的数据仓库;并且,预计实施过程中,公司将会从中获得很高的投资回报。

(二)技术可行性分析。数据仓库技术最先1993年开始在美国兴起,美国大约用了5-6年的时间将此市场培育起来,现在此方面技术已较为成熟。国内数据仓库建设从1998年左右首先从银行、证券、电信等数据密集型同时基础信息建设比较好的企业兴起,出现了国信证券、招商银行等成功案例,大大推动了国内的数据仓库建设,为数据仓库发展提供了社会环境。其次,VLDB、多维数据库、OLAP工具、即席查询和报表工具、数据挖掘等技术的不断成熟,为数据仓库建设提供了技术环境。此外,随着微软数据仓库框架、MS SQL Server 7.0、Excel 2000的,使得利用微软技术或第三方软件与其集成更为容易,并且降低了数据仓库建设的成本。因此,公司销售数据集市在技术上完全可行。

(三)人员可行性分析。人员可行性包括公司内部信息技术人员的技术实力和操作人员的可培训性。首先,公司信息技术人员在建设和维护原有信息系统积累了经验;其次,公司数据仓库主要用户―公司的管理、决策人员的学历层次较高,对新事物较易学习接受。所以,公司销售数据集市建设在人员上同样可行。

六、结束语

商业智能作为企业信息系统新的发展阶段,满足了三个关键的商业需求:降低成本,提高利润,使企业更有竞争力;对今天复杂商业环境的管理和建模;保护企业已有信息系统。通过它的实施必会提高企业竞争力和运作效率。

项目可行性分析案例范文6

内容摘要:通过科学的方式完善和发展在我国尚未成熟的“第五方物流”平台,可以实现物流交流之间的高效化。本文在对第五方物流进行定义的基础上,重点对电子商贸技术支撑下的物流标准化网站建设进行系统的阐述,寻求建立一个系统、及时、高效的物流信息网络平台,以期顺应我国物流产业信息化的历史趋势。

关键词:第五方物流平台 网站建设 服务功能 提升竞争力

电子商贸技术支撑下的物流标准化平台概述

第五方物流(Fifth Party Logistics,5PL)的定义为:实际运作中提供电子商贸技术支持整个供应链,并且能够组合各接口的执行成员为企业的供应链协同服务。主要特点是 :系统的提供者,行业优化者和组合者。作为一个系统的提供者,是以IT技术为客户组合供应链上各个环节,将平台系统放进客户的实际运作中,收集实时资讯,已达到评估、监控快速回顾运作信息的作用。同样作为一个优化者,第五方物流可以促进物流标准化的实现 ;所谓一个组合者,就是第五方物流是一个用户之间可以寻求多种组合,构成多接口、多用户、跨区域、无时限的物流平台。

2009年3月,国务院正式《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其中在物流重点工程中明确提出建设物流信息平台。所以建立一个系统、及时、高效的物流信息网络平台,可以顺应我国物流产业信息化的历史趋势,为我国物流资源整合和行业成本的降低作出重要贡献。

电子商贸技术支撑下的物流标准化网站建设

(一)网站开发背景

物流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了各种物流服务业的产生,第五方物流服务的主要业务便是为其他物流企业提供信息,并创建物流行业的信息化平台,促进第一方物流、第二方物流,以及第三方物流运输商、第四方物流策划商的信息交流,共同促进物流行业的繁荣发展。

第五方物流信息平台应当针对用户需求实现七大服务体系,分别为:信息查询、个性化页面、订单管理、在线交易、运输实时查询、方案策划和即时交流。

网站在开发过程中,针对上述七大服务体系,准确构建网站后台数据库,和互联网技术与物流技术的融合,把射频跟踪技术结合网络服务器,显示到网站前台,为顾客提供更为全面、即时、准确的服务。

(二)系统分析

1.网站需求分析。第五方物流平台的建设是以计算机为基础,打造一个服务网站,提供最快、最优的服务。信息化的管理系统应为网站在运作过程中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提高网站的运作效率。具体内容如下:

由于第五方物流平台主要以网站为载体,向社会提供服务,所以在设计网站时,必须做到页面美观大方;网站的主要服务为七大服务,分别为信息查询、会员企业个性化页面、订单管理、在线交易、运输实时查询、方案策划、即时交流。在设计网站时,应根据这七大服务,构建网站后台;顾客需要自主设计和管理自己的页面,因此后台需要专为客户设计的数据库,并且网站维护人员也会对其管理权限进行控制;网站设计必须便于平台分析者收集市场信息,能够做到及时调整平台的功能和建设方向。

2.网站开发环境设计。

服务器端包括如下:

操作系统:Windows Xp或以上/Linux或以上服务器:IIS6.省略 vb

数据库:SQL Server 2000

数据库管理工具:SQL Server Management Sudio

开发工具:Visual Studio 2008

浏览器:IE6.0及以上版本或Firefox2.0或以上(推荐)

分辨率:最佳效果1280×1024像素

客户端包括如下:

浏览器:IE6.0及以上版本或Firefox2.0或以上(推荐)

分辨率:最佳效果1280×1024像素

3.可行性分析表现为:

社会可行性分析:当今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为物流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动力和利润。政府对于物流的大力支持、国内物流基础设施的迅速发展和经济、法律环境的支持都为物流业的持续、迅速扩大提供了条件和基础。整个行业的主要发展趋势将向着专业化、集中化、系统化发展。建立第五方物流平台,综合物流行业信息,提供物流信息服务,顺应社会发展潮流。

经济可行性分析:平台建设者最好能够拥有自己的网站开发团队和维护团队,可以节省外聘人才的成本,而且网站开发所需成本不大,而该项目较利于融资,在经济上完全可行。

行业可行性分析:第三方物流占据绝大部分的外包物流市场。物流运营商数目相当庞大,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但尚未构成垄断。第四方物流的出现为第三方物流提供了一定程度的整合和优化,提供商可以通过影响整个供应链的能力,提供全面的供应链解决方案与价值,但他们在信息服务和整合运用上并未得到很好的发展,所以物流行业中尚需补充完善,第五方物流正好补充了其漏洞,因此网站开发较为可行。

技术可行性分析:平台建设者需要拥有自己的开发团队,拥有计算机技术和网站开发技术,可全面建设网站。

(三)系统设计

1.系统设计目标。系统采用人机对话方式,界面设计美观、方便、快捷、准确,数据存储安全可靠;全面展示第五方物流平台的各类服务,并可以展示各企业信息;实现各种服务查询;查看网站内的公告信息;灵活快速地填写供求信息,使信息传递更快捷,同时实现运输跟踪查询;对用户输入的数据,系统进行严格的数据检验,尽可能排除人为的错误;支持友情链接功能;良好数据库支持;网站应尽可能并最大限度地实现易维护性和易操作性;系统运行稳定,安全可靠。

2.系统整体体系设计。系统主要由应用区、应用控制区和数据库后台三部分组成(见图1)。

应用区主要为前台显示和后台管理,前台显示为用户而设计,主要展现该平台的服务功能,而后台管理主要由网站维护人员使用,处理一些网络问题以及系统安全性问题。

应用控制区主要是应用区和数据库之间的链接桥梁,但前台提出访问数据库时,应用控制区会先把请求送至后台管理处,经过后台权限检验,把合法请求送至数据库,把不合法请求拦截。

数据库主要用于存储网站数据资料,包括网站经常性使用的信息,以及第五方物流平台会员的信息资料,数据库是整个网站的基础,而且包含网站经营运作的全部信息。

3.系统前台设计。网站主要包括十二大块(见图2)。

平台简介:包括平台运作组织及其架构,平台的服务体系,平台文化以及进行合作的相关公司的链接;物流商机:主要是为平台用户而设计的,用户在网站上可以寻找到合适的买家或卖家,了解市场走势;银行金融:为客户提供银行金融相关信息,以及为企业提供与银行金融界的交流渠道;海关信息:为需要进出口的客户提供通关信息服务以及相关法律援助;物流资讯:即时最新物流资讯,包括天气、交通、政策等,全方位满足客户需求;政府机关:提供政府相关辅助信息,建立政企间交流平台;物流路线:提供规划物流运输路线,并全方位实现货物跟踪电子地图;物流案例:主要包括经典案例,第三方物流运输企业案例和第四方物流策划企业的案例,为网站的访问者提供所需的各种物流案例,并且提出解决方案,满足访问者的需求;物流设备:主要为企业客户提供各种物流设备以及运输车辆信息;会员企业展示:总共包括三部分,物流企业(第一方、第二方物流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第四方物流企业,主要是为企业提供一个展示平台,把各个企业以列表和图文格式,将企业最近在本平台网站的活动显示出来,并把各类企业区分,更加便于用户使用网站。

(四)网络建设

1.网络设计宗旨。体现功能性:构建简洁高速的计算机网络结构,为网站的运行以及内部实行信息化的管理奠定基础;要有技术性:网络采用树型拓扑架构,扩展性能好,易于维护;确保安全性:铺设安全稳定的网络系统,保护数据安全,防范恶性的网路窃听或网站攻击。

2.网络管理安全措施。网络硬件设施管理:主要保证机房安全、计算机硬件安全和网络设施安全;公司网络软件设施管理:主要保证操作系统安全、软件安全、数据库安全和防火墙安全;人员操作管理:主要保证用户安全并设计成熟的员工操作手册。

3.网络技术安全措施。一是数据库安全技术保障。后台数据库用来保存主要信息和用户的重要资料,要保证数据库的安全,建立安全的数据库访问模式;审计追踪和数据备份;数据库备份恢复策略;视图机制和数据加密。二是通讯安全技术保障。防火墙技术:需要设置屏蔽子网体系结构;加密技术:第五方物流平台应当使用公开密钥技术,它有两个密钥,一个是签名密钥,它是对外保密的,由内部人员保管,另一个是验证密钥,它是对外公开的,由用户持有。同时应当使用多种加密技术整合,实现对称加密和非对称加密交互使用,提高数据保密性;身份认证技术:身份认证技术主要采用数字签名。首先,接收者能够验证发送者对报文的签名,以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同时,由网站维护人员通过数字签名进行公证,因此发送者事后不能抵赖对报文的签名。

4.平台的整体网络建设结构。基于网络建设的宗旨,结合技术可行性,平台的整体网络建设分为三个部分。

第五方物流平台子网:平台内部网有一个中心交换器与外部进行连接,以两台主机为内部网进行运算,内部电脑以树型结构联合在一起,构成第五方物流平台子网。外部访问子网:鉴于平台的网络安全性,在构建网络时,使用双防火墙结构,在连接WEB服务器时间再以一个交换器进行连接。外部广域网:外部网主要是顾客访问网站的渠道,之间以路由器进行连接,并用一道防火墙进行隔离,确保顾客能够正常进行访问网站,同时防止恶意攻击。

(五)服务功能

第五方物流信息平台应当为客户实现七大服务体系:

信息查询:包括物流相关供应商、第三方物流运营商、第四方物流策划商和天气、交通、政策等信息。实现企业搜索、客户搜索、任务搜索等信息查询功能。

个性化页面:企业和客户可以通过个性化的页面输入相关数据进行介绍,还可自行装扮,在个性化页面实现各项业务功能的运作和管理,并且系统提供信用评级,加大用户间的诚信度。

订单管理:网站允许用户通过个性化页面进行相关订单的发送、接受、确认等操作。

在线交易:实现用户之间的相互交易,保护用户账户的安全。

运输实时查询:企业和客户可以对订单的运输情况进行实时查询。网站以电子路线图的方式进行显示,并提供已花费时间、预计送达时间,货物完整度等信息。

方案策划:网站组织第四方物流策划商为第三方物流运营商或客户提供付费方案策划业务。

即时交流:网站自行实现即时交流的弹出窗口,允许买家和卖家双向交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