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范文1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究“分数的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
2.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3.经历观察、操作和讨论等学习活动,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理解与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三张一样的正方形纸、CA1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根据120÷30=4 在下面里填数并回答“商不变的性质”是什么?
(120×3)÷(30×3)=
(120÷)÷(30÷)=4
2.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填空。
被除数÷除数=
提问:通过刚才的复习,你们有什么联想或猜想?(分数是否也有与除法类似的性质呢?)
二、实践操作,找出相等的分数
活动与反馈要点:
(1)要使你们的猜想成为科学结论,还必须加以证明。你们能用三张完全一样的正方形纸、尺子、水彩等等材料(工具),通过折纸或其他方法说明自己找的分数(几个)相等吗?(可独立操作完成或与同伴协作完成。)
(2)先让同桌互相说说,现展示学生的方法。
结合展示追问学生:你是怎么知道相等的呢?从这3幅图中你发现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平衡分的份数和涂色的份数变了,但涂色部分的大小不变。)
(3)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整个验证过程。从图中可直接看出:==
三、探究交流,归纳分数的基本性质
1.归纳分数的基本性质。
观察这组相等的分数,它们的分子、分母之间有什么变化规律吗?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与同学交流。
活动与反馈要点:
(1)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时,允许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如:“我发现=,分子、分母都乘4,得到的分数大小不变。”
(2)结合学生汇报,教师辅以必要的板书:
(3)根据学生的回答逐步归纳: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4)在初步归纳得到结论后,进一步追问学生:分子、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相同的数是不是可以是任何数?这是老师心中的疑问,为什么要把“0”除外?在引发学生讨论与思考中,逐步完善学生的发现,并揭示分数的基本性质。
(5)通过观察、验证,我们得到这个规律。(多媒体演示得出分数的基本性质的过程。)
(6)用笔画出教科书第75页,性质中的重点词,强调“0”除外。(齐读一遍)
(7)(揭示课题)板书:分数的基本性质
(8)质疑。(启发学生在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同时,思考并提出问题,师生讨论解决。)
2.沟通“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之间的联系。
(1)你能说说“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之间的联系吗?(进一步强化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多媒体出示小结。(略)
3.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问题。
教学例2(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和同桌说说你是怎样想的?(指名口答后教师演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四、应用拓展,深化理解
1.完成教科书第76页做一做。反馈后继续完成练习十四第1、2、3、5、8、10题。
2.讨论:李小明同学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后,写了这样一道算式:=,你认为他写得对吗?你是怎么想的?
五、本课小结
这节课研究了什么?你认为本节课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教学反思:
1.整节课以学生“自主探索”为核心,由复习旧知导入,提出猜想(或联想),以验证猜想为线索,学生动手操作(独立完成或与同伴协作完成),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经历思考―操作―归纳―总结的过程。学生能用多种方法找到相等的分数,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如,有的学生通过折纸验证,有的用涂色、画数轴、画线段图等方法探究,有的学生居然想到计算=0.5、=0.5、=0.5,说明==。整个教学重在让学生自己发现规律,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使学生在经历观察、操作和讨论等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2.课前,我没有想到学生能在实际操作中想出如此多的方法验证猜想,而且对分数的基本性质理解得如此之深。我深深感到,我们应该相信学生,要与学生在同一平台上互动探究,让数学课堂再现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思维的交流与碰撞。
3.课堂教学不仅是贯彻教师的预设,更应该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一种生性活动。教学存在许多不确定性,正是因为这种不确定性的存在,才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充满动态美,进而构成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创造的精彩课堂。
作者单位
文山州实验小学
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范文2
关键词:思维;创新;平台
前几天参加镇级交流活动,听了几节课,我感慨颇深。下面是一节课的教学片段:
师:学习完求最简单整数比的方法,大家还有什么问题或其他想法吗?
生1:老师,我求最简单整数比的方法和书上的不同。“15∶10”可以把写成“15/10”,然后我用约分的方法等于3/2,二分之三也就是3∶2。0.75∶2也是这样,先将这个比写成0.75/2,然后把分子分母同时扩大100倍,等于75/200,最后约分等于3/8,三分之八也就是3∶8。
师:写法确实和教材不同。请大家思考一下,它将15/10约分成3/2是依据什么?
生:分子和分母同时除以5,分数大小不变。
师:对,0.75/2转化为75/200以及75/200约分为3/8的依据又是什么?
生:是分数的基本性质,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大小不变。
师:对,由于比和分数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将比转化为分数后,我们可以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然后再将约分结果用比的形式来记录即可。
师:那1/6∶2/9这题,你能用这种方法给大家介绍一下吗?
生1:这题我只会书上教的这种。
生2:老师,1/6∶2/9这题,我是按昨天求比值的方法做的。也就是把1/6除以2/9,然后就把1/6乘9/2,最后计算结果等于3/4,也就是3∶4,和书上的结果是一样的。不知道这种方法对不对?
师:那咱们用这两种不同的方法再做几题,比较一下化简后的最简整数比结果是否是一样,好吗?
生(齐答):好。
师:请左半边的同学用两种方法完成做一做中“5/6∶1/6”;右边的同学则用两种不同方法完成“7/12和3/8”。
集体订正,得到结论:两种不同方法的化简比结果相同。
师:用求比值的方法,最后也能得到化简比的结果。原来化简比和求比值还有着密切的联系呢?那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区别呢?
生:(略)
…………
反思:
我一直认为对话式的教学,学生的思维是难有创新火花闪现的。因为小学生的创新一般都是对前人结论基础上的再探索,再创造,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独创。如果课前,学生已经接受和掌握了例题中所学的方法,那么课堂教学的重点是挖掘“为什么”而不是“是什么”。可今天的课堂教学却使我改变了自己的这一观点,原来对话中有时也隐藏着促使学生创新的因素。作为教师,要善于且经常捕捉这样的“因素”,同时也要善于为学生创造这样的机会。
老教材对于比的基本性质只有如下一段话:“我们学过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联系这两个性质,想一想:在比中有什么样的规律?”然后,就直接呈现了完整规范的“比的基本性质”。
可课标教材却对这部分内容进行了充实与补充,它更注重学生对过程的体验。不仅在文本中呈现详细的利用比和除法关系研究比的基本性质全过程,而且还引导学生根据比和分数的关系研究其中的规律。正是因为有比的基本性质和分数基本性质的研究,所以才会出现利用“约分”来化简比的简约格式;正是由于有比和除法关系的研究,所以才会涌现用求比值的方法来化简比的探索。
另外也要注意以下两点:
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范文3
关键词:数学 教学 情境 创设
新课程强调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积极交往”等特征的新的学习方式。其中,主动学习非常重要,它是一切有意义学习的基础。而创设一个好的教学情境,把问题以学生感兴趣的形式呈现出E来,就能迅速扣住学生的心。学生有了兴趣,就有了主动探究的动力。学生有了情感的投入,有了内在动力的支持,就能从学习中获得满足,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情境。本文结合自已的教学经验,谈谈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教学情境,创造精彩的课堂教学。
一、创设“故事”情境
爱听故事是学生的天性,用数学故事(或数学史料)作为课堂的开头,最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如,讲“黄金分割”时,有这样的故事: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生前对0.618(的近似值)作了深入的研究,虽然他只有一张初中毕业文凭,但他却以“黄金分割”为依托,创造发明了优选理论,其中0.618法,就是利用反复在线段上取“黄金分割”点的方法做实验,能较快地找到最佳方案,减少试验次数,节约试验经费,这种方法,在科研究和生产的应用中,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为我国和世界科学文化宝库增添了新的财富。
通过这个故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家刻苦认真的治学态度。
二、创设“游戏”情境
苏霍姆林斯斯基说过:“世界通过游戏展现在孩子面前,人的创造才能常常在游戏中表现出来。没有游戏也就没有充分的智力发展。”通过游戏互动,让课堂变得灵动,富有情趣,也让学生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快乐。如在讲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时,拿出一副扑克牌,从中任意两张,红色为正数,黑色为负数,让学生进行口答。
三、创设“陷阱”情境
学生在理解、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的过程中,常因各种原因犯一些似是而非的错误。适当创设“陷阱”情境,可为学生尝试错误提供时间和空间,并通过反思错误的原因,加深对知识、方法的理解和掌握,从而提高对错误的认识和警戒。例如为了解决学生在解答几何计算题时容易失“根”的问题,根据专题创设了一组多解几何计算题。通过解答,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出了三类容易失“根”的几何计算题:一类是题目中有可分类的几何概念;一类是题目中有可分类的位置关系;还有一类是题目中有可分类的对应关系。经历过这样的“陷阱”情境后,学生的印象深刻,较好地解决了“漏解”的问题。
四、创设“生活”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把数学与生活结合起来是一种必然的选择,在数学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学习“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角边角时,我带了一块三角形的玻璃,还故意用玻璃刀把三角形玻璃的一个角划了一下,但是没有分开,我拿着这块玻璃在讲台上看来看去,学生用好奇地眼睛看着我的一举一动,于是我一用力,玻璃的一角掉了下来。学生感到特别地好奇,我就紧紧地抓住这份好奇心。“同学们,剩下来的这块玻璃还能配一块与原来一模一样的三角形玻璃吗?”“谁能告诉我?咱们共同研究一下,好吗!”这样班里的气氛一下子活了。
五、创设“问题”情境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因此,解决问题的过程应该是一个积极思考的过程。教师若希望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并打开思维的闸门,就需要创设有思考性的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思考空间,从而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
在教学有理数的乘方时,可设置这样的的问题作为引入:有一张厚度是0.1毫米的纸,如果将它连续对折20次,会有多厚?请估算一下。如果将它连续对折30次,会有多厚?只要学好了今天的内容――有理数的乘方,你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
六、创设“类比”情境
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范文4
一、 精心设计课堂练习
教学中,应根据课程标准,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创造性地精心设计练习题。一般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抓纲务本,注意基础性
新课程理念强调“小学数学课程必须突出体现基础性”,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则是基础性的主要内容,它集中表现为: 通过学习概念、性质、法则、数量关系和内容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培养学生基本运算技能、思维技能、推理技能、操作技能等。这些必须让学生学好、用好。因此我在设计练习时力求把握“双基”,使练习有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对基本技能的培养与形成,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巩固与升华。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可以针对分数的基本性质的三个必要条件(同时乘上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初步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按要求进行转化,但保证分数值的大小不变,来设计习题。通过这些练习,使学生能很清楚地掌握分数基本性质的基本特点,而且形成知识体系,为进一步学习约分、通分等知识建构基础。
2. 抓住关键点,注意针对性
有的放矢地设计练习,是提高练习和教学效率的重要措施。现在练习题的来源途径非常广泛,书后有,辅导资料上有,远程教育资源上有,还可以自行设计。面对纷繁多样的题海,该如何去“捞金”呢?再加上数学课堂中的练习时间最多也不过10来分钟,哪儿能处理那么多的习题呢?我认为,只有一条原则,那就是精选,针对本节课的关键点优化设计,针对学生常常错的或预测学生可能会错的题,设计针对性的练习,帮助学生领会知识的实质。如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可设计一组判断题(当一回小法官)。第1小题是针对学生会忽略相同的数中“0除外”这个条件来设计。因为在实际的分数性质应用中,分子分母同时除以0的情况极少,学生往往会将其忽略。第2小题属分子乘以了一个数,但分母没有乘的这种错误类型,强调“同时”的重要性。第3小题属分子分母不是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的错误类型,强调“相同的数”的重要性。第4小题属分子分母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的错误类型,提醒学生注意分数的基本性质只能对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适用,对同时加上或减去一个相同的数亦不适用。第5小题是为了说明几个分数的分数值虽然相等,但分数单位不相同的道理。这样,就把学生应用分数基本性质可能出现错误的几种情况都涉及计到了,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分数基本性质”的内涵,避免学生在理解上可能出现的错误,使教学收到较好的效果。整体上看,这些题目几乎没有多余的,均是必须让学生经历的,显得既有全面性,又有针
对性。
3. 循序渐进,注意层次性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所以我们所有的练习设计都应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应该从教材和根据本班学生的知识水平、学生的差异特点,在练习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上做一些机动。要有基础题,也要有发展题,还要有提高题,以适应不同层次,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学习的需要。练习设计要相互衔接,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例如,在教找规律时,课堂练习是这样设计的:
(1)考眼力,如下图:
(2)找规律,选图填空,如下图:
(3)根据规律接着画,如下图:
4. 拓展思维,注意开放性
课堂练习必须要有拓展性习题,具有发散性、探究性、发展性和创新性的特点,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激活思路,能从不同方向去寻求最佳解题策略。
例如,在教找规律时,学前准备可这样设计:
(1)后面一个是什么?
,并回忆:
① 每组有什么规律?
② 研究规律时,主要观察哪些方面?
③ 使上面图形中的一种图形的数量不再是一个,而是2个或两个以上,请画出来。
(2)比一比,谁最先记下来。
师: 你是怎样记下来的?
生: 记下每组的规律,以及几组余几个。
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的思维越来越灵活,应变能力越来越强,而不被模式化的定势所束缚。
5. 联系生活,注意实用性
数学练习的设计一定要充分考虑数学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活动轨迹,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材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练习设计,可展现数学的应用价值,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自己身边的情景中可以看到数学问题,运用数学可以解决实际问题。
(1) 这是小兔家新装修的地板,观察并说出规律。
(2) 我们想去小兔家参观,它家的门牌是什么?
.
设计封面: 每位同学至少选择其一尝试
通过这些练习,让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是有用的,使他们对学习数学更感兴趣。
6. 丰富题型,注意适应性
“听过的忘得快,做过的记得牢,未见过的做起来难。”为了巩固一节数学课的学习效果,可设计多种多样的练习题型,可选择,可判断,可填空,可计算,可操作,可解决问题等……其实这些题型也是各类考试中经常会见到的。因此,我们要认真分析此节课知识的特点,想想能设计成哪些题型,将其进行精选,提高其针对性,让学生经历练习进一步澄清错误的认识。练习题型,可涉及到判断、填空、应用等题型,学生再次遇到解决此类型题时,就有了解决问题的初步经验,所以做起来会显得比较适应的。
二、 灵活组织课堂练习
组织练习时应注意“四有”: 即有任务、有要求、有检测、有一定的紧张度。还要注意练“三度”: 即练速度、练准确度、练多维度。注意了这“四有”和“三度”,训练质量会进一步提高。
1. 在自主中辨析、自悟
在教学中一旦遇到易混的概念,教师千万不要自个儿说到让学生麻木,或者练到让学生厌倦,应找适当的内容作为切入点,让学生在练题过程中完成辨析、自悟,这样既省力,印象又深刻。例如在教可能性时,我是这样处理的。我们首先玩看谁猜得对,桌布的后面藏着一只动物,老师先让同学们看它的尾巴,猜猜可能是什么?再看看它的脚,可能是什么?最后看看它的鼻子,一定是……,对就是大象。
师小结 : 当只看见动物尾巴和脚,大家都不能确定,猜有可能是大象、也有可能是水牛、还有可能是河马等等,见到鼻子后,大家都知道一定是大象。
在学生自主的前提下进行练习,练习的效果比起教师单方面的“一相情愿”好得多,此后错误率明显降低。
2. 在寻错根源中醒悟
对于学生“屡错屡犯”的问题,教师千万不能“掉以轻心”,不能认为你讲明白了,学生就一定能够明白。在讲评错误时就不能只是“点到为止”,而要引导学生反思,而只有让学生想明白了,让学生在寻错根源中醒悟了,才能够达到应有的效。例如:
一捆30米长的电线,用去15米,还剩多少米?
生: 30-15=25(米)
师: 那么把剩下的25米,加上用去的15米,这捆电线多少米?
生: 25+15=40(米)
师: 为什么会出现矛盾?
生: 因为30减15,个位不够减,要向十位退1,十位在计算2减1,所以是15米。
3. 在题组对比中思辨
在教学中遇到学生比较模糊的数量关系,教师应经常性地加强题组对比训练,在题组对比中训练学生口述数量关系的能力,以说促思,使学生深入领会其间不同的数量关系,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例如:
(1)妈妈给售货员50元钱,买鞋用去38元,找回多少元?
(2)妈妈买鞋用去38元,找回12元,妈妈给了售货员多少元钱?
(3)妈妈给售货员50元钱,买鞋用了一双鞋,找回12元,这双鞋多少元钱?
4. 和机械训练说再见
数学训练不能只追求短期的效果,而应该追求长效。那种只重视技能训练,而忽视思维能力的培养,只让学生掌握知识而忽视学生能力发展的练习不是我们所提倡的有效练习。我们应该让学生在练习中数学地思考,使学生巩固掌握知识,不断提高数学能力,使数学知识扎根于每位学生的心田深处。
针对学生对于少见或没见过的题型,错误率特别高这一现象,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应充分发挥例题的作用,尽可能对例题进行变式、发散,同时还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习题价值,做到一题多用、一题多变、一题多问等。
三、 适当的课外作业
1. 要精心选题
现在的数学资料很多,教师不能照单全收,应认真阅读,分析,对着题海中的题目进行取舍,甚至改编,教师可将题目和学生都进行分层,既要控制好题量,更要把握好质量。
2. 要认真细致批阅
要做到有布必批、有批必记、有记必思。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写批注,引导学生不断认识数学、亲近数学、挑战数学。每次批阅后要做好详细记录,反思原因。
3. 要精讲精练,不嗦
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范文5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通分的意义,掌握通分的方法,并能比较分子和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
2.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理解通分的意义,掌握通分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口答下面各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6和87和89和1812和248和124和9
2.填空。
2/5=()/201/4=()/20
3.比较下面各组分数的大小。
2/51/52/52/34/74/911/125/12
提问:分母相同的分数怎样比较大小?分子相同的分数怎样比较大小?
二、教学实施
1.出示例4。
豆类食品含有较高的蛋白质和脂肪,经常食用有益于健康,所以我们要多吃豆类食品。黄豆和蚕豆都是豆类植物,它们的蛋白质含量都很高。(出示教材主题图)黄豆和蚕豆哪一个蛋白质含量比较高?
提问:2/5和1/4这两个分数有什么特点?
师:刚才的比较大家都做得不错。如果两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不相同又该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
学生思考并回答。
可能出现以下两种思路:
(1)化成同分母分数比较。
(2)化成同分子分数比较。
(3)化成小数比较。
师:这三种思路,都能把新问题转化成已学过的问题,都是可以的。今天,我们重点研究化成同分母分数的方法。我们把几个分数的相同分母叫做公分母。
提问:(1)用什么数做公分母?
(2)怎样把异分母分数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学生先独立思考,尝试解答,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请学生汇报解答过程。
(1)先求出2/5和1/4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是20,用20做公分母。
(2)2/5=8/201/4=5/20
提问:根据是什么?(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要把2/5的分母变成20,就要乘4;要使分数大小不变,分子2也要乘4;要把1/4的分母变成20,就要乘5,要使分数大小不变,分子1也要乘5。)
指出: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板书课题:通分)
问:你能说一说怎样通分吗?(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归纳)
小结;通分时,先求出原来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再看原来分数的分母变成公分母要乘上几,分子也要乘上相同的数。
问:为什么用两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用其他较大的公倍数作公分母可以吗?
在通分的基础上,比较2/5与1/4的大小,让学生完整写出例4的比较过程。
问:还能用什么方法比较2/5与1/4大小?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方法:
(1)化成同分子分数比较:
2/5=2/51/4=2/8因为2/5>2/8,所以2/5>1/4。
(2)与“1”比较:
1-2/5=3/51-1/4=3/4因为3/5<3/4,所以2/5>1/4。
(3)化成小数比较:
2/5=2÷5=0.41/4=1÷4=0.25因为0.4>0.25,所以2/5>1/4。
7.完成教材第94页的“做一做”。
(l)让学生先观察,怎样求每组两个分数的公分母,然后分别口答出公分母是多少?
(2)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三、思维训练
1、完成教材第95页练习十八的第3题。
学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将这些分数与比较,看谁选择的方法算得又对又快。
2、完成教材第96页练习十八的第9、10题。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叫通分和通分的方法。注意通分时,要先观察原分数的分母,选择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将异分母分数化成和原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还要掌握如何通过通分,比较分母、分子都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并能运用比较大小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板书设计:通分
例42/5=8/201/4=5/20因为8/20>5/20,所以2/5>1/4
把异分母分数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
教学反思:
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带来课堂上活跃的思维,多样的解法。今天,学生就涌现出许多精彩的解法。他们不拘泥于教材,力求简便(化成同分子比较就只需要使用一次分数的基本性质);他们灵活利用已学知识转化问题(将分数的比较转化为小数的比较),使之得以突破。但活跃的背后也暴露出一些我教学中的问题:
[现象1]用分母相乘的积作公分母的现象十分普遍。
教材并未要求学生必须用最小公倍数作分母,而直接用分母相乘的积做公分母找得既快,又正确。但用这种方法通分,将会导致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数据大,给计算结果化简带来麻烦,且十分容易出现计算错误。
[分析原因]最小公倍数的教学不到位。
有关这部分内容,我在“最小公倍数
(二)”的反思中已经进行过分析,这里就不再赘述。
[现象2]当其中一个分数分子正好是1时,学生更亲睐化成同分子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练习十八中,第2题中“1/3和3/7”、第4题“1/2和3/5”、第5题“1/4和3/8”、第6题“1/5和3/25”、第7题“3/5和1/4”许多学生都采取了化成同分子分数比较的方法,这体现了学生解题策略的灵活性,同时也巩固了同分子分数大小的比较。但在《课堂作业》中有这样一题,题目要求“把下面每组分数通分。4/15和1/12”,班级许多同学仍旧习惯性地将1/12化成与4/15分子相同的分数。殊不知这并不是通分。
[分析原因]例题的教学只关注了问题解决的过程和策略,却忽视了概念“通分”的理解。
由教材可知,“把异分母分数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子分数显然不是通分。虽然,它也要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但不符合通过的内涵。
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范文6
一、同学段计算方法、法则的整体性
小学阶段有很多方法法则是相通的,比如:除法的商不变规律、分数的基本性质、比的基本性质。这三者出现在不同年级,但本质是一样的,相互间的联系非常紧密,在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可借助除法的商不变规律引入,同样学习比的基本性质时也可借助它与前两者的联系揭示出自身的规律。三者学完后应揭示它们之间的联系,学会相互转化,融会贯通。
分数乘法应用题和整数乘法应用题出现的时段相差很大,以至于很多教师把这两者割裂开来,看成两个截然不同的知识,其实这两者联系也很紧密,解题思路基本一致。比如:15千克的3倍是多少?和15千克的1/3是多少?都可看作倍数问题用乘法计算,区别是前者的倍数是整数,后者的倍数不到一倍而已。在教学分数乘法应用题时可从倍数应用题入手,最后小结: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是一样的,用乘法计算。
很多学生对理解“小学美术组人数比书法组多3/5”这样的关系句感到困难,其实这样的数量关系和“小学美术组人数比书法组多2倍”是一样的,学生理解了后者,对前者的理解就轻松多了。这样两者体现了整体性,有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
二、一题目不同解答方法的整体性
在现在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提倡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以体现思维的求异性和灵活性,教师更看重的是方法的多样,而往往忽视不同方法之间的整体统一。例如:34加16的进位加法教学片断:
执教者在教学过程中依次出现小棒图、计算器图(如下),逐个引导学生算出得数,最后教学列竖式(如下),结束片段进入下一环节。
这三幅图联系非常紧密,第一幅图右边的单个小棒相加和第二幅图中个位上珠子相加与第三幅图竖式里个位相加是一致的,同理第一幅图左边的每捆小棒相加和第二幅图中十位上珠子相加与第三幅图竖式里十位相加也是一致的,进位的原理也是一样。教师在执教时应指出这三幅图之间的联系,让学生体会整体性思想,感悟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
三、不同题目间解答方法的整体性
在苏教版教材中,很多题目间看似不同,其实是有紧密联系的,找出共同之处,形成整体,对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数学素养有很大帮助。
苏教版十二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有这样几题:
计算1/2+1/4+1/8+1/16。
有16支足球队参加比赛,比赛以单场淘汰制进行。数一数,一共要进行多少场比赛后才能产生冠军?如果不画图,有更简便的计算方法吗?如果有64支球队参加比赛,产生冠军要多少场?
对前一题,学生大多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找到简便方法:1-1/16,对后一题很多教师也能引导学生得出:8+4+2+1=16-1。但很多教师没有引导学生去发现这两题的共同点,没能从整体出发思考,显得零碎,不成体系。教师应在这两题间设置过渡题:计算1/3+1/6+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