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里的生物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表里的生物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表里的生物

表里的生物范文1

误区一:将“对标”与“达标”混淆。对标,是指与优秀的竞争对手或行业标杆企业进行对比,寻找差距,制定并实施改进措施,从而实现本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持续循环提升的过程。达标,是指达到规定的标准,例如污染物排放达标等,是为完成管理目标而推行的检查、验收、评比、定级和评优为手段的活动。前者是主动的进取行动,后者是对规定的执行。

误区二:仅对技术经济指标进行对标。由于技术经济指标是可量化的,对标操作简单快捷,许多企业设计的对标指标体系仅仅包括技术经济指标,这是对对标内涵的片面理解。对标管理不仅可以瞄准标杆企业的技术经济指标,还可以对比创新理念、技术装备、研发设计、工艺保障、产品标准、节能减排、经营机制、规模水平、人力资源等方面。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企业的方方面面都要进行对标,企业经营模式、企业文化等因具有特殊性,不能、也没必要纳入对标体系。

误区三:标杆选择只局限于竞争对手,且只求“最好”。许多企业认为只有同行业的竞争对手才具有可比性,而且只有同最优秀的对手对比才有意义。其实不然,选择竞争对手作为对标标杆只是对标管理的一种方式,通过行业标准值、行业非竞争对标伙伴信息等方式获得的数据也很有价值。同时,由于“最好”的企业与本企业相比,可能在收入、规模、员工数量、所处生命周期阶段、市场区域情况等存在很大差异,指标的可比性较差,因此对标标杆的选择应遵循“最好的不一定是最佳,合适才是最好的”原则。

误区四:将预算完成情况等同于对标。有的企业由于对概念的理解错误或者是为了应付检查,将指标同预算指标进行对比,美其名曰“对标”,结果100%指标超过或达到预算指标,这是极其荒谬的。真正意义的对标管理,应该是将本企业的指标同标杆企业进行对比,关键在于寻找差距,分析原因,制订方案,采取措施,改善提高,如此循环,实现持续改进。

误区五:“自上而下”进行对标。所谓“自上而下”对标是指上级单位“帮助”下属企业进行对标,他们收集下属企业的信息,与行业标准值或优秀企业进行对标,得出下属企业所处的位置,进而评定下属企业所处的等级。这也是对对标管理的狭隘理解。对标管理应该以企业为主,企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对标指标体系,选择对标标杆,制定赶超策略。上级单位可以扮演监督、指导和事后检查、考核的角色,而绝不能“反客为主”。

误区六:对标“重结果,轻过程”。有的企业只在年终(中)将指标进行对比,得到一个对标结果,作为考核评价的依据,完全抹杀了对标管理持续改进的初衷。对标管理应该是一种活动(行动),是一个由一系列环节构成的连续、循环的过程,每一个环节都做好了,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而不能只关注某一时点数据。

误区七:对标管理与企业绩效考核两条线。将对标管理情况纳入企业绩效考核体系中,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与激励机制相挂钩,才能推进对标管理活动的有效开展。此外,对标管理考核除了要关注指标的绝对值(时点值)外,更重要的是考核相对值,即对标活动开展前后指标的改善程度。只有相对数才能真正反映对标管理效果。

误区八:认为对标管理是大企业的事情。最早开展对标管理的是一些大型企业,尤其是大型国有企业。有人以此推断:对标管理是大企业的事情,与小企业无关。其实,不仅小企业需要对标,政府机关同样需要对标。处于快速成长期的中小企业,通过有选择地开展对标活动,建立与优势企业的对话机制,学习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才能不断提升自身的绩效水平。政府机关通过开展对标活动,才能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表里的生物范文2

一、教师做好示范

对物理现象的描述、物理原理的阐释、物理知识的应用等,上课过程中无论是新授课还是习题课都要求尽可能地规范、准确,让学生听起来清晰,易于理解,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物理课要有物理的味道,少用不规范的语言来叙述、解释物理学科的知识。有些物理教师为了迎合学生,想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对学生进行解释,当时学生是懂了,但是当你让学生复述或再现这些物理知识时,除了记住你所打的比方外,不能真正把其中的物理本质说清楚,这就是舍本逐末了,所以我认为不可取。对于一些文字表述的习题,老师要给出解答的规范化格式,如,应用惯性知识解释物理现象,可归纳为“看现象,找原理,说结论”的流程,如,惯性学习部分:“看现象”,公交语音提示“车辆启动”,意味着人和车要由静止开始运动;“找原理”,人因惯性要维持静止,脚和车接触,受力要向前运动,所以,上身如果不采取措施就要后仰,严重的可能跌倒;“说结论”,语言提示是防止摔倒,这样分析学生很容易掌握。

二、课堂上多给学生口头表达的机会

有效教学理论告诉我们,课堂的效率来源于学生在课上投入的脑力劳动的多少,老师的讲替代不了学生的学,而真正学的过程要以习练为手段,所以,课堂上要把机会让给学生,让学生来说概念,说原理,叙述物理现象,阐述物理现象所蕴含的物理原理,刚开始进行这方面的训练时,学生会感到吃力,往往言不达意,或不知如何说起,教师可帮助学生把关键性的词语找好或关联词设计好,然后让学生填充。例如,二力平衡时,物体的受力分析或状态分析:若把程序规定为:因为______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所以物体受的两个力是平衡力,根据二力平衡条件,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其中____为____,所以,另外一个____力大小为____,方向______。这样的指导有针对性,不至于让学生感到很宽泛。在指导过程中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来等待学生圆满地叙述,如果一个学生叙述得不完整,教师可用语言提示其他学生还有需要补充的吗?还有更准确的表达吗?还有更科学的说法吗?……一来对回答问题的学生予以肯定,二来对没站起来回答问题的学生也是鞭策,让他们不要做看客,而是要参与到这一活动中来。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切忌中途打断或不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这样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兴趣,不但对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产生影响,而且对你所教的物理课乃至其他科的学习都产生影响,因此,我们一定要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尊心。

三、坚持书面表达训练

由口头表达到写成文字之间还有一段距离,不少学生说起来头头是道,可是你让他写出来立马就捉襟见肘了。对于课上学生表达过的问题,可以让学生以文字作业的形式做出来,相近相似的问题可以让学生经常写一写,在批阅试卷的时候,往往看到学生的文字表述不尽如人意,从他们所写的文字来看似乎对题意有所理解,也知道是如何处理的,但真正表达的时候又确实存在着不准确、不到位的问题,所以得不到全分,当然学习不都是为考试,但是考试可以检验学生学习的程度及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达成的情况,所以,只要平时让学生规范训练,形成习惯,考试时就不会失分了。

四、关注学科渗透,共同提高表达能力

一次偶然的机会,语文教师外出教研,他的作文课让我去班上照看一下,恰好我上的物理课一章结束了,于是我布置学生本课作文照写,但是内容是“我学习的‘力与运动’”,要求把本章的知识体系用你自己的话记述下来,以及如何应用本章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两堂课过去了,我把学生写的作文收了上来,发现有的学生写的真不错,后来语文教师在批阅这次作文时发现学生的写作水平有所提高,所写的事例大部分都能分析透彻。

表里的生物范文3

舞蹈是一门形体艺术,在动作的表现上不仅会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也是内心情感的充分表达。[1]舞蹈也是一种表演形式的艺术,观众在进行舞蹈欣赏的过程中会加入自己的生活中的感悟和理解。舞蹈表达着舞者的精神世界,通过自己的专业性动作和一些创新风格的融合,引起观众的共鸣。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家对人才的要求开始产生多样化的特征,普通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逐渐开始真正的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不仅仅注重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进行全面发展。那么在舞蹈的过程中就会涉及一个深刻的问题:舞蹈表现力。

二、舞蹈表现力的深刻内涵

一部优秀的舞蹈作品可以引起观众强烈的共鸣,可以从本质上打动人的内心世界。舞者主要是通过自己的肢体语言与观众进行情感上的交流,将自己的感情世界传达给观众。当年的“千手观音”引起了观看者的震撼,之所以会有如此的效果是因为舞者的舞蹈表现力。相对于普通高校的舞蹈学生而言,仅仅具备基础的舞蹈动作是绝对不够的,最重要的是具备细腻的情感,然后与自己的舞蹈动作相结合将情感表达给观看者,只有这样舞蹈才会成为真正的艺术品。总而言之,根据相关学者的阐述舞蹈表现力分析可以这样来解释:首先,基本形体动作构成了舞蹈的基本模式,但是舞者一定要从情感的角度出发,运用相应的舞蹈技巧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和丰富的情感传递给观众,真正的将自己和舞蹈融合为一体,让观众从舞者的动作和情感中可以看出表演者的快乐、喜悦与忧伤,让观众从舞者的动作、神态、表情中体会细腻的情感世界,从而产生共鸣。

三、舞蹈表现力的重要作用

(一)传达精神内涵的重要途径

舞蹈是一门综合艺术,它不仅仅是为了愉悦观众或者给观看者一定的审美享受,更重要的是通过舞者的肢体语言和相应的神态来传达该舞蹈的精神内涵。[2]同样的舞蹈作品不同的表演者会诠释出不同的风格,一个优秀的舞蹈作品不仅在舞蹈的编排上独具创新,而且最为重要的是舞蹈者会传达出舞蹈的精神内涵,这才是舞蹈真正的魅力所在,只有将精神层面的的文化内涵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才会引起观众的共鸣。

(二)评价舞蹈演员的重要标准

一个优秀的舞蹈演员只有单纯的舞蹈基本功是远远不够的,也不是看舞蹈的难度系数达到了多少,而是看重舞者是否具备很强的舞蹈表现力。舞蹈是由一个个舞蹈动作组成的,但是这些都只是机械的肢体语言,舞蹈动作要想达到艺术语言的层面,就需要舞者具备较强的误导表现力。

四、普通高校增强学生舞蹈表现力的措施

(一)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良好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与普通的文化课知识学习不同,舞蹈专业的学习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教育改革也在与时俱进,素质教育被提上日程。传统的舞蹈教育也属于“填鸭式”教学,授课老师知识根据传统的教学习惯进行舞蹈知识的传播,这在很多程度上就损害了学生自己的创造能力,并且很多的老师片面追求舞蹈技巧,导致的是舞蹈表演毫无新意而言,很难与观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针对以上种种现存的实际问题,我们提倡老师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学生身体发展的特质和心理等多方面的差异进行不同程度的改进。一方面老师要进行舞蹈理论知识的学习,让学生有一个扎实的基本功。另一方面不断的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要求学生不断地观察生活并且热爱生活,只有这样创作出来的舞蹈才会具有生活张力。[3]课下老师要与学生积极的沟通和交流,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以便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的改进。

学校也可以增加一些舞蹈比赛或者不同形式的舞蹈演出,让每一个舞蹈专业的学生都充分的参与进来,在不断的实践中学生会加强对舞蹈的创造性。也可以实行舞蹈学习小组,同学之间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进行舞蹈再创造,一方面加深了对舞蹈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增强了与同学之间的友谊。

(二)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舞蹈老师不同于普通专业课的老师,舞蹈老师需要具备更高的综合素质,主要表现在专业知识和审美水平上。一个优秀的舞蹈老师应该清楚的认识到舞蹈的特殊性,舞蹈不是死知识的学习,而是一种精神世界的创造活动,因此老师应该不断地启发学生,以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让每一个舞蹈专业的学生都真正的热爱舞蹈。老师要真正的将课堂归还于学生,让学生变成课堂的主体,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另外作为一名舞蹈老师,要敢于打破陈规,根据舞蹈的不同种类,不断地启发学生和自己一起进行舞蹈创新,在舞蹈中一方面注意表达方式,另一方面要融入生活中的感悟和体验,最后在音乐的渲染下创造出打动人心的艺术作品。所以一个舞蹈老师只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是绝对不够的,还需要有高尚的人格魅力,独特并且具有一定高度的审美水平。

表里的生物范文4

关键词:问题解决 表征能力 精细作业研究法

【中图分类号】G633.9

生物在众多学生的眼中是一门偏文科的课程,大部分学生认为多记忆就可以把生物学好。然而,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和历年的高考导向都反应了生物问题不再局限于表面层次,而更注重学生的综合分析和实践应用能力。高中阶段学生对生物问题的理解程度如何?如何让学生更有效的学习?一直是萦绕于生物教学中不变的话题。

对于问题的解决而言,认知心理学认为,对事物正确的表征是解决问题的关键。Larkin和McDermott[1]将表征概括为4个层次:①字面表征;②朴素表征,或“真实世界”表征;③科学理论表征,也叫“物理”表征;④数学表征。其中文字表征和朴素表征主要由问题的表面特征决定,属于低层次的外部表征的范畴;物理表征主要由问题的深层次规律决定,属于高层次的内部表征。表征的越深刻,表征的手段越丰富,问题解决效果就越好。著名认知心理学家Simon[2]认为若问题有了正确的表征,可以说已解决了一半。

本研究采用精细作业分析法,对刚进入高中的高一学生生物问题解决情况进行了量化分析,分析了在解决生物问题过程中学生认知层次及遇到的困难,为以后在教学中,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促进高效生物课堂,提供建设性意见。

1 研究方法

1.1实验的被试

测试形式:闭卷考试。测试的对象是兴义市八中高一年级高素养班(6)班和(7)班学生,被试人数分别为51人和53人。

1.2 实验的工具和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精细作业分析法[3]。精细作业分析法是指认真研究学生解题过程,从中发现典型的错误类型,同时根据学生每个表征阶段完成的情况打分,从而对学生各个层次表征能力实现量化统计分析。这是本文实证部分分析测试卷时采用的主要方法。典型的错误产生于不完整、不准确的思维加工,一般不是随机产生的,可以为找出学生认知活动的过程和特点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1)试卷组成的三个部分

①测试的生物问题。题目要能涵盖较多的生物知识和方法,利于了解和分析学生掌握各个生物知识的情况。题目总体难度适中,既符合高考要求,又符合测试人群的能力水平。根据以上原则,选择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问题组成测试用的生物试题(详见附录)。

②辅助问题。由于文字表征和朴素表征较为隐性,并非显性表征,因此不易从卷面答题情况分析其表征情况。为此,每道题目都设计了几道辅助问题,用于了解学生其隐性的表征情况,评分时会根据辅助问题加以评分。(详见附录)

③补充测试。学生可能会因为前面层次表征的困难导致无法继续后面的表征过程,但其实学生是能完成后面的表征过程的,为了避免此类情况影响分析的结果,因此本研究先通过辅助问题率选出这部分学生,再告知其对应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或者生物知识和方法分析其是否能完成剩下的表征过程。

(2)表征能力得分的处理方法

采用给各个表征阶段分别打分统计的处理方法,每个表征层次总分为3分。试题A和试题B,以概念推导分析设计,由浅入深,设计问题和辅助问题。其中问题和辅助问题(1)代表学生文字表征层次,问题和辅助问题(2)代表学生朴素表征层次,问题和辅助问题(3)和(4)代表学生科学表征层次,问题和辅助问题(5)代表学生数学表征层次。全对的给3分,只答对辅助问题的给1分,否则得0分,其他情况酌情给分,但不得超过2分。

若学生是通过补充测试求解得出结果,依然根据上述标准赋分,不作扣分。

1.3 数据分析

采用Microsoft Excel 2007对数据进行分析和绘图.

2 结果分析

2.1 各表征层次的差异

试题A(光合作用问题)4个表征层次得分呈很显著的递减趋势。随着表征的深入,得分降低。其中文字表征层次得分较高,除了2位同学对题目一知半解,得1分以外,其他全部能读懂题目并理解题目意思,得3分。数学表征得分较低,很多同学数学表征过程无从下手,也有大部分同学以偏概全,不能够全面分析问题,并回归到实际情况设计完整的实验。(图1)

试题B(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综合问题)4个表征层次整体也呈递减趋势,但科学表征过程例外,超过了朴素表征过程得分。可能源于综合题目知识联系的薄弱,或基础的不牢固。因此注重基本知识,是知识层层深入的基础。(图1)

另外,与孙瑞娴[4]研究结果相同,试题A与试题B各表征层次,优生表征能力强,问题解决更有效.

2.2 性别差异

从试题A的分析结果看,无论表征过程的哪一阶段,男生表征能力均优于女生。尤其是数学表征阶段,男生对问题的理解很明显超过了女生,比女生高0.44分(图2)。试题B的文字表征与数学表征过程女生略高于男生(图3)。这也是女生学习扎实,更关注于基础知识的一个体现。同时,女生的认知过程慢,需要付出比男生更多的努力。

表1 试题A与试题B表征全体学生平均得分

2.3 试题A与试题B表征能力差异

总体来说,试题A单独分析光合作用时,学生表征能力要优于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综合题。

试题B反应的学生表征过程,科学表征反而高于前面的朴素表征甚至文字表征,这在知识的理解过程中是一种反常现象,同时也反应了学生明显注重后期的分析,而忽略了相关基础的知识。也可能与老师上课时强调重难点知识有关(表1)。

3 教学建议

通过对学生问题解决过程中表征能力的研究,发现学生问题表征水平是可以通过相关有效途径提高的:

1、 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适当的多元化表征。加强变式训练,一题多变;或者通过文字、图形等外在表征,理解问题并将抽象化的信息转化为形象化的图像、符号、图表等;激活头脑中与之相关的图式,建立适宜的科学表征和数学表征。同时,注意让学生及时反馈,暴露其思维过程,有针对性的训练重构问题表征的能力。

2、 建构结构化的生物知识图式提高学生对问题的表征能力[5]。学生对问题进行表征时总是首先从长时记忆中提取与外部相近的问题图式,这时问题解决过程基本就是选用合适的问题图式过程。对于高水平的问题,表征时需要深化整合、灵活迁移已有的问题图式;对于一些挑战性的问题,没有直接同化当前情境的图式,问题表征过程也就是尝试建立这类问题的新图式。

3、 加强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培养,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研究结果表明元认知与问题表征水平存在较高的相关性,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水平,对促进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有很重要的作用。

4、 课堂教学的重心应该在朴素表征和科学表征环节,数学表征可以推移到高三阶段。学生有效的建立了科学表征,问题解决就水到渠成了。女生的认知过程有别于男生,科学表征能力略低于男生。在教学中要多关注女生的学习,必要时辅以多练多记的训练,使男女生能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Larkin J H et a1.Expert and novice performance in solving physics problems.Science,1980,208(20)

[2]Simon H A 著;荆其诚,张厚璨译.人类的认知――思维的信息加工理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112-123

[3]黄铭舜. 高三学生物理问题解决中表征能力的研究.广州教研. 2012(11)

[4]孙瑞娴.高中生生物学问题表征特点的研究.山西师大教育硕士论文专刊.

表里的生物范文5

    学习与发展是当今教育的主题,“独白式”的课堂教学已远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与要求。现在的课堂应是一个互相“对话式”的课堂,“对话的过程即是主体之间在经验共享中的相互造就过程”,这就要求课堂教学鼓励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发展一种“对话”关系,在教学中进行知识、情感的相互碰撞与启发。新教材最大的特点就是摆脱了“以学科为中心”和“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观念的束缚,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即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就要求教育者将学习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以实现学生积极地学,主动地学,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本文拟就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的途径及方法作初步的探索。

    2.努力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说”“想学”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的安全的课堂气氛。”师生情感融洽,教学双方平等,民主合作,教学就容易取得理想的效果;反之,学生处在“心理防互”之中,口不敢言,手不敢动,惴惴不安,甚至反抗对立,其学习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教学是一个完整的过程,不只是单纯的知识传递,同时它又是师生情感互动的过程。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努力创设一种开放的、浸润的、积极互动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以新知识为工具形成对相关知识的探索,在课堂上充分运用表扬、课堂小组竞赛、课堂交流等多样化的手段,调节、控制课堂气氛,使课堂教学活而不乱,稳而不死,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的学习状态之中。在初中课堂教学中,笔者针对初中学生爱表现自我、自我意识强的心理特征,多为他们创设“自我表现”的机会。如平时根据教学内容特点,事先编拟一组融知识性、启发性、趣味性于一体的小题目,进行课堂小组和个人抢答竞赛,评价按男生与女生、小组与小组间进行记分,并进行阶段、学期的“竞赛标兵”“优秀小组”评比,课堂上有时学生为某个问题争得面红耳赤,讨论异常激烈;针对部分学生存在的“害羞”“怕说错了大家笑”等畏惧心理,我时常给他们提供一些机会,让他们回答的问题稍简单一些,当他们回答正确时,鼓励全班同学为他们鼓掌,逐步地让他们体验成功,从而使其从“我怕说”逐步走向“我想说”“让我说”。在实验课教学中,运用“小组竞赛”的方法,来激励学生有效地参与,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多年来,每学期开学之初,我和学生一同制定“优秀实验小组评比的规则与要求”,将学生分成相对固定的若干实验小组,要求实验小组间开展“三赛”活动,即一赛纪律,二赛效果,三赛协作,并且每堂实验课评选出“实验明星小组”与“实验标兵”。

    3.构建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机制

    自主、合作与探究是生物新课程标准中的核心要义,其中指出“自主学习是指教学条件下的学生的高品质的学习”,所有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自主学习。其实,教学不仅不能等同于发展,而且也可能妨碍和阻滞发展,成为摧残、贬抑、泯灭学生发展的力量。只有那些能够带给学生理智的挑战的教学,那些在教学内容上能够切入并丰富学生经验系统的教学,只有那些能够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的教学,也只有那些给学生足够自主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的教学,那些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新教材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编着者力图从学生的认知规律、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人的发展出发去确定目标,构建体系,形成特色。

    3.1 自主感知

    3.1.1 课前尝试。为了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内动力,促使它们在课外自觉地预习新知,笔者在开学伊始,改变了以往把预习阶段放在课堂起始阶段的习惯,要求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预习过程要求做到读、思、记相结合:即读所学内容,明确大致所学内容;思考课本上的“观察与思考”“练习”等,自己先行解决问题;记,即记下要点、疑点、难点。这样课堂上学生就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讨论、交流与表达,学生的主动性和目的性明显增强。譬如,笔者在上“环境对生物的影响”这一节时,课前作了如下布置:(1)通读本节内容,明确我们下一节课将学什么内容;(2)自己想办法捉一些鼠妇,供下节课实验与探究用;(3)什么叫探究,想一想生活中有没有探究?(4)你对课本上设计好的探究实验有何评价?若让你设计,你会怎样想?对于一些较简单的实验,可让学生利用家庭中的简易用具,进行初步尝试。如在讲述“种子的萌发”这一内容之前,笔者发动学生在家里进行“种子催芽”的小实验,通过课前实践,学生对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和自身条件有了真切的、直接的体验,这对于知识、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无疑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3.1.2 课始交流

    在学生已经初步获得知识结果和情感体验的基础上,一般情况下,在下一节课的开始,笔者引导学生围绕以下4个方面进行交流:(1)关于这一知识,你已经知道了什么?(2)你还想知道什么?(3)再自学一遍课文,你又知道了什么?(4)你有哪些不清楚的地方?提出来大家讨论。这样,在面临一个新课题时,不总是由教师设计好复习题或准备题,而是让学生自己主动地、有选择地针对新知识,唤起脑中的知识储备去同化新知,为新知的建构准备了合适的“土壤”。同时,能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启发,教师的“导”才有依据,才有效果。如在学习“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体”这一节时,学生在课堂交流时,提出了很多问题,如“草履虫只有一个细胞,怎样繁殖后代?怎样吃东西?怎样呼吸?对人类是有害还是有利?”等等,这些问题的提出,一下子调动了全班学生的探索热情,此时,再鼓励学生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这要比教师把现成的结论或答案直接告诉学生效果要好得多。

    3.2 自主探索

    3.2.1 以问题为中心。怎样让学生既体验到初步感知的成功,又能进一步地掌握新知,我通常的做法是出示一个或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试试看自己掌握的怎么样了?”这里的问题要精心设计,要能紧扣课程标准的要求,紧扣教材,努力使问题具有:(1)现实性。呈现的问题是生活中真实存在的,是学生非常熟悉和亲切的,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生物知识就在身边,感到“学习即生活”“生活即学习”。(2)开放性。所提问题条件可以多余,也可以不足,解决问题的途径有多种,答案不是惟一的,因为凡是生活中真实性的问题,很多时候它都具有开放性的特点,而体现开放性的特点,是不想用标准的程序和标准的答案来束缚学生的思维空间、固化学生的想象才能,而是想促进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培养创造性思维。(3)探究性。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维价值,要有一定的想象空间,不能是简单的设问;同时解决的方法不能是简单的模仿,需要学生开动脑筋,能激起学生主动的探究。如在学到“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核中”时,教材提供了相关的图文资料信息,这则信息的开头就是“你听说过克隆羊多莉吗?”问题一提出学生们就七嘴八舌议论起来了:“听说过”“还有克隆牛、克隆人”“近来新闻中老提到克隆人,有的赞同,有的反对”等,这时,我提出“既然大家提到了克隆人,现在又大体上了解了克隆技术,那么你们对新闻报道中美国科学家克隆人的这一事件有何看法,请各小组同学积极准备有关信息,阐明你们的观点。”课堂上,小组讨论非常激烈,你一句我一句争相发表自己的观点以及依据,小组汇报各有特色,整个课堂在争论中掀起一个又一个小,下课了有的学生还意犹未尽。我深切地感受到学习注重结果更应追求过程,因为结果正确了,往往包含着正确的思维过程,但是正确的结果并不一定等于思维过程正确,而结果错了,思维过程有时也不一定全错。

    3.2.2 引导学生主动建构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相信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潜力,努力让他们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教师的作用重在创设一个自主探索情境,建立诱发自主探索动机的最佳“心理场”。教师要注意:(1)让学生自己“爬坡”。只有当学生遇到困难,“爬”不上去时,才适当加以点拨,教师的主要力气是花在学生何时需要帮助、需要怎样的帮助和如何帮助学生方面。如在“观察花的结构”时,我要求学生把花的各部分结构依次摘下,并相互讨论花的哪些结构最重要?整个过程我没有直接介入小组的操作过程中,而是在学生遇到较大困难时,进行点拨和指导。(2)让学生相互合作。交流与合作是新课标倡导的“主旋律”,在建立学习小组的过程中,我让学生自由搭配,只要觉得在一起能够有效地学习、有效地合作,就可以组合在一起。小组中的成员分工由他们自己解决,要求分工合理,每人都应承担一定的任务,并为小组争光,为小组承担责任。在“植物体的结构层次”这一节,我以“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进行试教,将学生分成6个小组,每组重点观察一种植物体的器官,然后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的顺序进行交流,学生能把这几种植物的器官的功能及内部组织的形成说得较为完整,小组之间相互纠错、相互补充,这比教师“苦口婆心”的重复说教效果要好得多。(3)让学生体会学科的思考方式。在新教材中,让学生掌握生物学学习方法,对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大有裨益。如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运用所学到的生物学知识来解释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所遇到的生物学现象,从而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又如图文结合的学习方法,插图是生物学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新教材尤其重视学生图文转换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能以图释文,在图像中收集相关重要信息等等。

表里的生物范文6

怎样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呢?试谈我的看法。

一、课前1分钟演讲。每节课可让3~5个同学进行演讲,内容不拘一格,课前要求学生作好充分的准备。

二、课堂分组讨论法。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分组讨论有关课文内容的问题或疑难,讨论后由组长总结发言。

三、师生对话法。课堂上老师提问,要求学生大胆、清楚地回答,并且语言要简练、风趣、文雅、有条理。

四、听录音朗诵法。课堂上采用初中语文“九义”教材朗读磁带,有利于对课文的理解,纠正错别字的读音,掌握朗读的节奏,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加强普通话的训练。

五、“即兴作文”演讲法。这种方法是最有效的,不仅是口语训练,也是书面表达能力的训练。针对某一观点、建议以及某一事物,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一周可以专门安排一节“即兴作文”演讲赛。

总之,以上“五法”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挖掘学生的潜力。“持之以恒”的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显著的提高。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