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构成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建筑构成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建筑构成论文

建筑构成论文范文1

我国的高层建筑的设计特点大部分都集中的体现在侧移、结构延性、轴向变形和水平荷载等方面。而在一些竖零件中,由于楼房的自重问题以及楼面的使用荷载,而最终产生的弯矩数值还有轴力仅仅和楼房高度的成正比,另外由于竖向荷载较水平荷载具有的不确定性而具有确定性,所以,水平荷载往往在高层建筑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而由于在水平荷载的作用下的结构侧移变形会伴随着这个高层建筑的楼层高度的增加而渐渐增大,所以,结构侧移都是整个高层建筑设计的关键因素和控制指标。除此之外,结构延性也可以作为高层建筑设计的重要指标。为了保证真个高层建筑拥有足够的结构延性,就需要使其结构在进入塑性变形的阶段时仍然具有较强的变形能力而不会使自身出现倒塌的现象,须在其结构的处理上采取相应的措施。此外,在整个高层建筑的设计中同样不能忽视高层建筑的轴向变形因素的影响。

二、高层建筑的构体系

2.1框架与剪力墙

当施工中单医德框架体系的强度及刚度无法满足施工的实际要求时,就需要在建筑平面的某些适当位置设立相应的增加较大的剪力墙来替代一部分框架,这就形成了框架-剪力墙体系。在受到水平方向力的影响时,框架和剪力墙都需要通过有足够大的刚度的楼板以及连梁组成的协同工作的结构体系。

2.2剪力墙体系

当承受力的主体结构主体部分全部都是由平面剪力墙构件组成的时候,就形成了剪力墙体系。在这种体系当中,一堵剪力墙就能够承受全部的垂直荷载及水平力。而剪力墙体系属于刚性结构的一种,其位移的曲线一般都呈现为弯曲型。而剪力墙体系自身的强度和刚度都很高,并且具有一定的延展性,抗震、抗倒塌等性能比较优越,是一种较为优秀的结构体系,能建的高度大于框架-剪力墙的混合体系。

三、高层建筑结构的相关问题分析

3.1结构超高的问题

在国家新出台的抗震规范和新规范中,对于建筑结构的总体高度有着一定的限制,尤其是新规范当中针对建筑物超高的问题,除此之外将以前高层建筑的高度限制设定为A级高度以外还新设立了B级高度,同时相应的处理措施以及设计方案也都有极大的改变。在工程师进行实际的工程设计工作时,可能出现的由于结构类型改变的问题从而忽略此类问题出现后将导致施工图纸再进行审查工作时未能通过,需要进行重新的设计和召开相应的专家会议来进行确切论证的情况,对工程的工期、造价等等整体规划都将造成很大的影响。

3.2短肢剪力墙设置问题

在新的施工规范中可以看到,对于短肢剪力墙的定义就是墙肢截面的高厚比为5~8的墙体,而且根据相应的实验数据以及工程师自身的经验,对于短肢剪力墙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能力较低,同时也有比较高的限制,所以,在高层建筑的设计施工中,结构工程师应当尽可能的减少采用或不用短肢剪力墙,以避免产生关于设计方面的不必要的麻烦。

3.3嵌固端设置问题

我国目前的高层建筑大部分都自带地下室和人防,正因为如此,这样就有可能会将嵌固端设置在地下室的顶板上,当然也有可能会设置在人防顶板等等特殊位置,因此,就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结构设计工程师经常会忽视了由嵌固端的设置位置不当带来的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比如:嵌固端楼板本身的设计、嵌固端上下层刚度比的上限等等问题,而建筑工程必须要严谨,任何一个细小的问题都有可能在未来造成严重的后果。

3.4结构规则性问题

在当前新旧规范在这方面的规则出现了极大的差异,新的规范在这方面新增加了许多的限制条件,而且,新的规范增加了强制性的条文规定“即建筑不能采用严重不符合规范的设计方案。”因此,结构设计工程师自工作室就必须要注意对待新规范当中的的某些限制条件,以防止出现在施工后期设计图纸设计阶段的工作改动。

四、总结

建筑构成论文范文2

竖向构图

在高层建筑中更加适合的构图形式为竖向构图,可以增强高层建筑竖直构图的趋势,给人以建筑更加挺拔的视觉感受。竖向构图是指建筑色彩的分布与建筑层线相垂直,色彩的分界线打破了建筑层数的限制,这在以前的多层建筑上是很难做到的。

当前,随着我国各大城市人口的不断膨胀和居住用地的日益紧张,一座又一座高层住宅拔地而起。这些不同于以往单元楼的住宅形式在带来新结构的同时,也展示出新的面貌,竖向色彩构图方式应运而生。例如北京的阳光100国际公寓(见图4),原本相同的高层塔楼被分成不同的体块,并涂上不同的颜色。

这些颜色轻松明快,配合着高低错落的体块构图,再加上冷色调的玻璃幕墙与实体墙面的虚实对比,打破了常见住宅简单呆板的外观形象。北京融泽府小区(见图5)外立面采用挺拔的深灰色框架与整体的白色体量相结合的方式,呈现出简洁、朴素和清新的风格。

混成与错杂

一些设计师在设计之初对建筑体量和细部推敲得非常细致,并且希望在作品中着重体现这些细部的光影造型,因此采用相对统一的立面色彩,这种单色混成处理的目的是不让建筑色彩扰乱设计师的创意。这不是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常用的处理方法,而更像是西方古典建筑中单一使用石材,或现代建筑中单一采用“国际式”的方法。单色的混成处理比较适合在现代建筑中表现先进的材料、技术以及施工工艺,可以更好地突出建筑的雕塑感。例如北京诚品建筑(见图6)在色彩上比较单一,但是建筑细部很丰富,通过体量和光影营造出建筑的独特气质。

如果将色彩的混成发挥到极致,即打破建筑的形体、突破建筑的界面,将色彩的搭配运用到建筑的整体形象表现中,打乱单个的体块,最终获得超越界面整体范围的“混成”,就是色彩的错杂。例如北京印象(见图7),色彩的设置打破常规,水平或垂直方向不同的体块采用贯通的相同颜色带,体块之间通过相同的醒目颜色加强了联系,形成了富有特色的色彩混成。这种设计方法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不同于人们以往的视觉体验。

块面与段落

每一种建筑都有其自身的结构和造型特征,居住建筑由于使用功能的单一更具有较强的规律可循。一般结合户型设计会有体量的凹凸和角部的转折,同一平面位置从上到下形式基本统一,客厅和卧室采用大窗户设计,而厨房和卫生间窗户相对较小。

虽然居住建筑的立面形式千变万化,但基本都保留了屋顶、墙身和基座三段式的构图方式,飘窗、阳台、雨篷等构件也比较容易辨认。色彩设计通常依托这些实体构件,采用色彩组合和搭配的方式来强调这些体量特征,使建筑棱角分明、挺拔俊朗,加强了其视觉效果。例如广州黄埔新村的高层住宅(见图8)以浅米色作为主色调,白色的框架很好地强调了建筑结构和建筑构件,两种色彩和谐统一。北京都市心海岸的一栋建筑(见图9)色彩变化非常丰富,每种色彩对应一种体块或构件,突出了建筑的体量特征。北京万科星园10)则被精心设计上了不同冷暖明暗的色彩,突出建筑构件采用浅色,内凹的墙面采用醒目的颜色,强调出建筑的体块变化,从而达到最佳的效果。

依据建筑本身的结构和造型特点进行色彩设计,体现了色彩设计在本质上服从于建筑设计的特征,这种色彩设计方法符合逻辑且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因此被广泛使用。

装饰与重点

建筑色彩重要的功能是装饰作用,用以强调设计的重点,这是建筑色彩与其他美术创作在本质上的区别。由于建筑色彩的构图设计受建筑本身的结构及构造特点的限制,除主墙面色彩选择外,最重要的处理手法就是将立面的不同建筑要素———屋顶、阳台、飘窗、构架等以不同的颜色加以区别,从而达到最佳的立面效果。

上海万科蓝山小镇(见图11)的别墅色彩设计,整体以明亮而非鲜艳的色调为主,为使建筑显得与众不同,在需要强调的部位如入口、雨篷等处采用浓重的赭石色加以装饰。天津梅江居住区的某多层住宅(见图12),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阳台栏板上跳跃的红、黄、蓝等各种明亮的颜色,而建筑的主色调为浅灰色,采用的是两段式的横向构图搭配竖向色彩体块,这种处理方法突出了色块的装饰作用。虽然建筑的主体色调平淡无奇,但细部得到了充分的强调,远观整体大面积色彩统一,近看细部五颜六色,趣味十足。

自由构图

如果超越了建筑物这一本体,其色彩设计可以不受任何束缚,就像在一件工艺品上随意地进行创作,这就是自由构图。最终的立面效果可以顺应建筑的逻辑关系,加强其结构及构件效果,也可以完全超越原有的建筑设计,创造出全新的视觉感受,这是对建筑的全新塑造。即使像居住建筑这样的“方盒子”,受到户型平面的限制很难设计大体量的穿插和变化,也能通过自由的色彩设计创造出梦幻般的艺术感受。

深圳华侨城的齐云阁(见图13)就是典型的自由色彩构图的范例,其本身的户型和立面设计与常规的高层住宅没有太大的区别,色彩则采用由下至上逐渐变浅的天蓝色,犹如置身水面和天空交接的场景。建筑本身成为一张画布,由设计师绘制出一幅自由的图画。北京阳光100的一座板式公寓(见图14)是自由构图的另一种范例,采用色块跳跃的形式。这虽然是最基本的美术手段,运用在建筑立面上却得到了不俗的效果,红、黄、蓝、绿、橙等多种纯色沿水平方向展开,结合建筑分层的立面效果,色彩设计动感十足且富有韵律。在设计师大胆、新颖的色彩包装下,一座座富有强烈现代感的住宅展现在世人面前。

建筑构成论文范文3

关键词: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剪力墙;超高;概念设计

1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基本特点

与单层或多层建筑的结构设计相比,高层建筑在结构设计中要考虑的因素较多,尤其是如果实现建筑整体美观性和安全性的协调,逐渐成为广大设计师关注的焦点问题。近年来,在国内各地区频繁出现高层建筑建设质量问题,结构设计的不合理是其主要原因之一,设计师难以把握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基本特点,由于设计方案的不合理性,最终导致建筑的整体质量难以保证。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基本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水平荷载具有决定性因素

由于高层建筑的层数一般在15层以上,其自身重量和使用荷载必然会导致结构中竖向构件产生一定的轴力,所以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必须注意水平荷载的问题,保证建筑的整体高度与弯矩值形成正比。对于水平荷载与建筑结构之间产生的倾覆力距,则应与建筑整体高度的二次方形成正比。

1.2结构延性至关重要

与多层建筑相比,高层建筑结构的柔性相对较大,特别是在地震或地基不规则沉降过程中出现结构变形的几率较大,因此,为了进一步提升高层建筑结构在塑性变形后的变形能力,防止其出现倒塌的问题,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增强高层建筑结构的延性。

1.3侧移是主要控制性指标

在高层建筑结构的设计中,侧移是设计师必须考虑的关键性问题之一。随着现代高层建筑层数的不断增加,结构在水平荷载的强大作用下,其出现侧向变形的几率也无形中增加,所以一定要将高层建筑结构的侧移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2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目前,国内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虽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并且积极吸取了国外的先进设计理念,但是对于相关问题的把握和控制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这是阻碍我国建筑行业整体设计水平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结合国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现状,应注意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2.1框架柱截面大小的选择

对于框架柱而言,轴压比越小在往复水平上荷载下的滞回曲线也会越丰满,即耗能能力越大,延性就愈好。而对于柱净高与截面高度的比值小于4的短柱,在往复水平荷载作用下其滞回曲线呈较瘦的反s形,耗能能力降低、延性较差,呈剪切破坏。

高层建筑的底部柱,由于对轴压比值有要求, 因此往往会将柱截面取得很大,但是由于受到层高的限制就使得框架柱成为了短柱。在实际的结构设计时,要确定截柱面的大小要注意以下几点:框架柱的截面首先必须满足规范轴压比的需要,从而为结构的竖向承载力和底板的抗冲切承载力提供保障。而对于形成的短柱,则可以通过增加体积配箍率或是沿着柱身增加箍筋达到提高延性的效果:采用钢管混凝土柱、劲钢混凝土柱或是高强混凝土柱;柱的轴压比必须满足规范限制,轴压比过大则结构的延性无法得到保证,过小又会造成结构的经济技术指标较差。

2.2短肢剪力墙的设置问题

在我国建设部组织编制的《高层建筑设计规范》中,对于短肢剪力墙作出了明确的定义,即墙肢截面的高厚比为5.8的墙被统称为短肢剪力墙。根据相关建筑技术部门的研究和实验,对于短肢剪力墙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因此,在今后的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设计师应尽量减少或取消短肢剪力墙的设置,以免为建筑的后期设计和竣工质量检验造成麻烦。

2.3结构的超高问题

在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中,超高问题是较为突出的,根据我国《建筑抗震规范》中的相关规定,必须对建筑的整体高度进行严格控制。我国高层建筑的限制高度一般分为:A级和B级两个标准,对于高层建筑的处理措施与设计方法的要求也有所改变。在高层建筑的实际设计工作中,设计师应根据建筑类型合理确定其高度,并且在通过相关部门的审核后,方可组织施工。

3 加强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措施

在我国高层建筑数量增多、规模扩大,以及工艺和技术要求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在今后的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一定要不断采取新的理念和方法,全面提高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可行性与经济性,这也是促进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的先决条件。针对国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现状,应采取一下加强措施:

3.1进行合理的概念设计

在国外的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概念设计较为流行,而国内则较少采取此方法。所谓的概念设计是指在通过科学的构想来完善设计工作,促进设计方案更趋合理化、人性化。在我国的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应用概念设计方法时,必须考虑到结构的平面布置与刚度宜,以保证高层建筑的平面布置简单、规则,减少凸出或凹进等复杂结构。另外,在概念设计中尽量减少扭转对于结构的危害性也是十分重要的,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进一步增加结构自身抵抗扭转的性能;尽量减少或控制因地震作用而引起的建筑结构扭转问题。

3.2选择合理的结构体系

总结国内的高层建筑工程实践经验不难发现: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如果结构体系的选择不合理,而仅是依靠所谓的先进理论和计算方法进行设计,难以保证建筑结构的安全性、经济性与可靠性,而且会留下较多的安全和质量隐患。由此可见,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选择合理的结构体系是至关重要的,而且设计师应该重点分析的问题之一。目前, 国内的高层建筑中主要采用:抗震墙结构、框架结构、简体结构、板柱一抗震墙结构、框架.抗震墙结构,以及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等,每一种结构体系都具有其自身的优点的缺点,适用的环境也有一定的差异,所以设计师一定要结合工程项目的实际要求进行合理的结构体系选型。

3.3科学进行计算

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科学进行各类数据的计算是设计师必须掌握的专业技能。根据高层建筑结构的实际情况,设计师要选取相应的计算模型。在进行概念设计时,要注意简化计算流程,以保证设计工作的时效性。目前,在国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计算中,各种专业的计算机软件和工具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设计师仅需将各种实地测量数据输入到系统中,就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取所需的各种专业数据,大大提高了设计师的工作效率和设计方案的准确性。

近年来, 我国高层建筑的建设有了迅猛的发展,而且成为促进国内建筑行业发展的重要建设项目。但是从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整体质量而言,存在的弊端和问题相对较多,必须引起国家建筑主管部门和相关单位的高度重视。在未来的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广大设计师一定积极运用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方法,在提高相关数据计算精确度的基础上,全面提高设计方案的质量,为工程项目的建设提供专业的工艺和技术依据。

参考文献:

[1]张彦彬.试析高层建筑工程的转换层结构设计[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6):246.

建筑构成论文范文4

1.1结构形式对造价成本的影响结构形式的选择作为建筑结构设计的核心内容对于工程造价成本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建筑结构的经济和美观方面,在符合规范化要求的基础之上尽可能突出建筑结构设计的主体功能,这对于提升建筑结构的稳定性与安全性极为有利。鉴于如此,我们需要在了解建筑结构体系的前提之下来对其结构形式做出合理设计,尽可能减少额外的工程投资。

1.2基础构造对造价成本的影响作为工程建筑的核心组成要素,地基构造被划分为天然地基与人工地基两个部分,它们对于造价成本的控制不容忽视。天然地基由于避免了人为加固的过程,因此无论是工作量还是工程投资都相对较少,然而天然地基虽然有着较好的地质条件,若是发生地基与构造设计之间的矛盾时也是需要通过复合地基的应用来保证基础构造的稳固性。地基中的加固区由改良之后的天然地基土体与增强体两个部分构成,是常见的人工地基形式。桩基本身具备相对应的承载能力与沉降能力,由于操作灵活便捷因此其应用范围也相对较广。可见,不同类型的基础构造形成所耗费的造价成本也不尽相同,因此我们需要在尽可能保障结构稳定的前提之下来选择最为合理的基础构造形式。

1.3结构延性对造价成本的影响对于建筑结构设计而言,其中的结构延性是建筑抗震能力的有效保障,因此结构延性越好的设计其建筑物对应的抗震能力也就越高。抗侧力结构与抗震能力有着密切联系,而这一设计过程势必也会提高建筑物本身的安全风险。由此可见,延性较大的结构设计对应的抗倒塌能力也相应更强,其中针对抗震结构成本的有效控制也是减少造价成本的重要过程。

1.4钢筋混凝土强度对造价成本的影响当前我国建筑施工过程中针对受力钢筋的选择普遍采用的是HRB335,而辅助钢筋则一般选择HPB,混凝土类型为C20-C40。不难看出,我国的钢筋混凝土相较于国外而言显然强度较低,价格高的混凝土势必将导致混凝土整体造价的提升。相同的施工情况下若是采用强度较高的混凝土则会导致构件界面尺寸的减少,针对垂直运输量的成本控制对于减少工程造价极为有利。钢筋选择方面,强度较大的钢筋也势必将导致钢筋用量的减少,这也是控制造价成本的有效方式,这些内容都应当在结构设计环节中引起高度重视。

2通过建筑结构设计控制造价成本的有效措施

2.1将价值工程应用于建筑结构设计当中对于建筑工程而言,造价成本控制需要在施工全过程得以体现,结构设计对于造价成本控制达到40~70%,因此重视结构设计阶段的造价管理是极其必要的。价值工程理论对于工程造价成本控制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最低成本投入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这也是当前建筑企业提升产品价值的重要方式,其基本公式为V=F/C,这一工程突出了成本与功能之间的关系,其中价值用V来表示,而C和F则分别代表成本与功能,通过价值工程理论的计算能够有效推动价值与成本之间的利益关系构建,同时作为价值工程实施的主要内容,功能与成本之间的组合划分也实现了企业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2.2强化设计阶段对建筑造价成本的有效控制建筑结构设计的优劣可从建筑物的传力途径、体系构建以及材料选择等方面得以呈现,因此从设计阶段来合理控制结构设计对建筑造价成本的影响是极为有效的。设计阶段需要关注的内容除了建筑物本身的功能与外观之外,还需要从建筑物的空间高度、使用功能以及内部平面设计等方面来促进结构设计工作的有效开展,尽可能满足客户的使用需求。从当前建筑结构设计的发展趋势不难分析,建筑形式的多样化使得结构设计方面也表现出一定的复杂性特征,从结构效益出发合理规范建筑构造设计需要将工程实际状况与工程造价相联系,在对建筑物地质条件以及地基状况进行实地勘察之后再对建筑结构设计做出必要的调整与优化。从图1建筑工程结构设计流程不难看出,从起初的概念化设计阶段到最终的结构设计验证都需要与结构工程投资相结合,尽可能突出工程建设的经济性与合理性。

2.3突出限额设计的合理化从工程建设的实际使用功能以及抗震能力角度分析,工程造价控制需要在特定的建设环节中得到确切落实,若是超出了规定的范围则势必将造成资金浪费问题的产生,因此突出限额设计的合理化是尤为必要的。工程造价的合理实施与工程施工周期以及经济效益有着必然关联,因此限额设计还需要与设计竞争机制相联系,完善结构设计方案实施,将阶段内的投资额落实到每一个结构设计环节之中,通过动态管理的方式促进结构设计对工程造价成本的有效控制。

2.4推行设计与建造工程一体化的承包方式设计与建造工程一体化承包方式在结构设计过程中的运用使得设计预算能够真正落实到工程建设的全过程,通过对设计方案的优化来实现对工程造价问题的解决,从材料及设备等方面完善一体化承包的实施过程,这是对工程质量的保障,同时也进一步肯定了结构设计环节对工程造价成本的控制作用。

3结束语

建筑构成论文范文5

1.1钢结构设计防腐方面的问题及对策

钢材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一旦长时间暴露在室外环境中,就极易被锈蚀,不仅钢材的外观会深受影响,钢材的质量也会大打折扣。因此,在钢结构建筑设计中钢材防腐问题也是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当前,钢结构建筑设计中对于防腐方面问题的解决方法通常是采用涂抹防腐涂料的措施。设计人员会根据钢结构建筑的要求选用合适的防腐涂料,并要求施工人员在施工中严格按照相关要求规范进行操作。此外,对于钢结构构件也有不同的要求,例如有的构件在出厂前需要涂刷一层底漆。在钢材上涂抹防腐涂料就目前来看是最为有效的防腐措施。但是这样做只是基础性的防腐,因而为了提高钢结构的防腐效果,就必须选用耐候钢作为钢结构建筑的首选材料,并利用热浸镀锌技术对其进行处理,利用镀层,达到保护钢结构不被腐蚀,尤其是应加强有机涂料配套技术的应用,以及阴极保护技术的应用,才能更好地确保其防腐性能得到有效的提升。

1.2钢结构设计在物理方面的问题及对策

1.2.1噪声问题及对策

噪声问题是现代建筑中最为常见的问题之一,且一直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怎样有效降低噪声已经成为当前建筑学中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人类耳朵能够听到许多种声音,而这些声音又大致能够分为两类,一类是无害悦耳的声音,例如音乐声、鸟鸣声等;另一类则是有害的噪声,例如各种机械发出的轰鸣声,刺耳的喇叭声等。一般情况下,建筑使用功能的不同对隔音的效果要求也不同,例如大型商场建筑,其隔音效果要求较低;寻求安静的住宅建筑隔音效果要求就较高,这就需要设计人员根据建筑使用功能以及隔音效果的不同要求进行专门的设计。在钢结构建筑设计中所采用的隔音措施主要有:使用隔声门、隔声窗,并在建筑或需隔音的房间外墙上使用隔声性能较好的材料。根据建筑使用功能的不同,其对吸音的效果要求也不相同。例如音乐厅类型的建筑,其主要使用功能就是让人类的耳朵吸收发出的音乐声,所以在音乐厅类型的建筑中通常会在顶棚增加反射板用来反射声音,若是音乐厅中的声音无法反射,那么人类的耳朵所听到的声音就会有缺失,甚至是听不到声音。当前,解决吸音问题的主要措施有两种:第一种是科学的设计吸声结构,例如孔石膏板吊顶。第二种是采用先进的吸声材料,例如玻璃、岩棉等吸声性能较好的材料。

2建筑工程中钢结构设计的稳定性与设计要点

2.1建筑工程中钢结构稳定设计的特点

建筑工程中钢结构稳定设计的特点主要表现为:第一,钢结构的多样性。建筑工程中钢结构设计方面的问题直接影响着钢结构的稳定性,特别是承荷载力大的钢结构部位,在进行这类钢结构部位设计时必须进行多方面的考虑,并对钢结构的稳定性进行认真分析、探究。第二,钢结构的整体性。钢结构建筑是由多种构件共同组成的一个整体,任何一个构件所具有的作用都是不容忽视的,若是当任意一个构件出现问题,例如失稳、变形等情况,那么必定会对其他构件造成影响,最终导致钢结构整体稳定性出现问题。

2.2钢结构稳定性的计算方法

(1)整体刚度计算。在现行的钢结构计算规范中,通用的计算方法是轴心压杆稳定计算方法,其主要采用是折减系数方法和临界压力求解法。其中,临界压力由欧拉公式给出。(2)整体稳定性分析。钢结构建筑是由多种构件共同组成的一个整体,其整体稳定性受各种构件的制约较大,各构件之间是否具有良好的稳定性,是确保钢结构整体稳定性的前提基础。所以,应对其整体稳定性进行分析。(3)其他特点的稳定计算。钢结构的各种组成构件又能分为两大类,为弹性构件和柔性构件,因而,在进行钢结构稳定性时应重视这一特点。由于柔性构件容易发生变形,进而导致钢结构内部也发生变化,最终对钢结构整体稳定性产生严重的影响,所以,必须重视柔性构件的分析。

2.3钢结构稳定性的分析方法

(1)静力法。静力法的分析原理是结合已经出现了微小变形后的一些结构受力的条件,并根据这些条件来建立相对平衡的微分方程。通过建立的微分方程仔细的计算出构件受力的临界相关荷载。在实际中应用静力法构件平衡微分方程时,应遵循相关设定,具体表现为:直杆构件应该为截面,其压力应始终遵循之前的轴线进行作用。(2)动力法。当钢结构的结构体系处于平衡状态下时,若是受到一定的干扰,那么整个结构体系就会产生振动,这时应采用动力法对钢结构的稳定性进行分析。钢结构整体稳定性与其所承受的荷载有着密切关联,在钢结构出现变形以及钢结构振动加速时,这种联系更加紧密。若是钢结构所承受的荷载值低于钢结构自身稳定性的极限荷载值时,会出现加速度和之前的钢结构变形的具体方向相反的状况。(3)能量法。若是在实际应用中钢结构载着保守力并且已经具备结构变形的相关受力条件,那么就能以此条件构建总体势能。如果要计算钢结构的总体势能,则必须满足一个前提条件,即钢结构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下。

3结语

建筑构成论文范文6

    传统的西方文化教学注重教师“唱独角戏”,忽视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构主义认为,“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对世界的意义进行合作性构建的过程,而不是‘客观知识’的传递过程”。[1]92-96建构主义还指出,“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而成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不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具有一定学习能力的、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2]因此在建构主义理论下,教师成了意义建构的促进者和知识的导航者,他只能作为指导者引导学生学习、讨论和思考,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和关键。在教学中,教师要弱化知识传授者的权威性,学生应充分发挥认知主体作用,并结合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新的信息进行认识和编码,同时对原有经验进行改造和重组来获得自己的理解和知识的建构。

    任务型建构教学

    任务型教学是以任务为中心,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法。其强调的是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和主体,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任务来进行有目的的教学。任务型教学法还强调,学生的习得和知识建构过程,提倡交流参与的学习方式。因此,任务型建构教学要求教师应当围绕特定的教学内容和目的,设计出具体可操作的任务,学生则通过探究、交流、合作等学习方式主动建构知识。当前的西方文化课仍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只能被动地听,少量的问题设计也流于形式并没引发学生真正地思考,从而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在开学初就布置每组学生的课堂展示任务,每组按班级实际人数比例进行分组,负责完成对每小节教学内容的介绍与评价。学生围绕这一任务精读课本上的内容,通过各种手段查阅相关资料与信息,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合作进行深入学习,并对相关内容进行有选择的拓展,在自身已有的知识体系和经验的基础上对新信息进行认知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和新的知识结构。当然,为了避免除了每节内容展示小组成员外的其他同学抱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提问、练习、讨论、课后作业等检测手段也不可或缺。另外,每次课堂展示任务完成后,教师应根据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做出积极的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和热情。同时,教师还应对重难点以及学生遗漏或介绍有误的知识点进行讲解、补充和更正,对所学知识做出总结和归纳,并对重要内容做有价值的知识拓展和延伸。对于西方文化课程来说,课堂教学的组织和设计应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驱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让学生真正成为知识建构的主体。

    互动式多媒体辅助教学

    多媒体教学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将文字、图片、动画、视频和音频等媒体形式与计算机集成起来,并在这些媒体间建立逻辑链接,快捷、直观地传授生动、丰富的教学内容给学生。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还是改变不了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境地,“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仍然贯穿整个教学。从本质上讲,多媒体教学的使用并没能摆脱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样的多媒体课堂不过是纸质课本的电子版演示而已。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其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同伴)的帮助即通过人际协作活动,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以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因此,建构主义指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情境’是与学习内容相关的一切信息,其组织是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意义建构;‘协作’贯穿于学习过程的始终,是教师及学习同伴为了建构所学知识相互帮助、相互合作的过程;‘会话’是学习者与教师、学习同伴之间的交流,‘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终极目标,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学习者对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得到深刻的理解,从而完善其已有的认知结构,建立新的认知结构。”[3]37-40而Malamah-Thomas指出,“互动就是指人/物之间通过行为互动,互相影响的过程。根据互动对象的不同,互动可以分为人机互动、人人互动,学习者与学习内容之间的互动”。[4]87-89而多媒体应用的各种特征十分适合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自然,互动式多媒体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教师单一讲授的教学模式,提高了教学效率,而且让学生在准备展示任务时,展示任务中及展示任务后真正充分实现了在教学过程中生生、师生和学生、教师与学习内容、多媒体设备间的协作、会话和互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且其还以良好的情境作为语境,以共享性、交互性和可理解性为保障,利用丰富的文本、图片、视频、音频、影像等多媒体技术使课堂教学变得不再枯燥死板,这样形象、生动和丰富多元的学习环境,多维度、多视角的教学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建立丰富的联系,激活学生思维的各种逻辑链接,并且拓展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还增强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加深了学习者的主体感受和主体意识,更好地建构了学习者自身的知识体系。

    探索式启发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