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韩非子的寓言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韩非子的寓言范文1
关键词:韩非子 语言 修辞学
中图分类号:B2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4-0000-01
语言的特点同样可以归类在宏观修辞学的范畴,是文章呈现出来的整体风貌。先秦诸子散文,各有特点,百家争鸣,乱世当中。都在为宣传自己的学说而自出奔走,著书立说。不同的人生经历和政治道路决定了不同的政治观点,而在此过程当中,不同作者具有了不同的文风,或大气端方,或一针见血,或循循善诱。无论怎样的语言特点,都是文章呈现出来的整体风貌,也使得先秦诸子的散文具有极高的辨识度。对于韩非子而言,他的语言风貌整体上表现就是技巧冷峻和充满思辨的色彩。
一、冷峻讥诮
谚曰:“厉怜王。”此不恭之言也。虽然古无虚谚,不可不察也。此谓劫杀死亡之主言也。主无法术以御其臣,虽长年而美材,大臣犹将得势,擅事主断,而各为其私急。而恐父兄毫杰之士,借人主之力,以禁诛於己也,故杀贤长而立幼弱,废正的而立不义。故《春秋》记之日:“楚王子围将聘於郑,未出境,闻王病而反。因入问病,以其冠缨绞王而杀之,遂自立也。齐崔杼,其妻美,而庄公通之,数如崔氏之室。及公往,崔子之徒贾举率崔子之徒而攻公。公人室,请与之分国,崔子不许;公请自刃於庙,崔子又不听;公乃走,逾於北墙。贾举射公,中其股,公坠,崔子之徒以戈斫公而死之,而立其弟景公。“近之所见:李兑之用赵也,饿主父百日而死,卓齿之用齐也,擢滑王之筋,悬之庙梁,宿昔而死。故厉虽瘫肿疡,上比於《春秋》,未至於绞颈射股也;下比於近世,未至饿死擢筋也。故劫杀死亡之君,此其心之忧惧,形之苦痛也,必甚於厉矣。由此观之,虽“厉怜王”可也。
奸劫弑臣第十四146
这段文字,通篇阅读下来,语言讥诮冷峻这方面的特点表现的淋漓尽致。韩非不为权贵,语言大胆。开头直接提出了“生癞疮之人爱恋君主”这样一个大不敬的观点,这在当时也是需要勇气的。在列举的例子当中,通过生动的刻画把把几位遭逢不幸的君主的形象描绘出来。但是并不是同情的笔触,反而隐含着一种讥讽的色彩。认为这几位君主遭逢不幸是因为能力不足,或者是因为昏聩不堪。对他们的结局的描绘丝毫未曾采用春秋笔法,找不到为尊者讳的用法。而是用近乎残酷的笔触,形象的描绘了他们悲惨的结局。目的就是用来警醒后来的君王,要随时保持警惕,增强能力,不然随时会遭逢大祸,比之百姓而不如。这样一段文字,在统治者读来,说其效果犹如当头棒喝也不为过。
管仲鲍叔相谓曰:“不寿君乱甚矣,必失国。齐国之诸公子其可辅者,非公子纠,则小白也。与子人事一人焉,先达者相收。”“管仲乃从公子纠,鲍叔从小白。国人果弑君。小白先人为君,鲁人拘管仲而效之,鲍叔言而相之。故谚曰:“巫咸虽善祝,不能自祓也;秦医虽善除,不能自弹也”。“以管仲之圣而待鲍叔之助,此鄙谚所谓“虏自卖裘而不售,士自誉辩而不信”者也。
这是春秋时代很有名的一段故事,说的是管仲和鲍叔牙各事其主,后来鲍叔牙辅佐的公子小白取得了君位。而鲍叔牙还大度从容的把管仲推荐给了君主,最后管仲得到赏识,当上了齐国的一国之相。最后韩非发出感慨,像管仲这等贤明之人尚且需要鲍叔牙的推荐啊。
这段文字里面说的故事是春秋时代耳熟能详的一段往事,很多著作中都有所提及,大多数的观点在于赞美鲍叔牙的让贤之举,齐桓公的识人之明,贤君良臣共同开创霸业的故事。但是韩非却在这里赋予了不同的色彩。他的语言重点在于后面,提到再优秀的人也是需要有人举荐赏识的,再结合韩非当时自己的处境,怀才不遇,便不难理解了,他是借由管仲之事感慨自己的境遇,所以在语言上显得比较愤懑而讥诮。暗讽了统治者不能慧眼识才。
二、强大的思辨色彩
“天下有信数三:一日智有所有不能立,二日力有所不能举,三日强有所有不能胜。故虽有尧之智而无众人之助,大功不立;有乌获之劲而不得人助,不能自举;有贲、育之强而无法术,不得长胜。故势有不可得,事有不可成。故乌获轻而重其身,非其重于千钧也,势不便也。离殊易百步而难眉睫,非百步近而眉睫远也,道不可也。故明主不穷乌获以其不能自举,不困离殊以其不能自见。
这是《韩非子》当中一段非常经典的说理的文辞,当中体现了强大的思辨色彩。
韩非子的寓言范文2
2、该句语出先秦韩非子《韩非子·说难》中的《颜则旭篇》的寓言《智子疑邻》。
3、全文原文如下: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白话文释义:宋国有个富人,因下大雨,墙坍塌下来。他儿子说:“如果不赶紧修筑它,一定有盗贼进来。”他们隔壁的老人也这么说。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这家人很赞赏儿子聪明,却怀疑偷盗是隔壁那个老人干的。
韩非子的寓言范文3
出处:选自《韩非子》的寓言故事。
释义:总有人能侥幸逃脱,所以偷取金子的人不断,比喻光靠严刑竣法是不够的,必须要杜绝人们的幸免心理。
近义词:滥竽充数等。
反义词:刑法分明等。
韩非子的寓言范文4
这时我想起商丘的一个古人――庄子。庄子和远行的鸟一样,善翔。
我接触庄子的文字是在读大学的时候。当时把他的作品和老子、孔子、孟子、韩非子的作品比较起来读。我经常用这样的方法来识别这个古文人和另一个古文人的差异,有时一些很小的差异也别想遮掩,在研读了一段时间之后,诸家的语言特征就展示出来了。老子的文字词约义丰,简练过了头,就让人恍兮惚兮一时摸不着头脑:孔子的文字要比前者生动一些,有的形象性足以令读者倾倒:孟子学说虽说是孔学的发展,但在描述上更精美细腻;至于韩非子的文字,善以寓言出手,挥洒轻松里,笑后颇寻思。我一直觉得这些文字如与庄子的文采相比,毫无疑问是素了些。尽管后世明显地循孔说来立名立言,可是要让自己怡悦和自在一些,则不妨多多翻动庄子的文墨,在这里,我们可以知道这只大鸟如何地飞翔。
庄子的超脱很容易被捕捉。据说他曾经做过蒙城的漆园吏,也曾经有楚威王拜他为相遭拒绝之说,余下的生活痕迹就不甚了了了。现在似乎也没有什么人去对庄子行踪作细致地考订。那个时节各式各样的人物,都离我们太远了,有的已经模糊得如同雾色一般不可一掬。庄子的生动诙谐无所拘囿,他从历史迷雾中走了出来,让我们点滴感受。我当然也品味了老子的玄乎、孔子孟子的实在、韩非子的狡黠。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敏感,尽管实在的人要遵循孔孟之说去建功立业,但在精神上,我还是更倾向庄子,以至于后来把诸子篇章略过,只余庄子。
飞翔的庄子是因为他极少牵绊,以至于他的思绪上九天下九渊无所不达。他的笔墨华章,窈兮冥兮,总是带有一层梦魇、梦幻般的色彩,创造出超现实的幻觉氛围来。读他的《逍遥游》,首句突兀而起:“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啧啧,真让人叫绝。那时候的人自然属性那么浓郁,科学的利器离他们那么遥远,却居然生出这样的浪漫情调。不消说这是先秦时期独一无二的寓言天才,即便在后来,我们又能找出谁来与之相媲美呢。这些超现实的荒诞怪异的人物,千奇百怪的形象,汇聚于庄子笔下,浩渺阔大又幽微蕴藉。也许有人要说庄子一定过着十分优渥的日子,闲来无事爱胡思乱想。错了,庄子的日子潦倒得很,“处穷间陋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奇妙的想象却由此而生而长,可见物质和精神并不是合比例延伸的。庄子是那般地崇尚宇宙自然自我创造的“天籁”、“天乐”,他的自然主义审美情怀得到了很大的释放,无遮无拦无始无终。
现在我们读庄子,大抵哈哈一笑而过,日子是越过越实在了。
像庄子这般心灵善飞的人,是那个善于表现的时代的硕果。那个时节是我们情感上牵绊颇深的时节,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极一时之秀。庄子是那时的一首诗,一首自由磅礴灵气冲天的长诗。由于看不懂的人多了,这首诗就被耽搁下来。庄子是异于常人的,他的笔墨里,不时出现一系列怪状错落的意象,结伴而过,姑射山神人、浑沌、水、镜,都成了超时空的象征。而现实中的他,即便夫人过世,也敲着瓦盆歌唱。他眼中的死与生相等,无所谓忧乐。这是常人难以理喻的,那个时节的人用他们争鸣的高低声响,张扬着他们的个性,让我们难以忘记。
在我记住庄子的这个深秋,也记起了屈原。如果考据家没有算错的话,两人的生年实在是太接近了。当然,我不是因为年岁相仿才扯在一起,而是从生命的状态上说,屈原也算是一个能够飞翔的人。由于这个相似之处,放在一起比较才更有兴味。不同的是,屈原不像庄子飞翔得那般轻松自如,他的牵挂太沉重了,他的心灵戴着镣铐在飞,短暂的忘忧之后,又是深深的痛苦。后人看得比较痛心的是他对昏聩的楚怀王的痴迷和幻想,在他眼里,楚怀王、楚山楚水楚民都是连为一体的。他不愿正视战国七雄中,楚国也是积弱国,而秦国是那般的生机勃勃气吞万里如虎。屈原不惜以自己的血肉之躯扛住那已经走向衰败的楚国车轮子。可是谁来顾念他的逝水流年呢,他的放逐成为必然,届原是在远离朝廷后开始心灵飞翔的,洞庭、沅水、辰阳、溆浦、湘水还有汨罗江,那时是这么水天相接或地广人稀,他的心境变得阔大起来,他原本辅佐君王富国兴邦的角色稍稍淡化了。朝廷是回不去的,思路却异常发达和奇诡,他的腕下涌现出许多神灵仙人、虬龙鸾凤、香草美人。他让自己也生活在这个由自己想象编织成的意象世界里,自己也能饮朝露、食落英,浑身佩戴着江蓠、辟芷、芰荷、芙蓉,散发着清香,宛若神仙一般。这个时候,应该是屈原最快乐的时候,他远离了龌龊,亲近了美好,可以自由自在地飞翔。这使他在孤独中更加自恋,他觉得能够解除内心的痛楚,只有这些快乐的仙人。他在这个瑰丽的世界飞翔的时日毕竟短而又短,泽畔行吟,夕阳古道,总是让他听到鼙鼓动地干戈交响,这时他飞翔的翅膀就如同灌满了铅,再也难以动弹了。
如果说庄子的处世有一种怡然自得和自由不羁的平民气味,那么屈原的处世则很有几分英雄主义的色彩。尽管那样的英雄在那样的时代必定要成为悲剧,但是屈原还是挺身而出了。在沉重的飞翔里,居然对神话传说、自然现象一气提出了一百多个问题。这些问题令后人惊叹不已,忙乱不已,这就是《天问》。后人有从宇宙生成方面去考证的:有从太阳循环的角度去引申的:还有从夏民族图腾崇拜去阐释的,莫衷一是。如果一个心灵芜杂的人,他还能有如此辽远的目光和敏感的心思么?在飞翔的高度上,两人都是乘奔御风一般的高手,这使我们在翻开他们的文字时,一不小心就坠入字里行间,不能自己。庄子死了,屈原也死了,对于庄子之死,从未听说他是怎么死的,死的过程已经了无痕迹。可以想见的是这么一个落拓的人,对于死一定是平静且微笑的,与生无异。而屈原的死却是一种意义。这缕汨罗江上的不沉之魂,千百年来成为教化后人的一种象征。当我吃着香喷喷的粽子,看着龙舟划过一道道涟漪,我马上想起了屈原。我同时想起了死亡的类型,庄子之死无疑属于喜剧,他的死如同他的梦,化蝶翩翩而去;屈原之死必然是一个悲剧,他是由于绝望而去死的,有责任感的屈原不是让自然界的代谢法则来执行,而是自己中断了生命的延伸,以至今人提起屈原时,都颇感沉重。尽管如此,死亡所呈现的内容却是显而易见的相同,对他们两人来说,就是再也不能任意想象,不能自由自在地飞翔了。
在古文人的许多辞章里,我抚摸到了他们各种各样的梦。时光绵长得让人晕眩,庄子和屈原的梦就越发瑰丽诱人,他们是那个时节令人瞩目的人物,又是耐得住今人慢慢咀嚼的。明显的是,今人的翅膀上牵绊越来越多了,浪漫地飞翔真有些为难。我们也越来越少做梦了,因为在体现心灵的笔墨里已经缺乏这种描绘的激情。那种岁月深处的古典浪漫已经被现代的潮水浸湿了翅羽,成了一道遥远的梦影。有时候会不由自主地打开书本,随便一瞥就能望得见《逍遥游》和《离骚》,不由自主地在重温时,心回到那久远的神秘里,和他们一道飞翔。
解读: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我想“逍遥”应该是飞翔的最极致的状态了。尽管“处穷闾陋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庄子仍然能够自由浪漫地飞翔,他的超脱,他的生动诙谐无所拘囿,留在他的诗篇中,留在后世关于他的不多的传说里。
在本文中,作者通过对比来解读庄子的飞翔。
首先拿来做参照的是老子、孔子、孟子、韩非子。作者比较的是他们的文章:老子的文字词约义丰,简练过了头:孔子的文字要生动一些:孟子在描述上更精美细腻:而韩非子善以寓言出手……“我一直觉得这些文字如与庄子的文采相比,毫无疑问是素了些,”“要让自己怡悦和自在一些,则不妨多多翻动庄子的文墨。”尽管后世时这只飞翔的大鸟重视不足,尽管当下仍然是一个鄙夷飞翔的时代,但是,作者对飞翔的敬意溢于字里行间。
韩非子的寓言范文5
人文素养的积淀是教育效果的立体体现。人文素养包括历史的、社会的等诸方面的知识和修养,高中学生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影响到知、情、意、行诸方面。《先秦诸子散文选读》和相关资料的综合性学习,就是德育通过智育的手段进行的教化。通过《先秦诸子散文选读》的学习,学生的收获是多方面的。
一、学生知识系统化
课改之前的教材编排是诸子散文分散于教材各册中,诸子思想集中介绍。此种教学产生的效果是学生对诸子散文缺乏整体性的理解,对诸子思想的感受不深。比如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者爱人。他主张积极入仕做官,提倡因材施教;要求忠君,仁义礼智孝;三人行必有我师,谦虚求学不耻下问,温故而知新,对诸子的性格更无从比较差异。选修课集中内容进行编排,加大了容量,学生有更多的空间了解诸子生活经历和思想甚至触摸诸子情感。引领学生学习此教材,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掌握,会形成体系。
先秦诸子生活的时代分裂战乱,现在乱世涌现了许多英雄,折射出不同灵魂的辉煌,却也成就了伟大的思想家。因为立场观点的迥异和环境时代的变迁,确立了他们各自的思想体系。
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等人,体察社会众生,思考生存的道理,寻找和外界他人共存的方法。或在寂寞里悲悯众生,或在遥远处独善其身,或想通过王道解救民众,或向百姓宣讲真理,著书立说是最直接的途径。所以按照思想体系编排的诸子散文的教授和综合性学习,消除了时间的隔阂感,强化了感性的认识。通过学习,学生们评价孔子时候这样说:“他就像一个称职的班主任,提出种种苛刻的要求,限制着‘非’的言行”;“而庄子呢,就像心理辅导老师,告诉我们必须珍爱生命”;“孟子是一个精明的政客,很会讲话,他试图在成就‘王’的时候实行仁政”。引导学生走进那个时代,走进思想家的生活年代,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在各种形式的学习中,让学生的知识储备形成体系,为思想的形成和深化奠定基础。
二、丰厚阅历,升华思想
先秦诸子的生活故事和思想发展历程,极具启发性,教育故事更能举一反三,经典的言论浓缩了生存哲理。比如“孟母三迁”、“庄子葬妻”、“韩非子说难”、“公西华侍坐”等等,提炼了多少人生的阅历和启发人深思的故事,那些讲述哲理的话语,千锤百炼,蕴含真知,意味深远。孔子的谆谆教导、墨子的句句号召、韩非子的犀利析理,即使放在今天,也吻合许多处事原则。当学习活动变成经典的还原,阅读著述品味哲人的思想,一言一行印证先哲的远见,古代的文化和现代的思想意识互为注解,传统与当下呼应,这些内容与思想教育结合,并设法激发学生情感,自然而然地提升学生的思想意识。那些左右言行的修养成分,比如,诚信从孔子困厄于陈蔡可以感悟其原则;人生的际遇从哀骀它的人际关系可以体会自我的言行;对社会的有用无用,从庄子对山中来的经历可以回味。学生的反应是,有些作文材料以前总是读不懂,或者在审题时候不深刻,现在写作文起来,材料多了,切入点也多了。而且想问题不再是一条道走到黑,辩证地看待问题总会看见意想不到的结果。先秦诸子的思想是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树,吃过它的果实后,再品周遭的社会百态,果然丰富异常而且滋味深厚了。
三、提高认知,增强表达
先秦诸子身为哲人都是社会学家,他们以自己的慧眼看待周遭的社会,衡量自己的力量和外界的关系。或勇于承担社会使命,或于黑暗里寻找自己灵魂的安放之地,或者联系弱小者来呼吁倡导自己感知到的真知灼见。他们要么把自己上演成一个传奇,自身就是一个寓言,如庄子;要么让自己成为一个隐者,飘然离去时口授玄机,如老子;要么让自己充当使者,周游列国传经诵道,如孔子;要么发奋从平凡中凭摇曳的笔触崛起,拿凡人的愚蠢幽凡人一默,如韩非子。这些文字自然合了理带了情,融汇了智慧。让终其一生的思想承载于薄薄书册,那些语言如河岸,思想如喷涌急下的流水,河岸自有其千姿百态,流水自有其波涛汹涌,阅读和学习必然能使学生深受启发。在品读后学习,在理解后说出,在捧腹大笑后总结,与个人行为后反思,那些写作技巧,点到却不点破的幽默,不合常理却合事理的分析,就在学生的积累里落地生根了。写作能力的提高,也就不言而喻了。学生作文里说“那些渐行渐远的身影,告诉我,生命终将而去,我不必追,也追不上,我只能看那些哲人的背影消失在地平线,思想如羽毛般片片洒落。”
四、修正学生言行
中学生处于青春叛逆期,经济快速发展及多元文化的冲击和诱惑,都会让一些人行为出现偏激。其实探究其思想根源,就是因为对生活的认识有偏差,看得太远,杞人忧天,容易得过且过;看得太近,离经叛道,容易鲁莽从事。一旦事情猝不及防的发生,道德的考验又冲击底线,人生观和价值观尚且不全面,出错在所难免。先秦诸子的思想是学生的精神家园,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掌握国情乡俗,校规人情,理解当代人人生的出发点,明确自己追求什么,恰切掌握“度”,说话恰切,处事平和,珍爱生命,关心他人,并将社会责任扛在自己肩上。观察学生在学习诸子散文后的表现,言行中多了些文化的味道,语言措辞交流方式有变,讲话能够引经据典,能够避免犯低级错误,也有同学崇尚诸子中某一人,能以其思想调整自己心态,修正了言行,弘扬了传统文明。
五、激发积极性、提高研究力
中学语文教学和文学研究历来是互不搭界,中学阶段的文言文学习,基本是以教学大纲要求的实词虚词入手,选一些经典的散文来学习。而选修课《先秦诸子散文》从思想体系入手编排材料,使文学直接走进“人学”,段与段,篇与篇都有内在联系。从经历中了解作者思想,从作品中印证作者思想,学生边学习叙事边议论,边挖掘材料边印证,化深奥为浅显,还不忘联系现实,寻找幽默,这样的研究性学习模式,值得提倡推广。同时,大量占有文言文材料,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自然提高不少,有同学已经尝试用文言文来写作文。
韩非子的寓言范文6
一、备课时的感悟
这两则寓言之前也曾教过,但在这次备课时,我又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理解与感悟,又重新查阅了相关的资料,发现了以前自己教学中存在的一些知识问题,获益匪浅。
1.字词上:“天雨墙坏”中“雨”的读音“yù”,指下雨,是名词活用为动词;“邻人之父”中“父”字,读音“fǔ”,理解为老翁。
2.寓意上:《智子疑邻》选自《韩非子・说难》讲述了一个富人因故丢东西后,预见相同的两个人同时向他提出建议但却遭到不同的对待。故事的主旨不在于说明人的预见,而在于说明持相同看法的人因身份不同(即跟主人的亲疏关系不同)遭到不同的对待。从而启发人们劝说别人是很难的一件事,一定要讲究方法、注意自己的身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达到劝说的效果而不是招来别人的误会甚至曲解。这是我以前没有注意到的。因此在新的理解上,结合学生与朋友、师长的交往方面也可以进一步进行交往的引导与教育了,这是以前教学中有所忽略的。
3.教学方法的运用上:由于对文章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因此在教学设计上我结合单元的教学目标和本课的特点,设计了“虚拟”的教学情境,以便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本课的教学内容。这一点真的让学生广开言路,各抒己见,讨论达到了口语与思维训练的目的。
二、授课中的体会
1.优点:在教学中,穿插的知识点补充材料,很受学生的欢迎,对学生理解文章起到了辅助作用。多方式的朗读加深了对内容的理解,使学生不依赖于工具书也能翻译内容。背诵的指导让学生的思路更清晰,也能很快地背诵下来,一节课在轻松而又愉悦中结束了。
2.不足:授课时,如果我把“虚拟情节”放在学生说出寓意后进行也许会更好地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理解上能更好些;如果我在时间的把握与预设上再灵活些,也许课堂能更充足些。这些都说明自己在备课时考虑的还不是十分周全,也让我更深切地懂得教学永远都是要潜心钻研的,绝对不能凭着经验来上课。
三、授课后的启迪
上完课后,我主动找当时听课的老师们去请教得失,也让自己收获颇丰,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1.教师应更多地考虑到知识的输入才能做到自然而顺畅,在环节的安排上怎样做才能更合理。
2.在教学的创新上,一定要有自己的风格,不能依赖于教参,更不能照搬别人的东西。要精心地查阅资料才能让课堂更为生动有效。
3.放手给课堂,放手给学生,一定让学生尽可能多地进行口语表达,让语文真正成为学生喜爱的课堂。
一节自读课,从备课到上课再到课后静心细品,我品出了各阶段不同的味道,品出那份来自内心的愉悦,我想我是幸福的,也是幸运的。真的要感谢这小小的寓言故事,不仅让我收获了教学的知识,同时让我收获了同伴们的智慧与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