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雪花的诗句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描写雪花的诗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描写雪花的诗句

描写雪花的诗句范文1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

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

飞扬,飞扬,飞扬。――

这地画上有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

不去那凄清的山麓,

也不上荒街去惆怅――

飞扬,飞扬,飞扬,――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

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

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

飞扬,飞扬。飞扬,――

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

那时我凭借我的身轻,

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

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

消溶,消溶,消溶――

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徐志摩)

执著的雪花 飞扬的灵魂――徐志摩《雪花的快乐》赏析

这首诗中,诗人运用隽秀柔和的笔调,描绘了雪花优美的形象,活泼的身姿,生动地写出了雪花的快乐。诗的节奏轻快,调子舒展明朗,意境优美。“不是徐志摩,作不出这首诗!”茅盾先生的话正能概括出这首诗的特点。

执著坚定的情感美。诗言志。诗人通过对“雪花”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自由理想的孜孜追求。诗中现实的“我”被彻底抽空,雪花代替“我”出场,“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娟娟的飞舞”、“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但这是被诗人意念填充的雪花,灵性的雪花,他要追求美,追求自由,他充分享受着追求的快乐。热爱的快乐。雪花“飞扬,飞扬,飞扬”,这是多么坚定、欢快和轻松自由的执著;“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从这两句诗中我们读出的是诗人内心坚定的信念。“消溶,消溶,消溶”。为了自由与理想他可以献出一切,诗人当时正在经历着感情与理想的双重折磨,这首诗更是不屈的宣告:无论世事如何,我将执著依旧!

清丽幽雅的意境美。诗以境美为上,这首诗以“假如我是一朵雪花”开篇,奠定了全诗柔美、朦胧的格调,使诗中的自由和执著笼罩在淡淡的忧伤里,诗的过程本身就是灵魂的飞扬。雪花“娟娟的飞舞”、“清幽的住处”,“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柔波似的心胸”,这一系列的意象与描述带给人的是轻盈与淡雅,既有“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的高洁,又有兰花的清幽与脱俗,作者把对理想的追求的主观感情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从而化实景为虚境,创出了一个优美的艺术境界。实际上。诗人是穿越现实去获取内心的清白、坚守理想的高贵。有人说徐志摩的一生有三个追求:爱、自由与理想,雪花的旋转、延宕和最终归宿完全吻合诗人优美灵魂的自由、坚定和执著。

描写雪花的诗句范文2

春风

风可是春天的一大特色。春天的风最柔、最轻。不像夏天的风阵阵热浪,不像秋日的凉风飕飕,更不像冬日的刺骨寒风。春天的风,给人带来一种无限的活力,使人感到清凉、自在。在经过了严冬那无情的冰冷之后,一阵微微的清风吹响了大自然的交响乐。那节节的翠竹,在春风的滋润下,变得更加笔直、挺拔;那小睡的动物们,请春风帮助将它们的眼皮轻轻地掀起,走出严冬。看到这生机盎然的景象,我也忍不住想要出去多走一走,在草丛中,丝丝的凉风不断抚摸着我,我不觉地停下了脚步,感受春风,看着春天,看着微风,看着自己慢慢地融入春的怀抱。

夏花

花是充满诗意的。古代就有很多描写花的诗句:“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梨花一支春带雨,玉容寂寞泪阑干。”不一样的花给人不一样的感觉。百合那纯白的花瓣,就像天空中洁白的雪花洒落。丁香的点点紫色,好似天边的一抹彩虹。而玫瑰鲜红的花朵,好象一团燃烧的火焰。到了夏天,花在哪儿都可以看到。在公园里,丁香、紫薇、牡丹、天葵、邓伯花满眼都是。各种花香在空气中酝酿。游客都被艳丽的颜色和弥漫的花香吸引住了,久久不肯离去。它们高兴地渲染着美丽的夏天。

秋月

大部分人想到月亮,都会感觉到忧伤和凄凉。而我却不一样:秋天的月亮,明亮、高远。秋天正是天高云淡之际,这时赏月最好。有时我会在夜深人静时欣赏月亮。每当月亮有变化的时候,我都会细细地观察它,情不自禁地咏诵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这美伦美幻的月亮挂在漆黑的天空,虽然有些孤单,但它却能照亮整个夜空。每当看到月亮,我都会微微一笑,感谢秋月陪伴我度过漫长的黑夜,直到天明。

冬雪

描写雪花的诗句范文3

在诗人、散文家的描写中,雪比雨要有魅力得多。雪从水气腾越过液态这个情节而成为美丽的结晶,使人世间倏忽多出了很多精彩的故事、醉人的诗句和神秘的色彩。有了雪,便有冰和冰凌,由两个半圆构成的拱桥和倒影,其外层被镀上了厚重的白色;长长的晶莹剔透的冰凌,静静地悬挂在瓦当下、瓦楞沟口,这是江南严冬的独特景观和标准模式。

今年的那场雪,媒体称之为五十年一遇。听了这话,我着实深深地追忆了一回。这么大的雪,小时候见过,还见过不少,那时几乎年年腊月有大雪。这些年,不要说这么大的雪,有时连雪花也难觅踪迹,十足的暖冬,气温在零度以下稍稍停顿一下就算是老天爷已经敷衍过了,就算是冬天已经光临过了。

下雪了,最欢心的是小孩,最动情的是诗人。

小时候,对下雪的确很钟情。当雨夹着雪珠“沙拉沙拉”地敲打瓦片时,我打开楼上的蜊壳窗,专注地看着飞溅的雪珠和下面百间楼河道水面上密集的麻点。这时,往往只有轻轻的风。看着看着,忽而雨点、雪珠飘飘然了,满天洒下的雪花越来越大。雪花没有自由落体运动,它在空中表现着轻盈的舞姿,在河对岸鼎和油行那老宅的映衬下,像春天的柳絮,漫天飞旋、十分灵动。忽然,我想起老师说过,雪花是六角形的,千姿百态。于是就把手探出檐头,去接那洋洋洒洒的图案。但手太短了,或许是檐头伸得太出,没有一朵雪花在我的小手掌中滞留。我赶紧跑下楼梯,奔向口,我也不想用手掌接了,因为手掌心太热,再漂亮的雪花也耐不住体温。我蹲下身子,看着花岗岩条石上刚刚停住脚步的雪花,但总是看不大清晰。我突然想到应体味一下雪花的味道,伸出舌头,雪花一朵一朵地在舌面上化开,有一种清纯纯 、凉丝丝的感觉,无臭无味,自然课里讲到的原汁原味水的本性。

雪不停地下着,气温也在渐渐地下降。难得看到撑着油纸伞或黄布伞走过的行人。和我差不多大的孩子们,这时肯定也和我一样,偎依在妈妈的膝盖上,听妈妈讲着和雪有关的故事。那时,还没有热水袋,更没有空调,但几乎家家都有烫婆子和脚炉。我一边听着妈妈讲,一边一双小脚努力地在脚炉上挤占位子,妈妈慈爱地望着我,一会儿就慷慨地把那块领地全奉送给了我。我还从妈妈手中要过烫婆子。尽管天井里的假山上、地面上已经积了厚厚的一层雪,但我却感到世界从未有过的温暖。

睡过一夜,那雪已经填平了屋面上的瓦楞沟和地面上的壑壑坎坎。晾衣架上的雪已有10来公分厚了,一只麻雀飞过来,在上面停留了一下,那一片雪便“哗”的落下来,在雪白光洁的屋面上砸了一个坑。正是寒假,我们廊棚下的小伙伴们不再玩打弹子、飞洋片,而是一门心思地堆雪人、开雪战。我那双打过多个补丁的元宝套鞋,在雪地里吱咯吱咯来回跑,开雪战时,常常有雪弹打进头颈,那雪一进去立马就融化了,和背脊上的汗水流在一起,冷的变热了,热的变凉了。套鞋里也进了雪。雪战打得正酣时,我们还会不时抓一把干净的雪往嘴里送,挺解渴的。下雪天真有趣!

雪水弄湿了鞋垫,回家后吃了妈妈一顿骂。换上了干净的鞋垫后,妈妈便让我去取干净的雪放在甏里。妈妈说这腊雪水可有用。我问她有什么用,她没有说。下雪后的几天,气温越来越低,河面上的冰越积越厚,屋檐上的冰凌(我们叫冰尺),越来越长。我们有时用竹竿敲下来捏在手中吃。这东西在当时肯定是没有污染的,放在现在可称之为绿色饮料。到开校时,我们经过唐家兜到学校,那冰上竟可走人。我也去走过,不过总有些怕这冰突然会断裂,如果一掉进冰窟窿,可能又会演绎罗盛教的英雄故事了。据妈妈说,每到这种天气,东栅外冰厂的人就忙了,他们把厚厚的冰搬进那里冷藏起来,到夏天时卖给商家或做素事的人家,那真是一桩无本的买卖。现在家里有冰箱了,听起这往事就会觉得稀奇,可能人人都会说:“啊,那多原始啊!”

描写雪花的诗句范文4

一、 试题类型及解题策略

1. 分析意境类

提问方式:这首诗(词)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解题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了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范式:描图景(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点氛围(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析情感(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具体步骤解说】

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诗意。

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表述,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恰切地吻合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一般可表述为:愉悦、欢快、激动、沉痛、悲愤、哀伤,赞美之情、仰慕之情、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豪迈之情、闲适恬淡之情等等,但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哀伤的情怀”是不够的,还应答出为什么而“哀伤”。

【答题示例】绝句二首(其一)?摇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三年饥走荒山道”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之时。

提问: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回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后暂时定居草堂的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训练】

清江引・秋怀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诗中写了哪些秋景?作者描写这些秋景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分析技巧型

提问:这首诗(词)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解题分析:表现手法是诗(词)人用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1)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及托物寓理等。

(2) 描法主要有:① 寓情于景或情景交融;② 托物言志;③ 借古讽今;④ 以小见大;⑤ 对比衬托;⑥ 运用修辞;⑦ 化静为动;⑧ 虚实结合等等。

(3) 修辞手法在古诗词中经常出现的有: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设问、反问、反语等。

答题范式:明手法(准确地指出用了何种手法)+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说明诗人如何运用了这种手法)+析效果(此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或刻画了什么形象,或表现了什么主旨。

【答题示例】

早 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提问: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回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产生由飘泊引起寂寞之感(步骤三)。

【训练】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这首诗主要运用什么手法?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3. 炼字型

提问方式:诗中××字有什么妙处?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要求品味这些经过经过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读,应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范式:释含义(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描景象(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情境(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具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题示例】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提问:人们普遍认为¨横”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它好在哪里?

回答:“横”字是横斜意,用得好;从全诗看,因在“野渡”且又“无人”,故能“自横”,加上诗人闲居西涧的境遇,自然使他偏爱这寂寞“幽草”,符合他当时心境。

【训练】

春 雪

韩 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请自选一个字加以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巩固延伸

(一)

湖 上

徐元杰

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

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

1. 说说诗中使用“乱”字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全诗写出了游人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城 南

宋・曾巩

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

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注]路东西:分东西两路奔流而去。

1. 一、二句写出了“雨”怎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诗的三、四两句和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都写小草,且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就此作比较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晓过鸳湖

查慎行①

晓风催我挂忱符,绿涨春芜②岸欲平。

长水塘③南三日雨,菜花香过秀州④城。

[注释]① 查慎行(1650-1727),海宁人。鸳湖:嘉兴南湖。② 芜:丛生的草。③ 水搪:原嘉兴城外的一条河道,通南湖。④ 秀州:即嘉兴。

1. 首诗的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美丽景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来被认为佳句的“菜花香过秀州城”中,你认为哪个词用得最妙?请写出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 1. 西风、北雁、红叶、黄花、芭蕉、秋雨

2. 渲染出一幅萧瑟的秋景。表达自己漂泊多年、功名未就、有家难归的思想感情。

(二) 运用拟人手法,语言活泼生动有趣。如:草树能知、解、斗,能以才思论天下。

(三) 惊:写出了新奇、惊讶、欣喜的感受,诗人在焦急的期待中终于见到春色的萌芽而惊喜,虽然春色姗姗来迟,但毕竟就要来了。

穿:写出了雪花纷纷扬扬、穿树飞花的情景,富有动态美。

嫌: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春雪描绘得富有灵性。初春时节,雪花飞舞,本是造成“新年初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的原因,可诗人偏说是白雪因为嫌春色来得太迟,才“故穿庭树”纷飞而来,翻因为果,增加了诗的意趣。

(四) 1. “乱”字不仅形象地描绘出红林深处传出的此起彼伏的鸟鸣声,还表现出黄莺上互飞舞,穿梭于林间枝头的动感。

2. 出了游人愉快的心情。

(五) 1. 雨量之大,雨势之猛。

2. 白居易的诗以“野火”衬托青草顽强的生命力;曾巩的诗则通过与“桃李花开尽”作对比,突出了青草难以摧毁的精神。

描写雪花的诗句范文5

【关键词】渡边淳一;文学作品;物哀;生命价值观的界定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4)05-0357-01

渡边淳一(1933年―2014年),出生于日本北海道,被誉为日本情爱文学大师。在渡边淳一的文学作品中,作者擅长于运用其自成一派的文学语言在营造浪漫又凄美的艺术氛围和语言意境时,对于男女之间的各个形式的恋情进行了详尽、生动的表述,其中,以《失乐园》、《一片雪》、《泡沫》、《不分手的理由》等为代表作品。在渡边淳一的文学作品中,作者除了对于爱情故事本身进行富有感情的叙述以表现作品的主题和中心主旨外,还通过日本传统文学中“物哀”的表现形式来对于自己内心世界的情感进行抒发,对于生命价值观的看法进行了深刻的阐述和表达,引人入胜、耐人寻味。

一、渡边淳一文学作品中“物哀”文学理念的具体表现

“物哀”是日本江户时代国学大师本居宣长提出的一种与其世界观相互呼应的一种文学理念,其认为在进行文学创作的过程中,作者以自己的本心接触来感受世界,从而达到触景生情的艺术效果,通过对事物的描述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即以物抒情。在渡边淳一的文学作品中,作者渡边淳一将“物哀”文学理念的运用表现为作品中以不同事物为意象,对于作者的内心情感进行形象、生动且深刻的表达。例如,在渡边淳一的《失乐园》中,渡边淳一以“樱花”为意象对于书中男女主人公之间不为世人接受的婚外情进行淋漓尽致的描写。当二人沉浸在爱情中,樱花在阳春四月灿烂绽放,成为花中魁首,而当二人的爱情达到巅峰点时反倒是樱花凋谢的时间,女主人公伸手去接飘落下的樱花花瓣,却发现很多片花瓣都从树上飘落下来,不由内心生出抹不开的哀伤。而这样的感情变化,也正是作者对于爱情的感悟。在渡边淳一的眼中爱情像是最为圣洁的樱花,开放时灿烂明媚,让人流连忘返,而当感情消失殆尽时,就像是漫天飘零的樱花,让人不由叹息。又例如,在小说《泡沫》中,渡边淳一在作品中讲述了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男女主人公相识、相知、相恋,甚至为了爱情抛弃了自己的家庭,但是随着时间的变迁和平淡生活的打磨,二人才逐渐明白激情退去之后剩下的仅仅是一地的哀伤,就像是渡边淳一在小说尾声部分所表述的那样“充满阳光的一天,染红雪面的落日,覆盖大地的厚厚的白雪,终于如同泡沫般消失”。

在渡边淳一的文学作品中,作者除了以“樱花”、“泡沫”为意象,对于“物哀”的文学理论进行合理应用,还借以“雪”的意象来表现瞬间即逝的美好。可以说,在进行文学创作的过程中,渡边淳一将具有日本特色的景物作为表现“物哀”之美的重要表现手法,对于作品中人物的情感进行表达,同时对于自己内心世界的真实情感进行抒发。

二、渡边淳一文学作品中的生命价值观的界定

或许是源于作者渡边淳一作品中“物哀”文学理念的灵活运用和深刻的表达方式与情感渗透,在渡边淳一的文学作品中弥漫着“生与死”的凝重气息。而这样的凄美和凝重恰恰凝聚着作者自身对于生死的看法。也就是说,渡边淳一在文学作品中除了对于爱情故事本身进行叙述,还将自己的生命价值观在作品中进行了阐释,使文学作品在中心主旨上得到了深层次的凝练和升华。

例如,在小说《一片雪》中,作者用凄美的语言对于雪花的美好进行描绘,然而再美好的事物也有消逝的一刻,“几乎在落地的时候便立刻消融不见了。雪为消融而降,只有在落下的那一瞬间才拥有生命。”。又例如,在小说《魂归阿寒》中,纯子死在阿寒山,山间白雪皑皑。从以上两个例子来看,作者渡边淳一以“雪”为意象,将自己对于生命的看法进行阐述,他认为在时间的长河中,生与死可以在瞬间相互转换。生命犹如雪花般足够美好却又十分脆弱。而世间的美好事物也都是这样子的美好和脆弱,在最美丽的时刻之后便是充满寂寥的死亡,很多时候死亡要比出生还要让人惊艳,历历在目,永生难忘。这就是渡边淳一对于生命的价值观的界定,它的产生与确定或许和日本传统文化对渡边淳一的影响有着密切的关系。

当然,在渡边淳一的文学作品中,除了“雪花”还有“樱花”、“泡沫”等意象作为生命开始与终结的表现,作者还通过“物哀”的表现手法借助这些美好却又易逝的事物来比喻生命,认为生命在开始和结束的时候都应该是最为美丽动人的瞬间,并且生生死死不断轮回,就像樱花总会花开花落,白雪融化后也总会重新覆盖在山顶等等。由此可见,渡边淳一在作品中所要表达的对于生命的价值观与印度诗人泰戈尔的诗句有些相通,“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当然在文学作品中,渡边淳一所用的类似“樱花”、“泡沫”、“白雪”等意象表达,是作者渡边淳一自身对于传统文化的钟情于执着。

综上所述,渡边淳一运用其特有的文学语言在文学作品中以“物哀”为基本文学理论和表达方式,借助对多种意象进行描述,营造凄美氛围、意境,从而对于作品中的爱情故事等进行叙述。与此同时,渡边淳一也借助“物哀”的表达方式中对于意象的描绘和作品中的故事内容来阐释自己对于生命的理解,即自己本身的关于生命价值观的界定。可以说,渡边淳一为日本文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同时也为我国文学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启示。

参考文献:

[1]杨仲,雷杰龙.白雪覆盖下的有幽暗和壮丽――渡边淳一小说的死亡美学初衷(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01

描写雪花的诗句范文6

关键词:樱桃 古诗词 社会风俗 文学意象

樱桃,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喜爱,许多人都曾极力赞美樱桃。人们不仅把它当作珍馐,更把它作为一种特殊的观赏植物。例如,李世民在《赋得樱桃》中写道:“昔作@中实,今来席上珍。”宋代赵彦端的《豆叶黄》:“绿葱葱,几颗樱桃叶底红。”尤其在唐宋时期,樱桃成为文人墨客喜爱的抒情对象。如李煜的《临江仙》:“樱桃落尽春归去,蝶翻金粉双飞。”宋代词人蒋捷的《一剪梅・舟过吴江》:“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等等。

不论是樱桃花还是樱桃果实,都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是重要的抒情对象。通过对此的研究,我们可以从中窥见古代中国的习俗,能够体味到樱桃所承载的中华传统文化。同时,樱桃花和樱桃果实在文学作用上又有微妙的差别。

一、樱桃花

樱桃属于蔷薇科落叶乔木果树,站在生物学的角度,樱桃和樱花同科但不同属,因此樱桃花有别于我们常见的樱花。

在今人看来,樱桃花的观赏性并不如樱花。但在中国古典文学中,不乏描写樱桃花的诗词名作,如元稹的《樱桃花》、李商隐的《樱桃花下》、刘禹锡的《和乐天宴李周美中丞宅池上赏樱桃花》、白居易的《樱桃花下有感而作》《题东楼前李使君所种樱桃花》《樱桃花下叹白发》,等等。古人对樱桃花的喜爱可见一斑。

通过众多描写樱桃花的文学作品,我们能够窥见古代文人常常将特殊的情感寄寓在樱桃花上。作为诗词意象而言,樱桃花的意蕴是极为丰富的。

(一)借花怀人

借花怀人是古代诗词中一种常见的手法。花朵绽放,却已是物是人非,曾经的人早已不在身旁。于是,赏花与怀人便联系在了一起。而在春季盛开的樱桃花,自然而然地就成为人们借景伤怀的对象。

白居易在《题东楼前李使君所种樱桃花》中写道:“身入青云无见日,手栽红树又逢春。唯留花向楼前著,故故抛愁与后人。”无疑,这首诗中的“红树”便是指樱桃树,是友人李使君亲手种下的。枯木逢春、盛樱开放,却不见当年的栽树人。而这栽树之人,已经身入青云、难以相见。偏偏留下盛开的樱桃花还在这里,让故地重游的人不得不想起旧日时光,勾起一阵阵回忆,令人心中郁结难捱。白居易借用逢春绽蕾的樱桃花表达了故友之思,是借花怀人的佳作。

元稹的《樱桃花》则别有一番风味:“樱桃花,一枝两枝千万朵。花砖曾立摘花人,@破罗裙红似火。”开头便开门见山地写出樱桃花盛放时的灿烂绚丽,一枝两枝便盛开千万朵,体现出樱桃花繁茂的特征,雅静的樱桃花也有了一种热闹、绚烂的爆发之势。第三句则睹物思人,由辉煌娇妍的樱桃花联想到亭亭玉立、美丽可爱的摘花人。而这摘花人虽然如樱桃花一般美艳可人,却也只是“曾立”,如今她身在何处已不得而知,只剩这一树恢弘的樱桃花还在原处。满树盛开的繁花与远在他方的摘花女子形成对比,令樱桃花染上热闹之后的凄清。

诗人刘商《杂言同豆卢郎中郭南七里桥哀悼姚仓曹》也借此表达了生离死别的伤痛,令读者唏嘘。“桥边足离别,终日为悲辛。登桥因叹逝,却羡别离人。桥下东流水,芳树樱桃蕊。流水与潮回,花落明年开。可怜三语掾,长作九泉灰。宿昔欢游在何处,花前饮足求仙去。”经历了死生相隔的别离之苦,诗人内心痛苦郁结,流水东流、花蕊盛放,循坏往复、年复一年,却唯有那人,永远都无法相见。

另外还有许多作品中也体现了樱桃花在借花怀人上的作用,如王维在《送钱少府还蓝田》中所写的“每候山樱发,时同海燕归”等。

(二)感慨身世

古诗词常借物抒怀,诗人常常触景伤情,联想到自己的身世际遇,感慨万千。樱桃花于春日盛放,红花恢弘、覆满枝头,然而人生无常、世态炎凉,俯首间苦涩之感油然而生。

李商隐在《樱桃花下》中写道:“流莺舞蝶两相欺,不取花芳正结时。他日未开今日谢,嘉辰长短是参差。”樱桃花开放最盛时,流莺舞蝶却没有如约而至,空留一树繁华。正如诗人的际遇,在人生最美好的时候,才华横溢而无人赏识。李商隐一生仕途坎坷不得志,见到此情此景难免有所感怀,于是便将感情寄寓在鲜明的意象上,通过诗歌来排遣心中的愤懑与郁闷。樱桃花开风华无人赏,暗喻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白白耽误了大好嘉年。李商隐借樱桃花表达仕途困顿的愤懑,达到了形象鲜明与寓意深刻的统一。

白居易也曾在《同诸客携酒早看樱桃花》中一抒忧愤之情。“晓报樱桃发,春携酒客过。绿饧粘盏杓,红雪压枝柯。天色晴明少,人生事故多。停杯替花语,不醉拟如何。”首联和颔联描写了樱桃花初开,作者便和友人相约赏花。酒香醇厚,樱桃花如红色雪花压在枝头,人生乐事也不过如此。然而接着便笔锋一转,感慨人生无常。阴晴不定的天气,就如世幻的一生。“天色”既是指气候,也暗指了政治变幻。“停杯替花语”实则是作者借花来表达自己仕途困顿,遭际落拓。这首诗借赏花抒发忧愤之情,感慨身世,是借物抒怀的典型代表。

(三)赞美春色

相对于借花怀人和感慨身世来说,赞美春色则是无数作者借樱桃花而做的一种更为简单纯粹的表达。因为樱桃花开放于四、五月万物复苏的仲春季,这是一个适合游玩观赏的季节,诗兴大发多半在游玩之时,所以惊叹山樱之美,盛赞大好春色的作品数不胜数。

如王维在《游化感寺》中所写:“抖擞辞贫里,归依宿化城。绕篱生野蕨,空馆发山樱。”这首出自王维之笔的诗,读来也确有其独特味道,素有“诗佛”之称的他,所写的诗更被苏轼评价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而这种感觉在这首诗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游玩之时遇到山樱,突觉此景甚好,又是谁说空馆野地就无趣呢?这种因山樱而发的简单的感慨,纯粹的赞美与欣赏也总能让人动容。

当然,注意到如此美景的自然不止王维,“诗豪”刘禹锡也曾在《和乐天宴李周美中丞宅池上赏樱桃花》中写到:“樱桃千万枝,照耀如雪天。……同此赏芳月,几人有华筵。杯行勿遽辞,好醉逸三年。”仲春芳月,与友人同道赏樱桃花实在是件使人心情愉悦的事,千万枝樱桃花所带来的震撼也使春色更为赏心悦目。

这种通过赞美樱桃花之美感叹春色的诗作较多,例如皮日休的《樱桃花》等等。总之,在古诗中,提到樱桃花的诗作有许多,每首诗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所要赋予的含义也各有不同,需要我们细心去体会。也正是这种意象使古诗词更为光芒万丈,留下了深远持久的影响。

二、樱桃果

相较于樱桃花,更受人欢迎的是樱桃的果实。樱桃果实饱满、色泽鲜艳、玲珑剔透,模样十分可怜。唐代樱桃已经很普遍,上自皇宫御苑,下至寺院花圃,均有樱桃园。

樱桃味道鲜美,是颇受古代上层阶级和文人雅士喜爱的珍馐。唐朝的戴叔伦在《春日早朝应制》中提到:“丹荔来金阙,朱樱贡玉盘。”可见,樱桃在当时和荔枝一样,都是只有上流社会才能享用到的。同时,这样的珍果也被用于宗庙祭祀中。另外,樱桃还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在《本草纲目》《名医别录》《食性本草》等药学著作中皆有对其医用功效的记载。

正因为樱桃外观可爱、味道甜美,它也成为了古典文学中的“常客”。通过阅读各种有关樱桃的名句,我们可以窥见,文人墨客笔下的樱桃在文学上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寄寓了他们对离别的伤感、对时光流逝的叹惋等丰富细腻的情感,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重要的植物意象。

(一)宴请宾客

在中国古代,樱桃的种植远没有当今普遍,再加上运输和储存上的困难,使得它成为了珍贵的美食。享用樱桃在当时是非常奢侈的,只有少数贵族阶层得以品尝。因此,倘若宴会上设有樱桃将是一件令人欢欣的事。词人辛弃疾就曾在《菩萨蛮・坐中赋樱桃》中写道:“香浮乳酪玻璃碗,年年醉里尝新惯”。

唐朝皇帝常以樱桃赐群臣,设“樱桃宴”招待新科进士,被招待的进士,认为是殊荣。就如晚唐诗人韩在《恩赐樱桃分寄朝士》中写道的:“未许莺偷出汉宫,上林初进半金笼。蔗浆自透银杯冷,朱实相辉玉碗红”。

在众多写有樱桃的诗词中,白居易的《宴周皓大夫光福宅・座上作》可谓淋漓尽致地描写出樱桃在宴会上的光彩:“绿蕙不香饶桂酒,红樱无色让花钿。野人不敢求他事,唯借泉声伴醉眠。”一幅上层人士饮酒作乐、酣然自足的热闹图景顿时浮现在眼前。而樱桃无疑为宴会增添了一抹色彩,红樱在盘、举觞饮酒、嘉宾满座,着实是令人身心愉悦,不禁便诗兴大发、把酒吟诵。

又如唐代宰相、文学家权德舆的《酬裴杰秀才新樱桃》:“新果真琼液,来应宴紫兰。圆疑窃龙颔,色已夺鸡冠。远火微微辨,残星隐隐看。茂先知味易,曼倩恨偷难。忍用烹H骆,从将玩玉盘。流年如可驻,何必九华丹。”全诗用热情洋溢的基调描绘出品尝樱桃的愉悦,在诗人笔下,樱桃已不仅是一道珍馐,反而更像一件难得一遇的艺术品。唐人对樱桃的喜爱,在此诗中可见一斑。

此外,在韩愈的《和水部张员外宣政衙赐百官樱桃诗》、陆龟蒙的《和袭美春夕陪崔谏议樱桃园宴》等作品中,也都表现了樱桃在宴会时的熠熠光彩。

(二)宗庙祭祀

樱桃作为宗庙之祭的贡品,最早可以在《礼记》中找到记录。《礼记・月令》中记载“羞以含桃,先荐寝庙”,其中的“含桃”就是指樱桃。樱桃罕有珍贵,色泽红润如玛瑙,口味而甜美,如此可遇不可求的珍果,普通平民百姓不可轻易享用,而是要先作为贡品用于宗庙祭祀中。同时,《史记》中也出现了类似的记载:“孝惠帝曾春出游离宫,叔孙生曰:‘古者有春尝果,方今樱桃孰,可献,原陛下出,因取樱桃献宗庙。’乃许之。诸果献由此兴。”可见,樱桃在宗庙祭祀中发挥的作用由来已久。

正如北宋的女词人朱淑真在《樱桃》一诗中写道:“为花结实自殊常,摘下盘中颗颗香。味重不容轻众口,独于寝庙荐先尝。”这首诗中,除了对樱桃芳香鲜美的描述,更多地表达出了对它的珍视喜爱,将樱桃作为重要宗庙礼仪的一部分来对待,是祭拜先祖的佳品。

(三)庭院观赏

中国古代的庭院观赏植物种类繁多,其中,樱桃也有其一席之地。

每年三四月份,樱桃花如期开放。时至五六月份,果实成熟,晶莹剔透的红色珍果挂满枝头,亦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为庭院增添不少情趣。另外,樱桃成熟后还可采摘来食用或是入药。因此,樱桃获得了部分上层人士的青睐。

唐代诗人白居易描写了众多有关樱桃的作品。如他在《伤大宅》中所写的:“绕廊紫藤架,夹砌红药栏。攀枝摘樱桃,带花移牡丹。”该诗便极力描绘了富贵人家庭院的华丽气派。从中我们能够窥见,在庭院中种植樱桃,已成为当时官宦名士的高级趣味,以彰显他们的地位。樱桃甚至同紫藤、芍药、牡丹一般重要、必不可少。

韦庄在《李氏小池亭十二韵》里写道:“花落鱼争唼,樱红鸟竞k。”李峤在《五月奉教作》中写道:“果院新樱熟,花庭曙槿芳。欲逃三伏暑,还泛十旬觞。”这些诗句都描写了樱桃在私人庭院中成熟时的风光,可以见得樱桃在唐朝时期颇受世人宠爱,作为一种观赏植物被广泛种植。

三、文学意象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中,植物意象的运用极为普遍,以草木喻情成为中国文学传统的抒情母题。中国古典文学中,植物常被当做抒情对象,草木意象中蕴含了丰厚的内涵。夏之放在《文学意象论》中对意象一词的解释是:“作品中的‘象’已都不只是客观事物的物理现象,而是主w的心理现象,是意中之象,渗透了主体的理解、情感和行动倾向的象”。

樱桃在初春盛放,满树灿烂、一派美好,之后慢慢成熟,红果玲珑可人,让人心旌摇曳。但旋即,恢弘渐渐走向糜烂、衰败零落,令人喟然长叹,悲凉之意袭上心头。在众多的植物意象中,樱桃这一意象虽称不上非常普遍,但却独树一帜,许多诗词名作都依托樱桃意象来抒发感情。

(一)临别抒情

送别诗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占有较高的地位。在交通不便、通信不发达的古代,一旦别离便经年难见,因此,古人重视送别。歌咏别离愁绪,成为了古代诗歌的重要主题。古人常借物抒情、寓情于景,其中,樱桃也成为了古人借以抒发离愁的对象。

唐人项斯曾在《欲别》中写道:“花时人欲别,每日醉樱桃。买酒金钱尽,弹筝玉指劳。归期无岁月,客路有风涛。锦缎裁衣赠,麒麟落剪刀。”友人相聚在树下,畅意饮酒、高谈阔论,然而情随事迁,短暂的相会过后便迎来长久的离别。樱桃依旧红艳、美酒依旧醇香,而友人却身在天涯、归期难寻,这让人不得不无比伤怀。

清初诗人钱谦益的《吴门春仲送李生还长安》也体现了浓浓的别离伤感之情:“阑风伏雨暗江城,扶病将愁起送行。烟月扬州如梦寐,江山建业又清明。夜乌啼断门前柳,春鸟衔残花外樱。尊酒前期君莫忘,药囊我欲傍余生。”诗人拖着病躯,在风雨连绵的仲春起身送别,杨柳依依、樱桃靡靡,一樽清酒寄托他对后辈的无尽期许,无奈他自己已年老多病,余生却只能和苦味之药度过。迟暮老者在送别之际的悲凉之情,跃然纸上。

可见,樱桃虽然精巧可爱,但在特定的场景中,它依然可以勾起人的伤感悲情,成为送别诗中寄寓别离愁意的对象。

(二)借喻女子

以植物来比喻人,是古典文学中常用的方法。不同的植物有其不同特征,被文人赋予了各种不同的个性和秉性。

现今,当我们形容美丽的女性时,常用“樱桃小口”一词。事实上,这一词汇有很长的渊源。在中国古典文学中,以樱桃来借喻女子,尤其是指女子的双唇,是非常常见的。

樱桃小巧别致,成熟时直径只有约一公分,且呈精致的球形,惹人喜爱。而在古人的审美中,女子的嘴唇倘若小巧而红润,则为美丽。因此,古代女子的妆容中,就有“点绛唇”这一说法,将嘴唇中间涂上一抹圆形的红色,如樱桃般小巧可爱。所以,形容一个女子美丽动人时,常用“樱唇”来形容。

例如,宋代诗人白玉蟾所写的:“梅花体态香凝雪,杨柳腰肢瘦怯风。螺髻双鬟堆浅翠,樱唇一点弄娇红。”这四句话,体现了当时古人对女子外貌的审美要求,而“樱桃小口”就是其中之一。宋代赵福元的《鹧鸪天》中写道:“裙曳湘波六幅缣。风流体段总无嫌。歌翻檀口朱缨小,拍弄红牙玉笋纤。”将女子的双唇喻作朱樱,芊芊之手喻作玉笋,一个动人美艳的女子形象自然而然地浮现于眼前。而吴礼之则在《雨中花》里写道:“忆湘裙霞袖,杏脸樱唇。眉扫春山淡淡,眼裁秋水盈盈。便如何忘得,温柔情态,恬静天真。”以及纳兰性德的《眼儿媚・咏红姑娘》:“骚屑西风弄晚寒,翠袖倚阑干。霞绡裹处,樱唇微绽,H红殷。”这些作品中,都直接写到了“樱唇”,女子的嘴唇已和“樱桃”难分难舍,在文学中具有自然而然的联系。

王之道在《西江月・赏梅》中道:“酒面初潮蚁绿,歌唇半启樱红。冰肌绰约月朦胧,仿佛暗香浮动。”虽然没有直接写“樱唇”二字,但也以樱桃借喻了双唇。女子轻声吟唱、双唇微启的美丽仪态被刻画得形象生动。

(三)感慨时光

在我国古代,衡量四季变化、时光流逝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植物。无论是农作物还是果树、观赏植物,它们的兴荣枯败都预示着时间的流转。

而樱桃在春末夏初时成熟,之后便很快零落殆尽。于是,它也成了文人笔下季节变幻、时间流逝的象征。

南唐后主李煜在《临江仙》中写道:“樱桃落尽春归去,蝶翻金粉双飞。子规啼月小楼西,玉钩罗幕,惆怅暮烟垂。”在这里,樱桃的零落不仅暗示了春天逝去,更烘托出了一种寂寥伤感的气氛,为全词奠定了感情基调。春归的惆怅无奈与樱桃落尽完美融合在了一起。

宋代词人蒋捷的《一剪梅・舟过吴江》中有一名句:“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这首词,也同样表达了伤春的情绪。时光匆匆向前、不舍昼夜,流逝的速度让人措手不及,不知所措的人们就像被时间抛在了身后。在季节的无尽变化中,樱桃红熟,芭蕉染绿,春天就这样悄然逝去。

另外,还有许多诗词都以樱桃的生长成熟暗示了时间。例如,韦庄在《思归》中写道:“红垂野岸樱还熟,绿染回汀草又芳。”白居易《三月三十日作》:“今朝三月尽,寂寞春事毕。黄鸟渐无声,朱樱新结实。”等。

同时,由于樱桃和春笋都在农历三月上市,所以,古人以“樱笋”(或“樱笋时”)来指代阳春三月,并由此引申“樱笋年光”一词。唐代郑谷《自贻》诗云:“恨抛水国荷蓑雨,贫过长安樱笋时。”范成大的《西江月》:“樱笋园林绿暗,槐榆院落清和,年年高会引笙歌,戏彩人随燕贺。”以及清代陈维崧《丁香结・咏竹茹》词:“樱笋年光,饧箫节候。”等作品中,都出现了以“樱笋”指代农历三月春天的情况。

“樱桃”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承载着极为丰富的意蕴,表达了许多复杂的情感。随着文学的进步和文人的创新,它在更多的地方得到运用,所包含的意味并不止以上所陈述的内容,而是会不断地丰富发展,变得越来越具有光彩。

参考文献:

[1]黄钧等.全唐诗[M].长沙:岳麓书社,1998.

[2]唐圭璋.全宋词[M].北京:中华书局,1965.

[3]林尹.周礼今注今译[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2.

[4]朱彝尊.明诗综[M].北京:中A书局,2007.

[5]潘富俊.草木缘情 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植物世界[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上一篇梅花诗句

下一篇留住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