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范文1
1、译文: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2、原文: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3、这首诗写了碧水青山,白帆红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但这画面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随着诗人行舟,山断江开,东流水回,青山相对迎出,孤帆日边驶来,景色由远及近再及远地展开。
(来源:文章屋网 )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范文2
1、《望天门山》的古诗原文: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2、译文:高高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巍峨险峻,一叶孤舟从天地之间飞速飘来。
3、作者介绍: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来源:文章屋网 )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范文3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江流。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范文4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5A-0037-02
在杭州举行的“‘千课万人’全国小学语文名师生态课堂教学观摩活动”中,来自江西的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玲湘执教了四年级的古诗教学课《望天门山》,她在这节课中凸显出“字理为根,以读为本”的古诗教学特色。
师:这节课咱们就从认字开始。仔细看,认真想,这是什么字?
(教者先后出示“天门山”三字的古文字形引导学生析形索义,特别是通过对“門”字的析解,让学生把字形与山形勾连起来,而后又引出“人站立于土坡上抬头望月”的“望”字的形义析解,学生的眼前自然出现了天门山高峻险要的内心视像。如此解题后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古诗,初读时,要求读得字正腔圆;再读时,老师还辅以手势,引导学生读出韵味,读出节奏。)
师:题目是《望天门山》,李白望到了哪些景物呢?我们还是从字词入手,把表示景物的字词画下来。
(学生先后画出“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教者着重就“碧水”一词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师:“碧”是什么颜色呢?
生:绿色。
师:“碧”到底是怎样的一种绿呢?下面我们仔细看“碧”的字形——
(课件把“碧”字放大,让学生清晰地观察到“碧”由“王、白、石”三部分组成,在老师的引发下,学生知道了“王”是“玉”的省笔,与“白”组合就成了琥珀的“珀”,下面是“石”,“碧”的本义就是像琥珀一般的青绿色的玉。)
师:通过对“碧”字形义的了解,大家想想“碧水”是怎样的水呢?
生:很清澈,带一点绿色的水。
生:似一块绿色的翡翠一般的水。
师:对,难怪诗人们对“碧”字情有独钟。(教者边叙述边出示相关诗句的课件)你看,贺知章笔下的垂柳色彩是“碧”——
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师:杨万里笔下的接天莲叶的色彩也是“碧”——
生:“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师:杜甫笔下的春草颜色还是“碧”——
生:“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师:李白笔下楚江水的色彩仍然是“碧”——
生:“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师:这个“碧”,诗人们是如此的偏爱它,也就是这个“碧”字,让我们感觉到眼前的江水色彩是那么的清亮,那么的澄明。
师:再看看这“山”是什么色彩?(生:青色)
师:“孤帆”是什么色彩——(生:白色)
师:“日”是什么色彩——(生:红色)
师:是啊!碧、青、白、红,这真是一幅色彩明丽的连环画!
(师生合作读,师读每句前四字,生读每句后三字,有意识地强化“三字尾”的朗读训练。)
【评析:上课伊始便充盈着浓浓的汉字文化味,王老师引导学生分别对“望、天、门、山”的形义从字理上进行析解,使学生形象地理解了诗题。对诗句中“碧”字的字理析解与它在文中的含义有机地统一起来,并引用不同诗作中的文句进行阐发和补足,以加深学生对诗意的理解,而后顺势再引出“青、白、红”等表示颜色的语词,把学生引入了色彩明丽的诗的意境中。】
师:这首诗中还有一类字,它能够让景色和画面动起来,活起来,静静地默读,画出表示动作的字词。
(生默读,找到“中断”、“开”、“东流”、“回”、“出”、“来”等动词。)
师:让我们好好品味这些动词,深入体会天门山的美。什么是“中断”?
生:从中间断开。
师:看“断”字的繁体字。(出示繁体“斷”)左偏旁是用“刀”割断两束“丝”之意,右偏旁“斤”是锋利的斧头,“断”字表示有力地砍断。展开你的想象,假如说天门山就是被斧子砍开的,这有力的大斧就是——
生:楚江。
师:再看这个“开”字的篆体(解析繁体篆文“開”的字理),下部的“廾”是一双大手,正在把门闩拉开。如果说天门山就是这扇门,是谁用这样一双有力的大手推开天门山呢?
生:楚江。
师:楚江是大手,楚江是利斧,把“断”和“开”送进诗句中,你感受到了怎样的楚江水?
生:水流湍急。川流不息。汹涌澎湃。
师:明明就是夹江对峙的两座静止的山,这是大自然形成的,李白却大胆地想象成被楚江水撞开的、劈开的。谁能读出这样的力量和气势?
生:“天门中断楚江开。”(语气不够强)
师:这天门山“断开”了吗?谁再加上动作读一读?
生:“天门中断楚江开。”(强调了“断”,“开”字读得有气势。)
师:多有气势啊!可以加上你们的动作来读。
(学生朗读,颇有气势)
【评析:“断”字的析解采用“引繁识简”、“引古识今”的方法,使得无生命的汉字有了灵性,学生就能通过字词本身感悟到天门山的雄伟险峻和水冲山开的磅礴气势。有了这样的文字理解,朗读时便能“情随字生”,真可谓品词时悟语有多深,品读时悟情就有多深啊!】
师:接下来我们来品品“回”字。这是个象形字,(出示放大的古文字形“回”)像一个旋转的旋涡。“至此回”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回来”、“回转”,“此”指天门山。
师:好,根据“回”的字形,想象汹涌而来的楚江水是怎么流出天门山的呢?
生:冲到天门山的石壁,又回转了,然后改变方向再流出去。
师:水是浩荡的长江水,山是险峻的天门山,一个“回”字,真是水涌山阻,山水较量啊!把你的感受融进去,读好这个“回”字!
(生朗读第二句,“回”作重音朗读,在老师引导下,还体会到表面上写水,实际上写的是山的高耸和险要。)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范文5
天门山分为冬梁山和西梁山,两座山夹江对峙,犹如牛郎织女隔江相望。天门山下的水波涛汹涌,在东梁山和西梁山中间变窄,形成一个奇特的漏斗形,水在石壁上,不停的回旋着。
有一次,我和爸爸到天门山游玩,爸爸说天门山上有十六峰、十六洞,有高远峰、玉堂峰、丹灶峰、箭杆峰、笔架峰、将军峰、老僧峰、负儿峰等十六峰。十六洞里有石象如雷的雷洞,有风习习如转台的风洞。泥洞、蛇洞、龟洞,“三洞在山寺旁”,还有各种关于十六洞的传说。
我和爸爸爬着爬着,我就想出了一些关于天门山的诗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爸爸还讲了一些天门山的传说。神不知,鬼不觉,我和爸爸都爬到了山顶,那是一个像小岛似的地方,上面有许多树,阳光从缝隙里射了进来,犹如千万把金色的剑,笔直的来,似乎每一束金光,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温暖的阳光!
我爱天门山,爱它的雄伟、壮观,又爱它的神奇和美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范文6
我们顶着炙热的太阳上路了,我幻想着虹口那美丽的景色。在我的幻想中,车已到了山脚下。路转了一个弯,一阵凉爽的清风就迎面扑来,使人心旷神怡。上了山路后,又过了半个小时,车就到达了“流花山庄”。
清晨,我站在高高的亭子里眺望着那碧绿的白沙河,啊!那哗哗地河水像要赶集似的向东流去,仿佛有什么重要的活动要参加似的,使站在亭子里的我,也想去看看。瞧,那苍翠的延绵起伏的山脉似乎还沉睡在那扑朔迷离的山水梦中。近水和远山都是那么和谐,安谧。使我想起了一句诗:“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但又不敢高声吟诗,只怕惊醒了这幅美丽的画卷。这时的梦幻是绿色的。
中午,我站在桥上看见滚滚河水汹涌而下。阳光在水面上跳跃,白沙河似乎披上了金甲,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流而去。这时候,山还是那么绿,但绿的是油亮亮的,似乎一尘不染。阳光直射到每一片树叶上,树叶又把阳光反射到白色的石摊上。这时的梦幻是七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