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西湖荷花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西湖荷花范文1
结核病控制与肺结核病的分类 屠德华
对我国现行肺结核五大分类法的修订意见 张培元
肺结核病分类法的探讨 李兵,罗文侗
修订肺结核分类法之浅见 徐学谦
采用四型分类法和增加用药史与轻重度的建议 曹广福
中国结核病分类法 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
美国伟康公司向九省捐赠呼吸设备
全国结核病分类法研讨会纪要 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
原发性呼吸道淀粉样变性三例临床分析 徐作军,秦岩,蔡伯蔷
肺结核患者生存质量测量与评价 王云南,吕嘉春,卢烽
胸壁恶性神经鞘瘤一例 王家昆,文仲光,崔德健
河南省结核病耐药监测实验室质控分析 徐吉英,彭义利,王国斌
ahpC基因突变与结核分支杆菌耐异烟肼的研究 吴雪琼,张俊仙,胡忠义
肺炎球菌肺炎合并化脓性脑炎一例 胡智伟
肺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细胞端粒酶测定的临床意义 陈鲁琦,陈鲁豫,王宁
自由基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淋巴细胞线粒体膜磷脂改变的研究 杨岚,粱一木,陈明霞
肺癌细胞三种多肽生长因子表达研究 刘树芬,张波,张劭夫
肺癌患者围术期换气功能的研究 李宝兰,李琦,许绍发
结核合并肾动脉狭窄性高血压二例 康素娟,孙殿兴,崔进国
肺淋巴管癌病 高占成,邓晓梅,曹兆龙
运动锻炼对弹性蛋白酶诱导大鼠肺气肿的影响 高和,纪树国,沈丽英
哮喘豚鼠免疫治疗初步观察 史皆然,孙滨,战兴利
心理情绪与哮喘发作 王琳,蔡映云,黄雁西
蛋白激酶C通道对正常与致敏豚鼠气道张力的影响 刘先胜,徐永健,张珍祥
《呼吸内科主治医师410问》是一本好书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心病人群防治的研究基线资料分析 程显声,李景周,张珍祥
结核性心包炎继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一例 刊吉,关黎清
肺间质纤维化前胶原和肿瘤坏死因子α基因表达 蔡后荣,郑培德,戴令娟
强迫振荡肺功能测定新技术及临床研究 王惠芬,魏浩成,赵连云
符合伤寒斑疹伤寒血清学改变的亚急性粟粒型肺结核一例 张木森,周平,刘春灵
耐多药结核分支杆菌三种耐药基因检测 胡忠义,靳安佳,王芳
Vp-16诱导肺癌细胞凋亡过程中相关基因表达变化 王洁,朱元珏,王曾礼
乙酰半胱氨酸对吸入性肺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 傅祖红,杨宗城,黎鳌
机械通气对肺心病患者氧动力学的影响 孙东明,张海明,顾玉海
结核病的化学预防研究进展 许国祥
哮喘嗜酸性粒细胞凋亡与抗凋亡 毕玉田,杨肇亨
胸腔镜下缝合结扎法治疗自发性气胸 林超西,郑亮承,蒋成榜
肺淋巴管平滑肌瘤一例 李瑞慧,林章树,胡振徐
巨大肺动静脉瘘一例 成淑莲,于学荣,陈德哲
原发性肺透明细胞癌一例 柳阳春
经鼻罩持续气道内正压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疗效和压力变化观察曾运祥 钟南山
银杏制剂治疗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 施庆忠,胡文彬,钱伟靖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低氧性肺血管重建 程德云,陈文彬,肖欣荣
痰结核分支杆菌DNA扩增对肺结核疗效监测 郭天程,唐敏章,王效民
慢性低氧大鼠肺脂质沉积 瓦龙美,瓦龙德
胸腔积液中间皮细胞在鉴别结核性和恶性胸腔积液的价值 崔姝梅,陆慰萱
生食鳖所致比翼线虫病的临床分析 金明根,李顺玉,吴美玉
孤立性脊柱椎弓结核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 林羽,吴启秋,徐双铮
脊椎结核患者寒性脓肿及血液中三种抗结核药物浓度的比较 吴启秋,段连山,林羽
不同方法收集胃液进行结核分支杆菌培养对儿童肺结核的诊断价值 卢水华,黄桂荣,徐学文
哮喘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抗体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黄宏,徐军,钟南山
溴化异丙托品与氨茶碱片对支气管扩张作用的对比观察 戴路明,李兴文,杨玉萍
上呼吸道脱落细胞支原体抗原检测的临床意义 文仲光,郭英江,崔德健
急性肺损伤大鼠白细胞变形性变化及山莨菪碱影响 徐兴祥,孙耕耘,钱桂生
汉防己甲素对慢性缺氧大鼠肺胶原的影响 莫晓能,陈文彬,程德云
肺癌肉瘤的临床分析 胡正群,张开广
卡氏肺囊虫肺炎临床诊治的初步体会 吴式,林锡芳
345株下呼吸道感染革兰阴性杆菌的分布及耐药 李艳玲,赵亚滨,王昆
下呼吸道绿脓杆菌感染菌株血清学分型与临床 何国钧,李惠萍,徐红梅
如何正确理解双气道正压通气 朱蕾,钮善福
肺黑色素瘤一例 王浩
氯化锌致哮喘四例 沈兴鹤
人肺癌组织细胞Na+/H+交换泵mRNA表达及其意义的研究 黄桂君,钱桂生,厉为良
抗原刺激被动致敏支气管β2受体-腺苷酸环化酶偶联失常 宋平方,杨肇亨,黄勇
并用超声雾化吸入顺铂治疗晚期肺癌的临床研究 宋为真,龚秉佳,白敬羽
c-jun在哮喘豚鼠气道中的表达及平喘药物的影响 吕坤聚,王炜,戚好文
慢性缺氧大鼠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血清含量的观察 颜浩,陈文彬
肺心病患者内皮素环核苷酸与血流动力学关系 刘艳萍,张世明,李强
哮喘患者辅助T细胞活化与白细胞介素5释放 全宝文,唐迟兵,王东亮
支气管哮喘诊断状况调查与分析 母双,何权瀛,陈燕文
经支气管针吸活检的临床应用 荣福,王国本
呼吸专业医师要在我国控烟运动中起带头和榜样作用 翁心植
哮喘患者自诉诱发哮喘的感冒并非都是感冒 何权瀛,王宋平
流感嗜血杆菌血清分型及其产酶率的初步研究 王桂芳,罗文侗,方正
原发性肺毛霉菌病一例 焦维克,李华灿,谢宝辉
内源性一氧化氮在哮喘大鼠气道高反应性中作用 黄铁群,林耀广,朱元珏
CD86对抗原引起气道嗜酸细胞浸润和气道高反应性作用的研究 施焕中,覃寿明,肖常青
急性发作期肺心病患者胰腺外分泌功能的探讨 江山平,曾志勇,李建国
红霉素对肺纤维化大鼠核因子κB活性及细胞因子mRNA表达的影响 李永春,何冰,王海斌
山东省耐药结核分支杆菌流行状况研究 王甦民,张福生,端木宏谨
地塞米松注射液诱发支气管哮喘一例 鲁艳春,张秀英,李军
结核性与隐球菌性脑膜炎的鉴别诊断 谢冬英,曹红,俞洪林
《哮喘病学》是值得一读的好书
β内啡肽对慢性缺氧大鼠呼吸的影响 许欣,李强,孙学军
长期咀嚼槟榔导致支气管哮喘发作二例 向旭东,陈伯中,陈平
细菌感染导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大鼠模型的探讨 许浒,熊密,黄庆华
17号染色体微卫星不稳定性杂合性丢失与非小细胞肺癌的关系 郭雪君,倪培华,李莉
类固醇低敏感型哮喘研究进展 孙永昌,赵鸣武
综合医院确诊的39例肺结核患者转诊情况分析 何权瀛,李跃华,母双
肺炎衣原体感染和支气管哮喘的关系 郑闻,施毅
因特网上呼吸系统疾病信息资源的利用 朱大庆,秦玲
第38例——左肺大片融合阴影、右肺多发类圆形结节影 陈晓红
国产8升液氧罐的使用体会 王树云,蔡映云
26例非创伤性乳糜胸临床分析 徐伟健,张敦华
第71例——喘憋、咯血、双肺弥漫病变 北京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呼吸科
营养支持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临床作用 蔡柏蔷,朱元珏,马毅
#3 苏州地区建国50年来研究进展
氨茶碱体外诱导人嗜酸细胞凋亡的研究 赖克方,郭晓明,王
晚期肾结核232例诊治体会 张满祥,陈永骞
维A酸抑制平阳霉素致大鼠肺纤维化的发生发展 王海斌,何冰,陈建
老年胸壁血管瘤样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一例 冯长顺,刘梅,肖玉兰
卵蛋白致敏豚鼠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及凋亡相关基因蛋白的表达 郭晓明,王,钱桂生
淋巴细胞间质性肺炎一例 陈秀平,董志云,夏俊娣
动物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泡腔、气体交换及呼吸力学的研究 刘锦铭,许德风,李秀忠
浅议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功能诊断标准与分级 骆仙芳,蔡映云,张志凤
36例煤砂肺患者肺通气功能6年随文访观察 娄金萍,张朝,张幸
转化生长因子β1及p53基因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 邹伟,朱红,杨红梅
匹那地尔对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肺泡巨噬细胞内游离钙浓度的影响 宋满景,李旭娣
第43例——左肺大片密度增高影 余小明,奚峰,周南芳,孙才荣
耐利福平结核分支杆菌耐药分子机制的研究 庄玉辉,何秀云,张小刚
腹内淋巴结结核的影像学诊断 余日胜,殷君大,魏芳
WHO浙江省结核病耐药监测研究报告 李群,王晓萌,何海波
Bcl-2反义寡核苷酸对顺铂诱导肺癌细胞凋亡的促进作用 欧阳能太,冉丕鑫,邱志辉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鼻阻力变化 曹洁,陈宝元,朱宝玉
Pinacidil防治大鼠低氧性肺动脉高压肺血管重建的实验研究 钟小宁,梁国容,何志义
广东省支气管哮喘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汤泰秦,丁勇,郑劲平
改进的面罩对无创人工通气死腔效应的影响 陈荣昌,张秀燕,何国清
结核性淋巴结炎组织中Fas/FasL的检测 陈心春,乐晓华,周伯平
肺癌中粘附分子CD44和癌基因cyclinD1的表达 路名芝,刘勇
小细胞肺癌脑预防照射适应证的临床探讨 于甬华,罗立民,陈延条
肺癌合并上腔静脉综合征的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 陈良安,崔俊昌,刘又宁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与低T3综合征 柳涛,王保法,郝咏梅
耳鼻咽喉颈结核误诊分析 石尧机
转化生长因子β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支气管粘膜组织中的表达 夏书月,王实,李晓东
端粒酶逆转录酶在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王孝养,张珍祥,徐永健
臀肌结核一例 余德美,毛晓辉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患者肺部感染分析 张孔,劳穗华,容中生
人支气管上皮细胞表达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实验研究 韩照升,徐军,钟南山
五种急性炎性蛋白在胸腔积液诊断中的价值 赵伟和,蔡挺,黄建达
胸腔积液患者胸液中一氧化氮合成酶一氧化氮及肿瘤坏死因子的研究 杨国辉,闻心培,谭玉洁
单纯疱疹病毒Ⅰ型胸苷激酶基因转染人肺腺癌细胞A549的体内外实验研究 何祥梁,郭先健,钱桂生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持续气道内正压通气治疗依从性的研究 王实,夏书月,王洪霞
食道纵隔胸膜瘘致脓气胸一例报告 韩守信,王巾,吴晓梅
宁夏10家县级医院哮喘防治工作情况调查 余超群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的家庭调压 魏海琳,韩芳,陈尔璋
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利多卡因局麻致过敏反应三例 王翎,王光杰,马家用
非包埋式保留残端支气管动脉的支气管结扎法行肺切除 袁延才,孙耀昌,贺端清
高海拔地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诊断标准探讨 高炜,刘惠萍,张世范
小剂量茶碱对哮喘患者气道炎症的作用 涂海燕,杨炯,李清泉
分支杆菌快速分离培养技术研究进展 唐神结,肖和平
西湖荷花范文2
[关键词]护理服务文化;护患关系
[中图分类号]R192.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2720(2009)14-0567-01
护患关系是护理人员与病人之间在提供和接受护理服务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一种帮助与被帮助的人际关系。和谐的护患关系既是患者治疗、康复、转归的指明灯,也是构建和谐医院的一个重要航标。护理服务文化对和谐护患关系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1 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在以疾病为中心向以病人为中心和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转变的新形势下,护理服务文化已成为现代医院为满足病人健康需求而赋予护士的重要职能。以往的护理中,由于受传统护理模式的影响,护士对所承担角色的认识不够明确,在履行职责上缺乏主动性。因此护士必须转变观念,提高护理服务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增强责任感。做到人性化服务,贴近临床,贴近病人。
2 掌握护理服务文化与护患关系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护士对病人护理服务文化具备以下几点艺术水准:科学性、道德性、礼貌性、保护性、解释性、安慰性。开展全方位、多层面的服务理理念外,还提倡微笑服务、礼貌服务、舒适服务、积极开展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录音、录像、音乐、宣教等措施和方法。护患关系的质量直接影响患者健康的状态和疾病的康复。如:护士在与病人沟通时要有亲和力,应根据病人的文化水平层次高低、社会经济地位、职业、年龄等采用适当的语言,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简洁明快的语言,避免医学术语、医院贯用的省略语等等。特别是老人反应迟钝,讲话时语速应慢、态度要温和,恰当地使用敬语和谦语。讲话时语音要清晰,语义要准确,病人能充分领会,不能含糊或似是而非。并且尽量应用安慰性、鼓励性、积极暗示性语言,避免使用直接刺激性、消极性等伤害性语言。同时还重视非语言交流,以表情、眼神、仪表、手势以及空间距离等方式进行信息沟通。真正做到以病人为中心,不要只是机械工作,讲话要提高艺术性。护理工作者的语言能影响病人的心理和机体的应激功能,鼓励和安慰性的语言会增加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如果护理人员出言不逊,则会使病人失去理智,一蹶不振,因此注意护理服务文化的规范性,艺术性对建立良好和谐护患关系有着促进作用。护士要在,“言、行、情”上做文章,使护患之间成为一种融洽的治疗性的人际关系,为患者疾病的康复打下良好的基础。
随着人们生活的提高和维权意识的增强,对护理服务文化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因此加强护士的自身素质建设,增强患者与家属的信任感,护患沟通的目的不仅仅是简单的信息传递,而更主要的是通过沟通去影响和了解患者的真实感受。及时了解患者与家属的心理特点与需求,提高服务质量。注意口语的科学性通俗化,掌握全面的专业知识及一些相关的社会知识,满足多元化知识结构的需要。患者入院后,护士及时与其进行沟通与交流,满足他们的需求。护士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自然坦诚地与患者及家属交流。建立良好的工作环境,保特良好的心态,提高承受各种压力的能力。
3 积极开展护理服务文化与和谐护患关系的研究
3.1 21世纪的生命科学高速发展的时代,护理新观念、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发展,关键是要靠创新意识,就是多为人民的健康着想,多提供为人民健康服务的项目。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疾病谱的改变,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在解决人民健康问题上显得苍白无力,因此促进人民健康必须实现战略上转移,既多疾病的中心转移到人的生活质量上。
3.2 建设以病人为中心新型医院服务文化是对护理管理者的客观要求,也是医院生存的根本,重视病人的各项要求,了解病人对现有医院护理现状及制度的认可程度,提高护理的服务品质,创导完善护理服务文化。
3.3 医院服务建设是两个文明建设的一项系统工程,加强医院服务文化,“硬件”及“软件”建设,创造最佳服务氛围,为病人提供一流的优质护理服务,是医院求生存、求发展的关键所在。
3.4 熟练的护理技能和丰富的理论知识是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关键。
3.5 维护患者利益和尊重患者隐私。
西湖荷花范文3
[关键词]DCS系统;自动化控制;系统维护;应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TP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22-0103-01
一、DCS控制系统的概述
DCS系统又可称为分散控制系统,在国内自控行业又称之为集散控制系统。是相对于集中式控制系统而言的一种新型计算机控制系统,它是在集中式控制系统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借助电脑主机进行控制管理,通过互联网连接实现信息共享,借助对相关设备的实时监控实现工业管理和控制操作,从而保证生产全过程监管、控制的有效性。DCS系统的应用方面分析,其应用领域广阔,包括计算机、移动通信等方面,根据各个领域的特点进行该系统维护十分关键,可提高整体控制功能。
DCS系统集中了系统控制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通讯技术为一体。可借助人机交互界面实现各种相关功能,是现代工业自动化中常见设备,应用效果显著。DCS系统的特点包括:可靠性、协调性和自主性三方面。可靠性是指系统自身设计中,需要考虑体系特点、计算机控制要求等方面的管理,避免错误发生导致的危害。DCS系统中,一旦发生失误等引起的控制失调,会导致系统完整性受到负面影响,无法完成其常规工作,该特点导致DCS系统存在一定缺陷,需要及时进行分割化管理,保证模块板块化功能充分实现,提高各个程序操作的有效性、合理性。其次,协调性,DCS系统受多项管理程序的综合作用,其人机交互界面需要具有友好的特点,保证工作人员及时完成后期维护工作;最后,自主性,DCS系统的连接端口一般只包括一个,需要及时进行合理调配管理、控制分析,借助完善算法、提高控制技术等实现对工程操作的有效控制。
二、系统维护
1、系统监测
DCS系统监测网络中,需要全面检查故障状况,根据“故障诊断”的提示及时进行有效处理。网卡流程管理中,需要及时进行关闭处理,保证网卡驱动安装的顺利进行。借助网络测试仪器及时进行硬件设备设施的检测,保证交换机指示灯正常。用“ping”命令检查网络IP设置是否正常。
为了实现DCS运行稳定性,降低设备故障等带来的缺陷问题,需要及时对DCS设备进行核查管理。首先需要检测工程师站、通信网络和操作员站是否正常;包括冗余设备的工作状况等。保证DCS、DEH系统同步运行。其次,还需要加强异常状况的等级、校准,对历史存储数据进行激活操作,及时进行软驱、光驱的清理维护。并做好模件试验工作。
2、DCS接地系统分析
DCS需要考虑单点接地的处理方法,检测其是否会发生多点接地问题,比如接地点是否为单条引下线到地桩部件连接点是否良好等。距离是否符合要求,一般DCS接地与电气地距离15米以上,与避雷针接地点15米以上。测量接地电阻是否4Ω,接地电阻跟接触是否良好,土壤的湿度,导电率等有关。
此外,DCS系统设备运行的过程中时常会遇到测点跳变的状况出现,通常情况下发生这种状况的原因是接地线端子发生松动,再加上DCS机柜端子板的通道发生损坏。但也有少数情况是由于极强的磁性干扰所造成的,这种情况需要及时检查信号线的接地情况,及时将信号线从干扰源附近撤离。
3、日常维护
首先需要让系统DCS控制系y得到完善。下一个需要注意的是具体操作方面,温度的要求是我们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工作中,电动工具里面不能出现,必须远离大功率电气控制系统,还要做好防静电和屏蔽;保持室内清洁,经常除尘,定期清理系统,此外必须D CS控制系统的防尘措施,接地电路不能大于4欧姆,尽量增强系统的安全性;DCS控制系统是非常重要的,同时,系统在使用过程中不能使用盗版软件,尽量避免不可预测的问题发生。
4、其他维护内容分析
(1)规定热控人员对DCS机柜进行定期点检,CPU工作状态,冗余设备运行状态,电源模块发热情况以及电压值,卡件指示灯情况,网络通讯状态,并填写运行日志以便进行设备工况分析。检查DCS系统组态、报警记录及SOE情况,如出现报警应首先确认是否误报,再依次查找故障点。
(2)检查GPS时钟搜星情况,天线周围无遮挡物,DCS系统时间是否与GPS时间同步。
(3)预防性维护,对于关键设备定期检测电子元件寿命,进行预防性维护更换,防止出现因电子元件的老化而导致的设备故障。
三、DCS系统的自动化应用
一般状况下,DCS系统的结构设计图属于建立在计算机、连接网络节点工作的模式。DCS系统中,现场控制的对象主要针对其现场设备,其工作原理建立在十进分类法等方面,主要针对复杂设备进行控制管理。现场控制器的资源采集需要借助计算机、输入输出设备两方面综合分析,保证数据资源采集的合理性,及时进行有效的记录管理。
DCS系统的操作员需要考虑现场操作员工设置的工作界面,提高现场操作人员工作的稳定性,及时进行全面了解和掌控分析,借助输出类设备及时考虑后期故障等相关信息,此外,操作人员还可根据历史记录等相关数据进行处理,通过对数据库中历史记录的调用来完成设备运行期间的报表。DCS网络属于核心部分,具有较强的稳定作用,可以实现对设备的安全保护。此外,DCS系统中还逐渐引入了双冗余技术,该控制技术的应用目的是:DCS系统运行中,需要及时将故障单元转移到其他部分中,避免系统运作不当带来的负面危害作用。
结语
国家电子信息技术发展越来越快,DCS控制系统逐渐朝着智能化、集成化方向发展,由于该系统自身安全等级较高,稳定性良好,考虑控制领域的应用能力,需要加强其自动化系统的维护。实际操作中,结合DCS运行中相关影响因素的综合作用,及时查找故障及隐患问题等要点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 皮博源.浅谈DCS在电厂热工控制系统中的应用与管理维护[M].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
西湖荷花范文4
目前对新入科护士的带教培训形式和内容讨论较多,但对培训结束后的考核内容、考核质量,考核评价等资料较少。2009年以来,对新入科护士的带教通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在护士拿到护士执业证,或完成规定的培训时段后,制定了贴近临床的6个方面的考核,对考核成绩合格的人员,科室对其工作能力进行评价,上报护理部,确定并批准该护士是否能按期独立上岗。通过对新护士近3年的考核实施,我院新入科护士独立上岗后,其临床护理执行力、应急能力,工作质量、效能、护理安全性能等整体素质明显提高,临床工作中较好的独当一面,较全面的完成护理任务,很好的保障护理安全,这一带教考核底实施得到了各科护士长的认同。
下面具体介绍对新入科护士的考核细则。首先根据新入科护士的年资、学历、工作经历等制定不通时段的带教计划,但所有的护士上岗前都要完成以下六个方面的考核内容,经上报护理部批准后方可上岗。对新上岗护士考核的内容包括:理论考核、操作考核、护理文件、核心制度和应急预案、工作表现、含盖优质服务的整体护理。这六项考核内容全面、符合临床护理实践,对护士独立上岗临床指导性强,可操作性具体,能很好的保证护士的独立上岗的安全能力。见表1。
对以上考核总成绩制定为3个层次,≥85分视为合格,≥70分延期1个月重新考核上岗,≥60分延期3个月重新考核上岗。科室对综合成绩≥85分的护士可以上报护理部批准上岗。
本着突出护士基础护理、急救能力,着力培养整体护理服务能力的原则,总结制定出以上6个方面的考核内容,同时也是每个护士必须具备的能力需要,非常贴近临床工作。经过以上内容的培训,新入科护士非常熟悉护理工作的各项要求,也非常清晰的知道上岗前需要具备哪些素质,从而有所准备,有的放矢的学习和提高这些技能,做好独立值班的各项准备。同时护士长对该护士独立值班的岗位职责执行能力,慎独、规范执行技术操作、正确处理重症、急症、和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等较好的给予评估,较好的体现了目前阶段对临床护理质量管理、护理安全管理、优质服务的整体护理工作需求。
西湖荷花范文5
关键词:江南古桥;古桥文化;综合分析;规划;保护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101(2012)01-0097-05
受地理位置的影响,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湿润,河网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是名副其实的水乡泽国。再加之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繁荣发达,使得江南地域从古至今成为人们向往的美丽天堂,而江南古桥从中孕育成长、成熟兴盛,故处处浸染和具备了江南特有的地域元素和文化因子,已成为江南地区的一大亮点,也成为了人们生活中息息相关、紧密相联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近年来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建设步伐的大幅加快,很多古桥因保护不力而遭受严重破坏,甚至是毁灭性打击,古桥本体和文化以及周边环境的长远保护规划已刻不容缓。
一、江南古桥本体及文化现状分析
(一)古代桥梁建筑本体现状
1.江南古桥内在价值探究。由于桥梁在江南地区的集大成性,江南古桥不仅显示出了古人的卓越智慧和精湛技术,更彰显出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体现了江南独特的地域特征,极具艺术价值、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总体而言,江南独特的区域环境以及浓郁的文化氛围使得江南古桥呈现出数量众多、造型独特、功能俱全、工艺精湛、融入环境、意境深远、文化深邃等特征。
(1)艺术价值:众所周知,江南由于其地域特征,古桥数量庞大,遍布城乡,种类繁多,造型独特,江南古桥建筑基于江南特有的设计理念,很多古桥不仅体现出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更具有无与伦比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展现出江南化的艺术表现形态和设计手法,主要体现在:在空间组合上,力求错落有致、变化有度、结构巧妙、组合灵活,体现幽而雅;在尺度比例上,要求工艺精准、和谐对称、规划严整、协调统一,体现准而和;在质感型体上,寻求精致美观、小家碧玉、温文尔雅、富有韵味,体现小而精;在韵律色彩上,表现简洁明快、淡雅自如、轻松愉悦、充满灵气,体现明而亮;在装饰点缀上,呈现实用质美、朴实自然、格调鲜明、画龙点睛,体现深而远,构成了一个丰富多彩、独树一帜的江南风格和江南体系,为今人提供了鲜活的参照实体。
(2)经济价值:由于江南的水网纵横,河道交错的地理状况,毋庸置疑,江南古桥对于古代江南的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江南的发展史上,桥梁在江南地区的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增大,桥梁已成为江南市镇的重要组成部分。古桥在集镇、城市的形成过程中起过促进城市开发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甚至是先有桥梁后有市镇,人们对桥梁的依赖性越来越大,因此桥梁也就越建越多,古代的桥头往往是集市、社交、乘凉、聊天、游览的场所,许多古桥都曾发挥过集市价值、关津价值、交通驿站价值、码头集散等价值,桥梁也就必然地成为了古代江南地区商业经济的枢纽。
对于现代而言,古桥的旅游经济价值同样不可小视,各级地方政府通常可以将保护较好,名声较大的古桥开发为旅游景点,以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带动地方旅游经济,提升当地百姓生活水平,同时可以将江南古桥及其环境景观完美的呈现在世人眼前,并成为当地的地域标志和城乡名片,成为古代文明进步的象征,既让世人领略到江南古桥的风韵,感受到江南古桥的文化,也弘扬了江南传统文化,起到了极大的宣传作用,提高了地方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3)文化价值:江南古桥历史悠久,文化深远,且美仑美奂,瑰丽多姿,构成了独特的江南地域的景观视廊,而与当地的社会风俗、奇人逸事、风水玄学、政治宗教等的紧密相联,更是组成了桥的可视性与非可视性文化景观。此外,江南古桥在漫长的文化承载过程中,还融合了建筑学、工艺学、美学、文学、语言学、书法、绘画、雕刻等等各类文化科学,发挥着交流、传承、演化等重要的作用和功能,具体表现在江南古桥经典的设计、巧妙的结构、精美的装饰、优雅的造型等等,深度反映了江南建筑学、工艺学、美学、绘画、雕刻等方面的高超水平和精深造诣,真正称得上江南文化的集大成者。
2.古桥建筑体现状分析。江南地区自古土地富饶,经济繁盛,即使现今经济总量仍在全国居前,进入现代社会以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势必会给包括古桥在内的古建筑、古遗迹带来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一是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以后,地方政府以及人们对古迹和周边环境的保护意识会逐步增强,并上升到十分重视的层面,会采取一系列完整系统的保护措施;二是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以污染和破坏环境的代价来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做法也普遍存在,因此会对古迹造成损伤甚或是永久性的毁坏。所以,现存江南古桥大多呈现出以下几种态势:
(1)保持原有自然风貌。即周边环境未曾改变或变动甚微,桥梁虽受风雨侵蚀但仍基本完好,较为稳固,甚至仍在当地作为重要或主要交通枢纽进行使用。此类古桥多存于江南山区以及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现代工业以及城建渗透很小,未对其周边环境进行大规模的改造或拆迁,仍保持自古以来的原有风貌,如歙县的北岸廊桥、休宁的拱北桥等。
(2)因保护有方而风采焕发。此类古桥多分布在江南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多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受到地方政府甚至是国家的大力维护和环境改善,使其不仅保持原有风貌,而且更加风采焕发,如同里、乌镇古桥、苏州宝带桥等。
(3)改造或损坏严重。现如今,城市面貌随着城建力度的不断加大而变得面目全非,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有的古桥因其体量小或是地处偏远等因素,不能为当地政府和百姓带来多少经济价值和社会效应,故而不受重视,得不到较好的保护,年久失修,险象环生;有的古桥周边环境恶化、污染严重,生态环境被彻底破坏,或被大型建筑挤在角落处,失去了自然的和谐性和平衡度;有的古桥虽被重修保护,但被改造得面目全非,昔有风貌荡然无存,古桥的风韵和灵气已早无踪影;有的古桥受到现代大型车辆的重压,桥腹又不断遭受行船的撞击,变得伤痕累累,此类古桥如南京赛虹桥,该桥已六百多年历史,但由于其本体归属不明、保护不力,至今未能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且古桥周边的环境得不到有效治理,使这座在明城墙下、秦淮河畔的古桥破烂不堪。又如湖州五谷塘桥,被船舶撞坏,损坏严重,现已成为危桥。
(4)损毁殆尽或异地移建。在城建和拆迁浪潮的席卷和侵袭下,道路拓宽,航道改造,大兴土木,大量的古桥遭到拆除,古桥遭到毁灭性的打击,有的古桥建筑材料甚至都被拿去他用或是遭到盗窃,也有的古桥是因为没有得到有力的保护受到风雨侵蚀而自然损毁消亡,再有的就是被整体拆移。因为江南古桥并非单一的建筑体,而是与地方环境不可分割的结合体,故而经拆移的古桥已失去了原有的韵味和价值,几乎等同于消亡了。例如镇江丁卯桥,先遭河道拓宽拆除大半,后公路拓宽就彻底毁灭了;又如无锡的钓渚渡桥,原是典型的石拱桥建筑,造型古朴,优美匀称,风格稳重、雄浑,矗立在宽阔的谢埭荡上,风姿绰约,气势不凡,是当地的一个标志性建筑与景点,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与文化价值,但该桥被拆迁到常熟沙家浜后,再也还原不了当时的风采和原貌了,这是当地文物及文化的极大损失。
(二)桥梁文化现状
江南古桥的历史源远流长,江南古桥文化也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演绎得有声有色,气象万千,在人们的愿望、兴建、使用和依恋的过程中展现得淋漓尽致,丰富多彩。江南古桥文化是以江南古代桥梁为载体,但又不仅仅局限于桥梁本体。具体说来,江南古桥文化由于桥的兴盛、区域的富饶、环境的和谐、人文气息的浓郁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不仅呈现出精美的江南建筑风格,更是融入了江南的物质文化、经济文化、政治宗教文化、历史文化、心态文化、社会民俗文化、文学艺术、风水学和科技文化等等,具有本色原生态的江南特征,与江南的区域环境浑然一体,从方方面面折射出当地百姓社会生活的美好景象,展现出深邃的文化内涵和高雅的文化品味。
文化的传承不仅需要大师级的人物,更需要官方民间的携手推广,然而,江南古桥文化两者皆不十分具备,再加之古桥文化的重要载体——古桥因各种原因的渐渐逝去,古桥文化也越来越淡薄,越来越被边缘化了。具体表现在:一是桥梁周边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古桥形影相吊,成为孤桥,其原有的融合环境、美化环境以及成为地方风景线所形成的文化内涵随之消逝了;二是大量古桥的损毁或坍塌,使得依附其上的造型与结构艺术、雕刻艺术、诗词桥联、文学书法、宗教文化、社会功能等等都变得无影无踪;三是许多脍炙人口的古桥故事、民间传说和历史事件在民间的口耳相传以及随着古桥的离去而逐渐淡化;四是与古桥密切相联的伦理文化、民俗文化与现代生活节奏、社会习俗和道德观念不相融合甚至是相去甚远,在缺乏有效保护的情况下也不再传承。
二、古桥现有保护措施与呈现古桥保护严峻态势的成因分析
(一)已进行的相关保护措施
由于江南地区地域广阔,古桥保护因地而异,参差不齐,差距较大,虽然总体上古桥生存状态堪忧,但也不乏好的经验和做法。
1.部分地市政府部门专门成立了古桥保护领导小组,改变以往由单一的一两个部门管理,遇到复杂问题执法无力,且相互扯皮的局面,而是由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发展规划、财政、交通、水利、建设、文物、工商、公安、环保、旅游等多个行政部门分管领导为成员,实行统一领导、分层管理、有效保护、合理利用。
2.设立古桥保护专项资金,从政府财政预算中单列,并大力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捐助,通过各种合法有效的途径筹集资金,专门用于本地区的古桥修缮及保护。
3.细化监管措施,加强古桥保护。通过宣传和出台管理细则,动员各方力量,引导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加强对各类涉及古桥事务的监督和管理,对古桥修缮工程和周边环境改造等工程做到提前公示,广泛征求各方意见,集思广益,择优慎行。
(二)古桥保护严峻态势的成因分析
之所以造成现存古桥和古桥文化当前此种严峻态势,经具体分析,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原因:
1.城乡大规模的基础建设造成了古桥本体及环境的严重破坏。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各个地区均开展了大规模的城乡建设,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百姓生活水平稳步提升,江南地区由于自古区域位置得天独厚的优势,无论是建设步伐还是发展态势均在全国居首,成为全国城乡建设的桥头堡,然而其中有一部分成果却是以地方自然生态环境遭受破坏为代价的,几乎绝大多数的江南古桥在大规模的基础建设中都或多或少的受到了影响,受到较好保护的古桥为数不多。
2.水利设施的大量兴建以及航运部门缺乏对古桥的保护监管。近年来,由于国力增强以及国家综合水平的提升,国家以及各级地方政府对于涉及人民生产生活,尤其是农村的水利设施以及水环境改造等都十分重视,故而在水资源丰富的江南地区,河道改道、拓宽等情形尤为多见,古桥在此过程中均受到影响,或改造,或搬移,或拆除,极少为保护古桥而重新考虑水利设施及工程的建设方案。此外,由于江南水系发达,航运是江南地区交通运输的一个重要途径,现代船只体积大,速度快且数量众多,而古桥是在古代设计建造,不具备适应现代大型船只通航的条件,故发生船桥撞击事件较多,然而较多的航运部门对此熟视无睹,既没有对保护古桥做出限航,又没有具体可行的方案措施,致使古桥损坏或损毁。
3.地方政府缺乏长远规划并存有片面追求功利的思想。江南各地由于经济发展成就在全国较为居前,各级地方政府对于古迹及文化的保护意识也相应较高,但仍存有片面追求功利的思想,并缺少科学有效的长远规划,对于古桥及文化保护亦如此,出现上述情况的根本原因均在此处。
4.文化和文物主管部门缺乏对古桥及其文化的整体保护意识和有效措施。根据本人的实地调查和走访研究发现,在江南地区,一般较为著名的古桥或是整体环境现存较好的古桥多能得到较好的保护,但是大多数单体古桥,尤其是规模体量极小的古桥未纳入当地文化和文物主管部门的视线或是未能采取切实可行的保护办法,有的是因为资金匮乏,维护经费筹措渠道有限,致使没有条件进行有效保护,可谓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有的虽有保护方案却未能系统深入地开展实施,仅仅停留在纸上或是敷衍了事;有的未经很好的评估勘察,使得很多有价值的古桥未能得到宣传、开发和保护,甚至是仍埋没于荒野;有的迫于当地政府的压力而采取一些不能有效保护古桥的简便措施等等。
5.现代工农业和重型交通工具对古桥带来的伤害。现代工农业对于环境的破坏程度,世人已有很深的认识和了解。现代工农业所带来的环境污染,诸如气候反常,旱涝、泥石流等各类自然灾害频繁无律,或是雨雪雹雾等自然天气反复无常,造成酸雨对桥身的腐蚀,特大暴雪的对桥体的积压和负重,大冰雹对桥体的损伤,浓雾的频发致使车辆船只对桥身撞击的高发等等,还有工农业废水和垃圾对桥墩的侵蚀以及水环境的改变和破坏致使古桥整体环境系统的失衡等等,不一而足。现代工农业在造福人类的同时,给地球环境带来的深重危害和对人类发展生存造成的重大影响人们有目共睹并深切感受,更不用说其对古桥的影响之大了。此外,现代陆路交通工具,特别是大型、重载超载车辆对于设计承载量均较小的古代桥梁的重压或是撞击势必加速古桥的损毁速度。
三、江南古桥本体及文化规划保护对策
江南古桥及其文化不仅是江南人民一笔宝贵的历史财富和精神财富,更是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的财富,对于江南古桥及文化的研究、开发、规划和保护,可以造福今人并利于后代,着实是一件功在千秋的大事。
对于古桥的保护既不能仅仅停留在意识上,也不能依靠简单一时的措施,而是需要对古桥及其地域环境特征进行整体考量、评估、调研和探讨,从而制定科学长远的保护规划和行之有效的保护方案以及措施。根据本人对江南古桥大量实地调研所掌握的材料以及对当前国内发展形势的研判,对于江南古桥的实际保护方案和科学规划,现提出以下建设性意见和具体可操作性措施,以供地方政府及相关机构参考或借鉴。
(一)建设性意见
1.维护环境,保护生态。江南古桥虽为单体人工建筑,但其已融入了环境,江南古桥最大的成功之处和亮点则是和环境合二为一,融为一体,浑然天成。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把目标和视线锁定在古桥建筑上,要做到“保护古桥建筑不仅要保护文物的本体,还要保护其产生和存在的环境,古桥一旦离开了原来的环境,就等于离开了历史,再也唤不起后人的记忆。”
2.加大宣传,营造声势。在当前信息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江南古桥除少数较为知名外,大多数无声无息,特别是附着其上的无形的文化资源,甚至连当地人也说不出所以然来,因此,对于保护古桥来说,整理归纳,并加大宣传工作的力度尤为重要。宣传一方面能使当地百姓加深对古桥的了解,进而提高保护意识,增强重视程度,使其深入人心;另一方面能使古桥成为地方名片,形成品牌效应,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从而吸引政府拨款、旅游收入以及其它途径的资金投入。而资金的大量收入又能用来维护古桥、拓展宣传、营造声势等等,进而形成良性循环,从而在此基础上使古桥、文化和环境得到切实有效的保护、开发和利用。
3.提升人文素养,提高保护意识。保护古桥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归根结底还是要靠人,靠人的素养和意识,如果没有人为破坏,仅古桥的自然损毁则要少得多。因此大力提升人们的人文素养,提高人们的保护意识是保护古桥关键中的关键,根本中的根本。通过多种形式和内容的教育和宣传来改善和提高当地群众的文化素养、科学素养,甚至是生活习惯,让百姓从内心里和行动上关爱古桥,保护古桥,并有意识的传承古桥文化,维护古桥环境,与古桥和谐共生。
4。建立长远且科学的保护规划尤为重要。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古桥的保护力度,要在充分调查、论证的基础上,把古桥纳入文物保护级别,全方位、多渠道筹措古桥保护开发资金,建立古桥保护长效机制,并开展切实可行、全面深入的保护行动。
5。加强古桥研究。只有深度地了解江南古桥及文化,才能更好的保护它们。因此要从古桥建筑实体和文化方面深入研究江南古桥的历史、现在和将来,研究古桥的建筑风格、建筑材料、雕刻技艺、文化内涵等,并将古桥及文化的各类资料和研究成果归纳整理,建档立馆,从而挖掘和彰显其隐藏的光芒,发现和展示其新的亮点,让江南古桥及文化愈发璀璨闪亮。
(二)可操作性措施
1.各级地方政府或保护部门要将古桥作为地方名片,大力做好宣传策划。可以在车站、码头和公共场所及古桥周边设立广告牌,制作电视专题宣传片,利用各种媒介介绍当地古桥的历史及特色,并配以精美图片,同时弘扬地方古桥文化,举办各类与古桥相关的特色活动,建造古桥展览馆,用影视图像、名桥模型和实桥仿建等形式,并配有文字从多角度介绍古桥历史、古桥价值、古桥建筑、古桥文化等等,做到全方位地营销古桥,将古桥的形与神,意与境完美地结合让世人品味,在保护古桥的同时又拉动了地方旅游经济,既可以使人领略和感受地方古桥的风采,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强市民爱护古桥的意识。
2.科学详细编制古桥及周边环境保护规划及相关子规划。规划的重要性就是表现在能最大程度地减少城区改造和城乡建设等与古桥发生矛盾和冲突,因此提前的预计和研判是十分必要的,各种建筑和水利工程可以在与古桥和谐共生的前提下设计建造。
3.将古桥全部列入保护名录并依法公布,受到法律保护,以设标志、立碑记等形式明示古桥文物,明确古桥保护范围和控制地带,同时设立专项,在人员和经费上加大保障力度,以切实落实保护措施。
4.对古桥资源进行全面的调查、考证、统计,建立古桥资源信息库、档案库和数据库,进行信息化、数字化管理。
5.对于重点保护桥梁安装电子监控设施和桥梁状态监测设备,以全天侯实时掌握古桥动态,以便对古桥及周边环境包括水体、土壤、植被、生态以及人文环境进行全方位的护理和优化,并对人为污染和破坏在第一时间做出反映,及时解决问题。
6.加强制度建设,完善保护措施。建立和完善古桥保护机构,出台政府制定的古桥保护条例和细则,并加大执法力度,对破坏古桥的行为,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罚,如果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7.采用新思路、新模式解决古桥生存发展问题。在城乡建设等与古桥发生矛盾和冲突时,可采用远离古桥建新桥、建新楼、建新站的发展模式;对于古桥保护可以采用原地加固、以旧修旧的模式或是复原周边环境等方式;在古桥遗址外建博物馆、展览馆等建筑,既可将遗址覆盖在内,做到全方位保护,又可供游人实地参观,通过比对提升保护意识等等。
西湖荷花范文6
论文摘要:洞庭湖是我国第2大淡水湖,洞庭湖区既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棉、油、水产等生产基地,也是调蓄长江洪水的重要场所。随着三峡工程的蓄水运用、1998年大水后的防洪建设、经济社会的发展,湖区的防洪、水资源、水生态环境状况等都发生较大变化。为了构建健康洞庭、和谐洞庭,支撑与保障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开展洞庭湖区综合规划。基于对洞庭湖面临的新形势的分析,提出了洞庭湖区综合规划的一些认识与思路.供讨论。
长江水利委员会1990年编制的《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简要报告》对洞庭湖区提出了开发治理意见,1997年编制的《洞庭湖区综合治理近期规划报告》为三峡工程建成前洞庭湖区的治理与保护提供了依据。随着三峡工程的蓄水运用、1998年大水后防洪建设引起的长江中下游防洪形势的变化、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治理江湖认识水平的提升,为了构建健康洞庭、和谐洞庭,支撑与保障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开展洞庭湖区综合规划。在新的形势下,关于洞庭湖区综合规划的认识如下
1客观认识洞庭湖区的变化
洞庭湖区的变化,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因素既有 自然 因素、也有人类活动因素,既有外部条件的变化,也有内部条件的变化。洞庭湖区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水沙条件发生变化
水沙条件的变化是洞庭湖变化的直接原因,而长江水沙变化是主要原因。
(1)长江三口分流分沙减少,分沙减少尤其明显。长江三口(调弦口于1958年冬封堵)分流自20世纪5o~6o年代为25%一30%,70—80年代减少到15%.一加%,目前基本上保持在12%.一15%;分沙5o.一60年代为30%一35%,70—80年代20%左右,目前基本上为15%一加%。虽然最近几年分沙比没有大的变化,但由于长江上游输沙量减少,因此,绝对值减小很多。1951—1998年,三口年均分沙1.47亿t,三峡蓄水前1999 2002年,减少到5600多万吨,而2003、2o04、2005年,由于上游来沙减少加之三峡水库拦沙,三口分沙量仅有1400 2400万t。而三口分流量1951—1998年年均为1020亿m3,三峡蓄水前19992002年为625亿m3,2003 2005年与三峡蓄水前变化不大,基本上维持600亿m3左右。
(2)2o世纪三口断流时间增加。5o、60年代,松滋vj两个分支新江口、沙道观没有发生断流,7o年代东支沙道观发生断流,时问约2个半月,从8o年代开始达到150d左右,5个月时间;太平口在5o、60年代仅有几年断流,平均不到20d,70年代年均断流2个月,8o年代后基本上为150d;藕池口东支是主支,管家铺在5o、60年代有断流,但时间短,大约40d,到了7o、8o年代断流时间达到5 6个月,西支康家岗从50年代至今,断流时间都比较长,大约240d,8个月。2006年由于是长江比较枯的年份,宜昌最大流量出现在7月10日,仅31600rn3/s。所以2006年四口流量小,断流时间长,如藕池西支康家岗河过流只有1个月,最大流量仅56/s。
1.2洞庭湖的调蓄能力发生变化
调蓄能力的变化主要反映在洞庭湖面积、容积的变化;洞庭湖面积1949年为4350,1995年减少到2625km2,容积由1949年的293亿m3减少到1995年的167亿m3,1998年大洪水后实施了平垸行洪、退田还湖工程,扩大了水面,洞庭湖新的水下地形已经测完,正在进行量算,成果还要进一步分析。
1.3洞庭湖防洪形势发生变化
洞庭湖防洪形势变化主要体现在:防洪工程建设提高了’洞庭湖的防洪能力,如堤防的加高加固,河道治理、分蓄洪区建设、水库建设、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等等;三峡工程目前已经蓄水到156m,有110亿的防洪库容,可对荆江、洞庭湖的防洪起到重要作用。达到正常运行时,有221.5亿的防洪库容,荆江防洪形势将发生根本性变化,对洞庭湖防洪形势也有较大改善,荆江防洪的根本性改变为洞庭湖的治理创造了条件。江湖关系又要经历新的调整。体现在三口分流分沙减少、洞庭湖淤积减少以及干流河道的冲淤变化等方面。
目前,三峡工程运行了3a多,这3a的变化有这样几个方面:三口分流、分沙比都有所减少;其中分流比变化较分沙比大。分流由18.8%减少到16.6%,分沙比由19.1%减少到18.1%,分流减少2.2%,分沙比减少1%。松滋口由10%减少到9.6%,太平门由3.7%减少到3.2%,藕池口相对减少较多,由5.1%减少到3.8%。近一段时期,上游来沙减少明显,加之三峡水库淤积,水库下游含沙量明显减少。199l 2002年,宜昌年平均输沙量由此前的多年平均5.21亿t减少到3.91亿t.特别是从2003年6月至2005年12月,水库入库沙量总计仅6.28亿t,出库沙量2.51亿t,水库淤积3.77亿t,淤积60%,出库40%(与以往预测基本一致)。在径流变化不大的情况下,输沙量大幅减少,导致下游含沙量减少显著。下游河道的冲刷的程度比预测的稍大,冲刷的历时比预测的早。荆江河段2002年10月至2005年10月,3a冲刷3.02亿,年均1亿,以往预测约0.8亿;以往认为前几年荆江河段冲,城陵矶至汉口河段耍发生淤积,而这3a,城汉河段平滩河床冲刷0.7亿。由于水沙变化,河道发生冲刷,荆江河段的崩岸较以往有所增加。
1.4洞庭湖存在的问题及需要关注的问题发生变化
在新的形势下,除要关注洞庭湖的防洪问题外,水资源与生态环境的问题要引起关注…体来说洞庭湖水资源丰富,但是由于泥沙淤积,特别是四口洪道由于断流时问增加,工农业、生活用水得不到保障,湖区1000多万人,就有350万人要解决饮水安全问题;水污染、血吸虫、湿地保护等牛态环境也存在问题。
2关于洞庭湖区综合规划的思路
洞庭湖区综合规划的内容包括防洪、治涝、供水、航运、水产、水利血防、 旅游 、生态环境保护、水利管理等多个方面,但规划主线应是保障防洪安全、饮水安全与生态安全。
2.1总体思路
把洞庭湖作为一个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进行规划。树立健康洞庭、和谐洞庭的理念,把生态环境保护纳入规划目标,洞庭湖除了解决重点问题即防洪保安外,生态调节功能和环境净化功能等都要一并进行总体考虑,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2客观制定外部条件
要对洞庭湖正确定位,充分考虑j峡工程的防洪作用,客观认识江湖关系的变化,确定洞庭湖区的一些外部条件,包括:研究三峡工程建成后洞庭湖对长江中游洪水的调蓄作用;三峡工程的防洪调度方式,应持对城陵矶进行补偿调节;三峡工程建成后清水下泄对河道的影响、对干流蓄泄关系的影响;三峡工程建成后洞庭湖洪水组成、洞庭湖淤积、四口洪道变化;在以上工作基础上对四口建闸、城陵矶防洪榨制水位、篇州裁弯等进行研究拟定。
2.3重点研究防洪安全、饮水安全、生态安全问题
2.3.1 科学 制定防洪标准与防洪总体布局
洞庭湖区是长江中下游重要组成部分,洞庭湖区整体防洪标准按照1954年洪水进行防御,对于局部地区经论证后可区别对待。对于四水应按照《防洪标准》确定。防洪标准要恰当,并不是标准越高越好。
对于防洪标准的实现要考虑综合防洪体系的作用,特别是对四水尾间的重要城市,防洪标准要有所提高,但必须要综合考虑水库、分蓄洪的作用,同时也应考虑上下游关系。湖区洪水由四口与四水组成,因此,在正确处理江湖关系的同时要处理好河湖关系,注意防止单纯依赖堤防确定城市防洪设计水位的做法。
在防洪总体布局中要坚持人水协调的理念。具体体现在坚持给洪水以出路.充分考虑三峡水库的作用及影响,在加固堤防的同时,要继续加强水库建设、分蓄洪区建设、洪道整治以及平垸行洪、退田还湖措施。在总体布局中还要研究遇超标准洪水的对策与措施。
2.3.2明确划定防洪区
根据《防洪法》的要求,防洪区是指受洪水泛滥所涉及的地区,洞庭湖平原区都是防洪区。防洪区又分为洪泛区、蓄滞洪区与防洪保护区。目前的防洪保护区基本是重点垸,蓄滞洪区的概念比较清楚,在规划中,对于洞庭湖区目前的一般垸,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划分,一般垸的情况差别很大,有的有县城、铁路,有的主要是农田,且大小不一,对于这些要区别对待,是升为重点还是继续定为行洪区要充分论证,有所交代,予以明确。另外防洪保护区也应根据保护人口、保护对象的重要性考虑不同的风险
2.3.3分蓄洪区分类建设
洞庭湖分蓄洪区建设任务重,对于分蓄洪区的安排要考虑三峡工程建成后的变化,根据三峡工程建成后的情况对分蓄洪区进行分类。当前正在开展长江流域蓄滞洪区建设与管理的规划工作,对洞庭湖分蓄洪区也进行了分类。分类包括重点、一般与保留3类,初步把洞庭湖区24个蓄洪垸分为重点蓄洪垸10个,蓄洪量86亿m3,一般3个,26亿m3,保留l1个,蓄洪量51亿。各类可按不同的建设模式进行建设,对于重点分蓄洪区要建设好,能够有计划使用,分蓄洪区安全建设模式可结合社会主义新 农村 建设进行。
2.3.4河道综合整治
河道整治的重点是洞庭湖四口洪道,四口洪道总长985krn,问题是淤积严重、水流紊乱、交叉串河多,特别是松滋、藕池水系。洪道整治一方面要进行疏浚;另一方面可根据三峡工程建成后三口分流、分沙的变化,适当采取堵支并流或控制、理顺水系,水系调整要充分考虑水资源利用与排水功能,即供水、灌溉与治涝、水质保护等,避免引发新的问题,产生新的矛盾。对于调弦河要从水资源利用、生态环境的角度进行研究。因为,调弦河在1958年冬封堵,当时规定当监利水位达到36.57m时,湖南、湖北两省协议打开,而1998、1999年监利水位分别达到38.31、38.30m,都没有打开,因为无法分流1440rn3/s,因此,在规划中要对调弦河的功能重新进行定位,是否以解决水资源与生态环境(如水污染治理、血吸虫防治)为主,把分洪任务降为其次或取消。
2.3.5大力开展水资源配置
在做好防洪同时,要重视湖区水资源利用问题。要在对洞庭湖区水资源现状以及开发利用情况的基础上,分析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按照建设节水型社会的要求提出节水目标与措施,分析缺水的区域与类型,进行供需平衡分析,根据分析成果进行水资源配置,提出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措施,包括工程措施(如适当的引提水、平原水库)与非工程措施(如产业结构的调整)等等。从目前看。洞庭湖区的缺水既有季节性资源性缺水如三口洪道地区、也有水质型缺水如华容县城的饮水问题等等,在规划中要针对重点问题开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