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清明节手抄报内容文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清明节手抄报内容文字范文1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及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实开展“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深化“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根据中央、省文明办要求和市文明委2017年度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重点活动安排,现就组织未成年人开展“清明祭英烈”活动通知如下:
一、活动目的
突出立德树人,以中华传统节日清明节为契机,以网络签名寄语为载体,充分挖掘运用重要民族传统节日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和爱国主义情感,生动形象地进行“中国梦”学习教育,引导未成年人慎终追远、缅怀先辈,铭记历史、学会感恩,继承先烈遗志,珍惜幸福生活,不断增进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华民族的情感,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实现中国梦的共同奋斗之中。
二、活动时间
4月1日至4月10日。
三、活动内容
(一)开展网上活动。中国文明网在首页显著位置开设“网上祭英烈”栏目,河南省文明网、xx文明网同时在首页显著位置开辟链接窗口。各县区各学校要广泛宣传发动,利用学校可上网的微机室、网络教室,组织未成年人登录中国文明网“网上祭英烈”专栏,在网上向先贤先烈鞠躬献花、抒写感言寄语。
(二)组织网下实践。各县区各学校要按照就近就便、形式多样的原则,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组织学生到红色旅游景区景点、烈士陵园、烈士墓地、杨靖宇故居等爱国主义场所和国防教育场所祭扫、献花和宣誓,以实际行动表达对革命先烈的感恩怀念。
(三)开设活动专题。在校园宣传栏、校园广播、黑板报推出“清明祭英烈”专栏,介绍清明节的来源、风俗、意义等;邀请老、老战士、老党员、英雄楷模作革命传统报告;以诗文朗诵、征文比赛、主题班会、演讲比赛、红歌传唱、故事会、手抄报等形式,开展纪念革命先烈活动。
四、活动要求
(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各县区各学校要把“我们的节日清明”主题活动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结合起来,与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结合起来,与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结合起来,精心组织实施,寓传统文化于文明祭扫中,精心设计活动项目,积极创新活动载体,实现现代文明和传统文明的和谐统一。
(二)文明纪念、严守纪律。在祭奠革命先烈活动中,各县区各学校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师生,精心设计让师生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明祭奠活动。
(三)加强宣传,形成氛围。各县区各学校要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加强宣传报道,充分发挥各类媒体、网络作用,广泛宣传活动开展情况,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
(四)强化措施,确保安全。各县区各学校在组织开展“清明祭英烈”活动时要认真制定工作方案和安全预案,认真落实各项安全措施,确保活动立意高远、文明高尚、安全顺利开展。
“清明祭英烈”活动结束后,各县区文明办、教体局和局直学校要认真总结活动开展情况,并及时形成材料(文字信息、图片4张、视频资料、活动总结)于4月15日前分别报市文明办和市教体局邮箱。
市文明办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刘xx
市教体局联系方式:
清明节手抄报内容文字范文2
关键词:综合性学习;高效课堂;语文作业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该是语文实践”,不过,在农村住宿学校,这样的“语文实践”如何操作呢?如何落地生根成为教学中可以操控的常态呢?这一点值得研究与
探索。
我在教学实践中,依托“综合性学习”这一内容做了一些尝试,供大家讨论。
一、把握先进理念,紧扣课本拓展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并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
理论就是航标。教材中“综合性学习”这一内容的设置,不就是一种引领吗?它促使教师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生活,运用语文常识去掌握语文规律,去拓展语文学习的领域。那么教学中紧扣课本设置的内容进行教学与作业的设计,进行适度地拓展与挖掘,从而进行语文能力的培养,正符合课标的指导思想。
二、作业布置,打破常规
人教版八年级上学期的三个综合性学习分别是“让世界充满爱”“走上辩论台”和“怎样搜集资料”,这三个活动分别安排在第二、第四、第六单元的后面。
我们学校是住宿制学校,学生每周五天住校,两天在家。为了能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到综合活动中,使学生的准备活动落到实处,我布置作业时打了个提前量。
比如在上第一单元之前,我就布置“让世界充满爱”的准备任务。每周放假前布置任务,返校后督促学生整理资料,一二单元的新课结束时,历时近一个月的综合性学习的准备也比较充分了。然后在此基础上综合性学习的课堂展示,都能达成高效。
三、利用现代科技,让学生爱上作业
电子时代,学生的假期几乎被电子产品“绑架”。与其让学生放纵自己在网络,不如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电子产品,科学地利用网络来做点有意义的事情。综合性学习需要大量社会实践,也需要大量资料,更需要学生对资料进行筛选组合与优化,刚好把学生们的网络兴趣引向正途。
比如“怎样搜集资料”这个综合性学习,教材上只让查中秋节、三峡、电脑这三个内容。但是,教材是个例子,可以拓展延伸。为了能够全体参与,我把全班分成六个小组,又把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春节、七夕节、重阳节等重要的传统节日罗列出来,再把我们襄阳本地的旅游景点列出几个非常有名的,让每个小组完成一个传统节日和一个景点资料的搜集。
作业布置后,跟进两周。再让同学们将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制作成幻灯片(实在不具备条件的小组也可以用手抄报的形式展示出来)。我承诺,凡是用幻灯片有创意地展示搜集成果的小组,都给时间进行展示,并对展示进行评比,优胜小组有奖励。这样的作业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学生也让人惊喜连连。同学们展示的幻灯片中,有图片,有文字,有音频,有动画;不仅内容丰富多彩,展示还非常有创意。
比如负责“春节”的小组,除了完成任务教材任务外,还现场演绎春节的部分传统习俗,全班互动猜与春节相关的谜语,演唱与春节相关的歌曲,播放曾在春节演出的经典小品的视频……同学们利用现代科技,有效完成作业,以至于后来每节展示课都成了孩子们的节日了。这样打破常规的作业,生动生活,又符合孩子心理,所以课前准备异常充分,那课堂展示时的高效与精彩就水到渠成了。
四、教师敢于放手,学生成长迅速
有的老师也许会以为,综合实践活动会很麻烦,需要很多精力。其实,只要组织得好,放手让学生去做,学生会做得比你想象的还要好。
以小组为单位布置任务,放手让小组长进行安排协调。各小组长熟悉自己的组员特点,能充分利用每个人优势来协作完成任务,这能够培养他们的团结合作能力。
这样的作业,确实有难度,毕竟不是每个学生都能熟练运用现代科技。但是他们有办法解决:有的去请教电教老师,有的找自己的亲朋,或者直接跟老师学习。总之,他们为了完成感兴趣的任务,不怕困难,会不断探索,同时还乐在其中。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目标是最好的引领,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每次读到这里,我就感觉春风拂面、心内开花,因为我让这个理念落了地,生了根,并且长枝开
花了。
综合性学习考点很多,内容也很繁杂,若只为应付考试的话,会让学生倍感枯燥乏味。但是只要我们能解放思想,敢于创新,就一定能让学生的兴趣空前高涨。
现在,尝到甜头的同学们,每到放假时间,会倒过来“逼”我布置假期作业。虽然同学们会在班级群里不断吐槽语文作业“奇葩”,但返校后,他们又津津乐道于完成作业过程中的酸甜苦辣。
有了这样的“奇葩”作业,有了这样扎实的活动,高效课堂还远吗?
清明节手抄报内容文字范文3
[关键词] 课程资源 教学 挖掘
虽然我们的教科书已经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但是在地方课程的教学中,似乎单单一本教科书显得有点单薄,甚至有些内容也跟郊区的学生生活背景不太适合。其实,生活处处皆课堂,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的资源可以利用,尤其是地方课程的资源我们只要有心就可随手拈来。地方课程其实可以跟各个方面的教育相互结合,互相促进。有感于此,作为一名中学地方课程教师我一直是结合身边的资源来丰富课本的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课堂更加饱满、灵动。下面就谈一谈这些年来我在这方面的实践和体会。
一、传统文化教育的挖掘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有着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然而,在全球化的今天,外来文化对年轻一代的影响已有压倒传统文化的趋势,年轻人喜欢穿韩服、看日本动漫、吃肯德基、过洋节……这一现状令人不无担忧。 中国传统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灵魂和精神支柱,“教育应当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成果。”
温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比如特定的日子要吃特定的东西,像除夕吃年糕,二月初二吃芥菜饭,清明节吃棉菜饼等等,虽然课本里没有,甚至许多传统习俗已被现代人所忘却,如《温州名人》一课中,学生上网找苏步青的资料。苏步青,浙江温州人。著名的教育学家、数学家。曾任浙江大学教授、数学系主任,浙江大学教务长,复旦大学教授、校长、名誉校长,民盟中央副主席,第七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参议委员会主任。主要从事微分几何学和计算几何学等方面的研究。他创立了具有特色的微分几何学,开拓了仿射微分几何、射影微分几何和空间微分几何等领域,开创了计算几何的研究方向。为国家培养出了大量优秀的数学人才。他被称为“东方第一几何学家”。
老师在地方课程的课堂上介绍这些,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渗透了地方传统文化教育,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让学生倍感亲切,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提高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也使教学内容更加具体、丰富与亲切,同时也在学科教学中更好地落实了传统文化教育。教师还可以同时渗透传统中的故事传说、谚语、俚语等,让学生充分了解传统中的精华,总之,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此类资源。
二、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
结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学科内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一学期的四个社会实践探究活动主题:永嘉学派;南戏故乡;百工荟萃;岁时习俗。我把一个班的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每小组设一个负责人和执笔人,要求学生利用双休日和长假进行活动,隔周汇报调查探究情况,并利用班队课、黑板报、手抄报等形式展出活动成果。学生对这一活动积极性高,踊跃参加,他们的探究成果也出乎我的意料。如温州南戏文化探究组的学生,不仅能娴熟地表演南戏,还能表演鼓词、道情等温州地方曲艺。学生们利用上网查阅资料、走访民间艺人和戏曲爱好者,通过一切社会关系寻找与戏曲相关的资料。通过四个星期的收集准备,他们的成果在班队活动课展出时,受到了同学们的高度评价,尤其是他们的演出,使那些周杰伦迷们耳目一新。而此后的班级文艺活动,也改变了以往单一的现代情歌大联唱,增加了地方音乐元素。,年轻的一代能关注传统的戏曲文化,这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意义重大。
如《温州传统文化》一课中,温州鼓词是流行在浙江南部温州地区的一种曲艺形式,因为过去多是盲人操之为业,所以又称“瞽词”或“盲词”。据已故名艺人季松年、管华山说:“温州鼓词,始于明代,由横阳里巷之曲与词曲合并而成。”横阳,即今平阳;里巷之曲,指的是民间小调。当时在野的文人与聪明的盲艺人,承受了古乐的衣钵,并吸收了当地的民间小调,创造了说唱形式。经过二百年的发展,在器乐和音乐上也日臻完善。温州鼓词在题材上,大都取材民间传说和历史小说,其中以表现家庭的悲欢离合和爱情故事居多。有大小传统曲目四百多本,如《陈十四》、《说岳》、《粉妆楼》《双面貌》等。
让学生充分感受传统中的精华,教师充分利用此类资源,有助于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
三、德育教育领域的渗透
加强思想教育是地方课程学科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的青少年生活在和平年代,人生道路比较顺利,没有什么坎坷曲折。这种生活环境可以使青少年学生开朗、乐观、无忧无虑,但也可能使其抵御外来压力与刺激的能力降低,使他们较难适应困难的处境,在遭受不顺与挫折时容易灰心丧气、一蹶不振。这就需要我们对学生加强意志教育,培养他们在逆境中求生存、求发展的能力,培养他们百折不挠、顽强坚定、奋发进取的意志品质。
在学习《叶适》一文时,我预先要求学生收集有关叶适生平资料及他的主要著作。在相互的资料交流中,同学们了解到叶适的“以利和义”永嘉学派思想,但却屡受朝中主和派势力的排挤与压制,可他从不气馁,始终对抗金复国大业充满必胜信心。面对这样的奋发有为之士,青少年学生自可受到感奋、受到鼓舞,从而激发战胜困难、度过逆境的勇气和力量,锤炼自己的意志品质,培养自己奋发进取的精神。
地方课程资源是树立学生健康向上人生观的催化剂。将德育中的精髓潜移默化地移植到地方课程中,使之立体化、生活化、社会化,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做到知行统一、表里如一。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此类资源,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定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与情感品质在学习中的道德内化作用。
四、爱国主义教育的滋养
温州,典章人物荟萃,历史文化璀璨。温州不仅是宋代经济文化大发展的时期,也是温州地域文化形成的时期。这里涌现了许多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和科学家。历史上的这些优秀人物,不仅以他们的功绩彪炳史册,而且以他们的浩然正气振兴了我们的民族精神。
我在地方课程上常常向学生介绍相关的名人的故事,比如文天祥虽然只在温州呆了一个多月,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凛然正气,依然鼓舞着大家,这不江心屿的文天祥祠就是很好的明证,在课堂介绍之余,由于没有条件组织全班同学一起去江心屿参观,但是我极力鼓励大家周末时间个别去参观。还有像郑成功、戚继光等在温州的历史上都留下了辉煌的成就,当年郑成功挥师北伐,曾在洞头大瞿岛进行备战休整、军事操练。(孙怡让,浙江温州人,字仲容,号籀。清代经济学家、文字学家。同治举人,官刑部主事。其所著的《契文举例》是甲骨文字学的开山之作,其对墟龟甲学术价值的认识,早于罗振玉、王国维、梦家、郭沫若、胡厚宣诸大家,被称为第一个破译甲骨文的学者。其学术成就,与著名的学者俞曲园、黄以周合称为“清末浙江三先生“。梁启超赞他为“有醇无疵,得此后殿,清学有光”,章太炎称他为“三百年绝等双”,郭沫若尊他为“启后承前一巨儒”。其在各方面都有巨大的贡献。)学生从历史上优秀人物功彪青史的伟绩中受到熏陶和教育,可以激起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使他们更迫切地去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热爱祖国。
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文化的力量不仅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而且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更应守护好自己的精神家园。在地方课程教学中充分利用地方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和爱国主义情感,让我们年轻的一代在文化上找得到“回家”的路,使他们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从而发展家乡,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并发扬光大,真正发挥它应有的功能。
参考文献:
[1] 浙江省地方课程(通用内容)标准,浙江省教育厅制定2003年6月.
[2]辜伟节《略论地方课程开发的基本思路》.《教育发展研究》,20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