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建筑风格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建筑风格范文1
关键词:建筑材料建筑风格
中图分类号:TU5文献标识码: A
建筑风格,即建筑的风度品格,具体的说,指建筑物的内在和外表具有的特征,亦即由不同的时代背景、社会制度、生产方式、民族传统、自然条件、生活习惯等所形成的建筑上各不相同的特点。而建筑是人们用石材、木材、钢材等建筑材料搭建的一种供人居住和使用的物体,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人们对各类建筑材料有了一个基本认识,传统材料如木材,石材,土等是自然界中本来就存在着的材料,人们对这一类材料有一种本能的亲近感和安心感。而对于钢材,塑料,玻璃等现代材料,则总是给人们一种冰冷,严肃的感觉。材料是人与自然的媒介,材料可以赋予建筑某种性格,也就赋予了空间某种氛围,创造出不同的环境气氛。
木材
自有人类文明史以来,木材就作为人类不可或缺的资源,广泛存在于人类的生活中,当然也包括建筑。木材是所有建筑材料中与人类最和谐的,它影响着我们的许多感受;人们都愿意亲近木材,触摸和欣赏它。木材由于其特性,作为建筑材料有其独特的优势:绿色环保,可再生,可降解;施工简易、工期短;冬暖夏凉;抗震性能优良。纵观建筑发展史,木材因其结构上的性能和美学上的价值而得到广泛使用,留下了许多不朽之作;从过去的小木屋到现在的多层木构建筑,木材作为最主要的建筑材料之一,始终在建筑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只要有合理的设计和良好的维护,木构建筑依然能维持近千年的历史。在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一直是以木构建筑为核心体系的。建于明清时期的故宫木构建筑群、建于辽代的山西应县木塔等都是古代木构建筑的典范。传统建筑中的各种屋顶造型、飞檐翼角、斗拱彩画、朱柱金顶、内外装修门等,充分体现出中国建筑艺术的纯熟和感染力。
石材
西方建筑的发展史可以说是一部石建筑发展的历史。石材作为建筑材料使用的最初原因是为了能够遮风避雨,是为了基本生存和生活的需要。后来随着君权和宗教的出现,统治者们开始希望他们的君权、神权能够像石材一样不朽。石材因其本身物理和化学性质而坚固耐久,统治者明白石材大厦的永久性,于是建筑中石材的用量大增。人类统治者开始利用石材来建造供人类膜拜和祭祀用的坚固、永恒的象征君权和神权的墓葬、神庙等建筑。
石材具有良好的耐久性,用石材建造的结构物具有永久保存的可能,因此重要的建筑物及纪念性的构筑物都是用石材建造的。例如欧洲最大的王宫——法国凡尔赛宫,占地面积达100多万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为11万平方米,宫殿中建筑物的墙体以及外部地面全部使用石材建成。由于石造建筑物具有永久性,一旦建造起来通常要存在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因此在建造时 人们总是在空间上留有充分的余地,并考虑群体建筑之间的协调统一。所以,同类的石造建筑物,例如住宅通常采用同样的外形设计,形成整个街区的规一性和规整性。例如巴黎街区,排列整齐的石造建筑物给人以整齐划一,秩序井然的感觉。
粘土砖
粘土砖是人类最早人工生产的建筑材料,以粘土(包括页岩、煤矸石等粉料)为主要原料,经泥料处理、成型、干燥和焙烧而成,几千年以来一直是房屋建筑的主要墙体材料。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陆续创制了方形和长形砖,秦汉时期制砖的技术和生产规模、质量和花式品种都有显著发展,世称“秦砖汉瓦”。粘土砖就地取材,价格便宜,经久耐用,还有防火、隔热、隔声、吸潮等优点,在土木建筑工程中使用广泛。由于粘土砖的原材料是天然粘土,在大气环境下性质不易变化,具有化学稳定性,因此给人以宁静安稳,可以信赖的感觉。在我国的故宫,建筑就是以灰色的清水砖墙为主的形象,在洁白的汉白玉基座和深红色的木构支撑体系的衬托下,显得格外的庄重而清新。
再如山西祁县乔家大院,这是一座城堡式的建筑群,具有中国清代北方民居建筑的独特风格。大院四周是全封闭的砖墙,上层是女墙式的垛口,建筑设计考究,体量富于变化,既有整体美感,又在局部建筑上各有特色。
玻璃
建筑上使用的玻璃是以石英砂,纯碱,长石和石灰石等为主要原料,经熔融,成型,冷却固化而成的非结晶无机材料。普通的平板玻璃由于具有透明性,因此被广泛地用于建筑物中的采光材料。随着玻璃生产加工技术的进步,具有特殊功能的玻璃深加工制品越来越越多,现在,已开发出了夹层、钢化、离子交换、釉面装饰、化学热分解及阴极溅射等新技术玻璃,使玻璃在建筑中的用量迅速增加,成为继水泥和钢材之后的第三大建筑材料。
玻璃具有透明的特点,用于外墙饰面,能使建筑物产生轻和机能美,同时具有现代化的气息。玻璃外装修尤其适用于写字楼和展览馆类的建筑物,当人走进这种建筑物时,心情就会变得轻快活跃,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情绪,这就是材料所营造的气氛和赋予空间的性格。而采用不同颜色,花纹,不同光学性质的玻璃及其制品用于室内装修,可增加室内的豪华感,烘托不同的空间气氛。采用具有镜像性的银镜玻璃可获得扩大空间和层高的效果。玻璃最早在欧洲建筑上使用,就是将彩色玻璃用于建筑的内墙。
钢材
钢材由于强度高,构件的截面尺寸小,给人以轻巧,明快,纤细的感觉。同时金属材料具有光泽,外表华美,给人以明。例如香港的汇丰银行,采用悬挂式钢结构,钢柱和钢桁架全都暴露在外,不另加装饰,以结构材料本身的光泽和颜色获得金碧辉煌的外观效果。底部完全开敞,内部空间大,给人以开阔感。呈现出一种现代“高技派”的风格。
混凝土
混凝土是指由胶结料(有机的、无机的或有机无机复合的)、颗粒状集料、水以及需要加入的化学外加剂和矿物掺合料按适当比例拌制而成的混合料,或经硬化后形成具有堆聚结构的复合材料,是当代最主要的土木工程材料之一。混凝土具有原料丰富,价格低廉,生产工艺简单的特点,同时混凝土还具有抗压强度高,耐久性好,强度等级范围宽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其使用范围十分广泛。
混凝土通常在结构物中做柱,梁,墙体等结构物中,截面尺寸较大,给人以稳重,强壮的感觉。由于混凝土材料自重大,抗拉强度低,韧性和塑形较差,所以混凝土构件多有粗大,笨重的感觉,缺乏形体美,有压迫感。为了提高混凝土的韧性,人们已经研究出与钢筋或纤维材料复合的方法,可提高构件的抗拉性能,相应地减小构件的断面。
混凝土构件外表粗糙,导热系数大,在实际使用中混凝土一般不直接暴露于建筑物的表面,通常要进行表面装修。但是近来也有一种清水混凝土做法,将原本粗燥的混凝土表面做出非常细腻的质感们的喜爱与追捧。
通过对以上建筑材料的分析,我们认识到材料在形成丰富多彩的建筑格局的时候,它们也在对环境和建筑整体发生着影响,建筑师的责任就是把建筑的性格和材料的特性分析清楚,结构材料和装饰材料分清楚,综合考虑技术,功能,美学,等因素,使建筑不仅满足日益变化的美学要求,而且满足可持续,环保,节能的发展趋势,挖掘材料的本质特征,将材料作为一种有力的语言表现不同风格的建筑,给社会的建筑结构一个稳定的基础。
参考文献:
王健 《中国建筑艺术欣赏》 山西教育出版社
杨静 《建筑材料与人居环境》 清华大学出版社
王立久 《新型建筑材料》 中国电力出版社
张彤 《整体地区建筑》 东南大学出版社
姜继圣 《新型建筑材料》 化学工业出版社
建筑风格范文2
关键词:高层住宅;建筑风格;设计策略
高层住宅建筑在城市中占有很大的比例,而建筑风格属于自然状态下的艺术总结,代表着高层住宅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发展。高层住宅建筑的实体,最主要的感觉因素就是建筑风格,越来越多的高层住宅建筑注重风格设计,给人提供视觉上的优势。高层住宅建筑风格设计策略是在实践性演化形成的,既要抓住高层住宅建筑的风格需求,又要达到高层建筑市场的标准。
一、高层住宅建筑风格的设计策略
高层住宅建筑风格与当地的地域、环境存在密切的关系,以当地风情为主,在建筑的布局、形态方面进行设计性处理,促使整个高层住宅建筑风格具有艺术的气息,与当地的生活环境融为一体。结合建筑风格的发展历史,分析现代高层住宅建筑风格的设计策略。
1、空间搭配
高层住宅建筑风格既要保留传统文化及地域风情,又要彰显现代化的特性,体现活泼与沉稳共同存在的风格。高层住宅建筑风格设计中的空间搭配,主要是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共处,体现空间搭配设计策略的优点,为避免高层住宅建筑过于单调,可以把高层建筑底部楼群设计成院落的形势,消除高层住宅建筑中的封闭感[1]。目前,高层住宅建筑风格设计策略中引起新中式的风格特性,促使院落设计更为精细,满足高层住宅建筑的需求,表达出风格设计策略中的相关特点。
2、形态构造
形态构造是指高层住宅建筑形式的表达,也是风格设计策略的一项内容。我国高层住宅建筑风格设计策略中的形态构造,按照南北地域的划分,表现出明显的形态异常。北方高层住宅建筑的风格偏向于整体、严谨的风格,设计策略中强调了威严气派的格调,而南方高层住宅建筑以柔和、大方为主线,设计中添加了园林的元素。形态构造设计中应该重点考虑高层住宅建筑在风格设计中的需求,设计出细腻的建筑风格,促使高层住宅建筑风格具有艺术文化的气息。
3、色彩组合
色彩组合是高层住宅建筑风格设计策略中的难点,不同风格的建筑对色彩的要求不同,最主要的是风格设计中的色彩组合,需要符合城市色彩规划,保持一致的色调。例如:欧式风格的四季花城小区、法式风格的佳润尚城等都具备独特的色彩组合,如西班牙风格高层住宅建筑风格设计策略中的色彩组合,采用简单的色彩搭配,形成稳定、厚实的建筑外观,某城市十八层的高层住宅建筑风格,采用了西班牙风格设计策略,屋顶统一是红色的筒瓦,墙体以米色、白色为主,整体外观具备西班牙风情,色彩组合非常到位,仅仅是集中单一的色彩,也能组合出韵律性的高层住宅建筑,在风格上给人一种优雅、清洁的感觉。
4、材料选择
材料在高层住宅建筑风格设计策略中属于内在途径,设计师利用不同的材料,直接反应建筑风格[2]。材料在建筑风格设计策略中具有节能降耗的思想,也是近几年高层住宅建筑风格设计策略中重点考虑的内容。例如:现代简约风格的建筑设计中,包括欧式简约、法式简约以及现代简约风格,非常注重设计材料的选择,已经从传统的天然材料转型到合成材料,同时利用材料结构上的关联,直接将材料暴露在高层住宅建筑的外部,表达一种特殊的艺术格调,突出高层住宅建筑的简约风格。近几年,高层住宅建筑在简约风格设计策略中引入了绘画流派理念,通过材料选择构成原色调,用于凸显建筑的特殊性,是一类适合年轻人选择的风格。
二、高层住宅建筑风格设计中的因素
高层住宅建筑风格设计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决定了建筑风格设计策略的发展方向。结合高层住宅建筑风格的具体设计,例举最为常用的因素。
1、地域文化
高层住宅建筑风格设计策略中的地域文化因素,占有很大的影响性,城市高层住宅建筑仍旧保留着地域文化的特性,彰显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现代设计师将地域文化融入到高层住宅建筑风格设计中,引入地域中的文化元素,与现代高层住宅建筑风格和谐发展,体现出自然、优美的设计风格。
2、地理特征
地理特征在高层住宅建筑风格设计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能够促使建筑风格呈现群体式的发展[3]。我国地势多样化明显,各个地理特征中的高层住宅建筑风格设计都达到群体式的特点,如高温、高寒地区,高层住宅建筑风格设计中需要加厚墙体,达到隔热御寒的效果,地势潮湿区域,需采取外墙防潮的方式,因此,根据高层住宅建筑的地理特征,规划建筑风格的设计策略,一方面表达建筑风格的基本状态,另一方面符合地理特征的需求。
3、建筑格局
高层住宅建筑的平面、立面对风格设计策略的影响性较大,建筑风格设计还要重点考虑建筑格局的需求。格局能够约束高层住宅建筑风格设计的方向,其可规范建筑风格的设计策略,避免在主观与客观上出现矛盾,表达和谐性的建筑风格。不同城市的高层住宅建筑格局,对应了不同的风格设计,例如:美国的高层住宅建筑风格设计策略中,采取了三段式板楼的设计方法,而我国香港地区,使用的是凸窗设计,由此可见,不同的建筑格局,在风格设计策略上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
三、高层住宅建筑风格设计的案例分析
Art Deco是新艺术运动的基础,也是现代高层住宅建筑风格设计策略中的代表,如:绿地威廉、汇景新城世家组团、雅戈尔太阳城等高层住宅建筑,均采用了Art Deco的设计风格,深化几何线条与机械美学,达到清新自然的设计标准。Art Deco在高层住宅建筑风格设计中具有优质的效果。
以某高层住宅建筑为例,分析Art Deco建筑风格设计的应用。该高层住宅对功能及外观的要求非常高,而Art Deco符合该住宅的基本需求,首先Art Deco的包容性强,可以适用在高层住宅建筑群体内,融入周围办公、交通的环境,该住宅位于市中心,即使后期城市开发,该住宅群的风格也不影响城市发展;然后Art Deco具备阳光、自然的特点,按照放射状的方式布局住宅群,着重应用了垂直线条,利用阶梯上方汇集的特性,显示该住宅建筑的稳定性与高耸状态;最后设计V字形装饰,利用V型要素,体现Art Deco在该住宅中的独特性,彰显V型要素的生机与活力。
结束语:
高层住宅建筑风格设计策略是保障建筑完善、优质的有效措施,其可根据高层住宅建筑风格的需求,提供实践性的实施策略,同时考虑风格设计中需要考虑的因素,促使高层住宅建筑达到预期的设计风格。高层住宅建筑风格设计存在多样化的需求,主要是为高层住宅建筑提供设计方向,避免其在城市建设中缺乏中心,进而体现高层住宅建筑风格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宫同伟.晋城高层住宅建筑风格探析[J].城市,2011,02:14-17.
建筑风格范文3
关键词:丰大银行;殖民;建筑风格
济南是历史文化名城,也是老的工业城市,自1906年通商开埠后修建了大量的近代建筑。据统计,经二路老商埠区周边有一定历史文化积淀的老建筑共17处。始建于1919年的老洋行,是济南商埠区保存较完整、具有南欧巴洛克建筑风格的“孤本”,它记录了济南开埠的历史。
1 丰大银行建筑风格形成的背景
济南长期以来为各省级衙署、济南府、历城县治所在地。刘鹗《老残游记》中描绘19世纪末的济南,既有北方王府之城的庄严雍容,又有南方古镇的灵秀妩媚,俨然一幅北国江南的胜景。自后,中国社会方方面面都受到冲击,在众多有识之士的远见卓识之下,济南主动通商开埠,打破原有的以农耕为主的生产方式,开始向近代城市转变。城市的出现使得近代的市民思想形成,构成了接受外来文化的基础。
在这一转变的过程中,中国社会完成了生产方式的主要形式由农业向工商业的转化。新的生产方式必然促使新的意识形态的产生,但是由于这个过程是在中国被侵略的情况下完成的,强行的文化植入,使这个时期的建筑风格表现出强烈的东西文化碰撞的现象
2 东西方艺术对丰大银行建筑风格的影响
大银行位于济南市的经三纬六路的交叉口上,是济南现存的唯一一座具有南欧巴洛克建筑风格,济南商埠区保存较完整的早期有代表性历史建筑,至今已有80多年的历史。
当时的社会背景,一方面,中国在明末清初时中国社会已经具备了孕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外来文化在中国具有一定的生存基础,外来入侵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社会形态的进步。另一方面,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一脉传承,外来文化通过殖民的方式进入中国,不可能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来影响中国建筑形式。
2.1 丰大银行整体风格由西方建筑艺术决定
经过文艺复兴、法国古典主义之后,西方建筑随着工业革命开始走向近代。此时,由于西方建筑本身处于由古典向现代蜕变的过程中,建筑风格表现出不成熟、不稳定的特点。那么由殖民者带到中国来的建筑风格更是值得思索。
我国近代银行建筑的风格主要受到复古主义、新艺术运动和装饰艺术运动的影响。这三者正是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30年代风靡世界的建筑思想。复古主义是西方从18世纪到20世纪初期占统治地位的建筑思潮,包括罗马复兴、希腊复兴、哥特式复兴和折衷式等风格。其中希腊复兴和罗马复兴是中国近代银行建筑中应用最广泛的形式,成为影响中国近代建筑整体历史风貌的主要构成要素。在我国这类近代银行建筑最为集中的如上海外滩和天津的部分历史街区。
相比而言,新艺术运动对国内近代银行建筑的影响就较小。装饰艺术运动在20世纪20至30年代粉墨登场,是新艺术运动之后的一个过渡风格。其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在于将设计潮流由复古主义中对历史性装饰的滥用转型几何装饰。虽然近代银行建筑的风格主要受到上述三类艺术风格的影响,但风格与思潮在传播的过程中总是呈现一定的复杂性和折衷性。
殖民者带来的建筑形式不可能是纯粹的,但是是以西方建筑形式为基础的。其一,最先到达殖民地并且有建造能力的入侵者一定是伴随着经济利益而来,而不是文化传播。尤其是对于像建筑这种与世俗生活紧密联系的文化形式来说,即便没有建筑师,殖民者也需要建筑满足生活。于是诞生了建筑元素之间不理性的杂糅交错的建筑形式。“设计者”没有专业素养,以及对建筑理性的理解,他们只是建造他们心中的建筑。这种建筑中最常出现的,不是建筑师和艺术家正在探索的符合当时社会生产方式的建筑形式,而是“设计者”印象最为深刻和所能表达的建筑特征,比如在欧洲矗立千年的哥特式建筑和文艺复兴之后特点突出的巴洛克建筑。这些素材的使用固然是不专业不理性的,但都来自西方。其二,当殖民者在中国有了稳定的势力,便开始有专业的建筑师来实施建筑设计。建筑师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艺,以及当时社会背景下提倡的建筑形式。比如这一阶段盛行的复古主义、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等。对于专业建筑师,他们的素养使他们考虑建筑与地域之间的关系,他们在中国的建筑一定会融入他们对中国当时社会物质文化方面的生活方式的理解。这些一定不同于西方,所以中国的近代殖民时期由专业建筑师设计的建筑作品也不能算作纯粹的西方某一时期的经典形式。
丰大银行的主体为二层带阁楼砖木结构,建筑面积约600m2。为屋顶灰色瓦铺,平面呈现“凹”字形,楼体的平面在凹进去的部分又突出来一个门廊,门廊旁的两根仿多立克石柱和刻有“山东丰大银行”的檐枋是立面最具有特色的元素。入口门廊两侧的山花套叠在一起,这融合了巴洛克建筑的典型特征。立面的正中是一个集中式形体的阁楼,立面柱式构图井井有条,正立面简洁严谨,比例和谐,方形的开窗和入口的圆形券拱对比,立面明暗的光影变化对比丰富、虚和实的对比鲜明而且层次清晰,对立着又呼应着,整体统一,丝毫不乱。入口的柱子和它们上面的山花控制着全局,使整个立面统一。在建筑立面的装饰方面,檐部的线脚和边缘的细部纹饰应用了当时典型的装饰母题,如檐口和线脚的莲瓣式装饰。整个楼的构造看起来非常复杂,但又不失高贵。
2.2 丰大银行受中国地域建筑文化影响
每个区域都有各自的历史,自然就会有历史的积淀。它存留在建筑和城市中,或融汇在每个人的生活之中,形成当地的建筑文化。作为文化结晶和凝聚的地域建筑,是区域文化资源在物质环境和空间形态上的体现。每个地区富有地域特色的建筑,都需要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满足人们的生活方式,即建筑功能本身符合当地的自然气候、地理环境;以及在建筑文化中,符合长期以来历史变迁和客观环境与人的交互作用共同形成的价值取向。同时,地域文化及地域建筑和所产生的地域建筑环境,也会对置身其中的人们的思想、行为、心理、生活方式等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造就一种新的文化情景。
中国文化的特征就是古老和不间断的连续相继的发展,中国建筑显然也是同具这种特色。外来文化的突然冲击,中国本土的建筑文化必然会有所回应。在这一脉相承的中国地域文化中,中国匠人是一个不得不提到的因素。因为中国建筑艺术的形式和技术一直依靠匠人的手口相传,所以匠人本身就是中国本土的设计师。外来建筑由大多从来没有见过西方建筑的中国传统工匠实施营造,这其中必定夹杂了中国匠人对建筑一贯的理解和认知,这些匠人一代代智慧的沉淀和反应在建筑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必定影响到外来建筑的营造。也就是说建造在中国的外来建筑是经过中国匠人解读的。
3 结语
丰大银行的建筑风格由西方艺术决定了主要基调,同时西方艺术在由古典到近代的变迁中形成的不稳定的艺术风格和殖民统治对中国地域文化冲击下形成的不纯粹的艺术风格,是丰大银行作为济南通商开埠时期建筑的主要特点。
参考文献
建筑风格范文4
1.1与现代社会生产生活发展相适应
基于生活习惯、造价、生活观念等种种因素的影响,不管是城市居民,还是农村居民,都已经开始追求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徽派风格早已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而且加上徽派风格的推广工作又缺乏激励机制,管理的难度也不断加大。有些建筑在报建的时候说是徽派风格,可是在具体操作时没有工作人员进行现场监管,也没有具体的设计,导致建设过程不断出现随意改变风格的现象。
1.2徽派建筑风格实质性要素的明确标准
有的人衡量新建筑的风格是以徽派建筑传统的外观与内部空间结构为标准的;而有的人则是看有没有马头墙或者坡屋面的等这些标志性的建筑符号,从而抽象的判断该建筑是不是徽派建筑的风格。马头墙与坡屋面是构成徽派风格的主要元素,可是如果在使用的过程中出现失误反而就会适得其反。还有些建筑,采用坡屋顶固然是好,可是却把屋顶设计成一片红色,让人完全无法感受徽派风格。
1.3如何认同徽派建筑形式创新的多样化
在对传统的徽派建筑风格与村落形式的认知上,大家的意见基本一致。可是在“全球化”与“信息化”时代的冲击下,徽派建筑的创新与发展已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设计手法和理念,这些东西的出现在给徽派建筑的发展与创新提供丰富手段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管理工作的模糊与混乱。因此,怎样管理徽派建筑形式创新的多样化让大家认同,也成为了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1.4建筑风格的协调与统一
世界的丰富多彩决定了文化的异彩纷呈,当然也决定了建筑风格的千姿百态,徽派建筑风格只有在与其他不同建筑风格的比较之中才更能彰显它的特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最佳代表,徽州文化的最大特点就是不反对和挤压外来文化,而且能在兼收并蓄中不断地发展与壮大。徽派建筑即是最好的体现,他不断地汲取外来精华、不断地完善自身特点,逐渐形成自有的独特风格。可是如果建筑师把他设计的得意单体放在了不适合的地方,最终导致风采得不到体现,而且还毫无亮点,看上去很突兀。建筑风格的不统一纰漏出了区域建筑风格在管理上的不得当。
2弘扬徽派建筑风格的策略
2.1加大对传统徽派建筑物的保护力度
区分不同情况,将传统的徽派古民居分别列入到国家级、省级和市级的文物名单中,对其进行专门的保护。保护好古建筑的同时,加强对社会公众的宣传教育和相关知识培训,提高公众对传统建筑的保护意识和能力。
2.2加大宣传教育,完善激励机制
保护,传承徽派建筑,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由于徽派建筑的成本相对较高,很多的人不愿建设徽派风格的房屋,政府有关部门应建立相应的激励制度,加强政策引导。如规划徽派建筑专设区域,设置专项奖励资金,对实施徽派建筑风格的建设和施工者给予适当奖励等,将十分有利于徽派风格的继承与发展。
2.3有计划有区别地进行建设改造
(1)实行全面提倡与划定区域限制相结合的方式,充分突出全面性与特殊性的有机结合。即城乡所有范围的新建房屋原则上都必须坚持徽派风格,努力塑造地域特色。(2)区分生活居住建筑、公用建筑以及生产建筑。大型的公用建筑例如体育馆,生产用的车间等不需要作严格限定。而城乡住宅小区或者商业街区这些最容易展现城市形象的建筑,则要进行严格的控制与要求。(3)弄清楚重点和一般。例如风景名胜区、主要交通干线两侧、古村落、历史文化区、高速公路、旅游公路两侧、历史文化名城等这些地方的住宅建筑即要视为重点,要严格继承与利用徽派风格。(4)考虑到与周边地区的互融关系。
2.4建筑设计创新
在国务院颁布的《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中,规定建筑设计要“保持地方特色以及民族风格,注意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同时在《建制镇规划建设管理办法》中也表明规划区内的建设工程设计要“体现时代特点。”所以建筑设计单位要以现代民居的特色与功能为基准,结合传统的元素与时代特征,完美结合与过渡传统地方建筑材料和新型的建筑材料的使用。
3结束语
建筑风格范文5
关键词;建筑风格;发展趋势;回归自然化;整体艺术化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1.新中式建筑风格
中国传统的建筑主张“天人合一、浑然一体”,居住讲究“静”和“净”,环境的平和和建筑的含蓄。中国传统的建筑主张“天人合一、浑然一体”,居住讲究“静”和“净”,环境的平和建筑的含蓄。无论是写意的江南庭院,还是独立组团的四合院,都追求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讲究居住环境的稳定、安全和归属感。 新中式建筑在沿袭中国传统建筑精粹的同时,更注重对现代生活价值的精雕细刻。同单纯的仿古建筑不同,新中式建筑着力提高的舒适度,比如在设计中更多考虑私密性,增强采光通风,更有效地提高卫生间、厨房在居室中的地位,更好地使老人、孩子、夫妇间的居室环境合理分割与有机协调等。另外,在庭院、地下室的处理中,也吸纳了更多现代生活流线的创新之笔,如外庭院、下沉庭院、内游廊等,让中式建筑以一种更自然、更现代、更具生命力的品相出现。
新中式建筑通过现代材料和手法修改了传统建筑中的各个元素,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演化和抽象化,外貌上看不到传统建筑的原来模样,但在整体风格上,仍然保留着中式住宅的神韵和精髓。空间结构上有意遵循了传统住宅的布局格式,延续了传统住宅一贯采用的覆瓦坡屋顶,但不遵循守旧,根据各地特色吸收了当地的建筑色彩及建筑风格,能自成特色。
新中式建筑总体而言可以归纳为两大派系:北方的合院派和南方的园林派。北方的合院派建筑在外观上采用了北京四合院的灰色坡屋顶、筒子瓦及一定高度的墙院围合方式;材质上多选用地域色彩浓厚的灰砖,形成雄浑、宏大的气势;空间结构上则是尽可能多地设计庭院空间,以追求四合院的全包围形式。南方园林派则以其“天人合一”的造园理念、精致的景观和空间处理手法独步天下。该派建筑多以苏州园林为主要传承对象,亭、台、楼、阁、轩等也多仿造苏州园林样式。景观营造手法借鉴园林中常见的景观处理方法,如借景、漏景、对景、隔景等。白墙青瓦、高大的马头墙、飞檐是建筑中的突出特色。整体建筑形象可用“粉墙黛瓦”来形容,如同中国水墨画,淡丽清雅,诗意油然而生。
2.现代建筑风格特点
(1)简洁明朗
将设计元素、色彩、照明、原材料简化到最少程度,但对色彩、材料的质感显露要求很高;空间设计非常含蓄,以期能达到以少胜多、以简胜繁效果;而国际主义将这种“少就是多”的思想发挥到了极致。具有造型美、象征美、和谐美。
(2)民主色彩
现代建筑从产生之初就坚持面向大众的基本立场,为改变传统的、昂贵的建筑材料和建造方法,它选择了工业建筑材料,比如水泥、玻璃、钢材等,大幅度的降低了建筑成本,而国际主义更多的通过建筑来迎合统治阶级意志的,是独断的、象征权威的。
3.建筑风格未来发展趋势
(1)回归自然化
回归自然主要体现在绿色环保建筑的概念是为适应“可持续发展”这一当前人类所面临的课题而提出的。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类的消耗太大,人类不得不面对资源更加匮乏的境地。怎样节约资源,为后代留下足够的生存空间,建筑师们有两点考虑:一是建筑材料;二是造出来的房子自身消耗的能源要少。从绿色环保建筑的趋势看,一般认为,无毒、无害、无污染的建材和饰材将是市场消费的热点,其中室内装饰材料要求更高,绿色观念更强。具体要求是:绿色墙材,如草墙纸,丝绸墙布等;绿色地材,如环保地毯、保健地板等;绿色板材,如环保型石膏板,在冷热水中浸泡48h不变形、不污染;绿色照明,通过科学设计,形成新型照明环境;绿色家俱,要求自然简单,保持原有木质花纹色彩,避免油漆污染。
现在,世界各国已经兴起一股绿色环保建筑的热潮。我国也已非常重视生态、环保建筑的开发与建设。如上海建筑科学研究院正在加紧建设我国首幢生态办公楼,它充分利用太阳能、地热等再生能源,安装太阳能热水系统、太阳能空调,收集雨水再利用,全方位采取节能降耗技术,综合能耗为普通建筑的四分之一,再生能源利用率占建筑使用能耗的20%,室内环境优质,再生建材资源利用率60%。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在我们建筑环境的不断优化下,我相信我们的生活会变得越来越美好。
(2)整体艺术化
建筑艺术是按照形式美的规律,运用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它是通过建筑形象表现出来的。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们建筑审美的提升,建筑形象在建筑设计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建筑的形象包含客观形象和审美的双重含义,它构成手法多样,对人的感染力也多种多样。不同特性的建筑要求具有与之相配的建筑形式,比如纪念性建筑或者其他需要表现庄严的公共建筑应使用对称的建筑形式,它给人端庄、雄伟、严肃的感觉,而不对称均衡较之对称均衡显得轻巧、活泼,对于庄严的建筑就不适用了。不仅建筑本身存在韵律,建筑和建筑之间也存在韵律。韵律是任何物体各要素重复出现所形成的一种特征,一个建筑物的大部分艺术效果,就依靠这些韵律关系的协调性、简洁性来取得的。不同建筑物之间的韵律能够赋予城市以音乐美,从而给城市规划注入了活力。信息时代的来临呼唤着新的空间和造型以体现其时代的特征,现代建筑师突破传统,从绘画上吸收发展的营养,未来建筑艺术逐渐走向抽象的表达。
参考文献:
[1]张九根,丁玉林.智能建筑工程设计[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建筑风格范文6
传统闽台建筑与巴洛克建筑装饰风格的比较
福建(简称“闽”)与台湾一衣带水,自古至今,台湾建筑是闽南建筑的传承和发展。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讲,谈闽台建筑,就是在谈闽南建筑,在谈传统的闽南建筑和台湾建筑。闽台建筑样式的起源,传说是在五代时期,闽王王审知为了安抚爱妃黄氏思乡心切,命赐黄氏一家建筑府第式住宅,但被误传为“赐泉州一府”,所以一时间,泉州各地大兴土木,建起了具有皇宫气派的民居建筑[1]。而巴洛克建筑是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17世纪起源于意大利的罗马,后传至德、奥、法、英、西、葡,直至拉丁美洲的殖民地。所以,在一定意义上说,巴洛克建筑基本上代表了西方传统的建筑和装饰风格。通过二者的比较,我们即可把握住中西方传统建筑和装饰风格中各民族传统建筑的共性和个性,又可把脉世界各民族建筑和装饰风格的时代演变和发展趋势。
整体装饰风格比较。闽台传统建筑,风格独特,以当地特有的红土为原料,建成独具地域色彩的“红砖”建筑,且装饰之风颇盛。闽台古建筑,尤其是庙宇、祠堂装饰风格独特。常见的装饰技法有木雕、石雕、泥塑彩绘、彩陶、剪瓷雕等6种。闽台传统建筑装饰极尽雕饰,色彩艳丽,以“飞”、“翘”的屋脊著称于世,极具动感,体现了工匠高超的工艺技巧,也体现了人们祈福镇邪和炫耀富贵的群体心态。巴洛克建筑,大量使用贵重材料,内部充满装饰,色彩艳丽,极其奢华,以炫耀教会的财富与权势,一度成为皇宫、大教堂的代名词。它极力强调运动和变化,关注建筑的空间和立体感,并把多种艺术形式结合于建筑,使建筑有繁杂复缛的形式感和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给人一种强烈的情绪感染力与震撼力。
雕刻风格比较。闽台建筑的外部建筑雕饰,主要采用其独特的“剪瓷雕、泥塑彩绘、交趾陶”等雕饰方法。不论是庙宇还是祠堂,大多数闽台传统建筑的外部雕饰有以下3种雕饰方法结合而成。剪瓷雕,顾名思义,就是选取各种颜色鲜艳的彩瓷器,或利用残损价廉的彩瓷为材料,按需要剪成形状各异、大小不等的细小瓷片,然后再用它来贴雕人物、动物、花卉、山水装饰建筑物,所以这种工艺也叫剪花、堆花、堆剪或贴瓷花,具有色彩鲜艳亮丽、造型生动逼真、立体感强、久不褪色的特点。加之福建各地盛产陶瓷,取材便捷、价廉,所以福建闽台建筑尤其是寺庙、祠堂等建筑物的屋脊、翘角、门楼、壁画常用剪瓷雕进行装饰。(图1)。
泥塑施绘是台湾和福建地区建筑常用的雕塑形式,常用来装饰屋顶和翘壁飞檐(图2)。交趾陶是一种低温多彩釉,是融合了软陶与广窑的一种陶艺。交趾陶的制作全凭巧夺天工的陶匠用双手及竹篾将陶土片片贴合、修饰,再以多彩釉细工着色使其绚丽,然后经过多次烧制而成,集雕塑、色彩、烧陶之美于一身(图1、图2)。其特点在于晶亮艳丽的宝石彩釉,呈现多元丰富的民俗风格,且包含了捏塑、绘画、烧陶等技艺及宗教文化的民俗工艺,展示了中华民族高超精湛的民间艺术水平。
从雕刻的内容层面上看,其表象不仅是人物,还涉及到花卉、动物、山水等,品类繁多,而内在实质却寓意深刻,大多宣扬、倡导中华民族、礼仪之邦的优秀的传统道德理念和祈财求福保平安的平民心态。所以,其人物的雕刻一般有一定的、简单明了的故事情节,褒扬“从善尚孝”、“精忠报国”、“荣宗耀祖”。例如,图2讲述关帝率领众将士保护四城门不被攻克的故事。即使雕刻的是花卉、动物、山水等,也都蕴含着“为人立世”或祈求“吉祥平安“等深意。而巴洛克建筑,内部装饰追求华贵气派,炫耀财富气势,甚至是达到了繁琐堆砌的地步。如著名意大利雕刻家贝尼尼为罗马科纳罗小礼拜堂制作的祭坛雕塑《圣女德烈莎》(图3)和以繁缛的雕刻著称于世的《拿破仑三世的行宫———隆尚宫》(图4),典型代表了巴拉克建筑的华丽装饰。又如图5,李希腾费尔斯的维也真赫里教堂,金碧辉煌、视野开阔,室内大量装饰着壁画雕刻,处处是大理石、铜和黄金,一派富丽堂皇、炫耀财富的气势。
巴洛克建筑的雕刻内容主要以人物为主,逼真地表现出男女老幼皮肤外观、卷发、衣饰、织物的质感,展现了这一时期雕刻艺术家表现真实人物的方法臻于完美、成熟的艺术表现手法。其艺术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动态的展现,人物不再被雕成静止和休息的姿态,而总是处于运动之中,展现出人类生命的蓬勃活力。如图6的意大利麦腾的修道院图书馆,把柱子雕刻成健壮力士模样,让其用肩担负上面重量,十字拱结构也被极为华丽的装饰彻底掩盖了。
内部彩画比较。闽台传统建筑,自古以来以“雕梁画栋”著称于世,据考查,闽南的明代建筑彩画,其题材多为花卉人物,彩画梁坊部分一般分为3停,即中间是1堵仁,两边是2个堵头。堵仁的题材大多有山水、人物、花鸟、亭台楼阁,堵头的题材是交尾螭虎纹、螭虎吐草纹、卷草纹、如意纹、雷纹等。闽台历来有“红宫乌祖厝”的谚语,意思是,庙宇应为红色,而家庙、祠堂应以黑色为基调。到了清末及近代,彩画色彩大量用金色,整体色彩艳丽,尤其是在庙宇之中[2]。如图7的台湾鹿港城隍庙彩画,其绘画颜料选用大漆(或称“福建漆”、“建漆”),绘画成图后,采用金箔施贴,光彩夺目,久不褪色。而在巴洛克建筑中,最为常见的是建筑技艺和绘画相互融合交错。立体感强、逼真、带有透视效果,彩画往往以“天国”为题材,出现在构成屋顶框架的拱门上方,给人以通向“天国”的联想(图8)。天顶画在向下与墙面的交汇处,往往又是与雕塑等结合的好地方,画中的人物或倚在栏杆(雕塑构成)上或伸出一只雕塑的手脚(图9)。
综上,闽台传统建筑与巴拉克建筑装饰艺术特点详见表1。从时间上说,巴拉克建筑晚于闽台传统建筑近1000年。尽管我们目前无法有力推断巴洛克建筑是否就是闽台传统建筑的承继或深受闽台传统建筑的影响,但通过比较,可以明显看出闽台传统建筑装饰与巴拉克建筑装饰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相同之处,尤其是装饰特点、装饰目的等都存在着许多共性,但又不失各自民族特征及其建筑理念。
闽台中外合璧式建筑风格解构
19世纪末,闽南一带的居民由于生活所迫,下南洋谋生,一旦有了积蓄往往回祖居地大兴土木。这些建筑物不仅保留了祖居地的传统建筑风格,而且融汇了侨居地的建筑技术,形成了中西合璧式建筑风格[3]。当地人喻这些建筑物为“穿西装、戴斗笠”的建筑,是闽台传统建筑中的一道富有时代新鲜气息的亮丽风景。其特点在于,借鉴吸收侨居地的建筑风格和技术的同时,又不失自身民族的特质,不失祖居地的地域特色。这种中外合璧式的建筑风格不仅体现在民居、祠堂、寺庙、宫观建筑,还体现在牌坊、塔、亭、台、榭及桥梁、海防建筑等。其中较有代表的建筑是已故台湾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的辜家老宅(如图10),即现在的“鹿港民俗文物馆”[4]。
台湾辜家老宅,入口立面高耸开阔,豪华贵气又兼具典雅气质;外立面模仿巴洛克建筑圆形的立柱,运用以椭圆形为基础的S形、曲线形、波浪形立面和平面,凹凸度很大的山墙筑就强烈的光影效果;正面两翼设八角形卫塔力求其外观的豪华气派,但其内部结构和装饰色彩仍然沿袭传统闽台建筑风格。在色彩方面,在建筑外立面的墙面点缀着闽台传统建筑的经典红色;在门厅两侧的墙面和窗子的上部,也都是以红白两色的穿插作为装饰主色调。主体内部建筑结构依然保留着传统闽南建筑的风格,室内结构较多,使空间的结构分割比较轻便、灵活,住者居其间,萌生一种民族和地域的亲切感和“家”的温馨厚重。
该类似建筑在闽台一带绝非罕见,一段时间内形成一道颇有生气的风景线。尤其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期,这类“穿西装、戴斗笠”的建筑物,可谓是这一年代的闽台建筑的具有历史标志性的建筑物,并载入闽台传统建筑史。
闽台传统建筑艺术风格发展之启迪
从闽台传统建筑的“红宫乌祖厝”的雕梁画栋,到“穿西装、戴斗笠”的中外合璧式建筑,可以看出,闽台传统建筑艺术风格的发展,几经传统的承继。外域先进艺术和技术的借鉴和与本民族的融合,折射出各民族的文明及其艺术文化属于整个“地球村”,属于全人类。人类文明的进化,是各民族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互相学习、借鉴、取长补短融合的过程,建筑艺术也不会例外。如果没有各民族间的互相借鉴融合,就不会有今天遍及全球的通讯网络,不会有惠及全球的电力照明等。
到了今天全球化的社会大背景下,各民族的融合更加频繁。在当前物质文化乃至建筑艺术全球化的历史潮流中,在多元、立体交叉的大文化语境里,如何发展和推进我国的建筑文化和建筑艺术事业,怎样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明确的认识,是摆在当代建筑者、设计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