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工业企业会计实训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工业企业会计实训总结范文1
关键词:高职高专;基础会计;教材体系;研究
高职高专教材体系建设,是高职高专院校专业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高职高专教育应用性培养目标的实现起到重要的作用。由于我国高职高专教育的历史起步较晚,时间较短,教材体系建设滞后,已成为影响与制约专业建设的一大瓶颈。因此,如何构建教材体系,加强教材体系建设,就成为高职高专院校的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本文将通过高职高专《基础会计》教材体系建设研究,试图找到符合高职高专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途径,为其他教材的体系建设提供有益的探索。
一、现有《基础会计》教材体系的现状分析
目前,市场上的高职高专《基础会计》教材形形,大多不符合高职高专教学的实际需要。有些教材虽有所创新,但也没有突破原有教材的编排只重视理论、忽视实践的怪圈。其高职高专院校所使用的《基础会计》教材体系,大部分都采用了“五部(步)编排法”,即:第一部分为总论,主要介绍会计核算的法律规范;第二部分为账户与复式记账,主要介绍借贷记账法的原理;第三部分为工业企业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主要介绍借贷记账法在工业企业经济业务中的理论应用;第四部分为会计凭证、账簿、报表及账务处理程序,主要介绍证、账、表的理论应用与相互衔接;第五部分为会计工作组织,主要介绍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及会计电算化等。
从以上教材的内容编排及实际使用情况来看,其优点为理论性较强,内容编排全面、完整。但其缺点与不足,亦非常明显。根据笔者多年来讲授并使用《基础会计》教材的实践及研究经验,对现有使用的《基础会计》教材归纳并总结出以下缺点与不足:
1.教材编排不符合高职高专教育关于“理论必需、够用,突出实用性”的原则
高职高专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其特点是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及就业竞争力。而我们多年来所使用的《基础会计》教材,理论性极强,且内容多而全面,相反,反映和体现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内容,则少之又少,不符合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目标的原则。
2.教材编排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人类的认知规律一般是遵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实践的过程。是从感知具体的物质和现象开始,通过一系列思维活动,剔除感知对象的非本质属性后,来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按照《基础会计》教材的“五部编排法”,其第一部分内容,在没有涉及任何会计业务的情况下,直接安排会计假设、会计的一般原则、会计计量属性等会计核算法规内容。而需要先介绍的有关会计机构及会计人员等内容,则安排在了最后一部分。由于其理论性极强,教师又不便于利用会计业务进行举例。因而,该部分内容的编排严重超前,内容安排盲目,学生感到很突然,很茫然,不知所措,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以后内容的学习。
3.教材编排不符合高职高专学生特点
近年来就读于高职高专院校的大学生,都是直接从中学校门走入大学校门,其社会实践经验、经济知识及常识普遍缺乏。由于教材中编排的许多内容,不是通俗易懂内容,而是理论性极强的经济学知识和术语,且晦涩难懂,不利于高职高专学生的学习。另外,教材没有从会计职业、岗位的角度来介绍其具体内容,而是单纯从会计管理的角度来介绍,学生感到不自然和陌生,也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基础会计》课程一般在大学入学第一学期开设,由于新生入学较晚,教学课时少,教材内容多,加之近年来高校扩招,学生素质低等原因,学生所学基础理论刚刚入门,实践内容刚刚接触,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就结束了,可谓是蜻蜓点水,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但大打折扣,而且不利于以后专业课的进一步学习及实训,也使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及未来的就业竞争力下降。
二、《基础会计》教材体系建设的具体思路
为了弥补以上《基础会计》教材体系的不足,作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和研究成果,提出新的《基础会计》教材体系建设构想和框架内容。前半部分为理论加实训,后半部分为实践加实训。其具体架构为:第一部分为会计职业概述。主要从会计职业和岗位的角度,来介绍会计职业的概念、具体功能及单位会计机构的设置,会计职业人员的岗位设置及管理等。通过该内容的介绍,使学生对会计职业及其相关内容有初步了解,并为以后各章内容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二部分为会计科目(或账户)原理。主要介绍在企业会计要素的基础上,如何运用借贷记账法进行会计科目(或账户)的登记及分录的编制。该部分内容以理论性为主,内容简练,以体现应用性,理论必需、够用为目标,删除了原有教材的“账户分类”等内容,为以后实践内容的编排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该部分内容在编排时,除了安排理论内容外,还编排了一定的与理论内容相匹配的实训题,做到边理论边实训,从而达到掌握该部分内容的目的。
第三部分为会计科目的具体理论应用。主要介绍会计科目在工业企业经济业务中的具体理论应用。其核心内容就是编制会计分录。该部分内容在编排时,与第二部分内容一样,除了安排理论内容外,也编排了一定的与理论内容相匹配的实训题,做到边理论边实训,从而达到掌握该部分内容的目的。
第四部分为会计科目的实践应用。该部分内容是本教材的核心内容。由于会计职业的基本工作程序一般为:根据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根据记账凭证和所附原始凭证登记各总账和明细账(日记账),根据各总账和明细账(日记账)编制各种会计报表。而在这一基本工作过程中,会计科目则贯穿了整个工作过程。基于上述原理,本部分从会计职业、岗位的角度出发,以会计科目为主线,贯穿会计职业的整个处理过程。分别介绍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会计报表的编(填)制及其相互衔接。该部分内容除了编排证、账、表的编(填)实例外,还同时提供了大量的单项和综合实训题,做到学生边学习、边实践,随时体现和增强动手能力,实现了“理论与实践并重,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并突出实践、实训内容”的原则,基本上达到了理论与实践1∶1的目标。同时,也为毕业生的校内综合实训及社会实习,提高就业竞争力奠定较好的基础。例如,本部分内容列举了目前企业常用的诸如增值税专用发票、借款单、入库单、差旅费报销单等14种原始凭证的格式、填制要求及方法,学生在了解和掌握了有关原始凭证填制的要求和方法后,为同时提高其动手实践能力,在介绍完每种原始凭证后,相应增加了大量相同的空白原始凭证,以供学生单项实训用。另外,本部分内容取消了诸如“财产清查”等相关内容。
第五部分为会计核算法规。学生在了解和掌握了企业会计职业核算内容的基础上,主要介绍有关会计职业的相关核算法规,如会计职业道德、会计职业假设、会计职业的一般原则及计量属性等内容。由于教师可以通过前述经济业务实例来进行讲解,因而,学生对该部分内容的接受也就顺理成章了。
三、《基础会计》教材体系建设的具体保障措施
1.以开发教材为教材建设的载体保障
作者在多年的《基础会计》教学实践中,对该教材的研究从未间断过。2010年4月,笔者为课题负责人申报的高等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高职高专《基础会计》教材体系建设研究”通过自治区审批,并将于2011年9月结题。目前该课题正处于研究阶段,将有一部充分体现前述原则与思路的《会计职业基础理论与实践教程》教材出版。为我国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目标的探索提供有益的借鉴。
2.以“双师型”教师为教材教学的质量保障
由于本教材的开发,体现了“理论与实践并重,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并突出实践、实训内容”的原则。因此,对本教材的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即:要求授课教师既具备会计职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又要具备指导并带领学生进行教学实训、实践的能力。也就是授课教师应具备“双师型”教师的资格。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使学生的会计职业基本理论水平和实践、实训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
3.以会计模拟实训室为教材教学的环境保障
由于本教材实践内容繁多(接近于50%),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会计职业实际训练。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增强对会计职业、岗位的感性认识,在指导教师带领学生进行会计实训的过程中,应在具备仿真的会计模拟实训室环境下进行操作、训练。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实训,就能感觉到比较真实,比较接近于企业的真实业务和环境,为以后学生毕业实习和从事会计职业工作奠定良好的环境和能力基础。
4.以师生的循环使用为教材教学的完善保障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经历由低级到高级、由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本教材的开发也是如此。为使本教材尽快实现由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要求本教材在教师和学生之间不断循环使用时,通过不间断的信息反馈,指出其在使用该教材的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
总之,高职高专《基础会计》教材体系建设是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目标的基础,是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体系建设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于长春,黄国成.新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立信会计出版社,2007.
工业企业会计实训总结范文2
【关键词】应用型财会本科;实践教学;改革
应用型本科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本科层次教育。随着我国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高等教育也从过去的“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本科院校依据招生层次有“一本”、“二本”和“三本”,各层次院校的培养目标不再是过去单一的研究型,一些“二本”和“三本”院校依据自己院校的特点提出了以应用型作为学生培养目标,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而应用型财会人才与普通财会人才相比,最大的区别点在于,应用型人才是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综合能力的人才。为了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都对此进行着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据有关院校对全国3个省、市、自治区财会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能力进行问卷调查,显示财会专业学生应具备以下能力:一是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和合作共事能力;二是计算机操作能力;三是遵纪守法、具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四是财务分析决策能力;五是终身独立自学能力、信息获取及处理能力;六是经济业务处理能力。这是应用型财会本科学生应具备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了将学生培养成具有以上素质与能力的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在课程的设置体系、课程的内容和教学的各个环节上都要体现实践性,强调应用型和创新性。但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模式却存在以下缺陷。
一、现行的财会教学模式存在的缺陷
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培养方向存在偏差
目前,应用型本科财会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向,大都定位在大中型企业,忽略了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也包括当前财会毕业生大量地服务于小企业这一现实。
(二)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体现在“两课”与专业课的课时比例、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课时比例、各门专业课的课时比例、课堂教学与实习实训的课时比例等方面存在的课时结构不尽合理。表现在会计专业课程设置过多过滥,不明确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造成会计专业学生掌握的会计知识面宽,而深度不够的局面。
(三)实训手段比较欠缺
主要表现在实训手段以仿真为主,少有实战的训练;实训资料中存在仿而不真,与实务操作存在较大的差异,实训规范有待加强。
(四)实训指导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主要表现在财会教师队伍中相对注重的仍是教师的专业职称、文凭等,而具有双师、兼职、企业工作背景的教师比重仍不理想。这一方面源自具有较好的企业背景的财会专业人才向高校流动的动力不足;另外,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使得校内教师无暇顾及外面的兼职及考取会计职称证和注册会计师等证书,即使有有限的闲余时间也不如进行再深造,以此取得高校师资的文凭为重。具有实战经验的实训教师的匮乏必然会影响实践教学的效果。
二、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针对上述应用型财会本科教学模式未能很好地体现其应用型、实践性和创造性,经过多年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探索,笔者认为应作如下改革:
(一)加大财会实践课程比重
由于财会实践课程是体现应用型教育的核心课程,它可使学生把所学的财会理论知识及时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为学生从学校到工作岗位之间架起了桥梁,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将财会实践课程的比重由过去的0%提高到30%以上,这样才能使财会专业毕业生不断更新财会知识,适应千变万化的环境,在工作岗位上发挥作用。
(二)建立多层次的财会实践课程体系
科学、合理地设计财会实践课程是实现良好教学效果的可靠保证。财会实践课程不仅有利于学生逐步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而且有利于对所学知识全面系统的理解,达到系统掌握、融会贯通的目的。笔者认为财会实践课程应包括单项实践、综合实践、社会实践、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等形式。具体设计如下:
.单项实践课程设计科目与时间安排
单项实践课程是以理论教材章节为试验单位,按理论进度分别组织实践,科目包括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报表分析、财务管理、审计、会计电算化等专业能力试验课程。一般安排在每门理论课讲完的那个学期末,时间大约周,这样可以乘热打铁,提高课堂理论教学的效果,使财会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
.综合实践课程设计科目与时间安排
财会综合实践课程是将几门相关课程的知识融合在一起进行的实践,目的是达到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如在学习《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时分别安排了单项实践。在《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两门课程都学习完之后,再安排~3周的时间会计综合实习课程,重点进行工业企业的综合会计业务实践,实践的目的是熟悉企业会计账簿的登记、成本的核算和会计报表业务。试验的内容一般选用一个工业企业月份的业务进行试验。实验时只提供原始凭证,要求根据所提供的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年终结账和编制会计报表等一整套会计处理业务,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应用能力。
又比如在财务管理、中级财务管理学完之后,可以安排~3周理财综合实习课程,选择相对来说筹资、投资业务较多的某些上市公司或其他成长性较好、较有活力的企业为考察研究对象,进行该企业、该行业的筹资、投资、营运资金管理、股利分配等业务实习,以更深入地进行具体的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分析和财务控制。在这一课程中可以很好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资料的采集、处理和分析。达到学生对财务管理知识的融会贯通,而避免只拘泥于每一个孤立章节的单项实践,以提高学生进行较为综合和较复杂的财务决策能力。
3.社会实践课程
笔者建议,除以上的实践课程主要集中在每一学期末之外,为了与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有一个很好的衔接与准备,在学生大四第一学期后半期进行为期十周左右的社会实践课程。这一阶段是在学生已将校内所开课程全部修完,而在大四第二学期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之前开设的。这一阶段让学生真正融入到社会,带着任务到企业、事业或会计师事务所进行社会实践。单位主要由学校来联系,主要是学校的校外实习基地,这样便于实习指导教师对学生的统一管理。这样可以将财会专业的所有重点理论课,如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审计、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管理会计、税务会计等内容,真实地融入到企业财会工作的综合实务中。当然在最后一周可以将有关实践数据结果,带回到学校,进行财务分析和审计,并运用有关财会理论知识,提出管理建议。这个成果可以形成学生的社会实践报告。
有人认为,这一阶段的社会实践与毕业环节的毕业实习会有所雷同,对此,笔者不敢苟同。经过多年的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认为虽然要求学生进行为期八周的毕业实习,但个别学生由于就业压力,毕业论文的压力,联系实习单位的积极性不高,或联系了和自己专业无关的实习单位出具相应的证明以敷衍了事,这样,使我们的毕业环节的实习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笔者认为在大四第一学期就安排这样的一个社会实践课程,一是对学生毕业实习单位的联系、论文选题的把握有了一个提前的准备,二是对就业的压力有一定的缓解。因为越早一点接触社会,对我们的学生就越有好处。
对这一环节的实施,需要合理制定教学计划,将有关非核心专业理论课程进行适当压缩,以保证这一阶段较大的实践课时数。
4.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
应用型本科财会专业的论文,要求具体分析某个企业或某行业会计、财务、审计等的具体问题等为内容,培养学生运用所学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及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培养学生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完善校内模拟试验和建设校外实训基地
.校内模拟试验的完善
校内财会试验室在传统手工账务处理的基础上,应大力开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会计电算化实习和综合的财会实习内容。比如会计电算化课程,教研室可以选派相关教师到财务软件公司挂职锻炼,去实际参与企业会计电算化系统的设计与实施工作,然后把经验和技术带到课堂,用企业的实际数据来解释教材中的原理。
还可与财务软件公司合作,引入ERP(企业资源计划)(用友版)网上虚拟实验(包括五大系统:财务会计实验系统、管理会计实验系统、供应链管理实验系统、生产制造管理实验系统、人力资源管理实验系统)组成。ERP案例引入到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与案例教学相结合方式,在用企业的实际数据强化基本层(账务处理、报表管理、工资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等模块)的教学上,开展采购管理、库存管理、存货管理、财务分析、成本管理、生产计划等环节的教学,加大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此外,还有财务软件公司开发的沙盘对抗赛、银行证券等多样化的虚拟试验,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积极开拓校外实训基地
学校可以联系行政事业单位、工业企业、商业企业、房地产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外贸企业等的财会部门,作为本专业的专业实践基地。尽管在一个单位的财会部门建立实习基地会有一定的难度,这毕竟涉及到企业的商业秘密,这就需要学校的支持和教师对实践的勇于参与。
(四)高素质的实训指导教师的培养与聘请
学校应鼓励财会专业教师参与社会各类财会专业职称和注册会计师等能力考试,以提高“双师”教师比重,同时建议教师更多地进行校外兼职。当然,这些措施需要学校有充足的师资,教师的教学任务得以减轻的情况下才能得以实现。此外,在鼓励教师走出去的同时,还可聘请校外较高层次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财会工作人员来学校作短期的实训指导教师,这样可以将其切身的工作经验、业务能力传授给学生,这样必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实践教学效果。
通过以上财会实践教学的改革,将会使培养应用型财会类专业毕业生具有过硬的业务水平,娴熟的财会实务操作技能,使其所学与所干零距离,毕业与就业零过渡的目标尽快实现。
【参考文献】
徐经长.“会计学”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中国大学教学,003年期.
李瑞生.新经济时代对《会计电算化》课程的认识.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00,():56.
工业企业会计实训总结范文3
关键词 任务驱动 高职高专 会计电算化 实践教学
1 当前高等职业院校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
1.1 实践教学内容陈旧单一
传统的“先理论再实践”实践教学模式使会计电算化理论知识学习与实际操作割离,目前多数高职校院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内容仅限于会计信息系统的 “单项项目核算”,而缺少综合项目的核算,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是以总账系统的操作为主,要求和层次仍停留在利用一种的财务软件进行建立账套、填制凭证、审核凭证、记账和编制会计报表的基本操作上,处理的内容大多是以工业企业为例处理一定时期的十几二十笔经济业务,由于只涉及财务核算、报表编制,范围非常窄,不能满足企业对会计电算化人才素质的要求。
1.2 校内实践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电算化会计工作内容脱节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仍然仅限于在会计电算化实训室内模拟上机操作,学生没有进入企业会计电算化岗位实际角色中,因此不清楚企业实际的会计电算化的工作到底是做什么,对企业会计电算化实际业务处理缺乏直观了解,不清楚会计电算化工作流程,更不明白财务部门与其他相关部门之间业信息是如何联系的。这导致高职院校校内实践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电算化会计处理任务无法无缝对接。
2 任务驱动教学在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的实施
2.1 工作任务设计
设计明确而适合的学习任务是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实施的前提。根据任务大小可分为学期总任务和若干个课时分任务。即通过任务的分解降低学习难度,化整为零,防止学生对学习任务产生较大的畏惧情绪,同时把学期总任务贯穿于学期分任务的实施中,通过分任务的步步实施达到实现总任务的学习目标。同时任务的设计应当考虑企业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实际情况和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因材施教,保证教学效果。
2.2 工作任务实施
在设计好总体任务和分解任务的基础上,在教学中实施任务教学时,应从如下五个步骤实施:第一步:教师布置工作任务,学生带着任务去思考,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第二步:教师分析工作任务,在任务实施之前指点和引导学生寻找合理的方法。第三步:学生着手任务的操作,在深入分析要建立的财务核算系统后,教师从旁观察指导,针对学生应注意的一些典型问题进行探讨。第四步:总结评价阶段。在学生完成任务后,进行任务总结汇报、采用分阶段任务总结汇报的方式,以PPT的形式进行对该项任务的总结。此时,教师应适时针对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给予正确的评价,使学生在今后的任务驱动式学习中能够改正,达到提高的目标。第五步:归档或结果应用:工作结果资料应该归档或应用于生产教学实践中。
2.3 任务驱动教学在本院建筑企业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的案例分析
任务驱动教学在本院建筑企业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大致分五步:第一步:老师设计工作任务:运用东阳第三建筑公司实际一个月的会计电算化的经济业务资料(主要是一个月经济业务的原始凭证),完成从系统初始设置、填制记账凭证、记账、会计报表的输出打印一整套账务处理流程。第二步:老师分析工作任务,在任务实施之前指点和引导学生寻找合理的方法,主要是对一些在操作过程中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提示和讲解。第三步:学生实施工作计划:要求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特点,自由组合,自行分角色分工,成立小组进行自我管理。首先进行系统初始化的设置,然后依据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并审核记账凭证(要求填制凭证人和审核凭证不能为同一个人);接着就是记账,最后是会计报表的编制输出。各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完成这一工作任务,各组开始自己动手实施计划,老师参与其中。刚开始学生在实施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小状况,对于少数人提出的简单问题进行个别单独辅导,并注意收集学生提出的具有代表性的问题,然后集中进行讲解分析。第四步:老师和学生共同检查评估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首先是教师对工作任务设计过程的检查,看看我们设计的工作任务是否符合企业财务工作的实际,接下来是对完成工作任务的情况作认真的总结分析。首先学生自我做出评价,最后由教师主持进行总体评价,学生的总结评价可以是实施工作任务过程中的心得,也可以是一些好的经验等,让学生自我分析,互相公开,达到共同提高的目标,同时注意对学生的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和兴趣。第五步:归档整理实践资料:将学生输出会计报表分项目打印归档,其余账套电子稿备份。
3 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任务驱动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3.1 设计任务要有针对性
在工作任务的设计问题上,教师应注意布置的任务要难易程度,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不能忽视学生的接受能力。同时应精心准备,保证任务的布置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总任务可分割为若干分任务,分任务的汇总即为学期的总任务。
3.2 任务的设计要有可操作性
在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对相关专业知识讲解分析后,关键是学生动手实践操作。因此任务的设计应以企业的实际会计电算化工作为任务,这样既可以保证任务的可操作性,又可以使我们的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与企业电算化工作无缝连接,从而让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一到企业就能直接上手。
3.3 应重视任务结束后的总结与评价
任务驱动式教学并不单单是一个任务布置与完成的简单流程,师生们应做好课堂的阶段总结,在每个任务的布置与完成之后,回顾本堂课学习的内容,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提高,提升整体的教学效果。首先可以有学生每一组派一个代表对他们这一组在操作过程的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并对出现的问题的原因进行自我剖析,然后由老师对各组在总结中提出的共同的,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详细的剖析,分析原因,总结同学们出现问题的情况,并给出解决办法,以达到提高的目的。
工业企业会计实训总结范文4
【关键词】会计 ERP沙盘 教学改革
1 ERP沙盘模拟实验课程教学现状
ERP沙盘模拟课程针对一个模拟的生产制造型企业,把企业运营的关键环节:战略计划、市场营销、产品研发、生产组织、物资采购、设备投资与改造、财务核算与管理七个部分设计为ERP沙盘模拟课程的主体内容,把企业运营所处的内外部环境抽象为一系列的规则,由学生组成若干个相互竞争的模拟企业,通过模拟企业六年的经营,使学生在分析市场、制订战略、营销规划、组织生产、财务管理等一系统活动中,参悟科学的管理规律,全面提升管理能力。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存在如下问题:
1.1 现有的ERP沙盘模拟实验的教学过程中只涉及三大报表中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但未涉及现金流量表,且缺乏与业务相关的日常账务处理,使学生难以了解企业资金链流动情况。
1.2 学生在企业运营过程中由于缺少前期的财务预算,运营过程中财务控制和后期财务分析与评价,导致企业面临财务风险较大,甚至出现破产。
2 会计实训课程教学现状
会计实训课程以企业的采购、生产、销售、筹资、投资以及一般日常业务为背景,讲解了一个企业从建账到报表编制各环节的完整财务流程,并根据企业的会计核算资料对企业会计处理流程进行有序仿真演练,从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到编制会计报表,完成了企业一个期间会计手工核算的全过程。
现阶段会计实训课程存在问题集中体现为:
2.1 会计模拟实验课程目标单一,主要是技术能力的培养。会计模拟实验是以一个工业企业一个会计期间的会计事项为蓝本,要求学生从技术上练习从凭证到报表的一整套会计方法。
2.2 会计与企业的管理相分离。会计模拟实验面对历史的、单一的静态期间。学生做完实验后普遍反映本来会计课程中提出会计是决策和控制的基础,但在模拟实验中只是对历史交易进行做账制表,而与企业的管理决策等内容相分离。
3 基于ERP沙盘模拟课程的教学改革的内容
针对ERP沙盘模拟课程的教学和会计实训课程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课题组拟在ERP沙盘模拟课程引入中会计实训课程中仿真性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财务预算和分析,针对ERP沙盘模拟课程中所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账务处理和财务管理,实现ERP沙盘模拟课程与会计实训课程有机结合,应用财务管理指导企业经营决策。
学生借助沙盘实验产生的实际数据,按模拟企业经济业务发生的先后顺序编排,对采购、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均使用真实规范化的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等各个规范性的单据,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一种真实感,从而提高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和实际工作的能力,缩短理论与实际的距离。
4 改革的创新点
4.1 注重实训的真实性。每个角色是根据现实中企业实际情况来设置,经济业务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产生的,所有凭证、账簿、报表与真实生活一致。针对学生没有机会到企业参观和工作这一缺陷,尽一切可能来还原生活,为学生创造了仿真的企业经营环境,开拓了一条会计实训课程在校内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的有效途径。
4.2 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ERP沙盘教学改革中体现“学生学为主,教师教为辅”的教学思想。通过企业模拟经营过程中除了原有固定式的经济业务开始引入全开放式的业务。全开放式业务是由各小组根据经营需要自行展开的新业务,思维活跃的学生会有很多与众不同的想法,设计出超出原有教学范围的业务。教师允许每组对本企业一些情况作设定,如产品所需的原材料,种类多则核算复杂。由此创造机会让学生向自我挑战,设定难度越大,完成度越好,对学生来说成就感就越强,调动其学生学习积极性。
5 应用效果
5.1 应用财务管理知识,科学指导企业经营管理。通过ERP沙盘模拟体验、学生可以形象地认识企业,了解企业实际运行状况,熟悉和领悟企业生产、资金、物流、销售等各个环节,体验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深刻领悟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中心的理财思想,促使学生从全局的视角审视企业财务活动,认识其发展规律,熟悉市场竞争下的企业理财环境。
5.2 丰富ERP沙盘模拟课程和会计实训课程的教学手段。ERP沙盘模拟经营是开放的、互动式教学模式,它通过模拟职业岗位,角色扮演,将教材中比较枯燥的各专业知识点和职业技能,综合地融入到企业的“产、供、销”以及“财务管理”过程中,由于企业的每一项经营活动都离不开资金,都需要财务的支持,正确财务决策的前提是学生必须利用财务资料及其他信息资料,综合运用多种财务分析方法。在模拟经营中,每一小组都会面临资金断流的风险,而要防止资金断流,就要按预算进行资金控制,且资金控制必须是生产经营全过程控制和全员参与的控制,否则企业必然陷于经营困境。可见通过ERP沙盘模拟教学改革,使学生体会到财务管理知识的内在关联及系统运用,实现知识、技能与职业岗位任务融为一体,培养对财务数字的敏锐分析能力和财务决策能力。
工业企业会计实训总结范文5
关键词:财务会计;理实一体化;会计准则;教学设计;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1-000-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明确指出:全面实施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高校人才的培养与本科教学需不断探索新的教学理念,持续创新教W方法。宿迁学院作为苏北院校后起之星,近年来发展迅速,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改革以及科研项目建设等方面都已取得了较大的进步。所谓“实践出真知”,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对于本三院校课程教学创新,笔者有了自己的一些见解。现根据近年来《企业财务会计》教学实践积累,对高校《企业财务会计》课程教学创新提出自己的建议和对策,以期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从微观层面推动学校的教学创新活动。
笔者将结合我校商学院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平时的教学情况以及会计系列课程教学特点,具体从教学模式、知识储备创新、教学设计以及教学理念四个方面对《企业财务会计》课程教学创新进行初探,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一、丰富教学方式、做到教学实践一体化
企业财务会计是在宿迁学院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学完基础会计课的基础上开设的一门专业主干课,旨在提高学生对会计知识的认识度。因为只有掌握会计理论和实务的内容才可以看懂报表,对学生学习财务管理专业课内容有极大的帮助。传统的会计教学模式是纯理论式样的教学,书本上的知识学习固然很重要,但会显得枯燥无聊,而且传统教学课堂上也只是根据会计准则的规定举例说明各会计要素的核算方法和会计处理,没有结合实践的例子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举的例子缺乏连贯性,学生对财务会计知识不能形成系统化的认识,同时会让学生觉得教学内容很难。目前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即理实一体化正在各高校推广中。笔者认为宿迁学院《企业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方式也应该有所创新。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强调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结合,一方面,让学生在灵活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能更好地在具体实践中运用知识;另一方面可以增强教师的实训能力,对于应用型高校来说这是不可或缺的要求。笔者认为基于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宿迁学院《企业财务会计》课程应丰富教学方式,在课时分配上进行创新,以往都是纯理论教学模式,没有分配实践课时,以后可以将总课时分解为理论教学课时和实践课时两个部分,在完成课程理论内容教学工作之后立刻安排学生停课实践,及时地将理论内容运用于实践中,从而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独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我校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的财务管理专业财务会计课程教学过程就分解为两个阶段,前12周进行正常的理论课堂教学,每周上两次课,13-16周四周的时间用于指导学生进行财务会计综合模拟实训,地点在我校财务管理系实验室,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教学方式多样化,做到了教学实践一体化。
二、更新知识储备,动态管理教学内容
《企业财务会计》课程教学应该紧紧围绕我国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以及税法的相关规定制定教学大纲,确定教学内容。而众所周知,会计准则内容的更新是非常快的,教材的出版具有时滞性,可能不能及时体现会计规范的变化,这对教师的知识储备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应该做到与时俱进,将最新的会计准则规范带入课堂教学中,知识体系切不可一成不变,否则就背离了财务管理和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2014年初以来,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财政部先后了《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企业会计准则第40号――合影安排》和《企业会计准则第41号――在其他主体中权益的披露》3项新的会计准则,对《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和《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等准则进行了修订,并了《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7号》。此外,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改革一直在持续推进,对会计处理自然产生了新的影响。比如,一金融资产核算部分,对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以及长期股权投资权益法下被投资企业所有者权益其他变动的调整设置了新的权益科目“其他综合收益”,而旧的会计准则相同的内容是通过“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核算的。二全面实行营改增后,流动负债中的应交税费应删除营业税核算内容,同时应修改应交增值税的内容,比如增值税税率的变化等等,由于增值税涉及到采购和销售业务等的核算,所以这一变化应贯穿全书,影响到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投资性房地产等核算内容的讲解。因此笔者认为教师主动更新知识储备,动态管理和修订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固步自封,不适当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就会使教学活动落后于会计实践,陈旧的教学内容也将不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三、案例导入内容,灵活调整教学顺序
任何一门课程都有自己完整的知识体系,而要完成整个教学活动,又必须分篇或分章节来介绍。那么在具体授课环节就一定要严格按照选定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进行讲解吗?笔者认为不应该完全按照教材的顺序,可以适当加以调整。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前提下,可以进行教学设计的创新。其一,教师应该从分析工业企业的特点入手,介绍教学内容及其之间的因果关系,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听课积极性,要求教师本身应吃透教材。其二,应该学会抛开教材,以案例导入教学内容,并根据知识的难易程度适当灵活调整教学顺序。案例教学法一方面可以解决教材零散例题讲解的问题,使教学内容更系统形象化,与会计实践的联系更加密切;另一方面也可以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学生更容易理解接受新的知识。灵活调整教学顺序,不照抄照搬,由浅入深介绍教学内容,可以使学生更加集中注意力听讲,教学效果会更好。笔者认为这是教学设计上的创新,值得尝试。
四、加强教学互动,适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基于宿迁学院《企业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在教学理念上教师也应该有所创新,主要体现为加强教学互动,使得教学相长,适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往课堂教学都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是在被动地接受新知识,缺乏发现、分析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题气氛也不够活跃。财务会计课程与资产评估、财务管理课程内容等有一些是相互融合相互联系的。比如:会计上的公允价值、重置成本等计量属性在具体应用到资产计价上就需要引导学生联系资产评估课程有关资产估价方法的知识点;对现值计量属性的理解和应用就需要学生回想财务管理课程中有关资金时间价值原理内容。再比如,介绍持有至到期投资核算的实际利率法时,实际利率的内涵以及计算需要用到财务管理课程中的投资管理知识。而资产评估和财务管理课程也是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因此,笔者认为可以基于相关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采用启发式教学理念,通过提问让学生主动思考相关学科知识的衔接问题,教师充当知识引导和总结的角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做到教学相长,从而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放松的环境中掌握教学重点内容。
综述所述,P者认为《企业财务会计》课程教学创新可以体现为四个方面:一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方式,将财务会计综合模拟实验纳入教学课时分配中;二教师应注重自身知识储备的创新,做到与时俱进,动态管理教学内容;三在教学设计上进行创新,以案例导入教学内容,灵活调整教学顺序;四进行教学理念的创新,注意学科知识点的衔接问题,启发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专业知识,加强教学互动。最后,笔者认为教师本着教书育人的原则,只要不断探索、不断学习,教学质量就会有一个很好的飞跃。
参考文献:
[1]章雁.会计本科案例库构建及案例教学思考[J].新会计,2015(4):26-27.
[2]罗桂兰.财务会计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下的有效教学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4(9):430.
工业企业会计实训总结范文6
[关键词]会计理论 会计实践 教学模式
会计学知识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专业知识,内容又非常抽象,对于高考入校的大学生来说,没有接触过社会,对企业的各种经济业务没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而会计又是用特定的科目名称、特定的规则去描述经济业务,抽象、晦涩、难懂。而且现实中企业所发生的经济业务复杂多样、变化多端,如何使学生更好的学习会计学知识,更好的处理会计经济业务,发挥会计的职能,笔者认为,在会计教学中模拟现实场景,仿真实务操作, 由在现实中遇到的问题启发、引导学生去思考如何处理该类问题。活学活用,边学边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专业培养目标。
一、会计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的教学模式设想
会计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的教学模式设想是,淡化理论课和实践课的界限,教学内容体现针对性和实用性、“必须、够用”、理论联系实际等原则,设计或选取某代表性企业组织(一般为工业企业),根据各门会计学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从设立、发展、到上市的过程中,不断设计相应的经济业务背景,安排各自的教学内容。以企业会计实务操作程序为基本授课思路,从所设计的实务中可能出现的实际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先实务后理论,先简后难,不断拓展实务的范围,启发学生探究在其他可能情况下该如何处理类似问题,总结提升理论知识,使学生掌握完整的会计学知识体系。同时,通过各种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实验室、实训教学基地,尽可能模拟现实工作环境(教室即实验室,实验室即教室,学习环境就是工作环境或模拟工作环境),进行分项或综合技能的实训,促进理论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在操作中学习理论,在理论学习中提升操作技能,反过来指导操作,提升学生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受篇幅所限,本文以基础会计为例介绍该设想的实施。
二、基础会计课程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的教学模式
基础会计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技能性很强的课程,是会计学课程的入门课程。对于我国高校在校生来说,由于是从学校到学校,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及生产流程知之甚少,并且与中学所学知识没有连续性,思维模式也不尽相同,使学生感到枯燥难懂,学习起来吃力,很难入门。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如果基础会计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那以后其他专业课能否学好就可想而知了。所以,要让学生能够尽快进入状态,掌握所学知识,就应该在教学内容安排和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在将会计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的教学模式设想下,笔者认为基础会计教学的内容体系可以按如下顺序进行安排。
首先,给学生展现企业的全貌。因为会计是对企业经济业务进行的记录、监督等,要学习会计,先要感性认识企业,认识企业组织业务流程与经济业务,让学生对企业这个法人有个感性的认识。就应从头开始,利用教师描述、多媒体、有关企业的录像、到实训基地参观等多种手段,让学生简单了解一个企业组织的设立、发展到关闭的全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必须要具备的条件和履行的相关手续,以及与之打交道的部门;了解认识不同行业的企业组织从开始经营到发展壮大所应涉及的各种经济活动,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向有关信息使用者传递这些信息,引出会计的重要性。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在基础会计的学习阶段所展示的经济业务活动可以相对简单一些,让学生有一个总体认识即可。
然后,整篇都以某个代表性的M企业组织的会计工作流程(平时取得和编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期末进行财产清查、对账、结账、做报表,下一期期初报送报表,年初要进行所得税汇算清缴和审计)为例,一些特殊的经济业务的相关处理由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查找资料、讨论、共同总结等方式汇总到相关的知识点中,以保证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在学期初就给学生发放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科目汇总表、日记账、总账、明细账、各种会计报表等,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
从M企业组织设立开始,介绍企业需要从筹集资金开始,购买相应的设备、原材料等,进行生产、销售,形成利润,分配利润等基本的经济活动,引导学生对经济活动中所涉及资金的认识,思考应如何管理才会有条不紊的运转。由此引出需要专人管理、需要设置相应的部门,这时就可以给学生讲解会计机构的设置和会计人员的职责和素质要求,并给M企业组织配备与规模相应的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接下来就可以根据业务流程,重点对会计对象、会计要素、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会计科目和账户设置进行讲解。
在学会了会计要素、会计科目和会计账户之后,该考虑经济业务如何记录。根据教学内容设计M企业组织的各种经济业务,展示所涉及的相关原始凭证,介绍其种类、如何填制与审核,分析各种原始凭证所反映的经济业务的性质,确定应归属的会计科目;然后开始学习记账凭证的种类、填制程序与审核,这里需要重点讲解借贷记账法的相关知识,尤其在企业资金筹集及投资业务、销及财务成果核算中的运用。最好结合各种教学手段,给学生演示不同的业务流程,让学生边学边编制M企业组织的记账凭证,同时结合实物动手进行手工操作,以加深对记账凭证的填制要求。
学会编制会计凭证之后,引导学生理解这么多分散的会计凭证不利于全面、连续、系统地记录每项经济业务的发生过程,需要登记到有关的会计账簿中。此时,发给学生各种账簿,给学生介绍会计账簿的种类、结构及其用途,以及各种账簿的设置原则及登记规则。之后让学生动手给M企业组织建立相关账簿并进行登记,其中可穿插讲授各种账务处理程序的特点及其优缺点。因在会计电算化方式下,会计账务处理程序已越来越不太重要,因此,结合学生实习感受,让学生明白各种账务处理程序产生的背景及其适用对象即可。当学生出现登记错误时,介绍错账的更正方法。
到会计期末,M企业组织需要对财产进行清查、进行对账与结账。此时,介绍财产清查的意义、种类、程序、方法及清查结果的账务处理,对账的内容和方法,介绍结账的内容和方法前还要根据借贷规则编制试算平衡表,并由学生完成账证核对、账账核对,编制试算平衡表,对账簿进行结账。
一般企业在每期期初需要对有关部门(例如企业管理部门、股东、税务部门、审计部门等)报送上一期的会计报表。这时情景设置为期初,可具体讲解会计的三张主要报表的内容、结构和编制方法,以及报表附注的内容。教学生根据M企业组织确的账簿记录,编制会计报表和报表附注。另外,企业组织在每期期初都需要向税务部门报送税务报表、年初进行所得税汇算清缴等,虽然这些内容不是基础会计中的知识点,但需要给学生提到,以使其对整个工作流程有个完整的认识。
学会报表编制之后,学生了解了会计是做什么的,认识到会计报表可以对外提供企业总括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状况,是会计信息的载体。这时讲授资产计价、权责发生制及账项调整,让学生明确由于资产计价的方法不同会对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结果产生影响,从而企业可能人为的调节利润。那么,还有什么情况会影响本月会计报表的结果呢?会计报表对信息使用者的影响有多大?由学生的思考、讨论,教师的总结和去伪存真,引出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会计的职能、目标和任务、会计环境、会计规范、会计职业道德。
最后,在大纲要求内容全部学习完之后,教师组织学生一起进行基础会计学知识的总结,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再通过为学生设计一套完整的、与M企业组织类型不同的企业组织模拟实习资料,组织进行综合模拟教学实训,用理论指导实践的方式,检验、巩固和提高学生的会计操作的基本技能。
三、会计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的教学模式的特点
1.加强课堂互动,增强学习兴趣
将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组织教学,缩小动手能力与实际工作需要的差距,有利于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有利于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案例教学、问题引导法等教学方法,学生的参与性好,教学互动,可以最大程度地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避免学生出现厌学情绪。
2.知识融会贯通,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从上述教学内容体系的安排可以看出,各个知识点之间实际上就是通过实务工作中的会计循环程序贯穿起来的。这样的设计,使学生自始至终围绕着企业会计操作流程逐步完成,都是在“我该如何处理这个业务”、“不同情况下类似业务又如何操作”的问题引领下去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举一反三、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缩小与企业对会计人员需求的差距,缩短学生进入企业从事会计工作的适应期,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3.增强适应社会能力,培养终身学习能力
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以及国际化协调的加深,会计的处理方式会不断发生变化,学生今后在工作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新情况、新问题。国外有人统计,一个学生在校学习获得的知识5%~ 10%是将来必需的,而90%~ 95%的知识是在工作以后的不断学习中获得的。理论与实践融合一体的教学模式,整个过程都是在探索如何解决实务中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干中学、学中干的终身学习精神,提高学习能力,及时掌握新知识、应用新方法的能力,以达到增强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