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动物系列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人与动物系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人与动物系列

人与动物系列范文1

[关键词] 宫崎骏系列电影;人生意义;电影的成功

能让商业电影有文艺电影的深刻性,能让动画电影有着勾人的情节,能让他的动画电影一直屹立在世界舞台的人,而且能用动画改变日趋冷漠的社会,温暖重压下的人心,能用最简单的人物诉说当今社会的人情冷暖。他,就是世界动画大师宫崎骏。

纯真而又善良的小姑娘几乎占据着宫崎骏所有电影的主要角色,电影里没有让人幸福的爱情,没有让人大为悲痛的情节突变。只有让人心里甜一下的微妙之变,哪怕这微妙的幸福感是历经种种磨难而得来的。在所有魔法的背后都是厚厚的爱、亲情的关怀、友情的关爱,还有青涩爱情中的甜美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帮助和理解,这四种关系是宫崎骏电影里最明显也是最急于想要表达的情感。其次,宫崎骏系列电影还有大篇幅描写由于人类的人为性破坏而导致整个居住环境的巨变造成人与动物之间紧张的气氛,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观点比比皆是。

《天空之城》中人与人的情感沟通,两个单纯小朋友凌驾于亲情之上的友情,在人类贪婪和私欲之下最终会被纯净的思想所打败。这种情感的诉求基本上表现在他的每一部电影里,如《侧耳倾听》《猫的报恩》,现实与魔法的交替,情感不断地递进与上升。在日本这一弹丸岛国之地,为了生存每个日本公民的生活压力异常的大,人与人的交流量必然会逐渐减少,不会再出现邻里之间互相照应的场面,每个人都住在像鸽子窝一样的房子里,社会变得陌生,人与人变得陌生和冷淡,少了彼此的关怀与照顾。由于工业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工业用地和民用土地日趋增大,森林绿化面积逐年减少,直至变成完全工业化的城市。所以《百变狸猫》《幽灵公主》《寻找栖息所》《风之谷》等电影都重点反映人为设施在不断强加于森林绿化面积之后,人类以后的居住环境和动物生存之所何在,人类与动物如何能和谐生存,共同生活在同一个生活环境等命题。

所有影片反映的纯真和美好都是日本民族共通的一个理想状态,人和事物简单化,没有争吵,没有贫富差距,只有日本大和民族留下的希望和美好。日本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的动漫市场不管是在日本的国内还是在国际市场都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中以宫崎骏为代表的动漫电影所表达的都是日本当代所需要的积极向上的情绪,在宫崎骏的电影中很难看到失望和绝望的情感,影片的基调不会定位于绝望,即使是在《百变狸猫》中看到了狸猫的无奈和绝望,但是影片只是点到为止,会以各种方法使困难得到解决,在悲伤中观众也得到心理的安慰,这就是宫崎骏的高明之处。他所有的电影把社会的种种问题点到为止,并不深刻地阐明,这也是宫崎骏为什么会做为当代社会的一剂良药,他教会你什么是良知,什么是万物和谐共处,什么是关心,什么是爱,爱的力量有多强大。这类似于医生把药方开出来至于病人按不按药方来治那是病人的事。他的电影告诉你应该怎么做,且没有太多的抱怨,没有太多的指责,这就是宫崎骏电影在票房上的成功,包揽了从小到老的所有观众。

电影的基调基本上保持着轻松明快的风格,没有黑暗和阴郁的风格,没有丑陋的巫婆,即使有也会被富有爱心而善良的小主人公一拳击倒,再加上久石让的经典配乐,让每部电影的插曲成为经典,做为原声大碟而在市场上大卖。一个好的配乐就已经能使电影成功很多,再加上可爱生动的人物形象和言简意赅的主题,这样就使电影成功了一大半。所以宫崎骏的系列电影是紧紧抓住受众群体的内心,赢得大部分人的喜爱,他用日本长久以来的理想环境下的人文关怀通过电影转达给观众,并且在一定意义上宣传了日本民族的精神和文化。

尽管从宫崎骏的电影能很容易看出其浅显易懂的人文关怀主题,但如果具体到每部片子,也绝没有这么简单。他之所以被称之为动画界的“黑泽明”是因为其电影作品有共通的思想和对人性深刻的探讨。黑泽明有经典的《罗生门》,宫崎骏有巅峰之作《千与千寻》,二者的作品都渗透着复杂的人性和人类最原始的欲望。

《千与千寻》荣获第75届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奖,背景是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时代,人们对金钱、物质有着强烈的向往和控制欲。影片里的魔幻世界人被汤婆婆夺走姓名,让人找不到回家的路,这其实是宫崎骏在发达社会物质生活暴涨的时候,当物质夺走一个人自我的时候,如何能找回本我的讨论,这种找寻,其实也是自我和本我的一种讨论。在迷失自我的时候一定要记住真真实实存在的自我,不要丢掉本性中最善良的一面,要返璞归真。汤婆婆和钱婆婆两个人物角色分别代表着物质和朴素,在汤婆婆的世界里的人都是忘记本我,被物质夺取自我的人,自我的丢失造成物质世界里人性的贪婪和邪恶。河伯的肮脏是人类再生产对于环境不断地污染的暗示――经济发达之后没有洁净的小溪,没有一处森林,物质文明完全取代了非物质文明,人类在完全物质的世界里变成一只只贪婪的猪。人性本善的无脸男变成贪婪和邪恶、怒气的化身,失去了天生的善良和淳朴。这是一场心灵的净化,也是真实环境的净化。影片的深度讨论就在于告诫人们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之下都要记住不要丢失本我,找回迷失的自我,回归母体。动物是人类进化的必要过程,动物有着人类最原始的欲望,没有思想。在物质文明发达、金钱充斥社会的情况下,人往往会变成动物,不再拥有独立的思想和思考能力,除了具有原始的追求金钱的能力外没有交际能力,友情和亲情严重缺失。影片以千寻为主线,去探寻丢失的友情,去寻找淡漠的亲情,去学会如何感恩,这些情感是做为人必须要拥有的基本情感。然而人类的自我丢失如同把垃圾填满河流一样,没有公德之心。所以找寻这些感情和找回自我以及学会分享的过程需要人类自己去完成,没有人可以帮助。但在片子里千寻踏上找回父母的路其实也是对现实社会的一种妥协,也有淡淡的一丝无奈。回到宫崎骏的主旋律上,每个人心里只要有厚厚的爱,就不会迷失掉自己,就能学会和大自然和谐相处。当人类只拥有金钱的时候其实是什么都没有拥有。这也正是为什么《千与千寻》会成为宫崎骏复出之后最为成功之作的原因了。

现实中的科幻电影大师是库布里克,他可以构造美轮美奂的科幻场面,他可以让科幻和实际结合得没有一丝缝隙。而在动画界能将动画的科幻场面做到精致,做到气势磅礴的就只有宫崎骏。一部《风之谷》足以证明。《风之谷》的动物场面宏大,想象极其丰富。而影片的主题讨论颇为沉重:战争之后的灾害,找寻生命的新生和母体回归,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三大主题讨论足以让人深思。就像之前宫崎骏的接班人高勋的《萤火虫之墓》以沉重的基调探讨战争和生命的意义。《风之谷》与《萤火虫之墓》最大的差异性就在于《风之谷》用讨论的方式稍显轻快地讨论沉重的话题。战争带来的直接灾害是生命的缺失,影片以坚决的声音抵制战争,人与人的战争,人与自然的战争,只要有战争,人就必然会有伤亡,所有的战争结果都是两败俱伤。而且影片对侵略提出决绝的抵制,没有侵略就没有战争,没有战争就不会有生命的缺失,人类要合理地利用大自然所给予的资源,不能以侵略的方式让自然资源严重缺失。在影片中,女主人公就是那个能带来新生生命的使者,其实影片探寻的也是另一种意义的母体回归,生命的死亡预示着新的生命的开始、新一代的孕育和繁殖。没有母体的回归,人类贪婪的心灵就得不到洗涤,就不会有悔改,就不会用自己无限广阔的胸怀来感怀世间人。影片倡导避免战争的爆发更多地体现在二战之后,大多数民众在战争中所受到的伤害和国家的损失,影片没有《千与千寻》的妥协,没有《百变狸猫》的无奈,它有一种坚决的态度。

影片指出变异的动物如果受到核污染之后会变异增大到原体的几百倍;人类的土地和大气被污染后,人类便没有适宜生存的地方,影片在反对战争的同时也坚决反对使用核武器。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宫崎骏系列电影恒久不变的中心主题,人类即使再强大也不能轻易更改自然规律。如果不遵守自然规律,过度地开采资源、滥用资源,食物链便被一层层地破坏掉,到那个时候就不是通过战争来抢占资源那么简单了。所以《风之谷》比前期的几部更多地表达了导演自己的意志倾向,人类的克制是从每个人做起,从每个本体做起。影片结尾,成群的王虫形成美丽又壮观的景象,人类要与自然示好,自然界也就会善待人类。《风之谷》较前期的片子来说有着商业片的规模,也有着文艺片的深刻,是具有代表性的对生命意义讨论的动画科幻片。

宫崎骏系列电影能在全球的动画市场经久不衰,有导演大量倾注的心血,有编剧注入的当代人类最需要的感情。在全球化的风暴之下,人类需要的不再是金钱欲望的满足,而是一种心理的平衡感。在忙碌和竞争压力之大的社会中需要的也是宫崎骏电影所要表达的一种母体回归的人生意义和思想感情。在好莱坞3D市场如此火爆之下,在各种类型的动漫电影产量之高之下,平面动画还能如此受人追捧,票房能一路长红,实属不易。3D电影是未来电影的一个趋势,一个大方向,能够保持原有的风格不受影响且成功地位不受干扰固然是好事,但是在好莱坞的3D狂轰滥炸下,考虑一下前进的道路,努力将美好的故事和传统美好的人文主义通过3D表达出来,未尝不是一个好的方式。

人与动物系列范文2

论文摘要:贵州外东南苗族至今流存着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苗族古歌,虽然这些古歌并非苗族关于原初历史的真实记载,但其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人与动物关系以及人口与生态平衡的朴素认识,却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并且这些思想为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贵州黔东南苗族至今流传着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苗族古歌,民间叫“古史歌”、“古老话”,学术用语称“史诗”。这些古歌的内容包罗万象,从宇宙的诞生、人类和物种的起源、开天辟地、初民时期的滔天洪水,到苗族的大迁徙、苗族的古代社会制度和日常生产生活等,无所不包,成为苗族古代神话的总汇和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黔东南苗族古歌并非苗族关于原初历史的真实记载,但其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人与动物关系以及人口与生态平衡关系的朴素认识,却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并且这些生态伦理思想为当地苗族生态伦理意识的形成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

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我国传统文化中素有“天人合一”和“道法自然”思想,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中国许多少数民族的观念中,也把人类看作是自然共同体中的普遍一员,认为人与自然不仅是资源关系,更是根源关系。

贵州黔东南地区的苗族在《苗族古歌·开天辟地》中,借用盘歌一问一答的形式,提出万物的统一本源为云雾,人类祖先(一说认为是苗族祖先)姜央是云雾经过一系列演化生成天地万物后,由枫树心(干)生下的蝴蝶所生,其人类起源谱系可简化为“枫木一蝴蝶一人”。这虽然没有科学根据,但苗族从对自然界的直观体验中得出的关于人类起源的朴素认识,却揭示了一个朴素的生态伦理理念:人类是由客观实在的一系列自然物种演变而来的,人类是大自然之子,是自然界自身长期演化的结果。

既然人类源于自然,是大自然之子,人类就应该尊重自然,与自然万物平等共存,和谐共生。黔东南苗族古歌通过对大量自然物的拟人化,把自然万物理解成与人一样有喜怒哀乐等情绪变化的生命体,表达了人类这一大地之子对自然万物的尊重与友善。比如对太阳的认识,苗族古歌中描写她有感知能知痛知痒,她任性、淘气,还时常不听规劝。这些特征都是人才有而其他物体不可能具备的,但苗族正是这样以自己的思维去理解这些自然物,把它人格化。黔东南苗族不仅将太阳赋予人一样的灵性,他们还把人的灵性赋予其他自然物诸如天上的月亮、星星、雷电,地上的山石、花草、树木等身上,把它们看作是人类可敬可爱密不可分的伙伴。

在日常生活中,黔东南苗族常常把自然万物赋予人的灵性尊重之,并与之平等共处,他们甚至还把大自然视为神秘而敬畏的对象。这种敬畏主要表现为对自然物的种种崇拜,其中比较典型的有树崇拜,即将一些高大挺拔、枝繁叶茂的古树看作是依附着神灵的“神树”加以祭拜,孩子多病或孩子较少的人家,都让小孩拜祭神树,以求神树的保佑。如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部落”的黔东南岂沙苗族,他们热爱自然、亲近树林、崇敬树神,认为每棵大树都有一个灵魂,是祖先的化身,正是这些灵魂的庇护才使他们的村子人畜兴旺、年年平安,认为人类只有服从自然、爱护森林才会得到神的保佑,否则将会受到惩罚和报应。黔东南苗族这种认为树木有灵魂、有意识的观念,在《苗族古歌·运金运银》中有相关描述:人们砍大树造船运金运银,但是砍了半天也砍不倒,就怀疑是“树子脚下有蚂蚁,树梢枝头有鬼怪,树子才会砍不倒”。于是,砍树的鲁猛“嘴里咬着芭茅草,头上反戴三脚架,斜眉怪眼来砍树”,才把树砍倒。此外,黔东南苗族还有把个别巨石、路桥、岩洞等自然物当作“神灵之物”加以崇拜的。如雷公山掌坡村崇拜的巨石有四处,其中三处是为求子,或以孩子拜寄而祈求消灾脱难的,另一处是祈求消除耳病的。路桥崇拜则普遍流行于黔东南苗族群众之中,桥的形式有简单也有复杂的,简单的则只要在平路或沟道上铺上石块或木板即可作为桥,有的甚至在家中的地板上铺设,在过年过节的时候加以祭拜。

二、关于人与动物关系的认识

关于人与动物的关系,黔东南苗族古歌中提出了人、神、兽同源共祖的说法,认为人与动物是兄弟般的亲情关系。在《苗族古歌·十二个蛋》中,枫香树因被诬陷而遭砍伐,枫香树心(干)变为妹榜妹留(即蝴蝶妈妈)和燕子等。蝴蝶妈妈与水泡成亲,生下十二个蛋,孵出姜央和雷公、龙、虎、牛、蛇、大象等众兄弟。姜央与雷公、龙、虎等既是同母,则相互之间具有难以割舍的血缘关系,彼此之间无疑就是手足兄弟之关系了。正是基于这种观念,至今一些黔东南苗族在打猎前,要先焚香纸祈求神灵保佑。而猎得野兽后一般要先让人折一把芭茅草从头向尾刷,并且数说它的罪状后才能动,因为在他们眼里飞禽走兽有同胞兄弟情谊,兄弟之间不能伤害,如果无缘无故的杀死它们,有朝一日会受到神灵的怪罪。这种对猎物的处置方式在《苗族史诗·溯河西迁》有这样的描述:

射死岩鹰落地上,叫谁来审判,数说了它的罪状,才能剖来吃?叫鸥鹤来审判,鹃鸽身上黑,不敢数说它罪状。叫黄莺来审判,黄莺身上黄,黄莺不敢判,不敢数说它罪状。叫燕子来审判,许他吃心肝。他说只要鹰下巴,因此得到美名传,传扬了九次枯脏,六代人颂赞到今年。……(燕子审判道)“你住你的地方,我们造我们的船。跟你往天没有仇,近日没有冤,你却要吃我们爹娘,箭才射到你身上。”

虽然黔东南苗族处置动物的这种方式几无科学可言,但客观上却能防止滥杀滥伤动物,对保护动物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在黔东南苗族古歌中,不论是以祖先面貌出现的蝴蝶,或是古歌中作为普通成员出现的老鹰、螃蟹、水獭、青蛙、蜜蜂、黄牛等等,苗族先民们都把它们看作是一个家庭里的不同成员,彼此和谐相处。如(苗族古歌·运金运银》中有关金子银子“滚落下东方”的过程中,娃娃鱼、蜜蜂、蜘蛛、山雀等动物纷纷喊叫着“金子和银子,滚滚下东方,都去堵水口,快把金银拦”,描绘了一幅人与自然万物和谐的劳动场景,反映了苗族劳动人民与自然万物之间的伙伴情怀。

而《苗族史诗·打杀娱蛤》中这样描写人类祖先姜央与众动物踩鼓跳舞的喜闹场面:

姜央丢开犁,把牛放在田当中,跑上田坎来踩鼓。鼓声咚咚响,往前跳三步;鼓声响咚咚,往后跳三步,他会跳不会转身,会转身不会转调,畅游的飘虫来教他转身,飞舞的蜜蜂来教他转调。……啄木鸟敲鼓,咚咚又咚咚,姜央在田坎上跳,水牛在田里面跳,牛尾巴跳在两脚间,跳累了都不知道。牛鞭听见鼓响,它把牛背当舞场;蚊子一群群,围着牛头转,踩鼓踩得更欢。

在这里,人与动物没有区分,人与周围的环境一齐欢乐,人与物是连成一体的。

黔东南苗族古歌中体现出来的这种人与动物间兄弟般的亲情关系和伙伴意识,在他们平时的生产生活中也有体现。如黔东南苗族群众居住的吊脚楼一般分三层,“底层为牲畜、杂物层,主要用来喂养牲畜和堆放杂物;二层为生活起居层,主要是住人;三层为粮食藏层,主要用来存放粮食”。在笔者家乡,每年除夕到次年正月,都要给耕牛煮粥(大米加一些草料、蔬菜等),给猪、鸡、鸭等家畜家禽喂最好的粮食,并且在过年时还要给这些家畜的圈舍贴上门联,因为在苗族人看来,动物与人一样也要过年。黔东南苗族的这些生活方式和习惯大多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生存环境中养成的,但是在现代社会,还有许多苗族群众依然这样生活,表现了人与动物之间难得的亲情关系和伙伴意识。

三、关于人口与生态平衡的认识

历史上苗族人口一直比较繁盛,大约在五千年前,苗族先民生活在黄河中下游地区,以蛋尤为首领,称九黎部落,兴盛一时。九黎部落与炎黄联盟战败后,其一部分从黄河中下游南下长江中下游,同已生活在那里的南方人,建起了“三苗国”,人口遍布洞庭湖、都阳湖一带。关于苗族人口众多的情况,《苗族古歌·跋山涉水》中这样描述:“五支奶”共一口灶,早上做早饭,一个让一个,晚上做晚饭,一个等一个,先做早吃过,晚做饿着等;“六支公”共一个火炕,烤的身上暖,等的身上寒;“五支嫂”一个春米房,一个忙又忙,四个站一旁;“六支姑”一对挑水桶,一个担水吃,五个等水用。‘苗族史诗·溯河西迁》对当时的人口密集程度更是形容为:火坑挨火坑烧饭,脚板螺脚板春粮,房屋盖得象蜂窝,锅子鼎罐都挤破。

由于人口的大量繁殖,苗族先民一方面认识到会导致生活水平低下:“子孙太多了,吃的找不到,穿的找不到,蔗根当饭吃,树叶当衣穿,奶瘦如蚂炸,公瘦如蚂炸,.另一方面也认识到人口的大量增长导致了生态平衡受到严重的破坏:东方虽然宽,好地耕种完,剩些空地方,宽处像席子,窄处像马圈,陡处像屋檐。因而对“绿树满山岗,泥土黝黝黑,草木甜又香,河水清亮亮,的西方好地方充满了向往。从黔东南苗族古歌中对东西方生态环境的描述可以看出两地有着明显的差别,这反映出苗族先民居住的东方由于人口增长,耕地过度开发,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失去了满山岗的绿树、黝黑的土地、香甜的草木、清亮的河水,不再适合人类居住,最终不得不向美好的西方迁徙。

关于苗族迁徙的原因不尽相同,湘西和川黔滇方言的苗族史诗、传说中反映的迁徙原因是与汉族战争的失败,但对于黔东方言苗族的迁徙原因,存在不同的看法,认为是“因为人口大量繁殖,不得不另找栖身之地”之举,是“人口繁衍引起的一系列问题所致‑。从黔东南苗族古歌的内容中,也看不到战争的痕迹,而且迁徙开始的时候,“五支奶”和“六支公”并提,好像女性还有相当大的权利,到定居后也才有分家分东西等私有制的影子出现,显然当时还没有明显的阶级对立。因此综合来看,人口与生态的矛盾导致苗族西迁的说法有其合理性,这也说明苗族先民在远古的时候已对人口增长与生态平衡的关系有所认识,并以迁徙的方式来解决人口增长与生态失衡之间的矛盾。

然而,黔东南苗族也并非总是以迁徙的方式来解决人口增长带来的生态失衡问题,他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也逐渐养成了“植树造林、封山育林、爱林护林”优良传统。《苗族史诗·枫木歌》中这样唱道:

“松树栽哪里?杉树栽哪里?枫树栽哪里?松树厚衣裳,不怕冰和霜,栽满大高山,四季绿苍苍。杉树翠又绿,树干直又长,栽在大山中,长大作栋梁。枫树枝枉多,枫树枝枉长,栽在山坳上,苗家来歇气,汉家来乘凉。”

“危日酉日宜捕鸟,寅日卯日宜断案,种树该选那一天?阴天拔苗栽,阴天栽得活。

这说明苗族早就掌握了林木的栽培技术。

而在黔东南一些苗寨,每当有孩子出生,长辈或亲人都要上山为孩子种几十、上百株杉树,让孩子与树木一同成长,待孩子长大成人后,杉树也长大成材,称为“十八杉”或“女儿杉”。这种营造儿孙林的习俗一定程度上使苗族人口的增长与生态的平衡得到协调发展。

四、结语

黔东南苗族先民在对人与自然关系还不大清楚的情况下,认为人类与其他生物都是自然之子,并把人的性格赋予自然物,与之和谐相处,突出地展现了“人与自然万物的亲情关系和伙伴意识”,蕴含着苗族尊重自然、敬畏生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伦理思想。这种人与自然万物的亲情关系和伙伴意识,既是黔东南苗族生态伦理思想的有机构成部分,又是其生态伦理观念的重要基石。在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21世纪,一种对自然万物的亲情关系和伙伴意识,为人们就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崭新的思维方式。

黔东南苗族生态伦理的思想根源与苗族“万物有灵”观念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万物有灵”是远古人类所共有的形式,但随着时代的进展,世界上很多民族的“万物有灵”信仰都逐步消失了,而苗族的“万物有灵”观念却基本完整地延续到了今天,这成为当代苗族的一大特色。黔东南苗族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以自然崇拜的形式来表达他们对大自然的关注和敬畏,从容地行使生态调适的功能,诗意地维护着自身的生存环境。因此,黔东南苗族留传至今的“万物有灵”观念具有不可忽视的生态意义,应当得到生态文明社会的理性关注。

人与动物系列范文3

赵坤在创作时,那种大刀阔斧、抓住本质、一气呵成的方法,很有汉代雕刻的韵味。在她的作品中,很少能看到一般女性艺术家时常迷恋的小情绪,反而更具有男性的野性大气,这跟她的性格有很大关系:“我生性乐观积极,自由自在,不愿受束缚,处理生活中其他事务时,也是比较爽快、果断的,不喜欢拖泥带水,这种性格应该在创作时也会显现出来。艺术上我也是喜欢那种自然、大气、恢弘的东西。”

游走人与自然之间

1995年,赵坤创作了自己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件作品《都市生灵――狼嗥》。从1993年毕业到1995年,整整两年时间,赵坤没有做出一件自己的作品,只能靠帮别人复制一些雕塑作品来维持简单的生活。糟糕的现实和内心的极度苦闷并没有使赵坤沉沦,反而成为她走向独立和成功的催化剂。这样一种置身地狱般的历练,让赵坤在精神上变得无比强大。《都市生灵――狼嗥》就在这样的背景下问世了。“这一件应该是当时具有比较强烈的自我意识的一件作品,是深感于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疏离和困顿,无处倾诉却又想挣扎呐喊。人在社会群体之中,却时常会感到孤独的写照,狼嗥是呼唤群体、寻找同伴的举动,人类需要同伴,需要群体认同,只有在集体中才能感受到自身的存在。它让我体验到创作的,体验到把孤独、挣扎等心情放泄出来的畅快。”通过这件作品赵坤明白了不断的创作可以让自己变得祥和安宁。这件作品也是她这近20年生涯中最满意的作品之一,人与动物的结合,人体流线美与动物原始野性浑然一体,表现出一种很有张力的美感。

随后,她又创作了以都市生灵为题材的一系列作品:《都市生灵――山鬼》、《都市生灵――鹿鸣》。《都市生灵――山鬼》是将传统神话的表达语境移植至当代人类社会,表现了现代都市人群的文明教养与天生的动物本能的矛盾和冲突。激情的饱满胴体,永无满足的渴求欲望,与沉思矜持的头部形成反差,矛盾统一在形体里,揭示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也是作者对人的生物性与社会性的认识和思考。《都市生灵――鹿鸣》则是这一观念的进一步延伸,鹿首是自然的隐喻,人既是自然的一份子又是站起来走出自然的有思想的动物,除却生物本能之外,有更高级的精神追求,但动物本能的不可脱离,造成人在进

化过程中的无奈与挣扎。整个系列将西方现代主义雕塑思想与中国传统的雕塑进行嫁接和融合,完美地完成民族雕塑的现代转化。

总结自己的创作阶段,赵坤如是谈到:“我做创作就像写日记一样写过来,自己很难区分阶段,但大概有几个类型,写实一材料试验一写意,写意以泥板为主。所谓的写意是有意识的吸收借鉴中国水墨画的的意韵,从造型到色彩,想做些不同于传统学院派的雕塑语言的作品,不注重它的团块、凝重等元素。”

传统的“写实”动物雕塑给人以逼真、细腻、朴素之自然美,而赵坤的“写意”动物雕塑,除了其特有的形式之美外,还留存于它的内涵美,让人联想和回味。她以泥板创作的作品《雪豹》堪称把沉默的雕塑变得鲜活灵动的经典。一整块大泥饼一气呵成的雪豹,毫不雕琢。真实的豹纹感觉是先通过拉扭泥土产生自然的裂痕,再利用窑变效应和乳白色的瓷釉逼真地表现出来。雪豹的眼睛、鼻子和尾巴从手感到肌理效果真实得竟给人一种让人想亲近触摸的冲动。整个作品使泥味、手感、肌理、残缺美等艺术趣味都集于一身而没有任何雕琢、僵硬的痕迹,已经进入了“以形写神”的境界。土和瓷的材料不但没有压缩赵坤的想象力,反而大大地激发了她的创作灵感。

另外一件以泥板为材料的作品《三不》亦是赵坤所钟爱的,创作灵感源于《论语》,颜渊问孔子:所谓“克己复礼”应该怎样解释?孔子回答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也就是不当看的不看,不当听的不听,不当说的不说。作品用独特的泥板卷构法成型,活泼自然,景德镇的高温颜色釉装饰,明亮剔透,既有作者个人风格及现代气息,又有景德镇地方特色。

赵坤善于用动物表达人与自然的关系,作品《远山》,启示逐渐远离自然的人们去亲近人类的家园,善待自然界的一切,包括自己。《远山》以传统用来做匣钵的泥料为原材料,是对陶瓷传统材料的拓展与探索,匣钵土的粗犷的质感恰如其分地表现出猩猩原始的生命张力。

市场之外的坚守

2008年,她以“和汇”陶瓷雕塑联展策展人的身份回到公众视野,集合了一批职业身份和教育背景等各不相同、却同样热爱雕塑的本土艺术家,这个展览是景德镇近20来的第一个雕塑主题展。在展览的前言中,赵坤激情四溢的写道:“和・汇”――是兼收并蓄的姿态,传统的,现代的,中国的,世界的,你的,我的,我们都不反对,肌体要强壮营养必须全面;“和・汇”――是融会贯通的智慧,我们学习传统但不会抱残守缺,置身当代也拒绝盲目跟风,融合不是大杂烩,只为了更好地展现自我的独特;“和・汇”――是集结凝聚的力量,一个人的微渺,一个群体的力量却不可忽视,我们的合声必能显示我们的合力。

正是她的坚守,景德镇的陶瓷雕塑不至于陷入“断代”的危境。赵坤真正的价值或许正在于此。

人与动物系列范文4

《兔子坡》读后感400字作文【1】

我读了美国作家罗伯特·罗素写的《兔子坡》,大体内容讲的是有一个叫兔子坡的地方,住着许许多多的小动物,,动物们都听说有新人家要搬来了,整座小山要沸腾起来了,小兔子乔奇也告诉它老妈又一新人家要搬来了。

终于有一天,新的一家人搬来了,小动物们想他们要是庄稼人该多好啊。新来的人家对兔子坡的小动物们特别好,还周到的在车道入口处竖起了警示牌,看到小动物们的份上,小心开车,以免动物们遭受伤害,小动物对新来的人家非常满意,新来的人家种的菜也和兔子坡的小动物们一起分享。他们的善良也让小动物们感动,他们还救了落水的乔奇。可是后来为了菜园里的菜,小动物们与新人家产生了误会但后来误会解除了,兔子坡的小动物和新家人相处的更加友好了。兔子们还有其他的小动物生活的越来越幸福。

我们当然有理由相信会有这样的美景。只要我们心中有爱,并让这种爱旁及身边每一个弱小生物,这世界上任何角落都会变成温情之地,就像兔子坡一样!

就让我们这样祝福,并从现在开始身体力行。

《兔子坡》读后感400字作文【2】

暑假里,我读了一本令我回味无穷的课外书——《兔子坡》。他就像一块磁铁,牢牢的吸住了我。每当我读到既搞笑又精彩的地方时,我就会不由自主地被逗得哈哈大笑;每当我读到惊险而又有趣的地方时,就不由自主地为书中的每位人物捏了一把冷汗……

读了这本书,我不得不提一下书中的“男一号”——小兔子乔奇,谁让他是那么的活泼可爱、善解人意又特别孝顺老爸老妈呢!乔奇也是勇敢的,一次,他在去阿那达斯叔公家的途中,不幸被老猎犬逼入死亡溪,但他却没有泄气。

当我读到:“乔奇飞快地奔向溪边,他飞跃的步子十分惊人,风在他向后的耳边呼啸而过,他挑了一个河岸高耸的地方,目测一下要跳跃的距离,便跃身而起。起跳是完美的,他把每条肌肉注满力量做最后一次蹬踏,然后跃入空中。”时,我真为乔奇捏了一把冷汗,因为死亡溪有十八英尺宽,这对一只兔子来说,是多么宽呀!这使我想起了2008年5月12日的纹川大地震,虽然它是那么的强烈,但身在纹川的居民却不顾自己的安危,誓死保护亲人和朋友。那感人的画面,无时无刻地感动着我们……

《兔子坡》读后感400字作文【3】

最近,我在看获得国际大奖小说系列丛书。《兔子坡》是其中我比较喜欢的一本,它荣获了纽伯瑞儿童文学奖金奖。这是一个让人读起来十分愉快的童话,并且在愉快之外,还引人深思。

当我读到“新家人认为:‘保护动物就是保护我们的同类。’”时,我突然想起了我在电视上看到的一个打动人心的广告:一天,一个活泼可爱的小男孩和他那善解人意的爸爸和妈妈在外买回了一只活泼机灵的小松鼠,并每天用家中最新鲜最美味的花生米来给它喂食,每天用家中最纯净最甘甜的清水来解渴。但这并没有使小松鼠忘记自己家乡,反而使小松鼠更加想念自己的家乡了。最后,小男孩看出了小松鼠的心思,便将它放回了家乡。

我想,随着童话的尾声,也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思考空间。为什么新人家的菜园不设任何防备,却从未遭到破坏,然而其他人家的菜园虽然“全副武装”,处处设防,却屡屡遭袭呢?这是否与“运气”想干呢?为什么大家能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呢?

其实“为人处世之道,往往与运气无干”。很多人却不知道,人与动物之间是要以诚相待的。其实回头看看,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是层层递进的:由期盼到试探,从猜忌到全然接纳,这样才可以换的动物的尊重与信任。如果一味地与动物为敌,只会招致动物的敌视;相反,与动物为友,会被动物真诚地相待,被他们所信任,也就是说“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人与动物之间的信赖,让兔子坡成了“温情之地”,让人与动物成了好朋友,让兔子坡重新变得繁荣、美好、和睦..让我们心中都带着爱,去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事、物,这世界就会像“兔子坡”一样,变成美好的人间!

这本书就是一颗开心果,可以让我们忘掉所有烦恼和忧愁,大家快来读一读吧!

《兔子坡》读后感400字作文【4】

几天前,爸爸妈妈把《兔子坡》这本书交给了我,我迫不及待地拿起书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拿起来了就不肯放下了。

书里描写了森林里要搬来新人家,勾起了小动物们的兴奋。兔子小奇跌跌撞撞到处消息,老爹走来走去向每家人打听。威利和鼹鼠谈着话......大家都很开心。

我最喜欢的是里面的主人公小乔奇。它活泼机灵、聪明可爱,还特别帅气。它是跳高和跳远的能手,还喜欢突破自己。记得有一次小乔奇被一只猎犬紧追不舍,小乔奇跑得飞快,还勇敢地跳过了死亡溪,那只猎犬只能在对岸目瞪口呆。我很佩服小乔奇的勇敢,我要学习它的精神。

我和小乔奇比起来,都很活泼,也爱冒险,可是我遇到可怕的东西还是会出冷汗。哈哈,我得增加自己的胆量了。每天晚上我睡前还要开一会儿灯,有时还想爸爸妈妈在旁边陪我一会。有一次晚上,爸爸妈妈在陪我的时候,手机的灯光照在天花板上,像一只眼睛在看着我。我“妈呀”叫了出来,一把抱住了妈妈。

有时我也是充满勇气的。有一次在体育课上,我们正在训练篮球,结果我和同学撞在了一起,重重地摔在了地上,眼睛片“哗啦哗啦”掉了下来。我没哭,慢慢地从地上站起来,在同学的帮助下走到保健室消了毒。妈妈说:“你将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妈妈相信你以后遇到问题难题不会在退缩,一定会勇往直前。”我要向小乔奇一样做勇敢的自己!

《兔子坡》是非常值得看的一本书,我推荐你也去看哦,你一定会喜欢的!

《兔子坡》读后感400字作文【5】

读完《兔子坡》这本书,深深地感受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东西,作者那文笔,更是让我回味良久!

兔子坡本来是一片繁荣的景象,但由于以前搬来的人们只知一味的索取,根本不替别人着想 。于是,动物们过上了悲惨的生活。后来,又搬来了一户新人家,动物们大多保持了乐观的心态,盼望能再过上好日子。在新来的人家定居好后,小动物们用了一些小伎俩去试探人家的品行,高兴地发现他们的新邻居善良、勤恳,十分快乐。主人公兔子乔奇更乐观了,将一切困难都抛在了脑后,还编了一首歌,给大家唱。当新家人融入到乡村中去时,兔子坡又是一片繁荣的景象。另外书中还写道:领展草工十分不解的是,没有设防的新搬来的人家的菜园中安然抚恙,而自己放了捕鼠器的菜园中却是一片狼藉。

人与动物系列范文5

这种内心深处体现在她的绘画中是一种神秘、诡异的感觉氛围。森林、狮子、云天和荒芜的场景是她新作《160分贝》里青睐的自然物象,但她不是描摹自然的景致,而是将人生的经验、思考的认知依托在自然的人与兽、景与物的空间中。她在黑白灰画面中反复营造森林和狮子,又以硬边的直线构成了一种现实空间的奇妙;而凭附重色的树干、缠枝显示着她或我们在物欲横流中纠缠与被纠缠,欲挣脱又无法挣脱的无奈处境;狮子咄咄逼人的迎纳、沉默,蕴藏着悲情的色彩。这些画面整体暗示出社会转型期在人性心理、信仰、归宿以及潜意识层面的扭曲。也许,正是因为她敏锐地感受到了这种变动不居的社会现实,才显示出猛兽的狰狞,人性的乖张,从而形成了这一新作的突出特质在于通过他或她具体的行为状态,即以动物寓言的话语方式来获得对现实人生更多更深的象征和辐射,并充实和延伸了话语内在的意蕴。

这种寓言化的叙事策略无疑是睿智的,但对于艺术家来说也是一种挑战。作为一种寓言化的表现,它的成功与否从某种角度也取决于艺术家择选的媒介上,也就是否能与她所给予的观念与行为自然地融为一体,使观者能够顺利地将思绪延展到寓言的层面上。笛卡儿说动物是一种生物学意义上的机械装置,而在《160分贝》里,狮子是拟人的灵魂化身,具有凶猛、权力、欲望的象征,似乎在凝重、忍耐与负重之中,感受到一种对自由的向往,对限制的挣脱。以“160分贝”作为这一系列作品的题目,按栗子的说法是:44分贝是属于人可接受的声音程度,而160分贝就基本达到了难以接受的震耳欲聋了。我以为这是通过题目提示出一种自我呐喊的潜隐震撼。其实,这也与她2010-2012年创作的《迷失》系列作品有着一脉相承的关联。如果说栗子在“迷失”系列中以单纯具象的中性人物“讲述的是一种信仰的迷失”,因为“今天人类充满了末世主义情怀”(见艺术家栗子德国展“迷失”访谈录,采访人:刘凡),导致更多的感知是难以言说的悬疑和不可理喻的迷局的话,那么她的新作则是在笔触、肌理所笼罩的沉郁中,从人转化为动物形象以及空间交错的处理。这种空间的存在,却可以在纯粹生物学和物种学的层面上来审视人的存在。我揣测这是栗子内心的隐忧,她是有意为之地通过手中的画笔,使画面产生出动荡、扭曲、分裂的世界―恐怖的梦魇混合在一起的超现实景观,产生出一种不知所终的神秘、曲折,而且悬疑的语境。于是,幽闭,没有出路,如同无迹可循的午夜梦魇。即便你已经深谙其中所有元素,它仍能在暗夜里给你的心头沉沉一击,并且成为你无法摆脱的臆想。同时,奇妙植物的物质性、隐喻性在显示着她本身的经历、情感和记忆的张力。或许画面缥缈的虚幻性和视觉的逼真性正是她内在精神的紧张,这种紧张的压抑其实就是某种过往经验的针对性,也就导致了她的创作具有这种幽闭梦魇般的感觉。尤其她不是将存在的问题意识表述为被“环境”支配的无能为力的不安,而是与整个当下社会中,年轻人抑或女生不得不自己用自己的选择,加以积极面对现实挑战和考验压力有着密切的关联。

除了这种内心的叙述话语,以及多声部共鸣的复调式结构之外,栗子的绘画艺术还在于她图像的处理上进行的一系列极致化视觉张力的设置。这种张力并非只是在某个单幅作品的形式之中,而是呈现出一种从人物、动物命运,到语意的时空结构特征。也就是说,它是一种全方位安排,使整个画面处在一种饱和的视域场,随着他/她们伫立的姿态、游走,或在空中漂浮,几乎涵盖了自然、人工的生存空间,而其具体活动又保持在幽暗的部位,渗透在许多庸常现实的表象之下。这种魅惑的多极化时空张力,无疑为她的艺术表现社会现实的广度和深度上,提供了广阔而又深邃的生存背景。这种神秘的振颤,又铺垫了视觉主干的质地,虽然她在自然的景致内没有打乱结构的秩序,却以黑白灰的肌理构成了片片粼光的碎片,在真实中引进梦幻,使真实与梦幻产生间隔与交杂,使清晰变成如真似幻的光影,用叠加来拓展主题的容量,使单纯的线性思绪升腾为弥漫性因素。这是她在斑驳背景上进行痕迹的拼接,也是一种相互关系的触碰与觉知。这不仅是具象表现了自然的形态,更重要的是再现了人与自然与社会关系的沧桑,并依此来关注现实危机下个人的命运,或许也导致了观看者种种伤感的情怀、救赎的认同。

人与动物系列范文6

用大象鼻子来浇水

这个长得很像大象的长鼻子的喷壶,由Diane Dupire设计而成,名字也很有意思——“U-CAN”。喷壶两侧还内置滚轮,使用者抓住长鼻子即可拖行而走,非常方便移动,不管是成人、儿童和老人都可以使用。

设计师:Diane Dupire

点评:U-CAN非常好地符合了无差别化使用的通用设计理念,非常人性化。

眼球度:

实用度:

坐在小鹿斑比上

小鹿斑比来了!这款由Junio Design的设计师Jun Hashimito在2009年米兰设计周上展出的作品,不仅在造型上模仿了鹿角和四肢的形态,在面料的选材上也下足功夫,表现出了鹿角的毛绒感。

设计师:Jun Hashimito

点评:设计师不仅做出了“小鹿斑比”的动感,还做出了触感。

眼球度:

实用度:

我来自草原

这是一款线条极为简约的作品,但却极具趣味。这款抽象的灯具由厄瓜多尔设计师Maria del Pilar Velasco和墨西哥设计师Pau Stephens设计,名为“Gifu”,设计灵感来源于大草原上可爱的动物。看,它像不像我们的长脖子朋友?Gifu的外观凸显俏皮,整体造型简约不简单,即使是静态的它也呈现出了一些动态的情趣盎然。

设计师:Maria del Pilar Velasco & Pau Stephens

点评:简单的零部件,却拼出不一样的感觉,像积木一样的趣味十足,你也可以试一下呢。

眼球度:

实用度:

动物王国的礼物

西班牙设计师Maximo Riera最近完成了动物座椅系列,这一系列将生动的动物外形与座椅设计相结合,无论是“章鱼椅”、“犀牛椅”,还是“海象椅”、“大象椅子”,都恰到好处地保持了动物应有的活力,坚守它们独特的生物和外形特征。设计师说这个系列要献给那些特殊的动物和我们的动物王国,他想要通过这个设计来表现和捕捉野生动物独有的美丽。

设计师:Maximo Riera

点评:难得的是在设计的同时,设计师完整地保留了动物们的外形特征,并没有将之抽象化。但不知为何,这组设计总会让人想起欧美中动画中阴暗城堡里的吸血鬼伯爵。

眼球度:

实用度:

巨型生物也可爱

来自Wildetect的这款座椅,其灵感同样来自野外的大自然——这种天生长着两把“大刀”的巨型螳螂,经过设计师的再创造是不是看起来也有些卡通范儿的可爱呢?由于螳螂的身体曲线十分与众不同,故以此为原型制成的座椅,其舒适性较其他同类使用人体工学和仿生学的产品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它的野性气息放在你的居室里绝对会令来访者惊叹。

设计师:Wildetect

点评:虽然说其贴合人体曲线,但看起来舒适程度还是有待考量。

眼球度:

实用度:

大海里的华丽存在

“Sponge(软体动物)”是由西班牙设计师Miguel Angel Garc a Belmonte设计的一款创意灯具,灵感来自海洋中多姿多彩的生物。Sponge采用手工制作的陶瓷表皮,表面的纹理也采用了生物本身的纹理,仿生效果极为突出。

设计师:Miguel Angel Garc a Belmonte

点评:这个美丽的灯具能投射出不同的光芒,没有光点,从而形成一种温暖的具有渗透性的光线。它不仅仅是一个灯具,还是一件不同寻常的陶土艺术品。

上一篇心愿

下一篇杨万里的诗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