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父的园子主要内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祖父的园子主要内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祖父的园子主要内容

祖父的园子主要内容范文1

一、词语分类,发挥词语教学的多功能作用

我们只要在教学细节上多动脑筋,既进行词语教学,又进行多重的思维训练,就能一举两得。我校青年教师王老师在执教人教版第一册《自己去吧》一文时,在集中识字环节是这样设计的:

(1)出示:带 风景 那 学会 去吧 好吗 您 深 自己。

(2)学生自由读词。

(3)指名读,教师正音。

两次试教后王老师做了修改:

(1)出示:第一组:去吧 好吗。

第二组:您 深 风景。

第三组:带 那 学会 很美。

(2)学生自由读词。

(3)指名读第一组词,引导学生找规律,用“你发现了什么”(“吧”、 “吗”读轻声,都是“口”部)来启发学生。教师指导读好轻声字词,并指导记字形;指名读第二组词,提示学生发现了什么(“您”和“深”是前鼻音,“景”是后鼻音)。教师指导读准前后鼻音……

王老师的第一次词语教学采用的是集中识字的传统教学方法,只是达到了会认读的结果;第二次采用抓住这些词语的特点进行分类教学的方法,不仅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而且让学生探索识记字词的方法。教学过程中,通过“你发现了什么”这一问,引导学生自己寻找词语的特点。学生在掌握字音的同时,能潜移默化地了解词语的特点。

教学环节设计上的细微变化,就能让学生在分类、整理、归纳的过程中,逐渐养成分析、比较、归纳的思维习惯。这样的词语教学不仅完成了认识生字、新词的“专”,而且完成了词语归类练习的“多能”,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概括梳理,发挥词语教学的多功能作用

词语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浮光掠影的通识,阅读课前清扫障碍似的孤立的词语解析,不应是词语教学的归宿。词语教学不是语文教学的点缀,不应仅仅定位在为阅读服务上,而应贯穿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一位教师在教学《祖父园子》一课时,找到了词语教学与阅读教学的连接点,这样设计了教学过程:

1.指名两位学生上台听写“栽花”、“拔草”、“下种”、“铲地”、“浇菜”这几个词语,其余的学生在本子上听写,并引导学生想一想:这几个词之间有什么联系。

3.课文说:祖父一天都在园子里(在一个学生听写词语的边上板书:祖父),我也一天都在园子里(在另一位学生听写的词语的边上板书:我)。他们都在干什么呢?课文中是这样写的,我们一起来说一说。(指着板书)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戴一顶小草帽。祖父栽花,我也栽花。祖父 ,我 。读到这里,你最想说什么?(祖父在干农活,我也在学干农活……)教师根据回答,板书:干农活。

4.具体研读词语听写中的“下种”、“铲地”、“浇菜”几个自然段。

5.课文中除了“我”在园子里学干农活这方面体现“我”在玩、在闹外,还有什么地方实际上在写我玩?你找到了吗?请你来读一读,说一说。

6.读到这里,你能感受到“我”在这个园子里的生活是怎样的?你能用一个恰当的词来概括吗?

学生概括后上来写在黑板上。

教师总结:同学们,作者在园子里跟祖父做的这些事,实际上过的是这样的生活。我们一起来读读同学们概括的词语……

从这位教师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他不仅有效地进行了课文预习的检查,而且以几个词语为切入口,对全文进行了梳理,使学生对文本有了整体的感知。

还有一位教师在《狮子和鹿》的教学中,运用词语教学让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她是这样设计的:

1.出示词语:倒影 匀称 珊瑚 欣赏 抱怨 逼近 犹豫 凶猛 撒腿就跑 挣脱 狮口逃生 差点儿。

2.自由读――齐读,教师正音:挣(zhèn)脱。

3.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你能用一两句话说一说吗?

出示:一天,一只鹿在池塘边喝水,十分( )自己美丽的角,而( )四条腿长得难看。鹿忽然发现一头狮子向自己( ),鹿的四条有力的长腿帮它( ),而两只美丽的角( )让它送命。

提示:请用上黑板上出示的词语。

一个小小的提示,把词语与课文内容紧密地结合起来了。这样的词语教学既引导学生掌握词语,又利用填空的形式指导学生归纳课文内容,对词语的掌握情况进行了反馈,对全文内容进行了梳理和概括。这样使词语教学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和延伸,整个板块扎实有效。

三、深度挖掘,发挥词语教学的多功能作用

词语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基础、最根本的教学内容。在进行词语教学时,应根据词语及文章的特点,将词语进行深度挖掘,让学生在词语学习中能对文章的内容获得理解。只有词语教学贯穿语文教学的全过程,才能让教学涌动生命的活力。一位特级教师在教学《二泉映月》“月光似水……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一段时,安排了一个令人拍案叫绝的环节。首先,他让学生将这长长的一段话锁定为一个词“坎坷”。接着,他启发学生:“阿炳有哪些‘坎坷’的经历?阿炳在‘坎坷’面前有没有屈服?他有没有战胜这些‘坎坷’?”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找到了“阿炳整天戴着墨镜,操着胡琴,卖艺度日。但是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等词句。然后,教师又说:“是啊,你又把‘坎坷’这个词语读成了长长的一段话。现在,让我们闭上眼睛,用心去想:这些话使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在烟雨蒙蒙的早晨,阿炳在干什么;在他破旧不堪的房子里,你看到了什么。把你看到的画面写成几句话……”

一位学生写道:“我看到双目失明的阿炳在别人吃着团圆饭时,一个人在大雪纷飞的夜晚拉二胡,穿着破烂的单衣,吃着别人剩下的饭菜,睡在牛棚里,没有被子,没有枕头。”一位学生写道:“在大雪纷飞的时候,人们都在家里围着火炉,吃着丰盛的晚餐。只有阿炳一个人穿着单薄的衣服在大街上挨饿受冻。”

在这情感的喷薄点上,教师最后总结:“孩子们,刚刚我们看到了漫长无边的‘坎坷’,看到了令人心酸的‘坎坷’,看到了饥寒交迫的‘坎坷’……就在阿炳的身上,写尽了他的全部――”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坎坷!”

在这样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始终紧紧抓住“坎坷”一词,先把长长的句子读成一个词,再把一个词读成长长的一段话,然后又让学生围绕“坎坷”一词进行想象,最后又将想象浓缩到“坎坷”一词中。对“坎坷”一词在《二泉映月》这样一个特定的文本语境中进行了深度挖掘,教师带领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去触摸词语的温度,和学生一起在汉语中“出生入死”。这样深层次的词语教学,充分开发了词语的内涵与外延,挖掘了词语教学的多种功能,实现了多纬度辐射。

祖父的园子主要内容范文2

一、交流预习,质疑问难明起点

“尊重儿童”是于老师的核心教育观。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已有水平及存在困惑是将尊重儿童需要真正落实到教学行为之中。上课伊始,于老师用师生互问的方式,和学生交流预习情况,确定了学生的学习起点。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根据其难易程度,或是同伴互助解决,或是教师直接告知。而像“我在园子里瞎闹,为什么祖父不批评我?”这样关乎课文主旨的问题,则作为开启教学的钥匙,放置悬念,引发阅读期待。理解词语是小学生学习语言的重头戏,于老师的提问从词语开始。于老师选择了“倭瓜”“谎花”这两个带有明显地方色彩,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的词语,通过追问式的对话,启发学生对“倭”的模糊认识,到准确理解“倭”是“海盗”之意,有方法、有层次地培养了高年级学生词语理解的精确度与敏锐度。

二、关注细节,渗透文化教写字

写字是于老师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本节课于老师以“帽、瞎、抛、韭”四个生字作为检点,以学生默写、师生互评为教学路径,以“写正确、写规范、写美观”作为评价标准,以关键笔画的点拨和教师范写作为指导方法。其中最大的亮点便是明确“帽”字的正确写法,体现了鲜明的于氏风格,那就是深厚的文字学养与精心备课共生的教学精彩。“帽”字书写的秘密在于右上角的“冃”中间两横不能接到两边,这个被大多数老师忽略的细节恰恰是教学的重难点所在,更是汉字文化的奥妙所在。于老师“帽”字教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正确书写一个字,还在于通过字形了解字源与字义,还在于激发学生对识字的兴趣,提升学习汉字的敏感力,更在于彰显汉字作为表意文字,其音形义完美统一的文化魅力。一个“帽”字,于老师教出了汉语言文字的特点,教出了识字的方法,教出了历史和文化。

三、提取信息,层层递进学概括

概括能力是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学生提出的阅读目标要求。于老师教学生学概括,由易到难,层层递进,趣味横生,富有实效。他先是布置了“默读全文,当你再次走进祖父的园子,看到了什么?”的学习任务。请学生走进文本,按要求提取相关信息,越多越好,写在黑板上。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锻炼信息提取能力,并为下面的概括作铺垫。教学的第二步,于老师又一次提出上面的问题,同时增加难度:只用几个词来概括,引导学生尝试按类别概括为“人物、动物、植物”,再高度凝练成“事物”。这一设计的精妙在于,为学生由提取具体信息到概括抽象类别的过程搭建了学习的支架和梯度。教学的第三步,于老师用对话的方式从“事物”再一次具体到“人物、动物、植物”,更具体到植物有哪些?动物有哪些?这样指导学生在走进、跳出再走进文本的过程中,设计极具思维含量的层层深入的训练任务,帮助学生清晰地把握文章内容,巩固概括出来的句式,并进行了“先概括、后具体”的表达训练,可谓“一石三鸟”。

四、用心读文,聚焦语段悟情感

于老师将以上的阅读环节定位为“用眼看”,接下来,他带领学生用心读课文,读出了两层意蕴。一是他提出学习任务:“再次默读全文,当我们用心去看的时候,又看到了什么?文字背后作者究竟想告诉我们什么?”为学生提供了钻研文本、加深理解的学习空间。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于老师选择有价值的词语,请学生写在黑板上。这一次写的词语不是从课文中直接提取的,而是学生从字里行间读出的感受,是学生自己的语言。于老师适时的点拨则直指最重要的阅读方法,那就是“要用两只眼睛看书。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文字,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于老师引领学生用自读、交流和提升的方式读出了祖父的宽容和作者的可爱,读出了文章的主旨,学会了用心阅读的方法。

二是,于老师以深厚的文本细读功力,引导学生读出文中藏着的“趣”。童趣是本文最显著的文本特征和最富魅力的言语风格。这一准确凝练的教学切入点,—下子拉近了学生与文本间的距离,明晰了阅读的方向,帮助学生深入体会作者对祖父的依恋,对童年的怀念,感受作者的写作风格和文学价值,并为朗读表达奠定了感情基调,这种深入浅出,以简驭繁的教学智慧令人拍案叫绝。接下来,于老师聚焦“铲地”段落具体感悟“趣”,用学生练读、教师范读、师生共读的方式,抓住最能体现出“趣”同时又很难读的祖孙对话进行重点指导,用表情朗读突破难点,教学生读出人物形象,读出童真童趣,学会朗读对话的方法。

五、读写迁移,明确要点练表达

祖父的园子主要内容范文3

关键词:兴趣;阅读;朗读;成果

课外阅读是提高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对小学生来说,做好课外阅读,不仅可以大大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语文能力,还可以丰富学生的人文涵养,塑造良好的品质和健康的人格。《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了阅读的速度、阅读量,还规定要注意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因此,教师必须把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作为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一、教师推荐读物梗概,激发阅读兴趣

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介绍一些书中的人物、写作背景、内容梗概、精彩片段或一些精辟的语句,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如,我在好书推荐课中向学生推荐《老人与海》(儿童版)这本外国名著时,我先从名著的封皮入手。同学们,你从封皮当中是否可以猜到书的主要内容呢?学生会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这时我并没有急着揭晓学生猜想的是否正确,而是对作者及写作背景进行了介绍,学生此时就会对刚才的猜想有了自己正确的判断,他们又会马上举手更改自己的观点,此时我再揭晓名著的主要内容,学生就会因为自己的“神机妙算”而激动。但是学生若知道了这些内容是否会对这本书的兴趣减退呢?此时教师必须要设置悬念。如:一个瘦弱的老人是如何把捕到的那么重的、比自己驾驶的小船还要长很多的鱼拖到岸边的?老人如何在恶劣的环境中驾驶着一叶小舟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与鲨鱼进行三天三夜的搏斗?激发学生预知详情,请看原书的欲望。第二天,有三分之二的学生有了这本书,还在不停地赞叹,那位老人真是个“硬汉”。真是应了那句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浓厚的兴趣才会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阅读中去。

二、学生展示读书成果,激发阅读兴趣

当学生阅读一些寓言或神话故事时,教师可以拿出一节语文课,进行课外阅读成果展示,谈收获、谈体会,或者进行阅读表演。如,学生谈《中华上下五千年》中有关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故事;谈《窗边的小豆豆》一书主人公如何由调皮变得乖巧懂事;《鲁滨逊漂流记》中主人公如何不怕困难的过程,学生谈得头头是道。有的学生表演《扁鹊治病》,不时地给大家带来一阵阵欢笑。这样既锻炼学生的表达、表演的能力,也增强学生的成就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阅读。教师借此来引导,这就是阅读带给我们的快乐。

三、从教师的朗读中受到感染,激发阅读兴趣

朗读的最大优点是能再现文章所蕴含的感情,使听者受到感染。如,在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课时,我范读了第三小节(司马迁受到宫刑仍发愤著书),其中加入了《中华上下五千年》一书中有关司马迁的资料进行朗读,不知不觉中,学生已潸然泪下,我知道学生感动了。借此时机,我说:“同学们,《中华上下五千年》这本书中还有许许多多的故事令你振奋,令人赞叹,令你为之动容。”无形之中学生对这本书产生了阅读的兴趣。到目前为止,我们班大部分学生已经读完了这本书。又如,在教学《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课时,我补充了《呼兰河传》一书中结尾的一个片段进行诵读,再加上对萧红人生经历的描述,学生不免对她的遭遇产生了几分同情,不禁跟作者一起对祖父产生了怀念之情。学生受到了熏陶和感染,我抓住时机,及时引导学生阅读《呼兰河传》这本书,学生的兴趣很浓。

四、多种活动评价阅读,激发阅读兴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对学生语文学习的日常表现,应以表扬、鼓励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从正面加以引导。”教师的评价具有导向、激励、诊断、交流等功能。由于课外阅读内容的不确定性和效果的内隐性,对各项指标的量化操作,比较困难。因此,把它与平时的常规要求和开展活动结合起来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我们学校举行的“经典诵读”活动,通过对古诗文的朗读,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得到加强,对中华传统美德的领悟得以内化,把语文与思想教育有机地整合。我校每年举行讲故事比赛,我以此为契机,先让学生在班内进行角逐,最后推选两名参加学校的比赛。我想,学生演讲的过程就是对阅读内容内化的过程。活动举行完了,学生也读懂了。这不是一种很好的评价手段吗?我还定期举行“亲子共读”活动,并邀请家长在班内展示,家长和孩子的表现加起来算成绩。这种多主体评价增强了课外阅读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总之,学生对课外阅读有了浓厚的兴趣,才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使读书逐渐成为自觉行为,才能有所得,有所乐。带领学生学好祖国的语言文字,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是我们语文教师神圣的职责。在阅读这块有待开发的神圣领域里,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在积累和摸索,让我们把人类精神上的食量带给我们的学生,让他们都能找到课外阅读的乐趣,更找到课外阅读的钥匙。

祖父的园子主要内容范文4

那么怎样对儿童进行课外阅读指导呢?

一、 要培养儿童的阅读能力和兴趣。

要使儿童对于书籍发生有爱,并且有恒地阅读下去,能接受其中有益的东西,教师应该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兴趣。

1.在语文课中培养儿童阅读的能力。儿童的阅读能力主要是阅读课中培养起来的。“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如果教师能在课堂中很好地培养儿童的阅读能力,能为儿童的课外阅读打下基础,也能培养他们的课外阅读兴趣。语文课上主要要培养儿童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欣赏能力、阅读和默读能力。这是上好阅读课的一般要求。至于有些课文密切联系课外读物而教师有计划地介绍这些读物时,更应该在教学中提出有关课外读物的主要线索,使儿童产生阅读课外书的强烈要求。

2.上好课外阅读指导课。小学的课外阅读指导课,是培养儿童阅读兴趣的重要手段,根据我个人的实践,下面谈几点做法。

(1)简述书中大意。对于短篇故事,可以简单介绍书中大意;对于较长的故事,在简述大意后再突出介绍其中一二篇,以引起孩子们的阅读兴趣。

(2)提示要点。为了使儿童更好地掌握书籍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在课外阅读指导中,教师对重要指导的书籍,要提出内容提纲,或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使儿童在阅读中,沿着这个提纲进行思考,这样收获更大。

(3)指导阅读的方法,针对儿童的具体情况,进行正确的阅读指导,是提高儿童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有些儿童看书不用心,走马看花,这就要求他们把速度放慢些;有些儿童喜欢读大部头的书,这就要指导他们正确认识一本书的真正价值,不要以分量来衡量书籍的如何优劣。如果全班只有几本书,可以分成阅读小组,有阅读能力强的儿童念给大家听;如果书籍多,可以教他们进行独立阅读。并学会做读书笔记。

二、 要为儿童推荐书籍,并给予阅读指导。

小学生年龄小,鉴赏能力低,不懂得从书海中找出适合自己阅读的书籍,所以当学生阅读兴趣被激起后,如何向他们推荐课外读物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1. 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特点进行推荐书籍并指导阅读。近几年,我向学生推荐《院士的故事》、《冰心作品赏读》、《百岁冰心和100颗孩子的心》、《新地球》等书,不仅推荐而且还要精心指导儿童进行深入仔细的学习,并要求他们做好读书笔记,写读后感,发挥丰富的想象力,自己写科幻故事,并选送儿童的优秀习作参加全国、全省征文比赛。平时,推荐儿童订阅《快乐语文》,如《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故事》、《中国古典诗词曲赏读》、《中国现代文学名著故事》、《世界科幻名著故事》等书籍。

2.结合课堂阅读教学推荐有关书籍。如教了《蜜蜂》一文,推荐书目《昆虫记》,教了《祖父园子》,推荐书目《呼兰河传》,教了《丑小鸭》,推荐书目《安徒生童话选集》,教了《揠苗助长》《守株待兔》等课文,推荐书目《中国寓言》。这都是课文内容有关的书籍,也是儿童乐意看的书。结合课文,介绍有关书籍给儿童阅读,可以加深儿童对课文的理解,可以收到巩固课堂教学的效果。

通过以上的课外阅读指导,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能力、写作水平、认识能力、知识面等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首先,提高了课外阅读的兴趣。不少家长告诉我,他的孩子原本最不爱看书的,现在成了小书迷,放学回家就躲进房间如饥似渴地阅读老师推荐的那些书,连吃饭都要三请四请,可以说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兴趣是无价之宝,孩子们爱读书了,他的思想觉悟、认识水平、知识面、写作水平必然得到提高。

参加“海峡·冰心杯”全国青少年写作大赛中,陈睿同学的《冰心奶奶,你的话我记住了》一文获得一等奖,并收入《百岁冰心和100颗孩子的心》一书中。《恐龙再生》一文获得二等奖并被收入《新地球》一书的首篇。苏宣同学的《假如我有一支神笔》获二等奖。选送的作品在在各种报刊中刊登,如《小学生周报》《三明报》等。孩子写作兴趣浓厚,写作水平有了很大的飞跃。

我让学生在阅读《院士的故事》的基础上,让孩子展开想象的翅膀,以“新世纪的我”为主题,让孩子畅想未来,学生充分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写了许多令人欣慰的好文章。其中蔡晨尧等同学写的《下任总编该是谁》、《新世纪的我》、《当个光荣的人民教师》、《我要当卡丁车的总设计师》、四篇作文被刊登在《海峡语文世界》2000年第二期上。编辑特别加上“编辑叔叔的话”,指出他们“写出自己对祖国、对家乡、对科学技术以及对自己未来的美好理想”,这些大大推动、鼓舞了孩子的阅读课外书籍和写作的兴趣。此后,《少年军校日记》、《向你介绍我》等多篇文章见诸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