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专业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工学专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工学专业

工学专业范文1

关键词: 中职财会 工学结合 模式初探

为了突出中职院校教学的个性与特色,教师要积极加强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真正在因材施教中提高学生专业素养,通过对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运用,有效为中职院校营造“做中教,做中学,做教学合一”的教学氛围,建设适合学生财会技能发展和进步的管理教学平台。

一、工学结合下的专业课程的开发与建设

工学结合是中职财会专业课堂中的一项重要教学模式,我们通常将其理解为院校的理论学习和岗位的实际工作交替进行的培训模式,这两个过程的交流与实施能有效让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教学中,进而让学生熟练掌握和理解专业理论知识。当前,为了改变中职学生毕业以后就业难的问题,相关中职院校和教师要积极对教学模式进行调整,以避免传统财会专业教学中“重视考试、轻视实践”的现象再次出现。许多实践教学证明,以考证为主的教学方式是无法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鉴于此,教师要积极引入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教学核心,进行相应的专业课程开发与建设。首先,以财会专业实际岗位的需求为依据,调整专业课程设置。为了提高学生的财会实践能力、理论运用能力,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岗位专业。其中,公共基础课程主要包括对学生德育、文化基础、文化拓展内容的教学,而专业课程则主要有专业平台和专业拓展两个部分,前者包含项目、实操、学科课程,后者则包含企业物流、银行柜员、财务会计方向等教学课程。其次,以财会职业能力为教学核心,构建专属于财会专业的教学课程体系,以学生实际学习水平和实际教学内容为依据,编写财会专业课程的教学大纲。最后,课程开发与建设还要积极贯彻工学结合的教学理念,以此在让学生和教师积极参与充满工学结合教学理念的财会教学活动的同时,实现财会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提升。

二、工学结合下的实训基地的建立与使用

对于实训基地建设,主要分为两个,一个是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一个是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首先,就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而言,中职院校应当与多个企业进行交涉和合作,以求更好实现双方共赢的局面。在校企合作中,院校主要为合作企业提供所需的高素质人才,而企业则为学生提供就业平台及实习场地,使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积累经验,并让其毕业之后直接上岗。为了更好地促进校外实训基地教学发展,专业课教师还要定期去相关企业对学生进行考查,同时,院校与企业要签订相应的协定,以保证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有效性。其次,就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而言,虽然说校外实训基地是学生获取实践操作能力的理想场所,但是院校与企业的合作机会还是有限的,特别企业对于学生的接纳数量是极为有限的。为此,中职院校为了更好地满足财会专业学生对于实训练习的需求,要积极建设校内高仿真的财会模拟实训基地,让学生随时随地参与到实训操作训练之中。现如今,大多数中职院校都建设了财会手工模拟实训室,或ERP实验平台等,这些场地为学生财会专业素养提升提供了很好的场地和训练时间。同时,院校可以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如财务室、后勤服务组织、超市等,建立校内实习基地,安排学生进行顶岗实习。

三、工学结合下的师资队伍的组织和构建

为了更好地发挥工学结合的教学价值,中职院校必须为之配备一批具有较高专业素养、扎实理论知识及丰富实践操作经验、能适应现代化教学环境的“双师型”素质教师队伍。通过制定相关的培训策略及激励制度促进教师发展,使教师通过自身相关等级财会专业技术职称等证书的考取,具有更高的财会专业教学水平,同时,能使教师在获取证书的时候熟悉财会考试制度的流程和内容,对设计财会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双证书”制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其次,在对教师的选择上,院校要有针对性,之后,中职院校要将选中的教师送到与院校合作的企业第一生产线进行学习和锻炼,以此为工学结合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同时,中职院校要安排相应的培养教师的计划,以教师的实际情况为依据,分期、分批次地将教师进行派送。这样的培养方式不仅可以完善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增加教师对岗位需求的了解度,还能有效让教师在相互比拼中提高竞争意识。最后,为了更好地组织和构建师资队伍,中职院校还要安排教师对校本教材进行合理而科学的开发。一些院校的专业教材相对来说比较落后,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滞后性,易使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与不断发展的社会产生脱节现象。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教师要编写工学合一的教材,邀请生产一线的业务工作者加入编写队伍中,不仅使教材编写得更贴近企业的实际需求,还能为教师与工作者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进而使教师对社会的发展及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有更深一层的了解。

总而言之,中职财会专业教学改革是一个复杂又漫长的过程,需要以课程理论与系统论为指导。这时,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它的出现充分满足了这一教学改革的需求,同时对创设现代化的教学环境及培养高素质的专业型技术人才等都起到极其巨大的作用,是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要素。

参考文献:

工学专业范文2

【关键词】农业;高职;工学结合模式

教育部教高2006年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工学结合已成为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的共识,但在农业类专业的高等职业教育中却进展缓慢。笔者根据农业类高职专业教育特点、规律,对工学结合教育理论与实践进行探索,提出建立政府、农业企业、学院三位一体的工学结合教育战略联盟,且互利互惠的工学结合教育模式。

一、政、企、校各自定位,创建三位一体的工学结合教育战略联盟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结合是形式、手段,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就业是目的;合作与教育,教育是目的。工学结合是政府、农业企业、学校三者不同社会分工在功能方向一致、目标相同的基础上各自定位,三位一体组成战略联盟。

1.政府――引导、协调、营造政策环境。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是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合作教育,政府应该充分整合、利用企业与学校两方资源,推动经济发展,这个重要举措是政府执政能力的具体体现,为工学结合教育造舆论,提供平台,指导服务,制定完善的扶持政策。

2.农业企业――更新观念,支持参与合作教育。目前,不少农业企业过分重视短期经济效益,忽略长远的人才效益,生产经营理念未能换位,因此对工学结合教育缺乏积极性。农业在我国是弱质产业,本身具有较强的技术性,所以,作为农业企业应该更新观念,认识到企业获取经济效益靠的是人才、科技,同院校合作对双方来说都是有益的,因此应积极参与工学结合教育模式。

3.院校――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合作。高职院校要为合作伙伴提供人才、技术和劳动力资源;政府、学校与企业共同承担因学生参加实践造成的经济损失。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合作,并且认识到位、行动到位。

二、工学结合教育的基本方式

工学结合教育的核心是教育,是培养人才;工学结合的关键和基础是学院与企业寻求“联姻”结合点,建立更为深层次的合作伙伴关系。根据合作教育的目的,双方的具体情况和可能性、可行性,选择学校与政府、与事业单位、与企业、与农业(畜牧养殖)生产大户等不同合作方式。从教学进程的学段划分可采取“2.5+0.5”或“2+1”模式,或几上几下工学交替模式,即农闲时在校内,农忙时在校外。

1.工学交替。(1)校、乡(镇)、村结合模式。高职学院农业类专业应与本地的乡(镇)级单位保持紧密联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包括村级集体组织甚至农户在内的联合体。如学校可与当地乡(镇)农技推广站、村合作,共同组成教学、生产实践、技术服务三结合领导小组,制订工作方案,长期结合,固定联系。学校师生通过教学活动,一方面进行学习、生产实践;另一方面将科学知识、先进技术在农村推广,把科技转化为生产力,收到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校、处、站结合模式。农业类高职专业,根据其专业性质,主动与当地省(市)或县(区)农业局、畜牧兽医局、林业局等涉农部门的下属各业务处站对口结合。业务处站交给学生工作任务,学生边实践边完成工作任务。

2.订单培养。高职学院与农业企业双方根据人才培养的要求实行六订,即:(1)订培养专业,根据合作伙伴的需求设置专业或专业方向;(2)订培养计划,双方共同研究培养目标、课程设置、采取“双元制”或“2+l”的培养模式;(3)订生源数量,农业企业或单位推荐生源,通过参加省(市)统考录取,或者提出需要数量,由学校的招生部门在年度招生计划中落实;(4)订考核标准,双方共同制定考核内容、重点、方式方法,共同验收学生学习质量;(5)订共管共育,双方制订对学生全程共管共育的实施方案;(6)订培养协议,双方签订培养协议书。

三、工学结合的管理与保障措施

工学专业范文3

关键词:高职院校;旅游管理;工学结合

0引言

工学结合培养应用型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新要求,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办好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之路。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和技能型人才,工学结合是实现这一目标、提高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和最佳途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主要由办学思路上的工学结合、教学过程中的工学结合、双师素质的工学结合等模块构成,本文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就这几个模块改革探索进行分析。

1办学思路上的工学结合

办学思路上的工学结合的基本点是:根据市场需求,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构建以实践性课程为特色的课程体系。

1.1 按“大专业、多方向”设置专业旅游专业的设置应根据市场需求进行。我们以宁夏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从2007年就对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和课程体系进行了重大改革,改革后的旅游管理专业划分出旅行社和饭店管理服务两个专业方向,改革的依据是:①据市场对旅游人才的需求状况调研,旅游业中,与旅游者吃、住、游、行、购、娱密切相关的饭店客房服务、餐饮服务和旅行社导游服务都属于劳动密集性产业,旅游就业需求量大,岗位能力需求同中有异。②椐有关方面对毕业生就业去向情况的跟踪调查,旅游管理专业的高职学生到饭店就业者约占60%,到旅行社就业者占23%,其它行业就业者约占17%。饭店服务和旅行社服务尽管都属于旅游服务行业,但两个行业的职业技能差别较大,职业技能应分别培养。

1.2 按“宽基础,活板块”调整课程组合旅游专业的课程设置应根据专业方向的调整做相应的调整,按工作过程和考证需求设置课程,以便形成岗位型教学内容新体系。宁夏职业技术学院的做法是:设置了旅游管理专业必修基础课12门,主要是在大学一年级开设,在自愿的基础上,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按饭店和旅行社方向进行专业分流,分别为两个方向设置适应工作岗位需要的限选课程,包括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此外在第四学期设置考证课程,考取导游证有利于第五第六学期的实习。学校教育与生产第一线需要相结合,以宽基础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以活板块适应专业岗位群需要。

1.3 按“突出应用,主辅结合”的原则,建立多种教学内容相结合的教学体系依据市场需求,突出实际应用,拓宽就业方向,主修辅修结合,整合优化更新,不断建设和完善课程教学体系,形成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教学实例与教具应用、实习与操作、多媒体课件与参考资料等有机结合的教学体系。

2教学过程中的工学结合

校内全仿真模拟实验室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基础:工学结合模式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因此,职业技能教育需要有一个强大的实训体系加以保证。

2.1 重视校内实验基地建设和训练旅游管理专业人才除具备基础理论知识外,还应具备应用能力,特别是实践酒店服务技能、导游讲解能力、旅行社管理能力和旅游企业软件使用能力。实验室可以为这些能力和技能的培养提供空间和条件,也只有经过实验室的初步培训,学生将来才能更好地适应具体岗位。加大校内生产性实训基础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的试点力度,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使学生提高动手能力,逐步做到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让学生转变成为“准职业人”打下基础。

2.2 强化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和训练校外实践基地是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传统的办学模式把校内实验实训与校外实习看做是绝然分开的二张皮。工学结合模式要求高职院校开放办学,主动与行业、企业联系,加强校企合作,形成学校、企业互动,共同合作参与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加强校外紧密型实训基地建设。宁夏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已建立了西部影视城、西夏王陵、中国国际旅行社、鸣翠湖国家湿地公园、森淼植物园等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实习和就业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实训基地对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起着关键的作用,可以给学生提供真实的锻炼学习场所,把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和能力为主的就业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学校与合作教育企业建立相对稳定的契约合作关系,形成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动力机制。

2.3 完善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宁夏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在突出实践教学环节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实行“新三学期实践”的政策。第一个实践学期主要用于专业的认知实习,使本专业的学生对所学专业有初步认识。第二个实践学期主要用于专业见习与调研,使本专业的学生充分领会作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需要掌握的知识和需具备的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学习确立明确的目标和努力方向;第三个学生实践学期主要用于专业实践及岗位实习,使本专业的学生提前参加到实际的工作环境中去,提前了解并熟悉旅游酒店岗位所需的业务知识,使学生的学习更具目的性和实用性。同时,在每学期的授课中,加入实践内容,使理论与实务并举,强化实践教学。

2.4 与政府主管部门联合,把资格证书考试引进学校,组织学生参加相关技能比赛与旅游局合作,在学校设置国家导游员资格证书考点,每年在校内与旅游局合作共同举办两次导游资格考试及考前培训,鼓励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早拿证、多拿证,早上岗、早就业,为学生就业创造有利的条件;同时,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演讲比赛、模特大赛、导游员大赛、歌舞比赛等,促进个性特长充分发展,提高职业能力。

3双师素质的工学结合

双师素质的工学结合,就是培养具有较高理论素养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要保证学生真正成为受市场欢迎的应用型人才,教师首先应成为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与较强的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因此,必须推进教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进程,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

3.1 建立教师专职服务机制教师专职服务是指安排相应对口方向教师或带队老师在实训基地挂职,参与实习基地工作,承担实习基地相应课题研究,并负责实训学生的管理监督和实训成绩的鉴定,把旅游、酒店企业专家请进校园进行专业讲座和专业认知介绍,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导游、旅游管理人员做客座教授,加强工学结合师资队伍建设。

3.2 成立有行业代表参与的教学指导委员会该会是对教学工作进行研究、咨询、指导和服务的专家组织,对教学建设、教学改革、教学管理、教学研究、质量控制、质量评估等方面提出建议和意见,为专业的建设发展决策提供科学分析和指导。

工学专业范文4

关键词:技工学校 教育 专业设置

技工教育对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及促进就业增长具有重要作用,发展和改革技工教育成为规划面向21世纪教育和培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技工学校作为培养技能人才的摇篮,在发展特色创建品牌的历程中,专业特色是彰显学校优势的重要标志之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经济转型和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科技进步带来产业结构变化,企业岗位设置发生变化,技工学校必须及时做出相应调整以适应技能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本文就技工学校专业设置提几点思考,与同行进行交流。

一、专业设置要与企业需求紧密联系

技工学校无论如何改革,都必须坚持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助推企业发展为根本。每年技工学校向企业输送一定数量的毕业生,但技能人才缺口仍十分巨大。企业有岗无人,有人无岗,毕业生或专业不对口,或技能水平达不到要求,主要原因在于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脱节,学校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没有追随市场变化而动态调整,经验与技术没有与国际日新月异的生产技术相同步。职校专业设置的目的就在于为经济服务,为就业服务,因而它与企业必然联系紧密。它可以通过加强校企合作的方式,即时地掌握企业生产、管理和岗位设置的第一手资料,了解企业需要什么。职校应开展充分的调研,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和合作,如邀请企业生产和管理专家参与专业设置的研讨会,听取企业生产一线的专家意见,综合双方的资源环境和互利因素合理设置专业,从需求出发定专业、定目标、定计划、定课程体系,最终目标是培养出企业需要的技能人才。在实际教学中,学校也可以聘请企业专家或一线技术人才到校园参与教学活动,一方面向学生传递先进的生产理念和行业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的信息,传授实际工作经验,使学生熟悉岗位生产环境;另一方面也增进了学生与企业的交流与互动,提前为部分学生搭建了到企业学习、实习,直至就业的平台。

二、专业设置要与经济结构发展变化相适应

技工学校的专业类别通常是由职业种类决定的,专业设置往往取决于社会需要什么样的职业,从而决定学校培养具备哪些职业能力的人才。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不断深化,职业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变化。首先,第三产业异军突起,成为吸纳就业的主力。互联网时代带来了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快递、信息消费等行业迅猛增长,旅游、地产、通讯、物流、运输等职业成为最热门的职业。其次,实体经济受到冲击,房地产“去库存”,钢铁行业“去产能”给钢筋水泥玻璃等建材行业带来不小影响;劳动力工资等成本的增加使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经营艰难,如纺织业和服装加工业;互联网商业的兴起,实现了厂商直接面对消费者,抢了传统二传手经销商的饭碗。再次,地区经济机构差异明显,如辽宁省,产业结构比较单一,传统产业占据主导地位,东北老工业基地在经济转型期发展艰难,过剩产业带来经济和职业发展的双重不稳定因素,职业结构调整是必然趋势。技工学校在严峻形势下要求得生存和发展,势必要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要在如何促进一、二产业升级上做研究,使学生适应第一、二产业走内涵发展道路,专业设置上适当向第三产业倾斜。

三、专业设置要充分考虑职业的吸引力

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经济环境下,每个职业在社会中认可程度不同,职业地位是吸引劳动者选择职业的重要因素,也直接从技工学校招生时学生的专业选择上得到体现。职业吸引力越大,社会认同度越高,社会地位、职业声望、经济收入带来的职业幸福指数越高,学校设置的与之相对应的专业就越受欢迎,学生和家长就越愿意选择这个专业。同时,学校将职业地位较高的专业做大做强,发展成精品专业、拳头专业,也提升了学校知名度,增加了学校吸引力,保证了生源。学校有生源作为保障,就可以对生源甄选吸纳,从而使生源质量得到保证,助推学校发展特色专业,促进学校培养高质量的技能人才,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后备力量。因而技工学校要从了解本地特色产业项目入手,广泛调研了解市场需求和职业结构状况,政府从宏观上分析并适时加以引导,建立学校、企业、学生交流互动平台,共享供求资讯,以职业调整推动专业和课程改革,以技工教育成为职业发展的储备库、研究所,实现特色专业、特色教育和特色产业并行发展。

四、专业设置要与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相对接

由于技工学校的专业是基于职业能力培养和提升的专业,而职业能力要求具有层次性,有些职业学习几个月就可以达到职业要求,而有些职业要连续学习几年,这就要求相应专业的学习期限要有所区别,太短达不到职业要求,太长又造成教育资源浪费。国家针对劳动者就业需求大而技能人才不足带来就业、再就业困难的情况,通过工作分析,根据企业和用人单位的用人要求,制定了各职业的技能标准,规定了各职业在工作中的责任、权利、范围、质量、程序、效果及评定规范方面的要求,旨在提升劳动者职业能力,实现素质就业,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技工学校可以职业标准作为专业设置和课程开发的主要依据之一,将技工教育和生产工作要求紧密结合,在专业要求上达到职业标准即是获得了相应职业能力,在专业教学实施上超越了职业标准,即为打造专业品牌奠定了基础。

五、专业设置要综合学校专业特色和办学成本

技工学校在专业设置上根据各自不同的办学需求,有的只设置单一领域的专业,有的则设置诸多相近甚至不同的专业。从实际效果来看,只设置单一领域专业最容易形成专业特色,有利于把专业做精做深树立专业品牌,各相关教育资源利用率最高,硬件设备投入小,教材师资等资源得到较高利用,教学经验扎实且有传承有发展。但劣势也较明显,如地区经济结构转型给此类学校生存和发展带来冲击,学校很难在短时间内转型以适应市场的变化。相比之下,综合性学校设置的专业多,规模通常较大且多能得到财政稳定支持。这种专业设置形式的优势在于灵活,应变能力强,能迅速根据市场变化适时地调整专业方向,能更及时更有效地服务地方经济,适应产业特色。其缺点在于资源利用率低,各专业硬件设备、场地、师资、教学组织差异性较大,种类多数量大,给打造精品专业、特色专业带来一定难度。因而,学校在打造专业特色的同时,应根据自身资源优势和培养目标科学规划办学方向,找到最适合学校生存和发展的专业设置方案。

六、专业设置要保持相对的稳定性

学校设置一个专业,从调研,到开发,确定专业和课程,再到申报、实施乃至若干年的发展建设,其硬件配备、师资队伍、课程体系等资源逐步完善成熟,这些都是教学质量的保证。如果学校不断调整变换专业,使已经建立成熟的软硬件资源体系不能有效利用从而发挥作用,不但增加了成本投入,而且造成原有教育资源的闲置浪费,影响了学校的经济效益,为学校培养高质量技能人才设置了阻碍。

工学专业范文5

关键词:工学结合;课程教学改革;校企合作共赢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9-0194-02

目前的高职教育形势,笔者认为是前有“重兵”围堵——本科教育,普通大众还有“恋本”情结,对职业教育甚至有偏见;后有中职教育的“追兵”,教学理念基本一致,人才培养方向的定位比较模糊。要尽早走出困境,就必须彻底与传统的学科型教学模式脱钩,不再留恋系统性地传授事实性的专业知识,摒弃传统的教与学分离、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教学方法,坚定走“工学结合”的道路,紧紧围绕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这一核心问题,在职业情境中培养“如何工作”,采用能够融教、学、练、做于一体,提升其就业竞争力的教学方法,达到“专业能力突出,知识够用为度”的目的,具体体现为本文所阐述的以下几个模式。

一、“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教、学、做”一体化,“做”必然是核心,对于化工装备技术高职学生来讲,最终目标就是在化工装备制造企业能胜任岗位,也就是能在这些岗位上“做”。当然在这里的“做”是既会用劳力也会用劳心。只有达到这一目标,化工装备技术高职教育才能达到培养目标,即:为当今化工装备制造企业培养与其经济、技术发展相适应的企业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以“机泵检修”课程为例,划分机泵工作岗位。如:机泵运行岗位、机泵检修岗位等等。这样教师、学生就会对目标非常明确,我们这门课程要学会哪些岗位知识,学会如何在这些岗位上“做”。对于教师来讲再也不用按照书本章节平铺直叙;对于学生来讲,目标清晰。这样非常有助于吸引学生兴趣。学生有了兴趣,才可能学。学了才可能会做。例如:锅炉给水泵运行的教学,将会变成学生自动提出“机泵如何操作?操作流程是怎样的?这些流程在哪里有?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事项?”等等问题。学生兴趣会迅速得到提高,注意力会迅速集中。

二、“厂中校”的教学模式

“厂中校”的教学模式是实现工学结合目标的最有效方法,但实际实施起来有一定难度。目前,国内真正愿意接纳学校办学的企业较少,甚至视之为负担。所以确定合作企业是非常重要的,否则“厂中校”教学模式会流于形式。在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情况下,我们要反复提两个问题,“企业需要什么?我们是否可以提供?”只有这两个问题都得到回答,才可能实现“厂中校”模式。对于化工装备技术专业来说,实际上是能够实现的。第一,该行业普遍缺乏岗位工人,第二该行业缺乏智力支持,尤其是中小企业更是如此。而我们的学生可以填补其岗位需求,我们的教师具有相关资质证书,可以参与其管理,甚至可以担任技术负责人角色。真正做到校企双赢的局面。局面一旦打开,“厂中校”的办学模式做起来就顺理成章。我们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与企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教学与化工装备制造企业的职业工种相对接,学生可以在企业生产一线参与企业生产,在“做中学”,企业的专家可作为兼职教师进行实践课程教学,教师在组织课程教学的同时,参与企业管理,提供智力支持,在企业中了解新技术、新工艺以及实践操作的技术要求,以此来改进教学,达到实践教学的良性循环。

三、以任务驱动的项目化教学模式

任务驱动的项目化教学改革是以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最大地发掘学生的能力,是一种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教学方法。在整个教学中把知识结构划分为几个项目,每个项目都由难度递增的两到三个任务组成,学生每完成一个任务都会学习并掌握相应的知识点。完成一个任务后学生在第一个任务的驱动下完成接下来的任务,每个任务都有机地衔接,整合成一个完整的任务。这种教学模式更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学习能力。在以任务驱动的项目化教学模式中,每一个知识点不再是孤立的,而是以任务驱动的形式被整合,每一个项目都环环相扣,紧密衔接。这样让学生减少了理论学习时的枯燥,增多了动手操作的乐趣,并使学生对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有了整体的认识。我们采用现场教学的方法,在实训室里边学边练,每个项目老师先引导学生对某个具体项目充分了解,并提供相关的理论知识;然后让学生根据老师所提供的理论知识实践完成相应具体项目的任务;最后老师对每个项目进行总结,再一次地强化项目中的知识要点,起到巩固的目的。在《压力容器设计》课程中,我们就是采用任务驱动的项目化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把整个学期的教学内容分成内压容器设计、外压容器设计两个项目,每个项目包含十几个任务,学生在完成每个项目是以任务为驱动的结构化的知识框架。各个项目都是由具有实际工程应用背景的真实项目提炼而来,其中有几个项目是教师团队从我系的校企合作企业中现场总结来的,和实际结合非常紧密。在课程教学中,理论知识的学习是分散的,但理论知识的内容基本都能体现在项目中。如下表

四、过程考核的教学模式

在课程考核方面,以教学项目为单位组织实施,采用过程考核与集中考核相结合,考核内容包括职业素质、理论知识、实践操作、劳动态度、劳动纪律五大部分,采取每个项目进行理论与实践操作过程考核,全程监控教学质量,学生的总成绩为各项目考核成绩的加权平均值。在《压力容器设计》课程中,考核采取过程性考核和期末考试相结合方式,每个任务按过程性考核内容赋予分值,总分为100分,由学生教师共同考核,期末总评成绩为每次任务过程考核成绩的平均值与期末考试之和,具体见下表。

职业院校的学生不是来广泛地接受知识、积累知识的,而是来学习实用就业能力的。这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坚定不移的目标中心。“有了知识,就有了能力”是从事职业教育教学的误区。事实上,知识与能力不能简单等同,它们之间有一道深沟,这道沟只能依靠“工学结合”这座桥梁来连接。化工装备技术专业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课程教学改革,要摒弃传统的学科型教学方法,就必须走“工学结合”的道路。通过先进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开发方法,进行充分的岗位调研,由岗位工作任务归纳总结到行动领域,把行动领域向学习领域转化。最重要的是要明确本专业学生的能力目标,用职业活动导向、项目载体、课程一体化设计的思路去实践“工学结合”。“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形成共识后,后续问题的解决(如双师结构、校本教材、课程评价体系等)才不会偏离方向。

参考文献:

[1]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工学结合案例汇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杨彦如.高职教学设计[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2.

[3]姜大源.职业教育的考试方法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34)

工学专业范文6

1问题提出

实践能力在会计专业学生的整体素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如何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中不仅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又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 是每一个有会计专业的技工学校必须思考的问题。因此构建一个适应市场需要的,能培养学生营销实战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中心环节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2现阶段技工学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

当前技工学校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主要存在两种类型。一种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注重专题讨论、案例分析,并通过大量的案例提升学生对课程基础知识的认识和掌握。同时,针对教学过程中涉及的一些特殊知识点,如会计科目、复式记账等,再安排专题调查和讨论。学生通过调查讨论,加强了对教材知识的深入理解。但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传统的教学模式越来越体现出它的缺欠。在选择案例和专题时,许多技工学校在教学上都以国内外著名企业作为分析对象,而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都是从基层做起,大企业的会计理念在实际中很难用得上;另一种模式是以顶岗操作、毕业实习为主导的实践教学模式即组织学生到校办企业或商业企业顶岗实习。

3技工学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1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模糊,实践教学环节重视程度较低

由于长期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的倾向严重,技工学校的会计专业仍然被定位为学历教育,教学观念仍以传统的学科本位为主,对学生培养目标的定位并不准确。在教学计划中,简单地移植传统专业教育的模式、课程设置及考核办法,将实践教学总是处于理论课程的从属地位。教学方法上仍主要是空泛的理论加上早已陈旧的有限案例。对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不准确,使得学生学习的方式和目的也仅仅是死记硬背应付考试,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差、动手操作能力差,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企业对营销人才的职业需求。

3.2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分散,尚未形成整体体系

目前,技工学校会计专业在实践性教学方面进行了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强化学生的会计技能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中还没有形成合理、完整的实践一体化教学体系。纵向上,长期以来实践教学内容是该课程理论教学的附属环节,课程重要性和实践教学的目标模糊,缺乏成体系、完善的实训教材;横向上,专业实践教学各环节间未能形成整体布局,会计专业基础课、核心课知识点缺乏有效衔接和互动,导致部分实践教学内容重复、实践教学环节割裂,未能形成有机紧密联系,极大地影响了会计专业学生实践技能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3.3专业实践教学经费缺乏,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会计专业具有极强的实践性,教学计划中均增加了供应链会计、电算化会计、会计综合岗位等实践环节,但由于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实践教学流于形式。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学校管理层对专业实践教学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完善的过程管理和结果考核,缺乏实践教学经费配套保障;另一方面,会计专业各课程在利用学校现有的实验设备利用较低,实践课程缺乏完整、系统的教学大纲,实践教学内容重复枯燥,加之学校现有的实验“软件系统”的年代久远,与行业脱节,缺乏资金购买或引进当前企业一贯使用的操作软件;三是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师资缺乏,学校未能对教师开展实践教学工作量倾斜,导致专业教师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较低。

4技工学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举措

4.1厘清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重视实践教学环节

技工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承载着技能人才培养的理念,体现着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企业与学生对职业教育的要求。技工学校应对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准确的定位:面向企业,立足于当地经济的发展,培养面向企业一线的高技能营销人才。经过对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长期探索,逐步确立“以行领知、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理念,并在此基础上,尝试“工学结合、工作过程化与教学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4.2建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统筹实践教学环节

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强调实践教学的全方位整合,其中最重要的是实训项目的整合。目前各技工学校会计专业的实践性教学项目设置随意性强,明显的缺乏一体化设计。在实施中应以会计专业教学团队为组织保障、以教学计划修订为契机,以实训项目课程模块为主要工具,以独立的、明确的实践性教学计划为载体来全面设计与整合实践性教学项目。项目课程是以工作项目为中心来组织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课程。当课程内容以工作项目为中心而被组织时,课程内容就与工作任务紧密相关,这样学生通过究成工作任务的过程来学习相关知识,学与做融为一体,有利于学生技术实践能力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