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蜀道难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唐诗蜀道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唐诗蜀道难范文1

爆得大名之后,汤唯挑的戏口味不一。而她成名后的绯闻男友竟都是合作的男主演,《晚秋》时与玄彬,《北京遇上西雅图》又传和吴秀波拍出了真感情,尽是些大叔级万人迷,属于咖啡配香草松饼、鲜笋配樱桃。

这一次被拍到与汤唯进出高档酒店的胡须男,总算没有电影炒作之嫌,传闻是个广告总监,算“圈边人士”。他曾经参加湖南台“超级男声”、“快乐男声”选秀,字幕打出“胡景,年龄27岁,新闻工作者,来自上海”。这位胡景唱《吻别》,已然一派颓废胡须男的模样。除了爱唱歌,也爱文艺电影,曾导演拍摄《纽卡斯尔蝴蝶》获得BBC和Skill set颁发的“千年奖”。离奇的是,这两个人相识的场合,竟是在车祸早逝的汤唯前男友音乐人陈雨黎葬礼上(详见本期P18封面报道)!死亡,前男友,缘分天意……完全是文艺片的情节呀。对,文艺女神选男友的口味,看来也特别文艺。文艺男才是秒杀一切香菇菜心与回锅肉的深层次重口味啊。

“回锅肉”事件后,汤唯的口味引起了各方好奇,人为成了一个槽点。一方面,汤唯本人不时地表明自己没那么清心寡欲,不仅爱吃杀猪菜与哈尔滨红肠,还夸赞加了很多榨菜的孜然炒蛋。而另一方面,又不断有媒体记者吐槽,汤唯团队严防死守不许提任何与菜名沾边的问题。“汤唯的菜”颇具新闻价值,人家演员电影票房过多少亿,许诺的是裸奔、裸泳,而《北京遇上西雅图》票房过四亿元,汤唯兑现的承诺是请媒体吃香菇菜心和回锅肉,还当众夹菜喂吴秀波。而现在,她似乎终于让我们看到了真正爱的“菜”。

唐诗蜀道难范文2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1]这是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出的为师标准。这一理念穿越亘古依然适用于当今,尤其是高校古代文学唐宋诗词部分的教学,更需要老师具备“温故知新”的意识和能力。唐宋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承中国古代文化和提升学生文学素养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唐宋诗词教学也面临着一种尴尬:有相当一部分作品出现在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并且占有很大比重。以北师大版语文教材本文由收集整理为例,据笔者统计:小学语文课本共选古诗26首,其中唐宋诗25首;初中语文课本共选古诗词52首,其中唐宋诗词48首;高中语文课本共选古诗词71首,其中唐宋诗词66首。就此版本而言,入选语文教材的唐宋诗词数量占其总诗词数量的93.3╢,其中包含的众多名家名篇,是高校古代文学课堂的必修内容。毫无疑问,学生们在高校课堂会再次面对熟悉的作品,对于这些作品,如果高校老师处理不好,很容易陷入“烫剩饭”的模式,乏味而无趣,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采用回避或一语带过的方式,更会白白失去一个可以有效开拓学生思维的教学阵地。本文认为,处理这个问题的最佳方式是“温故知新”。这不仅需要老师树立“温故知新”的理念,还要善于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从学过的作品中获得新的知识,在原来学习的基础上有新的提升,从而有效地避免“烫剩饭”的教学模式,进一步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那么如何才能较好地将这种理念融入课堂呢?本文即以学生熟知的一些唐宋诗词为例从三大方面展开论述。

首先,高校教师要善于将孤立的诗篇置于文学史发展的大背景中,重新审视旧作品,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使他们对这些诗篇有更为完整的把握。中小学教材中的唐宋诗词都是单篇的,缺乏系统性。因此中小学老师在课堂上讲授时着重的只是对诗词本身的诵读或基本意思的理解,很少联系文学史知识。这就给大学课堂留下了比较广阔的“知新”空间。对于这些作品,不能烫剩饭,更不能一语带过。因为,对于一些具有文学史意义的作品进行重新解读,可以很好地拓宽学生的视野,为以前孤立的单篇找到文学史的依托,从而使他们对于作品本身有一个更为完整的认识。例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2]

这首诗出现在北师大版初中语文课本中。中学时期学生们学到的可能仅仅是这首诗的分别之情和“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一名句。而在大学课堂,老师要敏感地意识到这首诗是引导学生认识“初唐四杰”诗歌创作理论以及他们对初唐诗歌发展贡献的最佳代表作品。

初唐前期,诗坛主流依然是承袭南朝而来的轻艳琦靡的齐梁诗风,初唐四杰踏入诗坛的时候,上官仪的宫体诗在诗坛已经产生了很大影响,被称为“上官体”,时人争相效仿。而“四杰”虽然没有身居高位,但颇有桀骜之气,对于“上官体”的“绮错婉媚”之风甚为反感,倡导诗歌要有刚健之风,豪阔之气。王勃就认为文学应该追求壮阔之美,他在《山亭思友人序》中言:“思飞情逸,风云坐宅于笔端;兴洽神清,日月自安于调下。”[3]壮阔之情溢于言表。在学生了解了这个背景后,教师必须借助作品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通过作品充分体会到这种壮阔之美和豪阔情怀。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就是最佳的选择。可以采取以下方式进行。先从诗歌本身入手,让学生认识到“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的宏阔壮美,“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的惺惺相惜,“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豪迈乐观以及“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的劝勉鼓励。然后以此对应其理论,让学生深切认识到他们的诗歌创作理念在诗歌中的体现,了解这种理念和此类作品对当时诗坛“绮艳”风气的冲击以及对初唐诗歌发展的推动作用。通过这样的学习,相信学生对这首诗的理解会更加完整,更加深刻,在中学学习的基础上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再如,北师大版高中语文课本选有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两首词,这两首词也极具文学史意义。在高校课堂,可以对这些作品进行重新温习,通过《念奴娇·赤壁怀古》,学生可以更真切地感受到苏轼词作的奔放和豪迈,在此基础上老师可以将这首词置于词史发展中进行宏观把握,引领学生认识到苏轼豪放词的问世是词风的一大转折,突破了以往“词为艳科”的樊篱,使词的创作空间更为广阔,在词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不仅极具豪放之气,而且充满了极为深沉的爱国情怀,这是辛弃疾词对苏轼豪放词风的继承和发扬。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能在大学课堂中巩固对已学作品的认识,还能为这些熟悉的作品找到文学史的依托,逐渐将这些旧作品系统化、学术化。其次,高校教师要善于对已教作品进行深入挖掘,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从中领悟到以前难以领悟到的内涵。中小学时期,因为学生的生活经历比较单纯,知识视野相对狭窄,对诗词中饱含的情感和人生内涵尚难以透彻感悟,所以对一些诗词作品的学习往往停留在背诵和基本理解的水平,即便是老师讲到了,他们也不一定能完全领悟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这同样给大学课堂预留了“知新”的空间,需要老师引导学生进一步领悟其更深层的内涵。如果说将作品放置文学史背景中的“知新”是侧重于广度的话,那么通过对作品本身的精深阅读而达到的“知新”便是对深度的侧重。可以以盛唐诗人岑参的《逢入京使》一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这首诗出现在北师大版初中语文课本中,中学时的学法大致是对这首诗思乡情的泛泛了解。但是,这对于大学生来讲远远不够,因为这首诗还有更深层次的情感美,那就是遗憾之美。这种遗憾之情在诗中蕴含得比较深,且比思乡情更具感染力,若不细品则浑然不觉,这种情感就存在于最后两句:“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当时笔者在教这首诗的时候借助了《古诗十九首》中的《孟冬寒气至》一诗。我在屏幕上展示出了其中几句重点让学生诵读:“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置书怀袖中,三岁字不灭。”意在引导他们认识到一纸书信对离别亲人的重要性,因为书信的字里行间蕴含着亲人的气息,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思念,是分离之人彼此情感的寄托。学生们看完之后很是感动,尤其是诗中女主人公对丈夫书信的珍爱之情,感人至深,让学生们感慨不已。至此,学生已经彻底明白诗人岑参和妻子心中虽深情款款却无以寄托的遗憾。正是这种遗憾,让人倍觉唏嘘,这也正是中国古典诗歌含蓄美的体现。通过这样深层次的学习,学生会更深切地体会这首诗的内在情感,从而引起更深的情感共鸣。诸如此类的还有杜甫的《登高》和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等。比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出现在北师大版初、高中语文课本中,中学时更多是随着老师的讲解机械地理解这首诗的悲愁之情。而在大学课堂,在了解杜甫生平的基础上,需要老师引导他们更深层次地认识诗人悲情意识的空间感和时间感。“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是萧瑟凄厉的深秋大背景,在这种大背景下,“无边落木萧萧下”突出的是自然空间的宏阔,“不尽长江滚滚来”突出的是自然时间的永恒。萧瑟凄厉中,面对宏阔而永恒的自然,更凸显了人的渺小和无助。正因为此,茫茫天地之间才有了一位漂零的沉疴老人沉重无奈的叹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至此,学生会对这首诗中的情感有更深刻的领悟,会更加深切体会到颠沛流离的诗人心中的那种沉痛难遣的悲伤,会对这首诗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而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在中学时给同学们留下的美是笼统而模糊的,注重的是背诵和对意境美的感性认识。但对于大学课堂而言,在感性的基础上尚需要理性的赏析,尤其是这首诗优美的结构,更值得探究。高校老师要引领学生认识这首诗梦幻般的三重空间,即“月夜江景”、“月夜沉思”和“月夜相思”,不仅如此,还要探究诗人在连缀这三重空间时巧妙的起、承、转、合。整首诗以“春江月升”起篇引出一片梦幻般晶莹剔透的“月夜江景”,这是景美;然后各种景物逐渐淡化,只有一轮孤月高悬夜空,于是这轮“皎皎孤月”承上启下引出“月下沉思”,这是理美。继而一片远去的“悠悠白云”转向人间游子思妇的“月夜相思”,这是情美;最后以“春江月落”收尾,前后照应,整合全篇。学生理解了《春江花月夜》的结构美后,相信会对这首诗有更为理性、更为深刻的认识。再次,要善于在课堂上运用启发式教学,循循善诱、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思考,逐步从旧的诗篇中领悟到新的信息。如果说前两个方面着重体现的是老师的备课,这一个方面体现的则不仅是老师的备课,还有老师上课时对课堂的控制能力和对学生的引导能力。如果想让新的信息在课堂上被学生有效接收,关键在于老师要有巧妙的问题设计,在课堂上通过张弛有度的问题循循善诱,既让学生收获了知识,同时又从中体会到了思考探索的快乐。可以李白的《蜀道难》一观。这首诗出现在北师大版高中语文课本中,篇幅较长,需要引导学生把握整首诗的写作脉络。可以按下面的思路分三个阶段设计问题。第一阶段的问题如下:

1.这首诗的主旋律是哪句诗?

2.既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那么请说出蜀道之难都体现在哪里?

3.阅读开头几句,请回答“蜀道”是否一开始就有?

4.那么后来“蜀道”是怎么来的呢?

对于上述问题,第一个问题很容易,学生不用思考就能回答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第二个问题有点难,多数会纠缠于蜀道之高、蜀道之陡等细节处,需要用第三和第四个问题进行引导。对于第三个问题,学生很容易从“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这句诗中得出答案,蜀道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对于第四个问题,学生也很容易就找到了“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但是若找到真正的答案,还需要老师进一步引导,阅读文后对这则神话传说的注释,思考五个壮士和大蛇斗争的象征意义。如此一来学生很快明白过来,是人类和大自然之间的斗争,在这场斗争中人类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所以,第一阶段的核心问题迎刃而解——蜀道第一难:蜀道开辟艰难。

第二阶段的问题设计如下:

1.不管蜀道再难开,但终究还是开辟出来了,开辟后人们就要行走啊,行走的时候人们又遇到什么问题了?

2.请认真思考“使人听此凋朱颜”一句,请问为什么会“凋朱颜”。

第一个问题对于学生而言比较简单,学生们会很快通过具体诗句总结出蜀道又高又陡并且崎岖泥泞,非常难走。并且很快能总结蜀道第二难——蜀道行走艰难。但还需要第二问题对此进行补充。而学生也能通过“凋朱颜”得出结论,在蜀道上行走不仅要有体力的付出,还要经受心灵的折磨——和恐惧相伴。至此第二阶段的问题进行完毕。

第三阶段的问题如下:

1.蜀道再难行,也总算走过来了,那么经历了千难万险后,蜀道的尽头是否就是世外桃源呢?

2.诗人提出了什么劝告呢?这种劝告在诗中其他地方还有吗?

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不用思考就能回答,不是世外桃源,不仅不是世外桃源而且是个非常危险的地方。这样一来蜀道第三难便有了——蜀道尽头难留。对于第二个问题也非常容易,“锦城虽云乐,不入早还家”,并且会比较容易找到“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和“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两句。进行至此,学生不用引导也会明白,《蜀道难》并不复杂,看似千头万绪,其实就写了两个字:“难”和“还”。在这个基础上可以再进一步引导学生从学术角度认识这首诗的主旨。通过这样的问题设计引导启发,学生不仅能享受到思考的快乐,而且还能获得对《蜀道难》一诗的全新认识。并且也可以肯定,学生们以后背诵《蜀道难》将不再艰难。另外苏轼的《题西林壁》也可以尝试着运用启发式教学进行引导。这首诗出现在北师大版小学课本中,很多小学生都能倒背如流,但若问起对这首诗所含哲理的了解,恐怕真正能体悟到的少之又少,即便是能说出来,也是在背老师的话。别说是小学生,就是大学生要清楚领悟并说出这首诗的哲理也比较困难,因为这首诗笔下皆景,景理合一,可以意会却难以言说。可以针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两句诗进行如下的问题设计:

1.是什么原因让人们“不识庐山真面目”?

2.要想认识庐山真面目该怎么办呢?

3.能否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两句诗改动一下,将这种哲理明白表达出来呢?

唐诗蜀道难范文3

一、借助虚词丰富作品内涵

从数量看,虚词明显少于实词。加之意义空灵,在使用中容易被忽视。实际上,对于虚词,只要准确地把握其语法意义和词汇意义。切合使用的情境,照样能在虚词中灌注不同的情感,寄寓不同的意蕴,使作品的内涵得到丰富。如杜甫《石壕吏》:“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一何”是个复音虚词,在句中有“多么”之意。用它写出了残民以逞的官吏的凶暴,孤立无助的老妇的凄惨,分明地将作者对官吏的不满和对老妇的同情写了出来。又如陈陶《陇西行》:“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一个“犹”字使全篇笼罩了浓烈悲怆的气氛。两幅画面触目惊心。一幅是白骨累累的沙场,无数男儿毙命边关,未知能否魂归故里?另一幅是闺中妇女盼良人罢远征回归故园,一家人过上宁馨的生活,两幅画面通过“犹”字连接起来。使读者在对照中产生联想。产生惊悸的感受。把对和平的向往变成一种美好的感情。

二、借助虚词寄寓作者感慨

古代那些身遭压抑、困顿偃蹇的诗人总是“发愤以抒情”,他们的不平之声、悲愤之声响彻天地。在多种表达方式中,运用虚词抒感、寄寓感慨是不容忽视的。如李白《蜀道难》句“噫吁!危乎高哉”,声情并茂,写出了作者对蜀道艰险,重峦叠嶂阻隔前行之路的惊叹之情。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呜呼”一声长叹。写出作者于艰难竭蹶的处境中,犹自心忧天下,牵挂千千万万游离失所、衣食不继的贫寒之士,使读者能够分明地感受到作者宽广的胸怀。苏轼被贬黄州,读陶渊明《归去来辞》,将之隐括为一首《哨遍》,表达作者的愤世嫉俗之情。其过片是“噫!归去来兮,我今忘我兼忘世”,用了个叹词强化作者的愤激情绪。作者身处逆境,朝不虑夕,说要超脱偏又超脱不了,“忘我”不易,“忘世”更难。胸中憋着一股气,用个“噫”字,仿佛尽情地得到了释放。

唐诗蜀道难范文4

陈子昂――唐诗之相

陈子昂以“风骨”、“兴寄”矫正齐梁时期遗留下来的靡靡之音,“子昂崛起,始创辟为古诗。至李杜益张大之”,所以“唐诗之祖”之称恰如其分。陈子昂的名作《登幽州台歌》等,笔力苍劲雄健,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

骆宾王――算博士

骆宾王诗中好用数字作对,如:“二三物外友,一百杖头钱。”(《冬日宴》)“百年三万日,一别几千秋。”(《乐大夫挽词五首》)因此他被号为算博士。

王昌龄――诗天子

宋荦《漫堂说诗》指出:“诗至唐人,七言绝句尽善尽美……太白(指李白)、龙标(指王昌龄),绝伦逸群,龙标更有‘诗天子’之号。”王昌龄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被誉为唐代绝句中的压卷之作。

李白――诗仙

大诗人李白诗风雄奇潇洒,贺知章曾称他为“谪仙人”,故后世称李白为“诗仙”。李白的诗感情奔放,豪迈不羁,善于驰骋想象,恣意挥洒,构成独特的意境,富于积极浪漫主义的色彩。《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都是大诗人不朽的名作。

杜甫――诗圣

杜甫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所作诗歌广泛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现实,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被人们誉为“诗史”。杜甫也被人称为“诗圣”。杜甫诗歌艺术造诣特别高,他以博大精深的内容和丰富多样的表现手法,形成了“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与李白一起成为唐代诗坛上熠熠生辉的双子星座。

白居易――诗魔

白居易曾在《与元九书》中说:“知我者以为诗仙,不知我者以为诗魔。何则?劳心灵,役声气,连朝接夕,不自知其苦,非魔而何?”他又说:“酒犯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西。”白居易是我国古代继杜甫以后又一位重要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从小刻苦学习,白天黑夜地读书作文,以至于口舌生疮,手肘磨出老茧。苦学使他的文学才华崭露较早。其诗通俗易懂,声调优美,形象生动。

孟郊、贾岛――诗囚

元好问《放言》诗曰:“长沙一湘累,郊岛两诗囚。”孟郊、贾岛作诗,刻意于锤炼字句,具有清奇苦僻的特色,后人有所谓“郊寒岛瘦”之论。

刘禹锡――诗豪

《新唐书》中说刘禹锡“素善诗,晚节尤精,与白居易酬复颇多”。白居易曾称刘禹锡为“诗豪”。刘禹锡的诗以律诗、绝句为工,乐府短章尤为著名;多用比兴手法,借咏史咏物,讽刺、鞭挞社会丑恶,抒发胸中郁愤;诗风沉着稳练,词浅意深,格律精巧。

杜牧――杜三烟

杜牧诗歌中好用一个“烟”字,而且有三句成为了脍炙人口的名句:一是“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泊秦淮》);二是“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江南春》);三是“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题宣州开元寺水阁》)。“烟”字妙在传神,将江南水乡的独特景致描绘得出神入化。杜牧也因此被称为“杜三烟”。

唐诗蜀道难范文5

语言,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产物。如何正确而规范地使用语言,是幼儿教学工作中时时应注意的问题。幼儿教师正确地传递使用语言,实际上是将前人的文化(文明)信息及当时的社会现象准确地传递给幼儿的大脑记忆。

幼儿语言教学涉及两个问题:一、在教学工作中,如何规范地传承使用语言;二、语言具有时代的特征性,如何判别、理解流行语言对幼儿教学工作的影响。针对这两个问题,现就个人在幼儿教学工作中的心得和体会做番梳理,试与诸贤商榷,交流探讨,共同促进幼儿语言教学工作。

一、读书识字不容易

前年参加一个教师培训学习,授课老师讲到美字,说“美,甘也”。

据专家近期考证,美,从甲骨文的形态上看,非羊、大的合体字,而字形乃是一个头戴羽饰的人形,装扮得十分美丽。从形、义、语源的演变来看,美的本意来自以羽毛为装扮的舞蹈。因此,美,起源于舞蹈。

美是日常生活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所传递引发的文化信息自然影响我们的人生观念,寻根溯源,一曰味美为“美”,是“物质享受”的范畴,可以解释为古人有好东西吃就是美丽的,美好的事情;一曰与“舞”同义,是精神层面的需要,追求人类精神上的文明。两种不同的解释,一经考证比较,立现语境格调的高低,因此对幼儿教师来说,训练幼儿语言能力,规范教学用语不是一件轻松随意的工作。

二、借我一双慧眼辨别时尚语言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新事物、新概念层出不穷。网络语言更是把人看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是长期浸于电脑网络世界的人,看网络语言简直是看天书,例如:菜鸟(技术水平差)、MM(妹妹)、7451(气死我了)……面对这些语言,我们只能徒叹,借用一句流行歌词,“不是我不明白,实在是这个世界变化太快。”

时尚语言的创造者主要是青年,传播和使用者也主要是青年。无庸讳言,时尚语言的流行,对一些青年幼儿教师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今年5月中旬发生的汶川地震,有位幼儿教师在课堂上讲起抗震救灾的故事,说有位大款捐了很多钱,突然有位小朋友站起来,问:“老师,什么是大款?”“大款是指有钱的人。”老师回答。“那我也是大款了,我口袋里有两块钱。”小朋友认真的样子让当场的老师们忍不住的笑了起来。

说来是个笑话,仔细思量,反映出我们个别青年幼儿教师说话用词的随意性,不规范。在平日,幼儿教师之间说话同样有此类似的现象,比较热忠于“旧瓶装新酒”式的翻新与改造;或者处于逆反心理,正话反说,把原来的意思换成反面理解。

但是,如果把这些时尚语言带到教学课堂上去,显然不妥,容易造成幼儿认知上的混淆。为此,作为幼儿教师,我们教学上,说话用词应与时尚语言保持适当距离,以规范的语言循循善诱,使汉语的魅力成为幼儿的吸引力。

三、形式多样训练幼儿语言能力

如何训练幼儿语言能力?如何准确地规范地将前人的文化(文明)信息传承给幼儿,是我们每个幼儿教师严肃思考的问题和神圣的工作职责。我认为,首先要了解中国语言的特征、内涵及运行规律。正如鲁迅先生所言:如蜜蜂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只盯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即使读一些与本专业联系不大的书,也是有益处的,因为知识的本身有它的共性,万物同源,读书的过程既是精神享受,同时是引发工作灵感的源泉所在。

其次,结合幼儿兴趣特点,通过多种形式和手法训练幼儿语言能力,这里,就个人从事幼儿教学工作中谈点体会和见解。

1、音乐训练法。音乐是陶冶人的一种艺术,针对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我适当地将一些日常教学工作、语言学习的内容用音乐进行。例如,上课前小朋友们吵吵闹闹一时安静不下来,我就坐在钢琴前弹起法国作曲家圣•桑(1835-1921)的《母鸡和公鸡》乐曲,歌词是由我填写的,琴声一响,小朋友立即张开小口齐声唱:小朋友啊坐下来,坐下来,老师就要上课啦,谁先安静注意听,谁就是妈妈的乖宝―宝―。一曲弹下来,教室里立即安静下来。在轻松明快的音乐节奏中,达到管理和语言训练的双重效果。

2、游戏训练法。要开阔幼儿的眼界,提高幼儿语言能力,就一定要把人类文化最精华的东西展现给幼儿,让幼儿在有限的时间里与唐诗宋词拥抱,与李白、杜甫、坡对话,与人类崇高的精神及自然和谐之美相交流。上学期我教给小朋友一首骆宾王写的《咏鹅》诗,我先是通过电教形式让小朋友们学习了几遍,个个会背诵之后,再将全诗18个字分解变成游戏动作,三个小朋友扮装成三只美丽的白鹅,剩下的15个字根据诗的意境、背景,由15个小朋友分别装扮,并在头饰上涂上不同颜色,15个小朋友即是字的画意,又是诗意的组合再现,通过游戏的方式,增强幼儿对诗的欣赏力和理解力,同时又感受到汉文字的语言魅力。

3、讲、听故事训练法。幼儿爱听故事,掌握这个特点,我每个学期要花一个月时间进行“讲、听故事”主题教学设计。教学的方式:一是听老师讲,二是通过多媒体听故事,三是由幼儿复述,大家轮流“当一回小老师”,将故事的内容表演给小朋友看,目的是通过听、讲故事训练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例如:“嫦娥奔月”这则神话故事,我采用“模拟现场情景”进行教学设计,将故事的内容改编成四个剧幕场景,由七个小朋友以不同的角色完整地表述这则经典神话。

唐诗蜀道难范文6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趣味读诗”教学活动就显得尤其重要了。所谓“趣味读诗”就是通过图画、音乐、故事等情境创设,通过对诗人横向、纵向对比的方法,通过朗诵比赛、诗音画等趣味活动的方式对诗歌进行诵读、解读、品读。

一、提升学生审美水平

近代美学理论认为,审美活动是一个心理过程,即主体与客体交融的一种体验。诗词是语言文字的艺术,极具美感,而学生却无法体验到美感。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考试的压力使诗歌给学生带来了恐惧感,用朱光潜先生所举的雾海航行的例子来类比,学生就是雾海中船上的水手,虽然雾、船、灯从远处看是美的,但身处其中的水手只能感受到恐惧;另一方面是语文教师的引导无法让学生与诗歌文本高度贴合,所以难以产生审美体验。 “趣味读诗”通过丰富多样的趣味活动来读诗,既将学生与诗歌鉴赏考题短暂地拉开距离,进而产生美;又能 根据学生的性格和兴趣个性化地诵读、品读,学生的主观情感能顺利迁移,从而能够感受到美。

如李贺的名篇《天上谣》,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取“画诗”的形式。“玉宫桂树花未落,仙妾采香垂佩缨。秦妃卷帘北窗晓,窗前植桐青凤小。王子吹笙鹅管长,呼龙耕烟种瑶草。粉霞红绶藕丝裙,青洲步拾兰苕春。”这里是四幅非常美丽的画卷,教师就让学生展开想象,结合自己固有的知识体验,画出心中最美丽的图画;不善作画的学生则用语言去描述心中所想,从而达到审美体验。不管诗歌主旨如何深刻,不管诗人技法怎样高明,学生从中获得了快乐,找到了美之所在,凭这点就能使他们爱上诗歌。

二、激发学生想象力

诗词的创作总是充满了不确定性,客观世界在诗人的主观情感中一定是以个性且独特的方式呈现的,这是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体现,所以,诗歌总是为会读者提供丰富的想象空间。中学生处在少年与成人的过渡期,童趣正在泯灭,随之而来的是想象力的日益枯竭。通过趣味读诗让学生的想象力停留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比如“在灯火阑珊处”的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凫雁满回塘”是怎样的一幅画面,“泪眼问花”的女子是如何的悲戚,这些都是有趣的值得探讨的地方。特别是李白的作品总是充满奇特想象,如《梦游天姥吟留别》描述了一个奇异的梦境,在教学实践中通过与《蜀道难》比较诵读,采用同构想象的方法,让学生伴随着李白的想象补充内容,采用诗化的语言将之表述出来。学生兴致勃勃,情绪高涨,奇特的想象层出不穷,虽然语言依然生涩,但至少他们了解到想象的魅力,体会到了想象的乐趣,这是学习中宝贵的体验。其实,这样的教学活动在无意间也增强了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对写作水平的提高也有一定帮助。

三、提升学生道德水准

语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诗歌从《诗经》开始就具有了现实主义的特征,发展到唐宋时期更有“文章合为时而作,歌诗合为事而著”的文学主张。唐诗宋词中的许多作品除了抒发个人的情感之外,更多地寄予了诗人对于时代的思考,对政治的反思和讽谏以及对家国命运的忧戚。那么深入探究这其中的意蕴便可以培养学生明辨是非、褒贬善恶的能力,提升其道德水准。

在《唐诗宋词》的“趣味读诗”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辩论、讲演的方式针对诗词中的分歧点进行辩论,以期端正学生的善恶观念。比如杜甫在《又呈吴郎》中劝吴郎对因贫穷而来偷枣的妇人要宽容,而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杜甫称捡拾茅草的孩子为“盗贼”并且喊得“唇焦口燥”,这是双重标准吗?孩子捡回了茅草一定是有用处的,不正符合“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梦想吗?这里就可以展开辩论。

上一篇食品工业科技

下一篇背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