鲸教学设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鲸教学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鲸教学设计

鲸教学设计范文1

1.两种教学过程简述

1.1教学过程简述一

2.两点思考

2.1初三复习课的视角

《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中考复习课应该重在观察学生的反应,看学生学得如何,真正把学生摆在主体地位,给学生以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参与数学问题解决的全过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对于初三学生来说,第一轮的复习主要任务是回顾基本概念、巩固基本技能,在活动过程中,丰富解题经验,提升思维水平.

2.2两节课的比较分析

教师A在整堂课的教学的过程中,始终以自己为中心,滔滔不绝地讲解思路、分析方法,(很多问题呈现一两分钟后便开始讲解起来)看似勤勤恳恳,却忽略了学生的“过程体验”,学生究竟学得怎样,教师A并不清楚;教师B却很好地把握了整堂课的节奏,低起点、高立意,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自始至终关注学生“学得怎样”,从学生的课堂练习中寻求多种解法,并比较优劣.这一做法不仅让学生认识到方程解法的多样性,更让学生感悟到运用数学整体思想简化运算的妙用,收获了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3.教学启示

3.1初三复习课要精心设计,不断创新

目前,很多教师在复习课时,采用的是教师讲,学生练的“题海战术”,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产生厌学情绪.《课标》(2011年版)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要按课标要求精心设计复习课的教学流程,积极创新课程资源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教师B做得比较到位:从内容上来看,例2、例3蕴含的“整体思想”设计令人耳目一新;从形式上来看,例1采用“纠错”的方式找方程的错误;学生板演错误时采用先自主讨论后订正、评析;例2、例3练习完成后,请学生在投影上展示、对比、评析解法等都是“以学生为中心”的积极的创新尝试.

鲸教学设计范文2

由于能够接受双语教学的学生必须具有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和自学能力。另外,环境科学导论这门课程涉及一些较深的环境科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因此具备一定的专业背景知识,对于提高学生接受能力也是十分必要的。已有的研究表明[1-2],目前由于受英语水平和专业背景的限制,大部分学生对双语教学还不是很适应,认为在大学低年级开展双语教学是不理想的。因此,综合考虑学生的外语水平、专业知识和以往学生对双语教学的反馈,我们将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的对象定位为大学二年级第二学期的学生,他们在高中和大学一年级阶段对环境保护的相关内容在中学的地理和生物课有一定的接触,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同时经过3个学期的学习和适应,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和理解能力;同时,完成了大学基础英语的学习,有些同学还通过了四、六级英语考试,具有一定的英语听说读写基础。这些都为双语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教材的选择

为了做好环境科学导论课程的双语教学,根据学生的状况选择一本合适的教材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环境科学学科的迅速发展使英文原版教材更新速度不断加快,而国内环境科学教材的内容相对陈旧,尤其是环境科学双语类教材更是只有南开大学鞠美庭等主编的《环境学基础》,但是其英文内容相对偏少,只是对一些专业词汇给出了英文翻译。目前在我国已有较多影印出版的环境科学教材,考虑到教材的编写理论、内容安排、深度、涵盖范围以及教材的价格和课程学时数(本校环境科学导论为50学时)等因素。经反复比较,我们选用了由G.TylerMiller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LivingInTheEnvironment(ThirteenthEdition)(影印版),作为本课程的主要教材。这套教材为国外优秀教材畅销榜的上榜教材,面向大学生;编写理念较为新颖、结构合理,包括提纲、总结、复习题、思考题和关键术语,并给出相关网络站点资源,给学生课后拓展知识面和了解最新信息指明了方向。另外,书中信息丰富,除了常见的图表外,还有特写(close-up)、全球透视(globalperspective)等卡片式栏目转递丰富的知识。并且书中英文使用较为自然、易懂的语句,适合中国学生阅读[3]。此外,书中还列举了大量的案例。该教材思维国际化、内容先进,部分章节的内容紧跟国际最新科研动态,具有较高的实效性,对学生专业知识的教育有重要意义,并附有相关内容图片光盘,使学生能更直接地理解抽象内容。不过本书也有不足之处:教学内容中往往以美国问题为例,中国学生的认同感与熟悉程度较低;其次,价格较高,部分学生往往由于价格问题并未购买,这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另外有部分内容程度较浅,学生在初高中就已经学习完毕。所以,我们决定将该书相关重要英文部分在课前复印给学生。学生用书方面,配套选用了南开大学鞠美庭等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环境学基础》为中文教材。这样,英文教材和中文教材配合使用,获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内容的选择

由于LivingInTheEnvironment内容往往以美国问题为例,且部分内容程度较浅,所以,以该书内容为基础,从3个方面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删减和补充。

(一)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

如该教材中每章内容均有大量的案例介绍,这些内容国内的教材基本很少或没有,但这些对于提高学生的兴趣,拓宽知识面非常重要,因此在本门课中将其作为重点介绍。

(二)重点介绍环境科学领域的相关知识

由于该书中涉及部分生态学知识,而本校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有专门的生态学基础这门课;另外,由于中美教育的差别,其中一章关于能量的内容与我国学生在大学之前学的内容有重叠,故将这部分内容删去,不做讲解要求。

(三)注重中国和世界环境问题的接轨

由于该书的案例分析多以美国为主,学生的认同感与熟悉程度不高,因此在教学内容上补充了中国的环境发展现状,如中国的大气、水、土壤等环境问题的案例与分析。

四、教学手段的运用

教学方法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到双语教学的效果。环境科学导论课程采用双语教学后,课时并没有相应增加。因此,为了不影响教学进度,首先确定该课程全部采用多媒体教学,采用动画、纯英文视频等方法。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不但增加了课堂上的信息量,使课堂生动、活泼,而且可以节省大量的课堂板书时间,生动的多媒体画面还可帮助学生消化理解一些较抽象的专业知识。为此,我们收集了多个视频,如水污染、酸雨、臭氧层损耗、地球温室效应等。另外,还利用一些与环境相关的纯英文科幻影片加深同学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并帮助提高英语听力。一般而言,双语教学分为:混合型双语教学,即采用外文原版教材或外文讲义,以汉语讲授为主,板书中的标题或主要结论用外文;半外型双语教学,即采用外文原版教材或外文讲义,以外文讲授为主,并采用外文板书;全外型双语教学,即采用外文原版教材或外文讲义,全部用外文讲课[4][5]37-45。这3种模式对双语教师和学生要求的程度差别较大。鉴于笔者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学生的基础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英语听力和口语表达普遍不是很好,加上还未开设环境科学专业英语,所以几乎没有接触过专业词汇。因此,我们决定在混合型双语教学模式进行改进后进行教学,即选用国外原版教材和中文教材配套使用,部分教学内容采用英文教学,部分内容采用中文教学,英文授课比例占50%左右。多媒体幻灯片内容50%以上为英文,对一些难点和部分专业词汇或生僻词汇用汉语标注,讲授过程中以汉语为主,但夹杂50%左右的英语内容。另外采用渐进式教学,刚开始时的外语比例少一些,以后逐步加大。

五、反馈评价体系的建立

要检验双语教学的效果,并把握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动态,取决于双语教学的反馈评价体系的建立。双语教学是将英语应用于专业课教学,使英语的学习与专业知识的获取同步[5]37-45,因此对它的评价主要包括对学生英语水平和专业知识水平两方面的评价。根据任海蓉等的层递性评价方法[6],参照郑江、关瑞章的分级评价方法[7],对这门课双语教学建立了分级评价标准:(1)英语水平的分级评价标准:单词阶段(能认识和表达专业词汇)—句子阶段(能基本理解和初步表达专业的概念、原理)—完整的理解和自由准确的表达;(2)专业知识的分级评价标准:概念的理解—原理的理解—知识的应用。通过这个标准,设计了课堂提问、随堂测验、作业、考试等考核方式进行反馈评价。其中作业、随堂测验试题题目都是英文的,以评价学生的英文应用能力。双语教学考试模式的研究显示,高年级学生认为试卷应以英文为主,低年级学生则认为应以中文为主;就答题方式来说,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应当采用客观性试题用英文,主观性试题用中文回答[8]。由于本课程的教学对象为大二下学期的学生,英语水平一般,因此我们将试卷内容的30%以英文形式出题,学生可以自由选择用哪种语言答题,但是鼓励学生用英文答题。最后,设计了一份问卷调查来了解学生对双语教学的评价、感受和建议。这样,通过分级评价标准的设立、反馈机制的建立、考试模式的选择以及问卷调查的了解,使整个双语教学的反馈评价体系基本上建立了起来。

鲸教学设计范文3

关键词:化学;教学情境;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9-0108-01

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能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能保持持久的学习热情,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在化学教学中,跟化学有关的实验、问题、故事,史实、新闻、报道、实物、图片和影像资料等,都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教学情境,教师要深入分析、钻研教材,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努力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以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活跃思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展和探究能力的培养。

一、用生活素材创设情境

生活中处处涉及化学知识,我们可以运用真实的生活情景创设教学情境,尤其是初中化学教学,更应联系日常生活,如在学习“酸碱盐”时,可以结合生活中一些小窍门创设教学情境,如“如何除去鱼胆的苦味”、“为什么有的馒头松而多孔”等,让学生从感性上体会到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性。化学教师要注重观察体验生活中的化学知识,善于将生活素材引入到化学课堂中,让学生从熟悉的现实生活经历和体验中出发了解、掌握化学知识。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化学知识是有用的知识,以此来激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提高化学教学的实效性。

二、用化学实验创设情境

化学教学区别于其它学科的主要标志是以实验为基础。初中化学作为启蒙化学,实验教学尤为重要,它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巩固化学知识以及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因此作为化学教师要抓住以实验为基础这一基本特点,做好各种实验,以生动、形象、鲜明的实验现象对学生的认知情感、认知意志产生影响,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以揭开科学知识的奥秘。

如在CO2的实验制法的教学中,我以下列问题为载体,引导学生用实验加以探究:

(1)在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以下三组物质:a、大理石和稀盐酸;b、大理石和稀硫酸;c、纯碱与稀盐酸。从以上三组实验结果,你认为哪一组最适合实验室制二氧化碳?

(2)若制取较多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应选用什么装置?所需仪器有哪些作用?

(3)怎样检验装置的气密性?向气体发生器中如何装药品?加药品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4)怎样使制得的气体较纯净?怎样去收集气体?若使反应停止应怎样操作?操作时应注意什么?

在具体实践中,教师可发给每组同学不同的仪器,学生组合出了十多种不同的制取CO2的实验装置,并让每组同学介绍装置的优缺点,教师适当加以点拨,最后让学生归纳做实验的思路与方法。在整个问题解决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和参与者,问题的讨论分析、结论的得出都由学生来完成,学生成为了学习过程的主体,既增长了学生的知识,又培养了动手能力、交流能力、思维能力。

三、通过提出问题创设教学情境

现代教育学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任何思维过程是指向某一具体问题的。问题又是创造的前提,它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自由地去想象、思考、探索,去解决问题或发现规律。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如教师要精心创设具有适时性、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情境中取得获得收益,从而使学生分析、理解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设疑,巧于设疑,通过设疑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到新奇有趣,学生就会随着老师设置的疑点,不断的思索下去。比如二氧化锰对双氧水的催化过程以及反应机理等等,但是可设计一些小问题进行探索。如不加或加入少量的二氧化锰对产生氧气的速度有何影响?加入二氧化锰后生成氧气的质量有什么变化?以及反应完毕后二氧化锰如何回收等,以使学生逐步形成催化剂的概念。

四、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利用多媒体能创造出具有丰富的图、文、声、动画等鲜活的情境,能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给学生展示所研究对象的实质,能使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同时受到刺激,激发兴趣,活跃思维,改变思维方式,为学生进行主动学习容易产生问题意识,为探究活动奠定基础。如在学习碳的同素异形体的物理性质时,可利用多媒体演示金刚石和石墨的结构示意图,从而让学生明确结构决定性质;又如在介绍水和酒精互溶后体积减小时,可利用多媒体的演示来解释减小的根源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实际教学中,有些现象无法利用实验等宏观手段去验证时,利用多媒体可以弥补教学中的这一不足,使得抽象、复杂变得形象、简单。

鲸教学设计范文4

学习目标描述

透镜

学习内容分析

将从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教与学的过程、教学反思及自我评价四个方面来阐述本堂课。

学科核心素养分析

说明本节课可落实哪个或哪些学科核心素养

合作学习  自主探究  动手实践

教学重点

透镜对光的作用

教学难点

透镜的作图及凹透镜的虚焦点

学生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思维能力发展较快,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因此,我采用观察、实验、多媒体辅助等教学方法,因材施教,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自主的去探索未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策略设计

教学环节

教学目标

活动设计

信息技术应用说明

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创设情境为了后面新课教学做铺垫。

课前让学生观看太阳光通过放大镜点燃白纸和炮竹的动画视频,这样导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也为后面的学习作了铺垫,还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优势作用。

应用投影仪及动画视频

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认识凸透镜和凹透镜,

将学生分为七个小组,每组发一套装有四个透镜的器材袋,让学生轮流看一看,摸一摸,自主的认识和区分两种透镜。随后学生讨论交流,说出两种透镜的特点,并试着画出它们的形状。认识了透镜后,鼓励学生找出自己所画透镜的光心和主光轴。在学生自主探索完成后,我利用多媒体再次呈现凸透镜和凹透镜,点讲光心和主光轴。

整个探究过程都是以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进行,这样的设计符合新课程标准中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并且用问题的形式引起学习,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运用多媒体呈现知识,使学生更形象、直观的认识凸透镜和凹透镜,也让学生在活泼轻松的气氛中学习,知识接受快,课堂效果好。

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理解两种透镜对光的作用

根据太阳光的照射,确定七个小组进行实验的场地,每个小组从器材袋中各选取一个凸透镜和一个凹透镜,让太阳光分别经过透镜,观察现象。实验结束后小组派代表汇报观察的情况,根据学生的汇报,我利用前面学习的光心和主光轴,引导学生得出凸透镜焦点和焦距的概念。

在实验中学生只是看到一个粗略的现象,特别是凹透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观察不明显,也给虚焦点的认识增加了难度,为了解决这一重难点,我再次利用幻灯片呈现光通过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演示实验,让学生更清晰的观察到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并通过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认识透镜的光路图,学习作光路图。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我们的课堂生动形象,还能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也给教师驾驭课堂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练习与检测

通过练习,检测学生的掌握程度。

1.投影呈现习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讨论订正答案。

2.根据学生反馈情况,进行讲解,指导突出重点。

用多媒体呈现恰到好处的习题,既为课堂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效率,也让学生巩固了知识,形成了技能。

用多媒体呈现恰到好处的习题,既为课堂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效率,也让学生巩固了知识,形成了技能。

课堂小结

回顾新知

学生畅所欲言谈谈自己的收获,幻灯片呈现透镜的知识体系,引导学生由点到面,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幻灯片呈现知识体系,明了简洁,一目了然。

教学反思

从教学创新上:我以新课标为导向,突出能动性、实践性、自主性。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注重能力素质的培养,运用多媒体的教学优势,呈现直观的图片、视频来丰富课堂内容和课堂形式。

鲸教学设计范文5

关键词:教学环境 设计 构成要素 方法

一、教学环境设计的背景透视

(一)“设计”问题的凸显

整个社会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技术变革,其影响所及,不仅仅局限于技术层面,还波及观念领域,在这一信息爆炸引发了社会面貌和人类观念大动荡、大改变的时代,人类有一种强烈的“失去控制”的感觉,因而在思想上和生活中对“秩序”的需要更加急迫,从而使“设计”上升到举足轻重的地位,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

与此同时,设计自身也正经历着“质”的变化。进入后现代,特别是伴随着“工具理性”或“技术理性”日益暴露出的弊端,使作为“工具理性”之典型表现的设计领域,开始越来越追求“一种开放的,不可预料的和无法准确测定的抒情价值”和种种“能引起诗意反应的物品”,“设计在后工业社会中似乎可以变成过去各自单方面发展的科学技术和人文文化之间一个基本的和必要的链条或第三要素”。换句话说,设计正努力向艺术靠拢,也同艺术一样,随着不确定的情感制造一种不确定的和时时变化的东西。

(二)“教学环境”的厘定

对“教学环境”的定义很多,有从教育目的出发的,可以称之为“取向说”,如“教学环境就是一种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温暖而安全的班级气氛”。①有从客观前提出发,可以称之为“现实说”,如“教学环境是由课堂空间、课堂师生人际关系、课堂生活质量和课堂社会气氛等因素构成的课堂生活情境”。②也有人纯粹揭示其物质因素,或强调心理因素,或两者兼顾等等,但我们不难发现在几乎所有的定义中,其范围总限定在班级,变成了“班级教学环境”。事实上,随着教育时间由特定变为终身,教育空间由师生面对面传授增加到远程教育,课堂由教室所规定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由群体形成的固定的班级概念日益淡化。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教学环境的空间在无限度地扩大,教学环境的变异性越来越大,其生成的可能性就越大。因而在下文中,笔者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的“教学环境设计方法”主要局限在“班级”加以论述。

二、教学环境设计的构成要素

教学环境设计属于设计的一种,这里按照“谁来设计”、“设计什么”、“怎样设计”来分析一下教学环境设计的问题。

首先,谁来设计?时下非常重视学生的主体性,那么教学环境设计是否也存在或需要学生的参与?设计是一种带有极强个体意识的行为,它不同于计划,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更是一种策略。设计的立足点是学生,其目的是使学生进入或参与到设计的环境中,以达到预期的效果,而让学生共同参与设计过程,除设计过程是一种学习外,学生设计的结果则值得怀疑,教学环境设计却恰恰通过设计的结果――“教学环境”对学生思维、人格等有所影响,当然这种教学环境并非固定不变,随着师生互动,随着对学生反馈信息的不断获得,对教学环境做出不断的调整,事实上这种调整带有一定被动的成分,而设计虽需兼顾各种因素,却更多的是主观意志的反映。因此,只有教师有意设计的,同时能引起学生感应的,对教学效果有所影响的环境才是经过设计过的教学环境,这就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如何利用现有资源,进行例题设计?一张地图、一块磁铁等在不同的教师手里就具有不同的教学功效,如有教师自上卫生课的第一天开始,就在黑板旁挂有一人体解剖图,表明重要骨骼肌肉的名称和部位,整个学期那幅图解都留在那里,不过教师从未提起它,最后期末测验,黑板上写了一道题:“列举人体各主要骨骼的名称和部位。”而黑板旁的挂图被教师取下了,全体学生异口同声提出抗议:“我们从没学过这个。”“这不是理由,”教师说,“那些知识在教室里出现好几个月了。”学生们勉强回答了以后,教师便把试卷收集起来撕得粉碎,并告诫学生:“永远记住,学习不是学人家告诉你的东西!”

其次,设计什么?设计虽然趋近于艺术,但设计不可控的、不确定的环境,并非轻而易举的事。因此,必须抓住其灵魂。教学环境的灵魂是什么?如果说其呈现方式更多的是物质形态,那么其深层的应是精神领域的。一种自由开放的氛围是构筑教学环境的灵魂。

自由、开放的氛围是培养丰富人性或使原本丰富的人性不致丧失的前提。我们一再强调教育中师生的交往,但事实上,这种交往若不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依然无法视之为真正意义上的交往,而这种平等必须是主体间开放的且给予学生以自由空间的交流。学生与教师之间处于不同的地位,教师主导着教学过程,这是一种事实上的不平等,而要使得在彼此的交往中消除这种不平等而带来的影响,必须借助各种外在条件,教学环境便是其中之一,它可以使气氛变得轻松,特别是“场依存性”者易受环境的感染,而经常忘却自己的角色,从而以一个“本真”的“我”面对他人(教师或其它学生)。

最后也是最值得关注的便是怎样设计?设计的本质在于决策、问题求解和创造。设计活动具有科学的、艺术的和技术的多重性质,因此在教学环境设计时应具有个性,富于弹性。

“具有个性”,应是教学环境设计的一个重要特征。随着教学主体及其对象的不同,教学环境应有所变化,如位置的排列、教室环境布置等等。目前的中小学,都是固定座位,除了因考虑视力或人际交往方面的因素而作的每两周调一次座位(组与组的位移)外,未见有为了上不同的课而出现大规模的位置调整,教室环境布置也是一年四季都是如此,且游离于教学之外,谈不上设计,故本身构不成对学生产生影响,除了缺乏变异性外,其不同班级、年级之间几无差异。就拿班级而言,在17世纪,夸美纽斯提出班级时大概更多的是关注班级作为一种“大生产”组织在提高教学效率方面的价值,事实上,班级具有“内指向性”的生存目标,是其成员――学生――自身的奠基性学习的需要,在现代社会中,青少年学生的奠基性学习,尤其是“社会文化”的奠基性学习,不可能在个体独处的空间里完成,而是需要借助于群体生活的环境。③既然班级具内在指向性,其组织本身就具有个性,在教学环境设计中就应充分挖掘这一因素,同时不能忽视教师自身,教师是一个活生生的“环境”,他是一个具有鲜明个性的个体,不能过分受教师角色的局限,而缺乏特色、风格。

“富于弹性”实是暗含着前已提及的“设计是一策略”的思想,或者也可把设计看作是一发现机制,所设计的环境更多的类似于陷阱,带有一定的诱惑性。如同走迷宫,把学生领入迷宫,至于如何走,就要看每一位学生了,利于学生的自由发挥,这便是有弹性的表现,并且通过此发现学生的某些学习方法、内容、性格等方面的特色。当然这里也离不开教师必要的点拨,这里的有弹性是教学环境设计不同于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学设计的每一步骤都已安排好,是一种对教师而言确定的设计,而教学环境设计,是一种模糊的、泛化的,教师知道并明晰有这一环境存在,学生是否体验到、体验的程度如何、何时体验到等等都是不明晰的,且受到的影响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或两者兼而有之的都不能确定和控制。

三、教学环境设计的方法

在上文“怎样设计”教学环境时已提及,但上文是从观念层面谈设计所秉承的思想:“个性”与“弹性”。在实践领域虽无法完全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设计”,但借助以上思想,改善目前的教学环境,使设计能集感性与理性于一体,能关注活生生的人,从而使“设计”理念得以在实践中有所显现。

(一)室内物理环境设计

室内光线、温度、空气、声音、颜色等因素构成了室内物理环境,这些物理环境尽管是无形的,但却能深刻有力地影响人的生理与心理的发展。香港学者郑燕祥曾对教学环境中几种主要的物理环境因素的影响作用及其理想的设计要求作过简要、系统的总结。⑥

事实上,在贫困山区,教舍大都破陋不堪,更不用说顾及其它装饰,因此其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因地区制宜,即在硬件建设上应合理、恰当、科学。

(二)班级心理环境设计

班级心理环境通常指一种氛围,即班风,除了形成正确的集体目标、集体舆论与规范、集体凝聚力及和谐的人际关系外,应注重动态的班级心理环境设计,主要方法有把握课堂的即时情境、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调整活动内容与策略等。

就课堂的即时情境而言,所谓即时情境,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偶发的一些短时存在情绪、情感状态,它是在教学内容、师生心境、精神体验、教学态度、师生交往及其它课堂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这种情景虽然短暂,但却往往能有效调节课堂气氛,影响师生的课堂表现。

就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而言,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的爱与期待,不仅可以激发起学生积极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参与度,有助于形成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而且还可以达成师生在教学活动有的默契,形成课堂教学中独特的审美氛围,而这一切正是班级心理环境设计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适时调整活动内容与策略,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及活动过程中,各种因素都在随着活动的进行不断变化,教师要想在这样一个动态的过程中使课堂心理环境保持良好状态,应不断地从学生的情绪、课堂表现、回答问题等方面捕捉各种反馈信息,这是教师必须练就的基本功。因此课堂中学生与教师都是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即使学生在做作业时,教师也应随时捕捉信息,同时应准备好几套方案,以便适时调整。

(三)课堂座位编排方式的设计

合理设计和编排课堂座位,充分利用不同座位模式的特点适应教学目标和教学情境的变化,满足不同课程和不同教学活动的需要,是教学环境设计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不同的座位组合,形成不同的互动关系,因此,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科目,灵活地加以编排甚至在此基础上,结合需要加以创新,如伞状空间、多元空间等。力求使座位编排与教学活动性质及参加人员这三者协调一致,使教学活动在相应的座位模式下获得最大效益,使学生在相应的座位模式下获得最大的自由空间(不仅有外在物理的也有内在心理的)。

(四)教学设施的设计

在实践中,设计精确合理的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可大大提高教学的速度,节省教学时间,降低教学难度。例如,视听教学手段可以通过化快为慢、化动为静、化小为大等特殊技巧表现一般教学手段无法表现的事物和现象。另外,设计良好的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还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兴趣及学习质量产生积极的影响,从比较简单的教学标本、挂图乃至较为复杂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如何综合利用?特别是对于目前流行的多媒体教学,如何进行人―机配合、如何挖掘计算机的潜力等都需要教师进行合理设计,纯粹地利用多媒体缺乏情感交流不符合教育规律,一味地撇除多媒体等先进教学手段更是不合时宜的。当然在观念上也应把握好,手段并非越先进,教学效果就越好,而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适当选择,利用教学手段,目标不可本末倒置,将教学手段作为教学内容本身,或只重形式而轻内容,这更是万万要不得的。

环境影响人的发展,这是一个古老的教育命题,如果说,此处的环境未有任何倾向性的话,那么教学环境则是需要精心设计,意在向善的,其依赖于设计主体――教师的智慧和热情,我真诚地希望关于教育环境的研究能日益健全,尤其在实践领域,这种作为塑造和强化学生行为的重要力量――教育环境受到教育者的足够重视,从而能够真正花费心力用于设计中,并在设计过程及设计结果的展现中体验其间的快乐。

注释:

① Sheralyn S・Goldbeaker,Values teaching,National Edueation Associa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1976.

② Barry J・Fraser classroom Environment,Croom Helm Ltd,1986.

③ 吴康宁.教育社会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7月版,第278页.

④ Frederick G・knink,Designing Produ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 Educational Fechnology Pub lications,Inc.1979.

鲸教学设计范文6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情境 设计

一、情境创设力求生活化、真实、自然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尽可能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真实的教学情境更加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小学生能够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下明白自己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增强小学生的主人翁地位。真实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小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因此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使之更加符合小学生的生活实际,设置小学生能够解决的语文问题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真实教学情境的功能。同时小学语文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应该呈现出多样性,能够激发小学生的探索精神,让小学生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尽可能解决已经提前设置好的语文问题,这样做能够引起小学生的共鸣。

二、创设情境不能脱离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教师可以采用的情境化教学策略是根据教材中提供的参考素材,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考虑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过实验的方式,或者是化学史料或者故事的方式,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在实际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中创设的教学情境是为了帮助小学生理解并且消化已经学习的语文知识,以便自己能够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这样做的目的是为教学服务,实现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突破,最终能够使小学语文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效率。

三、小学语文教学情境的创设分析

作为情境教学的探索者,对它的认识是逐渐完善的。开始只是一般尝试而已,但由于尝试的成功,使笔者产生进一步实验的愿望。通过实验的进行,对情境教学的认识随之加深。实验由雏形到日臻完善,由局部到整体,认识由感性逐步上升到理性。其历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创设的情境的过程中要进行语言的训练,利用情境进行语言训练是英语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利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可以将学生带入具体的情境中,学生在情境中可以进行句型以及对话训练,可以促使教师教学效率的提高。

于是,笔者产生了一个设想:能不能把外语教学中的情境教学方法移植到笔者们语文的教学中来,使小学生学国的语言文字,不是那么困难、枯燥与苦恼?笔者作了这样的分析思考:外语、汉语,都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这一共性就决定了两者在教学上必然有许多相通之处。人们的语言源于生活,人们的对话也是在生活中进行的。孩子从学习牙语开始一直到学会说,这一过程中其实是没有老师,也没有教科书作为参考的,是孩子自己在生活中学会的。因此,任何一个人离开了生活情境,在孩提时代都不能够学会使用语言,就是长大了也不能学好语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借鉴外语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境是可行的。

第二阶段:带入情境,提供作文题材。在第一阶段获得初步成功的基础上,笔者又产生了一个新的设想。能不能运用情境教学解决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最感

苦恼的难题――作文。这是外语情境教学中没有提及的课题。在此期间,笔者从笔者国古代“境界学说”中吸取丰富营养,使实验进入“运用情境教学,提供作文题材”的新阶段,情境教学真正走出了自己的路。在教学活动中实现情景交融,可以促进词与形象的结合,使学生的思维与语言得到发展,帮助学生实现由使用内部语言向使用外部语言转变,让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能够发散思维,能够有东西可写。比如说,笔者亲眼看到过学生在大自然中表现出来的兴致勃勃的样子,能够滔滔不绝讲述很多内容。大自然的美好风景能够留给学生很好的印象,能够激发起学生对大自然的幻想。

第三阶段:运用情境,进行审美教育。第二阶段的成功,笔者发现在观察情境中,情感对儿童语言所起的微妙而巨大的作用。让情感参与学习语言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