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的三要素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议论文的三要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议论文的三要素范文1

关键词:论文;三要素;质疑

一提议论文三要素,人们就会不约而同地回答:论点、论据、论证。论点是灵魂,论据是血肉,论证是骨骼。论点是文章所要议论、阐述的观点,是作者要表达的看法和主张,它是解决“要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是证明论点的材料、依据,它是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论证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它是解决“怎样进行证明”的问题。目前仅见的写作知识、教学参考等书,也都是这样讲的,似乎成了传统的看法。这种提法始于何时,创自何人,可不必探求。就其概念是否准确而言,还有讨论的余地。

我认为把论证作为议论文要素的提法是有待商榷,甚至是站不住脚的。

顾名思义,要素是指构成某种事物的必要因素。就文章而论,要素是指构成这篇(类)文章的基本成分,是具体的内容,而不是借以表达内容的方法。要素能够使人看得见、摸得着,在文章里可以找到表现它的具体章句,它回答“是什么”的问题。论点、论据就是这样。而论证则是运用无可辩驳的论据(事实)来证明论点是否正确的过程,是方法,它回答“为什么”的问题。在文章中找不到它的具体内容,只有通过分析,才能找出它运用了一种怎样的论证方法,也就是说,它是如何论证的。

举一个简单浅显的例子,构成藤椅的要素是藤和竹子,因为藤椅是用这两种东西编成的。至于怎样揉竹以成形,附藤以成椅的方法或过程,就千差万别了,试问,这种编织藤椅的方法或过程也可以算藤椅的要素吗?显然不能,尽管它是少不了的程序。可见,方法不能作为要素。

这样说来,议论文三要素就要去掉论证,而代之以结论了。

议论文的三要素范文2

1.小说三要素:A人物 B情节 C环境

2.议论文三要素:A论点 B论据 C论证

3.比喻三要素:A本体 B喻体 C喻词

4.记叙文六要素(五W+H):何时when 何地where 何人who 何因why 何过how 何果what

5.律诗四条件:A八句四联(首颔颈尾) B偶尾同韵 C中联对偶 D平声合调

6.五种表达方式:A叙述 B议论 C抒情 D说明 E描写

7.六种说明文说明方法:A举例子 B列数字 C打比方(喻) D作比较 E分类别F下定义

8.三种说明文说明结构:A总分总结构 B总分结构 C分总结构

9.三大说明文说明顺序:A按时间顺序 B按空间顺序 C按逻辑顺序

10.两种基本议论文结构:

A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B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

11.六种议论文论证方法:A举例法 B对比法 C 喻证法 D E归谬法F

12.八种主要修辞方法:A比喻 B拟人 C排比 D夸张 E反问 F设问 G反复 H对偶(简记为:喻拟排夸,二反设对)

13.四种人物描写方法:A外貌描写 B语言描写 C动作描写 D心理描写(简记为:外语动心)

14.七种短语类型: A并列短语 B偏正短语 C 主谓短语 D动宾短语

E动补短语 F介宾短语 G的字短语(按功能划分为七种)

A名词性短语 B动词性短语 C形容词性短语(按词性分三种)

15.六种句子成分:A主语 B谓语 C宾语 D补语 E定语 F状语

16.十二词类(性):A名动形 B数量代 C副介连 D助叹拟

17.三种记叙方法(顺序):A顺叙 B倒叙 C插叙

18.三种省略号作用:A表引文内容省略 B表列举事项省略 C表说话中断延长

19.四种波折号作用:A表解释说明前文 B表后文跳跃转折 C表声音中断延长D表时地数起止

议论文的三要素范文3

我们都知道,议论文由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组成,保证这三要素并不是难事。那么,该怎样做才能使议论文更有说服力,更加出彩呢?这是同学们必须直面的问题――一方面,《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初中生要做到“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这是基本要求;另一方面,进入高中之后,同学们会迅速转到以写议论文为主,也就是说,初中阶段必须为高中学写议论文打下坚实基础。为指导广大学生写议论文,本期“技法点拨室”特意认真分析、研究了几篇议论文佳作,发现这些文章都具有下述特色:

一是叙议紧密结合。阅卷教师评判议论文,对那些只叙不议、堆砌论据的文章和只议不叙、空洞说教的文章,只会给出中等及以下的分数。在他们心中,优秀的议论文都是叙议结合的好文章。至于叙议结合的形式,有的是先叙后议,即对事件的主要内容或事件的主要人物或主要事物陈述之后,再对此进行有针对性的议论;有的是先议后叙,即先提出议论的要点和中心,并以此统领下文的叙事;还可以是夹叙夹议,即将叙事和议论穿行,灵活自由地表情达意。需要说明的是,其中的“叙”是为“议”服务的,处于从属地位,表达上必须是言简意赅、突出要害的,其中的“议”则是统领“叙”的,居于主导地位。

二是分析深刻恰当。议论文重在发表议论,特别是要对论据作出深入分析,将这种个例或者现象中蕴含的深刻根源、内在本质和普遍联系揭示出来。总结优秀的议论文在这方面采用的具体方法,核心点就是对论据问“为什么”,探求它的根源,揭开它的本质:有的用的是因果论证法,从因果关系的角度把论点和论据联系起来;有的用的是意义分析法,揭示论据所蕴涵的意义,或予以高度的评价,或揭示其危害;如果列举了多个典型论据,往往要对这些论据比较分析,大多用的是归纳分析法;如果我们在文章中引用了名言、警句、诗词、歌词等,仍觉得意犹未尽,言之欠深,还可以用引申拓展法,在所引用的语句后面再拓展延伸使之更明确。

三是结合生活实际。优秀的议论文,在确立观点的时候,常常能针对青少年的思想生活实际来提出有启示意义的新鲜观点;在列举论据的时候,常常能列举来自青少年经历的例子或者青少年最为关注的例子;在收束文章的时候,常常注意提醒青少年应该怎么办。也就是说,作者心里,始终装着读者,仿佛是在面对青少年读者发表议论。

四是追求情理兼具。议论文最爱做的就是以理服人,但是,形象而满含情感的表达往往能收到理能服人、情也动人的效果。这种情,是建立在爱恨分明基础上的,是理性分析、辩证评判基础上的,是抓住要害、入木三分基础上的,它绝不拖泥带水、凡庸余赘;也不含糊其词、牵强附会;也不人云亦云、陈词滥调。一句话,能让读者获得蹊径寻幽、顿悟事理的。

议论文的三要素范文4

如何帮助学生写好议论文?本期刊发两篇中学老师的文章,它们从具体指导学生写作的角度探讨议论文的教学方法。作文教学是先教写作方法还是先让学生动笔写?施茂枝的文章探讨了先写后教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是突破作文教学困境的一种尝试。欢迎读者来稿参与讨论。

议论文的写作切忌空谈道理,当有“例”有“据”,正所谓“事实胜于雄辩”。这本是毋庸置疑的。然而,现实的情况却走向了极端:很多学生在作议论文时,“蛮横无理”,只是简单地不断罗列事例,然后将事例与观点生硬地“粘贴”在一起,罔顾二者是否具备逻辑上的一致性,认为只要摆出了很多事实就是完成了论证。其结果是,观点就是观点,事实就是事实,没能说清楚为何观点是正确的,文章缺乏说服力。从表面看来,这仅是关于怎样“摆事实”的问题,实际上它涉及议论文写作教学中的深层次病根:至今未能从学理和实践层面弄透彻“摆事实”与“讲道理”在议论文写作的论证过程中,各自的地位、作用以及二者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

一、“观点”与“事例”两张皮式议论文的三种常见类型及其成因

对当前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观点”与“事例”两张皮式的议论文写作,可如此描述其基本特征:简单、反复罗列事例,致力于“事例扎堆”,像是在做原始素材搜集,而无意进行具体的分析与概括,也缺乏支撑观点成立的理由阐述,始终停留在“从表面滑向表面”的层次,更谈不上对观点认识的梯度深入。这是第一种类型,也是基本形态。然而,最令人担忧的还不是这种基本形态,因为它相对较易辨识。反倒是另外两种变形(也可以说是针对“观点”与“事例”两张皮式写作的弊端,而采取的两种失败的补救办法)才更具迷惑性、更加有害。一种是抒情化、散文化。指在陈述事例时,一味追求抒情化的表达与散文化的语言风格。诚然,适度的抒情无可厚非,但议论文中掺人过多的抒情成分则会失掉文体特征,成为“四不像”,关键是还会干扰、妨碍对观点的阐说与论证。更为不可取的是,学生在超出自己对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范围之外去刻意抒情。通俗地讲,议论文就是说理文。因此,一味地刻意去抒情,只不过是在错误的方向上越走越远。还有一种是孙绍振先生所说的时下最流行的“名人开会,名言荟萃”的作文应试模式。原本应该清晰明了的观点,却往往躲在了由一大堆名人名言、花言巧语编织而成的迷魂阵背后,摇曳生“枝”,叫人眼花缭乱,不得要领。面对如此繁多的所谓权威话语和典故,阅卷教师经常只好“投降”给分。在中、高考高分卷中,不乏此类文章。可怕的是,此种作文模式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常说“摆事实、讲道理”,摆事实,是为了直观地表明论者观点的合理与正确;而讲道理,则是阐释“为何观点合理与正确”,直接支撑观点的成立。二者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然而,不难看出,基本形态的“观点”与“事例”两张皮式写作显然是在孤立、片面地“摆事实”,而忽略了“讲道理”在论证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抒情化、散文化的议论文写作所做的努力也仍是将着力点放在“摆事实”这个方面。不同之处在于,它多了华丽的包装,有看似优美的语言和跌宕回环的句式。一言以蔽之,从语言形式上把事例摆得好看,以此来掩饰在说明“观点为何合理与正确”方面的“硬伤”。再来谈“名人开会,名言荟萃”这种模式。此类写作的突出特点是堆砌大量名人典故和名人语录。相比前两种类型,这或许提供了一个不错的解决方案,毕竟已不再是只摆事实,而是通过引用名人语录,有了讲道理的部分。可遗憾的是,这仍然是一个失败的方案。就算所有的引文都没有胡编乱造,也没有错误,但终归是他人的,“是在不同的时代,针对不同现象而发,其间并无现成的逻辑联系,因而是没有生命的”。只有将其内化,才能赋予其活力。但是,论者引用一味贪多,有些一知半解,有些又肆意混淆,不顾其原本意味,生拉硬扯,敷衍一番就算完事。此做法本身就是基于错误的信念――只要引用了名人名言,就能增强文章说理的力量;同时,文章就有了底蕴,有了文化味儿。上述常见三种类型的写作皆将功夫用在了如何“摆事实”上,而对“讲道理”则基本无所用心。

为何大多数学生议论文写作不会讲道理,甚至“蛮横无理”?这就涉及其根源症结所在:对论证核心架构的认识模糊以及论证意识的缺乏。依惯常的提法,议论文三要素中的“论证”不是动词,而是名词,是指“举例论证”“类比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在写作时,学生也往往将自己的观点当成无需证明的结论,缺乏论证的意识。或许,部分学生本来具有一定程度的论证意识,但苦于对论证的核心架构认识不清,而单凭几种所谓的论证方法或是更加抽象的“分析”“概括”等思维方法又无法助其达成对观点的论证。进一步说,对论证的架构认识不清,反过来又会导致论证意识的继续缺乏。

二、日常会话与论证的核心架构

1.事实与理由

下面是一个日常会话中的片段:

(1)我们应该走了。(观点)

[指给对方看天空中密布的乌云](事实)

事实是指对于任何人(尤其是听话人)来说都显而易见、没有争议的确凿证据。比如例(1)中,你提出“我们应该走了”的观点或主张后,就可以指给对方看天空中密布的乌云。然而,假如对方不能很好地理解事实与观点之间逻辑上的一致性在哪里(如,他可能会问:“‘乌云密布’与‘我们应该走了’有什么必然联系吗?”),就可能会拒绝你的观点。此时,你就得陈述一个既能支持观点又能解释事实的理由,比如,“因为天要下雨了”。这就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简单论证:

(2)我们应该走了,(观点)因为天要下雨了。(理由)

[指给对方看天空中密布的乌云](事实)

但我们不可能总是期待对方很轻易就接受你给出的理由。因此,我们会需要寻找更多的理由来支持它。例如:

(3)我们应该走了,(观点1)因为天要下雨了。(理由1,支持观点1/观点2,为理由2所支持)我可不想被淋湿。(理由2,支持理由1即观点2)

如此一来,前面给出的理由就变成了需要证明的观点。“天要下雨了”就不再仅是支持观点1的理由,它同时又成为了观点2,为理由2所支持。事实上,任何一句话可能同时既是理由又是观点,即它可能支持一个观点,同时又为另一个理由所支持。因此理由可以是以理由为基础的,但最后都必须落脚在事实的基础上。

2.理由与观点

“论证是一系列用以支持某种观点或思想的断言或陈述。所谓结论,是指为所有其他陈述所支持的断言。于是那些陈述就成为接受该结论的理由。”简而言之,论证就是用理由去证明某些观点的过程。对于我们日常的交谈来说,观点是要去断言一件事情是真是假,需要有理由来支持。换句话说是,观点建立在理由的基础之上。

不过,就算对方接受你给出的理由,但如果认为你的理由和观点之间毫无关联,他仍会难以接受你的观点。此时,就需要补充一般都被省略了的论据。必须要澄清的是,这里的论据并非议论文三要素之一的“论据”。议论文三要素中的“论据”包含“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无形当中把“摆事实”与“讲道理”放在了同一个层级上。这似乎也在某种程度上解释了为何学生的议论文写作要么是空谈道理、废话连篇,要么是“事例扎堆”“名人开会”。此处的论据是指我们从理由到观点的推理依据。这些推理依据大部分深深地嵌在我们的各种假设和知识中,是一种常识性的概括,往往被视为不证自明,如“无风不起浪”,仅当被质疑理由和观点之间的关联性时,才会出示。比如在例(2)中,就算对方接受你的理由“因为天要下雨了”,但他可能仍会问:“为什么天要下雨了,我们就应该走了呢?”那么,为了阐明“天要下雨了”和“我们应该走了”之间的关联,就还得补充我们的推理依据:一艘情况下,没有人愿意被淋湿,所以都会选择躲避(走)。它包含两部分,“一般情况下,没有人愿意被淋湿”(一般性前提)和“一般情况下,都会选择躲避(走)”(一般性后果)。如果“一般性后果”是由“一般性前提”推导而来,那么,“特定后果”也能由“特定前提”推导出来。尽管论据在对话和写作中一般并不直接出现,但是若没有这些前定的各种假设和知识提供推理的依据,我们将会出现认知和思维上的“超载”,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连接理由和观点的论据是论证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

3.反驳与回应

虽然例(2)论证的架构是基本完整的,但并不意味着对方就一定接受我们的观点。相反,他可能会进一步质疑我们的理由,甚至是质疑原本认为“确凿”的事实。比如,他也许会反驳道:“据天气预报,近几天不会下雨”“那不是会下雨的乌云,那只是……”

正如例(3)所展示的那样,理由是观点的不断后退。同样,事实也是理由的不断后退。两两之间形成一个有限递归的关系:其起点是说话人提出的观点或理由,而终点与起点之间的距离则取决于会话双方在认知和思维水平尤其是所拥有的信息量上的差异。借用伽达默尔的话说,会话就是一个“视界融合”的过程,突出地表现为会话双方不断的反驳与回应。

写作与日常会话还是有所不同的,它缺乏即时的、面对面的读者(听者)。学生在作议论文时往往不能觉察到努力论证自己的观点从而说服对方的重要性,其写作就容易成为一种无对象的情绪宣泄。当然,让学生完全掌握如何进行反驳与回应,是不切实际的,但它至少凸显了“读者意识”的重要性,而这正是大多数学生所普遍缺乏的。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现在已确定了论证的四个基本要素:观点、理由、事实和论据。而论据大多是隐而不现的,所以论证的核心架构可表述为:观点建立在以事实为据的理由之上。出于简洁,也可表述为“观点―理由一事实”。

三、论证的核心架构――分析和调整议论类文本的有力工具

俗话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我们要想对学生议论文写作进行有效指导,仅仅把论证的核心架构当成一个“死”的东西抛给学生,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要让学生学会如何把它作为一个有力的工具来分析和调整自己的习作。我们先来看两个以“舍弃与获得”为话题的习作片段:

片段一:

学会舍弃,是一种财富。(观点)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舍弃官位,才获得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李白用“仰天大笑出门去”的豪气鄙视世俗的污利浊禄,才获得了“我辈岂是蓬蒿人”的逍遥与浪漫,成为不朽的诗仙。杨振宁若非终于抛开“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的观念,告别钟爱的实验室,岂会有后来在理论物理学领域的杰出成就?丁俊晖若不是毅然舍弃了升学这条众人认为的“正确道路”,又哪来国际斯诺克界的“东方之星”?(事实)

片段二:

学会舍弃,是一种财富。(观点)丁俊晖念初中时,在打台球上显露出很高的天分,并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成为国际斯诺克大师,但传统的观念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多少回,他在心里不断地问自己:将来我能靠打斯诺克来养活自己吗?周围的人也都劝他:“还是读书吧,读书比什么都重要!”然而。最后他决定放弃升学,摒除一切杂念,一门心思专攻斯诺克,终于取得多次公开赛冠军和世界冠军,被称为国际斯诺克界的“东方之星”。(事实)这些都源于他学会了舍弃,放下了心中的顾虑,从而最终获得成功。(理由)

在选材(事实)上,片段一共选用了四则材料,古今中外皆有涉及,看似丰富,实则都是蜻蜒点水,浅尝辄止,也没有解释材料的理由陈述来支撑观点。片段二虽然只用了一个材料,但利用得比较充分,而且段末也结合该材料陈述了支持观点的理由。从事实和理由两个基本要素的角度来说,片段二优于片段一。

请看在片段二基础上再作的调整:

片段三:

学会舍弃,是一种财富。(观点1)丁俊晖念初中时,在打台球上显露出很高的天分,并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成为国际斯诺克大师,但传统的观念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多少回,他在心里不断地问自己:将来我能靠打斯诺克来养活自己吗?周围的人也都劝他:“还是读书吧,读书比什么都重要!”如果当初他不能放下心中的顾虑,转而听从周围人的意见回到学校继续念书,那还能有后来的成就吗?(事实1)如果他顾虑太多,便不能鼓起勇气走出校门,去迎接新的挑战,获得成功将只是奢谈。(理由1)然而,最后他决定放弃升学,摒除一切杂念,一门心思专攻斯诺克。终于获得多次公开赛冠军和世界冠军,被称为国际斯诺克界的“东方之星”。(事实2)因为只有舍弃不必要的顾虑,才能集中注意力,充分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理由2)所以,聪明的人往往善于把顾虑放到一边,把它当成登上成功台阶的垫脚石。(理由3/观点2)只因为他们真正懂得:学会舍弃,是一种财富。(观点1)

可看出,片段三较片段二说理更加严密,也更有方法与策略。片段二只陈述了一条理由来支撑观点,而片段三则更进一步,将片段二陈述的理由作为“二级观点”,然后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进行论证。另外,片段三还呈现出首尾圆合的文本结构,就算是在这个层次讲,它也起码做到了“自圆其说”。其次,对于同一事例的运用,片段三也比片段二更充分、更有效些。

议论文的三要素范文5

(1)记叙文阅读。记叙文是一种常见的英语文体。就广义而言,叙述性文字包括小说、故事、传记、历史等,在教材上占有不小的篇幅。记叙文的要素概括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由、经过、结果。即将五个“W”(who, when,where,

what and why)。入选中学教材的外国名人故事或小说篇目,如: 提供了绝好的素材。阅读时要学会从事情本身的发展去理解故事情节。通过作者的重要细节描写联系故事情节去领会作者的意图,对细节描写要重点关注。

( 2) 说明文阅读。说明文主要是对事物或现象的发生、变化、特征或功能进行介绍,其目的在于对所写事物进行解释,回答“怎么样”、“为什么”之类的问题。初中语文教材第三册就是以说明文为主编排课文的。汉语中对说明文的要求是“说明对象是什么”,“说明的顺序是什么”、“用什么说明方法”,这一要求同样适用高中英语说明文阅读。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作比较、列数字、画图表、引用等。 说明文一般来说层次分明、结构严谨、逻辑关系清楚,呈现为“总——分——总”的结构。说明文都有一个(或多个)明确的被说明对象以及与被说明对象有关的主题。如No Smoking, please一文中,吸烟是object,吸烟引起的危害是theme。作者通过多侧面、多层次、多角度对这一现象加以说明和介绍。该文以数字说明为主,如:In China:38% of the population smoke,89%of smokers are male; in 1989 the government received 25 billion ...说明信息分布的模式呈现一种立体格局——各个侧面(细节)之间既有系统的、有机的联系,以形成对主题的完整概念,又有各个侧面同文章中心的联系。在教这类文章时,教师可列出与课文主题密切相关的数据、表格、提纲等,帮助学生寻找理解的重心,使文章脉络变得清晰。

议论文的三要素范文6

那么,究竟如何搞好阅读呢?阅读,读什么,怎么读?谈到阅读,往往会有种错误的认识,以为只有自由读书才叫阅读,以为只有课外书才叫阅读,其实构成阅读的材料,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可以是教材上的作品,也可以是非教材上的内容。课外阅读只是课内阅读的延伸的补充,是非常必要的,它可以补充我们在阅读教学中的不足。因此,我们应该既注重对教材的阅读欣赏,同时也应该放开视野,去了解些中外名著及时文,让他们对各种文学样式均有所涉猎,对世界各地的自然风貌及风土人情有所了解。这样能有效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但是,阅读是种复杂的思维过程,它是阅读者对材料进行筛选,进行加工的过程,在阅读中如果缺乏系统性指导,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我们在进行阅读时,一定要注意阅读的目的性和恰当的阅读方法。目的性是阅读的前提。在阅读时,我们要寻找一个思维的突破口。这种突破口常在于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两个基本角度。阅读时,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需求,或从内容(含思想感情)来理解感悟作品,也可以从作品形式(含文学样式、组材方式、语言特色)来理解作品,获取信息。总之阅读的目的性明确,使不同档次的学生都能够有所得,不至于使阅读变成一种散漫无边的行为活动。

方法是阅读教师的保证。如学习议论文《谈骨气》《反对自由主义》《开动机器》等即可采用此法。论文具有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那么这三个要素就可以构成议论文的阅读框架。按这一框架,我们在读以上几篇文章时,就要看它们提出了什么样的论点,怎样提出来的,用了哪些内容作论据,是怎样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也就是使用什么样的论证方法。边读边考虑框架中所涉及到的内容,读完以后就会对这一类文体的内容和特点掌握得更清楚全面。当然,框架阅读法的关键在于制定出适合的“框架”。而且该“框架”要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广泛的适用性。一般教科书的知识体系,如记叙文的六要素,小说的三要素,就是现成的框架。具体的阅读依靠框架的引导,而框架又不断受具体阅读内容的补充、丰富和完善,这样便能使阅读既多快好省,又不失其灵活性。从而掌握的知识也会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条理化,越来越巩固。不同作品会有不同的侧重点,记叙文有“六要素”阅读法,散文有“四要点”(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的语言)阅读法。小说有“三要素”阅读法,散文有“形神”阅读法。这些基本阅读方法是我们在阅读时应该注意的,我们应该努力寻找自己喜欢的,效果最佳的阅读方法来指导自己的阅读,充分提高语文学习能力。以读带说,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现代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尤其是口头表达能力欠佳。这一方面表现在词汇的比较贫乏,另一方面表现在语言组织缺乏严密逻辑思路,语言材料显得零乱不堪。通过阅读,尤其是大量的课外阅读,能够获取并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使自己的语言变得生动活泼。通过阅读,感悟作品的思路,可以有效地规范自己的逻辑思维,使语言条理清晰,发现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真正感受到每一个字,每一个音节都是一个优美的音符,形成良好的语感。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贯主张以读带说,充分使每个学生“站出来”、“说开来”,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如要求学生每天坚持适量的阅读,然后根据阅读的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可以就整篇,也可以就其中的一两句。另外,还可以根据教材的情节编写故事,自编自演,还可以结合时事展开辩论、讨论、演讲比赛,使学生在不断的初中运用中,砥砺自己的语言,使之趋向完善。通过广泛的阅读可以开拓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学识,培养创作的灵感。也唯有博览群书,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写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