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艺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语言的艺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语言的艺术

语言的艺术范文1

《石榴》一文仅500多字,但意蕴深厚,令人回味无穷。这主要得力于作品精雕细凿的语言,凝练而富有张力,言有尽而意无穷。语言的张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比喻拟人引发想象。文章大量运用比喻手法,用来描写石榴形神的就有7处之多。用心脏、红玛瑙、花瓶儿、安普剌、金、锈彩、皓齿等美好事物来比喻石榴,不仅将石榴刻画得情态逼真,还能引发读者许多美好的想象,而这些美好的想象又将回过头来烘托石榴这一主体形象。如,希腊式的安普剌、中国式的金使人联想到希腊的古文明、中国式的以酒寄情的豪迈,而这些又能很好地衬托石榴的古朴高贵的品质、乐观自豪的情怀。此外,文章还使用了拟人手法,与比喻互相辉映,将石榴的神美表现得淋漓尽致。特别是第6段的拟人,石榴“大笑”,石榴“忍俊不禁地破口大笑起来”,想象真切自然,充满了情趣,充满了豪情与自信,能引发我们联想到生活中的一些片断。

二、对比衬托彰显情感。文章多处运用对比、衬托手法来丰富内容,突出语意。例如,为了突出石榴“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的特点,引入梅柳进行对比,拓宽了读者的视野,使石榴这一主体形象更鲜明。文章还采用了让步关系的衬托,使文字产生了以少胜多的效果。例如,“单那小茄形的骨朵已经就是一种奇迹了”,这里以小不起眼的骨朵来衬托花与果,连骨朵都算是奇迹,那花与果的奇妙就不要多言了。对比衬托手法在词语上表现为使用了大量具有比较性的词语,如最、实(兼备)、更为、已够、单、都、多、真是、特别等,将作者对石榴的喜悦、赞颂之情表达到了极点。

三、巧设问句诱导思考。文章共用了4个问句,都达到了能诱发读者思考联想,予以认同的效果,同时也拓展出了新的境界,有了很强的表现力。第一问:“那可不是夏季的心脏吗?”这是反问句,让人们在思考联想中感受到石榴在夏季景物中以自己的形美和神美独领,出众非凡。第二问:“可是谁用红玛瑙琢成了那样多的花瓶儿,而且还精巧地插上了花?”让我们联想到精妙的插花艺术及插花过程中所用的苦心与匠心,同时,插花也衬托了满树石榴花的美,让我们感受到石榴花简直是鬼斧神工,是自然的造化,是奇迹。第三问:“你以为它真是盛酒的金吗?”好像作者与读者就站在挂满石榴果的树前,正在欣赏着,争议着,赞叹着,陶醉着。第四问:“你在别的地方还看见过吗?”也是反问句,引导读者去联想同类事物,作比较,从而认同作者的观点:再也找不到这样“透明光嫩的皓齿”。

四、词语双关深化主题。我们可以从写作背景来理解写作目的与文章主题:颂扬我们民族美好情操,表达正义必胜的信念。我们还可以从双关性词语来理解领悟文章的主旨。例如,“五月的太阳”是否可以理解为日寇?“增加了它的威力”是否可以理解为日寇的侵略更加残酷疯狂?因为日本的国旗是太阳旗,作者写作本文时正处于最艰苦的时期。作者称石榴为“夏季的心脏”“夏天的心脏”,其中的“夏”是否暗指华夏民族?是否意在说明石榴的品质是我们民族的精华?作者最后“唾津的潜溢”,是否可以理解为渴望汲取民族精华,将其继承发扬呢?这种用双关词语暗示中心的手法在鲁迅的《药》中有着突出的体现,华老栓、夏瑜等人的姓与名都有着特殊的含义;名著《红楼梦》中的人名、地名则更多地运用了谐音双关而具有深层含义的词语。使用双关既不失形象性,又赋予了事物深刻的含义,使文章耐人寻味。

语言的艺术范文2

摘 要:艺术语言和普通语言是语言的双翼,然而二者又有不同,笔者从几个方面探讨艺术语言的审美性。

关键词:艺术语言;审美性

艺术语言学是由骆小所教授创立的一门学科。语言是达意传情的工具。但是,达意传情有两种境界:一是表达者通过语言将自己的思想感情明白地传达出来,接受者了解了表达者的情意,但表达者所表达的情意是否为接受者愉快地接受或接受者是否最终能与表达者达成思想情感的共鸣,则未可逆料;另一是表达者通过语言的巧妙运用,不仅清楚地向接受者传达了自己的思想情感,而且令接受者的接受有一种愉悦之情,接受者乐意接受表达者所传达的情意,并迅速与表达者达成思想情感的共鸣。这是两种迥异的运用语言的境界。如果我们将前一境界名之为“普通语言的境界”,后者则是“艺术语言的境界”。明显,普通语言与艺术语言之间的差别是客观存在的,两者的表达效果差异也是十分明显的。

审美是人类的一种意识与情感活动,是由主体对客体的认同而产生的精神愉悦,是两相撞击而生发的情感火花。张弓先生认为修辞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有效地表达旨意,交流思想而适应现实语境,利用民族语言的各因素以美化语言,但我们认为真正好的修辞不仅运用修辞格来表达旨意,更在于带给我们美的享受和体验。深层修辞在语言运用中突破词法、句法的常规,采用一种临时的特殊的组合,使其产生形象生动、具有创新意味的表达效果,使说写者与听读者产生共鸣进而体验到一种独特的审美享受。

艺术语言以自己独特的审美性向人们展示着自己特有的魅力,以下笔者将从几个方面探讨艺术语言的审美性。

艺术语言是一种特殊变异的表达方式。艺术语言借助于深层修辞来实现的,深层修辞反映了作者十分复杂的意识活动及审美过程,它离不开三个主要因素―想象、追忆、情感。艺术语言的独特功能表现为:情式的统一美;整体的意境美;内在的动态美。

一般语言具有多种功能,如表象、表情、意志、称谓、美学等。但它的基本功能是表述功能。而艺术语言的功能不同,它的基本功能是表情功能。艺术语言对基本信息的传递不是靠表述,而是靠对情感的描述来反映。要把情感表现出来,就一定要抓住使情感产生的具休

形象,使情感对象形象化和客观化。深层修辞语言作为一种符号,它不只是具有一般语言的特点,更是一种美感语言,它所输出的是一种审美信息,它所交流的是一种审美情感。

从使用艺术语言形成的的心理来看,艺术语言的形成是心象的反映。在艺术语言中,它不仅是生活真实的再现和摹拟,更是人们想象的创造和情感的表现。由于强烈的情感,往往会使人们产生幻觉。情感所产生的幻觉是审美活动中不可离开的巨大的创造力,有巨大的能量和无限的指向。这种创造力有时会歪曲、改变客观事物。

艺术语言,其实是主体情感的外化。它是从包含着情感的心灵里飞出来的。深层修辞是感知世界的反映,而不是认识世界的记录。在情感强烈时,主体感知世界和认识世界不同:认识世界所要依据的是事物的本质,所以它的对象只能处在固定关系中的。客体与之相反,在感知世界中,事物的联系都是流动的,因此,感知世界总是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的。如以对江水的感知为例,虽然我们看到的是同样的江水,由于人们每次都是在不同的心情、心境下来感知它,因而有时感知到它在欢笑,有时感知到它在挥泪,同一物象便产生了不同的深层修辞,这种不同的深层修辞印记着主体不同的情感,这样就形成了不同形式的艺术语言。正是在这样一种心理机制的制约下产生了艺术语言,也因此艺术语言具有了独特的审美价值。

情式的统一美。人们在表达某种感情的时候要借助具体的事物。这种情感就是负载在具象之上的,离开了具象情感将无从表达。人们抽象的情感借助于这种具象来表达,才淋漓尽致的将情感表达出来。比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句诗。就是利用具象来表达作者无限的哀愁,把抽象的哀愁比作具体的东流水,形象生动。

在修辞格中,拟人这一辞格就是情式统一美的完美体现。杜甫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完美地体现了中国古典文论中“移情说”的理论,表现了客体与主体的完美地统一。而这种统一的外征标志就是“拟人”辞格的适时运用。人在聚精会神地面对一物象时,就会把人的情趣移注到对象里,从而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致使本无生命和情趣的外物与有生命和情趣的主体交融,此时便“一切景语皆情语”了,在深层修辞中,既不纯粹体现客体对主体的刺激作用,也不仅仅揭示主体情感被客体激活的能动作用,它反映的是一系列高级的精神活动。这时的语言建立起一种只有通过字词的整体才显露出来的自然美。也就是说,此时的语言是情感体验与形象这两种物质交会而产生的另一种功力更大的新质,揭示出形象和情感之间的内在,增强了画面感染力与情感冲击力。这也正是艺术语言的独特审美性。

整体的意境美。深层修辞是通过形象蕴含的深刻含意来传达情意的。马致远的《天净沙》中说“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丙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就是通过意想对接体现整体意境美的。单个“镜头”不足以表现,而组合起来,来表现作者自由驰骋的情感表现域。“枯藤”“老树”“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这些具象联在一起就能表现出单个具象表现不出来的内心感受,以及作者一个人流落在天涯的那种忧愁。借助于事物之间的各种联系,来表述独特的情感体验。

内在的动态美。作者在观照具象时,长期被搁置了的记忆、印象、感受,被特定的具象激活,出现了源源不断的、起伏动荡的模糊心态。随着这种心态的被过滤,人生体验与具象的“同质”就逐渐地明朗起来,逐渐地找到它们应有的那种联系。因而我们说深层修辞表达的,是一串流动的情感流,是流动的事件与符号的组合。在这重新改造组合而成的新形象中,体现出一种引人想象的动态美。也就是说,语表与语里的关系在深层修辞中表现为一种空灵的、动态的关系,两者之间的剪刀叉造成了有着丰富内蕴的审美空间。这种内在的动态美,在诗歌中也经常体现。正是这种美才使深层修辞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

艺术语言是中国文化追求含蓄美、意蕴美的重要表现,对艺术语言的运用使我们能够更好地表现一些难以用规范语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同时艺术语言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们的审美观。

相较于规范的语言,艺术语言能更好地表情达意,让人更为深刻的感受说写者要表达的情感。这使得我们对于较为抽象的东西有了更深层次的审美体验。对艺术语言的解读需要大量的情感体验和知识内容,这就在无形中扩大了我们的审美范围、提高了审美品位。艺术语言经常表现为意在言外,言尽而意无穷,要想从本质上理解某种含义,就必须要求听读者深入挖掘和体会,这就使得我们能从更多的维度来思考何为美,审美的角度更广。

最后,艺术语言的内在审美特点使我们在能更好地感受美的同时,能够更好地表达美。(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 王希杰.汉语修辞学[J]商务印书馆,2004.

[2] 骆小所.现代汉语修辞学[J]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

语言的艺术范文3

一、陶瓷艺术语言拥有“一脉相承”的历史传统

我国古陶瓷装饰艺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其烧制工艺虽原始,但彩陶纹饰却极富艺术创造,纹饰的变化单纯而色彩艳丽。稚拙、淳朴、豪放的彩陶其基本构成是点、线、面的符号组合。方格纹、编织纹、谷叶纹及鱼纹、蛙纹、人纹等纹饰,这些题材,全是从生活中来,又用于生活,创造性地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物象表现为瑰丽优美的图案,给装饰艺术奠定了第一个里程碑。纵观历史长河,陶瓷艺术的发展,在各个不同的朝代都有一定的进步、发展与提高,在各个历史时期也都显示了那个时代的装饰风格与艺术特色。随着现代陶瓷工业的发展壮大,陶瓷装饰艺术的丰富与提高,更加形成了我国陶瓷艺术的独特魅力。

二、传统陶瓷艺术语言架构的解析

传统陶瓷艺术是以器皿为主,包括一些釉料的研究都有一个传承,都是采用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包括烧成的方式、温度与效果。传统陶瓷绘画是把文人画的艺术形式、审美情趣引入陶瓷艺术之中,在陶瓷上用陶瓷颜料画的文人画以表达主观情感为主,即“写胸中意气”,这便是最初的陶瓷绘画,它是完全有别于陶瓷装饰的陶瓷艺术新形式。

若以釉彩来分类约可分为釉上彩与釉下彩。釉下彩如青花,就是在坯体完成干燥后,在表面上用蓝色的色料(例如氧化钴)画上各式图案。之后再淋上透明釉,即可进行釉烧。因为蓝色的色料是用在透明釉之下,所以名为“釉下彩”,此种方式通常色料的烧成温度不能与透明釉相差太大,如釉里红等。釉上彩如粉彩是明朝时期研发出来的明“五彩”,对陶艺色彩的表现更上一层楼。在坯体上先施用一层色釉(通常为白色)后,先釉烧一次,再以有颜色的釉料绘上各种花纹图案,以低温烧第二次,通常第一次釉烧的底色烧成温度较色釉为高,由于色彩在底釉上,所以称为釉上彩。因为需要釉烧两次或是多次,故亦称为“二次烧”,如康彩等。在经验上,进行多次烧时,应从最高温烧到最低温,以确保发色准确。

三、现代陶瓷艺术语言“源远流长”的发展

语言的艺术范文4

语言对于营业员的重要意义

售货员对顾客的接待,首先要通过语言来实现。用语不当、词不达意、语汇贫乏,往往会引起顾客的误解和不快。因此,话说的好坏,是直接关系着我们服务好坏的问题。

话说的好坏,不单凭我们的主观愿望。售货员一天要接待上千的顾客,这些顾客又各有不同的要求、习惯和爱好,这就要求售货员在短短的几分钟内,根据具体顾客、具体商品的情况,把应说的事情说完,使自己的话发挥最大的效果。因此,掌握语言艺术,对于一个人民的售货员来说,是很重要的事。

我们所说的售货员的语言艺术,和旧社会商店要求的一套“应酬”本领有本质的区别。旧商店的店员要“会说话”,是为了说住买主,把货卖出去。说不住买主,老板会收回你的饭碗。而我们所说的掌握语言艺术,则是从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满足人民的需要出发的。我们要通过自己的语言,把各种商品介绍给广大群众,使群众买到称心的东西。

售货员应当掌握怎样的语言艺术呢?根据我们的体会,售货员的语言应当作到热诚而有礼貌、简练而又明确,给人一种既亲切又愉快的感觉。

一位顾客来买皮鞋。

问:有41号鞋吗?”

答:“没有!”

问:“什么时候有?”

答:“不知道!”

这个回答倒简练、明确,可是不热情、不礼貌。这样的回答,第一、表明售货员不关心顾客的需要,第二、给顾客一种生硬冷淡的感觉。这就引起了顾客的不满,他边走边说:“白吃饭,自己卖的货还不知道啥时候有!”

还有:一位顾客走近柜台,售货员忙逼上去问:“同志,你想买皮鞋吗?”顾客生气地说:“不买还不许看看!”弄得很不好。

这些,都是因为售货员在说话时没有很好考虑,说的话生硬,使人不容易接受,有时还引起反感,这就是“不艺术。”

在实际工作中,有很多售货员把话说的很艺术,很受顾客欢迎。

一位售货员同一位走近柜台的顾客说:“同志,你要看这秋衣吗?”

顾客说:“随便瞅瞅。”

售货员便拿了两种样式的秋衣给他看,说:“请多给我们提意见。”顾客亲切地笑笑。交易没成,他们之间已有了友好的气氛。

一位同志来买鞋,穿了好几双都不合适,埋怨地说:“我这脚真。怪,哪里也没有合适的鞋?”售货员把他的脚形划下来说:“不是您脚长的怪,是我们工作没作好,使你穿不到合适的鞋。”顾客满意地走了,感到商店是无微不至地关心顾客的。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怎样才能把话说的艺术?

要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感情。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对于同一种情况,人们的思想不同,说的话、说话的语气和态度也就不同。

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售货员,他的每一句话,都受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支配着,他的话就会说得诚恳、亲切,而那些对自己的工作没有正确认识的人,不管怎样,在接待顾客时,总要流露不满的情绪。

一位老大娘来买布,问:“同志,这布多少钱一尺?”

“五毛!”

“啧啧!这个丧门神!”老大娘不满意地走了。

这是因为那位售货员同志正在闹轻商思想,认为售货员的工作低人一等,他根本没心思答对顾客,就站在那里气冲冲地:“五毛!”,象要和人吵架,把老大娘气跑了。

当然,诚恳、亲切,不等于言之无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求我们对人民负责。

一位顾客问:“这热水瓶能使住吗!”售货员草率地毫不在意地回答:“使住了!”顾客看他一眼,走了。即使这种热水瓶质量很好,顾客也不会信任他的回答,因为他是以不负责的态度来回答的。如果这个售货员把热水瓶保温、耐久的特征,认真地告诉顾客,顾客是会买这种热水瓶的。

转贴于

诚恳、亲切也不等于不必要的客套和说空话。有的同志在顾客离开时说:“不送了”,顾客只好说:“不用送”。其实售货员是不能送顾客的,如果真要送,他一天就不用卖货了。所以,“不送了”就是一句空话,不但不能使人感到亲切,反而使人感到有点虚伪。

要有丰富的生活知识和对商品性能的了解。

过去在售货工作中很少说开头语和告别语,即使说也就是两句老话“来了!”“走啦!”。一个顾客从一个商店到另一个商店,从一个台柜到另一个柜台,到处听“来了”,“走啦”,就会觉得老一套、干巴巴、走形式。其实,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见面语和告别语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我们留心,就会发现许多很艺术的说法。

同样,在接待顾客的时候,如果除了说“你买点甚么?”而外,就没话可说,我们的服务质量也就不能算好。

百货商店都写着“欢迎参观”四个字。如果我们只会说:“你买啥?”顾客会体会成“如果不买就请走。”如果你说“同志,你想看看什么?”虽然只是“看”和“买”一字之差,顾客就会有不同的感觉。

掌握关于商品性能的知识,也是很重要的问题。

一个卖床单的售货员向顾客解释商品说:“同志,这床单好哇!往床上一铺多好哇,快买吧!”

谁还不知道床单往床上铺的!不用说这是句废话。床单到底好在什么地方没说出来,这就是没落实。从这话可以听出,售货员本人对这床单的性能没有掌握。

售货员说话不但应该尽量简练、明确,还要注意语气,否则就容易把好话说坏。

比如一位顾客问:“鞋多少钱一双?”

“15元8!”售货员说的很快,声音很大。

“多少钱?”顾客根本没听清楚。

“15元8!”售货员照样回答。

“多少钱?”还是没听清。

售货员很忙,没注意语气,结果反而更忙了。还弄得顾客不耐烦。如果声音大,说得稳重一些,就不会有这些麻烦。

顾客离开时,有时我们说一句“再见”,如果把语气放得很重,就不合适。

对于称呼,也不能不加考虑地运用,要因人而变。比如:一般见到上年纪的人,叫一声“老大爷”和“老大娘”很好,但如果对年龄较大的干部、工人或知识分子,这样称呼他就不一定喜欢,还是称呼“同志”合适。

语言的艺术范文5

语言使用者常利用语音表达上的偏误使听话者造成理解上的差错而产生幽默,一般可分为谐音别解和语音飞白。

(一)谐音别解

谐音别解是幽默中普遍的语音修辞现象,它利用词语的同音或近音条件,故意让人把字面上的意思和实际内在表达的意思造成别解。在汉语里,谐音现象就是利用了汉字丰富多彩、同音异字多的特点。如:某公司子弟学校校长,来到办公室请示:“经理,我们学校因教学上的需要,想买一台录音机。”“咳,教学又不是听唱,要录音机有什么用?”“当前都在搞电化教学,这是必需的设备。”“什么电话教学?老师学生在一间教室里上课,还用打电话吗?笑话!”由于“话”和“化”同音,并且都能跟“电”组合成词,可意义却相差千里。经理把“电化”理解成了“电话”,完全歪曲了校长的意思,自己闹了笑话还笑话别人。又如:上地理课时,小明思想开了小差,老师问他:“长江第一大支流———汉水发源于哪里?”小明急得头上直冒汗,得到了启示,回答说:“汗水发源于头上。”小明利用“汗”与“汉”的同音关系,虽然对老师的问题作了回答,打破了尴尬的僵局,却闹出了笑话。口语的一大特点便是不需要依赖于文字而存在,不同语言里的不同意义有可能巧合地用相同或相近的语音来表达,当人们忽略了语言的使用环境,也容易造成理解的错位。如:某人骑车,闻路人狂吼:go,go,go……心想妈的我也会唱:奥来奥来哦……话音未落一头栽进沟里,路人骂道:妈的!告诉你沟沟沟还骑!摔死活该。

(二)语音飞白

语音飞白就是由于表达的需要,把由于文化水平低,或者由于方音、发音生理上的影响而读错的音记录下来的飞白。它实际上就是利用了不准确的语音。普通话的语音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所以跟普通话标准音不相符的读音就有可能在交际中造成障碍,然而这种障碍在一定语境下也能转化成幽默。如:一批大学新生正在进行军训。这天指导员操着方言说:“今天,一班杀鸡,二班偷蛋,我来给你们做稀饭。”同学们听了面面相觑,搞不清这算是什么训练内容,后来一个同学看了指导员的动作,才明白过来:“他说的是,一班射击,二班投弹,我来给你们做示范。”这就是利用了方言与普通话语音上存在的差异,造成不协调的歧义理解与交流障碍。一笑过后,提醒人们要意识到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性。

二、幽默的语义特点

在交际中,有的语句会使听话者歪曲正常的思维,从而对某些词语或者句子产生超常的理解;或者有时人们说出来的话与现实事物、概念形成强烈的反差而达到幽默的效果。这些都是在词义和字义上运用了不同的修辞手法。汉语是一种缺乏形态变化的语言,相同的形式可以表现不同的意义和结构方式。有时甚至可以撇开词语的固定意义,把它进行分解,当作临时的组合看待,也可能在它的文字表面上下工夫。这其实也是语义双关、语义飞白、析字等辞格运用的基础。

(一)语义双关

语义双关是利用词语的多义性(本义和转义),使语句所表达的内容出现两种不同的解释,彼此实现交叉。也就是说,词语表面上是一个意思,暗中却隐藏着另外一个意思。如:猴子死后去见阎王,请求来世做人。阎王说:“你要做人,必须把身上的毛都拔掉。”就叫小鬼过来,给他拔毛。才拔一根,猴子就痛得大叫大嚷起来,不让小鬼拔他的毛。阎王说:“看你,一毛不拔,怎能做人呢?”恰当地使用语义双关,言在此而意在彼,有一箭双雕之妙,耐人回味。既委婉含蓄,又能取得幽默诙谐、饶有风趣的效果。双关语的运用,需要充分发挥联想与想象能力,将本身不相干的语言素材临时串联起来,又使其呈现出不同的表意内容。

(二)语义飞白

词语的语义“飞白”可分为别解、曲解、误解三种。别解是离开原来的词义别出心裁地给予一种临时的新解释。也可能由于错误的断句,超出人们正常的思维范畴。如赵本山和宋丹丹的小品《昨天今天明天》中的例子:宋:秋波是啥玩意儿你都不懂?咋这没文化呢?赵:啥啊?宋:秋波就是秋天的菠菜。这里就是用错了词语的义项而使意义飞白,看似简单地把“秋波”理解成了“秋天的菠菜”,实际上其作用却是真实生动地表现了这对农村夫妇落后的文化水平,这些语言不但非常适合这样的人物角色,也让对话趣味横生,把小品搞笑的特点充分体现了出来。曲解是说话者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故意利用一词多义,对上文或交谈者话语中的某词语作背离原义的解释,背离人们心理所期待的解释。如:一个小男孩在等他妈妈,他妈妈的商店经理走了过来。“小鬼,你在这里干什么呢?”“我在等我妈妈。”“你妈妈叫什么名字?”“嗯,这个说不准啊,我叫她妈妈,我爸爸叫她亲爱的,我爷爷叫她丫头。”这个小男孩利用他妈妈身份指称的模糊性,刻意曲解了对方的问题,给出了不同情况下不同身份的人对他妈妈的称呼。误解是由于说话人的无知或知识浅薄而造成的理解错误。如:一位老太太不识字,但喜欢听收音机,气象预报每天必听。一天吃饭时问家人:“我有个问题想问问,你们知道局部地区在什么地方吗?那儿差不多天天有雨。”别解、曲解、误解这都是使词语的言语义离开、违拗、转移了它的语言义,与说话人或听话人的语言经验产生了错位,从而产生滑稽、诙谐的趣味。

(三)析字

汉字除了的独体字以外,大多数都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偏旁组成的合体字。每个汉字的形体具有规范性,不能随便把它们拆开使用。但是有时候为了表达的需要,把一些汉字的构造单位拆散,这就与汉字的固有用法产生了矛盾,同时也产生了幽默。析字便是利用汉字结构的特点,离合减损汉字的笔画或偏旁,使字形发生变化,产生新的意义。如:一位大学教授对学生讲道:“古代‘吕’是接吻的意思,口对口,很形象。”其中一个学生问道:“如果‘吕’是接吻的意思,那么‘品’字又怎么解释,三个人在一起接吻吗?”教授正待发怒,又一个同学起来说:“我看‘品’字还好解释,‘器’字呢?四个人和一只狗在干什么?”这则幽默不但运用析字格,而且进行释义的生搬硬套,最终走向了解释的僵局,让人无可奈何地发笑。

(四)仿拟

仿拟就是模仿已有的词、句形式,加以改造,临时新创一个语言片段或一种说法的修辞手法,也即所谓的“旧瓶装新酒”。它是一种开放性的修辞技巧,凭借着现有的语言形式,根据自己表达的需要,仿造新的语言片段表达一种全新的思想,具有朴实风趣、幽默滑稽的风格。仿拟广泛运用于广告语、标题语、网络语言、文学语言中。如:“一”臭万年,香遍万家。(王致和豆腐乳广告)“一”臭万年是对人们非常熟悉的成语“遗臭万年”的仿拟。在这条广告中,一臭一香相对应,突出了豆腐乳闻起来臭吃起来香的最大特色。同时也利用了夸张的手法,在引人发笑的同时留给人非常深刻的印象。仿拟在口头交际语言中也大量使用,既能体现说话者的风趣幽默,也能体现他的睿智。如:一个女佣人应聘到一个新家庭做事,女主人对新来的女佣说:“如果你不介意,我就叫你阿莲,这是以前那个女佣的名字,我不喜欢改变我的习惯。”女佣人微笑着答道:“我很喜欢这个名字。这么说来,如果你不介意,我就叫你马先生,因为这是我对我以前的主人的称呼。我也不喜欢改变我的习惯。”女主人听了以后无言以对,便向女佣人道歉。当女主人以轻视的态度与语气对待女佣人时,女佣人没有选择与女主人争得面红耳赤,而是用仿拟女主人的幽默话语,化解了她的无理要求,同时也展示了自己的机智与幽默。

三、幽默的语体特点

语言的艺术范文6

1、事实上,歌曲进行再制作的的过程也就是演唱者对歌曲的演唱过程。这一过程中,歌者不仅仅要掌握歌曲的主要意图,还要理解歌词和分析词义,感受和体验歌曲中歌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依此为前提和基础在把握语言文字的基础上,通过感情变化和音色力度等进行细致的处理,这样歌曲才能更具有感染力和非凡的艺术魅力。

2、同样在我们歌唱中,语言这门艺术也具有重要的作用。语言是连接人们情感共鸣的直接来源,是歌曲表现的要素之一,同时也是歌唱者演唱的核心要素,与观众沟通有效的桥梁。语言同时也是一门抽象化的学说,用语言做为一种表演艺术的手段,无论对于歌唱,戏剧或者曲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歌唱中歌词的字句中有开口音和闭口音的咬字,所以只有掌握并了解一定的语言方法,才能让远近距离的观众听的更清楚,才能让听众明白歌中所要表现的词义,让他们更深的体会到歌中的表现意义。所以说我们不仅把语言表达清楚,更要很好的展示出语言中的情感。

3、主要是因为它是为歌唱服务的,所以歌唱语言的发声要求必须具有系统的理论知识,高超的技术和灵活的手段。因此,在我们歌唱的学习和艺术实践中,要做到“依字行腔”,“字正腔圆”我们必须努力使自己歌唱方法科学化,系统化,在把“字”唱准的前提下声音要求统一、流畅、结实、圆润的同时,在语言的处理上,在考虑语言内容情绪特点的同时,结合曲调进行。通过准确清晰的咬字,恰当的语气,语调,语势和语言的色彩,以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准确的表现歌曲的思想情绪,塑造完美的艺术形象,使歌声真切动听,声情并茂。歌词语言的歌唱性是它的首要特征。由于古代文字作品在音乐方面的记录手段具有局限性,导致现在已经很难在以前的音乐文字中论证文字的可歌唱性,所以我们需要从诗歌的产生过程进行分析。诗歌的可歌唱性从产生形式上来论证主要有三种。第一,依照词编写曲调。通俗的说就是先有了词,然后根据词作曲。这种创作手法在现代歌曲的创作中是常见的,而在古代则少之又少。第二,依照曲调编制歌词。这种形式一般是在民歌和文人词、散曲、曲子词等创作中普遍采用的形式,按照相应的固定曲谱对歌词字数、音韵进行创作。第三,依照曲填歌词。由于歌词创作满足不了歌唱的需求,一些艺人、歌者就选取一些现成的诗当作歌词,填到原有的曲谱中演唱,这种情况在唐、宋是十分常见的。抒情性是歌词语言的另一特征。人们常说:“诗言志,歌永言”,诗歌的产生是为了人们感情的抒发而创作的,无论是李白还是杜甫或是其他的诗人都是在环境的熏陶下才有感而发创作诗词的。歌曲以抒情言志为能事,当然不排除有叙事成分的歌曲,但数量相对较少,而且依然是以抒情为主。

二、歌唱语言的艺术处理与生活中说话语言之比较

1、可能在某种情境下受我们自身情绪的影响,声音会随着感情的变化变得忽高忽低,口腔或胸腔的共鸣是生活语言中运用较多的,而歌唱的语言讲求的是声音在气息的控制下所具有的高位置,而这个高位置就是使声音集中在头腔的共鸣点上,从而使声音具有穿透力。实际上我们听到的声音是身体中各共鸣腔体同时协调工作下的音响效果。我认为歌唱理所应当的带着一种表演的性质,那么,表演就是要给听众表演,如果我们像生活中说话一样站在偌大的舞台上唱歌,可以想象谁也听不见声音,更别说能听懂歌词唱的是什么了。歌唱语言在各个音区中的每个音都有相应的共鸣色彩,高音区的音色较多运用了头腔共鸣,使声音明亮而通畅,中低音区的音色就逐渐加入了口腔和胸腔的共鸣,使之浑厚而结实。各个共鸣腔都是随着音的高低而不断调整的,并不是孤立机械地运用某一共鸣腔体,这些共鸣腔会有比例并且有机连贯地运用起来,使发出的音色均匀、统一。

2、然而歌唱语言则不同,它是一种不影响自然声音的技术产物,能使歌唱者不必像生活语言那样喊叫才可以发出嘹亮的声音,并且生活语言中的喊叫只是为了把声音送得远,不会像歌唱语言同时还能使声音带有动听的音色。比如基础美声歌曲《我亲爱的》,这首歌曲具有抒情的性质,从歌曲的谱子来看,上边一行是歌曲的曲调旋律,下边一行是歌词,一首好的作品,是词曲同样出色的。歌唱时就要同时完成上下两行规定的任务,不仅要在演唱旋律的过程中把话“说”得清楚、“说”得有感情,而且要科学地运用嗓音把旋律音乐的内容完美地表现出来。所以,在演唱时就不能只想着去说出作品中请爱人相信我的话,这个话就要和唱结合,把想要说的话中的感情和语气唱出来,既要保持唱歌的位置不掉下来,还要在位置这条线上念出歌词,是歌唱语言通过气息流动起来。歌唱说起来是很简单,其实要想出色地完成一个作品是很复杂的,比如说有节奏、有音准的控制,不是自由发挥演绎的,虽然歌唱语言的节奏是建立在生活语言的节奏之上,但它还是具有一定的规律可言的,就像歌剧中的宣叙调,人物角色也是在表达说话的内容,但却把话语加以旋律化和音乐化,根据剧情需要速度和节奏也在随着变化,悲伤时音乐就会是缓慢的,歌唱中的“说话”也随着变慢,激动时音乐就会欢快而明朗,歌唱中的“说话”也会随之活泼起来。

三、歌唱语言的艺术处理

作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汉语言是我国主要的语言,在千变万化的汉字中,语言是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语法为结构规律而构成的体系。歌曲是通过语言和音乐的结合来表达思想感情的,唱歌的人需要有一定的语音学习方面的知识。语音就是语言的声音,那么我们怎么样才能把声音和语言更为形式化这一方面是相关重要的。

1、扎实的基本功是处理语言的基础歌唱语言处理的基本功,首先表现在咬字吐字上。在演唱过程中咬字要准确,吐字要清晰,字咬歪了就变成别的字了。咬字是经过唇,舌,齿,牙,喉等器官把字区分为不同形态。吐字是将上述器官咬成的字,准确无误,清晰可见地吐出来。例如《黄水谣》的第一句“黄水奔流向东方”,如果把第一个字“黄”的字头“hu”咬歪了,“黄”字就可能变成了“王”字,那么“黄水”也就变成“王水”。可见歌唱中咬字是第一位的,字咬不准,吐不清,词的意思就难以准确无误地传达给听众。字正就是要对字的音素结构有准确的了解,发音时字头要清晰,母音要准确,归韵要干净。从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字正是基础,是前提,字正是腔圆的依据,腔圆是字正的结果。腔圆的美感是通过字正来体现的。鉴于字正对腔圆的重要作用,每一个歌唱者都必须下大力气,苦练咬字吐字基本功,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就难以处理好歌唱语言。

2、歌唱中对于字的处理(1)尖团字音的处理。凡是ZCS和zhchsh与开口呼和闭口呼构成的韵母,所拼出的字音前者为尖音,后者为团音。即舌尖前音的zcs构成的为尖音,而舌尖的后音zhchsh构成的为团音。所谓尖团字是必须要分清的,不然就会影响字的准确表达了。但是有些地方的方言中这个又不被区分开了,像是一些地方的民歌和戏曲就不需要区分平翘舌,这样就更能突出他们地方性的特色风格。但是在我们现在的演唱作品中都必须要把平翘舌区分好,要不然演唱的作品中就会出现不准确的咬字问题了。(2)轻声字音的处理。字与字在连读中,有些字会失去原有的声调,变为一种又轻又短的音,叫轻声。我们在处理语言的时候往往就会需要用到轻声,所以我们在处理中,就要表现出这个音要弱而轻,这样,就能表现出语气中字音的色彩。(3)变调中字音的处理。歌唱中由于歌曲本身的制约,谱曲时一般就要掌握其变调的规律,如果产生了矛盾,就要进行适当的处理,以便纠正腔调中的不和协,从而得到更完美的结合。字与音调的变化在说与唱中有很大的不同,这是表示人在说话时较快,字与字直接产生的频率较为频繁,这样就改变原音调的时值,而歌唱的音频旋律长,往往有较长的时间表现字的音高,同时字在音乐中还有千变万化的表现状态,因此字在变调的歌唱中就会产生一定的音变规律,所以我们必须掌握好变调中字音的处理。

3、歌唱中对于词的处理在歌曲的每一句歌词和每一段歌词中,根据歌曲的色彩内容和感情表达的要求,强调的某个字和某个词都是不一样的。在歌唱当中,有重音的表达,重音在音乐表达中一般都设在歌曲的高音部分,这样就能显示出歌唱中的,同样在歌词中也有中低音部分,这就要看我们自己对词语的掌握能力了,但我们都要根据他的特点来更有力的把词给表现好。比如:《节日欢歌》这首新作品。这首歌,曲风欢快,旋律优美,听后琅琅上口,歌词大气亲切,字里行间都表达了人们对节日倍感快乐的心声。例如歌词中:“在这欢乐的时刻,尽情歌唱,每一张笑脸……”,此句中歌词与音乐融为一体,同时歌词又把听众的内心感情融为一体。

4、歌唱中语气的处理我们把语调的口气称之为语气,是指明语调的情感形态。在声乐作品中基本语调是由曲作家在曲谱中确定下来的,但口气语调则完全借助于演唱者的再创造而形成的。这就是为什么同样的一首歌由于演唱者的不同语气和语调,唱出来的效果就有着不同的变化。所以说,要演唱好作品,歌唱者的语气处理也是相当的重要的,一首歌你如果没有轻重,没有情感语气的突出,这首歌就会变得枯燥无味,同样我们要把歌的语气,情感运用的辗转自如,那么歌曲就会显的活力而又有生机,不仅使演唱者能轻松的把歌唱好,更能让听众觉得心旷神怡。

5、演唱中关于声情并茂字正腔圆每一个歌者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的歌唱要求是声情并茂,字正腔圆,所以我们要让学生在演唱的过程中把握好声,情,字,味,表,养,象。“声”是指优美的音质科学的演唱方法和技巧;“情”是指声乐作品演唱中的感情,在音乐艺术中,歌唱的表现力最强,最感人就最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字”是指歌唱中的语言,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吐字,声乐不仅用人声这个乐器唱出美好的旋律,还要用语言来表达声乐作品的内容和感情;“味”是指演唱声乐作品的风格和韵味;“表”是指歌唱中的表演和形体动作;“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全面的艺术修养,音乐素养和文化素质;“象”是指声乐演员的形象、台风和气质。这就是金铁霖教授所研制的演唱中的声情并茂。

四、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