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小报内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数学小报内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数学小报内容

数学小报内容范文1

1 我的读书故事作文 我的课余生活丰富多彩,有游泳、弹钢琴、轮滑、踢足球、搭积木、做游戏……其中,我最喜欢的是读书。

别看我年纪不大,可是一个博览群书的“小灵通”!我看过四大名著中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外国名著《简爱》、《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幽默故事《阿凡提》,漫画故事《三毛流浪记》、《父与子》,童话故事《365夜故事》、《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伊索寓言》等,儿童文学书籍《笨狼的故事》,画报《布奇乐乐园》等,经典绘本《爷爷一定有办法》、《打瞌睡的房子》、《活了一百万次的猫》、《大卫,不可以》等,还有少儿必读的《三字经》、《弟子规》和《百家姓》。

从这些书中,我认识了许多人物,丰富了知识,懂得了道理,享受了读书的乐趣。每每看到高兴处,乐得前仰后合;伤心处,也难过的留下眼泪。常常拿看过故事中的人物和阅读的疑惑问爸爸不停。爸爸也总能耐心的给我一一解读。

我读书入迷,也是常有的事。有一天晚上,我在书房看书,奶奶睡觉时对我说:“贝贝,别忘9点睡觉”。我心不在焉地对奶奶说:“好,奶奶,您去睡吧。我到9点,就去睡觉。”说完,接着看起书来,书里的故事完全吸引了我。半小时、一小时过去了,奶奶的提醒我忘到了脑后。不知道什么时候爸爸起床上卫生间,看书房灯光还亮着,走进来,看我还津津有味地看着书,就从我手里拿起书,说,“明天还要上课呢,贝贝!你知道现在几点了吗?”我匆匆跑到客厅,一看表,零点多了!明天还要上课,我慌忙跑上床,和衣睡去。

杜甫曾经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要培养自己良好的读书习惯,争取做到多读书,读好书,读完整的书。牢记我校“悦读”的校训,把自己培养成为一名乐学、上进,知识全面的好学生。

数学小报内容范文2

关键词:小学数学;听说读写;妙用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7-0116-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7.072

小学低年级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通常有三N表现。一是注意力集中时间短,二是教学内容必须丰富多彩、图文并茂才能取得良好效果,三是自主学习能力还未形成,教学活动依赖教师的主导。根据以上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综合听、说、读、写多种方法,才能稳步提高教学效率。

一、“听”――学会倾听才能学会交流

教师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

(一)示范性倾听

在上课时,教师可以多方面观察学生是否在认真倾听,可以观察学生的表情、眼神或者可以找同学来表达自己的看法,这样都可以间接检验学生是否在认真倾听。对于认真倾听的学生,教师要及时给予表扬,有对比就会有改变。

(二)思考性倾听

一个认真倾听的学生首先会思考发言者的发言是否正确,其次是找出自己没有想到的地方,再加以吸纳,最后是对不赞同的地方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一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如果教师刻意培养的话,一段时间之后,学生就会养成课堂上的好习惯:当有同学或者老师发言时,他们会放下手头的事,仔细倾听,而不是像之前那样随便发表自己的见解,结果谁都听不清到底说了什么。如果学生养成了这样的好习惯,理解和倾听并行,会大大提高上课的效率。

二、“说”―― 专注思考深刻理解

(一)口述算理――有效提高计算能力

小学数学的教学中,目的之一就是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而计算的前提是要理解算理,理解了算理才能掌握法则。要想知道学生是不是真正理解,就需要让他们用自己的话叙述出来,只有真正掌握了才能明白地说出来,而当他们用自己的话说出来时,也就加深了记忆和理解。这对学生的思考和练习都能有一个很好的提高。

(二)看图说题意――理清思路和关系

让学生根据图画叙述出已知条件和其中的关系,也可让学生自己思考可以提出怎样的问题,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又加强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思维逻辑性,也培养了他们对信息的提取和进一步加工理解的能力,对数学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为了让学生形成有条理的分析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首先在理清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对教师提出的指导性的问题加以思考和观察。在长时间的训练下,可以尝试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把分析过程有条理地阐述出来。这样的训练,既培养了学生分析理解的能力,又使学生掌握了应用题解答的基本方法,为以后的学习也做了铺垫。

(三)叙说操作活动――总结经历感受

数学活动有大有小,可以是一次室外的活动课,也可以是课堂中的某一个活动设计,它们都让数学的教学更加具体形象、活泼有趣。但是,在今年的教学活动课中,老师似乎更偏重于让学生去“做”,也就是说忽略了让学生在“做”中也可以“学”。活动的主要目的不单纯是活动,如果可以做一个有条理的总结,对学习也很有帮助。

三、“读”――扩大知识面激发兴趣

(一)对课本的阅读,既要预习又要复习

现在教材中的例题和课后的习题的编写和排版都是经过细心的安排的。但是有些家长和老师为了让孩子取得好的成绩,让孩子做更多的课外习题,这样会让学生感到疲惫,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其实只要让学生在课前预习并找出自己的问题,在课堂中仔细听讲并解决问题,在课后再加以巩固和复习,再做一定的练习,这样就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二)课外阅读拓宽视野

数学的教学不仅仅只有课本知识,老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课本知识,还要利用课外时间引导学生增加阅读,让课堂更加有活力。老师可以利用课后作业的时间,鼓励学生有计划,有兴趣地去阅读,最好做一些笔记或者是感想,这样可以让学生更了解生活中的数学,也会了解到数学的伟大和精妙,从而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四、“写”――培养综合能力

(一)写数学日记

写数学日记可以让学生在一个自由的空间里用数学语言尽情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首先是老师要在课堂上引领学生去感受数学的思想和方法,然后让学生在课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回忆和记录课堂的学习内容,用与众不同的方法展现自己的理解。鼓励学生在数学日记中注重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也是一种内在体验数学的好的方法。

数学日记主要注意的是学生对数学的认知和坚持不懈,字数的多少并不重要,只要是自己智慧的结晶,多少又何妨。只要持之以恒,说不定大的收获。

(二)编写数学小报

起初学生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编写小报,一段时间之后,老师可以挑出一些有特色的做得好的小报,也可以由学生自己选出,让其他学生评价。这样可以鼓励同学办有质量的小报,也可以给其他同学灵感。只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就会有新颖生动的小报编出。

数学小报内容范文3

1.读画结合。数学课外阅读常常需要边阅读边画出重点、难点、关键点或者疑点,可以用一些数学符号(如,问题用“?”标,重点用“”记,关键点用“……”注,公式和方法等用“”圈等)做上标记。阅读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教材P102页的“你知道吗”,学生就可以边读、边画出一些词、句。边读画出这些词、句,学生也就能了解阅读素材的主要内容了。

2.读思结合。“你知道吗”语言凝练,言简意赅。对有些字词、句子或者数学符号要细致分析和推敲,体会其用词的准确性、简洁性和内涵的丰富性。也可以多问几个为什么或者对阅读内容进行评价和注解。阅读上面的“你知道吗”时,学生就可以写出自己的想法:“2000多年前”“1700年前”和“大约1500年前”说明了我国古代数学家研究圆周率比较“早”。“直到1200年后,西方人才找到了类似的方法”和“他求得密率的时间,至少要比国外数学家得出这样精确的数值早1000年”进一步说明了“非常先进”。如果学生能有这样的想法,甚至把它写下来,教材的编排目的也就达到了。

3.读练结合。有的阅读内容需要学生把阅读与动手操作或练习相结合。苏教版五年级下册P30页的“你知道吗”先介绍了用“辗转相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再介绍了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最后介绍了用( )表示最大公因数和用[ ]表示最小公倍数的知识。其中用短除法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相对教材要求学生掌握的一一列举的方法要简便,尤其是求较大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时更方便。学生可以边阅读边尝试练习。如果学生能自主掌握这种方法,就能实现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方法的多元化。如果暂时不能掌握,他们就少了一种选择余地。

二、创设阅读氛围,让数学阅读走向自觉

1.营造教室氛围。在教室的左墙壁、右墙壁上可以悬挂一些读书方面的名言,在黑板上方贴上“今天,你阅读了吗?”在班级黑板报上可以设置“我阅读我进步”栏目:有时用学生的“SOS”,把学生阅读过程中悬而未决的问题公布出来向其他同学请教……当然,黑板报是经常更换内容的。这些无声语言无时无刻不在提醒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2.激活课堂氛围。我在讲解某些数学知识时,往往有意识地应用课本以外的一些数学故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学“分数的意义”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单位的意义,我事先有意引导个别学生阅读“池塘水可以装几桶”的故事,当学生引经据典讲述精彩故事时,其他学生都很羡慕。当学生通过阅读在课堂发言闪烁着智慧光芒时……我在表扬学生的同时,都会让学生说说获得信息的途径和方法,为其他学生树立课外阅读的榜样。

3.创生课外氛围。教材为了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进行学习,常常要求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如,教学“奇妙的图形密铺”后,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正五边形不能密铺。正五边形为什么不能密铺呢?我布置学生带着问题课后去查阅资料。这样留白,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深度,还为学生的写作积累了素材。这样,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浓,阅读也就越来越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

三、培养阅读习惯,让数学阅读走向自然

1.组织阅读交流。我每个月在班级举行一次读书交流会,让学生交流自己课外阅读的收获和体会。有一次,我布置了一个阅读专题——古诗文中的数学,学生通过广泛阅读和小组合作,从课本、从图书室、从网络……积累了很多资料,经过精心准备,班级召开了阅读汇报会,学生从“一字诗”“一到十的数字入诗”“古诗文中的计算”和“古诗文中的应用题”四个专题进行汇报和交流,非常精彩,令人回味无穷,久久难以忘怀。

2.鼓励数学写作。要求学生分析所阅读报刊上的数学小论文或日记,分析他人的写作素材取自哪里、是怎样写的?结合自己的经验、模仿或借鉴他人的作品,写数学作文,做到学以致用。学生有的写自己如何灵活运用课外阅读获得的方法解决问题,有的介绍自己的学习方法,有的介绍自己发现课外阅读材料中的错误,有的介绍自己对问题的思考或对习题的不同解法,有的介绍自己如何把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3.编辑数学小报。所有的数学作文经过修改和加工后,或者由我统一设计版面、或者由学生自主设计,把大家写的数学作文或者看的数学题目、笑话等编成数学小报。经过评选,把大家一致认为好的手抄小报张贴到学校橱窗供大家欣赏,并选送优秀作品参加市教研室组织的评选活动柜或者推荐到数学报纸上发表。学生经常看到自己的阅读成果获得别人的承认,能不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数学课外阅读就成了学生每天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数学小报内容范文4

一、在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指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它表明了行知行这一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观点。

1.在应用中认识生活实际

我们过去的数学教学往往比较重视解答现有的数学问题,即课本上已经经过数学处理的问题。在转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的今天,有必要让学生在数学应用中、在生活实践中使知识得以验证、得以完善。如在教轴对称图形后,有一位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到马路旁,让他们仔细观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呈对称图形的。学生在观察中显得十分的投入,有的说:“房子”、有的说“汽车”、有的说“蜻蜓”……学生把日常生活中每天看见的,但又没有意识到是对称图形的物体一一找了出来。学生的这种自觉的参与,大大丰富了他们对对称图形的认识,同时也让他们深深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离得很近。

2. 在应用中参与社会生活

数学教育既是一种科学教育,又是一种文化教育。文化的数学既包括纯数学,也包括数学科学以外的关于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行为、观念和态度。这种行为、观念和态度对学生来说,只有在参与社会生活后才能得到潜移默化地接受。如学生学习了应用题后,笔者在周末安排了这样一道作业:“如果你是一个旅行家,有500元要到三个旅游点去旅游,怎么样安排可以既经济又实惠。”当星期一在课堂上讨论这题时,学生兴趣盎然。他们利用双休日,有的去旅行社询问旅游价格;有的打电话询问火车与轮船的价格;有的询问住宿的价格……,这些学生平时从不关心的问题,却成了他们交谈的热点。在这一活动中,学生既能将已学应用题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又要考虑实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这就大大提高了学生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同时他们又从中了解了社会。

二、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叶圣陶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决不是针对高智力学生,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让他们都有机会获得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1.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想创新

数学是一门研究现实世界中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学科。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学生的数学知识与才能,不但来自于课堂,还来自于现实生活实际。因此,我们要把数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起来自然、亲切、真实。

如在教学“求长(正)方体的体积”后,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把一个苹果摆在讲台上,要学生求出苹果的体积是多少? 全体学生起初愣住了,而后纷纷议论起来,有的说如果将苹果捏成橡皮泥那样捏成长(正)方体那样就好了……。在老师的启示下,学生终于悟出了可以将苹果这个不 规则的体积转化为规则的体积,用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容器盛一些水,将苹果放入,只要量出水面升起的高度,就可以算出苹果的体积。以此类推,不单苹果这个不规则的物体的体积可以计算,其他一切类似物体的体积都可以计算。这一设计不但使学生提高了运用数学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使学生思维更趋于活跃,充分激发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2. 创设良好氛围,让学生敢创新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宽松、和谐、自主的环境中学习,才能思路开阔,思维敏捷,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从而迸发出创新的火花。为了培养创新意识,就必须确立一种以学习和学生为教学中心的观念,创设一种尊重学生的氛围和环境,变“师生关系”为“朋友关系”,把“讲台”搬到学生中间去,变老师“教”为学生“问”。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中去,敢于创新。

3. 注重学法指导,让学生会创新

动手操作有利于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伟大的教育家孔于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教学“梯形面积公式推导”时,在学生很想知道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思维已激活时,教师不是机械讲解,而是引导学生每人剪出两个梯形纸板。当学生剪出后,教师设问:看哪个小组能利用手中的纸板,把它们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学生开始拼摆,当学生各自说出自己的拼法后,教师设问:“你所拼成的图形的底、高和面积与其中一个梯形的底、高和面积有什么关系?根据它们之间的关系,你能否得出梯形面积的 计算公式?各小组的同学通过观察,借助已形成的表象很快得出了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质疑问难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好奇、好问,求知欲旺盛等特点出发,引导学生勤于思考,敢于提出问题,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提问题的氛围,交给学生提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发现问题,多角度思考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提出疑问,发表新见解。

4. 体验成功快乐,让学生爱创新

数学小报内容范文5

关键词:数学教学;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创新教育要体现在教育观念上,渗透在所有教育活动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将成为所有教育活动的一种基本指向。在数学思维中最可贵的品质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叶圣陶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要面向全体学生,让他们都有机会获得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教师要努力发掘每个学生的创造力,使每个学生的创造力充分发挥出来,将学生培养成为创造型人才。

一、创设良好情景,让学生萌发创新

小学生的求知欲的形成要经历过好奇、求知、探索三个阶段。好奇是儿童的天性,世界上许多重大发明和新技术往往从好奇开始。陈景润的哥德巴赫猜想离不开1+2等于3的好奇。牛顿万有引力的发现离不开对苹果自由落地的好奇。好奇心使人产生了追根寻源的精神。 数学是一门研究现实世界中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学科。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学生的数学知识与才能,不但来自于课堂,还来自于现实生活实际。因此,我们要把数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起来自然、亲切、真实。

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先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圆形物体,让学生感知“圆”,再通过多媒体演示几只猴子骑着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圆形等子的自行车赛跑的情景。开始让学生猜测,谁跑最快,然后媒体演示赛跑过程。结束时,问学生为何骑圆形轮子的猴子跑第一,让学生弄清自行车的轮子为什么做成圆形的道理,让他们感到学习数学很有用,自发产生一种探索兴趣,萌发出一种“自我需要”的强烈求知欲,乐于创新。

二、引导主动探索,让学生敢创新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宽松、和谐、自主的环境中学习,才能思路开阔,思维敏捷,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从而迸发出创新的火花。为了培养创新意识,就必须确立一种以学习和学生为教学中心的观念,创设一种尊重学生的氛围和环境,变“师生关系”为“朋友关系”,把“讲台”搬到学生中间去,变老师“教”为学生“问”。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中去,敢于创新。例如教学“圆柱体体积公式”时,让学生拿出圆柱体按切、拼、旋转步骤操作,得出一般的体积公式后,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能不能将拼成的长方体换一个角度摆放,你又发现了什么?”这时同学们观察、研究,纷纷举手说出他们的发现,原来圆柱体的体积还可以用侧面积的一半乘底面半径。这样学生在认知结构更新完善中创新思维也得到较好的开拓。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热情洋溢,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保护每一个学生的创新精神,诱导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不同见解。挖掘教材中的潜在乐趣,变苦学为乐学。教师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敢于突破教材,敢于突破自我。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越活越好,思路越宽越好,质疑越多越好,方法越奇越好,速度越快越好,争论得越激烈越好,观察得越细越好。这样的教学目标的确立,不仅有利于基础知识一和基本技能教学目标的完成,同时也为学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注重学法指导,让学生会创新

数学小报内容范文6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激发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让学生爱读诗,由“要我读”变成“我要读”,“让我背”变成“我要背”呢?在教学中,我原先采用的做法是老师推荐古诗,每天早晨抄在黑板上,让学生记到笔记本上。后来发现,这样做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并不高,有的学生不抄,更不用说吟诵了。于是,我便调整了策略,采用让学生人人参与,都当小老师的方法,在黑板上开辟一小块专栏,取名“今日背诵”,每天早晨,由一名学生将他推荐的古诗抄上去。学生为能当好这一天的小老师感到高兴:有的学生为了把字写好,早早就练习写粉笔字;有的学生轮到抄写时,将小专栏设计得很漂亮。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了,也体会到了“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必须尊重别人”。少数学习不自觉的学生也变得认真了,笔记本上记下了一首首古诗,并能按时背诵。

对于每天抄写的古诗,起先规定的范围是“小学生必背古诗”,然后,学生根据情况也可以适当增加,一般每天一首,但是要归类背诵。如学完描写春景的古诗《春日偶成》和《江南春》后,一段时间都要求学生积累背诵描写“春景”的古诗,依此类推,再来背诵描写“夏天、秋天、冬天”的古诗。如果学完“送别诗”,就要求学生搜集背诵“送e诗”。此外,还有“思乡诗”“爱国诗”“边塞诗”……这样,学生就要根据内容先去搜集查找,而且自己必须先了解作者,弄懂诗意,然后推荐给大家,还要给大家作简单的讲解。这样,学生通过当一次小老师,让自己得到了自主搜集处理信息和言说表达能力的锻炼,背诗的积极性更高了。

二、 课内外结合,教给学生品读的方法

古诗内涵很丰富,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所以,老师在课堂上要加强对学生朗读古诗的指导,教会学生如何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在吟诵中体味、感悟诗的韵律,领略古诗语言的音韵美;通过理解诗意,展开丰富的想象,体会诗的意境美。例如:教学《池上》和《小儿垂钓》时,我抓住两首诗的共同点,都是写小孩子的诗。先引导学生听课文录音,激发他们的兴趣;接着,让学生反复朗读、吟诵,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然后,每一首诗都抓住一两个关键词进行教学。如《池上》中抓住“偷”字,《小儿垂钓》中抓住“遥招手”一词,让学生给它们换词,再引导学生分析比较,体会诗人在语言上的锤炼,追求语言的艺术境界,感受古诗描写孩子的天真、活泼。最后,再次引导学生吟诵时,配上音乐,启发学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俗话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首好诗,本身就是一幅优美的图画、一段精彩的叙述,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展开丰富的想象,不仅训练了他们的思维能力,而且在想象中还能让他们体味到古诗文语言的美。

课内得法,益于课外。学生学会了品读古诗的方法,课外积累背诵起古诗来,就会有章可循。学生拿到一首古诗,首先,也会先读几遍;然后,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从而弄懂诗句的意思。遇到难以理解的诗句,要求学生勤于查阅工具书,或以“能者为师”,虚心求救,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理解了诗意,学生积累吟诵起来自然就想象到了诗中描绘的画面。如学生吟诵了描写小孩子的古诗《所见》《四时田园杂兴》后,交流时,学生都体会到诗中所写儿童的活泼、可爱。

三、 多种形式,展示学生读诗的成果

上一篇秋天的景色

下一篇国庆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