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边境贸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边境贸易范文1
关键词:贸易结构;波动性特征;路径转换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中国的对外贸易模式面临以下几方面的冲击。一是贸易壁垒、贸易摩擦不断增加。中国很可能面临更加严重的来自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甚至是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压力。在对外贸易不断扩张的同时,中国已成为每年遭受反倾销调查数目最多的国家。二是虽然中国已经成为贸易大国,进出口贸易量排名仅落后美国与德国,排名第三,但是中国仍然处于全球产业链的最低端,竞争力仅局限在不断压低劳动力成本上,而在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上却无法与发达国家展开竞争。贸易利益的获得已经不能仅仅取决于生产能力和生产量的大小,更要注重品牌及创新技术的提高。三是从《京都议定书》到哥本哈根会议,低碳经济必定是大势所趋。这间接的表明了我国不能再依靠能源、资源、劳动力数量的投入来拉动经济增长的老路上,必须开拓新的增长模式,贸易模式必须探索新的路径。此外,联合国贸发组织认为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贸易结构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出口商品的附加值较低。
由华尔街开始引发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我国的对外贸易受到了强烈冲击,这不禁要问我国现有的贸易模式是否仍然适用?面对跨国公司全球生产网络的发展,贸易演进路径应该怎样调整?本文首先对中国1985年~2008年贸易结构的波动性特征与转换速度进行分析,然后希望从深层次上获得中国贸易结构升级的转换路径。
二、中国贸易结构的波动性特征:1985-2008
传统文献中对贸易结构阶段性特征的分析主要有两类观点:一类是从比较优势出发分析我国的贸易结构转换,另一种是基于我国宏观经济发展阶段的考量。他们的分析都能够很好的解释贸易结构的趋势性特征,但是却回避了贸易演进中可能出现的“拐点”和波动性特征,并且对贸易结构转换速度问题也重视不够。本文着重从贸易结构的波动性和贸易模式转换速度角度进行分析。
按照SITC分类标准,将所有出口商品按照要素密集度标准分为资源密集型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以及资本密集型产品,并计算出每种类型产品的出口额占全国出口总额的比重。本部分的分析数据基于1位数的SITC数据。按照国际贸易标准分类,通常将SITC0-4类定义为初级产品,也被称为是资源密集型产品;SITC5-8定义为工业制成品,其中SITC5和SITC7类制成品一般被粗略的认为是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SITC6和SITC8被认为是劳动密集型产品。本文的数据来自联合国Comtrade数据库,1985年~1992年来自Sitc.rev2;1993-2008数据来自Sitc.rev3,对两类数据按照分类标准进行了适当转换。从图1中,可以明显的发现我国出口贸易结构不仅呈现出明显的趋势性特征,而且各阶段的波动性特征也非常明显。本文按照波动性特征,将贸易结构演进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5年~1992年):在这一阶段,我们可以直观的看到贸易结构呈现出“双升一降”的变化特征,波动最为剧烈,并且贸易结构切换速度最快。1987年和1992年出现两次“剪刀差”形状。资本密集型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占全部产品的份额各自上升将近一倍,而资源密集型产品的份额则迅速下降,由1985年的62%下降到1992年的18%,不及原来的1/3。劳动与资本密集型产品份额都对资源密集型产品份额进行了超越,并且两者之间的转换速度很快。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经济明显呈现粗放式增长特征,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是资本存量的不足,此时的经济动力只能依靠资源的开采与投入来推动。但是,资源密集型产品比重下降,劳动密集型产品比重上升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中国比较优势充分发挥的体现。中国是劳动力禀赋充裕的国家,而资源相对匮乏,根据静态要素禀赋理论,一国应当出口其要素禀赋相对充裕的产品。所以在市场经济发展初期,比较优势得以集中体现。
第二阶段(1993年~2002年):这一阶段的明显特征是“双降一升”,贸易结构转换波动性减缓。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份额虽然仍然很高,但是出现拐点,进入下降通道。资源密集型产品的比重仍然下降,但是在1998年~2002年间下降特征不再明显。而最为明显的是资本密集型产品份额保持了高速增长的态势,带动了经济的提升。究其原因,主要由于在这一阶段我国大力实施出口导向型贸易政策,东南沿海城市不断开放,加工贸易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同时,随着我国开放度的不断增加,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也不断增加。这一阶段的突出特征是动态要素禀赋理论的体现,劳动力产品的比重的大力发展,使得我国积累了一定的资本,资本劳动比显着提高;再加上FDI在这个阶段的大力引进,导致了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比重的大幅上升。值得注意的是劳动力密集型产品比重出现了拐点,在1994年达到了61%的峰值水平,然后不断下降,而资本密集型产品比重仍然不断攀升,并且在这一阶段,这种比较优势之间的切换速度很快。
第三阶段(2003年~2008年):“这一阶段波动性最弱,趋势平稳”特征得到明显体现。如果说前两个阶段劳动力以及资本密集型产品的份额对资源密集型产品份额是强势超越的话,那么资本密集型产品对劳动密集型产品份额的超越则显得动力不足。三种类型的密集型产品的份额保持趋势平稳特征,三者的离差都在10%以内。资源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份额达到了最低,将近6%;劳动和资本密集型产品的份额平均保持在42%与52%。在这一阶段趋势平稳的特征,还表现在劳动力密集型产品比重向资本密集型产品之间的转换逐渐减弱,这是动态比较优势走向低速发展的特征体现。其中的原因是我国的资本密集型产品的比重已经达到相当的高度,甚至超过了部分发达国家的水平。这从侧面反映出中国的贸易模式提升,不能只从数字角度看资本密集型产品比重的增加,更应该关注贸易效率和质量问题。
通过三个阶段的比较分析,我们发现近三十年来,我国的贸易结构不断升级,资源密集型产品的比重不断降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重先升后降,资本密集型产品的份额不断升高。但是,从波动性特征来看,这种贸易结构转换的动力在逐渐减弱,三种份额已经进入趋势平稳阶段。依靠提升资本密集型产品的比重,降低劳动密集型与资源密集型产品的比重的空间已经不足,原来的升级路径需要进行适时调整,我国的贸易结构转换必须寻求新的升级路径。
三、中国贸易结构升级的路径转换
贸易结构升级主要沿着两条路径在发展。第一条路径是贸易结构由具有传统比较优势的资源密集型产品、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向不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出口转换;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贸易结构的升级主要是沿着这条路径发展,并且从上面分析中可以看到,在这个路径上,我们的贸易结构已经得到很大改善。但是,在这条路径演进过程中,我国企业在国际分工产业链中处于比较低端的环节。并且,这种发展路径继续延续会存在两个弊端,一是中国出口的劳动、资本密集型产品具有低成本、低市场进入壁垒的特点,国际市场竞争激烈,压低了出口企业的利润,损害了我国消费者的福利;另一方面,我国将很可能面临更加严重的来自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压力。尤其是进来这些国家针对中国的反倾销申诉和仲裁措施急剧增加,使我国的出口形势面临恶化。因此,必须寻求贸易路径的转换。
第二条路径是在各类密集型产品出口质量、技术、品牌上的全面提升。我国贸易结构朝着这条路径转换才能真正实现二次升级,其原因来自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在国际贸易理论界,异质性厂商、异质性产品贸易理论备受关注,贸易学家们已经把关注的重点从传统的代表性企业、同质性产品转移到异质性厂商、生产技术差异、生产效率与产品品牌的提升方面。在实践上,由于低价格、低质量、低技术的产品更容易引起贸易摩擦和贸易诉讼。在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产品出口曾经面临严重的贸易壁垒,中国现在也面临者类似的问题。但是,随着跨国公司外包的盛行,国际生产网络在全球展开新一轮的布局,在加上我国近年来发展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我国的贸易发展可以抓住这个新的机遇,在第二条升级路径中寻求突破。
路径的转换可以通过两条关键渠道来实现。第一,资本技术要素禀赋质量的提升。根据动态的要素禀赋比较优势理论,要素中资本和技术禀赋的增加是贸易结构升级的决定性因素。这就要求我国企业参与更高阶段的国际分工,参与高技术、高资本含量的产品的生产,从而提升要素的资本技术含量。现实情况是中国处于产业分工链条的最低端,经常出口的是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产品。为此,在全球产业链的横向一体化延伸中,我国企业应该增强品牌保护意识,加大产品的异质性来提升自己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在纵向一体化过程中,提高自身在产业链中的核心竞争力,从而提升我国出口产品的质量、技术水平。第二,要素禀赋结构的合理搭配。目前,我国要素结构搭配存在严重扭曲。主要表现在大量的资本拥挤在产能过剩行业、重复建设问题严重;我国经济发展中能源资本投入已达到了一定高度,适当加大教育投入提高(下转第113页)劳动者素质,以增加高质量劳动力要素投入是当前经济发展的关键,能源、资本投入年平均增长率保持在4%左右可以实现要素产出率最大化。
边境贸易范文2
可以说这次是我参加糖酒会以来,参与最全面的一次,因为是带着艰巨的任务去的。从酒店展到场内展,从论坛到聚会,本届糖酒会也有很多亮点值得大家注意。
“新锐崛起”,模仿跟随已走到末路
本次糖酒会是一次“可怜到头”的聚会,为什么这么说?这一点从糖酒会期间“金销商”平台社群聚会的总结即可得出结论。大家一致认为今年秋糖会最大的变化就是,那些模仿和跟随型的产品展位与具有原创风格的产品展位相比,前者人流稀少,后者热情不少。比起过去,人们更加关注有风格、有个性的原创型产品,这让很多想通过模仿和跟随活命的企业“不适应”。这种变化预示着,中国市场环境已经步入了供大于需的境地,另外年轻的“80后”正在崛起,人们更加愿意关注和购买那些为产品注入思想和倾注心血的产品。而那些一贯以赚钱就是大爷的模仿思维,即将走到尽头。
没有品牌力的产品、满地散发的垃圾传单,让人感觉遍地鸡毛,非常可悲。其实如果没有品牌,也可以做的有一点自己的风格,别人“老村长”,你来“老班长”,这样的生存太可怜了。经济的原创性和品牌的风格,正在向我们招手,那些模仿性、跟随型的产品真的可怜到头了。
本次糖酒会是一次“新锐崛起”的大会,可以说今年糖酒会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从展会上的产品及经销商关注的热情来看,新锐的企业正在获得市场的热情,比如说休闲食品里的“回头客”食品及各种白巧克力,现场展览火爆。而新锐的原创产品“随便”蒸个蛋、广东黑水等产品,也获得了不少市场的热情。
“盛极而衰”,招商功能将被交流功能取代
本次糖酒也会是一次“盛极而衰”的展览,盛大的糖酒会让人产生了很多厌倦的情绪,作为六朝古都的南京城,最富庶的江浙核心,却没有迎来空前绝后的热情。在人流量最大的26、27号,南京的路面并没有想象中的拥堵,玄武宾馆及香格里拉这条线,还能正常走动。另外,白宫酒店的展览也是七零八落的,有很多地方还是空余出来的。在我走过的香格里拉酒店、白宫酒店、曙光酒店和玄武酒店,客流量最好的也就是香格里拉的食品展,其他几个酒店及门口,都没有想象中的拥挤和热情。
而最能表现展会热情的会展中心,从布展的企业和产品来看,除了白酒展厅高大上的“特装”比较亮眼外,其他的食品饮料等区域鲜有突出的产品和品牌。很多大品牌在糖酒会上已经开始萎缩,糖酒会的展示招商作用正在减弱。
从展览本身来说,展览招商已经转向了展览交流,各种论坛和高规格的会议,成为了本届糖酒会最大的亮点。互联网及新媒体发起的各种论坛,给整个南京糖酒会增添了不少热情,大家分分从酒店走向会场,聆听大师们的教诲,借机学习和了解最新的市场咨询。可见,未来糖酒会的招商功能将被交流功能取代,注重现场交流的企业和展览设计,将更好地获得招商的机会和可能。
“冷热分明”,行业新热点即将来临
本次糖酒会是一次“冷热分明”的大会,根据现场展会及论坛数据显示,白酒的市场经历了两年的筑底之后,市场正在逐步呈现复苏的迹象。大小白酒企业的“特装”是本届糖酒会的一大亮点,众多白酒的高峰论坛及大会,使得秋糖南京的品味比以往更上一层楼。从歌德盈香的O2O大会到酒业家的两千人论坛,众多高手云集南京,共谋酒业创新及发展,酒业市场正在开始找到感觉。
与去年的预调酒及保健酒热相比,这届糖酒会上的预调酒反应平淡,市场正在被做死中。鲜明的色彩勾兑的各种大小预调酒,严重透支了预调酒市场。低劣的产品和拙劣的模仿手段,让经销商大跌眼镜,也让消费者望而却步。预调酒昨日之星正在坠落。
而从市场反应来看,在酒业缺乏亮点的环境下,年轻的80后、90后崛起,风味独特、口味丰富的果酒市场,将成为未来市场的一个热点。它将承接预调酒给人的缤纷市场感,分流白酒市场的主流人群,转化追求健康的保健酒市场份额。预计在接下来的两年时间里,中国丰富的果酒资源将在市场上迎来长足发展。
边境贸易范文3
关键词:对外贸易;经济差距;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1-0-01
一、引言
当工业化的时代正在逐渐的被信息化与电子化取代,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正推动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对外贸易交易量、增长率及依存度等方面呈从低到高的发展趋势,目前出口商品结构逐渐从初级产品行业转变到了制成品行业优势越来越明显。但是在我国地区之间,对外贸易发展形式并不是一致的,区发展差异比较明显,外贸易发展在东部沿海地区比中西部地区远远要好,东部沿海地区的商品出口结构比较优势逐渐从初级产品行业转变为制成品行业。所以说对外贸易发展与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存在必然联系,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增长率明显高于中西部内陆地区,地区间的经济差距在逐步扩大,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东、中、西三大地区间经济差距扩大非常明显。
二、提出问题
我国不同区域的发展差异及对外贸易发展差异对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影响究竟怎样?两者间相互作用的机制与效应如何?为了扭转我国经济的区域之间、内外之间与对外贸易间失衡状态,实现统筹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我们要深刻认识和理解两者之间的长期作用机制和短期动态关系。
三、分析问题的方法
在地区差距问题分析中,主要采取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v)方法,表示某类指标的变异系数越大表明该类指标在地区间差距越大。选取了1990至2011年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海南、重庆三省市的样本数据缺乏或不连续被剔除)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进出口总额进行分析,所用数据选取各期《中国统计年鉴》。本文利用1990-2011年的时序数据基于协整理论等方法展开计量分析。
四、问题的分析
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短暂下挫后,我国地区收入差距又呈现扩大趋向,其差距主要体现在东、中、西部三个区域,三大经济带间呈现出一定的俱乐部收敛特征。与此同时,在梯度推进式的开放进程中,促使东部沿海地区对外贸易的发展结构规模及速度比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显著迅速,有研究学者已关注到地区贸易发展差异对地区经济差距变动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末,广东省沿海地区的经济体制改革获得成功,中国继续推进市场化进程,改革方向向沿海地区推进,同时实行开放政策,外资的引入,国际贸易活动的积极主动参与,使得我国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水平进入了一个持续快速增长阶段。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不同省份的增长表现并不相同,我国经济结构的发展也随之变化,如图1所示,能直观地描绘了1990-2011年期间我国三个地区的人均收入差异状况。
图1可知东、中、西三区域内部经济差距均有下降趋势。东部区域内部的差距比中、西部区域还要高,2004年以后,最小的内部差距是中部区域,而经济差距变化幅度相对较小是西部区域。这种地区间经济差距拉大、地区内部差距缩小的形势,与文献报道的中国地区存在“俱乐部收敛”的观点相符合。
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规模结构总体来看,我国区域的对外贸易差异一直处于上升状态。地区出口额变异系数在2.03至2.59之间,地区间进口贸易额变异系数在4.19至4.67之间,可看出地区出口额变异系数远远要高。地区间进出口贸易发展的差距存在巨大的差异则表现出更大的差异性。
通过地区间进出口变异系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变异系数计算分析,90年代地区经济差距的幅度上升下降的幅度比较明显,而地区出口、进口贸易差异一直处于上升状态,地区间贸易发展很不平衡。三种差距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对外贸易差异与地区经济差距存在同方向变化。在短期内,导致地区经济差距的原因主要是进出口贸易差异。在我国地区间对外贸易发展存在差距,会导致地区间经济增长的差异,最终显著影响地区经济差距的变动。
五、解决问题的建议
由于地区经济差距的原因主要是进出口贸易差异,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对外贸易对地区发展的变动,为实现向经济发展较快的东部地区收敛,使地区间的经济差距缩小主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中西部地区企业下放外经贸经营权,鼓励中小企业进行对外贸易,给予出口退税等政策性奖励;第二、中西部地区对人力资本开发和积累要引起高度关注;第三、正确对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的引导,逐步从低技术附加的初级产品产业转变高技术附加的制造业;第四、中西部地区应该多方筹措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便利的交通运输、邮电通信和信息流通有利于快速了解国外商务动向、进行商务洽谈和及时实现进出口商品的跨国运送。第六、在充分重视对外贸易发展的基础上,也不能忽视国内地区间贸易。中西部地方政府要充分解放思想、开拓思维,破除封闭性观念,重视国内地区之间的贸易,消除彼此之间的贸易壁垒和地方保护,使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商品更自由的流动。
参考文献:
[1]万广华,陆铭,陈钊.全球化与地区间收入差距:来自中国的证据[J].中国社会科学,2010(3):17-26.
边境贸易范文4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今天,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对于贸易便利化的重视程度都在不断的提升,贸易便利化已经成为了当中国际贸易开展当中的重要支撑,对于发展国际市场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而我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在融入国际市场的过程中往往存在一定的阻碍,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通过贸易便利化的推动,能够更好的将我国市场与国际市场相结合,推动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进而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提供便利的条件。所以说,必须要加强贸易便利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从而更好的发挥出其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贸易便利化发展背景
在开展国家贸易的过程中,贸易便利化一直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这一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家之间贸易的发展。早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当中,贸易便利化问题就已经出现在了国际联盟当中,这一问题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国际联盟的发展。在1950年左右,由于受到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当时并没有形成经济全球化,这就使得贸易便利化工作的开展仅仅停留在表面层次,即各国之间形成一定的贸易双向体系,许多更为便利的政策并没有出台。在此之外,各大世界组织包括海关组织、联合国以及世界银行等等都在进行贸易便利化问题的研究。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随着世界贸易的不断增加,各国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当中所面临的竞争压力在不断的提升,这就使得贸易便利化的问题更加的突出,各国在促使贸易便利化的过程中也出台了诸多的措施。特别是在计算机技术以及全球贸易技术得到飞速发展之后,贸易便利化的实施难度得到了很大的降低,各国为了促进自身国际贸易的发展,纷纷出台诸多贸易便利化的措施,更好的促进自身经济实力以及综合国力的提升。
三、中国与其他国家通过时间分析
在开展国际贸易的过程中,通关时间的长短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个贸易的完成速度与效率,对于贸易便利化产生着直接的影响。就我国的通关时间与其他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的存在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在我国目前的海关管理当中,进口通关时间大约为9天左右,出口通关时间为7天作用,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的差距十分巨大,仅仅短于印度以及东盟国家,这就使得我国在贸易便利化推行的过程中遇到了极大的阻碍。但是应该看到的是,就内陆以及港口两部分的通关时间来看,尽管我国落后于美国以及新西兰等国家,但是与欧盟国家之间的差距并不大。由此可见,在我国目前的通关制约因素当中,主要指的是海关部分,由于进口海关这一环节当中我国需要4天左右的时间才能完成,而发达国家在2天左右就能够顺利完成,这一差距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因此,在推行贸易便利化的过程中,通过缩短通关时间,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我国进出口贸易效率的提升,为国民经济以及综合国力的提升提供可靠的保障。
四、贸易便利化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的便利
(一)对中国宏观经济发展的影响。在分析贸易便利化对中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当中,首先应该研究其对中国宏观经济发展的影响。在实行贸易便利化方案当中,我国的GDP总额将实现一定的增长,而随着GDP总额的提升,经济增长速度以及社会总福利都会得到一定的提升。由此可见,在实现贸易便利化之后,我国的总体经济会得到一定程度上的促进,经济总量以及发展速度都会实现一定的提升。特别是在推行贸易便利化之后,国际贸易在开展的过程中,进口时间会大大缩减,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增长以及经济福利的提升。特别是对于一些交通运输、钢铁产品以及电子产品等等时间成本较高的产品来说,通过实行贸易便利化,能够在节约进口时间的同时,降低这类产品的时间成本,更好的促进整体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促进中国传统产品贸易发展。在实行贸易便利化之后,由于不同产品自身的属性以及其他因素方面的限制,贸易便利化所产生的影响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对于一些时间成本较高的产业来说,比如水果、蔬菜以及园艺产品等等,降低进口时间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其市场竞争力,进口贸易总额也就会随之得到提升。而对于一些时间成本较低的产业来说,比如小麦、玉米以及大米等等,贸易便利化在降低进口成本之后,其自身的时间成本并没有得到很大的降低,其受到的影响也就相对较小。对于我国的传统产品贸易发展而言,尽管存在一些时间成本较低的行业,但是从总体上来看,贸易便利化在实施以后,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为整体经济的增长提供可靠的保障。
(三)对不同产业产出的影响。由于不同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所受到的影响因素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就使得贸易便利化在推行之后,对于不同产业的产出往往会产生不同的影响。特别是在一些产业产出影响机制较为复杂的情况下,贸易便利化所带来的产出变化以及国际贸易的发展也就受到了一定的影响。首先来看,对于那些时间成本较高且需要依赖于进口的产品来说,在实行贸易便利化之后,这类产业的发展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许多国内需求都会转移到进口方面,这就会对这些行业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其次,对于一些时间成本较高但是主要需求靠国内满足的产品来说,相应行业的发展所受到的影响较小,产出在一定程度上会得到增加。最后,对于一些时间成本较低,但是需求弹性较大的产品来说,由于其通关时间缩短,产品的供应就会得到一定程度上的释放,相应的需求也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升,其产出将会显著提升。由此可见,在实行贸易便利化之后,由于不同行业自身的特点,其所受到的影响也会产生一定的变化。
五、结语
边境贸易范文5
这次经济危机是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危机后全球经济的快速复苏实现难度较大,发达经济体将进入低速增长期。在这种背景下,我国的外贸出口受到严重影响,表现在出口增长速度减缓,各种贸易壁垒增多等方面。因此,在新的国际经济形势下,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转变出口贸易增长方式,推动对外贸易又好又快的发展。
一、我国的进出口贸易状况
1.我国出口贸易的增长方式现状
我国采用出口导向型战略,出口数量多,贸易顺差大,从1990年起我国进出口贸易基本连年顺差。由于受欧美经济复苏的节奏较慢以及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影响,2010年3月份我国进出口贸易首次出现逆差,其中出口1121.1亿美元,进口1193.5亿美元,贸易逆差为72.4亿美元。
2.我国进出口商品结构
从出口来看,据商务部统计,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出口产品结构已经从初级产品为主转变为工业制成品为主。至2006年,工业制成品占出口比重已经上升到了93.6%,达到一个相当高的水平。我国出口的增长主要是由工业制成品出口增长来拉动。货物贸易占据主流,机械加工制造及服装等轻工业出口,处于顺差优势,在金融危机之后,国际需求整体疲软,我国加工贸易面临加强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从进口来看,中国依赖进口的产品有两大类:一类是石油、铁矿石、铜精粉这三种最重的工业原料对外依存度相当之高;一类是大豆、食用油这两大类农业产品对外依存度非常高,尽管中国这五大资源性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五前,却仍需大量进口。且随着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步伐的不断加快,对重要资源能源,基础原材料以及大宗消费品、高科技产品的进口需求仍将延续快速增长势头。目前我国正在调整优化进口贸易结构,促进我国进出口贸易健康发展。
二、当前国际经济形势下我国进出口贸易的调整措施
1.降低国内企业对外贸的依存度,积极扩大内需
我国商品出口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对国外市场过度依赖。如对美国的家具出口占到我国家具出口总额的60%。引起了美国相关部门的警惕,因而对中国的出口便开始以各种方式进行限制。企业在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同时,应更加注重国内市场的开拓,注重内需的发展,以减少国民经济增长对外贸的依赖,弱化世界经济起伏动荡对中国经济的不利影响,从而使得中国经济更加健康的发展。
2.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推进贸易创新,形成自主知识产权
长期以来,我国外贸出口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生产的低成本,缺少技术创新,深受以美国为首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的影响和危害。改变传统的对外贸易发展方式,提高质量、档次,推进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加强新技术的研制,改善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增加高技术产品的出口。制订国际品牌发展战略,培育自有出口品牌,提高商品附加值,推进名牌展会建设,发展自主知识产权。提升中国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创新性是当务之急,关系到中国对外贸易的持续发展。
3.稳定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减弱人民币升值预期,消除汇率传导因素
美国次贷危机加速了美元贬值,使得人民币升值速度有所加快,令中国出口企业处于前所未有的困境。我国外贸出口企业应着力增强其汇率风险意识,增加结算币种,并学会运用更多的汇率避险工具来规避和管理风险,增强消化汇率升值而带来成本风险的能力。
4.大力促进服务贸易发展,注重服务质量
服务业生产效率是一国经济活力的重要因素,发达的服务业为货物贸易的快速发展创造条件和提供了保证。要顺应国际服务贸易快速发展的新趋势,推进服务贸易,大力发展来华旅游、技术转让、金融保险、国际运输、教育培训等领域的国际服务贸易。提高服务,以质取胜,树立产品和服务双重质量的思想,即从重视有形产品质量过渡到既重视有形产品质量,又重视附加在有形产品上的服务、维修、送货等无形产品的质量上,即服务的质量上。
5.保持进口与出口平衡发展,重视科技发展,改善部分产品依赖进口的现状
转变只重视出口,忽略进口重要性的惟顺差论。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主要来源于巨额的贸易顺差,为缓解这一压力,必须加大进口力度。首先考虑进口外国先进设备及相关技术和我国稀缺资源,保障国家安全,同时,我国很多高科技产品严重依赖进口,应重视科技进步,借鉴国外先进经验,自主研发满足自身需求。
边境贸易范文6
关键词民办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实践教学改革
现代社会使得大学与经济社会联系日益紧密,培养的学生是否能适应社会,是否具有实践能力已成为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实际上也成为衡量大学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知识需要在实践中深化,能力需要在实践中磨砺,素质需要在实践中提升,离开高质量的实践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就是空话。因此,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的关键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渠道。但我国高校特别是民办高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实践教学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应该加以全面审视和改革。
一实践教学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中的重要性
1.社会的需求决定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社会产生了对人才的多层次需求。它不仅需要高层次的具有领导才能的精英群体,也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一线高素质员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国贸专业各类层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和国际商务专业应运而生。但是,毕业生中真正从事国际贸易工作的却寥寥无几,出现了外贸行业急需要大批国贸人才,而国贸专业的学生却无法就业或不在外贸岗位就业的现象。外贸企业需要的外贸人才,不仅要懂得外贸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外贸业务能力。据2005年麦肯锡咨询公司对83家高等院校毕业生进行的调查,进入企业后马上能够胜任工作的仅占10%。这些年的情况也大体如此。如何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面临的一项新课题。
2.培养目标决定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民办高校是以培养实践型、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又是操作技能很强的应用型学科,可以说民办高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与生俱来地具备应用型的特点。对于科研能力上不具备优势的民办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而言,除了要掌握国际经济和国际贸易方面的基本理论以外,更要具备很强的实践操作能力。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应在系统掌握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融资规则和惯例,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的基础上,掌握国际贸易实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熟练进行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融资业务的能力。成为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能在涉外经济贸易部门、企业及政府机构从事实际业务及管理工作的应用型国际经贸高级人才。要达到这一培养目标,仅有理论教学是不够的,因为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最有效的途径是教学、研究与关注真实世界问题的结合。也就是说,关注真实世界问题的实践性教学在培养应用型人才过程中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极其重要、不可或缺的。
3.国贸专业的发展现状决定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目前多数高等院校已经意识到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从专业培养方案到教学计划的制定,都纷纷向实践教学倾斜。但是许多高等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设置仍然过多地沿袭了旧的做法,重理论、轻实务,课程设置的调整还很不到位,没有突出实践教学的地位,实践教学环节课时在整个教学课时中所占比例过低。即使在教学计划中明确规定了实践教学环节,但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也没有严格的质量监控体系和检查标准。我国的民办高校起步较晚,基础薄弱,国贸专业的发展较滞后,竞争的激烈性和发展现状决定了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中的重要性。
二民办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重视程度不够
传统的高校教育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则只作为理论教学的一个论证环节和补充而被摆在了次要地位。在这种教育观念下,学生的实验和实习被看成是课堂教学之外的辅活动,缺乏严格的要求和科学的指导;学校重视理论教师队伍建设轻视实践教师队伍建设。实践教学教师,特别是实验教师往往被当作教辅人员看待,从而难以吸引高水平的人员参与教学;学校缺少对实践教学的研究,以致实践教学方法陈旧,不能适应现代人才培养的要求;从学校到政府缺少对实践教学投入的热情,以致实践教学设施、设备落后;对学生的评价以理论知识为主,不重视实践能力的评价,因而学生对实践教学活动缺乏参与的动力。大多民办高校的办学模式和指导思想沿袭了公办高校的做法,由于人才的限制缺乏对实践教学的系统研究。
2.课程体系设置不当
从大多数普通高等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我们可以发现,仍然存在重理论、轻实务的倾向。课程设置的重点依然集中在西方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国际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国际金融学等理论方面,实务方面也往往体现为两门课程,即国际贸易实务和国际结算。而对于在实务中需要的海关实务、报关实务、商务函电等课程一般都为选修课,有些甚至根本就没有设置。这样的课程设置体现出普通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定位于研究型和管理型的人才。但是民办高校的国贸专业应根据“三本”的实际,坚持“培养专业素质高、动手能力强,主要从事对外贸易基层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办学特色和专业发展定位,加大实践教学的设置和改革,以体现与“一本”、“二本”学校培养研究型的和高级管理、经理人才目标的区别。
3.实践教学缺乏系统性
系统性是指实践教学在组织实施过程中,必须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四年不断线的原则。而在各高校的实际操作中,实践教学基本上是理论教学的延伸,各高校根据自己现有的条件有选择地让学生进行实践,其随意性大,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
针对高校实践教学不规范的状况,应加强实践教学规范化建设。要建立高校实践教学指导大纲,根据不同类别的高校,提出不同的实践教学目标、教学环节、教学标准、评价标准等。在国家规范的基础上,高校应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各环节的教学目标、操作规范、评价方法、管理制度等,学院则根据这些制度和规范实施实践教学。
4.师资力量不足
实验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我国高校实验教师原本就数量不足,扩招以后,随着学生和课程的增多,实验教师更是难以满足教学的需要。有些民办高校根本就没有实验教师,实验课大多是由理论教师指导,加上结构不合理,老年教师和青年教师居多,师资水平总体不高。而具有讲授好国际贸易实践类课程条件的潜在教师主要分布在对外经济贸易工作的第一线,普遍不具有各学校要求的高学历,即便愿意也无法调入相关高校。实践经验缺乏已成为我国高校教师的“硬伤”。民办高校教师或是从外校返聘,或是新引进的毕业生,教师年龄出现断层,教师来源从学校到学校,所学习的东西从理论到理论,实践经验普遍不足。
5.校外实训基地缺乏
我国高校实践教学基地缺乏,能真正起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基地不多。长期以来,人们总是强调高校要适应社会需求,却很少反思社会对高校的责任和义务。事实上,我国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支持缺乏积极主动的精神,这在对高校实践教学的支持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对学生实习,不少用人单位认为是高校“求”自己,是否接受往往看“关系”。即便是接收学生实习,真正能做到安排学生上岗并进行认真指导的单位也不多。在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上,不少单位视其为过场和形式,没有进行认真的投入和建设。实践教学基地缺乏成为制约大学生实践能力的瓶颈之一。以上这些问题在民办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建设中普遍存在而且表现得尤为突出,需要加以重视。
三民办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目前,在认识上各个高校基本统一,都认识到实践教学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的重要性,都在充分利用条件加大实践教学环节,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比如浙江大学主要通过实验室模拟操作来完成实践教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是利用每年两届的广交会(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来充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此同时,还利用往届毕业生的关系到相关单位进行现场实习;宁波大学采用了“平台+模块”的培养方式进行定单式培养,与企业合作开设特色班,包括物流班、期货班和银行班,把技能类培训纳入学科系统,加强专业内容的学习,另外,还要求学生必须参加暑假的社会实践,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竞赛,以赛带练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说,对于问题较多的民办高校而言实践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
发达国家高等教育中的实践教学成绩比较显著。北美地区的CBE模式——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育教学体系,其特点是以职业能力作为教育的基础、培训目标和评价标准,通过职业分析确定的综合能力作为学习的科目,根据职业能力分析表所列的专项能力从易到难的顺序,安排教学和学习的教育体系和学习计划。该模式表现出极强的课程调整灵活性。还有德国著名的“双元制”模式,其核心是以企业为主,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理论知识在学校学习,而实践性教学在企业完成,是一种典型的校企联合模式。就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状况,借鉴德国“双元制”模式有一定难度,主要问题是,企业界意愿与校方合作办学存在较大难度,有条件进行校企联合办学的高校为数不多。
结合民办高校的实际情况和培养目标,借鉴其他高校的实践经验,笔者认为在实践教学中借鉴CBE模式较为可行,即在课程设置中加大实践性教学比例,同时效仿CBE模式,增强课程设置弹性,利用民办高校办学灵活的特点适当加大对校外实践的力度,以此突出实践性教学特色。可以建立“课堂教学实验室操作培训考证实习基地实践毕业论文”的实践教学培养模式,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不间断的巩固。
1.课堂教学的组织和实验室操作同步进行
本科教育是专业教育,能力与知识是密不可分的,没有知识的积累就谈不上能力的增长,因此首先应保证课堂教学的数量和质量。应根据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结合专业的最新进展,与时俱进,不断修改和完善培养方案,做到课程设置准确。其次准确设计实践教学和考核体系,培养“双师型”教师。实践教学环节应占教学计划总学时的40%。实践教学体系包含了大学4年所有的实践教学环节,需要不间断地进行各种实践,从质量和数量上保证实践教学的实施。
实验室操作是校内实践,是借助现代化的技术手段,通过较真实的场景模拟,使学生能够在该模拟场景中完成相关的国际贸易业务,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国际贸易的现实过程,它可以提高学生在实践中的操作能力,但前提是应保证教学软件的真实性和先进性。因此,我们在校内可以进行课堂实践环节练习和实验模拟,例如:通过案例、习题、讨论、小组作业等方式,使学生掌握理论应用的初步技能;信用证、商业发票、装箱单、保单等国际贸易业务单据在实验室模拟软件中均应结合真实案例编制,交易磋商、合同签订、进出口货物报关程序、货款支付方式的选择和阶段、外汇交易等这样的实验课程训练,使学生基本具备了在实际工作中的动手能力。相对于校外实习来说,实验室操作可以克服地区经济发展情况的约束、可以由校方单方决定,而不用受制于企业,所以大多数学校将实验室作为学生实践教学的主要方式,是在当前情况下增加学生实践能力的较好选择。在这里,教学软件的选择至关重要,当然这需要学校投入较大的财力进行支持。
2.课程教学与培训考证相结合
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是否科学正确,实践能力强的标准如何确定,需要通过社会用人单位反馈,要经过社会的检验。有资料显示,目前在外贸人才需求榜上分别名列1~6位的跟单员、外销员、单证员、报关员、国际货代业务员和报检员等,都要求持有国家通用的资格证书才能上岗工作。因此,我们可以从社会用人单位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普遍要求获取的证书中,选取几个证书作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毕业标准,如“报关员”、“国际商务单证员”、“国际货运”和“报检员”,要求学生毕业时应取得1个(含1个)以上的专业证书。这样,通过考证一方面增加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又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的需求,降低工作时的入门门槛。
3.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实习基地建设是集中安排专业实习的保障。学生在完成课堂学习和实验室模拟操作后,可以安排到实习单位进行实地学习。通过到相关单位的实习,学生一方面可以检验自己所学的知识,了解本专业最新的发展状况,发现不足,及时更改;另一方面可使学生接触社会,锻炼能力,认识工作的性质,更加珍惜在校的学习时光。实习单位可以是相关的进出口公司、报关行,也可以是每年的投资贸易洽谈会。这需要学校和学院下大力气来联系实习基地,建设过程虽然较难,但效果也是长久和有效的,值得去做。若效果好,这样就可以一下打造实习—就业两个平台。
4.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环节,是毕业生总结性的独立作业,是学生运用在校学习的国际经济与贸易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去研究和探讨实际问题的实践锻炼,是综合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手段。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发现毕业论文所起的作用大打折扣。这主要是由于毕业论文通常放在第四学年,与找工作、考研在时间上存在冲突,学校为了追求就业率也放松对毕业论文的考核,使得学生不下功夫去找实践中的问题而流于形式,对内容的把握不如形式上的把握,毕业论文只成为形式上的作业。因此,各高校应加强对毕业论文内容的重视,严把开题关、写作关、答辩关,真正使大学本科4年不缩水。
以上就是笔者对实践教学改革方面的一些思考。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是一项系统而紧迫的工程,意义重大,关系到学校、学院和专业的长远发展,需要全社会、全校上下共同努力、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袁健.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7)
[2]施宏开.以实践教学促高教质量提高[N].中国教育报,2008.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