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控制研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质量控制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质量控制研究

质量控制研究范文1

【摘要】医学检验是一个受诸多因素影响的系统工程,是一门集合的科学,临床检验的首要任务就是能为临床提供准确可靠的诊断和治疗信息。及时而可靠的检验有助于医生合理分析与正确治疗,低水平的检验质量控制严重影响检验质量,影响诊疗过程,甚至引发医疗事故与医患纠纷。因此检验科管理人员应特别重视质量控制,为临床提供真实、可信的检验报告。

【关键词】检验 质量 控制

一项医学检验一般要经过分析前、分析中和分析后3个环节之后,才能发出检验报告单。因此,要想获得高质量的检验结果,必须对医学检验的每个环节都实施质量控制,即质量的全程控制。

一 检验质量控制的一般措施

首先,应该配备专门的工作人员负责全面质控工作,并坚持对工作人员进行医风教育和业务培训,普及有关质量管理的知识,提高其综合素质。其次,医学检验不仅要有标准的操作流程,有分析前、分析中和分析后的质量控制程序,还要注意仪器和量器的定期鉴定、校正,实验用水、试剂、质控品及校准品的质量水平,以及保证采用的各种测定方法的准确度、精密度等技术性能完好。再次,要注意选择合适的室内质控管理方法,经常开展室内质控,对于失控的检验结果,能够及时地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最后,要积极组织和参与实验室之间的质量评价活动或者比对检验活动,对结果进行认真分析和研究,对已经或有可能失控的结果及时检查原因,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

二 加强检验质量控制的具体措施

2.1 检测前的质量控制措施:检测前质量控制是基础,是全面质量控制的最重要环节。首先临床医生要根据患者病情、发病时间来合理选择检测项目。其次,护士有责任将所检测项目的准备要求、注意事项、正确的标本采集方法详细告诉患者,以取得患者的配合,保证检验标本的客观、真实、合格,这是取得检验质量控制最为重要的工作环节。要考虑到患者饮食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如血糖、血脂检查,最好坚持空腹抽血,一般在禁食12 h时要求患者处于平静、休息状态;要考虑到药物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必要时要询问患者的用药史;要注意标本采集的合理时间,严格按采血步骤规范操作;注意抗凝剂的种类以及抗凝剂与血液的比例要适当;标本采集后尽量减少运输和储存时间,这样可提高结果的可靠性。

2.2 检测中的质量控制措施:检验科收到标本后应立即核对检验申请单,检查标本是否合格,要对患者姓名、性别、住院号、床号、医生签字、标本采集人姓名等项目进行核对。采用血清或血浆检测时,对采集的标本应在规定时间内进行处理,如标本不能当天检测,应按要求保存。检验仪器要定期调试保养,使其处于最佳工作状态,实验室人员要对仪器及时进行校对,检查仪器对于周围环境要求是否合适,如温度、湿度等。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避免人为误差。试剂要求有质量保证能力的单位生产提供,选择有生产批准文号的试剂。要保证所有器皿、吸头等实验用具干净。每天都要用高、中、低3个质控品对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的检测项目进行比对,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2.3 检测后的质量控制措施:各种试验完毕后,要认真细致、完整准确地写出质控报告,并绘制质控图,对每天质控结果进行分析,找出差距,提出整改方案。建立质量信息反馈制度,加强检验科与临床科室的沟通,找出检验质量问题所在。

参考文献

[1] 李燕平.重视分析前质量控制 提高检验质量[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5,28(2)

质量控制研究范文2

【关键词】临床检验;质量控制;研究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我国医学检验也迅速发展,检验科学技术水平也正不断的提高,随之而来的就是检验人员知识的匮乏以及技术的落后问题,针对这种现象,检验人员应该认识到自身态度和专业知识掌握程度的重要性,认识到其检验报告准确、合理的重要性,进而采取不同的方式,通过不同的途径,不断学习乃至掌握医学检验学的知识,除专业的检验人员之外,其他的医务人员也应该相应的对检验技术进行了解,了解其的新进展、发展前景以及用途,可以在临床实践中充分的应用、了解检验新技术、新项目、新方法,进而达到提高医生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有效性的目的,减轻病患的疼痛感,使病患早日康复。

1 现阶段我国临床检验的质量

近几年来,尽管我国临床检验仪器设备不断的改善,临床检验技术水平不断的提升,我国整体的医疗水平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我国的临床检验水平还是与发达国家的临床检验水平有很大的差距,我国的临床检验水平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1.1 临床检验设备的落后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各种各样的临床检验设备和临床检验技术手段都已经有了很大的完善和改进,部分应用计算机程序控制的检验手段更是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存在部分医院的临床检验设备仍然处于几年以前的发展水平,已经不足以适应现阶段我国的医学检验水平以及不足以适应于病患的要求。存在较多的临床检验手段因为反应缓慢、不灵敏、已经过时的特点,已经不能起到医生快速的为病患进行确诊的效果。现代临床医学检验手段和检验设备已经不能适应病患,为医疗工作者带来了很大程度上的困扰,使病患以及医院的利益严重受损。

1.2 检验技术人员水平不同

现阶段,临床检验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检验质量问题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临床检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十分缺失,缺少专业的技术检验人员的规范性的操作,极有可能造成检验结果的失误。检验人员应该严谨的对待临床检验中的质量控制问题,一旦检验人员在临床检验过程中稍有失误,就有可能造成病患样本混淆,使医生发生误诊。根据相关的总结表明,每年都有类似医学检验误诊的事件发生,追究其因素,主要是因为负责临床检验的技术人员的自律性较差,且其业务水平较低。

1.3 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

为了达到可以为医生准确的提供诊断方案的目的,临床检验部门应该结合医生的相关指示进行相对应的临床检验。当临床检验部门与医生之间缺少沟通交流的情况下,病患就不可以采取最为有效的检验手段,不可以得到较为有效的检验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导致了检验质量的降低。

2 改善临床检验质量的措施

2.1 引进先进的检验设备

医院应该在坚持为患者服务原则的同时,加大力度对检验设备的投资,只有检验设备达到先进化,才有可能实现医院的检验水平与国际化接轨的目标,真正实现为病患服务的宗旨原则,为患者提供最为尖端的服务与检验水平。

2.2 加强对工作人员的技能培养

医院不仅应该对检验人员的专业技能的培训,也应该加强对其他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的培训,使他们在拥有专业的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可以使其具有高水平的职业道德。

2.3 争取来自社会的支持

社会公益事业单位以及政府的相关工作部门应该对医院的临床检验水平的发展进行积极的鼓励,对医院临床检验水平予以资金方面的大力支持,最大程度的促进医院临床检验水平的提升,为所有的病患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3 讨论

目前,在病患的疾病诊断过程中起到最重要作用的就是医院临床检验工作,如今,所有的医护人员面临的共同的问题就是如何提升临床检验中的质量。在临床诊断过程中,应该将病患的临床检验中的各项数据和医生对病患的问诊结果相互结合,进而得出准确的诊断结果。假如临床检验过程中,出现质量问题,将会给病患带来及其严重的后果,不仅使医生不能为病患确诊,而且还会为医院以及医院的医生的声誉带来恶劣的影响,针对这个现象,医务人员应该共同努力,对临床检验中的质量进行合理、有效的控制,使临床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得到最大程度上的加强,进而实现为病患提供可靠、安全、有效的技术支持的目的。

综合全文,应该针对性的选择合理的相对应的临床检验手段,加强检验的质量保障,达到既可以为临床治疗以及诊断提供安全可靠的科学依据,又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为患者提供较为安全、可靠的医学检验服务项目,在最大程度上服务于患者。只有将临床检验的重视程度提升,才可以真正落实对临床检验中的质量控制。

参考文献

[1]潘中华.临床检验参考测量系统及其临床检验分析质量保证[J].中国卫生产业. 2013,12(23):123-124.

质量控制研究范文3

【关键词】尿液检验;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R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868―01

人体在带些中会产生很多代谢产物,这些物质通常都是以尿液的形式排出人体。尿液中含有的大量人体排泄物可以帮助检测受检验者在不受到任何伤害的情况下检查出其身体的基本情况及所患疾病的基本病情等。通常尿液不仅是极易获取到的一种检验材料[1],同时尿液中的成分若是在人体患有疾病的前提下极易发生变化,这也使得尿液的检验结果是辨别病患疾病情况的主要的、可靠的判断依据。但是由于病患自己采集尿样时较为随意、行为不规范,导致其留取的尿样很难标准化,对之后的检验造成较大的干扰,从而使得其准确性降低。并且尿液分析仪对尿液进行分析时会受到较多外界因素的影响,这也使得尿液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有待提高。故需要对尿液的检验加强质量方面的管理和监控。

1 标本采集

对尿液的样本的采集是否准确将关系到检验的结果。一般情况下,尿液样本是通过病患自己活着是由护理人员根据医生的要求随机进行的采集,对此医师需要根据尿液具体检验的项目标准对病患或是护理人员进行口头的或是书面的有效的采集指导,提示在尿液采集中需要注意的基本事项,同时还需要为病患提供一个已经过消毒清洗的、干燥的一次性尿液容器。在采集完尿液之后,需要将装有尿液的容器用盖子盖上,以免有任何异物将其污染。其次需要将病患尿液的容器上注明病患的姓名、性别、年龄、科室、住院号、床号、样本的类型、收集的时间以及实验的项目等基本信息。尿液样本需要保证尿液的新鲜,并且一般采集量需达到30ml以上,且在采集后2h内要检测完毕。如果对采集的尿液不能够进行及时的检测分析,需要将此尿液进行冷藏储存,并采用相关方法以免尿液出现异常情况。

2 尿液的保存

因为尿液的性质导致其中的成分容易发生变化、不稳定,故如果对尿液的储存时间较长,那么尿液当中的蛋白质容易自然分解,且容易引起细菌滋生,使得尿液变质无法进行检验。以前一直认为早晨采集到的尿液较为理想,但是若是早晨5、6点采集到,只能等到3到5h之后才能对尿液进行检验,这势必会对尿液的检验产生影响。因此,在采集完尿液之后,需要在2h之内对其进行检验,以避免检验结果不准确。

3 样本的检查及验收

一般门诊病患采集的尿液样本是有病患自己或其家属送到检验室,而住院病患则是由护理人员送至。在此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保证尿液的新鲜程度,在尿液采集后的2h之内要完成对尿液的相关检验,若是不能保证在2h之内检验的尿液样本需要及时送到4到8度的冰箱中进行保存。对于有传染性疾病患者的尿液需要在运输过程中确保不会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同时确保不会对运输人员造成伤害。在接收尿液的时候,需要对尿液样本上标明的相关资料进行一一核实,以确保所送的尿液样本准确无误。

4 样本的检验

用显微镜对尿液进行检验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检验项目[2]。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尿液样本中的红细胞、白细胞等相关病变细胞。在对尿液的沉淀物质进行检验时,需要在采集完样本后立即进行检验,以避免一些物质在短时间内发生分解,影响检验结果。在采集的尿液样本中去10ml的样本进行离心检测,如果肉眼可以看到样本中有血、脓或者是结晶沉淀则可以不做离心沉淀,但需要在报告上注明未离心沉淀。将离心管取出,分离上层清液,将残留的沉淀剂尿液摇匀,取出沉淀渣,制成标本后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

对于检测尿液的化学仪器以及试纸条,需要符合标准配套进行使用。对于试纸条需要密封避光保存,且放置的地方需要通风条件良好、干燥不潮湿。检测时需要注意试纸条的有效日期,避免使用过期的试纸条进行检测。在用化学分析仪进行检测时,需要严格将室内的温度控制好,使用操作需要严格按照说明书使用,对于出现故障的仪器需要立即登记记录相关情况,请专业人员处理。操作完后要及时对仪器进行清洁、保养。

5 讨论

通常尿液不仅是极易获取到的一种检验材料,同时尿液中的成分若是在人体患有疾病的前提下极易发生变化,这也使得尿液的检验结果是辨别病患疾病情况的主要的、可靠的判断依据。但是由于病患自己采集尿样时较为随意、行为不规范,导致其留取的尿样很难标准化,对之后的检验造成较大的干扰,从而使得其准确性降低。并且尿液分析仪对尿液进行分析时会受到较多外界因素的影响,这也使得尿液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有待提高。故需要对尿液的检验加强质量方面的管理和监控。目前在对尿液进行收集检测时需要提高医务人员的责任心、耐心,同时还需要提高病患及护理人员对尿液采集中注意事项的高度关注,以确保能够得到准确、有效的尿液样本,并且需要规范检测人员的操作情况,以保证能够得到一个较为准确的尿液检测结果。

参考文献:

质量控制研究范文4

关键词:中医;临床试验;质量控制;一级质量控制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6.11.001

中图分类号:R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6)11-0001-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and analyze the current primary quality management situation in TCM clinical studies. Methods One sub-center unit from 39 projects of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Difficult and Complicated Disease of TCM” plan of the“11th Five-year National Key Technology R&D Program” was chosen. Executive condition of the primary quality control of each unit was under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quality control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indexes were used to conduct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Results Results were shown as the forms of statistical description and radar map. The average and median scores of primary quality management were 5.05 and 5.2, respectively. The best and preferable proportions of 39 units were 25.64% and 28.21%. Other 46.15% of these units performed poor. The problem mainly manifested on insufficient frequency and bad normalization of primary quality management, such as comprehensiveness and integrity of inspection contents, cases, problem recordings and problems timely feedback. Conclusion Although the primary quality management is widely conducted in TCM clinical studies,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to be settled and improved.

Key words: TCM; clinical experiment; quality control; primary quality control

伴随中医临床研究国际化及大规模、多中心临床研究的大量开展,临床研究的质量管理愈加受到重视。在“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疑难疾病中医防治研究”中,借鉴“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CP)药物临床试验的质量管理措施[1],构建了四级质量保障体系,并制定了《中医临床研究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规范》(以下简称《规范》)[2-4]。其中,一级质量控制是由各参加单位主要研究者在课题组内指派专职质量控制员,对本单位课题执行情况进行的质量检查,是临床研究质量控制的第一关,也是确保四级质量控制保障体系运行的基础。其执行情况的好坏,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各参加单位的课题执行质量。兹就目前中医临床研究一级质量控制管理现状作一

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大疑难疾病中医防治研究”项目组,设置“中医临床研究的方案优化及质量控制研究”课题(以下简称“质量控制组”),负责对各纵向课题实施质量控制稽查。项目进展过程中,质量控制组对自39个纵向课题中分别抽取的一个分中心单位进行了过程质量控制稽查,并初步探索构建过程质量控制量化评估指标体系[5],以实现对一级质量控制管理的量化评价。

1.2 方法

在稽查过程中,对课题进行量化评估数据采集,对有多名测评者参与采集的课题取平均值为其最终数据。为消除定量评价结果在各指标间的数量差异,将各课题数据通过极值转化法,进行标准化处理,以雷达图的方式进行描述[6],并进行等级划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一级质量控制得分

39个分中心单位一级质量控制平均得分为5.05分,中位数得分为5.2分。各单位一级质量控制得分情况见图1。越接近最外侧圆得分越高,说明一级质量控制执行越好;越接近圆心得分越低,说明一级质量控制执行越差[6-7]。

2.2 一级质量控制等级划分

全部39个分中心,10个单位得分在9~10分,占课题总数25.64%,一级质量控制执行良好;11个单位得分在5~9分之间,占课题总数28.21%,一级质量控制执行较好;剩余18个单位得分在5分以下,占课题总数46.15%,一级质量控制执行较差。

2.3 一级质量控制完成情况汇总

一级质量控制完成情况汇总见表1。依《规范》要求检查,大部分单位难以实现每周1次的一级质量控制,在质量控制规范性方面,存在质量控制内容不全面,未对全部入组研究病历进行检查,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未及时记录,或无任何问题记录,检查发现的问题未能及时得到解决。

3 存在的问题

本研究显示,各纵向课题均采用四级质量保障体系,在质量控制“标准操作规程”(SOP)中均制定了监查计划,明确了监查程序;在项目启动前,均对相关质量控制人员进行了统一质量控制培训与考核。但执行过程中,各分中心单位一级质量控制执行情况仍不容乐观,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3.1 合格质量控制人员不足

3.1.1 质量控制意识有待加强 部分研究人员及课题主要负责人对质量控制重要性认识不够,对一级质量控制工作的监督管理相对薄弱;质量控制人员对质量控制重要性认识不够,认为质量控制工作简单繁琐、无技术含量,工作积极性不高,质量控制工作不能细致深入。

3.1.2 缺乏合格的一级质量控制员 个别单位未指派一级质量控制人员;个别单位随意指定本科室医生或研究生担任质量控制人员,且随意变更;或未对质量控制员进行相应的质量监查、GCP及临床研究培训。

3.2 一级质量控制执行欠规范

3.2.1 质量控制内容不全面 大部分单位的质量控制重点偏重研究病历记录填写,而未对诸如分中心对研究方案的伦理审批、相关资料的保存归档、(严重)不良事件的记录进行检查,导致个别单位在研究进行一半时,仍未见本单位对方案的伦理审批,资料保存散乱,在半年甚至1年访视期内未见任何不良事件记录等。

3.2.2 问题记录不规范 个别单位一级质量控制清单仅对质量控制条目进行勾选,未记录质量控制发现的问题;或仅有针对每份研究病历的质量控制清单,未见总体质量控制报告与评价;或采用贴条形式对发现问题进行标记,因标签丢失,造成问题的忽略。

3.2.3 问题反馈不及时 一级质量控制不仅是发现研究存在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对发现问题及时改进的督促。个别单位质量控制报告中无主要研究者的审核签字,及进一步改进措施与意见。因缺乏及时有效的沟通联系,导致研究者对课题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无法及时获悉,不能及时纠正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3 《规范》要求不够明确

《规范》未对质量控制员资质进行明确定义,导致质量控制水平参差不齐;未对质量控制频次明确定义,不同单位因理解不同而导致质量控制频次不一致;未对质量控制资料的管理明确规定,导致个别单位资料存放散乱。在质量控制内容方面,除《规范》中要求的对受试者权益保障、研究进度、全部源数据核查、真实性核实、电子数据上报及药物管理等检查外,应尤其重视对研究者依从性的监督与检查,如对受试者的知情同意过程是否符合要求、对方案操作流程是否熟悉、是否及时对质量控制发现问题进行改正等,从而对研究质量实现真正的及时监督。

3.4 质量控制量化评分标准不完善

根据评分标准,需要收集各单位一级质量控制的所有清单与报告,但在实际过程中,因质量控制资料未集中系统归档,质量控制频次的获取工作量较大,费时较多。另外,一级质量控制执行情况的好坏,还应包括对诸如质量控制员资质、质量控制人员管理、质量控制规范性管理等评价,但现有评分标准未对上述内容进行规定,评价较为片面。

4 一级质量控制完善措施

4.1 质量控制管理进一步规范化

四级质量保障体系虽对一级质量控制进行了描述,但尚未纳入系统的规范,造成部分研究者、质量控制人员对一级质量控制重要性认识不够,工作人员积极性不高,在时间、人力、经费方面保障不足,质量控制工作开展困难。因此,建议将质量控制管理进一步纳入相关临床研究规范中,对质量控制工作的重要性、质量控制人员的资质及其责任义务、质量控制内容、质量控制资料的系统保存与留档等进行明确定义,从而促进质量控制工作的规范开展。

4.2 建立质量控制培训考核制度

目前的临床研究多在启动时由项目管理部门对课题质量控制员进行质量控制培训,大多数情况下并不能覆盖所有分中心的质量控制员;课题组内部是否对所有参加单位的一级质量控制员进行质量控制培训、培训是否规范等情况亦无证可查;且无相应的考核机制,质量控制员是否全面掌握质量控制操作规范不得而知。质量控制员素质参次不一,严重影响质量控制效力。因此,建议建立质量控制培训与考核制度,定期对质量控制员进行GCP法规与监查培训,并予以考核,保证质量控制员的质量控制能力。

4.3 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

建立相应的质量控制奖惩制度,以提高研究者、质量控制员质量控制意识与工作积极性,从而保证质量控制工作的全面开展。

4.4 指派合格的一级质量控制员

建议在研究单位或研究基地成立质量控制小组,包括所有参与临床研究课题的在职医师。针对每个项目,分派专人专职负责一级质量控制,在项目启动时接受质量控制培训,并通过考核。检查员还可积极参与其他相关临床研究方法学、GCP和质量控制培训,以期掌握临床试验方法及质量控制方法。若需变更质量控制员,则应向主要研究者申请并获得批准,同时向上级质量控制员、课题负责人报备,并对新增加的质量控制员进行质量控制培训和考核。

4.5 提高质量控制效力

根据研究类型、研究病种、研究周期、随访周期的不同,制定质量控制计划;设置合理的质量控制清单,附于每份病例报告表中,确保质量控制员按质量控制频次要求进行操作,并督促主要研究者进行审核;每次检查均需填写总体质量控制清单与报告,并及时向主要研究者汇报,由研究者提出改进措施并签字留档。为提高质量控制报告利用度,亦可采用网络化质量控制管理平台,将质量控制中发现的问题实时上传至网络平台,实时向主要研究者、上级质量控制员或其他分中心单位进行通报。

4.6 完善一级质量控制量化评分标准

为实现对一级质量控制执行情况更加全面、合理的评价,量化评分标准需进一步完善。如增加对每份研究病历一级质量控制清单的检查,评价其规范性;通过一级质量控制总体评价的上报频次,评价其质量控制频率;同时还应当增加对质量控制员数量、资质、实施过程规范性的评价。

5 结语

质量控制与保证体系是确保中医临研究数据真实可靠的重要措施,一级质量控制则是四级质量保障体系基础环节,也是最关键的环节。多中心临床研究的广泛开展要求一级质量控制更加规范。通过将质量控制管理进一步法制规范化;设置奖惩措施,提高研究者、质量控制员的质量控制意识;并对质量控制过程、内容等进一步完善与标准化,从而提高对临床研究质量的实时、高效的监督与督促,最终将临床研究的质量提高到国际水平。

参考文献:

[1] 鲁菁,陈立章,方红娟.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J].中国现代中药,2004,6(3):34-46.

[2] 孙塑伦,翁维良,杨龙会.中医临床研究实施过程质控与管理[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18-34.

[3] 李秋艳,翁维良,李睿,等.中医临床研究的联合监查与质量控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0,17(1):8-11.

[4] 李睿,翁维良,田元祥,等.中医临床研究质量的监查工作[J].中西医结合学报,2010,8(5):406-409.

[5] 李睿,翁维良,易丹辉,等.中医临床研究过程质量控制评估指标的筛选及建立[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15,26(1):128-132.

质量控制研究范文5

关键词:质量链;建设工程;管理机制

质量链管理作为最科学的管理手段,将质量形成过程进行全面整合,对构成要素系统控制管理,能更加科学有效的进行质量管理。质量链管理起源于制造业行业,在制造行业应用较为广泛,但在建筑行业中的应用较少。已有研究对建设工程质量链的研究多为参与方的选择与质量链的优化管理,本文基于质量链理论方法,构建建设工程参与方质量链与施工工序质量链,并探讨建设工程的质量控制。

1质量链内涵

质量链概念是由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的学者Ju-ran在1999年提出来的,其注重质量功能展开、统计过程控制、产品特性值及工序能力等,质量链管理加强了要素间的协同性,达到“1+1>2”的效果。质量链是对链上各种资源的整合,是质量流、信息流、价值流运行的载体。链节点构成链节图,是工程要素的逻辑结构图,用于描述链节点间耦合关系及研究分析链节点,质量流在链节图中有序流动,实现质量的形成。图1为构建的质量链理论框架。

2建设工程质量链构建

建设工程的质量形成过程实质上就是参与方运用科学的方法使用机械、材料满足业主需求的过程,建设过程参与方众多、施工过程复杂,这两方面在最大程度上影响着工程质量的好坏,故建设工程质量链的构建主要从参建方和施工工序两个维度进行分析。

2.1参建方质量链构建

建设工程项目周期一般经过立项决策阶段、设计阶段、采购阶段、实施阶段、项目验收。参与方涉及建设单位、使用方、设计单位、采购单位、施工单位、勘察单位、监理单位,质量流在参与方的协同工作质量链中有序运作,以各参与方为链节点进行分析,构建参建方的质量链如图2所示。(1)建设单位。建设单位在项目前期阶段提出项目可行性建议及项目立项,制定项目实施目标。工程质量目标会传递给其他参与方,参与方按照质量目标实施工作计划,故建设单位是工程质量链的源头。(2)使用方。工程项目的使用方是建筑的使用者,建设单位不一定是业主,比如开发商建造楼房卖给购房者,购房者就是使用者,使用者的使用需求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业主的决策阶段。(3)勘察单位。勘察单位在项目施工前对工程现场及环境进行勘察,检查水文、地质等情况,故质量流从建设流向勘察单位,勘察单位的勘察报告又会影响设计单位的工程设计。(4)设计单位。设计单位负责工程的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设计单位按照业主的质量要求和勘察单位的勘察报告设计工程,质量流从业主经由勘察单位流向设计单位。(5)采购单位。采购单位按照设计单位完成的工程图纸列出需用资源进行采购,采购方需准确无误的采购所需的材料及设备,质量流从设计单位流向采购单位,再流向施工单位。(6)施工单位。施工单位根据设计好的工程图纸施工,施工质量直接影响工程项目的质量,故施工单位按图施工至关重要。建设工程的质量流从设计单位经由采购单位流向施工单位。(7)监理单位。监理单位是建设单位聘请的独立第三方,用于监督设计单位、采购单位与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行为间接会影响到工程的质量好坏,一部分质量流由监理单位流向设计方、采购方及施工方。

2.2工序质量链构建

工序质量链考虑的是施工过程中质量流在工序之间的传递,建设工程施工复杂,工序繁多,每一道的工序施工质量都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下一道工序。建设工程施工工序按顺序主要有工程测量、土方工程、模板工程、钢筋工程、混凝土工程,以各工序为链节点进行分析,构建工序质量链如图3所示。(1)工程测量。工程测量主要工作为布置施工控制网,再根据施工控制网测设细部点的位置、高程位置、放线位置等,工程测量工作为工序质量链的开端工序,控制要点为测设位置的准确度。(2)土方工程。土方工程主要包括场地平整、路基开挖、地坪填土、路基填筑及基坑回填,土方工程施工前,应事先了解当地底层岩性、水文地质等,土方工程的控制要点为边坡的设置、基坑位置、基坑底标高。(3)模板工程。模板工程是混凝土成型的模板及支撑模板的一整套构造体系,模板工程在混凝土施工中是一种临时结构,模板的强度大小、尺寸及支撑位置是模板工程的主要控制要点。(4)钢筋工程。钢筋工程是建筑施工中重要的部分,板面荷载均匀地传递给受力钢筋,钢筋具有较强的抗压、抗拉强度,对整个工程的稳定性有重要作用。钢筋工程的控制要点主要有钢筋原材料、钢筋连接、加工及安装。(5)混凝土工程。混凝土工程是最为复杂的分项工程,包括原材料的搅拌运输、主体浇筑及施工缝、后浇带的浇筑,浇筑完毕后还需注意混凝土的养护与模板拆除时间,混凝土工程和钢筋工程构成钢筋混凝土,其质量直接影响整个构筑物的质量,是工序质量链最后一步,也是质量流的终点。

3基于质量链的工程质量控制机制

建设工程质量链构建主要从参建方及工序两个维度进行了探讨分析,工程的质量控制机制也从这两方面分别论述。

3.1参建方质量链的质量控制

建设工程参建方众多,参建方之间的协同合作可以促进建设工程高质量的完成,基于参建方质量链的工程质量控制就是为了在有效的机制下,使各参与方达到互利共赢,并提升工程质量,主要从三方面进行控制:接口管理机制、信息共享机制、绩效考核机制。3.1.1接口管理机制参与方间的接口是指工作的交接或工作的配合,是质量流、价值流、信息流的有序流动,参与方需设置专门的协调工作组,负责接口管理的具体工作,协调小组负责接口内容的传递,例如施工图纸、施工方案的交接,协调工作组既要对以上工作进行交接,还要负责将出现新的变化、新问题及时与相关参与方进行反馈交流。3.1.2信息共享机制信息共享是质量链节点企业间对有效信息的顺畅传递,保证项目信息环境透明化。信息共享机制分为信息收集、加工、存储、传递及反馈五部分,信息收集是对项目环境信息、技术信息等的识别收集过程,加工是将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得出决策结果,例如将实际工作预算(BCWP)与计划进度预算(BCWS)进行比较得到工程进度超前还是拖后,存储是为了对信息进行分类存储,实现信息的有效共享,信息反馈是信息接收方接收信息后,对有效信息的反馈.3.1.3绩效考核机制对质量链上的参与方进行绩效考核,可以规范链节点企业的行为,提高链节点企业的工作质量有利于提高质量链的整体水平。对参与方进行绩效考核可采用平衡计分卡方法,从工作完成优良率、协同合作能力、成本管理能力、技术能力及风险控制能力五个维度建立绩效考核体系,提高参与方的工作积极性。

3.2工序质量链的质量控制

工序质量链的质量是链节点工序质量的传递和积累形成的,工序质量链的质量优良程度由工序链节点间的质量传递和工序本身的质量决定。工序总质量由上道工序质量影响与本工序分质量构成,分质量是本工序的固有质量,工序的总质量与分质量采用过程能力指数的方法进行计算,用C总和C分表示工序的总质量和分质量,总质量(C总)的计算方法。当K总越接近1时,表示工序质量链的质量水平越高,当K总偏低,则需要查明异常的工序质量,查明导致工序质量偏低的原因,及时采取措施纠正,以保证工序质量链的质量水平。

4结束语

本文运用质量链理论对建设工程的质量控制进行了分析研究,对针对建设工程质量的两大影响因素———参建方和施工工序,构建了参建方质量链和工序质量链,论述了两个质量链的运行机理,并提出了参建方质量链的质量控制机制:接口管理机制、信息共享机制及绩效考核机制,保证了各参建方之间的协同合作,有利于建设工程质量的提升,对工序质量链的质量控制提出运用过程能力指数方法,保证整个工序质量链处于受控状态。

参考文献

[1]王海燕,陈欣,于荣.质量链协同视角下的食品安全控制与治理研究[J].管理评论,2016,(11):228-234.

质量控制研究范文6

[关键词]质量指数 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F2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3-0400-01

质量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要素之一,采购管理的质量控制将决定企业能否成功地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所谓采购质量管理,是指对采购质量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通过对供应商质量评估和认证,从而建立采购管理质量保证体系,保证企业的物资供应活动。[1~2]

采购质量主要取决于供应商的质保能力和管理水平,这里讨论的采购质量控制方法研究主要研究如何有效的减少采购的不良品进入企业。为此,本文提出了质量指数(PQI)指标,以反映供应商的产品质量控制能力,并且根据产品质量数据动态的评价供应商的质量控制能力,为企业选择和评价供应商提供有力的依据。

1.统计指标

质量指数(PQI)的计算公式为:

质量指数(PQI)的计算周期一般为一个月和一年两种。

2.采购质量控制流程

在采购产品时,最重要的是定义需求,决定需要什么及为什么需要,并且按照一定的描述方法来定义这种需求。然后由工程技术、生产、采购部门和质量部门要共同对供应商的质量控制水平进行供应能力评定。审核的主要方面包括[3]:

1) 供应商的设备、实施、人员情况;

2) 供应商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体系;

3) 供应商和其供货者之间遵循质量标准方面的情况;

采购方在对供应商资格认证后也要保证自身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同时帮助供应商设计、实施和监控质量改进项目[4]。运用统计质量控制方法来确保生产工序能够连续达到质量要求的能力,可用本文提出的质量指数来表示。

2.1 质量检验

产品检验是物品入库的最后一道关口,在此之前尽管企业做了各种工作来确保采购物品的质量,但还是有很多不可控因素会影响采购物品的质量。为了使采购方确信供应商提供的产品满足规定的要求,有必要进行质量检验。质量检验包括样本抽检和采购物料的质量检验。采购方安装合约规定的抽样程序、检验性质和检验方法进行。同时为了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这里推荐优先使用动态检验规则。

采购商应充分利用进货检验信息,随时了解供应商的供货质量的变化情况,掌握供应商的质量控制动态,同时可以对同一种外购零件的不同供应商的供货质量进行经济分析[5]。采用质量指数(PQI)工具来进行量化。

3. 结论

本文主要介绍了采购质量控制的方法,并介绍了定量衡量供应商供货质量的手法,为选择合适的供应商,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提供了有力的依据。采购质量检测要与供应商的质量控制结合起来,使检验的方式多样化,有侧重,提高检验的经济性。

参考文献

[1] 魏国辰.对加强采购质量的探讨[J].中国流通经济,2003(11).

[2] 王银书.企业外购件质量评价分析[J].机械工业标准化与质量,2001, 9: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