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动画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英文动画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英文动画片

英文动画片范文1

[关键词] 中国动画 民族化元素 创新意识 民族特色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15.015

引言

1960之后出现的代表有中国本土特色的“中国学派”,自成一格的动画创作风格,曾风靡一时,却在外来动画的强烈侵袭下停滞不前,日益萎缩。然而迪斯尼动画利用中国元素制作的《花木兰》却在全球引起轰动。由此可见,中国民族化元素在商业动画中有很深的挖掘潜力和发展前景,因此我们要致力于民族动画的研究与创作,发扬民族风格,把具有中国特色的动画推广至世界各国。[1]

1、中国动画民族化的概述

1.1中国动画民族化元素的概念。所谓中国民族化元素是泛指具有中国民族文化特征的、凝结着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并凝结了中国国家尊严以及民族利益的形象、符号、或者风俗习惯等等。

1.2.中国民族文化在动画中的表现。

1.2.1在题材上,主要指采用了神话故事与民间传说,成语、寓言故事等动画类型。例如《哪吒闹海》、《除夕的故事》、《鹬蚌相争》等。

1.2.2在造型上,主要采用了水墨、工笔、年画、皮影、木偶、剪纸、折纸等中国传统的造型艺术形式。例如《鹿铃》、《孔雀公主》、《猪八戒吃西瓜》、《聪明的鸭子》等等。

1.2.3在音乐上,主要是指在影片中采用中国传统音乐及乐器,如器乐音乐、戏曲音乐、说唱音乐、民歌民间舞蹈音乐等等。

1.2.4在文化审美方面,融入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其思想精粹主要包括:中和之美、协调之美、和善之美、和合之美等和谐思维。将中国传统美学的思想精粹,融入了中国古典美学,以最简洁的语言、图形形象表达最深厚丰富的人生、哲学、宇宙含义。[2]

2、动画片《花木兰》中的中国元素

2.1中国化的图案在《花木兰》中的应用。在《花木兰》中有很多的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图案装饰,比如具有中国特色的龙纹等等。在动画造型上也尊重了中国的风俗文化,木兰,木须,花家老少,以及将军武士和单一的造型都极力彰显本片古老的东方趣味和情节,服饰、衣帽都严格恪守中国古代服饰制度。

2.2中国化的色彩在《花木兰》中的体现。在《花木兰》中大量运用了具有典型性的中国色彩。例如影片中的建筑,具有典型的中国北方建筑色彩风格。运用色彩的对比与调和,往往具有鲜明活泼的特点。房屋的主体部分,即可以经常照到阳光的部分,一般用暖色,特别是用朱红色;房檐下的阴影部分,则用蓝绿相配的冷色,这样就更强调了阳光的温暖和阴影的阴凉,形成一种悦目的对比。朱红色的门窗部分和蓝绿色的檐下部分往往还加上金线和金点,蓝绿之间也间以少数红点,使得建筑上的彩画图案显得更加活泼,增强了装饰效果。 [3]

2.3中国文化思想在《花木兰》中的继承。在《花木兰》中,木兰的出场就是以祠堂为引,祠堂中供奉的祖先牌位,花狐的拜祭等一系列均体现的是中国的祭祀风俗。然而木须作为花家的守护神来保护木兰的安全,木须的形象依照中国龙的形象来表现,因为龙是中国古老传说中的神兽。在花家祖先的对话以及花狐的自白中都体现的是一种光宗耀祖,光耀门楣的思想,木兰的代父从军体现了对父亲的爱及孝顺,其中表达得最充分的就是儒家的"仁"的思想,透过木兰的言行和故事中的详细情节从多角度表达了仁爱思想、孝悌思想、三纲五常思想,充分表达了儒家的仁学精神。[4]

3、中国动画民族化的现状

3.1动画作品题材不够多元化。一些中国动画作品一味地去画那些历史文献,过于强调教育意义,就像一个古板的老学究一样,缺乏动画作品本身应有的娱乐元素,缺乏现代感,以至于作品单一化,难以推动动画的发展。

3.2制作理念上过于保守。中国的一些动画作品故事情节平淡无味,缺乏创造性,部分作品换人头不换情节,动漫形象不可爱,缺乏幽默感;故事老套、幼稚说教、缺乏自主创新;人物刻画草率,造型平庸,缺乏美感。这些困扰中国动画多年的老问题依旧没有多少改观,因此,在人们心中,动漫世界尚没有“中国制造”的概念。

3.3过分欧美日化。在中国动画停滞不前的时候,大家把发展的眼光投向欧美日本等动画大国,在技术、设备、人才还没有达到完善的情况下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制作属于中国的国外的动画,其结果可想而知。例如中国首部三维动画影片《魔比斯环》,公映前,《魔比斯环》一再被宣传为中国首部“原创”动画电影,但事实上,无论从片名还是故事情节,无论从人物造型还是表演方式,包括背景、音乐、英文原创对白,看不到所谓的“中国元素”表现在哪里,因此导致了影片票房收入的惨淡。

4、中国动画民族化的出路

4.1 对民族化题材的挖掘。可以更多地选用古典民间传说或名著、大受好评的小说漫画、通俗文学等对其进行改编。动画片是化无形为有形的,是一个充满幻想的世界,需要我们发挥无限的想象力来制作。

4.2 对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改进。将传统美学与影片的制作紧密结合,尽量发扬中国的美术风格。如中国传统美术元素的纹饰是民族工艺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将这些富有民族形式特征的元素有机的组合到动画影片的设计中,无疑会给动画风格带来一股清新的空气。在背景音乐的选择中也可以加入民族化的音乐因素。例如戏曲、曲艺、民歌与歌舞、民族器乐等。

4.3 更新创作思路,探索适合自己的创作方式。在《花木兰》中,不难发现,迪斯尼只是借助了中国古老传说的题材,从内容上,思想上以及表现形式上,更多的是在中国文化的基础上表现美国人民自己的东西。它的人物内核是美国式的,人物身上体现的是一种美国式的叛逆精神,美国人充分展开他们的想象力塑造了一个善良勇敢的花木兰形象,片中充满了美国式的诙谐幽默,如极富特色的配角木龙和蟋蟀。中国动画要获得成功,美国、日本在动画上体现的思维创造值得借鉴学习。

结语

历经了近半个世纪的辉煌,中国动画进入了一个相对艰难的时刻。充满抉择和探索的道路异常艰辛。坚持走民族化的道路,用平等的眼光看待外国动画,借鉴而不是模仿,交流而不是同化,继承而不是拘泥。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促进民族动画产业的良性发展。也许路很长,但我们的创造必将使我们无愧于自己作为动画创作者的历史使命。

注释

[1]周鮚.动画电影分析[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

[2]蒋勋.写给大家的中国美术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3] 佚名.中国传统建筑色彩的装饰艺术[EB/OL].

/bjpd-zhuanti/2008-09/26/content_14509334.htm

[4]佚名.动画片花木兰中文影评 [EB/OL]./question/71403757

参考文献

[1]宫承波、王大志.动画概论[M]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2]周鮚.动画电影分析[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

[3]蒋勋.写给大家的中国美术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4] 佚名.中国传统建筑色彩的装饰艺术[EB/OL].

/bjpd-zhuanti/2008-09/26/content_14509334.htm

[5]佚名.动画片花木兰中文影评 [EB/OL]./question/71403757

英文动画片范文2

关键词:西方文化 日本文化 武士道 悲喜 内心探索 戏剧

黑泽明的作品在西方得到了极高的评价,被誉为电影届的莎士比亚。在外国人看来,黑泽明的作品充满了浓浓的日本民族气息,一些日本人却认为黑泽明的作品西方的味道太浓,被指责过分的迎合国际观众。

一、乱世中的武士道

黑泽明影片不被当时一些日本观众认可的很大一个因素是因为他的影片中总是强调着一种西方式的个人英雄主义色彩。

日本人有一种“随波逐流”的倾向。“比起强调自我来,更注重保持相互间的心里依存关系和协调的社会关系、人际关系。与先追求个性鲜明的自我主张和奋斗,后才考虑人际关系的西方不同,日本是从一开始就重视考虑他人。”这是因为人们担心微妙的人际关系早到破坏,于是出现了被现代社会学者称为“间人主义”,“相互关系”的人际关系。

但黑泽明的影片中总是有着一些嫉恶如仇的人物。他们并非流于一般苟且偷安的芸芸众生,而是孤独而高傲的活着,用生命守护正义与良知,仿佛是高山上的旗帜,充满了浪漫主义情怀。

黑泽明早期的影片当中充满了武士道的忠勇,拥有着年轻人的昂扬精神。他的处女作《姿三四郎》就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积极向上的人物形象,他刻苦学习柔道,通过不断的求教和磨练,从池中的荷花顿悟了生命的美感与柔道的真谛,从好勇斗狠的鲁莽青年成长为一代成熟的柔道大师。这样的影片,给战败后低落的日本人带来了鼓舞。

中年时期的黑泽明多了一些对社会与人性的思考,加入了对武士生存状态变化以及武士道精神流传的分析。在著名的《七武士》当中,它突出地表现了武士所具备的英雄气质和崇高精神。影片描写了七个性格迥异的武士,不过与以往的武士不同,这七名武士帮助的是比他们低贱的农民阶层,这已经跳脱出了惯常的武士为主人效忠至死的传统,全然是出于一种除暴安民的英雄气概。然而影片中农民,武士,山贼之间错综的关系相互作用将这部影片的矛盾冲突推向极致。正如菊千代所说,农民是卑劣,狡猾的,可造成农民卑鄙、狡猾的根源就是武士,就是这些被大名利用来达到自己私欲的战争棋子让农民流离失所,引得战火不断。从农民对武士的害怕以及他们曾杀死野武士可以看出,农民与武士在阶级上的根本对立。但是以勘兵卫为首的一众武士还在这个没有任何道义可言的时代坚守着武士道的精神。在结尾,勘兵卫悲哀的说出:“胜利者是农民,不是我们。”日本电影评论家认为《七武士》中蕴涵着一种“狡兔死、走狗烹”的哲理。这也是黑泽明对于日渐沦丧的人性与道德的控诉。

二、绝望之美与希望之欢

西方人普遍希望在戏剧小说中看到“大团圆”结局,他们希望看到剧中人物可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最终过上幸福的生活。但是日本民族有一种物哀情怀,或者说将悲惨的经历看作是对剧中人物人性的历练,“人们常常经历残酷的痛苦,它使人生艰难坎坷……他们不断地放弃自己并不以为坏的享乐,这需要坚强的意志,这种意志正是日本人最赞扬的美德。”一如日本人所崇尚的樱花的美感,生命中有一次绚烂的绽放就已足够。

黑泽明的电影也绝大部分以悲剧结局,美好善良的人物最后大都逃脱不了死亡的结局。不过黑泽明以他所特有的人道主义精神,又让绝望中充满了人性的希望。也因此,可以被世界更多不同的文化所接受和理解。在黑泽明看来,仁爱是健康人性的标志,而这种仁爱是建立在黑泽明对人性的深刻认识基础之上的,使黑泽明产生了疗救病态人性的强烈愿望。他始终对人性抱有希望,认为病态的人性是可以治疗的。他的影片充满了社会责任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改良这个社会。他通过塑造充满正义感的英雄人物,希望为人们指出一个道德的路标。

无论多么黑暗的世界,总有希望存在,这是黑泽明留给观众的最美好的礼物。而且比起西方电影中,大战之后一场雨水洗掉了一切罪恶,带来了新生这样惯用的喜剧结局桥段,黑泽明的影片明显要深刻和真实了很多。

三、日本化的欧洲戏剧

黑泽明能够做到将商业味和艺术性审美相统一。他的影片中运用了西方电影的拍摄手法,加入了强烈的戏剧冲突与好莱坞的审美趣味,抓住荧屏前得观众饶有兴味的看下去,跟着主人公的命运而心境跌宕起伏。但这些并没有让他失掉日本所特有的民族特点。

他的影片《乱》为例,电影改编自莎士比亚戏剧《李尔王》。黑泽明取西方戏剧冲突的精髓,将之融入日本的社会家族人物关系之中,被称为“迄今为止最成功的改编”。其中无论是在取景或者构图以及蒙太奇剪切上都体现了对西方电影的借鉴。他的蒙太奇干净利落,剪接流畅,极具象征色彩,构图高远而开阔且充满神秘感。但是同时,他的构图又深深的受到日本绘画,或者说是东方绘画的影响。在《乱》中,画面大气洗练而且古朴,仿佛水墨画一样的大量的留白给观众留有瞎想的空间,创造了东方特质的平静而悠远的美感。黑泽明还深爱着日本的古典歌舞剧,能剧。影片开篇毛利元就和儿子们一起谈话的场景,以及人物略显呆板的表情和有板有眼的动作,都让人想到能剧。对话上,黑泽明用狂阿弥的无韵语言代替了莎士比亚作品中的诙谐小调,颇具东方古典诗歌的韵味。音乐上,日本古典的弦乐和管乐始终烘托了一种苍凉凄楚的氛围。于是这部欧洲经典戏剧就被披以日本文化的外衣,又灌注了日本文化孝道为上的内核,以一种崭新的姿态出现在人们面前。

不同于西方人总是勇于探索外部世界的冒险精神。在日本的人性中,存在着磨练内心的倾向,其实这也是东方文明重视修身养性的一种特征。

从意识到前意识到潜意识,黑泽明对内心的探索从未停止。他渴望探寻人类心灵产生善与恶,勇敢与恐惧的根源。运用现实和超现实的手法,揭开人格面具的表象。例如在《影子武士》的最后,出现了一场现代派绘画艺术的诡异的梦境,内心的怯懦被具象化。再比如影片《生之欲》,探究的就是人对生存以及死亡的态度。更直接的例子就是《梦》,它是黑泽明最自己一生的一次回顾,它围绕着死亡的主题展开了黑泽明对社会、对历史、对战争、对人类环境的多种思考。这种凝视自己内心的姿态,存在于日本的民族文化特性中,存在于“能乐”、茶道、花道中,也存在于黑泽明的影片中。

参考文献:

英文动画片范文3

色彩 鲜艳跳跃毁视力

动画片的色彩和画面变换速度会影响孩子视力和视神经发育。首先,为吸引儿童,动画片往往使用鲜艳的颜色、跳动的画面。色彩过于鲜艳、对比度太强会影响孩子的视力发育,长时间观看,会对孩子的视力和身体产生不良影响。

其次,画面频繁变化会引起视觉疲劳。大多数动画片每6秒就变换一次画面,超出了幼儿视神经系统的承受能力。研究人员观察发现,常看动画片的孩子容易急躁和神经质。

情节 转换太快伤记忆

优秀的动画片情节紧凑、合理,寓教于乐,带给孩子一种生活中体会不到的新奇感受,但动画片情节太快、过于消极都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发育。

首先,一些情节转换过快的动画片对5~6岁的低龄幼儿有一定影响。人的认知形成往往在交互条件下才会得到良性发展,比如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会对大脑形成鲜活的刺激。但电视是单向的交流,不会给孩子回应,会使幼儿产生一种依赖,觉得无需动脑,很省事省心,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恃物情结,影响孩子的认知发展。

其次,动画片会阻碍孩子培养专注力。幼儿适应了电视强烈的声光影刺激,就很难再把注意力集中到书上,甚至造成学习障碍。

最后,动画片的情节还可能束缚孩子的思维。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孩子分成两组,一组听老师讲白雪公主的故事,另一组看白雪公主动画片,之后让两组孩子画出心目中的白雪公主。结果,听故事的孩子会赋予白雪公主不同的形象、装束和表情;看动画片的孩子,画出的白雪公主全都一模一样。

言行 暴力肮脏受模仿

很多人认为,动画片里面的对话能帮孩子学习语言,但语言发展中最关键的因素是人与人的直接交流,而非电视中的单向语言。孩子学说话,除了语言本身,还需感受声调、表情、说话节奏和身体语言等,这些通过动画片是无法获得的。

还有一些动画片情节消极、负面,比如某热播动画片,仅10多分钟就出现20多句脏话。

相比之下,大多数欧美动画影视公司有明确的受众年龄定位,专门针对幼儿的动画片会严格控制与暴力相关的道具、动作和画面。而国内目前没有这么详细的规定,要靠爸爸妈妈的“火眼金睛”来鉴定。家长最好陪孩子一起看电视,评论与分享动画片。通过与孩子一起观看动画片并对内容进行适当的解释,引导孩子正确分辨理想与现实。

音效 尖利刺耳引狂躁

英文动画片范文4

1、选择孩子感兴趣的材料。少儿阶段的孩子是需要兴趣来进行学习的,枯燥的课本对于这个时期的孩子来说,是没什么吸引力的,而儿歌、动画片、故事绘本这类材料对于孩子来说是比较容易接受的。我们可以经常播放一些简单易学的英文儿歌,比如一闪一闪亮晶晶的英文版twinkle twinkle等,都是孩子比较熟悉的。英文原声动画片也是很好的资源,在看的过程中家长和老师可以适当地引导孩子,重复一些表达,让孩子也跟着说,这样可以让孩子了解动画片的情节,也记住了一些简单的英文表达,理解起来也相对容易。另外,睡前绘本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有能力的家长可以在睡前给孩子读几个小故事,还可以增进亲子关系。

2、用奖励来激励孩子。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都还是爱玩贪玩的,那么,我们就可以利用这个特点,把英语学习放在日常的游戏中,比如现在市面上很常见的单词卡,我们可以让孩子识记,当孩子正确说出英语时,我们要给予一定的奖励,口头上要有,物质上也要有。可以在家里设定一些小任务,比如在一个时间段内,全家都说英语,如果孩子顺利完成,要给一定奖励。奖励的形式和大小不是关键,重要的是让孩子对英语产生兴趣,主动要求学习英语。当孩子有了主动学习的想法,那么,英语学习就不再是一件难事。

(来源:文章屋网 )

英文动画片范文5

1、是《海绵宝宝》的第17集。海绵宝宝(英文名称:SpongeBob SquarePants)是美国动漫《海绵宝宝》中的主人公之一。黄色长方形海绵,其身体构成如同清洁用海绵。生日是1986年7月11日。拥有两只手,各四根手指。以棕色短裤、白色衬衫和红色领带为主要服装。身体如果被破坏皆可恢复原状。虽然有正常进食,但纯滤食海水也能继续存活。体力薄弱,且所谓的哑铃其实是绒毛玩具;但随著剧情发展似乎逐渐提升,平常喜欢说的口头禅是:“我准备好了”。

2、派大星(英文名称:Patrick Star)是美国动画片《海绵宝宝》系列的主人公之一,也是海绵宝宝的好朋友。它是一只粉红色的海星,说话嗓音粗,头脑简单,四肢发达,常给大家制造麻烦,在睡觉或发呆时还会不停的流口水。它居住在自己精心打磨的石头下面,在关键时刻会想出绝妙的点子,但下一秒就已经遗忘,可是在动画片中它却是说出最多饱含深意的话的人物。

(来源:文章屋网 )

英文动画片范文6

【关键词】第二语言;母语影响;听力输入;语言输出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B

儿童习得母语是在一个自然的环境中进行的,同样,要想学好第二语言,营造出类似于母语的语言环境是更好更快的掌握第二语言的重要条件,小孩在学习语言上,不论他处于何种社会,不论他的智能如何,背景怎样,他总能很快地学会并掌握他周围环境里的通用语言。韩礼德研究发现,儿童在应用语言时全看“语言能做什么而不是看语言是什么”只要能表达出意思就满足,而且他们的短时记忆强,大脑没有固定化,接受新事物快。所以,儿童更容易学到地道的发音和语调。

但是如何学,怎样才能让孩子从小就对外语感兴趣,自然而然的去接触,去学习,让孩子通过学习外语掌握多一个了解世界的方式,用另外一种语言感知外部世界,让孩子长大后能把外语作为享受生活和做好工作的工具。我们通过一些外语学习的实例来分析儿童的第二语言习得的相关问题。

一、以下是JACK的英语学习记录,以英语为例。

JACK的英语学习之路

孩子小名:帅帅,英文名Jack8岁

第一阶段:听音频磨耳朵,目标让孩子接受英文音频,听音频成为习惯

这一阶段进行得比较好,孩子看动画片、电影、情景剧,听视频提取的音频,从3.15晚开始粉红猪到6.10已经达到100个小时(保守计算听音频时间,不计算看动画时的听),但就是不接受绘本、故事音频。

第二阶段:情景对应品绘本看分级读物,目标让孩子接受英文读物,习惯于捧起英文读物来看。这是眼下正要进行的,不是很顺利。尝试从动画片的配套绘本着手,看能不能找到孩子的兴趣点。

听:听有情节的故事音频,Jack所接受的都是之前没有看过书,也不知道情节的故事音频,并且故事音频一般都是只听一遍,没有重复听。

读:自主阅读I can read Level-2的故事,自己看图,看文字。绘本也是自己看,不让我参与。 看自己感兴趣的章节书,遇到不认识的单词就猜。有时遇到比认识的单词影响到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就会问。

说:没专门练或学,现在只能偶尔冒点单词或句子,有些是模仿动画、情景剧的台词,下意识脱口而出,发音比较地道,语法错误很少。

写:还没开始训练。偶尔有兴致,会写一些自我介绍,家里人员介绍,房间介绍什么的。都是一些简单的句子,没有什么语法错误。六一儿童节老师让班上几个英语好的同学制作英语小报,Jack根据动画片peppa pig独自改编了制作了一份小报,文字加图画,获得了学校一等奖,张贴在学校报廊。

听、说、读、写四项语言基本技能是紧密相联的。听和读,是语言的输入,说和写,是语言的输出,没有足够量的有效输入,就不会有输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就很好地说明了“输入——阅读”和“输出——写作”之间的内在关系。

通过Jack的英语学习,我们可以看出,外语的学习可以概括为:最难、最关键、最简单三个阶段,其实这也是对于兴趣进展的划分。第一个阶段最难,因为中文太强势,解决排斥期不容易,第二个阶段最关键是孩子兴趣开始萌芽,一定要抓住这个可贵的星星之火,让它燎原,这个时期需要时间和量来累计。第三个阶段,靠着自己的兴趣,自主阅读,自我发展,自由纵横。

孩子在开始阅读的时候,家长就要去引导孩子怎么样去发现问题,去思考。这个引导不是在孩子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打断孩子去问问题,也不是去总结中心思想,而是在孩子阅读过后跟孩子一起谈谈感受,对某件事、某个人的想法,帮助孩子形成自己的看法和理解。

按照母语的方式,用最自然的方法学习外语,从声音和图形、场景的对应来学习外语,才有可能摆脱中文思维的控制。要做到这一点,需要的是大量情境的积累。在这个过程中,阅读的作用要比看动画片更广泛、更持久些。

二、成年人的外语学习的一个误区

很多人认为掌握听力的标准是:几乎所有的东西都能听懂,包括时事、娱乐、体育、美剧、脱口秀等,这是因为成年人已经理解了这个社会上的大部分事物,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也让自己的英语材料种类繁多,各式各样,认为把它们全部听懂了才是真正地听力提高,并把该方法延续到儿童的英语教学当中。但我们想过没有,为什么一个中国孩子在学本国语的时候,就没有这个问题呢。一个5岁的小女孩,如果让她听体育新闻,很多词汇他很可能根本不知道,什么角球、任意球、三步上篮、大满贯等,他根本不知道什么意思,但为什么大人从来不会觉得这个小孩还没掌握听力呢?相反,一个小孩一般的输入十分的狭窄和有限,大部分都是家人每天重复来重复去的一些日常用语和动画片等,但他/她就是根据这么狭窄的输入范围,而完全掌握了听力。听力的掌握不是在某个阶段能听懂所有的东西,而是打开了耳朵,形成了正确的语言思维,以后的输入只是为了扩大听懂量,而不是练习听力。

三、建立听力理解能力和听力词汇量的路线图。

首先积累听力辨音能力,同步或者稍后加强听力理解能力,在此过程中通过多听不同的内容建立听力词汇量。积累听力辨音能力,利用背景音就可以解决,当然如果有孩子的注意力在就更好。建立听力理解能力则需要根据孩子的爱好、经历、认知水平等找孩子感兴趣并且难度相当的内容,然后在家长或者老师的帮助下或者利用绘本、动画片等提高对听到的内容的理解,不断重复中听明白每个细节,积累语音表达的情境对应。其实这个过程就是所谓的精听,精听不同的内容提高听力理解能力,再加上大量的泛听,交叉重复建立了真正的听力词汇量,是对听力词汇的英文理解以及不同场合下的运用,而非词汇的中文意思,这和精读和泛读提高阅读词汇和阅读理解能力是一样的道理。先有泛听,让孩子有辨音基础并且听英语不排斥,然后找到合适内容加上妈妈或者老师的互动等做精听提高听力理解能力,能力提高后精听变得更加容易,需要重复听的遍数越来越少,到后来就是边玩边听也都能听明白,泛听和精听合二为一,整体水平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因此,在宝宝学习英语的启蒙阶段,我们不可急功近利,而是要始终保持淡定和足够的耐心。这就好比种花种树,种子播下去只管给予阳光雨露,如果每天去看一次,你会觉得没有变化,如果非要挖开土看看种子有没有发芽,结果就是伤害了。孩子的学习最怕着急。孩子是非常敏感的,家长的着急情绪,不管你怎么藏着掩着,也会被孩子捕捉到,让孩子对学习产生反感情绪。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