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化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环境化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环境化学

环境化学范文1

如今时展迅速,科技也日益发达,人们从工业时代到信息化时代,化学都在其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给人们的衣食住行等等各方面都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但与之而来的也给我们的环境带来了很多问题。

对于环境科学这门专业,我对它的了解或许还远远不够,但是关于它的宗旨我却是一直放在心上,始终不敢忘记,简而言之就是“对环境进行综合的治理和防治,使之保持和恢复适宜人类居住的特性”。现今,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解决它已经是迫在眉睫,而化学作为环境科学治理的理论基础,懂得和掌握好化学知识更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所以,用化学知识去解决环境问题势在必行。只有清楚了解化学污染物的结构和特性,才能够详细研究环境中的污染物质在空气和水等环境介质中的迁移、转化、归宿的规律,才能够找到合理的预防和治理措施,这些治理措施都是在化学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产生的。

据相关统计,在众多种类的环境污染物中,超过90%都是与化学相关的,其实不仅是污染物中,就连平民百姓的生活中我们也可以随处可见化学的踪迹,例如,塑胶板鞋、防爆玻璃、合金材料等等,工业生产中那就是更不用提了,可见,不仅是环境中、工业中,就连平民百姓的生活中化学都是必不可少的,我想,如果这个世界没有了化学,它还能够进行的下去吗?很显然,答案是:不能。

环境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化学与我们每个人更是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掌握和研究化学是环境治理的先行之道,所以化学对环境科学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环境化学范文2

化学与环境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查。

一、 有关各种污染物的形成和危害的考查

常见的污染问题主要有: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白色污染、电池、金属材料、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酸雨、室内空气受污染、实验室内的污染等。全面认识这些污染物的来源和危害,认识处理各种污染物的必要性和原则,形成正确,合理地使用化学品的意识,认识化学在环境监测与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是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

例1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下列说法能达到相应目的是( )

A. 推广使用无氟冰箱有利于防止“臭氧空洞”

B. 工厂用高烟囱排放废气防止“酸雨”

C. 使用车用乙醇汽油防止“温室效应”

D. 及时焚烧废弃塑料减少“白色污染”

解析 本题全面考查了污染物及污染源处理的相关知识。由于含氟物质能破坏臭氧层,推广使用无氟冰箱能防止“臭氧空洞”;工厂用高烟囱排放废气,没有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量,只能造成污染的面积增大,故B错误;使用车用乙醇汽油,可以减少一氧化碳的排放,但仍然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并不能防止“温室效应”,故C错误;及时焚烧废弃塑料虽减少了“白色污染”,但却产生了大量有害气体,反而增加了空气污染,浪费资源,不可取,故D错误。

答案 A

例2 (2012·宿迁)3月22日是“世界水日”。下列有关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随意丢弃废电池易造成水土重金属污染

B. 经常饮用蒸馏水对身体有益

C. 水中Ca2+、Mg2+增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D. 大量使用农药、化肥不会污染水

解析 本题重点考查水体污染,废旧电池中含有有毒的重金属等污染物,随意丢弃易造成水中重金属污染,故A正确;蒸馏水中不含人体所需要的矿物质,长期饮用对健康不利,故B错误;水体的富营养化主要是由于水中氮、磷元素增多而造成的,故C错误;大量使用化肥、农药,是造成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故D错误。

答案 A

二、 新情境下的污染问题的考查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各种新的污染问题层出不穷,在新的环境下,学生要学会利用各种渠道去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拓展知识,开阔视野,提高自己的能力,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在解答此类问题时要认真分析题目中的新信息,领会贯通,准确答题。

例3 (2012·烟台)2012年2月29日,我国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新标准增加了PM2.5检测指标。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和扬尘,对人体健康和空气质量的影响很大。

(1) 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中除了可吸入颗粒物外,还包括 (填序号)

① CO ② CO2

③ SO2 ④ NO2

(2) 以下不属于化石燃料的是 (填序号)

① 天然气 ② 石油

③ 酒精 ④ 煤

(3)我市从4月1号起所有机动车都要进行尾气检测,其中包括PM2.5的检测。汽油燃烧产生的颗粒物主要是 ,这是汽油 燃烧产生的。

(4) 下列关于PM2.5的说法错误的是 (填序号)。

① 燃放烟花爆竹会产生PM2.5;

② PM2.5是造成灰霾天气的“元凶”之一

(下转第63页)

(上接第64页)

③ PM2.5的颗粒大小与分子大小差不多;

④ PM2.5专用口罩使用了活性炭,是利用了活性炭的吸附性。

⑤ 除了对汽车尾气的检测,还有哪些措施对PM2.5的治理能起到积极作用,请举两例:

; 。

解析 本题容易出错的地方是不知道PM 2.5是什么意思,通过阅读认识PM 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是小型的可吸入颗粒物,对人体健康和空气质量的影响很大。可以通过植树造林,减少扬尘污染源等手段有效控制。

答案 (1) ①③④ (2) ③ (3) 碳 不完全(4) ③ (5) 减少火力发电,提倡使用水能、太阳能发电;积极植树造林,防治扬尘污染(从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使用清洁能源、植树造林控制扬尘、工业废气处理后再排放等方面回答均可)。

三、 有关绿色化学、节能减排、世界环境日等的考查

通过化学的学习不仅要能初步认识化学与环境的关系,同时逐步树立科学发展观,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增强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在实践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其在面临和处理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时能做出更理智、更科学的思考和判断。

例4 “绿色化学”要求从根本上减少或杜绝污染。下列做法中符合绿色化学理念的是( )

A. 实验中未说明药品用量时,取用较多量药品

进行实验

B. 实验室将废液直接倒入下水道

C. 对废旧电池作深埋处理,消除其污染

D. 化工生产中使原料尽可能地转化为产品

例题5 (2012·陕西)2012年“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为“绿色消费,你行动了吗?”,这一主题旨在强调绿色消费,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下面做法不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

A. 大量使用农药化肥,提高农作物产量

B. 工业废水处理达标后排放,防止水体污染

C. 限制使用塑料购物袋,减少白色污染

D. 推广利用太阳能、风能,缓解温室效应

环境化学范文3

一、教师要有渗透环境保护的意识

“思想支配行动”,作为化学教师而言,首先要在思想上引起足够的重视,要意识到化学教学对环境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只有这样,咱们才能在化学教学中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二、在实验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化学实验,不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分组实验,它们既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又能很好的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的许多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因此,在化学实验中渗透环境教育就更生动、更具体、更直接、更有教育意义。如药品取用为什么要按规定用量,没说明用量则取少量,固体药品盖满试管底部,液体药品则取1-2ml,这样既节约药品又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再如对用剩药品的处理:为什么不能放回原瓶,不能抛弃,不能带出实验室,要放在指定容器里,其根本原因就是为了防止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和危险;硫磺在空气中的燃烧需要在密闭的容器中进行;制气体的装置为什么首先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为什么要对尾气进行处理;以及闻气体的方法;化学试剂的贮存和使用等等。化学实验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环境教育的重要时机,教师必需运用好这环节,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

三、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新课标提倡:“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充分利用现有教材中的环境教育因素加强对学生的环境教育。例如,在讲“我们周围的空气”一单元时,可以给学生讲解空气的污染与治理,沙尘瀑的产生与防治,也可根据学生的实际,讲解如何避免SO2、CO的中毒以及SO2、CO中毒后如何处理;还可以给学生讲解臭氧的作用以及出现臭氧空洞的严重后果等。在讲解“自然界的水”时,淡水资源的危机、水体的污染便可贯穿其中,从全球来看,淡水资源短缺,分布不均,而水污染又在进一步加剧,造成淡水供需矛盾的尖锐;这样能很好的让学生意识到,环境污染给人类造成的极大危害,使之体会到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讲解“碳和碳的氧化物”的知识学习后,可以给学生介绍“温室效应”的形成、事实、危害。在讲解“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时给学生讲解酸雨的形成、空气的污染、温室效应,以及为何要寻找和开发新能源等。在讲解“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时,教育学生为什么要合理开采和利用资源以及废旧电池为何要回收等;在讲解“有机合成材料”时给学生讲解什么是“白色污染”以及如何解决“白色污染”,教育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争做保护环境的主人。

作为化学教师要充分利用书本知识,结合身边实际把环境教育穿穿于课堂教学之中,让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前因后果以及一些相应的解决办法,培养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

四、在课外活动中渗透环境教育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获得知识、具有一定的能力,因此环境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保护环境。教师可以利用如3月12日植树节、5月31日世界无烟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等纪念日,争取当地有关部门的支持,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去,使学生通过这些活动受到教育,从而提高环境保护的认识。还可以利用寒署假、节日等空余时间让学生通过开展社会调查的方式对自己生活的地方进行环境调查,看一看我们身边存在哪些环境问题?造成这些环境污染的原因是什么?首要污染物是什么?有什么严重后果?可以通过什么方法加以解决等,从而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五、在化学试题中渗透环境教育

环境化学范文4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纷纷反映该科目学习内容多,各章知识联系性不强,学习起来比较困难。这些现象除了跟科目知识点涵盖广,抽象理论概念多的学科特点有关外,以下几个因素也不容忽视:

(1)学生的化学基础相对薄弱。虽然学生学习过普通化学且部分学生修过有机化学,整体说来学生对化学相关知识掌握依旧不多,知识储备不够,学习重视度也不高;

(2)科目课时安排相对较少。由于课程知识点杂多,如果仅仅是重点讲述部分知识内容,容易破坏科目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3)缺乏实际应用的案例。课堂上基本原理知识阐述过多,和现实案例及实际环节关联较少,讲解容易枯燥无味。针对上述几个反映普遍的问题,我们和学生充分交流后针对教学方法进行了相应调整,在补充相关的化学基础知识,改善加强知识点的复习和梳理,以及在相关章节添加生动案例等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并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

2教学方法改进的几个方面

2.1补充化学相关基础知识在学院制定的培养计划中,环境化学科目开设时间为大三第一学期,在此之前大部分学生已经修读过普通化学和有机化学,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但由于培养计划对化学科目的课时分配相对较少,同时环境专业的学生对学习化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学生的化学基础比较薄弱,给授课的顺利进行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为了让学生能听明白,理解清楚,在某些章节我们适当补充相关的基础知识,这种做法获得学生的广泛认可。我们采用的教材是由2006年高教出版社发行,戴树桂教授编著的环境化学。其中大气环境化学章节中提及自由基的稳定性,我们相应补充了键的解离能和共轭、诱导作用以及空间位阻与键稳定性的关系,引导学生从以上几个方面综合理解相应自由基的稳定性。谈到自由基的活性时,我们把有机化学中讲过的烷烃卤代自由基反应与之关联,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回忆学过的内容,这样接受起来更为容易。在讲到多环芳烃的结构和性质时,我们及时帮助学生回忆了有机化学科目中对芳烃芳香性的介绍,其电子结构特点以及和化合物结构稳定性的关系,这样学生就能更好理解多环芳烃的在环境中的稳定性,迁移和转化的特点。同时我们要求学生在相应章节对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环境毒理学,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处置等科目进行对照学习,相互印证,既加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记忆,同时也能让学生从化学的角度深层次去理解环境问题出现的原因。

2.2总体把握教学内容,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培养计划中分配给环境化学48学时,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八章内容,这对学生和老师都是一种挑战。我们在正式开讲前,先给学生大致剖析了一下该科目的主要脉络,便于学生了解科目的重点章节。第一章绪论,主要阐述环境问题的出现导致环境化学的诞生以及环境当中主要污染物的类别,环境效应和迁移转化。从第二章到第四章分别谈及污染物进入大气,水和土壤后的赋存状态,迁移转化等内容。第五章涉及污染物历经上述三个圈层后进入生物体以及在生物体内的运动过程及毒性。第六章主要是一些具体的典型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转归。第七章重点介绍受污染环境的几种具体修复技术。而最后一章则是绿色化学的基本原理与应用。通过分析,学生大致了解了本课程的知识结构和脉络特点,有利于学生在学习开始初步建立一个关联体系。随着教师授课工作的开展,学生可以把相应知识点置于关联体系中,最后形成该科目的完整知识体系。另外针对科目课时较少而内容丰富的特点,我们要求学生必须做到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简单的和常识性内容仅做概述,和其他科目有交叉的章节如第二、三和五章,我们侧重讲述和化学相关的内容,其他部分以课堂提问或作业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学习。这样既节省了时间,也督促学生针对相应的交叉科目如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等自主进行对照学习,增强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课时利用率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我们设置“每课一个小结,每章一个总结”,便于学生及时复习课堂学到的知识点。

2.3补充真实典型案例,充实教学内容环境化学中基础理论和基本原理阐述较多,学生学习起来容易觉得枯燥乏味。引入环境中的真实典型案例,充实教材教学内容,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利用化学知识分析研究实际环境问题中有关污染物存在,化学特性及控制原理的能力。通过介绍11种农药“喂养的豆角”,可爆炸的西瓜以及一系列生活中有毒的食品(毒馒头,毒油条,瘦肉精,辣椒中的苏丹红,毒木耳等等),到富含有机物的工业废水排放,挥发性有机物充斥室内外环境,以及最近出现的“雾霾”现象和人们高度重视的PM2.5等,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环境化学的重要性。在大气污染物的迁移章节,介绍马斯河谷烟雾事件,多诺拉烟雾事件,印度博帕尔事件,切尔诺贝利的核泄漏事件以及洛杉矶和伦敦烟雾事件,使学生把大气中污染物扩散及对环境的影响和书本知识结合起来,充分理解大气污染物扩散的各种影响因素及相应的处理措施和方案。另外我们也选择在适当的章节中插入一些和环境保护相关的小故事来调节课堂的气氛。比如在讲到典型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时,介绍完有机氯农药后,穿插了瑞士化学家米勒和滴滴涕以及德国科学家哈伯和毒气的故事。这些历史上真实出现过的血淋淋的事件,深深震撼了在座学生。课后学生纷纷上网查阅相关事件进行讨论,同时也反馈了一些其他的案例供参考。通过真实典型案例的介绍和小故事的穿插,提高了学生对环境化学学习的重视程度,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有显著提高。另外我们会在课余时间或答疑时间和学生充分沟通,鼓励学生对该课程授课内容和方式提出建议,及时了解他们的想法和实际学习情况也对教学质量的改善大有裨益。

3结论

环境化学范文5

    关键词 环境化学 回顾与展望

    环境化学主要研究化学物质在环境中的存在、转化、行为和效应及其控制化学的原理和方法。它是化学科学的一个新的重要分支,也是环境科学的核心组成部分。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自然科学学科发展战略调研报告》的划分,环境化学的研究主要包括环境分析化学,大气、水体和土壤环境化学,污染生态化学,污染控制化学等四部分内容[1]。

    环境化学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970年以前为孕育阶段,70年代为形成阶段,80年代以后为发展阶段。二次大战以后至60年代,发达国家经济从恢复逐步走向高速发展,由于当时只注意经济的发展而忽视了环境保护,污染环境和危害人体健康的事件接连发生,事实促使人们开始研究和寻找污染控制途径,力求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60年代初,由于当时有机氯农药污染的发现,农药中环境残留行为的研究就已经开始。这个阶段是环境化学的孕育阶段。到了70年代,为推动国际重大环境前沿性问题的研究,国际科联1969年成立了环境问题专门委员会(SCOPE),1971年出版了第一部专着《全球环境监测》,随后,在70年代陆续出版了一系列与化学有关的专着,这些专着在70年代环境化学研究和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

    1972年在瑞典斯德歌尔摩召开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成立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立了一系列研究计划,相继建立了全球环境监测系统(GEMS)和国际潜在有毒化学品登记机构(IRPTC),并促进各国建立相应的环境保护结构和学术研究结构。应该说,这一系列的举措在人类的环境保护事业中起到了里程碑作用。

    80年代全面地开展了对各主要元素,尤其是生命必需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各主要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人类活动对这些循环产生的干扰和影响,以及对这些循环有重大影响的种种因素的研究;重视了化学品安全性评价;开展了全球变化研究,涉及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等全球性环境问题。同时加强了污染控制化学的研究范围。

    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UNCED),国际科联组织了数十个学科的国际学术机构开展环境问题研究。例如: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1989年制订了“化学与环境”研究计划,开展了空气、水、土壤、生物和食品中化学品测定分析等六个专题的研究。

    1991年和1993年在我国北京召开的亚洲化学大会和IUPAC会议上,环境化学均是重要议题之一。

    1995年诺贝尔化学奖第一次授予三位环境化学家Crutzen,Rowland和Molina,他们首先提出平流层臭氧破坏的化学机制。Crutzen于1970年提出了NOx理论,Rowland和Molina于1974年提出了CFCs理论,这几位化学家的实验室模拟结果在现实环境中得到验证。从发现平流层中氧化氮可以被紫外辐射分解而破坏全球范围的臭氧层开始,追踪对流层大气中十分稳定的CFCs类化学物质扩散进入平流层的同样归宿,阐明了影响臭氧层厚度的化学机理,使人类可以对耗损臭氧的化学物质进行控制。这些理论的研究成果因1985年南极“臭氧洞”的发现而引起全世界的“震动”,从而导致1987年《蒙特利尔议定书》的签订。这充分表明环境化学家的工作已经引起全人类的重视,环境化学已经开始走向全面发展。

    我国的环境化学研究也已经有了20多年的历史,自70年代起,在典型地区环境质量评价,环境容量和环境背景值调查,污染源普查,围绕工业“三废”污染,在大气、水体、土壤中环境污染物的表征、迁移转化规律,生物效应以及控制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工作。近年来,完成了一批攻关课题和重大基金项目等国家任务。“八五”和“九五”期间,在有毒污染物环境化学行为和生态毒理效应、水体颗粒物和环境工程技术、大气化学和光化学反应动力学、对流层臭氧化学、区域酸雨的形成和控制、天然有机物环境地球化学、有毒有机物结构效应关系、废水无害化和资源化原理与途径等方面的工作分别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攻关、中国科学院重大重点等项目的支持,取得了一批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形成了一支从政府到地方各级行政管理与环境保护部门、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等多层次的管理人员与研究人员队伍[2,3]。

    在酸雨测量技术、形成机制、物理化学特征、高空云雨化学、大气酸性污染物来源和沉降过程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在天然源研究、区域酸沉降模式和酸雨成因、能源与环境协调规划、酸雨区域综合防治和临界负荷的研究方法等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环境分析化学方面,从80年代起,我国先后制订出《环境监测标准方法》,《环境污染分析方法》和《环境监测分析方法》等,选取了200多种分析方法,近百种无机和有机物,所用的方法灵敏、准确、可靠,多年来在全国环境监测系统和有关实验室广泛应用。对监测分析方法的统一与标准化,在提高分析监测水平及实验室质量控制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1992~1995年,国家基金委化学部资助了重大基金项目“典型有机污染物环境化学行为与生态效应”的研究,探讨了某些有毒有害污染物的环境行为、在介质中的迁移转化规律、污染物的环境风险评价、水生天然有机物的起源、表征、与重金属相互作用机理与模型以及卤代烃生成潜力等。在新农药单甲脒的环境行为和生态毒理效应以及有机锡的生态毒理效应研究中取得了创新性成果。首次发现城市水源中的硝基多环芳烃的存在,对多氯联苯等的光解规律和产物毒性提出了新的机理和解释。部分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工作于1999年获得了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

    在O3的测量技术、中国光化学烟雾特征、室内大气光化学反应模拟、空气质量模式、汽车尾气高效净化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其中大气微量组分源排放、大气氧化能力、大气光化学模拟和模式的研究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三等奖。

    在天然水质变化与水污染控制原理、难降解有毒有害污染物的物理化学去除与生物降解和高级化学氧化、水质净化的高效生物和絮凝反应器、废水的无害化与资源化、清洁生产等方面取得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奖励。

环境化学范文6

1环境教育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我国的环境状况并不乐观大气污染水污染等已经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灾害性影响曾经风景如画的南京十里秦淮,如今已是垃圾充溢臭气熏天的龙须沟,淮河水无法饮用,大运河鱼虾绝迹,九七年的黄河断流,九八年的长江洪水,2007年的沙尘暴,日益横行的病毒疫情,个个都触目惊心。甚至于日前关于2012的种种猜测也并非危言耸听。这些都反射出人类不合理的索取行为所带来的恶果。至于城市的酸雨、近海的赤潮、湖水的干涸等,早已不再是新闻。因此,提高全民族的环境保护意识,已经摆上了国民教育的重要议事日程而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与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环保意识一旦形成,对其一生的社会行为乃至对整个中国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无疑将产生巨大的影响作用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是一件事关未来影响深远的大事情。

2化学教育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可行性

联邦德国各州文化部长会议于1982年的声明中关于学校环境教育的基本任务和目标为:“学校应努力通过环境教育培养人们的环境意识,有了环境意识,人们才会负责任地利用自然资源并避免威胁生存基础。对学生进行环保和环境意识的教育还可以帮助他们理解和同情和这些待解决的问题,应该向学生指出,为了保护生存空间,个人发展的要求应该和人类共同的利益相协调”。

在《21世纪议程》中明确指出:“教育是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们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的能力的关键”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是生态环境保护、而环境保护大计,环境教育为本。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客观上要求环境教育也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因为环境教育系统的全面和谐发展是全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

对于学校教育来说,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并不只是“拓展了教育的功能”也不只是“找到重视学习教育的强有力的理由”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发展观,也是世界各国共同选择的发展道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是生态环境保护,而环境保护大计,教育为本。环境教育要发挥好应有的作用,从内容到方式都能引起受教育者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使学生具有一定的环境科学知识和分析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还为将来继续学习和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变一次性环境教育为终身教育。

环境教育不拘泥于环境科学教育体系的需要,它可以多反映一些新知识和新技术,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同时容易与 各学科之间进行融会贯通和相互应用。

3在化学教育中渗透环境教育的独特性

化学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化学教育在培养学生环境意识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同物理、生物等都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主要学科。许多污染物的成分、特性、形成过程、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危害以及如何防治等,都与化学教学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初中、高中化学教学大纲中也明确提出,化学教育应培养学生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

4化学教育如何结合环境教育

在化学教育中,化学教师应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

4.1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在中学化学教材中,包含许多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内容,如在气体有关的教学,可从大气层结构特点,空气的成分,气候现象到空气污染,有害气体物质的监测分析,从地理、天文、气象到物理、化学、生物全面的传授知识,这样既可以扩大学生知识面,又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在高中化学教材中,则介绍了几种金属。人类发展到现在,金属的贡献功不可没,然而重金属对环境和人体的伤害也是不容忽视的。教师在讲解时就应该面面俱到,在肯定它们的作用时,也应该强调重金属的污染性,如铅冶炼厂排气和汽车排气中的铅对大气的污染,从皮革加工、染色、电镀等工厂排放出来的含铬废水造成水污染,尤其是重金属汞、铜、铅和类金属砷等,它们在环境中难以降解,能在动物和植物体内积累,通过食物链逐步富集,浓度成千成万甚至成百万倍地增加,人食用了受重金属污染的食物后,会造成神经与器官的损害和生殖畸形。

4.2在化学试验过程中,进行环境教育

化学试验作为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重要职责,并且较之课堂教学更具有直观性一方面,教师可以以环境污染物为试验样品,进行观察分析与研究。另一方面,化学教师在自己做或指导学生做实验时,也可以切身实地的进行环境教育。例如在做有有毒性气体(如S〇2、CO等)放出的试验时,可增加尾气处理装置,以减少有毒气体排放对实验结束后的试验废液废物应放入指定地点,这样既可减少污染物污染,也教育学生环境保护要身体力行,从自身做起,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4.3在化学课外活动中,加强环境教育

可以通过开展环境保护活动,例如组织学生测定大气污染物浓度测定附近河湖水的酸碱度,到附近工厂进行污水排放观察及污水处理参观,利用节假日到野外收集废电池等等,让学生亲身体验环境污染的程度及其危害性,增强环保观念。同时也要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从自身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时刻牢记环保使命,充分利用节约能源,合理分类存放生活垃圾,不使用污染环境的物品,努力将环境污染降低到最低程度,保护好我们的家园。

5环境教育的原则

5.1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原则

将历史上的环境变迁、重大环境事件与当前的环境状况结合起来,起到以古鉴今的作用。进而揭示环境科学变化的实质和规律的辩证关系,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对立统一观念,“量变质变”规律,“内因外因”关系等,树立和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5.2整体性原则

一方面应从整体上考虑环境教育,即环境教育的跨学科性,另一方面环境教育应从整个世界、整个人类的全局出发,以一种全面的观点来认识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之间的密切依赖性,既要重视自然环境教育,也要重视人文社会环境教育。

6小结

环境教育虽早于可持续发展战略数年提出及开展,但却是由于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针及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实施而蓬勃发展起来的,而且,环境教育所实施的内容,也正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及可持续发展教育所关注的中心内容。因此,可持续发展与环境教育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它们是由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促进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同步协调发展,并最终开创出一个今世与后世都能公平享受的具有持续发展能力的健康而美好的理想社会这样一个宏伟目标紧密地贯穿在一起的。可以说,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与推进,必须依靠可持续发展教育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来推动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的可持续发展这种重要功能的凸显及重要力量的效用发挥;而环境教育则是可持续发展教育进行及目标达成的必由之路。因此,环境教育的实施与成效,关系到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成功,乃至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达成。进一步加强环境教育,形成全民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公众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人、自然与社会的和平共处及可持续发展,必将成为未来教育发展的重心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