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取名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诗经取名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诗经取名

诗经取名范文1

武汉十大著名景点

1.黄鹤楼

黄鹤楼是中国三大名楼之一,也是中国历史十大文化名楼排行榜之一,从远看雄浑壮观,威严不已,现如今虽不及从前那般壮观,但也是去武汉游玩的必经之地。

2.武汉欢乐谷

武汉欢乐谷是如今年轻人游玩的好场所,不仅仅有各种刺激的项目,像万圣节也会有各种活动。这里也是大部分人的首选之地。

3.江汉路

必江汉路这里有多条小吃街,各种品牌服装店,也是大学生周末首选地,拥有着独特的建筑,曾经是英租界,江汉路算是武汉最繁华的街道了。

4.楚河汉街

楚河汉街采用民国建筑风格,这里不仅有着特色小吃,还有蜡像馆,各种特色奶茶店,饰品店应有尽有,交通十分便利,是武汉吃货的十大圣地之一。

5.古琴台

汉阳古琴台建于北宋,这里因为一个高山流水的典故,俞伯牙钟子期的故事所以成名,有天下知音第一台之称,是后人为纪念这一对挚友而建。

6.晴川阁

晴川阁是武汉三大名胜之一,有着“楚天第一名楼”之称,是武汉标志性的古建筑,风景独特,喜欢古风的朋友一定要去看看,这里也很适合拍照哦。

7.昙华林

昙华林虽然是一条特别小的街,整体上没什么特别之处,但是这条小街给人的感觉就是很美好,一切看起来真的很舒心,每天都有好多游客来此拍照。

8.户部巷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街道,武汉的户部巷也不例外,此处简直是美食聚集地,整条街都是食物的香气,每天的人流量都很大。

9.江滩

这里不仅仅有知音号,白天还可以在码头那边坐轮渡,晚上还有着各种灯光秀,也是很壮观的,江滩公园的景色也是不错的。

10.武汉大学

诗经取名范文2

去年11月底,湖南省教育学会请了全国一些有名气的老师到长沙上课、讲座,笔者慕名而去。说实话,这次来上课、讲座的老师中,有些我是听了多次课与讲座的。听完后感觉到,有些名师的课与时俱进,每次听了都有新感觉、新体会。但也有些却是停滞不前,总是老调重弹。比如有一位在上完课后说,这堂课是第38次上了。我一听很惊讶,上了38次?但仔细回味那堂课,却觉得不像是千锤百炼出来的,值得讨论的地方太多了,甚至连课中所涉及的一些基本常识还值得推敲。至此,我们很容易想到“名师需有进取精神”的话题。

名师要不断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特别是专业基础的成长。课程改革以来,提得比较多的是教师的专业成长。那么,名师需不需要专业成长呢?答案是不言而喻的。我认为,教师的成长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基本功的成长,二是教学技能的成长,三是师德的成长。作为名师,后两个方面可以说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而第一个方面,却是名师的软肋。特别是小学数学教师中的名师,大多数没有经过数学专业的系统学习与训练,数学基本功明显不足,课堂内出现数学知识方面的问题也就在所难免。如果名师不抓紧学习专业知识,全靠原来已有的那“三板斧”,很明显要落后于时代,落后于普通教师,落后于原来的自己。

名师要有超越已取得成绩的进取心,不断完善与发展自己。名师不同于普通的老师,在老师们心目中享有崇高地位,是他们的楷模。老师们不怕路途遥远,许多人甚至自费来向名师学习,为了什么?就是为了学到一些当好教师的真本领。如果名师上的课没有吸引眼球的地方,讲座没有启发人的内容,那是对不起老师们的。名师要做到拿出来的课都精彩,每场讲座都叫座。要做到这一点,名师必须保持一颗时刻上进的心,不断学习,不断吸收新的养料,不断丰富与完善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老师们面前。

名师要虚心向老师们学习,博采众长。有人请华罗庚先生去讲学,他走上讲台,开门见山地说,我不是来讲学的,而是来学讲的。华罗庚先生可以说是真正的名师、大师,虚怀若谷,非常尊重普通的听众,将自己当做学生。可是,有个别名师,别人对他提出一点不同的看法,就不那么友好了,他总认为自己非常了不起。有这样想法的名师,是不可能赢得老师们的尊重与爱护的。对名师来说,每一个老师都是他的一面镜子。不论老师们提出的观点是否符合自己的意愿,作为名师,要充分尊重老师们的发言权,更要认真、仔细地思考意见中的合理成分。老师们是从教学中磨炼出来的,他们对教学都有自己的看法。名师如果能够虚心向老师们学习,也是不断提升自己的有效途径。

名师在成名之前,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在成名之后,照样需要努力奋斗,才能使自己更加富有朝气,富有灵感,富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思想与观念。但愿名师们与老师们共同成长,共同创造我们教育的美好明天。

诗经取名范文3

关键词:官渡区;五采区;生态环境现状;修复对策

中图分类号:X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8001902

1 引言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各大工业矿区在为昆明市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在不同程度上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这些破坏均直接威胁并破坏群众居住环境,加速了生态环境恶化,阻碍了周边群众环境质量的改善和提高,严重影响了旅游资源,阻碍了全市经济、环境以及社会效益协调发展,因此研究“五采区”生态环境现状及修复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2 生态修复概述

生态修复即生态系统停止人为的干扰,进而减轻负荷压力,凭借生态系统自身的调节能力和组织能力让其朝着有序的方向演化,也可以指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能力,再配合一定人工措施来使已经被破坏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或朝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1]。

3 昆明市官渡区“五采区”生态环境现状

官渡区地处滇中高原中部滇池东北岸,位于昆城区的东面,是该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东面跟宜良相邻,南边跟呈贡相邻,西面跟盘龙和五华两个城区相邻,昆明市官渡区“五采区”的生态修复工作最早是在2007年开始的。截止到2011年,官渡区“五采区”开展植被修复工作共计99个,修复面积高达9412亩。在逐步设施生态治理和生态修复过程中,滇池流域的面山范围内共344个采点在经过全面盘点之后,根据植被修复项目连片规划管理的原则整合了33个采区,开展了植被修复、郊野森林公园建设等,成效显著,但是因各方面因素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客观采取的破损面积大,大面积的岩石,失去了植被修复的条件,针对这种情况需要采取超常规工程措施;②在一些采区中,因为交通不畅、土地资源匮乏、严重缺水、水电配套设施不到位以及地界产权纠纷等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③关于纯植被修复治疗的采区中,缺乏社会企业的积极参与和投资建设,财政资金投入有限;④生态环境修复相应的配套资金不足。

官渡区属于典型的石质山区类型,因为自身具备的山高、水资源不足、土层薄等自然条件为生态修复工作带来较大难度,然而由于生态修复的工作本身是一项长期性系统工程,生态修复的范围有待进一步扩大,所以官渡区的生态修复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充足的资金作保障。

4 “五采区”生态修复的对策

4.1 “五采区”生态修复的原则

(1)坚持科学规划的原则。生态修复的规划必须有一定的前瞻性,规划要从整体入手,科学配置,充分兼顾生态修复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

(2)坚持重点突出的原则。“五采区”的生态修复应该根据资源条件和环境的差异规划与之对应的建设内容,实施综合治理,并突出修复的重点和特色。

(3)坚持适地适树的原则。要因地制宜,科学修复,积极培育出优质树种,将灌木和乔木相结合,构建人工复层林,以实现修复的近期景观和远期效果。

(4)坚持改造并重的原则。开展绿化造林,加强对森林的经营和管护,同时规划与实施共同推进。宜造则造、宜封则封,造改并举,突出效果,保证栽植一次成活、一次成林、一次成景。

4.2 “五采区”生态修复的对策

4.2.1 面山整治和人工造林

滇池流域面山的采矿、采石、取土点(场)等“五采区”应全部关闭,并做好“五采区”的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与绿化植被恢复工作,采取超常规的工程措施推进面山石漠化、岩裸地、沙地带等难造林地的绿化建设,完成滇池面山人工造林的任务,采用低效林地改造、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多种手段实现生态保护的目标。由于滇池流域“五采区”的自然条件差,水资源匮乏,再加上水资源被污染,因此在该地区造林的存活率和保存率较低,这为实施矿山生态修复带来了较大的难度。所以在“五采区”矿山生态修复工程中,有必要考虑通过抗旱造林技术来实现修复。造林的季节最好选择在雨季及6、7、8三个月。在造林树种的选择上,针对各种不同类型的地块,以选用桤木、清香木、黄连木、麻栎、滇青冈、四照花、滇朴、石楠、枫香、冬樱花以及其它适宜的具有成熟育苗基础的优良乡土树种为主,使用高规格苗木,切实保障成效。

4.2.2 水利配套措施

水资源作为“五采区”实施关停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是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在矿山生态修复中,在加强防洪和集雨工程建设的同时,还应该注重提高植被或者播种建植的植物成活率,重视植物的浇水养护工作,加强对应的配套蓄水和供水设施建设。

4.2.3 水土流失区修复措施

官渡区水土流失的重点控制区为盘龙江和宝象河流域沿岸地区。应加强流域沿岸水土保持林建设和自然林、次生林的保护。实施以松花坝水库、宝象河水库为主的生态恢复工程。通过绿化植被恢复、异地抚育、生物迁移等措施,选择速生乡土树种合理配置人工群落,在人工辅助5~6 年后,让群落按照自然更新演替方式恢复,以避免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带来的土壤侵蚀和自然生产力衰退。对于已经破坏的“五采区”、荒山、山坡进行植被恢复,减少水土流失,并尽可能保持该区植被的原生状态。

4.2.4 加大生态修复技术的推广和创新

要充分根据官渡区五采区具体的生态类型和修复技术集中的特性,构建适合该地区的生态修复技术标准体系,另外,还需要积极探索出关于废弃矿山生态修复跟产业化相结合的新模式,使官渡区逐渐成为先进生态修复技术的研发中心、生态产业集散中心以及生态文明推广中心。除此之外,还应该积极推广废弃矿山修复的成功经验,并注意保持生态建设地区跟地区之间的平衡发展,进而让五采区的群众都能够享受到生态修复和生态建设带来的成果。

4.2.5 发展替代产业,为生态修复营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官渡区的“五采区”绝大部分在农村中,面临着产业发展不足的困境,进而农民的生计和增收问题突出,所有必须重视对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替代产业。要将建设区域经济作为平台,充分结合官渡区的历史、自然以及文化的优势,构建“多维立体”的生态涵养类型经济发展体系。另外,还应该完善跟旅游相关的基础设施,并不断创新生产经营和组织的方式,并积极吸引各种社会资金参与到旅游资源开发中,大力发展绿色养殖和特色种植产业,实现农业和旅游业、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最大程度地拓展当地农民的就业渠道和增收空间,切实解决“五采区”广大农民的生产和生活问题,为实施生态修复工作营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保证生态修复工作和保护工作顺利开展。

5 “五采区”生态修复的保障措施

5.1 提高认识,加强政策引导

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并利用各种途径加强“五采区”生态修复相关工作的宣传,积极号召社会各界力量支持并参与,切实将”五采区“生态环境修复当作一项长期的治理工程来抓。

5.2 强化科技,加大技术支撑

相关部门要充分利用当前的成熟技术,邀请各方面的专家献计献策,并积极跟本地区的各个科研所取得联系,争取得到技术支持,提高昆明市“五采区”生态环境修复水平。

5.3 广开渠道,加大资金投入

由于滇池流域“五采区”植被修复所需投资大、涉及范围广,因此在修复时政府部门应该充分发挥自身主导地位,一是要继续积极地想办法,加强与上级财政的沟通协调,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二是要合理调配本区财力,资金安排向生态建设方面倾斜,确保生态涵养区建设的顺利实施;三是要加强项目资金监督检查,加强日常支出的跟踪反馈,严格按照招投标制度和监理制度等规定程序拨付资金,确保财政资金的高效安全运行。同时,要因地制宜,将生态修复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寻求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

6 结语

“五采区”生态修复作为一项具有复杂性及长期性的工程,应该根据滇池流域自然环境的具体情况制定长远的规划,在生态环境修复过程中,应该根据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类型和特点,开展对应的修复措施,针对当前五采区生态环境现状,笔者认为可以从面山整治和人工造林、完善水利配套措施、实施水土流失区修复、加大生态修复技术推广与创新、发展替代产业等来推动我区生态修复工作的发展,以取得长久的效益。

参考文献:

诗经取名范文4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发展经济这个中心,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大力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广泛开展创建活动,努力使文明创建工作为促进开发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思想保证、精神动力。

二、创建目标

(一)以企业获得园区文明单位为目标,进一步深入持久地开展文明单位创建活动,有重点的在硬件和软件建设方面加大力度,全面提升我区所辖企业文明创建工作总体水平。

(二)通过文明创建活动,积极带动园区企业各项工作全面开展,将我区广大企业职工的思想统一到“在创建中发展,在发展中提升”的创建工作理念上来。通过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为开发区文明创建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三)以“三项整治”(即交通整治、环境卫生整治、安全整治)、“四个提升”(即提升企业文明素质、提升园区管理水平、提升执法服务水平、提升全员参与创建水平)为重点,全面推进开发区文明创建各项活动的落实。

三、方法步骤

第一阶段(2016年4月15日-20日):各入园企业应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制度,明确创建责任,确保文明创建活动落到实处。对文明创建工作进行责任分解,企业负责人负总责,并对企业的文明创建进行督促和指导,积极投身到文明创建工作中;由开发区文明创建办牵头,各相关责任部门积极配合,在4月20日前组织一次以整治门前占道经营、铲除牛皮癣、治理道路两侧可视范围内的白色垃圾为主的专项行动。行动过程中,区内各企业需全力配合,集中精力、集中人员参与整治活动。

第二阶段(2016年4月20日-30日):开发区综合执法大队工作人员按照《经济开发区文明创建考核细则》对园区所有投产企业进行现场打分,并结合企业文明创建所做工作进行排名,评选出开发区文明创建先进单位。

第三阶段(2016年5月3日-6日):由开发区管委会组织园区企业负责人现场观摩在文明创建工作中做的较好的企业,开发区综合执法大队对相关单位的文明创建工作进行跟踪督察。

四、保障措施

(一)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为推动园区文明创建工作水平,做好对园区企业文明创建的指导工作,成立文明创建指导工作组。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领导组下设办公室,由开发区综合执法大队大队长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集中整治过程中的具体事务。

诗经取名范文5

它不仅有举世闻名的文物宝库——莫高窟,还有“大漠孤烟、边墙障,古道驼铃,清泉绿洲”等多姿多采的自然风貌和人文景观。其中鸣沙山月牙泉风景名胜区,就是敦煌诸多自然景观中的姣姣者。古往今来以“沙漠奇观”着称于世,被誉为“塞外风光之一绝”。

它和鸣沙山东的莫高窟艺术景观、融为一体是敦煌城南一脉相连的“三大奇迹”。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人民向往的旅游胜地。鸣沙山位距城南五公里,因沙动成响而得名。山为流沙积成,沙分红、黄、绿、白、黑五色。汉代称沙角山,又名神沙山,晋代始称鸣沙山。其山东西绵亘40余公里,南北宽约20余公里,主峰海拔1715米,沙垄相衔,盘桓回环。沙随足落,经宿复初,此种景观实属世界所罕风。

月牙泉处于鸣沙山环抱之中,其形酷似一弯新月而得名。古称沙井,又名药泉,一度讹传渥洼池,清代正名月牙泉。面积13.2亩,平均水深4.2米。水质甘冽,澄清如镜。流沙与泉水之间仅数十米。但虽遇烈风而泉不被流沙所掩没,地处戈壁而泉水不浊不涸。这种沙泉共生,泉沙共存的独特地貌,确为“天下奇观”。

诗经取名范文6

[关键词]明清时期 东北地区 森林资源 变迁

[中图分类号]K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09)10―0113―04

生态环境问题已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森林是生态环境组成部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生态系统的主体,对维护生态环境发挥着极大的功效。东北地区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自古以来,东北的森林资源就十分丰富,经过明清时期,特别是清末帝国主义的掠夺性采伐,仅一个世纪,就使我国东北珍贵的森林宝藏、浩瀚林海损失大半,原先相对平衡的生态系统亦遭到严重摧残。研究东北地区森林资源的历史变迁过程,探寻造成森林变迁及生态环境演化的原因,无疑对当今生态保护及林业可持续经营具有重要意义。

一、明清时期东北地区森林资源的变迁

东北的森林,古称“窝集”、“乌稽”。据文献记载,自混同江至宁古塔的两个窝集,“那木窝集四十里,色出窝集六十里,各有岭界其中,万木参天,排比联络,间不容尺。”康熙二十年(1681年),吴振臣与父母从宁古塔(今黑龙江省宁安县)经船厂(今吉林省吉林市)返北京,经过大小森林描述道:“第三日,进大乌稽,古名黑松林。树木参天,槎牙突兀,皆数千年之物。绵绵延延,横亘千里,不知纪极。车马从中穿过,且六十里。初如乌稽,若有门焉。皆大树数抱,环列两旁,洞洞然不见天日。惟秋、冬树叶脱落,则稍明。”乌稽中森林茂密、树种多样,“乌稽中皆乔松及桦柞树,间有榆椴,鳞接虬蟠,缨山带涧,蒙密纷纠。”咸丰八年(1858年),何秋涛在《朔方备乘》中描述道:“吉林、黑龙江两省实居艮维之地,山水灵秀,拱卫陪京,其间有窝集者,盖大山老林之名……材木不可胜用……以故深山林木,鲜罹斧斤之患。而数千百里,绝少蹊径,较之长城巨防……林中落叶常积数尺许,泉水雨水,至此皆不能流,尽为泥泽,人行甚难。有熊及野豕、貂鼠、黑白灰鼠等物,皆资松籽、橡实以为食,又产人参及各种药材。”由此看来,直至清代前期东北地区的森林还保持着较为原始的景观。

东北地区的森林主要分布在鸭绿江流域、图们江流域、松花江流域、牡丹江流域、拉林河流域、三姓地区、中东铁路东部地区、中东铁路西部地区、大兴安岭和小兴安岭。

鸭绿江林区主要在鸭绿江西岸。清政府原来禁止在此伐木和开垦,人迹罕至,所以林木葱郁,连绵千里。同治初年(1865年前后),许多山东破产农民“闯关东”谋生,来此伐木,从此森林被大量砍伐。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中日合办的鸭绿江采木公司成立,沿江森林更是遭到大规模的砍伐。图们江林区为图们江及其支流海兰河、嘎呀河和珲春河流域。晚清亦有朝鲜移民来此伐木和开垦。松花江林区处松花江上游地区,从清末起,松花江主流、拉法河、辉发河沿岸的森林都被大量砍伐。由于该林区山岭重叠,坡度较大,垦殖不便,故森林破坏比鸭绿江林区为轻。拉法河流域的原始林由于遭到不同程度的滥伐,大部分已变成天然次生林。辉发河流域也出现许多天然次生林。牡丹江林区为牡丹江流域的上段,晚清山林禁令解除后,开始被采伐,只有山脊尚存原始林。三姓地区处于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之间,富锦县东面和南面的山地尚保存部分原始林,靠近松花江岸的森林都已被“拔大毛”,变为以阔叶树为主的散生林,有的地方林木已被伐光而成为无林地。中东铁路东部林区指中东铁路从哈尔滨到绥芬河段沿线。19世纪末期,沙皇俄国修筑中东铁路时就地取材,大肆采伐森林。小兴安岭林区范围为大兴安岭以东、黑龙江以南、松花江以北地区,森林主要分布在诺敏河与汤旺河之间。直到清末,还无人采伐,林木蔽日。日本人侵占东北时期,对小兴安岭森林进行了大规模采伐。

由于明清时期尤其是晚清以来的掠夺性采伐,东北林区的森林资源遭到很大破坏,森林大面积被砍伐,次生林取代了原生林,密林变成疏林,疏林形成荒原。

二、明清时期东北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

(一)森林资源削减。延至清末,东北广大平原已是田连阡陌,城镇比立。“呼兰全境初皆森林,巴彦苏苏则译言富有森林也,开垦以来不及数十年,腹地之木芟夷尽矣,所补植者杨柳槐榆以供炊爨,尚不足用,筑屋制器以暨木桦炭料必购之青黑二山,或远至于呼兰河上游之于吉密,道远输运艰,价值日益增长,而此数处者虽为森林区域,日斩月代,无保护之方、培养之策,迟之又久,吾见其濯濯,未始有材已耳。”资源使用的严重缺乏现象,正反映了森林资源的削减。

(二)水土流失严重。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除了提供木材和各种林副产品外,还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保存森林生物物种、维持生态平衡等重要作用。《朔方备乘》中《窝集发源诸水》详述了发源于窝集的123条河之名称,并列出其流向,说明森林丰富时,山青水碧,而且是川流不息的。在森林破坏较为严重的辽河流域,每年都有大量泥沙被冲入辽河,至今辽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已达总面积的1/3以上。清末以前辽河曾是东北地区航运命脉,但20世纪初以来,由于该流域水土流失严重,河道淤积,逐渐失去了航运功能。1904年,仅从辽河上游通江口到人海口营口港之间就形成了162处浅滩,个别浅滩流沙堆积竟然超过河岸2米。

(三)自然灾害频发。据吉林省气象部门研究,由于森林环境的破坏,旱涝频率逐渐增加,大旱次数不断增多。据记载,1852-1874年,当时东北林木葱郁,覆盖率在70%以上,旱涝频率为12%,基本未发生大旱;1875-1924年间,由于人口增多,森林采伐量增加,旱涝频率上升到26%,出现4次大旱灾;1925-1974年间,森林覆盖率由70%降到37%,旱涝频率上升到38%,发生5次大旱。近150年内全区旱灾增加了3倍。原先生态环境较好的大兴安岭林区,近年来也常有灾害性大风或受到严重的水灾、旱灾威胁。小兴安岭气候逐年变干,汤旺河丰水年与枯水年泾流深的变率逐年增大,林区及其附近地区水、旱成灾的现象也在逐年增加。产生这些自然灾害的原因,都是由于河流上游及广大山区的森林植被长期遭受破坏,自然生态失去了平衡。

(四)生物多样性被破坏。一个生态系统之所以具有自我更新和维持的能力,是因为生存其中的生物之间存在着紧密的交互作用关系,生物问的交互作用是维持生态系统健康的基础。当森林大肆削减,自然灾害频发时,就引起了区域范围内生物圈内部结构的变化。由于人口的增加,人类生产活动的加强,使得林区的珍稀动植物资源日益减少。“人日稠,兽日稀,猎户遂因之而少,他县皆然。”“以前古木参天,森林茂密,兽有鹿、豕,禽多飞雉,同治以来边禁废弛,山木尽伐,禽兽逃匿”。《盛京通志》记载,虎在东北“诸山皆有之”,最具区域代表性的动物首推东北虎,而由于失去了森林的屏蔽,

东北虎数量锐减,分布区域日趋缩小,几乎绝迹。此外,梅花鹿、黑熊、豹、紫貂和野猪等原先常见的动物亦不多见。不只是动物逃匿乃至濒临灭绝,植物也难逃厄运。原始森林遭受大面积破坏之后,原来的天然针叶林或针叶为主的针阔混交林逐渐演替为次生阔叶林,蓄积量减少,生长量降低。如珍贵的红松即将濒于绝迹,水曲柳、黄波萝逐渐稀少,“药材之属有人参,乾隆三十五年放蒙古尔山参票五百三十九张一票一人,人交参五钱,计岁交参二百六十九两五钱,嗣后蒙古尔山南北次第开放,垦为熟地,无参可采。”关东三宝的野山参更是罕见。

三、明清时期森林资源变迁及生态环境恶化原因分析

我们知道,人类历史时期生态环境变迁的最大推动力即人类自己,因此,人类社会的经济开发过程在很大程度上与生态环境的破坏过程相伴而行。

(一)森林的过度采伐利用。明初至清末,南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激增,对用材和薪材的需要,促使森林采伐生产木材的事业得到进一步的扩展。明代东北一带山势高险,林木茂密。明永乐年间(1402-1424年)在吉林附近设有船厂,为了制造船只,进行了森林采伐。明初规定造一艘一千料的中型海船,需杉木342根,杂木149根,株木20根,榆木柁杆2根,栗木2根,橹38枝。由此可见用材之多。明中叶以后,“不知何人始于何时,乃以薪炭之故,营缮之用,伐木取材,折枝为薪,烧柴为炭,致使木植日稀,蹊径日通,险隘日夷”。清代开始对东北的木材进行开采。康熙四年(1665年),准“广宁、锦州、宁远、前卫等处居民边外采伐木植。”辽河支流浑河(亦称呼纳呼河、呼努呼河或胡纳胡河)是奉天木材的主要运路之一。尽管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东北辽西一带的森林已开始采伐,但清代之森林采伐尤甚于明代。随着林业生产的发展,东北的木材贸易也日趋繁荣。清末东北有相当数量的木材销往外地。据1906年记载,鸭绿江流域林区每年可向天津、北京、营口等地输出价值三四百万两的木材。清末索伦山林区每年木材的销售额亦达二三百万元。

森林之所以被过度采伐利用,笔者认为原因有二:一为木材商品经济的发展。晚清时东北地区出现了商业性木材采伐。木材市场就是木材商品交换的场所和领域,是木材流通的总的表现,它体现了木材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鸭绿江材的集散地,早期在安东,后移至大东沟。该木材市场历史较久,占有重要地位,是北方各城市供应木材的主宰者。二是便利的运输条件。晚清时期,东北林区的木材主要靠水运(俗称流送)。东北水运有几条途径:(1)松花江上游森林区的木材从松花江东岸陆运,从岭南各小沟南下出那尔轰河管流,由此出头道江编筏;从岭北顺沟而下出辉伐河编筏。(2)吉敦路沿线森林区的木材:在嘎雅河流域可以管流,自北以下可以放筏。(3)宁安及镜泊湖森林区的木材:此区河道较浅,先管流至大河编筏。(4)图们江流域森林区:上游主要用车辆或牛曳运材,其支流红旗河、马鹿沟可以放筏。一般先至珲春,后改编大筏,每筏约50根。在铁路未铺设处,有部分管流。

(二)毁林垦殖的影响。从明到清,人口总量在不断增长,但耕地面积的增长幅度不大。人口的高速增长超过了当时的生产力条件和土地资源的承受能力,由此以土地为载体的森林资源的破坏成为一种必然。清朝廷原来对东北森林实行封禁,不准进行伐木和农垦,以保障风水。同治初年,许多山东等地破产农民为生活所迫,“闯关东”谋生,来辽东鸭绿江流域伐木、农垦。山东农民愈来愈多,官府无法制止,光绪四年(1878年)干脆将东北森林开禁,准许入林采伐,但必须交缴捐税,由地方官署发给“木植票照”,凭票采伐。由于清政府只知收纳木植捐税,而不管理采伐现场,因而鸭绿江沿岸的原始森林遭到破坏,采伐范围不断扩大。

(三)晚清帝国主义的侵略掠夺。清朝末叶,沙俄、日本帝国主义相继侵入东北,给东北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1840年以后,沙皇通过军事讹诈和武装侵略,强迫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强占了东北48个窝集中的18处窝集,侵占林地面积约为7211万公顷,森林面积约为6920万公顷,估计森林蓄积量约为80亿立方米。在沙俄的侵略政策下,大批俄国资本家涌人中国东北林区,依靠中东铁路的运输条件和他们的雄厚资本,大肆砍伐大、小兴安岭森林。中东铁路沿线两侧布满了俄国资本家的林场。1905年,日俄两国背着中国签订《朴茨茅斯条约》,东北南部成为日本的势力范围。他们在《附约》中规定,日本在鸭绿江右岸(即西岸)有采伐森林和经营安奉铁路(安东至奉天,今丹东至沈阳)的权利,迫使清政府承认这个条约,并胁迫清政府同意设立中日合办的木植公司,采伐鸭绿江流域森林。日俄帝国主义利用“拔大毛”的采伐方式,使东北地区的森林资源受到了掠夺性的破坏。

四、结语

森林的破坏容易。恢复难。这是林业生产长期性的必然反映。森林的破坏正在消弱环境养育人类的能力。森林在自然界能的转化和平衡过程中起着重大的作用。通过历史的回顾,我们要从中吸取教训。

(一)应合理采伐,有续经营。森林采伐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相互制约的,选择科学的采伐方式、采伐强度,以适度的开发来维护区域的生态平衡,达到采伐促进森林天然更新和增长的目的,从而真正实现森林的可持续发展,进而切实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从历史进程及采伐数量来看。东北地区森林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帝国主义的破坏,木材采伐方式以“拔大毛”为主。经营森林完全以生产木材、追求木材产量和经济效益为主,导致森林资源出现单位面积蓄积量低、树种结构与林龄结构不合理的“一低二个不合理”的状况,很多林地是“远看青山在,近看没用材”、“远看绿油油,近看水土流”,造成林地生产力的巨大浪费。我们只有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才能创造美好的未来,为子孙后代造福。而要想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森林是重要的支柱。森林不仅是生产木材的基地,更重要的是保护工农业生产的绿色屏障,是人类文明生活的伴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