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讲历史人物故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讲历史人物故事范文1
被儿童称为“故事爷爷”的孙敬修,毕生致力于儿童教育事业。他总结几十年的实践经验,精辟地指出:“儿童求知欲强、好奇心胜,最喜欢生动、形象、活泼的教育,讲故事正好迎合了他们的这种心理。讲故事决不应当成为妈妈们哄孩子、打发时间的手段,而应让儿童受到教育。因为故事不但能使孩子们开阔眼界、丰富知识,学习语言,而且可以对他们进行道德教育,培养他们美的心灵。一个美好的故事,往往对儿童的一生都有十分重大的影响。”那么,父母应当怎样给孩子讲故事呢?
对故事应有所筛选
古今中外,故事浩如烟海。日月星辰、雷电风雨、山川草木、历史地理、人物典故……无一不入故事之林,良莠混杂,不筛选能行吗?
怎样筛选呢?第一,把思想性、教育性放在第一位;第二,选择故事性强、富有情节,而且符合儿童口味的故事;第三,适当照顾趣味性,诙谐而幽默;第四,必要时可把故事进行剪裁加工或改编。
开发孩子的智力
孩子听故事,随着故事情节的跌宕,其想像的翅膀能不断挥舞,并逐渐进入角色。为了训练孩子的想像,有时可在故事的中途停下,让孩子自己去续编,从中进行引导,有时还可以和孩子互相交替地对接故事。心理学家所说的“讲故事是训练儿童想像力的体操”,就是这个意思。
孩子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可以学习语言,学习运用语言表达思想感情,学习塑造人物典型。如果在孩子听完故事后,父母能让他复述,不仅能锻炼孩子的思维和语言,而且还有助于其记忆力的锻炼。
塑造孩子的人格
孩子年龄小,知识经验贫乏,对他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大道理往往难以被他们所领悟。但是,如果利用形象、生动的童话、神话、民间故事和历史人物故事的描述与刻画,他们就很容易接受。他们不仅能接受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准则,而且还可以产生相应的道德感情,树立起模仿的榜样。比如,“谦让”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如果讲大道理,孩子听不明白,大人亦难以三言两语说得清楚,换上故事《孔融让梨》,问题就可迎刃而解。
必须要有针对性
不同年龄的孩子,故事应有所不同。年纪小些,故事应短些,情节应简单些,故事的含义亦应浅显些;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故事可相应拉长,情节相应的复杂,含义亦可深刻些,让他们通过思考去领会。
讲历史人物故事范文2
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学者。学生是被教的主体。因此,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有针对地教对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最初接触教学的时候,我还不懂得了解学生对教学的重要性,只是专心研究书本,教材,想方设法令课堂生动,学生易接受。
一方面,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较弱,刚到一个新的学习环境,同学们还不能适应。另一方面,有的同学比较活跃,上课气氛积极,但中等生、差生占较大多数,尖子生相对较少。因此,讲得太深,没有照顾到整体,我备课时也没有注意到这点,因此教学效果不如理想。从此可以看出,了解及分析学生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对授课效果有直接影响。这就是教育学中提到的“备教法的同时要备学生”。这一理论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曾有一位前辈对我说:“备课备不好,倒不如不上课,否则就是白费心机。”我明白到备课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不满意就不收工。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
历史这一门学科,对学生而言,既熟悉又困难,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之下,要教好历史,就要让学生喜爱历史,让他们对历史产生兴趣。否则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畏难情绪,不愿学,也无法学下去。为此,我采取了一些方法,就是尽量多讲一些历史人物故事,让他们更了解历史,更喜欢学习历史。
讲历史人物故事范文3
关键词:初中历史;兴趣教学;激发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1-332-01
兴趣是知识的入门。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当一个人对某 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入迷地去追求,去探索。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必将成为他学习的内在动力。 学生对学习有无兴趣,既是反映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增 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就成为众多教师不懈追求、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笔者结合新编初中历史第一册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 生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的体会。
一、导语激趣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每节课能否都有个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如果教师一上课就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甚至成为催眠曲,因此必须讲究开头艺术。要尽可能一开始就引人入胜,把学生吸引住。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必须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开讲导语,用别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如我在认真分析教材第1课《历史告诉我们什么》时,通过认真分析教材内容和结合当前形势的特点后认为:这一课首先要告诉学生如何做人的道理以及应做怎样的人。所以讲这一课时,我这样开头:“同学们,你们一定 听过或读过许多历史故事,看谁能讲出秦始皇、曹操、秦桧、刘胡兰分别是什么时期的人物?他们是怎样的人 ?”这一问题的提出,顿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不少学生七嘴八舌在议论。我先后叫了几个学生来回答,但他 们的答案都不够准确。这时我先指出以上人物分别属于那个时期。在学生聚精会神地听时,我板书第1课课题《历史告诉我们什么》导入新课:“历史上的人物形形,有的光耀千秋,象英雄刘胡兰,受到了世世代代人民的崇敬;有的遗臭万年,象奸臣秦桧,长跪地上向人民请罪。”这时我指导学生看课文《刘胡兰》、《 秦桧》的插图。进而激励学生:“我们学习了历史,就应懂得怎样做人。我们应当做象刘胡兰那样的人,有远 大的理想,高尚的气节,将来才能为建设祖国多作贡献。”这样的开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
伴随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在历史教学中得到广泛的运用。它能通过图片、动画效果、影音资料等再现已经发生过的事件,这能够极大地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初中学生仍然处于感性思维状态,多媒体对于初中历史教学尤为重要,多媒体教学软件中丰富多彩的视频图像,优美动听的声音,色彩鲜艳的图片,历史影片的剪辑都是能吸引学生看、听、动手和动脑的兴奋点,对这些因素加以综合运用,加上教师的及时讲解,定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首先,选好课文,在中国近代史中、、由于涉及的知识较为广泛,教师很难把握,多媒体的优势较为突出。例如讲述时,通过多媒体的动画效果可以将路线生动形象展现出来,同时也可以通过图片和影视剪辑展示中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故事,这些通过学生自己观察并归纳精神,远比老师直接讲解的效果好。其次,精心准备课件,课件的对老师的技能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如影片的剪辑,简单的制作动画,一个精美的课件往往最能吸引学生的眼球;课件的选材也非常重要,一个内容精彩的课件往往最能震撼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讲到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这些故事的时候,一定要选择最能展现精神的画面和影片。第三,老师一定要及时讲解,以前很多历史老师反对多媒体课的原因之一就是多媒体热热闹闹,学生只关注那些图片和影视忽略了知识。多媒体是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老师在教学中的作用是永远都无法取代的,因此在多媒体课中,老师必须注意好引导和讲解,通过这些图片、动画、影视达到更好的效果。
三、巧设疑问
讲历史人物故事范文4
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学者。学生是被教的主体。因此,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有针对地教对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最初接触教学的时候,我还不懂得了解学生对教学的重要性,只是专心研究书本,教材,想方设法令课堂生动,学生易接受。
一方面,由于我校地处边疆贫困民族地区,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较弱,刚到一个新的学习环境,同学们还不能适应。另一方面,有的同学比较活跃,上课气氛积极,但中等生、差生占较大多数,尖子生相对较少。因此,讲得太深,没有照顾到整体,我备课时也没有注意到这点,因此教学效果不如理想。从此可以看出,了解及分析学生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对授课效果有直接影响。这就是教育学中提到的“备教法的同时要备学生”。这一理论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曾有一位前辈对我说:“备课备不好,倒不如不上课,否则就是白费心机。”我明白到备课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不满意就不收工。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
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不浅。例如我在讲授《丝绸之路》 的时候,这课的主题是“丝绸之路”,教学难度比较大。如果照本宣科地讲授,学生会感到困难和沉闷。为了上好这堂课,我认真研究了课文,找出了重点,难点,准备有针对性地讲。为了令教学生动,不沉闷,我还为此准备了大量的教具,授课时就胸有成竹了。当讲完课的时候,我拿出准备好的录象带,让学生观摩学习,学生特别用功,教学效果十分理想。相反,我没有认真备课的时候,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不好,与此相比可见,认真备课对教学十分重要。备课充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课效果就好。但同时又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因为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都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因此上课一定要设法令学生投入,不让其分心,这就很讲究方法了。上课内容丰富,现实。教态自然,讲课生动,难易适中照顾全部,就自然能够吸引住学生。所以,老师每天都要有充足的精神,让学生感受到一种自然气氛。这样,授课就事半功倍。回看自己的授课,我感到有点愧疚,因为有时我并不能很好地做到这点。当学生在课堂上无心向学,违反纪律时,我的情绪就受到影响,并且把这带到教学中,让原本正常的讲课受到冲击,发挥不到应有的水平,以致影响教学效果。我以后必须努力克服,研究方法,采取有利方法解决当中困难。
历史这一门学科,对学生而言,既熟悉又困难,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之下,要教好历史,就要让学生喜爱历史,让他们对历史产生兴趣。否则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畏难情绪,不愿学,也无法学下去。为此,我采取了一些方法,就是尽量多讲一些历史人物故事,让他们更了解历史,更喜欢学习历史。
因为历史的特殊情况,学生在不断学习中,会出现好差分化现象,差生面扩大,会严重影响班内的学习风气。因此,绝对不能忽视。为此,我制定了具体的计划和目标。对这部分同学进行有计划的辅导。我把这批同学分为三个组。第一组是有能力提高,但平时懒动脑筋不学的同学,对这些同学,我采取集体辅导,给他们分配固定任务,不让他们有偷懒的机会,让他们发挥应有水平; 第二组是肯学,但由于能力不强的同学。对这部分同学要适当引导,耐心教导,慢慢提高他们的成绩,不能操之过急,且要多鼓励。只要他们肯努力,成绩有望搞提高;第三组是纪律松散,学习不认真,基础又不好的同学。对这部分人要进行课余时间个别辅导。因为这部分同学需要一个安静而又不受干扰的环境,才会立下心来学习。只要坚持辅导,这些同学基础重新建立起来,以后授课的效果就会更好。
因此,除了课堂效果之外,还需要让学生多读,多讲,多练。为此,在上课时,我坚持课后了解早读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课后发现学生作业问题也及时解决,及时讲清楚,让学生即时消化。另外,对部分不自觉的同学还采取强硬背诵等方式,提高他们的能力。
讲历史人物故事范文5
【关键词】历史课堂 教学 “活”
如何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每个历史教师非常关心和必须面对的问题。笔者认为,要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课堂教学要“活”。活,才有生机和灵性;活,才有创新和发展。教学中,教师如果具有幽默感、讲授绘声绘色、精心设计问题、巧妙创设情境,注重教材之间的有机联系,并适时地进行评价等,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那么,课堂上一定会出现另一番景象。
下面就本人在教学中的亲身经历,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一、要培养幽默风趣的个人素质,注重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
生活中,人们喜欢小品、相声等节目,这是因为演员们那幽默滑稽的表情和口若悬河的台词总能给观众带来许多欢声和笑语。“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更为人接受。”易中天先生的这句话对我们的启发是深刻的。在《品三国》中,易教授用现代的语言阐述人物故事,什么“刘备的地盘”、“诸葛亮的关系网”、“把周瑜说成帅哥”等,这种幽默的妙语,很容易引起共鸣。同样,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的教学语言也一定要机智、幽默、生动,符合时代潮流,迎合学生的“口味”,这样就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致,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切忌照本宣科,语言表达枯燥。
本人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也采用过这种幽默的方式,效果很好。例如:有一次,当我讲到“三国鼎立”这一内容时,忽然发现坐在墙角边并排的两个男生(刚好一个姓孙、一个姓刘)为了所谓各自的“三八线”,正在相互推推搡搡。见此情景,我有意看着他俩,然后对着全班学生说:“孙刘两家为了各自的地盘正在PK,现在曹操大军压境,请同学们给他们出出点子,该怎么办?”全班同学异口同声地回答:“孙刘联盟,共同对曹”。我也随声附和:“OK”。这时这两个男生立刻恢复了平静,脸涨得绯红,同学们见状也哈哈大笑起来。如果在课堂教学中,直接批评这两位学生,可能会打断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此时采用这种幽默风趣的方法,不仅可以化险为夷,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真可谓是一举两得。
二、注重讲授方法的创新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和知识有限,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教师的讲授就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当然这里的讲授不等于“满堂灌”、“一言堂”,而是要有所创新。本人觉得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层层递进式讲授法是一种比较可取的教学方法。因为它可以把学生由一个悬念带向另一个悬念,紧紧吸引住学生,最后达到教学目的。
以文天祥抗元为例。
教师:哪一位同学知道文天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学生:他是一个大英雄,率领军民抗击元军。
教师:说的有道理。
学生:他很有民族气节。
教师:为什么这样说呢?
学生:我们学过他的《过零丁洋》这首诗,其中有这样一句话,“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教师:说的也对。
教师:如果你们生活在那个时代,希望文天祥抗元成功吗?
学生(异口同声):当然了。
教师:为什么?
学生:元兵很坏,杀了好多人。
教师:如果文天祥抗元成功,中国不就又南北对峙,不能统一了?怎么看待这一问题?
学生(感到很疑惑):难道文天祥抗元是不对的?(学生窃窃私语)
教师:中国自秦朝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分裂是暂时的,大部分时间都是统一的。元朝的统一,也是大势所趋。
教师:文天祥在狱中连元朝皇帝劝他都不投降,还写了《正气歌》。文天祥在大都就义的时候,人们在他的衣袋里找到了他的绝笔,写着“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至仁。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在中华民族的精神疆域里,他是正义、爱国主义和崇高气节的象征。
教师:所以说,元朝的统一是大势所趋,符合历史潮流。而文天祥的这种大义凛然的正气,也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应该全面地来看问题。同学们,这个问题现在知道了吗?
学生(异口同声):知道了。
尊重历史,与历史对话,通过层层递进式的一问一答,使学生在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同时,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三、调控课堂提问的难易度,美化提问语言
教师在课堂中的提问,总是要精心设计,紧扣教学主题,竭力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激发探究欲望。因此设计问题要难易得当,有梯度,使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也能积极思考。
如教八年级上《秦朝》一课时,可设计五个阶梯式问题:(1)灭六国,统一中国的王朝是什么?(2)秦始皇为维护国家统一和统治采取了哪些措施?(3)如何评价这些措施?(4)轰轰烈烈的秦王朝仅仅过了15年就很快灭亡了,原因何在?(5)如何评价秦始皇?当然,课堂提问还要注意辐射面,既要让成绩好的学生发言,又要让成绩一般、不理想的学生发言,充分调动他们思考的积极性。
此外, 教师还要正确驾驭好课堂提问语言。结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尽量用形象、生动、富于启发、趣味的提问语言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求知的欲望。
案例一:在讲八年级下《历史上第一位总统的产生》一课时,我设计了一个问题请学生来探究,独立前北美的旗,左上角用米字图案的秘密你知道吗?或者可以这样问,独立前北美的旗为什么会用米字形的图案?
讲历史人物故事范文6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改革;必要性;出路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也刺激着教育走向改革,只有创新教学才能培养多元化人才,符合当今社会发展规律。初中历史作为一门重要学科,是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方式之一,对此项课程进行改革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但在改革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定的困难。
一、初中历史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我国初中历史处于典型的分科课程,不仅没有质的变化,在教学内容方面也较为单一化,再加上历史课程课时的一再缩短,使此门课被安上“副科”的名称。而九年义务教学初中历史课程逐渐分配合理化,也相应纳入国家课程管理,甚至与综合课程并存,都体现了课程改革的优势。课程改革的关键还在于是否能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否符合创新教育的要求。初中历史教学注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做到全员参与,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不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似乎要让学生成为专业的历史学专家,收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初中学生没有接触过或很少接触历史,不管是生理、心理还是知识程度都处于薄弱状态,而初中历史由注重讲解过去的人物或朝代更替,该如何引导学生对历史现象正确认识并掌握其学习规律,是教师实施教学的重点因素。初中历史教学改革的目的是改变传统的注重知识传授、机械训练的现象,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积极性,倡导学生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从而增强综合学习能力。
二、初中历史教学改革面临的困难
1、教材与教学内容的制约
新课程改革后,初中历史新教材中增加了大量的图像资料,与教材中的文字部分的相辅相成,有利于增加历史学习的趣味性,在内容上也更加全面,同时增设了“自我测评”、“综合探究”等环节,更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从整体上来看是较为成功的。但在以往的教学中,教材是教学中主要的课程资源,新教材文字文字较少后,空白部分必须由教师加以补充,而受到教育经费投入、师资力量等因素的限制,当前初中历史教学中除教材外的课程资源较为缺乏,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同时由于当前初中历史仍被划分为“副科”,课时较少,时间有限,新教材中设置的活动环节,若在课堂上完成,则必然会影响到其他教学任务的完成。
2、师资方面的问题
新课改给历史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丰富的历史专业知识、社会、文学等跨学科知识外,要求教师还要具备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等。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当前初中历史教师的素质不能较好地满足新课程改革的需求,教师的教育理念仍较为陈旧。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初中历史教学中依旧普遍存在着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现象,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关注点主要放在如何将知识讲透彻、如何方面学生更好地背诵记忆上,单一的背诵记忆较为枯燥,易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不少教师开始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但在实际实践中由于应试教育思想的因素的影响,往往只注重学生分析、理解能力的培养,其目的也是为应对考试,而忽略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能力培养存在片面性和功利性。一些教师虽积极响应新课程改革,但往往过于注重形式的改变,如教学中设计大量的问题,虽然从表面上来看学生活动多,但回答问题机械简单,学生没有实际思考的过程,导致教学活动最终流于形式。还如一些教师在课堂上积极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技术,但未认识到多媒体只是辅助手段,将课本上的插图扫描到计算机中利用多媒体播放,既无意义,也易造成喧宾夺主。
3、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标准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由于初中生思维较为活跃,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出现教师提出一个趣味性的话题,学生纷纷进行讨论,且想象力丰富,易偏离主题,影响课堂有序性。由于不同学生个性存在差异,在课堂自主讨论过程中,部分学生较为活跃,但大多数的学生往往并不参与讨论。在组织自主探究活动时,不少学生并没有自主学习的习惯,教师若不加强制,学生往往不会主动进行,若强制学生完成,又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此外,受到当前一些影视剧、网络小说的影响,学生对历史的理解缺乏严肃性和真实性,如在学习清朝历史时,对于熟悉的历史人物,学生的回答甚至包括《鹿鼎记》、《步步惊心》等一些作品中虚构的人物。
三、初中历史教学改革出路
1、切实转变观念
初中历史教学改革中,不仅要转变教师观念,也要对学生的观念进行改变。初中阶段的学生都处于思维活跃阶段,该如何利用历史教学的优势让学生睿智明理,综合思考遇到的事物,是当前每位初中历史教师要重点思考的问题之一,因此在教学改革中,应注重对学生对待历史的传统态度进行转变,引导其用全新的观点和态度看待历史,从而进行高效学习。由于历史学习是一种非学科知识的学习过程,它和自然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改革,历史总结了以自然为基准的人类社会,学生应从学习历史中不断提升自我观念,从而达到积累经验的目的,最后作用于自然,发挥历史教学的真正作用。学习历史的意义在于了解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过程,开阔视野,增长智慧。然而历史并不是简单的讲述着过去,它还要和现在连接,将所学知识运用至国家、社会及自身的现实环境中。历史教学在新课标要求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学科的所需,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要尽可能地在教学中贴近实际生活和学生。此外,还要与学生构建和谐平等关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创造和谐的学习环境。
2、积极变革教学方式
初中历史教学目标总体围绕符学科技能养成和培养符合与社会主义国家相符的合格公民素养两个层面,它帮助人们用微观和宏观等角度看待过去,理解现在。然而传统课堂都是“一言堂”模式,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学生被动地仰望教师接受学习,使学生的创造性和主观性受到了极大地压迫,学习效率低下。所以,改变目前初中历史教学改革的出路之一则是用多元化的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效率。首先通过历史想象,还原场景。历史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其中涉及了大量的人物故事和朝代变迁历程,需要通过正确合理地联想让零散的教材知识脉络清晰化,提高学生构建自主思维体系水平。例如在讲解“北京人”生活时,有学生则根据教学内容展开了联想:“十几个北京人随着号角声走出山洞,他们的手里有石头、木棒及弓箭,利用这些工具去森林射伤一只老虎,晚上,妇女,小孩都围在火堆旁分享白天的猎物,满足又幸福。”想象的教学方式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率。其次大胆提问,扩展思维。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历史时保持积极的热情,若单纯运用情感因素感化是不够的,要用其他有效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发生问题,进而求解,教师在创设问题时应与教学内容主题相结合,并在讨论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围绕教学内容进行讨论,让学生从问题中进行深度探讨,达成学习效果。
3、课堂改革与课外教学相结合
初中历史新教材中的探究环节将学生的视野从课堂延伸到了课外,如何恰当地运用这些内容,处理好课内与课外的关系,也是初中历史教学改革中亟待处理的问题之一。在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时,课堂上,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指导,帮助学生明确活动的目标,指导其制定活动的计划,并对学生需要解答的问题、活动方法、观察手段等提出具体的要求,对学习探究的过程进行分解,以使学生能够有序地开展探究活动,从而保证探究活动的实效性。同时还应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积极组织一定课外活动,如举办历史图片展览、撰写重要人物小传、召开历史主题班会等,以此来加深学生对历史人物的理解,使学生了解真实的历史,丰富学生历史知识,拓展学生视野,对历史课堂教学进行补充,同时开展趣味性的课外活动,也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了解历史知识的兴趣。
4、充分合理利用现代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学提供了新的手段,当前初中历史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已经较为普遍,其声画合一等特点,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十分有利,但在运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把握多媒体运用的合理性、适度性,避免过度使用。除多媒体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移动学习逐渐兴起,其是在数字化学习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学习者可以真正实现随时随地且快速的学习,不再受传统学习环境和固定地点的限制。通过移动设备的利用WLAN或WIFI进入互联网,与普通的互联网用户一样进行浏览、查询和实时交流,是基于连接浏览的移动学习方式。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访问浏览网站的学习者还可将图片、视频、信息传到网上,与更多的在线网友进行沟通学习,交换不同的学习意见,融合不同的学习理念和方式,改善自身在学习上不足。尤其初中历史作为知识点较为密集的一门课程,移动学习可以不仅能让学生享受到更多的教学资源,还起到巩固学习效果,发散思维的作用。
结语:
初中历史教学在新时代背景和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对其实施改革是必然的,也借助课改的方式改变以往“死记硬背”、“副科”的传统观念,深知历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让学生在获取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从多方面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红霞.新课改下初中历史课堂改革之我见[J].新课程:教师,2012,(10):85-85.
[2]闫晓晖.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几点反思[J].神州(中旬刊),2014,(1):225-225.